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教學反思(精選2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3W

自相矛盾教學反思 篇1

《自相矛盾》一文內容淺顯、寓意深遠。對於這樣的課文該如何教學呢?我想:反覆誦讀這篇文章沒有必要的,仔細分析那更是無病呻吟了。而成語故事浩如煙海,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真正喜歡上成語故事,走進成語的世界,瞭解祖國燦爛的文化,體會祖國語言的博大精深纔是最主要的。

自相矛盾教學反思(精選23篇)

在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看了一分多鐘的視頻,20__年春晚上一段姜昆的《和誰說相聲》,孩子們都被他前後矛盾的語言逗笑了;然後就出示了《自相矛盾》的原文——“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人應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學生很喜歡這樣的文字,但由於認識水平較低,不能正確理解文章的意思。於是,我讓學生把原文和現代文相對照再來理解關鍵字“鬻”“ 譽” “陷”“ 弗”,解決了這些詞語,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課文。接着,我引導學生再次閱讀課文,觀察插圖,展開想象,進一步探究文章內容,品味出寓意。當最後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進行拓展的時候,學生能找到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例子,但都不能流暢表達。爲此,我先出示了一些範例,引導學生表達,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具體表達。最後再來讀讀古文,學生整堂課興趣盎然。

自相矛盾教學反思 篇2

課堂上,許多教學環節都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現將此課教學進行反思如下:

(一)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在教與學方式的轉變上有所嘗試。

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正確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係,是每個老師都在研究探討的問題。在本節課教學設計中的以下幾個環節體現得很充分:

在這套教材中,“寓言”是第一次出現在課題中。什麼是“寓言”,我沒有生硬的灌輸給學生,而是藉助電腦的幫助,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寓”裏藏着道理,“言”是用言語講述的故事。

在朗讀指導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感悟,鼓勵孩子進行個性化朗讀。不管他突出強調哪一個詞語來體現誇口,老師都給予肯定。同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的評價,在評價中加深對句子內容的理解,在評價中增加孩子的自信。

爲了幫助學生深化對寓意的理解,我設計了表演這一環節。表演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自選角色。而老師呢,與學生是平等的,也參與到學生的表演當中順勢而導,導在點子上,導在關鍵處,使表演不是對課文內容的機械重複,而是有延伸、有昇華。

(二)充分開發、利用教材,注重語文三維目標的訓練。

語文課就要上出語文課的味道來。訓練的味道要濃,育人的意識要強,學習的過程與方法也要體現。

例如:在導入環節,老師不光是告訴學生什麼是寓言,還交代了學習寓言的方法,並把這一方法滲透在整節課的教學之中。

在生字學習中,儘可能的擴大學生學習的信息量。“盾”字的演變過程,展示了漢字造字的魅力,讓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趣味性。“把詞語連起來說一說,連詞成句,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這些設計既體現了語文基本能力訓練,又滲透了學習方法的指導。

爲了突破難點,老師將這個人誇口叫賣的兩句話以結構圖的方式出現,引導孩子抓住這兩句話中的質問點進行文本對話。師生合作的學習方式降低了學生表達的難度,有效的幫助學生將零散的思維進行梳理,爲寓意的理解搭設了橋樑。

寓言百寶箱,更是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將課內外知識有機結合的同時,培養學生勤學好問的品質,讓學生感受祖國文化的源遠流長。

(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多種功能,爲教與學服務。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信息技術的多種功能都得到了體現。猜謎導入、課文動畫、“盾”字的演變過程,都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文本對話和寓言百寶箱兩個環節,媒體的交互功能又爲學生的學習搭設了平臺。

自相矛盾教學反思 篇3

本節課我爲了充分尊重學生這一個學習的主體,在教與學方式的轉變上有所嘗試。

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正確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係,是每個老師都在研究探討的問題。在本節課教學設計中的以下幾個環節體現得很充分:

在這套教材中,“寓言”是第一次出現在課題中。什麼是“寓言”,老師沒有生硬的灌輸給學生,而是藉助電腦的幫助,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寓”裏藏着道理,“言”是用言語講述的故事。

在朗讀指導中,老師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感悟,鼓勵孩子進行個性化朗讀。不管他突出強調哪一個詞語來體現誇口,老師都給予肯定。同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的評價,在評價中加深對句子內容的理解,在評價中增強了孩子的自信。

自相矛盾教學反思 篇4

《一幅難忘的畫》是一篇自讀課文,內容比較淺顯,孩子一讀就懂。爲遵循“四個不教”,於是我決定以此文爲載體,教給孩子們分辨文章的主人公是誰的方法。

首先抽每組的6號讀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其次請孩子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內容。然後把任務拋給孩子們:“孩子們,你們認爲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誰呢?爲什麼?請以小組爲單位討論、統一意見、展示彙報。”孩子們七嘴八舌,各抒己見。我走進各組才發現,各小組不能統一意見,有的認爲主人公是老爺爺,有的堅決認爲是“我”,小組內分歧很大,有的小組甚至爭吵起來……

怎麼辦?還是必須以小組爲單位展示彙報?何不讓場面更激烈一些?於是馬上讓教室成爲辯論場,把孩子們分成兩大陣營進行爭辯……教室一片火熱場面,孩子們爭辯得面紅耳赤……漸漸的贊成本文主人公是“我”的一方聲音小了、最後消失了。在爭辯中孩子們逐漸掌握了分辨文章主人公的方法了……

課後我想,如果我沒及時走進小組討論中,如果我沒及時調整展示形式。那,這節課孩子們的參與面不會這麼廣、分析度不會這麼深、掌握分辨文章主人公的方法不會這麼多……這節課再次讓我認識到:隨時關注孩子的課堂生成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式……

西師大版第七冊課文:《一幅難忘的畫》原文

一張白紙上畫着這樣的景象:寬闊的雲天下面,一條河,一隻船,船上安然地坐着一位老大爺。線條簡單極了,色彩也不鮮明。老大爺的神情有些特別,親切而又陌生地盯着什麼,手裏拿着菸袋,嘴巴微微地張着。這樣一幅簡意單的畫,卻被放在了我習作本的首頁,是因爲它有不平常的來歷。

一次,媽媽帶我到一個山明水秀的地方去寫生。

“媽媽,你看哪,這兒的河水多美,還有小船!”我望着遠處連綿的羣山,身旁清澈的河水,粼粼的水波上停泊着的一隻小木船,立刻高興地畫起來。

可是,我正要畫那隻小木船時,一陣水波散開,小木船划走了。“真倒黴!人家好不容易畫的。缺了只船,怎麼行呢?媽媽……”我急哭了。我想媽媽一定會來幫我出主意的。可是,沒有人應聲,媽媽到前邊的河灘上揀鵝卵石去了。我懊惱極了,真想把畫夾子摔了。

這時,就像一個奇蹟,船居然劃回來了。夕陽下的船伕似乎沒有什麼表情。小木船準確無誤地停在原來的地方了。我高興得直想跳,趕快繼續畫起來。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

“畫完了嗎?”這聲音很粗重,是船伕在問。

“就差一點兒了。”

“別急,我等着。”

我感到高興,還有一些激動。畫完了,我大聲說:“謝謝您,老大爺。”老大爺笑了笑,划着小木船走了。我轉過身來,發現媽媽已在身後。她輕輕地說了一句:“風景是美啊,可是最美的還不是風景。”媽媽的話在我心中久久迴盪。

自相矛盾教學反思 篇5

本課是一節主題繪畫課,涵括一些環保知識,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對地球的十大危機做了詳細的講解和說明,使學生對環境的問題有更深入的瞭解,以觸動他們的內心,啓發他們的表現。學生們都能動腦爲環保獻計獻策,如寫倡議書,作新聞宣傳,作賀卡,畫板報,畫貼畫等。學生也在宣傳海報的欣賞中瞭解了海報的構成,及繪畫時的具體正反兩方面的表現。

學生在表現時大多是按着教師範畫與課件範畫進行繪畫,也有一部分同學能自己創作,想法較新穎。學生課堂發言中也能有一定的想象與表現思路,但落實繪畫中卻沒能把自己的想法付諸繪畫中,雖在範畫中也學習了一些方法,但終究沒有嘗試自我創作表現,應在繪畫中強調創新的意義鼓勵其大膽的繪畫表現。課堂授課時間應再精煉自己的語言,給學生更多的創作表現時間。

自相矛盾教學反思 篇6

這是改編之後新增的一篇課文,因此在網上很難找到資料。下面我來談談自己所上這篇課文的一點感受。

這篇課文我分兩個課時來完成。並且我把這篇課文的重點放在理解字詞、課文內容和讓學生自己歸納課文中尋找石獸的四種方法上;把難點放在讓學生知道學習這個故事你懂得了什麼道理上。

首先我讓他們自己藉助課文下面的註解和工具書自己初步閱讀感知課文內容。

讀了幾分鐘後全班一起朗讀(他們邊讀的時候我把他們讀錯的字寫在黑板上,然後在一起更正讀音)。更正之後我再帶他們朗讀一篇課文,緊接着讓他們自己在朗讀幾篇。這樣他們就會對課文內容有進一步的瞭解。便於他們更好地學習課文。這一點我覺得自己做得比較好帶他們多讀文章,這樣不僅能熟知課文內容,而且還會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魅力。

接下來就是對基本知識的學習以及掌握課文內容。對於作家作品的介紹我只簡單的說一下。對字詞和課文內容我講的比較詳細。我先讓他們自己翻譯課文,把不會翻譯的作上記號(在學習時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等時間到了我讓每個小組派一個代表一句一句講解課文內容,由於文章內容有點長我讓他們一段一段來學習。如果將的內容太多我發現對農村中學得孩子來說要他們把那麼多的內容記下來就有些困難,他們消化不了。我把每段裏面重要的詞語句子要他們做上記號,再讓他們當堂把這些內容記下來。過幾分鐘後我在檢查他們學習的情況,真的和我預想的差不了多少。我覺得人有了壓力之後纔會有動力,對於這些學生來說用這種方式讓他們掌握文章內容效果還可以。我真的很開心他們能達到這樣的效果我感到很欣慰。學完文章內容之後,我馬上進入第二環節提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讓學生歸納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待學生回答之後便明確答案(尋找石獸的故事)。接着問他們課文中講了他們用幾種方法來尋找石獸的?然而學生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回答的不是太好,他們都只找到了三種,他們都把第一種給漏掉了。最後又問學生他們是怎樣找到石獸的?學生馬上回答是根據老何兵提供的線索在河的上游找到石獸的。

文章的最後我問學生從他們尋找到石獸這件事我們應該明白一個什麼道理?對於這個問題他們回答的就不是很全面。

對於這篇課文我覺得自己在教學生朗讀和讓他們課文重要詞句這方面做得還可以。他們之後做這課的習題時很多學生都不用看書,這點值得我高興。在課文提升這方面我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好。以後自己要在這方面多下點功夫。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對於學問是永無止境的。只有不斷給自己充電,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纔跟得上時代的步伐。我一定會不斷的學習,是自己越來越優秀!

以上是我對這篇課文的認識和反思,有不足之處希望大家指點指點,謝謝!

自相矛盾教學反思 篇7

《金色的魚鉤》這篇課文是人教版新課標國小五年級語文下冊第四組15課 。課文中作者對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進行細緻入微的描寫,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內心世界。《金色的魚鉤》的語言樸實,像講故事一樣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敘述,表達了對老班長的深切懷念。當我教學完這篇課文 後,自己靜下來進行對自己的教學反思一下,我體會到以下四個方面。

1、《金色的魚鉤》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紅軍長征途中發生的一件非常感人的故事。因此在教學本課之前,我先交代學生查閱歷史資料,瞭解故事背景,爲理解老班長的高尚品質奠定基礎。並且提示學生聯繫毛澤東寫的《長征》這首詩,根據自己的瞭解講一講長征的時間、經過的省份和一些重要的戰鬥等,使學生更加深入的認識長征。

2、《金色的魚鉤》篇幅較長,故事性很強,在教學過程中,我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快速閱讀的能力。要求學生初讀課文時,入眼看得快,入腦想得快,邊讀邊想: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課文的題目是“金色的魚鉤”,這個魚鉤真的是金色的嗎?作者爲什麼說“在這個長滿了紅鏽的魚鉤上,閃爍着燦爛的金色的光芒”? 

3、在快速閱讀的基礎上,學生大概理解了課文內容,我再要求學生把感受較深的部分有感情地多讀幾遍,並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寫在旁邊。之後,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讀給大家聽,並說說自己爲什麼受到感動。

4、 這篇課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進行細緻入微的描寫,揭示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學中我有意識地爲學生在讀寫之間架起橋樑,引導學生從讀學寫。如,課文中幾次描寫了老班長的神態,從課文中畫出有關語句讀一讀,思考這幾次描寫老班長的神態有什麼不同,你能從中感悟到什麼?從而使學生領會神態描寫對反映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

色的魚鉤教學反思範文二

這篇課文生動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進行細緻入微的描寫,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內心世界。作者語言樸實,像講故事一樣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娓娓敘述,表達了對老班長的深切懷念。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爲了使學生受到忠於革命、捨己爲人的崇高品質的教育,二是爲了進一步訓練學生快速閱讀,提高閱讀能力。因此,我在教學中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1、本文描寫的是紅軍長征途中發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因此教學本課,我提前讓學生查閱歷史資料,瞭解故事背景,爲理解老班長的高尚品質奠定基礎。讓學生聯繫學習過的毛澤東寫的《長征》詩,根據自己的瞭解講一講長征的時間、經過的省份和一些重要的戰鬥等,使學生對長征有進一步的認識。

2.這篇文章篇幅較長,故事性強,因此我有意識地進行快速閱讀的訓練。初讀課文時,要求學生入眼看得快,入腦想得快,邊讀邊想: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課文的題目是“金色的魚鉤”,這個魚鉤真的是金色的嗎?作者爲什麼說“在這個長滿了紅鏽的魚鉤上,閃爍着燦爛的金色的光芒”?

3.在初步理解課文內容之後,我再讓學生把感受較深的部分有感情地多讀幾遍,並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寫在旁邊。之後,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讀給大家聽,並說說自己爲什麼受到感動。我適時給予朗讀上的指導,通過範讀撥動孩子的心絃,開啓學生的心智,使師生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4.這篇課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進行細緻入微的描寫,揭示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學中我有意識地爲學生在讀寫之間架起橋樑,引導學生從讀學寫。如,課文中幾次描寫了老班長的神態,從課文中畫出有關語句讀一讀,思考這幾次描寫老班長的神態有什麼不同,你能從中感悟到什麼?從而使學生領會神態描寫對反映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

5.教學最後,我虛擬了一個參觀革命烈士紀念館的場景,請學生以講解員的身份,向前來參觀的人講解“金色的魚鉤”的故事。講解時讓學生注意以下幾點:(1)敘述的條理要清楚,可採用倒敘方法進行敘述。如,“朋友,這是一個長滿了紅鏽的魚鉤,也是一個不平凡的魚鉤,就是這個看上去普普通通的魚鉤,曾挽救了三位年輕的紅軍戰士的生命;就是這個長滿紅鏽的魚鉤,包含着一個十分動人的故事……”(2)注意把課文感人的場面表達出來,渲染出故事的情境,從而使聽衆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6.學完本課,學生一定會被老紅軍崇高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感動。於是我便順勢再介紹一些紅軍長征途中的感人故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並請學生課下繼續蒐集長征故事,組織了一次長征故事會,使學生對這段歷史銘記在心

這篇課文的教學,我尊重了學生的多元解讀,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去感受長征的艱辛,感受人物崇高的內心世界。尊重學生的個性多元解讀是新課程所倡導的理念之一。學生說出了自己的感受,交流中也加深了學生對文本內涵的挖掘。

自相矛盾教學反思 篇8

這節課去年穀玲老師上過,給我們帶給了很好的教學借鑑。所以我基本上就是按照原有的教學思路,進行了適當的個性化修改。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我覺得以下幾點落實到位:

首先,這篇課文的段落比較多,學生不容易整體把握課文資料。所以,我就嘗試讓學生將整個故事分成兩個場景,並找出分別是哪幾個自然段,這樣課文的重點資料即對話部分學生也能一下子就找到。在設計中,我自己心裏並沒有底,令我欣喜的是,孩子在初讀之後就能找出故事發生在兩個不同的地方,又透過默讀課文找出了相應的自然段。這樣就理清了脈絡,有利於學生對全篇課文資料的把握。

其次,透過多種形式品讀鐵罐和陶罐的對話,從而瞭解人物神態和性格。緊緊抓住“奚落”這個詞語,讓學生從鐵罐對陶罐的明知故問中,悟出這就是鐵罐“奚落”陶罐,詞語的意思自然而然就掌握了。並且透過品讀,學生還明白了鐵罐奚落陶罐的原因,教學重點和難點也迎刃而解。

但是,由於自身經驗及準備不足,教學中也存在很多遺憾:

首先,學生的情緒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可能是因爲下午學生比較容易犯困,也可能由於自己也有些緊張,一向繃得比較緊,從而影響了學生,總之感覺學生的情緒不如平時高漲,有些孩子始終不敢舉手,我也沒有及時啓發、引導,課堂氣氛不是很熱烈。

其次,指導朗讀形式單一,流於形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部分,是指導朗讀的重點。理想的狀態是學生能夠表現出人物對話時的動作和神態,而且每次對話都有所區別。就應讓個別學生進行演練,從而有目的的進行指導,逐漸提高要求,增加梯度。但是我基本上都讓學生齊讀,這樣看不出梯度的變化,只是泛泛而讀。

總之,每一次公開課都是自我歷練、不斷提升的過程,就像這篇課文的最後,我送給孩子們的幾句話:取長補短、相得益彰!期盼着自己的課堂教學,也能夠在互相學習中有更加成熟的表現。

自相矛盾教學反思 篇9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第九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屬於“文包詩”的形式,即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本文詩文互照,情景同現,是一篇形式新穎,能培養學生聯繫語言環境和故事情境發展學生情感的好課文。

“感人心者,莫乎於情”,課堂上激動學生的是情,打動學生的是情,震撼學生的仍然是情。可以這麼說,沒有情感的教學是不吸引人的教學。《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出發,把情感、態度、價值觀列入課程目標之中,更可見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能力發展。”

基於以上思考,我在教學《黃鶴樓送別》時,試圖沿着情感的緯線,引導學生品詞析句,層層深入,循序漸進地讓學生感悟兩位大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一、整體入手,潛心會文

上課伊始,緊扣題眼“送別”設問,理解“餞行”,初步感知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別”之情,緊接着,讓學生默讀課文二至四自然段,通過“找、劃、寫”的方式潛心會文,讓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兩位大詩人的深情。

二、含英咀華,涵詠真情

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含英咀華,涵詠真情。比如:“令人敬仰”、“譽滿天下”、“一直”、“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佇立”、“凝視”等,引導學生細細品味,並通過“以讀激情”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指導學生不僅看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文本內部,發現文字背後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後蘊含的人物的豐富情感。

三、抓住“空白”,引導想象

文章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兩位大詩人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但文本描寫的情景離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細膩,五年級的孩子還是很難體會到的。教學時我抓住文中的空白點,引導學生進行想象,以此深入人物內心世界。例如:當李白目送友人的帆船漸行漸遠,望着浩浩蕩蕩的江水,依然佇立江邊,此時他會說些什麼,想些什麼呢?通過想象說話,讓學生在想象中與人物進行心靈的溝通,從而產生情感共鳴,更好地體會文中所表達的意境。

四、拓展資料,昇華感情

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寫的情景時空跨度太大,如何讓學生在情感上與李白產生共鳴,也對孟浩然充滿敬仰之情是個不太容易處理的問題。於是我適度地把課外資料引入課堂,例如,在教學李白舉杯辭行時所說的一段話時,老師首先通過範讀,使學生直接感受到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與難捨之情,爲了使學生真切地體悟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我適時地拓展了李白的詩《贈孟浩然》,幫助學生了解孟浩然的高尚品格,從而使學生對兩位詩人之間的深情厚意的瞭解變得“充實”“厚實”,對激發學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於:對“文包詩”這類課文的教學把握還不夠,它既不同於單純的古詩教學,又不同於普通的課文教學,它要求在教學中做到詩和文不割裂,從文理解詩。可我在教學中比較重文,對文詩結合處理得還不夠細膩。儘管我認爲,只要理解了“文”,對詩的理解會水到渠成,但必要的“文”“詩”結合環節還是需進一步落實的。

自相矛盾教學反思 篇10

《盤古開天地》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五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神話傳說,講述的是一個名叫盤古的巨人開天闢地的故事。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盤古雄偉,高大的形象,讚美了他爲開天闢地而勇於獻身的精神。教學重點是體會文中用詞的準確,生動,發展語言,培養想象力,激發學生閱讀神話故事的興趣。教學難點是要讓學生讀文感受,體會盤古的奉獻精神。

1。以學生爲主體,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體會,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合作探究,領悟課文主題。

2。在課堂上"讀"貫穿始終,讀得充分,讀得紮實,讀得多樣。如第二節的"掄斧猛劈"通過學生自己的動作感受來加以讀的感悟;天地分開後發生的變化,也是通過感情朗讀讓學生加以體會,特別是第四自然段盤古倒下後身體發生的變化,我首先示範朗讀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然後通過師生對讀,生生合作等朗讀方式,讓學生入情入境,在潛移默化中體會祖國文字的魅力及盤古的不朽精神。

3。有效合作,激發想象,感受神話魅力。在教學"盤古倒下後,他的身體發生變化"這節時,我設計了讓學生髮揮想象,同學間啓發合作,想象盤古身體的其它部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學生仿造文中的優美詞組也寫下了很多優美的詞句,同時達到了當堂課講,練,寫結合的目的,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自相矛盾教學反思 篇11

1、在教學中要要把主題圖和現實素材相結合、,讓學生培養良好的數感。《100以內數的讀寫》教學不只是單純地引導學生掌握100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問題,而是要幫助學生全面建立100以內數的概念,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能運用直觀手段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讓學生的學習通過直觀演示作支撐、讓學生的學習動起來、活起來。

2、搭建橋樑、溝通內化。數學是一門系統性、邏輯性都很強的學科,各部分知識之間的縱橫聯繫十分緊密。教師只有理解了教材內容的前後聯繫,理清其來龍去脈,才能做到教學時瞻前顧後,以防顧此失彼。因此教材在選取學習素材時,對聯繫緊密的教學內容,呈現的主題圖要很好的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繫,讓學生能很好的運用舊知識遷移學習新知識。這樣就要求教師能很恰當的切入,探尋到知識的生長點,激發學生數學思維,引導學生積極有效的參與,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課前佈置學生自己製作計數器的任務,並在課堂上討論交流,理清數位順序。主題圖雖然只呈現讓學生通過撥計數器來認識新的數位,學習100以內數的讀數寫數,但教師要求學生課前自制的計數器,並且讓學生在課堂上展示,教師的一句“你的計數器怎麼和他的不一樣?”很普通的一句質疑,讓學生交流:我的計數器多了一位新朋友(百位),排在右邊起的第三位。真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僅很好的遷移到新知識,而且很好的給新舊知識搭建了橋樑,讓學生的學習不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自相矛盾教學反思 篇12

《路旁的橡樹》是本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從《翠鳥》《燕子專列》《一個小村莊的故事》到本篇,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建立學生的環保意識,幾天的教學效果是十分明顯的。今天講了《路》的第二課時,雖是自讀課文,但我還是着重了注意引導學生對文中人物心理活動的體會,重點放在體會主人公高尚的人格和強烈的環保意識上。 今天上《路旁的橡樹》,感覺有點散,碎片多了點。說實話,我不太喜歡這篇課文,我覺得好象有點過,那麼一條路爲了一棵橡樹,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這隱藏了不少交通隱患呀。也許有了這種想法,沒有和課文的意圖合拍,情未動,上起課來,沒味道。

“這是一棵怎樣的橡樹?”默讀課文,找到相關的句子,請學生讀,“你讀得可真有氣勢。”“彷彿看見了一棵高大的橡樹,比六層樓還高呢!”朗讀評價語的確能起一定作用,學生在我的評價下,讀得挺不錯,再請學生動筆圈圈,句中的哪些詞語,讓你感受到了橡樹的高大?學生說到了挺立、粗壯、結實,像哨兵一樣。最後齊讀:“在這條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接着,就引導學生去看路了。圈詞體會,反覆誦讀,學生對這句話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只停留在:橡樹的外在美,美在它的高大,挺拔。難道這棵橡樹的作用僅僅是美化環境嗎?如果只是這樣,爲這棵橡樹而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似乎不太值。可以在“像草原的哨兵”處,挖掘更深的內涵。爲什麼把橡樹當作草原的哨兵?狂風怒吼着,橡樹……除了狂風,還可以說說噪音,黃沙。

接下來,我請學生思考:工程師和工人們面對這棵橡樹,心裏在想些什麼?朗讀4、5、6三段後,學生說這棵樹很美,砍掉了多可惜。工程師和工人們的心情學生就是一個捨不得。如果通過上一個教學環節,讓學生認識到橡樹的作用,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工程師和工人們面對這棵橡樹,心裏在想些什麼?學生還可能想象到沒有了樹,空氣不再那麼清新,風沙迎面撲來,人們睜不開眼來,鳥兒無家可歸……想到這,他們的心情將會多麼難過,多麼沉重。 最後,我請學生討論“工程師的決定,工人們的做法,你怎麼看?”學生說到的都是:這棵橡樹太美了,他們真善良,雖然學生說到了要保護樹木,保護環境,但是感覺有點牽強。如果學生認識到橡樹的作用,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問問學生:工人們和工程師保護的只是這一棵橡樹嗎?學生聯繫到生態環境的保護,理解“高尚的心”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覺。

自相矛盾教學反思 篇13

【教學設計與意圖】

一、複習可能性

通過“在4個口袋中會摸到紅球嗎”的提問,引出之前表示可能性的三個關鍵詞:“一定”、“可能”、“不可能”,爲本課教學奠定基礎。

二、幾分之一

首先,通過“在2號與3號袋中更想在哪兒摸”的提問,讓學生自主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再通過“ ”及“ ”的類推,讓學生初步認識到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感受“分母”與什麼有關。

三、幾分之幾

首先,通過摸牌,從“ ”到“ ”、“ ”,讓學生體驗到“分子”與什麼有關,再通過換牌、加牌的變化,突出要點,初步總 結出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分子、分母分別是如何確定的。

四、練習應用

1、通過兩個有針對性習題的訓練,進一步鞏固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2、教學兩種特例,完善“一定”、“不可能”的表示方法,一定發生可能性是1,不可能發生可能性是0。

五、反例凸顯

通過“一次任意摸2張”類題的教學,進一步清晰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糾正“簡單看張數”的錯誤認識。

六、生活應用

判斷遊戲規則的公平性,因爲用具體的數來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了,所以相對於以前的判斷更精確、更科學。

七、綜合拓展

通過對“劉星耍賴了嗎”問題的探討、辨析,進一步強化表示方法,並把討論引向深入,把課堂拓展到課外。

【亮點分析】

一、精心點播,自然生成。

通過巧妙的提問設疑,先判斷4個口袋中摸到紅球的可能性,其中兩個口袋是可能的,再設問更想去哪摸,引導用數來表示,使學生基本明白分母是如何確定的。

二、適當變化、突出要點

通過換牌、加牌,讓學生認清分子、分母分別與什麼有關,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模後對概念中的要點適當變化加深理解的要求。

三、練習注重思維價值

奇數、偶數、素數、合數新舊聯繫,既鞏固舊知,又夯實了新知;運用今天所學知識來判斷遊戲規則公平性,能更精確、更科學。

四、有意義的創造性的改編教材。

本課教學內容,依據教材教學目標,難度不高,更主要的是學生很容易把“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等同於“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類的問題。爲防止、糾正學生可能的這一偏差,本課教學設計,重組、改編了教材,增加了“一次任意摸2張”類的題型,既增加了本課的深度,更通過這一“反例”糾正學生“簡單看張數”的偏差。

【不足之處】

1、學生學習方式單一,學生缺乏獨立練習的時間與機會;( 勵志天下 )

2、“反例”教學位置是否合適,若提前至第三環節“幾分之幾”後,能立刻糾正學生的偏差,但學生還沒進行基礎性的練習鞏固,就教學這一內容是否嫌難,是否有“頭重腳輕”之嫌。

自相矛盾教學反思 篇14

《廬山的雲霧》是我面向本校老師上的一堂公開課,前來聽課的老師有20人之多,還包括學校的領導。這陣容真的是久違了,儘管事先我是做了準備的,但還是難免心理緊張。開始上課時,我幾乎進入不了這個角色中,課堂上的一些小教學環節,我隨意的刪減和增加,結果有時候出現了一點語無倫次之感。後來的課堂上竟然還出現了一點電腦的小故障,這些都不是我上課前所能預料到的。一堂課就是在我這樣的緊張和出錯中結束的。

課後,想想這堂課,真的是一堂不完美的課,或者說確實出現了很多小差錯,也引起了我的一點思考。

1、文中的一個字音混淆。“瀑布”的“瀑”的讀音,我把“pò”和“pù”混淆了,另外,學生在讀“系(jì)腰帶”時,個別學生也把這個多音字讀成了“xì”的讀音,我也沒有及時發現並糾正。這些都是我自身的素養不夠紮實所引起,以後還必須加強這一點。

2、課件運用出現了偏差。上到課快接近尾聲時,突然電腦出現了一點小故障,這是我從來沒有碰到的事,可我卻不會當場處理,導致還有幾個課件播放程序播放不出來,課堂環節也就到那出現了一點偏差。這時的我真的是心慌亂萬分,接下來的教學環節我該做怎樣的調整呢?我一邊上,一邊調整着我的教學機智。這一事件告訴了我,事先我應該多考慮一些的,更應該把上課的基本功練過硬些,儘管我的年齡告訴我不再是個青年教師,有些技能確實不如年輕的老師,就有如那個計算機的運用能力,我確實無法和年輕老師相比。但有一點,我很清楚,年輕教師,年老的教師,我們都是教師,我們的職責是一樣的,對孩子應盡的義務是一樣的,我不能虧待我的學生。所以,我也應該儘自己的努力去不斷提高自己,而不能對自己放鬆要求來做事。

3、最後的總結語中,我提到“廬山的雲霧變幻無常,廬山很美,這兒還曾發生過一個美麗的故事,那是由郭凱明和張喻演的《廬山之戀》,唐代的大詩人李白,宋代的蘇軾遊覽了廬山後都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這時,我看見底下聽課的老師在笑,我猜測他們一定是由我說的那《廬山之戀》引起的聯想了。這是個愛情故事,跟三年級的孩子提及,似乎不適合。課後,我證實了一下,果不出我所想,老師們的“笑”確實因此而起。課後,有的老師還提醒我說,那兒不該這樣設計。關於這一點,我真的有點自己的想法。談到愛情的話題,我們難道就一定要在課堂上保持緘默嗎?或者說避開這話題一概而不論嗎?何況我也只是點到爲止,並沒有去故事梗概這內容啊。記得有一次,我在讓學生課外延伸時拓展了這樣一練習題:寫出帶有“月”字的成語。學生交上來的作業裏就有“花好月圓”,“花前月下”等詞語,這些詞語也跟兒女談情說愛有着關聯。事後我還曾與學生閒聊問及他們是否真懂這些詞語的意思,從孩子們的回答中,他們也並非一無所知的。難道理解這些詞語,我們一定要放在一個適合他們的年齡段嗎?其實,在我看來,有些東西的教育是可以潛移默化的,而不必要到了某個階段纔拿出來大張旗鼓的說教。一般的來說,孩子們都有好奇心理,有些成人的話題,你越不想讓他知道,他越想去窺視,結果就因爲小孩的幼稚而鬧出了一些不堪,甚至未成年就做下了無知的事造成終生的遺憾。我更佩服在內蒙古開設的性課堂教育課,雖只是嘗試,最起碼說明他們已經有了這個意識,對孩子加強性教育也成了孩子接受教育的一個課程。而在我們看來,這可能是冒大不違的。所以,我個人認爲有些教育是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的,只要對孩子無害,都是可以嘗試的。

自相矛盾教學反思 篇15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就要求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確立新的閱讀教學價值觀——尊重差異,張揚個性,多元解讀。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許多老師往往“走過了頭”,把尊重等同於“放縱”,把張揚等同於“隨心所欲”,更把多元理解等同於“想怎麼理解就怎麼理解”。學生的理解與文本的價值取向相去甚遠,而老師沒有主觀意見,沒有核心理解,學生說什麼都對,都給予肯定,從絕對的“書本中心”完全走向了絕對的“學生中心”。爲解決這一矛盾,課堂上我讓學生圍繞主題展開討論:對於三個兒子的表現,你認爲誰做的最好,爲什麼?學生大都認爲第三個兒子做的好。這時,我問學生:難道其他兩個兒子就不優秀了嗎?這個問題的設計,幫助學生們理解正確的價值取向,理解三個兒子其實都很優秀,但是隻有孝敬父母的纔是“真正的兒子”,在學生心裏激起情感的火花。同時也做到了正確處理“多元解讀”與“尊重文本正確價值取向”的辨證關係。

“真正的兒子應該關心和愛自己的媽媽。”

“第三個兒子很懂事,也很愛自己的媽媽,他知道幫助自己的媽媽。”

“我們要學習第三個兒子,爲媽媽多做事!”

……

聽着這些感人的話語,看着那一張張美麗而可愛的臉龐,身在這動人的語文課堂中,我感受到一種來自於放手給學生所創造出的幸福和愉悅中。

最後,爲了聯繫實際生活,激發學生孝順父母的心願,我佈置課後作業讓學生爲媽媽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爲課文的學習提供生活的保證。使文本轉化成一個基於真實的環境,在還原後的生活場景中,學生可以完成生活交給的任務,在生活中、在體驗中完成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提升,爲課文的學習提供生活的保證。

自相矛盾教學反思 篇16

整節課的設計注意體現新課改的理念,密切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創設貼近學生的生活情境。一開課,我就創設猜謎語情境,通過遊戲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引出新課。

《標 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出發,爲學生從事數學活動提供交流與合作的機會。日常生活中的實際經驗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快樂的家園”這一 情境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可以說每個學生都看到過。在本節課中,我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他們看一看、說一說,把觀察和語言表達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 去感悟、去體驗,較好地掌握了所學知識。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要爲學生提供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小小足球場”就設計成一個 遊戲活動,通過生動有趣的活動,使學生在玩中學、樂中悟,實際效果很好。稍有不足的是活動中沒有充分發揮學生主動參與的精神,而是讓他們被動地接受知識。 例如我設計一個遊戲:讓10個學生扮演10個運動員,按1,2,3,4,…的順序來排隊,然後問你喜歡幾號運動員?他排在隊伍中的第幾個?學生回答後,全 班同學來驗證。這樣一來,部分學生就被動地接受知識,不如這樣設計問題:請學生說一說你喜歡幾號運動員,他排對了嗎?你自己數數。這樣,學生就主動參與到 活動中去,就會主動去探索,從中獲取知識。

自相矛盾教學反思 篇17

1、認真設計教學過程,增強《弟子規》教育的實效性。

教學中,我把教育作爲課堂的主要目標,緊緊圍繞“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鬥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這三句話的思想教育內容展開,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真正明白如何去爲人處世,切實把思想教育的核心牢牢抓住。

2、認真開展以《弟子規 》爲內容的班級活動,鞏固教學實驗效果。

課堂上我設計了運用《弟子規》的環節,要求學生根據特定的環境,使用恰當的《弟子規》語言,來規勸或讚揚別人。這個環節主要是促進《弟子規》的運用,真正讓《弟子規》學習落實在學生的行動中,使《弟子規》得思想深深在學生心中紮根。

自相矛盾教學反思 篇18

本節課採用“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饋測試”等流程

一、重視情境創設,讓學生經歷求知過程。本節課引入問題教學的模式,其目的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積極投入到解題思路的探索過程中,通過合作學習引導學生深層次參與。

二、有效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加課堂教學效益。在學生通過動手實踐、猜想、概括等活動後,用幾何畫板演示角平分線上的點運動時,該點到角兩邊的距離的變化情況,進一步體會變化中的規律並快速反饋出相應的結論,爲下一步的命題的歸納與概括、證明奠定基礎。課件的動態演示,對抽象思維能力偏弱的學生有了更好的幫助,有效促進學生從直覺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

三、注重對學生數學課堂學習過程的評價,儘可能做到充分理解和尊重學生的發言。對正確的發言給予真誠的肯定,對不對的意見有意進行冷處理,創造機會讓學生去爭論。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敢說、敢議、敢評。不足是有時過於急躁,應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

自相矛盾教學反思 篇19

在簡單導入後,讓學生說說“王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時”,孩子們很快用“很有才氣”來概括。在讓學生板書後,很自然地引入到對文本的研讀。

進入研讀階段,孩子的表現漸入佳境。孩子們對文本的理解還是很深刻的,他們的發言每每出乎我的意料。

“從‘聽說’這個詞,我可以體會到兩個意思:1、王勃確實很有才華,要不他的名氣是不會傳到閻都督的耳裏的;2、從這個詞也能看出,閻都督可能覺得‘耳聽爲虛,眼見爲實’吧,他沒有親自領略王勃的才華,所以想借此機會來領略一下吧!”

“我看閻都督有點半信半疑,畢竟僅僅是聽說而已。”

“半信半疑?那是‘信’多一點,還是‘疑’多一點?”我追問到。

“應該是‘信’多一點,否則他就不會‘邀請他也來參加’了!”一個孩子接着話茬說。

“我覺得他或許還有想讓他女婿在王勃面前露一下臉的意思。”

毫不起眼的“聽說”兩個字,居然被孩子們咀嚼出這麼多的內容來,是我課前根本沒想到的。

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中寫諸位客人的表現,課前我是很擔心孩子不能理解作者曲筆的妙處的。但課堂上孩子們的精彩依舊讓我“吃驚”。

“這樣寫的目的其實還是是在寫王勃。”

“哦,能具體說說嗎?”

“寫諸位客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副束手無策的樣子,這樣可以從反面襯托出王勃的‘才氣過人’啊!”

“他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方面是因爲確實擔心自己不能寫好,時間短,寫不好就丟自己的面子的;另一方面,他們也知道閻都督是早有安排的,讓自己的女婿來寫。他們沒必要讓閻都督爲難。”

看得出,孩子們的課前是做了充分的預習的,我不禁一次次地爲孩子們豎起了大拇指。

課的第三自然段的教學是課前最擔心的,在新城的試上感覺處理得有點草率。雖然,課前做了無數次的思考,但總感覺沒什麼新的想法,總覺得這裏的關鍵是如何把孩子帶入到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去。於是,今天的教學我做了如下的處理:

在出示第三段文字後,我讓孩子們輕聲讀讀課文,想一想:隨着你的朗讀,在你的腦海中出現了什麼樣的畫面?或者說,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孩子們頓時明白過來,輕輕吟誦。不一會兒,孩子們紛紛舉起手來。

“我看到了藍天,看到了江水。”

“哦,是藍天嗎?傍晚時分,夕陽西下啊!”

“不對,是晚霞映紅了半邊天。”孩子幡然醒悟。

“我看到了紅紅的晚霞映照在江面上,好象給江面上鋪上了一條金光大道。在這金色的世界裏,有一隻野鴨正披着落日的餘暉在展翅翱翔。”

“哦,一隻野鴨。”我故意強調了“一隻”這兩個字。

“是的,課文裏說的,是‘孤騖’。”

“聽大家說得這麼好,老師也想來讀讀課文第三自然段了。”

掌聲中,我操起了那“不太普通”的普通話讀起了課文,孩子們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或許,他們沒想到老師真的會來範讀。

見孩子們還沉浸在文字所描述的情境中,我出示了“落霞孤騖秋水長天”圖,說:“文字的描述這麼優美,但王勃就用了一句就把這場面寫了下來。”學生很自然地齊讀起——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下課的鈴聲終於響起,孩子們意猶未盡,教室裏一下子又恢復了熱鬧。

自相矛盾教學反思 篇20

《春季星空》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秋季星空》和《冬季星空》兩課的基礎上學習的。由於本課內容是誇季節的,時間跨度比較大,需要學生長期的觀測,這點學生可能很難堅持做到,爲了彌補學生實地觀測的缺憾,課前我做了大量的準備,具體講如:在上這節課以前,我自己先根據上下冊教材、上網查資料,看相關視頻,下載課件,同時對於星座的數量、名字、形狀、在天空中的位置、方向、甚至有些關於星座的傳說的知識進行了梳理,通過對這些知識的整理和學習,使我也受益匪淺,真正的體會了教學相長的含義。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發現,學生對星座的前概念水平起點較低。主要表現在學生對星星比較陌生,只認識大熊座等比較有名的星座,幾乎沒有學生實地有目的的觀察過星空。對星空的印象膚淺,難以溝起學生對滿天繁星的美好回憶。因此在課的引入部分,儘管我設計了利用美麗的星空圖片導入,但效果總覺得欠佳。經調查,我認爲這與現在的學生很難有機會與美麗的星空接觸有關。現在城市的夜晚燈光較亮,孩子也很少有機會在盛夏之夜露天野外納涼的時間,更沒有在漆黑的夜空中走夜路的體驗,再加上現在的大氣污染特別嚴重,在晴朗的夜晚,也很少而且也很難欣賞到漆黑的夜空上閃爍着繁星的景象。

雖然這節課已經結束了,但我認爲,孩子的觀察和科學興趣的培養並沒有結束。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不僅僅依靠學校,依靠科學教師,我們的社會和家長更有着義不容辭的責任。

自相矛盾教學反思 篇21

學生對於釐米的的概念應該比較熟悉,如常見的學生尺,三角板等都帶有釐米刻度,學生也用尺子量過簡單的圖形的長度。所以剛開始學習釐米的認識看起來並不難。而對於米的認識就有一定的困難,米雖然是基本的長度單位,但是學生接觸的比較少,缺乏這方面的以驗,儘管在課堂上我找了專門的米尺讓學生反覆認識,比一比,試一試 ,量一量,說一說等,瞭解一些簡單的知識如:1米=釐米,500釐 米=米等還行,遇到稍複雜的單位如:媽媽身高1(米)60(釐 米)可以,媽媽身高160( ),好多學生都 填“米”,對於米的單位長度的表象還是很模糊,所以米、釐米的認識是學生學習長度單位中的一個難點,要讓學生地正確建立起米、釐米的表象是比較困難的。我認爲要加強學生對米和釐米的認識,必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讓學生在對自己比較熟悉的物品的長度,高度等有了感性的認識後,初步建立米和釐米的表象。如量自己的數學課本封面的長和寬,鉛筆盒面的長、寬,橡皮的一個面的長、寬,自己的身高、爹媽的身高,書包的邊長,課桌面的長和寬,課桌的高,教室門的長和寬,黑板的長和寬等等,這樣在學生經歷了大量的感知之後,頭腦中便 初步形成了米和釐米長度的表象,在使用這兩個單位時就會正確無誤。尤其是在練習 過程中讓學生多動動手量,多動腦想,多估一估,一開始估學生都 不敢估,知道自己可能估計得不準,我就鼓勵學生大膽地估,告訴他們生活用到估計的時候比測量還要多,明白估計的重要性,甚至還放寬了要求,要求估計的內容只要是估計的數字,不是測量的,誤差大小都給算對!這對於幫助學生儘快建立米和釐米的長度單位的表象有很大幫助。

總之,學習這部分內容,不僅要藉助學生熟悉的事物,還要鼓勵學生多動手,多動口,多動腦,多估計豐富學生的實踐以驗,在積累中形成以長度單位的表象。

自相矛盾教學反思 篇22

重回二年級,儘管有許多的不適,但我還是努力改變着自己,處處適應學生,使自己的教學即紮實又有趣。因此本課教學伊始,我和學生以談話展開,激起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使學生一下子走進了課堂,和老師一起感受秋天的美麗,感受語文的魅力。

在本課教學中,我從學生的興趣入手,遵從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原則每個環節都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欣賞圖片,遊戲識字等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主動學習,達到預期的效果。

一、多種形式,激發學生識字興趣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本課要求一節課認識8個字。我採用領讀、開火車、摘蘋果遊戲等趣味性很強的活動,使學生輕鬆愉快地認識了漢字,真正做到了寓教自樂。

二、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

在本課的教學中不搞孤立,枯燥的識字環節。採取“隨文識字”的方法,堅持“生字從文中來,再到文中去”的識字順序。課堂上首先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用多種形式讓學生讀遍課文,把文中生字圈出來,體現了生字從文中來。先學字再學詞,學生在文中能認識繩子後,引導學生把文中的繩子提出來,強化生字的讀音,然後通過“開火車”的形式,把生字又放回文中。同時又創設了新的語境,使學生加深了生字的印象,鞏固了生字。

三、識字和語言思維訓練結合

在識字教學中,指導學生把識字個語言訓練思維結合起來。如:在學生認識“梨”時,學生說:“我喜歡吃梨。”就記住了“梨”字。隨即提出“你們都喜歡吃什麼梨?”學生說說出了各種梨,這樣即認了字,也把說詞與生活密切聯繫起來。再如說“勤”字時,學生說“勤勞”,就啓發學生用“勤勞”說一句話。這樣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拓展了識字。

四、注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課文朗讀從低年級開始就要加強練習,指導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本節課處處都能聽到朗朗的讀書聲。開始時是自由讀課文,同桌對讀。大聲讀文來初步感知課文,待生字學完後,又回到文中。喜歡哪句就讀哪句,想怎樣朗讀就怎樣朗讀。同時分句進行朗讀指導。有指名讀,自由速讀,範讀,齊讀等多種形式朗讀,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進而體會對秋天的景象和勤勞的人們的喜愛,讚美之情。

儘管有一些收穫,但也存在這不足:比如生字的指導方面,由於課堂讀書時間長,寫字知道沒有進行,而是放在第三節寫字課指導。以後我會更加合理安排時間,在有效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

自相矛盾教學反思 篇23

《愛我中華》這首歌曲是一首非常優秀的作品,歌曲歡快有力,旋律流暢易學。九年級學生由於生理上心理上都處在一個特殊階段,學生普遍比較害羞,不太願意張嘴唱歌,尤其是男同學的聲音正處於變化階段,就更不輕易張嘴演唱。爲了避免這種情況,我一開始就使用視頻歌舞錄像《幸福大家庭》,吸引學生的眼球,讓他們感受到一種輕鬆,愉快的氣氛。然後我用詩歌朗誦的方式,用高亢激昂的語調朗誦一段話,來感染學生,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愛國心,同時也調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也產生這份愛國之情。下來直接點名主題。

在教唱歌曲的環節中,我要求學生能夠先唱好樂譜,再來填歌詞,逐字逐句的慢慢引導,用話語,用音調,用感情讓學生漸漸地體會和理解歌曲,對於教學重點音準、節奏、裝飾音這些技術處理上也從不放鬆,在情緒處理上更是處處要求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時刻爲教學難點(學唱歌曲,用心體會音樂,用熱情、歡快、悅耳的聲音演唱歌曲)做鋪墊。九年級學生在律動中要注重學生參與性,不能像國小生一樣又跳又唱。處在這個階段的學生有一些不喜歡動,我在這裏充分考慮到這一點,所以我選擇簡單而有效的拍手,捻指,起立唱歌的方式,即讓學生感覺到不幼稚,又讓學生有節奏感,他們每個人都能做到。瞭解歌曲的詞曲作家和拓展部分都是增加學生的知識量。最後還有一段愛國主義教育,老師和學生一起朗誦這段話,掀起了整個課堂的最高潮,同時這部分和剛開始的部分也起到前後呼應的效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