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總結週記(通用18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4.27K

教學反思總結週記 篇1

經過指導老師的點撥和自己的思考,我認爲以下幾點是上好一堂政治課的關鍵。

教學反思總結週記(通用18篇)

一、摒棄傳統教學中不適應現代教學的方法方式。

傳統教育教學存在許多弊端,在教學方法上,重教師的單向的知識灌輸,輕學生主動參與與探究;在教學內容上,輕生活實踐;在學習評價上,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二、巧妙導入新課,擴展思維空間。

採用漫畫、小品、故事等不同的形式導入新課,擴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三、創設情境。

教師依循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繫,結合學生的認知需要去設疑,緊扣學生的心絃,時時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這種教學情境中以熱烈的情緒投入學習,提高課堂的效果。

四、利用好文中的“小欄目”,培養學生的散發思維。

教材中既有名人名言、小知識等材料,又有“想一想”、“說一說”等小欄目,給學生更多的思維空間,能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語言的組織能力。

五、多給學生議、練的時間,活躍課堂氣氛。

如果在一節課中,教師從上課講到下課,不給學生議、練的時間,學生的興趣不會那麼濃烈,更有可能會睏倦,收效較差;如果給他們議、練的時間,學生在議的過程當中暢所欲言,能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

六、搞好實踐活動,培養創新思維。

在教學中,要注意理論聯繫實際,把教學與實踐活動貫穿起來。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對於這幾點,我的指導老師都做到了,每次去聽她的課,心裏都會由衷產生一種敬佩感。我知道教學上的事不能一蹴而就,但我往這個方向去努力,給學生們呈現一堂堂精彩的課。

教學反思總結週記 篇2

本單元以“友情”爲學習內容。在設計教學過程時,要力圖充分挖掘學生的已有經驗,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手段來營造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啓發學生的思維,學會與人相處。

一、一點遺憾:

1.學生在用“wu”模唱《友誼地久天長》時,聲音很美,但學生沒有把模唱時的感覺貫穿到演唱中去,聲音的位置偏低,顯得聲音不柔和。

2. 學生在唱譜時,把歌曲第二、三、四樂句完成的較好,但在帶入歌詞演唱時完成的不是特別好,我覺得在帶入歌詞演唱過程中,也應把它作爲難點來完成。

二、一些閃光點:

老師通過引導學生回憶經歷過的難忘的場景,使學生或悲或喜,情感得到釋放,從而營造出氛圍,爲直觀感悟音樂創造條件。這時學唱歌曲,就可以使學生的情感抒發與音樂形式、節奏自然產生共鳴,從而在不自覺的狀態下建立情感與音樂形式之間的聯繫。在本課教學中,引導學生觀看心裏話視頻、教師的話視頻,都是創設一種情境,使學生體味友情的珍貴,情境與情感一致,學生在此基礎上產生情感共鳴。在本節課中學生完成了兩種體驗:練習體驗和情感體驗,教學效果良好。

作爲一名新老師,尤其是專業不對口的老師,如何上好課是我面臨的最大挑戰。

教學反思總結週記 篇3

1、立足課內,聯繫生活實際,本節課由生活小常識引入,如蚊蟲叮咬,痛癢難當,我們可以怎麼辦?學生衆說紛紜,然後教師又給出許多止癢方法,接着分析止癢原理很自然的就引出了新課:《酸和鹼的反應》,同時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在預設中爲學生留出了足夠的學習空間,如:讓學生自己設計探究實驗方案,鼓勵學生大膽的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的想法是五花八門的,把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說一說,互相交流達成共識。這樣就可以以說促思,開啓學生思維的閘門,從而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使學生在活動中發展。

3、學生按照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探究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綜合分析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教學反思總結週記 篇4

我在這篇詩文的第一課時教學中,把識字教學和激發愛國感情作爲教學的重點。識字教學我設計了開火車認讀、去拼音識字、比較識字、字詞拓展等環節,並且在識字過程中充分關注後進生,提供機會讓後進生讀生字、組詞。感覺前半節課識字過程較流暢,學生傾聽很認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比較高。識字檢測的效果也比較好。後15分鐘在理解詩文時,我首先讓孩子整體感知課文,然後由學生自己挑選情境進行隨機教學(田野、楓林、藍天、大海)。設計這個環節不僅發揮了孩子的自主性,還學會自己理解課文。但在教學中,發現有的孩子雖然理解了每一句話的含義,但是從朗讀中可以看出學生並沒有深入的體會。所以在讀的過程中用不上感情。

另外,在具體分析詩句理解詩句時理解不夠透徹、深入,特別是沒有把“藍天飛着潔白的鴿子,大海奏起歡快的樂曲”展開理解。原本設計“讓孩子想像藍天上的鴿子可能在說些什麼?大海像個音樂家在演奏什麼歌曲?”等問題,並且創設情境: “如果你就是飛翔在藍天上的鴿子,你可能在對同伴,對祖國媽媽說什麼呢?”來深化對詩歌的理解的,但由於對時間的估計不夠準確,擔心時間不夠,所以倉促之餘就只是略微帶過。接着通過“還有誰也在爲祖國媽媽慶祝生日“這一問題”引出詩的下一部分,這一部分的學習也不失學生的積極性,只是自己水平有限,在指導學生朗讀上欠缺許多,從而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興奮點,結果導致對課文理解也沒有了高潮。這一點是最遺憾的。

在學生的學習習慣上,從本節課來看,應該有較大進步,特別是前半節課的表現較好。坐姿端正了,舉手回答問題積極了。同時我也覺得我從只注意自身的教學進步轉變到注重學生的學習狀態了。

教學反思總結週記 篇5

之前,學生已學過講讀課文《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已有一定的基礎。另外學習小組由分工,有合作,有記錄員,就不存在思考題太多使學生沒辦法一下子把五個問題合作完成這一問題,當然也要根據學生情況而定,如果學生缺乏合作探究的能力也可把合作探究中的問題分兩次完成。除了在合作探究時忘了讓點評小組進行點評這個環節不足外.另外一個就是張雪同學在接受採訪時說到“高才低能”這個有語病的詞時,李老師本想着在張雪同學說完之後給予糾正.可當時張雪同學被採訪時那種氣氛包圍着,滿臉的喜悅,因而她沒有及時糾正,事後想這是對的,這也是作爲老師不可忽視的地方。

今後,我們每一位教師要認真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爲,探究先進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和課堂結構.把課堂的主體地位和學習過程還給學生,真正體現課堂教學的價值和作用.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教學反思總結週記 篇6

《詩海拾貝》一課,無論是古體詩還是現代詩,對學生來說也是很陌生的。怎樣讓學生對詩歌教學既感興趣又有所得呢?首先讓學生自學“詩海拾貝”的內容,(“詩海拾貝”包括四篇古詩和兩篇現代詩)獨自完成同步和隨堂的有關作業,允許學生通過查資料、借用工具書等途徑來完成。然後讓學生在課堂交流獨立完成作業的情況,有疑問的提出來一起解決。

在交流的同時還及時補充相關的內容。比如:課件中顯示的兩首詩。於是課後佈置讓學生再去找同人詩(同一個詩人寫的不同詩)和同類詩(比如都是寫春天或花等同一類的詩句)等。接着在課堂上帶着學生學習《詩經·采薇》等四首古詩,準確的說是一詩、一詞、一曲。不但要求背誦默寫,而且要求掌握字詞的意思,並結合一些《詩經》的內容,豐富詩歌的內容。比如:《詩經》包括風、雅、頌三部分。詩、詞、曲有什麼不同。詩歌按韻律可分爲古體詩和近體詩。近體詩可分爲絕句和律詩等。同時理清詩歌的發展軌跡,使學生對詩歌有了整體的感知。在此基礎上進行古爲今用的訓練,讓古詩走進我們的作文中,收效很大。

教學反思總結週記 篇7

這篇課文是以人物的對話爲主要敘述方式。記敘了爸爸與川川在爬山途中與地質勘探隊員交流的所見所聞,間接地揭示了神氣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的故事。本篇課文語言簡潔,以對話貫穿全文,將地質知識融於課文之中,字裏行間充滿着兒童對大自然的好奇與熱愛。通過課文的學習以此培養學生從小關注科學、探索自然的意識。

因此我在教學中着力加強對學生朗讀課文的指導,特別要指導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通過抓標點符號(!、?、……)、語氣詞、重點詞朗讀,讓學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讀出人物的語氣。讓學生對自然科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產生研究、探索的願望。比如:1、叔叔告訴川川岩石上有圖畫的句子:你看,這兒有樹葉、有貝殼,那兒還有一條小魚哩!抓住“小魚”一詞理解叔叔開心的心情。平時我們看到小魚,都會很開心,因爲小魚很可愛。今天我們在哪裏看到小魚呢?(在岩石上)除了開心的心情,叔叔的心還帶着驚奇、感到意外,特別的高興。2、叔叔講到岩石書用處時:它能告訴我們,哪裏埋着煤礦,哪裏藏着鐵礦……省略號代表還有什麼呢?還有什麼寶藏呢?拓展學生的思維,有的說是鑽石、有的說是石油、瓷器、金子等,激發了學生對大自然感興趣,同時訓練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教學反思總結週記 篇8

本課古詩詞教學總體看很成功,尤其是“小練筆”將本課古詩詞任選一首改寫成小短文。孩子們的興趣十分高。想象也比較豐富有趣。如;康影寫的《村居》十分生動有趣,只有一處詞語用得不當。還有語文很差的學困生崔立民很勇敢地誦讀了自己改寫的短文,寫得也很有意思,他讀完後班級立刻響起一片掌聲,全班爲他鼓掌。本課的二詩一詞同學們都有選擇習作。習作效果很好。以往我有時教學時間緊常常忽視這種小練筆,而今看來着實是個失誤。往往這種小練筆更能提高孩子們的語文素養,激發他們學習語文,運用祖國漢字表達的激情。這篇小練筆我佈置孩子們寫在小作文中,我準備進一步引領孩子們去欣賞品評,並在今後的習作中引領孩子們品評欣賞更多的快樂!

從作業反饋來看,個別孩子不能準確把握本課基本翻譯,如:蓑衣 遮頭 翁媼…看來他們沒有認真學習,有溜號可能,要加強對他們的引導。

教學反思總結週記 篇9

我在教學《jq__ 》時,首先讓孩子們觀察聲母jq__的表音表形圖,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觀察的能力,爲了讓孩子們記住jq__的發音,我耐心引導他們只要把“母雞的‘雞’發短音就是聲母j的發音了; 把‘氣球’的‘氣’讀一聲,讀得短一些,輕一些,就是聲母q的讀音;把‘西瓜的西’讀得短一些,輕一些就是聲母__的發音。然後自編兒歌記住jq__的形:母雞母雞,jjj。左上半圓,qqq。打個叉叉,______。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己來嘗試編兒歌記住拼音字母。在教學jq__與相拼去點規則時,讓學生熟記兒歌:“j q __真淘氣,從不和u在一起,它們和ü來相拼,見了 帽子就摘去。”或“小ü遇見j q __,去掉兩點還讀ü。”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很高,而且因爲是自己編的,記憶也猶爲深刻。實踐證明,讓學生自己創編兒歌學拼音,不僅能讓枯燥的拼音課變得有趣味性,而且還能發展學生的語言,從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漢語拼音在國小階段是學生識字的開始,很難。我要不斷地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去摸索,不斷地嘗試新的方法,希望能找到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的新方法,讓學生們輕鬆的學習拼音,牢固的掌握拼音。

教學反思總結週記 篇10

說屏一文中已指出,中國的屏風富於文化內蘊,就是實用性與藝術性並重,這反映了中國的民族文化特性。課前學生還沒有接觸過說明文,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注意對課文“濃郁的抒情筆調”的關注,在我看來,本文的特點就在於作者將屏風放在自己從小到大的生活情境中寫,並總是儘可能與自己對屏風的感受處處聯繫,所以感性的因素在文中顯得特別重要。

因此在指導學生時,我主要抓住以下三:一、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徵;二、感受文中濃濃的詩意和韻味;三、感受作者對屏的深厚情感。讓學生對屏風特徵的把握,我特別創設了情境。重要的是,我要設計好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注重引導。讓課文的學習更加的簡單化,條理化,深刻化。在感受文中濃濃的詩意和韻味時, 課前我讓學生查閱並蒐集有關屏風的圖片和詩詞,在賞析完文中的詩文後,當堂誦讀、點評。目的是讓學生再次認識並感受屏風之美、詩文之美。而本文作者的情感的感受可以讓學生通過具體語境去體會。

教學反思總結週記 篇11

這節課的反思:

1、老師上起來很輕鬆,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團結的力量,競爭的意識。

2、這班學生素質高,發言積極。

3、之所以沒有講完,我想前面的內容浪費時間太長了,在作者簡介方面,學生能直接回答,不需要討論,這是之一,之二呢?我暫時還沒答案。

4、品詩是本節課的重點,悟詩是難點,沒有突出出來,有些失敗。備課還不充分吧!

5、因爲有考試這根弦,所以有些面面俱到。

教學反思總結週記 篇12

《金色的腳印》是新編國小語文第十冊教材。這篇略讀課文講述了一個人與動物之間的傳奇故事,尤其受到小朋友的青睞:小男孩正太郎家的傭人從山裏捉回一隻小狐狸,兩隻老狐狸想盡辦法要救小狐狸出去,冒着生命危險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照顧小狐狸,並和十分同情小狐狸,偷偷給老狐狸餵食的正太郎建立了親密的信任關係。後來小狐狸被送給鄰居,正太郎爲了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懸崖。兩隻老狐狸救下了嚴寒中昏迷的正太郎,最後正太郎要回了小狐狸,和爸爸一起把它放回了山裏。狐狸一家終於團聚並回到了樹林中。文章以生動細膩,充滿感情的筆觸娓娓道來,讚美了人與動物之間的互相信任、互相幫助、和諧相處的美好關係、也展現了動物之間生死相依的濃濃親情,讀來感人至深,每個人無不爲之動容。

這節課,讓我想起了關於教育的一段論述:“教育的技巧並不在於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在於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做出相應的變動。”

教學反思總結週記 篇13

接到上課的工作,我對教學產生了如下幾個想法:一是就文本的理解而言,學生達到怎樣的程度爲宜?二是就語文而言,本課的訓練價值何在?也就是說,我應該拿它來培養學生哪幾個方面的能力?三是就教學方法而言,如果摒棄傳統的串問串答模式,還能做出什麼突破?

基於以上思考,我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第一,在文本內容理解方面,對四年級學生來說,認識到生命的可貴、頑強和我們應該珍惜自己的生命即可;第二,在本課的訓練價值方面,我覺得應該着重體現對學生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表達能力的培養與鍛鍊上;第三,在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方面,我主張儘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在有趣有益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增長本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儘可能地少提問,少灌輸,應該多激勵,多引導,多點撥,保證讓學生學得積極,學有所獲。

教學反思總結週記 篇14

上完課後,我覺得自己的教學流程比較清楚,生字教學、說話、朗讀、拓展等環節也都具備,學生上課也很積極投入,課堂氣氛較好,但是經過自己的一番反思,我覺得這堂課的最大失敗就是朗讀指導不夠自然不夠深入,有些浮躁、表演的意味。而《一株紫丁香》這篇課文,最大的特點是意境優美感人,如果閱讀中只停留在表面、誇張的朗讀上,那教學真可謂蒼白無力。下面就從以下幾方面作簡單分析:

一、對教材的把握不夠深入。

二、對學生的認知水平不夠了解。

在我們班,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自覺性差距較大,好的學生不用老師點撥,自己就能理解課文,並把它讀好。而有的學生則是“舉步維艱”處處受阻。這次上課時,爲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我將2-5小節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朗讀彙報時,我也只是做了鼓勵性評價,和適當的煽情。

這節課我對學生認知水平不夠理解,低估了或高估他們的朗讀能力,所以朗讀才顯得流於形式。我想以後備課的時候我還得再多備備學生。

三、對教學的設計不夠創新。

由於第一次接觸詩歌的教學,我備課時就順着原來的教學模式進行設計,一路走過來,雖然各個環節、各個流程清楚整齊,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備好一節課需要短期與長期的準備,需要對文本、對學生要有深度的鑽研、創新的理念,還需要儲備更多的相關知識和語言準備,只有這樣纔可能在課堂裏遊刃有餘,揮灑自如,才能更好地實現課堂的精彩生成。這些是我在以後教學中應注意的。

教學反思總結週記 篇15

這則詩化的童話的主題是希望學生把握“愛”的主題,把愛給身邊需要幫助的人們,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我在教學中重點放在對盲孩子發生變化的原因的探究,以及從影子最終得到生命這一結局的安排的啓示上,進而全面深入地把握主題。讓學生在情感上產生遷移,能夠感同身受、推己及人,真正把這種愛變成願意幫助弱小人羣的動力。是比較滿意的一課。

本堂課我的教學設計思路是很清晰的,主要是以盲孩子的心情變化爲主線來組織課堂教學的,採用的方式是朗讀和品讀。盲孩子的心情變化經歷了由寂寞---快樂----孤獨-----驚喜四個變化,所以我的課堂教學也分爲四大板塊,但是在課堂最後我卻少了一步課堂小結。沒有小結,這四個板塊似乎仍然是割裂的。所以小結很重要,他就像一根繩索能夠將課堂板塊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整體,使課堂更加完整。這一點值得我在今後的教學中引起注意,應該重視小結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教學反思總結週記 篇16

興趣是激發兒童從事學習的動力。遊戲是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兒童喜歡模仿,喜歡重複,喜歡錶現。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遊戲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抽象文字符號的興趣,不斷採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如:猜字謎,找朋友、風車轉轉……將這些兒童學前生活中的遊戲引入課堂,使課堂成爲學生學習的樂園。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了學前遊戲的樂趣,對識字就會興趣盎然。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在識字教學中,我根據學生思維的特點,引導學生想象,幫助他們把抽象的符號具體形象化,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

教學反思總結週記 篇17

課文寫的是美國石油大王哈默年輕時的一個故事。課文敘述了在一羣逃難的人中,有一位年輕人——哈默,他執意用自己的勞動換取別人施捨的食物,在極度飢餓的情況下還維護自己做人的尊嚴,後來成了傑克遜大叔的女婿,併成爲美國的石油大王。

教學中,我緊緊圍繞“尊嚴”來展開,讓學生明白年輕人在什麼情況下講尊嚴,人物言行是怎樣體現尊嚴,他的勤奮,努力又如何獲得尊嚴及傑克遜大叔尊重和常識尊嚴。在設計上抓住傑克遜大叔對哈默評價的那句話,讓學生找一找,從這個切入點入手,突出了重點,自然而貼切。當學生讀完這句話時,並不理解,隨之問到爲什麼大叔說哈默有尊嚴呢?哪些地方看出他是一個有尊嚴的人呢,讓學生畫一畫,把讀書的感受寫出來。這個問題既指向文章內容,又能引導學生來理解感悟內容,覆蓋的閱讀面比較大,給學生思維空間比較大,這樣有利於學生整體感悟,實現有效閱讀。

教學反思總結週記 篇18

本課時的重點就是聯繫課文內容,體會兵馬俑的類型衆多,形象鮮明。從而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所以,本課時的教學,我還是以過渡段爲中心,由複習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入手,然後自然過渡到重點段落(4—9),引導學生體會秦兵馬俑類型衆多、形象鮮明的特點。

針對這一教學重點爲,我主要設計了三個大問題:課文主要向我們介紹了哪幾種類型的兵馬俑?他們有着怎樣的鮮明形象?仔細讀讀課文,選擇你喜歡的一個兵馬俑介紹給大家,並說說你喜歡的原因?然後由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在保證一定閱讀時間的基礎上,全班進行交流。

這一部分的教學,學生的興趣倒是比較濃厚,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可由於交流彙報佔了許多時間,學生閱讀感悟的時間倒是少了,給人的感覺像是在做表面文章。我想,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問題設計得不夠合理,而且教學沒有抓住重點。每個自然段的教學時間幾乎是平均分配,教學節奏沒有變化。或許,在教學中,我可以先以“將軍俑”爲例,具體分析一下他的鮮明形象,並指導學生朗讀,然後再讓學生照樣子來介紹分析其它的兵馬俑。這樣做纔是真正“授之以漁”,而且也不至於讓學生的閱讀停留在泛泛而談的層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