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評課稿(精選2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67W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1

汪小波老師執教的《認識比》一課,是朱玉如工作室主張的“自學、交流、應用”教學模式的一次課堂實踐,一次對我啓發頗深的有效探索。現將自己的想法選擇贅述一二。

國小數學評課稿(精選20篇)

●以例1爲例,談“自學環節”的“合適性”和“實效性”。

例1有2杯果汁和3杯牛奶,“怎樣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關係”是一個開放的問題。“猴子”卡通從相差關係思考,“小鳥”卡通從倍數關係思考。教材接着“小鳥”卡通的思考,由果汁的杯數相當於牛奶的2/3,引出果汁與牛奶杯數的比是2比3;由牛奶的杯數相當於果汁的3/2,引出牛奶與果汁杯數的比是3比2。結合這兩個比,講了比的表示方法(寫法與讀法)以及各部分名稱。可以看出,教材賦予例1的的學習內容較多,不僅要讓學生理解比的意義,還要學會比的讀寫、比各部分的名稱以及比、除法和分數之間的關係等,這麼多的內容,如果全部由老師教給學生,就會顯得多、雜,並且枯燥。汪老師考慮到這些內容的難度不大,學生能夠通過看書自學解決問題,所以放手讓學生自學,讓學生在小組裏交流所學所想,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而且能拓展課堂的寬度,同時也使教學重點得到強化,於是,“自學”環節設置的“合適性”得到保證。

同時,爲了防止自學效率低、走過場等問題的發生,汪老師對自學作了層次分明的引導和提示,鼓勵學生帶着問題去學習。衆所周知,閱讀是自學的第一步也是必須的一步,但是,“會讀,讀會”,是低段的老師在“自學、交流、應用”教學模式下的實踐任務。自學並不等同於閱讀,而是通過閱讀啓發自己去思考。汪老師幾個分層的問題設計處理較好的詮釋了高段教學對於“自學”環節的意義,保證了學生自學時的“實效性”,避免了學生對教材文字、圖例的“走馬觀花,囫圇吞棗”。

●以本節課爲引,談對交流環節的思考:

課堂上出現的自學環節越多,意味着對“交流”環節的`處理越難。交流,我個人的理解,從對象上可以解讀爲是通過“師生對話”、“生生對話”來梳理知識的重難點,從內容上可以解讀爲“錯誤與正確的對話”、“模糊與清晰的對話”、“片面與全面的對話”所謂“越辯越明“。那如何從前者走向後者,讓知識逐層清晰地與學生的理解合二爲一,是我們目前實踐的重點和難點。我在思索,是不是可以從處理好這樣幾組關係着手?

1.交流,處理好“想說”和“說好”的關係;

2.交流,處理好“複述”和“思辨”的關係;

3.交流,處理好“弱者”和“強者”的關係;。

4.交流,處理好“瞭解”和“理解”的關係;

5.交流,處理好“開放”和“集中”的關係。

以上只是隨感,沒有經過細細斟酌,不科學之處留待筆者反思改進,並期望得到大家的批評指正。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2

聽了陳老師執教的人教版國小數學第一冊《0的認識和加減法》這節示範課,這認爲它的示範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陳老師能盡努力地結合一年級小朋友的年齡特點進行教學。首先,這些小朋友都纔剛入學沒幾天時間,紀律性較差、好奇心又強,陳老師能抓住這一特點採用非常柔和的語言與小朋友交流,能不斷用鼓勵的語言表揚學生,不但很好地組織了課堂教學,而且能讓學生感受到充分的親切感。

其次,陳老師能根據小朋友好奇心強的特點在教學設計上很用心地尋找了一些小鳥、小鴨等小朋友喜歡動物作爲素材,並用了猜謎語、拍手遊戲等等的形式來創設情境吸引學生,從而很好地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陳老師能盡努力地體現新課標新理念。

首先,能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教學。比如:老師出示體溫汁、尺子等實物進行教學。

其次,能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發現規律。比如:一樣的數相減等於0;任何數減0都得任何數等等,這一些都是指導學生自主發現出來的。

三、陳老師還盡努力地體現我們學校的課題精神。我們學校有兩個省級課題,一個是“指導-自主學習”,比如說上面一點提到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發現規律。另一個是“生命化教育”這個課題,陳老師能儘量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比如設計的一道開放題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效果很明顯。

以上三點是陳老師盡努力去做,而且做得還不錯,今後我們也應該要這樣做。可是我個人也有兩個觀點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探討。

一、國小數學課堂應該結合教學內容適時進行思想教育,特別是對於一年級小朋友尤爲重要。比如:讓學生猜硬幣時,可以適時教育學生勤儉節約、不亂花零用錢。又比如:講到抓青蛙時,應該進行安全教育等。

二、爲了的課堂教學能更有效些,我們在選題時是否能把內容安排少一些?比如本節課只安排“0的認識”是否更妥?“0”的意義不但表示一個物體也沒有,也可以表示物體的`起點或者佔位置的作用等讓學生理解得更深更透一些是否更有效?還有,“0”這個數字在十個數字中是最難寫的,是否在寫法的指導上能指導的到位一些,讓學生寫得更漂亮一些呢?合理的選題與課堂的有效性是否也緊密相關呢?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3

聽了我們學校陳明東老師上的《圓的面積》這節課,深受啓發,由於老師多次深入鑽研教材,可以說準確地理解教材編寫意圖,跳出教材,對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進行大膽的改革,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緊密結合起來,強化教學互動,學生實驗操作推理驗證,對提高學生素質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我認爲這節課有以下幾方面的亮點:

一、轉變教師角色,改善教學行爲。

在實施新課程背景下,在“以發展爲本”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思考,在本課教學中,陳老師更多地體現爲:引導者—給學生的學習提供明確的導航目標,輔導者—爲學生提供各種便利與支持,使學生能夠比較輕鬆地完成學習任務,合作者—關注學生的學習,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與學生共同尋求問題的答案,與學生構成良好的學習共同體。

二、注重實踐操作,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獲得知識的能力。

學習是學生的內部活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既要重視其學習結果,更要重視其學習過程,培養學生自己探索獲取知識的能力。這節課的教學,緊緊抓住“圓面積公式的推導”這一教學重點,就是利用把圓的面積轉化成長方形的面積來計算,敢於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歸納整理,通過學生的剪拼、轉化,利用等積變形把圓面積轉化成了其它的平面圖形,例如,把圓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等,進而歸納、概括出圓面積的計算方法。這種多角度的思考,既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繫,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注重學法指導,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應用轉化的方法。

本節課中,教師着重想教會學生一種學習方法,即在求圓面積計算公式時,不是教師灌輸式地教會學生求圓的面積公式,而是由學生在原有知識經驗基礎上通過學生自主動手剪拼運用轉化的'思考方法,把圓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然後研究兩者之間的聯繫,從而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整節課,始終圍繞這個主題,從而創設生活情境,到提出研究的方向與方法,最後引導學生推導出公式,教師只是作爲學法的指導者,適當進行點撥,使學生不但“學會”,而且“會學”。

總之,本節課從設計到實施具有探索性和開放性。教師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索,自覺思考研究,領悟深化,給學生提供充足的交流機會,讓學生沉浸在一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課堂氣氛之中,使學生獲得了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節課充分體現老師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過程。最後,我絕得這節課也有點不足之處:老師在教學“圓的面積公式推導”時,方法過於簡單,過程不太流暢,學生不易掌握圓面積公式推導方法,在導入新課部分不太自然,以上是本人對這節課的膚淺之見,如有不正確之處,請指正。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4

11月9日有幸參加了在磚埠舉行的沂南縣國小高效課堂研討會,感覺受益匪淺,不虛此行。會議的主要內容主要是:各小片選出的四節公開課的展示,以及講課老師的簡單說課,與會教師的互動交流,以及縣教研室張主任對這四節課的總結點評和工作安排。下面對給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兩節課做如下簡單點評:

一、劉勝銀老師的五年級上冊《可能性》

青駝劉老師的這節課是我們西南片八個單位推選出的兩節課之一,當時就給我眼前一亮的感覺。今天的展示也同樣精彩。

1、教學過程的設計非常巧妙,活動設計富有層次性。教師首先拋出足球比賽誰先開球的規則,用拋硬幣的方法公平麼?讓學生猜測,有猜測就要有驗證,然後設計拋硬幣的活動,活動設計精密,記錄詳實。學生通過親身驗證,加深了體驗,讓學生理解了用拋硬幣的方法,正面朝上的機率是二分之一,也就是正面朝上與正面朝下的機率是相等的。讓學生從等機率體會公平性。通過推理、總結,掌握遊戲規則的公平性與等可能性事件的關係,讓學生很好的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然後通過擲骰子玩飛行棋、玩撲克等通過活動、遊戲很好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學習效果很好。

2、活動並沒有停留在遊戲的本身,教師很好的引導學生從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及遊戲的規則是否公平這個角度來思考,重視學生的'思維培養。

3、教師的教學語言非常精煉,設計思路非常清晰,能層層深入的進行教學,教師駕奴課堂的能力非常強。例如:由於學生的原因,開頭拋硬幣正面朝上的機率有多大,教師讓學生猜測,學生都說不出是二分之一,教師還是不急不躁,很好給以引導,顯示出高超的課堂操控能力。

幾點建議:

1、正像張主任所提出的,這節課老師還得加強學生學習習慣和思維品質的培養。

2、教師的語言應當更溫柔,更有親和力一點。

二、王媛媛老師的三年級上冊《口算乘法》

王老師在數學教學方面還是一個新老師。但王老師的這節課顯得成熟而完美。讓我受益匪淺。

1、這節課是計算課,計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如果只是讓學生機械的訓練會讓學生感到乏味,失去學習的興趣。王老師的這節算法課卻上的生動活潑,學生的學習充滿了學習的興趣,學習的過程非常愉悅。除了教師素質高、親和力好,語言優美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爲教學情境的創設,整堂課就是一個情境,羊村遇難了,喜洋洋被抓了,你想幫他們麼?耳熟能詳的故事,是孩子們永遠的最愛,老師通過這個情境很好的抓住了學生的心理與興奮點,於是孩子們一關一關、不遺餘力的去努力着。打氣球、找朋友還有玩旋轉木馬等都讓學生們樂此不疲。

2、各個環節很緊湊,老師的過渡語非常好。如:玩完了旋轉木馬我們去看看碰碰車好不好?一句話從一個環節過渡到另一個環節;我們做了幾道比較難的題,那麼怎麼做會更簡便呢?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3、設計的四關題目也是非常精巧的。第一關複習了表內乘法;第二關複習了30裏面有個十;500有個百等。理解了整十整百數的含義。這兩關的設計又是本課整十整百口算乘法的算理基礎。這兩道題的練習爲突破難點做了鋪墊。

一點建議:注意教學語言的規範,例如是乘而不是乘以。後面添上幾個零而不是加上幾個零,等。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5

整堂課看似平平淡淡,但教師一步一個腳印地帶領學生深刻領悟“搭配中的學問”,探索出搭配的順序和“決竅”,一切是如此順理成章,又是那樣紮實平穩。對於這樣一節有效的課堂,我想,權用三個“注重”或許能夠逼進有效教學背後值得遵循的教學規律。

1.注重生動評價,強化有效引領。

陳教師在上課時不僅僅注重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更注重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如指名板演衣服的搭配方法後,教師立刻請這三位同學解說自己的搭配思路,隨後便抓住時機問學生:“你認爲她這種方法好嗎?爲什麼?”很好地幫忙學生理清了搭配的順序,成全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學資源、信息要素的'協同促進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2.注重細節觀察,強化有效建構。

在學生爲搭配的衣服連線後(該生沒有按順序連,但答案是正確的),教師立即問學生:“剛剛這位小朋友在連線時出現個小問題,你們發現了嗎?”指導重新連線後還要求學生說說板演者的連線方法。從這些細節能夠看出陳教師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她鼓勵學生髮現板演或回答時的細節錯誤,無形之中就給學生一種學習的緊張感,使得他們更加認真地投入到課堂當中來。

3.注重原始創新,強化多維發展。

經過衣服實物的搭配和連線的方法,陳教師鼓勵學生充分開動腦筋,想出了各種搭配的方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也確實找出了許多不一樣的方法,真正到達了探究“搭配學問”的目的。這樣,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創造”,這種“創造”源於他們的生活經驗,能有效擴充、完善對“搭配學問”的獨特解讀。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6

第一次聽吳老師的課,用六個字總結,那就是沉穩、紮實、高效。下面我就對這節課亮點與不足,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如有不到之處,還請見諒!

亮點:

1、習慣養成有成效。

也許是出於一個班主任的敏感,從孩子們一進到階梯教室,我就開始觀察他們,雖然剛剛深入三年級,但孩子們安靜、有序。坐到座位上後,整理好自己的學具。然後開始進行成語接龍,經瞭解,這是雙港國小的特色,讓我耳目一新,孩子們在積累成語的同時,也爲語文學習添磚加瓦。

在學生單獨完成小卷的時候,老師不忘提醒一句寫字姿勢,全班的姿勢很標準,我想這應該是平時訓練的結果,靠一時的裝是裝不來的。孩子們回答問題聲音洪亮,充滿自信,可見,吳老師在平時的班級管理中是很用心的。

2、學生有一定的數學素養

上課伊始,老師針對粉花和黃花提問:你們觀察到了哪些數學信息?你能說出它們有什麼數量關係嗎?學生的回答有:粉花比黃花少2朵;黃花比粉花多兩朵;粉花和黃花一共有6朵;黃花的朵數是粉花的2倍。學生能用數學的思維來思考問題,能用完成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路,可見老師在平時一定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這也是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的。

3、在設計上考慮到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將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對於誰是誰的幾倍,不是一個難理解的知識,但是學生在實際運動的時候就會找不準一倍數和幾倍數,老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採取“引導”的方式,指名回答,幫忙指正,學生一個比一個說的好,再通過同桌互練,直到大家都能掌握。

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當學生都能準確地說出兩個量的倍數關係時,老師再帶領學生總結方法,吸取精髓。

4、練習層層遞進有層次。

這堂課中的練習很多,充分體現出了精講多練,並且從基礎到提高,顧忌到了每個層次的學生。不足:

老師的教態得體大方,但是我感覺這堂課缺乏激情,雖然我們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不像語文那樣富有感情,不像英語那樣富有激情,但是對於剛剛進入三年級的孩子來說,課堂氣氛的活躍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可以增加一些爬山式或闖關式再或者競賽式的方式到練習環節中,對於學生的評價的方式再多樣一些,那麼這堂課就更加完美了。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7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評課稿 今天我們有幸聽了中心國小龔老師的一節數學課,我覺得這節課質樸文華,耐人尋味,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的和諧統一。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去經歷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理解並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並能運用公式進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讓學生在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應用意識,同時在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中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培養符號感。從這節課的教學實施上看,基本達到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慾望和興趣。

二、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動手實踐、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

新課伊始,教者運用多媒體出示了等寬不等長和等長不等寬的兩組長方形,通過觀察,讓學生初步感知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關係,爲學生探索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做孕伏和鋪墊。在例1的教學中讓學生小組合作:用若干個小正方形擺三個不同的長方形,填表並交流所擺的長方形的面積各多少平方釐米?然後通過例2的教學,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測量、觀察、彙報交流測量的方法和結果:可以沿着長擺一行,共用5個小正方形;沿着寬擺一列,共由4個小正方形,說明每行5個小正方形,共可擺4列,共需要擺20個小正方形,面積就是20平方釐米,最後出示試一試中的長方形,學生在小組裏交流想法,再向全班同學彙報。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小組討論:通過剛纔的實踐和合作學習交流,你們覺得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什麼關係?怎樣求長方形的面積呢?總結抽象概括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學生的數學學習的是充滿了觀察、操作、探索、抽象、概括與交流等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讓學生擺一擺、想一想、說一說,親歷操作——思考——交談——抽象概括的過程,讓學生自主探索得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開展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通過交流與思考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在合作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在主動參與、樂於探索中發展自我。

三、知識遷移、主動建構,推導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

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基本觀念有兩條:一是兒童的認識是在主客體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應十分強調活動;二是主體的認識是一種主動、積極的建構過程,其中“同化——順應——平衡”是建構的基本環節。在探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時教者先出示一個長方形並求長方形的面積(長5釐米,寬3釐米),然後藉助多媒體演示:將長方形的寬分別增加1釐米、2釐米,使之變成長都是5釐米,寬分別爲4釐米、5釐米的兩個長方形,並根據“長方形的面積=長×寬”計算兩個長方形的面積並引導學生觀察長爲5釐米,寬爲5釐米的長方形:這是個什麼圖形?它的。面積怎樣計算的?

由長方形的面積公式能否推導得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討論並交流: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教者引導學生積極探索,主動建構,將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納入長方形的面積公式中,也只有經過學生主動建構概括的知識,才能真正納入自己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優化了學生思維過程,取得了認識上的平衡。

四、拓展練習,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在完成基本練習後,教者設計了一道拓展題進行深化練習,請同學們拿出一張正方形紙(邊長爲10釐米),學生獨立求出正方形的面積,再請同學們將這張正方形紙沿着某條線對摺,使這張正方形紙對摺後兩邊的部分完全重合,有幾種折法?會求出對摺後圖形的面積嗎?學生根據要求對摺成長方形或三角形,並計算出三角形的面積:10×10=100(平方釐米) 100÷2=50(平方釐米),教師這時因勢利導:我們雖然沒有學習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但我們會在今後學習中進行研究。最後一題的設計獨具匠心,讓學生在題目的拓展、延伸中動手操作,並設置三角形面積計算的懸念,始終讓學生思維處於興奮的最佳狀態,使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學習,在實踐操作中創新,滿足了學有餘力學生的需求,實現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基本理念。

當然,蔣老師這節課也有不盡如人意的的地方,主要體現在課堂有效教學的問題。例如,在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要適時加以點撥,學生合作交流還有些不到位的地方,關於有效學習的問題,我們今後將會從效果、效率、效益三個層面,在校本教研時做進一步探討。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8

《找次品》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的內容。現實生活生產中的“次品”有許多種不同的情況,有的是外觀與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標準等。這節課的學習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觀與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質量有所差異,且事先已經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輕(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測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個次品。今天,聽了張老師執教的《 找次品》,本人認爲張老師在教法、學法等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嘗試,努力改變以前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學習方式,實施新課程倡導的建立具有“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積極交往”等特徵的新的學習方式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學習、人人動手的形式,使每個學生都動起來,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的活動過程,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等方面收到較好的成效。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本節課,張老師用“美國挑戰者號失事”作爲引入,通過課件這樣一段動態的影像資料導入,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在給眼睛和心靈極大震撼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事故的原因是由一個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不但讓學生從血的教訓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而且了領悟到嚴格檢驗的必要性,同時把人文教育滲透在教學情景中。

二、聯繫生活實際,注重學生自主探索

根據學生生活經驗,教學中選取了學生熟知的身邊的實例活動,密切了數學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繫,調動了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這樣就激發了學生探究問題的強烈慾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並延伸到課堂外,讓學生繼續探尋知識,感悟了新知,發展了數感,體驗了成功,獲取了數學活動經驗,真正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1、新課開始,張老師首先安排了從3個正品中找出一個次品來,就是從3瓶口香糖中找出一瓶少了3片的,這樣設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爲學生喜聞樂見,也爲下面探究如何找次品作好鋪墊,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表現欲。增加課前準備題從三瓶中找次品,利於學生進入研究狀態,也考慮照顧到中下層次學生。

2、緊接着張老師刻意安排了從4瓶中找次品這個環節,這一環節的作用就是爲後面研究5和9瓶中找次品打基礎,看似渺小,其實起奠基作用,讓學生感悟從4瓶中找就要比從3瓶中找多了1次。爲接下去體現劃歸的數學思想做準備。也爲最佳策略的成因探索埋下伏筆。

3、最後安排從5瓶中找次品,僅要求學生說出找次品的方法,

不需要進行規律的總結,讓學生感受到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性。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動手動腦,親身經歷分、稱、想的全過程,從不同的方法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但考慮到學生用天平來稱在操作上會很麻煩,以前對天平的結構、用法以及平衡與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經有了很好的掌握,爲了便於學生操作和節省時間,張老師讓學生用手模擬天平來進行實踐探究。圖示法較爲抽象,對學生來說不容易理解,在這裏只是讓學生初步感知,教學時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同步板書,便於學生理解每項數據、每種符號的含義,爲後面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

三、嘗試解決實際問題,尋找最優策略。

在解決9瓶口香糖中有一個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稱,至少稱幾次就一定能找到這個次品的問題時,張老師首先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嘗試稱出從9瓶中找出次品的方法,以及發現最佳方法:平均分成3份去稱,保證能找出次品所需的次數最少。在小組彙報時,老師將學生的操作過程用列表板書,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並初步掌握這種分析方法。《出示表格》引導學生得出規律:待測物品數量爲3的倍數時,只有平均分成3份稱才能保證找到次品的次數最少,其它任何一種分法都比它多。接着用12去驗證發現的規律的正確性。最後運用規律解決27、81、243瓶…中去找次品,讓學生感悟這裏其實有規律可尋。學生通過對比,自悟出找次品的最優方案,使求知成爲學生自覺的追求,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了強烈的需求,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培養了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注重對學生學習的評價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就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老師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時機讓學生質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發現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使學生學會思考,樹立問題意識。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採用語言、表情、手勢等多形式多角度的評價,激勵不同層次的學生參與學習,使人人都不怕失敗、勇於探索,在嘗試體驗中感知知識,提高綜合能力,使全體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一定的發展。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9

今天聽張老師的《用萬做單位的數》一課受益頗多。在張老師的課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她的細緻,感受到她的用心,感受到她新的理念,感受到她願意花更多的時間來培養學生有條理的去思考的能力,下面就從三方面說說我學習的感受。

一、喚起舊知,爲新知鋪墊。

《用萬做單位的數》這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把大數目改寫成整萬和認識小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課始張老師就對小數的化簡以及整萬進行了複習,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加強知識間的遷移,爲新知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整合教材,爲新知揚帆。

在學習新課內容時,張老師沒有照搬教材,而是選擇了現在國內的熱點大事,也是學生非常熟悉的事件來引出我們新知的學習,接着又結合學生感興趣的宇宙情境圖,出示地球月球間的平均距離大約是384400千米這個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讀題時就感到了不便,從內心激發他們需要改寫的願望,滲透改寫的意識,感受到要改寫的迫切需求。這一點正是我們爲什麼要學習這個知識點的原因。

三、自主探索,爲新知促成。

新課標提出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這一點張老師做的非常好,張老師沒有采用直接傳授的方法來教給學生怎麼改寫,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嘗試如何改寫,很好的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而且在學生嘗試之後張老師又讓學生說說自己這樣做的理由,培養了學生有條理,有依據地進行思考的習慣,以及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和描述學習過程的能力,開放了他們的.思維,增強了他們的能力。

這節課中張老師還“悄悄的”滲透了歸納和演繹的數學思想,課中老師讓學生多次歸納做這類題的方法,剛開始學生說的有些零散,在老師的幫助下,最後一起歸納出了比較全面的解題方法,學生也學會了用這類方法來解題,很好的演繹和詮釋了用萬或億作單位改寫數的一般方法。

我們從中學到了如何去更好的整合教材,讓教材更適合我們的學生;學到了如何促進學生的學習需求,學到了如何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相信在這樣一次次的學習中我們會有進步,我們的教育之路會走的更順更遠。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10

看了《聽名師講課》一書對特級老師的兩節數學課,受益匪淺。他的課堂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去說、去做,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學生的思維與創造能力。特別是他視學生如朋友,平易、謙和,尊重學生,相信學生的教學作風,與他本人樸實無華卻又莊重典雅的氣質,貫穿始終的妙語連珠融爲一體,展示了他淵博的知識底蘊,使我記憶深刻。

杜老師講的是小數的初步認識。課前,他和學生做了幾分鐘的交流。他先告訴學生自己的姓名,從北京來,然後問小朋友:“你們還想問老師點什麼呢?”孩子們有的問:“老師,您在哪兒教學?”有的問:“老師,您幾歲?”他全都親切地作了回答。在這融洽親和的`氣氛中,學生傾刻之間和老師親近了許多,對陌生老師的害怕、疑慮全煙消雲散了。爲下一步順利地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

講課中,他讓學生用自己準備的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紙對摺,再用陰影畫出一部分,說出這是幾分之幾,又讓他們貼在黑板上。孩子們折呀、畫呀,說出了等。貼的時候個子小,夠不着,他把孩子一個個抱起來讓他們貼。每發現有孩子說出一個新分數,他都要誇獎一番:“你真聰明。”“你真了不起!”雖是一聲很平常的讚語,但卻極大地激勵了孩子的自信心。我真切地感到:這不是裝飾門面的造作,這是一種愛護學生的真情的自然流露!

講分數各部分名稱時,他不是膚淺、生硬地去講分數線、分子、分母。而是生動地打比方:我們開頭把一個大圓月餅從中間切開,平均分成兩份,這一刀啊就代表平均分,用一橫表示,咱把它叫分數線。分兩份的"2"寫在下面叫“分母”。這一半月餅是兩份中的一份,就寫在上面。它和下面的分母關係密切,該起個什麼名呢?學生天真地說:“叫分兒。”“叫分女。”他微笑着告訴孩子:“你們想象得很好,等你們長大了也許會創造出新的數學公式,命名爲‘分兒’‘分女’,咱們今天先叫它分子,同意嗎?”我感到:這不是無足輕重的兒戲之舉,它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點燃的是智慧與創造的點點火花。

教學過程有這樣一個環節,他讓學生在黑板上畫出各自所想象的“平均分”。引出分數後,他問學生:用數字表示和用畫、摺紙表示哪個簡便?你同意用數字來表示就把你的畫和貼紙擦掉或拿掉,不同意可以保留。有一位小朋友不願擦他畫的"D"(表示1/2),杜老師便用方框圈起來。接着,他啓發學生說更多更大的分數。剛纔保留自己畫的同學說了一個“百分之一”,老師讓他上講臺畫出這個百分之一,這個孩子畫了幾分鐘,跑來告訴老師:太難了,畫不出來。“那咱用分數表示該怎麼寫?”孩子寫出了"1/100"。經過實踐,這個學生自願又心悅誠服地擦掉了自己的畫圖。這一環節看似簡單,其實,那是在點撥孩子實踐、比較、認知,比一遍又一遍地講術語名詞,效果好得多。這就體現了杜老師獨具匠心的教學藝術。

下課鈴聲響了。孩子們纏着老師再講一會兒,不願讓老師下課。在依依不捨地停止了授課後,孩子們一個個爭着告訴老師:“老師,你的教材好。”“老師,我愛您!”這充滿稚氣又帶着真摯情感的童言,打動了每一位聽課者的心。樸素的感情是最美的,它是孩子對老師的最高獎賞。吳老師激動地說:“孩子們,我也愛你們。”我相信,這羣孩子會把這節課和這位老師永遠銘記在心,終生難忘。

什麼是師生平等、民主討論,什麼是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和學習興趣最佳方式,從這節課裏我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真誠地愛學生,尊重學生,一切爲了孩子獲取知識,設法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和興趣。愛心是敬業的根本,博學是付出的源泉。把講臺讓給學生,把學習、思維的更大空間留給學生,這樣,也就把成功,把美好未來交給了學生。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11

羅老師的這堂課總的來說準備充分,如教師的教具,學生的學具,以及各種不同類型的練習;教師語言精練,教態自然大方,難點突破,重點突出,練習有坡度。具體如下:

一、優點

1、合理的利用教材

圓柱體的表面積這部分教學內容包括: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表面積在實際計算中的應用。羅老師在進行教學時,將側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作爲教學難點來突破,將表面積的計算作爲重點來教學。教學設計和安排既源於教材,又不同於教材。整堂課容量較大,但學生學的輕鬆,教學效果也比較明顯。

2、教師的主導與學生主體的統一

本堂課在教學上採用了引導__放手__引導的方法,通過教師的導,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究。

新課前的複習,由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由長、正方體的表面積到圓柱體的表面積。通過圓柱體模型的演示,引導學生複習圓柱體的特徵,進而理解圓柱體的表面積的意義。

在教學側面積的計算時,先讓學生思考該怎樣計算,再讓學生動手探究。在實踐中,學生很清楚地看到圓柱體的側面展開是一個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求圓柱體的側面積實際上就是求一個長方形的面積。

在學生會求側面積的基礎上,再加上兩個圓面積,從而總結出求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使學生認識到立體轉平面,形變量不變的'辨證關係,培養學生[此文轉於YY空間。com]的觀察分析能力。

二、不足

圓柱體的物體在生活中很普遍,如學生的透明膠帶,礦泉水瓶蓋等,讓學生動手測量這些物體的有關數據,解決實際問題,學生的興趣會更高寫,也讓數學回歸到生活。

練習中,出現三個不同直徑的圓,而出示的圖片卻是三個圓同樣大,直觀效果不明顯。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12

剛纔聽了羅老師執教的數學《年月日》感受很多,這節課上的非常好,我認爲主要有以下亮點:

一、重點、難點把握準確,知識講解清楚。

羅老師對教材能夠認真鑽研,抓住教材特點,準確把握教材重難點,並能圍繞重點設計教學方案,層層深入,注重知識的點撥探究,能結合學生的生活和知識經驗,有效地運用於課堂中。保證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學目標的有效落實,重點突出。通過交流、練習等形式,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過渡自然,教學中善於鼓勵,真誠關注學生自信心的樹立。能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認識年、月、日,瞭解它們之間的關係。站在學生的角度,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營造了一種寬鬆、平等的教學氣氛,讓學生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解決問題,充分讓學生表達,讓學生體驗到成就感。對教學難點,能夠採用不同類型的教學方法,拳頭記憶法(凸起的地方每月是31天,凹下去的地方每月是30天(二月除外),或歌訣記憶法(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日永不差),增強學生的記憶,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運用的好,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羅老師能把遠教資源充分運用於課堂教學中,通過形象直觀的圖文引導學生觀察、想象和探究,幫助學生掌握新知識,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有效提高。特別是年月日的形成的由來教者採用動畫形式演示即直觀又形象使學生一目瞭然,記憶紮實。

三、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整節課都是通過韓老師的引導讓學生通過觀察、說、想、發現探究新知,始終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過程中進行的,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其中羅老師組織大家通過觀察年曆表知道大小月的知識點,學生在輕鬆的環境下掌握了這一知識。羅老師還給學生創造了大量的時間和空間,去參與新知識的探究,學生積極性很高,課堂氣氛活躍。做到了全體學生都參與到了新知識的探究。

四、評價及時合理

羅老師十分重視有意義的合作學習,並重視教給學生合作的策略,及時對合作好的學生作出公正合理的評價。比如,學生小組活動時,先討論應該怎樣填才能讓別人一看就明白哪幾個是大月,哪幾個是小月,最後請小組代表發言,這樣的合作是有意義的合作。學生在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發現、分析、整理出更多的數學知識,讓每個學生都學到了有價值的數學。對於學生來說,無疑是一次創造思維能力的鍛鍊。總之、整節課,學生在輕鬆愉快、民主的學習氛圍中主動探索發現新知,體驗了自主探索的樂趣,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也享受了成功的喜悅。

五、板書設計合理

板書設計能突出重點,能讓學生很清楚的看出年它們三者之間的關係,年大於月、月大於日,而且印象深刻記憶紮實。突出了本課的難點。有利於同學更好的鞏固和掌握本課所學知識。

意見和建議:

教師還可以進一步放手,讓學生充分想象、猜測、探究和驗證。在對大小月天數及平閏年內容教學時,老師用多媒體的展示代替了學生的探究。教師可以在教學一開始就多出示些年份每月的天數,給學生以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仔細的觀察、分析和討論,發現每月天數和不同年份二月天數的規律,得出結論。同時在探究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時,可以讓小組同學選擇連續的四年,讓每位同學選擇一題除以4進行計算,然後由組長把小組同學的結果填寫在一起觀察比較,並交流發現的規律,然後在全班交流碰撞探究的火花,這樣做就能避免教師代替學生思維,有效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問題讓學生提、規律讓學生找、結論讓學生下”的一切“以學生爲主”的教學理念,也能從真正意義上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尋找規律、探索研究”的能力。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13

這節數學課《確定位置》給我的總體印象是:

一、這節課給我的感覺

1、楊老師的談話引入做得挺好,她首先是通過創設情景,出示三位航天員,並說明神舟7號發射成功,圓了幾代中國人漫步太空的夢想,讓全中國人爲之驕傲和自豪。科學家要在茫茫的大草原上迅速準確地找到返回的航天員的位置,首先要確定好什麼?由此引出學習確定位置的重要性。“座位”是一個學生感興趣且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使學生感到確定位置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加深了學生對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印象。例如用數對寫出小青的位置,根據領到的數對找到自己的新位置,這些活動都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回顧這節課,學生在有意創設的來源於生活又富有活動性的學習情境中,學得積極主動,趣味盎然,在主動參與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2、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充分利用實物數學,讓學生動手、動眼,利用小組工作,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變學會爲會學。整個課堂還是很活躍的。

二、三個方面可以肯定

1、目標定位準確,能很好的根據這一學段的教學目標。切實可行的定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2、教學設計合理,能充分考慮這一年齡段的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的引導和以學生爲主體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得整節課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3、教學理念新穎,在課堂中能充分的.使用以學習者爲中心的教學方法,充分使用實物教學、小組討論交流。教師能恰倒好處的進行引導,課堂氛圍良好,師生關係融洽,教師充分調動起了學生的熱情。

4、學生知道細緻、學法深入,通過整節課的教學體現了學生的學習方法變了。通過教師耐心、細緻的引導的學生學習,使她感到了學習的快樂。

三、整節課特色

1、能在教學當中注重學生的年齡特色,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學生進行個性教育。

2、構建合理。能充分考慮不同年齡段的不同特點。構建、營造出新穎,富有生命活力的課堂。

3、層次清晰,能根據教學的重難點,有的放失的層層推進,由易到難,由簡單到複雜,使教與學的過程一目瞭然。

四、提幾點建議

1、要重視課堂評價,在課中對學生應進行及時準確的評價,增加他們學習的信心。

2、教學語言不太規範,有些慣用語言應儘量少出現。

3、要重視小組交流的有效性,不要流於形式。

這就是楊老師這節課給我的總體印象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14

億以內數的認識是學生在認識了萬以內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對大數的認識和學習,怎樣根據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和認知規律,並結合“以學生的發展爲本”的教學理念設計教學,是這節課的着重研究的內容。教學中,呂波老師紮實的教學功底、自然親切的教態、清晰的教學流程與層次、有效的教學策略均令參與教研的老師們印象深刻,特別總結幾處亮點,與大家交流:

1、注重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進一步建立數感。

大數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但對於四年級的孩子來說既熟悉又相當的陌生,他們最缺乏的是對大數的感性認識。爲了讓孩子們感受日常生活與大數的聯繫,導入部分引用孩子們生活中豐富的大數實例,這樣的導入貼近生活又直奔課題,簡潔又富有實效,一開始就把孩子們的眼球牢牢地吸引住,同時讓孩子們切實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樹立學好數學知識的信心與決心。課尾階段,呂老師又列舉了寧波各縣、市、區的人口分佈情況,特別是用線段圖的方法,通過數形結合和孩子們的猜一猜、估一估的活動,進一步建立數感。通過感受一億有多大,進一步使孩子們感受大數在生活中的應用。

2、注重調動學生已有知識經驗,促進知識遷移。

學生在前面所學的100以內的數的認識,1000以內的數的認識,10000以內的數的認識,以及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10的關係等知識和經驗,都可以在本課的學習中發揮積極的遷移作用,呂老師充分利用了這些有利條件進行教學。譬如,引導孩子讀數時先讀後四位再讀前四位;從記數器讀數到數位順序表引入等等策略都激活了學生的相關知識基礎促進知識的遷移。

3、注重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與能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教學中,藉助記數器探究十進制計數法,進而自然地引出數位順序表;通過倒着數、順着數,一萬一萬地數、十萬十萬地數、百萬百萬地數……,按自己喜歡的方式數把數位、計數單位、數級、進率等重要概念掌握、理解得十分清晰、透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體地位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15

這次有幸聽了張老師的《解決問題》一課,反思如下:

1、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景。

在本節課課中,張老師圍繞着教學目標,創設了一系列學生所喜聞樂見的問題情境,比如例題中的團體隊形問題、練習中的晨跑問題、家庭中的垃圾問題、照片問題、春遊問題等,學習材料充滿了真實感和親切感。學生根據這些材料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在這過程中,學生產生了求知的慾望,嚐到了成功的樂趣,增強了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設計,不僅使教學變得更加生動,而且在數學與生活實際問題之間築起了一座暢通的橋樑。

2、引導學生用語言準確、連貫地表述思維過程

在用兩步乘法計算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張老師始終讓學生尋求多種方法來解決問題,並在多種方法的尋找中,加強學生的說理能力,讓學生說說不同的方法所求的每一步分別表示什麼,引導學生用語言準確、連貫地表述思維過程。

3、練習設計由淺入深,展示數學的應用價值。

本節課的練習即跑步問題、家庭中的垃圾問題、照片問題、春遊問題由淺入深,創設的問題情境具有靈活性、多變性。學生根據題目所提供的材料,去選擇、去優化,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策略,如最後的春遊問題,讓學生在尋找哪一種方法更省錢的過程中,尋找到了解決實際問題的最佳策略。這樣教學不僅給學生萌發求異思維創造了一個廣闊的空間,而且也使學生切實地體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從而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和信心。

4、注意開展小組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在課堂上以小組活動爲主體,創造了一種和諧的、民主和學習氛圍。每個問題的提出,先是由學生獨立思考,再到同桌商討,最後再小組合作解決。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增強學生的合作能力,與別人交流的能力。特別是最後一個旅遊問題,學生一開始沒有想到買團體票,他們覺得沒有到50人,就不能買團體票,通過小組討論,他們覺得可以加兩個老師,最後又想到可以多買兩張票來湊足50個人。在小組合作中,他們的思維更開闊了,數學應用能力也更強了。

但是,我在這裏也碰到了預設與課堂生成的矛盾。我在預設中先告訴學生:老師是免票的。但上課時由於緊張,忘記告訴學生,在反饋時,學生想到可以加兩個老師,我本可以順着學生的思路,就加兩個老師湊足50個人。但我想着自己的預設,就生硬地告訴學生說老師是免票的,錯過了課堂生成精彩的好機會。事後我想了一想,可以在學生說加兩個老師,贊同學生的做法後,再次提出如果老師免票的話,怎麼辦?再讓學生思考。這樣整節課可能更完善。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16

本節課,老師能從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出發,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設計教學。教學中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我覺得老師對新課程理念的領會是深刻的,教學方法把握得當,營造了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教學思路清晰,教學設計有層次。

這是一節的課,其中既有結論的推導,也有結論的應用。整節課,教師能根據教學內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學思路,注重培養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究的訓練,每個操作環節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動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突出重點難點的內容,整個教學詳略得當,重,難點把握準確。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2、尊重學生的知識體驗,找準學生新知的“最近發展區”。

對於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化爲學生自身的知識,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學生從“實際發展水平”向“潛在發展水平”的橋樑,學生的思維從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領域。數學學習是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的一種自主建構過程。教學時,老師注重從學生的這一數學現實出發,從學生熟悉的“ ”入手,明確,從而引入用一個新的。創設具體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知識體驗,促進他們有效地開展建構活動。

3、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課程資源。

新課程實施的一個突出變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學的唯一依據,不再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而是提倡教師依據自己所追求的,想要達到的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組合、再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體現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於教材。如老師都有把生活中的“汽車標誌”、“國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圖片等搬入的課堂,可以說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細枝末節”,放置在紛繁複雜的社會場景中簡直不值得一提,但我們驚喜地發現,正是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爲學生應用數學知識、感悟數學價值的有效載體。學生從這些生活畫面中體會到了其中的數學算理。這樣的設計更貼近生活,而且將知識化靜爲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在“生活”與“數學”的一拍即合之下,才生成了如此經典的課堂。

4、注重開展自主學習,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間。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三位老師摒棄了“師生問答”的傳統教學模式,組織、引導、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說一說,並讓學生上臺展示。尊重了學生的意見,發揚了學生的個性,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實現了由單一被動式接受學習向自主探究式學習的轉變,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羣體的積極性。

5、注重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學要求,在教學中沈老師特別注重分組活動,分工合作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學模式,發揮羣體的積極功能,使不同學力的學生都能自主地,自發地參加學習和交流,提高個體學習的動力和能力,並達成團體目標。學生都主動投入,學生的全面互動,在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感性認識。在小組探討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現,她對小組裏交流的要求說得明確而簡要,我們可以明確地觀察到,這對學生的操作,對整節課的展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組討論流於形式的現象。

6、教師能夠恰當的運用教具

儀器、電教設施使比較難理解的抽象思維變得直觀、形象、生動,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7、教師在複習

引入、新課、練習設計中能夠關注全體學生,尤其關注差生,給足練習時間,教學效果很好,達到了目標的要求,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發展。

8、教態自然親切,師生關係融洽。

新課程,給我們更大的啓示,要關注學生,給學生一個寬鬆的氛圍,給一個合理的,恰當的,鼓勵的評價。老師很好的注意到了這一點。整堂課,老師始終面帶燦爛的微笑,對於學生漂亮的發言,總是,給予學生掌聲和讚揚聲,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感。對於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學生,老師總是耐心的加以啓示,引導,點撥。讓學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錯了也不要緊,讓學生處處,時時感受到老師的溫暖,班級大家庭的融洽,和諧。

當然,每一節多多少少會留下一些遺憾。我有幾個人觀點,純屬“一家之言”,現提出來與各位共同商榷。

以上僅是我個人的一些粗淺看法,還請各位同仁指正批評。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17

六年級X老我們展現的是一節樸實無華但具有一定教學效果的課。

陳老師給我的教學啓示是:

1、教學重難點拿捏準確。一開始複習圓的面積公式爲整節課設下鋪墊,因爲圓環的面積也就是大圓的面積減去小圓的面積,重點複習圓的面積計算爲一些中下生起到很好的喚醒作用。接着馬上就接入新授課內容,圓環形狀的花圃並導出本課課題,讓學生在情境中進入新課學習,圍繞圓環面積進行一系列教學活動。使學生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知識解決問題,整個教學重點凸顯而出,教學目的非常明確。

2、在教學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讓學生剪圓環,親身體驗圓環的行程過程,直觀的操作降低了中下生對圓環知識的理解難度,也使全體學生對概念理解、公式推導起了很大作用。看似簡單的知識,陳老師還是使學生在探索中學習,使自己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使六年級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產生動力,這樣學習上才能積極思考,在學習過程中克服各種困難。

3、練習設計圍繞重點展開,雖然題目不多,但每道題都有不同特點,各有代表性,第一題是緊靠例題直接給出兩個半徑,第二個圖形是給出兩個直接,求圓環面積,與第一題相比有了一點轉折。第二題是知識運用,通過要求學生認真讀題,然後畫圖理解題意,這個教學環節很值得借鑑,高年級學生對應用題如果真的認真審題,能根據題意畫圖,其實已經解決了一半,好的學習方法能幫助學生解決困難,減少困惑,很值得學習。

自己一點與本節課關係不大的看法,平時黑板板書以及學生作業要求最好能更細心,更規範,黑板上學生的版演結果的單位都沒小括號,展示學生作業本時發現學生也沒有。細微地方不知道考試是否扣分,但嚴謹的細節也是數學科所要求的。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18

一、課前引入比較有新意

數學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來展開教學,所以艾老師在本節課開始時,先讓學生來猜一猜發到的古文中有幾個字,這樣一來,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體現了學科間的聯繫。另外,讓學生先來估計一下有幾個字,也培養了學生對數的估計能力,同時通過這一活動,也可以瞭解到學生的知識的基礎,充分了解了學生的認知起點以後,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教學,學生已經會的,就不必過分強調,對於學生還未理解的,就可以放手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獲取新知。

二、注重學生對於1000的概念理解

發展學生的數感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任務之一。數的認識由100以內擴展到1000以內,數目增多了,增大了,內涵更豐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在引出1000之前,蔡老師首先讓學生明白數數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但是隨着數量的增大,可由之前的一個一個數,十個十個數擴展到用更大的計數單位來數。爲了讓學生建立具體的數感,教師又利用小棒,讓學生從一個一個數到十個十個數,再到百個百個地數,最終引出10個一百是1000。在整個過程中,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及時進行強化,相信學生腦中所建立的1000這個概念,已經相當深刻了。隨後,蔡老師又讓學生再去數一數剛纔的古文,“你打算怎麼數?”學生很自然地便能夠自主優化出最佳的數數方法,一百一百地數。通過這一活動,再一次強化了1000在學生腦中的印象以及對於1000的感受與認識。這一系列的教學設計,都充分體現了教師對於教材、對於學生的充分鑽研。

三、運用計數器讓學生明確數的組成對於不同的計數單位,所表示的數的意義是不同的

蔡老師運用計數器直觀地向學生展示1000以內數的組成,通過在計數器上撥出不同的數,使學生在瞭解到數的組成的同時,也解決了讀數中出現的幾個特殊情況,當中間出現0時,不能省略,因爲這一個0是表示佔位。

四、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數是數出來的

本節課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充分重視數數。教師設計了各種形式多樣的活動引導學生數數。如讓學生從千字文中找到第985個字後接頭往下數,在這一過程中,蔡老師首先讓學生自己再數一數,然後由學生上臺示範數,再由學生自己數,最後讓全班一起數,讓學生充分感受數數的過程,突破學生在數數中遇到整十整百的難關。隨後,又能過三輛火車,由淺入深,體現了練習的層次性與開放性。最後又通過生活中的數,讓學生體驗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密切了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19

本節課,老師能從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出發,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設計教學。教學中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我覺得老師對新課程理念的領會是深刻的,教學方法把握得當,營造了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教學思路清晰,教學設計有層次。

這是一節( )的課,其中既有結論的推導,也有結論的應用。整節課,教師能根據教學內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學思路,注重培養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究的訓練,每個操作環節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動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突出重點難點的內容,整個教學詳略得當,重,難點把握準確。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2、尊重學生的知識體驗,找準學生新知的“最近發展區”。

( )對於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化爲學生自身的知識,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學生從“實際發展水平”向“潛在發展水平”的橋樑,學生的思維從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領域。數學學習是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的一種自主建構過程。教學時,老師注重從學生的這一數學現實出發,從學生熟悉的“ ”入手,明確 ( ) ,從而引入用一個新的( )。創設具體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知識體驗,促進他們有效地開展建構活動。

3、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課程資源。

新課程實施的一個突出變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學的唯一依據,不再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而是提倡教師依據自己所追求的,想要達到的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組合、再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體現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於教材。如老師都有把生活中的“汽車標誌”、“國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圖片等搬入( )的課堂,可以說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細枝末節”,放置在紛繁複雜的社會場景中簡直不值得一提,但我們驚喜地發現,正是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爲學生應用數學知識、感悟數學價值的有效載體。學生從這些生活畫面中,不僅聯想到了“ ”“ ”,更重要的是結合具體表象辯證地體會到了其中的數學算理。這樣的設計更貼近生活,而且將知識化靜爲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在“生活”與“數學”的一拍即合之下,才生成了如此經典的課堂。

4、注重開展自主學習,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間。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三位老師摒棄了“師生問答”的傳統教學模式,組織、引導、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說一說,並讓學生上臺展示。尊重了學生的意見,發揚了學生的個性,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實現了由單一被動式接受學習向自主探究式學習的轉變,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羣體的積極性。 5、 注重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學要求,在教學中沈老師特別注重分組活動,分工合作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學模式,發揮羣體的積極功能,使不同學力的學生都能自主地,自發地參加學習和交流,提高個體學習的動力和能力,並達成團體目標。學生都主動投入,學生的全面互動,在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感性認識。在小組探討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現,她對小組裏交流的要求說得明確而簡要,我們可以明確地觀察到,這對學生的操作,對整節課的展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組討論流於形式的現象。

6、教師能夠恰當的運用教具、儀器、電教設施使比較難理解的抽象思維變得直觀、形象、生動,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7、教師在複習引入、新課、練習設計中能夠關注全體學生,尤其關注差生,給足練習時間,教學效果很好,達到了目標的要求,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發展。

8、 教態自然親切,師生關係融洽。

新課程,給我們更大的啓示,要關注學生,給學生一個寬鬆的氛圍,給一個合理的,恰當的,鼓勵的評價。老師很好的注意到了這一點。整堂課,老師始終面帶燦爛的微笑,對於學生漂亮的發言,總是,給予學生掌聲和讚揚聲,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感。對於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學生,老師總是耐心的加以啓示,引導,點撥。讓學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錯了也不要緊,讓學生處處,時時感受到老師的溫暖,班級大家庭的融洽,和諧。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20

、新課過渡自然,陳老師在教授新課前教師精心設計了比賽計算題,把學生分成兩組來進行計算比賽。比賽結束後,引導學生觀察發現規律。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還爲新課作好了鋪墊。

、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整節課都圍繞連減的簡便運算進行教學。鼓勵學生算法多樣化,能列出不同的算式,能根據算式的特點進行計算,培養學生靈活計算的能力。

、注意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先讓學生自主探索並說說自己的算法,留給學生時間去討論、分析、比較、總結,選擇哪一種算法簡便,並在理解算法的基礎上讓學生舉例子,這樣可以達到理解應用的更高層次。

四、注意培養學生正遷移的能力。每種簡便運算的情況都是先舉例,然後學生再仿照例子做對應的練習,再總結。這樣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學生就更容易掌握知識。

五、練習形式多。通過不同形式練習,使學生掌握所學知識。

建議引導學生在接觸一道計算題時,首先分析題目的數字特點。再選擇簡便運算的方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