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火柴的小女孩名師評課稿

來源:瑞文範文網 1.17W

一、把握主體,“時間”還給學生

賣火柴的小女孩名師評課稿

杜威曾說過:“教育並不是一種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和建設性的全過程。”所以,導學過程中,教師沒有洋洋灑灑地向學生傾銷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而是最大限度地把課堂、把時間還給學生,充分給予學生的自主權,讓學生根據制定的目標去展開學習,教師充其量是引領者,適當時候扶上一把。所以,導學達標過程中,教師放手讓學生去讀:默讀、品讀、誦讀……;充分給時間讓學生去說:說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說讀書的體會、感悟,說說你對同學朗讀表演的評價……只有真正把時間還給學生,放手讓學生去實踐演練,才能喚醒學生沉睡的自主意識。

二、突出編者意圖,巧用課文平臺

過去教師講一篇課文,大多是眉毛鬍子一把抓,雖然教師們也有一課一得的念頭,但往往在備課時將諸種“好想法”“精彩點”進行疊加,結果像個大雜燴。其實,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對課文已經有一定的感悟,重頭戲應是教師對課文的幾處重要點的把握。對此,可根據編者意圖,如單元訓練點、預習提示、課文思考題等,來選好教學着力點,做到一課一得,課課有得。像教學中採用的“長文短教”,正是突出編者意圖,巧妙運用課文平臺的體現。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主要是訓練學生合理的想像。因此,我們教學時不必在情節上過多糾纏,而應巧妙藉助課文,讓學生研讀女孩每次擦燃火柴時的想像部分,並通過對比,體會其想像的合理性。

《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中“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這麼多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麼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兩個“曾經”強調了幻想,突出了幻想的美妙。“幸福”即是死亡。小女孩滿懷着不能實現的幻想在飢寒交迫中死去,這難道是“幸福”嗎?在這含蓄處引疑推導,學生透過文章的反襯手法,看到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生活的冷酷無情,學生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從而與作者的情感產生了共鳴。

三、巧用假設導讀,引領情感對話

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瞭解了小女孩悲慘的生活,如果你看到風雪中的小女孩,你覺得她怎樣?

生:我覺得小女孩非常寒冷,因爲寒冬臘月她竟光着頭、赤着腳在街上走着。

生:我也覺得她非常寒冷,你看她又冷又餓,哆哆嗦嗦地向前走。她在一座房子的牆角里坐下,蜷着腿縮成一團。

生:小女孩非常飢餓,因爲她一整天沒有吃上一點東西。

生:小女孩非常痛苦,富人家都在忙着過年,可她直到天黑了還光着頭赤着腳在大街上走着。

生:我覺得她非常孤獨,富人不把她放在眼裏,連小孩也欺負她,賣不掉火柴她爸爸還要打她。

師:是啊,小女孩是多麼寒冷,多麼飢餓,多麼痛苦,多麼孤獨,在現實生活中,她連起碼的溫飽也得不到。夜幕已經降臨,她本該回家,可她卻蜷縮一團,靠在牆角里。同學們,如果你就是小女孩,你現在最需要

什麼呢?

生:我需要的是溫暖,因爲我太冷了。

生:我需要的是食物和快樂,因爲我非常飢餓和痛苦。

生:我需要的是得到別人的疼愛,因爲街上的人都欺負我。

師:如果你遇到小女孩,會爲她做什麼,對她說什麼?

生:我會給她送上我的棉衣,並對她說:“你太冷了,快把衣服穿上吧。”

生:我會對她說:“小女孩啊!你一整天沒有吃東西了,快上我家去吧,我讓我媽給你做好吃的!”(其他同學發言略)

一是運用“假設”,感受人物命運。在教學中,運用“假設”,把學生帶到風雪交加的大街上,面對小孩談自己的感受,這不僅使學生對她“寒冷、飢餓、痛苦、孤獨”的悲慘命運有了整體的印象,而且激發了學生對小女孩的同情,爲下面的閱讀作好了情感的準備。

二是運用“假設”,揣摩人物希望。運用“假設”讓學生充當角色,變換角度,敘談希望,從而縮小了學生與小女孩的情感差和心理差。爲感受她擦燃火柴後的畫面奠定了基礎。

三是運用“假設”,激發學生情感。在瞭解了小女孩的希望後,又運用了“假設”,讓學生爲小女孩做想做的事,說想說的話,以表達真摯的情感,從而激發學生對小女孩的深切同情。

三、在情感體驗上,提倡多元感悟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學生在閱讀同一文本時可能會有不同的情感體驗,即使是同一學生在不同的階段閱讀同一文本,其價值取向也是不盡相同的。所以,在創造性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張揚學生的個性,並逐步引導他們聯繫自身的知識底蘊和相應的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說出自己的感受。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針對小女孩之死,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些學生覺得小女孩死得悽慘,十分可憐;但也有不少學生認爲小女孩的死“是一種解脫”。還有一個學生說,她雖然也爲小女孩的死感到惋惜,但同時也有一點欣慰,因爲這個小女孩再也不用飽受人間的苦難和折磨了,更何況,“她是帶着希望和憧憬而死去的”。這個學生敢於說出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不正昭示出了創造性閱讀的真諦嗎?語文教學,教師就是要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形式把自己對生活的體驗,對社會的洞察,以及自我行爲的反思真實地表現出來。如果學生養成了這種習慣,其情感世界便能不斷豐富,創造能力就會不斷提高。

四、教法的討論

其實,教學這篇文章時,我們可以採取更加“粗線條”的教學模式。在初讀、熟讀的基礎上,以“賣火柴的小女孩”到底是幸福的,還是痛苦的?學生完全可以在課文中找到依據:從小女孩的美好幻想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她的快樂與幸福;從小女孩的飢餓、寒冷、痛苦中我們可以認識當時社會的不公。這種辯論的結果必然是統一的:越美好的幻想,就是越痛苦的現實。學生的情感體驗會得到更深層次的提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