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論文範文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31K

會計論文,是用來進行會計科學研究和表述會計科學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進行會計研究和總結會計工作的一種手段,又是表述會計研究成果,進行會計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本文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20xx會計的論文範文,僅供參考。

會計論文範文3篇

20xx會計論文範文篇一:

爲適應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自90年代初期開始,我國在會計領域邁出了改革的步伐。會計改革是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廣泛的範疇,它包括會計制度的改革、會計手段的改革、會計管理體制的改革、會計教育的改革以及會計觀念的變革等,其中會計制度改革是會計改革的實質和核心,它不僅是會計改革成敗的決定性因素,而且反映着會計改革成效

的優劣。

一、我國會計制度改革的不足

(一)行業會計制度的具體行爲規範不適應企業改革的要求

目前各企業所執行的具體會計規範是在《企業會計準則》指導下的行業會計制度,這套規範體系存在着諸多不合理之處:(1)不能適應企業經營多元化發展的要求。隨着市場機制的日益完善和風險機制的日益形成,多元化經營將成爲企業經營的必然趨勢和戰略選擇。多元化經營必然使企業涉足於各不同行業、不同性質的經營業務,而執行現行會計規範要求企業對不同行業、不同性質的經營業務分別設置帳戶,並採用不同的會計程序與方法進行會計處理,這不僅增加了多元化經營企業會計覈算的工作量,影響覈算效率和質量,而且難以保持口徑一致,反映綜合的財務會計信息。(2)不利於會計信息的行業比較和分析。執行行業會計制度,使得不同行業、不同企業會計處理所依據的原則、程序、方法各不相同,這就必然導致會計信息在行業、企業之間失去可比性,不便於投資主體對潛在投資對象的比較、分析和選擇,最終不利於資金的合理流向和資源的優化配置。(3)不便於投資主體對企業實施有效的財務監督。企業各投資主體對企業實施財務監督的主要依據是財務會計信息,然而,一方面各投資主體出於增加投資收益、迴避投資風險的考慮,會不斷的改變投資對象,使資金經常性地從一個行業轉向另一個行業,或同時分佈於若干不同行業;另一方面不同行業又執行不同的財務會計制度,在這種情況下,投資主體要實施財務監督就必需熟悉不同行業的會計處理原則、程序和方法,這無疑加大了財務監督的難度,影響財務監督效率。

(二)現行會計制度在構成上缺乏完整性和系統性

完整性和系統性是現代會計制度應具備的基本特徵。所謂“完整性”是指會計制度應包括和覆蓋全部會計實務,使每一會計行爲,每一會計事項都有相應的制度予以規範;所謂“系統性”是指現代會計制度應是在會計目標統一約束下,由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多分支、分層次的會計制度構成的有機體系。然而,我國現行的會計制度基本上是圍繞企業常規會計事項由國家統一制定,在構成上缺乏完整性和系統性,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1)一些現代會計分支尚未納入會計規範體系。近年來,隨着會計領域的改革開放以及會計理論研究的深化,一些新的會計分支,如人力資源會計、質量成本會計、物價變動會計、金融工具會計等早已爲人們所熟悉,然而,有關這些會計分支,我國目前尚無具體的制度或準則規範,使得現行會計規範在內容上殘缺不全,儘管一些企業認識到需要通過會計系統確認和計量人力資源的耗需要覈算與報告物價變動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的影響,需要覈算和報告金融資產、金融負債及其對股東權益的影響等等,然而由於缺乏這方面的準則、制度,使得企業會計人員力不從心,或只能按各自的需要作出不規範的會計處理。(2)許多企業缺乏健全、完善的內部覈算制度。完善的會計規範體系不僅包括國家統一制定的各個層次的會計規範,而且還包括企業根據其經營特點和管理要求制定的內部覈算制度和辦法,包括會計覈算的基礎管理制度和辦法、成本覈算制度與辦法、內部財務成本的分析考覈制度及辦法等。然而,目前許多企業只執行統一層次的會計規範,而無完善的內部覈算制度與辦法,這一方面損害了會計制度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另一方面則往往導致企業成本不實、帳目不清、數據不真。

(三)會計制度改革的國際化進程緩慢

《企業會計準則》的頒佈實施,標誌着我國會計在國際化進程中邁出了關鍵的一步,但其進展不盡人意。現行會計規範在許多方面與國際會計準則尚未協調,甚至差異較大,例如有關固定資產折舊、存貨計價等會計方法,國際會計準則規定在保持一致性的前提下,企業可以自行選擇,而在我國的會計準則和制度中,有關這些方法的選擇作了較嚴格的限制,因此,一些在國外被廣泛使用的會計程序和方法,如加速折舊法、成本與市價孰低法等在我國尚未獲得用武之地,或在應用的範圍上受到嚴格限制。再如,國際會計準則對企業集團分部業績報告的編制、通貨膨脹條件下的財務報告等均制定了相應的會計準則,而我國尚缺乏這方面的準則規範。由於這些差異的存在,使得我國的會計信息缺乏國際可比性,不能充分發揮其“國際性商業語言”的功能,這正如我國的涉外企業需要按照我國會計準則與上市地或子公司所在地會計準則編制兩套口徑不同的會計報表,並分別由不同國別的註冊會計師進行審計。這充分表明,由於會計規範的差異,一方面使我國涉外企業的會計工作量增大,會計信息成本上升,不利於這些企業的國際性競爭,另一方面有礙於我國市場經濟的國際化發展和企業經營的國際化拓展。

(四)現行會計規範的協調性差

在我國,自《企業會計準則》出臺後,分行業、分所有制頒佈了一系列會計制度,對相關事項的核算與報告作了許多規定,如《公司法》第六章對公司制企業的財務會計作了一系列規定,《

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實施細則》第三章對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編制和披露作了若干規定。這些規定從基本面看,與會計制度的規定是一致的,但也存在諸多不協調的方面,以報表種類的設置爲例,工商企業會計制度規定應編制的財務報表主要是資產負債表、損益表、財務狀況變動表、利潤分配表和主營業務收支明細表(商品銷售利潤明細表),而《公司法》規定企業除編制幾個基本財務報表外,還應編制財務情況說明書,對主營業務收支明細表(商品銷售利潤明細表)則沒有明確要求。新近出臺的《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則規定企業須編制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股東權益增減變動表、應交增值稅明細表、利潤分配表以及分部營業利潤和資產表等。由於相關法律規定不一致,就可能導致企業會計人員在實務操作中無所適從,比如一個從事產品製造的股份有限公司,是應執行《工業企業會計制度》還是按《公司法》規定處理,是無從明確的,結果可能導致同一類型企業按照不同的規定進行處理,損害會計信息的可比性。

(五)會計制度的嚴肅性受到損害

會計制度作爲指導各企業進行會計處理的規範,具有強制性和嚴肅性,也即各企業會計人員均應自覺地按照會計制度的規定進行覈算和報告,但在現實中,一方面,由於監督措施不力,導致一些企業爲了自身局部利益而在會計處理上“各盡所需”,主要表現在一些企業的會計人員置會計制度規定不顧,完全按廠長、經理的意圖進行會計處理,導致覈算不實、數據不真,或設置“兩套帳”以應付財政、稅務等機關的審查,更爲甚者,一些審計部門和審計人員,在執行審計業務時,爲了不得罪客戶,不顧執業規範而按客戶意圖進行審計,提供虛假審計報告。另一方面,由於執法不嚴,縱容了違規違紀行爲,比如一些企業雖然在審計或財務檢查中查出了不少問題,但在處理上大多是“限期糾正”、“下不爲例”,對負責人從輕處理或不予處理,這就縱容了會計上的違規違紀行爲,致使一些企業違規行爲屢查屢犯,屢禁不止。

二、深化我國會計制度改革的思路

會計制度改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其總體目標在於建立與現代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健全的、完善的會計規範體系。根據這一目標,我們提出以下改革思路:

(一)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構建企業會計制度

改革會計制度是建立和發展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而市場經濟的發展是一個從不完善到完善、從不規範到規範的動態過程,因此,從理論上說,會計制度應隨市場經濟的發展而不斷地進行改革和完善,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各不同階段企業經營的特點。但事實上,會計制度變革與市場經濟發展具有不同的特徵。首先,市場經濟發展作爲客觀環境的變化,具有其內在的規律性,而會計制度變革是從屬於市場經濟的一種行政行爲,缺乏內在必然性的因素;其次,市場經濟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具有動態性和連續性,會計制度變革則是依據一定時期市場經濟運行的相對穩定特徵,對原制度進行修正和革新,其變化具有間歇性和相對穩定性。以上兩個方面表明,會計制度的改革不僅要考慮當前的市場環境,而且要能體現市場經濟發展的未來趨勢及其規範化的要求(即具有前瞻性),以便能指導和規範不斷出現的新業務、新事項的會計處理。

1建立能適應各個行業的統一的會計規範體系。適應這一要求,國家有關部門應改革以行業會計制度規範企業會計處理的狀況,儘快制定和頒佈能適用於各行各業的《具體會計準則》,以使企業能對不同行業、不同性質的經營業務按統一規定進行會計處理,簡化企業的會計處理程序和處理方法,提高財務會計信息的綜合程度和可比性。

2制定和完善各項資本經營業務的會計處理規範。隨着企業集團化經營戰略的逐步實施,每個企業都可能發生各種形式的資本經營事項,這就要求有關部門改革過去那種針對企業常規經營業務制定會計制度的狀況,爲各種形式下的資本經營事項制定出相應的會計處理規範,並納入統一的準則體系。

(二)按“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原則完善會計制度

現代會計在構成上具有橫向多元、縱向多層的特點。橫向多元即如前所述,現代會計除傳統意義上的企業會計、預算會計外,還包括人力資源會計、金融工具會計、租賃會計、通貨膨脹會計、破產清算會計等若干分支;縱向多層則指現代會計是由宏觀會計、社會責任會計、企業(單位)會計、內部責任會計等若干層次構成。以上各個分支、各個層次相互聯繫、相輔相成,共同構成完整的現代會計內容體系。與這一體系相適應,現代會計制度應按“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原則予以構建和設置,這裏的“橫向到邊”就是會計制度的構成在廣度上應具有全面性,既要包括對傳統財務會計事項的規範,又要針對各現代會計分支,制定出相應的準則和制度,如通貨膨脹會計準則、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租賃會計準則、人力資源會計準則等。“縱向到底”就是會計制度的構成在層次上應具有完整性,它包括兩方面含義,其一,與會計構成的層次性相適應,現代會計制度既要包括宏觀會計、社會責任會計等方面的準則或制度,又要包括企業(單位)的會計準則與制度;其二,與會計制度制定主體的層次性相適應,會計制度既要包括國家統一制定的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又要包括各企業(單位)根據統一會計準則或制度,結合企業(單位)實際情況制定的內部覈算制度。

尚須指出,無論是“橫向到邊”還是“縱向到底”均是一個相對的動態的過程,從辯證的觀點看,這裏的“邊”和“底”均是無止境的,理由在於:其一,隨着我國會計改革以及會計理論研究的日益深化,將會不斷拓展新的會計領域,形成新的會計分支,進而需要有新的會計制度來規範這些會計領域的會計行爲,這表明會計制度在“邊”的擴展上具有無限性;其二,隨着集團化經營的進一步發展,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層次不斷增多,進而使得企業內部覈算制度與辦法的層次不斷增加,這表明會計制度在“底”的延伸上具有無限性。

(三)加快我國會計規範的國際化進程

會計規範作爲一種上層建築,必須要隨客觀經濟環境的變化而不斷地修正和完善。由於基本經濟制度的差異,我國的宏觀經濟環境有別於西方國家,但就發展市場、規範市場體系這一點而言,各國的目標是一致的。隨着我國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健全、完善的市場體系的日益形成,我國市場必然要融於世界市場體系,加入國際性的商業交易網絡。適應這種市場體系國際化的要求,作爲“國際性商業語言”的會計必然要走向世界,融於統一的國際會計體系之中。針對我國會計國際化的現狀,加快會計國際化的進程是深化我國會計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會計國際化所包含的內容很多,但其核心在於會計規範的國際化。從我國目前情況看,要加快會計規範國際化進程,主要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

1按照國際會計規範的構成構建我國會計準則的結構框架,包括:(1)加快具體會計準則的制定、頒佈和實施,儘早實現從行業會計制度向具體會計準則的轉變;(2)參照國際會計準則體系的構成,補充和完善我國會計準則的相關內容,如物價變動會計準則、施工合同會計準則、租賃會計準則、外幣匯率變動影響會計準則、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等等。

2參照國際會計準則有關會計處理程序與方法的規定,修正和完善我國會計規範中有關會計程序與方法的選擇範圍和原則,如將成本與市價孰低法、現值計量法等納入會計準則,並允許企業在特定的約束條件下自行選擇。

尚須說明,加快會計規範的國際化進程這一命題並非否認會計規範的國家特色,不容質疑,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與市場經濟特徵決定了我國會計規範應在加快國際化進程的同時,體現國家化特色,具體說,其一,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其基本經濟制度決定了會計制度的制定應能體現會計主體利益與國家利益協調的要求,特別在目前我國財力尚十分薄弱的環境下,更要首先考慮所執行的會計制度對國家宏觀利益的影響;其二,我國的市場經濟是宏觀調控下的市場經濟,因此,會計制度的制定不僅要滿足會計主體覈算與報告財務狀況及經營業績的需要,而且要滿足國家宏觀調控的需要。

(四)強化會計制度執行的約束和監督機制

會計主體採取不同的會計處理原則、程序和方法,會得出不同的業績信息,從而影響到會計主體與國家之間的利益分配。因此,會計主體出於增進自身局部利益的考慮,往往會偏離會計制度的規定,選擇執行有利於自身的會計行爲。這表明如何強化會計制度執行的約束和監督機制,確保會計制度應有的嚴肅性,是深化會計制度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1各會計主體強化自我約束機制。相對於外部監督而言,自我約束具有防範性和能動性的特點,因而是確保會計制度正常執行的主要措施。從目前情況看,強化會計主體的自我約束,主要是各會計主體應根據國家統一準則和制度的要求,制定出與本會計主體生產經營特點及管理要求相適應的內部會計制度,以規範內部會計行爲。同時,各會計主體的管理當局應從增進局部利益、維護國家利益這一雙重利益觀念出發,督促會計人員嚴格執行制度規定,必要時應將會計人員對制度的執行和遵守情況納入業績考覈,以促使會計人員自覺遵規守法。 2強化外部監督機制。主要是外在於會計主體的各有關部門,如財政、稅收、銀行等應定期對各會計主體的會計覈算情況實施跟蹤檢查和監督,經常性瞭解各會計主體對會計制度的執行情況,對於能嚴格執行會計制度的會計主體給予各種形式的嘉獎或信貸優惠,而對違反會計制度、損害國家利益的會計主體則視情節輕重、違紀金額大小等給予相應的處罰(如通報、罰款等),以督促各會計主體從維護自身的形象和利益出發,自覺遵規守法。同時,強化審計部門的監督職能,即審計部門應在對會計主體的審計業務中嚴格按照執業規範的要求執行審計業務,出具審計報告,對於審計中發現的有關制度執行方面的問題,應予以指出,並督促企業限期糾正,企業不予糾正的,則應在審計報告中如實披露,以促使會計主體從維護其社會形象出發,自覺執行會計制度。

20xx會計論文範文篇二:

1提要

成本控制是企業增加盈利的途徑之一,而盈利正是企業的目的,同時也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取得生存和發展中的動力。本文根據自己在電大開放教育三年的理論學習和自己實際工作經驗,從成本控制的內涵及重要性入手,分析了現行成本控制體系中存在的問題,探討了企業成本控制的有效方法,提出了加強市場觀念、明確控制範疇、選擇控制標準、確立控制原則等對策建議,以供同仁參閱。

2成本控制的內涵及意義

成本控制在市場經濟實際應用中對企業有着重要意義,不同的企業有着不同的方法和措施,也帶來不同的經濟效益,我們必須面對現實,搞好成本控制。

2.1成本控制的內涵

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

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

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

2.2企業強化成本控制的意義

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

1、成本控制是抵抗內外壓力,求得生存的主要保障

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

2、成本控制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

3、成本控制是企業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徑

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

3現行企業成本控制存在的問題

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

3.1傳統成本控制缺乏現代市場觀念

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

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

3.2傳統成本控制的範圍狹窄

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

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

3.3傳統成本控制標準單一

預定成本限額即傳統意義上的標準成本一般採用“目前可能達到的標準”,這使得已達標的部門和員工不思進取。傳統的成本會計覈算中,在計算成本要素差異或進行成本分配時,以定額或標準爲依據。但這種定額或標準只不過是過去生產過程中的經驗數據,不能隨物價漲跌、生產流程的改進和高新技術的應用而及時得到修正,不能正確計算成本。如果以過時的定額或標準去考覈、控制成本,就會失去公正性。這勢必使得企業內部有的部門和人員很容易完成定額,以至出現大量的“有利差異”,從而不思進取。

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

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

4加強企業成本控制的對策

4.1加強成本控制的市場觀念

上文提出了企業成本控制中存在的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的就是缺乏市場觀念。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易發的存貨損失等。

我認爲,爲了對成本進行有效的控制,必須衝破傳統成本觀念的束縛,對目標市場進行充分的調研,以獲得有關目標市場顧客需求的第一手資料,根據顧客需求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

4.2明確成本控制的科學範疇

傳其中比較嚴重的就是缺乏市場觀念。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其具體範疇主要是:

1、成本控制的對象,其中比較嚴重的就是缺乏市場觀念。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

2、成本控制的內容,要擴展到經營活動的全方位。其中比較嚴重的就是缺乏市場觀念。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

3、成本控制的視野,要有不同的目標層次。其中比較嚴重的就是缺乏市場觀念。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

4.3選擇成本控制的合理標準

成本控制採用什麼標準,即成本控制定額、限額、預算等,按照什麼水平來確定,是成本控制理論中的一個主要問題。在實際工作中主要有以下幾種:

1、實際平均標準。其中比較嚴重的就是缺乏市場觀念。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

2、歷史最好標準。其中比較嚴重的就是缺乏市場觀念。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

3、理想標準。其中比較嚴重的就是缺乏市場觀念。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

4、平均先進標準。其中比較嚴重的就是缺乏市場觀念。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

4.4確立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則

1、節約原則,亦即經濟性原則。其中比較嚴重的就是缺乏市場觀念。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

其中比較嚴重的就是缺乏市場觀念。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

2、全面性原則。其中比較嚴重的就是缺乏市場觀念。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

3、因地制宜原則。因地制宜原則是指成本控制系統必須個別設計,以適合特定企業、部門、崗位和成本項目的實際情況,不可完全照搬別人的做法。

其中比較嚴重的就是缺乏市場觀念。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成本控制是指運用會計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料,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相比較、以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並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至優化預期的成本限額的過程。

4、分口分級控制原則。各個職能部門要分工合作,歸口管理,完成本部門負責的成本控制指標,並將成本指標層層分解、層層控制,形成一個成本控制網絡。

5、責權相結合原則。要使成本控制真正發揮效益,必須貫徹責權相結合的原則,如果沒有權力,就無法進行控制。此外爲了調動各部門在成本控制中的主動性、積極性,還必須以他們的業績進行評價考覈,並同職工的經濟利益緊密掛鉤,做到獎懲分明。

5結語

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競爭越發激烈,競爭的焦點主要體現在企業如何能夠更有效地進行成本控制,因爲成本控制是企業增加盈利,提高經濟效益的根本途徑之一,也是企業抵抗內外壓力,在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的主要保障。企業應重視成本控制,針對本企業的實際狀況,分析企業在成本控制體系中存在的問題,探求全面加強企業成本控制的有效、可行的方法。

6參考文獻

[1]萬壽義. 成本管理[M].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xx,10

[2]程文香. 施工企業的成本控制效益[J].水力發電,20xx,3

[3]徐文麗. 論現代企業成本管理創新[J].上海大學報,20xx,2

[4]翟雨良. 淺談企業成本控制[J].財經貿易,20xx,4

[5]常洪才. 淺談企業成本控制[J].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xx,4

20xx會計論文範文篇三:

實施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的基本思路

xx年5月,我國財政部會同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出臺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範》,規定了“執行本規範的上市公司,應當對本公司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自我評價,披露年度自我評價報告,並可聘請具有證券、期貨業務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審計。”

開展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已經成爲註冊會計師審計的重要業務內容,然而《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範》配套文件遲遲未正式發佈,其中就包括《企業內部控制鑑證指引》,造成內控審計有點無所適從,審計質量得不到保證。《企業內部控制鑑證指引》(徵求意見稿)基本借鑑了美國公衆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20xx年7月發佈的《與財務報表審計相結合的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AS5),結合徵求意見稿與AS 5,嘗試對我國註冊會計師實施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的基本思路作出初步探索。

一、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界定

《企業內部控制鑑證指引》(徵求意見稿)中指出,“本指引所稱企業內部控制鑑證,是指會計師事務所接受委託,對企業與財務報告相關的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鑑證,並發表鑑證意見。”對企業與財務報告相關的內部控制並沒有很明確的定義與界定。

此處,不妨可以借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定義,財務報告內部控制是指由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首席財務官或者公司行使類似職權的人員設計或監管的,受到公司的董事會、管理層和其他人員影響的,爲財務報告的可靠性和滿足外部使用的財務報表編制符合公認會計原則提供合理保證的控制程序,具體包括以下控制政策和程序:

1.保持詳細程度合理的會計記錄,準確公允地反映資產的交易和處置情況;

2.爲下列事項提供合理的保證:公司對發生的交易進行必要的紀錄,從而使財務報表的編制滿足公認會計原則的要求,公司所有的收支活動經過公司管理層和董事的合理授權;

3.爲防止或及時發現公司資產未經授權的取得、使用和處置提供合理保證,這種未經授權的取得、使用和處置資產的行爲可能對財務報表產生重要影響。

二、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告審計風險評估程序的聯繫與區別

當前,財務報告審計方法是風險導向審計,要求註冊會計師在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之前,實施風險評估程序,其中包括瞭解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與實施控制測試。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的基本範圍、審計方法大體一致,但是由於相關法規還要求註冊會計師對管理層就公司財務報告內部控制有效性的評價單獨發表意見,因此在審計程序上應比控制測試力度有所強化。一般來說,上市公司都是聘請同一家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內控審計與財務報告審計,所以註冊會計師應充分利用職業判斷,可以考慮將內控審計與財務報告審計加以整合,以達到節約審計資源、降低審計成本、提高審計效率和質量的目的。

三、實施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的基本思路

(一)瞭解被審計單位的控制環境註冊會計師應關注:

1.影響企業所在行業的事項,包括財務報告實務、經濟狀況、法律法規和技術革新;

2.企業組織結構、經營特徵和資本結構;

3.企業的規模和業務複雜程度;

4.企業經營活動或內部控制最近發生變化的程度。

註冊會計師的着眼點應重視被審計單位管理高層對內部控制的態度,比如公司的道德規範、管理層的經營風格、角色和職責劃分的清晰程度,以及是否擁有一個強有力的審計委員會等。

(二)制定審計計劃

根據所掌握的控制環境及其對行爲和財務報告完整性的影響,制定審計計劃,確定項目負責人和項目團隊成員,界定角色、責任和資源;制定項目計劃、方法和報告要求。對風險的考慮應貫穿整個計劃過程。

以往控制測試往往流於形式,空有其表,其原因之一就是審計人員並不具備判斷企業內控是否有效的能力。企業的內控制度,往往是管理層經過長期摸索逐步建立起來的,作爲審計師,僅僅花幾天或幾周的時間,就要搞清楚企業內控在設計和運轉上可能的漏洞,談何容易,沒有足夠的經驗以及對企業管理的理解,是無法形成正確的對內控的理解的。因此,在制定審計計劃,必須分配好合適的項目人員,對項目助理人員做好具有針對性的審前培訓與督導,並且根據需要,制定利用專家的計劃。

(三)識別公司層面的內部控制。並完成公司層面的評估公司層面的內部控制,主要是指公司治理層面的內部控制,屬於控制環境。AS 5允許減少業務流程層次的測試,尤其是在公司整體層面的控制較強,並且和業務流程層次的控制緊密相連時;或者公司整體層面的控制足以防止或發現相關認定的重大錯報。這就需要註冊會計師識別公司層面的重大風險並作出恰當的評估。

公司層面的內部控制,包括對公司部門、人員的權責利劃分、重大政策決策流程與重大風險管理政策、管理層的風險測評流程、反舞弊控制、公司內控自我評測流程等,註冊會計師應評估公司層面控制對流程層面的控制評估有何影響。

註冊會計師還應識別各流程的責任人,並與其溝通,掌握其是否明確責任。其中,需重點對審計委員會的人員構成、工作方式、在公司監管中的實際地位、行使職能是否受到制約等進行全面的評估。

評估的焦點應放在風險上,如果某一事項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風險的角度來看是重要的,就必須重點關注。風險評估理念應貫穿審計的全過程。

(四)測試各相關財務報告目標的關鍵控制

選擇那些針對最關鍵財務報告目標的流程控制,並對這些控制的設計有效性進行評估。應重點識別那些用來管理會對財務報告產生影響的重要流程的流程層面監督性控制,實務中的審計辦法是從公司的財務報表着手,識別對財務報表有重大影響的相關業務活動和流程目標,選擇關鍵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事項。

在對公司層面評估的基礎上,應考慮重要性水平,以及財務報表和其他支持性會計科目餘額、交易或其他支持性信息出現重大錯報的可能性,分析財務報告中的關鍵風險防範事項,並從數量和性質兩方面考慮會計科目和披露事項的重要性。

與重大錯報風險相關的風險因素包括但不限於:相關會計科目餘額或交易的大小和種類;因錯誤或舞弊而產生錯報的可能性t該會計科目反映的交易的數量、會計科目的複雜程度;披露事項或相關會計科目的性質;會計科目反映的交易類型導致公司承擔或有負債的風險;是否包含關聯交易等。

註冊會計師應確定重要交易事項和業務流程的關鍵控制點,明確識別每一重要會計科目或披露事項是否都有管理層簽字、聲明等法律手續方面的認定。

測試方法可採取穿行測試,通常綜合運用詢問、觀察、檢查相關憑證以及重新執行控制等程序。在針對重要處理程序執行穿行測試時,註冊會計師可以詢問企業員工對企業規定程序及控制所要求內容的瞭解程威對於特定的相關認定,可能有多項控制應對評估的錯報風險註冊會計師沒有必要測試與某個相關認定有關的所有控制。

(五)評價內部控制設計的有效性和內部控制執行的有效性

在作出評價之前,應首先對財務報告內部控制風險作出評估。財務報告內部控制風險包括兩個要素:錯報風險與控制失效風險。影響某項控制相關風險的因素包括:1.該項控制擬防止或發現的錯報的性質和重要性;2.相關賬戶和認定的固有風險;3.交易的數量和性質是否發生變動,進而可能對該項控制設計或運行的有效性產生不利影響;4.賬戶是否曾經出現錯報;5.企業層面的控制對其他控制的監督的有效性;6.該項控制的性質及其運行頻率;7.該項控制對其他控制有效性的依賴程度;8.執行或監督該項控制的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以及是否發生變動;9.該項控制是人工操作還是自動完成;10.該項控制的複雜性,以及運行過程中需作出的判斷的重要性。

內部控制設計是否有效的判斷標準,是內部控制能否防止和發現導致財務報告不當披露的重要事項。評價內部控制設計的有效性的依據:被審計單位是否針對每一個控制目標都制定了適當的控制措施;是否能夠防止或檢查出可能造成財務報告重大錯漏的錯誤或舞弊。

評價內部控制執行有效性,指設計有效的控制措施是否得到了正確執行。控制未按照設計運行、執行人員未擁有執行控制所需的授權和不具備必要的專業勝任能力,發生上述情況之一,即說明內部控制存在執行上的缺陷。

(六)評價控制缺陷

對發現的內部控制存在的不足,註冊會計師應按其嚴重程度,評價其是否屬於缺陷、應關注缺陷還是重大缺陷。如果控制的設計或運行不能及時防止或發現錯報,表明內部控制存在缺陷。應關注缺陷是指內部控制存在的、其嚴重性不如重大缺陷但卻足以值得負責監督企業財務報告的人員關注的某項缺陷或幾項缺陷的組合。重大缺陷是內部控制中存在的、具有合理可能性導致企業年度或中期財務報表出現重大錯報不能被及時防止或發現的某項缺陷或幾項缺陷的組合。

控制缺陷的嚴重性取決於:1.企業控制是否存在無法防止或發現賬戶餘額或列報錯報的合理可能性,2.因一項或多項缺陷導致的潛在錯報的重要程度。在評價一項或多項控制缺陷可能導致的錯報的重要程度時,註冊會計師應當考慮受控制缺陷影響的財務報表金額或交易總額,以及受本期已發生或預計未來期間可能發生的控制缺陷影響的賬戶餘額或某類交易所涉及的活動數量。

審計過程中,發現以下跡象,就應判斷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1.發現高級管理人員舞弊;2.重述財務報表,以反映重大錯報的更正情況;3.註冊會計師識別出當期財務報表存在重大錯報,而該錯報不可能由企業內部控制發現;4.審計委員會對企業財務報告和內部控制的監督無效。

(七)形成審計報告

註冊會計師應當評價根據鑑證證據得出的結論,以作爲對內部控制形成鑑證意見的基礎。如果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存在應關注缺陷與重大缺陷,審計師就需要對被審計單位的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發表保留意見或者反對意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