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水教學反思(精選2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29K

地球上的水教學反思 篇1

地球上的人類和一切生物,都與水有着極其密切的聯繫,它不僅孕育了生命, 還爲人類提供了物質資源和文明發展的基礎。

地球上的水教學反思(精選20篇)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瞭解了水在地球上的分佈。知道我國淡水 資源的匱乏,提高了節水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引導學生認識地球上水的存量以及它的分佈。通過圖片和地球儀的展示,豐富了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了審美情趣,激發了兒童對祖國大好河山的喜愛之情。真正瞭解了人們可以利用的淡水資源極少。大家都要提倡節約用水,尤其是不能污染淡水資源。

學生帶着好奇心一起走進實驗室探索怎樣淨化水.鹹水變淡水的實驗。反思整個教學過程,學生了解了水的分佈,認識了淡水資源的珍貴,知道了爲什麼要節約用水,在日常生活中怎樣節約用水。同時更加積極主動地走向社會宣傳愛水.護水的重要性。

地球上的水教學反思 篇2

地球上的水是江蘇教育出版社三年級科學上冊第三單元生命之源—水的最後一節課,本課是在前面認識瞭解“水的各種性質”之後,來了解地球上水的分佈,通過分析知道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的缺乏,提高學生的節水意識以及瞭解水污染的現狀。以下是我對這節課的反思:

優點:

在本課教學設計中,我主要採用了生動形象的課件演示,讓學生充分體會地球上水資源分佈的廣泛,感受到水體的美麗。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美好河山的喜愛之情。而且 通過課件,把一些抽象的數據形象化,讓學生體會到地球上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的缺乏,並 通過學生動手活動,再進一步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地球上水資源雖豐富但可直接開發利用的淡水卻少之又少。利用課件、視頻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使學生通過學習,提高自覺節約用水的意識,養成節水習慣。在教學中以觀察、提問、小組討論研究、學生動手活動等爲載體,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式地學習,在教師引導下,讓他們在自主學習中體驗、感悟、內化。

不足:

1、科學實踐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進行科學探究的一種好的學習方法,淨化水的實驗,比較簡單,可以嘗試在老師指導下讓學生動手做,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更濃。

2、節約用水的措施因爲時間關係,學生談的多是家庭生活中的措施,而工業、農業方面沒有涉及。如果涉及,會進一步提高學生用科學改變生活的意識。

地球上的水教學反思 篇3

我主要從科學課中體驗活動的創設與實施方面談談個人的反思。

我們已經意識到在科學課的學習中體驗活動的重要性,因此,在每次的教學設計中都力圖創設最能打動學生的體驗活動。當初在設計“地球上的水”一課時,我曾經設計了這樣一個體驗活動:在課堂中讓學生親自用水洗洗水果或者蔬菜,然後用飲料瓶來量一量大約用了多少水?從而體會日常無意識浪費水的行爲,但是在試教時發現,因爲受教室條件的限制,學生當時的用水量很少,基本上沒有浪費水,課後想一想,這是因爲我們無法在課堂上還原生活中的場景,不能讓學生完成“親歷式體驗”。這個設計失敗了,那麼該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無意間的浪費呢?經過反覆思考,並且和其他老師進行研究,我又設計了這樣兩個體驗活動:一個是家中的體驗活動:“記錄一週內 家庭用水情況。”學生回家之後,認真的觀察、仔細的測量,如實的記錄,然後把結果拿到班級中彙報,學生們在交流中感悟到水與生活的密切關係。另一個體驗活動是在課堂上“用飲料瓶接20秒水流”的實驗。這個實驗來源於“人們洗手往往開着水龍頭,大家並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浪費”。可是在課堂中的這個體驗活動深深地打動了學生,短短20秒竟流走了大半瓶的水,約600毫升!學生震驚了,當老師連續的追問:一次洗手浪費這些,一天呢?一家呢?一個樓院?……這樣聯想式的思考,把學生的思維深化,讓學生的體驗更深入,學生的心確實被打動了,他們強烈地意識到浪費水是可怕的,這種浪費水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可是又不被大家注意的。於是學生自發地產生了制止浪費的想法,從而達到了教育的效果。

從這一體驗活動的修改過程中,我悟出了這樣的道理:設計體驗活動要從以下幾方面着想:

1、親歷式體驗必須在學生現實生活情境中完成,不能由教師虛設。

2、要抓住兒童常見卻被忽視的活動引導體驗,幫助學生更細緻地關注生活。

3、體驗活動中教師引導作用尤爲重要,要起到點睛之用。

4、聯想式體驗要適時適度,要建立在充分的感性體驗基礎之上。

地球上的水教學反思 篇4

從體驗活動的設計過程中,我悟出了這樣的道理:設計體驗活動要從以下幾方面着想:

1、讓學生現實生活情境中親身體驗,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求知慾,讓他們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增長科學探究能力。

2、要利用兒童常見而在現實生活中被忽視的活動引導體驗,幫助學生更細緻地關心生活。

3、注重啓發引導,在教學中滲透學習方法及環保知識。

在收穫的同時,也有失敗,我在教學之後深深體會到自己的不足。

1、對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可以讓學生課前去觀察,收集信息,學生學習興趣會更好。比如,在這課教學之前,我如果讓學生去調查一下家鄉的飲用水情況,也許就會有學生髮現有的水源被污染了,意識到要保護水,讓孩子親身體驗,比教師在課堂上講述會起到更好的效果。

2、在導入設計時,不但要讓學生感興趣,重要的是教師的設計要能真正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讓學生主動去探究、學習,由“要我學”變爲“我要學”,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3、教師應對教材深入理解和挖掘,吃透教材,以便更好地教學。

地球上的水教學反思 篇5

科學課應精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讓他們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增長科學探究能力。這節課我設計了情境導入,激發興趣——基於科學,探討真實世界——走出課堂,融入現實社會的教學模式。

首先通過觀看一組地球圖片,激發學生的興趣,並採用畫一畫的方式使學生初步感受地球是個水球。學生雖然知道水的大致分佈,但並不清楚這些水的特點,利用課件播放水的相關資料,不僅讓他們感受到水體的美麗,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而且初步建立鹹水和淡水的概念。

接着讓學生親身體驗到可供人類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的缺乏,這是本課的重難點。如何讓學生比較深刻的感受淡水資源的匱乏,我設計了一個體驗活動,我讓學生用杯子裝一杯水代表地球的水,再用湯匙舀一湯匙的水代表淡水的總量,用滴管滴一滴水代表淡水資源,這一滴可以利用的淡水還被不同程度的污染了。讓學生的感受更深刻,使學生強烈地意識到浪費水真的很可怕。

第三塊是讓學生出示自己課前收集的水的污染和浪費現象的相關資料,這樣不僅可以培養他們收集信息的能力,而且可以讓他們的印象更深刻。通過對水污染危害的瞭解,更感受到了人類這些行爲的愚蠢。

最後通過體驗節水的必要性,播放視屏:最後一滴水是人類的眼淚,能使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節水的重要性,並指導學生設計節水廣告語,做成宣傳牌,走出課堂,融入現實社會。隨着現代社會教育發展的趨勢,開展實踐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參與社會的能力。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有意識地開展這類活動,是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

地球上的水教學反思 篇6

幸福是我們很熟悉的話題,但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說要說清楚幸福是什麼,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課文《幸福是什麼》講的是三個牧童在智慧女兒的引導下經過勞動實踐弄懂了幸福的真正含義:幸福是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儘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

我把這篇閱讀課文的教學重點定爲:三個牧童是怎樣弄懂幸福以及理解幸福的含義。課文淺顯易懂,教學時,我沒有作過多的講解。在學生默讀全文後,要求找出重點句(智慧女兒的話)並理解這句話的含義,然後抓住文中三個孩子是怎樣尋找和認識幸福的。通過朗讀、表演、交流,感到了只有付出勞動,做對別人有用的人,纔是幸福的。接着我讓學生聯繫他們平時看到的,聽到的,做過的,說說自己對幸福的看法。之後又出示了幾組不同身份的人對幸福的理解,讓孩子們體會幸福的真諦。與此同時,我不失時機地出示了一些關於幸福的名人名言,讓學生讀一讀,背一背,一方面進一步受到思想教育,另一方面也積累了語言。課後要求學生回家與父母交流,然後讓他們動手寫下自己對幸福的理解。金琳寫道:“媽媽告訴我,幸福無處不在,有時,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會讓人感到幸福。如:看着睡夢中孩子安祥的臉龐,媽媽會感到幸福;看着馬路上一對白髮蒼蒼的老夫妻相互攙扶,這是一種幸福;餐桌上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圍在一起吃飯,這也是一種幸福……”李倩寫道“我與爸爸在暢談中,爸爸問我:‘當你在公交車上把座位讓給大肚子阿姨時,阿姨摸着你的頭,向你表示感謝,當你教小弟弟打羽毛球時,看到小弟弟學會後那高興的樣子,你的感覺怎樣?’媽媽問我:‘當你把一首新曲子彈出優美的旋律,當你在參加社區朗誦表演取得成功時,你又是怎樣的感覺?’我明白了,原來幸福就在家人的笑臉裏,在我的努力中,在別人的讚美聲中……”在與父母的交流中,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尋找幸福不一定要走很遠的路,要經歷很長時間,只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隨時伸出自己的雙手,就可以抓住幸福。

教學永遠是一項遺憾的勞動,每次課後自己總能夠從課堂中發現不足之處。如上課一開始我讓學生找出重點句理解,不很妥當。如在學生了解文中三個孩子尋找和認識幸福後,再交流對幸福含義的理解,這時對課文中重點句理解就水到渠成。

總之,教學本課後,我深深地認識到:我們不但要教給孩子們知識,還要教給孩子們做人的道理,讓學生的人生更爲燦爛,更有意義!

地球上的水教學反思 篇7

昨天講了必修五第三章的基本不等式。開堂先回憶了國中所學的有關不等式知識,並講解了基本不等式的幾何意義。接着又把不等式中的大學聯考涉及的幾大問題都有所涉及。但是,一節課下來,感覺不是很好。

雖然一節課講了幾個大學聯考考點,但是對於學生而言,剛剛接觸,理解的不是很透徹。我覺得應該按照下面的方式來進行:一,第一節只講基本不等式及其幾何意義。讓學生通過練習,充分理解不等式中的“一正,二定,三相等”的具體含義和應用。並輔以大學聯考題型,是學生掌握大學聯考動向。二,第二節再講拼湊和分離這兩種與之前所學函數知識有關的題型。體現出不等式與函數的關聯,說明函數在高中數學的重要性,順便回顧函數中的拼湊和分離這兩種方法。三,第三節課再講“1”的代換和圖像法。這兩種方法考察學生對知識的靈活變化以及對數形結合思想的應用,又比第二節的知識深一點。這樣的話,三節課知識層層加深,讓學生體會到知識的關聯,明確各個知識點在大學聯考中的具體應用。而初始方法中,一節課先把所有大學聯考重點全講給學生,使學生容易迷惑,不知道本節課的重點到底是什麼,而且學生不易掌握,畢竟容量大的話,練習量就會相應減少。而等到第二節,第三節再講時,學生掌握的不熟練,還得再次複習,有點“燙剩飯”的感覺。( 勵志天下 )

所以,講新課,尤其是講學生之前知識接觸不多的新課,一定要穩紮穩打,不能只求大容量,貼大學聯考,也要站在學生的思維角度去準備合適的內容,順序以及授課方式。

地球上的水教學反思 篇8

《日月明》是一篇語言簡潔、節奏明快、音韻和諧,十分適合兒童朗讀的韻文。讀着這樣的文字似乎能聽到稚嫩的童音,那麼動聽、那麼美妙。短短的韻文,揭示了 會意字的構字特點。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不僅瞭解了許多漢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漢字組成的,而且知道它的意思就是這幾個漢字意思的組合。對於這樣的會意 字,學生非常感興趣,在學習中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課堂上,我先出示生字讓學生認讀,再出示圖片讓學生猜意思,這樣學生很快理解了字的 意思。不過,這裏如果先出示圖片讓學生猜字再說意思,學生的積極性會更高。在學習韻文時,我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組成學習小組,在小夥伴中交 流自己的發現,自己也試着編一編。這樣,同學之間互幫互學,深化了對知識的認識;大膽交流,提高了交往能力。他們的團體合作意識被調動起來了,從而充分體 驗合作的愉快。靈活地處理教材,能較好地拓展語文教學的空間,有利於讓學生在廣闊的生活中學語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在努力實踐着讓學生與文本進行 深層次的對話,也是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地球上的水教學反思 篇9

教讀本課爲了讓學生學而有趣、學有所悟、學而得法,在教學方式上,執教者力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積極培養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氛圍,力爭通過作品的例讀和學法感悟,起到“授人以漁”、“舉一反三”之功效。但是,“授人以漁”並不意味着學生要帶着鐐銬亦步亦趨的跳舞,而是要教師通過激發學生“臨淵羨魚”的慾望,水到渠成的點撥,讓學生在例子的導引下自覺地悟法,自覺地“退而結網”,自覺地“下水游泳”。本課的教學,只是爲學生以後閱讀美文打開一條門徑,至於登堂入室,洞幽探微,體味美文的靈動與纖巧,則需要學生在多讀多悟中去體味。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還不能很自覺、很自然地認同這種學習方式,也不敢大膽的展示自己,老師調動激情的手段方式亦不夠多樣,因而課堂氣氛不夠活躍。這還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嘗試,不斷積累,只有通過以後潛移默化的美文薰陶,才能讓學生體味閱讀美文的情趣。

地球上的水教學反思 篇10

本課《讀書郎》我確定了“學生們唱的歌”爲主線,從而選擇了《畢業歌》、《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充實到教學中,讓學生體會,感受不同時代學生唱的不同內容,知道音樂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由此我確立以下教學目標:1、用輕鬆而富有彈性的聲音、清晰的吐字演唱《讀書郎》,表現其天真活潑的形象。

2、通過欣賞不同時代學生唱的歌,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

3、用已掌握的演唱形式表現《讀書郎》,增添學習的樂趣》教學重點是學唱《讀書郎》難點是演唱即輕快活潑又不本課的不足主要在於學生歌唱積極性的調動不夠。他們回答問題很積極,但在歌聲中缺乏了一點主動與激情,在難點解決中學生能在教師帶領下唱好每一句,可全曲連起來唱時缺點又重現,可見在學生的內心缺少一種歌唱的積極狀態,這種積極性要如何引導開發有待與大家的研究與探討 。

地球上的水教學反思 篇11

這篇課文講了一個引人深思的故事:科學家郎志萬把一個錯誤的結論告訴孩子們,再問孩子們爲什麼,目的是讓孩子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認識並從中受到啓發,喚起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於實踐的意識。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老師設計了“朗志萬和伊琳娜有什麼區別”這個問題,旨在讓學生明白“朗志萬是科學家,他可以說是知識的權威。

”然後緊緊抓住“其他小朋友”和“伊琳娜”對待“朗志萬”提出的問題的不同態度,來引導學生感悟“伊琳娜”身上所發光的品質──那就是敢於向權威質疑,不輕信不盲從。爲了讓學生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 培養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敢於大膽質疑、動手實踐的能力,老師在教學中設計了一個實驗:讓學生往一個裝滿水的杯子裏放進一條金魚,觀察水的變化。讓學生親手操作、親眼所見,既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又能有效輕鬆地突破教學重難點,使學生體會到對別人所說的話,要通過思考去判斷,敢於大膽質疑,遇到有疑問的地方,要動手做做看。教學中,老師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1、抓讀的訓練。在課堂上,設計了形式多樣的朗讀,力求體現了“以讀爲本,以讀代講”的教學理念。如:個別讀、分角色讀、齊讀、比賽讀等。老師抓住了重點語句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體味伊琳娜情感的變化,讓學生在讀中提高朗讀水平。

2、抓了語言文字訓練。如理解“哄騙”,讓學生給“哄騙”找個近義詞。理解“不能光想,你動手做做看”這句話中的“光”字,老師讓學生換詞讀一讀,促進學生語言內化。讓學生把“您怎麼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來哄騙我們小朋友呢?”改成陳述句說一說,促進學生對句子意思的理解。

3、抓說、寫的訓練。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之後,引導學生想象說話:伊琳娜聽了郎志萬的話,可能會說些什麼?這是對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的有利實踐,並讓學生在說後寫一寫,鍛鍊了學生寫話的能力。

地球上的水教學反思 篇12

相信自己:平時的課堂教學,慣用傳統的方式,以老師講授爲主,雖然學生當時成績很好,但到期中期末考試就忘掉大半,更不用說會考了。所以我就想嘗試進行教學改革,想方設法讓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想方設法讓他們對重大事件產生很深刻的印象。我相信自己的能力,大膽嘗試情境體驗式教學:也就是引導學生處在當時的歷史情境中,親身經歷、體驗當時的事,開展模擬表演、討論、辯論等一系列歷史活動。這樣,課本枯燥的文字知識就變成了學生自己生動的體驗,學生自然喜歡上歷史課,也加深了對重大事件的印象。

相信學生:一開始老擔心開展歷史活動,學生會不配合,或者他們無話可說,那樣會費時費力,事倍功半。實踐證明,只要老師能正確引導、啓發,學生深入情境,學生就會展開豐富的想象,再加上他們固有的敏銳的思想,善辯的言辭,往往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表現。

地球上的水教學反思 篇13

《窗前的氣球》是一篇充滿童心童趣、至情至真的課文。紅氣球是孩子平時喜愛的玩具,可在特殊時刻卻成了小夥伴們傳達內心感情的工具,從孩子們天真的想象和行動看到了孩子們心靈的純潔、感情的純真。紅氣球是夥伴們天真活潑、想象力豐富的表現,紅氣球是夥伴們的笑臉、真誠的問候……

一、以讀爲主,讀中悟情。

本堂課中,課文的讀貫穿了整堂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我從科利亞的心情入手,抓住“真沒意思”,在課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順利地進入課文情景。讓學生感受到他的孤單,難過的心情。並引導學生在讀中想象:如果你是科里亞,你的心情是怎樣的?使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進行角色轉換,讓學生與科利亞融爲一體。這樣使學生入境生情,真正進入科利亞的內心世界,集中全部的心智與文本對話,去感受體驗科利亞的無奈,然後通過朗讀使學生體會到科利亞孤單、寂寞的心情。然後再體會他看到紅氣球后的心情,一喜一憂,這前後進行比較,有了自己的心得和領悟。這些心得和領悟溶入了學生自己的情感和體驗,是與課文情感相碰撞產生的火花。

二、課堂創設情境理解詞語,說話練習,富有情趣。

我在課堂中設計了一個請學生表演放氣球的場景。學生都很興奮,一個個指手畫腳議論紛紛,於是我將科利亞的心情和學生的心情聯繫起來,指出科利亞也很高興。這樣的做法一來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原本枯燥的課一下子生動起來,二來讓學生也感受到了科利亞同樣興奮的心情,第三,理解了議論紛紛指手畫腳的意思。

還有一個場景是,讓學生想象商量這個招兒的情景,這個環節既拓展了的學生的思維,又在情境中讓學生有話可說,一舉兩得。教學的效果顯而易見。

還有在朗讀課文時,音樂引入非常恰當,讓人進入到一種真情的氛圍,在配樂朗讀時,學生的感情得到淋漓盡致的宣泄。整堂課的形式多樣,富有情趣,充滿藝術感。

三、在文本的學習中巧妙地滲透思想教育。

最後通過討論紅氣球代表什麼和想象科里亞回到同學之中,會怎樣對待自己的同學等方式,有針對性進行關愛他人的教育,這樣的設計非常的完美。理解了文本,體會情感後,又走出文本,來到了現實生活,進一步體現了現實中的友情,使學生的人格得到發展完善,然後,在關注學生的生活情感的同時又不脫離文本。整堂課激活了學生的對友情的感動,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情感,反覆讀文,體驗真情,學生在感動的同時,也理解了課文。

執教這一課時,老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服務者的角色,教學中能站在學主角度以學生已有的經驗爲起點,以學定教。課堂中創設了輕鬆和諧的環境氛圍,設計了富有情趣的語文活動,讓學生充分地讀、議、思、評、寫,並通過啓發、引導、講解、示範。評價等手段,讓學習活動成爲多方向的信息交流過程。

地球上的水教學反思 篇14

本課是一堂國小二年級課程,根據我校學生情況我的重點比較側重用大量的圖片讓學生欣賞,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和人文教育;在技能技法上比較強,所以我採取了以課件視頻演示爲主的介紹方法,讓視頻中教師的製作技藝深入人心,讓孩子們體驗一回陶藝家們是怎樣教製作技能,我認爲比我們教師直觀演示來的實際。

在上課前我通過了解他們,以前學過一些橡皮泥的技法,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與探討如泥塑方法回憶,泥塑技法的介紹,學生作品的欣賞、小組合作指導等過程都是爲了加強學生的基礎技能的基本功。我認爲1-3年級美術,學生應該在這方面加強指導,通過學生自主能動性,教師巧妙引導提高基礎,然後在其中滲透藝術的創新。

我記得美術教育家尹少淳說過:美術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綜合性質的人類活動之一。學生在本堂課中,學習了最初的塗鴉製作花瓶,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玩泥巴的快樂。新的基礎教育理念要求課堂煥發出師生的生命活力, 如何使學生在每一堂課中興趣盎然, 通過美術教學活動去喚醒他們對生活的感受,引導他們用基礎的藝術形式去表現他們內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達到認識、操作、情感、創造的整合,值得我們每一位美術教師去研究與探索。爲此我進行了一些探索與實踐,在本課主要放在了開放、溝通、合作。師生通過相互提問,溝通思想,交流情感,啓迪智慧。營造自由、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還給學生無拘無束的學習空間,本課最大限度地給學生提供自由發言,充分活動和表現自我的機會,特別對小組合作能力的提高也有了很大的幫助。

地球上的水教學反思 篇15

本節課我以學生爲主體,注重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性使用教材,注意培養學生數學思想方法,並運用了現代化教學手段,自我感覺還是很不錯的。但靜心思考,本節課尚有不盡人意的地方。現對本節課教學設計實施過程中的幾點成功與不足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處:

1、課題引入較自然

因爲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線段長度的比較》方法,所以上課時我就先在黑板上畫了一個三角形,然後讓學生比較三邊的大小,因爲有了上節的基礎,學生能很快的比較出三條線段的大小。緊接着我又提出:我還想知道三個角的大小關係,怎樣比較這三個角的大小呢?這樣就很自然的引入了本課課題。

2、多次運用類比思想

在課堂實施過程中,有線段大小比較做鋪墊,角的大小比較方法學生理解得很好;由於對線段和差符號語言強調得很到位,學生 在真正明確了線段和差的意義的基礎上,模仿來說角的和差語言,自然順理成章,不成問題;聯繫線段中點定義,學生很好理解了角的平分線概念。然後,模仿線段中點的符號語言,得出角的平分線符號語言。

3、運用電化教學

教學設計中部分環節運用課件展示的益處很明顯,學生一目瞭然。如:疊合法的操作過程;畫一個角的角平分線兩種辦法;三角板拼畫角等,都起到了教學設計中預期的效果。

4、懶教師,勤學生

在課堂上,我們教師應該“懶”一些,學生應該“勤”一些。在講如何畫一個角的平分線時,由於課前已讓學生各自準備了一張半透明的紙,讓學生在上面任意畫一個角,然後自己摺疊,從而探索出摺疊法。還有在探索用一副三角板可拼出多少度的角時,教師可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

二、不足之處:

(1)由於前面講解過細,導致一節課的四個目標只完成了三個。

(2)由於小組合作學習放不開,導致探究活動作用降低。

“三角板拼圖”,學生沒有預想的那麼積極,而且明顯對小組合作比較陌生,,且時間有點倉促,學生探索與展示的都不是很充分,好在課件彌補了不足,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較好地總結出了規律。

結合這節課暴露出的問題,我會做如下的改進:

1、引領學生動口、動手、動腦,讓學生自學落到實處,真正解決自己自學能夠解決的問題。

2、教師先解釋一下線段中點符號語言中各線段含義,再讓學生得出角的平分線的一些符號語言。

總之,一堂課的教學,總會有收穫和遺憾的。我要在不斷的反思和總結中提高自己。發揚優點,克服不足,爲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積累經驗,以便儘快使自己成爲創新型教師。

地球上的水教學反思 篇16

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有兩處出現了小問題,第一處是,第一樂句的結尾的最後一個音田野的“野”字,只要唱一拍,但是學生在唱的過程中往往會拖拉,造成節奏的拖拉,影響了下面的演唱。還有一處是在最後一個樂句的開頭,“無邊的稻田”的“無”字唱的時候出現偏快的現象,這兩處問題出現後,經過聽唱、看唱(配合老師的指揮動作),最後學生就掌握了,弱起拍的演唱掌握的還可以。

通過教學我覺得在教學中,單單讓學生唱唱、說說、講講,是不能讓學生從根本上掌握音樂技能技巧的,歌曲的音域較寬,對學生的演唱的技能的要求也比較高,在藝術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演唱技能有待進一步提高。

地球上的水教學反思 篇17

在上這節課以前,我自己先根據上下冊教材、網上的資料,對於星座的數量、名字、形狀、在天空中的位置、方向、甚至有些關於星座的傳說的知識進行了梳理,通過對這些知識的整理,使我也受益匪淺,真正的體會了教學相長的含義。

這節課的教學準備中我設計了有關春季星空的視頻,因此,我帶領孩子在多媒體教室完成了本課。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發現,學生對星座的前概念水平起點較低。主要表現在學生對星星比較陌生,如大熊座等比較有名的星座,只有極少數的學生知曉;對北斗七星比較陌生,大多數學生處於科普書中看過的介紹爲主。幾乎沒有學生實地有目的的觀察過星空。對星空的印象膚淺,難以溝起學生對滿天繁星的美好回憶。因此在課的引入部分,儘管我設計了利用美麗的星空圖片導入,但效果總覺得欠佳。經調查,我認爲這與現在的學生很難有機會與美麗的星空接觸有關。現在的孩子已經很少有機會在盛夏之夜露天野外納涼的時間,很少有在漆黑的夜空中走夜路的體驗,再加上現在的大氣污染特別嚴重,在晴朗的夜晚,也很少而且也很難欣賞到漆黑的夜空上閃爍着繁星的景象。

地球上的水教學反思 篇18

歌曲《多年以前》是由美國的一首同名民歌填詞而成。它首先講述多年以前的地球擁有“藍天、森林、小鳥”,後來“森林消失,小鳥一去不返”,再描寫現在孩子們對小鳥“輕輕呼喚”,唱出了孩子們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真摯而美好的願望。

本節課教師巧妙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森林的森林和自由飛翔的小鳥。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及人與動物、自然和諧相處。多種感官同時加入,完成聽覺和視覺的結合,啓發了學生的想象和聯想,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

爲了更好的表達出歌曲的情緒,作者在歌曲中頻繁的運用了力度記號,有“強”、“弱”、“漸強”“漸弱”,這些記號常常會被學生們忽視,導致歌曲學完後,力度記號的變化在歌曲中還是難以體現。因此在接觸歌曲之前,我以遊戲的形式讓學生認識並掌握力度記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突破了重難點。在後面的歌曲情緒處理環節,我通過多媒體手段展示了一系列森林遭人類破壞的畫面,讓學生跟直觀的感受到環境的破壞給大自然帶來的損失。將學生設定於特定的意境中,使其產生震撼與共鳴。看完畫面後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然後回到歌曲的教學中啓發學生感受作者運用這些力度所要表現出來的歌曲情緒。最後將音樂和環保進行有機的結合,進行環保教育的滲透,激發學生的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地球上的水教學反思 篇19

《狼和鹿》是一篇關於狼和鹿之間生態平衡的故事。課文講的是一百多年前,凱巴伯森林的居民爲了保護森林裏的鹿羣,大量捕殺狼及鹿的其他天敵。結果事與願違,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嚴重破壞。它告訴人們:事物之間存在着密切的聯繫,破壞生態平衡將會給環境帶來難以想象的災難。課文的主要角色是學生熟悉的兩種動物(狼和鹿),課文內容短小精悍,很容易讀懂。生字詞也不難,容易掌握。學生通過預習課文,大概知道這是生物鏈的故事,但是,讓學生去說清生物之間的關係卻很難。因此,教學設計時,我和白老師緊扣兩組對比,以此爲突破,巧設銜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這些對比的內在原由及聯繫,從而充分領悟文章難點:稱狼爲“功臣”,稱鹿爲“禍首”的原因,進而明白文章所蘊涵的道理。並引導學生通過充分讀文後再來說清狼、鹿、森林和人之間的關係。課文內容本身就有很強的情趣性、情境性,能引發思考,所以學生在學習中有濃厚的興趣。

1、精讀比較,引發思考森林前後變化的原因

我按“由圖及文,引發思考”的設想,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請同學們看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圖片,用自己的話介紹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景象。再讓學生帶着興趣讀課文,找出描寫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句子賞讀。然後以基本同上的方式認識二十多年後的凱巴伯森林。由圖及文,圖文對照,伴樂朗讀。在對比中引發學生思考:爲什麼二十年間森林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呢?以此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追查原由的熱情。再帶着問題讀課文。

(課文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一段的距離,如果單是老師的講解,學生較難理解凱巴伯森林的前後截然不同的景象。通過媒體課件展示: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一片蔥綠,生機勃勃。而二十多年後整個森林像着了火一樣,綠色在消退,枯黃在蔓延。真實的畫面再現,圖、文的鮮明對比給了學生強烈的衝擊。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看得出,同學們的內心深處被觸動了。他們的朗讀聲中流露出了對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喜愛和讚美,還有對二十多年後荒涼的凱巴伯森林的沉痛惋惜。)

2、精讀課文,深入探研森林發生變化的原因。

進行第一組對比後,我牢牢抓住同學們內心的疑惑,問:“同學們,看了這兩幅圖,讀了這兩段話,此時此刻,你們最想問的是什麼?”待學生提出疑慮,再請學生自主讀文探究答案,明白:原來,人們恨透了狼,大量捕殺狼是森林前後變化的導火線。

(森林前後的圖文對照後,學生提出了這樣的疑惑:同一座森林,二十多年間爲什麼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呢?學生對尋求着森林改變的根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時我適時的讓學生去讀文本。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從提出問題開始,讓學生有目的地去朗讀,一次又一次地與文本對話,抓住重點去理解,去體會,去感悟。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了學習中,較好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使森林發生變化的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鹿羣的大量繁殖。這部分教學活動,通過對比朗讀、引讀。“數字比較,深入探究”的設想展開。殺狼前,鹿的總數與殺狼後鹿的數量進行對比,計算鹿在二十多年中繁殖的數量是非常驚人的。引發思考:鹿的大量繁殖會給森林帶來怎樣的嚴重災難?

3、探究:鹿的大量繁殖會給森林帶來怎樣的嚴重災難?

學生反覆的讀課文,知道鹿大量的繁殖,把森林糟蹋得慘不忍睹。但鹿大量的病死與狼的關係,學生難於理解。於是我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聯繫課外常識,說說人們大量捕殺狼後,鹿大量死去的原因?使學生明白:狼吃掉了一些鹿,間接的保護鹿羣。

4、狼鹿異位的對比

第四小節是文章的難點,這個教學環節我們按“由文悟理,提高認識”的設想主要設計請學生用“因爲……所以……”的句式聯繫文中的句子說話,領悟人稱狼爲“功臣”,稱鹿爲“罪魁禍首”的原因。進而水到渠成,明白文章所蘊含的道理。這一部分教學時,我們採用了小組合作、互相交流的方法,結合板書,講清楚生物鏈之間的關係。

在整堂課的學習中,我們還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朗讀(個別讀、齊讀、分角色朗讀、伴樂朗讀等),努力做到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中感悟課文。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真正地成了學習的主人。學生們在動情地朗讀中,也始終保持着主動參與的角色意識,他們圍繞課文內容,一遍又一遍感受着森林、鹿羣的變化,產生了真切的情感體驗,加深了對課文語言的感悟和內化。學生通過對比鮮明的事例中積極地去思考,以自己的直接經驗爲基礎,藉助書本知識去主動思索所遇到的問題,積極表達自己的見解,通過教師的引導,啓發思維,構建知識,形成帶有個性特點的認知,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思辯、暢想、感悟等豐富多彩而又體驗深刻的活動過程來獲取知識、培養能力。

儘管如此,在這一堂課中,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如:在引導理解鹿爲什麼是“禍首”,上升降到人是罪魁禍首時,引得過度,使學生情感發展的倒向是痛恨鹿,指責人。狼吃鹿是一種生活習性。這並不是功臣,只不過,它制約了鹿的大量繁殖,間接地保護了森林。而鹿吃樹木是爲了生存,本身並沒錯。而人在狼時並不知道會帶來這樣的後果。所以要客觀去分析他們之間的生物鏈關係。警示後人不要破壞生態平衡。另外,上課時總是擔心時間不足,很多學生舉手,我卻沒有給他們發言的機會。沒有做到讓學生各抒己見。而且我對學生不瞭解,沒能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反饋學習情況。叫到的學生對事物之間的生物鏈之間的關係說得很清楚,那麼較差的學生會怎樣呢?這就不得而知了。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進行課堂教學的探索和實踐,將此次教學中的一些思考和困惑,作爲今後嘗試和改進的起點,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地球上的水教學反思 篇20

在上這節課之前,我就用心地備了兩次課,我要用飽滿的情感,激昻的聲音來把這隻貝所經受的折磨與痛苦,最終磨製成一顆罕見的大珍珠的經歷充分地渲染出來,因爲我欣賞它的默默無聞,甘於奉獻的精神,這隻貝用盡了它的血和肉打造了它一生的一種精彩,縱使它美麗的色彩慢慢淡去,縱使它結束了自已的生命,可它的價值又在這顆珍珠的誕生中重新獲得延續。

帶着這樣的情感,我和學生們走進了課堂,爲了能一下子就抓住學生的情感,我把文中的一段文字改編成了一首小詩,用動情的朗讀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們感受,接着,我引出一條主線:這是一隻怎樣的貝?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探究中,我用反覆品味這首小詩的手段來讓學生們感受着這是一隻可憐的,堅強的貝,並及時設置情境,讓這生對這隻貝的認識進一步得到昇華,由可憐變成了可敬,因爲它可敬的精神,所以孩子們對於美與醜有了重新的認識,並在拓展訓練中,舉了實例來說一說,最後以朗讀這首小詩來結課。

上完這節課,使我受到了莫大的啓發,每一堂好課其實就像這顆璀璨的珍珠一樣需要我們用心和行動去磨製。好課多磨,才能磨出真正的味道來,而我們在磨製的過程中更應具有貝這種持之以恆,默默鑽研的精神。

再往人生的道路上引申一下,人的一生同樣也需要磨製的過程,換個說法來講應該是需要修煉與積累的,要想有成就,就必須捨棄一些美好的東西,沉下心來,專心做好某一件事情,等到自已積累得多了,修煉自然就水到渠成了,而這個過程,比這隻貝鍛造珍珠還要難上千倍,萬倍。其中所經歷的苦痛應該更甚之又甚。

這隻貝,我崇拜他,我要再講一次課,再來磨他一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