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徵文23號作品園丁·春蠶·蠟燭·火炬手

來源:瑞文範文網 1.76W

教師節徵文23號作品園丁·春蠶·蠟燭·火炬手

教師節徵文23號作品園丁·春蠶·蠟燭·火炬手

園丁·春蠶·蠟燭·火炬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幾個概念,因了老師這個神聖的職業,便很自然的連成一體了,都成了老師的代名詞。這些也都是古往今來數也數不清的文人墨客們流傳至今的對老師的讚美之詞的精華了。

在我的記憶長河中,園丁,是教我國小的班主任蔣湘若老師,她是省城下放的知識青年,是我們幾個小夥伴心目中的偶像。她的頭腦裏裝的全是故事,因那時上課是沒什麼課本的,蔣老師便把她所讀的書用故事的形式轉達給我們。那時的課堂設在田間地頭,蔣老師帶我們勞動時總是休息的時間比勞動的時間多,我們在田頭爲莊稼間苗鋤草,蔣老師也在我們的心頭用知識澆灌我們幼小的靈魂!

而春蠶和蠟燭,則是教我們高中的班主任周永華老師。周老師是四川人,那口純正的川音川味讓我們至今記憶猶新。周老師教我們的時候只有四十來歲。按現在流行的說法:男人四十一朵花,可看到我們的周老師卻怎麼也跟花聯繫不起來。據說周老師家中有長期臥病的母親,有半瘋半傻的妻子,還有兩個未成年的孩子。沉重的家庭負擔讓正值壯年的周老師看起來跟老頭沒什麼區別了,只有那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還充滿的威嚴和智慧之光。

周老師教我們的時候,那場空前浩劫的“文革”纔剛剛結束了兩年。“文革”中他被打成了右派一直在生產隊接受勞動鍛鍊。平反後,學校讓他把家搬過來,他說生產隊住習慣了,還是等一段時間再說吧。其實他是把學校分的住房讓給了比他更需要房子的其他老師了。周老師的家離學校有6公里之遙,但在我的印象中,周老師總是比我們先到教室,而那時的我們卻認爲這本是天經地義的呢!又哪知,周老師爲了照亮我們正在燃燒着自已呀!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在我大學畢業返鄉約幾個同學去看望老師的時候,卻聽到了周老師去世的噩耗,周老師去世的時候還不滿50歲呀!據校長介紹說,周老師完全是積勞成疾,周老師是倒在講臺上的,周老師是吐盡了最後一口銀絲後羽化而登仙的!

至於火炬手,則是讀大學時遇到的所有老師了,他們剛經歷過一場浩劫的洗禮,在這明媚的春光裏,他們意氣風發,他們朝氣蓬勃。他們也不是天生的滿腹經綸,他們從前面的人那裏得來知識,正像火炬接力手那樣從前任手中接過燃燒的火炬。師說雲: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不也如火炬手那樣高擎火炬播撒光明,並把火炬交給下任那樣嗎!

園丁們雖付出了扶持幼苗的辛勞,也享受到了桃李滿天下的快慰。而春蠶,待銀絲吐盡,便會香消玉殞;而蠟燭,在燃燒自己的同時卻滴下了顆顆清淚,使人不免涌起一絲傷感和痛惜。唯有火炬接力手,他把光和熱帶給人們,並不滴下傷感的淚水而是充滿着歡笑。火炬接力手以堅強的毅力向目標奔跑,也不失他們的堅韌和頑強。每一個目睹火炬接力的人,無不被那種壯觀的場景所吸引,每個人都會產生一種神奇而聖潔的感覺!

園丁·春蠶·蠟燭·火炬手,雖都是用來比喻老師——這個神聖的職業,但每個比喻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內涵,每個比喻都烙上了不同的時代痕跡!

願所有的老師都是那特殊而神聖的火炬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