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建國67週年主題徵文:娃娃學好科學就是我的中國夢

來源:瑞文範文網 1.05W

紀念建國66週年徵文:娃娃學好科學就是我的中國夢

紀念建國67週年主題徵文:娃娃學好科學就是我的中國夢

螺絲刀、剪刀、鑷子,在茶几上隨意擺放,一位老者正全神貫注地擺弄一個網球大小的空心銅球。“您在忙什麼?”“我正在做小學生科普講座的教具。”

這是XX年5月7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領導手捧鮮花,來到我國著名激光化學科學家、中科院院士xx家中,爲其祝賀75歲生日時看到的景象。

我國第一個面向青少年的院士工作站、我國首位擔當科普大篷車義務講解員的院士。“我只要還能做得動,就會繼續發揮餘熱,做更多的科普工作。” 在成就等身的xx院士看來,兒童科普也是值得他畢生追求的事業:“這是我最得意的、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用這個裝置,我不用電,只用磁鐵,就能讓燈亮起來。”在大連市xx區中國小生科技活動中心xx院士科普工作站裏,xx院士被孩子們花一樣的笑臉包圍。他正在爲同學們作科普講解和實驗演示。

“哇”、“太神奇了”、“怎麼做到的”,“這就是我來要給你們講的電磁感應原理。”80歲的xx院士同樣滿臉笑意。

寓教於樂,xx院士總是像變魔術一樣演示科學原理,吸引青少年探索科學現象的熱情。用一面鏡子和一塊三棱鏡把照進窗內的一道陽光,“變”成了一束斑斕的赤橙黃綠青藍紫七彩光,映在了雪白的牆上;讓一位同學站在絕緣檯上手扶靜電起電機,數秒後,當她“怒髮衝冠時”,全場的學生都在歡呼中看到了“有形”的靜電力;爲了讓學生們親身感受到大氣壓力的存在,他特意做了一個“馬德堡半球”裝置,將兩塊有機玻璃中間抽成真空,讓學生們自己動手看能否將其拉開……科學殿堂的神奇和美深深打動了在場的同學們,邊聽“院士爺爺”講解原理和實驗方法,邊舉手表示“我也要試試”。

在一般人看來,院士講課的對象至少應該是研究生。然而,沙院士卻熱衷於孩子們的科普知識推廣,並且分文不取。他的“聽衆”涵蓋了國小生、國中生和青少年。這裏有一份“清單”,記錄了沙院士曾經的“科普足跡”:黑石礁國小,黑石礁青少年科普俱樂部,xx區天河中學,甘井子區格志中學,旅順光榮國小等幾所國小……

“科學要從娃娃抓起”,xx院士始終認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源自於沙院士自己的成長經歷。

“其實少年時期鼓搗‘怪東西’的時候,並不知其所以然,現在回想起來,那就是對自然科學產生的興趣。逐漸地,學科學、鑽研科學像吃飯睡覺一樣成爲我生活的第一需要。”xx院士這樣說。

xx院士曾經回憶:“記得讀高小的時候,我曾自己動手做了一臺無線電礦石收音機。從中藥店買來名叫“黃銅礦”的小石頭(硫化鐵晶體),然後用一根銅絲做成針尖與礦石面接觸就成了檢波器 ,長大後才知道這就是現代半導體二極管的雛形。當時我覺得,親自動手做實驗可比只背書本有趣多了。喜歡做實驗,並不等於“排斥”書本,而是不滿足於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有一段時間,我把學校圖書館所藏的科普書籍差不多都借來讀了。”

xx院士認爲,大部分優秀科學家的道路都是從興趣引發的,現在社會上做的科普工作也都是要引發孩子們的興趣。如今,“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深入人心。但記得“文革”時期,知識分子被打成“臭老九”,就在那樣的情況下,我們搞化學激光的一個小組仍然冒着風險上班做實驗,就是武鬥期間也沒有停過。大家當時私下交流想法,很簡單的解釋就是興趣,那時的化學激光對大家來說是一個新鮮而神祕的領域,值得我們去“探險”。

“況且最重要的是,這個成果拿出來,實質上是對國家大有益處的,所以我們寧可自己受點苦,也要繼續實驗。”xx院士說:“我們這一代人是看到過祖國的科技落後的局面的,讓中國的科技力量強大起來,是我成長過程中逐漸明晰的夢想,相信也是全體科技工作者的夢想。現在,這一夢想需要傳承,娃娃愛科學、學科學,就是我的中國夢。”

“趣味科學實驗,動手又動腦;探索自然奧祕,培養創新能力”24個天藍色的大字嵌在工作站的牆壁上,這是xx提出的建站宗旨和追求。

面對工作一絲不苟,平時在大家眼中,沙院士是一個和善的小老頭,不認識的人經常叫他“老師傅”。

而就是這位樸實無華的老人,不但發揮專長,勵志科普,還總是默默地奉獻愛心。多年來,他積極響應大連化物所工會號召,爲患重病的職工慷慨解囊;XX年,他從獲得的“何樑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的獎金中拿出10萬元捐給了化物所,作爲研究生的獎勵基金。在四川汶川地震中,他一如既往,多次捐款,以實際行動支援災區人民。

最令人難忘,還是xx偕同夫人餘道容資助失學兒童、貧困生重返校園的事蹟。

XX年8月下旬,xx院士赴xq烏魯木齊參加中國科協學術年會,夫人餘道容同行。當得知當地因家庭困難失學、輟學的兒童較多,尤其女童居多時,他們決定向“春蕾計劃”捐助,每年出資2800元,資助7名xq特困學生的學雜費、書本費,直至她們完成九年義務教育。

隨後,xx夫婦又陸續資助了四川5名漢族學生和5名藏族學生,每年出資7000元,直至他們完成九年義務教育。這樣,沙院士夫婦目前共捐助xq、四川等地的17名貧困兒童,除了按時將學雜費、書本費寄去外,xx還經常爲孩子們郵寄有教育意義的書籍。尤其令人感動的是,爲了使一名聾啞兒童走進校園,年過七旬的xx夫婦不顧體弱多病,勞苦奔波,多方聯繫,終於使這位殘疾孩子能夠享受與同齡人一樣的受教育權利。

有人問xx,你能當上院士,有什麼祕訣嗎?他回答:“其實,我從來沒有立志要當院士,也沒有想到自己會有幸被選上。我的意思是隻要你努力學習,有了紮實的基礎,又能在科研工作中開動腦筋,有創新精神,爲國爲民作出了貢獻,就是個優秀的科學家,而不在於有多高的‘桂冠’。”

“求真理,淡名利;愛科學,喜創造。煉意志,健身體;爲人民,永不疲。”這是xx1999年爲他的母校成都石室中學校慶而作的題詞,大連化物所的研究生將xx的題詞作爲座右銘懸掛在牆壁上。我們欣喜地看到,xx一生追求的夢想正在影響着年輕的一代,成爲他們奮鬥的方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