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長恨歌教學反思(精選2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52W

白居易長恨歌教學反思 篇1

《長恨歌》這首詩內容比較長,但字詞較爲淺顯,學生在認真的預習之後能夠理解字面意思,因此,第一課時除了導入及點撥字詞之外,我把重點放在了概述詩歌內容並劃分結構上,因爲長,所以不宜在課堂中全文朗讀(可以利用早讀讓學生朗讀全文),於是先設計了自讀,在學生理解了內容並劃分結構之後,再自由朗讀自己喜歡的詩句,這也更能體現出每個學生的不同個性和愛好。

白居易長恨歌教學反思(精選23篇)

鑑賞詩歌的重點是以意逆志,即通過對詩局、文辭的準確解讀,窺見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兩個課時的安排這是體現了這一思路。第一課時理解文意,第二課時探討主題。

在教學方法上,我主要運用引導法,引導學生在合作討論中把握詩歌主旨。着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設計中,堅持以學生爲出發點,面向全體學生,對學生所能理解的點,進行指導點撥,挖掘學生的思維潛力。

不足之處:時間安排上有待實踐,有可能會出現拖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如出現拖堂跡象,一定要及時調整課堂內容,避免拖堂現象發生。

白居易長恨歌教學反思 篇2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選修教材把詩歌鑑賞當成一個專題來解讀,並且按照詩歌鑑賞地方法把他分成了三個單元,每個單元又有“賞析指導”,就這一章所提出的學習角度,介紹相關知識和鑑賞方法。“賞析示例”,詩歌和散文各舉一篇爲例,從該章所提出的學習角度進行分析。“自主賞析”,圍繞這一章的學習內容,提供閱讀鑑賞的作品。其設計用意在於啓發引導,指出途徑,激起興趣。

《長恨歌》出自“賞析示例”一章,除課下注釋外,課後還有詳細的鑑賞說明。怎麼教,從哪個角度切入,教到什麼程度,都成了問題。最後決定抓住本單元的設計要求“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結合課後對詩歌主旨的分析,運用反證法找出作者這樣分析的原因,同時也訓練學生對“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的運用。

首先,“知人論世”瞭解白居易其人。他的生平、作品及詩歌主張,主要抓住“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來確定詩歌的主題爲諷喻,而不僅僅只談感情。其次,運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從字、詞、句着手,抓住第一節中描繪李楊之間愛情的詞彙,與寫一般男女感情的所採取的角度和詞彙進行對比,發現有明顯的諷刺意味。這都與課後的分析不謀而合,使學生對“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更爲信服,對於運用這一方法充滿了信心。

最後,對楊貴妃的形象進行分析,引出“紅顏禍水”的話題,就古今中外被稱爲“紅顏禍水”的女人進行探討並提出自己的看法。

總體來說,本課圍繞“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展開,對詩歌內容進行了深入分析,也有課後的拓展延伸,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達到教學目的。讓我感到不足的是學生沒有從欣賞的角度來學習這首詩,而是用很理性的眼光,以解答數學題放入方法來鑑賞詩歌,比較死板沉悶,缺乏自己的獨創性,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得很艱澀、枯燥。針對理科班的這種情況,應該在平時慢慢對他們進行美地薰陶,進課前先播放朗讀帶,看《唐之韻》等相關資料進行鋪墊,創設好情境和氛圍。

白居易長恨歌教學反思 篇3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選修教材把詩歌鑑賞當成一個專題來解讀,並且按照詩歌鑑賞地方法把他分成了三個單元,每個單元又有“賞析指導”,就這一章所提出的學習角度,介紹相關知識和鑑賞方法。“賞析示例”,詩歌和散文各舉一篇爲例,從該章所提出的學習角度進行分析。“自主賞析”,圍繞這一章的學習內容,提供閱讀鑑賞的作品。其設計用意在於啓發引導,指出途徑,激起興趣。

《長恨歌》出自“賞析示例”一章,除課下注釋外,課後還有詳細的鑑賞說明。怎麼教,從哪個角度切入,教到什麼程度,都成了問題。最後決定抓住本單元的設計要求“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結合課後對詩歌主旨的分析,運用反證法找出作者這樣分析的原因,同時也訓練學生對“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的運用。

首先,“知人論世”瞭解白居易其人。他的生平、作品及詩歌主張,主要抓住“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來確定詩歌的主題爲諷喻,而不僅僅只談感情。其次,運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從字、詞、句着手,抓住第一節中描繪李楊之間愛情的詞彙,與寫一般男女感情的所採取的角度和詞彙進行對比,發現有明顯的諷刺意味。這都與課後的分析不謀而合,使學生對“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更爲信服,對於運用這一方法充滿了信心。

最後,對楊貴妃的形象進行分析,引出“紅顏禍水”的話題,就古今中外被稱爲“紅顏禍水”的女人進行探討並提出自己的看法。

總體來說,本課圍繞“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展開,對詩歌內容進行了深入分析,也有課後的拓展延伸,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達到教學目的。讓我感到不足的是學生沒有從欣賞的角度來學習這首詩,而是用很理性的眼光,以解答數學題放入方法來鑑賞詩歌,比較死板沉悶,缺乏自己的獨創性,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得很艱澀、枯燥。針對理科班的這種情況,應該在平時慢慢對他們進行美地薰陶,進課前先播放朗讀帶,看《唐之韻》等相關資料進行鋪墊,創設好情境和氛圍。

白居易長恨歌教學反思 篇4

《長恨歌》是白居易詩作中膾炙人口的名篇,這首詩是他和友人陳鴻、王質夫同遊仙遊寺,有感於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而創作的。在這首長篇敘事詩裏,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敘事和抒情結合的手法,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他們的愛情被自己釀成的叛亂斷送了,正在沒完沒了地吃着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楊貴妃都是歷史上的人物,詩人並不拘泥於歷史,而是藉着歷史的一點影子,根據當時人們的傳說,街坊的歌唱,從中蛻化出一個迴旋曲折、宛轉動人的故事,用迴環往復、纏綿悱惻的藝術形式,描摹、歌詠出來。由於詩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藝術化的,所以能夠在歷代讀者的心中漾起陣陣漣漪。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選修教材按照詩歌鑑賞的方法分成了三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有“賞析指導”,就這一章的學習重點,介紹相關知識和鑑賞方法。“賞析示例”從該章所提出的學習重點進行實例分析。“自主賞析”,圍繞這一章的學習內容,提供閱讀鑑賞的作品,其設計用意在於啓發引導,指出途徑,激發興趣。

《長恨歌》是第一單元“賞析示例”,除課下注釋外,課後還有詳細的鑑賞說明。怎麼教,從哪個角度切入,教到什麼程度,都是教學應該考慮的問題。筆者最後決定抓住本單元的學習重點“以意逆志,知人論世”,訓練學生對“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鑑賞方法的靈活運用。教學完《長恨歌》後,筆者進行了以下反思:

1、反覆誦讀,加強學生對詩歌的感悟、理解。當代詩人于堅曾說:“一首詩是一個語言的場。”詩歌的教學尤其要注重朗讀,以讀爲本,讓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不斷加深對詩歌感情、意境、內涵的理解。

2、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學會“以意逆志知人論世”。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並注重學生的學習評價。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能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並懂得與他人交流,取長補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

4、重視對學生的學習評價,除了教師的評價之外,還讓學生開展相互評價,充分地尊重和保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讓學生在相互合作中學會賞識他人,學會取長補短,博採衆長,從而不斷地完善自我。

白居易長恨歌教學反思 篇5

綜合本課教學,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注重了課堂的高效。在本課閱讀教學中,不僅有對課堂內容的學習,還有對神話故事特點的瞭解。不僅注重了對重點的理解,而且選擇對於相關內容注重了取捨;不僅落實以讀爲主的教學策略,還關注瞭如想象、對比、文本補白等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讀書注重了多種感受,注重了讀的層次的遞進。

二、注重了三維教學目標的落實。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態度、情感、價值觀

本課教學我注重了三維目標的落實。學生在知識的學習中不斷進行了讀書、想象、表演的訓練,能力在老師一次次鼓勵和讚賞中得到鍛鍊和提高;學習的過程體現了認知的過程和情感發展的過程,爲什麼要補天?怎樣補天?結果怎樣?正式源於事情發展的過程,也符合人一般性的認知過程。由天破了學生感受很可怕到由此而產生的對人類的擔心,到要急於去救人,從而不畏艱辛先找五彩石、再煉五彩石、最後補天成功後快樂的心情,都呈現了情感的發展歷程。而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饒有興趣,積極思考,大膽想象,熱情參與恰恰表現出他們對於學習的濃厚興趣和在學習中以主人翁自主參與的寶貴意識,同學們因爲天破而感受可怕,通過想象置身故事中,感受着女媧的艱辛,快樂着補天成功的快樂,這不正是孩子們最真誠的情感嗎?神話故事如果不能正確引導,學生的認識有可能停留在神話故事本身,甚至深信不疑神話內容,相信有女媧、人是女媧用泥捏的,女媧真的補天。那麼盡信書不如無書,學生會墜入唯心論,帶有了迷信認識。我適時地追問學生:“真的有女媧嗎?真的有女媧補天這件事嗎?”從而讓學生對這件事產生懷疑,老師告訴學生這都是神話,但是爲什麼神話故事會流傳至今呢?那是因爲人類由於科學條件不發達,對面對災難時無助時的美好向往,對於女媧高尚精神品質的讚揚,和對幸福的渴望。再經過延伸拓展,這樣,學生對於女媧補天所展現的精神和品質就有了正確而深刻的認識,從而有助於培養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將來爭取做像女媧一樣的人,爲民造福。

三、開發利用了課程資源。課本只是一個參考,如何利用好課文應該是每一位執教者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從文章本身來看,是一篇有趣的神話故事,但是我們要思考女媧補天的故事淵源流傳、至今仍耳熟能詳,是爲什麼呢?所以我們還應該從女媧身上挖掘出女媧的神通廣大、不怕困難、造福人類的高尚品質和偉大精神。從而拓展延伸當代的女媧精神,如白衣天使堅持在非典一線,人民子弟兵奮不顧身,環保衛士的無私奉獻都是“當代女媧”,從而賦予女媧補天更新的現代含義。

白居易長恨歌教學反思 篇6

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我們組遵循了以下原則:

第一個原則:以學定教。

張力軍老師曾經說過,學生的學習終點就是我們的教學起點。學生會的不用教,學生在理解和認識上有困難的地方纔是教師需要下功夫的地方。這節課中,學生都能理解到作者對珍珠鳥的喜歡,但是對於作者和鳥兒之間的信賴,不僅有喜歡,更多的是作者對鳥兒的寬容和尊重,這是學生理解不到的地方,因此,我們將這一點做爲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上課伊始,就讓學生去找文中的“我”都做了什麼並根據“我”的做法談談自己的理解。在學生充分交流後,提出問題:馮驥才養珍珠鳥,“他所做的一切就是什麼也不做。” 你同意嗎?爲什麼?讓學生深入理解“我”的做法背後所隱藏的對珍珠鳥兒的尊重與寬容。

對於文中一邊寫鳥,一邊寫人這樣的寫法也是學生不易關注的地方,課上也是將此設爲教學目標,先帶着學生學習其中一段,也是最重要的一段,讓學生感受這種方法,然後再讓學生到文中去找還有哪些地方也是用了這樣的寫法,再體會這樣的寫法有什麼好處。

第二個原則:立足篇章。

高年級的閱讀教學一直強調要有整體的觀念,在這學期開學進修時,宋老師也是一再強調篇章閱讀的重要性。本節課中,我們就圍繞篇章閱讀爲開展教學。那對於這樣的名家名篇來說,我們應該讓學生有什麼樣的收穫?記得也是張力軍老師曾說過:“學習老舍的《貓》,不是要讓學生對貓感興趣,而是對老舍感興趣;學習葉聖陶的《爬山虎的腳》,不是要讓學生對爬山虎感興趣,而是對葉聖陶感興趣,課下去找他們的作品來讀,這纔是成功的語文教學。”這節課中,我們也是以“學文識人”爲目標,讓學生回憶國小教材中所有的馮驥才的作品,拿來比較,然後發現其在文章結尾出幾乎都有點睛之筆這樣的特點。然後在拓展一片課外的馮驥才的文章,加深學生對馮驥才寫作特點的認識。

雖然設想的很美好,但是現實很殘忍。這節課後,我覺得學生在理解“尊重寬容”時,還不夠深入,如果教師課堂上能過再給學生多一些時間的話,學生的感受可能就會更加到位;再有,就是教師在時間把控上做得不夠好,以至於出現前鬆後緊的情況,對於後面的拓展閱讀時間有些短。

在這我們組進行研討課的過程中,非常感謝蔡校長和黃主任,蔡校長爲了打開我們的思路,更新觀念,改變教學方式,把自己聽了好幾節比較閱讀課的心得和我們分享,並把自己的聽課記錄複印成冊,供我們學習;黃主任也是每次都聽我們的試講,並抽時間和我們進行交流、說課,在重要的教學環節和比較閱讀篇目的甄選上都提出了寶貴的意見,使我們的教學設計逐漸完善;與此同時,我們組內的每位老師都是特別認真,不遺餘力地幫助年輕教師理解教材,修改教案,根據自己這麼多年的經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不僅在教學上給予幫助,還在學生的培養,學生上課習慣的養成上交給年輕教師更好、更多地方法。在此,向每位曾予以幫助的老師說聲感謝。

以上就是關於我們組的這節研討課的想法。

白居易長恨歌教學反思 篇7

《綠葉的夢》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描述的是作家葛翠琳對美好的童年生活的回憶。文章字裏行間都散發出大自然濃郁、清新的氣息。

現在的孩子物質生活豐富了,但接觸大自然的機會較少,所以他們渴望走進大自然、更多地瞭解大自然。教學中,我聯繫學生生活實際,調動生活體驗,引起情感上的共鳴。讓學生去美美的閱讀,細細的品味。體會綠葉給作者童年帶來的歡樂,感受作家的情感,抒發自己對大自然的情懷。

首先,我給他們講我小時候的故事:童年時,和我的夥伴們去爬山,在樹林裏撿樹葉、摘果子、捉迷藏?玩的特別開心,直到現在,我還十分懷念大自然給我帶來的樂趣。接着,我讓學生默讀課文,選擇自己最喜歡、最感興趣的部分進行朗讀。然後,讓學生談自己獨特的感受。 學生通過讀課文,覺得作者的生活生動有趣,和自己的生活一比較,孩子對作家的生活產生了羨慕之情。爲了讓學生有真實的感受“那許許多多留做標本的葉子,成了我們的珍寶:圓形的、條狀的、桃形的、針狀的、蛋形的、元寶狀的、葉面帶絨毛的?” 我鼓勵學生去探索,蒐集,從自然界中獲取更多的有關綠葉的知識。課後,我讓學生親自去搜集樹葉,充分地給了孩子們親近大自然的機會。沒想到他們竟然蒐集到了各種各樣的不同顏色、不同形狀樹葉,他們對自己的收穫喜形於色、津津樂道。這不僅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創造了一次讓學生親近大自然、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學習的機會;而且容易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

白居易長恨歌教學反思 篇8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貫徹新課程理念,貫穿創新精神,突出個性化,在每個環節安排和細節處理上都作了精心預設,因而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總結起來主要有:

(一)深入理解和領會文本內涵,準確預設本課教學目標。

在備課時,我反覆閱讀文章,並且大量閱讀了各位名家對本文的解讀,同行們對的教學設計方案,讓我對文章有了更深刻更準確的理解,汪曾祺平淡而有韻味的語言風格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對家鄉的熱愛,對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的細緻觀察和發現生活樂趣的心態都是應該讓學生從學習中有所體會的。這樣的認識讓我很清晰地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瞭解端午文化,領會作者熱愛家鄉、珍愛民俗文化的深厚情感;探究寫作技巧,品味富有特色的語言;體驗平凡生活中蘊含的人生趣味,善於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和詩意。目標並不繁多,而是學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的桃子,可以力求在課堂上完成,讓學生有所收穫。

(二)注重誦讀訓練,在讀中品味語言。

我一直認爲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書聲琅琅是語文課堂的重要標誌。對於像本文這樣有韻味的文章,自然少不了朗讀的訓練。

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不時引導學生朗讀、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詞語句子,使學生深入領會文中的思想情感。接着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合作探究,體味好詞好句。學生在朗讀討論後,找到了許多體現情感,以及語言特點的句子(比如:對比、字詞生動、文白夾雜甚至一些標點符號的體現等)。語言離不開生活,爲了讓學生的語言發展得更好,我讓學生在分析時先朗讀,自己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後再說一說自己的感受。這時我適當地給予一些評價、點撥。比如:在體會作者對家鄉鴨蛋的自豪之情時,學生找到了作者拿其他地方的鴨蛋與家鄉鴨蛋那對比的句子,但分析不夠到位。我提示說:“作者還有哪些話沒說出來,意猶未盡呢?”教學就轉入了情感體會,學生立刻融入角色,揣摸音調、神態、領悟作者的心理感受。

(三)注重學生自主探究,課堂評價以激勵爲主。

課堂是學生的課堂,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獲得的知識才能刻在他們的頭腦中。本節課通過三個活動對整節課進行串聯,在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如在講到“欣賞鴨蛋,感受童年端午”時,引導學生在文章中尋找具體的語句體會感受,結合自己的童年感受,體會作者的快樂童年。學生參與度很高,在樂中學。

另外,在整個教學流程中,我牢牢把握住一點:自己要做一個平等的對話者,熱心的促進者,機智的引導者。因而處處循循善誘,凡對學生稍有創意之探究即予以熱情鼓勵。將自己當作學生中一員,爲學生着想,經常與學生同讀、同練、同議;在學生可能遭遇困難之處,充分預測後率先示範而不包辦代替。相信本節課的學習,學生也是輕鬆愉快的。

(四)注重文本聯繫實際,培養學生的寫作、表達能力。

“注意開發利用課程資源”是新課標的精神,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教室走向社會,從課內走向課外,使語文教學更加鮮活,更加有趣,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與體驗,這是一種“大語文”的學習概念。在分析體會完課文的情感、語言後,我把作者對家鄉高郵的感情與同學們對自己家鄉的感情聯繫起來,利用講述家鄉的民風民俗、風味小吃,很自然地引出學生對家鄉的一種自豪之情,並趁勢讓學生自己嘗試寫一種家鄉的風俗或特產,以達到聯繫實際,情感昇華的目的。學生的的表現也給課堂增色不少,不少學生雖然篇幅較短,但卻寫出了家鄉風俗的特色,很有感情色彩。

當然,本節課雖在備課時經過了精心準備,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存在不少不足之處:

(一)朗讀教學還顯單薄。

朗讀時,主要抓住了語言的修辭角度進行理解,對字詞的運用分析較淺,對一些有特別作用的標點符號沒有進行體會。如“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對破折號的運用沒有順勢讓學生進行歸納,學生不理解的情況下,朗讀自然也就沒有那麼到位。

(二) 教學環節設置較多,不敢取捨。

本課的設計中,看似只有三個活動環節,但不少環節對時間的要求量都是較大的。一個課時的設計,我沒有能大膽的取捨教學內容。如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這一環節中,“以小標題的形式來概括文章內容”這一設計有些虛浮,學生大多是經過事先的預習或參考書獲得的知識,而非本身的思考。

另外,在各環節的串接上,還是有不夠智慧的地方,流暢度不夠。

(三)對文章主題的理解不夠深入和多元。

本文主題的理解各人的體會是不一樣的。我將之定位爲:對家鄉的熱愛,對民俗文化的熱愛,課堂上也是有意識的引導學生的思路。 但學生有智慧的,有的學生就對之有了更深的體會,如普通人的小快樂等。在教學中,我準備還是不充分,語文智慧的火花出現了,但卻沒能讓它閃爍起來。

總的來說,本節課還是較爲成功的,也得到了各位專家和老師的認可。但學無止境,在收穫的同時,更加深了我對語文教學的理解,對新課標的領會。我行走在路上,將繼續努力。

白居易長恨歌教學反思 篇9

本課的教學,我讓學生反覆朗讀,當堂成誦一些文言句子。學習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引導學生理解本文託物寓意的方法。挖掘文章的現實意義,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合作學習的習慣。採用課前三分鐘學生講“伯樂相馬”的故事導入,既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這是本課的一個亮點。讓學生多次朗讀課文,由初步感知課文引到感受體會文中作者的情感,到整體感知課文,可以說“讀”也是本課的又一個亮點。本節課的 “小組合作學習,研討問題”和“拓展延伸,聯繫現實 ”這個環節中,時間把握不夠好,讓學生討論拖延了一些時間,造成“背誦競賽”這個環節的時間過緊。

總的來說,從教學的全程來看,全課的教學思路還是比較開闊的,步驟比較明晰,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交流較充分,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得到了較好的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感覺到不足的是:在學生聽了錄音朗讀後,讓學生比較自己和朗讀錄音不同的時候,沒能及時地引導學生在字詞方面的比較,而只是注重了在情感方面的引導;還有在“拓展延伸,聯繫現實”這個環節中,時間把握不夠好,讓學生討論拖延了一些時間,造成“背誦競賽”這個環節的時間過緊。

白居易長恨歌教學反思 篇10

通 《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法》這一教學內容選自國小數學第二冊加法和減法(二)這一單元本單元是本學期的重點單元之一,約佔教學總時間的30%,因此,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本單元的教學工作將有利於順利達成學段和學期育人目標。它是在學生學習了20以內的退位減法、兩位數減一位數和兩位數減整十數的基礎上學習的。它是以後學習多位數減法的重要基礎。教材遵循了由具體到抽象的原則,有利於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爲進一步提高計算速度、培養計算能力、解決實際問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兩位數加整十數、兩位數加一位數的基礎上學習的,選用學生春遊乘車的場景作爲題材,從而提出“哪兩個班可以合乘一輛車”的數學問題,列出加法算式。然後用學生自主探索的形式呈現學生的思考,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列豎式計算不進位加。並安排學生討論“列豎式計算加法要注意什麼”,以歸納豎式加法計算的要點。

著名教育家布魯納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數學,源於生活,尤其是國小數學,幾乎都能在生活中找到。課堂教學生活化是新課程提倡的一個突出的特點。而生活中的數學,更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精選學生身邊的生活問題,作爲學習的素材,必能喚起學生對數學的親切感,激發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本節課圍繞“學校春遊租車”這一主線展開,本節課我充分的挖掘利用這一情境圖,讓它貫穿於教學全過程。

新課開始我就藉助學生參觀博物館的情境圖提供的資源,讓學生做一次組織者,來設計安排乘車的事件,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的用途,使計算從“枯燥”變成“豐富生動的具體內容”,體現《標準》中“讓學生能用生活經驗,對有關的數學信息做出解釋,初步學會用具體的數據來描述現實的簡單現象”的精神。另外,先讓學生猜想嘗試安排乘車班級,再要求學生驗證自己的安排是否合理的過程,也體現了課標中“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驗證等數學活動,發展合情的推理能力”的理念。

這一情景十分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的,富於濃厚的生活氣息,能使學生輕鬆自然地探究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去積極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爭着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從而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提高學習興趣。

新課中提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教師只要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知識。在設計36+30這一環節時,考慮到這是前面學過的口算內容,學生已經充分明白相同單位相加的算理。因此,這一部分教學沒有追求算法多樣化,只是把前面學習的計算方法進行復習。

35+34是本課的新知識。“兩位數加兩位數”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兩位數加整十數、兩位數加一位數的基礎上學習的內容,如果只要求正確計算得數並不難,但是要求學生又快又準地用最恰當的方法計算卻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我覺得本節課的難點是:在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優化算法。這裏設計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得出兩位數加兩位數的不同計算方法,體現了《標準》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樣化”的理念,這部分內容屬於更新的知識,有多種方法可探究。學生可利用前面學過的 計算方法,如:口算、擺小棒、撥計數器的方法得到算式的結果。除了我們學過的計算方法外,還有同學想到了以前媽媽教過他的用豎式解決的方法。算法多樣化不是一題多解,而是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的體現。我們的學生由於生活背景不同,知識經驗不同,所以對於相同的問題,解決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這時學生便需要教師的肯定、激勵和引導。最後讓學生自主地去比較、選擇和完善自我。小組合作學習是實現這個過程的最佳途徑。因此在探索35+34的計算方法時,我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後,鼓勵學生充分交流。當學生間交流時,我特別提出“會說不如會聽”的觀點,要求學生在聽中補充,聽後評價。尤其要比較自己的方法與誰的方法相似,從而按照思維方式將多種方法歸類。這時學生對於多種計算方法的認識才清晰而有條理,算法的優化纔在學生的心裏得到內化。學生自願地接受新方法,改善自己的解題策略。完成了一個健康和諧發展的社會化過程。這樣讓學生通過自己歸納出列豎式計算的方法,再加以板書,突破了教學的難點。因爲課堂上,教師的必要引導是十分重要的,有引導,學生的探究活動纔不至於盲目,有引導學生的探究活動才更有意義。在學生生動而豐富的操作中,運用“轉化”的思想,學生通過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雙手去操作,用自己的耳朵去傾聽,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這一切不僅僅是列豎式計算的過程這一知識的需要,而且也是探究型學習方式的需要。

數學又應用於生活。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解決問題,將學數學和用數學有機聯繫起來,讓他們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通過交流合作,發現問題並進行解決。在教學設計中,創設和媽媽一起去玩具店買玩具的具體情境,“媽媽只准許你買兩件玩具該怎樣設計購物方案呢?請你們設計一個購物方案,並計算出一共需要花多少錢?”這個實際問題,將教學內容更好的融入了學生熟悉的生活中,讓學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體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他們的知識現狀,我採用了探究法、討論法,練習法、直觀演示法等多種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我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他們獨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樣化。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中把握知識技能,學會思考問題的。所以在教學中我組織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集體交流,讓學生的思維在相互碰撞中把握知識獲得技能。

整節課教師的“教”適應了學生的學,給學生創造了有利於數學學習的環境,充分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知識背景,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充分體現數學教學以學生髮展爲本,以學生爲主體,以思維爲主線的思想,促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面都得到方發展。

回顧本節課還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如:書寫細節上還要多注意,給學生以更良好的示範。內容上還可安排的更緊湊些,題量可在多些。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地總結經驗,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

白居易長恨歌教學反思 篇11

1、猜想一種學習的方法,很多世界性的難題和這些難題的解決都得益於猜想這樣一種學習的方法。關於這節課的第一個環節——由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聯想到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進而猜想出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內容。那麼我在想我們在解決一個實際的問題時,會不會有一個即定的方法。通常情況下我們不可能知道應該朝哪一個方向去猜想,需要我們去搜索,有時它會突然冒出來(即直覺)。所以我認爲猜想的重點是怎樣把聯想的對象(這裏指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找出來(即找到一個思考的方向)這應該是這節課的關鍵。

2、驗證的過程

這節課驗證的過程是這樣:因爲所有學生寫出來的算式都證明這個定律是正確,所以這個定律是對的。 這個過程對嗎?實際上這個過程不一定正確,雖然在國小階段主要採用的是演繹法和不完全歸納法。驗證的過程應該是學生對定律內容的理解,舉例子只能說明學生對定律內容的一個表層的認識,是非常具體的(即根據定律的字面意思去理解).應該引導學生從乘法意義上理解乘法交換律(如5×4,4×5它們都表示4個5相加是多少或5個4相加是多少,它們表示的是同一個意義,所以它們的積是相同的),這樣的話學生對乘法交換律的理解是更進一步的即在抽象層面上的。我後來覺得是否可以這樣:當學生引出了字母公式後,師:我們通過舉例子可以知道這個定律是正確的,那你們還有其他的想法?(如果沒有)師:能不能根據乘法意義來理解這個乘法交換律?(讓學生說說怎麼去理解)

3、缺乏深度。

從這幾個方面來說:1對兩個定律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沒有對內容進行深入的理解(進行抽象的概括)從學生方面來說,缺乏挑戰,沒有難度.特別對乘法結合律的理解,沒有能及時地進行總結,以至當出現於內容不是一致的時候)學生就覺得有點困難.對結合律的理解應該讓學生理解到結合律就是三(幾)個數相乘,不管那兩個數相乘再和第三個數相乘,它們的積都一樣.要使學生這樣去理解。第一,通過舉例子(寫出算式來驗證);第二,通過生活實際來理解三個數相乘是怎麼回事。最後可以問:學習了這兩個定律你認爲有什麼用?(讓學生說到可以使計算簡便)。我認爲如果這樣的話,自己這節課有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就是以一種學習方法貫串整節課:聯想_猜想_驗證_抽象。

白居易長恨歌教學反思 篇12

這篇課文的童話故事中蘊含大量含義深刻的語句,值得反覆推敲。

我認爲九年級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應該儘量讓他們在課堂上不受約束地去探究、去思考,學生自己找尋到的關鍵語句才真正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纔是真正值得探究的問題,爲此我要求學生以“令我感觸最深的語句是……因爲……”這樣的格式自主圈劃關鍵語句進行“賞析”,爲了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我也允許學生選擇“質疑”方式,同時又爲學生們搭建合作學習的平臺,在小範圍無拘無束的爭論中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爲全班交流打下基礎。在全班交流時,同學們暢所欲言。

班裏的鄭蘭蘭同學找尋到了“人就成了地球的上帝了”這個重要的句子並且採用“比較閱讀”方式,在文中找到了與之形成對比關係的語句“一個人不能擅自創造連他自己也沒有見過的東西”,在同學們的相互補充中充分感受到愛情的偉大力量迫使上帝放棄了對人類的控制,因爲有了愛情人類才主宰自己的命運和生活;又如黃江榮同學質疑:爲什麼既然童話故事說的是愛情爲什麼描寫上帝三次人間看到景象?同學們通過討論得知,上帝描繪的是人類的溫馨、美好、快樂的生活場面,而這一切都是愛情造就的,所以自以爲萬能上帝那麼惱怒,進一步展現了愛情的美好和強大;呂昌玲同學質疑:爲什麼上帝第三次來到人間後沉思着離開?……學生的這些問題的提出證明了,以生爲本的語文課堂纔是真正充滿活力的。

本節課的不足是:我仍感覺“品讀賞析”環節中,雖然要求很清晰,但是由於導向不清,在一位學生質疑之後致使原先準備“賞析”的同學沒能及時做好賞析,就又是下個同學的質疑了。

白居易長恨歌教學反思 篇13

在教學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和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中,通過操作、演示、觀察、比較等活動,即先形象具體,後抽象概括,幫助學生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和算理。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操作,直觀感悟,使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從已學知識的基礎上出發,利用知識的遷移和擴展,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教學時先通過對整數乘法的複習,使學生明確整數乘法的意義,再充分利用直觀圖,使學生清楚地看出可以用加法計算,也可以用乘法計算。

引導學生把直觀操作與抽象推理相結合,理解分數乘法的計算法則的推導過程。

由於分數乘法的計算法則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教學時我儘量加強直觀,變抽象爲形象,多給學生創造對手操作的機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在直觀操作的基礎上在推導出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進而概括出分數乘法的法則。

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和認真的學習態度。學生掌握這部分內容並不困難,但要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和練習,培養其認真審題、注意運算順序、觀察數字特點,、選擇簡便方法等良好的計算習慣和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爲他們以後的學習打好基礎。

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爲學生創造參與教學活動的情景,通過操作、演示、觀察、比較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過分析討論,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同時,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抓住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繫,使學生了解知識間的橫向聯繫。學生在聯繫和比較中找到了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繫,並獲得探索知識的體驗。

還要重視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內推力。

白居易長恨歌教學反思 篇14

本課是以詞彙爲主的教學課,不少老師會認爲詞彙課比會話課簡單。而通常的詞彙課也會流於各種遊戲簡單的堆積。針對這些普遍現象,我在本課的設計中給自己定下了以下三個標準,即“趣、實、新”。

所謂“趣”是指整堂課的設計應符合國小生的心理特點,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意識,使學生一直處於英語學習的興奮狀態,在本課中我根據五年級學生的特點,採用唱一唱,說一說,問一問,談一談等多種教學形式,讓學生在寬鬆的氛圍中體驗到英語學習的興趣。

所謂“實”是指整堂課的教學活動應緊緊圍繞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做到由淺入深,銜接自然。 本課中,對於新詞組的教學我基本做到先示範,再模仿操練,然後進行意義操練,最後達到實際運用。努力使全體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實實在在地說更多的英語,學到更多的英語知識。

所謂“新”,一是指教師的教學理念要新,本課我比較側重於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對於新授詞組,我都儘量以不同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思維中學習和運用語言,並真正體會到成功的樂趣。“新”的另一方面指的是教學方法要新,本課我嘗試了讓學生來呈現新知識的方法,提高了他們的聽力和理解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白居易長恨歌教學反思 篇15

這是一首由四個樂句構成的一段體兒童歌曲,曲調富有濃郁的民歌風格,旋律歡快、活潑,歌詞生動,富有童趣,抒發了在溫馨家庭中孩子甜美生活的歡樂心情。第二樂句在第一樂句上進行了上移五度的旋律摸進,病分別運用了富有彈性的頓音演唱效果,歡快的情緒,即刻在我們面前浮現出一個長有小酒窩、甜美歡笑的可愛兒童的形象。第三樂句出現了八分休止符和帶裝飾音的相間的間奏,在形象與情緒上更顯天真活潑,“爸爸也喝”、“媽媽也喝”真實地表達了孩子對父母給予自己的愛而掩飾不住內心喜悅心情的流露。歌曲的結束句重複了第四樂句,在尾音上以高八度出現,使全曲在舒心歡笑的歌聲中結束。

這節課的目標是要讓學生學會歌曲《小酒窩》,本來主題童年就和小酒窩有些聯繫,我就根據教材從幸福的童年引出可愛的小酒窩。並且把歌曲想象成一組解讀幸福的密碼。當我說同學們的幸福都住在酒窩裏時,他們都笑了,還互相指點着看,課堂氛圍就一下子活潑了。

在初步接觸這首歌曲的時候,我對裏面 “左邊一個,右邊一個,成天價笑呵呵咿呀咿子喂。”的這句歌詞特別喜歡,我們 每個人都有小酒窩,也同樣是左邊一個,右邊一個,所以在教唱本首歌曲的時候我遵循新課標的理念以生爲本,觀察每個學生,把他們的小酒窩個個指出給同學們看,並告訴大家這是一個很自然的生理現象,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漂亮的小酒窩,而且小酒窩的大小也不一樣。

同學們找了好多個人上臺展示她們的小酒窩,呵呵!挺漂亮的酒窩。也爲我們學習這首歌曲奠定了基礎,起碼孩子們知道了用什麼感情去演唱,在接下來的學習歌曲中,孩子們表現的很積極,很快這首歌曲就已經掌握,都在迫不及待的等着回家炫耀自己的小酒窩呢!唯一不好的是我沒有照顧好沒有小酒窩的孩子,以後的注意了!

音樂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他們對美的感覺。所以在設計教案的時候,我總是盡力想讓學生學得快樂些。

現在的三年級沒學過譜子,所以他們要學唱一首歌還是有一定困難的。這時就是老師的教學方法在起作用了。 如:這首歌的開頭兩句是一個同旋律的級進,我就採用聽一聽,找區別的方法,讓學生在無形之中熟悉歌曲的旋律。並且把歌曲中的注意點難點都放在裏面,學生再唱時就不會犯這一類的毛病了。

現在缺乏經驗和這方面的見識是我最大的問題,有時課堂應急不夠機靈,出現無法自然銜接的現象,這些都有待我今後在工作中不斷努力,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思想,積極探索,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

白居易長恨歌教學反思 篇16

《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寫的一首七言絕句。全詩描繪了詩人夜泊楓橋的所見所聞。月落、霜天、江楓、漁火伴着烏啼、鐘聲,交織成一幅悽美的秋江夜泊圖。“愁眠”是《楓橋夜泊》的詩眼,因爲愁眠,詩人才看到月落、江楓、漁火,感受到霜氣滿天,聽到烏啼、鐘聲。月落後,天地之間一片昏暗,江邊楓樹影影綽綽,江中漁火星星點點,霜氣襲人、烏啼淒厲,景中無不帶着作者的愁思。詩人與愁思相伴,難以入眠。或許,只有城外寒山寺悠揚迴盪的鐘聲,才能與詩人相伴。在教學時,我從詩題入手,引出“愁眠”,在反覆品讀中感受詩人內心的孤獨。

一、讀詩題,談所得,引出“愁”。

“楓橋夜泊”簡單的四個字,交代了地點、時間、事件。“楓橋”在蘇州西北的楓橋鎮,詩人夜間在此停泊。詩題不難解讀,學生在課前也做了充分的預習準備,能夠準確說出生字“泊”的意思。理解詩題後,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楓橋在蘇州,距離詩人的家鄉湖北襄陽千里之外。此時,詩人不是一個遊客怡然自樂,而是一個科舉考試的失敗者。此時,夜深了,詩人獨自一人,他的心情如何?”愁,自然引出。

二、讀詩文,勾畫面,體味“愁”。

詩人揮不去幾多愁,無法入眠。正因與愁相伴、睡不着,詩人才能看到眼前景,聽到耳邊聲。“請同學們輕聲朗讀詩文,閉上眼睛,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把你看到的景物在詩中用‘——’畫出來。”學生讀完,我先請學生用一句話或幾句話說說詩人看到了什麼,這是整體的描繪。然後,我讓學生按順序說出詩人看到的景物“月落、江楓、漁火”,並思考“如果讓你來畫這些景物,你會選擇什麼色的畫筆,怎樣畫”。讓學生想象作畫的過程,也是學生理解詩意,感受詩情的過程。學生說“月落”在畫面中不好表現,我說:“是啊,月亮落下,可不好畫啊,那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可張繼一直守着天邊的月,一直到月落。你感受到了什麼?”這樣月落就被賦予了詩人的情感,那是憂鬱、孤獨、傷感。受到插圖和現實生活的影響,幾個學生在說畫“江楓”時選擇紅色的畫筆。我沒有急着否定,給出所謂的正確答案。而是順着學生的話:“是啊,‘霜葉紅於二月花’,楓樹是火紅的。可是,此時月亮已經落了,在沒有月亮的夜晚,沒有燈光,你能看得很遠、看得很清楚嗎?”學生搖搖頭。“是啊,四周黑洞洞的,藉着微弱的漁火,江邊的楓樹在詩人眼裏也是模模糊糊的,會透着火紅的色彩嗎?”月亮已經落下,江邊的楓樹模模糊糊,船上的漁火星星點點,一切都不是那麼清楚。“此時,在昏暗的夜色中,詩人會有什麼感受,你能用一個詞形容嗎?”詩人很孤獨,在秋天的深夜,會感到瑟瑟寒風,詩人甚至感到了——“霜滿天”。接着,我和學生辨析,“霜能不能滿天,是不是詩人寫錯了,用詞不當?”學生各抒己見,最後達成共識,詩人悽悽冷冷,感覺到霜氣滿天,實際上是到處都冷,沒有一絲溫暖啊。

三、品鐘聲,抒情感,解落“愁”。

“烏啼”、“鐘聲”是詩人聽到的。烏啼透着淒涼,但是鐘聲是複雜的。我播放了鐘聲的音頻,讓學生感受鐘聲的深遠、悠長,並補充了寒山寺鐘聲的特殊意義:過年時,夜裏11點40分寒山寺的鐘聲都會敲響108下,最後一聲敲響正好第新年的0點。這108聲鐘聲,預示着人的108種煩惱都會隨鐘聲消除。“這鐘聲好像在對張繼說:……”,寫話訓練水到渠成。孩子們說出了自己的心裏話:“張繼啊,請你不要再發愁了,這108聲鐘聲之後,一切都會好的。”“張繼啊,科舉落榜不算什麼,你還有機會。”……

寒山寺的鐘聲響了千年,你聽,在陳小奇在《濤聲依舊》中這樣寫道:“留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塵封的日子,始終不會是一片雲煙……”歌聲在教室內響起,孩子們沉浸在音樂聲中,此時下課鈴已響,可他們堅持要聽完這首歌。我想,“楓橋夜泊”的風景和“楓橋夜泊”的鐘聲一定會留在孩子們的心中。

白居易長恨歌教學反思 篇17

《金錢的魔力》一文選自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百萬英鎊》,這篇課文很有挖掘、開發的價值,通過託德和老闆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細緻刻畫出兩個市井人物的見錢眼開、惟利是圖的醜惡嘴臉。教學時,我先由人物描寫方法的總結導入,既是對前面幾部作品藝術手法的總結梳理,又爲本課的學習做了很好的學習指導。

接着,我又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引導學生思考:“金錢會讓人發生怎樣的變化?”引導學生深入瞭解文本內容,因爲本文人物形象鮮明,學生容易把握,所以體會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是本文的重點,也是難點。於是,我採取先抓住人物言行的前後變化來體會。如託德,他開始是怎麼說的、怎麼做的,後來,他爲什麼這樣說、這樣做,這樣寫有什麼好處。接着抓住最能反映人物特點的句、段,重點體會。如,老闆爲什麼吹了一聲輕快的口哨?他的心裏可能在想些什麼?並畫畫描寫老闆動作一系列的詞語,說說這些表示動作的詞反映了什麼,你認爲這些詞語用得好在哪裏?

最後,讓學生再次分角色練習對讀,讓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效果很不錯。最後,在充分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分小組表演,將人物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結束課文學習後,我還指導學生討論後認識到:在現實生活中,金錢買不到親情、友情------很多東西,不要把金錢看得太重要。

白居易長恨歌教學反思 篇18

線性規劃是《運籌學》中的基本組成部分,是通過數形結合方法來解決日常生活實踐中的最優化問題的一種數學模型,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也是高中數學教材的新增知識點,在近兩年大學聯考中屬於必考知識。

線性規劃問題,大學聯考主要以選擇填空題的形式出現,常考兩種類型:一類是求目標函數的最值問題(或取值範圍),另一類是考查可行域的作法。下面我們結合教材和各地大學聯考及模擬題舉例說明。

第一大類:求目標函數的最值問題,解答此類題型時,關鍵是要正確理解目標函數的幾何意義,再數形結合求出目標函數的最值,而目標函數的幾何意義是由其解析式確定的,常見的目標函數有三類。

1、截距式(目標函數爲二元一次型),即,這也是最常見的類型,目標函數值的幾何意義是與直線的縱截距有關。

2、距離式(目標函數爲二元二次型),目標函數值的幾何意義與距離有關。

3、斜率式(目標函數爲分式型),目標函數值的幾何意義與直線的斜率有關。

反思該節線性規劃的教學,認爲應注意如下幾個問題

1.線性規劃應用題條件,數據較多,如何梳理已知數據至關重要(以線定界,以點定面)

2.學生作圖時太慢,沒有使用尺規作圖,找最優解時不會通過斜率比較分析。(用尺作圖直觀)

3.借用線性規劃思想解題能力不強,某些目標函數的幾何意義理解不透。(三組形式)

4.大學聯考中對線性規劃的考查常以選擇、填空題的形式出現,具有小巧、靈活的特點,因此,對常見題型要重點訓練。

總之,對於線性規劃問題,應堅持應用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解題,作出可行域和看出目標函數的幾何意義是解題關鍵。

白居易長恨歌教學反思 篇19

一、緊扣課題和課文結尾,理解“伯牙”爲什麼要“絕弦”和怎樣的人才堪稱“知音”。學生通過讀文就明白了,當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時,子期都能感受出來,總之“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因而伯牙把子期視爲知音;子期死了,世間再也找不到能懂得伯牙心意的人了,伯牙便“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在學生彙報交流時,相機引導他們理解文中四個“善”字的不同含義、“志”和“念”的意思以及“哉”“兮”兩個語氣詞的用法。

二、適當拓展,深化理解。伯牙作爲當時著名的音樂家,他的技藝一定非常高超,他的琴聲一定不止表現了高山流水。因此我引導學生想象他的琴聲還可能會表現出哪些動人的場景?並且仿照課文句式進行語言拓展:“伯牙鼓琴,志在( ),鍾子期曰:‘( )’志在( ),鍾子期曰:‘( )’”這樣,既使學生體會到伯牙的琴技爐火純青,又讓學生感受到子期的“善聽”,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知音,還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另外,在理解伯牙爲子期“破琴絕弦”時,我爲學生配樂(二胡曲《長相思》)朗誦了相傳伯牙給子期寫的一首短歌,淒涼傷感的音樂襯着那首“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

白居易長恨歌教學反思 篇20

《回家路上》這一課的教學設計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學觀念:

1. 創設學習情境,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已有知識設計生動有趣的。直觀形象的數學學習活動。因此,在教學伊始設計成觀察主題圖、聽錄音故事、想數學問題等活動,積極創設學生熟悉的、喜愛的生活情境,使學生從生活情境中主動地感受數學、理解數學和應用數學。

2. 剖析學生情況,靈活調節學習重點。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進行有條理地思考,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反思。”是課程標準的要求。針對平時學生從練習與作業中反映出來的不善於用完整數學語言整理信息的現象,設計有價值的思維活動,積極促進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動筆在練習本上寫出想提出的問題這一環節,就是培養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後,能用通順、簡潔的語言提煉出數學問題,既充分培養初步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意識,又整合了語文學科與數學學科的知識聯繫點。

3. 優化合作環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而且,合作精神是時代對人的基本要求,真實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項任務,都必須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合作才能得以完成,得以實現。所以,在教學活動中,着力優化合作交流的環境,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是尤爲重要的。

(1)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營造合作氛圍,提供合作機會。如:在聽故事後,首先讓學生獨立思考想提出什麼問題,而後再組織小組合作學習,並且讓學生之間互相提問、互相評價,創設寬鬆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們在愉悅、民主、平等的氛圍中,縮短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和共振,激發起合作的慾望,從而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合作活動中去。

(2)拓展合作時空,注重應用實踐,提升數學素養。

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人在教學設計時特別注意體現這一理念,努力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參與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在認真聽講、課堂練習的同時,有更多的機會去親自探索,去與他人交流和分析探索的結果,更好地理解數學的基本知識,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數學方法。如:教學訓練安排學生和父母或好朋友觀察家中物品或上學路上的景物,尋找數學信息,試着提出並記錄5個數學問題,進行相互提問並解答的遊戲。充分貫徹聯繫生活和數學應用的思想,讓學生具有實踐活動的機會,有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機會,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現實生活,結合生活實際學習數學、應用數學。

白居易長恨歌教學反思 篇21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因此在這節課的設計上我採取了“以讀爲本,自讀自探自悟”的教學模式,將師生各種形式的讀貫穿於閱讀教學的始終,旨在強調課堂上的一切活動,如感知、探究、感悟等,都要以讀爲前提,也就是要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探究、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有得。

學習詩歌的最好方式是有感情地朗讀,在對詩歌的音節美的感受中,詩歌的內容美也能得到很好的體驗。學生通過自讀感悟,交流討論,能夠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瞭解象徵手法,體會詩歌表達的積極向上的思想感情。教學時我採用範讀、指名讀、齊讀等多種方式,加強朗讀的訓練和指導。學生則採用“讀一讀,說一說,寫一寫”的方法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說”自己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以及對詩歌表達的情感的體會。“讀”文中的重點詞句。學生始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動腦、動手、動口。並能仿照詩歌的形式,創作同一類題材的小詩,用自己稚嫩的筆“寫”出告別童年的心情或者替作者補寫自己覺得合理添加的詩節。

白居易長恨歌教學反思 篇22

兩節課下來,覺得教材處理比較合適,量不大,有一定的活動空間,動靜結合;選擇的活動形式比較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學生樂於參與,且有一定程度地發揮,避免了原先擔心的沉悶無味,尤其是第二課時的“噹噹主持人”設計,不僅串起了整節課,而且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程度地相應訓練,個人覺得比較理想。

最大的不足是缺乏示範,原先以爲學生比較熟悉新聞的一些基本語言特徵,課上下來才發現學生其實平時對新聞類節目並沒有多大興趣,也並不十分關注新聞,想想自己十幾歲的時候,何曾關注過新聞,這一點在預設時真的忽略了。“老師,您應該讓我們看一看新聞播報的情形,看看主持人怎樣導入怎樣提問怎樣結束!”當學生提出這方面的要求時,我忽然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錯誤,就是沒有從學生的角度充分考慮學習這兩則新聞的難處。示範朗讀是我的弱項,只能點朗讀較好的同學示範,但缺了一種味道;示範導入、提問、結束語倒難不倒我,學生的想法也比較豐富。

白居易長恨歌教學反思 篇23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曾說“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學生作爲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生活經驗有着很大的差別,將其帶入閱讀活動時,他們的心智活動也是各不相同,在課堂中由此產生的獨特的感受既無法預設也很難預知,全憑學生的自然生成。

本堂課中,學生就帶着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文本,在分析前四句詩時,我就質疑“四句你們讀懂了嗎?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交流,自主解決問題,當時學生提了許多各種各樣的問題“老師,爲什麼說果實是金黃的?”“旗幟是什麼?”“楓林跟旗幟有什麼關係?”“鴿子有很多種的,爲什麼要說是潔白,而不說灰色呢?”“大海會唱歌嗎?”……孩子們思維的閘門一但被打開,語言思維就如泉水噴涌而出;這也是課堂教學的生成例子。

看着孩子們精彩的表現,此時,我只充當質疑中的一個引導者,兒童表達獨特見解的諦聽者。如果當時我怕“亂”、怕“錯”,怕學生“節外生枝”而制止他們跳躍的思維,那必將抹殺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我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讓學生自主地讀、說,讓學生自已詮釋問題,將課堂真正還給他們。當然,課堂教學,尤其是語文課堂教學,不是一成不變的,孩子們急於表現,急於交流,而隨機生成的問題有許多也是我們備課時無法預知的。

本堂課我慚愧的是,我把孩子們估計得太低,孩子們的學生真的不是單純的接受知識的過程,他們是創造者;在學生課堂質疑的一個環節中,正當我爲學生的精彩問題與回答而滿意時,打算繼續下個環節時,一雙小手舉了起來,問道:“藍天上的鴿子爲什麼是潔白的,而不是其它顏色的呢?”當時,我因爲學生的質疑詮釋已用去了半節課的時間,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問題,我就只是敷衍一下。

後來,課後想想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如果當時我能抓住這個課堂生成點,由它點出祖國和平祥和的景象,潔白的鴿子代表着純結,美好的生活,那必將成爲本課的亮點之一。而我卻放棄了這一契機。所以,我真切的感受到面對孩子們的想法和體驗,你只有真正的尊重他們,尊重他們的“獨特的閱讀感受”,你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