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比例分配解決問題教學反思(通用21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62W

按比例分配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1

新課標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于思考”,以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通過籃球的分配問題的問題,讓有關係列問題動態生成,通過學生的猜測、觀察、思考、交流的方式來經歷數學,獲得感性經驗,進而理解所學知識,完成知識創造過程,並以積極的方式影響學生的學習生活,同時也爲學生多彩的思維、創設良好的平臺,由於學生的經歷不同,認識問題的角度不同,促使他們解決問題的策略的多樣化,使生生、師生評價在價值觀上都得到了發展。通過對比性的練習,學生能抓住按比例分配的題目的主要特徵,注意和分數乘法應用題的區別,把新知識納入已有的知識體系中,有利於知識的建構。

按比例分配解決問題教學反思(通用21篇)

在練習中,把一條線段按1:5分成兩部分孩子還是沒有大困難的,但在把一個三角形按1:3分成兩個小三角形時效率明顯打折了,但通過小組交流討論,集思廣益,還是很快得出了方法。

生活問題、數學問題,本來就是相通的。

按比例分配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2

這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其實還是比較簡單的,檢查預習的時候,我就知道有很多孩子基本能“依葫蘆畫瓢”地解決類似的問題了。

但我覺得孩子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至少說對所謂的按比例分配的說法不甚理解。

於是我沒有按課本的步驟出示例題,沒有立足於讓孩子說說如何解題,而是像聊天似的談着分配的問題,從生活中的分配問題見公平性——平均分配顯然不適應社會的發展,按需分配明顯還不可能,於是,在分配的問題上,現在大家能普遍接受的是按勞分配。

於是,我讓孩子們舉例說說生活中表現按勞分配的事件,孩子說到兩個工人的勞動總量不同報酬也應該不同,所以就此導入新知的學習,孩子對分配的問題理解得還是不錯的。解釋得也很好。

然後,從現實的分配問題再到相似的其他按比例分配的問題,出示書上的學習內容,不僅鞏固了新知,也拓展了分配的內涵,就是把一個量按一定的比例分成兩個或三個甚至更多部分。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孩子們自己總結的。

按比例分配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3

整節課以思考、交流貫穿全過程,讓學生在觀察、對比、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獲取新知,尤其是特別注重爲學生創設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間。教學中,無論是學生觀察、發現或是“探索創新”或是“鞏固深化”或是“聯繫實際”都是讓學生獨立思考,再進行小組合作或再組織討論交流,這樣才能使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想說、有話能說,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合作學習的效率。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以人爲本的教學理念,聯繫生活實際,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在體驗中發現知識、掌握知識、應用知識。

總之,在本課中進行的教學方面的實踐,使我有了一定的收穫。今後還應不斷反思,加以總結和改進,以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按比例分配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4

有專家將語文味界定爲“在語文教育過程中,以共生互學的師生關係爲前提,主要通過情感激發和語言品位等手段,讓學生體驗到的一種使之陶醉的審美快感。”所以,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情感激發和語言品味缺一不可。

《狼和小羊》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4單元的一篇課文,講的是狼爲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兒,小羊據理力爭,狼雖然理屈詞窮,但還是蠻不講理地撲上去吃小羊。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狼的本性是兇殘的,它是一定要幹壞事的,對狼這種壞傢伙只講道理是不行的。全文篇幅短小,結構凝練,寓意深刻,作者通過對角色的神態、動作、對話的着力描寫,刻畫了角色性格,展開了故事情節,揭示了深刻哲理。在教學第二課時時,我制定了以下兩個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2、憑藉對課文的朗讀、感悟,讓學生懂得像狼一樣的壞人,總是找藉口做壞事,他們是不講道理的。並從學生實際出發,確立了本課時的教學重難點:1、理解“找碴兒”的意思,知道反問句表達的意思。2、能正確流利讀出狼和小羊不同的語氣變化。現在重新審視我的教學設計,其中不乏成功之處,當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品味語言,指導朗讀。

語文課很簡單就是讀讀寫寫,寫寫讀讀,讀是基礎,是內化的過程,怎樣引發學生內在的閱讀動機,讓學生滿懷激情和思考到課文中去神遊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想還是一步一個腳印抓住重點詞句引領孩子們讀出語言的形象,讀出語言的情味,讀出豐富細膩的語感,讀出對語文的興趣。

如第2自然段中“很想”一詞表現了狼看見小羊時的心態,我讓學生通過給“很“換一個詞來體會這種心態,從而爲後面對小羊的找碴兒作了情感鋪墊。在指導讀第一次找碴兒時小羊反駁的話時,我抓住了兩個表示小羊神態的詞語“吃了一驚”、“溫和”,來讓學生讀好小羊的話。可喜的是孩子們不僅體會到了小羊說話時語氣很溫和,而且還很有禮貌。他們一下子就從小羊的話中找到了“親愛的狼先生”、“您”等詞,跟我的意圖不謀而合。

要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必須建立在學生能正確理解詞語的基礎上進行的。只有當學生正確理解詞語,受到感染,課文中抽象的文字 彩繪變得富有感情的色彩。而低年級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及應用能力是比較差的。在課堂上,這就必須得從引導學生從正確理解詞語開始,這樣纔會逐漸地使學生的朗讀水平有所提高。

二、學法指導,自主學習。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課文講了狼爲了吃小羊,一共找了3次碴兒。在學習第一次找碴兒(課文第2、3自然段)時,我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了學法指導,而且指導得比較詳細。先投影出示狼說的話:“你把我喝的水弄髒了!你安的什麼心?”我讓學生注意一下標點符號,第一句用的是——(!)第2句是一個問號,那應該怎麼讀?自己想想練練,自由試讀。學生能從標點符號中體會出狼兇的語氣。在理解完小羊說的話後,提問:“面對狼的胡攪蠻纏,小羊有沒有生氣?哪個詞看出來的?”學生馬上找出“溫和”一詞,我立即讓女學生溫和地來讀一讀小羊的話。在這樣的指導下,學生對對話朗讀的方法已有所瞭解。於是,在學習第二此找碴兒(課文4、5自然段)時,我又對剛纔的學法進行了小結:剛纔我們通過文中的標點符號、提示語來體會狼和小羊的對話,讀得很不錯。對話朗讀就要這樣體會。下面就請小朋友繼續用這種方法自己學習4、5自然段。怕有學生不懂,我又解釋了“提示語”,在說之前的一些詞語,比如剛纔的“溫和”一詞就叫提示語。學生們若有所悟地讀起來。當請學生來朗讀狼說的話時,他們抓住了第一句話後的“!”和“氣沖沖”一詞讀出了狼比第一次找碴兒時更兇的語氣。而小羊的話則是從“可憐、喊道、啊、呀!“等詞中逐漸體會出害怕、驚慌的表情和語氣。

三、突破難點,貴在無痕

常常很欽佩特級教師的課堂教學,無論是指導朗讀,還是理解難點,都是那麼的不露痕跡,在自然而然中生成。本課中的“找碴兒”一詞對學生來說理解有困難,我也效仿了一把,自覺頗爲成功。“找碴兒”一詞在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中就已經出現了,但我沒有直接問學生它的意思,也沒有急於把詞的意思(找藉口)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在一步步的學習中逐漸得出。在理解小羊第一次說的話時,學生們已經明白它是不會把狼喝的水弄髒的,理由是:狼在上游,小羊在下游,水是不會倒流的。於是,我趁勢提出:“所以小羊怎麼可能把狼喝的水弄髒呢?明顯狼是在沒事找事,用書上的一個詞兒就是——?(找碴兒)”並出示這個詞語再次讓學生朗讀,此時已無需多說,學生就明白了它的意思。我又追問:“找碴兒就是找——?”(藉口)有學生回答出了。就這樣循序漸進地引出了它的意思。爲了讓學生明確本課是狼不斷地在找碴兒,當學完4、5兩個自然段時,我又再次提及:“(因爲去年小羊還沒有出生呢,怎麼可能說他的壞話)狼這樣沒有道理地捏造瞎編,就叫——(找碴兒)。”這樣,再次讓學生鞏固了詞的含義,也更讓學生加深了印象。

四、閱讀感悟,培養能力。

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因而,閱讀教學要將“讀”貫穿始終,引導學生讀出意、讀出形、讀出味、讀出解。在本課教學中,首先讓學生在讀中發現問題,在讀中解決問題。如小羊說的那句:“我怎麼會把您喝的水弄髒呢?”當我問學生這句的後面是問號,那小羊是在問狼嗎?學生不理解,有的說是,於是我讓學生自己朗讀,在數遍後問小羊的意思是——學生明白過來:小羊不會把狼喝的水弄髒。其次採用多種形式的閱讀,如:自由練讀、指名讀、分角色讀等。當學生自學完4、5自然段後,我採用了這樣的問法:“小朋友,從他的朗讀中你們感受到了什麼?”並引導學生參與朗讀評價,做到了在讀中“悟”,在讀中“思”,在讀中“說”。既培養了閱讀的能力,又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給學生讀書的時間還不夠充分,尤其是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另外,學生們對文章的結尾很感興趣,一個……讓他們猜測不已,他們很想知道最後小羊到底被狼吃了沒有。由於教案中沒有設計,故而繞開了這個話題,學生有些失望。對於全文的分角色朗讀,可讓學生帶着表情加上動作來讀,可能更深受低年級學生的喜愛,效果也會更好。

理解決定設計,設計決定呈現,呈現決定效果。的確,要學生很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教師對教材的把握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師只有自己全面、深刻地把握教材,才能正確地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從中得到深刻的感情體驗。

按比例分配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5

《簡單電路》是蘇教版國小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是會畫簡單電路的電路圖和根據簡單的電路圖連接電路。雖然學生在生活中經常解除電,也有一些同學連接過簡單電路,但學生對怎麼畫電路圖基本都不清楚。我先帶領學生認識了簡單電路里的各部分,然後將這些部分的畫法展示給學生,接着,讓學生嘗試用導線將燈泡、電池連接起來,讓燈泡發光。學生分組進行嘗試,最快連接好的3個小組將他們連接的方法畫到黑板上。有基礎的同學很快就能做好,有些沒有基礎的同學卻始終都連不亮,我和大家來一起解決在分組實驗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問題,並就短路和斷路進行了對比分析。然後看着黑板上的電路圖,對如何畫電路圖進一步學習。接着,我向同學展示了開關,讓學生把開關加到電路圖中去,並根據自己畫的圖進行連接,看是否能起到開關的作用。最後我向學生展示了自制紅綠燈,激發了學生課外探究的興趣。

當我回顧這節課時,我深深感到,我們經常說,在備課時要備學生,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事實上往往我們認爲很簡單的、學生一下就能想到的,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卻有較大的困難。只有真正從學生角度出發,考慮到實驗中可能出現的狀況,那麼在實際教學中的引導就會越明確。

按比例分配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6

通過一節課的教學,開始設計好的教學內容,問題都顯露出來。同時通過和組內老師的交流,請教。反思一下自己的本節課,自己覺得以下幾方面要反思:

一、教學內容。首先,教學內容的口令有問題,蹲踞式起跑的口令是“各就位、預備、跑”,而不是學生喊得“各就各位、預備、跑”,學生沒有統一的口令,必須根據現實情況,及文書的資料,來正確的表達教學內容。

二、隊伍的調動及老師站位。隊伍調動的把握,是本節課是否連貫的關鍵。如果調動的好,就能很好的把本節課串在一起。調動時用一些平時常用的口語,而不是體育教學中的專業術語。老師的站位也非常重要,必有讓所有學生看到你在做什麼,說什麼,而不是隻要有大多數學生看到了就可以。有時候也參與到學生中去,積極的調整自己的站位。

三、練習的密度和強度。本節課讓學生練習站立式起跑,四個學生一組進行練習,按二十秒練習一組,一個班練完也要近三分鐘左右,練習密度和強度太小,效率太低,如果能改成以排爲組進行,那練習的次數會更多,練習動作、鞏固要領是本節課學生的重點 讓學生要有知識“生成”過程,只有通過有效的練習。學生才能較好的掌握動作。

四、自主學習的組織。課堂教學是動態的,學生是課堂活動實施的主角,激發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角,在教學過程我發現幾個較好學生,讓他們來做小組長,負責整個小組的練習。但學生畢竟能力有限,而且口令什麼的,基本不會。導致整個小組有癱瘓的感覺,這些小組長學習的能力比較強,但教的能力卻不一定強。作爲小組長應該給這些學生培訓,如口令怎麼叫,技術動作的關鍵。掌握了這些,這些小組長才能發揮作用。

總之,要真正提高體育課堂的教學質量和課的效率,還有許多值得我去反思的東西,如何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將是我追求的目標。通過這樣的形式,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按比例分配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7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只有運用頭腦真正地反思,纔會有我們教師自身的發展,纔會有學生的發展。通過我這段時間的歷史教學實踐,結合教學反思使我真正的體會到反思對一個教師成長的重要性,下面我就來談一談“反思”給我帶來的益處。

1、回顧經歷,積累經驗:

(1)賞識的目光象陽光,照到哪裏哪裏亮:

在上每節課時,我都會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悅、或平淡、或痛苦、或氣憤,在這不同的情緒中,往往蘊藏着寶貴的經驗教訓。有一次,我在給七(2)班上完歷史課後,感覺非常愜意與喜悅,因爲平時上課不聽講、很愛說話的兩位同學居然在那節課上從始至終保持積極狀態,後來,我仔細回憶每個細節,不禁豁然開朗:課前,我走進教室,對學生說:“哪位同學幫老師把圖片準備好?”這兩位同學就不約而同主動去做了,我在課上對她們熱愛勞動和樂於助人進行了表揚,學生報以鼓勵的掌聲。這兩位同學臉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課上的表現與以往也就大相徑庭了:潛心貫注的聽講,爭先恐後的發言,面紅耳赤的討論。針對他們的變化課堂上共響起5次掌聲,它緩解課堂的緊張氣氛,就象潤滑劑一樣,使枯燥的知識變得有趣,使學生感覺象做遊戲一樣,在愉快中獲得了知識。尋找閃光點真誠讚美、賞識激勵,這一條作爲寶貴的工作經驗被我收入行囊,並在以後的工作中運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燈,指引教育邁向成功:

由於歷史學科的特點,要求識記的知識很多,在日常教學中,爲了很好的鞏固所學的知識,我採取的措施是,每節課在講新授課前,總是進行小測驗,不合格的同學要受到一定的懲罰。記得有一次測驗時,有一名同學早做了“準備”,當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動”時,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邊,輕輕的在她的桌上點了三下,這三下既有對她行爲的提醒,又有對她行爲的“包庇”,公佈於衆與尊重暗示中我選擇了後者。她當時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從這件小事之後,樓道中擦肩而過中多了一雙真誠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後的測驗中沒有再發生過作弊現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學反思中寫下:“即便學生有錯,也要給學生留面子,也要絲毫不懷疑他們自省和改正錯誤的能力,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祕訣。”

2、發現問題,尋找方法:

有一次,在七(2)班課上,我有意識地貫徹新課標,上了一節以“討論”和“學生編演課本劇”爲主線的歷史課。課前,由於我做了充分的備課和精心的課堂設計,所以我滿懷信心地走進了課堂,誰知那堂課上得亂七七糟,課堂秩序混亂不堪,課本劇的節目還沒上演就草草收場……從講臺上我灰頭土臉地下來之後,在反思記錄上我這樣寫到:“這節課我耗費的精力最多,但卻上得最失敗,究竟是爲什麼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請教七(3)班的幾位同學,他們告訴我說:“老師,分組討論可有學問了。首先,你得選一個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組長;其次,不能自由結組,平時混得不錯的哥們兒姐們兒坐在一起,可不就只剩下談天說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後,在課堂組織的問題上,我更加註意細節問題,把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儘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這一進步,不得不歸功於課堂反思的驅動力。

通過課堂實踐,我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至關重要。經驗+反思=成長。積極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於探索創新,在行動和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師。大浪淘沙,回顧反思我不再一味重複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嘗試中變化、改進。你想跑得更快嗎?你想從衆多的競爭者之中脫穎而出嗎?那麼,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餘,請抽出一點點寶貴的時間來“反思”吧!

按比例分配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8

健康教育以體育衛生和保健基礎知識爲主,是國小生健康成長的一門重要課程。但它又具有深奧、枯燥的特點,因此國小生不太感興趣,這是健康教育課的難點。究竟怎樣上好二年級健康教育課呢?我認爲當今日益興起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就可以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主體作用,優化健康教育課。

一、動用錄像,讓學生了解生活,激發學習的興趣。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給學生傳授基本的衛生知識,就教材而言,雖然與學生密切相關,貼近學生,但國小生受知識水平的限制和生活經驗的制約,學生對爲什麼上健康教育課概念非常模糊,如果用單調的講授法,學生學習的效果也只能是“左耳進,右耳出”,不能激發大腦的主動性。如果我們動用錄像教材,就會給學生提供一個大的空間,把生活中不注意的小事集中放出來,讓學生看得見,聽得着,同時觸動國小生的心靈,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的目的。例如:在講授《保護視力》一課時,根據平時學生不認爲近視眼有什麼不方便,甚至一些學生還認爲,戴上眼鏡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表現,因此,雖然學校強調堅持做眼保操,進行防近工作的宣傳,但對國小生說,效果不大,針對這一點,我們設計運用攝像機追蹤近視眼的學生把近視眼在日常生活中諸多不方便的地方拍下來。如走路撞電線欄、摔跤、距離元看不見等等現象,讓學生們在輕鬆愉快中觀察,對這些平時生活中很不顯眼的地方通過屏幕放大,使學生髮出了陣陣笑聲,善意的批評使孩子們明白了:原來不注意保護視力,變成近視眼會帶來這麼多不方便。同時,老師加以語言描述,在生活中如此,那在工作中不方便的事更多了,所以要保護視力。通過這樣,激發學生的興趣,就容易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老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也愉快。

二、利用攝像,讓學生了解自我,從而使學習變被動爲主動。例如:在《保護視力》一課中,難點是重點問題──做好 眼保健操,學生的情況是:眼保健操天天做,人人會做,問題也多,正確率不高,平時,這些都注意不到,但在課堂中,教師用攝像機教學可取得意想不到的結果。首先用攝像機當場攝出學生做眼保健操的情況,當場又放給學生自己看,這樣那樣的缺點就暴露無遺。同時,學生在大屏幕中看到自己的形象特別開心,笑聲中學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同時,產生了及時糾正的強烈願望,這時,老師抓住這個契機,馬上傳授正確的方法,這就使學生變被動爲主動,學習的主動性大大增強了,效果更好。攝像機的運用,增大了教學容量,同時讓學生在豐富的聲像結合信息中擴大了視野,又使學生在新自體驗的自悟、自練、自查中發現問題。而教師又在反饋信息中及時檢查了教學效果,通過師生的雙邊交流,培養了學生自我保健的意識與能力。使學生在“樂學”中迅速完成教學任務。

三、運用錄音,讓學生掌握知識,使學習由難變易。健康教育的課文,着重強調知識性、邏輯性,課文篇幅短,任務量大,要求高,一篇課文進行一個面的知識教育。過去,教師照本宣科,一帶而過,讓學生掌握知識,很不容易。在教學中,我們通過一些優美的歌曲或故事把它由難變上學生輕鬆的記憶,即不嗇學生負擔,雙可掌握了必要的健康知識。在《保護視力》這一課中,錄音機中優美的《保護視力歌》:“眼睛眼睛多重要,學習生活少不了,爲了預防近視眼,做到二要二不要……”,把應該怎樣保護視力,爲什麼要保護視力,唱得生支優美,本應花時間記的條例輕輕鬆鬆的記憶下來,學生在輕鬆中掌握了知識,又接受了美的陶冶。( 勵志天下 )

因此,錄音可幫助學生記憶,活躍課堂氣氛,讓健康課變得生動、有趣,易於接受,被學生所喜愛。

四、動用幻燈,集中學生注意力,提高效率

幻燈,作爲傳統的電教媒體,有其方便的地方操作簡單,教具製作也方便,有省時的功能。在《保護牙齒》一課中,牙齒的結構本身很複雜,名稱又難記。用幻燈進行教學,如果教師引導學生去理解,分清各種物質,學生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況下,能減少記憶時間,提高效率。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在日益興起的健康教育中,健康教育對國小生來說,越來越重要,已經成爲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的重要途徑,而實踐表明:多媒體組合教學,現代化教學手段,更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髮揮更大的主動作用,樂於接受新知識,老師的角色也隨之真正變爲啓發性的,這不但是學生的幸福,同時也是教師的幸福。

按比例分配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9

由於本節圓與圓的位置關係是新課,這節課的內容與 “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有密切的聯繫,但這節課的兩圓位置關係遠比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複雜。因此,我通過實例引入和讓學生動手操作類比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猜測兩圓可能存在的位置關係,然後經過討論,歸納確定兩圓位置關係的各種情況。在與兩圓位置關係相應的數量關係的研究中,鑑於學生已有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中兩量(半徑、圓心到直線的距離)的數量關係的認知基礎,就只運用了類比遷移的方法。這些方法的運用,都是爲了充分發揮學生在探求新知過程中的主體作用。

其次,與五種位置關係相應的數量關係的研究中,我採用“先易後難,突破關鍵”的教學策略。先讓學生解決易於解決的“外離”、“外切”、“內切”時的三量的數量關係,再解決“內含”時的三量的數量關係,最後突破相交時三量的數量關係:R-r<d< p="">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覺得課堂就應該交給學生,而不是一味的填鴨式灌輸給學生,這樣反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出來。

按比例分配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10

本次體育課我安排的內容是蹲踞式起跑和小推車接力賽。教師通過講解、示範,指導學生積極的學習,所採用的引導、鼓勵、表揚、比賽等激發學生的共同參與。從整體看課前的教學目標,計劃、教材的選用、設計,還算比較成功。

在教學中採用教師先示範,然後讓學生模仿老師的動作起跑。結果,大部分學生起跑動作很慢。只有個別學生的爆發力好一點,跑的相對來講快一點,但也只是在那猜口令。究其原因,一是由於的動作不熟練而造成的;二是不會做專門的動作練習;然後我便採取多種形式,讓學生加以練習,先是兩人一組相發令練習,接着三四個人一組,一人發令,其他人一起起跑,比一比看誰的起動速度快。在練習的過程中,教師發現問題後,及時糾正,並讓動作標準的學生到前面給同學做示範。最後我採用了蹲踞式起跑三十米練習。我發現通過小組練習使同學很快的掌握了起動腿和起動線的距離。並且起動速度也相應的有了提高。

在遊戲部分教學內容的合理搭配,對學生的學習產生濃厚興趣。在小推車遊戲中充分體現了學生不怕困難的精神,好多同學由於上肢力量的缺乏,走到一半就支撐不住了,但是他們在全組同學的鼓勵下,還是咬牙堅持住了。

總之,通過本節課學生對蹲踞式起跑有了一定的瞭解,並基本掌握動作方法,但由於蹲踞式起跑是個技術性較難的動作,在以後還需加強練習,尤其是起動後重心提的太高還有待於改進。

在本節課中發現注重學生三基的培養很重要。

教師通過講解、示範、指導;注重學生基本知識、技術、技能的學習。讓學生知道什麼而且更要讓他知道爲什麼;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基本技術、技能的學習,是直接關係到動作質量的好壞,國小體育教師的技術、技能,對學生的終身體育鍛煉至關重,所以加強教師自身素質也不容忽視。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還應加強一下幾點:

1教師的語言應接近學生的年齡,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2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是一個長期的工作,要堅持不懈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身體姿態,紮實貫徹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強組織紀律,加強課堂的組織。

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還需不斷的努力,爭取更大的進步。

按比例分配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11

這篇課文把大自然中的風,水,動物比作音樂家和歌手,通過形象、生動的聲音描繪大自然中那美妙的音樂,讓人對大自然油然而喜愛之情,那聲音是那樣的美妙。

課文在構段結構是總,分,在段落中也是以這種結構來寫的。全文圍繞第一自然段來寫,在二,三,四自然段中分別介紹了大自然中的三位音樂家。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有很多的寫作方法值得講一講。一是文章的結構方式總分總的結構,可以讓孩子們仿寫。二是第二自然段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方法,讓孩子們在反覆的誦讀中感受微風與狂風的不同,孩子們會記住這種寫作方法。三是運用了頂真得寫法,讓孩子們在閱讀中去發現這種寫法的特點,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學寫,相信大部分孩子以後會運用這寫法。四是第四自然段運用了排比的寫法,在次複習排比句的特點,讓孩子們記住必須是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纔是排比句。

按比例分配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12

《晚上的太陽》是一篇人物故事,課文講述了著名科學家愛迪生在媽媽生病時,利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了光明,讓醫生順利地完了手術,救了母親.告訴人們遇事要積極動腦動手。

1、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我在揭示課題後,請學生就題設疑:課題中的“太陽”爲什麼要加上引號?晚上有太陽嗎?晚上的“太陽”指的是什麼?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帶着自己提出的問題朗讀課文,學生讀的有目的,有興趣。

2、由於本課內容生動易懂,敘事層次清楚。我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導學生學習默讀課文的方法。默讀時請學生注意兩點:一是要邊默讀邊記憶故事的主要情節,二是要重點抓住文中的“焦急”、“手心攥出汗水”、“眼睛一亮”等詞語來體會愛迪生當時由“焦急——緊張——激動”的心情變化,從而考慮自己在講述這個故事時怎樣插進自己的語言。在進行這一環節時,我讓學生自己練說,同桌互說,小組內說,最後全班交流。通過向別人講述故事,既完成了課後練習,也達到了讓學生全面體會課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課文語言表達的準確、生動的目的。

3、在指導學生寫字時,我抓住重點,歸類進行指導。如“醫”的偏旁是匠字框,是新偏旁,最後一筆是點。“請、性、何、秒”這些左右結構的字都應寫得左窄右寬,注意左右兩部分之間的比例。

按比例分配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13

興趣越大,則學習的動力越大,學習的效果就越好。學生對計算機早已有着濃厚的興趣與神祕感,渴望更深層次的瞭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隨心所欲地操作計算機,在計算機上作動畫,上網聊天等等。

如今他們已夢想成真,終於能夠直接動手操作計算機了,較多的實踐機會爲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動手操作空間,這大大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好動心理。但是,如果課堂採用“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模式,是"學"跟着"教"走,只要"我說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術是一門科學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學生很容易在新鮮感和興趣感過去之後產生枯燥的消極想法。所以在教學中,對於較容易掌握的內容,我採用"先學後教"的方法。學生們邊學邊練,很快就攻克了本節的難點。用這種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按比例分配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14

通過觀看大屏幕上中國地圖,激發孩子的探索慾望。因爲在《教師用書上》出現:啊,祖國,媽媽,您的孩子在同一個時間裏,有的滑雪,有的游泳,有的圍着火爐吃西瓜的詩句。讓孩子們在瞭解祖國人們在同一時間裏的不同活動。在教授時可以根據孩子的活動情況適時播放圖片。在觀看南方景色的時候,我就讓孩子們看了三遍,充分了解南方的一年四季鮮花盛開的特點。

在課上,當講到南北兩個方位詞時,幼兒對於關於地理方面的知識瞭解不夠深,分不清南北在哪,還應該是在活動前的準備或活動後的延伸部分或生成的課程,不應占據這一活動的多半時間。我覺得自己在活動中,缺少了情景性的語言,應該多培養幼兒在語言方面的鍛鍊。

按比例分配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15

許許多多的知識點,使得教師只能用簡單的“傳授——接受”的教學方式來進行。而學生只是記憶、再現這些知識點,淪爲考試的奴隸。其實知識是死的,課堂教學絕不僅僅讓學生擁有知識,更應該讓學生擁有智慧,擁有獲取知識的方法。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學生智慧的發展,離不開智慧的薰陶。智:是人類個體的認識過程或認知結構,即對外部信息的感知、整理、聯想、儲存很搜索、提取、操作,或通過此過程形成的認知水平。慧:是人類個體所認知事理的評判過程和評判標準。我校通過創設智慧課堂,使教學觸及學生的世界,伴隨他們的認知活動,做到了“以智促知” 。

我教學時注意了以下幾點:

1、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主動建構知識。在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時,讓學生自己選擇例子來探索,在探索中發現規律,得到結論。讓學生處於積極探索的狀態,喚醒了學生學習中一些零散的體驗,並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將這些體驗“數學化”,提煉出數學知識。

在教學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抽象的數學結論,更應注重學生的“發現”意識,引導學生參與探討知識的形成過程,儘量挖掘學生的潛能,能讓學生通過努力,自己解決問題。這一教學過程,讓學生通過計算、觀察、發現、自學的方式,使學生在自己探索中學習知識,發現知識,並通過討論,說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的依據,促進了學生學習的順利進行。

2、用教材教,體現教學的民主性。因爲學生對比的知識瞭解甚多,所以在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質”的時候,不是教師出示教材中的例子,而是讓學生自己舉例研究,使研究材料的隨機性大大增強,從而提高結論的可信度。這樣也能讓學生體會到歸納法研究的過程,並滲透科學態度的教育。

按比例分配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16

《金色花》篇幅短小,而意蘊豐贍,是泰戈爾散文詩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它寫一個假想——“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並由此生髮想象——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的“捉迷藏”,描繪成一幅耐人尋味的畫面,表現家庭天倫之愛,表現人類天性的美好與聖潔。這樣一幅畫面,可以從多種角度進行觀照,揣摩其不同的意味。

乍一看,在我們面前展現的是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畫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個機靈可愛的小小兒童。“我”的突發奇想,變成一朵金色花,一天裏與媽媽三次嬉戲。第一次嬉戲,是在母親禱告時,悄悄地開放花瓣散發香氣;第二將嬉戲,是在母親讀《羅摩衍那》時,將影子投在母親所讀的書頁上;第三次嬉戲,是在母親拿了燈去牛棚時,突然跳到母親跟前,恢復原形。“我”“失蹤”一天,卻始終與母親在一起,對母親非常依戀。“我”幼稚天真,卻藏着自己的祕密,惟有他母親不知道,最後母親問 “到哪裏去了”,“我”說“我不告訴你”,這是得意的和善意的“說謊”,仍流露出對母親的愛戀。總之,“我”是在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故事雖短,但是有完整的情節,情節發展有波瀾。人物在情節的發展中各顯現其性格:“我”的性格是天真活潑、機靈“詭譎”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親的性格是沉靜的、虔誠的,也是善良的、慈愛的。兩人的性格形成鮮明的對比。善良、善意,是母子兩人性格表現的主旋律,而“我”的“詭譎”與母親的“受騙”則與主旋律“不和諧”,產生一些微妙的變化,創造出特殊的意趣。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側重三點:一是詩的語言美;二是詩的畫面美;三是詩的情感美。我覺得本課最成功的地方是最後一個環節:創意表達,昇華情感美。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你讀了這篇文章,是否也覺得我們要爲深愛着我們的母親作些什麼呢?我們用有創意的作業,來表達我們一顆感恩的心!

如果你忽然具備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準備變作什麼來表達你對母親的滿懷愛意?

學生自由想象,用“我要變作……”說話。

1)假如我變成了一條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媽媽工作累時,讓媽媽來到我身邊,聽我唱一支歡快的歌曲,抖落滿身的疲憊;我要在媽媽口渴時,讓媽媽品嚐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變得容光煥發!

2)假如我變成了一朵小小的白雲,我要緊緊跟隨着媽媽,使媽媽不管走到哪兒,都免受烈日無情地炙烤。

3)我要變成一股清風撫摸着你;我要變成水中的漣漪,當你浴時,把你吻了又吻。(泰戈爾《告別》)

學生表現都很活躍,在練習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母子深情的體驗。總結這節課的成功經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在教學中,既鼓勵學生讀,又讓學生明白應怎樣讀、爲什麼要這樣讀,使學生在充分體會詩歌蘊涵的感情的同時,還掌握了朗讀技巧,不僅讀懂了詩,也學會了怎樣讀詩。

二是簡化了教學環節。以前教詩歌時,總是將“語言賞析”單獨安排一個環節。這次我嘗試將“朗讀”、“理解”、“品析”結合起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如在“吟讀”環節中,爲讀好最後兩節,指導學生分析語言的句式排列;在“解讀”環節中充分利用點評,指引學生在解讀中賞析語言。這樣的安排簡化頭緒,爲學生贏得更多朗讀和思考的時間,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是美化課堂。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或創設氛圍,或激發興趣,或配樂朗誦,或畫面點綴等,爲課堂添色不少。另外,教師優美的語言也讓課堂富有情韻。

按比例分配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17

《牧場上的家》是一首旋律優美,感情豐富的美國鄉村兒童歌曲。它給學生們勾勒出一副在美麗的牧場上,美國少年兒童自由自在生活的畫面。這節課我主要是結合了工作室課題研究的要求,以展現學生自主學習方式的轉變來上的研究課,教學內容以體現自主學習方式方法以及對歌曲體驗爲主,在自主的基礎上思考、在聆聽的基礎上感受,在感受的基礎上表現,在表現的基礎上升華。

經過老師們耐心的評課,我對自己的課做了如下總結:首先,對於這節課的教案我感覺寫的不夠清晰,雖然自己心裏還是蠻清楚過程的,每個環節的設計意圖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但是在教案上沒有明確的體現出來,情感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在聽課老師的反映來看是不夠具體的,經過胡老師的詳細講解,算是徹底明白教案、案例與實錄的區別了。

其次是要學會對教學進行深度思考。包括課的設計、對學生的全面關注、教學過程時間的合理分配及多媒體的運用,這些看似比較細碎、繁瑣的部分其實對一節成功的課來講起着不可磨滅的作用。我們總是講要關注學生、全員關注,其實這個做起來還是不容易的,特別是年輕一點的老師,像我自己就有點,其實我不是不去關注部分孩子,而是某些時候自己真的忘記要去更多地關注孩子,感覺不敢鬆動自己的上課狀態,怕多看一眼衆多的孩子們,心裏就沒底了,或許還是不夠自信吧!這個還是需要在長期的教學中慢慢經驗積累的。有些相對於弱一點的學生特別渴望被關注,可我們老師真的有時候在上課上到投入時“因爲害怕某些學生的犯錯”而對其“視而不見”或者“乾脆不見”,造成孩子漸漸對我們的課失去信心。不可否認的說李老師在這個方面確實做得很好,孩子們那一雙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齊刷刷地凝聚在李老師的身上,這種教學狀態是值得我們工作室所有成員學習的。

還有一方面就是關於評價的問題。我們正在做的課題剛好是與這個“評價”直接關聯的。我上的研究課是“唱歌課”,光從字面上不難理解從我們老師方面要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引導他們對聲音的處理、歌唱的狀態、音色的調整以及因各種原因導致大部分學生提前進入變聲期的嗓音保護策略等等問題,教師要學會針對教學事件靈活的處理,以便及時的解決問題,這樣才能保證教學各個環節的有效性。其中教師的評價要客觀,不要一味的鼓勵表揚,當學生出現問題時,像音準問題、音色問題我們在鼓勵的同時也要給他們樹立一個正確的概念,怎麼唱是準的,怎麼唱是不準的,什麼聲音是美妙的,什麼聲音是有缺陷的,當然教師如果可以以身示範效果會更好,畢竟面對面心靈與心靈的撞擊和機器與心靈的撞擊效果是很不一樣的。我們的孩子需要鼓勵、需要表揚,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老師就需要更好的運用評價手段,特別是教學改革之後,我們的評價更重要的體現在其診斷的功能上,我們要學會運用評價的診斷功能來促進孩子們對學習音樂的興趣以及逐漸的提高。在這課當中我還是感覺學生對歌曲的總體感受不夠深刻,以至於演唱時達不到應有的效果,難怪胡老師會說:“唱的還是少了點,感受不深刻是無法更好地表現歌曲。”

沒有什麼公開課是完美的,我們要在不完美中認識自己,改變自己並從中吸取教訓得到成長,這纔是我們最需要的。可能今天想的寫的還有些不夠全面,但在今後中的教學中我還是會努力將教學工作做得更細緻一些,儘可能的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音樂的王國中去盡享學習和創造的無限快樂,讓音樂能伴隨他們一生!

按比例分配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18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說明性的文章,課文着重介紹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埃及金字塔的形狀及其建築歷史;寫出了外觀宏偉、結構精巧的特點以及建造金字塔所用的辦法,熱情謳歌了古埃及人民傑出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幹。在重點介紹埃及金字塔的特點以及建造方法時,使用了大量的說明方法。

基於教學目標,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放在介紹胡夫金字塔外觀和構造的第3自然段,對於介紹金字塔的作用、結構及其名字的第2自然段,我採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首先學生自由朗讀,然後交流,從這一自然段中瞭解到了哪些關於金字塔的知識。設計時我曾想,學生到時候一定會捧着書本一字一句的把他們找到的讀出來,可沒想到,有的學生用一句話就概括全了。這讓我突然發現,我的學生其實已經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了,而之前,由於我低估了他們的能力以至於一直不敢放手,使學生不知不覺養成了依賴我的習慣。這個結果令我有些驚喜,同時也開始反思自己在以往的教學中沒有充分了解學生,並且未能給予他們足夠的信任。

按比例分配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19

今天講《林黛玉進賈府》,一節課的時間圍繞四個問題講了第一段。

第一是林黛玉進賈府的路線圖。林黛玉進賈府的路線圖是比較清晰的,學生可以容易地找出,所謂的路線圖應該是由一些時間和地點的節點構成。“棄舟登岸”後由東向西先後經過“寧國府”—“榮國府”—“西邊角門”—“一射之地”—“垂花門”—“抄手遊廊”—“穿堂”—“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三間廳”—“正房大院”—“正面五間上房”。理清這個路線圖對於把握本段的內容是有重要意義的,在任何閱讀的過程中,“把握結構-理清思路”應該是第一步,只有做到這一步纔有可能進一步深入去“品味語言-領悟感情”,進而把握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及研究人物心理性格的合理性。

第二是作者通過哪些手法來展示寧榮街與賈府的繁華富庶。這屬於寫作技巧的問題,任何文章在展示事物本來面貌的過程中並非單純地平鋪直敘,往往會運用一些技巧更好更充分的表現。比如“林黛玉常聽得母親說過,他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這便使用了側面烘托的手法;“幾個三等僕婦,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使用了正襯的方法。

第三是林黛玉的心理與性格特點。《林黛玉進賈府》初步展示了賈府的環境特點和幾個重要人物,特別是林黛玉的性格特點。而第一段有句話非常關鍵,學生很容易便能找出,就是“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恥笑了他去”。林黛玉之所以會有如此的想法恐怕有三點原因,一是寄人籬下的特殊心理狀態,二是她印象中與親眼所見賈府的與衆不同給她的心理壓力,三是她的性格特點。而性格纔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爲與她相同處境的薛寶釵並不會這樣,劉姥姥也不會這樣。如果要再深入研究她是一種怎樣的性格特點,就得注意“惟恐被人恥笑了他去”,她的所有想法和行爲只是怕人恥笑,這應該說她性格的很主要的一個方面是自我意識強,自尊心強。

按比例分配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20

這節課去年穀玲老師上過,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教學借鑑。所以我基本上就是按照原有的教學思路,進行了適當的個性化修改。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我覺得以下幾點落實到位:

首先,這篇課文的段落比較多,學生不容易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所以,我就嘗試讓學生將整個故事分成兩個場景,並找出分別是哪幾個自然段,這樣課文的重點內容即對話部分學生也能一下子就找到。在設計中,我自己心裏並沒有底,令我欣喜的是,孩子在初讀之後就能找出故事發生在兩個不同的地方,又通過默讀課文找出了相應的自然段。這樣就理清了脈絡,有利於學生對全篇課文內容的把握。

其次,通過多種形式品讀鐵罐和陶罐的對話,從而瞭解人物神態和性格。緊緊抓住“奚落”這個詞語,讓學生從鐵罐對陶罐的明知故問中,悟出這就是鐵罐“奚落”陶罐,詞語的意思自然而然就掌握了。並且通過品讀,學生還知道了鐵罐奚落陶罐的原因,教學重點和難點也迎刃而解。

不過,由於自身經驗及準備不足,教學中也存在很多遺憾:

首先,學生的情緒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可能是因爲下午學生比較容易犯困,也可能由於自己也有些緊張,一直繃得比較緊,從而影響了學生,總之感覺學生的情緒不如平時高漲,有些孩子始終不敢舉手,我也沒有及時啓發、引導,課堂氣氛不是很熱烈。

其次,指導朗讀形式單一,流於形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部分,是指導朗讀的重點。理想的狀態是學生能夠表現出人物對話時的動作和神態,而且每次對話都有所區別。應該讓個別學生進行演練,從而有目的的進行指導,逐漸提高要求,增加梯度。但是我基本上都讓學生齊讀,這樣看不出梯度的變化,只是泛泛而讀。

總之,每一次公開課都是自我歷練、不斷提升的過程,就像這篇課文的最後,我送給孩子們的幾句話:取長補短、相得益彰!期待着自己的課堂教學,也能夠在互相學習中有更加成熟的表現。

按比例分配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21

在簡單導入後,讓學生說說“王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時”,孩子們很快用“很有才氣”來概括。在讓學生板書後,很自然地引入到對文本的研讀。

進入研讀階段,孩子的表現漸入佳境。孩子們對文本的理解還是很深刻的,他們的發言每每出乎我的意料。

“從‘聽說’這個詞,我可以體會到兩個意思:1、王勃確實很有才華,要不他的名氣是不會傳到閻都督的耳裏的;2、從這個詞也能看出,閻都督可能覺得‘耳聽爲虛,眼見爲實’吧,他沒有親自領略王勃的才華,所以想借此機會來領略一下吧!”

“我看閻都督有點半信半疑,畢竟僅僅是聽說而已。”

“半信半疑?那是‘信’多一點,還是‘疑’多一點?”我追問到。

“應該是‘信’多一點,否則他就不會‘邀請他也來參加’了!”一個孩子接着話茬說。

“我覺得他或許還有想讓他女婿在王勃面前露一下臉的意思。”

毫不起眼的“聽說”兩個字,居然被孩子們咀嚼出這麼多的內容來,是我課前根本沒想到的。

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中寫諸位客人的表現,課前我是很擔心孩子不能理解作者曲筆的妙處的。但課堂上孩子們的精彩依舊讓我“吃驚”。

“這樣寫的目的其實還是是在寫王勃。”

“哦,能具體說說嗎?”

“寫諸位客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副束手無策的樣子,這樣可以從反面襯托出王勃的‘才氣過人’啊!”

“他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方面是因爲確實擔心自己不能寫好,時間短,寫不好就丟自己的面子的;另一方面,他們也知道閻都督是早有安排的,讓自己的女婿來寫。他們沒必要讓閻都督爲難。”

看得出,孩子們的課前是做了充分的預習的,我不禁一次次地爲孩子們豎起了大拇指。

課的第三自然段的教學是課前最擔心的,在新城的試上感覺處理得有點草率。雖然,課前做了無數次的思考,但總感覺沒什麼新的想法,總覺得這裏的關鍵是如何把孩子帶入到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去。於是,今天的教學我做了如下的處理:

在出示第三段文字後,我讓孩子們輕聲讀讀課文,想一想:隨着你的朗讀,在你的腦海中出現了什麼樣的畫面?或者說,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孩子們頓時明白過來,輕輕吟誦。不一會兒,孩子們紛紛舉起手來。

“我看到了藍天,看到了江水。”

“哦,是藍天嗎?傍晚時分,夕陽西下啊!”

“不對,是晚霞映紅了半邊天。”孩子幡然醒悟。

“我看到了紅紅的晚霞映照在江面上,好象給江面上鋪上了一條金光大道。在這金色的世界裏,有一隻野鴨正披着落日的餘暉在展翅翱翔。”

“哦,一隻野鴨。”我故意強調了“一隻”這兩個字。

“是的,課文裏說的,是‘孤騖’。”

“聽大家說得這麼好,老師也想來讀讀課文第三自然段了。”

掌聲中,我操起了那“不太普通”的普通話讀起了課文,孩子們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或許,他們沒想到老師真的會來範讀。

見孩子們還沉浸在文字所描述的情境中,我出示了“落霞孤騖秋水長天”圖,說:“文字的描述這麼優美,但王勃就用了一句就把這場面寫了下來。”學生很自然地齊讀起——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下課的鈴聲終於響起,孩子們意猶未盡,教室裏一下子又恢復了熱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