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學反思(精選18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3W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1

爲了上好這堂課,課前我進行了精心準備。我反覆朗讀課文,體會安塞腰鼓動作奔放、充滿激情的舞蹈氣勢。爲了弄懂每一個句子的含義,避免出現上課生問師呆的尷尬場面,我查詢了各種資料讓自己把課備在心裏。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精選18篇)

圍繞着教學設計思路,我用了兩課時教授了本文。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認爲成功之處有以下兩點:

1、注重文本意識。《安塞腰鼓》是一篇閃現着人文之光的文章,有着較強的文學性。作品的意旨通過朗讀深思才能心領神會。第一課時在解決了字詞關之後剩下時間全部用於朗讀。師範讀、男女生賽讀、小組賽讀、同桌賽讀、個人賽讀,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因爲讀得到位,文中精彩的段落學生在品位語言中幾乎都進行了賞析,從而感受到了文章中的美,提升了審美境界。

2、注重發揮小組互疑互助的作用。在品味環節中,我讓學生找出最喜歡的語句或語段進行賞析並談談自己喜歡的理由。文章中精彩的句子很多,如讓學生一一在全班賞析,耗時且效果不一定很佳。我讓同學們先以小組爲單位進行交流,賞析精彩的同學全班再交流,這樣既省時又顧及了班級整個面的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生憑藉着自己的閱讀經驗和生活積累進行了具有“辯論氣勢”的分析,課堂氣氛較活躍。在這個過程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動方式激活了課堂,同時也激活了氣勢磅礴、力量雄奇的散文《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2

在看到優點的同時還有一些不足之處:

1、重理解而忽視形象感受。講授這一課時由於條件限制未能播放一系列的安塞腰鼓舞蹈畫面或影碟給學生以視覺上的感受,致使從未看過《安塞腰鼓》的同學只能在老師描述中去想象,對於舞蹈的磅礴氣勢體味不出,體會不夠深。

2、缺乏朗讀激情。“讀”雖然貫徹了課堂整個環節,但由於學生朗讀水平教低,對於富有感情、富有氣勢的文章缺乏朗讀激情,使充滿激情和力量的舞蹈表演氣勢遜色了許多。朗讀訓練需長抓不懈,朗讀水平需不斷提高。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3

自讀、自疑、教學相長的思路進行“非預設性” 教學鼓勵學生藉助自己的閱讀經驗和生活積累,所以學習氣氛相對比較活躍,學生的積極性也比單純地由教師講解分析要高漲。比如同學在閱讀後提問:本文第10自然段表達的是什麼意思?我適時先作引導:要理解這個句子,先必須依次明白前面的兩個段落的意思,而且我們首先要明確的是什麼“使人想起”?學生們幾乎是異口同聲地回答道:是壯闊、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我接着動情地說:對啊,當作者看見這腰鼓表演情不自禁地聯想到古人所寫的詩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這是唐朝詩人的傑作,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這個詩句表現的戰爭場面,你有什麼感想呢?學生在老師激情地引導下,踏實地對悲壯的古戰場似乎有了初步感受。而《安塞腰鼓》接下來的語段則引用了“信天游”陝北民歌《王貴與李香香》的句子: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

我又啓發學生:你們抓住該句關鍵詞“千里”、“萬里”想象一下安塞腰鼓表演的場面是怎樣的?學生們又找到了答案:很遼闊。我趕緊趁熱打鐵:是啊,作者藉助這個詩句是想要寫出腰鼓表演場面的空前壯闊!而聯繫課文短橫線下的註釋,柴同學提出的問題裏的“晦暗”是指人們對生活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對人生的領悟境界,那麼該句“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後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會表達哪個方面的感想呢?學生們回答道:那是針對人生話題的。

我進一步開導他們:古語說人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其中“四十不惑”就是指每個人到了一定的年紀隨着閱歷的增加,對生活、對宇宙的感悟基本達到了大徹大悟的境界!我最終拉回學習話題:然而在本文中,帶給作者這種思想領悟的卻是安塞腰鼓,那麼安塞腰鼓實在是非常神奇的啊,我們要好好領略一下作者展示的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4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作。這首詩以送別爲主題,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敘事,表達了作者對友人即將遠赴陽關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詩歌以凝練的語言記錄詩人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點。因此,詩歌中常留下空白之處,給人想象的時空。

想象並非憑空而來,想象依託的是文本。把詩中語言想象成一幅幅現實的畫面,一幕幕立體的場景,讓學生置身其中,通過想象感受詩句背後的那份情,那份愛,那種味。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做到品讀詩句過程中展開想象,通過想象深化語言的感悟。

一、強調景物的想象。

在學習《送元二使安西》一、兩句時,我邊朗讀邊讓學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初讀古詩後,就讓學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樹、旅館……想象渭城的景色,與後面安西的滿目淒涼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猜想學生在理解安西會遇到困難,於是我就補充安西的圖片:漫天黃沙、一望無際的沙漠、荒蕪人煙。

二、注重情感的想象。

讀《送元二使安西》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兩句,想象詩人與元二是怎樣進行分別的。

在一次次渲染離別時的愁緒,學生的情感漸漸地達到了高潮,有幾個孩子眼淚在眼眶裏打轉,大部分的學生已經深深體會到到那份濃濃的離別之情了。

想象詩中之畫,感悟酒中之情。設計總是比實踐更趨於完美。課上下來,感受的是真真切切的遺憾。如何把詩的寫景部分與後面寫情的部分更有機的結合起來?如何合理地處理朗讀的時機與次數,使朗讀與感悟融合得渾然一體?……太多的遺憾和困惑將成爲我繼續前進的動力,鞭策我收拾行囊,繼續上路……

三、注重創設情境。

讓學生能夠設身處地的感觸到學習目的,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課堂上,我多次創設學習情境,時而讓學生回到舊知識、時而引領學生觀賞“渭城朝雨浥青城,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傷感景色,時而讓學生變成作者,時而聽樂、時而搖頭吟誦……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百分之百的參與學習,溶入課堂、溶入文本、溶入作者的情懷,才能讓每一位學生得以成功體驗。讓學生真正理解“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佳句,學生就象是喝了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裏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着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

一堂課下來,給我感觸最深的有以下幾點不足:

一、教學中的朗讀方式應多樣,多讓孩子嘗試。如教這首古詩時,先讓學生嘗試讀讀,學生的好奇心和表現慾望比老師大多了,這也是他們年齡的特點,再聽老師讀,語言的設計是“你們讀得比我國小時候好多了,想聽老師朗讀嗎”,這樣問,既可以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又能讓孩子明白“怎樣才能讀好古詩,不妨像老師學習一下”。教學水到渠成。像這樣多樣化的評價,才能啓迪學生讀書的慾望和思維方式,“原來生活中、學習中許許多多的問題也像朗讀評價一樣要運用多種方式方法去解答”。

二、教學中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一部分學困生的興趣沒有被很好地調動起來,使課堂成了部分學生展示的舞臺,今後應多給學困生表達的機會,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小組討論交流,沒有給足學生說的時間,小組合作有些走過場。另外,當學生讀不好時,要再給他機會和指導,讓他自信地坐下,這一點今後教學中也要注意

四、語文教學,只閱讀一些教育類書籍和雜誌,面太窄了,視野太有限了,難於登上大雅之堂,如果改變一下,結局就不同了。如歷史、地理、數學等等,比如教這首古詩,運用地理知識,能使學生有一個清晰的輪廓;運用數字,使學生心中知道實際距離竟這樣遙遠;運用歷史知識,把遠距離的事件拉近,再拉近,彷彿如剛剛發生的一樣。……因此,老師平日的閱讀應該廣博而宏富,對教語文是有益的。也就是平時我們常說的“要給孩子一碗水,自己首先應有一桶水”也就是這個理。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5

中國的漢字非常有意思,很多都是由兩個字合起來的,本篇課文就根據漢字構字規律所編寫的一首非常有趣的兒歌,讀來朗朗上口。在教學設計中,我們必 須徹底摒棄單調的認讀、繁瑣的分析,巧妙地藉助教材這一載體,精心設計多種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朗讀中自主識字,在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

一、創設情境、快樂識字

《日 月明》這一課,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會意字的特點幫助學生識字。教這課時,教可將這些漢字畫成一幅圖畫,做成課件。如:教“明”,課件先演示出“紅日圖”,及 漢字“日”,提示學生注意“紅日高照,光芒四射,非常明亮。”然後演示“明月圖”,及漢字“月”,提示學生注意“明月皎潔”,日月交相輝映,讓學生看着課 件中的圖畫,說出明字的由來。這樣,學不僅記住了字形而且還理解了字義。又如教“休”字,課件演示“一棵大樹”,然後出現一個人靠在大樹上休息,讓學生說 說“休”字的由來。然後教師引導學生自己認識其他生字,同時看課件中的其它圖畫,想想這麼記住這些字。學生自學完後,讓學生做小老師,彙報自學情況。學生 可能會說:“尖”上面小下面大就表示“尖”。“從”一人跟隨在別人後面表示從。“看”用手搭在眼睛上表示看等等。讓學生在寬鬆、自然的狀態下進入情境,進 入課文,去發現構字規律,掌握漢字結構,從而感悟漢字文化,積累語言文字。

二、小組合作探究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 文教學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 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上,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以獨立或隨機組合的方式組成學習小組,去了解字的組成,猜想字的意思,在小夥伴中進行交 流,形成人人爭當小老師的局面。這樣,同學之間互幫互學,深化了對知識的認識;這樣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還給學生,使他們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不難看出:孩 子的潛能是巨大的。只要給他們機會、時間,孩子會發現很多很多。他們的團體合作意識會被調動起來,從而充分體驗合作的愉快。

三、舉一反三,聞一知十

在 教學《日月明》時,我以課文爲憑藉,由淺入深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識字經驗,模仿課文中的句式,進行語文訓練,培養了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豐富 了學生對詩歌的理解,開啓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靈活地處理教材,能較好地拓展語文教學的空間,有利於讓學生在廣闊的生活中學語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 是在努力實踐着讓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層次的對話,也是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這樣枯燥的漢字學習爲有趣的遊戲和生動的故事,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識字興趣。還 可以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找一找有趣的漢字,並試着用畫畫、出字謎等方式將漢字的有趣之處表現出來,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同時注重拓展延伸。學生把自己在 生活中看見的會意字說了出來。如,“苗、災、採、掰”;品字形結構的“鑫、淼、晶、磊”。

教學中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如在指導孩子們朗讀課文上還需要下功夫。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6

這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文章,每次讀此文,我都被深深的吸引,歎服朱自清生花的妙筆。優美的語言,詩意的描寫,讓人深深陶醉在梅雨潭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綠意裏。所以我把教學目標鎖定在對文章的賞讀品味上。

讀完課文,解決字詞以後,我讓學生找出文章的文眼:我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接下來我就抓住文眼中“驚詫”二字,就梅雨潭這個觀察點展開賞析,拋給學生一個問題:梅雨潭的綠爲什麼讓作者感到驚詫?由此引出作者是怎樣對梅雨潭奇異醉人的綠展開描繪的?學生很快找出運用比喻,對比,聯想等手法,隨即我讓學生就這三種手法進行一一賞析,邊賞邊讀。學生的賞析都比較到位。這一部分是本節課的重點。

賞析完梅雨潭的奇異醉人的綠,我又帶領學生賞讀了梅雨亭、梅雨瀑的美,並且讓學生自己悟出這裏作者用了層層襯托的手法,烘雲托月,突出梅雨潭的美。明確第三小節起過渡作用的一句話:瀑布在襟袖之間;但我的心中已經沒有瀑布了,並且引導學生探究了“招引”“追捉”兩個詞的好處,“揪”“攀”“探”等幾個動詞的作用,學生都表現的非常好,能深入課文,抓住關鍵進行體會品析。文章的結構和主題比較簡單,教師稍作引導,學生都能回答的出來。

但這節課上下來,我覺得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現結合視導組許科長的建議,對這節課做如下反思:

1、我在教學中雖然也注重學生的賞讀,但讀的不夠到位,只是停留在淺層,流於形式,學生並不能真正走進文本,帶着感情來讀課文。教師在這個地方應該注重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投入情境,用心用情讀書,這樣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

2、文章寫景非常有層次,除了運用修辭手法進行描寫外,還有多種表現手法,如正面側面描寫,同時對觀察的角度,如遠觀、近看、仰視、俯視等,這些在課堂上沒有進行分析。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7

《酸的和甜的》是課標實驗教材二年級的一篇閱讀課。它既生動有趣又寓意深刻。剛從課堂上走下來的我仍然充滿了激情和自信。回想起我和學生一起走過的這難忘的四十分鐘,靜靜回味我們的真心交流,品味學習過程中感情的碰撞和思維的火花,我感到了快樂,同時也激動不已。現在,我將結合課堂教學環節,談談我的本課設計中想體現的教學思想:

一、把握生字學習的時機,分散識字

“蒙養之時,識字爲先”。低年級的新課程改革也正以此思想推行。死記硬背的識字方式已悄悄退出教學舞臺。新課程改革提倡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並掌握識字的規律,從而提高自身學習生字的能力。課前交流時,我讓學生猜猜我最喜歡的水果是什麼?接着出示“葡萄”圖片及詞卡。“葡萄”是形聲字,而且考慮到這兩個字不能分開使用,因此,沒有把它們分開進行教學,而是整體認讀、識記。告訴學生上面的草字頭就像高高的葡萄架,下面的部分,就像沉甸甸的葡萄。這樣,學生對生字有了大致的輪廓和印象。“串”是象形字,我引導學生從像什麼的角度去識記,自然而然地就和一串串的事物的樣子聯繫了起來。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了象形字的特點,初步學會象形字的識記方法。在識記“猴”、“狐”、“狸”三個生字時,我先讓學生觀察這三個生字有什麼共同點,並出示甲骨文中“犭”的寫法。像一條蹲坐在地上的小狗,學生自主習得“犭”愛和動物交朋友。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新課標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意識、創新意識以及實踐能力。於是,我努力將這一理念體現在識字和閱讀教學中。在學習“轉來轉去”一詞時,我告訴學生“轉”是一個會變魔術的多音字,表示繞圈子的時候讀“zhuàn”,由此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學習中,判斷出“轉”在本課中的正確讀音。並能舉一反三地得出“電風扇會轉”、“大風車會轉”……

在閱讀教學中,我大膽把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把難讀的句子劃下來,並鼓勵多讀幾遍,把句子讀準讀好。這樣,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三:創設情境,感悟語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可通過創設情境,激發閱讀興趣,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尊重獨特感受。整個讀書過程爲弘揚學生個性,激發學生靈性服務。我努力將以上思想運用教學實踐中。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讓學生體驗小狐狸的角色,問問小狐狸在葡萄架下幹什麼,並讓學生演一演小狐狸在葡萄架下轉來轉去動腦筋想辦法的樣子。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悟了詞語的感彩,朗讀時,自然能做到聲情並茂。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8

在今天的語文課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通讀課文,找出作者觀點的句子,看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 的,並強調是觀點而非中心論點,學生的積極性立馬比平時要高出許多,因爲他們不必擔心自己會找錯。學生有找的是“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爲某一局部而放棄了整體”,有點是找“不求甚解四字的含義,有兩層:一是表示虛心,目的在於勸誡學者不要驕傲自負,以爲什麼書一讀就懂,實際上不一定真正體會得了書中的真意,還是老老實實承認自己只是不求甚解爲好;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後貫通,瞭解大意”。當學生找出這兩處時,我再進一步啓發他們這兩個同學找的有沒有共同的地方,區別又在哪裏。這樣學生就在討論辨析中瞭解了作者的本意。從而掌握了本文乃是爲了駁斥一些人對不求甚解的錯誤理解而談談自己的看法。

當我們知道了文章是闡述不求甚解的兩層意思,那麼接下來我們就看看作者是如何說不求甚解是一種虛心的學習態度,文章哪些地方談這一點的。學生自然就會從陶淵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則欣然忘食”中感悟這原來是一種虛心的求學態度,而普列漢諾夫的求甚解不過是自以爲是,敢說自己讀懂讀透原文的人乃是一種狂妄自大的人,一如《紅樓夢》,我們總是每讀一次,理解就多了一份,永遠如此。所以陶淵明並非是淺嘗輒止,而是虛心呀。至於 “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後貫通,瞭解大意”,文章說得就更易懂了,學生很容易就從諸葛亮的讀書中領會理解,再輔以陸象山的語錄,就更是清楚明白。這樣學生很快就整理出本文的思路。最後不用我說學生已經很容易的看出本文的論證方法,舉例對比引用。一節課的時間,上完了一篇課文,學生積極參與,認真思考,在討論中辨析,很輕鬆的瞭解了作者的觀點、文章的思路和論證的方法。我認爲我是運用了馬南?的“觀其大略”“不求甚解”來教讀這篇課文,效果還不錯。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9

中國畫是我國傳統藝術,歷史悠久,風格獨特,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深愛國內外廣大人民的喜愛。從小培養學生對本民族藝術的興趣和愛好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也是對祖國藝術傳承的重要途徑。中國畫教學在國小內較難開展,這是由於孩子年齡小,對筆墨的運用技巧很難掌握。在中國畫教學中,注重學生“觀察——體驗——發現——想象——創造的心理髮展過程,尊重學生,讓學生自由自在地表現自己的願望。

一、認真觀察,提高學生的興趣.

中國畫與蠟筆畫、水彩畫等不同,一瓶墨水一張宣紙就可以產生變化無窮的跡象。剛開設國畫課時,我引導學生通過玩墨,玩筆讓其發現筆的運用如側畫,豎畫會產生不同筆跡,墨加水分多、少會產生濃墨、淡墨等多種不同觀賞感觀效果。學生對筆、墨、水、紙產生興趣後再引導學生掌握幾種常用的名詞,如運用中鋒、側鋒、勾線、點厾等。

二 、以中國畫的筆法墨法練習爲根本,感受筆墨情韻,變枯燥爲樂趣。

中國畫技法的掌握與恰當運用可以延伸藝術形式和藝術學習者的視野,但對於國小生來說只有讓其深刻體驗創造過程中自主創造的樂趣和收穫,美術技能的學習與訓練,才真正具有效果,學生學到的知識才會轉化成智慧。在教學中我們通過遊戲實驗的方法讓學生親身去體驗與發現技能、技巧。讓學生通過筆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方圓粗細,乾溼濃度將毛筆蘸上濃墨在宣紙上自由揮運,上下、左右、來來回回第“亂塗亂畫”,直到筆幹墨渴,然後蘸水、蘸墨繼續運動,可以在已有的墨色上重複運行……遊戲結束後,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學生作品,引導學生認識他們作品中所創造的各種墨色,以及墨色產生的原因,幫助學生比較、分析作品中各種點、線、面是如何通過不同的用筆表現出來的。學生很驚訝原來在自己隨意塗畫中已經不自覺地運用了中國畫的一些基本筆法、墨法。激起了學生有意識地進行一些筆墨基本訓練的熱情,以期提高運用、表現能力。同時,欣賞一些名家作品,讓學生觀察和領悟畫家是怎樣在宣紙上通過特定的表現手段來表現各種不同的對象,抒發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實際練習時,要讓學生認識毛筆、水、墨和宣紙這些特殊工具材料的獨特性能,通過選擇不同的用筆用墨方法,生動形象地表現各種事物,產生不同的筆墨情韻,如,學畫金魚,用筆要灑脫飄逸,用筆清淡,才能給人活潑、輕鬆的情趣。畫藤蔓時用筆要沉着有力而有道勁流暢。用墨時濃時淡、時干時溼,這樣畫出的線條才能如煙雲舒捲,具有豐富的內涵。

三、以臨摹爲手段,掌握基本表現手法,激發學習慾望。

中國水墨畫傳統的學習方法是從臨摹入手,中國畫的臨摹要臨著名畫家的優秀繪畫作品,俗話說得好,“學其上上,得其中中;學其中中,得其下下。” 臨摹著名畫家的作品才能讓學生在一開始就有較高的起步。剛開始臨摹所選擇的繪畫內容要與國小生的____常生活有着密切關聯並且學生容易學到的的事物,如一些房子、一些美麗的花朵植物、一些可愛的小動物等。因爲國小生對這些事物比較熟悉、感興趣,所以畫起來比較容易上手。同時,在臨摹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多觀察、勤思考的習慣,讓學生學會分析畫家們是怎樣對____常生活中的事物進行藝術表現的。其次,臨摹也要有法有變,初始臨摹,教師要示範重點,要求學生邊臨摹邊思考,找規律,以加深理解,後期臨摹,要在欣賞中初步體會畫家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想法,培養兒童舉一反三的創造能力。讓學生在臨摹的過程中不僅要有技法上的收穫,又要有審美能力、思維能力的提高更要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成功感,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生中國畫的慾望。

四、展示學生作品,給以評價。

爲學生提供提供一個平臺和空間,展示自己所創造的作品。讓學生互相欣賞,對比和總結,提高學生自信心和保持對國畫的興趣,耐心傾聽學生所表現的作品製作過程和內心世界,並欣賞他們成功的喜悅。聽學生心中的語言,瞭解學生在每一個作品中所表達的體驗,不隨意下定義“不好”“不行”“怎麼這個樣?”等注重學生情緒體驗。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10

《夸父追日》是一則趣味性很強的古老的神話故事,充滿了奇特得想象。故事講述了一個頂天立地的傳奇英雄夸父爲了讓人們能時刻享受到太陽的亮光,決定把太陽搬到地上來。爲了實現這一目標,他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最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學習此文,學生的興趣點會在何處呢?是在於夸父是英雄?還是感興趣於故事的神奇在哪裏?幾經研讀文本,推敲學生的心理,我認爲:神話故事描述時所展示出來的作者豐富的想象力應該是課文的精髓。學生閱讀的興趣點應該在故事的神奇之處。爲此,我這樣進行本文的教學:

課堂以感受故事的神奇爲線索,首先解題導入,談談讀了課題你知道了什麼?而後研讀故事,說說讀了這個故事後的感受,具體找找哪些句子描寫十分神奇?最後深化理解,找到故事中最感人的句子,進一步認識神話人物“夸父”。

從神話故事的神奇處着眼,循着學生的興趣點,以學生的原需求出發,把對故事的認識和感受寓於讀故事中的神奇句子中,並逐漸的認識神話中的神奇人物——夸父,由衷地產生敬佩之情。這堂課的氣氛始終非常活躍,教學效果基本達到了預期的目的,我想主要是由於教師找準了學生對教材內容的興趣點,教學設計以生爲本。同以往的教學相比,這堂課最突出的特點是學生學習興趣極強,對課文探究深度遠遠超過平時。很久以來我一直不明白,我們的語文爲什麼變得乾枯無趣了?現在我明白了,事實上,是我們教學的主導思想存在問題。在當前閱讀教學中,我們大多時候仍然是“教師帶着教材走向學生”或者“教師帶着學生走向教材”,即使教師設計了許多巧妙的問題,但很大程度上,大量的預設代替了個體的生成,學生仍被教師牽着走。至於爲什麼要這樣思考,課文爲什麼這樣學,學生不得而知。

由此看來,如果我們能以學生的求知慾望和閱讀的興趣點爲基點組織課堂,既不失教師的引領,又更能夠贏得學生的歡迎,更能夠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11

在設計活動《我們的祖國真大》時,我根據詩歌內容,設計了活動教學目標,就是讓孩子通過看看美麗的祖國風光,讓孩子瞭解我們祖國的地大物博,資源豐富,激發他們熱愛祖國,產生作爲中國人的自豪感最重要,其次是讓孩子知道我們的祖國有南方和北方之分,瞭解南北方不同的氣候差異。這兩點的落腳點也是爲孩子理解兒歌的內容作準備,讓孩子再通過朗誦兒歌的詩句,感受祖國真大、真美,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和作爲中國人的自豪感。

通過觀察中國地圖瞭解祖國的地大物博,資源遼闊,孩子們都紛紛說出了自己的感受,感受到了“祖國真美”“祖國真漂亮”從而引導幼兒說我們的祖國真大……以通過看南北方的四季特徵,瞭解了南北方的氣候差異。從觀察圖片的基礎上,理解了兒歌的內容。並以“冬爺爺”“春姑娘”找家的遊戲激發幼兒學習詩歌的興趣,從直觀上學習詩歌。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12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盲童安靜在春暖花開的美景中,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來,慢慢伸出雙手,悄然攏住一隻逗留在花間的蝴蝶。小女孩的臉上充滿了驚訝,許久,小女孩子張開手指,蝴蝶撲閃着翅膀飛走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 際,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盲童安靜對生活的熱愛,感受作者對生命的關愛。教學難點是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整個教學過程,我主要採取朗讀感悟的方法,讓學生走進安靜的內心,感受她對生活的熱愛;走進作者的內心,感悟他對人生的思考。在開課前,我佈置學生進行了一次盲人的體驗活動,讓他們閉着眼睛拿書本,寫字,走路,使他們感受到眼睛對生活的重要性,從而更深地體會到盲童安靜能攏住一隻蝴蝶多麼不易。體會她對生活充滿熱愛的可嘆之處。在整體朗讀課文時,我要求學生邊讀邊想象,在頭腦中形成畫面,引導他們入情入境,談出自己的感受;在體會到作者的驚歎之後,我要求學生想象安靜攏住蝴蝶時心裏會想些什麼;在理解“從未體驗過的地方”時,我讓學生想象那個地方會有些什麼,安靜此時的心裏會有怎麼樣的感受。這些想象既豐富了課文內容,讓學生更具體地感受到安靜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又能披文入情,展開心靈對話,使學生更深地體會到安靜對生活充滿了熱愛。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學中,我力爭成爲學生閱讀的引領者,合作者,在指導學生進行體驗和感悟時,通過啓發、暗示、點評讓學生進入到語言中,與作者、與文本對話。在找出使自己驚歎的句子以後,我引導學生品析語言,體會用詞,在讀思想議中體會表達效果,增 強語言積累。例如,從“流暢”感受安靜對花園的熟悉,聯繫上下文“她整天在花香中流連”理解,感受她對春天的熱愛,從“竟然”體會作者的不敢相信等等。在指導讀句時,我圍繞“神奇的靈性”讓學生聯繫課文談出自己的理解,解決心中的疑問。這樣,在文本中自由地進出,在閱讀的基礎上深入地思考,培養了語感,訓練了思維。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13

音樂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他們對美的感覺。所以在設計教案的時候,我總是盡力想讓學生學得快樂些。

這節課的目標是要讓學生學會歌曲《小酒窩》,本來主題童年就和小酒窩有些聯繫,我就根據教材從幸福的童年引出可愛的小酒窩。並且把歌曲想象成一組解讀幸福的密碼。當我說同學們的幸福都住在酒窩裏時,他們都笑了,還互相指點着看,課堂氛圍就一下子活潑了。

我又提出了有密碼可以把幸福請出來時,同學們都很好奇,以至學歌時都很投入。所以,在引導學生學唱一首歌時,我認爲首先要讓他們覺得這是一首好聽的歌,是他們愛唱的,這除了歌曲本身的因素外,教師的引導也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

現在的三年級沒學過譜子,所以他們要學唱一首歌還是有一定困難的。這時就是老師的教學方法在起作用了。這一點不言而喻,這首歌由於開頭兩句是一個同旋律的級進,我就採用聽一聽,找區別的方法,讓學生在無形之中熟悉歌曲的旋律。並且把歌曲中的注意點難點都放在裏面,學生再唱時就不會犯這一類的毛病了。讓學生試着唱一唱的時候,我覺得先得讓他們聽清楚旋律,他們一旦積極性高了就唱起來特別地響,走調了也不清楚,所以得讓他們從心裏唱到輕輕地唱再到用美妙的聲音歌唱。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14

我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了“東南西北”這一課,實際上我在這課之前,還不能很清楚地辨認東南西北。是孩子們給我靈感,才讓我在實踐中弄明白並感悟到這麼一個教學過程。可以讓學生先認識地圖上所使用的上北、下南、左西、右東這種方式。再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辨認東西面,引導他們說說太陽升起的方向就是東面,太陽落下的方向就是西面。然後讓學生自己找個地方站好,把身體的右邊朝東,左邊西,再根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這種方式,來辨別北面和南面。這樣做實際上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地圖上使用的方向與生活中的方向相聯繫,使孩子們容易掌握。由於本課內容來源於實際生活,所以在教學時需充分調動學生原有知識,這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本課開始,教師跟學生一起玩關於方向的遊戲,從已有知識“前後左右”來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引出站的方向不同,所面對的事物也不同,所以用這些詞來介紹物體位置有侷限性,從而產生學習新方位詞的需要。學生對東南西北的方位詞的掌握還比較抽象,需要大量感性支持和豐富表象,所以本課通過一年級已學習的兒歌:早晨起來,面向太陽……讓學生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對此知識學起來也不覺得難和陌生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去尋找生活中如何確定方向就顯得比較容易。之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學習地圖上的東南西北,瞭解“上北下南,昨西右東”。在練習的設計上,爲讓學生感悟數學就在身邊,出示了中國和長沙地圖,請學生選擇自己熟悉的地區說說相對位置,這裏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同時也加入了愛家鄉、愛祖國的教育。

但反思自己的教學,感覺課前準備還不夠充分,對學生的困難預設也不足,尤其是有些學生不能正確辨別出左右面的方向。爲了彌補自己在教學中的失誤,我在接下來的練習課中,利用數學活動,把操場作爲教室,在充分藉助現實情境讓學生辨認方向後,我加入了一些學生喜歡的小遊戲,加深學生對方向的認識,體會前與後,左與右的對立性和前後左右的相連性,引導學生按順時針方向循環下去,認識東南西北,使學生較好地掌握了辨別方向的方法。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15

今天的數學課上得比較順利,我又把孩子們領進了多媒體電教室,通過觀察主題圖、畫一畫、伸手指等活動,學生的注意力都很集中,但持續的時間短,我利用切換電腦的間隙讓學生閉眼休息,當他們睜開眼睛發現屏幕上又是一片新天地,又興奮起來。對學生的發言我首先鼓勵,然後提出建議,學生的表達能力也有進步。因爲能夠熟記學生的名字,對每個人的特點也有了一點了解。因此,本節課能夠很好地組織駕馭課堂。看來,要想讓低年級孩子安靜地坐下聽課,除了培養習慣外,興趣的激發也很重要。

雖然總體上感覺不錯,但還是有些許遺憾。反思這節課中的一些細節,發現自己還是太粗心了。一直在研究教材的使用問題,這節課我卻沒有把教材用好。

上課鈴響後,學生按我的要求準備好數學書、田字格、文具盒,我把他們帶到了電教室。孩子們看着可以自動升降的大屏幕都驚呆了,一雙雙小眼睛都向我這裏看過來。我頓時來了激情,與學生互動起來。做練習時,我讓學生打開書,可是,有10幾個學生都說帶錯書了,原來他們把語文書帶來了。昨天,我已經帶領他們認識數學書了,怎麼還會拿錯呢?仔細觀察,原來數學書和語文書的大小、顏色和厚度都很相似,加上今天孩子們把所有的書都包上了書皮,所以很難辨認。都怪我,沒有幫他們檢查一下。結果應該沙沙地在紙上寫的練習又變成了熱熱鬧鬧的集體作業。

本節課主要認識10以內的數,但“找一找”這個環節的主題圖只提供數量是1、2、10的事物。其它數字的認識都是結合生活中的事物來進行。能不能從情境圖中找到用其它數字來表示的數量呢,也許我們發現?下課後我拿起書仔細尋找,結果沒有找到。但發現我製作的課件裏的圖片跟教材上的插圖有很多差別:“找一找”中,白雲和小鳥的數量都是3,而教材上的插圖中是2,“說一說”第二題中,戴藍帽子的小朋友由3號換成了2號, “練一練”第一題中的魚和麥子的圖由橫向排列變成了縱向排列。這麼多的差別,都是我在下課後才發現的。課件上的圖片是我從“新世紀國小數學網站”上的電子教材中複製的,我所使用的教材是北師大版第三版教材。也就是說“新世紀國小數學網站”上的電子教材與我所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從這些細微的變化中可以看出,數學教材越來越便於教師和學生使用了。比如,“練一練”第一題中的魚和麥子的圖由橫向排列變成了縱向排列,這樣的改變便於學生連線。在爲自己的粗心而自責的同時我也在慶幸。通過反思,我及時發現了這些問題,避免以後犯同樣的錯誤。但我更希望網絡資源能及時更新,給教師帶來方便。

通過對這節課的反思,我發現對教材的使用,不僅要把不同版本的教材進行對比,同一版本教材的變化情況也要及時關注,正所謂“上下求索,左右勾連。”教材的使用問題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呀!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16

課堂是學生的舞臺。

教師是也只能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過多的展示勢必撼動學生的主體地位,他們缺乏了表現的機會,缺乏了“綻放”的體驗後肯定是影響注意力的。這節課,我何不在“質疑”、“解疑”上再多給學生一些時間和空間呢?何不取消那幾個“有梯度”、“見水平”的預設問題呢?

公開課的目的不應只關注教師素質的檢閱,還應成爲學情研究的真實素材。

過多地關注教師素質,只會促使“作秀”、“表演”,而關注學情,課後共同研究學情,則能使教學的有效性和科學性增強。比如這節課中,學生不能提出“‘由學講到教沒有過渡,缺乏邏輯性’的說法正確嗎?”這個問題,教師值得研究;學生看投影的目的就是爲了抄筆記值得研究;平日裏學生髮言積極,大型活動就膽量小了,值得研究;成績最差的張文迪同學大膽發言,正確地回答出問題值得研究……

完不成既定任務又何妨。

絕大多數執教公開課的老師坦承:“這課還得‘回火’,不然孩子沒法吃透”,我也是,明天肯定得講深講透文意,否則學生月考就要“愁斷腸”了。何不上成常態課?何不實實在在地完成前幾個環節?我警醒自己。下次,咱就在教室上課,就盡情地讀,敞開了說,熱烈地討論,不見得不精彩。

“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深處漫溯”會發覺自己課堂中缺漏甚多,惟求循着“人的教育”的初衷不變,惟願學生們能快樂地馳騁!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17

在上這一課時,學生對於非典很是陌生,所以我在第一課時開始時瞭解並觀看了有關非典的畫面,把學生帶入了非典抗戰前線。第二課時從也信這個人物入手又安排了一組許多人與葉欣的遺像告別的情景,讓學生感受到了“花圈如海,淚水如雨”的動人場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爲什麼葉欣會得到這麼多人的愛戴?這樣帶着問題去研讀課文。第三課時安排了:面對葉欣的遺像,假如你是她的同事、孩子或她曾救治過的病人,你會對她說什麼?然後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犧牲的不止葉欣一位醫護人員,還有許許多多,又出示了一組醫護人員的照片,這樣加深了學生對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犧牲的這些醫護人員的肅然起敬的感覺。結束時讓學生觀看醫護人員在抗擊非典戰鬥中工作的場景,又一次把學生帶入情境中,更體會了他們是“永遠的白衣戰士”,而且更能理解課題用“永遠的白衣戰士”比“永遠的白衣天使”更恰當,說明他們不僅是白衣天使,更是白衣戰士,是犧牲在非典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的,而且“白衣戰士”更能體現戰爭的殘酷和葉欣臨危不懼、身先士卒、捨己爲人的崇高精神。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 篇18

緊張激烈的賽課終於結束了,有點兒如釋重負的感覺。不過仔細回味從準備這堂課到上完這堂課的過程,收穫真的很多。下面我就從兩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一、感到比較滿意的地方

1、新課的引入體現了課程標準中“從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一個好的引入應該是一節好課的必要條件,所以這個引入至關重要。在引入環節,我思考了好多種引入新課的方法,不過最終還是定格在了賽課使用的這種方式上。首先給同學們播放劉翔在20__年雅典奧運會上創造奇蹟的精彩瞬間,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然後指出“在田徑運動會短跑比賽中,人們最關心的是誰得冠軍;人們外出旅行時,總是希望選擇便捷的交通工具儘快到達目的地;軍事上總是希望導彈、作戰飛機能夠飛得快些......”事實上,在實際生活中,物體運動的快慢一直是人們關心的問題。那麼,如何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呢?由此引入新課,體現了課程標準中“從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2、啓發學生通過體驗、討論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的方法建立速度的概念,突破了速度概念的建立這個難點;

雖然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對“速度”已有一些感性認識,但是如何科學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如何以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入手,正確地引出速度的概念則是本節教學的核心問題,也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因此在本節教學中首先從比較物體運動快慢入手,讓學生認識到比較物體的運動快慢是有實際意義的,並逐步引導學生,通過對日常生活中實例的分析使學生了解人們是如何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在這個基礎上,再通過討論引出速度的概念,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就會比較容易理解,有效地突破了這個難點。

3、通過“嘗試練習——總結方法——鞏固練習”這樣的流程,有效鞏固了速度的計算這個重點;

利用速度公式及其變形公式進行簡單計算是本節課的重點。不過學生剛學完《歐姆定律》,對物理計算題的解法大致瞭解,所以可以放手讓學生嘗試練習速度的計算,然後及時給予反饋,再引導學生及時總計物理計算題的解題步驟,最後再進行鞏固訓練。利用這樣的模式對學生進行引導,學生們的印象會比較深刻,對教學重點的強化有一定的效果。

4、自主開發小實驗,有效突破了“頻閃攝影”這個難點

“頻閃攝影”雖然是課本“想想議議”的內容,但卻向學生講述了一種研究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所以應當引起重視。查閱了很多資料都對“頻閃攝影”做了淡化處理,基本都是隻講述了兩張網球運動的頻閃照片,我個人覺得這樣處理有點略顯單薄。所以我在“頻閃攝影”這部分自主開發了一個小實驗“模擬頻閃攝影”——利用八年級上學期同學們學過的眼睛就像一架照相機的內容,通過每相隔一定時間睜開一次眼睛觀察斜面上小車的運動情況來模擬整個頻閃攝影的過程,讓學生更深刻的體會了頻閃攝影這種研究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同時利用這個簡易的小實驗很好地突破了這個難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需要改進的地方

1、整個教學過程中聯繫生活實際的內容涉及較少

速度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很重要的實際意義,而且物理又是一門緊密聯繫生活實際的課程,所以應儘可能多的設計一些與生活實際有緊密聯繫的內容進行知識的拓展,開拓學生的思維。

2、三維教學目標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貫徹不到位

現在的教學設計主張的是三維目標,對於知識與技能和過程與方法的執行,教師都能做的比較到位。但對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貫徹往往會打折扣。對於賽課,專家們在評課的時候其實往往也就着重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實施,用以區別賽課的等級。所以,要將這種意識貫穿到自己的每一堂課中去,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中彰顯出真功夫,而不是一時之功。如果再上一次這堂課,可以以“龜兔賽跑”的故事作爲結尾,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育學生“恆心+毅力=成功”。

3、調節課堂氣氛的能力有待提高

這是我第一次用完全陌生的學生上比賽課,內心深處多了幾分忐忑。畢竟對學生不熟悉,也擔心學生不配合。事實上我的擔心是多餘的,真的很感謝七中八年級(1)班這些可愛的孩子們帶給了我這樣一份美好的回憶。但聽了同行灣中龍旭老師的課後,我還是覺得在調節課堂氣氛上要向龍旭老師好好學習。

反思寫完了,我也好像重新做了一遍學生,看到了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也發現了自己的成長印跡。在漫長的歲月中,我相信點滴思考必成經驗小流潤澤我的教育生涯。接下來的教育之路上,我一定會繼續加油!最後,衷心感謝評委們的辛苦付出!謝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