談生命反思總結(精選2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54W

談生命反思總結 篇1

在課堂中,職業技術教育要注意把學習語文和培養相應的職業意識、職業能力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職業場景中學習語文,提高語文應用能力,努力做到爲工作、爲生活而學習。回顧整堂課的教學,可以說有得有失。

談生命反思總結(精選23篇)

成功之處:

職高的學生在這節課中,我考慮的更多的是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課文給他們帶來的思考,讓他們懂得去思考人生、思考對待生命的態度。並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學生自信的培養,畢竟職高的學生從國小到國中很少受到表揚,因此在課堂中,我積極鼓勵學生思考並回答問題,回答無論對與錯,都給予學生大大的表揚,讓學生能夠更積極的參與課堂,明白自己也是行的。因而此次教學教學目標面向全體學生,難易分配合理;重點、難點突出,教學過程實施比較順利;學生在本節課中受到了情感的感染和薰陶,也掌握了一定的語言運用技巧;在探究中安排朗讀,讀思結合,訓練了學生的朗讀力和理解力;教學中以學生爲中心,學生在讀中悟,讀後交流,暢談感想,理解語句,表達能力得到了一定的訓練。

談生命反思總結 篇2

《談生命》是冰心的一篇哲理性的散文,闡述了生命的意義,告誡人們要積極的、樂觀的面對生命。本文無論從語言,還是文章所透露的意義,對學生來講,都是值得學習的。而此次授課的對象是職高二年級的學生,職高的學生在語文基礎上來說相對比較薄弱,對知識的理解相對於普通高中的學生來說也較差一些,所以這節課我主要從語言和文章的意義兩方面來引導學生學習,採用學生自主學習爲主的教學方法,通過“生命像……,他經歷……,他是這樣做得……。”“我從中領悟到了……”這些開發性的問題,和自由式的思考方式,引導學生自主的學習文章。從授課效果來看,學生比較適應這樣的形式。

講完這節課後,最大的感觸是自己在教學經驗上的不足,在對文章知識的擴展上,與學生能力的訓練上,都是有欠缺的。例如,對冰心散文知識的擴展,語言的能力滲透,都很深入。並且把課堂分成兩部分,一部分以教師講授爲主,一部分以學生自學爲主,這樣既能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情況,又能鍛鍊學生的能力。

通過這節課,最大的收穫是,懂得了初四授課與其他年級的不同,也明白了知識的儲備對教師的重要,更讓我明白了同研一節課的意義。

談生命反思總結 篇3

接到要講本節課的時候,心中有點怨言,身爲初四的老師身心都經受着巨大的壓力,再講這樣一節課,真是有點承受不了,所以最先的準備有點草草了事,當第一次試講的時候發現,學生對課文的掌握很不好,才決定認真準備

這節課是冰心的一篇哲理性的散文,闡述了生命的意義,告誡人們要積極的、樂觀的面對生命。本文無論從語言,還是文章所透露的意義,對學生來講,都是值得學習的,所以這節課我主要從語言和文章的意義兩方面來引導學生學習。採用學生自主學習爲主的教學方法,通過“生命像……,他經歷……,他是這樣做得……。”“我喜歡……,(句子或詞語)因爲它採用了……的寫法(修辭),表現……的感情,我從中領悟到了……”這些開發性的問題,和自由式的思考方式,引導學生自主的學習文章。從授課效果來看,學生比較適應這樣的形式。

談生命反思總結 篇4

選修課的學習在必修課的基礎上進行,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詩歌鑑賞技巧,所以我在講這首詩課的過程中弱化了知識的以及技巧的傳授,重在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強化了學生的審美體驗,體會詩文的音律美、意象美、哲理美以及情感美。

在上課前,我對學生做了一些瞭解,發現大部分學生是很喜歡這首詩的,甚至還有學生因爲喜歡,所以早早的背下了它。問他們爲什麼喜歡,他們都很有自己的看法。要在短時間讀透一篇經典,確實不易,所以,課前我佈置他們預習。而我要在45分鐘的時間,把它講解好,更不容易。在備課過程中,我思索了很久,反覆研究課本,發現可講的地方實在太多了,月的意象、全詩的意境、主旨、情感等,無論選哪個點,都可以講上一節課。最後,我還是決定把課堂的話語權交給學生,讓他們按照自己的理解欣賞這首詩,發現它的美。

從教學效果看,基本達到了教學目標,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讀出了音韻美,感受到了意象美、哲理美以及情感美。學生的表現也出乎我的意料,他們大膽活躍,有主見,對詩歌的有自己的見解。課後的作業當中也有所體現,事實證明,我們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學生,當然,學生課前的預習工作非常的重要,只有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我們的課堂才能達到好的效果。

但也有不足之處,首先是讀的時間太少了,詩歌的音韻美體現得不夠充分。如果加多一個分組讀或請朗讀能力最好的同學演示一下,或許更能帶動同學置身詩境。其次是在講到作者關於宇宙人生的思考時,我處理得不夠好。前面作者給我們展示的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意境寧靜曠遠,但作者在美景“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面前卻發出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永恆,人生渺小的感傷。

談生命反思總結 篇5

一、教學設計的分析

這節課主要講的是關於氣體壓強中大氣壓強的初步知識,與前面所學的固體壓強,液體壓強一起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

1、國中生的認識感性多於理性,學習的動力和熱情大多來自他們的興趣;而物理教學又以實驗爲基礎,實驗幾乎始終伴隨着整個教學過程,所以,實際教學中,在注重知識邏輯性的同時,重視學生的個人經驗和心理特點,把學生對生活中物理現象的認識與掌握物理知識結合起來,加強學生的直接經驗和親身體驗。

2、在教學中,讓學生親身實踐,體驗大氣壓的存在,討論大氣壓的特點,應用大氣壓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在教學中,讓學生一起參與動手做,給學生親近感和真實感。

二、課後的一些感想

我們知道,物理情景是物理學習的催化劑,學習物理知識,就要讓學生進入創設的物理情景中去,使得學習富有新鮮和實在的氣息。比如:在“覆杯實驗”中,有的同學提出,硬紙片不掉下來,是不是被水“粘”住了?這是在課前沒有預料到的,以後應注意此類問題的出現。我應該設計怎樣的實驗去證明:紙片不掉下來是由於大氣壓作用,而不是被水“粘”住的?用多媒體課件應該可以。

談生命反思總結 篇6

我覺得更應該激發學生愛家鄉的情感。一個人如果連自己土生土長的家鄉都不愛的話,愛國也是一句空談,因此我在拓展環節安排了一組我們家鄉的夜景圖,一方面可以讓不太瞭解的學生多瞭解一些家鄉,另一方面也可以激發出學生對自己家鄉的熱愛之情,從側面達成本課的情感目標。 教學是遺憾的藝術,在這節課的教學中也有許多的缺憾。

一、環節安排的很緊湊,但是在完成時還是沒有突出重點,在學習課文主要的4個段的時候,沒有抓住“長安街”和“王府井”這兩個地方重點理解,而是一溜學過,重點不是很突出。

二、因爲上課時是最後的一節課,教師和學生的情緒都不是很高,我最大的失誤是沒有儘量去調動學生的情緒,讓課堂氣氛不是很好。

三、一些地方課件使用不當,還未讀文,先出圖片,剝奪了學生根據文本發揮想像的權利,牽着學生鼻子學。

談生命反思總結 篇7

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讓自己在課堂中由原先的教授者轉變成爲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而這一主角的變化,讓學生也由聽課者轉變爲學習的主動參與者,由被動地理解知識,變爲自己的親身體驗。注重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的運用,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爲充分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創設了廣闊的空間。

在學生主角扮演的過程中,有個別學生的某個詞“不規範”或“有毛病”,或是他們介紹的過程中,沒有說出開頭問好,結束再見等禮貌用語,我都適時地進行了點撥和引導,允許他重新換個詞再說一遍。由於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學生參與的熱情普遍高漲,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培養了國小生動手、動腦、動嘴的潛力,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個性品質。

談生命反思總結 篇8

讀是一種最有效的語言實踐活動,無論是情感體驗,還是個性感悟,只有充分讀了,纔能有所理解,有所發現,有所感悟,有所體驗.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重點引導學生讀好寫父母親的句段,生生合作研讀"我"聽了父母親的話後的表現,通過讀,體悟父母親的情感,正確地捕捉"我"當時的內心想法,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感動,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最後對母親和父親的愛便有了深刻的感悟.讓學生在自己的語言實踐中去發現,去體驗,去感悟,讀是最有效的語言實踐活動,因此,在教學中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自讀,指讀,範讀,同桌互讀,小組讀,齊讀.範讀是引領學生體悟作者的情感;自讀,理解着讀,讀中去揣摩,去體會;指讀,把個人體驗,感悟到的表現出來;互讀,加強生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齊讀,釋放自己的情感.

課堂非常注意學生情感的激發,很重視在情境中引導學生閱讀.這裏的情境不是指某個教學環節的單一情境的創設,更是瀰漫,充盈於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圍.它包括生動形象的場景,教師的語言,活動的方式,構成了完整的動態的情境,因此,課堂上注意多種形式的活動方式,有學生個體的自學,研究,又有小組間的討論,研究,更有師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教師的語言,不管是指令性的語言,還是評價性的語言,都富有煽動性,能引發學生的激情,如讓學生讀"課題"時,老師是這樣說的:"'精彩極了'該怎麼讀,誰行 ""你讀得也精彩極了,老師也被你深深折服.""雖然只有短短几個字,卻意味深長."學生就是在這樣充滿讚賞,充滿鼓勵的課堂中,迸發出激情,迸發出智慧.

談生命反思總結 篇9

在這節課中,爲幫助學生體會老舍先生愛貓、愛生活的情感,我設計了自由讀、默讀、瀏覽、指名讀、有體會地讀、師生共讀、推薦讀、邊想象邊讀、評讀等多種讀書形式。在各種讀的形式中,學生由於各自的理解不同,對不同字句語調、重音的處理也不同,讀得效果較好。這樣設計是爲了鼓勵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只有利用多種方式讀書,才能發揮學生個性化特點,產生“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教學效果。在各種讀書形式的穿插運用中,學生從整體感知到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始終邊讀邊悟,最後深切地體會了老舍先生的愛貓、愛生活的情感。

我感到學生在讀“貓的性格古怪”一部分時讀出了自己對性格怪的貓的喜愛之情,在讀滿月的小貓玩雞毛、玩線團、撞桌腿等詞句時再現了滿月小貓更可愛的情景。學生通過自己的讀個性化地再現了老舍先生對生活的熱愛,同時表達了自己對生活的熱愛,達到了我所設想的“以心悟情、以聲傳情”教學效果。

談生命反思總結 篇10

課後我一直在思索,到底問題出在哪裏?幾天後的一箇中午,一份音樂雜誌上的一段話使我茅塞頓開:雙線交織,缺一不可。雙線,是指以各種音樂實踐活動爲“顯性”的“明線”和以音樂知識與技能爲“隱性”的“暗線”。如果課堂教學缺少明線,則容易扼殺學生走進音樂的情趣;如果音樂課堂缺少暗線,整堂課則看似“花棉襖”,其實“一團草”。所以,音樂課堂教學應該牢牢把握“雙線交織”的原則,從而逐步達到“音樂審美”和“雙基”的雙向目標。

根據國小五年級的認知情況和教材分析可以得出,本課的“顯性”目標是愛的教育,“雙基”目標是幾個休止符處的處理。教師在確立教學目標的同時,應該創設形象生動的、適合五年級學生特點的音樂實踐活動,作爲教學活動的“明線”(這一點是做到位了)正因爲過分關注於這“顯性”目標,忽視了隱性目標的設計到位,如可安排隨音樂節拍傳遞愛心、四分休止符的節奏遊戲、聽辨帶有休止符的旋律、分組討論、創編、歌表演等等。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務必注意每項活動都要緊緊圍繞所確立的“暗線”——休止符的韻律感覺而進行。否則,就導致“盲目的、散亂的活躍”,價值和成效過低而失去音樂課的意義。所以我認爲音樂課必須要突出音樂的特點,凸顯音樂性。“萬變不離其宗”,只有緊緊抓住音樂本位,以音樂爲載體,以豐富的音樂藝術內容,絢麗多彩的音樂表現形式爲學生體驗,探究,學習的主要目標,主要內容和主要過程.緊緊圍繞音樂特性,展開音樂實踐活動,才能讓學生零距離感受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音樂的主人,讓音樂課真正煥發出”音樂性”這一生命的活力。

談生命反思總結 篇11

初讀《桂花雨》這篇美文,我就深深地喜歡上了它。隨後,又讀了作者琦君的其他幾篇散文,感覺如飲甘泉,清洌甘醇,被她的文章中透出來的幽幽情思所感動。所以我決定把這篇課文作爲我的教研課,讓一場桂花雨飄落孩子們的心田。

上完這堂課,我久久沐浴在那花香四溢的桂花雨中。我覺得今天的課成功之處主要有這幾點:

⒈創設情境,善用“空白”,引發想象。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上的一切。”國小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閱讀教學中,學生的想象力需通過感悟自得的語言實踐來實現的。而教師必須給他們提供一個思維支點進行啓發、導向,才能挖掘創造想象的潛力。例:教學桂花紛紛落下情景時,我先出示課件讓學生自讀自悟,然後想象桂花落到你的頭上、頸上、身上、地上的感受,再說出表現作者當時喜悅心情的詞語,最後用詞語喊出自己的內心感受,這樣一步步深化進行語言實踐,使學生讀出、說出了自己的情感體驗,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能融入文本,有身臨其境之感。還善用文中其他的“空白”,啓發學生想象,放飛想象的翅膀,聽絃外之音,會意外之意,這樣可調動學生平常的生活積累和知識積累,拓展、豐富、充實課文內容,獲得許多動態生成資源,對文本的理解有了昇華。

⒉整合教學資源,觸發學生情感。教學過程中,學生從“搖花樂”到“思鄉情”情感需一個轉折過渡,才能漸漸沉浸文本,體會真情。爲此,我收集了有關琦君簡介、還配了音樂創設情境,還補充了了作者另外一部作品《煙愁》中的話,讓學生從提供的資源中獲得信息,通過自讀自悟,有層次地階梯狀地感受到了作者和母親那份思鄉情。

語文課該用演繹法還是歸納法,上了這堂課我真的是很有感觸。成功的語文課堂就因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情,行雲流水,水到渠成。只有符合學生的纔是最好的。

談生命反思總結 篇12

《湯姆·索亞歷險記》這篇課文講述的是湯姆和他的小夥伴們五次歷險的經歷,向我們展現了一個無所不能、淘氣、嚮往自由、勇敢機智、有正義感和愛心的一個孩子頭兒的形象。這篇文章和前面一篇文章一樣,篇幅比較長,而且文章分爲梗概和精彩片段兩個部分。

根據單元目標和教材特點我把這課的目標定爲:瞭解梗概內容,初知人物形象;欣賞精彩片斷,感悟文章語言特點,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感知人物形象;激發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自認爲有幾點還是值得誇讚的:1、緊抓題意歷險對教材的梗概部分進行梳理:墓地歷險、荒島歷險、鬼屋歷險、山洞歷險,這樣梳理內容一目瞭然。2、精彩片斷的賞析中抓住“虛驚一場”這一關鍵詞,把梗概和精彩片斷兩部分內容聯繫起來,然後以大悲大喜的人物情感主線展開教學,讓孩子找出哪些是大悲的描寫,哪些是大喜的描寫,感受馬克吐溫文學大師的寫作技巧。

接着讓孩子們談談大喜部分的描寫中哪些描寫最吸引你?這時孩子們都暢所欲言,無一不感受到作者語言的誇張。3、小練筆:湯姆誇張地吹噓這次歷險過程特別精彩,有兩個詞一連用了五六次——六個“怎樣”,五個“如何”。讓孩子們結合梗概部分相關的描寫,盡情地展開想象,把第一個“怎樣和如何”的具體內容寫出來。

可是在教學過程中時間沒有把握好,在梗概部分的教學中花了太多的時間,總認爲孩子會說不出來,所以引的痕跡太重了。因爲這時學生已經有預習,對於故事內容應該比較熟悉,或者說我應該在佈置預習的過程中就讓孩子以歷險爲重點,去概括寫了幾次歷險?這樣在課堂上時間就可以省出來了。那麼後面的設計“小練筆”就不會成爲虛設了。這是最遺憾的一件事。

第二點值得我思考的就是:我們老師上課在平時若佈置了學生預習,可能會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進行教學,那麼在分開課時是否也能一樣做到呢?比如我這一課的教學,如果做到了這一點,我的教學時間就不會不夠了,教學目標當然也能完成,甚至還可能拓展更多的東西。可是往往在公開課上這件事還是很難做到。總擔心自己的預設不能及時完成,總擔心學生的生成答案與自己的預設不相符,害怕出醜。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在這方面多做努力!

談生命反思總結 篇13

今天執教了一堂大組公開課,我講的是《漁父》,應該說這一課是輕車熟路了,對內容和知識點,以及小組競學的教學方法都是駕輕就熟,講起來很輕鬆,課堂也是輕鬆愉快,學生反應也很好。但是課後回顧了一下課堂上的表現,感覺很失敗。

1、時間把握不好,低估了大部分學生的認真程度,沒有預料到大部分學生預習的這麼好,給學生留的自主學習的時間過長,以至於最後一個問題沒有完成。

2、高估了個別學生的聽話程度,在學生講解過程中,講的太粗,語言也不清不楚,導致沒注意到所講的錯誤,其他學生也沒有聽清,糊里糊塗,這樣很不好。我也沒能及時糾正。

3、在講解過程中,語言說的太隨意,其實我自己也沒有注意到,課後經由孫老師指導,我才發現,我說的話太絕對。如“是”這個詞在古代漢語中都是作爲代詞實用的。當然,我以前是給學生講過的:是,一般作爲代詞使用,我要表達的也是這個意思,只是課堂上表達沒注意。

應該說,這種失敗也是由於我的一貫散漫的作風造成的。我從心理上認爲這篇課文很熟悉,所以在備課時也大意了,沒有把該說的話完全想好,所以說的較爲隨意。

對於這一課我自己很不滿意。

談生命反思總結 篇14

本節課通過運用多媒體教學,利用圖標法、討論法等手段,動靜結合,寓教於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從而達到了掌握知識的目的。但是,這節課也存在不足的地方。上節課時,節奏較快,感覺前緊後鬆。新課程改革的宗旨是“讓學生動起來”,如何變被動爲主動的學習,在這一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的加強。

戰爭是學生較感興趣的話題,如果能配以形象的影視,教學效果更好,而且可以讓學生聯繫美國的9·11事件分析恐怖活動帶來的危害,進而正確認識極端事件的弊端。

談生命反思總結 篇15

本文講的是商人丟失了一隻駱駝,老人在沒有見過駱駝的情況下,憑着對觀察到的現象的準確分析和判斷,使商人終於找到了駱駝。課文以“找駱駝”爲線索進行敘述,起因、經過、結果十分清楚。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放手讓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並在讀中漸漸掌握基本的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學生根據閱讀提示獨立閱讀、思考,初讀感知故事的主要內容,然後抓住“商人的駱駝有哪些特點,老人是怎麼發現這些特點的”這一重點問題,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懂得遇到問題要仔細觀察、認真分析,這樣纔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課文情節簡單,對話較多。教學中,我不放過任何一次朗讀訓練的機會,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將學生引入找駱駝的現場,充分融入文本,激發學生對課文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從中感悟,培養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同時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以學生爲本的教學思想,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在寬鬆、愉悅的氛圍中達成學習目標。

談生命反思總結 篇16

本課正是一篇新聞史上很有影響力的新聞,這篇新聞的語言及寫作方式都與一般的新聞不同,它在保證新聞真實性的基礎上,做了大尺度的突破,那就是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寫下了這樣一篇“不客觀”的新聞。

但是我認爲,這篇文章不止是一篇普通的教學材料,它還是一篇歷史教育材料,所以這篇文章的教學目的我設定爲知識目標和情感目標兩個方面。知識目標主要在於認識本文的特殊寫作方式和語言特點;而情感目標則是讓學生通過奧斯維辛的事件聯繫到南京大屠殺,記住歷史,並學會正確地看待日本。

爲了讓學生能夠對奧斯維辛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我在網上尋找了大量真實的記錄圖片,用形象的圖片來讓他們在腦海中對奧斯維辛有個具體的印象,以便更好地理解課文。

此外,我還找了一些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圖片以及相關的資料,還有兩篇與奧斯維辛解放六十週年有關的新聞報導,作爲拓展延伸的內容。兩篇課外新聞的內容分別針對這次紀念活動中德國的態度以及日本媒體的態度,都是學生平時接觸得不多但是容易展開討論的話題,我希望通過這樣的探討,扭轉現在學生們哈日哈韓的心態,正確對待日本人,牢記歷史。

談生命反思總結 篇17

本節課在內容上主要涉及一戰爆發的原因、經過和結果,包括:誰點燃了火藥桶、凡爾登絞肉機、人類的災難三部分。從課堂教學效果上看,至少在課堂教學內容的組織方面我還應該再有所調整。我將本課分爲三大板塊,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薩拉熱窩事件與前一節課的內容聯繫緊密,需要聯繫“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來展開對一戰爆發原因的探討和總結。所以在處理本節課的導入部分時,我設置了問題,由提問:“‘誰點燃了火藥桶?’中的火藥桶指的是什麼地方以及它爲什麼會被稱爲‘火藥桶’?”來引導學生回憶同盟國與協約國的組成及巴爾幹半島的形勢。“隨着雙方矛盾的深化,最終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自然導出新課內容。這樣做一來可以鞏固上堂課的內容,二來又能清晰新穎的導入新課,可以暫且保留。只是,這樣導入新課的話,總覺得時間稍長了些,希望今後可以有更好的辦法。

另外,在對教學內容的把握上應注意主次分明、詳略得當。如交待戰爭爆發的原因時,講述於詳細;對意大利見風使舵的做法則簡單交待即可。而對本課的重點和難點——認識突發事件對人類的威脅和戰爭的災難性,則應花費較多時間讓學生參與討論。

談生命反思總結 篇18

合理、靈活、恰到好處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將教材設置的情境生動、形象、直觀地展現出來,化靜爲動、化無聲爲有聲、變平面爲立體。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帶學生進入特定的情境中,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學習,爲他們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輕鬆、有興趣的學習,應該是我們老師追求的目標 。

一節課的成功與否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去評價。我想,如果能夠達到師生共贏,這節課就一定是一節非常成功的課。學生學得輕鬆、充滿興趣;老師引導得法、得心應手,其課堂效果一定很好。因此,教師素質的高低,對教材的把握尺度,學生是接受程度,又顯得尤爲重要。只要我們能潛心於教學與研究,專注於備學生備教材,在提高課堂效率上多下功夫,在個人的知識儲備上多下功夫,能夠兼收幷蓄,取長補短,必將使教育教學工作邁入新臺階。

談生命反思總結 篇19

本學期學過許多豐富多彩的文章,如:描寫祖國的山水、反映母子、子孫之間的親情介紹科技成就的等等。但學生對《第一場雪》這篇課文印象比較深刻,學生對“瑞雪”有了形象的認識,也受到了作者喜悅心情的感染,喜歡上了這場大雪。但對作者產生這種喜悅心情的深層原因,學生還不理解。我便巧用寫作背景,通過滿懷激情的介紹,盡力縮短學生與課文的時、空距離。例如,“瑞雪兆豐年”這個詞語比較抽象,它概括了許多事物及其之間的聯繫。講到這裏,我便着重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對“豐年”的景象加以描繪,使學生在腦子裏產生一幅豐年圖。再適時地用課件出示一幅豐碩的《小麥圖》,豐收的喜悅便自然充盈於懷。在這樣的基礎上,提問眼下的“瑞雪”爲什麼會“兆”(預示)來年是“豐年”呢?和“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着饅頭睡”並把它們聯繫起來,解釋其中的道理,這內容從表達情感上講,是對這場雪的直接讚美,同時對課文的時代背景加以探究,“共鳴”就容易產生了。

“嗬!……”這句話生動形象,包含着的雪大、雪美、人歡的景象,我就引導學生回顧領會這句話,從而使一幅活靈活現的雪景圖呈現在學生面前,再配以課件展示,與作者同步的喜悅之情自然會使學生情不自禁想表達自己的感想,此時適時安排其擴句,讓其暢快表述,在鍛鍊了其口頭表達能力的同時,再進一步體會作者此時此刻喜悅的心情和爲什麼會產生這種喜悅心情就有基礎了。 這樣,就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創設情境,見作者之所見,聞作者之所聞;巧用背景,思作者之所思,感作者之所感。啓發他們形成與作者比較貼近的思想感情,從而便引起了與作者情感上的“共鳴”。這樣的教學,不僅有利於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掌握,而且有利於學生正確的認識、正確的信念、正確的道德的形成。

談生命反思總結 篇20

首先感覺整個課堂氣氛還是比較沉悶的,課堂缺少活力,學生兩兩討論也沒有到位。課後我總結主要是教師的教學語言不夠生動,教學時缺少激情,一直不斷地提問,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感受,使學生感到疲倦。

其次,在梳理文章內容時,我教材處理的不是很靈活,沒有把學生的答案做調整,導致板書時出現明顯的順序錯誤,使得學生難以得出說明順序這一結論,教師的引導作用體現的不明顯。

第三、問題的提出沒有指向性。課上出現的現象是當教師把一個問題“ 拋”給學生之後,學生卻無法回答,或者根本沒有理解這個問題,以至於課上出現不少“冷場“現象,這根本的原因在於我所設計的問題沒有針對性,過於寬泛。

第四、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夠到位,這個問題在“拓展延伸”環節中體現的最爲明顯。當我在朗讀學生的小作文時,並沒有根據寫作要求來評價,只是機械地指出幾個詞語,機械地重複而已,使得拓展延伸環節顯得沒有意義。

第五、沒有把握恰當的教學時間。各個環節的時間分配不是很恰當,導致最後的“拓展延伸”環節顯得比較倉促,草草結尾,佈置作業環節也沒有完整的呈現。

通過這節課我發現了不少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有教學設計方面的,有教學細節方面的。可見,我還必須不斷地去摸索、去改進教學方法,在失敗中成長,在反思中進步!

談生命反思總結 篇21

接到要講本節課的時候,心中有點怨言,身爲初四的老師身心都經受着巨大的壓力,再講這樣一節課,真是有點承受不了,所以最先的準備有點草草了事,當第一次試講的時候發現,學生對課文的掌握很不好,才決定認真準備

這節課是冰心的一篇哲理性的散文,闡述了生命的意義,告誡人們要積極的、樂觀的面對生命。本文無論從語言,還是文章所透露的意義,對學生來講,都是值得學習的,所以這節課我主要從語言和文章的意義兩方面來引導學生學習。採用學生自主學習爲主的教學方法,通過“生命像……,他經歷……,他是這樣做得……。”“我喜歡……,(句子或詞語)因爲它採用了……的寫法(修辭),表現……的感情,我從中領悟到了……”這些開發性的問題,和自由式的思考方式,引導學生自主的學習文章。從授課效果來看,學生比較適應這樣的形式。

談生命反思總結 篇22

一節課下來,整體上感到能夠把“以生爲本”作爲教學設計的主導。讓學生在情感上獲得豐收,學生們能夠積極參與、勇敢的說出心裏話,發出內心真實的呼喊。但在抓文本上,明顯不夠,儘管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演短劇,去唱歌,但缺乏老師的有效調控和引導,語文學科的語文性沒得到很好的落實,課堂上對課文關鍵的句子段落的處理也不太理想。

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定教,是現代教學思想的重要體現。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人。教師只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學生有着巨大的發展潛能,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使他們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逐漸形成獨立學習、自主發展的能力。

杜郎口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平臺,也帶給我理念上的根本轉變,沒有穿新鞋走老路,而是踏踏實實的在走自己的路,走學生學會學習的路。課堂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流利的口語表達、豐富的情感體驗也讓我初步嘗試到以生爲本的教學模式帶來的快樂。

談生命反思總結 篇23

1、沒有真正貫徹以人爲本、以學生爲主體的課改理念。幾個教學環節皆在老師主觀引導下進行。尤其當下課鈴響起,而學生課本劇的表演正濃,學生們和聽課老師們也正聽得如癡如醉時,我卻因爲是公開課而打斷學生的表演。後來雖然又讓學生繼續表演,但已影響了學生的情緒。沒有很好貫徹“ 以學論教,教是爲了促進學”的課改觀念。

2、課堂評價不到位。如有學生提出“女媧到哪去了?”這個問題時,學生的回答豐富多彩,對以神話形式解答的學生,我沒能給予肯定,只對一位回答“女媧在我們每一個人心中”的學生極其讚賞。這個評價說明我本身的教育機智不夠,對問題的認識較窄。學生劉莫的點評非常不錯,可我沒能充分讚賞。

3、教學環節之間過渡處理不太好

在學生質疑這個環節,學生問題較多,當超過我規定的時間時,我爲了能儘快地過渡到下一個環節,採用了較生硬的方式,直接過渡,給學生心理上造成缺憾。沒有做到“教學生之所需要”的課改思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