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親人反思總結(通用1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91W

再見了,親人反思總結 篇1

新課程、新理念正逐步走進校園,走進師生生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本課教學中,我特別注意讓學生去收集資料,目的是促進課內外結合,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收集資料,利用資料的能力。本人在教學《再見了,親人》一文,採用的是情感教學。啓發學生想象,在頭腦中再現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們如臨其境,如見其人。

再見了,親人反思總結(通用19篇)

教師給學生比較開放的提問,如:“讀文章後,你的心情怎樣?”“讀文字,哪些地方讓你感動?”在這樣的前提下,結合當時志願軍離別時的情感變化,對往事的回憶,抓住親人間的情感流露,教師能適時地引導。如大娘與志願軍之間血濃於水的親情等,讓學生明白,雖然從血緣關係來看志願軍戰士和大娘、小金花、大嫂她們不是親人,可是她們做到了親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這纔是真正的深情。如“雪中送炭”,“爲什麼昏倒?”學生談了很多,有些扯的比較遠,教師要給予引導,聯繫上下文,結合當時志願軍所處困難,緊緊扣住“親人”這一主題來引導,可能更有實效,理解能更深。

在開始時,通過圖片把學生帶到抗美援朝、志願軍回國的場面,使學生有一個直觀的感受,並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初讀課文後,讓學生在課文中找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的內容體會,尊重學生的選擇,培養學生自主選擇能力。遺憾的是,對於自主選擇的內容,學生的交流比較的散,教師要創設一個整體把握的過程,否則有些學生的感受很深刻,而有些學生則似乎有些脫離文本,不利於學生整體的感受。

再見了,親人反思總結 篇2

學生在領悟情感的同時,必然會激起表達感情、抒發情感的慾望。此時,我設計引讀,更好地讓學生抒發情感。比如第四段,可按火車“啓動”、“徐徐開出”、“飛馳而去”三個過程設計引讀。像最後一個過程——列車“飛馳而去”,就是這樣設計引讀的:

“戰士們深深地依戀朝鮮的山、朝鮮的水,更依戀朝鮮的親人們!然而無情的火車卻風馳電掣般向前駛去。戰士們趕緊把頭探出窗外,只見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佇立在窗外,不停地揮手告別。此時此刻,戰士們再也忍不住了,淚水模糊了雙眼,要想對朝鮮親人再說上幾句離別話,然而距離遙遠,戰士們只能默默地在心頭呼喊——”

此時,學生們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後的話語:“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和你們在一起。

再見了,親人反思總結 篇3

注重體現字、詞、句、篇的訓練。本課教學對字詞句的理解我不是議到表面,而是做到了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要求,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讓學生從字面去理解,並說出比喻意,然後再聯繫上下文去理解這個詞。“雪”指困難,誰遇到了困難?遇到了怎樣的困難?“炭”本文指什麼?“送”大娘是怎樣送的?通過理解這個詞,使學生理解了整段內容,對句子的理解,我抓住課文的重點句子讓學生改變說法,並把改好的句子與原句進行比較,體會句子在文中的含義、作用,並通過理解重點句子而牽一髮動全身,使學生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含義。

提出的問題有概括性。比如在分析第二段時,我提出小金花是個怎樣的孩子?從哪些地方看出來?這一問題把整段的內容都概括了出來,學生帶着這個問題去學課文。通過討論學習,把小金花的特點分析的很透徹。

再見了,親人反思總結 篇4

新課程,課文越來越長,課數越來越多。在一片茫然時,吳雯嵐老師如送春風,確定了這學期新課程培訓的主題是“長文短教”。第一次聽到這個“長文短教”時,從字面理解就是,對於篇幅很長的課文,要採取緊縮政策,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教學。

1、注重朗讀訓練,讀中悟情。俗話說:“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可見讀的重要性,本節課,我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了各種形式的讀,有教師範讀,自由讀,有個別讀,有齊讀,讓學生從讀中體會中朝軍民的深厚情誼,進而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2、注重培養學生想象力。該文語言凝鍊,爲培養學生的語感,我引導學生聯繫課文內容,啓發他們展開想象,豐富課文內涵,拓寬思想,強化積累。如啓發學生想象:八年來,志願軍爲朝鮮人民做了哪些事?課文後三個自然段,通過朗讀引導,讓學生想象千千萬萬個大娘、小金花、大嫂到車站送行的情景,這樣不僅對學生理解課文很有幫助,而且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再見了,親人反思總結 篇5

教學時,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好好品析,讓學生體會情感。

課文在追溯那難忘的往事時,出現了好些“血”,“淚”的詞語,比如:“失去了唯一的親人”,“失去媽媽”,“失去雙腿”中的三個“失去”,充分說明了朝鮮人民爲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獻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親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說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同歸於盡”體現了小金花的媽媽痛恨敵人、熱愛志願軍的感情;“噩耗”反襯小金花的剛強;“倒在血泊裏”、“代價”說明朝鮮人民爲志願軍做出了巨大的犧牲。

通過琢磨詞句,讓學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學生“內心體驗”。讓他們深深體會到朝鮮人民對志願軍戰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親人卻似親人的感情。

教師應成爲學生閱讀的導師、課堂閱讀的組織者、促進者,而不是居高臨下控制信息的專制的權威。教師應該積極營造親密和諧的氣氛,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引導他們掌握閱讀的方法,把“點撥”、“啓發”、“引導”、“激勵”留給自己,把“閱讀”、“體味”、“品味”、“感悟”還給學生。

再見了,親人反思總結 篇6

教學時,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好好品析,讓學生體會情感。

課文在追溯那難忘的往事時,出現了好些“血”,“淚”的詞語,比如:“失去了唯一的親人”,“失去媽媽”,“失去雙腿”中的三個“失去”,充分說明了朝鮮人民爲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獻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親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說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同歸於盡”體現了小金花的媽媽痛恨敵人、熱愛志願軍的感情;“噩耗”反襯小金花的剛強;“倒在血泊裏”、“代價”說明朝鮮人民爲志願軍做出了巨大的犧牲。

通過琢磨詞句,讓學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學生“內心體驗”。讓他們深深體會到朝鮮人民對志願軍戰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親人卻似親人的感情。

教師應成爲學生閱讀的導師、課堂閱讀的組織者、促進者,而不是居高臨下控制信息的專制的權威。教師應該積極營造親密和諧的氣氛,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引導他們掌握閱讀的方法,把“點撥”、“啓發”、“引導”、“激勵”留給自己,把“閱讀”、“體味”、“品味”、“感悟”還給學生。

再見了,親人反思總結 篇7

剛上完《再見了,親人》這篇課文,頗有感受。課文記敘了1958年最後一批志願軍離朝回國時,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讚揚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這篇課文感情真摯,語言凝鍊,句式參差多樣,篇幅較長,是一篇訓練學生語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訓練學生朗讀的好教材。

如何根據教材提高學生語文整體素質出發,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和諧發展,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呢?我的做法是:

這篇文章雖然語言凝鍊,感情真摯,可由於課文所寫故事離生活較遠,給學生理解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難度,所以我在上課開始,先結合地圖簡單地向學生介紹了課文的寫作背景,這樣有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然後我根

據課文內容讓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這樣不僅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更重要的是一開始就讓學生走進了中國人民志願軍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誼。

再見了,親人反思總結 篇8

(1)例如在課文字詞預習的檢查上,就發現學生預習得不夠充分,對文中“ 忒”的(tuī)和(tēi)兩個音,在文中書面語時應該念(tuī),學生對此探究的不夠深入,而且結合文本內容沒做出正確判斷。這也啓示我,字詞的音、義探究是文本的基礎,要常抓不懈。

(2)在內容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課堂氣氛還不夠活躍,這與說明文是比

較規範化的文體及學生在衆多老師眼皮底下上課時的緊張情緒也有一定的關係。所以作爲教師我在平常的教學中還要多引導、多啓發、多放手讓學生髮表看法學。

(3)在品味課文詩情畫意語言美的環節,對於這部分定爲重點和難點,聽課老師還是給予了肯定的評價,學生的表現也都不錯,在自我探究中都表現得十分突出,對文章中出現的引用也都分析到位了。也有部分聽課老師認爲這部分的文化氣息還可以上得更加濃厚一點,進一步發揮,但礙於課堂時間有限,我沒能進一步探究,但老師們提出的這點意見值得我好好思考,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去不斷嘗試,不斷開拓,爲中學語文教學打開一片新的天地。

所以通過這堂公開課我本人也收穫很多,記起《語文課程標準》曾指出:“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語言的積累,……積累工作可以讓我們沉澱自己的漢文化底蘊,這是我們在國小、中學乃至一生都應該堅持的事情,因爲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努力地傳承中華民族優良的文化傳統。”我知道,作爲語文老師,任重而道遠;所以我要更加努力讓自己的課堂成爲學生收穫知識,收穫成長的家園!

再見了,親人反思總結 篇9

1、 在時間準備中不夠充足,也沒有提前試講,當真正上課的時候,感覺有點緊張,特別是當課件亂了的時候,變得慌亂起來,心理素質不過關,這點在以後的教學中還需加強,因爲作爲一個老師緊張是要不得的。

2、 課堂氣氛不活躍,不嚴謹,課堂常規還有待加強。在課堂的駕馭能力還不強,沒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

3、 教學目標沒有完全落實,尤其是有感情朗讀、背誦這兩個目標上引導得很少。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語文課需要花大部分時間在朗讀上。在整堂課的學習上,我讓孩子們進行朗讀的環節比較少,目標中的有感情讀,似乎在整堂課中都有所忽視,沒有真正落實目標。

4、 在課堂評價的實施和運用中,我不能適時地爲學生作出最適當的評價,評價語言不夠豐富、較爲單一,評價缺乏實效;

5、 在自主感悟的過程中也存在着“引導過多”等問題,在讓孩子主動認知方面還沒有真正放開。教學時,我只是注重自己對本課重點詞語和句子的感悟,沒有關注學生在學習方法的提高,大膽“放手”,而是把自己的感悟強加給學生,沒有引導學生對這些詞語進行理解後而獲得自己獨特的感悟和見解。這樣一來,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不強,學習能力沒有提高,只是“學會”而沒有“會學”。

6、 沒找到着重點進行訓練,沒有注意到運用抓關鍵詞的方法還不是低年段教學的主要方法。在理解重點詞語上,我更多的是灌輸給孩子們“這詞語什麼意思”上,我覺得老師應該引導孩子們去理解,並相信他們的能力,把課堂還給孩子們。

再見了,親人反思總結 篇10

1、認真研讀教材不可少,還要做好聽課總結。作爲一名年輕教師,有的僅僅是理論知識,欠缺的是教學經驗。針對這一點,我就應該多聽師父和老教師的聽課,課後認真總結他們上課的優點和不足,重點學習他們是如何組織課堂,如何引領同學們思考,如何設置問題進行有效提問,從而來提高課堂效率。

2、深入瞭解學生

俗話說:“知已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就像雕刻家在面對一塊石頭,他肯定不先忙着下手,而是細細的琢磨,這塊石頭像什麼,質地是什麼,有什麼缺陷等,然後再雕刻出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只有瞭解學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剛剛和他們接觸不到一個月,我必須多和同學們交流,不緊要了解同學們對原有知識的掌握情況,也應該瞭解她們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這樣才能更清楚同學們會在什麼地方出問題,易犯怎樣的錯誤,這樣才能更準確的判斷出同學們的學習障礙,這樣在與同學們交流的時候纔會讓同學覺得老師說的對,纔會新服老師,纔會發自內的去想學這門知識。

3、豐富教學形式,抓住課堂

對於不同類型的課應該有不同的教學模式,教師應該注重引導和關注學生對知識的反思,幫助同學們從原有知識模型的基礎上反思新知識,給學生時間思考、給學生時間討論才更有利於教師抓住關鍵點,找到突破點,從而讓教和學處於最優狀態。還應該充分利用學校的教學設備,化學課不僅要利用多媒體,更要充分利用實驗,讓事實說話,讓同學們用自己的雙手得出結論,這樣會增加同學們的學習興趣,有利於課堂效率的提高。

4、充分利用好課前課後的短暫近距離

在課前和課後或是新聞輔導時間,走到同學們中間去,充分利用師生短暫的共處時間,解答學生的各種疑難。這樣和學生近了他們纔會信任老師,纔會和老師更交心交流,有利於教師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互動。

作爲青年教師雖然自己現在問題很多,但是隻要用心去做,用心去想辦法,多和別人交流,多學習,肯定會不斷成長!

再見了,親人反思總結 篇11

我設計了拎一拎、背一背兩個體驗環節。

環節一:我從食堂借來了20千克一桶的色拉油,讓學生在課堂上試着拎一拎、說一說。弱小的女同學幾乎拎不起來,她們直喊太沉了;力氣大些的男生們雖然拎離了地面,但也堅持不了20秒。他們抱怨道,太重了手都拎酸了,還紅了一道印子。於是,我順勢利導,“才小小的一桶20千克重的色拉油,都把大家累成這樣,要是50桶這樣的色拉油,你估計我們班誰能拎的動?你們知道多重嗎?”學生紛紛表示,50桶這樣的色拉油1個人不可能拎的動。在學生交流的同時,我板書着:一桶20千克50桶千克。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出1000千克就是1噸。

環節二:在學生中找幾個25千克重的同學。我讓班上一些同學嘗試背一背這些25千克的同學,看看誰能背的動,誰背的不止一個同學。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有的同學能背動一個25千克的同學,有的能一邊背一個,一邊抱住一個,大家在笑聲和叫聲中感受到體驗的快樂。再問他們多少個25千克的同學是1000千克,也就是噸時,學生很快說出答案。接着,我“借題發揮”,讓前後的男生或女生分別告訴對方體重,再相互背一背,估計多少個____的重量是一噸。

再見了,親人反思總結 篇12

本教材是一篇知識性的科普短文,全文圍繞一個"變"字,講述了水在自然界中的許多變化形態。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十分缺乏,我用電腦課件製作出生動形象的畫面應用到教學中,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把複雜深奧的自然常識變得一目瞭然,淺顯易懂,提高了教學質量,豐富了感性知識。

課文在即將結束時教師以一首詩讓學生體會感受水的用處,同時也將這節課的內容也得到了昇華。

當然整堂課也有不足之處:

在識字教學過程中,學生朗讀的形式還應再多一些,例男女生讀,小組讀,開小火車讀,同桌等等,通過採用不同的形式一方面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便於更好地鞏固生字教學,爲詞語教學和理解課文打下紮實的基礎。

教師的評價語還應在豐富一些,同時對學生的上課表現的評語還應在具體而又有針對性一些,以便於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師的語速還應在慢一些,由於低年級的學生思維相對比高段要來得慢一些,教師的語速過快會影響學生思考的空間和時間。

在本堂課中,教師應該更多地放手讓孩子去說去想,發揮他們天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同時,教師的生字範寫,還應在規範些。

再見了,親人反思總結 篇13

整堂課,我設計了複習導入、新授、總結點題、拓展延伸這樣四個教學環節。其中第2-4自然段是課文的主要內容,在學習時,我主要抓住小英的感情變化爲主線索,讓學生找到描寫小英的神態、舉動的句子。學生一下子就能找到了,然後創設情境,當學生讀到英子猶豫時,我及時設計對話情境(走到一位同學邊,摸摸她的頭):你爲什麼低頭呀?你能說說你的心裏話嗎?學生這時走入文本,把自己當作英子,說:“我害怕,別人會歧視我。”“我到底上去,還是不上去。”

“不上去,纔來的新老師老師要批評,上去,大家一定要笑我,怎麼辦?”此時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感受到英子害怕、猶豫的憂鬱的心理。當英子鼓起勇氣一搖一擺地走上去時,(我讓一位女同學上臺)我鼓勵學生說:“難道我們不該爲小英這樣的勇敢鼓掌嗎?”頓時教室裏響起了熱烈而持久的掌聲。我又創設情境:“小朋友,此時,你就是英子的同學,你想用掌聲告訴她什麼?”學生熱情的話語打動了我們:“別怕!我們不會嘲笑你!”“勇敢點!”當同學們給了英子兩次熱烈的掌聲時,老師引導:快把這誇獎的掌聲響起來吧!英子在掌聲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呀!無數的話語在英子心頭涌動,英子你想說:……“謝謝你們,你們的掌聲給了我極大的鼓勵,使我鼓起勇氣微笑地面對生活。”“你們的愛使我終身難忘。我要自信地面對一切。”

就這樣,學生在與文本對話中感受到英子從憂鬱到開朗的變化過程,從而感受到大家的愛。這部分情境的創設我覺得是比較成功的。我努力讓孩子在這次互動的愛的學習活動中去理解課文內容。

再見了,親人反思總結 篇14

在這節課中,爲幫助學生體會老舍先生愛貓、愛生活的情感,我設計了自由讀、默讀、瀏覽、指名讀、有體會地讀、師生共讀、推薦讀、邊想象邊讀、評讀等多種讀書形式。在各種讀的形式中,學生由於各自的理解不同,對不同字句語調、重音的處理也不同,讀得效果較好。這樣設計是爲了鼓勵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只有利用多種方式讀書,才能發揮學生個性化特點,產生“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教學效果。在各種讀書形式的穿插運用中,學生從整體感知到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始終邊讀邊悟,最後深切地體會了老舍先生的愛貓、愛生活的情感。

我感到學生在讀“貓的性格古怪”一部分時讀出了自己對性格怪的貓的喜愛之情,在讀滿月的小貓玩雞毛、玩線團、撞桌腿等詞句時再現了滿月小貓更可愛的情景。學生通過自己的讀個性化地再現了老舍先生對生活的熱愛,同時表達了自己對生活的熱愛,達到了我所設想的“以心悟情、以聲傳情”教學效果。

再見了,親人反思總結 篇15

前不久,我到南寧觀摩了“名師大課堂”暨校本教研研討活動。回來後,在本校利用遠教教學光盤借班上了一節公開課——《清澈的湖水》。

我教學這篇課文的思路是:按照光盤教學過程組織課堂教學;出發點是使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中也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因此,在教學中,我按照光盤中的步驟實施教學,學生思維活躍,學得輕鬆,訓練也紮實,較好的實現了預定的教學目標。但這節課也留下了一些遺憾:

一是按照光盤的教學步驟開展教學活動,學生的能力是得到了較好的訓練,但光盤中的每節課都是一個完整的課堂教學,我們在播放的時候,還必須同時組織本班的學生按照光盤中的每個教學環節來進行教學,這樣就有了播放光盤的教學活動和我們自己的教學活動兩個活動過程,教學時間比一般的課堂教學多了三分之一以上,教學任務不能與光盤同步完成。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課後的評課中,同事們提出了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那就是光盤中教學活動的過程和我們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的相同部分可以省略播放,這樣就可以節省課堂教學時間。同事們的意見很好,以後我要借鑑同事們的做法努力改進自己的課堂教學。

二是課堂中不能隨機應變。表現在課前導入沒有根據課堂教學中出現的變化而及時調整原來的教學設計,致使導入效果不好,不能體現預定意圖。開始,我首先提問:“你喜歡我們的校園嗎?”學生回答:“喜歡。”我接着問:“爲什麼喜歡?”本意是讓學生說出喜歡自己的校園的原因,或者是“我們的校園景色優美”,或者是“校園四周風景也美”之類,進而引入課題:“今天老師帶你們來到另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清澈的湖水,看看那裏的遊人又有怎樣的行爲?”沒想到學生的回答是:“我喜歡掃地。”——我們這兒每天早讀之前,各班都先打掃清潔區——課堂教學出現了與課前的設計不一樣的情況。我一時沒有反應過來,沒有根據出現的新情況及時進行調整教學思路,而是依然按照原來的設計進行教學,生拉硬扯地“引導”學生往自己的思路上“走”,結果這個環節花了不少時間,導入效果很不理想。這篇課文所要表現的是“優美的環境需要我們每個人精心呵護”、“景美,人的行爲也要美:保護環境衛生”的主題,如果我根據課堂中出現的這一新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變成:“很好,我們每天來到學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掃本班清潔區,說明我們同學保護校園環境衛生的意識很強。校園是大家的,優美的校園環境需要我們大家來共同愛護,你們說是嗎?今天老師帶你們來到另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清澈的湖水,看看那裏的遊人又有怎樣的行爲?”這樣的導入,比原來的切題,效果自然也更好。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通過學校開展的校本教研活動——上課、評課、反思,既解決了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又發現了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明確了改進的方向——不斷提高自己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手段,力求縮小自己與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的差距,可以說獲益匪淺。

再見了,親人反思總結 篇16

1、本文以“東方之珠”命名,充分顯示了作者對“東方之珠”的熱愛之情。不同的導入方法所帶來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本節課可以直接導入,也可以用一段優美的文字導入。我選擇用一首大家比較熟悉的《東方之珠》歌曲來導入,伴隨着優美的旋律,優美的歌詞,美麗的畫面,其目的是讓學生在視聽效果的渲染下融入本節課的學習中,學生在這種感受下聽到了美妙的歌詞“小河彎彎向南流……”,初步感受到了香港這顆“東方之珠”的魅力所在。從實際效果來看,這種導入方式激起了學生的共鳴。

2、結合畫面理解詞語。

(1)出示羣樓圖,讓學生觀察後說說“鱗次櫛比是一種怎樣的景象?”學生觀察後自然而然說出“摩天大廈很多,一座挨着一座排列着,很密。”

(2)出示銅鑼灣整體圖,學生根據畫面可以說出從“琳琅滿目”可以看出商品多,使人看了眼花繚亂。“人流如潮”說明人很多,銅鑼灣真熱鬧。

(3)欣賞香港美麗的夜景,感悟香港夜景的美,知道作者是怎樣用優美的詞句來描寫,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樂於其中,學得自主、有效。

再見了,親人反思總結 篇17

這是四年級下學期課本中的一篇閱讀課文,通過寫父親克服各種困難在山地上修建菜園的事,體現父親執着、頑強,遇到困難不言退,不服輸的品質。而這也是需要通過課文的學習,引導學生領悟學習的教學重點。教案中,我設計了:走近菜園——看到誘人的翠綠;走向父親——看到父親的菜園;走進菜園——看到父親的精神,這樣循序漸進的三個教學環節,從對文字的理解,逐步深化提煉,引申出其中蘊涵的可貴精神。

以下是我教學本課後一些感受:

一、課堂容量需適宜。這節課的設計我還是考慮到三十五分鐘的教學時間,對於課的容量反覆修改了幾遍。課上完後,自己還是感覺因爲內容量大,導致某些環節處理的不夠細緻,特別是與學生交流的時間不夠充裕,讀的時間也無法充分的保證。對於篇目比較長的文章,能夠在一節課的時間內比較麻利的處理完,我覺得還是有些困難。對於理解接受能力較差的孩子,還是很困難的。這也給自己提了個醒,設計內容一定要有針對性,寧缺毋濫,簡潔明快。

二、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有待全面提高。從課堂上學生的總體表現來說,喜憂參半。有一部分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提高很快,積極性也高。相對的另一部分孩子的表現則不盡人意。我想這可能也與自己平時在課堂的訓練中忽視這部分不太愛表達的孩子有關。在今後的課堂中,與學生間的口語交際訓練得加強,爭取大面積的提高孩子的說話能力。

三、加強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課堂學生的表現來看,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方面差距還是不小的。特別是很多孩子的表現是很被動的,在教師的引導下是一個樣,自己學習的效果又是另外一個樣。閱讀理解方法的指導還需進一步總結提高。除了教師的引導要有方法外,學生自學的手段方法也要進一步規範。防止學生脫離教師這根柺棍就會站不穩或摔跟頭。

從講臺走下來,我覺得需要總結的東西很多,一方面是針對於這節課的,更多的是對於自己在平時的教學中反映出來的很多紕漏,需要自己慢慢消化,尋找有效的解決辦法。我想這比單純的評價一節課的優劣要有意義的多。

再見了,親人反思總結 篇18

上週,我舉行了一節公開課,講的是《山市》,講完之後,自己反思了一下教學過程。感覺不甚滿意。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雖然把學生當作一個完整的人,以學生爲主體,但學生的基礎太差,自己於是就不敢放手,學生也就成爲被動的接受知識的人。自己的課堂就成爲死氣沉沉的比較傳統的一節課,因此,自己一定在課堂教學中去完善自己的教學行爲,讓學生真正喜歡語文,學會終身學習的方法與技巧。

講完之後,自己反思了一下教學過程。覺得每走一步,思考一下,並善於總結歸納,是取得成績的一條捷徑。第一課時理解文意時,我本打算以學生爲主體,教師引導爲輔助,讓他們自主學習,但學生的基礎太差,於是我就不敢放手,學生也就成爲被動的接受知識的人。導致我的課堂就死氣沉沉的,變成比較傳統的一節課。因此,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我將相信自己,相信學生,逐步培養他們學習的方法與技巧(主要是讓學生自己動起來),讓他們真正喜歡語文。第二課時吸取前一節課的教訓,提前佈置預習任務,並設置了大量自主學習的環節。 較好地落實了“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

再見了,親人反思總結 篇19

在本課中教學設計環節簡明,自然流暢,將教學三維目標和諧地構建於教學設計中,緊密生成,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爲魂貫穿教學始終,落實識記與理解 目標。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探究合作,啓發學生分析思考等方式,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較好地實現了對學生能力和方法的培養。

整節課的設計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的教學原則,始終把學生的動手、表達、想像、思考、討論、交流等各種活動貫穿始終,發揮學生的創造力,發揚團隊合作精神,培養學生收集資料、處理資料、動手實踐、分析比較、想像創新等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