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教學反思(通用18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5.48K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1

個人認爲比例尺教學是第十二冊教材中與實際生活比較貼近的一部分知識了。非常的有趣,且有意義。求比例尺的部分,算是比較簡單的。我個人是比較喜歡線段比例尺的。直接用一釐米來表示實際距離多少米或是千米,生活中用這樣的表示方法是比較多的。直接用比來表示,數字比較大,實際用時還是需要單位名稱的轉化。不怎麼方便。

比例尺教學反思(通用18篇)

今天教學已知比例尺、實際距離求圖上距離,或是已知比例尺、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時。教材上都要求學生列方程然後用解比列的方法來做,這樣的方法雖然比較好思考。但是,我在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的時候,他們很少有人用這樣的方法。我分析了一下原因:第一、學生不願意列方程,因爲列方程要解設,麻煩。第二、用算術方法更簡單、更好思考。比如已知比例尺、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時,孩子們很多人都根據比例尺,來分析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之間的倍數關係,然後列乘法算式來做,所得結果再進行單位的換算。還有學生利用三者之間的乘除法關係來求,用圖上距離除以比 例尺。這種方法教材上沒有,可是到爲後面的正反比列量打下了基礎。

另外說一句,我始終沒弄懂,爲什麼有的應用題非要用正反比例的關係來解呢!思考起來一點都不簡單!望高人給我指點指點呀。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2

通過創設生活情景,使學生始終處於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的狀態,解決了線段比例尺和數值比例尺的轉化,讓學生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同時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以此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這樣讓孩子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培養了能力,通過本節課讓學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中有數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了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有了以上的鋪墊教學,在已知比例尺、實際距離求圖上距離,或是已知比例尺、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時,就簡單多了。比如已知比例尺、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時,孩子們很多人都根據比例尺,來分析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之間的倍數關係,然後列乘法算式來做,所得結果再進行單位的換算。還有學生利用三者之間的乘除法關係來求,用圖上距離除以比例尺。

本節課的教學時間把握得不好,因爲,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是教學重點,所以課堂上讓學生說比例尺的意義佔用的時間多了,導致相應的習題沒有完成,學生的練習時間偏少。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作爲一個數學老師,我會不斷地探索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一節課是否上得好,並不是因爲這位老師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爲學生真正掌握了纔是真的好。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3

《比例尺》是國小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教學內容。這一知識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化簡比以及比例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一部分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抽象,難以理解,且與實際生活較遠,不易讓學生直觀的理解。因此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仔細分析了教材的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含義,這樣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學生身邊挖掘素材,誘導學生髮現問題

比如:在引入階段,讓學生試着畫一畫我們熟悉的教室,並且引導學生說出不同的畫法,把教室的8米畫成了8釐米,6米畫成了6釐米,另一種是8米畫成了4釐米,6米畫成了3釐米。然後進行了對比,說出了圖形的大小變了,但是形狀沒變,無論怎麼畫,我們的教室還是原來的樣子,在彙報交流時,恰當的傳授知識,這一環節讓學生充分總結出比例尺的定義。

從上可知,學生有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我們只要挖掘知識的生活原型和適當創設探究內容的情景,就能激起他們探尋真知的強烈慾望。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4

教了十幾年數學,我覺得自己對教材和學生都掌握得很好,但今年在教學《長方形的周長》時,我才認識到自己的感覺是錯誤的。

在和學生共同探討認識了“什麼是物體的周長後”,我出示了一個長方形,引導學生開始瞭如何計算長方形的周長。學生們開始分組探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也很投入。很快,一隻只小手接連不斷的舉起來了。我讓小組選代表彙報合作探究的成果:

“9+7+9+7=32(釐米)!”

“9+7+9+7=32(釐米)!” ……

沒有出現我的預設效果。我只好進一步鼓勵說:“誰有更好的方法?”

“9+9+7+7(釐米)!” 一個平時表現很好的學生站起來發言。

我心裏有點失望,可是還鼓勵說:“不錯!誰還有更好的方法!”

沒有同學再舉手了。

我說:“彙報的同學說說你們是怎樣計算的?”

“我測量了長方形的長和寬,然後兩條長加兩條寬。就得到了它的周長。”幾乎每個同學都如是說。

看到學生自己歸納不出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我急了,只好硬往公式上引導:我說:“長方形兩條長,那 麼9+9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9×2。寬用乘法算式表示爲7×2。所以,長方形的周長可以用這樣一個公式表示:長方形的周長=長×2+寬×2。也可以先算出一條長和一條寬的和,再×2。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接下來是課堂練習,我出示了三個長方形讓學生計算周長。全班只有一半左右學生用我的公式方法計算,還有一半學生是用加法做的。

這堂課上完後陷入了沉思:以往自己是怎樣教的?好像是先告訴學生公式,再引導學生用公式計算長方形的周長。現在提倡學生自主探討知識,如果硬讓他們死記公式是背離新課改要求的 。也許讓學生先記公式再學計算周長,就學習成績而言可能會高點,可是長此以往,學生學到的是死知識,他們的思維永遠被禁錮在老師的講解之下。對這些三年級國小生來說,難道學生自己得出的長方形周長=長+長+寬+寬,不是更直觀、更明白的公式嗎?!

既然學生心裏沒有公式,教師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數學知識強加於他們,只要他們的算法有道理,教師就要鼓勵,新課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課本上不是也沒有像以前那樣註明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嗎?今天他們自己總結出最好記、最好用的計算方法,說不定在不久的將來他們會摘取數學皇冠的明珠呢!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5

《倍的認識》這一課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實例,感受一個數的幾倍的存在,從中體驗倍的含義與作用,真正理解一個數的幾倍具體描述的內容《倍的認識》教學反思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主要是通過讓學生利用學具進行反覆操作,使學生在腦海中建立“第一行幾個,第二行有多少個同樣多的幾個,就是幾的多少倍”的表象。整個過程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擺一擺,用眼看一看,動腦想一想,動口說一說,讓學生親身經歷、體驗、探索而明白其中的道理。

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們興致很高,無論是從擺小棒還是做遊戲,孩子們都積極參與,因此孩子們對倍的認識比較深刻,這節課上得比較順利。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也給我留下了思考: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嚴謹。本節課中,我的一些語言描述不準確,不到位,這非常不利於使學生形成準確的數學思維。因此,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我一定注意規範自己的數學語言。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6

這次的常規課,是我初爲人師一個月以來的一堂常規課,雖然稚嫩,卻也有成長。

我上的是湘教版二年級上冊的《好娃娃》。這是一首活潑歡快的歌曲,歌詞講述的是一個小朋友尊敬老人關心爺爺奶奶的故事。通過學唱歌曲來體會情感,學習歌中的小主人公,在家中做個懂得關心老人的好孩子。在這裏情感地體驗是重點。

我以問題導入,“孩子們,你們平時在家裏會幫大人幫長者們乾點什麼呢?”學生紛紛回答,有的說拖地,有的說洗碗等等。緊接着我通過讓孩子們初聽歌曲請他們說出歌曲中的小主人公是怎樣做的,並通過朗誦歌詞體會歌曲的情感。根據二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模仿能力強這一特性,採用情景教學法,突出情景教學並把歌曲分成小主人公與爺爺、小主人公與奶奶、爸爸媽媽與小主人公三個情境,在情境中學唱歌曲,在完成了歌曲教學之後。分大組扮演角色演唱,最後請全班演唱的同時請個別 孩子上臺分角色表演。新課標強調要把感情、態度、與價值觀放在課程目標的首位,所以我想通過角色地扮演使學生充分體驗到家的溫馨、親情的美好、愛心的重要。

優點:

1.常規教學,從開學第一次接觸二年級的小朋友就被他們的活躍程度嚇到了,但在很多前輩地悉心指導下,經過幾個星期的瞭解和磨合,我和孩子們之間也逐漸變得有默契起來。各大組孩子們的表現也通過直觀的獎勵方式反映在黑板上。反饋的語言和對孩子們的賞識也有意識的從一些細節入手。

2.教學準備,這次的上課真切地體會到了,大部分時候備課的細緻度決定了老師課堂上的掌控力。二年級的孩子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所以這堂課我從課件到教具都進行了認真的準備,想方設法不但從聽覺更要從視覺方面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3.語言講述方面做到了語言流暢,範唱的時候做到了聲音清晰。

4.教學過程很清晰,完成了教學目標,孩子們學會了歌曲並能根據內容進行表演。

不足:

1.常規方面,雖然有意識地去做,但是做得不夠到位,沒等孩子們完全安靜下來就繼續下面的環節。

2.分組接龍演唱的時候,師生接龍比較好,如果組與組接龍,容易導致後面看不到的孩子不能及時的參與進來。

3.老師的表演示範太少,沒有帶動性,導致孩子們的表演不夠精彩。 

4.分組表演的時候,站起來的孩子因爲要邊唱邊表演所以導致表演不太自如,如果能讓站起來孩子僅僅表演,其它沒站起來的孩子演唱,表演可能會更大膽些。

雖然這次的課存在一些問題,但是通過不斷地學習與改進,我在成長的腳步聲裏興奮着。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7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採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手法並不斷地激發孩子學習的熱情,爲孩子們營設了一個民主、和諧、輕鬆、愉快、有趣、熱烈的教學氛圍,使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興趣盎然,收到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中,我通過創設情境、編順口溜、聽兒歌等形式,讓孩子們在自主實踐中興趣盎然地學習。從提升孩子語文綜合素養的目標出發,我整合教學資源與目標,促進孩子觀察、思維、表達等多方面能力的提高。教學中我始終以人爲本,始終把自己放在引導者、參與者、服務者的位置上,真正讓孩子成爲課堂的小主人,鼓勵孩子聯繫已有生活經驗及知識基礎,學習新知,探究拼音方法及識記聲母的方法,讓孩子在課堂上盡情地發揮,盡情地展現。

1、複習鞏固,遷移運用。

學生在學習時記得快忘得也快,因此許多知識要不斷的復現。拼音教學之前我讓學生複習已學聲母,從而鞏固了聲母的發音方法:又輕又短。學生能將它遷移運用到本節課jqx的學習當中。

同時,創設情境,爲課堂營造了一種和諧、寬鬆的氛圍,學生倍感輕鬆,學習興趣大增,也使課堂教學自然引入,避免知識出現的突然性。

2、看圖說話,導入拼音。

六、七歲的兒童已有了較豐富的語言基礎,他們可以完整地說很多話,發很多音,只是還不懂得分音節拼讀。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8

這是一節以計算爲主的課堂,目標是讓學生體會分數連乘的方法,能快速正確的計算分數連乘運算;藉助已有知識,體會解決問題的多樣性;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課堂是按照這樣的幾個環節設計的:

一爲複習鋪墊,爲新課做準備;二爲提出和課本同步的嘗試題;三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學課本;四學生嘗試練習,檢查自學效果;五學生討論交流嘗試練習,說說爲什麼這麼做;六教師評講、引導總結歸納;七爲課堂反饋練習提高。

整節課,注重學生思維的發展,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學生能在和諧融洽的氣氛中主動學習探索新知。

課前備課,雖不是挖空心思,但也費盡腦力了。課本78和79兩頁知識點較多,有連乘、連除、乘除計算,還有分數混合運算應用。爲了便於學生自主嘗試學習,我認真研讀教材,翻閱人教版相應的課題,仔細研讀教學用書和他人教學案例,翻閱自己的以前所做的筆記,最後把課本濃縮的知識一一挖掘出來,讓課堂目標變得單一明瞭。

課堂回顧:

一、在自學環節,總是擔心學生自己學不會,花了較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學課本78頁的內容。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信心有點動搖。還好,堅持了原來的想法。回顧以前的課堂和這節課,發現一個問題:學生不善於向同學或老師提問題。比如“這個是怎麼計算的”、“這步計算,表示什麼意思”。 學生在碰到不理解問題的時候,不敢甚至不會求助。這除了師生關係影響外,更多是“提問”這個學習習慣的培養上沒有做好。如何讓學生學會求助,這是一個要嘗試解決的問題。

二、這一個關於學生討論交流引發的問題。習題做完後,學生的一個鮮明舉動是高舉小手並“老師,是這樣做的嗎?”。在你的課堂中,請留意這一點。當然,學生完成練習後,問老師是很好的一件事——能把想法告訴老師,從而得到肯定——這是一種被動的肯定。我們能不能針對這個“被動”再做些動作呢?比如先讓學生自己去尋找來自其他人的肯定。這種肯定就先來自他的同學、好朋友、好夥伴,而不僅僅是他的老師。這就需要有時間有空間讓學生去討論交流。

我是這樣處理的:當學生完成練習之後,就可以自由下座位,找自己想找的同學討論交流解題方法和過程,最後統一答案。當然,整個課堂需要學生做到令行禁止,不然課堂紀律會比較亂。和學生約法三章,當聽到老師說回座位等停止討論的信息時,沒有馬上按要求做的,下次將不能在課堂上離開座位。學生也是願意接受的。如果學生直接來找老師交流答案,當然你可以建議他先和其他同學討論交流,統一答案後再回來和老師交流。

上面有些是本節課的額外語。今天的課堂,只看到那麼一兩個人敢離開座位,說明學生還是很守紀律卻又比較膽小的。總想:公開課也讓學生大膽離開座位討論,而不是僅僅侷限於同桌或前後四人。

三、本節課的連乘計算脫離了情境題,爲了計算而計算,沒有讓學生結合例題說一說每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雖然學生學會了連乘計算,但沒有聯繫實際問題解說,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四、課堂教學機智不足,缺少有效調整。在絕大多數學生熟練掌握連乘計算之後,還是按着教案上課,不能根據實際情況跳開教案上課,導致後面的練習趨於簡單,學生的思維沒有得到更好的發展。

五、教學語言趨於平淡,教學環節處理不夠有趣、不夠活。針對這點,覺得我們是否應該多看一些綜藝節目等節目,向主持人好好學習呢?因爲我們也是整節課的“主持人”。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9

詩歌教學是我比較得心應手的部分,但昨天上柳永的《蝶戀花》並不能使自己滿意,因此耿耿於懷,彷彿吃了一個蒼蠅。於是今天繼續上這首詞,帶着同學把這首詞往深處挖掘。在今天的課上,引導一個詞一個詞的想象、聯想、品味,一個詞一個詞的夯實對這首詞的理解,帶着學生去想象作者留白的地方,留白的地方往往可能是情感最深處。在課上講到了悲劇命運,講到了個體和傳統之間的矛盾,講到了孤獨和苦難註定是時代先行者的宿命,等等。從課後學生朗讀的效果來看,學生的認識的確經歷了較大的飛躍。這節課能夠說是上出了深度來的。

教訓主要是兩點:

一、朗讀教學必須要有實實在在的抓手,從停頓、語氣、語調、音響等方面提出確切具體的要求,讓學生明白從哪些方面琢磨朗讀的方法,如何着力提高朗讀的能力。讓學生自己反覆朗讀以期通過逐漸的悟入而提高對某一首詩歌作品的朗讀能力,是很不保險的。對於語感較弱的學生,有時一句一句的教朗讀方法,都是有必要的。

二、詩歌作品的教學要緊扣詩歌中所寫的景物,因爲景物,也就是意象,往往是打開詩人心靈大門的鑰匙,從感受景物特點的角度能夠很好的切入詩人的情感。對於一些難度較大,詩人情感複雜幽晦的詩歌作品,就更需要帶領學生一點一點的品味意象,品讀語言。

總之,這次第一課時之所以不成功,是吃了備課時操作方法考慮不細緻充分的虧,第二課時之所以能令自己滿意,也得之於對症下藥,抓住了具體的操作步驟,搭建了明確可靠的腳手架。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10

本課是蘇教版國小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二課。本節課我以《龜兔賽跑》導入。我問同學們聽說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嗎?同學們沒等我的問題說完就開始議論紛紛了。然後我讓一位學生講故事。以講故事的方式導入,使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上課時,他們都很認真的聽課,對問題都會積極參與。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有一些感受:

1.讓學生體驗快慢,獲得感性認識

課改要求學生成爲課堂教學的主體,獲得學習經歷的體驗。在快與慢的比較環節教學中,我嘗試把學生分組帶到操場開展運動快慢的小比賽,每位學生都參與到其中。學生分組,有人跑、有人計時、有人發令、有人記錄。採取兩種比賽方式,第一種,比1分鐘內跑的米數的多少;第二種比跑完60米用的時間的多少。每個人感受自己的相對快慢。

2.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

學生跑完後再回到教室,比較分析那位同學運動的快,並提出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相同時間看路程的多少,相同路程看所花時間的多少。再此基礎上,我提出問題:如果兩個物體運動時間不同,所經過的路程也不同,這時,我們如何比較他們運動的快慢?有學生說:將時間化成相同,看兩者的路程多少,這是可以的。有同學說:將路程化成相同,看所用時間的多少,這也是可以的。我再問: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學生陷入了沉思中。我啓發說:就時間相同而言,既然可以放大,那麼能否縮小呢?有學生就說:可以的,將他們都化成1分鐘或1秒鐘,看在這1分鐘或1秒鐘內兩個物體各自運動的路程是多少,也是相同時間看路程的一種方法。我肯定他的說法,並指出:將每小時、每分鐘、每秒鐘等成爲單位時間,剛纔的方法也就是看物體在單位時間內所經過的路程的多少。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就是物體運動的速度。

3.列舉生活實例

教師在課堂上列舉生活中表示快慢的應用,引導學生多舉一些生活中的實例,可以讓他們知道科學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廣泛的應用,會激起他們對科學的學習興趣,因爲要使學生學會你這一科,先是讓學生喜歡你這一科。

4.積極提問,貫穿課堂始終

要想學生40分鐘內都會專心聽你的課那是不可能的,他們或多或少會開小差。這時採用提問的方式的話,就會使學生的精神一下子緊張起來,並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問題。不能只提問一些選擇性的問題,因爲這樣他們思考的空間就會很小,這樣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另外,提問要有均勻性,不能反覆提問某個學生,這樣會使其他學生回答問題的熱情消退的。提問要準確,多用短句,學生易理解。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11

《稱讚》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很有啓迪意義的童話故事。在小獾有點泄氣的時候,小刺蝟稱讚了它,使它有了自信,小獾稱讚小刺蝟的蘋果香極了,使小刺蝟消除了一天的疲勞,所以稱讚的效果多麼神奇啊!文中的小刺蝟和小獾相處得多麼融洽,多麼富有人情味兒!只要是發自內心的稱讚,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話,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習這篇課文,讓孩子學會發現別人的優點,學會稱讚別人是非常有意義的。

一、自然揭題,營造氣氛

在課伊始,我對學生每一個積極的表現都給予真誠的稱讚,創設輕鬆愉悅的氛圍,如:課始,我對學生積極準備上課的狀態進行了稱讚(你坐得真端正、你回答得很準確)。這樣,課堂上讓孩子們感到輕鬆,激發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讀中悟意,讀中悟情

朗讀是二年級學生一項重點訓練項目。爲此教學中,我充分創設情境,以情感爲紐帶,以讀爲主線,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重點詞句,採用自由讀、指名讀、男女生對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指導朗讀,使學生在多層次、多角度、多元化的讀書中領悟到稱讚帶來的快樂,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如: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找出小刺蝟和小獾互相稱讚的句子:“你真能幹,小板凳做得一個比一個好!”和“你的蘋果香極了,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好的蘋果。”這兩句話。同時還抓住了小刺蝟和小獾對話的其它句子,培養學生從朗讀到感悟。如: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小刺蝟爲什麼還要稱讚他呢?進而抓住“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認真”這句話,引導學生理解肯定別人的認真態度,也就是看到別人的長處。學生從中學會了欣賞和稱讚,體驗到了稱讚的快樂,成長的快樂。

三、閱讀教學中關注詞語教學

詞語是語言的基本材料。詞語組合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句句話,一篇篇文章。因而,詞語在發展語言爲根本任務的語文教學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它貫穿於語文教學的始終。準確地理解詞語的意思,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理解詞語的方法,將有助於提高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內容。然而,現實中閱讀教學中的詞語教學一直是那麼枯燥無味。一直以來,我們的教學中,要麼就讓學生從字詞典等工具書中找到答案公佈於衆;要麼就是老師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而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往往只是一知半解,效果甚微。那麼,如何讓詞語教學變得生動而高效呢?我認爲,在教學過程中因詞而異,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感悟,可讓詞語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節課我採用了以下幾種詞語教學方法:換詞理解法漢語的詞彙極爲豐富,幾乎每個詞語都會有一個或幾個與之意思相近的詞。根據這一特點,在閱讀教學中理解詞語時(特別是低年級的詞語教學),我們可以靈活地採用“換詞法”來理解文中出現的新詞,用學生頭腦中已有的詞彙來替換與之意思相近的新詞,以聯繫舊的知識來啓迪新的知識。這樣,既能深刻地理解詞意,又能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性。(認真)生活體驗法所謂生活體驗法,是指字詞教學要和學生的生活世界、經驗世界接通,讓學生在聯想中調動起自己的生活體驗,喚起相似記憶,以身體之,以心驗之,使一些字詞打上學生各自鮮明的個性烙印。(粗糙)朗讀理解法讀是國小語文教學的一個永恆的主題。閱讀教學中一定要以讀爲本,只有多讀,學生才能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個性化的體驗。讀,既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學習語文的方法。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也就是這個道理。在詞語教學中,靈活、巧妙地運用朗讀時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等朗讀技巧,可以幫助學生入情入境地理解詞語意思及詞語中蘊含的豐厚的人文內涵。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12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首先,多謝語文科組的團體智慧的幫忙,尤其是簡校長和副校長的高屋建瓴的評課,讓我在實踐活力課堂、正式公開課的時候,有的放矢,開放課堂,培養了愛說話、爭着說話的孩子。

反思如下:

A.採取關鍵詞教學法。抓裝果然”“必須”“吶喊”,這樣,教學必須更加遊刃有餘。這位教師,真是火眼金睛,一眼就把評課的關鍵詞抓到手。果然是才子領導。

B.教學語言要更加的老練,不斷錘鍊自我的語言。這次公開課,也算是第二次試教,我把校長的導入語活用進去,果然課堂的劍拔弩張的氣氛,立刻就出來。尤其是“我們明白《三國演義》裏面有著名的三十六計,今日,我們一齊來學習這三十六計裏面的其中一計。這一計,叫做什麼?”課堂的氛圍,證明了校長的導入的指引是成功的,也說明我們試教者要適時引入繪聲繪色的導入語。

C.“學生的說話,十分精彩,十分聰明,也十分機智。可惜,老是忘了讓學生自我學會收網。”這是師父張主任的評課。我覺得很有道理。先前,我不是不想收網,也不是不明白收網的好處。只是,不懂得如何收網。那裏,張主任的評課,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指引。十分感激!

D.“課堂有了很大的緊張,導入液十分精彩,十分流暢。以前課堂的阻阻滯滯,此刻基本無影無蹤了。這是大體的評價。至於小的方面,就瑕不掩瑜了。”這是之前的一位四年級的搭檔教師的評課。因爲之前合作過,所以,對我的教學的語言和思維,尤其是課堂比較熟悉,評課

也就相對自然很多。多謝!

E.“課堂很簡便,很幽默。學生在簡便的課堂中,完成了學習的任務,同時,學生的學習生命也充滿着活力1這位教師,也是喜歡採用古文字教學的教師,十分好學。學習生命,的確很重要。如果是沉悶而死寂的課堂,有如一潭死水,那麼,這樣的課堂,就算是有效的,也是摧殘人性的,也是負面大於正面的教育影響。這,也是當今教育大師葉瀾先生的《教育概論》所抨擊的教育現象。簡而言之,生命大於學習。綜上所述,某以爲,活力課堂之質疑,非同小可。質疑之後,如何回到“質疑”的出發點,又是非同小可。

最終,引用屈原先生的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最終,再次感激大家。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13

我教學《貓》的第一課時,引領學生走進了老舍筆下的貓。學生們在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中理解了課文內容,而且深切的體會到了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初步感受了作者是真實具體的描寫。

教學中,以下幾點作一總結:

⑴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

引導學生將生活積累、感興趣的事情同課文中描述的內容結合起來,暢所欲言。貓是較常見的家養小動物,學生對貓比較熟悉,都見過,有的學生還養過貓。在教學中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體會貓的性格特點。在讀中整體感知人和動物和諧相處的美好意境,體會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用具體事實表現動物特點的描寫方法。

⑵關注敘述需要和發展,變課堂生成爲教學機智。

如“貓叫聲多變化”時,有個孩子控制不住,小聲叫了一聲,教師沒有批評,而是鼓勵大家一起模仿,頓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沸騰了,一聲聲不同的“貓”叫聲,叫出了興趣,叫出了和諧,更加叫出了對課文的理解。

一位大教育家說過:“教育的技巧並不在於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在於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的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

反思這節課,熱熱鬧鬧,學生興趣也較濃!貓的可愛也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後來的讀少了,主要是前面的識字環節浪費了時間,今後在時間安排這一方面我會注意!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14

這學期開學學校就提倡各位老師要在教學上有所突破,提倡先學後教,預習先導,課堂上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課堂不可佔用過多的學生時間。如何落實這一要求呢,我也琢磨了好久,無論備課還是上課,如何向自己的課堂要效率,如何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真的困擾了我好久。經過一個月的上課摸索,經過多次的觀摩同行的課堂教學,通過學校組織的同課異構研討,我終於有種如夢方醒的感覺,這中感覺在教學《她是我的朋友》之後更爲明顯.

一、精心設計課前預習。

《她是我的朋友》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的是戰爭時期的一個故事,孤兒院的孤兒阮恆,爲了救護受傷的同伴,毅然獻出了自己的鮮血,挽救了同伴的生命,當問他爲什麼要獻血時,他只是說“她是我的朋友”。 課文細緻的描寫展現了人物深刻的內心世界。通過對阮恆獻血神情、動作的真實描述,生動地再現了他爲救朋友而無私奉獻的優良品質。如何讓學生輕鬆學習這篇課文呢。我在設計預習上下了一番功夫。我深入地分析了教材,把重難點定位在通過體會描寫阮恆獻血時表情、動作的語句,瞭解他當時複雜的內心活動。

我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熟讀課文,能夠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把握文章,而且讓學生根據文章的重點句子發散思維。這個表格看似簡單但是包涵了課文的重點,通過心理活動的揣摩,讓學生體會人物的內心。

二、課堂凸顯以學生爲主體。

這篇課文的講解我一改以往的教學模式,採取學生彙報的形式。讓學生找出在獻血前描寫阮恆的表現的句子,在這個環節我交給學生體會句子的方法是通過抓重點詞語進行體會。學生能很準確的找出阮恆的表現的句子,學生從自己找到的語句中自己感悟阮恆這個人的品質,揣摩他內心可能會想些什麼。找到重點句子都動情地讀,認真地品,而且重點詞語學生抓得都不錯。學生的想像力也是很豐富的,學生能把自己想象成阮恆捨身處地想。但是爲了朋友,如果我不給她輸血她就會死,我一定要救她,爲了朋友,我不能眼睜睜看着朋友死去。但是我好害怕啊……’”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而且課文的重點把握也非常的好。看着學生能夠主動地學習,互相交流,爭論。我作爲主辯方與孩子們展開了討論。我故意說阮恆是膽小的孩子,不勇敢,我舉出了課文中的句子,孩子們跟我爭得面紅耳赤,這正是我想要的效果。今天正是個有矛盾衝突的環節,因此我也因勢利導地用上了辯論。真理往往是越辯越明,在我和孩子們的辯論中孩子們掌握了文章的重點,認識了阮恆這個勇敢的孩子。

三、放飛學生的思維,展開想象。

語文教學就是讓學生識字、寫字、讀書、作文,就是讀讀寫寫,寫寫讀讀。基於這一點我認爲每一篇語文課文都有訓練學生習作的素材,因此這篇課文的結尾我設計了這樣的情境,讓學生以阮恆的朋友的名義跟阮恆說幾句話。題目就是:阮恆我想對你說……學生在爭辯的情緒中自然有很多話想對阮恆說,因此他們此時都集中於對阮恆的說話的情境中。這一個環節看似不經意設計的,其實我是想了很久的,孩子們不是膚淺地對阮恆說幾句話,在孩子們的話語中看出孩子對真善美的崇尚,對奉獻的崇尚,對人物品格的再認識。如果我們的語文課都能夠堅持對學生寫話的訓練那麼我們的孩子的寫作能力一定提高很快。

存在不足: 這節課中也存在了一定的問題。由於辯論的時間有些長我爲孩子們沒有準備課外閱讀,時間也不足了,以後課上的時間還得壓縮,使課堂的節奏快些,孩子們得到多些。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15

以前我們開展繪畫活動,喜歡給幼兒欣賞老師的範畫,雖然讓幼兒清楚地感知到所要畫的內容,但卻大大扼殺了幼兒的創新想象能力,很多幼兒會有意無意的模仿起老師的畫面內容,缺少了自己的想法。此次活動我就脫離了範畫束縛,沒有任何的範畫作品,只有老師在技能上的引導,這樣對幼兒的想象創新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幼兒在明確大白鵝的畫法後,他們就發揮了自己無盡的想象力,大膽地表現和創新,畫出了千姿百態、活靈活現的大白鵝形象,讓我不得不驚歎和佩服孩子們的無窮想象力。

以下是我發現的一些不足之處,需要我的改進:

我在活動開始部分的欣賞環節引導的比較多,導致了整個活動時間比較長,可以把自己的引導語再提煉一下,變得更簡潔、有效些就更好了。

在欣賞環節部分,當幼兒講到不同姿態的大白鵝時,可以出示兩個圓圖片,讓幼兒自己來擺擺它們的位置,通過擺放知道因爲圓的位置變化而出現不同的姿態造型,既是後面的繪畫環節的準備,也是銜接,從而也顯得更有系統性了。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16

一、本課在單元的地位

本課是學生所接觸的第一篇遊記,所以學習本文要了解 一些遊記文體的知識,要弄清作者的遊蹤,把握各峽特點和兩岸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特點,是很關鍵的。

二、教學目標、重難點的確定

劉大傑先生的《巴東三峽》讓我們真正領略到三峽的雄壯與秀麗,感受到它的雄險,它是一座中國千年文化的山水畫廊,所以本課的教學目標即把握作者的遊蹤,抓住景物描寫的特點,這是教學的重點。但歷代文人遊歷三峽都是順流而觀,而劉大傑的《巴 東三峽》卻是逆流觀寫,而且主要是寫三峽山險水急 的特點,極狀了形勢的險惡,這就激發作者的一些想法,當社會環境惡劣,歷史處於衰退時期我們如何去做?在描寫三峽山水特點時還寫了兩處人文景觀,三峽裏的人文景觀很多 ,可筆者卻只寫了昭君幼居,劉備託孤的典故,這是什麼用意呢?胡人侵邊,王昭君決然站起,逆身走進大漠,漢朝的歷史因此而延續了百年。劉備託孤,敢逆吳魏,使天下 終成三足之勢 ,這些人物都 敢於逆當時的歷史潮流而動,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因此他們成爲了歷史上的兩座豐碑。作者將敢逆潮而動的歷史人物與三峽中的山險水急之景交織在一起寫,旨在啓迪人們,當歷史處於衰退時期時,俊傑當敢逆潮而動,進而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這應是《巴東三峽》的人文內涵所在,也是將景和情融爲一體、寓情於景的寫作寓意,這也是本課的難點。

三、教學過程設計

運用多媒體讓學生直觀地把握三峽各景點的位置。同時也瞭解作者的遊蹤,在學生讀課文時,出示三峽的景觀,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在把握三峽兩岸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時,主要利用表格,以合作探究方式找出,同時具體品味描寫景物特點的語句,感受三峽山險水急的特點,解決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的突破,作者極狀三峽山險水急的景物特點,但作者的情感寄託卻是隱匿在昭君出塞和劉備託孤的典故中,這些人物對推動當時的社會歷史起了重要作用,從而揭示出在歷史處於危難時期俊傑當敢逆流而動,推動歷史進步的文本內涵。

這節課的設計,讓學生不僅是和作者一起遊歷三峽,欣賞三峽的優美風景,更重要的是體會在遊歷山水中所包涵的人文精神,體會作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17

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實踐,自己去思考,學生掌握課文內容的效果還是不錯的。下面是教後的幾點反思:

一、我打破原有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老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對話關係,真正把主體地位還給學生。例如:在學生讀課文時,學生喜歡怎樣讀就怎樣讀。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趣味中學習,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二、課堂上我儘可能的把更多的時間歸還給學生,把我提出的問題作爲誘餌,引導學生去思考和探索,並給予適時的引導,協助學生歸納總結。比如我提問學生:“曹衝是用什麼辦法稱得起這頭大象的重量呢?”讓學生通過討論,去理解課文內容。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師在教學中是引導者、合作者、組織者。讓學生自由地說,發現問題時讓其他的同學幫忙,或者是師生一起解決。課堂上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學習新知,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18

成功之處:

用光學顯微鏡觀察活體材料,這對學生來說還是第一次。孩子們經過動手嘗試獲得的真實體驗尤爲珍貴,是其他任何學習過程無法替代的。成功嘗試帶來的喜悅與自豪,成爲不斷推動學生獲取知識、鍛鍊能力的原動力。課堂上學生從最感興趣的觀察實驗入手,不斷的遇到問題,進而主動尋找證據,尋求解決辦法。這樣的學習過程體現了探究活動波浪前進、螺旋上升的特點,也使得科學方法的滲透做到了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不足之處:

學生使用顯微鏡是一個逐漸熟練的過程,熟才能生巧。在高倍鏡下跟蹤觀察草履蟲的生命活動對學生來說,是個新挑戰。若要做到得心應手,還需假以時日。實驗中,學生多次不無遺憾的說:“丟了,又跟丟了。”學生的眼睛久久的不願意離開自己的顯微鏡視野,在課堂上沒能留給學生更多的時間來反覆嘗試,的確是個遺憾。但好在可以通過課後探究活動來彌補。與時間有限的課堂相比,課後探究更具自主性和創新性。學生在課後探究草履蟲應激性的過程中,絕大多數同學仍然選擇了用顯微鏡觀察,顯然這也與課堂上觀察時間不足有關係。學生一邊用低倍物鏡觀察草履蟲對各種刺激的反應,一邊時不時的切換到高倍鏡,對草履蟲繼續跟蹤,嚴謹、專注的態度讓人印象深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