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秦論教學反思(精選18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06W

過秦論教學反思 篇1

《過秦論》是賈誼的一篇非常有氣勢的政論文。從此文來看,賈誼是頗富才情的,他是西漢時期傑出的政論

過秦論教學反思(精選18篇)

家和辭賦家,作爲一個偉大政論家,他二十歲時就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張,表現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漢文帝的賞識。

但賈誼的一生或許是個悲劇,賈誼的悲劇不在於懷才不遇,因爲他的纔不是一般的才,而是一種足以作爲帝王之師的才。爲帝王師,爲皇帝出謀劃策,對於一個讀書人來說,是何等的榮耀。賈誼生前支了不少招、出了不少謀,但後人公認其招其謀見用者稀,於是便由李商隱來發一長嘆。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賈誼和中國許多文人一樣,都沒辦法真正地實現自己的理想,他們常常被排除在帝王之外,渴望得到帝王的賞識卻偏又不能如願,於是他們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文字功夫上,鋪排縱橫,灑灑洋洋,用文字本身來吸引輿論的關注,進而爭取得到皇帝的欣賞。無疑,賈誼也是如此。我們來看看被後人惋惜和崇敬的賈誼以及賈誼的《過秦論》。從《昭明文選》到《古文觀止》似乎歷代文人都將此文奉爲經典,可見其文字鋪排渲染之功力。賈誼之寫《過秦論》氣盛而情濃,彷彿一戰國縱橫家再世。

賈誼是在大漢朝開平盛世之下寫此文的,獨見古代文人的社會責任感。他對秦王朝的統一過程是極其讚美的,不惜波墨如水,“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樸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這種海洋恣肆筆鋒大概也只有賈誼才能寫得出了。秦王朝爭得天下後,“踐華爲城,因河爲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爲固”。但在“斬木爲兵,揭竿爲旗”的農民義軍的打擊下還不是成敗異變,功業相反,於是他很自然地就說出了這是因爲“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儘管後來的歷史證明了賈誼確有先見之明,但我不知道處在歌舞昇平中的漢文帝看了此文後心中有何感喟,不知這是不是賈誼的悲劇根源之所在,因爲高高在上的帝王更喜歡歌功頌德的文章,以此來滿足自己的私慾,標榜自己是個賢明的君主。

我無論如何都沒辦法把《過秦論》這麼大氣的文章和那個因樑王墮馬而鬱鬱寡歡、從而早逝的賈誼聯繫在一起,我不知賈誼是否是自己選擇這樣的一種悲情生活,而正是這種選擇纔給後人留下了無數的猜解。而正是這種悲劇,纔得到了司馬遷的賞識,以至於爲他寫傳記時,把他和屈原列在了一塊,在司馬遷的心中,他是極喜歡磨難英雄的,在他看來,屈原和賈誼是同一類人,雖然他們的人生是個悲劇,但他們同樣可以讓後人景仰。

我不知道是賈誼成全了文學史還是歷史成全了賈誼,亦或是賈誼自己成全了自己。無論如何,賈誼都爲我們留下了經典性的文字。他讓我們知道,即使看似最枯燥的政論文,依然可以寫得很壯美。

過秦論教學反思 篇2

今天學習了《過秦論》的前兩段,在瞭解了組要戰國的歷史背景以及有關事蹟的基礎上,對聯縱的失敗也有了初步判斷能力。不過鄙人在這並不想多費一點周折,我大概概括幾點:用人失當、戰略失策、私心作怪等等。

劉老師問我們目前有什麼想法,我有所思卻不知何以言明,周圍的同學被一個個叫起,道着大同小異的看法。我不問自答:“要做到絕對信任這是不可能的事,當他們在聯合攻打秦國時一定會量着打敗秦國以後自己怎樣才能吃掉這個大肥肉。”

當時心裏還有別的話,不過不善言語,所以作罷了。

先說說看滅秦失敗的見解吧,以鄙人對戰國時期各國的恩怨模糊的記憶,和個別諸侯國主上的失策,可以斷定“合縱締交”的戰略是終歸失敗的。若不是齊人私下撤軍,亦不至於其他國家的軍隊失敗退場;若不是互相猜疑,亦不至於“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函谷關)”;若不是私心作怪,思想不宜,亦不至於“從散約敗”!說到底,“從散約敗”的原因僅說是私心作怪導致的也不足爲過。

我大膽做一個假設:假設六國滅秦以勝利而告終,結果又會如何?在那時候,秦國已有巴、蜀以及其他“膏腴之地”,可謂地大物博。這塊大肥肉的主人不在了,其它的外來者會怎樣對待它,我們可想而知!必定是強健者居多,弱者得少,更有甚者絲毫不擁絲毫。戰國時弱小者如中山國、衛國和楚國等,這些小國命中註定被欺負,不論孰勝孰敗。如齊國和趙國,這類能與秦國抗衡的強國無疑是獲利最多的。當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壯大自己以後,固然走秦國的路——“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假設齊、趙中一國舉兵天下,而各諸侯國又恐懼,又“會盟而謀弱‘齊(或趙)’”,我想這次的“以多欺少”未必像打秦國那樣是哪裏了。畢竟兩家都在亡秦的時候佔據了肥饒之地。因此,統一天下者要麼是齊國,要麼是趙國了。

回到史實中來,在“從散約敗”以後,各國居然“爭割地而賂秦”,簡直可笑之極!難道那些“肉食者”都不知道這是喪權辱國、慢性自殺的行爲嗎?我想並非如此。畢竟締雖敗,士然在。明智之士一定知道這是不行的,我想問題出在諸侯國的君王身上。他們只想着自己的安全和衣食住行,根本不把國土和人民考慮在內。

不論是誰統一天下,都是爲了共同的目標而奮進和發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中國古代史的循環法則。

過秦論教學反思 篇3

在教學《過秦論》一文時,老師們在備課會上提出了很多問題,在本單元所選的課文中,本文是篇幅最長且難度最大的一篇,難度大主要表現在實詞的生字較多,虛詞用法比較複雜,文章雖然是議論文,但是,按照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此文,它很不規範,議論文不講理,而全靠擺事實,議論成分很少。對此,我在教學中採取了以下的一些措施。

1. 確實教學目標,如,在講解第三段的時候,我重點講解了“餘烈”、“六合”、“卻”、“愚”、“弱”等實詞;虛詞重點講一個“而”和“以”字,其它地方可以淡化。

2. 第四段我在確實教學目標的時候,重點講了實詞活用現象名詞用如動詞和名詞作狀語。如“甕牖繩樞”、“雲集響應”、“景從”等這段的虛詞可以不講了。

3. 第五段中虛詞的重點依然是“而”和“以”的用法,照應前面的文段繼續鞏固這個虛詞的用法;在實詞方面,我重點選擇了“小弱”、“道”、“序”、“朝”等實詞的用法。

4. 由於賈誼這篇“論”文是以賦作論,其中文學的味道很濃,應該通過反覆的誦讀來讓學生體驗語言的表現力。在前面的段落裏可以看到大量的修辭手法的運用,使得文章辭采飛揚,如行雲流水。像大量的排句、對偶句的使用;誇張手法的運用(關於六國的謀士將領很多都不是一個時代的人,而且相距甚遠;同時可以結合課文練習三中的句子引導學生理解、體會本文的句式特點,當然,駢散結合,使得行文在整齊中富於變化,朗朗成韻也是本文的一個重要特色。

5. 在相關的語段的教學中,我還引導學生討論一些關鍵的字詞的作用和表現力,進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如我在教學第三段時,提出兩個問題一是西段中能夠表明作者態度的是哪個詞?你從中讀出了什麼味?在章法上,它起到什麼樣的作用?明確:“自以爲”,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說出了自己的體會,有的同學認爲是“狂妄自大”,有的同學說是讀出了秦始皇的自信,有的同學讀出了秦國實力確實強大而不可撼動,有的同學讀出了作者對秦始皇的否定,有的同學讀出了作者嘲諷等等。在此基礎上,我再問學生,這個詞在文章的章法上起到了什麼作用?很多同學都能理解說是引起下文,但是,這只是說對了一半,作者這樣寫實際是爲下文張本,否則,這段話難以與下文關聯起來。即,按照正常的邏輯,秦始皇統一六國,又採取了一系列的嚴密措施,那麼,秦國,不秦朝當然應該是子子孫孫爲皇帝可傳萬世而不絕了。但是,作者在這裏偏要說是“自以爲”,給了它一個似褒實貶的結論,爲下文秦滅亡的結果來做鋪墊,真是匠心獨運,妙手天成。通過這樣的賞讀,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在賞讀關鍵字的時候,我還讓學生比較了“愚”和“弱”這兩個近義詞在表現上的不同之處,讓學生知道作者在表現的時候有所側重:一個是指思想上的愚昧,一個是指實力上的削弱。這也是讓學生產生興趣的地方。

6. 在第四段的教學中,我讓學生認真比較名詞的活用的現象:作狀語和作動詞。兩個知識點都非常重要。可是有些學生容易混淆,用這個例子來區別,很有可比性,也容易讓學生通過記住語言材料來記住用法,效果明顯。然後讓學生討論“轉而攻秦”的“轉”裏暗含着作者的表達意圖。學生只有聯繫整個這段話才能作出比較確切的解釋。很多學生的理解出現了偏差,說明他們結合語境來理解詞語意義的良好的閱讀習慣還沒有形成。結合全段的語境,顯然作者是表達出陳涉等人的起義是倉促之間攻打秦國,強調沒有準備的意義。

7. 在第五段的教學中,要求學生結合金聖嘆的對《過秦論》的點評來思考。本文以大量的篇幅鋪張宣揚秦的興盛史,再以秦的速亡史與之比較照應,運用了先揚後抑、揚中有抑的手法,處處以襯托、對比來形成反差,得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結論,說明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是不施仁政施暴政結果,勸戒後來的統治者只有施仁義,行仁政,才能長治久安;同時,這也體現了賈誼作爲辭賦家的政論特色,用誇飾的手法敘事狀物,達到文勢滔滔,波瀾層迭的藝術效果。

總之,《過秦論》雖是一篇長文,但是,我們也可以嘗試短教,也可以嘗試簡教。語文教學首要的問題當然是教學內容的確定,因爲,一篇文章可以有無數種的教法,此所謂教無定法。但是無論如何變化,語文課必須有語文的味道,必須像語文的樣子,必須循語文的規律。所以,我認爲教學內容的核心當然是教學目標,目標定了,我們纔不會跑偏,此所謂萬變不離其蹤,“緣督以爲常”。

過秦論教學反思 篇4

在教學《過秦論》一文時,老師們在備課會上提出了很多問題,在本單元所選的課文中,本文是篇幅最長且難度最大的一篇,難度大主要表現在實詞的生字較多,虛詞用法比較複雜,文章雖然是議論文,但是,按照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此文,它很不規範,議論文不講理,而全靠擺事實,議論成分很少。對此,我在教學中採取了以下的一些措施。

1. 確實教學目標,如,在講解第三段的時候,我重點講解了“餘烈”、“六合”、“卻”、“愚”、“弱”等實詞;虛詞重點講一個“而”和“以”字,其它地方可以淡化。

2. 第四段我在確實教學目標的時候,重點講了實詞活用現象名詞用如動詞和名詞作狀語。如“甕牖繩樞”、“雲集響應”、“景從”等這段的虛詞可以不講了。

3. 第五段中虛詞的重點依然是“而”和“以”的用法,照應前面的文段繼續鞏固這個虛詞的用法;在實詞方面,我重點選擇了“小弱”、“道”、“序”、“朝”等實詞的用法。

4. 由於賈誼這篇“論”文是以賦作論,其中文學的味道很濃,應該通過反覆的誦讀來讓學生體驗語言的表現力。在前面的段落裏可以看到大量的修辭手法的運用,使得文章辭采飛揚,如行雲流水。像大量的排句、對偶句的使用;誇張手法的運用(關於六國的謀士將領很多都不是一個時代的人,而且相距甚遠;同時可以結合課文練習三中的句子引導學生理解、體會本文的句式特點,當然,駢散結合,使得行文在整齊中富於變化,朗朗成韻也是本文的一個重要特色。

5. 在相關的語段的教學中,我還引導學生討論一些關鍵的字詞的作用和表現力,進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如我在教學第三段時,提出兩個問題一是西段中能夠表明作者態度的是哪個詞?你從中讀出了什麼味?在章法上,它起到什麼樣的作用?明確:“自以爲”,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說出了自己的體會,有的同學認爲是“狂妄自大”,有的同學說是讀出了秦始皇的自信,有的同學讀出了秦國實力確實強大而不可撼動,有的同學讀出了作者對秦始皇的否定,有的同學讀出了作者嘲諷等等。在此基礎上,我再問學生,這個詞在文章的章法上起到了什麼作用?很多同學都能理解說是引起下文,但是,這只是說對了一半,作者這樣寫實際是爲下文張本,否則,這段話難以與下文關聯起來。即,按照正常的邏輯,秦始皇統一六國,又採取了一系列的嚴密措施,那麼,秦國,不秦朝當然應該是子子孫孫爲皇帝可傳萬世而不絕了。但是,作者在這裏偏要說是“自以爲”,給了它一個似褒實貶的結論,爲下文秦滅亡的結果來做鋪墊,真是匠心獨運,妙手天成。通過這樣的賞讀,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在賞讀關鍵字的時候,我還讓學生比較了“愚”和“弱”這兩個近義詞在表現上的不同之處,讓學生知道作者在表現的時候有所側重:一個是指思想上的愚昧,一個是指實力上的削弱。這也是讓學生產生興趣的地方。

6. 在第四段的教學中,我讓學生認真比較名詞的活用的現象:作狀語和作動詞。兩個知識點都非常重要。可是有些學生容易混淆,用這個例子來區別,很有可比性,也容易讓學生通過記住語言材料來記住用法,效果明顯。然後讓學生討論“轉而攻秦”的“轉”裏暗含着作者的表達意圖。學生只有聯繫整個這段話才能作出比較確切的解釋。很多學生的理解出現了偏差,說明他們結合語境來理解詞語意義的良好的閱讀習慣還沒有形成。結合全段的語境,顯然作者是表達出陳涉等人的起義是倉促之間攻打秦國,強調沒有準備的意義。

7. 在第五段的教學中,要求學生結合金聖嘆的對《過秦論》的點評來思考。本文以大量的篇幅鋪張宣揚秦的興盛史,再以秦的速亡史與之比較照應,運用了先揚後抑、揚中有抑的手法,處處以襯托、對比來形成反差,得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結論,說明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是不施仁政施暴政結果,勸戒後來的統治者只有施仁義,行仁政,才能長治久安;同時,這也體現了賈誼作爲辭賦家的政論特色,用誇飾的手法敘事狀物,達到文勢滔滔,波瀾層迭的藝術效果。

總之,《過秦論》雖是一篇長文,但是,我們也可以嘗試短教,也可以嘗試簡教。語文教學首要的問題當然是教學內容的確定,因爲,一篇文章可以有無數種的教法,此所謂教無定法。但是無論如何變化,語文課必須有語文的味道,必須像語文的樣子,必須循語文的規律。所以,我認爲教學內容的核心當然是教學目標,目標定了,我們纔不會跑偏,此所謂萬變不離其蹤,“緣督以爲常”。

過秦論教學反思 篇5

《過秦論》是賈誼的一篇非常有氣勢的政論文。從此文來看,賈誼是頗富才情的,他是西漢時期傑出的政論

家和辭賦家,作爲一個偉大政論家,他二十歲時就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張,表現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漢文帝的賞識。

但賈誼的一生或許是個悲劇,賈誼的悲劇不在於懷才不遇,因爲他的纔不是一般的才,而是一種足以作爲帝王之師的才。爲帝王師,爲皇帝出謀劃策,對於一個讀書人來說,是何等的榮耀。賈誼生前支了不少招、出了不少謀,但後人公認其招其謀見用者稀,於是便由李商隱來發一長嘆。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賈誼和中國許多文人一樣,都沒辦法真正地實現自己的理想,他們常常被排除在帝王之外,渴望得到帝王的賞識卻偏又不能如願,於是他們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文字功夫上,鋪排縱橫,灑灑洋洋,用文字本身來吸引輿論的關注,進而爭取得到皇帝的欣賞。無疑,賈誼也是如此。我們來看看被後人惋惜和崇敬的賈誼以及賈誼的《過秦論》。從《昭明文選》到《古文觀止》似乎歷代文人都將此文奉爲經典,可見其文字鋪排渲染之功力。賈誼之寫《過秦論》氣盛而情濃,彷彿一戰國縱橫家再世。

賈誼是在大漢朝開平盛世之下寫此文的,獨見古代文人的社會責任感。他對秦王朝的統一過程是極其讚美的,不惜波墨如水,“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樸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這種汪洋恣肆筆鋒大概也只有賈誼才能寫得出了。秦王朝爭得天下後,“踐華爲城,因河爲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爲固”。但在“斬木爲兵,揭竿爲旗”的農民義軍的打擊下還不是成敗異變,功業相反,於是他很自然地就說出了這是因爲“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儘管後來的歷史證明了賈誼確有先見之明,但我不知道處在歌舞昇平中的漢文帝看了此文後心中有何感喟,不知這是不是賈誼的悲劇根源之所在,因爲高高在上的帝王更喜歡歌功頌德的文章,以此來滿足自己的私慾,標榜自己是個賢明的君主。

我無論如何都沒辦法把《過秦論》這麼大氣的文章和那個因樑王墮馬而鬱鬱寡歡、從而早逝的賈誼聯繫在一起,我不知賈誼是否是自己選擇這樣的一種悲情生活,而正是這種選擇纔給後人留下了無數的猜解。而正是這種悲劇,纔得到了司馬遷的賞識,以至於爲他寫傳記時,把他和屈原列在了一塊,在司馬遷的心中,他是極喜歡磨難英雄的,在他看來,屈原和賈誼是同一類人,雖然他們的人生是個悲劇,但他們同樣可以讓後人景仰。

我不知道是賈誼成全了文學史還是歷史成全了賈誼,亦或是賈誼自己成全了自己。無論如何,賈誼都爲我們留下了經典性的文字。他讓我們知道,即使看似最枯燥的政論文,依然可以寫得很壯美。

過秦論教學反思 篇6

今天學習了《過秦論》的前兩段,在瞭解了組要戰國的歷史背景以及有關事蹟的基礎上,對聯縱的失敗也有了初步判斷能力。不過鄙人在這並不想多費一點周折,我大概概括幾點:用人失當、戰略失策、私心作怪等等。

劉老師問我們目前有什麼想法,我有所思卻不知何以言明,周圍的同學被一個個叫起,道着大同小異的看法。我不問自答:“要做到絕對信任這是不可能的事,當他們在聯合攻打秦國時一定會量着打敗秦國以後自己怎樣才能吃掉這個大肥肉。”

當時心裏還有別的話,不過不善言語,所以作罷了。

先說說看滅秦失敗的見解吧,以鄙人對戰國時期各國的恩怨模糊的記憶,和個別諸侯國主上的失策,可以斷定“合縱締交”的戰略是終歸失敗的。若不是齊人私下撤軍,亦不至於其他國家的軍隊失敗退場;若不是互相猜疑,亦不至於“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函谷關)”;若不是私心作怪,思想不宜,亦不至於“從散約敗”!說到底,“從散約敗”的原因僅說是私心作怪導致的也不足爲過。

我大膽做一個假設:假設六國滅秦以勝利而告終,結果又會如何?在那時候,秦國已有巴、蜀以及其他“膏腴之地”,可謂地大物博。這塊大肥肉的主人不在了,其它的外來者會怎樣對待它,我們可想而知!必定是強健者居多,弱者得少,更有甚者絲毫不擁絲毫。戰國時弱小者如中山國、衛國和楚國等,這些小國命中註定被欺負,不論孰勝孰敗。如齊國和趙國,這類能與秦國抗衡的強國無疑是獲利最多的。當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壯大自己以後,固然走秦國的路——“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假設齊、趙中一國舉兵天下,而各諸侯國又恐懼,又“會盟而謀弱‘齊(或趙)’”,我想這次的“以多欺少”未必像打秦國那樣是哪裏了。畢竟兩家都在亡秦的時候佔據了肥饒之地。因此,統一天下者要麼是齊國,要麼是趙國了。

回到史實中來,在“從散約敗”以後,各國居然“爭割地而賂秦”,簡直可笑之極!難道那些“肉食者”都不知道這是喪權辱國、慢性自殺的行爲嗎?我想並非如此。畢竟締雖敗,士然在。明智之士一定知道這是不行的,我想問題出在諸侯國的君王身上。他們只想着自己的安全和衣食住行,根本不把國土和人民考慮在內。

不論是誰統一天下,都是爲了共同的目標而奮進和發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中國古代史的循環法則。

過秦論教學反思 篇7

托爾斯泰是一位文學巨匠,創作了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他以敏銳而犀利的目光,吸引並慰撫了青年的靈魂。但遺憾的是在講授這一課之前,我並沒做充分準備,沒有讀他的作品,沒有讀別人對他的評價,甚至沒有讀茨威格爲什麼要寫他等資料。我對托爾斯泰的瞭解只限於參考書上提到的。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課前的準備一定要充分,只有這樣才能深刻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及作品的主題思想。

《列夫·托爾斯泰》是翻譯作品,長句子、難理解的句子多,學生理解有難度。文章結尾關於托爾斯泰是否幸福的話題的討論,我提出要求小組討論,結果是沒有討論、沒有達到效果。我想,學生的知識含量有限,在大量材料中提出有用知識的能力也很差。(課前佈置了關於蒐集托爾斯泰相關資料的作業)今後,在教學中,我要明確提出課前學生應該準備的內容,並指導做法。這樣做應該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值得慶幸的是,在這一課師生解決的是學生提出的問題。學生有興趣積極參與,自主合作學習很愉快。

總之,我會在教學中不斷的反思自己,成爲一名出色的語文教師。

過秦論教學反思 篇8

1、課前,我已佈置學生複習3B等教材上的業餘愛好類單詞,並通過作業紙讓學生預習本課所需要的新單詞。

2、教學中,以舊引新,用學過的興趣愛好引出生詞,並由生詞引出詞組,再由詞組引出句子,同時讓學生提前感知單詞hobby。

3、新授collect stamps時,用多媒體呈現部分集郵冊和部分類別郵票的放大圖,使新詞組collect stamps直觀易懂,使學生對集郵產生好奇心,對新詞組正真“願讀”,“想讀”,“讀來興趣盎然”,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輕鬆和愉快。

4、歌曲“Hobbies”的學唱,既活躍了氣氛,又巧記了單詞。

過秦論教學反思 篇9

一、抓中心句,從整體入手,緊扣中心詞“美麗”展開教學。

課文開頭結尾都讚美了北京的美麗,她到底是怎樣的美呢?這是我這一節課圍繞的中心。每欣賞一個段落,我都會讓他們到文字中去尋找,哪些詞語可以讓你感受到天安門的美,道路的美,全城的美。而找到這些詞語之後,我會讓他們再一次直觀地從圖片中感悟到,這些詞語所描述的景象,如:鮮花盛開,綠樹成蔭、川流不息等等,這樣既能真切地感受到語言文字描述的美麗場景,還能理解詞語表達的意思,一舉兩得。

二、採取各種方式理解詞語,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的能力。

“莊嚴”一次從字面上解釋就是莊重嚴肅。但是這樣解釋,孩子們還是不理解呀。所以,我讓他們回顧升旗儀式、入隊儀式時他們的表現,理解“莊嚴”的意境。“矗立”一詞的理解,我是引導他們看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形狀,明白高高地立着,就是“矗立”。還有不少的四字詞語,也是通過觀看圖片,理解詞語表達的意境。

三、擴充知識,拓展學生的視野。

課文的第四小節介紹了北京的全稱風貌,可是都只是點到爲止,並沒有詳細闡述。所以,我準備了一些圖片,讓他們對北京的名勝古蹟、公園、高樓大廈有了些許瞭解,學生看後都發出陣陣驚歎,從內心覺得北京太美了,所以,在朗讀的時候也發出了由衷的讚歎。

可是,這節課還是有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說話練習,老師還需要對學生的說話做具體的指導,這樣纔能有的放矢,學生的說話練習纔會更有成效。

過秦論教學反思 篇10

一般來說,文言文學起來會讓學生有晦澀難懂的感覺。所以,要想上好這一課,老師必須在課外花大量的工夫。如多媒體課件的製作、對三國曆史的瞭解以及設計各種豐富的表現形式,這些都花去了我大量的精力。

總結這節課之所以上得比較生動有趣,是因爲我準確地抓住了一些興奮點來設計教案,並在授課的適當時機恰如其分地製造興奮點。如 “ 激趣導入 ” 部分中的“ 漁樵 ”、“ 扁舟 ”、“ 雪花 ”、“三國地圖”、“古箏曲”、“找位置”等景物和環節,都極大地激活了學生的興奮點,使學生跨越了時空的阻隔,彷彿置身於古三國時期,目睹諸葛亮笑談 “天下三分”的策略。在“ 進入角色”的環節中,要想成功扮演好你的角色,就必須認真研讀課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當然,這少不了他人的幫助。這一環節使學生感受到了“團 隊精神 ”的重要,這和諸葛亮 “隆中對策” 中所提倡的“ 用賢”有很多相似之處。“龍爭鳳鬥奪紅旗”的環節再次調動了學生的熱情,使學生更好地發揮了其 “ 主角 ”的作用,老師只是一個引導者、補缺者,學生思維的活躍遠遠超出了老師預先的估計,這其中也少不了課前廣泛閱讀所起的作用。最後 “ 古今對話 ”的環節,更使學生的思維得以拓展,使他們瞭解了古人與今人對人生觀、價值觀的不同理解。

課堂要精彩,工夫在課外。這是我這堂課最深的體會。

過秦論教學反思 篇11

aoe的教學,是漢語拼音單韻母教學的第一課。在aoe的教學中,我是藉助形象讓學生記憶拼音形狀的:

首先,從圖入手,我先引導學生觀察圖上畫了誰?他們在做什麼?學生回答醫生給小女孩看嗓子,小女孩發出的聲音就是字母“a”的音。張大嘴發“a”要響亮。這樣初入學的兒童易於接受,重點引導學生觀察小女孩的頭,以配合字母“a”的字形記憶。

在教學中,我很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讀書寫字姿勢要正確,書寫的指導,爲學生寫好字打下基礎。

在教學中,我還根據兒童年齡特點,採用了多種方式記憶字形。如順口溜記憶(張大嘴巴aaa),用動作表演記憶(表演口型猜字母),使學習富於情趣,讓學生愉快學習。漢語拼音教學,我注重的是先擺口形再發音,做到重點突出,難點突破。“o”的發音是難點,我強調先擺口形再發音,舌頭不動,發音才準。

練習四聲重點放在二聲、三聲。通過手勢的幫助使四聲發音更加準確。最重要的是:根據兒童的遺忘規律,在準確的教學後要堅持反覆有序的練習以及循序漸進的複習。

過秦論教學反思 篇12

我今天所上課的篇目是《夸父追日》,它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神話。 這篇課文通過夸父追趕太陽、長眠虞淵的故事,以神話的形式,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對光明的嚮往,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壯志,弘揚了一種“勇者無懼”的精神。

本課談話導入引出學習的內容《夸父追日》,激發學生對神話的興趣。接着,質疑“夸父爲什麼要追趕太陽?”指導朗讀:“每天夜裏,太陽躲到哪裏去了呢?我不喜歡黑暗,我喜歡光明!我要去追趕太陽,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讓大地永遠充滿光明。”

讓學生感悟夸父不怕困難,堅定信念的精神,爲下文的理解和朗讀指導作好鋪墊.再以三個詞語貫穿着整篇課文,細細地品讀課文,從課文中體會感悟夸父的精神。本節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複述課文,通過初讀,熟讀、感情朗讀多種形式,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爲複述課文打下良好基礎。

過秦論教學反思 篇13

《憫農》是唐朝詩人李紳所作, 全詩共四句,語言樸實無華,描述了在烈日炎炎的中午,農民們還在禾地裏鋤草,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中。可有誰知道人們碗裏的每一粒飯都飽含着農民的辛勤勞動呢!道出了勞動的艱辛和勞動果實的來之不易,表達作者熱愛勞動人民及珍惜勞動成果的情感。這首詩告訴了人們糧食來之不易,要珍惜糧食。

這首詩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讓學生認識生字,讀通、讀順、背誦詩歌外,還要達到教育的目的,要讓孩子認識到“浪費可恥,節約光榮”養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讓他們同情辛勤勞動的農民,對浪費糧食的行爲表示憤慨。

我在教學《憫農》一課時,針對課文內容運用掛圖引導學生說了兩次話。一開始我出示掛圖(農民正在烈日下給禾苗鋤草,汗水直往下滴),我問:“看到這個畫面,你有什麼想說的嗎?”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舉起了手,這一提問給了孩子很大的思維空間,讓他們有話可說,既創設了情境,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又讓他們得到了初步的情感體驗,爲學習詩文做下了鋪墊。

第二次是在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行的。我說:“同學們對古詩的意思也理解了,請你們再看這張圖,如果你們面對着農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你們有什麼想對別人或者對自己說的嗎?”因爲有了前面的情感體驗,孩子們爭先恐後地發言:我想對自己說要愛惜糧食;我想對同學說吃飯時不要掉飯粒;我想對爸爸媽媽說,如果浪費了糧食,農民伯伯的辛苦就白費了……

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中,詩和樂一直是緊緊相伴的。古代的詩是可以吟唱的,而古代的樂也總是帶有許多詩意和想象。因爲古詩短小孩子們從小就聽熟或背熟了,教師在教學中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她們能在自己熟悉的歌詞中獲得更多的體驗。同時,結合古詩句的特徵、語氣、語調,培養兒童對節奏的表現和創造能力。( 勵

過秦論教學反思 篇14

《綠葉的夢》是一篇講讀課文,作者用愛之心、美之眼、情之筆抒寫了一篇優美的散文。用詩意的題目、詩意的語言爲我們展現了美好的童年生活,字裏行間都散發出大自然的濃郁、清新的氣息,都散發着童年生活的真實、美好。貼近自然,貼近兒童生活。本文的教學重點就是理解課文內容,抓住描寫孩子們在大自然裏和綠葉快樂嬉戲的場面展開想象,體會綠葉帶給孩子們的樂趣和作者所要傳達的情感。培養孩子熱愛大自然的情趣,樂於像作者一樣熱愛生活,關愛生活,關愛自然。

我採用以“讀”爲主,“讀”“議”“想”結合的方法理解課文。並圍繞“在童年的記憶中,綠葉爲什麼最使我着迷?”“綠葉的夢是一個怎樣的夢”開展自主學習。

從整堂課的教學情況看,我所採用教學策略並沒有大的問題,學生在體會大自然給作者帶來快樂的段落時,我引導學生想象一下作者的生活,還介紹一下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讓孩子們走進作者,從作者的角度去想,去體會。讓孩子們成爲文中的孩子們,在大自然中跑遍可以去的每一個角落,體會作者的快樂。

在學習第三自然段有關植物的玩法時進行了補充,如:你還有那些玩法?綠葉的夢是一個怎樣的夢呢?賦予孩子想象的空間,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感受。這樣即理解了課文的表達方式,又調動了自己生活的積累。這也是整體感知課文的一箇中心話題。

過秦論教學反思 篇15

《我不能失信》這篇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在教學時,我以學生的自讀自悟爲主,讓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初讀課文之後我讓學生試着說一說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對於剛升入三年級的學生有一定困難,但是我們要逐漸去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第一位同學站起來把課文的內容敘述了一遍,雖然語言比較羅嗦,但是把課文的意思說了出來。我對他說:“你用心去讀了,說出了課文的內容。如果語言能更簡練些,那就更好多了。誰能試着用幾句話說一說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第二位同學回答的時候,語言簡練了許多,基本上概括出了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但是有個別句子說的不是很通順。“誰能完整而又簡練的說一說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情?可以自己先試着說一說,也可以說給你的同位聽一聽。”當第三位同學起來回答的時候,語言變得更加精煉了,說的句子也更加熟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得到了提高和鍛鍊。這個鍛鍊有學生自己的思考,也有傾聽別人得到的啓發。當學生自己的想法和其他人的思想結合起來的時候,學生的思考會變得更加的全面和廣闊。

很多時候,培養學生的一種能力是相當困難的,它需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特別是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現在許多學生說起話來經常詞不達意或者是囉裏囉唆說不到重點。所以,我就想到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可能一開始孩子說不明白,但是隻要老師有心去指導孩子說話的方式,孩子的口語交際能力就會得到一定的鍛鍊。如果我們每一節課中都有意識的去注意學生的說話方式,然後針對他們的語言表達進行正確的引導和糾正,相信日積月累,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就會得到提高。

過秦論教學反思 篇16

《只有一個地球》一文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一篇文章,本文采用科學小品文的形式,從人類的生存的角度介紹了地球的有關知識,闡明瞭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的事實,呼籲人類應該珍惜資源,保護地球。

本文有一條明顯的主線“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這是本文的“命脈”,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這“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中心句,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文本,理解文本。首先讓學生感悟地球的可愛表現在哪裏?通過朗讀課文,學生在第一自然段找到寫地球外觀美麗的句子,抓住“晶瑩”、“紗衣”、“搖籃”、“美麗壯觀”、“和藹可親”等詞語,體會地球的外表的美麗可愛,讀出對地球的讚美之情,並能熟讀成誦。再引導學生談地球內在的美麗——地球是無私的,它向人類慷慨地提供礦產資源。只有母親纔會這樣無私的愛自己的孩子,因此我們稱地球爲人類的母親,生命的搖籃。

然而面對養育我們的母親,人類是怎樣對待它的呢?從而談到“容易破碎”,“地球的渺小”,“礦產資源的枯竭”,“人類根本不能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都告訴我們,我們只有保護地球,因爲只有一個地球。在課外補充人類對地球破壞的圖片時,學生的的情感被調動起來,越發感受到人類的做法是不對的,從而認識到今後該怎麼做,在聆聽了邁克?傑克遜的公益歌曲《拯救地球》後,學生們爲地球母親寫宣傳標語,“保護地球=熱愛媽媽”,“爲了生存,保護地球”把課堂教學推向高潮,我能感受孩子們的焦慮、心痛、熱情與決心。

過秦論教學反思 篇17

在上課前,我在班裏問了一下孩子們,你們覺得哪篇課文最搞笑,孩子們都覺得《陶罐和鐵罐》最搞笑。所以我選取了這篇課文。

《陶罐和鐵罐》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課文,主要透過對話展開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友善,都在人物的對話中充分展現。因此,對話的朗讀指導是本課教學設計的重要資料。那麼,以什麼作爲指導對話朗讀的突破口呢我在課前反覆研讀課文,找到了"奚落"這個關鍵性的詞語:陶罐和鐵罐所有的對話,不就是"怎樣奚落"和"怎樣對待奚落"嗎於是,整節課以初步掌握主要資料,理解"奚落"的意思開始後,就用"鐵罐是用哪些尖刻的話諷刺陶罐的"這個問題直奔主題,導入新課。

接下來,讓孩子們透過讀課文,把鐵罐奚落陶罐的話勾畫下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進一步體會奚落的含義。對話的朗讀指導,怎樣才能做到求真,求實,求趣呢這篇課文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具體,生動的神態,動作描述,使鐵罐,陶罐的形象更加鮮明突出。學會抓住鐵罐,陶罐的神態讀出他們的傲慢和謙虛。用填空的形式來讀出陶罐和鐵罐的表情,最後分主角朗讀課文。也是孩子們對課文理解的昇華。

課文的10-17自然段,資料簡單易懂,所以我請孩子們先自讀課文,再把自己讀懂的資料說一說,瞭解兩個罐子各自不同的結局。其餘的不再做更多的講解。

之後,用"讀完這個故事,你想到了什麼"這個問題迴歸整體,引發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資料的基礎上談見解,說感想,理解課文講的道理,學習全面地看問題,懂得要多發現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整個教學過程,孩子們學習情緒很激昂,很踊躍。但我覺得從我自身的素養來看,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如:我的評價語不夠簡潔到位,不會隨機應變地處理課堂上的意外。上課時總有點慌,生怕時間不夠,心裏總想着這個環節快完,快點進行下一個環節,這也是我每次上完課後最遺憾的地方。我想多鍛鍊必須會有長進的。

過秦論教學反思 篇18

這是一篇關於中國臺灣著名風景區日月潭的民間傳說,講述的是年輕漁民大尖哥和水社姐爲了拯救日月,挺身而出,歷經艱險,降服了惡龍,最後又化作青山守衛在日月潭的故事。對於這篇課文的教學,我始終是中規中矩。課文中幾個地方只用輕輕幾筆帶過了的許多情節,學生讀了以後往往會有文雖盡而意未窮的感覺,這就給學生充分聯想、想象、思維的餘地。例如,第三自然段“他們翻山越嶺,披荊斬棘,歷盡了千辛萬苦”我出示句子:引導學生想象他們餓了-------就--------;-渴了--------就--------;還有一次-----------。通過這個句型練習,充分引導學生的想象,體會主人公的不畏艱難、捨生忘死的精神。既加強訓練學生的語文組織和表達能力,讓學生理解和體會語言文字的感染力,又結合道德品質教育,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課文中,還有這樣一句話:“回到潭邊,他倆冒着生命危險,縱身潛入湖底,與惡龍激戰了三天三夜。”這一句話,就將很多情節輕輕帶過,完全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插圖進行聯想,從而體會“戰”之“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