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好漢查理》評課稿

來源:瑞文範文網 2.54W

汪教授、各位老師和培訓班的學員,下午好!今天我很榮幸能站在文三街國小的講臺前,來評三門骨幹教師的課。

三年級語文《好漢查理》評課稿

在評蔡老師執教的《好漢查理》之前,我想先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對《好漢查理》這篇文章的文本解讀。

《好漢查理》,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寫的是自稱好漢的調皮孩子查理,後來在幫助一個殘疾女孩的同時,也得到女孩的理解和尊重,在兩個人的互相友好、互相幫助中,查理也改變了自身弱點,變成一個別人認可的好漢查理。 文中的查理是個在改變的查理,是個發展的查理,是個在不斷豐滿的查理,不斷立起來的查理。同時對“好漢”的內涵,課文更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和存在多元的解讀。而這些人文性的東西都蘊藏在語言文字的背後,這就給學生的體驗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尤其是要理解查理髮生變化的原因,這就需要教師着重引導和點撥的地方。

現在讓我們回到蔡老師上的《好漢查理》這節課,這節課中我認爲非常明顯的一點就是教師解讀文本沒有立足於整體,沒有從整體上來把握人物形象,整體上來把握語言特點。這樣就把文本割裂成一塊一塊的,尤其是把文中的查理截然地分成了兩個人,壞查理和好漢查理,教師先分析好漢查理好在哪裏?再分析以前的查理不好在那裏,這樣整節課學生對查理的把握也僅僅停留在紙面上,是個不隨便拿別人東西的、助人爲樂的、說話算數的、彬彬有禮的查理,而不是一個在不斷改變、不斷髮展的、不斷豐滿的、不斷給人以立體感的的查理。

我認爲,這篇課文教師教學的時候應該做到兩點:

一、立足文本,整體構建人物形象。

只有基於整體的背景,查理的形象纔會是真實的,形象的,豐滿的。在教學時,我們可以把事件的矛盾衝突爲切入點:課文第一段說,查理是個很調皮的孩子,愛搞惡作劇,沒人喜歡他。可他自認爲自己是好漢查理。爲什麼呢?那就是說,查理是個有缺點的孩子,但他有成爲好漢的願望,只是對好漢的認識存在着一定的侷限,也不能否定他有優點的存在。這是一個非常真實的查理。基於以上的認識,教師再提出:那麼你認爲查理是個怎樣的人呢?那你從哪裏看出他是好漢查理呢?這樣學生就能辨證地來看查理這個人,而不會截然地把查理分爲開始的壞查理和後來的好查理了。

二、立足文本,整體把握語言特點。

這篇文章的語言有兩個特點,一是人物對話,通俗簡潔,卻具有豐富的內涵,能表達人物的內心活動;二是語言前後富有對比,在對比中突現人物的發展變化。

因此,在引領學生感悟文本的句子時時,我認爲可以抓住兩條線,一條線是好漢查理的行爲和心理感受,一條線是傑西對待陌生男孩的言語和心理變化。文章着重描寫的是人物的行爲和語言,我們可以在孩子的心理感受的拓展上做文章,比如,當傑西說,“你想把它拿走嗎?”時,查理會怎樣想?於是會這樣說“不,好漢查理從來不隨便拿別想人的東西的。”又如,當羅伯特要把刀送給查理時,查理又會怎樣想?於是查理說“不,羅伯特先生,我不能隨便要你的東西。”這兩處語言還可以進行對比,讓學生感受到查理的變化(羨慕、戀戀不捨——發自內心的:我不能隨便要別人的東西)這就是查理的變化。其他的還有“不,好漢查理從來不隨便拿別想人的東西的。”和傑西告別時,查理說“傑西,我會做個好漢。”由自稱的“好漢查理”和“會做個好漢查理”這也是查理的變化。就這樣讓學生在揣摩人物的內心活動和前後句子的對比中,讓學生來感受查理的變化,等等。同時學生在於文本的對話中,也能體會到文中讓查理髮生變化的傑西的爲人:作爲殘疾人的傑西心態非常健康,她沒有自艾自怨,真誠又熱情、對生活充滿希望,

我們說人無完人,課無完課,我們的課堂永遠存在一種缺憾的美,也真是這些缺憾的存在,激勵我們不斷地反思我們的課堂,不斷地改進我們的教學思想、方法和策略。在上課、反思這樣的不斷滾動中,我們的課堂教學纔會足有實效,我們的業務水平纔會日趨提高。蔡老師很年輕,本身的素質也不錯,相信在不斷的摸爬滾打中,在不久的將來一定能成爲一位出色的語文教師,一定還會出現在杭州某一所學校的課堂上。

我呢,作爲培訓班的學員,培訓即將結束,能站在這裏評課的可能就是最後一次了,以後也不一定有這樣的機會了,所以評得好的或不好的,都把掌聲送給我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