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語文階段反思(精選1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75W

二年級語文階段反思 篇1

一、情景激趣,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激發興趣,激起學習的慾望顯得尤爲重要

二年級語文階段反思(精選16篇)

正文: 教學反思

可取之處:

一、情景激趣,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激發興趣,激起學習的慾望顯得尤爲重要。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以接受動物王國的邀請參加動物聯歡會的形式貫穿整個課堂,在其中設計多種遊戲和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遊戲中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從而積極、主動的去學習,課堂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識字方法多樣化,過程簡練不重複,利用熟字加減偏旁記憶,如護利用字形想象記憶,如雀,編字謎,如叢。讓學生在生活中識字,在遊戲中識字,聯繫生活實際組詞,玩對號入座的遊戲,玩字詞句的開火車遊戲,在特定情境(孔嬉打鳥)下的鞏固識字,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

三、看圖、識字、猜字謎都力求遵循從兒童的生活、言語實踐中來,再回到實踐中去的規律。教師用協調、鼓勵、請教的口吻,調動學生自主識字的積極性,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將識字和生活,識字與遊戲結合起來,幫助學生突破識字的難點。

四、注重識字過程中的人文關懷。從上課開始去動物王國做朋友,與他們交朋友,讀兒歌知道了什麼,作爲孔嬉的朋友想對他說什麼,讓學生懂得保護動物。整個過程,學生的情感始終傾注於動物朋友的身上,識字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與“動物”相處的過程,潛移默化地滲透着人文關懷。我們知道學生學會了相處,學會了關愛,就會去關愛同學、老師、親人,就會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

五、板書設計適合低年級學生特點又突出了重點。

遺憾之處:

學生看書讀文的時間少了點,因爲在課前佈置學生讀了課文,就以爲可以少花時間在學生自讀課文讀準課文上面,其實一堂完整的識字課還是應該有學生開始接觸課文藉助提示讀準課文的環節,初步的閱讀方法的指導雖然每篇課文都差不多,但這個最初環節不可省略。

二年級語文階段反思 篇2

《識字》7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的課文,課文是一首拍手歌,符合二年級學生的閱讀,琅琅上口,識字課的主要任務就是識字,因此在本次的課上我把重點放在識字上。本篇課文共有十個生字要認識,我共分成了兩次教學。

第一次通過動物圖片導入,先是看圖片學習,藉助圖片的感官認識來幫助認識動物名稱,實際上就是看圖認字;然後去掉圖片利用拼音認讀動物名稱,並請同學們指出特殊音節提醒注意;接着再次去掉拼音只剩下動物名稱的詞語,在熟悉的動物名稱的帶動下認識生字,也許會有學生忘哪個字的讀音,但是馬上可以根據詞語去猜測出讀音;緊接着就是去掉詞語中的一個字只剩下本課要會認的生字,其實之前的幾步都是在有幫助的情況下認字,有圖片、有拼音、或者根據詞去猜,而只剩下單獨的字應該是達到最難的程度,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反覆讀達到識記的效果。通過學生們正確的讀引出交流識字方法這一環節,把自己識字的方法說給大家聽,在學生說的過程中教師重點講解帶“鳥”字旁和“鳥”有關係,並通過演示“隹”字的演變過程讓學生明白帶“隹”字也是和“鳥”有關係,而且“隹”字是一個偏旁,它在字典裏的解釋就是短尾巴的鳥。

第二次識字是告訴學生們,如果要把識字7學好還要認識4個生字,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出示4個字後讓學生帶拼音讀、去拼音讀、並交流識字方法,最後出示猜字謎鞏固生字。

當把所有的生字學完後,請出這十個生字並以各種方式去讀,然後總結我們學習這些生字所用到的方法,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個系統的識字方法,接下來開火車讀字、讀詞、讀句子導入到課文。先讓學生自讀感悟這首兒歌的不同,當學生髮現是拍手歌所以師生合作讓學生初步感知韻律,然後讓學生自拍自讀,在快樂的讀中感悟文章的內容並談談自己的收穫,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隨機拓展課文內容理解課文,使學生從文中感悟到我們要保護動物,緊接着教師追問保護動物我們應該怎樣做?當聽到學生們積極的回答如何去保護馬上趁熱引出下一環節動手寫下“保護”兩個字。

整節課可以說無論是從激趣的導入,再到圖片的出示,再到去掉圖片、拼音、詞都是圍繞一個主題就是利用多種形式循序漸進的認識生字從而達到流利的讀文,而又通過流利的讀文簡單理解課文內容並感悟文章所告訴我們的道理。可以說在這節課中所有的學生都真正的融入了課堂進行了快樂的識字,而且取得的效果也非常好。

二年級語文階段反思 篇3

“認識角”是二年級數學下冊的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的,先讓學生在情境圖中找角同時將角抽象出來(初步認知角的),接下來摸角(感受角),然後讓學生在此基礎上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創造出角(創造角),其次再認識角各部分的名稱,最後讓學生找找教室周圍的角。找角是讓學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樣的角,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過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頂點和角的兩條邊,爲認識角的特點做鋪墊;教師畫角是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角;認角是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對角 的認識,怎樣纔是一個角;做角是讓學生在組長的安排下選擇自己的材料動手做角,最後通過操作讓學生認識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孩子們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識,其實我也在準備這一節課的過程中學到了不少。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較角的大小這一環節,其實這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目的要讓學生學會怎樣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雖然教學想法及教學思路還好,比如用老師的大三角板和學生的三角尺比較大小,爲了證實角的大小和角兩條邊的長短是沒有關係的。但學生回答大的三角板角大。後來在另一個班我立即作了調整,放手讓學生來比較任意兩個角的大小,學生有的用重疊的方法比(頂點和頂點重合,角的一條邊和一條邊重合,看另外一條邊),再出示鐘面上兩個相差不多的兩個角,引導學生直接用重疊的方法來比,有的學生借用一個活動的角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也就是借用其它的角來用重疊的方法比。爲了讓學生體會到角的大小和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係,而和角兩邊的長短是沒有關係的。我先用實物剪刀做示範,把剪刀張開,角變大了,合起角變小了,剪刀的兩邊的長短沒有變。接着,我把黑板上畫的一個角的一條邊沿長,讓學生體會角的大小沒有變,再把另一條邊延長,體會角的大小還是沒有變。然後學生思考:如果把兩條邊縮短呢,這個角的大小會不會變 ?通過演示學生體會到角的大小和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係,而和角兩邊的長短是沒有關係的。還有學生提出,如果角的大小和邊的長度有關,那剪刀的兩條邊就一會兒變長,一會兒變短,那是魔法剪刀了。我體會很深的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溶入學習中來,使每個學生都參與,讓他們對數學產生更大的探索慾望。把數學知識融於生活中,並結合自己身邊的生活知識學數學。

要讓學生從生活中學數學,並把數學知識應用於生活中,把現實問題數學化,把數學知識實踐化,真正體現數學的魅力。當然這要我們教師不斷的努力,相信只要我們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穫!

二年級語文階段反思 篇4

弄清這篇課文,主要是弄清兩個問題:1、種葫蘆的很喜歡葫蘆,2、爲什麼種葫蘆的那麼喜歡葫蘆,最後葫蘆還是一個個落了。

在這兩個問題的設計上,我都是讓學生在讀中,自己提出來。第一個問題的引出,我以讓學生自讀第一自然段,提問:讀後你知道了什麼?生通過自己閱讀,能自己想到:種葫蘆的人喜歡葫;我再順式讓學生找出從哪句話可以看出他很喜歡葫蘆,再抓詞語“每天”“看幾次”“越看越喜歡”來領會種葫蘆的人對葫蘆的喜愛。整個過過程教師只是起一個引導,啓發的角色,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體會,充分發動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自然段學完後,導出最後一個自然段“葫蘆都落了。”讓學生談談聽到這個消息,有什麼問題。生提出了“葫蘆爲什麼都落了”等問題,師再引入“種葫蘆的人喜歡葫蘆嗎?爲什麼他那麼喜歡葫,那他在做什麼呢?”通過師生質疑,引出第二個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進入2、3自然段的學習。

二年級語文階段反思 篇5

《假如》這一課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的發自內心的關愛。這些關愛顯示了兒童一顆純真無暇的心,與孩子們的生活實際很近,所以最容易引起同學們的共識,特別是課後的省略號更給大家提供了無限遐想的空間,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假如我也有這樣的一枝神筆,我會……

兒童充滿了想象力、創造力,他們希望認識社會、改造自然。在兒童的心靈裏,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火山噴發般的力量。雖然他們往往只能“假如”,但是這些“假如”都是他們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獨特認識,是他們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和追求。在開課之前,我們一起聽了神筆馬良的故事,我就問:你如果有這樣一支神奇的神筆你會做什麼?他們都說了一些自己的需求。在上完課後,我提了同一個問題,並大膽的鼓勵學生,結合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感受寫出自己的想法、看法,讓學生仿照課文的結構,發揮想象,編寫一段詩歌,當了一回小詩人。這時孩子們的答案就不一樣了,說明他們有了感觸,都想給別人帶去幫助。

長期這樣訓練,學生的想象力,就能充分的發揮出來,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將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只要老師在教學中,巧用課文的內容,把握好的時機,提供好的方法,學生的寫話水平,在不知不覺中得到鍛鍊和提高。

二年級語文階段反思 篇6

在探究葫蘆落的原因中,我通過讓學生讀,在讀中畫出種葫蘆人的想、說的句子,分析種葫蘆人的心理,找到葫蘆掉落的原因是因爲種葫蘆的無知與不聽勸告,蚜蟲吃光了葉子,最後葫蘆就落了。以抓重點詞來理解,指導朗讀,如“自言自語”說話就要小聲,在讀這句話時要想象自己這時就在跟自己說,“快”鄰居的勸告很急,“奇怪”種葫的人無知又不聽勸告的語氣等。不足,教師引導學生找出了不同的語氣,但在讀時的語氣還沒表達出來,主要是重點詞的讀的引導還不夠。

教完這節課,我最深的感觸就是要引導學生讀好課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課文的語言,揣摩文字背後的東西,讓學生產生怦然心跳的感覺,使其意皆若出於我之心,使其言皆若出於我之口,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讀起來自然就水到渠成,也能讀得有滋有味。

二年級語文階段反思 篇7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引導學生積極思索動手操作,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高,他們總能發現一些新點子,讓我感動不已。例如:量線段的方法,可以從0刻度開始量,也可以從1、2、3等任何刻度開始量,而且計算的方法也是學生悟出來,並介紹給大家。在學生畫線段這個環節,讓學生用合適的工具畫一畫,並在畫的過程中加以指導,使學生在操作中加深對線段特徵的體驗,初步掌握畫線段的方法。畫線段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這些不是我講的,而是學生從實踐中摸索出來的,學生有了成功感,學習的勁頭自然就足了。教學時,我緊緊抓住線段的3個特徵,反覆用多種方法強化學生對線段的認識。畫線段是在認識線段的基礎上進行的,由於學生已有了對線段的感性認識,知道某些物體的邊可以看成線段。因此,我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畫一條線段,並請了不同畫法的小朋友展示自己畫的線段,並介紹自己是怎麼畫的,從而使學生明白畫線段時既可以先畫一條直的線,再畫上兩個端點,也可以先畫一個端點,再由這個端點引出一條線,最後畫上另一個端點,還可以先畫兩個端點,再把兩個端點連起來。除此之外,我還請學生說說爲什麼尺、鉛筆、數學書這些東西都可以用來畫線段,還有哪些東西也可以幫助我們畫線段,使學生明確只要有直邊的東西都可以用來畫線段,又一次鞏固了線段“直”的特點,最後我請學生再畫一條定長線段,這樣,學生經歷了畫線段的過程,自己得出並牢固掌握了畫線段的方法,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我認爲成功之處在於:第一,創設了讓學生主動觀察和動手操作的數學活動,努力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角,把思維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見解。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調動了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激發了求知慾。第二,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承認學生之間存在差異,允許學生按自己的方式學習;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使學生成爲主體,讓他自己去選擇畫線段的工具,給學生機會,讓他自己去體驗;給學生提出問題,讓他自己去探索去解決;給學生一個條件,讓他自己去嘗試去鍛鍊;這樣的教學過程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把學生的最大潛能釋放出來。

當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處,如:在課堂中教師的語言很重要,對學生進行用正確地數學語言表達的訓練做的不夠,關注學困生的機會較少,只對他們進行了巡視和輔導,給他們展示的機會較少等。

二年級語文階段反思 篇8

我始終沒有忘記: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爲了達到學習目標,我利用各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讓孩子們在民主、寬鬆的氛圍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我還藉助多媒體畫面讓學生了解“ 大海唱起歡樂的樂曲 ” 並配上音樂,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歡慶的氣氛。會唱的可以跟着唱一唱,活躍課堂氣氛,也讓學生在課堂中加入到歡慶的隊伍中。對 “十三億孩子 ” 的教學是本課的一個難點,需要教師的引導,我先讓學生確定這美好的日子是哪天,再從祖國媽媽的生日讓學生得出這個媽媽是誰,我們的祖國叫什麼名字。當學生了解了我們都是祖國媽媽的孩子後,我再總結 “ 十三億孩子 ” 是指生長在中國的每一個人,舉列學生是祖國媽媽的孩子,爸爸媽媽是祖國媽媽的孩子,老師也是祖國媽媽的孩子。中國的十三億人口都是祖國媽媽的孩子。學生對 “ 十三億孩子 ” 的瞭解才能達到形象生動。

“構建開放的課堂”是新課標倡導的理念之一。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從封閉走向開放。不斷引入來自社會,來自大自然的活水,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我要不斷向老教師請教,學習,提升自身業務能力。

二年級語文階段反思 篇9

二年級語文上冊《北京》一課敘述了北京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全國人民嚮往的地方。課文從天安門廣場的四周和中央的建築,北京的大街和立交橋的特點以及主要名勝古蹟和公園介紹了這座文明中外的古老而又充滿現代氣息的城市,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課文選取了三個非常有代表性的事物:—是北京天安門和天安門廣場,這是北京的象徵;二是街道和立交橋,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來的建設成就;三是北京的名勝古蹟和公園。通過以上三處景物的描寫,突出反映了首都北京的風貌。

本課的第二自然段就是按方位順序具體介紹了天安門廣場及其周圍建築。由於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加之二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還不是很強,所以要學生通過閱讀課文明確建築物之間的空間位置關係,是有一定難度的。由此,可以確定本課的難點爲:明確建築物之間的空間位置關係,並能按方位順序具體介紹天安門廣場及其周圍的建築物。

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學習這一段時我先讓學生通讀,使學生對本段的內容有一個全面的、直觀的感知。接着我把第二自然段中描寫了北面天安門城樓的一段話出示。請學生找出這段話中表示方位的詞語,通過這些詞語讓學生初步明確城樓、小河、石橋、華表四者之間的位置關係,然後用學生製作的圖片請學生在黑板上動手放放;放城樓、石橋、小河、華表的位置,並要求一邊放,一邊按方位的順序來介紹天安門城樓北面的景物。

在介紹完“北面天安門城樓”的建築後,我進一步拓展,進一步深入,讓學生結合廣場南面、西面、東面及中央的建築物畫一畫,並讓同桌之間看着畫的圖片介紹介紹,在同桌交流的基礎上,指名到黑板上用圖片代表建築,把建築放到合適的位置,再向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把這些和北面的建築放在一起,這樣就構成了整個第二自然段的景物)

這樣讓學生通過看看、畫畫、說說、放放把抽象變爲直觀,並調動了學生的手、腦、眼、口,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加深了印象,突破了難點。

最後,我指導學生正確、有感情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北京的美麗和雄偉,激發學生熱愛北京的思想感情。

二年級語文階段反思 篇10

《坐井觀天》是一則寓言故事。怎樣將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讓學生在輕鬆愉悅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提高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學中我做了一些嘗試。

一、做一做———動手實驗解難釋疑

課文中青蛙說“天不過井口那麼大,還用飛那麼遠嗎?”青蛙爲什麼說天不過井口那麼大呢?爲了弄清這個問題,我讓學生做了個實驗:拿出紙捲成圓筒狀。然後通過圓孔看天花板或者四周,說說與平日看到的有什麼不同。學生動手實驗,爲每個孩子創造了參與的空間,弄清爲什麼青蛙說“天不過井口那麼大”這一疑難問題。學生在實驗中動手,動腦。既培養了實際的操作能力,也培養了觀察和思維能力。

二、看一看———利用圖畫明白寓意

課文中小鳥說:“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啊。”小鳥爲什麼說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呢?我出示課件,讓學生看一組畫,自己根據畫面進行解說。這樣學生終於明白了:小鳥見識廣,青蛙所見有限,目光狹小。我們要做一個見多識廣的人,不做井底之蛙。學生很自然的悟出寓意,在“潤物細無聲中”得到啓示受到教育。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過程,更重要的是情感人格的薰陶過程。學習寓言故事,就是要學生通過一個簡短的故事明白一個深刻的道理。

三、說一說———拓展延伸培養想象

課文中青蛙認爲天只有井口那麼大,自己不會弄錯。它錯了沒有,我們怎樣才能讓青蛙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於是讓學生動腦想辦法,同時出示課件:青蛙跳出井口,站在井沿東瞧瞧,西望望。它會怎麼想,怎麼說呢?學生討論,各抒己見。既加深了對課文寓意的理解,領悟,又訓練了語言表達能力,積累了語感。既豐富了課文內容,還培養了思維的廣闊性。

二年級語文階段反思 篇11

這是我第一次執教習作的公開課,感受頗多,收穫頗多。可以說一直是懷着忐忑和不安度過了這一個星期,備課的過程是艱辛的,磨課的過程更是痛苦的,但是當有一定的成效展現在大家面前時,又覺得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習作教學一直是我常規教學中最薄弱的,平常也不知道怎樣去引導孩子們說,指導怎樣寫,但是通過這次的培訓或許給了以後的習作教學有了大致的方向。

在第一次磨課之前,其實我也做了很多的工作,查了幾十篇《秋天的畫》的習作教學,但都不是很滿意,但在這過程中慢慢積累了屬於自己的材料,爲我自己的教學奠定了基礎。由於這次是看圖寫話,在圖的選擇上我也思考了很多——到底選哪幅圖,選這幅圖到底適不適合……

通過兩次的磨課,通過指導老師的意見,我也慢慢摸索到一定的方法,可以說引導他們寫具體、按順序完全沒有問題,但如何點評他們的習作,指導他們修改還是我以後要不斷提高的。

或許是城北國小的孩子們真的特別的優秀,雖然我的引導,我的點評都不是很理想,但是孩子們地表現是值得肯定的,所以聽課的老師們也一致認爲我的指導是有價值的,老師們也給以了大大的肯定。當然他們也提出了他們寶貴的意見,如怎樣引導孩子按順序地說一說圖畫上的景物,如如何指導孩子點評、修改等等,爲我後續的修改做了很好的指導,感謝他們。

二年級語文階段反思 篇12

《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要努力開發語文課程資源,拓展學生的語文學習視野,但究竟如何操作呢?實際上,課文本身就蘊涵着許多資源可供我們開發。這篇課文我們就可以以課文爲載體,引導學生課前蒐集資料,課堂上自主探究,拓展視野,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精神的薰陶。

關於五環旗,學生在不經意間通過不同的渠道或多或少地瞭解它,但那是無意識的,是零散的。在交流中,學生對五環旗的瞭解相對全面了、認識相對深刻了,這就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具有豐富的人文性的特點。在資源共享的同時,較好地突出了語文課程的開放性,進一步說明:“語文教育的外延和生活相等”。

二年級語文階段反思 篇13

1、遵循語文教學的原則。從整體—部分—整體。如教學中我要求學生一邊讀書一邊看課文插圖,快速瀏覽全文,然後用一個詞或一個句子來描述自己眼中的“北京”。當學生初知北京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後,我再引導學生快速閱讀,邊讀邊找文中寫到了北京的哪些地方美麗?當學生找出北京這些具有代表性的美麗地方後,我再引導學生學習文中是怎樣來把這些美麗的地方寫具體的。最後讓學生回顧全文,感受北京的美,從心底發出讚歎:北京真美呀!我們愛北京!我們愛祖國的首都!就這樣遵循從整體-部分-再回歸整體的教學原則,也遵循了低年級學生對事物認識、瞭解的認知規律。同時也讓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情感的深化水到渠成。

2、能抓住文中重點詞句進行感悟理解文本。我在執教本課時,重點引導安門廣場是北京的標誌,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它不僅有悠久的歷史,而且有恢弘的氣魄。它是中華民族一路成長的見證。集歷史氛圍與現代氣息於一身。孩子們都知道北京天安門的升旗儀式非常的莊嚴肅穆,但其場面到底是怎樣的?北京的天安門廣場很寬闊,可是它到底有多大?北京還有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紀念碑”,可是這紀念碑的作用等都不清楚。我想對於這些光憑老師的解說和學生的讀悟是很難讓學生真切感受其內涵的。我便充分利用信息資源,通過播放萬衆矚目下的天安門升旗儀式讓學生了解天安門的“莊嚴”;把天安門廣場與我們的學校作比較,讓學生感受其大;展示雄偉高大的“紀念碑”並讓學生知道其作用。讓學生對其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後,再讓學生去讀文,這樣自然用情於文中。不需要生硬的指導,學生就會飽含深情地讀出對北京的讚美與熱愛。在此後的景點學習中,我採用了放手讓學生讀悟去理解課文。這樣不拘一格,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年級語文階段反思 篇14

《蝸牛的獎盃》是二年級下冊的一篇寓言故事。課文通過講述善飛的蝸牛獲得飛行比賽的冠軍獎盃以後,自我陶醉,不思進取,結果翅膀退化,喪失了飛行能力的故事,使學生懂得在榮譽面前驕傲自滿就會阻礙自己進步的道理。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抓好以下三個方面:

一、抓好朗讀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要求:閱讀教學,首先要重視朗讀的指導,在學生讀正確、流利的基礎上,指導讀出感情。由於課文是寓言故事,教學中重在引導學生自悟寓意,不以繁瑣的分析或抽象地講道理,所以我反覆創設情境,通過各種形式的讀,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自讀自悟。本教學設計注重了引導學生從詞語表達的準確、鮮明去體會、感悟寓意。如:通過對“得意洋洋”、“成天”、“唯恐”、“生怕”等詞語及其所在句子的反覆品讀,學生在腦海裏形成了蝸牛得獎後所作所爲的表象,讓學生感受、體味到語言文字中所蘊含着的道理。

二、抓好重點詞語理解

在本課中重點詞語有“遙遙領先”、“得意洋洋”、“唯恐”、“生怕”等,課堂上我通過各種形式、方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詞語意思,從而理解所在的句子及段落的意思。比如:在理解“遙遙領先”一詞時,通過讓學生看圖,自己理解並總結詞語的意思,從而明白蝸牛是多麼的厲害;在理解“唯恐”和“生怕”時,我先通過換詞理解的方法理解“唯恐”的意思,學生容易理解到“唯恐”的意思,然後通過讀課文,再思考兩個意思相近的詞位置是否能調換,學生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明白兩個詞的細微差別,老師最後進行總結,使學生體會蝸牛非常得意的心態。

三、抓好語言文字訓練

語文教學的核心就是語言文字訓練。在教學中,我注重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將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巧妙的結合進行了融合。導入新課時,我讓學生選一、兩個詞進行造句練習;我重點抓了2處來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注重情境的創設,比如:“你就是這隻獲獎的蝸牛,你心裏怎麼想?你碰到朋友會怎麼說?你是蝸牛的朋友,你會對它說些什麼?”,讓學生進入到角色,更好地體會蝸牛當時的心態,進而體會到課文的寓意,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進行高效的言語活動,高質量的提高學生的語言。( 勵志

二年級語文階段反思 篇15

《課標》中指出:"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是鞏固識字的手段,對於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起着重要作用,必須從小打好寫字的基礎。"一個人的字寫得好與否,不僅僅是個人的"門面",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他的學習習慣、意志品質及性格特點。因此,教學時我採用了"讀字、範寫、評議、試寫" 的程序:"讀字" 時,讓學生討論"寫這個字時哪一筆最關鍵""寫這個字哪一筆最容易寫錯"或"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等問題,整體把握寫字的規律;在範寫之時,讓學生評議老師的範字,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把握寫字的要領;讓學生對老師評頭論足,運用形體動作學寫筆畫、作業展覽、評選書寫閃耀明星等方法,激發了學生寫字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寫字的技巧。

三、在閱讀教學中,我反對無目的多讀,強調有層次的讀書。

初讀,將課文讀正確,整體感知全文;再讀,將課文讀流利,理解課文中詞句;研讀,將課文讀出感情,談獨特的理解與感受;練讀,將課文讀入心,積累語言文字。在不同層次的讀中,教師同樣鼓勵個性化的學習。讓學生自己想想有感情朗讀課文的方法,彼此交流、逐步學會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挑出有價值的問題共同討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將自己的理解畫出來,說一說自己這樣畫的理由,放膽做畫學語文;讓學生排演課本劇,師生根據語言文字進行評議,演演評評學語文等等。這些頗有趣味的方法不僅能有效地完成閱讀教學任務,還能促進學生樂學、愛學語文。

在學生習慣的培養方面,我注意讓兒童在規範中學語文,打下學好語文的基礎。這並不與在"玩" 中學習語文相矛盾,習慣能影響人的一生,"個性" 必須在一定的規範中張揚纔不會使學生走上發展的歧途。所以,教學決不能從統得過死轉向放任自流,一定要嚴把"度" 這一關。在聽、說、讀、寫幾方面,都有一定的規範。如:個別同學站起回答時,其他同學要注意傾聽,有意見可以舉手提出;朗讀或回答問題聲音要響亮……語文學習的點點滴滴都需要有規範,都需要我們去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

四、在學生學習能力形成方面,提倡學生積極參與各項語文活動,學會參與、學會合作、學會尊重他人。

我教學中,我努力創設寬鬆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興趣,教給了學生知識,更教會了他們求知、合作、競爭,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使學生學得有趣,學得實在,確有所得。

玩,是孩子們的天性,是孩子們的樂趣所在,將"玩" 引入課堂,使學生對這種活動的動機和興趣逐漸遷移到語文學習上,從中享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在探求語文教學進程中,我力求將"講堂" 轉變爲"學堂",將機械重複的練習轉變爲生動活潑的遊戲,讓學生充分體驗語文學習的快樂,爲他們語文學習的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儘管是"玩" 中學語文,但我們決不是追求形式主義。這裏倡導的"玩" 是一種形式、一種途徑,"玩"是爲了更好地學習語文,培植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

二年級語文階段反思 篇16

二年級,在整個國小階段佔一定的重要位置。本學期數學教學是落實對兒童少年的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初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判斷、推理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等。着眼於發展學生數學能力, 通過讓學生多瞭解數學知識的來源和用途,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爲習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着重抓好以下幾點:

一、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積極完成一件事物的重要前提和條件。二年級國小生年齡還比較小,穩定性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要改變這種現象,必須使國小生對數學課產生濃厚的興趣,有了對學習的興趣,他們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那麼,怎樣才能使使他們產生學習的興趣呢?

首先,“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新授課,練習課更加講究方法。新授課中,我們可以和學生建立平等的地位,象朋友一樣討論教學內容,走進小朋友的心裏,使他們消除心理障礙和壓力,使“要我學”轉變成爲“我要學”。在練習課上,利用多種多樣的練習形式完成練習。請小朋友當小老師來判斷其他同學的答案是否正確;或者通過比賽形式來完成。對於勝出的小組給予星星等作爲獎品,這樣促進學生的興趣和自信心。

其次,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創設問題情景是在教學中不斷提出與新內容有關的情景問題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的有效方法,也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信心。

因材施教,減少坡度,保持興趣。減少坡度,這一點對差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差生就好象公路上的爛殘車,不堪負重,如何使這部爛殘車平穩地行使呢?就是讓他們選擇比較平坦的道路上行走,坡度大的路只能使這部“爛殘車”拋錨,打擊學習的信心,這一點作爲教師是值得注意的。

二、 設計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實踐活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