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與體會(精選1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82W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與體會 篇1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是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著作。他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這種方式來談話和傾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與體會(精選10篇)

作爲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和“暴力”扯上關係。不過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現實生活中的談話方式,並且用心體會各種談話方式給我們的不同感受,我們一定會發現,有些話確實傷人!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迴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非暴力溝通則能夠治癒內心深處的隱祕傷痛、超越個人心智和情感的侷限性、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衝突以及學會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

使用暴力的人其實是因爲它們內心的寧靜遭到了破壞,所以他們纔會用暴力的方式維護或尋求心靈的平和。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人性是相通的,雖然每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或許不同,但作爲人卻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在發生矛盾和衝突的時候,運用非暴力溝通,我們將能專注於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從而促進傾聽、理解以及由衷的互助。

本書分十三章深入的闡述非暴力主張積極進取,而非消極無爲。非暴力生活的關鍵是感激生活的賜予,而不貪心。非暴力意味着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第一章 讓愛融入生活

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的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

聽到批評時,我們一般會申辯、退縮或反擊。然而,一旦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駁他人,我們便能發現內心的柔情,對自己和他人產生全新的體會。這將最大限度的避免暴力。通過強調傾聽——傾聽自己及他人,非暴力溝通培育彼此的尊重、關注與愛,使人樂於互助。

非暴力溝通的一個方面:通過四個要素,誠實的表達自己

(1)留意發生的事情。我們此刻觀察到什麼?要點:清楚的表達觀察結果,而不判斷或評估。

(2)表達感受。例如受傷、害怕、喜悅、開心、氣憤等等。

(3)說出哪些需要那樣的感受。

(4)具體的請求。

非暴力溝通的另一個方面:藉助它們關切的傾聽。

(1)通過體會他人此刻的觀、感受和需要,與他們建立聯繫。

(2)聆聽他們的請求,來發現做什麼可以幫助他們。

保持對這兩方面的關注,並幫助他們也這麼做,雙方便可持續互動,直至情意想通:我此刻的觀察、感受和需要是什麼;爲了改善生活,我的請求是什麼;你此刻的觀察、感受和需要是什麼;爲了改善生活,你的請求是什麼……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於對其四個要素的覺察,而不在於使用什麼字眼進行交流。

第二章 是什麼矇蔽了愛?

“異化的溝通方式”有四種方式:

1、道德評判:用道德標準來評判人,如果一個人的行爲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批評、指責、辱罵、歸類、比較以及評論等都是在評判人。暴力的根源在於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將衝突歸咎於對方。

2、進行比較:比較也是一種評判的形式。

格林伯格《讓自己過上悲慘的生活》中的練習。他建議讀者,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做比較。

第一個練習:根據當代媒體的標準,展示完美男人或完美女人真人尺寸的全身照,與自己的尺寸做對比。在比較時,我們開始覺得自己活的很慘。此時,我們的心情極爲低落。

第二個練習:比較成就。比較矇蔽了我們對人對己的愛意。

3、迴避責任:我們可以用負責任的語言代替迴避責任的語言。

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有責任。“不得不”,這種表達方式淡化了個人責任。“你讓我”,這種表達方式忽視了我們情感的內在根源。“不得不”換成“選擇”:會讓人感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

4、強人所難:我們對別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脅:如果不配合,他們就會受到懲罰。在我們的社會中,這是強者常用的手段。盛氣凌人並無濟於事。

5、異化的溝通方式還與一個想法有關:有些行爲值得獎勵,而另一些行爲必須受罰。這一想法,通過“應當”一詞體現。

我們大多數的人使用的語言傾向於評判、比較、命令和指責,而不是鼓勵我們傾聽彼此的感受和需要。長期以來,我們強調人性本惡以及通過教育來控制天性。這導致了我們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常常心存疑慮,以致不願去體會自己的內心世界。人們越是習慣於評定是非,他們也就越傾向於追隨權威,來獲得正確的和錯誤的標準。一旦專注於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不再是好奴隸和好下屬。

第三章 區分觀察和評論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觀察。非暴力溝通並不要求我們保持完全的'客觀而不作任何評論。同時,非暴力溝通不鼓勵絕對化的評論,而主張評論要基於特定時間和環境中的觀察。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不帶任何評論的觀察。

第四章體會和表達感受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是感受。通過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彙表,我們可以更清楚的表達感受,從而使溝通更爲順暢。在表達感受時,示弱有助於解決衝突。

用來表達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時的感受的詞語有:

興奮、喜悅、欣喜、甜蜜、精力充沛、興高采烈、感激、感動、樂觀、自信、振作、振奮、開心、高興、快樂、愉快、幸福、陶醉、滿足、欣慰、心曠神怡、喜出望外……

用來表達我們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的感受的詞語有:

害怕、擔心、焦慮、憂慮、着急、緊張、心神不寧、心煩意亂、憂傷、沮喪、灰心、氣餒、泄氣、絕望、傷感、淒涼、悲傷、惱怒、憤怒、煩惱、苦惱、生氣、厭煩、不滿、不快、不耐煩、不高興

震驚、失望、困惑、茫然、寂寞、孤獨、鬱悶、難過、悲觀、沉重、麻木、精疲力盡、萎靡不振、疲憊不堪、昏昏欲睡、無精打采

尷尬、慚愧、內疚、妒忌、遺憾、不舒服……

第五章 感受的根源

他人的言行也許和我們的感受有關,但並不是我們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於我們自身的需要,這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三個要素。

聽到不中聽的話的時候,我們可以有四種選擇:1、責備自己。2、指責他人。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對他人的指責、批評、評論以及分析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如果我們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其他人較有可能作出積極的迴應。

社會文化並不鼓勵我們揭示個人的需要。對婦女來說,尤其如此。因爲他們的形象常常和無私奉獻聯繫在一起——這是社會對女性的期待。

對於大多數人來講,個人成長一般會經歷三個階段:1、“情感的奴隸”:我們認爲自己有義務使他人快樂。2、“面目可憎”時期:此時,我們拒絕考慮他人的感受和需要。3、“生活的主人”:我們意識到,雖然我們自己對自己的意願、感受和行動負有完全的責任,但是無法爲他人負責。與此同時,我們還認識到,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第六章 請求幫助

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是請求。我們告訴人們,爲了改善生活,我們希望他們做什麼。我們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而藉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

在發言時,我們將自己想要的迴應講得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迴應。由於我們所要表達的意思與別人的理解有可能不一致,有時,我們需要請求他人的反饋。特別是在集體討論中發言時,我們需要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期待。否則,討論可能只是在浪費大家的時間。

一旦人們認爲不答應我們就會受到責罰,他們就會把我們的請求看作是命令。如果我們清楚地表達我們無意強人所難,人們一般會相信,我們提出的是請求而非命令。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爲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相反,非暴力溝通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

第七章 用全身心傾聽

爲了傾聽他人,我們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注地體會對方。

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不論別人以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我們都可以用心體會其中所包含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給他人反饋。非暴力溝通建議我們使用疑問句來給予他人反饋。什麼時候需要給別人反饋呢?首先,在對自己的理解沒有把握時,我們需要對方的確認。一般來講,如果一個人在說話時有明顯的情緒,他一般會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饋。只要我們專注於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所有的批評、攻擊、辱罵或嘲諷就會消失。我們越是這樣做,就越能體會到一個簡單的事實:讀書筆記[]有時,我們認爲自己受到了指責,實際上,那些話是他人表達需要和請求的方式。如果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不會認爲自己的人格受到了傷害。反之,如果一心分析自己或對方的過錯,我們就會認爲自己被貶低了。

當我們痛苦得無法傾聽。我們無法給別人我們自己都沒有的東西。有時,我們會發現自己沒有心情去關心別人。一般來說,這反映了我們也需要得到關心。如果告訴他人我們正處於痛苦中,我們無法顧及他們的感受和需要,別人很可能就會伸出援手。在許多時候,我們需要自己的體貼。聯合國前祕書長漢馬斯克德曾今說到:“你越是留意自己內心的聲音,就越能夠聽到別人的聲音。”一旦我們能夠敏銳地察覺並照顧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有能力迅速調整好狀態,來傾聽他人。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我們還有另外兩種選擇。第一,大聲地提出請求。是爲了提醒他們注意我此時此刻的痛苦和需要。第二,換一個環境。我們需要時間和空間來調整狀態,等平靜下來了,再回來。

第八章 傾聽的力量

在組織機構中,我們在聽到上級的意見時,通常會把它看作是命令或指示。傾聽同事或下級比傾聽上級要容易得多。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表達自己最深的感受和需要。通過傾聽,我們將意識到他人的人性以及彼此的共通之處,這會使自我表達變得容易些。我們越是傾聽他人語言背後的感受和需要,就越不怕與他們坦誠地溝通。我們最不願意示弱的時候往往是因爲擔心失去控制想顯得強硬的時候。使談話生動有趣的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方法,儘快提醒說話的人留意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第二種方法,直接表達我們的願望。

如果聽的人很煩,說的人一般也會覺得無聊。如果你不想聽對方講話,打斷別人比假裝在聽,更符合對方的願望。因爲,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話對人有益,而不想被人當作負擔。

如果別人保持沉默。在別人保持沉默時,我們一般會覺得有些彆扭,而很難靜下心來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要。

作爲一個聽衆,我們並不需要心理學知識或接受有關精神療法的訓練。關鍵是,我們有能力體會一個人在某個時刻獨特的感受

第九章 愛自己

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在於愛護自己。如何培養對自己的愛呢?轉變自我評價方式是一個重要方面。既然希望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益的,那麼,自我評價的方式就要有助於學習,使我們的選擇符合生命的需要。當我們表現的不完美。我們的改變是出於對生命的愛,而不是出於羞愧或內疚這些具有負面影響的心理。避免用“應該”、“必須”、“不得不”這樣的詞。愛惜自己的關鍵之一是同時包容那兩個不同的“我”:一方面包容對過去的某種行爲感到後悔的“我”,另一方面包容採取那個行爲的“我”。“不要做任何沒有樂趣的事情。”通過深入理解我們行爲的動機,並用“選擇做”來取代“不得不”,我們的生活將變得和諧並充滿歡樂。

第十章 充分表達憤怒

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1、責備自己;2、指責他人;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當我們選擇第二種反應時,我們認爲別人應當認錯或受罰——我相信這就是我們生氣的原因。當我們選擇第三種反應時,我們專注於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們用心體會着自己,而不再分析別人犯了什麼錯。我們越是用心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們也就越能留意到自己的心理活動。當我們選擇第四種反應時,我們不會感到生氣。只要我們專注於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憤怒也就不再存在。

在生氣時,批評和指責他人都無法真正傳達我們的心聲。如果想充分表達憤怒,我們就不能歸咎於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與批評和指責他人相比,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更有可能使我們的願望得到滿足。

表達憤怒的四個步驟是:(1)停下來,除了呼吸,什麼都別做;(2)想一想是什麼想法使我們生氣了;(3)體會自己的需要;(4)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有時,我們在(3)步和第(4)步之間,我們需要先傾聽他人。在得到傾聽和理解之後,他們也就可以靜下心來體會我們的感受和需要。我們需要給自己充分的時間來學習和運用非暴力溝通。

第十一章 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

在非暴力溝通中,我們運用強制力是出於防衛的目的而不是爲了懲罰對方。在使用防衛性的強制力時,我們把注意力放在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上,而不評價對方及其行爲。

第十二章 重獲生活的熱情

在情緒低落的時候。我們也許會怨天尤人。然而,如果我們以苛刻的的態度對人對己,我們的心情也好不到哪裏去。通過運用非暴力溝通,我們要傾聽內心的聲音,我們不再試圖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麼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們的需要,解決內心的衝突,我們的內心將逐漸變得平和。一旦我們發現自己心底深處的願望,並採取積極的行動,我們將會重獲生活的熱情。頭痛時,可以專注於我的需要。只要我不再批評和指責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的心情就放鬆了許多。

第十三章 表達感激

在讚揚他人時,我們很少揭示內心活動,而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讚揚也常常被人用來實現個人目的。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充分表達感激。在表達感激時,我們說出:(1)對我們有益的行爲;(2)我們的哪些需要的得到了滿足;(3)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後,我們是什麼樣的心情。

通過對這本書的精讀和書中的一些練習,我在慢慢改善自己與人的溝通方式,對於與其他人在溝通中出現的一些暴力溝通,也能夠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分析原因,並且及時調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使自己的內心更加平和和堅定。學會感恩,學會愛自己。非暴力溝通,需要時間來踐行。要把非暴力溝通作爲工作、生活中的一項修煉堅持下來,做一個平和的人。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與體會 篇2

非暴力溝通可以引領我們改變與他人溝通的方式。溝通時,我們所給他人的觀點或反饋不應該再是間的條件反射,而應該是建立在客觀觀察的基礎之上。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在溝通時,我們應該準確把握特有的溝通情景,並留意所發生的事情——我們觀察到的結果。不論我們是否喜歡,只需說出觀察的客觀結果。

在觀察的過程中尤其需要注意區分觀察和評論,因爲如果將觀察和評論混爲一談,人們將更多的聽到批評,令他人反感,排斥溝通。需要強調的是,非暴力溝通並非要求我們做到絕對的客觀,不能用任何的評論,只是說將觀察和評論進行區分是重要的。

尊重人性,傾聽心靈的聲音。

感受是天然的情感體會,想法則是帶有人文色彩的認受主體特有的人文背景影響。處於尊重他人以及尊重自己的需要我們應該學會努力體會別人的感受並且勇於表達自己的感受。他人的行爲也許會刺激我們,但是我們感受的根源在於自己。是我們的需要和對他人的看法導致了感受。

需要,生命健康成長的要素。

一種要素是否被當作需要,關鍵在於它能否促進生命的健康成長,準確的表達並理解需要可以有效地提高溝通的質量和生活的檔次。明確了觀察的結果,瞭解了感受,那麼就要去揣摩他人的需要,並明確自己的需要。

自身的需要產生請求。

提出請求時,別人所聽到的並不一定是我們想表達的,爲了避免誤會和麻煩,提出的請求應該是清晰的、具體的,並且請對方反饋信息以確定對方是否準確的理解了我們。避免請求成爲命令。

放下自己的想法與判斷,傾聽他人內心的聲音,體會感受,發現需要,準確的理解並引導,實現與自己和他人的有效溝通。讓愛的語言帶來愛的力量,摧毀暴力的溝通,彌補語言這一人類特有卻先天不足的工具,關愛人性。

感恩生命

非暴力生活的關鍵——感激生活的賜予而不貪心。

愛與感恩主導着非暴力生活,這樣的生活中充滿了尊重、理解、欣賞、慈悲等等,將貪婪、憎恨、敵意徹底趕出去。我們必須爲自己的行爲負責,世界上沒有那麼多“不得不”的事情,更多的時候“不得不”只是一個看似很完美實則很拙劣的藉口。

“我深信,出於對生命純潔的愛而不是出於恐懼、內疚、羞愧、職責或義務來選擇生活,是愛自己的重要體現”。帶着感恩的心態去生活,生活就應該由快樂來支撐,而非被貪慾所奴役。試想,如若馬航MH370航班上的154同胞們此刻能夠安全的降落在北京國際機場,當他們踏上祖國故土的時候還會爲事業的坎坷,感情的跌宕而寢食難安嗎?或許不會了。人的悲哀就在於——只有到失去的那一刻,才發現自己已經擁有了如此之多,卻不曾珍惜。在攀登頂峯的路上卻沒來得及欣賞沿途的風景,忘記了我們登山的初衷!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使用非暴力溝通時我們希望人們的改變和行動是出於對生命的愛”。愛和感恩是非暴力溝通的靈魂,貫穿始終,是其源泉亦是其終結,是其動機亦是其目的。“如果我們只是想改變別人,以使他們的行動符合我們的利益,那麼,非暴力溝通並不是適當的工具”,因爲動機錯了,目的也不對。

《非暴力溝通》與其說是一部講述溝通技巧的專業書籍,我更願意相信她是一部教授積極生活的哲學書籍。因爲溝通的技巧無非是服務於社交和事業,而社交和事業也不過是從屬於生命理想的具體目標。生命理想!是什麼幸福、快樂僅此而已。狹隘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古有大同社會,今有共產主義,其追求不就是一人之樂,人人之樂,天下之樂嗎?那麼大同社會、共產主義的基礎是什麼?物質資料的極大豐富嗎?也許更重要的是一顆滿是愛與感恩的心!如果只有貪慾,那麼有限的資源相對於人類無限的需要如何能做的極大地豐富呢?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與體會 篇3

之前有一篇流傳很廣、讓我很震撼的微信推文:“你眼中的問題,其實正是別人的解決方案”,當時覺得顛覆了我的認知,看見了自己的自以爲是。

大概一個多月前,讀一本《打造團隊正能量》的書,第一次沉下心去理解什麼叫“傾聽”,才認知到自己之前的'口頭禪:“我這人說話很直接啊。”“我理解你的感受,但是.....”,照見自己多麼無知、簡單、粗暴。

然後調整自己,跟公司很看重的同事做了一次比較有建設性的溝通。再到半個月前,在公司工作了五年的一位普通行政人員提起辭職,當時感覺哪裏不對,但也認爲以她的工作狀態,辭職是對她自己及對公司最好的結果。

客觀評價的話,她這五年積累了很好的中越翻譯功底,但她做事不太上心,經常犯些小錯誤,工作也沒有特別積極進取。她自覺在公司沒有重用的機會,所以選擇離開。對公司而言也有了空缺,能補充新鮮活力,未嘗不是件好事。

只是隱隱有點可惜。我也不想跟她單獨談話,怕一不小心把自己這點小心思流露出來。直到上週四,在她正式離開的前一天,我終於覺察到,公司這種優秀員工-被重用-漲工資-表現更優秀-再漲工資-更努力,和普通員工-安於工資-不被重用-更平庸-不漲工資-更不努力-被淘汰,這兩種循環都是我自己潛意識運作的結果。

而對於普通員工,或許原本並不是平庸的,而是在她/他們拒絕公司給予的機會之後,帶給我的感受就是“拒絕我”“不愛我不愛公司”,所以,“我/公司理直氣壯地不再愛她/他”。

瞭解到自己的這個模式之後,我釋放了自己“被拒絕”的情緒,跟她做了一次簡短卻發自內心的談話,真誠地表達了我對她五年時間爲公司所付出的感恩,也相信她選擇離開對她對公司都是最好的選擇,對於公司目前不能給她更好的平臺表示遺憾,相逢會再有時。她給我補充道“後會有期”。

週五的時候,收到她給全體員工的一封非常誠懇的感謝信,看見彼此感恩的力量。

扯這麼多,跟這本書有什麼關係呢?當然很有關係啦,因爲這本書以及這一系列的五本書都在講如何通過非暴力溝通實現和平,展現出自然流露的愛。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與體會 篇4

我曾經看到有人發微博說:“如果一個陌生人莫名向你發脾氣辱罵你,先不要生氣。可以站在對方的角度想想,沒準他經歷了糟糕的一天呢:早上遲到被經理罵,上廁所踩到屎,買彩票從來不中,出門被車撞,喝涼水都塞牙。”當即被他這種繞着彎罵人的方式征服。所以在我看到本書篇首所摘的日記實例,簡直是想噴血的節奏。原文如下:

“我不會輕易害怕。那不是我勇敢,而是我知道,他們也是人,我必須用心理解他們的行爲。今天早上,那個性情粗暴的年輕蓋世太保衝我吼叫,我沒有生氣,而是關心他。我想問:‘你的童年很不開心嗎?女友拋棄你了嗎?’他看起來愁眉苦臉、躁動不安、陰沉而又虛弱。我當時就想幫助他。他那麼痛苦,一旦爲所欲爲,是多麼危險!”

——艾提·海勒申:日記一則

明顯是跟我說話風格迥異的書,全書有種讓我回到了閱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時的不快感,不知道那麼大的字還寫幾段空幾行,爲嘛還要配上一些國小孩子非主流的塗鴉,我好心疼我的購書費,這可是我自己花錢買的書呀!不過閱讀一本書要有空杯思想,強忍着吐槽,再來看非暴力溝通的技巧,他有實用的溝通模式:

1.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

2.關切地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爲批評指責

(1)觀察

所觀察(看、聽、回憶、想)到的有助於(或無助於)我的福祉的具體行爲:

“當我(看、聽、想到我看到/聽到的)……”

(2)感受

對於這些行爲,我有什麼樣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

“我感到……”

(3)需要

什麼樣的需要或價值(而非偏好或某種具體的行爲)導致我那樣的感受:

“因爲我需要/看重……”

(4)請求

清楚地請求(而非命令)那些能豐富我生命的具體行爲,

“你是否願意……?”

這其中需要注意的是:

區分觀察和評論,若將其混爲一談,別人就會傾向於聽到批評,並反駁我們。例如,我們用非暴力溝通會說“歐文在過去的5場比賽中沒有進一個球”,而不是說“歐文是個差勁的前鋒”。

爲了幫助我們更好的表達感受,我們可以建立感受的詞彙表,以便使我們更清楚的表達感受,從而使溝通更爲順暢。在表達感受時,示弱有助於解決衝突。

他人的言行或許與我們的感受有關,但並不是我們感受的起因。感受源於我們自身的需要,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可以有四種選擇:責備自己;責備他人;體味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體味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對他人的指責批評、評論以及分析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反之,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做出積極的迴應。

提出請求時,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而藉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比如,不要用“我想要自由”,而換用“我想每個星期都能出去兩次而不受盤問”就更明確一些。在發言時,我們將自己想要的迴應講得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迴應。由於我們所要表達的意思與別人的理解有可能不一致,有時,我們需要請求他人的反饋。特別是在集體討論中發言時,我們需要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期待。否則,討論可能只是在浪費大家的時間。要區分請求與命令,請求如果沒有得到滿足就受到批評或責罰,那則是命令。想要通過別人的內疚而達到的請求也是命令。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爲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相反是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與體會 篇5

這本書更像是一本指導手冊,教會我們如何觀察生活周遭發生的情況,體會和表達自己的感受,並通過傾聽認識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最後根據這些需要清晰的表達自己的請求,促進自己加強與他人的聯繫。

作者以案例和對話的方式,讓讀者在實例中體會觀察和評論、感受和想法、請求和命令的區別(我們所受的教育和成長環境讓我們常常無法區分他們的差異),認識到傾聽和表達的重要性。

去年六月第一次讀這本書時,正在自責和懊悔的情緒中無法自拔,當讀到第一首詩《語言是窗戶(否則,他們是牆)》時,情不自禁的感動的熱淚盈眶,詩裏描述的正是我犯的錯誤,是我親手把語言變成了牆。那時的我關注更多的是如何傾聽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希望能學習到加深與他人交流的方法。這次再讀,收穫的焦點更加廣闊了,深刻的理解了如何傾聽自己和愛自己的重要性,只有搞清楚自己需要什麼,如何滿足自我的需要,才能明白他人的哪些行爲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才能明白自己氣惱責備他人的原因,也才能看到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並給予理解和陪伴。

書裏對觀察、溝通、傾聽的技巧講了很多很多,無法一一贅述,對我來說最有幫助的是一個認識自我的方法,通過“不得不改作我選擇”的練習,深入的瞭解自己的行爲和需要,深深的理解了自己曾經說出的話和做出的選擇,也終於看到了一點點真實的自我。

我想這本書將是我經常翻閱的手冊了,因爲非暴力溝通是要在生活中、關係中去實踐的,就如作者所說,非暴力溝通更是一種持續不斷的覺察和提醒。只有不斷的去觀察、去傾聽自己和他人,去打開自己體驗更多的互動,才能收穫到我們希望得到的愛和被愛吧。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與體會 篇6

其實最早選擇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是有功利性的。功利的原因很簡單—爲了完成一篇關於人際交往的教案,而正好的是上網的時候,可愛的小何(值得說明的是她是我在漳州師院培訓認識的心理學系的研究生)向我推薦了這樣一本書,她只是說這是一本值得看的書,對自己很有幫助的書。

於是我就很認真的買了這本書,也很認真地給自己制定了讀書的計劃。到今天爲止,這本書也漸進尾聲,於是又給自己一個目標---寫個讀後感吧。

“非暴力溝通”---第一次接觸這個名詞的時候,估計都會給人一種很震驚的感覺,暴力?往往給人打架,造成身體傷害的一個攻擊性強的名詞,而這樣的一個名詞與“溝通”相聯繫,往往讓人好奇而又覺得有些牽強。

書中介紹了與人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然而看了書的大概,對“需要”和“感受”這兩個詞最爲深刻。

感受—很多時候我們是不是太在乎自己的感受和忽略了別人的那一份呢?

需要—多久以來我們都沒有問問自己我們需要的是什麼?

晚上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書桌前,陪伴自己的是一盞檯燈,一杯水,一隻筆,和這本《非暴力溝通》。忽然間很有感觸,忽然間想到了今日上班時候和那“美好時光”衝影店老闆的溝通。因爲價格的問題,在電話中我明顯表達了自己的憤怒,我想指責他的不是。其實現在想來那時候的我已經徹底地將不滿和憤怒表現出來了,只是因爲殘留的一點禮貌而沒有掛掉電話。我當時其實該冷靜的,不是嗎?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指責他的不是,雖然他比我客氣地很多。爲什麼自己不能做到非暴力溝通?我很認真地分析着這整個事件的過程和當時的情況。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與體會 篇7

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迴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

發現一本好書,非常棒,是美國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寫的《非暴力溝通》,看後感覺非常受用。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書裏講述的溝通方式很簡單,就是把不舒服的責任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說對方引起的。比方說,每次你看到孩子滿地亂丟玩具或者老公不收拾家務,就會叨唸他們,結果他們不但不改,屢屢讓你忍不住自己收拾,最後惹得一肚子氣,他們煩,你也煩。其實換一種方法,換一種說話方式就可以改變他們這些“屢教不改”的行爲:

第一句:當我看到你又把玩具亂丟在地上(要述說事實,任何人都不可以反駁的事實。比方說,亂丟,就是一個批判,不是事實,人家覺得玩具本來就該放地上的!)

第二句:我覺得很不舒服(陳述自己的感受,誠實、中肯)

第三句:因爲我很不喜歡家裏看起來凌亂(把自己不舒服的感受歸咎到自己身上,因爲我不喜歡凌亂,我纔不喜歡你把玩具丟地上,否則我一點也不在乎的,不是嗎?)

第四句:可以請你撿起來嗎?或是以後你可以玩耍後自己將玩具收進玩具箱裏嗎?(提出一個可行的要求,對方可以照着做的合理要求)這種溝通方法真的很棒,可以化解很多糾紛,尤其是對付青少年反叛期的孩子,特別管用。

這本書很好的地方不只是光教你如何表達感受,與人溝通,它還從其他很多方面提醒我們如何傾聽內心中不同的聲音,以及懂得它們所反映的需要,學會觀察內在的情緒和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等——學會懂得自己,就會懂得別人,獲得愛、和諧和幸福!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與體會 篇8

在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之前,我對非暴力溝通一直沒有一個較爲恰當的理解。讀完之後,我才知道,原來非暴力即意味着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無情的,那是我們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無情。我們的轉變與世界的狀態息息相關,而改變溝通的方式是自我轉變的重要開端。《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從十二個方面向我們闡述瞭如何讓我們與他人之間的溝通品質得到提升。

首先,我們要做到心中有愛,讓愛融入生活。在此基礎上,我們要去探尋究竟是什麼矇蔽了我們的愛。我們要通過日常的觀察,找到結果,並清楚的描述下來。要成功的進行非暴力溝通我們還要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彙表,從而使溝通更爲順暢。感受源於我們自身的需求,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暴力溝通要求我們藉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有時候傾聽比語言更具有力量,傾聽會使人身心痊癒,因此學會傾聽尤爲重要。讓愛融入生活不僅僅意味着要愛他人,同時還要愛自己。充分表達憤怒,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我們這樣做,是爲了避免傷害,而不是爲了懲罰他人。在情緒低落時,我們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需要,這樣我們的內心將逐漸變得平和,我們纔會重獲生活的熱情。非暴力溝通還要求我們學會表達感激。

讀完這本書,我瞭解到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性。學會非暴力溝通,我們在以後的生活、工作上都會受益匪淺。許是讀的速度較快,對其中的某些內容理解的較爲淺薄。但我相信隨着閱讀次數的增多,我定會有更深刻的感受。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與體會 篇9

因爲讀書會要組織《非暴力溝通》專場活動的原因,這周又重新翻一遍這本書。也許是在聽了很多次對它的分享,抑或上次讀後又經過一段時間的生活和閱讀的積累,尤其是這段時間在工作中出現了溝通問題的情況之下。重讀這本書,發現了很多有趣且有用的細節。

第一點,是作者個人的簡歷。聽過的分享者都極少注意到作者馬歇爾盧森堡也是一位臨牀心理學的博士,而且是在書中也多次提及的是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創始人卡爾羅傑斯的學生。不難看出,非暴力溝通的核心思想,在雙方溝通之中要尊重對方的感受與需求同時也要真誠表達出自己的感受與需求,是在羅傑斯的“以患者爲中心”的心理治療理論的發展而來。此外,馬歇爾強調非暴力溝通中的不帶成見的觀察與羅傑斯強調在心理治療過程中的深度傾聽也是相同的方法。人本主義強調人的正面本質和價值,而並非集中研究人的問題行爲,並強調人的成長和發展。非暴力溝通同樣強調溝通過程人的正面性和溝通產生價值,以解決而非分析問題爲導向。此外在非暴力溝通中最關鍵的是正確提出自己的需求和認識對方的需求,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和無法真正認識到對方的需求,都會造成溝通的失敗。這也是在基於另外一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之上的發展。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爲六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超越的需求。因此,非暴力溝通的理論核心是人本主義心理學是不容置疑的。

第二點,作者多次提到不能機械的運用非暴力溝通的形式,而忘記了他的目的。所謂非暴力溝通的形式正是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詳細點說,就是不帶偏見的觀察,充分表達和引導對方完全表達內心感受,明確自己和對方的需要,正確提出自己的和引導對方提出請求。形式看似簡單,在實踐中卻非常困難。主要原因大概就在於,我們過於注重非暴力溝通作爲工具的形式而忘記了使用它目的。非暴力溝通作爲一種溝通方法,它的核心仍在於溝通。人與人之間需求溝通原因是雙方存在不同的觀念和行爲模式需要達成一致或者相互理解,溝通的過程就是交換雙方的不對等的信息從而雙方可以改變觀念或行爲。因此在使用非暴力溝通四要素時要時刻記住溝通的目的,不然就達不到溝通的最終結果。

第三點,作者提到了異化的溝通方式,也就是暴力的溝通方式,主要有四種形式:道德評判,對比評價,固化責任和強迫威脅,源自於等級社會或專制社會。雖然作者在文中沒有提及,但是可以從中推斷出的是,非暴力溝通只適用於自由和平等地位的雙方,或者雙方雖然處於不平等地位,但溝通仍然平等的。一旦雙方是地位不平等的,一方統治甚至奴役另一方,那主要溝通方式便會是異化的溝通方式。因爲這種情況下溝通的目的要讓一個人服從另外一個人的意志,服從者的個人的自由意志是被拒絕的。這是一種壓倒性的信息傳遞方式,是命令而不是非暴力溝通中的請求。作者也多次提到非暴力溝通的應用對於家長,老師和公司管理者而言,是非常困難的,因爲地位的優勢,這些人不願意作出請求,或者作出的請求被理解爲命令。但在異化的溝通情境中,處於弱勢的一方要改變局面,最好的方式仍然是採取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如果也是採取暴力的方式,如拒絕和反抗,只會造成強勢的一方使用暴力的程度增加,而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可以減輕暴力帶來的傷害。

第四點,非暴力溝通最主要的是強調人的本體和主動性以及人的同理心,這些都是人本主義的核心理論。人的感受是自己決定的,外界只能刺激和影響它。面對他人的不當的指責,我們可以下意識地感到內疚和自責或者立刻反駁對方,也可以有意識的去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要和發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如果採取後一種方式,我們就不會被對方的情緒牽動,而是專注於對方和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從而可以真正解決溝通的問題。另外對於很多因爲社會因素,我們必須承擔的責任,很多不得不去犧牲個人自由完成的義務,如果從主動選擇的積極角度出發,我們會將這些不得不做的事情轉變成是我們所自由選擇和願意的承擔的事情,這樣對於個人而言,同樣的行爲帶來的幸福感會大於痛苦感。

第五點,是語言的侷限性。非暴力溝通相對於暴力溝通,在語言表達上明顯的更豐富和複雜。暴力溝通中的一句簡單的道德評判,非暴力溝通中卻要劃分爲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四個部分。而且非暴力溝通要求觀察的客觀與準確,感受表達的充分與完全,需要和請求提出的明確與完整。缺少其中任何一項的語言表達,都不足以成爲非暴力溝通。所以,馬歇爾開篇就提到,語言是窗戶,也是牆。語言有它天生的侷限性。例如中國人一直不喜歡直接表達感受和需求的原因,個人認爲,一方面是傳統文化要求謹言拒絕巧言,另一方面是我們的語言在表達感受方面缺少一種自然性。中國語言裏就找不到i’m

sad 的表達。另外作者提到語言是靜態的,而我們的世界是動態的,靜態的語言無法與動態的世界匹配,其中也會產生很多由語言產生的問題。

最後,引用譯者結語的話“藉由這本書,依稀間遙望到夢寐以求的美麗心世界,並且知道,生活永遠等待人們以一己之身去領略生命的美和神奇”,所表達的是,非暴力溝通的世界是一個理想的世界。非暴力溝通的世界是一個人人自由和平等的世界,但現實是到處都有壓迫和統治,有壓迫和統治的地方就有暴力存在,面對暴力的世界,我們可以選擇以暴力的方式回擊,但是結果是暴力變的更氾濫,壓迫和統治也會更嚴重,也可以選擇以非暴力的方式去應對,一方面減少暴力對我們的傷害,另一方面暴力也會因此而減少。如何應對,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

非暴力溝通最終全部實現雖然是要在更大的社會層面,但是需要從每一個個人開始。正如歌唱的那樣,只要人人都充滿愛,這世界將變成美好人間,這也是馬歇爾書中隱藏的願望。現實雖然是美好人間遙不可及,然而包括馬歇爾在內每個個體追求它的過程也是同樣美好和有意義的。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與體會 篇10

《非暴力溝通》讀完那一刻,最大的感受集中在三處:其一是愛自己(第九章內容),對自我需要和感受的理解,對自我表現的包容;其二是非溝通的四個關鍵性步驟(觀察、感受、需要、請求)以及第三點對話中對他人情緒的理解。

整本書的思路,先提出非暴力溝通的關鍵——愛,這也是後文作者反覆強調的觀點;然後展示了“非愛”的異化的溝通方式;繼而分五章講述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步驟:觀察(對個體具體的或連續性的行爲發表不帶道德評價的意見,而不由此行爲推測、總結其人的性格和其他方面)、感受(我們不對行爲進行評價,而是表達此刻的心情)、需要、請求(減少抽象的語言,具體的描述請求內容);此後各章可以看成是非暴力溝通技巧在生活中的引用了,去傾聽別人、理解自己、合理的表達憤怒與感激,熱愛生活。

在閱讀中,除了“愛”以外,給我很深映像的另一個詞是“具體化”,尤其是在非暴力溝通的四個步驟中,作者一再強調我們具體的表達自己的觀察結果、具體的描述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需要和發出具體的請求。其實我很認同這個觀點,只是在表達感受和發出請求這兩點上,我覺得這種具體化和我們中國人尤其是南方人言行上的“委婉”似有衝突。我們很多時候有意無意間會把自己的把自己的需要或者感受暗示出來,而不會明示。當然,另一方面而言,這種風俗,也讓我們更擅長體會別人的情緒。(至少我個人感覺,內向者普遍如此)

第九章愛自己給我很大的震撼,可能是因爲我自己有一點完美情結的緣故吧,很容易自我生氣,自我糾結。第九章作者的疏導,確實讓我很受益。不同於以往我所看過的文章,在這裏作者強調了“對自身需要的關注”,讓我覺得以“滿足需要”爲導向去處理問題,而不是糾結於自我的憤怒與不滿——雖然這是句正確的廢話,但當我在與人共事中再體會這句話時,確實感到身心的一陣輕鬆。(當然這也是因爲事情得到了妥善的解決)而後文所提的“愉快的工作”用“選擇做”代替“不得不做”好像我還沒有體會到二者的區別,因爲我這確實是我的工作,雖然我很討厭。

其它幾章除了具體討論非交流溝通的細節外,我個人喜歡的還有第二章。異化的溝通方式的提出,讓我反覆回味了很久,反省了自己,確實在日常生活中我自己總是不經意的採用裏面的某些方式跟人溝通,引人不快。而在第五章作者提出的四點關於聽到不中聽的言論是的內心放映,也很令我欣賞,負面的感受是由於需要未得到滿足而並非行爲本身。至於其他各章,暫時觸動一般,不過對於兩個人的對話交流,我覺得可以再着重看看六、七這兩章。

雖然作者反覆強調的“愛”有時讓我覺得像在看《少有人走的路》,都有點扯淡(畢竟國內沒有教會那種氛圍)不過就溝通方式而言,理論講解的很清楚了。雖然我會懷疑自己是否能夠完全地按照那四個步驟去實施,但是那種自我剋制、客觀具體的討論事物的態度我想自己是會努力做到的。同時,從需要是否被滿足的角度去理解自我以及他人的情緒也是值得一試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