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作家的小老師的教學反思(精選2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78W

大作家的小老師的教學反思 篇1

最近,我上了《大作家的小老師》這一課。這篇課文重在讓學生感受大作家蕭伯納知錯就改、嚴於律己的可貴品質。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應以學生自學爲主,我們決定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自己質疑、探究、感悟。

大作家的小老師的教學反思(精選24篇)

一、設疑導學自探究:

這節課我們選擇了三個有啓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大作家的小老師》一文,課題很吸引人,老師問一句:“讀了課題,你有哪些問題?”不但可以簡潔地過渡到課文的學習,而且能激起學生主動閱讀課文、探究問題的興趣。接着,通過插圖、文字、課外資料等途徑解決學生提出“大作家”和“小老師”的問題,這是一次較爲深入的與文本對話。此處,老師第二次設疑:“可是,這樣一個可愛的小姑娘說的一句話卻讓蕭伯納‘爲之一怔’”。根據‘爲之一怔’,你能提出哪些問題?引導學生根據關鍵詞提問,從而巧妙地提出了理解蕭伯納性格特點的難點。學完全文後,老師又通過第二個問題“文中的蕭伯納和小姑娘,你喜歡誰?爲什麼?”引導學生再次回到文本,又跳出文本,客觀地評價文中人物,從他的身上獲得啓示。三個大問題的設計牽動了全文的脈絡。根據課題,關鍵詞提問,本節課教給了學生質疑的方法。

二、合力攻關顯成效

教學中解決學生提出的爲什麼會‘爲之一怔’?及從‘爲之一怔’中體會到什麼?是難點,小組集體的智慧此時便可發揮重要作用。通過小組成員間思維火花的碰撞,學生對人物的品質便可以有更深入的理解,難題便迎刃而解了。

三、以演帶讀助感悟

三年級的課堂上,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仍然發揮着重要的作用。課上,老師在學生小組討論如何讀好這段話的基礎上,讓學生戴上頭飾,配上動作,分角色朗讀。學生表演讀這段話,也在體驗着文中人物的感受,讀好這段話的同時也能更好地體會蕭伯納的優秀品質,感受到小姑娘的人格力量。

總之,這節課我們重在引導學生充分地閱讀課文,提出問題,並運用多種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己探究問題,達到自己釋疑的目的。

近日,筆者拜讀了《走近新課程》這本書,感覺受益非淺。其中,有一段話一針見血地提出了當前教育教學改革進程中課堂管理方面 普遍存在的問題:課堂管理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已經不夠了,安靜無法滿足學生參與體驗;而熱鬧又是紀律的大敵,如何讓學生的學習在熱鬧中有序的進行呢?筆者對此認真進行了反思,以下談談自己的拙見。

何謂“熱鬧”?它是讓學生動起來,激發學生求知慾,開啓學生智慧的充滿生機活力的一種現代課堂教學現象。它不等於“吵鬧”,更不等同於“混亂”。

如何才能將課上得熱鬧呢?

一、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習

(一)音樂渲染。

音樂能陶冶人的情操。在教學中靈活準確應用音樂,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使學生更加有效地集中精力,開發學生的思維,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例如,在教學《荷花》第四自然段時,我讓學生一邊看着掛圖,一邊聽着優美的輕音樂,一邊像作者這樣動腦想象。聽完後,我請學生們談談自己的感受。朱雪瑋說:“我彷彿來到了仙境。池塘裏的河水輕輕地流淌着。荷花散發着陣陣清香。一陣微風過後,荷花仙子舞動着長裙翩翩起舞。”戴敏說:“我看到小魚和蜻蜓正在誇讚荷花仙子優美的舞蹈呢。”陳雲超說:“我彷彿變成了一隻蝴蝶,在和荷花姐姐比舞呢?”……學生各抒己見,課堂氣氛頓時熱鬧起來。這時,我以激情飽滿的語言加以總結,並引導他們和着音樂唱出或說出自己對荷花的喜愛,昇華了主題。

(二)課堂表演

皮亞傑在《教育科學與兒童科學》中說:“當兒童遊戲的時候,也是在發展他的知覺,他的智力。”遊戲是激發兒童興趣,滿足兒童活動的心理需要,充分完美地發展兒童人格的重要途徑,而課堂表演恰恰是讓學生在遊戲中正確理解語言文字的一種好形式。可充分利用課本劇,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在表演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增強孩子們的心理素質。

二、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全方位參與中學習

新課程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課堂上,教師的作用在於組織、引導、點撥。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知識。所以說,課堂舞臺上的主角不是教師,而是學生。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不可能有高質量和高效率。心理學認爲:“課堂上只有經常性啓發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始終處於一種積極探索知識,尋求答案的最佳學習狀態中。”如在教學《水上飛機》一課時,我先讓學生圍繞課題提出問題。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己學習課文,把找到的問題答案用直線劃出,不理解的地方打上問號標出。自學時要求學生做到動嘴讀、動手劃、動腦想。通過這樣動手、動口、動腦訓練學生,能促使他們在最大限度裏發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學習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安排小小組討論、圈劃、畫圖等學習活動,讓學生把不懂的問題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在小組中交流、討論。通過同學之間的互相啓發,達到互相吸收,互相補 充,互相糾正。這樣在相同的時間裏,學生的發言機會、鍛鍊機會就變多了,討論出來的問題也就比較完整,比較詳細了。因此,課堂教學中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全方位參與中學習,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率,使語文課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三、放飛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在自由爭論中學習

如何學好語文?《新課標》認爲學生是關鍵。因此,在語文課堂上,要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重點和關鍵是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獨立思考,使學生敢想、敢說,不受約束地去探究、思考,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去“標新立異”、“異想天開”。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爭論中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給課堂教學注入生機。

那如何讓學生的學習在熱鬧中有序的進行呢?

首先,教師對於“熱鬧”的教學環節要有預見性,針對可能出現的情況提出明確、具體、有序的要求,並加以適當的指導。如果教師僅僅一句“下面小組交流(表演)”的話,學生會感覺不知交流什麼,怎麼去交流,最後交流演變成聊天,教學秩序亂成一鍋粥,教學目標根本不可能很好地實現。於永正老師的一節作文課曾有一個精彩的環節——小品表演。爲了使學生的表演生動、逼真,把全班同學都帶入情境,於老師很注意學生的推薦選拔,他先提出條件:聰明、頑皮。再請學生根據這個要求進行推薦和自薦,從中選擇出2至3名學生進行考覈,考覈內容也與小表演有關,爲小品表演作鋪墊。如:親熱地叫媽媽,傷心地大哭等。正是因爲於老師這種有目的的、有序的、多元的調動,使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完成思維訓練,培養了想象能力,構思了事情的前因後果。

其次,在上課過程中,要使學生有適度的緊張感。教師平時要加強課堂紀律的教育,提出明確的要求,如上課時遇到會的問題應積極舉手,但不能亂嚷,更不能隨便下位;小組交流時,圍繞本組桌子周圍有秩序地輪流發言,如果想補充問題,也應舉手取得小組其他成員的同意等。其次,課中要加強紀律信息的反饋,如果學生交流過程中出現開小差、互相推委、談論與上課無關的話題或到處亂逛時,就應該及時提醒。如果教師平時就注重這方面的訓練,讓學生養成良好的上課習慣時,學生一旦過於激動時,心裏就會有一個聲音提醒他,讓他產生一些緊張感並自動更正,從而保證教學能有序地進行。

其三,一節使學生感興趣的課,也能熱鬧而有序。

著名教育家顧泠沅說:“在課堂教學範圍裏對教師最有意義的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也就是要使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感興趣,對有了興趣的事學生就會認真地把它學好。”這話表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強大的動力。學生有了興趣,纔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主動有序地進行學習。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採蓮》一文時,先在課前將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佈置:在黑板上貼上採蓮小船、採蓮人,教室牆壁四周掛了一些荷葉、荷花、蓮蓬,給學生營造了置身滿湖荷花中的情境。課一開始,教者播放了江南名曲《採蓮》,並投影了課文的插圖。動聽的音樂,色彩美麗的畫面,很快把學生的心給牽住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了。在此基礎上,教者說:“小朋友,你們欣賞過美 

麗的荷花開滿池塘時的情景嗎?你有過乘着小船穿梭於荷花中的想法嗎?那感覺一定美滋滋、樂陶陶。這節課讓我們好好的讀一讀詩歌《採蓮》,一起去感受湖中採蓮的快樂吧!”然後,讓學生聆聽詩歌的配樂朗讀,初步感受詩歌的意境。接着,放手讓學生藉助拼音自讀。爲讓學生品味詩歌的意境,讀出詩歌的韻味,教者還藉助多媒體演示“微風吹來,荷花、蓮子充盈搖擺的情景”。讓學生一邊看畫面,一邊感受荷花和蓮子“香”的氣息,並引導學生把自己想象成畫中的人,自由暢想湖中的情境和採蓮人採蓮時的神情、動作、語言,由此體會人們採蓮時歡快、喜悅的心情。這樣教學,學生就會入情入境,內心不斷掀起情感的波瀾,與課文產生共鳴。學生沉浸在學習的喜悅中,還愁課堂秩序不能有序地進行嗎?

大作家的小老師的教學反思 篇2

今天,教了《大作家的小老師》這一課。這篇課文重在讓學生感受大作家蕭伯納知錯就改、嚴於律己的可貴品質。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應以學生自學爲主,我決定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自己質疑、探究、感悟。

一、設疑導學自探究:

這節課我選擇了三個有啓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大作家的小老師》一文,課題很吸引人,我問一句:“讀了課題,你有哪些問題?”不但可以簡潔地過渡到課文的學習,而且能激起學生主動閱讀課文、探究問題的興趣。接着,通過插圖、文字、課外資料等途徑解決學生提出“大作家”和“小老師”的問題,這是一次較爲深入的與文本對話。此外,我的第二次設疑:“可是,這樣一個可愛的小姑娘說的一句話卻讓蕭伯納‘爲之一怔’。根據‘爲之一怔’,你能提出哪些問題?引導學生根據關鍵詞提問,從而巧妙 地提出了理解蕭伯納性格特點的難點。學完全文後,我又通過第二個問題“文中的蕭伯納和小姑娘,你喜歡誰?爲什麼?”引導學生再次回到文本,又跳出文本,客觀地評價文中人物,從他的身上獲得啓示。三個大問題的設計牽動了全文的脈絡。根據課題,關鍵詞提問,本節課教給了學生質疑的方法。

二、合力攻關顯成效

教學中解決學生提出的爲什麼會‘爲之一怔’?及從‘爲之一怔’中體會到什麼?是難點,小組集體的智慧此時便可發揮重要作用。通過小組成員間思維火花的碰撞,學生對人物的品質便可以有更深入的理解,難題便迎刃而解了。

三、以演帶讀助感悟:

三年級的課堂上,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仍然發揮着重要的作用。課上,我在學生小組討論如何讀好這段話的基礎上,讓學生戴上頭飾,配上動作,分角色朗讀。學生表演讀這段話,也在體驗着文中人物的感受,讀好這段話的同時也能更好地體會蕭伯納的優秀品質,感受到小姑娘的人格力量。

總之,這節課我重在引導學生充分地閱讀課文,提出問題,並運用多種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己探究問題,達到自己釋疑的目的。

大作家的小老師的教學反思 篇3

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是課程改革的難點,它對語文老師提出了全新的挑戰。 上星期二下午我講海倫·凱勒的《我的老師》這篇課文。這是一節自讀課,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爲主要目的,在閱讀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讀自悟,提高能力素養。在指導學生理解、品味課文之後,我提出了問題:你認爲莎利文老師教育成功的關鍵是什麼?(學生討論回答)

生:我認爲是莎利文老師的耐心細緻,不怕挫折的精神。她教海倫識字,比如教“水”字,一遍又一遍地在海倫手中寫着,直到海倫懂得爲止。

生:我認爲最關鍵的是莎利文老師對海倫的愛,她是真誠地想幫海倫,所以想盡辦法教育海倫。當海倫失去信心發脾氣時,她耐心地引導、啓發她。。。。。。

師:是莎利文老師用愛心開啓了海倫封閉的心扉,是莎利文老師用愛心點燃了海倫智慧的火花,是莎利文老師用愛心使海倫成爲著名的成功殘疾人士,譜寫了一曲愛的頌歌。

此時,播放CD童聲合唱《愛的奉獻》,會唱的學生打着拍子,齊聲高唱:“這是心的呼喚,這是愛的奉獻,這是人間的春風……”感人的音樂聲在教室裏飄揚,學生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衝擊與震撼,引起了共鳴。

師:愛是人類最美的語言,愛是永恆的話題,現在請同學們根據你對愛的理解,調動你的語言積累,以“愛”爲話題,說一句最美的話,長短不限。老師先說一句:愛是陽光,哺育我們成長。)

生:愛是一把火,照亮我們前進的方向。

愛是一杯清茶,令人溫馨。

愛是一件毛衣,可以抵禦風寒。(課堂氣氛相當熱烈,下課時間到了,還有很多學生舉手想發言。)

〔分析與反思〕新型的語文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尤爲重要的是在傳授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同時,“潤物細無聲”地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注意發揮語文教材“活”與“美”的特點,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從而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獲得審美的重塑與提升,自認爲這節課較爲成功。

大作家的小老師的教學反思 篇4

這一週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英語教學交流會。教學經驗豐富老師在英語教學方面的成績和方法真是令人敬佩。作爲一爲英語教師,要有飽滿的精神狀態,用你的激情去感染學生、去帶動學生;取長補短是每位成功人士的必備素質。

因此多聽課,多看優秀的教學視頻是極有幫助的;傳授知識要深入淺出,自己深入理解,然後用最簡單易懂的語言教給學生,這非常需要功夫;要樹立新課改的意識,切實貫徹自主、合作、探究學士,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成爲真正的主人,教師當導演,學生唱主角,把學生推向課堂前臺,推進素質教育;要向課堂40分鐘要效率,不說一句廢話,句句針對教學目標;抓兩頭,促中間,實施分層教學。

聽了優秀老師的一席話,我反思了一下自己的英語課,總覺得沉悶了些,於是我決定要嘗試改變——讓學生自己來講!我試了幾節課,效果還不錯。課堂氣氛很活躍,沒有一個睡覺打瞌睡的,學生們都很興奮,上來講課的學生也很有小老師的風範。美中不足的就是給他們準備的時間比較短,講的時候學生有些緊張,知識點基本用法都能講到,但給出的例句較少,這說明學生語言運用能力還是不行,以後要多給他們時間準備,提高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

大作家的小老師的教學反思 篇5

我從事了多年的國中思想品德教學工作,我一向在思考:學生在不一樣的狀況下,一般會處於什麼樣的心理狀態之中;當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時,針對不一樣的學生,教師應採取什麼樣的方式予以幫忙,並能收到實效。同時自我在教育教學中的行爲究竟可能會給學生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透過不斷的教學反思,我認爲應對此刻的學生,教師需要投入和付出的不僅僅僅是時光、精力和腦力,還有感情也就是教師的愛。愛學生是和尊重學生、信任學生連在一齊的。學生需要老師的撫慰,盼望老師的理解,同時更害怕受到來自老師的傷害。所以和學生相處,務必用真心去接納學生,用真情去投入,並且對象是全體學生。

我相信紮實的基本功、高尚的敬業精神加上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那麼這樣的教師必須會被學生所承認,必須會受學生愛戴。這必須是每一位教師孜孜不倦所追求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過程中需要進行不斷反思,並且在反思中逐步成長並走向成熟。

美國學者波斯納曾提出過這樣一個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試想一下,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麼即使具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複。因此,作爲教師務必着眼於自我教學行爲的改善,透過自我對教育教學活動的自我覺察,來到達或提高自我的教育教學效能。在從教的兩年當中,本人就一向在進行教學反思,以求促進自我的教育教學工作。

有人說:“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再好的教學總有它不足的地方,總有須待進一步改善、進一步優化的地方。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不追求平平淡淡的完美,而追求有突破性的遺憾”就是這個道理。平時在教案書寫中,除了貼合學校要求外,我力求構成自我的特色。每份教過的教案,我都會認真的回顧並進行診斷,開出教與學的“病歷”,並且對這些“病理”進行分析、交流,最後發現並提出解決這些教學“病理”的對策。“他山之石,能夠攻玉”,平時我還十分珍惜並利用進修等渠道觀摩其他教師的課,並爭取與他們進行對話交流,學習他們的教學思想,分析他們是怎樣組織課堂教學的,他們爲什麼要這樣組織課堂教學。同時與自我的課進行比較。透過這樣的反思分析,從名家名師的教學藝術中得到啓發,得到教益。

時代呼喚創新教育。傳統的思想品德課堂存在許多弊端,如:教師講授多,學生思考少;師生一問一答多,學生探討研究少;教師啓動問題多,學生啓動問題少;強求一致多,發展個性少等等。這些傾向妨害和限制了學生與生俱來的個性和潛能,不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作爲教師,就應充分地正視和嚴肅地對待這一問題,要在課堂教學中突出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從每一節課做起,要敢於在師生關係的改善、教學資料的處理、教學設計的研究、教學策略的運用等方面“另闢蹊徑”、“獨出心裁”,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相關文章:

1.國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反思範文

2.學生思想品德課教學反思案例

3.八年級思想品德期末教學反思

4.思品教學反思範文大全

5.國小思想品德教學反思

6.高中政治老師教學反思

大作家的小老師的教學反思 篇6

思想品德課主要任務是,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學習,全面提高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潛力。思品教師要教育、啓發、幫忙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因此,教師務必具備較高而靈活的教育教學技巧。思想品德課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教學資料與生活實際結合,到達教學目的,淺談幾點反思。

一、要自覺提高自身素質

“打鐵先要自身硬”、“學高爲師,身正爲範”,實施素質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師自身素質,一是專業知識要紮實更新,業務潛力要提高;二是言行修養、道德覺悟要提高。

1.堅持學習。隨着改革深化和社會發展,政治理論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絕不能滿足於學歷達標和原有知識,務必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才能使自我的認識適應發展需要。知識是相關的、互通的。因此,只有掌握豐富知識,才能融會貫通、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使教學生動風趣、得心應手、遊刃有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求知慾望。教師必須要樹立終身學習觀念,不斷汲取新知,豐富知識,跟上時代節拍。不斷進行教學反思,總結教育教學經驗,努力使教育教學少走彎路,讓學生樂意理解。有學生對我說過:“老師,我本來對思品課沒興趣,喜歡你上課,纔對思品課產生興趣。”爲了充電,要經常買書,不管是教育教學方面的,還是雜誌、歷史、經濟、心理訪談等。

2.勇於反思。老師要有淵博、深厚的學科知識,更重要的還需勇於反思,敢於應對和改善自我的偏差、錯誤,才能不斷提高業務潛力,這就要求老師用心參與教學研究,結合實際、因材施教、勇於實踐、善於總結,不斷探索和掌握思品課教學的好方法,有效推行素質教育。不斷反思、時時提醒自我,本節課學生反映狀況怎樣?

3.爲人師表。正人先正已,老師務必以高尚師德爲學生楷模,用高尚的言行舉止帶動學生修心立品。這就需要老師做到:①在言論上,要對國家、對社會、對學生負責,對社會有不一樣看法,不能在學生中大發言論,誤導學生,學生對社會的認識還不成熟。②在舉止上,要時時處處爲人師表,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首先做到。

4.尊重學生。學生尊重老師天經地義,但老師也應尊重學生權利,尊重學生的特長、個性和人格。有的老師總是一廂情願替學生“着想”,認爲自我是爲學生好,常常忽略學生權利。於是,上課經常拖堂、擠佔課間活動時光、隨便把學生活動課或課外課挪用、作業沒完沒了,久而久之學生難免厭倦、反感。老師尊重了學生,學生纔會尊重老師,這也許是作爲教師比較幸福的事了。

5.持續快樂心態。只有老師簡單快樂教學,才能使學生樂於接近老師、樂於理解教育,才能感染學生快樂情愫。當然,老師也是人,現實生活中,有種.種煩惱和不如意,要持續快樂心態好難。但只要本着以學生爲重,以教書育人爲重,忘我工作,在應對學生時摒棄懊惱,調節情緒,持續好情緒,把微笑帶給學生。常到學生中間看看,關心學生痛癢,和學生打成一片,師生關係必須融洽。

二、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思想品德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仍是課堂教學,使學生較好地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礎理論知識,務必堅持“老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教學原則,改善教法、創設良好課堂環境,才能提高教學效率。教學形式多樣,應根據不一樣資料,結合學生實際,採用不一樣教學方式,如:“探求式、導讀式、討論式”等。無論採取何種方式,要體現老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面向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原則,到達傳授知識,提高理論水平,又發揮德育功能,提高學生道德覺悟和政治素質,使知與行統一。因此,每學完一節資料,只要與學生活有關,都要學生反省自我的行爲,引導他們學着解決遇到的問題。

三、利用好社會大課堂,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理論聯繫實際,也就是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是思想品德課推行素質教育重要途徑。其主要方式就是學到相關知識時,讓學生結合調查採訪,聯繫自身和同學實際,開闊學生視野,進一步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和改革開放推動我國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然後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分析,寫政治小論文。這樣,使學習生動活潑,思想品德課所學的知識得到檢驗,得到昇華,激發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和追求,有效提高學生思想品德學科的理論素質和思想、道德、覺悟水平,獲得良好素質教育效果。

“親其師,信其道”。受學生歡迎和喜愛的老師,往往對學生產生一種親和力,對學生的教育事半功倍。快樂老師就是教育教學的快樂,就有學生學習生活的快樂。

大作家的小老師的教學反思 篇7

《“閃光的金子”》這篇課文,主要記述了上海一位普通的水電修理工——徐虎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感人事蹟。怎樣才能讓學生感悟到徐虎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金子般的心靈呢?細讀課文後,我初步認爲採用倒序教學,抓住課末的點睛之句“人們都說他的一顆心像閃光的金子”,輻射全篇,反覆感悟,品讀。

1、抓中心句在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後,我從課題引入:剛纔大家都發現了,本單元課文的題目大部分都帶有引號,我們通過前面幾課的學習,知道了《“黑板”跑了》中黑板指的是(生答馬車車廂的後壁),晚上的“太陽”中太陽指的是(生答電燈),那麼,本課中,“閃光的金子”又是指什麼呢?請你們再一次認真讀讀課文,從課文中找出帶有這個題目的句子,畫一畫。生通過讀文,很快找到了最後一句。指名讀,讓學生說說從這一句知道了什麼。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課題下板書:徐虎美好的心靈。

2、找句子,抓重點詞,品讀。(1)找句子,師:爲什麼說徐虎的心靈像金子一樣美好呢?請你們細心地默讀課文,從課文中找出能證明徐虎心靈美好的句子,畫出來,並想一想,你畫這一句的根據是什麼?待會兒與大家交流時發言才能使大家信服。(2)交流,品讀聰明的學生果然能抓住主要的句、段進行彙報。劉星魁第一個發言,就讀了第四段。(二年的孩子還缺乏精細的梳理能力)我肯定了他的好眼力,繼而請大家就第四段進行搜索,學生能抓住徐虎的心理活動、語言“心裏很着急”“不能再耽擱”發言,有一個細心的孩子還找到了“深度近視眼鏡”來說明徐虎在夜晚工作起來不方便,可他都沒考慮自己,只想着別人。更讓我意外的是,有一個平時不怎麼出色的孩子,居然說:從七點,到凌晨兩點多,徐虎不是整整工作了七個多小時了嗎?他不累嗎?通過品讀,徐虎不考慮自己,想別人之所想,急別人之所急的高尚品格就如春風化雨般地滲入了孩子的心靈。

大作家的小老師的教學反思 篇8

《大作家的小老師》這篇課文重在讓學生感受大作家蕭伯納知錯就改、嚴於律己的可貴品質。在教學時我決定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自己質疑、探究、感悟。

三年級的課堂上,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仍然發揮着重要的作用。課上,老師在學生小組討論如何讀好這段話的基礎上,讓學生配上動作,分角色朗讀。學生表演讀這段話,也在體驗着文中人物的感受,讀好這段話的同時也能更好地體會蕭伯納的優秀品質,感受到小姑娘的人格力量。但是,我發現自己這一環節的教學有些節奏感不強,主要是讓學生評價的太多了,有時候朗讀不出人物語氣的時候加上動作就可以把人物的語氣表達的淋漓盡致了。這是我的一個不足之處,如何讓學生在活動中更輕鬆的學習。

還有要注意的是,我的語言不夠生動,不夠吸引孩子們。對於課堂上一些同學的精彩發言也不能夠作出及時,準確的引導。我想,今後我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

大作家的小老師的教學反思 篇9

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與學生常見的文章有所不同:用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描寫人物,這是本文寫作上的一大特點。

但這堂課留給我更多的是遺憾:學生對老師的憤怒越深、誤解越深,越能表現老師的智慧、用心良苦和獨特的教育思想,然而在課堂上這種對比還顯得不夠強烈;學生的朗讀僅僅浮在表面,層次感的體現蒼白無力,說明老師的指導方法存在很大欠缺;整篇文章洋溢着兒童情趣,然而在我的課堂上學生們的情趣卻不甚濃郁,原因是我較少站在兒童的視角去設計教學環節;教學過程中我的問題比較零散,導致問答的形式比較多,學生被我牽着鼻子疲於回答老師的問題,因此獨立思考的時間不多;最大的問題是我沒有完成教學任務,人類利用“新懷疑主義”思想促進了世界文明的進程,“我”把新懷疑主義的思想帶到了生活中,並能勇敢地用懷特森老師老師教授的學習方法來維護自己的老師。

大作家的小老師的教學反思 篇10

上課時不能全部按照導學案的順序亦步亦趨地進行,這樣的課堂學生永遠都不喜歡。因此,第二節課時,我把導學案三和四步驟進行整合,首先給學生比較充裕的時間閱讀文本,用一個覆蓋面較廣的問題給學生的學習引路:面對懷特森老師的一系列做法,矇在鼓裏的學生們有什麼反應?爲什麼有這樣的反應?然後學生自主學習,勾畫描寫“我”的心理活動及同學們表現的句子,並且批註上自己的體會。

接着在比較充分的朗讀和彙報交流中,水到渠成的引入到“新懷疑”主義,並讓學生明白懷特森老師的別有用心,同時在這裏體會側面描寫的寫法對刻畫人物形象所起到的作用。在第二件比較簡單的事例的學習中,我利用文本的留白之處,讓學生想象在兩天的時間裏“我”都做了些什麼?

從而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我”是如何運用“新懷疑主義”的思想來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加深對“新懷疑主義”的認識。接着我又一次讓學生想象:在科學課上,懷特森老師還會帶領大家進行什麼有意思的探索?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拓寬文本的容量,也進一步領會懷特森老師帶給學生的深遠影響。隨着文本的不斷深入,我帶領學生通過對比第一次科學課和以後的科學課同學們的不同表現,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新懷疑主義”的內涵,從而也突破了教學難點。

同時這堂課上我還有許多的遺憾:在品味懷特森老師的神態時,要把“我”的心理活動結合起來,學生對老師的憤怒越深、誤解越深,越能表現老師的智慧、用心良苦和獨特的教育思想。然而在課堂上這種對比還顯得比較不強烈,原因在於朗讀指導不足,一是方法、二是對教學環節的設計不夠精巧,影響了學習的效果。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反思、不斷改進、也不斷進步。

大作家的小老師的教學反思 篇11

《中華少年》是國小語文六上第二組課文的一篇略讀課文。這首詩作者以新時代中華少年的視角激情讚美了祖國,抒發了作爲中華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時也表達了中華少年建設中華的堅強決心。

根據本課容易以讀理解課文,與文本對話。我設計的教學目標爲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培養學生分角色、表演朗誦的能力;感染教育學生要深深地愛着自己的祖國。教學重點是分角色、表演朗誦課文,把握詩歌的感情。教學難點是學生要讀出內心的自豪,讀出對祖國的一片深情。學生對詩歌情感的把握與感悟。

在教學過程中,我先讓學生自由朗誦,這是分角色朗誦的基礎,每個學生自由讀,大聲讀,把詩讀正確,讀流暢,然後我讓學生四人小組練習按照本詩甲、乙、丙、丁分角色練讀,接着讓每一小組讀一個小節接讀整首詩。在反覆的誦讀中,學生們興趣高漲,越讀越帶勁,達到了預期效果。但是一些知識要點的把握上卻不令人滿意,課前預習已經讓他們分組去搜集整理我國的錦繡山川,中華悠久文化、傳統風俗,民族風俗,中國的現代史等等的資料,由於地處偏僻山區有一些家長對孩子計算機的使用一味地禁止加上書報雜誌少,有些家長文化較低無法給自己的孩子些許的幫助,所以對冬子,大禹、七月的星火、春天的故事等都知之甚少,憑老師單純的講解怕無法讓學生內化爲自己的知識,再加上略讀課文一課時顯然是不夠的。

很有疑惑,像《中華少年》這樣美的略讀課文,僅僅用一課時時間,怎樣才能做到理解詩意與表達詩情的雙豐收?一週六節的語文課,偏僻地區的學生怎樣才能象城市中心區的學生學得那樣精彩,那樣廣闊。希望大家給予指導。

大作家的小老師的教學反思 篇12

語文課不僅是培養閱讀能力,還必須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因此,結合課後的“說寫雙通道”的要求,我讓學生進行了寫話的練習,即大倉老師的內心獨白。因爲這是在學習第一句的基礎上的,學生已充分體驗了大倉老師的神態、語言,內心已積聚起各種情感,如對大倉老師的敬佩,對春美的氣憤,各種情感交織在一起,已使學生有了表達的慾望,這時再讓學生進行寫話練習,可謂水到渠成。而且這題既是深化文章的中心,又是一種句式的訓練,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採用了一些方法來激發學生的情感。由課前的歌曲引入,讓學生進入情景,醞釀熱愛老師的情感,讓他們帶着這份情感進入課文的學習;在學習大倉老師的自我介紹時,讓學生體驗讀,想像自己就是大倉老師,讀出他的幽默與真誠,讓學生一下子就喜歡上這位年輕的老師;在學習第二件事時,重點抓住關鍵字詞的理解,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進一步體會到大倉老師的可貴之處,激發起對大倉老師的愛戴之情;最後的鞏固總結,以作者簡介的形式,讓學生深切感受到是大倉老師把我領進了文學之門,從此走上了文學創作之路,這時,大家對大倉老師的由衷敬佩就會油然而生。就這樣,通過循序漸進式的激情、感悟,文章的中心就會深入學生心中。

大作家的小老師的教學反思 篇13

這節課的教學是讓學生理解“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的內涵,真正懂得美來自生活,美來自內心,美來自創造。主要內容是教學生在教師節時製作一個賀卡送給自己喜歡的老師,在內容的選擇上以來自生活,來自每個學生自身的最普通、最熟悉的事物爲主,我採用了欣賞法、討論法、演示法、練習法等教學方法,激發了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拓寬了學生的藝術視野,發展了學生的藝術修養與能力,完善了學生的人格。

在教學中,我主要突出以下幾個特點:

1、以藝術審美爲核心:

在這課的教學中,首先,我在導入談話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後,直接展示了四張別緻的賀卡,讓學生直接感知這獨特的美感,產生美的體驗,激發學習慾望,有效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其次,是學生練習完成後的作業交流欣賞。學生的作業是學生對所學新知識鞏固程度的有效反饋方式,通過相互交流,評析其優缺點,指導修改並最終完成作業,促使審美體驗的昇華。看來,審美能力的培養既是美術課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歸宿。

2、以興趣愛好爲動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內在動力。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運用提問來營造探究學習的氛圍,如在指導學生深入理解欣賞,學習賀卡的製作方法時,提問:“這些卡別緻嗎?別緻在哪裏?”“你從中受到哪些啓發?”由淺入深、由內到外的直觀刺激,讓學生自主解決問題。

3、注重爲改善而進行評價:

評價是爲了改善和促進。要使學生掌握所學知識,練習是一種最有效的檢驗方式,對學生作業的中肯評價更是鞏固新知,形成能力的環節。讓學生參與評價,讓他們通過評價發現他人或自己作業的優缺點,並能提出一些有益的意見或建議去指導修改作業。

這節課我感覺還有許多缺陷。比如:環節設計上不夠緊湊,以至於作業時間過少,導致總結評價時沒有像樣的作品;各個環節不夠銜接,使得聽者感覺有些亂;專業的術語還有待加強……這些不足,我將在今後的教學學習中,不斷改進、不斷鑽研,來彌補這些缺憾,使得課堂教學更加完美!!

大作家的小老師的教學反思 篇14

這一週,除了日常的獎狀材料和維護工作外,比較值得一提的是上興趣小組的課。這是我在聽了郭老師上了幾次興趣小組課,學習郭老師的上課方法,並私底下自己試着去上課之後,第一次上臺上課,一節課下來,自己明顯感覺到自己對課堂的控制能力不足,小朋友注意力的集中非常困難,而如何去控制他們,對我來說確實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課後郭老師給我指出了課堂上的一些不足,同時也給我了我很多建議。聽郭老師的話,真有一種;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覺,畢竟那是郭老師十幾年教學經驗的結晶啊!在此,感謝郭老師一直以來的幫助和支持。今後我一定更加努力的學習,把興趣小組的孩子帶好。

大作家的小老師的教學反思 篇15

本課語言生動形象,記述條理清楚,是學生學習語言與習作的範例。本次我進行了第二課時的上課——精讀課文。我確定瞭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1、理解重點的新詞,瞭解石榴樹的枝葉、花朵以及果實的特點。通過品讀,感受作者語言文字的美。(重點說擬人修辭手法)

2、學習課文,瞭解石榴的生長過程,學習第四自然段品石榴的寫法。

3、體會文中優美的詞句,學習擬人句。

第一課時,我已經讓學生學習了生字、詞語,朗讀了課文,理清課文脈絡,並且講讀了第一自然段,理解了“馳名中外”這個詞的意思(名氣很大,國內外有名。)

第二課時,我從複習課文脈絡入手,石榴園——石榴花——石榴果——品石榴,再按照段落一步步的學習、品讀課文。

首先,閱讀第二節,瞭解枝、葉、花的特點。讓學生通過詞語“抽出”“長出”“開出”“掛滿”這些詞語體會石榴樹的的生長過程:抽枝——長葉——開花——結果,學生通過反覆的朗讀、填空練習,瞭解石榴樹的生長過程。課文中有描寫石榴花“像一個個活潑的小喇叭,正鼓着勁兒在吹呢!”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手法,寫出了花朵的形狀特點以及花朵開得熱鬧的特點,但是再此教學過程我省略了,也沒有着重強調比喻的修辭手法。

石榴果實從生到熟,外皮顏色發生了逐步的變化。我採用了讓學生找一找、畫一畫的方法,找出顏色變化的詞語,再點出表示先後順序的詞語,最後出示桔子成熟過程中顏色變化的圖片,讓學生們填空,進行了一次擴展訓練。

大作家的小老師的教學反思 篇16

在讓學生體會“這個小夥子”和“這些小夥子”分別棒在哪裏時,教者主要讓學生通過抓住重點詞語大膽想象、移情體驗、感情朗讀來體會人物心理,從而感悟到人物的高尚品質。在教學到“爲什麼說這個小夥子真棒”時,就讓學生讀12自然段,說說博萊克棒在哪裏?有的同學說:“他雖然拄着柺杖,可還是走得非常認真,和全隊保持一致,很勇敢。”教者馬上讓這位學生讀出博萊克的勇敢,他讀出了自己的理解。這裏面好幾個同學都談出了自己的感受,讀出了自己的理解。

另外爲了讓學生更好的體會博萊克的堅強與勇敢,教者還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看着博萊克此時精神的樣子,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教者出示一段博萊克的日記,學生的思路一下子開闊了:“博萊克好幾次都走不好,但他還是堅持練習”;“他摔倒了,但還是堅強地爬起來”;“他比其他的兒童隊員練得更刻苦,更認真”……通過這樣的理解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博萊克的堅強與自信,體會到他真的很棒。

在理解“這些小夥子”棒在哪裏時,主要通過讓學生感受那討論時兒童隊員矛盾的心理。有一位學生站起來說:“這些小夥子棒是因爲他們也走得整齊。”可見學生的感受還不夠深入,於是教者就追問:“難道觀衆這麼說,僅僅是因爲他們走得整齊嗎?”於是又有同學說是因爲他們做出了一個大膽地決定:讓博萊克一個拄拐的男孩走在隊伍的第一排。教者就讓學生研讀兒童隊員討論的部分,想一想他們作出這個決定容易嗎?從哪裏感受到做這個決定不容易?學生在反饋時,教者主要抓住了“怎麼誰都不願意第一個開口呢?”

“隊員們鴉雀無聲,在想些什麼”這些重點的地方移情體驗感受隊員矛盾的心理,在這裏學生都能夠感受到兒童隊員的矛盾心理“讓博萊克去,就有可能丟兒童隊員的臉;不讓他去又會傷孩子的自尊心。到底該如何是好?”學生體會的不錯。再看隊長的決定時,抓住“羨慕”這個詞,感受其他隊會羨慕兒童隊員什麼?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想法:“羨慕我們讓博萊克走在第一排。”“羨慕我們尊重關心殘疾人。”“羨慕我們愛團結友愛”……可見學生感受到兒童隊員對殘疾兒童的關心與尊重,讓學生明白“這些兒童隊員棒在孩子對同伴的關心和尊重等”。

大作家的小老師的教學反思 篇17

《我最好的老師》是六年級下學期第五組課文中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述了“我”六年級時的科學課老師懷特森先生的故事。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本文語言通俗,道理明晰,主要採取 “由具體事例說明道理”的寫法。

這篇文章無論從標題,還是到內容,都能夠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因此,教學導入時,我先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師是什麼樣的?”切題,待充分交流之後,我便引出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師是什麼樣的呢?”,將學生帶進課文。

在學生從整體上了解課文以後,便引導學生找到文中對懷特先生評價的句子----------“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舉動。”以此展開了重點內容的突破,學生自然談到了懷特先生獨特的教學方法和出人意料的舉動。我順勢引導學生體驗:如果你是懷特森老師的學生,面對這種種出人意料的舉動,你會怎麼想?你可否有與作者同樣的心情?哪些詞語才足以表達你當時的心情?此三問的目的其實有兩個方向。其一:給予學生暢談認識的機會,如果學生能夠談到“感激”,想必他們已經讀懂了文章蘊含的道理。其二:體會作者當時的情感,引導學生抓一些關鍵詞語來體會,並能夠有感情地朗讀。

最後,要理解懷特先生事例中所蘊含的科學精神直接可以從書中的總結可以得知。但文章中“以具體事例說明道理”的寫法的理解倒是挺陌生的。我的做法是讓學生找到文中所提及的科學精神,然後問及“結合文中故事,你是怎樣知道這些科學精神的?”待學生談論時,我再順勢給他們概括“其實,同學們剛談論人物的科學精神時,都是在具體的事例中體現的,這就是一事一議的寫法”。

大作家的小老師的教學反思 篇18

(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同學們,看到“老師”這個詞,我們眼前就會浮現出許多的老師形象。其中的“好老師”讓我們銘記終生,能給大家說說你記憶中的“好老師”嗎?(學生回答)下面讓我們走進作家魏巍的童年,領略魏巍心目中的“好老師”的風采!

(二)自讀感知 整體把握

1.走近作者

魏巍,現代作家,原名鴻傑,曾用筆名紅楊樹。河南鄭州人。1920年6月生於一個城市貧民家庭。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讀了平民國小、高小,並勉強上了簡易鄉村師範。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走上革命道路,同年12月在山西前線參加八路軍,不久到達延安。193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一直生活在戰士之中。解放戰爭中,在行軍的間隙寫了大量詩歌。全國解放後,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誰是最可愛的人》,長篇小說《東方》等。

2.字詞積累

芸(yún) 榆(yú) 痣(zhì) 褪(tuì) 卜(bǔ) 磕(kē)

溫柔:溫和柔順(多用於形容女性)。

心情如水:形容心地純潔,像清澈的水一般。

依戀:留戀,捨不得離開。

糾紛:爭執的事情。

熱戀:本課是親熱難捨的意思。

3.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學生朗讀,要求讀準字詞並概括每節大意。

(2)分段並歸納段意

〔明確〕第一部分(第一段)指出蔡老師是最使“我”難忘的老師。第二部分(第2---14段)通過記敘關於蔡老師的七件小事,表現了蔡老師的“慈愛”“公平”和“偉大”,抒發了對蔡老師的熱愛和依戀之情。第三部分(第15段)表達對蔡老師的思念之情。

(三)合作交流 解讀探究

1.解讀重點

(1)繪聲繪色地朗讀第二部分。是如何貫串的?⑤七件事的順序能否打亂?

〔提示〕①蔡老師假裝發怒;老師教我們跳舞;老師帶我們觀察蜜蜂老師教我們讀詩;我們看老師寫字;老師排除我和同學之間的小糾紛;我夢裏尋師。② 前五件事略寫,後兩件事詳寫。③前五件事寫蔡老師對學生的關心、教育、愛護和影響,是從“面”上寫,而後兩件事則是“我”印象最深的,刻骨銘心的,也最能表現老師對學生的愛和學生對老師的思念、依戀之情,是從“點”上寫。所以詳寫。這樣詳略安排,既能使文章結構疏密有間,又能表現出師生感情的步步加深。④七件事有一條感情線索貫串——回憶、依戀、思念“我”的蔡老師。⑤這七件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經過精心考慮的,從課內到課外,從校內到校外,從平時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師愛學生的美好心靈,表現了學生對老師的依戀之情。隨着作者回憶的軌跡,順着作者記憶的思路,師生感情一步步加深。可見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隨便調換的。

2.探究難點

(1)課文第一部分寫蔡老師在“我”的記憶裏總的印象是什麼?

〔明確〕是一個溫柔和美麗的人。

(2)“溫柔”是從什麼方面寫?“美麗”是從什麼方面寫的?

〔明確〕“溫柔”是從老師的性格上寫;“美麗”是從老師的外貌上寫的?

(3)蔡老師是一個什麼樣的老師,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提示〕①她從來不打罵我們,僅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輕輕地敲在石板邊上,大夥笑了,她也笑了。她並沒有存心要打的意思。這些說明蔡老師溫柔,熱愛學生。②她教我們跳舞,讓我們觀察蜜蜂吃蜂蜜,用歌唱的音調教我們讀詩。這些說明蔡老師熱情、慈愛的性格。③蔡老師排除“我”和“小反對派”的小糾紛,說朋蔡老師公正、偉大的性格。

(4)試從課文找出抒情的語句,分析一下抒發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學生活動〕①“她愛我們,並沒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們是多麼善於觀察這一點啊。”抒發作者對老師的理解和熱愛之情。②“今天想來,她對我的接近文學和愛好文學,是有着多麼有益的影響!”抒發了作者對老師的感激之情。③“一個老師排除孩子世界裏的一件小小的糾紛,是多麼平常;可是回想起來,那時候我卻覺得是給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個孩子的眼睛裏,他的老師是多麼慈愛,多麼公平,多麼偉大的人啊。”對老師的高度評價,抒發了作者感激老師讚美老師的感情。④“蔡老師!我不知道你當時是不是察覺,一個孩子站在那裏,對 你是多麼的依戀!”至於暑假,對於一個喜歡他的老師的孩子來說,又是多麼漫長!”抒發了作者對老師的依戀、熱愛之情。⑤“我是多麼想念我的蔡老師啊!至今回想起來,我還覺得這是我記憶中的珍寶之一。一個孩子的純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熱戀中的人們也難比啊!什麼時候,我能再見一見我的蔡老師呢?”抒發了作者思念老師的感情。

(三)總結反思 拓展延伸

蔡老師是一個溫柔、熱情、慈愛、公正、偉大、熱愛孩子的老師。“我“是一個機靈調皮天真活潑尊師好學的學生。記敘文中的抒情,有助於直接抒發作者強烈的感情,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製作讀書卡片,積累相關知識。

(2)〔投影出示〕①這部分記敘了蔡老師哪七件事?②哪幾件詳寫,哪幾件略寫?③爲什麼這麼安排?④七件事

大作家的小老師的教學反思 篇19

教學時,我將簡單的多媒體課件與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有效結合起來,通過找句子,讀句子,品句子讓學生逐層深入地理解大倉老師所具備的令人感動的品質。課件給了學生更直觀的感受,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更讓學生有了自主學習的空間與熱情。在教學習過程中,我也更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將發表意見的權利還給學生,並採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說話的“慾望”。一開始學生還稍顯拘束,不願意表達見解。但經過我的鼓勵與激發,越來越多的學生願意站起來發表看法了,居然連從不舉手回答問題的徐子陽也高高舉起了小手,頓時一股暖流從我心頭流過。

我想: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花更多的時間與精力用於教材的鑽研,多向師傅請教,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增強自己的業務水平。

大作家的小老師的教學反思 篇20

《藏戲》一課按說明事物的不同方面爲序,先概括介紹藏戲主要特點:“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時沒有舞臺”“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來詳細寫開山鼻祖唐東傑布開創藏戲的傳奇故事”。緊接着介紹藏戲的重要特徵──“面具”的特點及作用。然後簡略地說明其他特色:舞臺簡樸;劇情靠解說、說唱來描述;開場、正戲、結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動作豐富多彩;演出時間長等。最後用一句話總結全文,點明藏戲這一民族戲劇藝術靠師傳身授傳承和發展。

也許是課文結構的原因,我感覺這篇課文教得特別爽,而學生學得也特別輕鬆。

在初讀課文之後,我讓學生結合預習情況,說說藏戲的特點。大部分學生都能找出課文開頭的三個反問句其實就概括介紹了藏戲的三大主要特點:“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時沒有舞臺”“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緊接着,我讓學生根據藏戲特點在課文中找出相應的具體描寫這三個特點的自然段。在找的過程中,我隨機引領學生品讀課文,感悟藏戲的特色,體會傳統戲劇藝術獨特的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當然,這中間寫面具的一部分是學生最感興趣的。這些面具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角色,代表不同的感情色彩,代表一定的價值判斷和是非觀念。再通過分角色讀、引讀等多種方法讓學生領略到藏戲的獨特魅力。學生在充分地讀這部分的基礎上,輕鬆理解了這部分內容。最後,我讓學生讀讀課文4-7自然段,說說這幾個自然段寫什麼?學生很快就能明白這是寫藏戲的形成。

就這樣,我引領學生這麼輕易地理清了文章的脈絡,瞭解了藏戲的形成及其特色,領略到了藏戲的獨特魅力,並學習了文章準確的說明和生動形象的描述,積累了語言,領悟了表達方法。而學生所領悟到的一切,所積累的一切,不正是我們所希望的嗎?

大作家的小老師的教學反思 篇21

興趣是學生的老師,是開啓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國小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這就是所謂的"樂學之下無負擔"。下面,我談談自己在激趣方面的幾點體會。

一、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在實際中解決數學問題。

生動的生活情景,有助於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加對數學的親近感,體驗用數學的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設計一些情境,讓學生在玩中輕鬆學習。例如:教《美麗的心座》時,在主題圖講完後,我請7個同學上臺,問:"蘋果和香蕉,你最喜歡哪種,喜歡蘋果的站在左邊,喜歡香蕉的站在右邊"然後引導學生討論7由幾和幾組成。師還可以問:玩具車和冰淇淋,你比較喜歡哪一種?放學後,你是先做作業,還是先看電視等等。這樣不僅讓學生很快掌握7的組成,還可以進行思想教育。

二、以猜爲動力,引導學生探索數學的奧祕。

衆所周知,每一個孩子都愛問爲什麼,每一個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祕密,根據孩子的這種心理,我多次採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學《擲雙色片》時,我先告訴學生我一共有幾個雙色片,左手有幾個,讓學生猜猜右手有幾個,這樣反覆進行幾次,學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數的分解和組成以及加、減法,加深了對數的認識,爲今後學習用數學做好了鋪墊。

三、在比賽中增長信心,培養競爭意識。

兒童的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所以要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現,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要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勝不驕,敗不餒。如在小組中可以進行"奪紅旗"比賽,在個人中可以比一比誰做得又對又快,從而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大作家的小老師的教學反思 篇22

我讓學生想象:在科學課上,懷特森老師還會帶領大家進行什麼有意思的探索?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拓寬文本的容量,也進一步領會懷特森老師帶給學生的深遠影響。隨着文本的不斷深入,我帶領學生通過對比第一次科學課和以後的科學課同學們的不同表現,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新懷疑主義”的內涵,從而也突破了教學難點。

但這堂課留給我更多的是遺憾:學生對老師的憤怒越深、誤解越深,越能表現老師的智慧、用心良苦和獨特的教育思想,然而在課堂上這種對比還顯得不夠強烈;學生的朗讀僅僅浮在表面,層次感的體現蒼白無力,說明老師的指導方法存在很大欠缺;整篇文章洋溢着兒童情趣,然而在我的課堂上學生們的情趣卻不甚濃郁,原因是我較少站在兒童的視角去設計教學環節;教學過程中我的問題比較零散,導致問答的形式比較多,學生被我牽着鼻子疲於回答老師的問題,因此獨立思考的時間不多;最大的問題是我沒有完成教學任務,人類利用“新懷疑主義”思想促進了世界文明的進程,“我”把新懷疑主義的思想帶到了生活中,並能勇敢地用懷特森老師老師教授的學習方法來維護自己的老師。

針對這一學習內容,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如果你是“我”,你會怎樣來維護懷特森老師呢?“不,你錯了,懷特森老師——”讓學生填充後面的內容。這個課堂小練筆,不但可以讓學生對人物有一個準確而完整的認識,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思想,把課堂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如果我在兩課時學習內容的安排上能合理一些,那麼第一課時就不會太清閒,第二課時,也就不會出現這樣的遺憾了。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反思、不斷改進、也不斷進步,讓遺憾的次數能少些,再少些。

大作家的小老師的教學反思 篇23

在讓學生體會“這個小夥子”和“這些小夥子”分別棒在哪裏時,教者主要讓學生通過抓住重點詞語大膽想象、移情體驗、感情朗讀來體會人物心理,從而感悟到人物的高尚品質。在教學到“爲什麼說這個小夥子真棒”時,就讓學生讀12自然段,說說博萊克棒在哪裏?有的同學說:“他雖然拄着柺杖,可還是走得非常認真,和全隊保持一致,很勇敢。”教者馬上讓這位學生讀出博萊克的勇敢,他讀出了自己的理解。這裏面好幾個同學都談出了自己的感受,讀出了自己的理解。

另外爲了讓學生更好的體會博萊克的堅強與勇敢,教者還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看着博萊克此時精神的樣子,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教者出示一段博萊克的日記,學生的思路一下子開闊了:“博萊克好幾次都走不好,但他還是堅持練習”;“他摔倒了,但還是堅強地爬起來”;“他比其他的兒童隊員練得更刻苦,更認真”……通過這樣的理解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博萊克的堅強與自信,體會到他真的很棒。

在理解“這些小夥子”棒在哪裏時,主要通過讓學生感受那討論時兒童隊員矛盾的心理。有一位學生站起來說:“這些小夥子棒是因爲他們也走得整齊。”可見學生的感受還不夠深入,於是教者就追問:“難道觀衆這麼說,僅僅是因爲他們走得整齊嗎?”於是又有同學說是因爲他們做出了一個大膽地決定:讓博萊克一個拄拐的男孩走在隊伍的第一排。教者就讓學生研讀兒童隊員討論的部分,想一想他們作出這個決定容易嗎?從哪裏感受到做這個決定不容易?學生在反饋時,教者主要抓住了“怎麼誰都不願意第一個開口呢?”

“隊員們鴉雀無聲,在想些什麼”這些重點的地方移情體驗感受隊員矛盾的心理,在這裏學生都能夠感受到兒童隊員的矛盾心理“讓博萊克去,就有可能丟兒童隊員的臉;不讓他去又會傷孩子的自尊心。到底該如何是好?”學生體會的不錯。再看隊長的決定時,抓住“羨慕”這個詞,感受其他隊會羨慕兒童隊員什麼?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想法:“羨慕我們讓博萊克走在第一排。”“羨慕我們尊重關心殘疾人。”“羨慕我們愛團結友愛”……可見學生感受到兒童隊員對殘疾兒童的關心與尊重,讓學生明白“這些兒童隊員棒在孩子對同伴的關心和尊重等”。

大作家的小老師的教學反思 篇24

據調查,高中學生喜歡歷史,但不喜歡歷史課。學生不喜歡歷史課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師教學的因素。反思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不得不思考高中歷史究竟該怎樣上?優秀的高中歷史課應當具有情感性、人文性、歷史性、文化性。對照上述歷史課“四性”,反思目前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還存在諸多薄弱之處。如何讓學生喜歡歷史課,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我認爲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改善。

一.加強史實教學

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中寫到“學習歷史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不斷積累歷史知識,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過程。”感知歷史階段主要向學生呈現歷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現象等具體史實。感知歷史階段,學生不僅僅是掌握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發展潛力,受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薰陶。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忽視、削弱感知史實階段是存在的,自覺不自覺地抹煞了感知史實階段的資料和好處,影響歷史教學效果。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怎樣加強史實教學呢?首先教師要認識史實教學在學生歷史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採用多種教學手段,尤其是直觀教具和多媒體的使用,使史實能生動地再現歷史形象。再次是補充豐富、具體的史實,歷史細節越清楚學習印象越深刻,甚至終身難忘。歷史教師要在史海中篩選典型、鮮活、有穿透力的歷史細節。例如,我在講新文化運動中的文學革命時,給學生講了胡適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適得到一塊上好的雞血石圖章料,決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師傅,刻“胡適之印”即可。篆刻師傅認爲胡適是白話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話寫文章的大家,影響這麼大,怎樣刻圖章還用“之乎者也”一類的字,於是自作主張地把“胡適之印”改刻成“胡適的印”。三天之後,胡適收到印章,發現上面刻的是“胡適的印”時,哭笑不得。透過這個事故學生對胡適在文學革命中的重大影響印象十分深刻。

二.培養學生質疑意識與方法

歷史教學中較爲普遍地存在教師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識視爲真理,奉爲神聖,要求學生死背史實和結論,質疑意識缺失。

基本史實和歷史結論構成歷史的陳述性知識。歷史知識具有客觀性又有主觀性,即二重性。客觀性指史實的客觀性,主觀性是指結論的主觀性。歷史結論是教材編寫者對史實的解讀,具有時代性和主觀性。史實是雖然具有客觀性,但也不能說就是絕對的歷史真實,可能個別史實也是謬誤。歷史結論具有時代性和主觀性,我們更需質疑。例如,列寧指出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腐朽的資本主義,而今帝國主義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們還要學習借鑑。再如,經濟危機在舊教材中認爲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現象,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從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在全球化的當今時代,哪個國家能逃脫經濟危機的厄運?還有,在舊教材中對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評價是否客觀、公正?

要培養學生質疑的精神,首先教師要有質疑的精神和尊重歷史的態度。教師要關注史學動態,查閱歷史資料,敢於質疑。其次是引導學生質疑,培養學生質疑意識,指導學生質疑的方法。例如,《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105頁的活動課:你怎樣評價辛亥革命。討論題目是:有人說“辛亥革命勝利了”,也有說“辛亥革命失敗了”,你怎樣評價辛亥革命,爲什麼?教材還給學生帶給了有關資料、參考論文。透過這個活動課,使學生明白對辛亥革命評價有多種觀點,但不管哪種評價都要有依據。

三.在歷史教學中融入新歷史觀

我們使用的舊教材體現的是片面的、教條的舊唯物史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類社會五種社會形態是舊唯物史觀主要觀點。隨着新課程實施,教師關注課程觀念和教學理念的轉變,但忽視新的史學觀念的吸納,史學理念陳舊。因此無論舊教材還是歷史教師都存在新史觀的缺失。

新史觀的缺失既不利於高中歷史教學的與時俱進,也不利於學生大學聯考歷史考試的發揮。在高校和中學最緊密的結合點——大學聯考命題這個環節上,高校教師必定會把他們平時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間接地體現出來。縱觀近幾年全國各地大學聯考歷史試題都融入了新史觀,如全球史觀、禮貌史觀、唯物史觀中的現代化史觀等。

新時代要求和大學聯考推動,迫使我們在使用歷史舊教材的教師在教學中融入新史觀。例如,我們在《中國近代現代史》教學中有必要融入禮貌史觀、現代史觀、全球史觀。中國近現代史反映了工業禮貌與農業禮貌的碰撞與衝突,中國近現史也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歷史,用全球史觀審視中國近現代的發展變化。

四.重視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目標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中指出:“加深對歷史上以人爲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確立用心進取的人生態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經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潛力。”從中我們能夠看出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是歷史課程的重要目標,也是歷史課程的最高目標。然而說教式、教條式、僵化的歷史教學很難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導致歷史教學人文精神的缺失。例如,大躍進中餓死很多人,有的同學認爲控制了中國人口增長。又如,20__年美國“9·11”事件後,有的同學認爲是美國強權政治的報應。這些都反映了學生對人生命權的不尊重,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我們在歷史教學中應充分挖掘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歷史素材,讓學生在感知豐富、具體的史實過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和薰陶。

高中歷史教師應當認真學習研究《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學習新版中學歷史教育教學專著、讀經典的歷史專著和重要的歷史期刊,關注史學研究動態。切實轉變課程觀念、教學觀念、史學觀念,用心投身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打造歷史魅力課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