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政治經濟學中若干問題的認識大綱

來源:瑞文範文網 2.46W

對政治經濟學中若干問題的認識

對政治經濟學中若干問題的認識大綱

摘要:生產方式、佔有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一直是政治經濟學研究中的基本問題。根據馬克思經濟學說並結合現代經濟學的新發展,可以認爲:劃分社會歷史階段的標誌是社會生產方式,而不是所有制;資本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並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地產生否定資本的因素。生產社會化的發展,將導致佔有的社會化。社會佔有取代私人佔有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關鍵詞:政治經濟學;生產方式;所有制

如何解釋人類社會現階段的發展邏輯以及預見人類社會的未來,是馬克思主義者、經濟學家和政治家們所面臨的共同問題。本文試圖以唯物史觀爲基本方法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與西方經濟學中的科學成分結合起來,重新概述政治經濟學中的若干基本理論觀點,從而使人們對現實和未來的認識更科學一些。

1.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結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形成了這個社會的獨特的生產方式。一定的生產方式的運行就形成了相應的社會經濟形態。因此,劃分人類社會歷史階段的標誌是社會的生產方式,而不是所有權在法律上的歸屬: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以及共產主義社會都是以生產方式的不同來區別的。

馬克思以後的蘇聯範式政治經濟學認爲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統一,改變了生產關係就改變了生產方式,從而改變了社會發展的歷史階段。無產階級取得國家政權以後以爲只要改變了生產資料所有權以及其它社會關係,就認爲進入了社會主義,實現了社會主義的生產方式和分配方式。這是一個極大的誤解。其實,只有社會生產過程纔是生產方式與生產關係的統一。從物質變換這一物質運動的角度考察生產過程得到生產方式的特徵;從人們之間的相互關係這一角度考察生產過程就得到生產關係的表徵。當然,由於生產總是人類社會的生產,因此生產方式和生產關係是無法割裂的,一定的生產關係從根本上來講又由生產方式所決定。無法割裂並不意味着生產方式包含着生產關係。

2.資本的生產方式不是永恆的,在資本的生產方式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產生出否定資本的因素,這些因素正是未來共產主義的生產力因素。共產主義生產力因素只可能從資本的生產方式中產生,不可能從封建的小農生產方式中產生。在當代資本的生產方式中,共產主義的生產力因素表現在:

1)隨着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人類生活的社會化程度也在提高,因而產生了對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的需求。爲滿足這些需求,政府作爲經濟組織爲社會生產並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政府生產公共物品和服務時所佔有的生產資料雖然仍具有資本的形式,但不再具有資本的實質或性質。它們的存在不以剩餘價值爲目的。因此,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的生產是對資本生產方式的否定。

2)在資本的生產方式越發達的地方,資本的生產力水平越高,勞動相對於資本而言在生產中的作用就越大,尤其是高級的腦力勞動正逐步資本化。它們在生產過程中使資本物品(生產資料)處於從屬的地位,傳統的資本吸納僱傭勞動的要素結合方式正在逐漸瓦解。當然,腦力勞動的資本化還只是少量的局部現象。當生產資料相對於人類勞動只是一種被支配的物質時,資本的生產方式也就消亡了。因此,腦力勞動資本化現象正是否定資本生產方式的共產主義生產力因素。

3)信息作爲要素進入生產過程也在否定着資本的主導地位。在資本的生產方式的早期階段,信息僅僅是生產的外部環境。隨着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各生產層次、各生產環節的相聯結必須依賴於信息的傳遞和處理,而且隨着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的革命性飛躍(計算機技術的運用),物質資料的生產越來越表現爲信息處理的結果。這就使得表現爲資本的生產資料在生產中的作用降低,當生產力發展到社會生產完全由信息支配時,資本也就消亡了。可見信息收集和處理的能力本身就是共產主義生產力因素。中國加快發展市場經濟與馬克思所預見的人類發展方向是一致的。

3.所有制概念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指生產過程中人對物質資料的佔有方式,這是所有制的物質內容;第二層含義是指佔有方式所形成的法的關係。因此,所有制首先反映生產方式的特徵,其次才反映生產關係的特徵。脫離佔有方式的所有權的歸屬形式的變化不能認爲是所有制的改變。決定所有制的是佔有方式,而決定佔有方式的首要因素是被佔有的對象的物質屬性,而不是物的所有權的法律規定。馬克思以後的蘇聯範式的政治經濟學由於受斯大林的理論影響把所有制僅僅看作生產資料所有權的歸屬形式,從而把所有制完全納入生產關係範疇,由此導致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政治經濟學理論中一些重大謬誤。

4.在資本的生產方式這一歷史階段中,隨着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而導致了佔有社會化程度的提高。生產社會化程度可由生產空間的維數來刻劃,生產空間的維數越大其社會化程度越高。佔有社會化程度也可由佔有空間的維數來刻劃。由於佔有空間是生產空間在某一時刻的橫截面,因此,生產空間是在佔有空間的基礎上增加一個時間維,從而生產空間僅比佔有空間高一維,或者說佔有空間僅比生產空間低一維。若生產空間是n維,則佔有空間就是n-1維。當生產空間的維數n越來越大時,佔有空間的維數n-1也越來越大,並且隨着n越來越大時,生產空間和佔有空間的特徵差異將相對縮小。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早期階段,生產社會化程度極大的低於當今工業社會中的生產社會化程度,佔有方式的基本特徵是資本的私人佔有,生產空間和佔有空間的維數都處於較低水平,這時佔有空間與生產空間的特徵差異尤其明顯,並表現出尖銳的矛盾。這種矛盾用恩格斯的話來說就是:“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佔有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在人們之間的生產關係上的表現就是“由資本形成的一般的社會權力和資本家個人對這些社會生產條件擁有的私人權力之間的矛盾”。馬克思還推論這種矛盾“發展得越來越尖銳,並且包含着這種關係的解體,因爲它同時包含着生產條件向一般的、共同的、社會的生產條件的轉化。這種轉化是由生產力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的發展和實現這種發展的方式所決定的”。即生產社會化將導致佔有社會化,這一推論正被歷史證明着。

5.社會佔有取代私人佔有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一方面,隨着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佔有方式從歷史沿襲的私人佔有(其組織形式主要是單人業主制和合夥制企業)逐漸發展出資本的社會佔有形式——公司制企業。馬克思當年就預見到了這一變化的趨勢,他指出,股份公司是一種社會資本,是對私人資本的揚棄,是生產資料由私人佔有向社會佔有轉變的過渡形式。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末的一百年以來,股份公司已經成爲資本生產方式中的基本組織形式。中共十五大提出對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正是遵循社會發展規律的結果。

另一方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各工業化國家的政府作爲經濟組織進入生產過程,不僅在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的生產上對生產資料進行直接的社會佔有,而且對各種私人資本和社會資本的運作進行規範——這些規範不光是政府制定的,更主要的還是國家組織中的立法機構制定的——使得這些資本的佔有具有社會性或者更高程度的社會性。因此,當今工業化國家的生產資料的佔有方式已經基本上或主要表現爲社會佔有的形式。當然,這種社會佔有仍然處於私人財產的範疇內,但是,生產資料在法律上的私人所有權已經由於這些規範而逐漸模糊並逐漸脫離對生產資料的佔有活動,其作用已日益表現出減弱的趨勢。

6.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對物的私人佔有所形成的法的關係是財產權即所有權,而隨着對物的佔有的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對物的社會佔有所形成的關係就是現代產權。因此,現代產權關係與歷史的所有權關係已有很大差異。從歷史的所有權概念已不能推導出現代產權概念。西方經濟學家對現代產權概念的定義也尚未統一,而是各自從不同角度去定義產權概念的。有的從信息不對稱理論出發,有的從不完備合同理論出發,有的從外部不經濟性出發,等等,都可以引出產權概念。但這些定義都只是對產權運作表象所進行的描述,尚未從本質上規範。因此,如果我們把產權概念定義爲佔有社會化的法的關係,前述各種不同的產權概念就都統一起來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