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音樂教學反思總結(精選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65W

課堂音樂教學反思總結 篇1

課堂教學不是一成不變的,同樣的教學方式方法,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反應,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教師不斷地調整教學的方式方法,針對學生音樂基礎差的特點,在使用音樂新教材的同時,想方設法,找資料,給學生補基礎,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具體爲:

課堂音樂教學反思總結(精選17篇)

1、每一節的新授課都要課下好好準備,在課堂上安排一定時間觀看光碟,對各單元內容作介紹,學生以欣賞爲主,達到開拓視野、提高審美能力的目的。

2、對樂理知識的教學,從基礎抓起,每堂課選幾節樂譜視唱。讓學生學會劃拍、打節奏、哼曲調,逐步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

3、利用多媒體、電視、音響等設備,向學生介紹一些民歌、名曲,作爲補充教學內容。指導學生邊聽音樂、邊哼歌譜,反覆練習,學生識譜能力有明顯提高。

4、課內讓學生上臺演唱,培養他們的參與、實踐能力,與此同時,老師也要和學生一其互動,這樣老師參與進來的課,學生在上課中就會情緒高漲,使音樂課上得更加生動活躍,課堂氣氛就比較好。

當然,如何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今後還須努力.學生們需要美,追求美,那麼我希望音樂課能給他們提供一個空間,讓他們踏上尋找美,感受美的道路。在以後的教學生涯中,我要做一名音樂文化的傳播者,把愛和音樂給予學生,只要我不斷努力加強自身的音樂修養和人文修養,總有一天,學生們一定更加熱愛音樂,我相信,在我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們是開心的!快樂的!只要我們多花些心思,我相信學生們就會從中得到快樂的體驗!從而感悟他們純真的心靈。

課堂音樂教學反思總結 篇2

《對花》是一首河北民歌,是我國北方廣泛流傳的一種小調。通過讓學生學習歌曲《對花》,學習手絹舞,從中瞭解華北民間音樂的地域風格色彩,使學生了解熱愛祖國的民間音樂文化,體現弘揚民族音樂的重要理念。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用有河北地方特色的音調來演唱歌曲《對花》。本課的兩個音樂知識(對唱和表演唱;上滑音)的學習我放在唱歌的教學中,一方面,我要讓學生在學習歌曲的活動中去進行對唱和表演唱,另一方面,兩個知識點與對花調的風格形式緊密相關,如:曲調中的上滑音正是凸現了其他地域色彩的裝飾,演唱是要準確的把握歌曲的地方風格,就必須唱好上滑音。

本課的教學難點在體會歌曲的地方特色,自主的運用手絹舞這種形式表現歌曲《對花》。引導學生在學習歌曲的過程中創編歌詞、進行表演。所以在介紹手絹舞時把舞蹈的要求講的清楚,使學生易於接受,在表演唱時要注意用情緒來感染學生,帶動學生,並能準確的跟着歌曲的節奏表演。在創編歌詞的時候,教師要注意做到心中有數,瞭解一年四季花開的自然生長規律,瞭解花卉的名字,以免張冠李戴。在示範是還可以提到“反對花”即由冬季對起倒攤到春季。讓學生用逆向思維方式想問題。

在對整個教學過程的把握中,我把歌曲教學做爲重點,從舞蹈導入歌曲時我啓發學生說說用什麼演唱形式表現愉快的心情,讓學生說出歌曲的演唱形式,進而導入表演唱和對唱,層層深入,引入歌曲《對花》。在這個環節的把握上教師要注意語言的的巧妙設計在上滑音演唱時教師讓學生髮現樂譜上的記號,從而講解上滑音,讓學生通過對比的演唱加深學生對上滑音的印象。在表演唱時要注意用情緒來感染學生,帶動學生,並能準確的跟着歌曲的節奏表演。把歌舞的生動活潑表現出來。

在本節課的設計時,我感覺自己對本課的一些設計聽、唱、跳、創編等環節中都與以往設計類似,所以在唱歌環節的設計上,我採用了分句對唱的方法。在設計本課的導入時,我也絞盡腦汁的想了很多方法,如:遊戲法,情景導入法、師生表演法、等等,最後我採用“變魔術”的方法,變出手絹,讓常見的手絹花出示起來比較新穎。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以審美爲核心的基本理念,貫穿於整個教學活動中,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教師還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基本動作、學習歌曲、創編歌詞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參與放在重要的位置。本課學習河北民歌,讓學生了解了河北民歌和河北民間舞蹈,弘揚了民族音樂,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操。體現新課標“弘揚了民族音樂”的新理念。同時,在教學中我還要改掉一些不足。像:沒有把自己的情緒去感染學生,教師的表情還不夠,情緒不夠,沒有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學生,不能充分調動課堂的氣氛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太平穩。在語言組織表達上要更親切更有趣,示範時要表情更豐富,表演時要更誇張到位,學生才能感受到教師的個人的魅力,才能把歌曲的情緒很好的表現出來。

課堂音樂教學反思總結 篇3

記得《仰望星空》中寫道:“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樣自由而寧靜; 那博大的胸懷,讓我的心靈棲息、依偎。”人,總是需要仰望點什麼,仰望高山,會更加堅定你前行的目標:;仰望星空,會讓你的胸襟更加開闊;仰望明月, 會讓自己的心靈有所歸依。 一直以來,很喜歡于丹,喜歡她的厚重與淵博,喜歡她的風韻與大氣,喜歡她的侃侃而談,喜歡她的娓娓道來。因爲喜歡于丹酣暢淋漓的講解,而喜歡上一直仰視的孔子,一直昂首觀之的《論語》。教《論語十則》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三年前,五年前,都曾經教過。然而以前的教似乎只是爲了工作,只是爲了上課,只是爲了應付考試而已。而今的教,卻是一種仰望之下的思索,一種與聖賢之人對話的平和。在百家講壇的影響下,重新審視《論語》,真的有一種常讀常新之感,有一種春風撲面之感,一種“不亦樂乎”之感,有一種心底說不出來的感動與溫暖。重新翻閱《論語》,你會發現,每句話都是那樣的淺顯,又是那樣的深奧,樸素中蘊含着耐人尋味的哲思。

本節課我結合學生的實際,在教學設計上主要考慮到了聽、說、讀、寫、背等方面的結合,重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加強學生學習的參與性的培養,使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較高,學生基本上掌握了課堂的知識。但是通過反思,我發現在課堂上對學生朗讀的訓練還不夠,所以兩節課下來,大部分學生還不能背誦。看來在以後的此類教學中還應加大學生朗讀的力度。

課堂音樂教學反思總結 篇4

《談讀書》一文是英國作家培根的著名隨筆,本文短小精悍,但論述範圍十分廣,語言極其簡練,幾乎每一句都是名言警句,而且文章運用了多種論證方法來增強文章感染力和說服力。因此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把指導學生品析文章語言以及學習文中運用對比論證、比喻論證、舉例論證等論證方法作爲教學重難點,並設計以下教學環節:(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2)、再讀課文,品析探究(3)、小結歸納,拓展延伸。

在授課過程中能較好地把握教學目標,圍繞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並通過層次清楚的板書來幫助學生理解文章思路以及明確文章的論證方法,完成了教學任務。在課堂上能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品析語言,總結收穫,通過拓展延伸這一環節讓學生接觸課外的知識,從中找話題談看法,讓學生學以致用,鍛鍊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考慮九年級學生的應試需要,在授課過程適時教給學生答題方法,如在“ 找話題,談看法”環節,指導學生應先確立鮮明的觀點,再找到有力的論據,並運用恰當的論證方法來完成對話題的論述。這就是議論文考查開放性題型時應注意的應試技巧。在與學生交流時,耐心傾聽,不隨意否定學生的看法,致力於創設和諧開放的課堂氛圍。

課堂音樂教學反思總結 篇5

首先,初讀課文,讀對讀通,瞭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根據提示:說說客家民居、傣家竹樓各有什麼特點,課文運用了哪些方法來說明這些特點的。自主讀書,理清說明順序。我將文中的第一段用投影展示:在閩西南和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點綴着數以千計的圓形圍屋和土樓,這就是被譽爲“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以這段話爲重點分析通過反覆讀體會出“點綴”本意是修飾裝點,在這裏是說明地區偏僻的小區,由此學生領悟出這段還用了對比方法,把崇山峻嶺與爲屋和土樓加以對比;由“世界民居奇葩”打比方。

接着再讀課文,畫畫批批,體會民居特點。給學生充足自讀自悟時間,認真與文本對話,梳理民居特色,爲了能省時高效,我才用了分組進行的方式:全班分成兩組分別整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在分組讀、議,在相互交流、補充彙報。在此基礎上,我將多媒體用上展示出文中相關內容介紹,使同學從視覺角度對兩種形態的民居有了更加清晰的印象。再次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抓住民居特點,邊讀邊想,課文是怎樣把這些特點介紹清楚的,因爲有了多媒體教學的輔助作用,同學們很快對兩種民居特點共同之處加以描述。如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都是使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如:“客家人在治家、處事、待人、立身等方面,無不體現出明顯的文化特徵。比如,許多房屋大門的正門上刻着這樣的正楷對聯……”同樣,作者在介紹傣家竹樓的時候,怎樣造樓的例子。在學習過程中,老師要通過適時、適度的點撥、引領歸納、提煉,加深學生對民居特點的理解和對錶達方法的領悟。

課堂音樂教學反思總結 篇6

在教學本課時,我圍繞着“第一朵”杏花以及竺可楨爺爺兩次看杏花的不同進行,再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如“竺可楨爺爺從外面回來,看到杏花開了,便走近杏樹‘數’了數,已經有四朵不同程度的綻放開來……”“竺爺爺‘彎下腰來’,‘習慣’地問,‘你知道杏花是哪天開放的嗎?’”“彎下腰來”感受竺可楨爺爺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特點,學生基本能由我的引導感悟到;而這裏的“習慣”二字,說明竺爺爺的細心觀察已經成爲一種自然的動作;“我是問第一朵是哪天開放的。”感受到竺可楨爺爺對科學研究的負責;還有“什麼事情啊?”“什麼時候?”“是第一朵嗎?”表現他對杏花開放的關注。別人賞花,他卻數花,問花。最妙的地方是當竺爺爺聽到第一朵杏花開放了的時候的反應:“頃刻間像年輕了幾十歲,立即興沖沖地快步走到前院。”此時的竺爺爺是何等的興奮和激動啊!這裏的問句短小,語氣急促,不難看出他此時格外激動、興奮,幾近欣喜若狂的情態。

這篇課文出現了這組一問一答的對話,而這段對話大都沒有提示語,但引導學生讀好對話,通過人物語言來想像他們說話時的語氣神情,理解竺爺爺內心活動卻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讀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讓他們在讀中體會,讀中想象,想象到人物說話時各自的語氣、神態,甚至動作,並進行空白處的補充,然後進行分角色朗讀,學生讀得投入,通過朗讀真正體會到竺爺爺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

學生雖然能較好的體會到竺可楨爺爺的這種精神,但在教學本課後我思考了很多,感覺自己仍存在一些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我講述的部分多於學生理解感悟和朗讀,似乎是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今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明確自己引導者的地位,更好的讓學生髮揮他們的優越性。

另外,在教學完本課之後才發現自己將文中小女孩只是一帶而過,沒能引導學生感受這個小女孩身上值得他們學習的東西。所以,我認爲我首要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備課,如何更深層次地與文本對話。加強對教學的解讀,靈活變通教材,及時關注時代發展的新動向,吸收生活中鮮活的素材,把它及時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學中。同時學習多樣的教學手段也是我的當務之急,主動了解學生,找到適合孩子的最有效的教學手段。

課堂音樂教學反思總結 篇7

語文教學,引導學生理解一篇篇課文的內容固然重要,但其並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即我們經常所說的“授之以漁”。在進行這篇課文備課的時候,我預先有一個設想,教學時先扶着學生走一程,即由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長廊的長和美,瞭解作者的寫作方法。而在學習萬壽山這部分時,我再放一放手,讓學生分組進行協作學習。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的美;這樣,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最後在學習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橋時,讓學生自學,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這種又開始的扶着走,到後來的學生之間學着走,到最後的學生個體獨立走,充分體現了教學重在授人以漁,我覺得這是我們教師在教學時,所應該着重體現的。

《頤和園》這篇課文是一篇遊覽性的課文,不僅文章內容美,而且在寫法上也很有特點。教學之前,我就設想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充分記憶課文的內容,練習表達。於是,講課時,我根據本文的特點及學生喜歡旅遊的特點,學習設計了讓學生當小導遊這一情境。但是由於時間的原因,沒有使全部學生融入到導遊這個角色中,沒有真正走到文本中去。

課堂音樂教學反思總結 篇8

林斯基說過:“教育,如果沒有美,沒有藝術,那是不可思議的。”這節課,我藉助美麗的範文,引導學生進入美的境界,與文章產生共鳴。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受到薰陶,收到了教師與學生共同雙贏的效果。但自己的教學語言還不夠精煉。課堂教學中,點撥語、評價語等語言設計,還不夠到位,必須好好斟酌,應該更有針對性。今後要努力發現課堂教學中的不足,並加以改進,這樣才能不斷進步。

優秀的文章都符合美的規律,語文教學中應創設情境,寓教於樂,寓教於美中,實現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的和諧統一,讓學生藉助美文,走入美的境界,與文章共鳴,與人物共樂。在聽說讀寫訓練中陶冶感染,潛移默化的受到審美教育,逐步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讓學生知道哪是美的,爲什麼是美的,如何去欣賞美,如何去創造美,這纔是我們所要達到的真實目的。

課堂音樂教學反思總結 篇9

“噸的認識”是蘇教國標版三年級下冊教材第六單元的知識。教學之前,學生已有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認識,學生對1千克=1000克的進率也比較清楚。他們對生活中比較重或大宗物品的質量用什麼單位表示,也能說出是用“噸”作單位,但是對1噸到底有多重,學生並沒有感性的認識和直觀的參照。教材上也只是借用10袋大米,每袋100千克的圖片加以說明,10袋這樣的大米重1噸。如果我們按照這樣的模式去教學,學生雖然能瞭解1噸有多重,但顯然缺少了體驗和感悟過程,很難說他們真正弄懂了1噸的重量有多重?要解決這一難點,就要設計一些學生熟知的生活實例,給學生一定的經歷、體驗和感悟過程,使他們真正理解1噸的重量。

課堂音樂教學反思總結 篇10

一、教學設計的分析

這節課主要講的是關於氣體壓強中大氣壓強的初步知識,與前面所學的固體壓強,液體壓強一起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

1、國中生的認識感性多於理性,學習的動力和熱情大多來自他們的興趣;而物理教學又以實驗爲基礎,實驗幾乎始終伴隨着整個教學過程,所以,實際教學中,在注重知識邏輯性的同時,重視學生的個人經驗和心理特點,把學生對生活中物理現象的認識與掌握物理知識結合起來,加強學生的直接經驗和親身體驗。

2、在教學中,讓學生親身實踐,體驗大氣壓的存在,討論大氣壓的特點,應用大氣壓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在教學中,讓學生一起參與動手做,給學生親近感和真實感。

二、課後的一些感想

我們知道,物理情景是物理學習的催化劑,學習物理知識,就要讓學生進入創設的物理情景中去,使得學習富有新鮮和實在的氣息。比如:在“覆杯實驗”中,有的同學提出,硬紙片不掉下來,是不是被水“粘”住了?這是在課前沒有預料到的,以後應注意此類問題的出現。我應該設計怎樣的實驗去證明:紙片不掉下來是由於大氣壓作用,而不是被水“粘”住的?用多媒體課件應該可以。

課堂音樂教學反思總結 篇11

這節課的教學,讓學生進入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活動,以學生爲主體的、和諧的課堂氛圍。學生興趣高漲,進行了充分的活動,並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感悟到了周長的實際含義。教學過程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一理念。

以小螞蟻的引領爲主線,小螞蟻從“客人”到“同學”,最後到“小螞蟻考一考我們”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小螞蟻――這個使學生平視的形象融合在整個課堂中,從象小螞蟻一樣描邊線,到小螞蟻提出的問題,讓學生關注自己、關注他人――小螞蟻。以周長的認識爲暗線,實現過程性和知識目標――經歷周長的認識過程,理解周長的含義。兩條線相互交融,共同着力於學生的發展。

課堂音樂教學反思總結 篇12

以學生爲主體,引導學生探究百分數與分數的聯繫和區別時,我出示了一段材料:一堆蘋果重 噸,已賣出了它的 。同學們迫切需要交流,於是我先讓同學們獨立思考再同桌交流,這樣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可供獨立思考,又開放的課堂教學環境。在學生激烈的爭論中,把百分數與分數意義本質上的區別和聯繫總結的非常完整:分數具有兩重性,有時表示一個具體的數量,有時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即分率)。百分數只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即百分率)。這樣把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都得到了解決,學生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這節課也有很多不足之處:

1、在處理學習百分數的意義方面。由於教學這節課是臨時調整,沒有讓學生做好充足的準備,還是覺得很遺憾。雖然也讓學生結合書上情境圖和課外收集的情境圖、純文字的百分數,算是結合了現實生活談了百分數的意義,還是覺得學生沒能親自體會百分數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存在的。還須進一步思考如何更好的使學生理解百分數的意義,讓孩子們深刻領悟到意義的內涵。

2、本節課還有兩個知識點我沒有講到。第一個是百分數的分數的單位,在學生會讀寫百分數之後,我也應該把這個內容順勢讓學生理解,我沒有做到。第二是沒有讓學生明白爲何要學習百分數?它的優點是什麼?雖然這點教學時也有涉及,但學生的體會是不深刻的。由於備課的不精細,考慮的不全面,造成本節課很不完美,有些知識點還得在課外補。

課堂音樂教學反思總結 篇13

在這節課的設計中,識字寫字佔了相當大的一個比例。在初讀課文時,運用多種方法識字:用聯繫生活實際的方法來認識“朗讀”的“朗”;用換偏旁的方法來認識“漫”等等。在書寫指導的時候,引導學生因形索義、因意記形。“提、題”兩個字先讓學生比較異同,然後引導學生知道字的偏旁往往跟它的意思有關。比如“問題”是要靠頭腦來想的,而在古代的時候,“頁”字就表示“頭”的意思。這樣,學生根據意思記住字型,錯別字的概率就會大大下降。同時,在識記字型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把“題”字的一捺寫得舒展,以便托住上面的“頁”字,這樣教學就會做得比較紮實到位。然而,上課的時候,由於教學內容安排過多,以至於後來寫字十分倉促,今後,在教學中實在是應該引起注意。低段一定要保證寫字的時間。

教學中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在今後不斷探索與改進的地方:如教師語言還不夠精簡;如何引導學生去自讀自悟;當學生的回答有偏差時,如何有效地引導等。

課堂音樂教學反思總結 篇14

《我不能忘記祖國》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寫的是年輕的宋慶齡留學美國時,在一次班會裏的討論會上,有力地駁斥美國學生關於:“亞洲的中國,都被歷史淘汰了……”的謬論,表達了宋慶齡對祖國充滿了理想和希望的愛國情懷。在教學時,主要體現了以下幾點:

一、扣題質疑,產生閱讀期待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導課揭題後我讓學生扣題質疑,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激活思維,我順學而導,進入文本,產生懸念般的閱讀期待,爲實現學生、教師、文本的對話奠定基礎。

二、初讀課文,引導整體感知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新理念告訴我們要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初讀課文,我引導學生多讀課文:一讀課文,讓學生自由輕聲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通順,檢查生字讀音,鼓勵學生,自主識字,聯繫生活識字,掃清閱讀障礙;二讀課文,指名學生分部分讀課文,評價讀。學生做到了讀得字字響亮,還儘量做到沒有倒一字、多一字、少一字、誤一字。三讀課文,默讀課文,知道課文講什麼,把握課文的主線條,從整體上感知課文。

三、圍繞重點,注重基本技能訓練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我注重提示學法,讓學生“讀、想、劃、議”運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理解宋慶齡說的兩段話的意思。學生人人蔘與,營造了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轉圍,課堂氣氛活躍。

課堂音樂教學反思總結 篇15

《凡卡》一文敘述了俄國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九歲的凡卡·茹科夫被爺爺送到城裏鞋匠阿里亞希涅那裏做學徒,受盡了折磨,他寫信給爺爺,求爺爺帶他回鄉下去。課文的結尾以凡卡做夢的形式反襯了凡卡的悲慘遭遇,這激起了人們的深切同情。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有這幾點感受:

一、整體感知,讀中悟學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這一環節,我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考慮到本課篇幅較長,我讓學生事先預習課文時認真朗讀課文,課堂中就帶着自己的問題和小組交流:通過讀書,你都讀懂了什麼?例如:有位學生說到:“我認爲凡卡太傻了,怎麼就不知道跑回鄉呢?”針對這個問題,我請全班同學幫他解決。同學們結合課文裏的具體情節來理解:下着大雪,冰天雪地,又冷又餓等多種因素使凡卡無法回到鄉下。這更烘托出凡卡命運的悲慘。讓學生帶着疑問理解課文,尊重學生的獨特個性,做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又不能似是而非,始終抓住文章的主線。我們應該鼓勵這種個性化的理解,進行地交流讀書體會。

二、異曲同工,發展創造性思維

求異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形式,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對同一問題做不同的回答,或鼓勵學生擺脫習慣性的思維形式。

教學《凡卡》一文的結尾,以做夢結束,似喜似悲,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於是,我引導學生對比進行思考探討。我說:“凡卡是懷着強烈的願望把那封寶貴的信塞入郵筒,可萬萬沒有想到爺爺是永遠也不可能收到他的信呢,那凡卡的命運將怎樣呢?”學生的回答都帶着明顯的同情。“那既然凡卡無法擺脫這悲慘的命運,那麼文章結尾又有什麼含義呢?”有的學生回答:“文章以夢結尾,暗示凡卡追求幸福的生活是個不能實現的夢。”有的學生說:“這個結尾看似美好,其實隱藏和不西幸,更激起我們對凡卡的同情。針對這一懸念式的結尾,我再安排學生續寫,學生都能充分發揮想象,文中都寄託了對凡卡的共同情感──同情。

今後的教學中還需理論聯繫實際,課文內容聯繫現實生活。寫作方法學以致用。

課堂音樂教學反思總結 篇16

用了兩個課時完成了《端午的鴨蛋》的教學,通過教學,完成了預期的目的,教學目標基本達成,讓學生掌握了課文的基本線索,結構,同時,也讓學生理解了作者通過寫家鄉的端午、家鄉的鴨蛋和端午的鴨蛋,表現了作者對家鄉的熱愛和對童年生活的懷念。在進行語言的特點分析時,由於按照教學設計不能達成教學目標,課堂上臨時進行了改變,讓同學們自己去感受語言的特點,同學們能從中感受語言的通俗美,語言的幽默感!

教學中,感覺最不理想的地方是由於最近兩天學校的重大責任事件,不能按之前的要求,自己約束自己,在課堂上常常接聽手機,造成同學們常常因爲我接聽手機而影響了課堂環境的良好氛圍,使部分同學纔有了一點興趣,又隨之消失。從中也讓我進上步認識到,在課堂環境設置中,在教學中,有許多規則是不能違背的,一旦違背,所造成的影響之大,不能估量。

在學習過程中,同學們也表現出許多讓我感覺特別的地方,由於對同學們作了具體的要求,所提出的問題較爲具體,大家在思考問題時,還算靈活,回答也還如意,往往能讓我感覺高興。如在思考通過作者寫的家鄉的端午、家鄉的鴨蛋,表現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時,大家的回答非常準確,使我感覺特受用。這並不是因爲大家回答正確的緣故,而是大家能回答問題了,敢於回答問題了,影響同學們學習的因素很多,主要還是因爲同學在知識積累較少,學會去識記的地方不多的緣故罷。當我們思考文章的前後與標題的關係時,大家對於散文的特點忘記得一乾二淨,居然在回答問題時,一點也不知道,這讓我又感覺到吃驚,因爲這一知識點我在之前纔講過沒有幾天。

在今後的教學中,一要注意引導同學們注意知識與技能的積累,活學活用知識與技能,二要讓同學注意到,在學習某種文學體裁時,分析與理解與體裁是密不可分的,不能將文章分析與文章體裁分開,雖然教科書要求淡化文體知識,然分析文章與體裁的關係卻不能分開;三要讓同學注意到分析文章必須與社會背景相聯繫。

課堂音樂教學反思總結 篇17

魏豔紅老師執教的是湘教版新編教材三年級歌曲《多年以前》。這首歌曲是由美國的一首同名民歌填詞而成。它首先講述多年以前的地球擁有“藍天、森林、小鳥”,後來“森林消失,小鳥一去不返”,再描寫現在孩子們對小鳥“輕輕呼喚”,唱出了孩子們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真摯而美好的願望。在課堂教學中,魏老師以音樂審美爲核心,以興趣愛好爲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下面我就對這一節課進行簡單評議,不到之處請在座的老師們提出寶貴意見。

一、教學中以故事貫穿教學始終,創設情景氛圍,牢牢把握住了三年級兒童的年齡特徵。

愛聽故事是國小低段孩子的共性,魏老師根據教學目標和任務,採用故事的形式,把課堂的每一個教學環節融入故事情境中,使學習產生誘惑力,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聽故事——唱故事——演故事等不同的情境中不知不覺的學習、感受和體驗音樂。並根據音樂課自身的特點。創設了合乎實際的教學情境,通過語言描繪,圖畫再現,音響渲染,扮演體會,設懸置疑等多種途徑,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使學生樂此不彼地致力於唱歌教學。

本節課一開始魏老師就扮演了一隻可愛的受傷的小鳥,通過與同學們的對話交流,學生一下子就被牢牢吸引住了。這樣的情景教學一直貫穿在課堂教學中,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爲學生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也奠定了基礎。

二、教學中以音樂性貫穿課堂始終,牢牢把握住了音樂課的本質特點。

《新的音樂課程標準》提出:倡導完整而充分地聆聽音樂,使學生在音樂審美過程中獲得愉悅的感受和體驗;啓發學生在積極體驗的狀態下,充分展開想象和聯想。在這節課中,從師生之間的問候——小鳥對同學們的自白演唱——欣賞歌曲《多年以前》——歌曲《多年以前》的學習——音樂劇的表演,音樂無不貫穿其中,比如教師範唱時的優美歌聲,學生學唱時的認真投入,歌曲表演時的情感體驗,這些不同情緒的音樂交織在一起使課堂音樂形象鮮明、生動,更加豐滿完整,增添了音樂情趣,學生在唱唱動動中充分感受美妙的音樂,體驗其中的快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