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蠟燭反思(精選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7W

半截蠟燭反思 篇1

孩子讀過一兩遍後普遍能瞭解文意,感受到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和鎮靜,甚至他們的愛國精神。因此我基於這樣的起點來實施課堂教學。我在“瞭解大意“和”明確與敵人周旋的辦法“這兩塊的處理上,引導孩子準確簡潔地表述內容,反饋孩子對文本的整體把握情況。學生對人物的體驗確實超出其對人物的原有認識,或更豐滿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對整個二戰期間的法國人民的鬥爭也有了總體的瞭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個性得到了張揚。當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體驗的方法,比如聯繫上下文,結合自己的生活,將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半截蠟燭反思(精選3篇)

就在我即將收課時,一個“不同的聲音”響起來了:一個孩子舉手說:“老師,我覺得德國軍官並不完全兇狠,他們當中也有一些人也有善良的一面。”我的眼睛立即“亮”起來,請他繼續解釋他的觀點。他說:“文中的小女兒傑奎琳要將蠟燭拿上樓時,一個德國軍官同意了,因爲他想到了自己的女兒,說明他還不是完全的沒有人性。”

多麼燦爛的思維的火花!多麼細心的發現、獨特的閱讀體會!我內心暗喜,卻不急着肯定,順勢將他的觀點拿來全班進行討論。經過討論,大家一致同意!是的,儘管在戰爭中,德軍是可怕的,而在生活中,他們也是很多孩子的好爸爸啊!學生們一定是聯想到自己的生活體驗,自己的爸爸了。儘管文中的淡淡一筆,也閃爍着熠熠的人性光彩,而我的學生們也用自己善良的心發現了這一點。

半截蠟燭反思 篇2

《半截蠟燭》這篇課文生動地記敘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祕密情報傳遞工作地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與突然闖進的德國軍官鬥智鬥勇,巧妙周旋,並最終保全了情報站的事,讚揚了母子三人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這篇課文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這篇課文故事情節生動緊湊,環環相扣,引人入勝,而且人物刻畫手法豐富,語言細膩,學生比較喜歡。基於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在教學時,我採用研究性學習方法,以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爲學生營造足夠的主動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親身經歷閱讀實踐的過程,並在此過程中初步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爲此,課堂上我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閱讀教學從“獨白”走向“對話”。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文本、教師、同學進行全心的對話,在多層次、多角度的對話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句,瞭解人物的特點,從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半截蠟燭反思 篇3

閱讀本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但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中的閱讀往往忽視學生的個性化體驗,強調統一的標準答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維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此視野觀照下,對文本的解讀方式應是開放式的、多元化的、個性化的。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就應以保證閱讀實踐時間爲前提,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爲原則,以讓學生自主實踐、自主探究、自我評價爲實施策略,從而使閱讀成爲學生的個性化行爲。在閱讀中,教師就應鼓勵學生這種源自內心體驗的理解,成爲真正的讀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