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反思(精選1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33W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反思 篇1

20____年4月教育部新制訂並頒佈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的全新閱讀教學理念。不難看出,新課標視野下的閱讀教學不僅是一種“對話式”的閱讀教學,更是一種“個性化”的閱讀教學。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實質上提倡輕教重導的教學原則,學生居於主體地位,應該勇於敢於對文本進行探討、交流、對話。同時,教師居於主導地位,應該鼓勵、引導學生對閱讀中的困惑、疑慮進行深入的交換、鑑賞和品析。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反思(精選19篇)

一、課外閱讀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個人一直認爲:語文課程的特點應該是豐富的人文性而非科學性,它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精神家園和心靈世界而不是簡單的智力和純粹的技能。學生對語文文本的反應應該是個性化和多元化而非普遍性和單一化。但長期以來受大學聯考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人們不能從根本上給予充分的認識和嚴肅的對待,大量的時間浪費在應試操作上,相反對課外閱讀給予無情的撲殺和殲滅。當下的語文訓練是完全脫離生命體驗和現實人生的應試技能訓練,而事實上語文教學應該着重培養學生讀書和思考、體驗和感悟的能力,教師的任務就是積極主動參與進來,與學生一起閱讀、探討和交流。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尤爲重要,甚至可以說是打開學生人文心靈的鑰匙。一個人在中學時代讀了哪些書、又是怎麼讀的,註定要影響他的一生,他的心靈空間和人文視野,他的價值取向和精神旨歸,他的文化胸襟和審美情趣等等,都是在此基礎上發生發展起來的。因此,中學語文教育的任務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讀書人,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帶上一層文化的色彩和詩性的光輝。

二、傳統課外閱讀教學的誤區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習慣於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強的文學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錮學生的思維力和創造力,總試圖“通過少數經典範文的反覆嚼爛,讓學生舉一反三,讀懂天下所有文章”。抽象意義上的課外閱讀教學,讓學生在文山題海中跋涉,使課外閱讀一直難以走出惡性循環的怪圈。傳統的課外閱讀的終極目的彷彿“只有多讀才能寫得好”“讀是爲了寫”,不難看出這明顯是將“閱讀”放在了寫作的附庸地位。在我們的課外閱讀教學中,功利主義、急功近利的現象較嚴重,我們有沒有意識到閱讀本身擁有的重要的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說,閱讀不但不能成爲寫作的附庸,反而有着比寫作更重要的地位。閱讀擴展着我們的心智和精神世界,培養着我們對世界和人生的認識。在人類社會進入到信息時代的今天,每一個人不一定都要掌握高超的寫作水平,但卻應有過硬的閱讀能力。不會閱讀的人,不但無法勝任任何工作,恐怕連最起碼的生活都會有問題。

三、重新審視課外閱讀

1、課外閱讀的視角定位

應該說,語文學習與做其他事情一樣都需要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課外閱讀教學不應是“深挖洞”,更應是“廣積糧”,課外閱讀量不夠,感性認識不足,哪來理性的飛躍。閱讀本質不是技能訓練,而是通過在大量的以瞭解內容或獲取信息爲中心的課外閱讀中提高閱讀能力和語言水平,點燃學生的感知想象力和思考創造力,照亮學生的心靈、釋放生命的力量。

2、課外閱讀的角色定位

課外閱讀活的核心是自主性,之所以特別強調自主意識,是因爲觀念意識是指導人們實踐行爲的基礎,只讓學生懂得答案、技巧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課外閱讀實踐中,體驗內化的基礎上,逐步形成自覺指導自己學習的個人觀念體系。學生有了很強的自主課外閱讀意識,就會有創造性的實踐活動。教師可以適時創設一種專題課外閱讀的情境,強化學生自我意識。在傳統課外閱讀教學中對學習態度的培養,往往採用教師、家長的督促檢查獎罰的方法,使學生感到外力脅迫而產生勉強課外閱讀學習的態度,從而不能主動地參與過程。課外閱讀活動要創設一種類似專題科學探究的情景和途徑,讓學生主動閱讀、探索、發現、體驗,對大量的語言信息的蒐集、分析、判斷,從而增進思考力、創造力。這種活動是建立在學生的自我意識、主動探索的基礎上的,學生認識活動的強度和力度要比單純接受知識大得多。這種創設專題情境的閱讀活動更關心的是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結果;也講求方法技巧,但更關注培養能力,特別是創造力思維能力的方法和途徑。通過學生的大量閱讀,查找資料來認識體驗,而答案的本身並不重要。這種課外閱讀活動學生是主體,教師不是不管,而是在整個過程中起主導作用。表現在導在活動前,引在活動中,評在活動後。指導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間接暗示,教師適時適當指導是舉足輕重的,這有利於學生在教師高質量的指導下獨立完成活動任務,達到“教是爲了不教”的目的。

3、課外閱讀的空間定位

課外閱讀呈開放學習態勢,滲透在紛繁複雜的社會大家庭,滲透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也正因爲這種形式的改變,學生必然會突破原有的學科教學的封閉狀態,學生定會在一種動態、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學習。開放性的課外閱讀改變的不僅僅是學習的地點和內容,更重要的是它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社會化、生活化的活動將成爲課外閱讀活動空間的新內容。學生一旦衝破空間的桎梏,就如魚得水,如鳥歸林,會煥發出滿腔熱情,用他們拓寬的大視野去審視海闊天空的大世界,去光顧琳琅滿目的書海,去體驗複雜而有序的生活真諦。這樣逼真的、多元的、開放的課外閱讀環境,使學生在特定的閱讀情境、角色、任務中展開學習,變狹小的課堂爲廣闊的交際場所,使課外閱讀不再是孤立絕緣的操作,而變成活生生反覆親歷體驗的過程,從而培養能力,提升素養。

四、課外閱讀教學的初探

1、更新閱讀理念

從某種意義上說,課外閱讀比課內聽講更重要。正如呂叔湘先生聽說:“同志們可以回憶自己的學習過程,得之於老師課堂講的佔多少;得之於自己課外閱讀的佔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開吧;也就是說,百分之七十得之於課外閱讀。”我個人常常發現,一些學生知識面廣,理解能力強,思維活躍,正是因爲他們有了較好的課外閱讀習慣和閱讀條件充實了課餘生活,使自己在同學中出類拔萃。我特別注重引導學生正確對待課外閱讀,更新閱讀理念,堅持課外閱讀。事實上,語文成績較好的學生都擁有一些屬於自己的課外讀物,對老師介紹的書籍更是如飢似渴,還喜歡刨根問底地探究文章主旨,並養成與同學交流閱讀心得、探討閱讀技巧、分享閱讀樂趣。因此,我個人認爲:課內閱讀固然重要,課外閱讀同樣不容忽視。

2、傳授閱讀方法

大量的實踐證實:擁有良好的方法能更好的發揮運用天賦的潛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很有可能阻礙潛能的發揮。讀書若有成效,除刻苦努力外,方法正確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古人讀書不惜千里求名師指點,歷代科學家也很注意研究科學法,就是因爲這個道理。可以說,沒有使學生形成一定的閱讀能力和養成課外閱讀習慣的老師,是不善教學的老師。因此,我慢慢意識到:自己第一個任務,也是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千方百計地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習慣,並讓學生養成天天閱讀的習慣,使之成爲書迷。蘇霍姆林斯基也反覆強調:必須教會人閱讀,誰不善於閱讀,他就不善於思考。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某些學生循規蹈矩、勤勤懇懇,對老師的要求總能井井有條,一絲不苟地完成,可謂品學兼優。但要他單獨面對一個簡單的實際問題時,卻呆若木雞,束手無策。他們只滿足於對知識的機械理解,從不想到用所學知識進行舉一反三的應用。所以我在教學中特別注重教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培養閱讀能力。而好的閱讀能力又反過來促進智力才能發展。學生在學習感到困惑時,他就越需要多閱讀。閱讀是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因此,授人以魚倒不如授之以漁。

3、培養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直接的動力和最好的老師。只要嚐到閱讀的甜頭,他們就會不約而同、意氣風發地主動閱讀。當然,學生閱讀興趣有顯著層次差異。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閱讀興趣與讀物性質有密切關係。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不同程度的求知慾,有針對性地因勢利導,儘可能把他們的閱讀興趣激發起來。因此,我要求學生實行課外閱讀周計劃,堅持每天都閱讀並記載自己的閱讀心得,字數、質量等不做具體的規定,只要有感而發均可。同時我每週舉辦讀書報告會、作品討論會等,讓學生分享閱讀樂趣,交流閱讀成果,這樣學生的閱讀興趣日益勃發。當然,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由於要求合情合理,學生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

4、養成閱讀習慣

閱讀方法的掌握,閱讀興趣的培養,這些固然重要,但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堅持顯得尤爲重要。因此,我要求學生每天閱讀時均寫好閱讀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有意識培養學生的習慣和定力。我定期或不定期地檢查閱讀效果。平時有意識無意識引導他們意識到閱讀是個人的事,而且是個人的終生大事。當然,每週的閱讀探討、交流、對話豐盈了學生的精神世界和充實了單調的學習生活。學生由於感到閱讀有樂趣,漸漸意識到課外閱讀在他們的學習中的能動作用,是他們自身的需要而不是教師的強求責難。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積極主動去擴大閱讀面,拓寬知識視野,增長了見識,豐富了心智,從而自身的語文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到薰陶感染。

5、指導學會交流

我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慢慢讓學生意識到:課外閱讀要取得一定的成果,還須良師的啓蒙和與益友的探討。並且告訴學生在閱讀中倘若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疑惑,我都鼓勵學生虛心向老師或同學請教。因此,我每週都花一節課組織學生舉行作品討論及閱讀經驗交流會,指導他們與別人交流閱讀的心得和感受,鼓勵學生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這樣,學生便更積極主動進行更深入的探討、交流和思考。

6、合理利用資源

除了傳統的書本閱讀外,我儘量利用學校的現有資源,例如多媒體放映、報刊剪裁等。目前,不少中外名著都已成功地搬上銀屏,像老舍的《茶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等。我指導學生將文本閱讀與觀看影視結合起來。觀看影視可採取集中觀看與自由觀看相結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好電影、電視和網絡等現代傳媒工具。事後組織影評徵文、座談等活動,以鞏固其效果。通過觀看影視,學生便能更快地掌握原著的基本內容,吸收原著的精華,從而更好地理解原著。

閱讀能增長見識、拓展心智、豐富心靈,爲此,教師在學識淵博的基礎上,必須是個情感豐富和生活體驗豐富的人。課堂之小,教師沒有良好的統籌能力,學生在其中只能學到關於文字的基礎性的帶着技術性的知識。沒有體味到文字所攜帶的美妙,不會產生對閱讀的興趣、對知識的渴望。所以在閱讀這個人生大要之路上,教師必須打開學生們心靈的天窗,閃亮他們的眼睛,讓他們手中小小的船在學海中揚起生動的風帆。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反思 篇2

親切的笑容,溫柔的聲音,委婉的動作,聽的人如沐春風。語文課是美的天地,我害怕把課堂弄得像戰場,我希望帶着孩子們像遊覽名勝一樣,參與其中身心俱樂,心靈有收穫身體也得到放鬆,那真是個美好的理想。

教學反思(一 )

3月7日,離20__年大學聯考還有三個多月的時間,每年到這個時候,我都感覺複習的腳步有點亂。相關的考點基本上都有所涉及,但是沒有一個明顯的從感性到理性,從部分到整體,從淺顯到深度的規劃,總有一種想提提不起來放放不下去的感覺,無奈之下,只好用做題代替講課,這樣下去,出現的結果就是學生的成績大差不差,老師也沒閒着。一場備考大戰就在不停的做題當中結束了。我總覺得在這場備考中,我們丟失了很重要的東西,是什麼呢?是師生共同攀越知識高峯的決心信心麼?不像是,在學習知識的時候,怎麼總是那麼的迷茫困惑;在面對勝敗的時候,怎麼總是患得患失,無所適從;在大學聯考完之後,怎麼是那麼空虛無助,知識好像沒有改變命運。。。。。。我想改變,至少從現在會爲下一年的真正收穫而去耕耘不息。

正在複習文言文部分,學生手裏有資料,把相關的基礎知識總結的相當詳細完備,還有相應的練習題,可是學生做起來真的很被動。課本上的文言文也學完了,我知道學生並沒有把需要掌握的知識梳理出來,而是依然留在了課本上。每次講文言文,我都要做很多的鋪墊,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因爲學生對文言文實在是有畏懼心理的。我本打算把資料上的題做做,我在仔細的講講就了事算了。但我想變變,想和學生共同啃啃這個骨頭,嚐嚐其中的滋味。昨天看了一個老師提供的編故事學習文言虛詞的方法。我就在課堂上隨意實驗了一下,真的沒有期望很高。但是結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先讓同學們自己複習一下18個虛詞,然後要求他們編一個故事,其中貫穿一個虛詞。我怕同學們不積極,或懶得做,我就自己臨陣磨槍編了起來,如果學生不配合,我可以自圓其說。半個小時過去了,一個同學主動地把她寫的交給我看,我示意她寫到黑板上,接下來,陸續就上來了三個同學,我一看我沒機會寫了,就趁着他們正在板書時把我寫的給大家唸了一下,我可以感覺到大家很感興趣。我下去隨便看看了,發現好多同學都動了筆。上來的四個同學,一個做了一首詩,其他三個寫的都是很像文言文的。同學們的表現遠遠超過了我的想象,他們的水平也遠遠超過了我這個老師,我真的好好反思了。

這次教學,讓我對文言文的教學有了很多想法,要趕快形成書面文字,以備來年備考用。

教學反思(二)

今天是3月8日,很值得紀念的日子。我正在忙碌而有序地思考我的教學,並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去迎接探索實踐前行帶給我的心路顛簸。

假如讓我重新帶高三,在文言文教學方面,我會這樣做:首先讓學生準備一個厚一點的,紙質稍好點的本子,告訴同學們這個本子將記錄我們備考文言文的全部基礎知識,以及我們透過文章背後挖掘出的內涵及其對我們思想的影響。其次我在備課方面要加強力度,平時的教學紮紮實實,從知識到能力,從過程到方法,從情感態度到價值觀,都要落實在每一篇文章的教學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要熟悉大學聯考的考點,做好大學聯考和日常教學的銜接。最後,是等到離大學聯考還有三個月,基礎知識也講完了,要帶領着學生做一個總結,一個很重要的總結,除了知識以外,還有一點就是學生學習知識過程中的習慣、方法、品質的不斷規範和強化,然後在一個較高的層次上提出要求,師生共同去追求知識和能力的一個較高的融合境界。

反思這一年的文言文教學,總體來講是失敗的。基礎知識的積累沒有一以貫之,到最後就是隨便講講了之了。由於自己水平有限,閱讀面窄,對文章內容及藝術的把握也很勉強。還好的一點是,平時領着學生做的題比較多,學生雖然對古文畏懼一些,可拿着題還是能對付一二的。可真要面對大學聯考了,師生心裏還是沒底的。

過去了的不說了,問題是現在,還剩下三個月的時間,如何讓學生在這塊知識方面有信心呢?老師應該給學生什麼鑰匙呢?這些又如何該用最少的時間實現呢?

有一個基本的思路是,必須通過做題把知識和能力貫穿進去。問題的關鍵就是選題,要選高質量的題(做歷年的大學聯考題是個不錯的選擇);其次就是備課的力度,讓學生在訓練過程中,心裏踏實下來。識記的內容,必須要求學生掌握利用早讀的時間加強記憶。學生已沒有時間去總結,老師就先列一個框架出來,讓學生把日常的基礎知識補充進去。

下午有一節課,先把我的教學思想告知學生,取得學生的支持。接下來就是具體準備材料了。初步打算是以大學聯考題爲綱,把知識系統化,把古文熟悉化。

下午第一節課,我如實地向同學們闡釋了我的文言文教學困惑以及構思。同學們沉默了,我知道他們也有同感,我立即給他們打氣,讓他們相信師生努力一定可以渡過難關。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在上考場之前,提起文言文或者想起文言文,同學們心裏會有底有數,不能馬上要上戰場了,有同學苦惱地問老師,文言文怎麼做啊?那是多讓人心驚的事呀。那個數那個底來源於平時老師和學生一起積累的知識以及技巧。這樣的話,離考試越近越不會慌,只要反覆地鞏固積累的知識就行了。還有三個月,我們如何選題?如何鞏固知識?同學們動了起來,看來他們看到了希望。我提出建議,大學聯考題質量高,可以主攻,可是19套太多了,時間不夠用,需要選作。同學們討論了起來,我鼓勵單獨站起來表達。一個同學站起來說,既然質量都很高,可以選作雙號或單號,可是我們可以做完,老師要想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評講,恐怕時間來不及。我當時真的很感動,一是說明學生聽懂了我的講話,二是說明學生站到了我的角度上考慮問題,這讓我很自豪。我想這不是問題,挑戰自己的備考力度是老師的天職。師生達成了共識,夜裏有夜自習,就要進入正式演練了。我得在夜自習之前把課備好。

以下將會詳細記錄9套大學聯考題中文言文部分的講解過程。

要學習蘇霍姆林斯基的教學思想,並能在教學中主動運用。基礎知識的積累要明確詳細概括,涉及到具體的課本內容。督促學生做筆記,還有就是及時的鞏固複習識記。

教學反思(三)

3月8日夜自習三節課,評講了全國Ⅱ卷中的文言文。由於是第一次開始操作,我用心編織着課堂的每個環節,以期達到師生心靈的高度交流和融合。第一次形成一個好的模式,學生以後就可以自然而然地主動學習了。我一直把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語文當成我的教學目標之一。

課堂流程如下:第一節課,我提前到,檢查同學們準備試卷和筆記本情況(老師的督促很關鍵,不可放任自流,高中生不會做筆記的大有人在,這是一個養成教育問題),提出明確的要求:20分鐘做題,20分鐘自我檢查(對答案,看翻譯,查字典)。時間上同學們把握的還可以,可能是文章不是太難吧。快下課時,我讓兩個同學把自己最初的翻譯板書到了黑板上,供第二節評講用。第二節課,我開始評講,先對答案,統計了三道選擇題的全對人數,有三分之一多,然後挑了一個同學背誦我提供給大家的古文翻譯原則,並且提示大家,我將隨時提問這個原則,因爲那就是我們古文應考和平時訓練的法寶。那個同學回答的不是太熟練,我覺得一個抽象知識的總結是需要時間的,更重要的是在每個時間段裏對知識的默默消化,而老師總認爲這個問題很簡單,學生肯定會,而實際上學生不會,也可能根本就沒引起注意。學生畢竟是學生,需要老師的督促,引導,才能從一個層次到另一個層次,而老師往往高估了學生。當然有時,也會低估了學生。只有適時地檢查統計,師生真正的思維交流纔能有較準確的判斷,纔能有教學相長的局面。就像這個古文翻譯原則,我在班裏重複了無數遍,我想當然地認爲,同學們肯定爛熟於心了,其實不然,而且很不然。我想得堅決打倒樂觀主義,躬耕於教室才行。接着我開始領着同學們按照那個原則給黑板上兩位同學評分。結果兩位同學總分都是7分,但小題得分有區別。一個同學是知道那個知識點,但掌握不是太全面,即省略的部分要補出來並用括號括起來,他沒有帶括號,我說這是規範問題要注意。一個同學在翻譯時加進了自己的過多的理解,我說這是精確問題,要注意。規範和精確的訓練是有效的對付應試的策略。同學們有同感。接着,我就開始領着同學們疏通文意。交代了兩個閱讀文言文的小門路,一是放慢思維,文言文是高度凝練的語言,想和看要一致,橫向思考要多於縱向思考,而大部分同學會看很快,看着看着就摸不到文路了。二是古文中單音字多,也就是一字一義,如果看不明白時,不妨這樣去試試。我在講的時候,讓同學們拿着筆,把我讀的時候停頓的地方用筆斷開,方便理解。我把一些生字,重要的字詞、句式都給同學們指了出來,講完後,我讓一個同學讀了一遍文章,基本還行。接着,我在文中挑了幾個重要的實詞,延伸到文外,把它們的重要意思略做了一下總結。板書到了黑板上。

完成以上教學,用了兩節半課的時間,由於是第一次,我的闡釋語言多了些,以後就用兩節課完成以上內容。同學們做一節,我講一節。每講新課之前要求同學讀熟上一篇,凡是讀不熟的要抄三遍原文。另外老師提到的知識要一一整理到專門的本上,方便以後複習時用。

教學反思(四)

黑板的邊上原來是同學們輪流記錄名言,已經持續了一個學期了。我要求從3月9日開始輪流記錄成語。同學們很贊成。3月9日,我去上早讀,成語如約而至。早讀情況也很好,同學們都在朗讀或背誦語文。學生的主動學習語文是我最大的欣慰。我想在講古文期間,穿插一些小的插曲,調節一下氣氛。於是就臨時決定,每次上課之前,讓同學們用黑板上的成語說話,可以是一句也可以是一段話。早讀之後,就是我的課。我說有三個任務,先是挑同學讀昨天夜自習講的古文並且要兌現懲罰措施。挑了三個同學,讀的都還可以。這用去了10分鐘時間。接下來,用黑板上的成語造句。我一看到那個成語是侃侃而談,我就一下子想到了娓娓道來、誇誇其談、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談笑風生、喋喋不休六個成語,我就板書了下來,我以爲同學們會爭先恐後的說,沒想到只有幾個同學站起來說了兩三句,並且還沒有任何影響力,也有說的好的,但課堂氣氛很尷尬,同學們都沉默着。這種可怕的沉默足以摧毀我的激情和自信。我一直試圖激發學生的活力,可是我自己也不能很快找到語言點。於是,時間就這樣不知不覺地白白消耗掉了。我一看錶,竟然離下課只剩下10分鐘了,本來我打算留下20分鐘讓同學們做第二篇古文的。好了,現在只能草草收尾,這堂課失敗了。

失敗也是我自己造成的,不怨同學們。首先,我自己沒有較強的駕馭語言的能力,臨時會話是比較高的要求,,平時這樣的訓練也很少,老師沒有很好的引導和激發,同學們在較短的時間內是反應不過來的。我心急了。其次是,我駕馭課堂的能力急需提高,如果看到學生不能及時完成任務,就該趕快過渡到下個環節,而不是在那兒喋喋不休地說些無用的話。

啓發:語文老師要隨時隨地提高自己的語言素養,尤其是語言的表達能力,對語言的敏感力,生活就是課堂,時刻準備,課堂才能隨意而不隨便。

教學反思(五)

3月10日,今天是二、四節的課,剛進入教室,就看到黑板邊上的成語換成了“秀色可餐”。上課後,我聲明首先用五分鐘讓同學們用黑板上的成語說一句話或一段話,時間控制在五分鐘。同學們立即就沉默了,我知道這是課堂上可怕的沉默。(要想解決這樣的沉默,還有好多好多的工作要做。)還好有兩個學生站了起來說了一下,我給以肯定,就沒敢多戀戰,趕快轉入了下一個環節。上完文言文翻譯之後我立即就明白哪裏不足了!這大概就是不成熟的老師的特徵吧,呵呵!

首先是課堂節奏過慢,有拖延時間之嫌。我兩節課的主要內容就是講了一篇20__年大學聯考江蘇卷中文言文部分,三道選擇題,三道翻譯題。我備課時,逐字逐句地翻譯,遇到考綱中要求掌握的實詞、虛詞,我就查找字典、翻看課本,把經常出現的意思總結出來,然後傳達給學生;還總結了文中出現的其他古文現象,如詞類活用、固定結構、通假字、重要句式,準備講課時板書到黑板上,提醒同學們注意並做好筆記。由於我備課過細,講課時還沉浸在字詞當中,我把我是如何理解的,如何記憶的,以及我的學習感受都倒給了學生,感覺在那一個知識點上揉來揉去的,大大降低了課堂教學的質量。學生們的注意力也有限,我的喋喋不休肯定讓學生們失去了耐心。還有就是在講翻譯時,講了大學聯考改卷會是怎麼回事,參考答案又有什麼不足之處,同學們又會怎麼想,應該怎麼想,講的過細,過多,我自己也累的夠嗆。原因是自己對知識不能融會貫通,不分主次,表達混亂。反思:備課時,要深入,要細,要儘量打通自己知識的各個關節,接下來就是內化,消化;講課時,要淺出,要有選擇地、精確地講出自己思考的結果,並且能夠啓發學生去繼續探索。

其次是文言文的教學只會言是言,文是文。其實我心裏是隻有言的,把整篇文章的字詞問題解決了以後,我整個人已經筋疲力盡了,哪還有心思去過問文呀,隨便說兩句就草草了結了,所以現在我的文言文教學就是字詞教學。而在學生那裏好像畏懼文言文的原因也是不認識的字詞太多了。可是老師也講了不少字詞呀,有些字詞句式還是經常強調的,爲什麼學生還是不會呢?今天的課堂有一個瞬間印到了我的心裏,那就是在我很用心又用勁地朗讀文章當中的一部分時,那一刻,我感覺我和學生的心靈有了碰撞,並且都沉浸到了文章當中。朗讀文言文和朗讀現代文是不一樣的,主要就是朗讀時的思維要跟上。儘管我沒有很深的文言功底,但是我得爲學生做榜樣,我要顯現出我很會朗讀並且很理解文意。當我這樣做的時候,我發現我確實進入到了文章當中,更重要的是我把學生也帶了進來。我頓悟:朗讀是理解文意的很好手段,我親身體驗到了。要想打破學生會害怕文言文學習的厚障壁,還是得從老師的教學觀念開始改變。至少我自己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文言文教學還是以文代言要好的多,起碼不會讓學生很快失去學習的信心,並且老師在分析古文精妙之處時就是對學生學習的很好的促進。如果把字詞句作爲了教學的重點,那首先就會讓學生望而生畏,就是掌握了大量的字詞義而沒有整體的閱讀觀念,那遲早也會失去信心甚至絕望!所以,我以後要做的工作就是自己消化字詞句義,多多朗讀,形成整體語感,然後在課堂上把那種最優秀的語感呈現給學生們,以期和同學們產生共鳴,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那應該就是真正的教學相長了

教學反思(六)

3月11日,星期五,早自習連着兩節語文課,這樣的時候是我比較激動的時候,因爲可以很好的完成一個教學環節,並且很考驗老師的腦力精力體力。

今天要講第三篇古文了,我提前到班,先下去轉了一下,看到有的同學已經提前做了,並且做了很多的查找筆記。我明顯感覺到,同學們的學習激情高漲,主動性增強了很多。關於古文的複習,我的調整是對的,最起碼我的變化給同學們帶來了希望和努力。我很欣慰,也有壓力。今天的教學流程是,先用五分鐘讓同學們口頭用黑板上的成語“頂禮膜拜”、“五體投地”造句或造段,然後用25分鐘讓同學們做20__大學聯考浙江卷的古文部分,接着挑四個同學板書做的情況供評講用,其他同學做完後自己先對照答案思考,第二節課,我先評講四個同學的翻譯,然後再把文章詳細講一下,指出其中涉及到的重要古文現象,順便分析一下文章,最後讓同學們自己整理相關知識並朗讀文章。

我一直以來都有一種自責的情緒,我覺得要想讓同學們朗讀,老師得會朗讀;要想讓同學們出口成章,老師得首先做到;要想讓學生下筆千言,老師得有如此功力才行。。。。。。當學生做不到的時候,我想我都不會,怎麼去說學生呢?就像用每天都在黑板上更換的成語當堂口頭造句造段一樣,看似簡單,其實不是那麼輕易就做成功的。第一、二次的時候,我都是很尷尬的收場的,因爲我試圖去做的時候,結結巴巴,說不成句子,真是很丟人的!這一次,我降低了教學目標,並且我的心結也打開了,老師起的是主導作用不是主體作用,老師的學習潛能還是比不上學生的,老師能夠引導學生髮揮其最大的潛能就是老師的勝利!當然老師也可以從學生那裏學到很多東西的。我不會沉浸在自己的不足當中,學生比自己強那是老師的榮耀!只要我不停止進步,相信學生不會拋棄我的!

這次我的心情輕鬆了很多,我試圖去引導學生髮言,一上課,我很坦誠地提出了我的願望。我說:“我相信同學們的能力,昨天有兩個同學發言,我希望今天有三個,並且說的句子也比昨天的長。”同學們聽到這樣的話,不是很緊張,儘管也開始沉默了起來,但是我可以感覺到沉默當中有一種放鬆和積極的因素,而不是那種可怕的沉默!一會就有三個同學站了起來發言,有一個說的不是很好,但她是第一個說的;後面兩個說的都很好。我覺得我的激發湊效了,很快見好就收,再一次表達我的願望,今天的目標達到了,我希望明天會有四個,然後逐步多起來。。。接着就轉入了下一個環節的教學。我想這次是坦誠幫助我取得了勝利!(應該把同學們的發言記錄下來)

第二節課是我開講的時候了,我先評講了黑板上四個同學的翻譯板書,接着就開始逐字逐句地講古文,我發現講着講着,有同學在打瞌睡,當然有三分之二的同學在認真地聽。我知道,這樣講古文確實容易讓底子薄一點或者讓程度好一點的同學走神的,底子薄的聽着費勁走神,程度好一點的聽過了也會走神。講完之後,我就問同學們,這樣講行麼?下面的反應平平。我說,我剛看到一個新聞,是說人的注意力每10分鐘就得激活一次,我這樣一直講,沒有每隔10分鐘激活大家,所以讓有的同學打瞌睡了。要不我把教學環節減少一些吧,就把最後的逐字逐句講解去掉吧,同學們手裏不是有答案麼,自己看看。“不行!”反應很強烈,看來我的這句話刺到了大家的神經,看來同學們大部分還都是在聽課的。最後,我們一起商定把板書的翻譯放到文中講,不再專門領着大家詳細分析了,這樣可以節省一些時間。

第三篇古文講完,基本就確定了教學的流程了,先造句造段,再做文章,我逐字逐句翻譯,學生整理朗讀。

啓示:老師需要在教學中成長!教學需要在實踐中調整!

教學反思(七)

上週剛進行完週考,本週又要進行全市的模擬考試。我正常的文言文教學計劃只好被擱置了。學生家長都很看重這樣的大考,所以我想暫停一下,留下點時間讓學生複習一下。我發現很多學生不會安排時間,尤其是現在的高三生,真是眉毛鬍子一把抓,有時又像消防員一樣,哪裏失火就去救哪裏,對自己的情況沒有一個準確的把握。再加上家長和社會給他們的壓力,導致了高三生有很多心理問題,甚至連同家長也受到了牽連,這種情況之下,真的沒法下手,是去彌補知識呢?還是去調整心理?還是去學習安排時間呢?但這三者又是一個相輔相成的統一體,平常的教學沒有一個統籌安排,所以到了關鍵時刻,問題就會集中得到爆發,師生所能做的就是穩定,只要不出事順利經過大學聯考就是勝利了。大學聯考後呢,師生或許有太多的遺憾,只能到以後的人生路上去彌補了,可是失去了的還能再重新來過麼?

我現在的深切感受是,老師首先得有一個全局意識、革新意識、學習意識,才能把教學改革推進一步。不需要老師立即成爲又專又全的教育大師,只要老師行動起來,試着去追尋真正的教學理想,學生就會認可老師,哪怕老師做的不太好,學生也會理解,自然會形成師生共同學習和成長的風氣,教學的新的面貌就會出現。這些只憑一個人是完不成的,需要一個改革共同體,需要學校大環境的支持。

這段時間寫文言文教學的反思,讓我有了很多新的認識。一、首先文言文教好事關重大,往大的方面說,幫助學生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掌握文言基礎知識爲將來研究國學奠定良好的根基;往小的方面說,學習古文可以很好的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借古思今)和學習習慣(耐心積累)。

二、文言文教學首先需要老師有一個好的教學思想,帶領學生一起去穿越古文學習的障礙,多參考研究有經驗的老師的教法,再結合自己的教學風格,找到高效的符合自己的教學模式。這個工作要在開課之前完成。

三、要加強教學的研究和反思,及時記錄和調整,這裏面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堅持,在變化中堅持,在發展中堅持,堅持心中的教育夢想。

下面我需要做的更多的是讀書學習,學習實踐,以平靜的學習和不懈的實踐做支撐,來逐步達到自己的教學的理想狀態。這條路在腳下延伸,往前走,總會有人生的盛典在等着我!

行動就有收穫。

(時間倉促,思考不成熟,雖然知道應該行動,但還是有點忙亂,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樣的教學模式。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在教學管理這塊比較感興趣,專業的知識積澱不是很厚,所以我一方面要加強專業的學習,另一方面發展自己擅長的地方,以期可以相得益彰,給自己的教學帶來新的局面,形成有自己個性的教學模式)。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反思 篇3

當前,藝術課正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不過它仍然是“調味”課,缺少不行,又不能將它提升到一定高度,教師在很多時候充當的是類似“變臉”一樣的角色。許多教師認爲,反正學校也不重視,評職最後,待遇最低,上藝術課沒人會看得起,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教師創新意識不強。顯而易見,藝術教師在這當中的“色調”關係非常微妙。我通過本次培訓學習,學習並總結了能夠促進教學的一些教學方法和原則:

1.要分析學科特點,採用合適教法;

要把握學科特徵,但一方面要防止過分強調美術學科的特徵。如上課大量使用美術專業名詞、專業術語,或直接套用教材句章,將學生本來以爲生動有趣,輕鬆愉快的美術欣賞課,上成深奧難懂的“學術研究課”。另一方面就是要防止一味迎合學生興趣,將美術課上成歷史課或政治課而失去學科特徵。對美術的“邊角餘料”過多闡述,沒有回到審美教育的主渠道上來,忽視了《大綱》中規定的美術欣賞的目的。要把握學科特徵,教師還要準確把握高中美術欣賞課的教學目標,注重美術與其它學科,特別是子門藝術學科內在聯繫的研究,從大文化的角度瞭解美術與其它學科的共性。要從學生熟悉的或已經形成的知識經驗切入,跟隨老師設計的思路,潛移默化地進入美術欣賞的學科知識中來,順理成章,逐漸深入。

2.基礎知識學習和作品欣賞並重

美術基礎知識的學習和美術作品的欣賞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作品欣賞重在感受美,基礎知識重在研究爲什麼美。如果說欣賞是一把鎖的話,基礎知識便是一把開鎖的鑰匙。在美術欣賞教學中,僅以“象”和“不象”、“美”和“不美”來評判美術作品,就是高中美術欣賞教學中不能並重基礎知識和作品欣賞的表現。“象”和“不象”對於再現性作品來說,尚有可言,而對於表現性作品,特別是十九世紀以後的意象性作品和抽象性作品而言,就難以入座了。藝術作品的創作遠不只是爲了象形,藝術家寄託在作品中的主觀情感和審美理想,纔是作品的靈魂所在。因此,若不通過美術基礎知識,對作品進行理性的分析,而以象和不象、美和不美去評述它,美術欣賞是難以收到好效果的。

3.要具體欣賞作品的內容和形式

美術作品的欣賞包括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對美術作品的欣賞,既向學生傳授了審美知識,又給學生作出了審美示範,所以對美術作品的欣賞應具體到內容和形式上。但在對美術作品的欣賞中,我們常會聽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評述方法,其實,並不是什麼“不可言傳”而是“不會言傳”,原因是缺乏對作品內容和形式的具體感受。生活中如此尚有可原,但作爲美術欣賞教學,萬不可以此爲搪塞之詞。應該說,只要對作品的內容和形式有具體的意會,都可言傳,只是意會不清或語言貧乏,纔會出現“不可言傳”的現象。解決的辦法,唯有教師自身苦下功夫,提高自身專業、文化修養和語言表達能力,做到“能意會,可言傳”,語言準確而言簡意賅,風趣幽默而具有感染力。

4.要尊重學生的理解,實現師生互動

美術作品包含有多層次的信息,對美術作品的欣賞不象做數、理、化試題,只有一個固定的答案,一定程度上講,對美術作品的欣賞是作品的再創造,是建立在欣賞者認識水平上的和作品的信息交流。所以,對美術作品的賞析沒有固定的標準答案。教師應尊重、保護、鼓勵學生的任何見解,甚至是相反的見解,引導學生充分發表源自內心的觀點、感受,鼓勵學生以創新精神從多角度理解作品、發表真正屬於自己的主張,結論正確與否並不關鍵,關鍵的是學生積極探索,勇於實踐的過程。高中美術欣賞教學要實現師生互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關鍵是要營造一個平等、活躍的課堂環境,激發學生參與欣賞的熱情,而實際上高中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審美觀,或多或少的都可以對美術作品發表自己的見解,這就需要教師去搭建一種平等、自由、暢所欲言的交流平臺、讓學生敢說、想說、積極參與。

5.恰當使用現代教育技術

一提到現代課堂教學、我們自然會想到計算機、多媒體和互聯網,但是,現代教育技術也並不是簡單地只是關於媒體使用的學問。而是包括教育觀念與教學模式在內的一場歷史性變革,隨着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和素質教育的逐步推行,傳統的授受式美術教學模式的侷限性日益凸現出來,現代教育技術確實給美術欣賞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這種融聲音、圖象、文字、動畫、信息於一體的教學技術,彌補了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有許多教學的重點、難點迎刃而解。但它卻不是萬能的,它要與教學內容和方法巧妙的融合運用,才能達到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總之,在美術欣賞課教學中,只要老師認真鑽研,運用合理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學生一定受益非淺,無論鑑賞能力、創造能力、動手能力都得到提高。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反思 篇4

1.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學會數學的思考

對於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而對於數學教師來說,他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去挖掘數學,他不僅要能“做”、“會理解”,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去“理解”,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係、辨證等方面去展開。

以函數爲例:

● 從邏輯的角度看,函數概念主要包含定義域、值域、對應法則三要素,以及函數的單調性、奇偶性、週期性、對稱性等性質和一些具體的特殊函數,如:指數函數、對數函數等這些內容是函數教學的基礎,但不是函數的全部。

● 從關係的角度來看,不僅函數的主要內容之間存在着種種實質性的聯繫,函數與其他中學數學內容也有着密切的聯繫。

方程的根可以作爲函數的圖象與軸交點的橫座標;

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數的圖象在軸上方的那一部分所對應的橫座標的集合;

數列也就是定義在自然數集合上的函數;

……

同樣的幾何內容也與函數有着密切的聯繫。

……

2.對學數學的反思

教師在教學生是不能把他們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裏“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爲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閱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一樣的。

要想多“製造”一些供課後反思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多的把學生頭腦中問題“擠”出來,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

3.對教數學的反思

教得好本質上是爲了促進學得好。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否能夠合乎我們的意願呢?

我們在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我們自以爲講清楚明白了,學生受到了一定的啓發,但反思後發現,自己的講解並沒有很好的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只是一味的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序去解決某一類問題,學生當時也許明白了,但並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

教學反思的四個視角

1.自我經歷

在教學中,我們常常把自己學習數學的經歷作爲選擇教學方法的一個重要參照,我們每一個人都做過學生,我們每一個人都學過數學,在學習過程中所品嚐過的喜怒哀樂,緊張、痛苦和歡樂的經歷對我們今天的學生仍有一定的啓迪。

當然,我們已有的數學學習經歷還不夠給自己提供更多、更有價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麼我們可以“重新做一次學生”以學習者的身份從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動,並有意識的對活動過程的有關行爲做出反思。

2.學生角度

教學行爲的本質在於使學生受益,教得好是爲了促進學得好。我們教師在備課時把要講的問題設計的十分精巧,連板書都設計好了,表面上看天衣無縫,其實,任何人都會遭遇失敗,教師把自己思維過程中失敗的部分隱瞞了,最有意義,最有啓發的東西抽掉了,學生除了讚歎我們教師的高超的解題能力以外,又有什麼收穫呢?所以貝爾納說“構成我們學習上最大障礙的是已知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東西”

大數學家希爾伯特的老師富士在講課時就常把自己置於困境中,並再現自己從中走出來的過程,讓學生看到老師的真實思維過程是怎樣的。人的能力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鍛鍊。經常去問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感受,藉助學生的眼睛看一看自己的教學行爲,是促進教學的必要手段。

3.與同事交流

●同事之間長期相處,彼此之間形成了可以討論教學問題的共同語言、溝通方式和寬鬆氛圍,便於展開有意義的討論。

● 由於所處的教學環境相似、所面對的教學對象知識和能力水平相近,因此容易找到共同關注的教學問題展開對彼此都有成效的交流。

● 交流的方式很多,比如:共同設計教學活動、相互聽課、做課後分析等等。交流的話題包括:

我覺得這堂課的地方是……,我覺得這堂課糟糕的地方是……;這個地方的處理不知道怎麼樣?如果是你會怎麼處理?

我本想在這裏“放一放”學生,但怕收不回來,你覺得該怎麼做?

合作解決問題——共同從事教學設計,從設計的依據、出發點,到教學重心、基本教學過程,甚至富有創意的素材或問題。更爲重要的是這樣的設計要爲其後的教學反思留下空間。

4. 參考資料

學習相關的數學教育理論,我們能夠對許多實踐中感到疑惑的現象做出解釋;能夠對存在與現象背後的問題有比較清楚的認識;能夠更加理智的看待自己和他人教學經驗;能夠更大限度的做出有效的教學決策。

閱讀數學教學理論可以開闊我們教學反思行爲的思路,不在總是侷限在經驗的小天地,我們能夠看到自己的教學實踐行爲有哪些與特定的教學情境有關、哪些更帶有普遍的意義,從而對這些行爲有較爲客觀的評價。能夠使我們更加理性的從事教學反思活動並對反思得到的結論更加有信心。

更爲重要的是,閱讀教學理論,可以使我們理智的看待自己教學活動中“熟悉的”、“習慣性”的行爲,能夠從更深刻的層面反思題目進而使自己的專業發展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

教師的職業需要專門化,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不可或缺的,它的最爲便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徑是教學反思。沒有反思,專業能力不可能有實質性的提高,而教學反思的對象和機會就在每一個教師的身邊.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反思 篇5

英語閱讀能力的考查是各種英語考試,特別是大學聯考的重要內容,也是英語學習者英語運用能力的體現之一。在高中實習期間我發現,儘管我們的英語教學歷來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但由於缺乏專門的閱讀訓練,尤其是以語篇能力、思維能力和閱讀技巧爲核心的閱讀訓練不足,同時由於學生對閱讀的認知偏差,導致學生閱讀能力差、學習興趣低、成績沒有突破。那麼如何上好高中英語閱讀課,從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呢?我認爲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教師應善於導入及預測

在課堂教學中,引人入勝、富有趣味的課堂導入就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使學生自然投入新授課氛圍之中,活躍學生的思維,使他們積極參與語言交流。從而實現新舊知識的自然過渡,提高學習效果。課堂教學導入方式多種多樣,如:音樂式導入、圖畫式導入、故事式導入、實物導入、競賽導入、多媒體視聽導入等等。無論採取哪種方式導入新課,都必須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所學課文內容,特點,使新課導入趣味有效。學生閱讀文章前,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課文題目、插圖或利用多媒體手段向學生提供相關素材的圖片文字等,幫助學生預測即將讀到課文的主要內容,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使之產生進一步閱讀和探究文章的動機和興趣。

二.教師善於提出明確的目標

教師可運用一些閱讀技巧,提出相應的問題,把學生迅速帶入問題情境中去,使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語言材料中來,引導他們整理、加工、聯想、提高運用有價值的信息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1、跳讀: 尋找所需信息,如年代、數字、人名、地名等把握住關鍵詞,利用語法過渡詞,語氣轉折詞及時態等,抓住文章脈絡。

2、細讀:分段細讀,注意細節,注意語言結構,處理語言點,抓住主要事實,關鍵信息,揭示文章結構的內在聯繫,幫助深化理解。一篇文章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段落與段落之間存在着內在的緊密聯繫,而每段的內容都與主題有着很重要的聯繫,所以弄清文章結構上的問題,對於把握文章主題、文章大意非常重要。

3、推讀:推測未直接寫明的含義、因果關係以及詞義猜測對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遇到的新的單詞、表達法或語法。引導學生學會根據上下文進行猜測,這樣既提高了閱讀速度又形成了一種能力,這也是英語閱讀的關鍵所在。培養學生猜詞的能力是我們在外語教學中十分重要而有意義的一個環節。但是若遇到了關鍵的詞句且影響對文章的理解則要提倡學生使用手中的工具書,自行查閱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

4、概讀:要求學生從每篇標題,到各個部分都進行概讀、以歸納出要點, 概括作者的主旨、意圖、觀點、態度,這樣就能瞭解全文的概貌。概讀還有助於學生把握上下文之間的意義聯繫,培養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

三.教師善於進行恰當的訓練

想要了解學生對於一篇課文的掌握程度,讀後訓練是必不可少的。

1、鼓勵學生用簡略的方式表述自己對文章的見解和領會,而不是複述課文;不要糾正學生的語音、語法錯誤,哪怕比較嚴重

2、在學生對課文理解的基礎上,檢查學生對生詞的猜測情況,既然是猜,能沾邊達意就行,不要對其用法作過多的分析;

3、幫助分析長句和難句。長句和難句中包含較多的從句和較複雜的語法結構,是理解中的難點,我們要結合語法教學,通過分析句子結構對新出現的語法現象進行詳細地說明,對英語中一些固定的句型和習慣搭配引導學生進行英語思維,進行整體理解,不斷章取義,幫助學生搬開這些閱讀中的絆腳石。

4、語言運用。複述是有效提高閱讀能力的主要手段,在閱讀完一篇文章後,用自己的話去概括,摘錄其中重點句子,複述其內容對學生提高理解能力特別重要。

綜上所述,教師在閱讀課上要多設計比如像答辯、討論、展示,這樣的課堂情景,讓學生樂與參與和分享,敢於競爭和展示,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位學生的潛力,調動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只有從學習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某種滿足感,才能以興奮活躍的思維狀態去面對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在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訓練的同時,使基礎知識轉移爲語言技能,並發展成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因此一位好教師要善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所有優秀的教師都應該是是激勵者、促進者、輔助者和協調者,而不是單純的演講者的角色。只有激發了學生潛力的課堂纔是成功的課堂。只有激發了學生潛力的老師也纔是成功的教師。

閱讀理解是英語知識綜合運用的體現,閱讀教學是爲完成這一從“知識向能力過渡”進行轉化的實戰。讀得懂,然後才說(輸出)得出,閱讀理解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所以中學階段的閱讀教學既是常規教學的組成部分,也是考試的重點難點,教師要下功夫思考英語閱讀教學的方法和策略。只有這樣,我們的英語教學才能更上一層樓。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反思 篇6

中學歷史學科是學生最不喜歡的課程之一,被視爲“枯燥、沒意思的課”。我個人認爲這除了教材過於龐雜、概括、枯燥之外,教師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激發和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高中歷史教學成功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它使學生有持久的學習積極性,爲良好教學效果的達成提供保證。新課改中要求普通高中歷史課程能夠讓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脈絡,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發展學生的個性等。這些都要求歷史教師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向能力的培養者轉變,讓教師在新課改中探索新的教學策略、教學途徑和教學方式。無疑,反思性教學是達到這個目的的一個很好途徑。

一、反思性教學的內容

(一)課程理念反思

雖然,目前我們已經實施了新課程改革,但是在教師們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一般都會有一個定勢的思維。這種已有的定勢思維會深深的紮根於我們的習慣和經驗當中,如果仍然使用舊的教學思想來指導教學,那麼新課改的工作只能是“新瓶裝舊酒”。因此,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首先就必須對教學的理念進行反思。例如,在高中的新課程中就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而在實際的高中教學實踐中,我們往往更加關注教師的主導性,使得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充分的發揮。通過對新課改後高中歷史課程的反思,並且受到湖南衛視中“變形記”節目的啓發,我在高中的課堂中開展過一次“課堂變形記”的活動,即讓學生充當老師的角色,而老師充當學生的角色,這種“變形”的教學方式不僅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臺,也給了他們鍛鍊的機會,對以後的教學有很好的幫助。

(二)備課環節反思

備課是教學活動中的首要環節。在高中歷史備課時,往往需要一個詳細的計劃,制訂這個計劃的過程就是一個反思的過程。在制訂這個計劃時,不能只按原有的經驗來制定,應該思考新課程與舊課程的區別,對同一個問題的敘述在兩種教材中有何區別?爲什麼會出現這種區別?當然,以前的經驗並不就是棄之不用,在備課環節中,除了思考新舊教材中的不同之外,還應該思考在以往教學過程中所獲得的經驗。

(三)教學手段反思

教學手段是教學任務順利完成的保證。因此,教師必須對自己教學的方法和手段進行反思,並在實踐中加以改進。例如,目前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都比較喜歡使用多媒體,多媒體具備形象性、趣味性以及直觀性等特點,運用得當可以使得課堂更加形象生動。但是,在現實中,教師又往往走了另外的一個極端,比如:輕質量,而重數量;輕內容,而重形式;仍然不重視學生的主體性,由原來的“人灌”轉變成“機灌”等。反思這些不良的現象,歸根結底是忽視了教學中的有效性。所以,在多媒體課件製作時,應該反覆思考所用素材的典型性,是否具有說服力,是否有利於學生思維的開啓,如果不能,則應該寧缺毋濫。只有經過充分的反思,才能讓先進的教學手段真正爲課堂服務。

二、反思性教學在歷史新課改中的實踐研究

高中歷史中的反思性教學並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回顧”,而是對教學過程中存在問題的思考、反省和探索。因此,反思性教學需要通過不斷的實踐,認證把握整個反思的教學過程。

(一)以發現問題爲切入點

反思性教學以教學問題的發現爲整個過程的切入點,這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1.反思性教學中的反思不應該是簡單地對自己教學情況的簡單回想,而應該帶着一種自我審視的心態來進行反思。

2.以科學的方式來解決對教學過程進行反省發現的問題,並努力尋求更好的方法來完成教學任務。這使得教師獲得了創造性思考指導解決問題的寶貴機會。因此,對每堂課都必須靜心思考。例如,在講授《鴉片戰爭》一課時,採用了《復興之路》(中央電視臺專題片)中的其中三段插入到課件中,事實證明確實提高了學生的興趣。但同時對其中的一些問題我也進行了進一步的思考:在課堂上什麼時候放比較合適?放完之後可以提什麼問題?放多長時間,使得學生能夠有足夠的感性認識,同時不影響授課進度?對教學過程中提出問題是進行反思性教學第一步。

(二)以積極改進作爲關鍵點

反思性教學的目標是優化課堂教學。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的主要目標是改進教學。因此,教師在發現問題之後,就要對發現的問題進行反思,並對授課的方式進行相應的調整。在《鴉片戰爭》一課中,發現了上述的幾個問題之後,認識到了:視頻播放的時間應該合適,播放的內容應該與課堂相關等。在反思以後,對教學進行了如下的改進:在進行鴉片戰爭爆發背景的介紹之前,放了5分鐘的東西方形勢分析的視頻,一是讓學生更加直觀地分析了鴉片戰爭爆發時的國內外形勢,另外也營造了緊張的氣氛。同時在視頻觀看之前還要求學生回答以下問題:在19世紀,從英國出發必須經過4個月才能抵達中國,爲什麼相距如此遠的兩個國家會爆發戰爭呢?有了視頻作爲直觀的感受,經過稍微整理,學生就可以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來進行思考。

(三)以有效實踐爲落腳點

教師是反思性教學的主體,要求教師對教學實踐活動進行客觀的反思之後,形成一個效率更高的方案再進行下一次的課堂教學。因此,反思型的教師與操作型的教師存在着較大的區別,操作型的教師喜歡問“怎麼樣”,只關心教學的結果,而反思型的教師則更加關心“爲什麼”,試圖找出教學過程中的成功點和失敗點。反思性教學要求教師能讓學生帶着問題走出課堂,例如在《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一課中,開始只是着重對基礎知識的介紹,但是忽略了其中一些隱性問題的挖掘,經過反思後,我給學生留下了以下的問題:

在《機器、自然力和科學應用》中,馬克思就說過:“火藥、指南針、印刷術是預告資本主義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其中火藥粉碎了騎士階層;指南針引導人們走向世界,建立衆多的殖民地;印刷術加快了知識的傳播。”那麼,爲什麼中國的四大發明給歐洲國家資產階級的發展帶去如此大的推動作用,而中國本土的資產階級發展卻如此緩慢呢?這樣既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又有效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四)以堅持不懈爲基本點

反思性教學是一個長期實踐的過程,通過教師不斷對課堂教學的反思,來改善自身教學行爲。因此,要想達到預期的效果,就不是短期內就能見效的問題,需要長期不斷地堅持,反思性教學就是一個發現問題—思考—調整—實踐—發現問題不斷循環的過程。只有經過長期的堅持,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結束語

在新課程改革中要求學生“會學”,“會學”是要求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因此,學生的“會學”離不開教師的“會教”。“反思性教學”就是在此背景下走進了高中歷史教堂,爲了更好地研究反思性教學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本文首先對反思性教學的內容進行了介紹,然後依據作者多年高中歷史教學的經驗,對反思性教學在高中歷史課程中應用的具體方式進行了思考。

常言道:“教無定法”。在新課改中,並不是反思性教學就是萬能的,本文只是以反思性教學爲例研究新課改下的高中歷史教學,以期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反思 篇7

本學期我繼續擔任高二1、2兩個班的語文課教學工作。現將本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進行小結,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促進今後的教學工作更上一個臺階。

一、主要工作舉措與成效、

1、精心備課,讓學生學有所得認真鑽研教材、教學參考,學習好新課標,虛心向同年組老師學習、請教,做到學習別人的優點,克服自己的不足。力求吃透教材,找準重點、難點。並利用多媒體教學吸引學生注意力,課後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寫好教學後記。備學生,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儘量做到分層教學,讓學生學有所得。同時加強自身業務理論學習,多研究精品教學設計,吃透教參,精心設計知識點,進一步促進課件製作的精良化。

2、夯實基礎,提升能力我在教學中有意識的從最基本的字詞句入手,引領學生掌握基本知識,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基礎較差,學習興趣淡薄,通過基礎知識的公固加強,誘發這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成績優異的學生,就其學習的薄弱環節進行專項訓練,強化語言表達和綜合運用能力,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進一步提高;以週記和作文爲平臺,訓練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側重思維品質訓練,積累語言和作文素材。

3、落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是很重要的,而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而“先學後教”就是適應了這一要求,學生通過自己的自學發現問題,同學相互討論,問題明瞭,深入探究後,如果還有疑問,教師給予適時的點撥和講解,這樣就可以加深印象。課上,以小組爲單位,圍繞問題,展開討論,進行評比,極大的調動了學習積極性。

4、開展多種多樣的語文學習的活動,強化語文積累。學習語文,最重要的就是積累。因而,在抓住課堂這一主渠道的同時,還通過多種方式來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我除要求學生認真做好課堂記錄聽好課外,還建立了《語文學習積累本》,做好語文的學習積累。

5、認真搞好培優輔差工作,全面提高學生的成績現在的在校生的學習程度參差不齊,因而,做好培優輔差就顯得很重要了。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不同程度,在教學過程中面向全體學生,利用每一節的培(詳細定稿版)優輔差課分別對優生進行強化訓練,對基礎較差的學生加強基礎訓練。

二、存在的問題:

1、課堂教學方面,教師講授佔用的時間多,學生自主探究和鞏固訓練的時間少,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還處在較差水平,限於學生的能力,老師也不敢輕易把課堂交給學生。

2、鞏固練習的方式和質量需要變革。學生課下主動學習語文的不多,作業預留也限於練習冊或週記、作文,針對性和系統性都不高,不能完全貼合課堂教學目標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這就要求教師下功夫,多印發、收集一些習題作業,即貼近課堂,又符合學生學習實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

3、檢查力度需要加強。我的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落實抓得不夠,作業面批的數量少,懲戒力度不夠,導致有些學生得過且過弄虛作假,學習不踏實。

4、作文和語言應用整體水平不高,對考察文采和創造性的題目解答不夠好,暴露出學生在語文的深層次能力方面還有很大欠缺。

三、下期工作的思路和改進方向:

1、基礎字詞和課文背誦強調指導有餘,督促檢查不足,下期將加大督促檢查的力度。

2、平時練筆相對較自由,系統性和層次性不夠,要借鑑同組其他老師經驗,探索作文高效系列訓練的方法,同時拓展信息閱讀量。

3、加強大學聯考意識的滲透,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瞄準大學聯考,根據教學實際,摻入大學聯考的相關要求和題型,讓學生在平時就熟悉大學聯考,不畏懼大學聯考,一方面在訓練中把握解題規律,一方面樹立起學習的信心。

4、強化檢查,抓落實,抓優生,盡心輔導,尤其是在語文方面“瘸腿’的學生,要開動腦筋,多想辦法,寬嚴相濟,努力提高他們的成績。

5、針對二班和一班末尾學生,強化基礎訓練,着力作文教學,提升整體語文學習水平,確保平均分和及格率。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反思 篇8

本學期,帶高二三個文科班、四個理科班,高一一個尖子班的歷史教學,一週共15節課。課程量似乎不多,但是卻特別累。尤其是高二歷史教學倍感吃力。下面就談談自己的這一週教學感受:

首先在備課時,特別是第一單元內容,備課起來總感覺無處下手,對知識點的處理把握不住,備課起來很苦難。思想史是一定時期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歷史產物,內容比較的抽象,時間又比較的久遠,學生理解起來也很困難。第一單元還有很多內容涉及到哲學的內容,講深了,學生還沒有學過哲學,根本就無法理解;簡單處理,學生了解不了,很是矛盾。要是哲學學過後,我想第一單元的內容教與學都會很容易的。

其次是上課,一週5節課(包括晚自習),上完兩節內容,課後與學生交流,學生認爲對某些問題還是很難理解,感覺比政治與經濟史的學習還要難。期間我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手段,備課時充分考慮到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採取靈活方法。所以上課時感覺有種前所未有的卡。

第三,由於我校學生的基礎知識較差的實際,本學期我要求學生堅持“課前預習,課堂大膽展示”,改變原來課前不願意預習、懶於預習的狀況,同時以各種方式去檢查與敦促。幾節課後,有很多學生與我聊天時,都談了自己的感受,認識到課前預習,課上敢於展示對學習好歷史的重要意義。仍然有很多學生不能嚴格要求自己,不願意課前預習,不願意課堂去展示,與同學去討論,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估計需要我們一起努力,也需要很長的時間,不過我對他們與自己都有信心。

第四、在講述思想與政治、經濟的關係時,我深感學生對必修1、2知識的遺忘程度嚴重,因此還要加強對必修1、2知識的複習與回顧,這就與課前預習有很大關係,每節課前我都要求學生複習回顧相應的與之有關的知識,特別是必修1、2的內容,但是真正做到的很少。針對此,我準備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加強必修1、2內容的複習,準備每一單元開始時,先把必修1、2內容進行復習;單元結束時,再把政治、經濟、文化內容按照專題的方式進行歸納,以便學生能從宏觀上,系統地掌握知識點,搞清楚知識點前後關聯。這只是我目前的想法,不知道現實中能不能實現,也深知這樣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增加自己的教學負擔,而我最擔心的就是會不會增加學生的負擔,起不了正面的效果。是否具有科學性?對此渴望得到同行朋友們的指點。

以上是一週教學工作來的一點膚淺認識,同行朋友們可以在此談談你們是如何處理必修三內容,教學過程中採取了怎樣的教學方式與手段,以便學習。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反思 篇9

語文在大學聯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爲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有的學生把語文打入“冷宮”,認爲語文可學可不學,即使學得再認真,在大學聯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有的學生迫於大學聯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只是應付老師,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還有的學生投機取巧,認爲大學聯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大搞題海戰術,企圖能夠“碰”上大學聯考試題……那麼,如何改變現狀,增加學生的學語文興趣,切實有效的提高學生語文的成績呢?現在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並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首先,從教師教學實踐中,找出弊端。

1.語文培養模式單一。

中國小的語文教學,偏離了語言教學的正確方向,使學生陷入了純知識的記憶。學生在學了許多年語文後,聽說讀寫的能力得不到明顯的提高。從國中進入高中的學生,普遍存在語文基礎知識薄弱的現象,由於九年級的會考使許多國中語文教學在應試的束縛中,熱衷於大量的詞、句、篇的所謂“基本知識訓練”,迫使學生陷入漫無邊際的題海中,僅囿於語文課本中應試知識的重複演練,死記硬背,看似“雙基”知識訓練,而實際效果卻降低了學生的語文能力。造成有的學生語法混亂,表達不清,錯字、別字成堆,標點符號亂用等,有的甚至連最基本的句子成分都不清楚,這樣,對學生閱讀理解和寫作訓練就有明顯影響。

2.課堂活動空洞熱鬧

在新課程實施中,有些教師片面理解新課改關於發揮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教學理念,片面地追求課堂教學的表面熱鬧和活躍。於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出現了一片“生機勃勃”、“熱鬧繁榮”的景象:演講、小品、表演、辯論會……層出不窮的授課方式,讓語文課有了盎然生機,但學生們在熱鬧的課堂中卻收效甚微。

這是一種爲追求課堂氣氛,用“牧羊式”取代“填鴨式”的課堂活動。傳統的教學活動,只是教師把教材的內容以“填鴨式”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課堂上師生雙邊活動是被動的、消極的、靜態的。“填鴨式”明顯束縛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思維,忽視了學生主體經驗和個體感悟。爲了改變“填鴨式”教學,許多語文教師便採用了“活動式”的教學形式課堂上教師一味追求讓學生或分組討論,或交流情感,或表演角色,而把自己僅僅作爲一名“旁觀者”或其中的“一員”,導致討論交流的泛化、膚淺化。事實上,這種“牧羊式”教學片面誇大了學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語文教學處於放任自流狀態,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缺乏有效的課堂交往,學生不僅不能有效地接受信息、掌握知識、創新思維,活動能力也難以得到糾正和發展。

3.大語文化現象嚴重

當前語文課堂上,教師們比較重視人文精神,但同時又有弱化工具性的傾向。不注重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對課文內容匆匆帶過,字詞難點都沒理解清楚,就跨過課文做了許多引申和發揮,做些思想教育與“精神培養”的工作,好像教學中涉及“雙基”就不是在搞新課程,僅把目光聚焦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光環上。輕了文本的解讀,輕了必要的雙基,學生學了十幾年的語文,連基本的語言問題都過不了關,語文教學更是成了鏡中花,水中月。

使用多媒體不當也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不少教師喜歡藉助多媒體進行教學。然而,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音像手段運用於語文課堂,如果控制不當就會成爲干擾因素。許多語文課上,幻燈片、動畫代替學生的朗讀、分析、理解,而不注重引導學生去仔細品味課文的語言文字。學生看看錄象、聽聽音樂、談談感想,似乎“有聲有色”,熱熱鬧鬧,但過後卻猶如過眼雲煙,對課文內容一知半解。重要原因在於:語文課是語言實踐課,這個本質特徵要求一切教學手段都必須以語言活動爲主體,以語言爲中心,而不是相反。脫離了語言教學的目的,語文教學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和功能。

由此看來,不當的課堂教學挫敗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其次,從學生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爲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着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把語文學習僅侷限於課內是不行的。近幾年來,爲有利於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大學聯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認爲課本對大學聯考已經沒有作用,於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複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聖陶先生語),大學聯考試題與教材的關係是“流”與“源”的關係,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學生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爲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爲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爲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爲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高三複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餘時間,真是“無邊作業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於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雲外了。

最後,找到行之有效的好辦法

1.抓住關鍵,從教師教學入手,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採用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課堂。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比如,講解詩歌鑑賞課時,我先從分析《月滿西樓》,《但願人長久》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處開始,引起學生的嚮往,再講解詩歌鑑賞知識,學生學習的效果便很好。如在講寫作人物描寫時,引入《小芳》的歌詞:“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具體的動作,肖像等描寫就會讓文章生動。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鬆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複習語文的興趣。“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爲“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2.必須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爲主動。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比如每節課在課堂上我都讓一兩個學生上臺發言演講,然後再請一兩個學生上臺針對同學演講發言,發表評價。還有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儘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着活躍的氣氛,個個踊躍討論,積極發言。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閱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我認爲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融會貫通,終身受益。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爲主動的學習方式,是提高高中學生語文素質的基礎。

3.培養學生的幾個小習慣。

其一,記的習慣。掌握科學的記憶習慣。科學的記憶方式,無論是聯想法,還是其他,記住一條,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記憶和時間聯繫起來,考試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其實生命的基本單位不是時間嗎?一定把學習任務和時間聯繫起來,而且要及時複習,語文不是短時間能出成績的,但是不要以爲一次的好成績,就忘乎所以。

其二,愛讀書的習慣。讀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不要以爲名著就是買來放在那裏看封面的,而偉人傳記,則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特點,舊時的說法文以載道是之。培養健全的人格,而且學生那個年齡可塑性大,偉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學生與大師爲伍、與偉人爲伍的時候,很多教育盡在不言中,一旦形成習慣,學生會終生受益。看看那些在各行各業取得成就的人,讀的書,或者受某一個人的影響,都是一些小事情。欲成大事,必先做好小事。從應試來說,也有其現實意義吧。俗話說,手中有糧,心裏不慌,可能對於今天沒有捱過餓的孩子來說,是有點難理解了。看看大學聯考的滿分作文,多少在用舊的材料,所謂新瓶裝老酒。

其三,動手的習慣:就是寫的習慣。很多的學生背誦了不少,口中的話滔滔不絕如綿綿的江水,可是寫得時候卻如擠牙膏一般,巧婦有米不會“炊”,這不是找餓嗎?平常就寫寫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通過日記可以看出一個學生很多方面的問題。不要以爲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實還不是都寫出來的,真正的文章不是比技巧,看看那些歷史上的狀元,留下了幾篇讓你記住的文章啊。可能在中國小的時候特別羨慕文章語言等方面的技巧。不要一味追求那個。可以寫寫帶有哲理性的話語啊,這個對現在的學生很簡單了,誰沒有個思想啊,尤其是青春期的男生女生。以前叫“代溝”,現在叫“憤青”,其實這正是我們的“優點”啊,正如說的,恰同學少年。可不要貪玩啊,呵呵,狗尾續貂了。其次,固定的八股文章格式,相信你練練,也會熟能生巧的。

其四,向別人學習的習慣:善於向別人學,甚至要會“偷”學啊,三人行,必有我師。此言甚之。那個人都有你學習的地方,而且一般語文好的同學都有點才,其實大家回憶一下自己從語文老師那裏學來了什麼。到底思考一下,學到了什麼?你是不是突然發現沒有啊,其實在語文老師當中流行這樣一句話:語文好的同學不是教出來的。雖然這句話值得商榷,但是也說明了語文的學習不像數理化那樣過多的依賴老師,可是當我們會過頭來看看的時候,還真有幾分道理。但是別忘記了本段中的第一句話。水平再凹(音wa,山東方言,低的意思),也有比你高的地方。最起碼他能給你一個指導啊。終身學習的好習慣也要有的,現今的競爭,讓我們不再有“鐵飯碗”了,而從實際來說也是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其五,懷疑,好問的習慣。老師幾乎都特別喜歡好問的學生,而這恰恰是一些同學的“壞習慣”啊,不要擔心你給他難堪。改編一個笑話,爲什麼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讓你問的,讓耳朵在後面好好聽的

4.注重語文的漸進性,通過設置階段目標,帶給學生成功的喜悅。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對於高三學生更爲重要。高三學生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爲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從簡單問題開始,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滿分,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再逐步過渡到現代文閱讀、詩歌鑑賞、作文等難點上。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從而,提高成績。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穫感、成就感,嚐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反思 篇10

"培優補差"是高三教師的一個很響亮的工作口號.從字面理解,似乎頗有些因材施教之意味,甚至還體現着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的理念;但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它的性質卻與這樣的理解相反.首先,那裏"優""差"評定的依據,就是學生考試的分數;其次,這種考試都是大學聯考的模擬性質的,具有十分剛性的選拔性.如此有悖於高中課程目標的"培優補差",何以如此響亮地喊出來呢除了外部的體制等現實原因外,可能與人們對高三語文教學及其"培優補差"的本質認識不無關係.

高三語文教學的性質是什麼何謂"培",怎樣"補"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規定:高中語文課程仍然是"面向大衆與九年義務教育相銜接的基礎教育";"它就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潛力和必須的語文審美潛力,探究潛力,構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爲終身學習和有關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從那裏,不難理解高三語文,同樣具有大衆,素質,基礎教育的性質.

然而,在應試的背景下,高三語文教學似乎就只是留下:盯着"考分",對"優生"加大"培養"力度,對"差生"加大"補習"強度.但是語文"考分"與"培養""補習"的努力沒有正比關係.一個期會考分全班第一的"優生"加大"培養"力度後,到了期末考試,她卻失去了名列前茅的光榮;而並沒怎樣對"一模"考試中的"差生"加大"補習"強度,可"二模"時,他的考分卻擠進了"優生"的行列.語文考分像股票漲落曲線一樣,讓有的學生意外驚喜,又讓有的學生莫名失落,更讓語文教師尷尬無奈;不管"培養"多有力度,也無論"補習"多有強度,高三語文教學的信度,卻遭到這種的考分漲落曲線的無情嘲諷!本文由一齊去留學修改整理。

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

一方面,作爲選拔考試,區分度是其重要的質量指標,它就是要把考生按分數的高低排出名次來;而參加考試的人數必須,無論考生考試狀態怎樣變化,其名次序列總是必須的.在同一考試選拔中,"優"與"差"是互爲參照的;也就是說張三考分"優"了多少名次,就意味着有個李四要"差"多少名次.

另一方面,高中語文課程"知識與潛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是很難用考分量化的.目前大學聯考命題技術很難在"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上設題,甚至在"潛力"目標上也都如此,即便勉強設題(如詩歌鑑賞,現代文閱讀難點重點探究,作文等),但評分標準也很難把握,而這些目標又恰恰是高中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

因此,用考分來界定"教"的好壞,決定"學"的"優""差",就很不科學;而把學生考分提升了若干名次看出是"培優"的成果,不是無知,就是狂妄.在考生人數和錄取指標必須的大學聯考選拔中,"優""差"的競爭,就有"你死(優)我活(差)"的殘酷性.正如跑步比賽一樣,按名次取勝,名次只取決參賽者彼此實力的比較關係;比賽名次的改變,也只是彼此實力比較關係的改變.如果同時加大"培訓"的力度和強度,並也確實"提速"了,但只要"提速"的幅度並沒使彼此實力比較關係發生改變,那麼彼此的名次關係就不會改變;相反,"培訓"力度和強度並沒有怎樣加大,那麼彼此的"優""差"的關係同樣會因彼此實力比較關係的不變而不發生變化.從這個好處上看,"優""差"的名次,與單方面的"培優補差"無關,只取決參加這種選拔賽各方實力的比較關係.

用這樣一種選拔性質的考試作爲基礎教育評估形式,就必然使基礎教育階段的每個學生,教師,校園陷入一種殘酷而無聊的競賽中,彼此使盡解數地爭奪更快,更強,更大,更"優",就成爲一種教學競爭的常態.但是人的能耐總是有限的,惡性競爭使彼此疲憊不堪,但捆綁在這種競爭中的巨大利益,構成了巨大的壓力和誘惑,使得參賽各方不得不把"喝興奮劑"或"偷跑"等違規手段當作取勝的絕招,嚴重破壞了基礎教育的正常秩序,將提高國民文化素質的公民教育異化了一場滿足"精英"對社會資源佔有慾望的爭奪戰.

"選拔人才"的應試教育,就如此公然地把"起跑線"不斷地"前移"到國中國小乃至幼兒園,同時又將起終點"後推"到了碩士博士生的考試,以致中國所有校園都籠罩在一場起點和終點都很模糊的擇校升學跑步比賽的緊張氣氛裏.而高中階段普遍"加班加點"的補課,就是最典型的"偷跑"行爲,所謂"培優補差"自然就具有了賽前違禁偷"喝興奮劑"的性質;只是高中語文教學的特殊性質,使得高三語文的"培優補差"不能像其他學科那樣令參賽者"興奮"罷了.

本來高中語文課程要"使全體高中學生獲得就應具備的語文素養,併爲學生的不同發展傾向帶給更大的學習空間".這種素質教育的性質,決定了其教學評估就應採用定性考覈的形式,即便採用定量的考試形式,其性質也應淡化考試的選拔性的,突出其診斷性或甄別性,高中畢業考試,也只能是類似駕駛執照獲取性質的水平達標考試.唯有如此,"偷跑"和"喝興奮劑"似的"培優補差",纔可能得以遏制.

遺憾的是,目前中國的教育卻處在以升學率爲爲重要的教學評估指標的應試教育的背景之下.高三語文教學除了這種"喝興奮劑"的"培優補差"外,幾乎就沒有其他作爲了.然而,不管"培優"還是"補差",其實都是選用年度,地區不同而格式一樣的考試題折磨學生;"培優"也罷,"補差"也罷,其實都是"題海戰術".在這樣的"題海"中,學生的人文素養讀寫潛力又怎樣"訓練"得出來呢

"訓練"是這樣進行的:首先,學生像在考場一樣,選取一個答案,然後,教師公佈答案或答案說明;如果學生對帶給的答案及說明有質疑,教師再進行答疑;最後,歸納諸如什麼"排除法"之類的解題方法.但是陷入"題海"的學生,往往像摸體育彩票對中將號碼一樣.沒選中的,便失意地把自己選的字母叉掉,換成正確的字母,更認真的學生,會把這幾個詞語的解釋抄一遍;選中了的,常常得意地懶得聽教師嗦.

爲什麼會這樣的呢因爲考題只是爲了"區分"高下,要到達這樣的目的,命題者就必須要"刁鑽";利用詞語的義項複雜,感情色彩模糊,適用對象不清等狀況來設置"陷阱".像上面這道題"無所不爲""過江之鯽"感情色彩,就能把不少在理解詞語方面有"色盲"的學生"干擾"下去;而"梅開二度"的多個義項,更會讓考生爲難,如果只記住其中"再次結婚"的義項,那麼就會掉進"不合語境"的"陷阱".

爲了加大"區分度",命題者還常常利用一些詞義發展變化的詞語設題,這又會讓那些學習主動思維活躍的考生無所適從.比如"鋌而走險",按照目前詞典裏靜止的解釋有兩句話:"快跑着奔向危險.指因走投無路而採取冒險行爲"(見《新華成語詞典》第697頁).命題者認爲酒後開車者並非走投無路,所以a項不正確.但是在動態的話語中卻多有這樣的說法:某些貪官,總是頂風作案,鋌而走險,把中央懲治腐敗的警告當耳邊風.那裏鋌而走險搞腐敗的官員,似乎並沒有處於"走投無路"的境地;這就應是此詞語發展爲"貶義色彩也越來越濃,指爲了不正當利益而冒險"的動態詞義.

檢測考生正確運用詞語的潛力,不僅僅要求對靜止詞義的記識理解,更要求對詞語動態好處的感悟把握.從學生選答這道"訓練"題的狀態看,就出現了這種狀況:一個平時沒把多少時間精力投入到書本,卻十分喜歡足球等體育比賽的學生,他對d項"梅開二度"的"特指一名球員在同一場比賽中連進兩個球"的用法十分熟悉,因此,透過"排除法",就鎖定了正確的選項,結果他被"優選";相反,一個平時把更多精力花在書本上,恰恰只記識了"梅開二度"第一義項,同時因爲主動從各種媒體話語中積累詞語,對"鋌而走險"的上述的"動態好處"有所感悟,這樣,他反而排除d項而選a項,結果他卻成了"差生".

正確運用詞語的潛力本來就應在規範的聽說讀寫的活動積累習得,但是這樣,反而在大學聯考模擬"訓練"遭受打擊,那麼,用如此"訓練"方式來"培優補差",最後究竟能"培"什麼"優",又能"補"什麼"差",就只有天明白了.

理論上,語文教學的水平,就應透過學生語文學習的成績來顯現的,但是語文學習成績又不應等同語文考試分數,尤其是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更是如此.這是因爲,語文的工具性教學任務,其實在國小最多在國中階段就基本完成了,高中語文更主要任務是語文的人文性教學;換句話說,作爲一般的交際手段的技術問題,高中之前基本解決,而成熟思想,豐富美感,提升文化等更本質的問題,則需要高中語文教學來解決.但這些卻又很難用考分來呈現.另外,作爲高中語文教學最高成果,當屬於學生透過語文教學而獲得的語文學習的濃厚興趣和閱讀思考寫作的良好習慣,而這些,更不是考分量化得了的.

事實上,那些語文考試高分的"優生",大多是對語文學習有着濃厚興趣和的,他們優異的學習成績的取得,主要與他們原有的文化素養喜歡讀書勤于思考寫作的良好習慣有關,而與應試背景的高三語文教學的"培訓"沒有多大關係.

"培優"之"培",就是"培養";作爲生物學中移用來的一個詞語,它本質的要義,是對生命體的呵護和尊重,"培養"的所有作爲,都就應是爲着更有利於生命的自然成長.作爲一種教育手段,"培養"的本質行爲,就是就應對學生個體的尊重,呵護學習的好奇心,激發求知的慾望,促使其思想文化的正常生長;或者說爲學生成人成才的排除各種干擾,帶給更有利成長的條件.但是應試背景下的高三語文教學的"培優補差",只是一種以"考題"爲主要手段的"培訓".作爲"培養",它沒有對學生生命的尊重,更不允許其自由生長;作爲"訓練",它又沒有明確的具體的目標,也沒有清晰的難易梯度,更沒有可操作的動作分解示範.說它是一種思想壓迫一種文化的專橫也不算過分,因爲,在這樣"培訓"裏,學生的生命本質要求遭到最無情的打壓;學生原有的語文學習熱情,也在一次次"考分"的作弄下喪失殆盡.

迷信這種"培優補差"的人,殊不知,高中生考分的"優""差",很大程度上是在高中招生搶奪戰決定的.那些考分的"優生",與其說是"培訓"出來的,不如說是被"搶奪"或被重金收買來的,每年大學聯考的所謂語文"狀元",有多少是"培訓"出來的如果那些"欽定"的"重點高中"的名校真的有很強的"加工"潛力,那麼,何不招收些考分"差生"去"加工"一把呢按說這樣的學生考分上升的空間最大,也是最能顯示名校名師"加工"能耐的.事實上,名校所謂的"加工"潛力,更多地體此刻搶奪壟斷優質生源上.

因此,應試背景下的高中語文的"培優補差",本質上,就是一種有意無意的"忽悠".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反思 篇11

當大學聯考結束的鐘聲敲響,備戰了一年的09年高三歷史教學也宣告結束。隨着09大學聯考的漸行漸遠,高三這一年的緊張與快樂、疲憊與幸福,成功與失敗一直相伴而行卻一直充滿希望的生活讓我們至今回味;這一年曆史教學的得與失,成與敗也時常讓我深思。現我將我的做法、得失拿出來哂哂。

一、眼中有大學聯考

大學聯考是學生考,但離不了老師的引導、指導,所以要讓學生考得好,首先老師引得好,“引”的關鍵是老師時時眼中有大學聯考,事事圍繞大學聯考轉。我們的做法是:

1.合理安排大學聯考複習時間爲了保證高三有充足的複習時間,在高二下期的後半期(大致五一節後)開始上《中國古代史》,這樣可以在國慶節前完成新課教學。接下來是按慣例進行的三輪複習,這一定要與市三次診斷考試時間相吻合。三輪複習做到一輪夯實基礎,二輪狠抓提高,對於第三輪複習,“調整(心態)、鞏固(基礎)、充實(補漏)、提高(能力)”的八字方針,對學生心態與成績提高效果不錯。最後的十天尤其不能放鬆,學生須“迴歸基礎,迴歸教材”。

2.整理研究大學聯考試題08大學聯考結束後,我們注意收集各地大學聯考試題,並把它們與前兩年的大學聯考試題進行分類分章整理,仔細研究試題特點,做到心中有大學聯考、心中有試題。在教學過程中,隨進度和教學內容適時調出使用,這樣學生既熟悉了近年的大學聯考難易程度新穎程度,對大學聯考不再那麼恐懼;同時還可排出一些剛考過的考點,減輕複習的負擔。我覺得我們更應該關注上海、廣東大學聯考歷史卷,因爲這兩地的歷史試題具有兼顧基礎、能力性強,着眼課改、導向性強,貼近現實、人文特點等,應當是我們文科綜合命題的方向。

3.比對分析大學聯考考綱大學聯考考綱出來之前,要全面複習遍地開花。09年初大學聯考考綱出來之後,仔細分析並與前兩年的考綱、題型示例認真比對,找到其中的變與不變的地方,通過研讀大綱明確今年曆史科體現的大學聯考考題思想。這樣在平時的學習、訓練中就可以幫助學生全面理解和把握考點,瞭解大學聯考試卷的分佈,做到有的放矢。

4.關注社會熱點以現實的熱點帶動歷史知識,以歷史知識去解讀熱點,編制熱點小專題。不過,一些特別熱的點往往命題時表現並不明顯。因此,複習中也不要太強調,以免淡化對其它基礎的掌握。

5.團隊協作備戰大學聯考這裏的團隊包括教師團隊,更包括教師與學生的班級團隊。與備課組的教師共同研究、分工協作備戰大學聯考;與學生多溝通,對學生多幫助,多留時間給學生,大家齊心協力奔大學聯考。

二、學、練爲大學聯考

爲了讓學生考好,就要讓學生把知識爛熟於心,還要讓學生把知識用得得心應手。

1.夯實歷史基礎知識

對於近幾年的大學聯考,大學聯考對於課本基礎知識考察的廣度和力度都有所加強。那麼,如何吃透課本呢?我覺得,一是要將課本讀“薄”,在認真鑽研教學大綱、考試說明和近年的大學聯考試題的前提下,有選擇、有針對地將課本里大量的閱讀文字(楷體字)和不少孤立、靜態的陳述性語句,以及夾雜在字裏行間的相當部分的修飾性詞句果斷刪減,減輕學生的負擔,提高備考的效度。二是將課本讀通,充分利用課本的目錄,探求章目、子目錄之間的內在聯繫,做到融會貫通,深化理解;同時又能系統化課本知識,形成知識網絡。同時,我們也編制了按章節排列的知識體系圖表,按專題排列的知識體系圖表,不過這些都是填空型的,在一章複習前或後,一個專題的複習前或後,讓學生填寫,有利於梳理開始遺忘的知識體系和對幫助學生將散亂的知識整理歸類。

2.編制考前檢測題單元檢測題到處都可以買到或找到。而針對自己的教學進度或市區考試內容要求以及自己學生情況的的試題就不多,所以,有針對性地自編試題就非常重要和有用。這類考題考查內容主要是與市診斷考試以及大學聯考同步,試題形式與大學聯考題相同,檢測時間控制在40分鐘左右。在每一次診斷考試前準備多套,集中訓練,效果很好。

3.考前強化訓練高三的考試有點多,綜合的月考、學科的單元考、專題考,似乎一個都不能少。但我認爲學科檢測在日常應減少一些,以增加學生閱讀教材、領悟知識的時間。這一屆高三我把練習主要放在每一次大考之前集中訓練,一般有3——5套題。這樣可以進行強度訓練、一個階段知識的綜合訓練、時間分配訓練等。

三.心中有學生

1.賞識、尊重學生與直屬校比較,我們算是二流的學校;與理科生比較起來,我們的學生絕大多數是三流學生。整理知識體系、記住該記的知識點、有不錯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對他們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賞識學生的微小進步,理解學生的一次次的失敗,會讓學生心理上更能感受學習的快樂與興趣,所以他們會雖餒戰餒敗,但餒敗餒戰,直到最後勝利。

2.關心、幫助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成績好的學生需要在難度、能力上有更高的跨越;成績中等的學生則需要系統知識,化解遺留的難點和盲點;差一點的學生則需要督促他們一遍又一遍地記憶並掌握基礎的知識點。所以,老師要多呆在辦公室,多轉轉教室,多陪陪學生,不僅僅是解答學習疑難,也可以與學生聊聊天。

以上僅是我在高三這一年中教學進程上的所做,並沒有談及學科知識教學方面、學生能力培養方面的東西。回想過去一年的複習備考感覺有很多東西值得注意和改進,也更深的認識到自己的諸多不足之處。

1.研究大學聯考方向雖然是花了很大力氣,但還不是很夠。在對08年大學聯考試題分析時,我們比較關注上海、廣東大學聯考歷史卷,因爲這兩地的歷史試題具有兼顧基礎、能力性強,着眼課改、導向性強,貼近現實、人文特點等,應當是我們文科綜合命題的方向。但過度的重視、訓練,導致學生不太適應本地大學聯考試題。

2.對基礎知識的落實還不夠,使學生在考試中出現了基本常識的錯誤。比如09大學聯考試題中的選擇題,看似簡單,應該全是教材上的,但學生掌握不牢,導致錯誤百出,得分不高。

3.引導學生落實基礎,進而轉化爲能力也是沒有做好的一件事情。

教書這條道路,育人這種職業,需要更多的思想和行動,我們任重而道遠!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反思 篇12

回顧一學期的高一語文教學,我覺得有幾點做法讓我頗感欣慰。

1、從文史角度來進行語文教學,大膽創新。對語文課程性質的規定,新課程強調“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索能力”。依據這樣的一條理念,我儘管是在複習課文,但我依然不忘融入語文的審美教育,無論是講《論語》等古典文化,還是講中外名著;無論是上作文課,還是在做語言文字的訓練,我都會力求從語言的角度去引導學生感受漢語的豐富性與生動性;運用的角度引導學生去領會語言的靈活性和多變性;從比較的角度引導學生去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我們在本學期開設的公開課《氓》,這是一篇詩經作品。《詩經》的出現不僅是我國文學發達很早的標誌,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相當高的地位,尤其是《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後世文學影響最大。在篇目數量上,選入課文的《詩經》作品僅《氓》與《采薇》兩篇。如何讓學生通過學習這兩篇的詩歌,從思想性與藝術性兩個方面對《詩經》有一個比較全面、清晰的認識,對《詩經》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重要源頭也有一個線索性的認識,達到“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弘揚祖國優秀文化,提高自學鑑賞《詩經》能力的目的。爲此,我教學《詩經》兩首總的教學目標是:以《氓》和《采薇》爲教材例子來解讀《詩經》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及其巨大的影響,讓學生對《詩經》的認識不是僅停留在局部篇章上,而是有整體的感知,爲他們今後學習打下基礎。因此,在“三維目標”的制定上,我是這樣設定的——

在“知識與能力”目標方面,我將結合中國文學史講授《詩經》的產生、內容、藝術手法等知識,努力提高自學《詩經》其他篇章的能力。

在“過程與方法”目標方面,立足於《氓》與《采薇》的內容和藝術手法,立足於品味具體的詩句,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人物形象與人物情感,並結合文學史作適當大拓展,達到“點、面”認識的目的。

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方面,重在從古代婚姻制度及婦女特殊的社會地位上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把同情的情感上升到對女性的尊重上來。適時聯繫現代社會的婚姻現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婚姻家庭觀念,做一個有道德有修養有責任的好男人。

另外,爲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我在教學時,採用“話外音”,即把現代流行音樂中關於愛情主題的歌詞作摘要引用,以淺解深,通俗易懂,又能激發學生的課堂興趣。例如,講解“將子無怒,秋以爲期”時,我就引用流行歌詞——“愛你沒商量”。同時,爲了配合這種教學方法的落實,我把課文內容的解讀設計爲五個“樂章”,即“婚姻的第一樂章:我的美麗的追憶”;“婚姻的第二樂章:我的傷心的反思”;“婚姻的第三樂章:我的難平的怨恨”;“婚姻的第四樂章:我的痛苦的吶喊”;“婚姻的第五樂章:我的毅然的決絕”。

2、帶學生去“寫景”,是本學期作文最成功的一次。由於學生閱讀面窄,閱讀量少,平時時間大多被數理化等佔據,對語文接觸較少,多數學生僅僅在語文課上與語文“見面”。因此,每週一篇作文,除了讓學生練筆與練思維之外,更主要的是讓他們去尋找相關的作文材料,從中積累寫作素材。講評作文最好是與範文相結合。因爲範文具有一定的指導性,切合每次作文的要求。這樣,學生在每次作文之後,能獲得更深一點的體會,有助於逐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同時,如果就拿本班學生的作文作爲範文,還能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還有,對作文寫作的指導,最好是每次講一種寫作方法,而下一篇的作文就要求學生嘗試着用上這種寫作方法。但必修二第一單元是學習寫景散文,景物描寫要抓住景物特徵,還要在寫景中突出自己的感情。而景物因人的主觀色彩而異,因此,親近自然、認識自然、欣賞自然、描寫自然、抒發情感最好的辦法就是帶學生到自然裏去。不過,在寫作前教師一定要結合第一單元課本的寫作特色先與學生進行指導,這樣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實踐證明,這種在親身體會下再結合學過的寫作方法來作文學生是不怕的,而是他們都覺得很有內容可寫,也明白寫景文章該怎麼寫。

3、對文言文的複習,我覺得多讓學生朗讀課文、背誦重要篇目更能讓學生產生文言語感,更容易掌握文言文淺易的知識。比單純講解古代漢語知識效果顯著。另外,我覺得複習文言最好是貫穿於每天語文課裏,讓學生天天接觸古文,天天培養文言閱讀的語感,有助於今後獨立閱讀古代文化典籍。

4、教師要有一顆鑽研的心,要博覽書籍。教師鑽研不僅指要鑽研教材,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對具體的模快要形成一個系統,而不必拘泥於現成的參考書、輔導書或參考答案。這樣才能指導學生有效進行復習。例如,我教《蘭亭集序》與《赤壁賦》時,我就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來指導學生理解課內容,學生就比較容易接受,而且認識也深入了一些。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反思 篇13

一個學期以來,我在教學上以及和學生的交流相處的過程中,總的來說,感受最深的兩點是:高中英語教學要一氣呵成,不能忽視其中任何一個環節;要注重與學生的交流,密切注意學生的思想變化。下面從教學和備課兩方面談談所積累的經驗和發現的不足。

一、教學方面:注意高一年級與國中的銜接過渡

高一新學期伊始,我們透過入學考試瞭解學生大致水平,及時給學生彌補國中的缺漏知識。利用一月左右的時間從語言、詞彙、語法、句型等方面幫忙學生系統複習。儘快使學生適應了高中英語教學,具體做法是:培養學生課前預習、課後複習的良好學習習慣;堅持用英語授課,要求並鼓勵學生用英語思考問題、回答問題;根據大學聯考要求,從高一年級開始就培養學生的閱讀潛力,教會學生一些閱讀技巧,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另外,課後還加強了與學生接觸,儘快和學生熟悉起來。

二、高中英語教學要始終貫徹交際性原則,強化學生主體意識

1.每週一至週五晚上進行15分鐘的黃金背誦,每單元做一份雙語報,及時鞏固學生所學知識。

2.儘量堅持讓學生作dutyreport。這一做法國中就經常採用,然而到了高中我仍然堅持讓學生繼續做,實踐證明dutyreport是鍛鍊學生開口的好方法。具體是讓當天值日生在講臺前向同學們介紹當天日期、天氣、出勤等狀況,也能夠讓他們講故事,並允許他們隨意挑選同學回答問題。

3.適當讓學生表演對話或課文資料。針對近期所學資料,佈置學生課後進行討論排練,然後再搬上課堂表演。

4.定期舉辦英語課外活動,如:聖誕節遊藝晚會。這些活動不僅僅能夠豐富學生第二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能充分調動學生開口參與交際的用心性。

三、培養學生的自學潛力

只有透過輔導學生掌握一套科學的學習方法,並培養學生的自學潛力,才能使學生的學習用心性和主動性得以發揮。我的具體做法是:培養學生的預習潛力、各種方法掌握英語基本知識的潛力、學生自己整理所學知識的潛力。另外,自學潛力的提高還得益於學生課外超多的獨立的閱讀,於是高一我們就求學生人人儘量買本英漢詞典作爲工具書,讓他們勤查字典。

四、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才能避免在以後的學習中產生兩極分化。我的做法是把語言教學與日常生活聯繫起來,上課時有目的講解一些西方背景知識和趣事。課後我還多和學生交流接觸,瞭解學生的需要,適當和學生一齊參加活動如:聖誕節遊藝晚會就極大的拉近了我們和學生的距離,也同時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參與性與用心性。

透過如上的舉措,本學期學生在英語學習的大部分環節取得了進步,也增強了信心。但是這半年的教學中還存在的問題是,在進行speaking這一塊時學生不太樂意開口;還有就是對於學困生成績的提高還有待進一步探究。

五、備課方面:對新教材的使用的反思與實踐:

1.合理使用教材,對教材進行必要的重組.新課標對教材的使用提出如下推薦:教師要善於結合實際的需要,靈活和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資料,編排順序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適當地取捨或調整。實際操作過程中,對教材的使用主要作了相應調整:

1)刪減難度教大的資料主要是listening,speaking,以及練習冊中的project等等;project因爲需要學生走出課堂,對某個問題進行研究探討,甚至需要收集資料,參與社會實踐才能完成,這對於農村寄宿制的學校,很難做到。而listeningandspeaking則是鑑於學生的英語實際水平,大部分根本無法開展。於是選用英語輔導報上的聽力材料或者英語歌曲等代替,以此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另外關於寫作,因爲每個單元寫作任務比較多,也只能是有所篩選着用或者不用,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常見的句型背誦以及課文精彩段落背誦。

2)調整教學順序每個單元的教學我們一般需要6個課時,通常是:warmingup

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社會對勞動者提出了新要求。在新形勢下,國家提出了新課程改革。新課程改革重要特點是既體現學生主體又重視學生未來的發展。它強調學生在構建“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又注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融合。《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使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英語學習的目的,發展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潛力;構成有效的英語學習策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潛力。綜合語言運用潛力的構成建立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合發展的基礎上。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反思 篇14

提高語文課堂效率是一個老話題了,而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效率,至今還沒有圓滿的答案。這裏我根據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內容要講到點子上

語文教學要主則詳,次則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紹、時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這種八股味很濃的程式化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就難以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教學效率必然低下。教師必須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飲。”即緊抓住課義的重點,牽動人隅而提挈全篇,這樣,纔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功夫要下在備課上

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關鍵在於備課。因爲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之基礎,根本之根本。教師只有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備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點:即瞭解學生的知識底細,明確教學目標,掌握課文的重點內容。只有知道學生該學什麼,才能弄清自己該教什麼,否則,閉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無效勞動而已。教學目標決定課堂教學的方向。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反思 篇15

以前,本人教的都是職高類的教材。2______年9月始,首次接觸新課標高一新教材,一轉眼,高一的教學即將結束。回顧一年來的教學歷程,發現體驗頗深,這包括在教學上以及和學生的交流相處。總的來說,感受最深的兩點是:高中英語教學要一氣呵成,不能忽視其中任何一個環節;要注重與學生的交流,密切注意學生的思想變化。下面從教學和備課兩方面談談所積累的經驗和發現的不足。

一.教學方面

常規教學中求創新

1、注意高一年級與國中的銜接過渡

高一新學期伊始,我們通過入學考試瞭解學生大致水平,及時給學生彌補國中的缺漏知識。利用一月左右的時間從語言、詞彙、語法、句型等方面幫助學生系統複習。儘快使學生適應了高中英語教學,具體做法是:培養學生課前預習、課後複習的良好學習習慣;堅持用英語授課,要求並鼓勵學生用英語思考問題、回答問題;根據大學聯考要求,從高一年級開始就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教會學生一些閱讀技巧,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另外,課後還加強了與學生接觸,儘快和學生熟悉起來。

2、高中英語教學要始終貫徹交際性原則,強化學生主體意識

“讓游泳者到水中去。”這是交際語言教學理論的思想核心。語言學家毛魯(KE Morrow)曾說過:“To learn it, do it… only by practising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can we learn to communicate.” 意思是,要學,就得實踐。貫徹交際性原則亦就是要把教學活化爲實際,我的做法是:

①.建立“課前五分鐘會話“,培養課堂交際氛圍。如一進課堂我說:“It’s nice to see you again./It’s fine today, isn’t?/How are you today?”星期一上課問:“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in the weekend?”學生會作出不同的回答,引出更多的對話,從而達到交際的目的。

②.儘量堅持讓學生作duty report。這一做法國中就經常採用,然而到了高中我仍然堅持讓學生繼續做,實踐證明duty report是鍛鍊學生開口的好方法。具體是讓當天值日生在講臺前向同學們介紹當天日期、天氣、出勤等情況,也可以讓他們講故事,並允許他們隨意挑選同學回答問題。

③.適當讓學生表演對話或課文內容。針對近期所學內容,佈置學生課後進行討論排練,然後再搬上課堂表演。

④.定期舉辦英語課外活動,如:興趣小組;演講比賽等。這些活動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第二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能充分調動學生開口參與交際的積極性。

⑤.每週一至週五傍晚進行15分鐘的黃金背誦,每單元做一份週報或雙語報,及時鞏固學生所學知識。

3、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只有通過輔導學生掌握一套科學的學習方法,並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才能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得以發揮。我的具體做法是: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各種方法掌握英語基本知識的能力、學生自己整理所學知識的能力。另外,自學能力的提高還得益於學生課外大量的獨立的閱讀,於是高一我們就求學生人人儘量買本英漢詞典、大學聯考必備、及學法頻道作爲工具書,讓他們勤查字典,熟悉解題方法及加強預習。

4、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才能避免在以後的學習中產生兩極分化。我的做法是把語言教學與日常生活聯繫起來,上課時有目的講解一些西方背景知識和趣事。課後我還多和學生交流接觸,瞭解學生的需要,適當和學生一起參加活動。

通過如上的舉措,本期學生在英語學習的大部分環節取得了進步,也增強了信心。但是這半年的教學中還存在的問題是,在進行speaking這一塊時學生不太樂意開口;還有就是對於學困生成績的提高還有待進一步探究。

二.備課方面:

我們高一普高備課組共3位老師。其中龔君豔老師是市級名師,有着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季水花老師是高級教師,而且有着帶過幾屆高中班的經驗,同樣都有着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這給我的學習帶來很大的便利及好處。

我們在個人鑽研教材的基礎上加強集體備課,發揮羣體優勢,進一步明確教學目標,重點解決怎樣教會學生,突出教法。每堂研討課突出一個主題,如解決學生的聽力問題。雖然我們的嘗試可能非常幼稚但我們在努力。儘量擯棄老的,不符合潮流的教法。儘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每一位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知識結構,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課後寫好教後感,不斷總結得失。

我們將再接再厲,創造更好的教育教學成績。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反思 篇16

對這篇課文,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理解作者情感,品味平淡中蘊含深情的語言,把握文章的抒情方法。所以上課時緊扣“情”字主要圍繞着四個問題展開:第一,本文的關鍵句是什麼?爲什麼?設計這樣的問題在於讓學生對全文的內容有一個整體的瞭解,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第二個問題是,圍繞“悲”“喜”二字作者敘寫了哪些人事?通過這些敘寫文章表達了什麼樣的“喜”和什麼樣的“悲”?這是對文章的具體感知,需要對文章作內容的分析和語言的品味,感知作者平淡的敘述中所隱藏的深情。隨之而來第三個問題是,作者是怎樣抒發這種悲和喜的?這是從理性層面的思考,從而瞭解作者的創作上的特點,學習一些寫作的方法。我用兩幅對聯概括:“事細而情深,文短而意長”,“景不必奇譎瑰麗唯幽靜能怡性,事無須驚心動魄是真情才動人”。第四個問題是,如何理解“悲”、“喜”兩種情感在文章中的統一?這是對文章主題和內在結構的把握,也是對作者深層情感的進一步理解。

因爲教兩個班級,又是面對全市的一節課,所以我先在不開課的班級上了一課。

開課了。開始的時候很順利,一切按我原來的估計進行。對第一個問題學生較快的解決,很快的找到關鍵句,理由也概括得很到位:是全文情感的概括;是過渡句,承上啓下;點明瞭寫作《項脊軒志》的原因。對第二問題,我預先的概括是:怡然讀書之樂,

家道中落之傷,慈母早逝之哀,辜負祖母之悲,懷念亡妻之痛。我先讓學生思考五分鐘,然後讓學生回答。其實對這個問題,我早做好對學生點撥的準備。因爲在另一班上課的時候,學生的回答總不能中的,特別是對什麼樣的“喜”和什麼樣的“悲”更未能理解到位。所以我在上公開課時心理上也對學生作了定位,並設計了很多的小問題準備用來引導。如“喜”部分:爲什麼修葺項脊軒?爲什麼不另起書房?你覺得那些地方能夠表達作者的喜悅?“悲”部分:母親是怎樣的人?回憶祖母側重寫了什麼?回憶母親用“泣”,回憶祖母用“長號”,而對妻子卻沒有直接的詞語表現感情,這是爲什麼?……在思考這些問題時引導閱讀課文,推敲字詞,品味語言,然後概括情感,把握方法。未料到一個學生在回答時概括得相當到位:“重修項脊軒的讀書之樂,回憶母親時光流逝之悲,回憶祖母功名難就之悲,回憶妻子英年早逝之悲。”當時他的回答引起聽課老師的一片驚呼,我也很感突然,雖然和我原來的概括比較還有值得完善的地方,但他的回答基本中的,原來設計的所謂引導是全用不上了,只好馬上改變問題:“你從哪些地方讀出了這樣的‘喜’和‘悲’?”在隨後的閱讀和品味的教學過程雖然尚算順利,但自己也發覺有些地方出現了不應有的重複,使得其中的一個練筆環節(圍繞一個“情”字,概括《項脊軒志》這篇課文的內容)因爲時間的緊張不得不捨棄。

課後,和幾位同學同事一起吃飯、聊天。大家對我上課時注重文本,側重語言品味的教學持肯定意見,但我總覺若有所失。其間也談到一位特級教師到我市一所高中上課的事,說他那節課上得不理想,完全不能體現特級教師的水平。有一位甚至開玩笑:“特級教師的課不過如此,還不如小曾老師的課呢。”另有一位說可能特級教師不瞭解那所學校學生的情況。這句話讓我剛纔的思考一下找到了突破口。

作爲教師,上課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備課。備什麼?備教材,備學生。其實備學生太難了。一個班級五十多位學生的學習狀況、語文素養是不同的;同一個學生的昨天和今天也是不同的,思想、心態、情緒等一切的心理和身體的狀況都可能對學生造成影響;第二,所學內容的不同也可能導致教師對學生的瞭解不充分。不同文體、不同語言風格或不同思想傾向的文本都會因學生心理期待等原因有着不同的閱讀效果。而任何一點的不同都可能影響一節課的教學環節,影響一節課的精緻甚至常態。這樣,我們可以說,備學生是需要的,但只能在一個大略的層次上做一個大概的估計。所以,剩下的只能是備教材,因爲只有教師對教材備充分了,才能任憑它“八方風來,我自巍然不動”。怎樣算是備好了教材?我覺得一是對教材爛熟於胸,從字詞句到文章結構主題手法等等都瞭然,二是要選擇授課內容,確定授課重點,不可能把教師知道的全部在課堂上讓學生掌握,只能根據文章的特點和教材的編排選擇性的講授。

我覺得,備教材要比備學生重要。教材是可以把握的,而學生卻每天都是不同的。如果沒有對教材的熟悉,對學生課堂上的精彩表現我們很難因勢利導,這樣對學生是一種挫傷;如果沒有對教材的熟悉,面對學生課堂上的疑問將無言以答,這樣對教師一種打擊;如果沒有對教材的熟悉,面對課堂上節外生枝的問題將無法控制,這對課堂時間是一種浪費。當然,這樣說絕不是說教學可以不顧學生,恰恰相反,課堂的教學絕對不能脫離學生進行,這是最重要的。備教材是前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則是關鍵。而教學的藝術,正是在這樣不可預知中才得以淋漓盡致的展示。而我,正是未能意識到學生的不同而使課堂教學出現了凝滯。

所以,我想,所謂的教學藝術,絕對不是用已經備好的教案按部就班的進行教材的解剖,而是在充分掌握教材的前提下,根據學生課堂上的表現,根據教學目的隨時調整教學方法和重組教學環節。這是我想到的第一點。

對於特級教師的課,如果幾年前我聽到“也不過如此”這樣的話,我可能會相信,並且自我安慰:你看特級教師的課也有人說不好,何況是你?但現在的感覺卻不一樣了。在自己也開過一些公開課後深深地感受到憑一節課就來判定一個老師的好壞那是不夠恰當的。教材可供挖掘的、學生的狀態、師生的瞭解和磨合等都可以影響一節課。

一篇課文向學生講什麼、怎樣講,可能每一位老師的處理都不同,所以每一節語文課都可能招來異議。而優秀的老師決不是把一篇課文只當成一篇課文。他把這課文當成是整個系統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所以,在某節課中,他可能什麼都不做,只引導學生讀,而另一節課可能會深挖細析,甚至由肌肉骨骼分析到神經末梢。如果我們不瞭解他的教學思想,不瞭解他的整體教學設計,而對他的某一個環節中的處理可能不以爲然。正如我們看到一座花園,如果一看到枯枝敗葉就判斷它的殘破,而沒有想到這些枯枝敗葉正是營養花木的養料,這是錯誤的。

在一些課堂上,作秀成爲了一種時髦。課堂的活躍、教師的風采,都是表演的元素,卻很少有人去顧問這種表演之後還留下什麼。語文教學是一個大系統,它有些時候表現爲樸素甚至是單調無聊的操作,有些時候表現爲精彩紛呈的思想的碰撞,有些時候爲精心的品讀體悟,有些時候爲深思奮筆疾書……

語文教學可以看成是一項工程,甚至可能比工程還要複雜。每一篇課文、每一個知識點都需要精心安排,課文和知識點的網絡更要精心構建。大師之所以成爲大師,是因爲他們有積累更有思想,而最重要的是把從教學實踐中來的教學思想再運用到實際中去,形成自己的教學王國。

所以我想,所謂教學藝術,它首先是對教材通盤熟悉的前提下,明確每一冊課文每一個單元每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其次是在課堂教學中能隨時根據學生的情況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和合理的教學結構,完成教學目標。這正像是一位畫家,只要胸有丘壑(教學系統),那麼無論是條幅還是長卷(具體的教學內容)他都能根據材料(學生的實際表現)自如的進行創作。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反思 篇17

經過將近這學期的高中數學教學,我對高中數學的課堂教學有一些反思與體會。要教好高中數學,首先要求自己對高中數學知識有整體的把握和認識;其次要了解學生的現狀和認知結構;再次要處理好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關係。課堂教學是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主陣地,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不但要加強雙基而且要提高智力;不但要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且要發展學生的創造力;不但要讓學生學會,而且要讓學生會學,特別是自學,尤其是在正課上,不但要提高學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提高學生在課堂45分鐘的學習效率、學習興趣,儘量在有限的時間裏,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

以下談一談自己在教育教學的一些反思與體會:

1.有明確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分爲三大領域,即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因此,在備課時要圍繞這些目標選擇教學的策略、方法和媒體,把內容進行必要的重組。在數學教學中,要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達到預定的目標,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如《三角函數的圖像與性質》這一課是整個三角函數的性質最重要的一課,在備課時應注意,通過這一課的教學,使學生能利用辯證唯物主義中運動的觀點來解釋函數圖象的發展趨勢和對稱美,體會到三角函數的性質本身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同時也就提高了學生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能突出重點、化解難點

每一堂課都要有一個重點,而整堂的教學都是圍繞着這個重點來逐步展開的。爲了讓學生明確本堂課的重點、難點,教師在上課開始時,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將這些內容簡短地寫出來,以便引起學生的重視。講授重點內容,是整堂課的教學高潮。教師要通過聲音、手勢、板書等的變化或應用模型、投影儀等直觀教具,刺激學生的大腦,使學生能夠興奮起來,適當地還可以插入與此類知識有關的笑話,對所學內容在大腦中刻下強烈的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

3.要善於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隨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對新教師來說,掌握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顯得尤爲重要和迫切。現代化教學手段,其顯著的特點: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課的課容量,從而把原來四十分鐘的內容在三十五分鐘中就加以解決;二是減輕教師板書的工作量,使教師能有精力講深講透所舉例子,提高講解效率;三是直觀性強,容易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四是有利於對整堂課所學內容進行回顧和小結。在課臨近結束時,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本堂課的內容,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同時通過投影儀,同步地將內容在瞬間躍然“幕”上,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課的內容高中數學教學反思精選高中數學教學反思精選。在課堂教學中,對於板演量大的內容,如立體幾何中的一些幾何圖形、一些簡單但數量較多的小問答題、文字量較多應用題,複習課中章節內容的總結、選擇題的訓練等等都可以藉助於投影儀來完成。可能的話,教學可以自編電腦課件,藉助電腦來生動形象地展示所教內容。如講授三角函數的性質中,三角函數的圖像就可以用電腦來演示。

4.根據具體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

每一堂課都有每一堂課的教學任務,目標要求。所謂“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師要能隨着教學內容的變化,教學對象的變化,教學設備的變化,靈活應用教學方法。數學教學的方法很多,對於新授課,我們往往採用講授法來向學生傳授新知識。此外,我們還可以結合課堂內容,靈活採用談話、讀書指導、作業、練習等多種教學方法。有時,在一堂課上,要同時使用多種教學方法。“教無定法,貴要得法”。只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利於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都是好的教學方法。

5.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要及時加以總結,適當給予鼓勵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隨時瞭解學的對所講內容的掌握情況。如在講完一個概念後,讓學生複述;講完一個例題後,將解答擦掉,請中等水平學生上臺板演。有時,對於基礎差的學生,可以對他們多提問,讓他們有較多的鍛鍊機會,同時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及時進行鼓勵,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能熱愛數學,學習數學。

6.充分發揮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圍繞着學生展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讓學生唱主角,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爲學習的領路人。

7.處理好課堂的偶發事件,及時調整課堂教學

儘管教師對每一堂課都作了充分的準備,但有時也可能遇到一些預料不到的事情。如一次我在講授《五點法做圖》時,有“五點的取值”這一問題,但書沒有提及。教學參考書也沒有這方面的內容。在課堂教學中當帶到這個問題的時,有一位成績較好的學生向我提出可以有多種做法。我就因勢利導,向學生介紹了多種做法中的優劣之別,並說明了教學大綱中所提及的相關知識點。然後,話鋒一轉,對那位同學說,關於這方面的內容,我在課後再跟你面談。這樣,雖然增加了課時的內容,但也保護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慾。

8.要精講例題,多做課堂練習,騰出時間讓學生多實踐

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的要求,教師要精選例題,可以按照例題的難度、結構特徵、思維方法等各個角度進行全面剖析,不片面追求例題的數量,而要重視例題的質量。解答過程視具體情況,可以由教師完完整整寫出,也可部分寫出,或者請學生寫出。關鍵是講解例題的時候,要能讓學生也參與進來,而不是由教師一個人承包,對學生進行滿堂灌。教師應騰出十來分鐘時間,讓學生做做練習或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或解答學生的提問,以進一步強化本堂課的教學內容。若課堂內容相對輕鬆,也可以指導學生進行預習,提出適當的要求,爲下一次課作準備。

9 切實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近年來數學試題的新穎性、靈活性越來越強,不少師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難度較大的綜合題上,認爲只有通過解決難題才能培養能力,因而相對地忽視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學。教學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證拿出來,或草草講一道例題就通過大量的題目來訓練學生。其實定理、公式推證的過程就蘊含着重要的解題方法和規律,教師沒有充分暴露思維過程,沒有發掘其內在的規律,就讓學生去做題,試圖通過讓學生大量地做題去“悟”出某些道理。結果是多數學生“悟”不出方法、規律,理解浮淺,記憶不牢,只會機械地模仿,思維水平較低,有時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蘆畫瓢,將簡單問題複雜化高中數學教學反思精選教學反思。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過於粗疏或學生在學習中對基本知識不求甚解,都會導致在考試中判斷錯誤。不少學生說:現在的試題量過大,他們往往無法完成全部試卷的解答,而解題速度的快慢主要取決於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練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可見,在切實重視基礎知識的落實中同時應重視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養。

10 滲透教學思想方法,培養綜合運用能力

常用的數學思想方法有:轉化的思想,類比歸納與類比聯想的思想,分類討論的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換元法、待定係數法、反證法等。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滲透在中學數學教材的條章節之中。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在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有意識地、恰當在講解與滲透基本數學思想和方法,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方法,從而達到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靈活運用和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提高學生在課堂45分鐘的學習效率,要提高教學質量,就應該多思考,多準備,充分做到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學機智,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反思 篇18

最近一段時間,我發現體育委員李圓上語文課時總是趴在課桌上,顯得很懶散,多次提醒他要注意,可效果卻不是特別明顯,但他也不是班上的學困生。留心觀察之後我發現:還有好多的學生聽講時的狀態也不是很好,回答問題很被動。批閱學生的週記,我讀到這樣一段文字:"老師,您不要生氣,我總覺得進入高二以來,語文課上得沉悶了些,總想睡覺。雖說語文課上您也讓我們暢所欲言,可您不覺得那些課文離我們太遙遠了嗎?與其讓我們對那些遙遠的事件發表意見,倒不如把時間放在一些更有價值的事情上,希望老師考慮。"說實話,讀了這段話,想到出現的這些情況。我有些悲哀,也有些埋怨,但我也在思考:我們的語文課是不是遠離了學生的生活?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發展了沒有?爲什麼有些學生,讀書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而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然而,這些問題卻往往被我們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我在講解古典詩歌的藝術創作手法時,《詩經》裏"賦"與"興"手法的運用往往成爲學生理解的難點。朱熹關於"賦""比""興"的定義雖然準確簡潔,但老師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既難以理解,又枯燥無味。怎樣才能化深奧爲淺顯,化抽象爲形象,化枯燥爲生動?我在講"賦"和"興"時引入了同學們喜歡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講"賦"時,在解釋了"賦"的含義實際上就是直接進行敘述或描寫後,我引了《小芳》的歌詞:"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這種從多方面進行描寫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古代所說的"賦"。講"興"時,我引了《縴夫的愛》的歌詞:"天不颳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妹不開口妹不說話妹心怎麼想",講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的含義。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鬆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這節課中,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接受知識的效果也較好。

這個案例說明:教師一定要具備課堂開發的意識與能力,善於把握和調控課堂氣氛,增加課本知識容量和密度,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從而讓語文教學走向生活,走向實踐,走向智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愛好和興趣以及生活經驗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於創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應該朝這方面努力。因爲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我想,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爲"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只有具備了這種意識與能力,以往那些被我們忽視的生活場景與生活體驗,纔會被拿來當作語文教學的材料,從而爲語文教學開闢出一片新天地。

同時,我認爲語文學習既是一種學生個性化的活動,也是一種學生創造性的活動。因此,教師要善於把教學目標轉化爲學生的需求,因爲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作爲教師不僅要珍惜學生的感悟、體驗,更要保護他們的智慧火花。這樣更有利於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能。認真備課,把握重、難點,完成教學任務固然很重要,但我認爲更重要的是把語文教"活"、讓學生"活"好,讓學生學得聰明一點、靈氣一點,讓學生課堂所獲得的各項語文能力、語文知識,在綜合實踐中整合起來,並加以積澱,成爲一種綜合素養。這纔是語文學習的靈魂。如果教師死守教案,那麼最好的教案也會成爲束縛教學的桎梏。活生生的學生也會變成課本的奴隸。課堂靈活地放開一些,反而更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能活躍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是我近來思考的問題,或許在正確理解新課標之後這些問題會迎刃而解。不可否認,這也正是解決問題的源泉所在,源活則水清,只有深刻地吃透新課標精神,才能解決好語文教學中教師教無成就、學生學無興趣的問題。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反思 篇19

我在講解古典詩歌的藝術創作手法時,《詩經》裏“賦“與“興“手法的運用往往成爲學生理解的難點。朱熹關於“賦““比““興“的定義雖然準確簡潔,但老師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既難以理解,又枯燥無味。怎樣才能化深奧爲淺顯,化抽象爲形象,化枯燥爲生動?我在講“賦“和“興“時引入了同學們喜歡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講“賦“時,在解釋了“賦“的含義實際上就是直接進行敘述或描寫後,我引了《小芳》的歌詞:“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這種從多方面進行描寫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古代所說的“賦“。講“興“時,我引了《縴夫的愛》的歌詞:“天不颳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妹不開口妹不說話妹心怎麼想“,講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的含義。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鬆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這節課中,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接受知識的效果也較好。

這個案例說明:教師一定要具備課堂開發的意識與能力,善於把握和調控課堂氣氛,增加課本知識容量和密度,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從而讓語文教學走向生活,走向實踐,走向智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愛好和興趣以及生活經驗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於創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應該朝這方面努力。因爲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我想,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爲“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只有具備了這種意識與能力,以往那些被我們忽視的生活場景與生活體驗,纔會被拿來當作語文教學的材料,從而爲語文教學開闢出一片新天地。

同時,我認爲語文學習既是一種學生個性化的活動,也是一種學生創造性的活動。因此,教師要善於把教學目標轉化爲學生的需求,因爲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作爲教師不僅要珍惜學生的感悟、體驗,更要保護他們的智慧火花。這樣更有利於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能。認真備課,把握重、難點,完成教學任務固然很重要,但我認爲更重要的是把語文教“活“、讓學生“活“好,讓學生學得聰明一點、靈氣一點,讓學生課堂所獲得的各項語文能力、語文知識,在綜合實踐中整合起來,並加以積澱,成爲一種綜合素養。這纔是語文學習的靈魂。如果教師死守教案,那麼最好的教案也會成爲束縛教學的桎梏。活生生的學生也會變成課本的奴隸。課堂靈活地放開一些,反而更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能活躍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是我近來思考的問題,或許在正確理解新課標之後這些問題會迎刃而解。不可否認,這也正是解決問題的源泉所在,源活則水清,只有深刻地吃透新課標精神,才能解決好語文教學中教師教無成就、學生學無興趣的問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