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一棵樹教學反思(通用1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1W

成全一棵樹教學反思 篇1

本文雖是一篇閱讀課,但會讓每一位讀者的靈魂感到震撼:爲那棵差點被奪去生存資格兒最終高大挺拔的樹苗的堅韌,爲那位終於成功了的殘疾男孩的自信和陽光,更爲那位成全了一棵樹和一個孩子的偉大母親。上課時,我是從以下三個角度展開教學的:

成全一棵樹教學反思(通用19篇)

一 抓住敘述的線索

本文寓意深遠,以小樹爲線索,實質是寫殘疾男孩。小男孩成全了一棵樹,母親成全了小男孩。兩條線索交織着講述着同一個故事:成全一個生命。

二 抓住題目理解課文

先讓學生理解了“成全”的意思,通過課題,知道了一個小孩救活了一棵險些被丟棄的小樹苗,使之成長爲一棵大樹。同時也讓學生明白:孩子成全一棵樹的同時,也是在通過自己的堅強樂觀的生活態度成全着自己。

三 抓住文中的關鍵語句

1 “母親作出了一項重大決定”,聯繫全文,讓學生弄懂促使母親作出這項重大決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是什麼,明白孩子成全一棵樹的同時也在成全着自己,同時感受母愛的偉大。

2讓學生理解“一拐一拐”在文中多次出現的用意:第一次是交代孩子是個殘疾人,後幾次是爲了表現孩子取得成功是比常人付出了更大的努力。

成全一棵樹教學反思 篇2

這篇文章很早就讀過,感嘆孩子的執着,感動母親的無私,慶幸小樹的成活。沒想到若干年後竟編入國小語文課本,可見此文雖歷經歲月滄桑,但其中散發的深沉的愛仍舊深深打動着人們。一棵樹沒有自己的毅力和大自然充足的肥料,它成不了材;一個人沒有自己的鬥志和母親的細心引導,他也成不了才。即使一個殘疾的孩子,只要他有着堅強的意志、頑強的毅力,只要他的母親不拋棄他,能夠像對待正常的孩子一樣對待他,他也會越長越壯,也同樣會成爲祖國的棟樑之才。當你懷着堅定的信念時,你的心中定會有一種動力激勵自己;當你懷着堅定的信念時,面對困難你會毫無畏懼;當你懷着堅定的信念時,你會爲此拼到最後,成爲真正的成功者。因爲堅定的信念會使我們在漫漫人生中克服一路的坎坷、荊棘,活出燦爛的一生。

文章中一棵“本來已經失去資格的”、“又瘦又小,甚至還有一些枯萎”的小苗,在殘疾孩子的精心照料下,茁壯成長,“比別的樹更青春,更挺拔。”而母親從孩子栽種照料小樹苗的事件中得到啓示,讓自己殘疾的孩子去上學,孩子在母親的精心教育和培養下,終於長大成人,成爲一名著名的作家。每個母親都認爲“自己的孩子是天底下最優秀的孩子”,並且父母親都按照這樣的標準去做。

全篇通俗易懂,沒有艱難晦澀的詞句,也不是長篇大論。只要老師稍微點撥一下,學生就能理解其中的含義,學習完這些文章,趁熱打鐵,每次學習完課文都及時地讓學生寫一些點滴感受,不應該計較感受文字的多少,這樣日積月累,就能夠培養他們體悟親情的習慣,進而激發他們渴望親情的情感,情感體悟越深刻,認識也越深刻。學生就能結合自己家庭情況進行深刻反思,認識到自己在家庭的所作所爲:與同學盲目攀比,高消費,與父母大吵大鬧等,這些都極大地傷害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從而引導他們用恰當的方式與父母溝通,免得與父母產生隔閡,造成家庭的不愉快,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成全一棵樹教學反思 篇3

執教《成全一棵樹》後,回顧整個執教過程,看到孩子們在讀書中因受到感染而漲紅的笑臉,感受到他們美好的情感,我的心也被幸福充斥着。這樣一篇飽含情感的文章,這樣蘊藏着豐富內涵的文本,不僅是很好的語文讀本,也是很好的情感教育媒介。在整節課的設計過程中,我一直力圖通過反覆細緻的品讀語言來促使孩子們感悟文中孩子的堅強、執着和樂觀,並藉助想象情節的創設來設身處地的感受孩子的心理狀態,理解語言的同時滲透心理教育,培養健康心理,養成健全人格。

着眼於此,我將本節課的目標設定爲三個:

1、在閱讀中感受孩子的堅強和樂觀,使學生受到情感薰陶,體會自信、樂觀的心理情緒對個人成長的重要作用,培養健康心理。

2、在讀書中感受作品語言的質樸與含義的深刻,把握文章結構線索上明暗兩條線交織着講述着同一個內容的特點。

3、從語言文字中去體會人物的情感,藉助想像填補文章空白,抓住細節描寫感受不同語言環境中細節描寫的不同作用。感悟孩子的堅強執着和樂觀,體會母愛的偉大。

靜心反思目標設立與達成的過程,發現自己還有很多遺憾。第一個目標的確立是着眼於文本本身強烈的人文特點,在深入挖掘情感內涵的基礎上進行情感薰陶。這一環節完全可以讓孩子們打開思路,從自己的生活實際出發,暢談感受,加深理解,我所設計的兩個想象訓練就是很好的可以展開談去的點,但實際操作過程中,我更多關注了步驟的完整性,沒有給學生更多更大的空間,因此造成與實際生活聯繫不夠緊密的情況,教學策略的靈活性上仍有欠缺。

而後兩個目標的確立是着眼於語言文字訓練的。從本文語言結構上的特點來分析,這是一篇蘊含深刻哲理的文章,語言樸實但寓意深刻,有很突出的細節描寫,結構線索特點分明,明暗交織同時推進。實際操作過程中,整體感知環節的實施,還需要在整合過程中,進行概括方法的總結,運用比較示範等方法強化學生的概括能力,使訓練更紮實。

朗讀是非常重要的感悟語言的方法,在這節課上雖然也設計了朗讀訓練,但處理得有些粗糙,在朗讀上應該很好利用優秀生的示範作用,從對文字的品評入手進行朗讀訓練,採用對比朗讀,示範朗讀等方法,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使情感體會更加水到渠成。

本課注重了思維訓練,在思維深刻性,廣闊性上進行了嘗試,尤其是兩次想象環節的設計更突出體現了這點。在具體想象情節環節設計中,我有意給了孩子們一些必要的支撐,如“讓我們走進孩子挖樹坑這個畫面:看,孩子吃力地揮動着鐵鍬,當他碰到一塊很大的石頭,他(動作);當他細細的小手被磨出水泡時,他(神態),當母親喚他休息時,他說(語言),此時此刻,他想(心理)”這本是一個很好的訓練點,但在操作過程中,我忽視了環節的整合過程,將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割裂開來,缺乏一個整合的完整過程,使想象空間不夠寬廣,這是最令我遺憾的一點。

全課的教學重難點設定爲在閱讀過程中指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感受自信健康的心理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作用,學會自信面對生活。這是將語言訓練與心理教育巧妙結合的訓練點。語文課上要學習語言表達,進行思維訓練,並在情感薰陶的過程中感悟人生,啓迪情智。學科滲透不是改變學科教學的根本特點,而是藉助於學科本身特點,在語言文字品評過程中滲透相關心理教育,這裏要把握好一個“度”的問題。這節課在這點上進行了有益嘗試,不夠成熟但有所收穫。

教學永遠是遺憾的藝術,常常是注重的情感忽視了內容,重視了文字忽略了內涵,側重了朗讀輕視了思維,在遺憾中嘗試,又在嘗試中反思。課堂永遠是新鮮的,學生永遠是鮮活的,動態的課堂,隨機生成的教育契機,需要我們不斷是思索和嘗試。我深知道路漫長,但我已起行。

成全一棵樹教學反思 篇4

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定理和判定定理可以優化證明題目的方法,這是本課最爲突出的地方,感觸比較深刻的就是,學生得到了新知識新方法的那個喜悅勁兒,這主要得益於學生“學案”的先行研究。本課我們安排的教學流程是:畫直線的垂直平分線,研究和證明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性質;體會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的應用,學習例題1、2、3;提出問題:由PA=PB,能說明1。點P一定在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上嗎?2。經過P點的直線是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嗎?過渡到線段垂直平分線的判定的研究;在證明猜想時,提出是不是過點P作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學生的反應比較熱烈,有些同學提出了作PC⊥AB,垂足爲C,設法證明AC=BC;有些同學提出取AB的中點C,連接PC,證明PC⊥AB,學生討論證明,得到了線段垂直平分線的判定定理,並總結出證明時是“作垂直,證平分”或者“作平分,證垂直”,由此體會到“過一點不可能作直線保證既垂直又平分”,思考的第二個問題也就容易解釋了,提出如果有兩個這樣的點P,根據 “兩點確定一條直線”就能夠作出已知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了,適時地引出了例4的研究;最後進行提升學習,在訓練中又可以有新的知識內容的收穫。

成全一棵樹教學反思 篇5

在“關注文章細節表達”教學部分,我主要抓住了四個語言訓練點:母親的工作環境“七八十臺縫紉機發出的噪聲震耳欲聾”、神態“我的母親”、動作“四個立刻”和語言“挺高興”。先是引導學生找出令人感動的語句。這些句子正是描寫形象、表達生動的語句,我嘗試着讓學生反覆推敲關鍵詞,在現實與想象,內容與形式之間不斷走進去,進出來。讓學生在讀中想象、對比朗讀、帶詞入句等多種朗讀中讀出深厚的慈母情,較好地培養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性。這一環節完成得比較好。

課堂中,個人認爲教學流程是順暢的,教學目標也達成了,至於在達成的過程中過是否關注了全體學生,是否真正做到了以生爲本,是否調動了所有孩子的參與熱情,還值得商榷。在教學情境設計上也較爲貧乏,在入情入境的語言描述中似乎還缺少點什麼。課堂中一味順着學生,對時間把握的意識不太好。

成全一棵樹教學反思 篇6

《小小的船》一課是葉聖陶先生的一篇小韻文,語言優美,琅琅上口;形象生動,富於想象;韻律和諧,富有音樂節奏感。在教學中,我時時刻刻關注着:"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這一理念,設計了這樣幾個環節:猜謎激趣,導入新課;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趣味識字;品讀課文,像想中創新。並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學,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興趣,發揮學生的想像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感。上完課後,我覺得頗有感悟。

一、走近生活,創設體驗情境

"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爲了實現語文的生活化,導入新課時,我讓學生交流平時看到的月亮是什麼樣的?"一石激起千層浪。"一隻只小手"唰"地舉起在桌子上,有的說:"我看到的月亮"像香蕉""像月餅""像大玉盤""像個半圓""像眉毛"……學生的答案千奇百怪,這些都是學生已有的生活積累,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加強朗讀,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我認爲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感情得到昇華。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讀,才能讀出情,讀出趣呢?在本課的教學當中,我設置了這樣的情境:先放兒歌〈〈小小的船〉〉學生聽的很有趣,這時,我問:“你們喜歡這首歌嗎?想學嗎?這恰巧是我們要學的課文。”學生非常高興,興趣被調動起來。在讀的過程中,我靈活變換形式朗讀,有範讀、自由讀、齊讀、男女生比賽讀、閉着眼睛想像讀等等。學“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一句時,我就採用了比較讀的方式,用原句與“彎的月兒小的船”比較,問學生:“你覺得哪句話好?”學生一一說,認爲只有一個彎字不美,顯得彆扭,彎彎的好聽,能想象出它的樣子。我讓他們反覆讀,在我的範讀引導和自己的感悟下讀的好極了,臉上洋溢着笑容。

三、讀與思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不斷提高學生讀的水平時,我想語文課僅僅靠讀不行,還應引導學生思考。孔子曰:“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可見,語文教學中,讀與思相輔相成,我常常鼓勵提問的孩子,有問纔有思。在《小小的船》一課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到詩歌中去尋求問題,提出問題。通過朗讀、思考、查找資料,師生共同解決問題,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訓練。

四、重視體驗,讓個性飛揚

在教學時,我注意引導學生用心去思考祖國語言文字,用"心去咀嚼語言文字的美,去體驗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思想感情。這種體驗,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而應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活動中自己去感悟體驗。如引導學生比較讀句子1“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2“彎的月兒小的船,小的船兒兩頭尖。”(讀一讀,這兩句話有什麼不同?你喜歡哪一句?爲什麼?)學生在比較讀中感悟了語言的美,月兒的可愛。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我鼓勵學生髮表議論,用個性化的語言發表見解。有的同學說:藍藍的天空像大海。有的同學說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多美啊!有的同學說:閃閃的星星就像一雙雙眼睛"……孩子們不知不覺陶醉在天真,爛漫的世界中。

成全一棵樹教學反思 篇7

《國小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實踐說的簡單一點就是讓學生動腦、動口、動眼、動手,主動地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主動接受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薰陶,,達到啓迪思想,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

低年級閱讀教學不僅僅是指導學生會讀課文,讀懂課文,更重要的是要喚醒學生參與學習的意識,使學生產生學習需求。教完《我真希望》這篇詩歌,爲了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認識,我引導學生通過查閱、交流資料,調查周圍環境污染及治理的情況來感受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並通過課後習題的要求,用上“我真希望”開頭,模仿本詩的表達形式,把你對改變環境的願望寫一寫。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同學們把無限的希望、美好的憧憬表達得淋漓盡致。教學中要重視語文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時間和條件,讓學生用心去觀察、體驗、發現,在語文實踐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成全一棵樹教學反思 篇8

這節語言課有兩個目標,分別是:1、理解故事,體驗故事中小動物們變色後的愉悅心情。2、能根據故事內容嘗試用“我餵奶牛吃______擠出______的牛奶”的句式進行大膽仿編。結合目標,這個活動共設計了四個環節:第一個環節中通過提問:“你認識嗎?他有什麼本領?牛奶是什麼顏色的?那你們見過彩色的牛奶嗎?”通過幼兒生活經驗和故事內容的衝突,讓幼兒初步感受“神奇”這個詞的具體含義,爲活動的有效開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個環節,主要是請幼兒分段欣賞故事,爲下面的創編做準備,同樣也是爲了達到目標一:理解故事,體驗故事中小動物們變色後的愉悅心情。在這個環節中,小朋友們學習興趣還是比較濃的,注意力也很好,很積極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也很樂於動腦筋。

第三個環節完整欣賞故事,主要是讓幼兒對故事有個完整性的理解,並嘗試跟着一起說說,回憶第二個環節中的“彩色牛奶”的變化過程。可是在正式進行的時候,由於我擔心幼兒不會說,自己說得比較多,以至於幼兒說的少了。其實,按照現場學習力來看,孩子們是能夠自己說出這個故事的。

第四個環節是遊戲“餵奶牛吃蔬菜”,嘗試用故事中的句式結構仿編,表達“變”的過程。由於幼兒的前期經驗不足,對部分蔬菜不認識,圖片也侷限於蔬菜,不足以豐富幼兒的認知要求。

成全一棵樹教學反思 篇9

沈從文在《雲南的歌會》裏寫出了雲南淳樸的民風民俗,流露出了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讚賞,唱出了一曲深情的讚歌。文中作者將感情滲透在人物、景物、場面描寫中在娓娓而談裏自然透出平淡遼遠。

在文章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無論是寫人還是寫歌都凸顯民風民情,讓人感受到的是雲南這個詩歌的家鄉別樣的風情。比如在寫山野對歌情節裏,我們看到:那個年輕婦女,連唱敗了三個對手,逼得對手啞口無言,並沒拘泥賽歌過程,重在表現勝利姿態。她 “輕輕地打了個吆喝”,表示勝負已定,然後“從荊條叢中站起身子,理理髮,拍拍繡花圍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拉着同行女伴,走過江米酒擔子邊解口渴去了”。這種一點也毫不矯情,不張揚,樸樸實實的歌手也只有在這裏纔看的到了。所以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的重點就是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三個場合展示出來的人物美,環境美,場面美。由此體會作者對民間民俗文化的讚美, 領略民族風情,激發學生熱愛民俗文化的熱情。

成全一棵樹教學反思 篇10

《夸父追日》是人教版三下年級的課文,這是一篇神話故事,最大的特點就是“神奇”。因此,我在設計教案時,就以“神奇”爲線索,構造教學步驟。

一、自學課文,抓住主要內容。

課堂以感受故事的神奇爲線索。首先解題導入,談談讀了課題有一種神奇感嗎?而後研讀故事,說說讀了這個故事後的感受,具體找找哪些句子描寫十分神奇。教學時,我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默讀、朗讀、思考來讀懂課文。遇到難讀的字音,不理解的詞語,通過自己動手藉助工具書查找答案。在初讀課文後,我又進一步要求學生深入思考,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要求學生圍繞夸父追日的故事把課文的層次理清,並根據課文導讀提出的要求,讓學生試着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故事講了一件什麼事?同時指導學生用擴充課題的方法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緊接着深化理解,讓學生找到故事中你認爲神奇的句子,進一步認識神話人物“夸父”。最後讓學生再思考:你看到了一個( )的夸父。

二、品讀課文,感受故事的神奇

從神話故事的神奇處着眼,循着學生的興趣點,以學生的原需求出發,把對故事的認識和感受寓於讀故事中的神奇句子中,讓學生感受課文,把原文中簡寫的幾處神奇的地方,通過豐富又誇張的想象具體化。如:課文用“一眨眼就跑了兩千裏”形容夸父奔跑的速度快;寫夸父爲了解渴,“伏下身子,去喝黃河、渭河裏的水” “霎時間兩條大河都給他喝乾了”等等,都形象、誇張了寫出了當時夸父的神力,同時使學生對夸父這個神奇的人物由衷地產生敬佩之情。

成全一棵樹教學反思 篇11

1、課前激趣,吸引注意力。課的導入非常重要,這節課我以“Who can tell me how to make a meal for your parents?” 導入。這樣,學生的興趣高,教師很快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效果好。

2、開展競賽,激勵學習。引入競爭機制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節課有聽力競賽、單詞競賽、對話競賽、背誦、找重難點、表演等,課堂氣氛活躍而緊張、興奮而主動,學生在極強的自尊心,集體榮譽感和競爭意識的支使下,課堂上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注意力。學生參與競爭的過程就是積極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競賽項目越多,學生的實踐機會就越多,就越能從中體驗到競爭帶來的成功感,享受成功的歡樂。以此激勵學生髮展智力,培養能力。

3、開展合作學習,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這節課中有個環節是小組合作學習,在表演中,他們體驗在現實生活中運用英語的樂趣,是這節課的最亮點。

成全一棵樹教學反思 篇12

《歡慶》這首詩寫的就是給祖國媽媽過生日的情景,從田野到楓林,從藍天到大海,從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處都沉浸在歡樂之中。金黃的果實,火紅的楓葉,潔白的鴿子,陣陣的海濤,構成了一幅美麗、歡樂、祥和的圖畫。

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領略課文所描寫的畫面,我想對於沒有任何形象積累的城市學生,相對來說,阻礙了學生對於詩歌所寫詩句的理解。而 “構建開放的課堂”是新課標倡導的理念之一。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從封閉走向開放。不斷引入來自社會,來自大自然的活水,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本課實現了三個 “開放”:向課前開放,讓學生課前收集有關國慶的資料,不僅加深了對國慶的瞭解,而且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向課內開放,在課堂上引進國慶節的有關資料和詩歌中出現的自然景象圖片,以課件的形式出示,能拓寬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展開想象,使學生的學習不僅僅侷限於課堂之內;向課後開放,爲祖國媽媽準備一份生日禮物和祝福卡片的實踐活動,體現了課內向課外的延伸,能挖掘學生的潛能,發揮每個孩子的特長,又能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習慣和提高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同時促進了學生對課文詩歌的語言感受和內化。

本詩的朗讀教學重在掌握好歡樂、喜慶的基調,用熱烈奔放、激情滿懷的朗讀,表現出對祖國的無限熱愛之情。怎麼樣才能讓孩子們有朗讀的興趣,產生朗讀的激情呢?在教學時,除了讓孩子們看生動的影音資料外,老師進行示範朗讀外,我設計了讓學生進行詩朗誦。進行分工合作,排演朗誦的方式吸引學生。

首先,我讓學生進行練習,先達到熟練,流利在此基礎上,才請了四位朗讀較好的學生上臺,分給他們一人一句朗讀的任務,然後最後四句則是齊讀。在各自明白了自己的朗讀任務之後,我組織小組合作形式進行本詩的朗誦。讓更多的學生體驗到朗讀的快樂。

成全一棵樹教學反思 篇13

海鷗爲老人守靈的場面,我也想將重心傾斜在這裏。和學生一起品讀送別段,品悟海鷗情。在初步的朗讀交流之後,我的設計是:面對着老人的遺像,伴着哀婉的音樂,引導學生們把自己當成海鷗,回憶與老人生活在一起的點滴,爲老人靜默三十秒。這表面平靜的三十秒,應該是學生們思維和感情澎湃的三十秒。之後再讓學生互動,扮演海鷗與老人進行對話,傾吐無盡的思念和牽掛……隨後讓學生伴着音樂,讀課文片段,學生入情入境、聲情並茂。最後,再伴着音樂,出示老人喂鳥的形象,和老人的名字,讓孩子們永遠記住這個可敬的老人!

另外,在研讀老人愛海鷗的段落時,我讓學生抓住老人喂海鷗動作的詞語“小心地放”“退開一步”“撮起嘴”“順着欄杆邊走邊放”,學生在找出這些表示動作的詞語後,我又引導學生在這些詞語的前面加個“爲什麼”,以促進學生對詞語所表達情感的深入理解,從語言入手理解文本、理解人物感情、學習文章表達方法,從而激起了學生朗讀的興趣,真正達到以讀代講,以讀悟情的目的。

成全一棵樹教學反思 篇14

一年級學生對生活當中的一些事物比較感興趣,也比較熟悉,爲了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在導入課題的時候就播放一段下雨的聲音來引出課題,課題《雨點兒》中的兒化音是教學中的難點,我在指名學生朗讀後發現問題,於是提醒學生注意有個“兒”,但是學生仍不能讀好這個兒化音,於是我就進行了示範讀,讓學生聽我讀然後再讓學生讀,有個別學生會讀,在一次次的示範下學生逐漸能讀好這個兒化音,但是在學習課文的時候出現了這個兒化音,學生卻讀不好這個兒化音,特別是放到句子中,總有一些學生會讀錯。我又進行了示範,但是這次的效果不太明顯。在句子中的兒化音學生總是不能適應,因此在讀句子的時候還有許多學生沒有讀準。

經過半個多學期的學習,學生掌握了一些簡單的生字學習的方法,因此在學習生字的時候,我先讓學生初讀課文並將生字圈出來,然後讓學生自由讀生字,自己學習生字(可以說說生字的拼音、偏旁、組詞等。)這樣可以訓練學生的自主能力,讓學生在碰到生字的時候可以知道認識這個生字的一些方法。接着我將生字出示,先指導學生學習生字,如:“數、清、方”提醒學生正音,“飄、落”指導學生記字形。有一些學生還主動介紹了他們認字的方法:“門加口就是問。還有在出示生字後再出示搭配的詞語,柚子到詞的學習,這樣能提高學生識字的能力,爲學生自主識字打下堅實的基礎。

成全一棵樹教學反思 篇15

《那隻松鼠》是西師版國小語文第七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是以仁愛之心爲主題,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會熱愛自然,關愛動物,懂得動物是人類的朋友。教學時應側重於抓住文中關鍵詞句揣摩人物情感變化,體會父女熱愛自然,關愛動物的美好心靈。

上課伊始,我首先通過談話激趣引入課題,即先在黑板上寫下“松鼠”二字,讓學生加上能修飾“松鼠”的詞語,然後板書“那隻”,隨即設問:究竟是哪隻松鼠給作者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呢?讓學生帶着疑問,自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再根據“逮松鼠——放鬆鼠——惦松鼠”的線索細讀課文,感悟理解。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較爲主動,發言也較踊躍,尤其是在體會父女倆熱愛大自然,關愛動物的美好心靈上,我覺得完成得還可以。但在揣摩人物情感變化時做得還不夠,比如:父親捉到松鼠後高興的心情,觸摸松鼠時的神態動作。本來學生能上臺模擬表演松鼠“絕望、抗拒、乞求”的神態和動作,這也是一個加深理解,強化記憶的好機會,但學生上臺模擬的效果並不是很好,未能達到我預期的目的。

雖然,整節課上下來也有許多亮點,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在時間的把握上。原本在學習完課文之後,我還設計了一個拓展延伸的環節,即讓學生把自己想對文中父女倆說的話作爲一次小練筆寫下來,但由於在理解“逮松鼠”、“放鬆鼠”部分所花的時間相對較多了一些,故到下課時,此環節的內容未能得以實現。其次是我對教案還不夠熟悉,準備還不夠充分。在此後的教學中,我還應加強這方面的訓練,以此提高教學能力。

成全一棵樹教學反思 篇16

距上一次教四年級已經五年了,捧起原來上面備過課的舊課本,上課輕鬆了不少。也有了更多的想法和發揮。

《雅魯藏布大峽谷》是一篇自讀課文,學生充分閱讀後,我帶領學習了“自學提示”,學生從中提煉了“默讀、介紹”兩個重點詞,也是自學的兩個步驟,我提醒還有“想象”,應該是默讀——想象——介紹,想象的過程是加深理解的過程,也是爲後面的介紹作準備。

學生經過想象準備後分小組進行了介紹,各組推選一名優秀者,我從中請四名學生當小“導遊”來爲大家介紹(不看書),介紹後請“遊客”說說想請那位導遊,爲什麼?在學生的回答(即點評)中,我相機總結出:作比較介紹、列數字介紹、分先後有條理介紹和語言流暢優美幾大特色。

但針對個人介紹都不夠全面的特點,隨後請學習小組組團講解。小組準備、彙報後,結合大家介紹的順序,再回到課文去把握課文每一個自然段寫了什麼,不生硬,學生比較投入,也能比較容易地概括出來。

本節課我最大的收穫在於概括每一自然段時,我用畫圖的方法講解了第二段的幾個數據之間的關係,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形成直觀圖像,從而促進了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對課文中心——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體會,達到教學目的。

記得第一天見學生,我講到正確讀寫姿勢“三個一”,細緻講了“一尺、一寸”到底有多長,還讓學生進行換算,學生紛紛問我是語文老師還是數學老師?其實,無論語文、數學都是一種工具,幫助人學習變聰明的工具。這節課不僅融會數學知識、還融會有地理知識,我遺憾的是,如果我的美術功底再好些,畫出一個立體的山脈走勢圖幫助學生理解就更好了!

成全一棵樹教學反思 篇17

《山中訪友》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一篇文質兼美、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動展現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單元主要內容爲“感受自然”。本課的特殊之處在於作者以他獨特的觀察視角,採用聯想和想象,賦予山中萬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字字璣珠,句句含情,讀來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給人美的享受。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衆朋友” ——古橋、樹林、山泉……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使讀者頓生身臨其境之感,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我在教學本課的時候,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注重讓學生欣賞文章畫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懷,通過入情入境的朗讀品味文章清新優美的語言,感受作者對“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並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作爲教學重點。六年級學生雖然已經接觸了一些散文,但對散文的特點還不能深入理解。不過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朗讀能力,可以通過朗讀感受文章語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達的感情。同時國小生想象力豐富,善於模仿,通過閱讀體驗可以和作者產生一定的情感共鳴。

針對本課構思奇特、想象豐富,文字優美的特點,我通過感情誦讀法:教學生讀散文,注重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入境悟情、審美學文,通過朗讀,把學生帶入課文意境,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從而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通過音樂渲染、圖像再現、語言描述等形式,讓學生觀察思索,入境悟情。數據本文想象奇特浪漫的特點,讓學生在誦讀基礎上展開想象,體會文章特色。最後進行仿寫訓練法:運用第二人稱及擬人、想象等手法介紹一兩個你自然界的朋友,說清楚以他爲朋友的原因,培養寫作能力。在感受的基礎上進行練習,是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同時也是對知識方法的一種靈活的運用,在這個過程中使知識得到豐富,能力得到提高。

在課文分析時,用第三段做例子,重點講解。其他的段落,學生自己讀,先說說這一段落該用什麼語氣語調來朗讀,再讓他根據自己的理解與體會朗讀出來。然後說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此過程中,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髮言,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有表達自己的機會。

最後強調,文章字裏行間透露出作者與山中朋友之間的親切,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作者構思新奇,想象豐富,充滿童心童趣。以“山中訪友”爲題,讓人感到更加親切,使景與我融爲一體。讀者時時會被作者的童心打動,時時被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情感染,我們與大自然是這樣的貼近,甚至會融爲一體,又怎麼能不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呢?來引起共鳴

進行本課,在仿寫時處理的比較粗糙。朗讀的時候學生對感情的把握也不是很好。說明學生的個性化體驗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有足夠的重視。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範文2  本單元主要內容爲“感受自然”。本課的特殊之處在於作者以他獨特的觀察視角,採用聯想和想象,賦予山中萬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字字璣珠,句句含情,讀來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給人美的享受。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衆朋友” ——古橋、樹林、山泉……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使讀者頓生身臨其境之感,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我在教學本課的時候,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注重讓學生欣賞文章畫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懷,通過入情入境的朗讀品味文章清新優美的語言,感受作者對“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並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作爲教學重點。六年級學生雖然已經接觸了一些散文,但對散文的特點還不能深入理解。不過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朗讀能力,可以通過朗讀感受文章語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達的感情。同時國小生想象力豐富,善於模仿,通過閱讀體驗可以和作者產生一定的情感共鳴。

針對本課構思奇特、想象豐富,文字優美的特點,我通過感情誦讀法:教學生讀散文,注重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入境悟情、審美學文,通過朗讀,把學生帶入課文意境,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從而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通過音樂渲染、圖像再現、語言描述等形式,讓學生觀察思索,入境悟情。數據本文想象奇特浪漫的特點,讓學生在誦讀基礎上展開想象,體會文章特色。最後進行仿寫訓練法:運用第二人稱及擬人、想象等手法介紹一兩個你自然界的朋友,說清楚以他爲朋友的原因,培養寫作能力。在感受的基礎上進行練習,是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同時也是對知識方法的一種靈活的運用,在這個過程中使知識得到豐富,能力得到提高。

在課文分析時,用第三段做例子,重點講解。其他的段落,學生自己讀,先說說這一段落該用什麼語氣語調來朗讀,再讓他根據自己的理解與體會朗讀出來。然後說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此過程中,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髮言,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有表達自己的機會。

最後強調,文章字裏行間透露出作者與山中朋友之間的親切,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作者構思新奇,想象豐富,充滿童心童趣。以“山中訪友”爲題,讓人感到更加親切,使景與我融爲一體。讀者時時會被作者的童心打動,時時被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情感染,我們與大自然是這樣的貼近,甚至會融爲一體,又怎麼能不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呢?來引起共鳴

進行本課,在仿寫時處理的比較粗糙。朗讀的時候學生對感情的把握也不是很好。說明學生的個性化體驗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有足夠的重視。

成全一棵樹教學反思 篇18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選擇了讓學生自主質疑,然後圍繞疑點深入研讀課文,逐字逐句體會、尋找答案,最後熟讀成頌、昇華感情的方式,帶領學生學習課文,既體現語文課的教學特點,又切實有效地進行了思想教育,一舉兩得。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從字裏行間體會醜小鴨的種.種不幸遭遇,進而感受面對不幸的境遇,要有信心,只要樹立信心,戰勝困難,頑強生活,幸福的生活一定會到來,並且能汲取課文的精神力量來鞭策自己的學習。在教學中,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在課伊始,理解了課題,簡要學習了生字詞後,我便出示課文最後一段,請學生仔細品讀:“‘新來了一隻天鵝,一隻美麗的天鵝!’孩子們在湖邊叫起來。醜小鴨太高興了,他揚起翅膀,伸長脖子,從心底裏發出快樂的呼喊:‘ 我做夢也沒想到會有這麼幸福的一天!’”初讀之後,學生知道這是醜小鴨變成白天鵝的興奮、喜悅的心情。但深究下去,卻並不只是這麼簡單。醜小鴨爲什麼會有那樣的表現,爲什麼會發出快樂的呼喊?他究竟懷着怎樣的一種感情呢?是什麼讓醜小鴨如此興奮、喜悅呢?這些問題是打開文章思路的重要環節。於是我引導學生針對這段話提出些什麼問題。學生準確的把握住了問題的關鍵,於是課堂的教學因疑而起,學生的探究熱情開始激發。

二、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課中,我有意識地設計了這樣一段導語:“我們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時,總會遇上大大小小的風浪,只要我們不怕困難,勇敢地向問題和困難挑戰,就一定能獲得成功。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解決這些問題,有沒有信心? ”這些話既是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又暗中滲透了本文的精神——戰勝困難、頑強生活。學生在我的鼓勵下便開始分成學習小組自主學習,讀讀、劃劃、想想、議議,積極從課文中尋出問題的答案,爲後一環節的交流作準備。

成全一棵樹教學反思 篇19

《龍捲風》是一篇介紹奇特自然現象的說明文,本課教學以“體會龍捲風特異的形態和狂暴威猛的氣勢,感受那令人談虎色變的恐怖”來貫穿全文的講解,注重學生的自讀自悟,注重學生的體驗與感受。課堂氣氛活躍。對於龍捲風這一奇特的自然現象是生活在我們地區的人很少感受到的,缺乏類似的生活經驗,因此對龍捲風的感性認識是非常少的,課前,我爲學生提供了有關龍捲風的視頻資料,進一步增強了學生對龍捲風的感性認識。課上學生能夠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感受。學生大都能抓住文中描寫陸龍捲和海龍捲形態特異、狂暴威猛的詞句,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實際大膽談出自己的體驗,因此學生對龍捲風特異的形態和狂暴威猛的氣勢產生了深刻的體驗,朗讀也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對思維導圖的運用已初具模式,所以本節課並未對思維導圖的繪製方面過多指導,只是把它作爲對整堂課所學知識的一個梳理總結,學生當堂思維梳理,準備繪製。經過課下檢查思維導圖,發現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思路清晰,有條有理。

同時,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1、雖然引導學生抓住了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但沒能抓住重點詞語深入挖掘。比如寫陸龍捲肆虐後大地的“面目全非”,如果再進一步追問,引導深入理解,效果會更好。

2、時間分配不夠合理,臨近結束部分環節不夠緊湊,以致學生沒有了課上畫思維導圖的時間,還稍有拖堂。今後還要在時間把握上多加註意。

我覺得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是應該深鑽教材,認真研讀文本,根據文體的特徵上出課的味道來,同時教師要爲學生創設情境抓住主要的詞句,採取不同的策略,多和學生的生活聯繫,引領學生入情入境,感同身受,產生深刻地體驗。總之讓語文教學走向體驗和表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