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小生“流水帳”作文問題的初步研究

來源:瑞文範文網 2.87W

內容提要:語文教師對“流水帳”要有一種寬容的態度,要充分認識和肯定其在寫作中的價值和作用,積極引導和督促學生修改好每一篇“流水帳”作文,利用範例教學法,在不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的前提下,大幅度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和素養。

關於中國小生“流水帳”作文問題的初步研究

關鍵詞:“流水帳”;價值和作用;引導和督促;範例教學

我們語文教師在批閱敘事類作文時,遇到最多的有問題作文恐怕就是“流水帳”了。儘管我們有些老師盡全力去“剿殺”,但總是屢禁不止,難以除根,“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流水帳”的確是一個老大難問題,令許多老師頭痛不已,但它並非是一個不可解決的問題。俗話說:沒有過不去的坎兒。只要我們語文老師能根據中國小生的心理特點及其認知發展規律,用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審視和觀照我們的作文教學活動,積極引導學生開動腦筋,仔細琢磨,認真觀察,勤於積累,不斷挖掘,反覆推敲,善於總結,充分開發和利用周圍的寫作資源,調動一切可以用來培養和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的手段和方法,使之具有良好的寫作習慣和積極的寫作態度以及堅韌的寫作意志品質,就有可能化腐朽爲神奇,變“流水帳”爲好文章。

一、對“流水帳”要有一種寬容的態度,要充分認識和肯定其在寫作過程中的價值和作用

對於“流水帳”,我們不必大驚小怪,憂心忡忡,甚至於視若洪水猛獸。學生們畢竟是第一次睜開眼睛看世界。他們在認識之初,真僞不辨,主次不分,是在所難免的。寫作,作爲認識的一種表現形式,當然也不例外。“流水帳”就是由於學生們認識不足而導致的。

不要小看“流水帳”,它對於學生寫好作文具有基礎性的作用。首先,“流水帳”能暴露出學生身上所存在着的許多問題。這些問題既包括前面所講的認識上的問題,也包括寫作技巧、寫作能力、寫作習慣、寫作態度等方面的問題。我們教師只有在弄清楚這些問題之後才能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也只有明白自己作文的癥結所在,才能進行有效的修改。否則的話,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只能像一隻無頭蒼蠅,亂碰亂撞了。其次,“流水帳”還有利於學生積累寫作素材。不管好不好,“流水帳”也是學生觀察、思考、領悟、感知的一種結果。有些學生在寫作之前還查閱了大量的資料,還發揮了聯想和想象。歐陽修說:“作文之體,初欲奔放。”有寫作經驗的人都知道,只有讓思維像脫了繮繩的野馬,自由地馳騁,再插上聯想和想象的雙翼,任意飛翔,纔有可能使大量的豐富的材料呈現在眼前。心理學研究表明,少年兒童更具有繆斯天性。這是一筆寶貴的智力資源,不可忽視和浪費,不可摧殘和扼殺。雖然學生“流水帳”中的材料有些散、有些亂,魚龍混雜,甚至於似是而非,但它們當中卻蘊涵着一定的主題因素,也可能是捕捉靈感的一個嚮導、一絲線索。有些材料,雖然在這一次作文中應該被刪掉,但有可能對下一次作文起大的作用。第三,放手讓學生把“流水帳”寫出來有利於激發和培植學生的寫作興趣。劉錫慶教授說:“開始要放,寫好放膽文。放開心靈,放開手腳,放開文筆,隨便寫,寫得越多越好。不要過早講規矩,要多鼓勵,到一定程度,才加以收束。國小、國中都應當放。現在的作文放得不夠,收得太早。開始要以鼓勵爲主,多就少改,少用自己的思維去改,更不要潑冷水。”我們寬容和善待“流水帳”,不是無原則地遷就學生,而是爲了減少對學生自主寫作的束縛,讓學生易於表達,讓學生學會珍視自己的精神勞動成果,使他們對習作或寫作逐漸產生興趣,樹立信心。這一意義要超過每一次習作或寫作成功的本身,也是新的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所應該做到的。

因此,我們應該要求和鼓勵學生們毫無顧忌地把“流水帳”寫出來!

二、積極引導和督促學生修改好每一篇“流水帳”作文

“流水帳”之所以被稱爲“流水帳”,主要是因爲無明確的中心,不分主次,或空泛乾癟,或蔓冗蕪雜,或只有現象的羅列而沒有真情的流露、創意的表達。針對這一特點,我們教師可以在遵循“多就少改,少用自己的思維去改,更不要潑冷水”的原則下。積極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來修改:

1明確中心,選定敘述的重點。

近年來,在經我輔導、推薦下刊登在省級或省級以上刊物上的幾篇習作,當初幾乎都是“流水帳”,幾乎都是用上述方法修改出來的。例如,刊登在《中國少年報》(素質教育特刊、1999年10月31日)中的《帳篷學校》一文,在初稿中,小作者把她在我縣幸福鄉採訪到的情況幾乎都寫了進去,諸如幸福鄉受災人口是多少,全鄉中國小校受損的情況、幸福鄉地理位置特點等。小作者想把每一方面情況都告訴讀者,但哪一方面又都沒說清楚。看完初稿,我問小作者印象最深的是什麼,她說是小朋友們在王家山頭帳篷裏學習的情形。我說:“那你就把它作爲重點來寫吧。”在我的啓發下,小作者很快就寫出了幸福鄉幾百名國小生克服重重困難,冒着高溫酷暑在帳篷裏刻苦學習的一幕幕動人的情景,從一個側面表現了幸福鄉人民抗洪救災的堅強意志以及黨和政府、社會各界對他們的大力支持和關懷,並定名爲《帳篷學校》。稿子寄出以後很快就被《中國少年報》採用,並刊登在頭版的最醒目處(改文附後)。

2. 對材料作必要的刪削

有些作文材料龐雜,有說服力的材料和一些似是而非的材料混在一起,甚至被淹沒。藝術創作上有句名言:在大理石上刻出人像,無非是把不是人像的部分剔除罷了。作文的刪削材料與雕刻相通。作家魏巍在寫《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通訊時,曾把原先寫好的二十幾個事例刪成三個。雖然只有三個事例,卻有振聾發聵、撼人心魄的效果。我在教學中經常遇到這樣的情形。例如,蔡瑞旋同學在寫《老師的教鞭》這篇作文時,在原文中不僅寫了“我”家安裝太陽能熱水器的情景和太陽能給“我”家洗浴所帶來的種種便捷和快樂,而且還寫了“我”把“我”家安裝太陽能熱水器時剩下的一截鋁塑管帶到學校當劍耍,被老師沒收去當作教鞭的經過;不僅寫出了這一教鞭在老師手中所發揮的奇特的作用,而且還寫出了“我”對老師手中這一教鞭的好奇、困惑、嚮往的心理活動。應該說,這篇作文寫得是很全面的。但是文章把“我”家安裝太陽能熱水器的經過及其作用寫得那麼詳細、具體,顯然是多餘的。通過對這一部分的刪削,文章陡然精粹起來,不僅文字簡潔,主題集中,而且視角獨特,富於新意(改文附後)。

3. 披沙淘金,尋找亮點,把它加以擴充和放大

生活中不是沒有美,學生寫不好作文,問題往往就出在缺少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由於缺少這雙眼睛,即使身處美的事物之中,也難以發現美,更不用說去捕捉美,去表達美了。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認真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努力從生活中汲取寫作營養的同時,更要引導學生去感受和發現美,尋找出一個個“亮點”,加以深入地挖掘。這樣寫出的作文才有內容,纔有新意,纔有個性。請看下面這篇作文:

今年暑假,我到了農村奶奶家。我見奶奶一天到晚都在忙,挺辛苦的,便想給她放鵝,幫她一把。

可是,我還沒靠近鵝呢,一隻大白鵝就跑來咬我一口,把我嚇得要死。我不敢再放鵝了,只好在奶奶放鵝時跟在她的後面。就這樣過了五、六天,奶奶家的鵝跟我鬧熟了,它們不僅不咬我,而且一見到我還親熱地叫着,有時似乎還央求我餵食給它們吃。不久,我學會了放鵝。

快要開學了,我離開奶奶家時,特地去鵝圈看了它們幾眼。

這篇作文是呂婷同學在“新世紀我能行”系列體驗教育活動中寫的。讀了這篇作文,我問她:“那隻鵝是怎樣咬你的?你被咬時有什麼反應?奶奶放鵝時你跟在她後面都做了些什麼?”根據這些問題,呂婷同學對這篇作文作了多處多次修改,對許多亮點作了進一步地挖掘和補充。修改後的作文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我”在放鵝過程中所看到的一幅幅富有詩情畫意的農村生活圖景,真切地表達出了“我”戰勝膽怯,學會放鵝的快樂和自信,凸現了人與動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妙與神奇。後來,這篇作文在全省“新世紀我能行”體驗教育活動徵文中獲得優秀獎(改文附後)。

三、在引導學生修改“流水帳”作文的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及其解決的辦法

也許有的老師認爲,從上述三個方面指導學生寫好一篇作文之後,這一次的教學目的就算達到了,任務也就完成了。如果僅僅滿足於此,而且一次又一次這樣重複的話,那我們還是不能擺脫每一次作文訓練都要批改大量的“流水帳”的煩惱,還是不能從根本上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益。許多老師包括一些專家都認爲,學生作文寫不好,主要是平時練少的緣故,所以總是要求學生多寫多練,最好是天天練,每天至少寫一兩篇。這種要求,這種做法,在過去也許可行,但在今天就未必行了。大家都知道,我們正處於知識急劇膨脹的時代,學生們所要學的東西真是太多了,而他們學習時間(包括習作時間)是有限的,叫學生多寫多練甚至每天寫一兩篇作文,那不擠佔學生學習其他知識和技能、不過度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纔怪呢。作文篇數佈置多了,學生一天到晚忙於應付,或閉門造車,無病呻吟,“爲賦新詞強說愁”,或死抱着一本本作文選不放,東拼西湊,甚至整篇照抄,根本沒有時間去閱讀、去觀察、去實踐、去思考、去總結。這非但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反而束縛了學生髮散思維的手腳,不利於他們良好的寫作習慣的養成,扼殺了他們的繆斯心性,後果是相當嚴重的。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強調:“減輕中國小生課業負擔刻不容緩。”教育部2001年6月8日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之一是“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繫,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在這裏,我想強調的是,我們指導學生把“流水帳”變成好文章,其着眼點不僅僅是在寫好這一次或這一篇作文上,更在於寫好這一類作文,引導他們把握這一類作文的基本寫作方法、基本寫作規律,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提高他們寫作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這方面,德國教育家根舍因創立的範例教學法有其獨特的優勢。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我通過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摸索出一套根治“流水帳”的有效辦法。具體說來,可分爲四個步驟:

1、精心選擇訓練項目和訓練內容,引導學生搞清楚這一篇“流水帳”爲什麼要這樣修改,是從哪些方面修改的,修改後的作文與原文有什麼異同,具有哪些特點。這是範例地學習“個”,即通過範例的、典型的、具體的、單個的事例來說明事物的特徵。

2、在變“流水帳”爲好文章的基礎上進行分析歸類,比如這是寫景的還是寫人記事的,是以議論爲主的還是以議論爲主的,是寫靜態事物還是寫動態事物的,是按事物發展的順序還是按空間轉換的順序來寫的……引導學生認識這一類作文的基本特徵。這是範例地學習“類”,在第一步學習的基礎上進行歸納、推斷,認識這一類事物的共性。

3、要求學生通過一定數量的作文練習,能夠歸納出這一類作文的基本寫作要素,寫作方法以及這一類作文的基本的框架結構,進而認識這一類作文的基本的寫作規律。這是範例地掌握規律和範圍,要求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歸納出事物的規律性。

4、通過教師批閱講評、生生互改互評、組織召開寫作經驗交流會、優秀作文展示等手段和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使他們能夠舔嚐到寫作所帶來的精神上的愉悅和心理上的滿足,認識到寫作來源於生活實踐又服務於生活實踐,把寫作變成一種發自內心的需要,而不是老師所強加的任務。這是範例地獲得關於世界關係和切身經驗的知識,使學生不僅瞭解客觀世界,也認識自己,提高行爲的自覺性。

以上四步,能很好地解決知識的量的急劇膨脹與人的有限的學習時間、能力之間的矛盾。如果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能夠嚴格地按照上述四個步驟進行的話,對於學生來說,就可以在今後的寫作中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對於教師來說,就可以以一當十,以點帶面,既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又可以免掉教師在每一次作文訓練中都要批閱大量的“流水帳”的煩惱,可謂事半功倍,四兩撥千斤。所以說,作文練習宜少而精,不宜多而雜、多而亂。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流水帳”裏不僅有學生可以習得的好文章,更有我們教師作文教學藝術的好文章。這不是更深一層意義上的化腐朽爲神奇嗎?

主要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年7月

2、揚再隋主編 《語文課程的建設與實踐》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年出版

3、袁桂林主編 《現代教育思想專題》 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9年出版

4、黃建成 袁立庠主編 《中學作文教學法》 1998年出版

5、李莉主編 《國小高年級作文教學研究》 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9年出版

6、朱自強著 《國小文學教育研究》 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年6月出版

附錄:部分學生作文的修改稿

老師的教鞭

郎溪實驗國小三(2)班 蔡瑞旋

一天,我家裝太陽能熱水器,剩下一截紅色的鋁塑管子,我把它帶到學校裏當劍

耍。不料,被老師發現了。我想,老師肯定要罵我了,因爲校長一再要求我們小朋友不要玩一些尖利的東西,玩一天,我家裝太陽能熱水器,剩下一截紅色的管子,我把它帶到學校裏當劍耍,不這些東西容易傷着同學。

然而,老師並沒有罵我,只問我能不能把這管子送給他。——當然行啊!於是,老師便把這管子拿去做了教鞭。

這管子在我手裏普普通通的,可是一到老師手裏就好像附了魔法似的,有一種神奇的力量。

上課鈴響了,同學們還在教師裏吵吵嚷嚷,教室裏就如同開水鍋一樣。老師不慌不忙,用教鞭輕輕一敲講臺,班上馬上安靜了下來。

有一次考試,我有一道題目不會做,便側過臉偷看旁邊同學是怎麼做的。還沒看到一個字呢,眼前忽然出現一個紅乎乎的東西,啊,是老師的教鞭!嚇得我冷汗直冒,臉上火辣辣的,趕緊埋下頭自己做自己的,再也不敢偷看了。

前幾天,出黑板報的同學要在黑板上畫一個大大的太陽,可是,怎麼畫也畫不圓,急得團團轉。我說,到別的班借個圓規吧。同學們聽了都很贊同。這時,老師拿着教鞭走了過來說,不必了,讓我用教鞭來畫個圓。用教鞭怎麼畫圓?同學們都好奇地擁上前來看。只見老師把教鞭平放在黑板上,一手摁住教鞭的一頭,另一隻手捏者粉筆將教鞭的另一頭輕輕一扳,嘩地一下,就畫出一個大大的圓來,再勾上幾筆,一輪火紅的太陽就從東方冉冉升起來了!在場的同學一個個拍手叫好。

昨天,我擦黑板的時候,特地把這根教鞭拿起來掂了掂,看了又看,覺得它跟以前沒有什麼兩樣。可是,爲什麼一到老師手裏就不一樣了呢?什麼時候我也能擁有老師手裏的那根教鞭呢?

帳篷學校

安徽省郎溪縣實驗國小 陶然

9月17日,學校少先隊輔導員組織我們小記者到被洪水圍困的縣幸福鄉中心國小採訪。

我們乘坐的中巴車沿着新郎川河大堤疾駛,大約二十分鐘便到達一個比較大的村子。在這裏,我們見到了幸福鄉中心國小的陳校長。他告訴我們,該鄉遭受了百年未遇的洪災,有1800多戶房屋倒塌,僅他們中心國小就有六百多名學生被困在水中。把這些學生組織起來按時正常上課是老師們最主要的任務。爲此,他們在當地政府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幫助下,搭起了一個個帳篷,採取化整爲零的方式,使學生能夠就近入學。對家庭困難的學生都減免了學雜費。老師們從8月12日就開始組織學生到校報名,9月1日,全校663名學生全部到校上課,無一人輟學的。在帳篷裏學習是非常艱苦的。9月6日那天,帳篷裏的溫度達到四十多度,老師們只好帶着學生們到樹林裏去上課。學生們沒有水喝,老師們就從幾里路以外的井裏挑水。37名教師分佈在6個教學點上課,每個教師幾乎整天都在上課,工作量相當大。

聽完了陳校長的的介紹,我們便跟着他到該校最大、也是條件最好的一個教學點去參觀。這個教學點設在王村山頭上,共搭了5頂帳篷,另租了兩間民房作爲教室。帳篷不大,裏面排滿了課桌,中間留着窄窄的過道,一個成年人必須斜着身子才能通過。沒有窗子,光線比較暗。儘管帳篷裏的教學條件是這樣的艱苦,但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卻很高。他們聽課非常專心,沒有不遵守紀律的。他們的作業做得非常工整,絲毫不亞於我們這些縣實驗國小的佼佼者。

下課的時候,一位同學告訴我們:“學校被大水衝得不像樣子,我本來以爲上不成學了,而今天能在帳篷裏上課,心裏覺得十分高興。”另一位同學說:“我們每天上課都做船,可是我們沒有錢坐客班船,學校便特地爲我們租了幾條船。”

時間很快地過去了,當我們踏上歸程時,還能聽見一陣陣讀書聲從那一座座帳篷裏傳來。這聲音是那麼悅耳,那麼溫馨,那麼甜美,我們的心靈都被震撼着,被淨化了。

放 鵝

郎溪縣實驗國小四(2)班 呂婷

一放暑假,爸爸就把我從城裏送到了鄉下的奶奶家。

因爲是第一次來到鄉下,我對這裏的一切都感到很新鮮。我望着奶奶養的那一羣嘎嘎直叫的大白鵝,不禁想起王勃的那首小詩: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我覺得這鵝挺有意思的,又見奶奶一天忙到晚,挺辛苦的,便對奶奶說:“奶奶,我幫您放鵝去!”奶奶說:“你這個從城裏來的小孩子哪裏會放鵝呀!”我不聽,心裏想:爸爸說他六歲時就幫奶奶放鵝了,放鵝的時候可以捉泥鰍,鬥蟋蟀……可好玩啦。我今年都十歲了,爲什麼就不能幫奶奶放鵝呢?於是,我拿起一根竹竿,學着農村孩子的樣子去放鵝。

我還沒靠近鵝呢,其中的一隻大白鵝忽然頭貼地面,張開雙翅,向我直衝過來。我一看情況不妙,拔腿就跑,可是晚了,這隻大白鵝用嘴一下子夾住了我的小腿肚子,同時用雙翅死勁地拍打着我。我三魂嚇去兩魂半,還剩下半魂讓我拼命地叫着喊着。幸虧奶奶及時趕到,一腳把大白鵝踹出老遠。這隻大白鵝似乎並不在意奶奶的這一腳,它昂起頭,歡快地叫着,向它的同伴奔去。它的同伴也一個個向它靠攏,熱烈地歡迎着它的凱旋。我就慘啦,小腿肚子上被夾青了一大塊,潔白的連衣裙上到處是黃泥漿。我只知道鵝會“向天歌”,“撥清波”,萬沒想到它還會咬人!

我再也不敢提出要給奶奶放鵝了,但奶奶放鵝我敢跟着。到了放鵝的地方,奶奶總是找個地方坐下來做針線活兒,我就在四周草叢裏捉蜻蜓。這裏蜻蜓的種類可真多。有的像一星星火苗在空中四濺,有的像一隻只蝴蝶在花間起舞,還有的像威武的老虎傲視羣雄……我捉呀,捉呀,一隻、兩隻、三隻……然後又把它們放飛!

說來也怪,十幾天下來,奶奶家的一隻只大白鵝好像都認識了我似的,一見到我拿稻子餵它們,就一齊圍上來親熱地叫着,十分的友好、乖巧。無論我怎麼趕,它們都不咬我。我把它們放到哪裏,它們就在哪裏低着頭找着嫩草吃,直到頸子脹得粗粗的。就這樣,我學會了放鵝。

不知不覺中,暑假快結束了。在爸爸接我回城的那一天,我流着淚與這羣可愛的鵝們揮手告別。它們似乎意識到了什麼,一個個仰起脖子齊聲高叫着:噶——噶——噶——……好像在說:“歡迎你下次再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