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育札記:習作是一棵樹

來源:瑞文範文網 1.88W

編者按:《習作是一棵樹》談論的是語文素養的話題。如果習作是一顆參天大樹,那麼閱讀和生活就是它最好的養分。

教師教育札記:習作是一棵樹

書面表達是語文素養系統中的高階素養,同時也是人綜合素養的一種體現。

中國古人以文取士,不可謂不是當時考察士子綜合素養的一種相對合理的方式。網上對於升學競爭,有得語文者得天下說法。這可能還是一些長期被邊緣化的語文教師的臆斷。但得作文者得語文倒是不假。

但作文能力的發生絕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完全可教的。學術界多年一直在糾結作文究竟是”可教”還是“不可教”。這是的“不可教”更多的表達的是一種失望,教得十分起勁,但是收效甚微。看似把該講的寫作知識和技法、策略都教了,但還是無法生產出一篇好的作文。

這樣的流水線式的生產思維讓很多的老師產生了“絕望”。於是在一線的作文教學,出現了悲觀主義,以致作文教學成爲語文教學的窪地和泥沼。

作文的確對語文成績有着決定性的作用,但是我還是要說出國小語文學習的真相。在我的經驗裏,國小的語文學習,閱讀纔是核心,纔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牛鼻子”。

作文和閱讀天然雖然存在着內在的互動關係。但從本質上講,如果沒有大量的高品位的閱讀的經歷和積累,作文能力是沒有辦法可持續發展的。

我非常堅定地認爲------作文就是一棵樹。養育它的土壤由兩部分組成:一是閱讀;二是生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有差異,也有雷同。

近些年,有些專家那些把兒童作文的失敗歸結爲兒童生活的日益趨同和貧乏。這其實是缺乏對語文教學過往歷史的觀照。坦率地講,每個時代的兒童都有着自己的生活。在我看來,現在的兒童還比以往的生活更豐富些,他們生活的邊疆和認知的觸角可涉及的領域遠遠超越以往。

作文的本質是我手寫我心,是用書面語言與人溝通,與己溝通。簡單地說,寫作的發生機制首先是感受,然後是衝動,其次是表達。其中感受是起點。沒有一定深度的自我感受,不會有獨特通透的文章。

感受的敏銳度是高品位寫作的關鍵。

對於小學生來說,這樣的對事件、人物的敏銳度首先看來自於大量、高品位的兒童文學的閱讀。

一個有敏感度的孩子就算在老師的辦公室裏一動不動地罰站一個小時,也能夠看到許多值得一寫的有趣事件:比如那邊的老師教育孩子;那邊的老師在一遍批改作業,一邊在抱怨;這時候突然校長走進來了找自己的班主任老師佈置工作

生活永遠一路向前,流動不居。對於一個寫作者來說,關鍵的是如何發現,如何裁剪,如何定格,如何發現其中的趣味和意蘊。

在女兒《記憶的藤蔓》一書中,收錄了《我的外公》系列其中四篇文章。那只是外公來到紹興的大半天時間。但是女兒由此寫出了六篇關於外公的文章,而且每篇都如水流淌,自然有趣,人物形象躍然紙上,讀來令人捧腹。

在對女兒國小持續六年的習作的跟蹤及後續的中學習作質量的觀察中。我深深覺得,文學閱讀帶來的不僅是豐富的詞彙,行文風格、結構與方法、語段類型、語句與特色、修辭運用等的海量感知,更重要的是文學閱讀給孩子帶來的寫作敏感度。這樣的敏感度會帶給孩子源源不斷的本真的、個性化的、充滿孩童天性的習作。

感受並發現習作內容,是最最重要的寫作才能。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就等於是文字表達的高位截癱者,這樣文字生活就不能自理,要靠別人施捨纔可以寫作。而且是擠牙膏式的痛苦寫作。這等於是一個高度遲鈍者,到處都是食品,根本就看不到哪一種是可以吃的,要別人指定了才知道吃。還吃不出好的味道。

多年的職業經歷,讓我堅信,閱讀決定着習作土壤的肥沃程度。而老師的作用在於不斷地誘發興趣,幫助學生進一步打通從“土壤”到“這棵樹”的管道。

優秀的語文素養的前置條件一定是來自於大量的、高品位的、適時的閱讀。

除此,我再也想不出其他的辦法。

作者:莫國夫

公衆號:莫國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