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的加減法教師教學反思(精選1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6K

0的加減法教師教學反思 篇1

數字0的認識一課安排在數字1—5的認識之後,我想學生既然有了前面的認數知識的基礎,於是在教學0的認識之前,我先複習1—5的認識

0的加減法教師教學反思(精選19篇)

第一環節:教學0表示沒有的含義。讓學生明白“0”的初步意義就是“沒有”的意思,事實證明學生對於0並不陌生。我是先在黑板上畫了3個桃子,小猴吃掉1個,還有2個,又吃掉1個,還有1個,再吃掉1個,沒有了,用0表示。學生也很容易接受。我發現對於一年級小朋友來說能把這幅圖的意思講明白講完整是很重要的。也要教會其他學生學會聽。這些課堂常規的建立在低年級是非常重要的。同樣的“學會坐”“學會站”這些也需要在課堂裏慢慢的養成。接下去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說“0”的用法和含義。在這個小環節裏我發現雖然學生會舉出很多的例子,但是貌似和我講的有點換湯不換藥的感覺,比如我舉的是“媽媽買來5個蘋果,吃了5個,還剩0個”。叫了好多學生回答也是跟我類似的例子。很難發現跟我不一樣的例子。

第二環節:教學0表示起點的含義。我讓學生自己觀察尺,找到0的位置,自己發現在這裏表示一段也沒有,這裏還可以表示起點,學生的回答往往是在這裏是第一,(他們的意思也就是尺子一開始就是數字0,從0開始)這個表述是不準確的。需要老師來引導,然後再讓學生們指着尺子齊讀0—5,再倒數從5—0。

第三個環節:教學0的書寫,這個環節注意先老師自己示範,再讓學生自己寫,要提醒孩子寫字的姿勢。現在的孩子寫字姿勢很不雅觀,人坐不直,頭趴很下。很容易造成近視。

四,0的加減法運算;學生的普遍現象就是做做會做,讓其看圖說說,說清楚那三句話的就很少,需要慢慢的練習。算式中各個數字的意思最好也讓學生說一說。要照顧到全班同學。

最後就是通過練習來加深對這節課知識的回顧。在這節課我覺得學生對於說話方面能力的培養還需加強。

0的加減法教師教學反思 篇2

《0的認識和有關0的加減法》是國小數學第一冊第三單元的最後一個知識點。安排的教學內容是0的認識和有關0的加減法兩塊內容。在這之前,同學們已經認識了數字1-5、學習了5以內的加減法運算,對加減法的含義有了一定認識,能看圖列加、減法算式,並能看圖說出圖意。因此,本節課的教學的重難點是讓學生初步體會0的兩個含義,表示沒有的含義和表示起點的含義,初步學會有關0的加減法。

在教學安排上,首先,我先通過三幅圖展示一隻貪吃猴子逐次把2只桃子吃光的過程來說明0可以表示沒有的含義,揭示了0的第一個含義。然後讓學生在生活中找找0,學生髮現生活中的0還可以表示別的意思,體會0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其次,讓學生在尺子上找找0,說明0表示起點的含義,最後進行0的書寫教學。第二課時才教學有關0的加減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0表示沒有的意思。

在教學有關0的加減法時,有一個情境分別出現2片荷葉,一片荷葉上有4只青蛙,另外一片荷葉上沒有青蛙。接着兩片荷葉靠近,求一共有多少隻青蛙。這個情境出現後,要求學生說說自己看到的,並提一個數學問題。就是在這個情境的敘述中,(1)班的學生不能正確地表達圖意。

求一共有多少?這樣的看圖敘述提數學問題在之前的加法學習中已經落實,並且在作業時也要求學生說。可是爲什麼在今天我的手勢已經很明顯的情況下,學生還是那麼頑固地去說減法的意思呢。

從課上第一個學生回答來看,她的表述是“本來有……,後來……”緊接着就是“還剩下……”其實學生的思維還停留在前面一題中。在出現荷葉上青蛙圖之前的一個情境是“原來有3只小鳥,後來3只都飛走了,還剩下幾隻小鳥?”在以前學習的內容來看,加法那課學習的都是加法內容,減法那課都是學習減法內容。而在今天的這節課中有些學生並不去仔細領會圖意而是想當然的想成和前面一題的圖意一樣。還不適應加減混合放在一個課時。再說這個4只青蛙和0只青蛙相加的特殊性,更加侷限了學生的思維,學生想當然以爲是不可能的。一般的加法都是2個數字相加越加越大,而這個圖意和生活中的實際情況聯繫不多。

因此在(2) 班上課的過程中,學習完幾減幾之後,我改變了教學的思路,把青蛙的情境圖作爲練習。而另外的先從老師左手有3根小棒,右手有1根,合起來一共有多少根?引入,學生能夠快速的回答是4根,1+3=4。接着我把右手的1根小棒放到左手,在問:這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學生能夠快速的回答4根,也從中引出4+0=4。比之前直接給青蛙的情境圖效果要好很多。

但是,本節內容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教學之後發現,學生對於幾加零,幾減0掌握的還是相對不好。有一部分學生還是會算成幾+0=0。這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進一步的提醒改正。

0的加減法教師教學反思 篇3

本節課從實際問題出發,創設教學情境,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學生通過實例計算,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又通過大量的數學練習,使學生在計算中發現,在小組交流中體驗,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形歸納運算法則,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感悟數學的轉化思想。本課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本課改變了以往學生被動學習,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但學生的認知水平畢竟存在差異,從學生的練習來看,大部分學生都掌握了有理數的運算法則,但還有些學生在將減法轉化爲加法時,總弄不清該減去哪個數的相反數,有的甚至把被減數也改變符號,特別是減去一個正數時,往往又再加上該正數,如誤解— — = — + 。因此,教學還需要不斷的探索,不斷完善。

本次學習,內容豐富,有專家對新課程的專題分析講座;對課例的講解;也有課堂實錄,通過學習,收穫不少,受益多多。

0的加減法教師教學反思 篇4

每個學期的骨幹課堂教學展示活動,作爲我個人來講,既是一個需要認真對待的事,又是個自我超越的挑戰。爲什麼會這樣說呢?那是因爲從事低年級的教學工作已有十幾個年頭了,可以說,每一個課例在我的頭腦裏早已是根深蒂固了,可是越是這樣上了好多次的課,越是這樣一次次需要適應新的教學理念改變的時候,再次重新上的時候,壓力就會越大,需要自己仔細思考地方的就會越多。

1,加強備課環節。認真研讀教材教參,多向同組教師請教,正確把握知識的重難點。使教學環節更加合理。

2,課上認真關注學生的反應,隨時調整教案,使其更加適應學生的接受能力,做到精講易懂。

3,更多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更大的發展空間。

我們常說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法寶,如何在課堂上真正用上這個工具,是擺在我們教師面前的問題。我們要根據兒童自身的特點,激發學生快樂學習,創造地學習,就要採取多樣的教學形式。

0的加減法教師教學反思 篇5

兒童的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所以要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現,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要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勝不驕,敗不餒。在課程結束之前我設計“小小神算家”這一教學環節,在課件中出現關於本課的口算題卡,並組織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比賽。這既是對本節課內容的複習,同時又增強了他們的團隊精神,孩子們都躍躍欲試。

此時,我感受到:教學資源無處不有,只要適時適事地利用,就可取得意想不到之效。教師既要“教中學”,也要“學中教”,只有充分、合理地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才能教學相長,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學會學習。

0的加減法教師教學反思 篇6

本節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6、7的認識和加減法的基礎上展開的,是對前幾節課的一次應用。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將有利於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同生活的實際情況相聯繫,並初步體會到原來數學是一門有用的學科,它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整個知識網絡來看,它也標誌着數學應用題的教學的開始,是向後面的文字應用題過渡的橋樑。所以在教學中,重點是讓學生理解圖畫所表達的意思,知道所求問題的所在。

教材從易到難,先教學用加法列式解決問題。在書本創設的情境中,我先讓孩子們根據看到的信息(左邊4個小朋友,右邊2個小朋友)接着,就讓小朋友認識了這兩個符號,因爲大括號和問號比較熟悉和形象,小朋友也掌握得較快,也能根據圖意很快列出算式。

接着,要教學用減法解決問題了,這是一個教學難點,需要學生一定的逆向思維。也是一樣的,先從創設的情境入手,我引導小朋友們解釋圖意:一共有7個向日葵,已經摘了3個,還剩下幾個?當讓學生列算式時,有一部分小朋友就寫成7—4=3,我發現其實他們並未理解題目的意思,如果這題是自由列式,我相信很多小朋友將會列成3+4=7。一個原因是答案過於顯而易見,不能讓孩子們感覺到問題的所在,還有一個原因是對於難點的教學,我並未讓孩子們親自去探索新知,去試着理解題意的不同。

對於第一個外因,我應該在教學中引導孩子學會收集信息,根據知道的信息來提出問題,這樣來貫穿全課,可能孩子才能準確的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對於第二個原因,我想,我應該對教學方法進行調整,我得先讓同學們比一比兩幅圖中大括號和問號位置的區別;然後再讓他們想想問號的位置不一樣了,書本老師的問題是不是也不一樣了呢;接着,經過分組討論,說出圖中隱含的問題,最後在根據問題列算式。

一節課下來,我發現大部分小朋友還是做對了,還是有一部分小朋友還會想當然,將應該用減法的題寫成加法,或者不用總數減,而用大數減小數。他們並不會特意的去看問號所在的位置,做題容易跟着感覺走,第一印象對他們來說尤其深刻。若要讓一年級的他們學會初步的辨別和分析,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只有通過不斷地練習、改正,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來克服這個定勢。

0的加減法教師教學反思 篇7

今天在多媒體教室上了這節0的加減法。與課前預想的教學效果有很大的差距。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學生所問非所答。

如在老師提出還剩幾條魚這個問題後,有學生列出了3+0=3、0+0=0這樣的算式。從中顯而易見學生沒有經過認真思考就胡亂說出了算式。再如在提出觀察第一行題,你有什麼發現這個問題後,有學生說是“交叉的”有的學生說是“兩邊的是挨着的,中間的是挨着。”還有的說“上面的是加號,下面的是減號”……諸如此類,種種所問非所答的現象,從學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學生沒有認真聽老師的話,隨心所欲想到哪說到哪兒。但學生說了,教師不能置之不理,從而出現了不必要的時間的浪費。

二、學生口算能力太差。

教學中,有的學生口算出現錯誤,還有的學生不能迅速地說出口算結果。有的學生甚至還要藉助手去算出得數。

三、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學生上課有效時間短是一直以來的問題。教師對學生這方面的特點也有所考慮,所以教學時儘量把有效時間用於學習新知識。我注意到學生在看動畫時精神都很集中,看得津津有味,但到了討論0的加減規律時,很多學生根本就不去想,甚至還有的學生開始說話。

四、對學生估計不足。主要體現在發現並總結一個數加上0或者減去0的計算規律以及兩個相同的數相減的規律上。學生還不具有自己發現總結規律的能力。所以很難總結出0的加減規律。

針對以上出現的種種情況,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認真聽講、獨立思考、勇於回答問題等。

2、加強口算訓練。採取形式多樣的練習形式,多樣的練習渠道,常抓不懈,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

3、在教學中一定要降低難度。教學設計時要關注學生年齡特點以及知識儲備。

0的加減法教師教學反思 篇8

在《8、9的加減法》一課的教學設計上,我將教學目標定爲:讓學生掌握8、9的加減法,通過經歷“一圖四式”初步感知加減法之間的相互聯繫,並培養學生從小養成善於發現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並能用準確、簡潔的數學語言進行表述的良好習慣。但是這一節課上下來,卻讓我充滿了困惑。

困惑一:學生對於數學信息不夠敏感。當我出示笑臉圖時,讓學生仔細觀察,並說說你看到了什麼,學生半天也說不到正題上來,無奈我只好又提示:“你能用帶有數字的話來說說這幅圖嗎?”才勉強讓學生說出圖上有5個紅色的笑臉,3個粉色的笑臉。

困惑二:學生不會提數學問題。在上《8和9的加減法》以前的教學中,我就有意識的培養學生提數學問題的能力,特別是“一共……”“還剩……”這類簡單的數學問題,但是從這節課來看,收效甚微。學生還是弄不清楚什麼是數學問題什麼是答案,即使有一部分學生知道卻不知道怎樣表述出來。

困惑三:學生會計算,卻說不出算法。當我出示一張口算題時,全班同學都會算,但是你要問他是怎樣算出來的時,大多數學生都說:“我是想出來的”,你問他是怎樣想的,學生卻答不上來。

總之,這堂課是在慌慌張張中結束的。這節課開始引導學生提數學問題和說算式的意義,用去了較多的時間,導致後面的時間很緊,特別是下課鈴聲響起之後,儘管這節課還沒下課,但是下課鈴聲把學生的注意力全吸引住了,這時,我也亂了,怕這節課的教學任務完成不了,匆忙之下把不該省略的部分省略了,把該省略的部分卻又留了下來。

課後,我深深的感到,自己還需要進一步培養孩子們感知數學信息和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同時還需要進一步培養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

0的加減法教師教學反思 篇9

國小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這就是所謂的“樂學之下無負擔”。特別是一年級的孩子活潑和好動,喜歡做遊戲,因此在教學中我計了一些遊戲活動:找朋友、歌謠、搶答等等。通過遊戲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學習氣氛,讓知識的學習在輕鬆愉快的活動中進行。

我是分三個層次進行教學的,一是檢查複習:利用找朋友的遊戲練習學過的加減法,使用口算條練習,全員參與,體現了面向全體,又極大的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第二個層次是授新知:這部分教學又分成三部分,先是看圖說圖意,再說出四個算式,初步感知10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然後是看算式直接計算結果,讓學生們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在肯定了學生們說出的各種方法後,指出想數的組成的方法快而且好;最後通過口算條鞏固計算方法。第三個層次是利用各種形式考查學生們的學習效果,先是找朋友相加得10,再是做書上的練習10的減法,最後搶卡片的遊戲,培養競爭意識。兒童的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所以要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現,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要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勝不驕,敗不餒。

0的加減法教師教學反思 篇10

我在《10的加減法》一課的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態度和習慣,全課以學生爲主體、在教師引導下的積極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在豐富的數學學習活動中感受到數學的有趣與有用,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下面談談我的具體的幾點體會:

(一)教學中,我相信學生,大膽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去嘗試。

這節課課一開始,以猜爲動力,引導學生探索數學的奧祕。每一個孩子都愛問爲什麼,每一個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祕密,根據孩子的這種心理,我採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

(二)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啓知識大門的金鑰匙。

國小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 於是我採用了“ 數學規律的情景探究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把課件作爲學生學習的工具,這時,信息技術作爲了交流討論 、表達的工具。我把每種關於10的加減算式都以創設生活情景展現給學生,突破教課書上的利用點子圖的學習方式,真正做到讓學生在實際中解決數學問題。如在講授10-1=9這一算式時,在課件的畫面上出現一棵大樹,上面有10只可愛的小鳥在嬉戲,突然一隻小鳥飛走了。這時我在讓學生充分觀察畫面後,讓他們說說發生了什麼事,並提一個數學問題,提問的學生有權利叫另一名學生回答他的問題。這樣,既有助於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用數學的樂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探索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又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三)培養學生多元的學習,使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到發展。

在教學內容中我設計了“開放題”環節——巧填數,題目是:+=10 10-=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就是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一定的提高,有利於孩子思維發散性的發展。

(四)在比賽中增長信心,培養競爭意識。

兒童的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所以要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現,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要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勝不驕,敗不餒。在課程結束之前我設計“小小神算家”這一教學環節,在課件中出現關於本課的口算題卡,並組織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比賽。這既是對本節課內容的複習,同時又增強了他們的團隊精神,孩子們都躍躍欲試。

此時,我感受到:教學資源無處不有,只要適時適事地利用,就可取得意想不到之效。教師既要“教中學”,也要“學中教”,只有充分、合理地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才能教學相長,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學會學習。

0的加減法教師教學反思 篇11

《5以內的減法》這一課是主要的基本減法運算,要求學生在理解掌握計算方法的基礎上正確熟練地進行計算。

一,結合課件,理解減法含義。

而作爲第一課時的教學,我還是先讓學生從基本出發,從認識減法的意義出發,讓孩子自己通過理解來說出爲什麼用減法來計算?什麼時候要用減法來計算?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課件演示“原來有5個小朋友,後來走了兩個”和“鞦韆上有3個小朋友,走了一個”等等這樣的情境,讓孩子們看圖來說一說他們看到的,進一步讓他們去理解,“飛走了、掉下來了、開走了”等等要用減法來計算,滲透減法的意義。當孩子們把減法的意義理解了,計算起來就會明白多了。

二,結合說圖意的過程,列減法算式。

減法列示相對於加法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列式前,我都讓學生結合圖意,用三句話說說圖的意思,並根據圖意列出算式。“原來有( ),走了( ),還剩( )”並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從哪部分減?減去那部分?總結要從原來的一共當中去掉飛走的,跑掉的部分,不能用剩下的去減。雖然有一定的好轉,但仍有錯誤,需要多加鍛鍊,養成說圖意列算式的好習慣。

三,運用多樣方法,練習口算,提高能力。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發現口算方法不是難點,而口算的正確率和速度是重點。因此,要把重點放在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上。通過創設情境、進行各種競賽等手段來進行,在教學中,利用口算卡片,採用搶答、開火車、小組比賽、男女擂臺賽等遊戲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其中,讓學生在比賽中提高了口算速度。

0的加減法教師教學反思 篇12

每個學期的骨幹課堂教學展示活動,作爲我個人來講,既是一個需要認真對待的事,又是個自我超越的挑戰。爲什麼會這樣說呢?那是因爲從事低年級的教學工作已有十幾個年頭了,可以說,每一個課例在我的頭腦裏早已是根深蒂固了,可是越是這樣上了好多次的課,越是這樣一次次需要適應新的教學理念改變的時候,再次重新上的時候,壓力就會越大,需要自己仔細思考地方的就會越多。

回顧這節課,圍繞學校的教學要求,盤點自己的得失,主要有以下幾點感想:

1、 教學重點把握準確。

教學重點是一節課的靈魂所在。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就是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並能熟練掌握10的組成,形成一定的規律和方法。我覺得在實際教學中較好的落實了,教學中知識點的生成是在教師有目的的引導和訓練之下完成的,既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精彩的展 現了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兩者的作用發揮恰到好處。

2、 學生思維的訓練體現出層次性.

對於學生思維的訓練,一直是學校教學的新主張。這節課從學生探究10的組成的過程,到後面的練習設計,思維的訓練點是層層推進的。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通過語言上的有序訓練,最終形成掌握知識的能力,並會運用這種能力解決生活當中的實際問題。練習的設計體現的先是加法,再是減法,再是加減法的綜合,直到最後的解決應用問題,核心的體現都是思維訓練的層次性和完整性。

3、 準確解讀教材併合理運用教材中的案例。

教材中所涉到的案例並不是沒有目的隨意展示的。其實編者是想通過一些案例來告訴我們一些信息,找準這些信息併合理的運用它們做訓練非常的重要。比如有一道練習題,教材中原本的訓練點只有一個,在想課的時候,我突然覺得圍繞知識間的前後聯繫可以稍作拓展和延伸,這樣不僅使訓練的內容更加的豐滿,更使得知識間的前後銜接更加的緊湊,學生參與的熱情也會很高,突出了教學的時效性。 

4、 練習設計要充盈而不使花架子。

作爲低年級的孩子,在課堂上有限注意力的時間大約只有15~20分鐘,而要在這些有限的時間裏既要落實教學任務,又要使學生興趣盎然,我覺得練習題的設計與實施形式很重要。所以我採用了大量的有趣的練習來幫助我完成教學目標得達成,所有的練習不管怎樣生動有趣,最終它都是爲教學目標服務的,脫離了這一點,那隻能說是在做無用功,浪費時間。

5、教學環節的時間調控。

這節課新授的時間大約在15分鐘左右,剩下的時間做了大量的訓練,我覺得這與學校倡導的精講多練的思路是吻合的,也使的整個教學環節不冗長,更有節奏感。

6、 存在的問題

(1)部分練習題的訓練方法應該更加的透明和直接,使學生一看到同類問題,腦海中呈現的是老師引導的思路和方法。

(2)反饋應該更注重實效,對錯誤的學生的訓練跟進不夠。

(3)有的教學資源沒有盡力發揮他們的作用,體現了資源的新意,但是利用的不到位。

總之,每一次相同的課例都會上出不一樣的感受來,從中不斷地錘鍊與改進,會讓自己不斷提高,也會讓別人有所收穫,共同學習,共同思考,共同進步!

0的加減法教師教學反思 篇13

1.結合情境,引導學生操作,充分感受“一圖兩式”。

我們把課本中小朋友擺小棒的圖,變成學生喜歡的卡通小動物(小雞和小青蛙)。由小動物在草地上盪鞦韆的畫面,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畫面生動活潑,既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又吸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把1只小雞和5只小青蛙放到每個組的草地鞦韆上,求一共有多少隻小動物?通過兩位同學不同角度的觀察,列出兩道不同的加法算式,並讓學生說明是怎樣看圖列式的。這一環節初步感受“一圖兩式”,感知根據一幅圖可以列出兩道不同的算式。

2.獨立操作,形成概念,理解“一圖兩式”。

我們設計的第一個環節,是讓學生在情境中感知“一圖兩式”。而接下來的第二個環節,是讓學生在情境中獨立地進行操作,進一步鞏固和理解“一圖兩式”的意思。在鞦韆數量不變的情況下,讓學生思考,還可以擺幾隻小雞和小青蛙,並看着自己的圖列出兩道加法算式。這樣便出現了兩組6的加法算式,加上同位同學進行講解怎樣看圖列式的,又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合作能力。通過這一環節的教學,使學生從感知中樹立“一圖兩式”的概念。這樣處理,既給學生提供了自由的操作空間和充足的思考餘地,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用數字意識。可能是讓學生合作得多了,加上孩子年齡小自控能力差,有些孩子開始開小差,亂說,今後,還要加強這些學習習慣的培養。

3.建立表象,由具體操作到看圖列式。

第三個環節,便是學生根據教師出示的直觀圖,自己獨立列算式。使學生能夠由具體的實物抽象到看直觀圖列式,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遵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4.根據學生認知規律,合理安排教材內容。

在教學設計中,我把6和7的加減法分開處理,先教學加法進行鞏固。再教學減法進行鞏固,這樣,學生能夠在很紮實的理解加法的“一圖兩式”的前提下,進一步學習減法。在最後的練習中,再出現加法和減法的綜合練習,使學生能夠整體、全面地理解鞏固新知識。如:在綜合練習中,出現了四道看圖列式。由於難易程度不同,可以讓學生任意選擇其中一幅圖,進行列式計算。這樣安排提供了充分的學習選擇機會,而且練習題的設計有針對性,能夠照顧到全體學生的學習水平。

5.活動形式多樣化,語言貼近學生生活。

課堂上,我們設計了這樣幾個活動:a.你還想讓幾隻小青蛙和幾隻小雞來玩鞦韆,自己擺一擺;b.你們草地上的小動物也累了,你想讓哪種小動物先回去呢?c.綜合練習讓學生在這四幅圖中任意選一幅圖,喜歡哪一幅就做哪一題。留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讓學習靈活地選擇,同時也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孩子們的學習興致較高,只是由於放得太開了,有的孩子說不到點上。

0的加減法教師教學反思 篇14

這節課新授的時間大約在15分鐘左右,剩下的時間做了大量的訓練,我覺得這與學校倡導的精講多練的思路是吻合的,也使的整個教學環節不冗長,更有節奏感。

存在的問題

(1)部分練習題的訓練方法應該更加的透明和直接,使學生一看到同類問題,腦海中呈現的是老師引導的思路和方法。

(2)反饋應該更注重實效,對錯誤的學生的訓練跟進不夠。

(3)有的教學資源沒有盡力發揮他們的作用,體現了資源的新意,但是利用的不到位。

總之,每一次相同的課例都會上出不一樣的感受來,從中不斷地錘鍊與改進,會讓自己不斷提高,也會讓別人有所收穫,共同學習,共同思考,共同進步!

0的加減法教師教學反思 篇15

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口算是基礎,低年級口算是基礎的基礎。1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又是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基礎,所以1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必須使學生非常熟練。

把加減法與數的組成聯繫起來教學,使學生真正明白加減法的算理。以10的組成與分解爲例,如:10可以分成2和8,2和8組成10。加法的含義就是把兩部分合並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2和8組成10也就是把2和8合起來,即2+8=10。減法是從總數裏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10可以分成2和8,所以從總數10裏去掉2就剩另一部分8,去掉8就剩另一部分2。即10-2=8,10-8=2。

更重要的是口算加減法訓練,在學生理解算理的基礎上,進行形式多樣的口算練習。如:把數的組成寫成卡片進行練習,出示卡片既可以看卡片讓學生說出數的組成與分解,也可以看卡片說出兩道加法算式和兩道減法算式。

另外製作口算卡片進行練習,這樣循序漸進,既能照顧到口算能力較差的學生,又能使全體學生的口算能力得以提高。

除了用卡片讓學生視算,同時也要注重學生聽算,聽算給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思維反應能力。

總之,聽、說、讀、寫在口算訓練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在說數的組成、讀口算卡片、寫口算題、讀口算題、聽算中,口算速度逐步提高,只要每天堅持,持之以恆,定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0的加減法教師教學反思 篇16

《5以內的減法》這一課是主要的基本減法運算,要求學生在理解掌握計算方法的基礎上正確熟練地進行計算。

而作爲第一課時的教學,我還是先讓學生從基本出發,從認識減法的意義出發,讓孩子自己通過理解來說出爲什麼用減法來計算?什麼時候要用減法來計算?在教學過程中,在黑板上畫出“樹上原來5只小鳥,後來飛走了兩隻”和“樹上有5個大蘋果,給風吹下了一個”等等這樣的情境,讓孩子們看圖來說一說他們看到的,進一步讓他們去理解,“飛走了、掉下來了、開走了”等等要用減法來計算,滲透減法的意義。當孩子們把減法的意義理解了,計算起來就會明白多了。

口算是計算的基礎,所以在國小數學中必須十分重視口算訓練,特別是低年級階段,“20以內的加減法”是必須要熟練過關的,而“5以內的加減法”就是其中的基石,這基石越穩對下面的學習就越輕鬆。在本單元的教學中,發現口算方法不是難點,而口算的正確率和速度是重點。因此,要把重點放在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上。通過創設情境、進行各種競賽等手段來進行,在教學中,利用口算卡片,採用搶答、開火車、小組比賽、男女擂臺賽等遊戲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其中,讓學生在比賽中提高了口算速度。而口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須多練。另外,要與家長配合,每天讓家長給孩子練習一定數量的與教學內容同步的口算題。

如果這樣去落實的話,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口算能力肯定可以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0的加減法教師教學反思 篇17

教師在備課中經歷了學習新課標,探討新教法,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自制電腦課件等艱辛的過程。經過半個月的準備,實際教學中“表演”成功,收穫很大,促進了教學水平的提高。

本節課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創設情境,激情引趣—合作探究,發現新知—鞏固應用,體驗成功—開放訓練,拓展思維—小結反思,佈置作業。利用學生熟悉的動畫片導入,創設情境,集中學生思維的興奮點,激發學習動機。探討有理數減法法則時,學生經歷了利用舊知計算溫差,對比觀察,發現、總結、驗證規律的過程。從而發展學生探究意識,合作意識。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師生共議例題,兩輪比賽,使學生進一步熟悉有理數減法法則。趣味數學題的設計,培養多向性思維,發散性思維。學生參與設計精美的鐘表時熱情十分高漲,較好的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使他們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實際,利用數學知識有服務於生活。作業“超市”,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反思小結,濃縮知識要點,達到三維教學目標的融合。

通過本節課,使我深深感悟到實施新課標,必須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從學生活動來看,動腦、動手、動口,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從形式看,學生口答,筆答,搶答,板演,同桌交流,小組討論,好朋友間探究等形式多種多樣,氣氛活躍,積極性高。比較充分的體現課堂是學生的學習天地。

回顧平時教學,雖然有了新的教學理念,但實際教學中卻經常不知所措。今後應繼續鑽研,不斷探索。

0的加減法教師教學反思 篇18

有關0的加減法,主要根據0可以表示“沒有”來進行計算。教材選用學生常見的生活場景,先讓學生看懂圖意,理解題意,聯繫實際分別理解得數是0減法和一個數加0的加法計算。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體現先例題再練習的數學課堂模式,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感受學習是快樂的,學習是有價值的。

(1)情境的創設。創設動態真實的問題情境,刺激學生的思維,發現並提出數學問題,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事物,進而由學生自己創設一系列源自生活的數學情境,課堂呈現出生成發展態勢,數學中再現生活,問題中感悟數學。

(2)評價的體現。學生在教師無聲的眼神和手勢的鼓勵下,感受挑戰成功的喜悅,在遷移中輕鬆地理解和探究新知識, 在寬鬆的課堂中張揚着個性,解答着關於0的算式,發現着生活中蘊藏的數學問題,探究着數學的奧祕,享受着數學的價值和學習的快樂。

(3)探究的過程。本課的教學整個教學過程學生都積極地投入每一個環節的學習,大膽猜想,敢於提出數學問題,並能主動探究0的加減法的含義和算理。學生在教師放手的自由課堂中,主動參與,自主探究獲得知識,在獲得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也得到了進步與發展。學生經歷着富有個性的數學學習過程,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中得到不同的發展——知識技能的提高,信心和自我的肯定。

當然,本節課存在着很多不足。我認識到以下幾方面需要很大的提高:。

1、教學中教師要靈活機智,善於處理偶發事件。

如我在創設情景“猴媽媽分桃子”讓學生在黑板上演示三隻小猴吃桃情況學生不太明白時,我應該趕緊讓三個學生代替三隻小猴這樣就更形象。

2、注意知識的提問的方式。

在探討“0的加減法的規律”時提問:“觀察這幾個算式,你發現了什麼規律?”對於一年級的孩子確實太難了,應該換一種方式提問,如改爲“觀察這幾個算式,你發現與以前學的算式有什麼不同?”可能要好得多。

3、關注學生的發展

低年級教學要爲以後的學習打好基礎。一年級的知識很簡單,很多知識孩子在學前班已學過,只是讓孩子養成好的習慣。教學過程中教師特別要關注孩子的思維習慣,這方面我以後還要多學習多鑽研。如在教學“0的加減 法”時,應讓孩子完整的說說題意,爲以後學習應用題打下基礎。

在這次課中我雖然沒有完全把自己設計的意圖完美展現出來,出現這樣或那樣的不足,我一定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揚長避短,不斷總結自己教學得失,使自己各方面能力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一次比一次好。

0的加減法教師教學反思 篇19

我在《10的加減法》一課的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態度和習慣,全課以學生爲主體、在教師引導下的積極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在豐富的數學學習活動中感受到數學的有趣與有用,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下面談談我的具體的幾點體會:

(一)教學中,我相信學生,大膽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去嘗試。

這節課課一開始,以猜爲動力,引導學生探索數學的奧祕。每一個孩子都愛問爲什麼,每一個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祕密,根據孩子的這種心理,我採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

(二)培養學生多元的學習,使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到發展。

在教學內容中我設計了“開放題”環節——巧填數,題目是:+=10 10-=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就是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一定的提高,有利於孩子思維發散性的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