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課題彙報資料

來源:瑞文範文網 1.81W

各位專家,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來自恩施市第二實驗國小的肖君,作爲一名課題實驗組的普通教師非常有幸能和大家一起交流。首先我要感謝湖北省國小數學青研中心給了我這次展示的機會,更感謝在坐的專家和老師們能悉心的聽我——一名普通教師的發言!

秋 課題彙報資料

說到“聽” 大家可曾知道,教育心理學家對人的一系列交往活動進行研究,結果發現聽、說占人類交往方式的75%,也就是說人大半的時間在聽在說,一個人是否會聽、會說直接影響他的社會交往的能力。既然傾聽、交流這麼重要那我們就一起看看孩子們在課堂中又是怎樣傾聽交流的吧!

以上畫面,每個新課改下的老師都曾在自己的課堂上見過。新課改下的孩子愛說話、愛表達的多了,認真傾聽老師或同學發言的少之又少。互相交流時每個人都在說,卻沒有聽衆。顯然,在活躍的課堂中學生光有表達是不夠的,最重要的還是傾聽與交流。正因爲這樣,我們學校針對“湖北省新課程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研究”的課題,確立了“課堂教學中教師指導下的有效傾聽與交流研究”的子課題,進行的專項研究。

爲了瞭解國小生傾聽、交流的現狀,我們在本校學生中抽樣進行調查,涉及10個班級,共689人。調查結果顯示:能做到有效傾聽與交流的學生只佔15.4%,傾聽與交流能力一般和較差者佔84.6%。還對學校部分學生進行了課堂觀課與行爲分析主要找出以下幾種:

(1)“胡言亂語”型:這類孩子通常沉不住氣,沒等老師話音落下就忙着舉手或着答案呼之欲出。問題和要求只聽到隻言片語,就行動起來。他們總是信心十足、愛表現,但卻總是表達得“驢脣不對馬嘴”,讓老師哭笑不得。

(2)“重複羅嗦”型:當教師指名一個孩子回答時,其餘舉手的孩子都異口同聲地嘆起氣來,垂頭喪氣,根本顧不了聽講;這類學生最大的特點是嚷着“老師,我來回答。”恨不能把手舉到老師的鼻子底下。看他如此踊躍,請起來發言,結果要麼重複別的同學剛發言的內容,要麼羅羅嗦嗦把別人表達過的觀點再擴充一遍,浪費了很多時間。

(3)“啞口無言”型:這樣的學生座在那兒一動不動或東張西望,注意力早就分散了。讓他們交流,最多也只能鸚鵡學舌般地重複,學習上心不在焉。

針對以上情況,我們採取了調查、座談、討論,個案研究等方式分析找到了導致課堂傾聽與交流能力薄弱的根源。

首先,受到“只重結果,忽視過程”和“只需會做,不必口述”的傳統教育的影響,使學生缺少傾聽的習慣與交流的機會。

再就是教師對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傾聽與交流缺乏認識,導致學生數學傾聽與交流不規範、不嚴密,因而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還會受班級學生數的影響,在七八十人的超級大班中一部分學生想說,說不清楚,另一些學生往往沒有耐心去傾聽,久而久之這些學生就不能做到傾聽與交流。

最後就是學生本身原因,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影響。現在的學生都是家中的"小太陽",處處以自我爲中心。他們喜歡錶現自己,唱歌、跳舞、講故事,樣樣都行,但不喜歡聽別人說話,更談不上與人交流。“左耳進、右耳出”,“假”聽等現象嚴重。

我校課題組成員針對於以上原因,通過實踐,展開了各種方式進行研究。

首先,由實驗教師牽頭組成教研活動小組,每月都組織集體備課及常規教研活動,開展研討、收集個案。並由我校省級、州級骨幹教師精心設計培養傾聽和交流能力的活動課例、並反思形成文字材料做好引領。

接着,組織開展觀摩研究,並對課例進行研討分析、形成典型案例,積累實驗的素材、經驗。

最後、爲了調動全體教師參與研究的積極性,組織教學設計、優質課等評比活動,促進教師認真開展實驗幫助梳理、提煉、總結教學經驗,形成了優秀的案例、論文集。

在學校圍繞“以傾聽促思維,以交流促發展”組織的各項活動,通過技能競賽由實驗教師帶動全校教師;通過送課下鄉引領片區教研;通過手拉手聯誼影響其他學校,也收到良好的效果。最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其他學科的老師也自主參與進來。“課堂教學中教師指導下的有效傾聽與交流的研究”還輻射到了科學等其它學科。用我們學校科學教研組的話說:“我們可以在你們數學課題組研究的基礎上注重科學課的學科特點繼續研究下去了!就像踩在巨人的肩膀上了!”

雖然我們此次的研究並不像他所說的成爲巨人,但回顧整個研究過程,我們積累了一些可操作性的經驗和方法:

一、教師要以身作則,樹立傾聽交流的榜樣

因爲兒童具有很強的模仿力,教師的傾聽與交流直接影響着學生。

傾聽是交流的前提,隨着課堂主體性,自主性的增強,學生質疑、反駁、爭論的機會大大增多,這一切都需要教師耐心傾聽學生的心聲,成爲學生的忠實“聽衆”。因此,教師自己要先學會傾聽,傾聽學生的發言,欣賞學生思維的閃光點。(視頻)

正如視頻中的老師,當學生髮言時,首先帶頭傾聽,不管學生說的是對還是錯,無論是說明白了還是語無倫次,老師專注的神情、會心的眼神不僅使學生得到表達的機會,享受表達的愉悅。還能讓學生覺得自己得到了老師的器重、認可和尊重,能激起學生的發言慾望,提高發言質量。

表達是交流的關鍵,假設老師在學生沒能回答到預設的問題時,雖然沒有不耐煩,沒有打斷孩子的話,而是乘着學生髮言時擦黑板、翻看教案做其他事情。我想再也沒有一個孩子會願意繼續傾聽或交流下去了!

二、創設和諧氛圍、激發傾聽交流的慾望

建立自由平等的師生關係,倡導互助互愛的生生關係,有很多種方式。比如:在“傾聽交流”習慣的培養中,教師千萬不要吝嗇你的讚揚。(視頻)

一句讚揚、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次撫摸,與教學過程融爲一體,不花時間、不費力氣,卻能收到明顯的效果。課堂上的把手放在嘴邊發出輕輕的“噓”聲,一個“聽”的提示,一個“stop”的動作都是激勵學生參與到傾聽與交流中的催化劑!

三、優化課堂設計、提高傾聽交流的興趣

國小生的生理特點決定了他們在一節課內不可能40分鐘都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所以要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最根本的還是精心設計教學,課堂要有動有靜,有淺有深。如低年級可以安排課間活動,運用兒歌組織教學,中年級則可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些動手操作的活動,如:動手摺一折、擺一擺,搶答、比賽等形式,只有動靜結合,才能做到有序有效。還可以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運用多媒體、卡通人物、故事、遊戲創設生動的數學情境,將數學與生活聯繫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要我傾聽交流變爲我要傾聽交流!

四、細化訓練要求,教給傾聽交流的方法。

孩子們沒有傾聽和交流時多數時候是他們不知道怎樣去傾聽與交流。所以,教師要給學生一個具體的,細化了的,可操作性的要求。例如:由最初的傾聽時要注視老師或同學的眼睛;到傾聽時不打斷對方的話,發言要舉手;再到聽清楚別人的發言,並能做出迴應;到最後的肯於動腦,能提出自己的疑問,發表不同見解。

學生聽、說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必須經過長期反覆地訓練。我們實驗組改變了那些形式化的小組合作,靈活運用“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大組交流——練習評價”的訓練模式,在課堂教學中貫徹以“傾聽訓練爲主線、交流訓練爲主體”的教學思路,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交流的機會。

還針對不同課型,調整訓練的側重點。概念教學中重視讓學生在有效傾聽的基礎上交流其本質;計算教學中重視讓學生在有效傾聽的基礎上交流其算理;應用題教學中重視讓學生在有效傾聽的基礎上交流其思路。

近三年的課題實驗,學生的傾聽交流能力有了較大的發展,我們抽樣調查的原來600多人中,能做到有效傾聽與交流的學生佔到了62.9%,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較大提升。感謝上級教研部門給了我們一個鍛鍊的好機會,讓我們一線教師收穫不少。一節節公開課、聽課、評課、反思、經驗總結……都成爲我們課題組老師成長點滴見證。記得3年前挺着大肚子參加青研中心成立大會、課題開題會,近3年裏,對於課題的研究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但隨着對課題的深入研究,除了成績,帶給我們的更多的是思考:

1、學生原有傾聽與交流能力存在着明顯的差異,在如今超級大班的模式下,如何對有不同層次的學生傾聽與交流能力有效整合?

2、建立評價機制使學生傾聽和交流能力的發展如何縱向評測?

3、傾聽和交流能力不是一個學科的單打獨鬥,如何在做到各個學科的整合,形成有效的課堂文化?

說到這兒我明白了爲什麼全省都就課題有效性的問題展開研究了,以上的思考還需要借鑑各兄弟學校的研究成果了。最後也感謝各位專家和老師聽完我不成熟的介紹。其實在坐的學校一定比我們做的更好,我們只是抱着學習的態度和大家一起交流,有了你們的建議我們一定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謝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