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精選2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45W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1

執教完《懷念母親》這篇課文,我佈置學生回家寫讀後感,從孩子們的文章中我很有感觸,於是提筆謝謝自己的反思。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精選24篇)

《懷念母親》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以回憶的形式,講述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從而表達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並且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首尾呼應,說明了爲什麼會對兩位母親不變的情懷,使文章渾然一體。

一、引用《賦得永久的悔》,做好理解鋪墊。新課開始,課件出示:季羨林作品《賦得永久的悔》,學生默讀,交流感受。讓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對母親的懷念之情,爲理解本課做好鋪墊。

二、理解詞句,感悟文章思想方面。爲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繫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這一點做的還是比較到位的,課堂上,學生能圍繞一些重點詞句來理解失母之“恨”、思母之情、夢中尋母。並抓住“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着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爲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等等句子,在讀中感悟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之情。

三、縱觀整堂課,本節課還存在着一些遺憾之處,比如:因爲課堂容量過大導致課堂教學中的溝通合作、再次朗讀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我的教學機智也需要進一步加強。比如:課堂上由於頻繁的表揚學生,使得教師對學生的口頭表揚語出現重複,沒新鮮感。但我會不懈的努力,因爲追求無止境。更讓我有深刻體會的是備課過程中備學生備得不夠。我將在以後的時間裏積累相關的經驗使自己在教學方面得到提高。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2

《懷念母親》的作者是季羨林。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懷着“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因爲本文語言富於跳躍性,而且作者對母親和祖國的這種深厚感情,學生缺乏現實體驗。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會存在一定的困難。針對這個教學難點,我主要採用了“補白”的方式進行拓展式教學,比如時代背景的補白,對關鍵詞語補白,向文後延深補白等方式。

教學本文,我先請學生談談對季老先生的瞭解,隨後我作了補充:“季老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翻譯家、散文學家,精通12國語言,是北京大學的教授、校長,被譽爲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提起季老先生,我們看到的是他頭上的光環,然而,當我們走進作者的內心深處,你們會發現作者心中有一個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說:我這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這個課前導入,讓學生對季羨林有了更深刻的瞭解,便於課文的理解。

隨後,我請學生找到文中直接表達對兩位母親感情的段落——文章的開頭和結尾,理清了文章的結構脈絡:首尾呼應,文章中間部分具體寫了對兩位母親懷着怎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

作者首先寫了對親生母親的懷念。教學本段,我緊緊圍繞着“從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對親生母親的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這一問題展開。學生主要結合兩句話談了自己的感受,第一句是:“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學生聯繫上下文談到作者六歲離開母親,很少呆在母親身邊,再加上母親只活了四十多歲,所以作者痛苦不堪,心如刀絞。爲了加深對這一句話的理解,我請學生想象一下:“在這悲痛的日子裏,在作者食不下咽,寢不安席的時候,他的腦海裏會回想起什麼?”學生交流後,我出示了以下資料讓學生體會:“這是一個窮得不能再窮的家庭了。因此,幼年時我大部分時間是和母親形影不離。母親走到哪裏,我就跟到哪裏。母親到地裏摘綠豆莢,我便跟到地裏,在母親身後跑來跑去,不停地問這問那。捉到一隻蚱蜢,我一定要拿給母親看一看。棒子上長了烏黴,我一定要問母親這是爲什麼。母親總是一邊摘着豆莢一邊耐心地回答我的問題,臉上露出慈祥的笑容。”通過這個資料的介紹,學生對作者心中的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句話是:“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着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什麼是“靈魂不全的人”這一個問題是這一句中理解的難點。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它的意思,我換了一種提問方式:“結合作者此時的經歷,想一想:一個靈魂不全的人會有怎樣的感受?”有的學生說:“作者感到很痛苦。”我說:“對,長久的痛苦就是一種靈魂不全。”有的說:“作者感到深深的自責,很愧疚。”我說:“對母親深深的自責也是一種靈魂的不全。”有的說:“作者感到生活空虛,寂寞,已經沒有意義了。”我說:“失去了對生活的興趣也是一種靈魂的不全。正如作者在《賦得永久的悔》中所說: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可見母親的離去,帶給作者多大的傷痛,母親的去世,更是作者終生的遺憾。”我接着出示了這一則資料:“我暗暗地下定決心,立下了誓願:一旦大學畢業,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母親。”學生通過這個資料的補白,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痛苦和自責,同時知道了“我的願望沒能實現”是指贍養母親的願望沒能實現。我趁機引導學生誦讀:“是啊,正如古人所說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作者豈止是沒有贍養母親,連母親臨終前要見他一面的願望也沒能實現。要知道,作者見母親的最後一面是在母親去世前的第八年。在這八年裏,母親有多少期盼,多少等待呀。但是一直等到最後也沒有見到自己的兒子。作者怎能不抱終天之恨,怎能不淚流不止呢?讓我們懷着這樣的感情再來讀讀這幾句話。”

作者在第三自然段談到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並用摘抄日記的形式重點表達了對祖國母親的懷念。對於這一部分的教學,我主要是讓學生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感情朗讀,並寫下自己的感受。我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了第一則日記,爲什麼我在想到故鄉、老朋友時,心裏感到淒涼,卻又是甜蜜的?對於這個問題,我進行了一個句式的訓練:因爲( ),所以我感到一絲淒涼,又因爲( ),我心裏又是甜蜜的。通過交流,學生體會到了遊子那誠摯的愛國心,再次走進老人的心田。

除了摘抄日記,作者還引用了散文《尋夢》中的開頭和結尾來表達對母親的懷念:“夜裏夢到母親,我哭着醒來。醒來再想捉住這夢的時候,夢卻早不知道飛到什麼地方去了。”“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裏,幻出母親的面影。”在教學這一部分時,我讓學生想象作者看到了生母怎樣的面影,又見到了祖國母親怎樣的面影?隨後,我請學生賞讀了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懷念“母親”的有關語句:“在夢裏向我走來的就是這面影,我只記得,這面影纔出現的時候,四周灰濛濛的,母親彷彿從雲堆裏走下來。臉上的表情有點同平常不一樣,像笑,又像哭。但終於向我走來了。”“驚心動魄的世界大戰,持續了6年,現在終於閉幕了。在我驚魂甫定之餘,我頓時想到了祖國,想到了家庭。我離開祖國已經10年了,我內心深處感到了祖國對我這個海外遊子的召喚。離開時,我頭也沒有敢回,登上美國的吉普。我在心裏套一首舊詩想成了一首詩:留學德國已十霜;歸心日夜憶舊邦,無端越境入瑞士,客樹回望成故鄉。”這樣學生就進一步感受到了一位海外遊子對祖國母親的無限思念和熱愛。

“補白藝術”重在教學過程,通過啓發性、開放性、多元性、多向性的教學,體現創新精神,達到語文創新教學目的。對於留有想象空白,飽含豐富內涵的文本材料,我們應引導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進行補白、拓展、想象,挖掘其潛在的信息,擴充其豐富的內涵,讓學生在頭腦中浮現具體而生動的情境,引導學生在對文本的補白拓展中去實踐、去體驗、去想象、去探究、去表達……在文本、學生、教師的交流對話中,實現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以思引思的絲絲聯結,從而水到渠成地讓學生在補白拓展中感悟文本內在的情感,豐富和完善學生的精神境界,實現“語言”和“精神”的同構共生,“訓練”和“感悟”的比翼雙飛,實現了課內閱讀與課外拓展的有效結合。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3

《懷念母親》的作者是季羨林。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懷着“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因爲本文語言富於跳躍性,而且作者對母親和祖國的這種深厚感情,學生缺乏現實體驗。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會存在一定的困難。針對這個教學難點,我主要採用了“補白”的方式進行拓展式教學,比如時代背景的補白,對關鍵詞語補白,向文後延深補白等方式。

教學本文,我先請學生談談對季老先生的瞭解,隨後我作了補充:“季老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翻譯家、散文學家,精通12國語言,是北京大學的教授、校長,被譽爲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提起季老先生,我們看到的是他頭上的光環,然而,當我們走進作者的內心深處,你們會發現作者心中有一個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說:我這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這個課前導入,讓學生對季羨林有了更深刻的瞭解,便於課文的理解。

隨後,我請學生找到文中直接表達對兩位母親感情的段落——文章的開頭和結尾,理清了文章的結構脈絡:首尾呼應,文章中間部分具體寫了對兩位母親懷着怎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

作者首先寫了對親生母親的懷念。教學本段,我緊緊圍繞着“從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對親生母親的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這一問題展開。學生主要結合兩句話談了自己的感受,第一句是:“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學生聯繫上下文談到作者六歲離開母親,很少呆在母親身邊,再加上母親只活了四十多歲,所以作者痛苦不堪,心如刀絞。爲了加深對這一句話的理解,我請學生想象一下:“在這悲痛的日子裏,在作者食不下咽,寢不安席的時候,他的腦海裏會回想起什麼?”學生交流後,我出示了以下資料讓學生體會:“這是一個窮得不能再窮的家庭了。因此,幼年時我大部分時間是和母親形影不離。母親走到哪裏,我就跟到哪裏。母親到地裏摘綠豆莢,我便跟到地裏,在母親身後跑來跑去,不停地問這問那。捉到一隻蚱蜢,我一定要拿給母親看一看。棒子上長了烏黴,我一定要問母親這是爲什麼。母親總是一邊摘着豆莢一邊耐心地回答我的問題,臉上露出慈祥的笑容。”通過這個資料的介紹,學生對作者心中的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句話是:“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着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什麼是“靈魂不全的人”這一個問題是這一句中理解的難點。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它的意思,我換了一種提問方式:“結合作者此時的經歷,想一想:一個靈魂不全的人會有怎樣的感受?”有的學生說:“作者感到很痛苦。”我說:“對,長久的痛苦就是一種靈魂不全。”有的說:“作者感到深深的自責,很愧疚。”我說:“對母親深深的自責也是一種靈魂的不全。”有的說:“作者感到生活空虛,寂寞,已經沒有意義了。”我說:“失去了對生活的興趣也是一種靈魂的不全。正如作者在《賦得永久的悔》中所說: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可見母親的離去,帶給作者多大的傷痛,母親的去世,更是作者終生的遺憾。”我接着出示了這一則資料:“我暗暗地下定決心,立下了誓願:一旦大學畢業,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母親。”學生通過這個資料的補白,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痛苦和自責,同時知道了“我的願望沒能實現”是指贍養母親的願望沒能實現。我趁機引導學生誦讀:“是啊,正如古人所說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作者豈止是沒有贍養母親,連母親臨終前要見他一面的願望也沒能實現。要知道,作者見母親的最後一面是在母親去世前的第八年。在這八年裏,母親有多少期盼,多少等待呀。但是一直等到最後也沒有見到自己的兒子。作者怎能不抱終天之恨,怎能不淚流不止呢?讓我們懷着這樣的感情再來讀讀這幾句話。”

作者在第三自然段談到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並用摘抄日記的形式重點表達了對祖國母親的懷念。對於這一部分的教學,我主要是讓學生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感情朗讀,並寫下自己的感受。我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了第一則日記,爲什麼我在想到故鄉、老朋友時,心裏感到淒涼,卻又是甜蜜的?對於這個問題,我進行了一個句式的訓練:因爲( ),所以我感到一絲淒涼,又因爲( ),我心裏又是甜蜜的。通過交流,學生體會到了遊子那誠摯的愛國心,再次走進老人的心田。

除了摘抄日記,作者還引用了散文《尋夢》中的開頭和結尾來表達對母親的懷念:“夜裏夢到母親,我哭着醒來。醒來再想捉住這夢的時候,夢卻早不知道飛到什麼地方去了。”“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裏,幻出母親的面影。”在教學這一部分時,我讓學生想象作者看到了生母怎樣的面影,又見到了祖國母親怎樣的面影?隨後,我請學生賞讀了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懷念“母親”的有關語句:“在夢裏向我走來的就是這面影,我只記得,這面影纔出現的時候,四周灰濛濛的,母親彷彿從雲堆裏走下來。臉上的表情有點同平常不一樣,像笑,又像哭。但終於向我走來了。”“驚心動魄的世界大戰,持續了6年,現在終於閉幕了。在我驚魂甫定之餘,我頓時想到了祖國,想到了家庭。我離開祖國已經10年了,我內心深處感到了祖國對我這個海外遊子的召喚。離開時,我頭也沒有敢回,登上美國的吉普。我在心裏套一首舊詩想成了一首詩:留學德國已十霜;歸心日夜憶舊邦,無端越境入瑞士,客樹回望成故鄉。”這樣學生就進一步感受到了一位海外遊子對祖國母親的無限思念和熱愛。

“補白藝術”重在教學過程,通過啓發性、開放性、多元性、多向性的教學,體現創新精神,達到語文創新教學目的。對於留有想象空白,飽含豐富內涵的文本材料,我們應引導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進行補白、拓展、想象,挖掘其潛在的信息,擴充其豐富的內涵,讓學生在頭腦中浮現具體而生動的情境,引導學生在對文本的補白拓展中去實踐、去體驗、去想象、去探究、去表達……在文本、學生、教師的交流對話中,實現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以思引思的絲絲聯結,從而水到渠成地讓學生在補白拓展中感悟文本內在的情感,豐富和完善學生的精神境界,實現“語言”和“精神”的同構共生,“訓練”和“感悟”的比翼雙飛,實現了課內閱讀與課外拓展的有效結合。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4

《母親的恩情》是一首文包詩的課文。文包詩這種課文類型是蘇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詩教學的新課型。它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巧妙的把一首詩包含在一篇簡短的文章裏,生動地介紹了與古詩相關的背景知識及創作本詩的具體情境。可以說:“詩”是“文”的中心與昇華。在教學時,我主要圍繞“文與詩”的聯繫來進行教學,引導學生通過深入文本故事,聯繫自己的生活感受,激發情感、想象,從而體會母愛子、子念母的一片真情。在細節上,我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自然段主要抓“夜深了……一針針……她想……”這句話,通過看課文插圖,理解“一針針”“一線線”的意思,引導學生品味:從母親在燈下一針針一線線的縫補衣服,你知道了什麼?再聯繫上句中“忙着”一詞,體會出母親爲兒日夜操勞的辛苦,然後通過想象:母親會在心裏想什麼?進一步感受母親對兒子的牽掛疼愛,最後通過朗讀表現母親把對兒子的愛縫進了衣服裏的無私關愛之情。

第二自然段圍繞想象孟郊和母親分別時的情景,說一說母親怎樣叮囑兒子,兒子心裏怎樣想的,體會母子間的深情,爲下面解決難點鋪路。

第三自然段處理好比喻句:母親就像太陽,母愛就像春天裏的光輝。我這樣引導:回想平時媽媽照顧你的事情,從而體母愛就像陽光,無處不在,細緻入微地溫暖着小草。並抓住“撫摸”一句,讓學生模仿做一做動作,激發學生的情感,體會母愛無法回報,從而懂得:“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意思。

最後一段,我設問:雖然母親的恩情,我們無以回報,但是我們要報答嗎?你怎麼報答?學生們說了很多:給父母端茶送水遞拖鞋,陪父母聊天,給父母表演節目,幫父母做小家務之類的小事,教師的適時引導,幫學生把道德認識與具體的道德生活聯繫起來,指明瞭學生道德活動目標。

課後,我讓學生給母親做一件事,把想對媽媽說的心裏話寫下來。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5

《第一次抱母親》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這篇課文主要記敘了“我”去守護生病住院的母親,抱起母親讓護士換牀單時,才察覺母親的身體是那麼輕,不由想起母親以弱小的身體挑着重擔翻山越嶺的往事,心裏很難過,也很愧疚。於是,像小時候母親抱“我”一樣,我把母親抱在懷裏,讓母親入睡,結果卻發現母親的眼裏流出了淚水。

文章的字裏行間流露着濃濃的親情。《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然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瞭解到現在的學生對母愛的理解大都是膚淺的,甚至把母愛視爲一種理所當然的付出。基於這樣的認識背景,要學生走進母親的內心,感受母愛,進而回報母愛,成爲了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難點。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以朗讀爲抓手,通過對關鍵詞句的深讀,並聯系生活實際,建立起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在朗讀、感悟中充分感受母愛的無私和偉大。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6

今天上午我執教這一課的第二課時,整節課講下來,發現有以下不足:

一、時間掌握不當,前面有點鬆,後面有點緊。課堂上在第一環節複習回顧裏,我讓學生做完基礎達標,裏面兩個題,一個是看拼音寫詞語;一個是回顧課文主要內容填空。小組彙報結果時,前進組裏的那個有智力障礙的學生也積極興奮地進行了參與合作,我讓她回答了她力所能及的問題著名的“著”不是“注”時並表揚了她,全班同學也給予了她熱烈的掌聲。給予了她自信,但卻浪費了點時間。在第二個環節精讀感悟的第一個大問題上浪費了時間。由於進步組學生不能及時領悟母親的恩情除了縫衣,還涉及在生活中其他什麼情誼時,組員陳美言幾次重複是縫衣,組長及其他成員也沒補充。於是我就這個問題注重了對學生的多元指導。我認爲語文就是生活,就是社會。這篇課文是親情篇,體貼父母、孝敬長輩、知恩圖報本就是我國的傳統美德,現在的兒童在溫室中長大,母親對他的愛視而不見。所以我認爲學習語文不能專從書本上學那點滴知識,而要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聯繫自己母親對自己的愛來體會孟郊的愛。因此,我就生活中的母愛進行引導學生,挖掘生活中母親表現出來的點點滴滴,全方位讓學生去體會母親對孟郊的恩重如山,情深似海,偉大而無私。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通過小組彙報一涌而出。課堂上挖的有點深了,時間悄然無聲地從指間溜走了。

二、學習目標沒完成。本文有兩個學習目標:1.學生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情感。2.理解小詩意思,畫出課文中詩句的解釋,懂得孝敬父母,知恩圖報的道理,能背誦古詩。在精讀感悟這一環節裏,我按層次設計了兩個大問題,每個問題裏有三個小問題。第一個大問題即對1——3自然段的理解是重點。

連我沒想到的,他們都說出來了,很細很透徹。讀得也十分棒!理解了母愛的偉大和無私。知道了作者熱愛母親、思念母情的情感。由於第二個問題品析第4——5自然段沒完成,所以也就沒讓學生利用書中的語句去解釋古詩的意思。也沒能讓學生互背互查古詩了。先完成了對重點段理解的作業。但我深信,學生在第一課時熟讀課文中就已經把故事背下來了。意思也在文中能找到。只是因爲我在導學案設計精讀感悟問題時不太合理造成的。

這節課如果把精讀感悟的六個小問題縮成兩個有概括性統領文章的問題讓小組去綜合研讀,效果一定會更好。或者,如果換種方法來教學我想也行:先用多媒體出示《遊子吟》這首詩,引出第五自然段做導入語,在精讀感悟時,只有重點研讀第1——3自然段了。可以在品讀時直接用部分的語句解釋古詩的意思了,邊朗讀遍體無文本作者的情感。生生互動、組組質疑,教師點撥,共同解決疑難問題,那樣的話,效果可想可知,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7

《懷念母親》這篇課文,讓我感觸頗深,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以回憶的形式,表達了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充分表達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字裏行間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實感,讓人思潮澎湃,情緒跌宕起伏。

課前,我安排學生先蒐集季羨林先生在德國留學期間的有關資料,對季羨林先生有所瞭解。導入新課時,我讓以“國寶”一詞引入,結合資料,讓學生了解季羨林先生在學術上的偉大貢獻,從而引出季老那一段長達十年的留學生涯。以及季羨林老先生去世的時間(7月11日9時,享年98歲)和悼念儀式的隆重進行體驗。

新課開始,我給學生讀了季羨林作品《賦得永久的悔》,學生聽後,交流感受。讓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對母親的懷念之情,爲理解本課做好鋪墊。緊接着,我先讓學生齊讀課題,然後我緊緊抓住“母親”一詞質問學生:“這裏的母親指的是誰?”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一個是親身母親,一個是祖國母親。”“那麼作者是在什麼情況下懷念自己的兩位母親呢?”這樣既交待了作者的寫作背景,又讓學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幹,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兩位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爲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爲理解奠定了背景基礎。爲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繫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8

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說讀得有感情了。我把讀正確、讀流利當作硬任務。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爲確保每個學生達到讀正確、讀流利,我是嚴字當頭,“一字未宜忽”,就連標點符號也不放過,逗號和句號要讀出區別來,歎號和問號要讀出不同來。第一節課我是逐段逐段地“過”的,必要時我作了示範,甚至於領讀。儘管他們是四年級了,但該領讀的還要領讀。做任何事情不能從概念出發,要從實際出發。張田若先生說:“評價一節課成功與否,首先看全班同學是否把課文讀熟了。”

第二節課是“精讀”,所謂“精讀”,就是進一步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懂,讀出字面背後的意思,進而把課文讀出感情來。這期間離不開老師的必要講解和朗讀示範。不要以爲老師範讀只是爲了讓學生模仿。老師的範讀也能起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作用。因此,爲了幫助學生理解好、朗讀好,萬萬不可缺少了老師的範讀。課後有位老師對我說:“怎樣使學生把課文讀得有感情,看起來,就是‘跟我讀’。”我說:“對的。”課堂上我和學生經常互讀,互相朗讀是“對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能把“對話”只是理解爲“你說我說”,也包括“你讀我讀”。

過程真的比結果更重要。有過程,纔有方法可言,纔有能力可言。指導學生把書讀好的“過程”,更是我追求的亮點。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9

第一單元的課文都是追敘作者人生道路上的難忘經歷的文章,人文內涵豐富。

在講授這一課前,我和同學科的老師對這一課進行了集體備課,達成了共識,課堂採用“先學後教”的模式。在課堂上我又進行了適當的調整,比如,導入之後,我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母親,如果讓他們來寫這篇作文會如何做,這樣就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又可以讓學生拿自己的構思與課文進行比較,可提高學生作文的水平。

在課堂內容的設計上,我沒有想展現太多的東西,只把理清思路作爲重點,以此引出對母親性格特徵的把握。這樣,課堂上出現一個主問題,便於學生對課堂的把握,便於學生的理解。也避免了課堂上講的東西過多,學生什麼都設計了,最後也什麼都沒有弄明白。

在學生的回答上,我沒有爲了讓課堂進展的順利而刻意地去挑選好學生,而是把中下等學生作爲重點,如果他們回答不上來,再讓好一點的學生去補充。這樣既照顧了差學生,又兼顧了課堂。

因而,課堂上我表現的也比較輕鬆。當然,也存在不完備的地方,如學校要求的良好讀書習慣的養成,學生課堂回答問題的準確性、邏輯性,學生的自主性的培養等,這些還需要在以後的課堂上慢慢去做。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10

過去,我很重視“披文入情”“披文得意”。但如果只是始於“披文”,止於“得意”,就失落了語文的本體。“在語文閱讀中,文本語言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載體,認識的工具,學生必須以它爲憑藉,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學習思想,接受薰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認識、學習的對象,閱讀時不僅要接受信息,更要認識掌握載體本身。”(《國小語文課程與教學論》)這裏說的“載體”即語言文字。閱讀教學一方面是引導學生“披文得意”,在閱讀中掌握讀書方法,另一方面(這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引導學生品味、消化、積累、運用課文的語言。“意文兼顧”,才能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第一次抱母親》中有這樣的一個情節——護士見“我”竟然不知道母親有多重,以至於抱母親時差一點摔倒,便“責怪說:‘你使那麼大勁幹什麼?’”責怪是什麼意思?當學生明白了是埋怨中帶有一點責備的意思,我便問/;這裏爲什麼不用“責備”,也不用“埋怨”?學生說:用“責備”,不符合護士的身份,太重了,因爲他們畢竟素不相識;用“埋怨”,又輕了,不足表達護士對母親的關愛。有了這樣的理解,我又問:護士說的這句話該怎樣讀?怎樣讀才能把“責怪”的意思讀出來?——這樣做,是不是就“意文兼顧”了?

《第一次抱母親》中有一段話:“在我記憶中,母親總是手裏拉着我,背上揹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這樣,年復一年,直到我們長大。我們長大後,可以幹活了,但逢有重擔,母親總是叫我們放下,讓她來挑。我一直以爲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這段話中的“越”是生字,所以我先教“越”字。當學生知道了“越”在這兒作“跨”講的時候,自然就知道了“翻山越嶺”的意思是翻過一道道山跨過一道道嶺了。接着,我抓住了“重擔”這個詞。我說:“歌德說過,會讀書的人,用兩隻眼睛看,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文字,另一隻眼睛看到紙的背後。當我們用兩隻眼睛去看“重擔”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它絕不僅僅是指挑在肩上的那副100多斤重的擔子。”在我的啓發下,學生的發言熱烈而精彩。是啊,母親肩上挑的實際上是大半邊天啊!這時,我指着板書“翻山越嶺”說:“那麼,現在你對‘翻山越嶺’這個詞又是怎麼理解的?”學生說:“翻山越嶺指的是母親爲了子女、家庭和社會所走過的艱辛道路。”

這就是品味。語文課本中所選的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真的需要我們引導學生去品味。不品味,語文教學就索然無味了。味同嚼臘的語文教學,閱讀能力和興趣的培養就無從談起,自然也不會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11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 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纔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在《母親的呼喚》一課的教學中,我用自己的真實情感做學生情感的催化劑,課堂上 不是以知識爲中心的單純地“教教材”,而是以教材爲憑藉,展開思維與思維的碰撞,心靈與心靈的溝通,情感與情感的激發,生命與生命的彼此交流和悅納。

這節 課在我和學生心中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思這節課的不足之處,學生在受到老師的感染後,很多同學泣不成聲,無法回答問題,如果我能及時控制學生情緒,讓大家 充分發言,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感悟及受到的教育,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12

在講授這節課時,我決心把課堂交給學生,新課程強調學生要“讀”,朗讀、誦讀、默讀、精讀……在課堂上,我加強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運用多種朗讀方式,讓學生藉助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詩文中所抒發的情感叩擊學生的心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感受到語言文字表達情意的表現力,又提高審美情趣。以讀帶思,用朗讀聲貫穿整個課堂,使學生在朗讀中,去感受這篇課文的文質之美。在反覆對文章重點段落的反覆朗讀中,體味文章的情感,使學生對詩歌的賞析上升到一定的審美層次。

與此同時,爲了讓學生能夠更好的感受文章的美,體會語文的美,在講課的過程中,配和柔和動人的音樂。如在引入新課時,教師在講述汶川大地震時候一位母親爲了救自己的孩子而犧牲自己的故事的同時,配以舒緩感人的音樂。學生聽讀文章的時候,也有背景音樂的伴奏,使學生在音律和文字美中,迅速進入文章。在本課結尾學生做練筆的時候,播放《燭光裏的媽媽》,昇華學生的感情,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

此外,在本節課的講述中,我試着改變語文教學中解題、瞭解作者、梳理情節等傳統教學模式。在適當的時候,把作者介紹引入課堂教學中,使得學習作者不只爲了單純的機械記憶,而將文學常識的講述變爲進一步推動學生興趣,加深課文理解的一個環節。

在探究過程中,通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體驗、感悟出荷葉對紅蓮的廕庇也就是母親對兒女的庇護,從而清楚地認識寄情於景的寫法,並且通過閱讀題目鞏固着一寫法。在課堂上學生動腦還動手,運用同類寫法發表個性化的見解,抒發對母親的愛。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13

教讀散文時作爲教師更多的是讓學生的眼睛盯着用得準確生動的動詞、形容詞或副詞,可是,有時關注一個不起眼的甚至會讓人遺忘的詞語也可能會有意外的收穫。

在教鄒韜奮先生的敘事散文《我的母親》一課時,我把課文反覆通讀了好幾遍,這次我發現了一個以前從未關注過的細節——“妹仔”一詞。課文是這樣寫她的:

“母親喜歡看小說,她常常把所看的內容講給妹仔聽。她講得娓娓動聽,妹仔聽着忽而笑容滿面,忽而愁眉雙鎖……”。這個“妹仔”究竟是誰?和鄒韜奮是什麼關係?我很想弄明白。

文下注釋說“仔”(方言)小孩子,那當然應該是鄒韜奮的妹妹了。可是似乎又不對,因爲下文還有這樣的文字:“往往講到孤女患難或義婦含冤的悽慘的情形,她們兩人便都熱淚盈眶……那時的我立在旁邊瞧着,莫名其妙,心裏不明白她們爲什麼那樣無緣無故地揮淚痛哭一頓。” 如果是鄒韜奮的妹妹,那麼他身爲哥哥怎麼會聽不懂母親講的故事而做妹妹的卻聽得如此動情動容?顯然不能想當然地把“妹仔”猜測成是鄒韜奮的妹妹。

後來我查閱了資料,很快的我查到了,原來 “妹仔”不是鄒韜奮的妹妹,而是母親由孃家帶來的一個青年女僕。

於是我決定把這個容易被大家遺忘的字眼——“妹仔”以及查閱的經過跟我的學生們說,結果課上學生們和我一樣有了不一般的收穫……

所以在我們的教學中有時候要善於去發現一些細節,並且不輕易將它放過,這樣對作品的把握和理解將會更準確、到位、深刻。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14

① 課堂容量過大

其實本課就如一開始的時候分析的那樣,並不算難懂,在講前面問題的時候,學生就已經能咀嚼出更深層次的“味道“了,後面的那個分析三看紅蓮的圖表,就很多餘,完全可以分散在前面講解構思之美的時候帶過,不需要過多關注,因爲學生幾乎是不費吹灰之力就找到了相關的知識點(都在書上),教師只要稍加點撥一下即可。

② 圖片用的還不夠“盡情“

雖然用大圖片展示蓮花、荷葉,讓學生深深體味到了美的震撼和母愛的深濃。但是這還很不夠,在後面播放歌曲的時候,如果能加上展現母愛的溫馨畫面就更能夠融情入境了。可惜思慮未周,沒有想到這方面可以進一步慢工雕琢,失掉了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授課之前,就已經發現多媒體教室的投影儀色彩失真得很厲害,三蒂蓮的圖片投影上去,像是黑白底片一樣(實際上是顏色比較豔麗的彩色圖片),同時多張文字幻燈字也顯示得不甚清楚。因此,特地設計了一張浮雕效果的偏淺灰白色的圖片作爲背景(是用一張荷葉蓮花的攝影照片作爲原版底稿的),並且在打鈴之前,還稍稍對個別地方做出了修改。總之,一切爲了學生,一切爲了教學,絕對不爲了所謂的美觀而買櫝還珠。此外,由於身體不適請假,其實在上課之前,筆者並未有任何時間來督促。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15

在學生感悟文章情感的基礎上我重點引導學生聯繫生活感悟深深的母愛。首先我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的媽媽是個什麼樣的人。大家發言熱烈 ,看來他們對自己媽媽的瞭解還是很深的;其次,我讓學生說說你觀察了一天媽媽後有哪些發現呢?“早上洗衣、做飯、送我上學,然後上班。下班回家,輔導我作業、煮晚飯、洗碗筷。晚上織毛衣……”我引導學生說說媽媽的一天過得怎樣?大家不約而同地說“辛苦!”

然後,我乘機問:“媽媽那麼辛苦,可你爲媽媽做了什麼呢?”好多學生都沉默不語。看來好多學生心裏產生了慚愧。接着我再問,“你知道媽媽平時最喜歡什麼?”。“你的媽媽知道你平時最喜歡什麼嗎?”通過回答,同學們明白了自己平時對媽媽的關心較少。紛紛表明自己今後要多關心媽媽,讓媽媽少操心。那怎麼關心呢?我讓同學們談了一些具體做法:媽媽下班回家,給她遞上一杯茶,作業自己獨立完成,給媽媽做小幫手,幫媽媽捶捶背。吃飯時,給媽媽夾菜。平時認真學習,讓媽媽少操心……

通過學習本文,同學們明白自己的成長離不開母親的培育,作爲子女對待長輩應該尊敬、孝順。而且體現在每天每時每刻。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16

① 準備到位

上課之前準備充分,親手製作課件,一張一張地慢慢充實起來,在這個過程中逐一搜集素材,甚至爲了克服教室投影儀色彩失真的不利條件動手PS圖片作爲背景。教案也是在參考了有限的資料後獨立設計的(相關資料不多,因爲本文07年才進入人教版七年級上的教材)。這樣細緻的備課過程使自己對教材足夠熟悉,因此在實際教學中環節清晰連貫,內容交代清楚,展開完整。沒有出現拖堂、冷場、中斷這樣的尷尬情景。

② 多媒體運用實效和美感並重

堅持獨立製作多媒體課件,兼顧實效性和對學生美的震撼,尤其是爲白蓮紅蓮命運的對比設計了一組美輪美奐的全景大圖,直觀展示了雨打白蓮、白蓮飄散、荷葉擋雨、紅蓮無恙這幾幕在文章中4、5自然段表現得的最爲讓人動情的畫面。此外,教參上寫的祖父說家中開了三蒂蓮的時候正好大家庭裏面添了三個姊妹是“花瑞人祥”,這樣的過於書面甚至帶文言色彩的詞彙實在難於讓學生理解,於是筆者尋找資料,對比衆多信息,查到了多條有關三蒂蓮的新聞和相應的圖片,擇優使用。同時,又發現有材料說三蒂蓮的出現概率竟然是百萬分之一,雖然難於證實,但是,這種情況出現極少應該是可以肯定的。物以稀爲貴,由此向學生說明這樣的稀罕物兒出現了,在老人的眼裏肯定是非常吉祥的事情,怪不得他過了多少年都記得,也就很容易說通了。

③ 真情動人

筆者在教學設計中不僅僅選用配樂朗讀,緩緩將學生領入課文的情境中,還在講授結束後播放《母親是最美的春天》這首優美抒情,詞曲皆極爲扣題的歌曲。昇華了主題,更引起了學生強烈的共鳴。不少學生跟在後面哼唱,有的則動筆記下來歌詞,真正做到了情感價值觀的教育和培養。

④ 師生互動率性、深入

在預案中精確設計了多處互動環節,在教學中達到了較好的效果。尤其是讓學生自己找出最喜愛的原文中描寫蓮花、荷葉的語句這個部分,學生認真地做了,很快就能夠發言,富有感情地朗讀出自己選擇的好句好段,並且獨立分析的有聲有色,比設想中的效果還要好。在播放完歌曲後,已經臨近下課,筆者即興問學生母親爲你們付出了這麼多無私的愛,你以後要怎麼回報她呢?學生都很激動,紛紛發言,有的想爲母親做點小事,有的認爲自己好好學習就是最好的行動、最好的回報。筆者總結,不管你想做的事情是大還是小,都請你記住今天說的話哦。在會心的笑聲中,這一堂課圓滿結束了。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17

《荷葉母親》選自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本單元的幾篇文章都以親情爲主題,寫出親情的真摯。《荷葉 母親》,這是一篇借景寫人,託荷贊母的散文。文題之所以用“荷葉母親”,是因爲文中作者借雨中荷葉爲紅蓮遮風擋雨的情景書寫心中的感觸,抒發對母親的感激熱愛之情。文章語言清新自然,雋永淡雅,顯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在講授《荷葉母親》這節課時,我按照“初讀感知——品讀悟情——抒寫感恩”這樣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去感受這篇課文的文質之美,體會濃深的母子深情。

首先,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幅荷葉荷花的簡筆畫圖片,然後問學生由圖片會想到什麼詩句或者想到什麼話語,從而引入課題,介紹冰心。

接着讓學生聽錄音朗讀,注意把握字音、語調、節奏、情感。聽完之後交流感受。在學生交流感受這一環節,有一些預習比較充分的學生還談到了對主旨句的理解,但是這隻限於個別學生而已。由於把握不準時間,讓學生天馬行空扯遠了。所以導致在進入第三環節“品讀美文,體悟情感”時,有些內容重複分析以至於花費了不少時間。

我是用下午的第三節課,由於擔心拖堂,會造成學生的急躁不安,影響課堂效果,於是把學生讀書的時間縮短了。這一做法,我覺得違背了學生的學習意願,應該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自己悟,這不僅把讀的時間還給了學生,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我發現能力。

而我覺得本節課比較成功之處在於:

讓學生在品讀語言的過程中體驗、感悟出荷葉對紅蓮的廕庇也就是母親對兒女的庇護,體會詩歌中的濃濃母子深情。明白借物寫人的寫法。學以致用,課的最後環節設計讓學生“抒寫詩句,感恩母親”在他們動手寫一寫母親時,放音樂背景《燭光裏的媽媽》渲染情境,讓學生抒寫對母親的感激和讚美之情。在這一環節,用不到5分鐘的時間,大多數學生都能寫出幾句優美的詩句來歌頌母親。

在以後的路途中,肯定還會有失誤和不足,希望各位同仁能給予幫助和批評指正。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18

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寫的,他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表達了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作者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描述了作者在漫長的留學生涯中,對母親和對祖國的懷念,文章對兩位母親同樣的敬意,相同的愛慕表達得酣暢淋漓,首尾呼應,說明了爲什麼會對兩位母親不變的情懷,字裏行間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實感,讓人思潮澎湃,情緒跌宕起伏。

新課開始,課件出示:季羨林作品《賦得永久的悔》,學生默讀,交流感受。讓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對母親的懷念之情,爲理解本課做好鋪墊。接下來,我注重引導學生細細地品讀課文,先出示統領全文的問題“從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着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而後,讓學生細讀課文,畫出相關的句子,並做好批註。在小組間巡視時,我提醒學生注意抓住重點語句來深入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思念、愛慕之情。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再進行集體交流。我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如下重點句子:“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着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當學生在交流仍感到困難時,我引導學生先自由讀相關段落,再細讀相關語句加以體會,然後通過朗讀把自己的體會讀出來,讓學生自己在文本上先走個來回。每個學生在朗讀、概括、體會的過程中都能各有所得。兩位母親身份雖然不同,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是永遠不變的,自然而然使感情得到昇華。

整體感覺本節課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太理想,學生的回答體會很單一,除了懷念就是思念、熱愛,也許一些事離現在距離遙遠,孩子們感受不到當時的情景,不過,我也不知道該用哪些詞彙來表達內心的那份情感,對這兩位母親,也確實只有思念和熱愛了,還是多讀讀課文吧,有一句話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19

這是胡適先生的一篇文章,此文比較通俗易懂,文筆細膩。通過胡適和母親之間的故事,塑造了母親的人物形象以及這樣一位母親對胡適的影響。全文以晴爲出發點,比較能落實好學生的情感價值觀。

整節課我主要以學生的讀爲主,通過對文中細膩文字的品讀去理解課文,感受文中所蘊涵的情感,抒發自己的情感。他們從文中相關語句的品讀中,不僅領會到了胡適母親的品行,也感受到了胡適對母親深深的懷念!這些情感也調動了孩子們對自己的母親深深的理解和感恩。

帶着這種情感,我留下了作業,請你觀察媽媽的一言一行,感受媽媽對你的無微不至的關懷,並把你自己的感受記錄到日記本中。學生們在觀察和書寫中,不僅體會到了母親的偉大,也提升了對濃濃親情地珍視。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20

本堂課的教學設計基本符合散文詩的文體特點,以品析爲主,以對學生的語言訓練爲基礎,教學目標完成情況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現總結如下:

一、與學生互動不夠。課前我與學生的溝通較少,因此敢於主動發言的同學不多。而對於回答問題的同學,我沒有及時地予以鼓勵,造成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二、對學生的誦讀指導不夠充分。在我範讀的時候,應該提示學生有意識地模仿我的語速、語調,再結合對課文的初步理解朗讀一遍,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走進文本。本文是要求背誦的篇目,課堂上應反覆誦讀,課文的主旨段在品析之後可要求學生背誦下來,其餘段落可選背。

三、課文集美環節形式大於內容。此環節本來是要求找出文中直接描寫紅蓮的段落,從中選句子,形成一篇先描寫後抒情的微型美文。我提示學生可以找與環境、心情、紅蓮情狀相關的語句,範圍太大,學生反而不好把握,其實只要找出能體現本文主旨也就是直接描寫紅蓮的句子就可以了。

四、課文品析不夠深入,變式較少。我指導學生從煉字用詞、修辭手法、情感表達、寫作手法等方面品析課文,讓他們找出自己欣賞的語句,朗讀並說出其妙處。顯然,這種做法並不符合七年級學生的學情特點。教師應給出示例,讓學生掌握賞析文字的方法,也可採取替換式,讓學生感受本文典雅優美的意境。同時,不要囿於單純的文字賞析,也可從本文象徵手法的妙用、三條線索之美、託物言志的作用等方面入手,使學生深入文本。

課堂教學是遺憾的藝術。這堂課雖然有不少瑕疵,但是在評課老師的批評分析中,也讓我逐漸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出口,從而避免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再出現類似的問題。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21

今天要講《第一次抱母親》。我讓學生預習完以後,便開始檢查自學的情況。

“誰來朗讀課文?”我話音剛落,全班七十多名同學幾乎同時舉起了手,就連性格一貫內向、一發言就有些口吃的小麗也舉起了手。

“請小麗第一個讀。”出乎預料的是,小麗除了剛開始兩句讀得有點結巴外,其餘的都讀得很流利,並且很有感情。“太棒了!小麗終於戰勝了自己!”我對她豎起了大拇指,全班同學也都爲她鼓掌祝賀。

“下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找出最讓你感動的句子,在旁邊做好批註。”教室裏頓時安靜下來,同學們有的埋頭看書,有的凝神思考……我走到班裏的淘氣鬼小柏旁邊,想“偷看”一下他的批註,誰知一不留神兒,我的左腳碰到了他的凳子,他迅速掃了我一眼,根本沒理會我充滿歉意的微笑,繼續低頭在書上勾畫。我有點尷尬,轉身走上講臺。這時,許多學生已迫不及待地舉起了手。

第一個發言的就是小柏。他說:“課文的最後一句最讓我感動,’’有兩行淚水從母親的眼角流了下來’’。因爲兒子抱着母親睡覺,使母親感覺到兒子很孝順,她覺得自己一輩子的辛苦沒有白費,心裏一高興就流淚啦。”“這是幸福、欣慰的眼淚。”等不及我示意,坐在旁邊的小冰就作了補充。“精彩!”我帶頭爲他們鼓掌。接下來,學生們的發言異彩紛呈。

快下課了,我準備作課堂總結,班長又舉起了手:“老師,母親用80多斤的身體扛着100多斤的擔子,這是母愛的力量。母親爲子女操勞一輩子,生病時被抱一次都幸福得流眼淚,我覺得我們的母親都一樣偉大。所以,我想建議同學們回家都抱一次媽媽,讓媽媽知道我們也愛她。”伴着悅耳的下課鈴聲,教室裏再次響起了掌聲。

哦,我被這些看似沒有長大的精靈們感動了!他們從文章的字裏行間感悟到了母愛的偉大。同時,文中兒子的反哺之愛也在他們心中產生了共鳴。誰說現在的孩子缺少愛心,誰說現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走近他們、瞭解他們,你就不難發現,這些稚嫩的心正沐浴陽光雨露日趨成熟。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22

在課堂上,我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不同的感情色彩。在理解作者對生身母親的懷念時,我讓抓住“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等詞語,自己讀句子,談感受,並鏈接《賦得永久的悔》,讓學生明白作者對母親的悔恨,在讓學生反覆地讀,從讀中體會到了作者因爲無法盡孝而心存自責,愧疚之情。在理解作者對祖國母親的懷念時,我結合課文內容,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去感受作者的內心體驗;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通過對比讀、選擇喜歡的部分讀、自讀等方式,感受作者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

上完這節課,同學們都被作者對母親的懷念之情深深地感動了,有的同學甚至熱淚盈眶,這也讓我感受到: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解讀”,更應該引導學生“創讀”,以讀促講,以讀悟情,以讀激情。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23

這節課如果把精讀感悟的六個小問題縮成兩個有概括性統領文章的問題讓小組去綜合研讀,效果一定會更好。或者,如果換種方法來教學我想也行:先用多媒體出示《遊子吟》這首詩,引出第五自然段做導入語,在精讀感悟時,只有重點研讀第1——3自然段了。可以在品讀時直接用部分的語句解釋古詩的意思了,邊朗讀遍體無文本作者的情感。生生互動、組組質疑,教師點撥,共同解決疑難問題,那樣的話,效果可想可知,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小組合作效果明顯,但沒有應變能力。合作中可以看出學生積極主動,善於交流、勇於探究、互幫共識。學生再整節課中處於主體地位,學生質疑也別有一番情趣。既鍛鍊了學生的思維,也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但從這節課學生的表現中,我也發現了許多弊端:在小組站起來彙報成果時,由於一時緊張而無語時不會自救,小組長應該想別的組進行求救,讓別的組來解決自己會而表達不出來的內容,學會應變能力。這個是非常可以的。只要在互相問答交流中學會知識,能夠理解實際問題,就是好樣的,這點我得培養學生。

我們高平教委有八年課改的宏偉規劃,我認爲自己作爲一線教師,應該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在課改實踐中前行;在反思中勇於改進;在改進中不斷完善自我的教學方法。不能敷衍了事。

總之,學生不僅是以家爲單位的希望,更是祖國的棟樑。隨着時代的迅猛發展,課改勢在必行。爲了讓新一代兒童能夠承載改革社會的重任。作爲一線教師,我們應該在節節課拿出自己的實幹精神,用自己的智慧去啓發引領一批時代的有創造能力的智慧型兒童。培養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任,讓他們學會自主學習、積極主動參與,勇於探究創新。讓課堂充滿創造,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懷念母親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24

今天要講《第一次抱母親》。我讓學生預習完以後,便開始檢查自學的情況。

“誰來朗讀課文?”我話音剛落,全班七十多名同學幾乎同時舉起了手,就連性格一貫內向、一發言就有些口吃的小麗也舉起了手。

“請小麗第一個讀。”出乎預料的是,小麗除了剛開始兩句讀得有點結巴外,其餘的都讀得很流利,並且很有感情。“太棒了!小麗終於戰勝了自己!”我對她豎起了大拇指,全班同學也都爲她鼓掌祝賀。

“下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找出最讓你感動的句子,在旁邊做好批註。”教室裏頓時安靜下來,同學們有的埋頭看書,有的凝神思考……我走到班裏的淘氣鬼小柏旁邊,想“偷看”一下他的批註,誰知一不留神兒,我的左腳碰到了他的凳子,他迅速掃了我一眼,根本沒理會我充滿歉意的微笑,繼續低頭在書上勾畫。我有點尷尬,轉身走上講臺。這時,許多學生已迫不及待地舉起了手。

第一個發言的就是小柏。他說:“課文的最後一句最讓我感動,’’有兩行淚水從母親的眼角流了下來’’。因爲兒子抱着母親睡覺,使母親感覺到兒子很孝順,她覺得自己一輩子的辛苦沒有白費,心裏一高興就流淚啦。”“這是幸福、欣慰的眼淚。”等不及我示意,坐在旁邊的小冰就作了補充。“精彩!”我帶頭爲他們鼓掌。接下來,學生們的發言異彩紛呈。

快下課了,我準備作課堂總結,班長又舉起了手:“老師,母親用80多斤的身體扛着100多斤的擔子,這是母愛的力量。母親爲子女操勞一輩子,生病時被抱一次都幸福得流眼淚,我覺得我們的母親都一樣偉大。所以,我想建議同學們回家都抱一次媽媽,讓媽媽知道我們也愛她。”伴着悅耳的下課鈴聲,教室裏再次響起了掌聲。

哦,我被這些看似沒有長大的精靈們感動了!他們從文章的字裏行間感悟到了母愛的偉大。同時,文中兒子的反哺之愛也在他們心中產生了共鳴。誰說現在的孩子缺少愛心,誰說現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走近他們、瞭解他們,你就不難發現,這些稚嫩的心正沐浴陽光雨露日趨成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