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戰爭反思總結(精選1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02W

北伐戰爭反思總結 篇1

在設置問題時,注意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由淺到深,由易而難,同時注意知識結構的構建。讓學生在掌握知識點的同時,建立起知識結構,形成對整個歷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

北伐戰爭反思總結(精選19篇)

能夠通過提問、活動觀察、態度表現和練習設計等,對學生的學習進行過程性評價,並及時利用評價結果在之後的教學中改進,促進學生學習。

美中不足的是,在學生置疑過程中提不出問題。從而感到課堂氣氛不夠活躍。這一方面與學生因時間短而對教材吃不透有關,也與我缺少調動積極性的方式與辦法有關。今後應讓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加強對學生大膽置疑的訓練。同時要注意課堂氛圍的調整,想辦法調動學生積極性,還要注意讓大部分孩子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

這節課給我的啓示是:(1)要相信學生的能力,大膽放手給學生。(2)能不講的就不講,教師要敢於走下講臺,把課堂還給學生,真正發揮好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3)平時就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訓練學生多提問題。(4)同時注意學生閱讀能力、分析問題、歸納問題的能力等多種能力的培養。

北伐戰爭反思總結 篇2

在進行《北伐戰爭》一課的教學時,由於諸多原因,教學時非常急,備課不是那麼充分,教學時必然存在許多不足,因爲前些天正在參加教訓,回來後就投入到工作中去,沒有昨到及時的休息,教學狀態也不怎樣。要講教學的所得,只能說基本完成上課的任務,教學目標基本實現,重點突出了,難點突破了。教學偶得嘛,仔細想,只能是通過引導學生自學,大家基本上能按要求與教師配合,完成教學任務。然,教學策略中要開展的德育滲透沒有落實,學生參與度不是那麼高。

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非常多,一是準備不充分,對於學生來講,不能真正從學習中感到快樂,二是部分同學在學習中對於事件的基本過程掌握不太好。

在今後的教學中,本課可以通過引導的方式,讓學生通過閱讀來達到學習的目的,不能一味地通過講來達到目的。

北伐戰爭反思總結 篇3

本課是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1課內容,課標這樣要求:“知道黃埔軍校的創建和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瞭解南京國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實”。它主要介紹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潮----北伐戰爭,講述了黃埔軍校的建立、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和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等。其上承辛亥革命,下啓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在民主主義革命中佔有一定地位。

學習本課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自學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進而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着中華民族的利益;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是國共兩黨合作的重要成果;中國革命進程是艱鉅的、曲折的。

知識與能力:

1、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礎知識:黃埔軍校的建立;北伐戰爭的目的、主要對象、主要戰場、主要戰場的重要戰役;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

2、通過指導學生利用《北伐戰爭形勢示意圖》說明北伐戰爭的主要對象和進軍路線,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引導學生分析總結北伐戰爭勝利的原因,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後,獨立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回答問題和指導學生自導自演歷史情境劇,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過程與方法:

組織學生閱讀教材、分組討論、表演等,認識黃埔軍校和北伐戰爭。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拓寬知識面。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對北伐戰爭中中國共產黨人的大無畏精神的描述,使學生認識到共產黨始終把國家、民族的利益作爲自己的奮鬥目標,並不惜爲之獻出自己的生命。

2、通過對北伐戰爭勝利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北伐戰爭使中國各革命階級參加到反帝反封建的正義鬥爭中,它的勝利是國共合作的重要成果。說明各革命階級的聯合與支持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前提和保證。

3、中國革命的進程是在曲折中發展的,要想取得革命的勝利,就必須堅持共產黨對革命的領導權。

北伐戰爭反思總結 篇4

《學會看病》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的是兒子感冒了,當過多年醫生的母親不但不給兒子找藥治病,還讓兒子獨自上醫院看病。母親用獨特的方式,鍛鍊了兒子獨自面對生活的能力,表達了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教學本文,我讓學生仔細讀課前提示,按要求去自學,然後在課堂上小組學習,再全班交流,接着我設計了一組辯論,讓學生在爭辯中深入理解課文,理解母親看似“狠心”實則“盡責”的愛。

本課的教學,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角色轉換,入情入境。

在讓學生解第一段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是你,你正在生病,可是你的媽媽讓你一個去醫院看病,你心裏會怎麼想?”有的說:“媽媽,你真狠心,我生病了還讓我一個人去醫院!”有的說:“媽媽一定是不愛我了,我生病了都不管我。”等等,學生很快進入角色,並能與文本進行對話。

二、爲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間。

《教學課程標準》強調:“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要爲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爲此,我設計了以下環節:

1、小組活動,體現自主性。

小組活動時,我出示學習目標:以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找出描寫母親的語言和心理活動的句子,多讀幾遍,體會母親感情的變化。學生學習時,教師巡視、傾聽,然後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點撥。

任務佈置後,小組學習情緒高漲,學生們以本組學生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有的小組學生快速默讀,有的小組一人一自然段,分工合作學習,有的小組根據文中對話多的特點分角色朗讀……,有的小組邊讀邊想,邊讀邊議,有的邊讀邊作記號,方法各異。

北伐戰爭反思總結 篇5

學完這一課,有收穫,也有失落。

第一課時,重點讓學生找出信的內容,把寫信的內容連起來讀一讀,充分感受凡卡悲慘的學徒生活。出示重點段第8、10、15自然段,同桌互相合作,品讀這三個段落。從凡卡吃不飽、穿不暖、住不好、經常挨打受氣幾方面體會凡卡的悲慘生活。再結合現實,體會生活的幸福,思想教育得到昇華。

第二課時,我主要引導學生標出文中凡卡回憶鄉下生活的段落體會雖然鄉下生活苦,但有爺爺的疼愛,所以是快樂的,由此體會凡卡希望回到爺爺身邊的心情是多麼迫切。接着我問學生課文爲什麼要插敘這些內容?學生多半回答不上來,經過老師的提示方纔有同學說是對比、襯托的寫法,用凡卡在鄉下的快樂襯托他在莫斯科學徒生活的悲慘。課文以夢結尾,凡卡的爺爺究竟能不能收到這封信呢?我引導學生從“醉醺醺”的郵差和不詳細的地址來體會結果,爺爺是收不到這封信的。即使爺爺能收到信,也不會把他接回去。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引導學生體會到凡卡的命運是不可能改變的。

北伐戰爭反思總結 篇6

在這堂課上,我與學生一直處於"對話"的狀態,只有在師生的有效互動中,真正的民主課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圍中,學生才能無拘無束,暢所欲言.當學生思考"有無得失之患"這道題時,剛開始十分困難,我提出了變換角色的假設 ,如以"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進行啓發,當學生聯繫自身談得失之患時, 我也說了同是獨生子女的自己的感受和故事,並積極啓發他們,最後還把自己找到的金玉良言送給學生,彼此共同領悟,共同進步!

我還十分注重傾聽,然後給予學生積極的反饋.如在品味詞句的環節,有些同學在分析時暴露出對部分修辭手法還沒掌握,認爲"有彷彿就是比喻"之類的情況, 我即時給予糾正.我還經常利用上課前五分鐘課進行一次小小的演講,每一次我都讓讓學生對演講者做出積極評價,幫助學生建立信心.

當然,在某些題目的處理上,我認爲還有欠完善的地方,值得推敲;在講課時,感情的投入與感染能力還有待加強,同時,在整個備課過程中,備課組成員的相互啓發使得這堂課更爲完善生動.

當然,本學期我也是第一次進行國中語文教學,對於新課標和新教材我還有很多需要向前輩們學習的地方.但我認爲,只要堅持"享受語文,感受生活"的教學觀念不動搖,終有一天,語文會成爲大多數學生都喜歡的科目,我也將爲此而繼續努力!

北伐戰爭反思總結 篇7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課採用了“文包詩”的形式,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故事是詩歌的拓展和闡釋,詩歌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文互照,情景同現,的確是培養學生聯繫語言環境理解課文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教材。

課文共五個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寫李白在黃鶴樓爲孟浩然餞行的情景,後面的部分寫李白在江邊目送孟浩然登船遠去,觸景生情,吟詩抒情。在傳統教學手段的運行之下,本課教學目標需三教時達成,但本課希望憑藉設計科學的教案和課件,運用激勵性評價手段調動學生朗讀、想象、領悟語言文字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預計用兩課時就可以達成教學目標。

教案經過數次修改,課堂教學順利達成預設目標,其間不乏可取之處,如:讓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找出了能體現兩人依依惜別的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雲,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學生交流讀的感受後,進行引讀:兩個“一會兒”看似隨便,不禮貌,其中恰恰蘊含着深深的惜別之情。學生能結合生活實際經驗進行體會,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沒有停留在表面。課堂上我抓住生成,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拓展想象,運用課件進行演繹,使得他們的感悟更深刻。

北伐戰爭反思總結 篇8

1、設計過程,儘量簡潔

本課旨在通過小潔在遊覽湖水過程中,不隨手亂丟果皮紙屑,愛護環境的事,告訴我們保護環境,人人有責。這篇課文品質精美,語言精美,貼近兒童生活,既能使學生通過文本感受到景色美,又能使學生在思想上得到“環保”啓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啓迪。本節課我抓住兩個字“攥”和“扔”和“山石美、湖水美、小魚活潑”三段話進行重點學習。教學環節清晰、簡潔,取而代之的是孩子自主的閱讀實踐。在自主感悟中,學生有機會,有足夠的時間通過傾聽、觀察、閱讀去了解學習內容,明白其中的意思,以及傾聽來自他人的聲音,來自思想的聲音。讓學生直面精美的短文,與作者交流美好的事物,感悟作者美好的心靈。

2、創設情境,積累運用

精美的文本,是學習語言的好材料。是內化語言的關鍵。學生書面語言的學習過程,很大程度上是將外部的書面語言內化爲主體內部的語言的過程,尤其是要把課文的語言材料內化爲自己的語言材料。文中描寫山石的句子是本課的重點之一,這句話多次運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動。在課前我思考怎樣讓孩子感悟到語言的特點,並能在理解積累的基礎上運用。我採用反覆誦讀的方法、理解想象的方法引領學生主動學習,孩子暢所欲言。在引導孩子們對這有趣的山石產生喜愛之情後,我順勢提出“你有什麼好辦法快速地記住這句話?”這時孩子們開動腦筋各找各的好辦法,有的說:“用心多讀幾次。”有的說:“想動作記。”還有的找到動物的順序:“青蛙――雄鷹――石兔、石龜”這些都不失爲誦記的好辦法。然後讓孩子們各自用自己的好辦法記一記,比比誰最先記住。這樣一個長長的句子要記下來就不再是難事了。我相信孩子們一定會把在這裏習得的方法運用到今後的學習之中。

北伐戰爭反思總結 篇9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在教授本課時還存在許多不足。如談話導入時準備不充分,未能很好創設氛圍,激發學生閱讀熱情,“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這節課的開始並不成功,這爲後面與學生的交流,調動學生的情緒增加難度。在整體感知環節條理不太清晰,學生還不能很清楚地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對本文的論證結構也不理解,議論文的基本知識不能得到鞏固。雖然本文不是嚴格的議論文,但屬於議論性隨筆,有關的知識點應該有所涉及。另外課堂需要有一個點燃激情的臺階,應設計一個問題引起學生討論,可以是有關讀書目的、讀書方法或是讀書作用等方面的探討,來增強對文章的理解,並化爲自己對學習生活的深層次思考。在課堂教學藝術方面,由於未能發揮自身良好狀態,與學生的交流較生硬,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這是我最遺憾的地方。

在反覆思考琢磨後,對本課教學設計做出如下調整。爲加強學生對文章理解,可在整體感知環節設計幾個問題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提綱圖來理清文章思路與結構,鞏固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在品析語言時注意適時指導學生如何朗讀,通過朗讀來加深對句子的理解,感受作者的精闢見解。在品析語言進入拓展延伸環節時,設計問題來過渡,如“現在社會上流傳這種說法,讀書根本沒用,還不如來學炒股,學習如何賺錢來得實際,同學們如何看待這種說法?”利用課堂的討論來加深認識,獲得啓迪。

北伐戰爭反思總結 篇10

昨日我和學生一齊學習了第13課《打電話》。《打電話》是一段惹人發笑、發人深省的相聲,它諷刺了一個在公用電話亭打電話,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輕人。這段相聲採用誇張的手法,對那些時間觀念不強,說話囉嗦、廢話連篇的人給予了辛辣絕妙的諷刺。

相聲是一種雅俗共賞的語言表演藝術,深受羣衆的喜愛。沒想到在這一課學習之中,同學們卻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活躍,充滿笑聲。這節課最大的收穫是:沒想到平時不善言談的學生,在模仿文中的句子時,卻摹仿得惟妙惟肖。同學們在討論中便讀通了全文,並能用文中的對話去說明打電話人的囉嗦,還能繪聲繪色的表演.看來只要學生有興趣的再長也能背下來,沒有興趣的再短也不去背。

由此,我想到許多,平時我們是不是說得太多了.以至到了學生不願聽的地步.我們是否重新換種方式,讓學生主動的去學習呢那又如何讓此刻的孩子感興趣呢

北伐戰爭反思總結 篇11

宋代的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教師應具有依據教材和學生實際設計課堂提問和在課堂中有效地實施提問的能力。設問它能啓發學生思維,發展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注意;反饋課堂教學信息,調控課堂教學過程;給學生提供參與機會,發展學生的表達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把一切不懂弄懂,不知弄知,同時設計好關鍵問題和主要問題。

我在教學《難忘的一天》這課時,提了個問題:“小作者和鄧小平爺爺見面,一開始心怦怦地跳個不停,爲什麼後來一下子就平靜了下來?”學生馬上說:“因爲鄧爺爺高興地點點頭,還和我握手。”這時孩子已經明白鄧小平爺爺讓小作者覺得很親切,但是如何讓學生充分地理解課文中的描寫呢?我就讓學生帶着問題(還有哪些地方寫出鄧爺爺很親切?請你讀讀第三自然段找出來。)再讀第三自然段。讀完以後就有學生找到“慈祥的微笑”一詞,但是立即有人提出異議:“慈祥是什麼意思?你怎麼認爲這個詞就是寫鄧爺爺很親切呢?”學生們對於“慈祥”的意思懵懵懂懂的,於是都把目光投向了我。這時我如果照搬詞典的解釋——和藹安詳,按二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可能都聽不懂,於是我就先告訴他們這個詞是專門用來形容老年人很親切的,接着我讓學生想想自己的爺爺奶奶,然後告訴他們,鄧爺爺的神情就像你們的爺爺一樣,所以用“慈祥”來形容他,通過與生活的聯繫,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慈祥的意思。課堂上發生的這個小細節也告訴我,課堂上師生雙方信息交流出現情況,要懂得及時進行靈活處理,特別是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

從學生角度來說,二年級了,應該具備一些基本的理解詞句、圈圈劃劃的能力。所以,我決定把重點放在詞句的品讀。把圈圈劃劃能力的培養與課文的理解、朗讀相結合。在教學中發現的問題:教師要求劃出相應的詞語,學生容易劃成句子或短句。分不清神態和動作。

課後抽查學生的語文書,及時糾正錯誤,個別指導,也告訴孩子如果劃錯了在同學彙報後要及時改正。

本課不足:重點句段的朗讀多以齊讀爲主,個別讀缺乏,使得雖然詞句理解都比較到位了,但是學生朗讀的增量不明顯。

北伐戰爭反思總結 篇12

《白楊禮讚》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楊禮讚了在新疆紮根落戶的邊疆創業者。文章是按照白楊的形象——白楊的特性——白楊的象徵意義這個順序組織文路的。然而,課文所描寫的畫面與精神境界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差甚遠,學生初次學習這種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中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新課程理念下非常注重整體感知,教師們也因此而嘗試運用各種方式去進行整體感知。爲此,我設計了以下環節:如:“禮讚白楊樹的原因是什麼?”這一問題的提出使學生立即抓住了本文的線索:“不平凡”;“樹的不平凡表現在什麼地方呢?”使學生走進文本之中,從而在閱讀中體會到作者之所以認爲白楊樹不平凡是因爲它的生長環境、外部形態、內在精神不平凡,這樣從而完成對文章前半部分的感知;而“作者僅僅是在讚美白楊樹嗎?”將學生的思維引到對文本後一部分的閱讀之中;然後水到渠成的提出本文寫作手法並過渡到下一個環節。

北伐戰爭反思總結 篇13

在課堂中,職業技術教育要注意把學習語文和培養相應的職業意識、職業能力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職業場景中學習語文,提高語文應用能力,努力做到爲工作、爲生活而學習。回顧整堂課的教學,可以說有得有失。

成功之處:

職高的學生在這節課中,我考慮的更多的是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課文給他們帶來的思考,讓他們懂得去思考人生、思考對待生命的態度。並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學生自信的培養,畢竟職高的學生從國小到國中很少受到表揚,因此在課堂中,我積極鼓勵學生思考並回答問題,回答無論對與錯,都給予學生大大的表揚,讓學生能夠更積極的參與課堂,明白自己也是行的。因而此次教學教學目標面向全體學生,難易分配合理;重點、難點突出,教學過程實施比較順利;學生在本節課中受到了情感的感染和薰陶,也掌握了一定的語言運用技巧;在探究中安排朗讀,讀思結合,訓練了學生的朗讀力和理解力;教學中以學生爲中心,學生在讀中悟,讀後交流,暢談感想,理解語句,表達能力得到了一定的訓練。

北伐戰爭反思總結 篇14

基於本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農村孩子知識面比較狹窄,他們對宇宙與地球的感性認識很淺顯。學習此課如果沒有對文章的內容有一個很深地瞭解是很難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學習體會也不會深刻。因此我決定把本課的教學分爲兩部分進行:即第一課時重點講地球的可愛,讓學生通過說、看、寫來體會地球的可愛。第二課時主要讓學生了解地球的易破碎。因爲只有學生在心裏真正認識到地球的可愛才能激發學生愛護地球、保護地球資源的情感。

教學時,我先用課件出示宇航員在太空拍攝的地球圖片,使學生初步感受地球的可愛。緊接着我讓學生談談對地球的瞭解,然後我讓學生獨立閱讀課文後再談談對地球的瞭解又增加了哪些。其次我引用宇航員的話引出可愛,讓學生圍繞可愛一詞從文中找出描寫地球可愛的語句或段落,指導學生感情朗讀,談體會等。最後我用地球四季圖片激發學生保護地球情感。這樣既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又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審美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熱愛地球、保護地球的情感。

北伐戰爭反思總結 篇15

得知抽籤的結果是《竹影》,我當時有點茫然,去年教七年級時教過一次,當時是怎麼處理教材的,已記不大清楚了。這次,我再讀教材,只覺文章內容太雜太散,要讓學生感受和了解的情感點太多、知識點過深。

藝術,讓我們成年人都仰之彌高的東西,怎麼讓學生去懂?

三讀教材之時,文章第一人稱“我”突然讓我茅塞頓開,既然文章是從一個孩子的視角和心理去寫的,我何不把這節課也設計成一節帶領孩子們回憶童年、感悟童趣、體驗成長的課!讓孩子們在同伴的遊戲中找趣,在已有的生活體驗中悟理,讓他們也像文中的“我”一樣,在玩中學,在玩中與同伴對話,與“爸爸”對話,也與自己的童年交流,與藝術大師切磋。

因此,我把“賞讀童趣”作爲教學的重點,把“瞭解中國畫”作爲一個難點,把“感悟成長”作爲拓展。在這節課中,我努力從三個“關注”去做。

一是關注現場生成。在賞讀童趣環節中,學生關注的許多點都不在我的預設之中,但我沒有刻意地把學生往我的“圈子”中引,而是把自己也當作學生的同齡人,和他們平等地交流,引導學生賞出文中的童真童趣。如一生找到畫竹影時孩子們說的四句話,認爲很有童趣,我除了評點這是一種語言之趣、場面之趣,馬上想到讓這個學生所在的小組四個人進行角色對話,讀出孩子們嘰嘰喳喳議論的味道。在學生讀得不夠出色時,我及時進行了一人表演多個角色的範讀。那一刻,我都覺得成了孩子。

二是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面對深奧的繪畫藝術和大段大段的知識講解,我去粗取精,抓關鍵詞“畫意”,找與之相對應的句子。學生在文中分別找到了“神氣”“一種美的姿態,一種活的神氣”來解釋“畫意”,就已經能證明他們理解了。如果過多解釋,理論性太強,學生也覺枯燥無味,反而成了一節美術鑑賞課。事實證明,當我讓學生在四幅圖中找到中國畫時,他們既找對了,也能說出理論根據,連中國畫的竹與西洋畫的竹的細微差別也沒有說錯,讓我覺得這一環節的設計真的是事半功倍。

三是關注學生體驗。讓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童年感受和經驗,如講自己平時的遊戲;對照文中的“爸爸”說自己的生活啓示。關注體驗時又照顧到了個性差異,爲學生提供多個體驗角度,如賞析童趣的角度有三種以上,談成長感悟的角度有四種以上。

但我總覺得這節課還沒有發揮好,首先是我個人的素質有侷限,臨場激趣的能力不強,課堂氣氛不活躍;其次是學生的體驗還不充分,如“童趣”賞讀點還可更多一點。如果再上這節課,我會在賞讀童趣這一環節中設計更充分的學生活動,在學生自主探究方面加強學法指導。

北伐戰爭反思總結 篇16

這堂比較成功的課讓我驚歎於學生身上的潛力,他們在輕鬆的氣氛中學習了知識,提高了能力,遊戲調動了學生們的積極性,讓他們在其樂無窮的語文世界中自由的翱翔,學生快樂,我亦快樂。

反思:“遊戲是兒童的天使”,處於兒童向青年階段過渡的學生又何嘗不對遊戲情有獨鍾?教師要因勢利導,進行與教學活動有關的遊戲可以和諧師生關係,挖掘每位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調動全體學生的參與欲,更重要的是讓充滿活力的學生們在符合天性的情境下有效地完成知識能力的提升,培養對語文長遠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們在強調培養學生們想象力的同時,也應注重自己創造能力的培養,設計好每一節高效而又符合學生心理的課。

北伐戰爭反思總結 篇17

兒子,這個字眼裏在媽媽的心裏是神聖的。可是,媽媽這個字眼,在兒子的心裏是怎樣的呢?我們感動於“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而大力讚頌母愛的時候,是否應該引導孩子們讀讀“黃香溫席”、“臥冰求鯉”,這些頌揚子孫孝心的文章呢?《三個兒子》是一篇生動感人的生活故事。課文通過三個媽媽對自己兒子的誇獎和三個兒子媽媽面前的具體表現的對比敘述,揭示了一個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本課教學中,我們不必給二年級的孩子們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細摳文章的思想內涵,只要在引導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先抓住三個母親對兒子不同的評價來引導孩子們去讀書,讀出神,讀出味,讀出情感體驗。

然後再抓住“明明有在個兒子同時在眼前,爲什麼老爺爺說只看到一個兒子”這一問題引導孩子們帶着自己強烈的情感體驗去讀書討論,明白事理,並從中昇華情感。

北伐戰爭反思總結 篇18

錄像故事的引入有助於課堂的情景教學,烘托課堂的氣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濃厚度。有利於將孩子的創造和想像融與多層思維中。在瞭解樹的種類的環節中,孩子們的一翻話使我感到十分地驚訝,二年級的孩子,就能從書本上了解到這麼詳細而寶貴的資料。這不禁讓我刮目相看。看來,孩子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無知!他們開始發芽,成長……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思想和思維空間了。同學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感染,產生一種濃厚的藝術創作氛圍,再加上音樂的烘托和教師的協助、鼓勵,更增強了學生的創作信心。

特別在評價的環節客人老師的參與讓他們更是興奮不已,因爲能得到那麼多老師的認可是一件多麼自豪的事。最後在唱歌的時候,孩子們在唱“沙沙沙”的時候,有的用手左右晃動,有的抖動着小手,有的手腳並用跳起來,還有的用嘴巴發出“哧哧哧”的聲音。在唱“在說話在說話”的時候,兩隻小手放在嘴巴旁做出了小喇叭的樣子,然後在同桌耳旁悄悄地說話;唱“雨水真甜”的時候,表現出喝足了水,伸伸懶腰,很舒服很滿足的表情;唱“我要出土”時,頭拼命地往上鑽;唱“我要長大”時,兩隻小手一張一合從低到高往上長。看得出孩子們唱得玩得很高興,一遍結束後,紛紛要求再來一遍。這時的我怎麼忍心拒絕孩子們的熱情呢!

北伐戰爭反思總結 篇19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讓我收穫頗多,和學生一樣,我也懂得了許多有關郵票的知識,和孩子們又進行了一次親密接觸,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感情,同時通過這次講課自己又得到了一次鍛鍊。

我們班有許多小郵迷,我藉此機會請他們把自己珍藏的郵票帶來給大家看,全班同學都承認郵票確實是“微型的小百科全書”,小郵迷們也高興極了,決定把集郵進行到底。

我認爲課文教學並不能拘泥於課堂,而應時刻與生活聯繫起來,這樣才能長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當我和學生們一起學完這篇課文,在要結束課文時,我說道:“學了這篇課文,此時此刻你想說什麼?”幾隻小手高高的舉起。

我點了許家誠,他說:“我想說一個詞,那就是‘創造’”。聽了他的發言,我爲之一震,立刻伸出大母指誇獎道:“說得好!你真是太棒了!”在他的啓發和我的誇獎下,小手舉得更多了,更高了,有的說“智慧”,有的說“觀察”,有的說“動手動腦”,還有的說“勤思勤問”,這時謝培又站起來說:“老師,我想說句話,‘觀察纔能有創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