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書心得感悟(精選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09W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書心得感悟 篇1

初讀該書是在高三,在人人自危,奔赴大學聯考無暇旁顧的高三,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觸動。不是因爲異國情味,不是因爲大量的性描寫,而是當時的我,16歲青年,揹負着父母的期望,朋友間的承諾,跨過大學聯考這座橋就有無限可能,儘管會迷茫但依舊信心滿滿的我,無法理解這份“生命之輕”究竟是什麼。生命是多麼沉重啊,即使只有16歲,我也滿心疲憊得感慨。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書心得感悟(精選17篇)

而我花了整整一個月才意識到這個“輕”是虛無。

生命本身毫無意義,不值得憐憫,可被強權被集體被一切非生命名義以任何形式被碾壓,然後消失無跡。而個體,在存在的每個時刻都在竭力擺脫這種加害生命的形式,揹負各種以便自己不至於輕的無蹤無跡。

時隔三四年後,又重讀這本書,遠沒有當初的震撼,反而能退一步審視它。

弗洛伊德的學說中認爲“性”是一切慾望的根源。誠然,你對任何事物的追求都可以說是在體驗着高潮的快感。而這種快感只是大腦裏的一種化學物質,它形成、消失,留給你的不是退潮後的溫柔沙灘,而是你的滿心失望。

托馬斯和特蕾莎都有其各自失望的東西。

托馬斯他惶恐於婚姻,惶恐於那個“不慎之夜”的產物—他的兒子,惶恐於自己必須扮演父親、丈夫、兒子的角色。於是他一併擺脫,成爲一個沒有倫理束縛的地位較高的成年男性,他隨心所欲的享受着自己的“性友誼”。他熱愛自己的工作,享受手術刀劃過皮膚的快感,就如同他熱衷與各種女人上牀。揭示她們最隱祕的地方來滿足自己無限探索的好奇心。

但是因爲他的六次偶然,偶然的遇到特蕾莎,愛上她。因特蕾莎,他在祖國受外強凌辱時逃離它,又重返它,失去醫生這份職業,成爲一個擦窗工。所有的這一切是他做出考慮,是他生命中的“es muss sein”非如此不可。但這不是一系列的偶然嗎?他最終聽從特蕾莎的請求,躲到鄉下,沒有女人,沒有無休無止的偷情。在特蕾莎終於意識到他的衰老時,她表達了歉意。從讀者的角度,甚至托馬斯自己也認爲是特蕾莎改變、甚至可以說是摧毀了他的生活。但他表示他很快樂,很喜歡現在的生活。我可以想象他的滿足,當與命運做無數次抵抗極盡智力接受挑戰後,他放下了這些,沒有什麼必須不可的“使命”,他安心於生活,安心於生活本身,老婆、狗、生活、自由。而在他難受、失望、胃疼的時候,他是如何評價自己的一生,他也許不會評價。因爲他始終有特蕾莎。

特蕾莎的忠誠是維繫他們愛情的不平等支柱,尤其是托馬斯是如此的濫交。所以似乎本書中最該同情的角色就是這個可憐的女人。她竭盡全力的想擺脫自己往日的生活,脫離由母親、小酒吧所代表的骯髒、低下、無恥、不加掩飾的生活。她抓住命運的契機,以爲可以擺脫。但她卻悲哀得發現,她依舊與別人一樣,托馬斯的濫交使得她的身體毫無獨特之處。於是她埋頭工作,她嘗試與陌生人做愛,她勸說托馬斯到鄉下。當她終於獨享托馬斯的時候,她卻意識到自己愛卡列寧(狗)超過托馬斯。

最終托馬斯與特蕾莎一起摔下山崖,不管結局如何,他們始終在一起。即使作者在對這兩人的愛情保衛戰中始終扮演着冷酷法官的角色,冷酷近於殘忍得揭露他們的虛僞,世上男女以愛之名掩飾其懦弱。

而整本書最勇敢的人或許就是薩比娜。如果說托馬斯與特蕾莎的結局尚有安慰之處,那麼薩比娜則依舊毫無歸屬可言,她依舊遊蕩在自己的背叛之路上,而令她想念的男人——弗蘭茨,則懷着對她的精神之愛死在了越南。

故事結束,那麼“生命之輕”爲什麼不能承受?

每個女人都渴望一個男人的身體壓在自己身上。“最重的負擔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接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但於特蕾莎而言,托馬斯的肉體毫無重量,因爲他同太多然做愛;對薩比娜而言,弗蘭茨的身體毫無重量,因爲他是一個未斷乳的嬰兒。

男人使女人幻滅,也最終導致自身的幻滅。托馬斯搬到鄉下,停止做愛;而弗蘭茨在臨死之際終於意識到自己應當守護女大學生,儘管他可笑得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再也無法保護任何女人。

男人與女人的共同幻滅,在於當下社會的毫無歸屬,如想歸屬必須媚俗。有人自覺地抵抗着媚俗,而有人不自覺地向世界媚俗。前者厭惡後者但自己也有媚俗之處,後者則是單純得迷戀前者,比如說薩比娜與弗蘭茨。

而活在當下,我們如何媚俗;活在當下,自我如何存在。

如果將人生定義爲虛無。那麼媚俗也就毫無意義可言,可是托馬斯與薩比娜卻依舊活在自己不媚俗的境界中,反叛、抵抗拒絕;薩比娜是叛離的代表,托馬斯是媚俗的魔鬼,他們不自覺地極力保持着自身的獨特性。而弗蘭茨、特蕾莎則是在大社會環境中,在動盪不安的世界格局中,短暫幻滅的當下,他們媚俗、聯繫世界、渴望歸屬,可他們呢難道沒有想反叛嗎?

弗蘭茨起初不允許自己傷害妻子,但他後來意識到自己的這種幻想(即妻子身上的那個女人)是錯誤的,於是他拋棄了妻子。而薩比娜無法忍受不背叛,於是她叛離了弗蘭茨。托馬斯無法承受他失去特蕾莎,於是他一直追隨她。而特蕾莎無法忍受什麼?她是弱者,也許她無法忍受底層、低下,而實際上“出人頭地”後的她卻無限渴望落回底層,而且她驚恐的發現整個布拉格都在變得醜陋。

自由就是這種不穩定的狀態。這四個人物都在追求自由,所以自身都處在晃盪的危險中,這種危險由作者探究、塑造、展現給讀者。

作爲讀者,我看到了。

看到了人類、看到了愛情裏的互相背叛,看到強權入侵、大一統、口號、集權、商業化、嘈雜、祕密監視、無知、懦弱,道德淪喪是非顛倒荒謬可笑。看到了人在生活中的渺小,無能爲力可憐可悲。

我所看到的在當下這個社會真實存在,生活毫無意義,荒謬可笑。人類並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自由是個甚至說是達不到的狀態。

但實際上,我又覺得我們將自身的失望、怨懟轉移到了別人身上。人們放棄拯救自己,而將希望寄託到別人身上。

渴望通過做愛,性高潮這一絕對快感,與別人建立聯繫,彼此合二爲一,找到歸屬。但托馬斯卻是這一渴望的對立面。

現代與性有關的小說非常多,我覺得就是作家也在反應這一事實——即即使陷入深愛,彼此身體糾纏,依舊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馬克思曾說過“重要的不是發現問題,而是解決問題。”作家借這些特寫鮮明的人物向我們展示呈現。而更重要的是,我們自身應當如何選擇該過怎樣的生活。

“一次不算數”可生活確確實實只有一次。當下的世界短暫幻滅,毫無意義,可你有不能否認此刻自己強烈的存在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困境。自身的虛無導致人們脫離大地輕如鴻毛。

最後的結局是特蕾莎與托馬斯一起死去,我相信這是種安慰。而文中提到“卡列寧曾產下兩隻羊角麪包和抑制蜜蜂”而覺得羊角麪包是托馬斯和特蕾莎,蜜蜂或許是他們終於平靜長久的愛情。

16歲初讀時震撼。20歲再讀,竟有些寬慰。

生命有不能承受的輕,而我們依舊活到下一秒。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書心得感悟 篇2

“在那永劫迴歸的世界裏,無法承認的責任重荷,沉沉壓着我們的每一個行動……如果永劫迴歸是最沉重的負擔,那麼我們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輝煌的輕鬆,來與之抗衡。”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書的開篇,作者就將我們引入了一個“輕”的世界,一個沒有存在感的痛苦的空間。在一次沒有任何意義的人生旅行中,我們不斷妄圖證明自己的存在,不斷希望得到肯定,不斷追求着身心的釋放,故事便在這種徘徊掙扎中拉開序幕。

曾經也寫過關於生命重量的文章,但從未有過讀完此書後如此深刻的感受。靈與肉,媚俗與反媚俗,現實與反抗,這是昆德拉筆下的輕重世界。衆多現實的無奈掩蓋了華麗的辭藻,行文流淌間流露出生命的抉擇。正是這樣一種文筆,纔在我的心中涌起了波瀾,久久不能平靜。不同於其他作品,昆德拉筆下的輕重世界直指現代社會人類生存的困境——以怎樣的方式存在?通覽整本小說,都找不到一個明確地答案來解答這個問題,只能用個人的一生來回答。托馬斯,特蕾莎,薩賓娜以及弗蘭茨都只是以不同方式存在的個體,在無法重演的過去和無法預定的未來,只能在黑暗中摸索着前進,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價值光亮。

在這個故事中,四個人物各自的媚俗與反媚俗遊戲貫穿始終。主人翁托馬斯拒絕媚俗,然而他卻生活在媚俗之中,無法也不能逃脫。在六個偶然事件的推動下,他選擇了“非如此不可”,也找到了那個可以與他睡覺生活的女人。婚後的他不能剋制自己去欣賞別的女人,他在愛情上是忠貞的,在行爲上卻是放蕩的。 打着性與愛是可以分開的旗號掩飾自己生活在媚俗之中的事實。他因爲特蕾莎而變得沉重,在經歷了愛人離開後短暫的輕浮後,卻又因思念而變得更加沉痛。特蕾莎,一個具有獨特而又溫柔的女子,一向追求靈與肉的合一,但也被迫相信二者的雙重性,最後她的肉體也背叛了她的靈魂。弗蘭茲愛薩賓娜愛到瘋狂,但他們確實不同的兩類人,太多的不一樣註定他們不能在一起。他追求刺激,最終也死於刺激。如果是背叛和追求刺激就是反媚俗,那麼薩賓娜就是個脫離媚俗而獨特的存在。從某種層面上來說她纔是故事的主角,當特蕾莎,托馬斯,弗蘭茨,瑪麗克洛德,政治家,革命者,都在不斷追求着生命之“重”的過程中時,她卻用背叛,朝着相反的方向走去。在背叛中,她不斷拋棄自我,變換角色,將生命之“重”的意義拋在腦後。在不斷的背叛後,最終發現她得到的只是一場虛空,是“一切背叛的終極”。她一直朝着相反的方向走着,最終在一片寂寞和恐懼中走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個世界存在的基礎恰恰是輪迴的不存在,生活無法預演,我們既不能把它與我們以前的生活相比較,也無法使他完美之後再來度過,生命之流只能在偶然性的大地上氾濫,人們肆意的生活,獲得了漂浮在半空中的快感,可是,“重”就真的悲慘,“輕”就真的美麗嗎?

每個人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當人們厭惡自己身上的種.種負擔、責任,而深感沉重時,總是嚮往着如果沒有這些重負,生活該是多麼輕鬆快樂、逍遙自在。可是當這些真正消失的瞬間,卻又往往無所是從,不知如何是好。感覺自己輕如鴻毛,沒有約束,但也沒有歸宿。人生爲何如此無奈,想擺脫種.種生活之 “重”的困擾,但又不能承受擺脫困擾後的失重之“輕”,在這個永劫迴歸的生命中重複,再重複。

回望自身,我們也可以看到自己生命中那輕重交織的印痕。有時候會會被瑣碎的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就會一味地想要逃脫,什麼都不做。但當我真正放下手中的一切得到了“輕”時,卻又沉痛不已。滿腦子都是忙不完的工作,和做不完的功課。這種感覺就像是一個貪玩的孩子,作業還沒有做完就去玩耍了,其實他的內心比坐在那裏完成作業還要痛苦,揹着揹包玩耍,怎麼會放輕鬆呢?所以,當我意識到自己的頹廢時,我選擇了繼續回到繁忙而又緊張的生活中,雖然這種日子過得有些累、略帶疲倦,但是也特別充實。這也許就是痛並快樂着的道理吧。我們的“向上精神”本源於愚昧,我們的“進取心”來自無知,而盲目的進取心又至少給了人生一個“重量”的感覺,使人生似乎有了叫做“意義”和“滿足”的東西。而人生也正是因爲有了這兩樣很難得到的東西而變得有價值與趣味。

也曾問過自己,如果時光倒流到某一刻,我會不會重新選擇?會不會重新考慮是否要忍受着生命之“重”而不是追尋一時的“輕”。也許在那一刻我會做出了另一種選擇。如同主人翁托馬斯所說,如果人又兩條生命,那麼他可以選擇一條生命去愛特蕾莎,而另一條不去愛特蕾莎,然後確定哪樣的生活才能讓他更快樂。然而人生註定是一條一往無前的道路,當我踏上征程時,就沒有後悔的餘地了,無論走什麼路都是一種抉擇、一種考驗。在選擇了a之後,就無法選擇b,這是人生遊戲的規則,一個誰也不能擺脫的規則。就像朱德庸說過“幸福分成兩種,一種是看的見的幸福,一種是看不見的幸福,前者是物質的感觀,後者是精神的感受。你選擇了何種幸福,就決定了哪一種人生。”

故事的最後,意外的結局令人髮指。托馬斯和特麗莎在一片安逸享樂中死於車禍,弗蘭茲死於一次戲劇性的遊行,而薩賓娜在遠離家鄉的美國孤獨的居住着,只有她寂寞的活着。這幾位年輕人“追求”與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謬與悖論:每個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個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虛,追求愛情時怨恨多於歡樂,追求名譽像水中月鏡中花一樣遙不可及,追求錢財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透過種.種幻覺,這些人所有追求的一切最終都化爲烏有,這與現實卻略顯矛盾了。我們每天都在追求着,拼搏着,努力着,最後追求的結果卻是一場空。那些爲着庸俗的目的而掙扎的平庸的生命,爲了功名、金錢、嬌妻、兒孫,終生忙碌、義無返顧,到頭來一切都是虛無,一切都是空幻!那我們何必還要拼命追求生命之重呢?不過話雖如此,生活還是要面向陽光的,最美的不是追求了什麼,追求到了什麼,而是追求中得到了什麼。故事中的每個人物也正是因爲追求而美麗,因爲那種不求結果的追求而不惜一切代價。事實上,我們仍然在忙碌,仍然在追求,奮鬥的腳步永不停止。就像如果不去耕耘,不去播種,再肥的沃土也長不出莊稼;不去奮鬥,不去創造,再美的青春也結不出碩果。

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於過程,在追求的過程中有了幸福感和滿足感,得到了自身的價值。也許,這已經足夠了,何必在乎其終極意義上的得與失呢?人永遠都無法知道自己該要什麼,因爲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再來生加以修正。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檢驗哪種抉擇是好的,因爲不存在任何比較。

所以,不管怎樣還是要勇敢面對生命之“重”,而不是避“重”就“輕”。相信只有沉重的生活纔有質量,凡是我們所經歷的,都是我們所能承受的。

人生就是一個異鄉者的旅行,道路各有不同,但這終究不能改變我們證明自己來過的信念,我們希望在這裏留下足跡,無論是在媚俗中追求生命之“重”,還是在沉重中追求生命之“輕”,對於人也好,對於世界也好。生命實在是有太多的東西需要我們去努力,只有在激流中拼命掙扎才能夠活命。輕與重,徘徊其間,驀然回首,有幾個人能夠看清自己走過的路呢?又有幾個人能記住沿途的風景呢?

人生如潮汐,來了,去了;人生如漏斗,得了,失了。路漫漫,極其修遠,我願用畢生經歷,在輕重之間求索燦爛的人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書心得感悟 篇3

那天坐車路過鐘樓,車如往常一樣,堵得有些厲害,只能一步步往前挪。

從斑駁的車窗望去,地下通道口幾個稍上年紀的婦人,兩個坐在小凳子上,襙着手,半擡着頭,表情木然,用空洞的眼神看着來來往往、匆匆而過的行人,腳邊放置的幾疊報紙在風裏搖曳不止;一個矮胖、頭髮蓬亂的婦人站着,手裏拿着報紙地圖類的東西不停地扭轉着身體,用微乎其微的希望與失望不停交替的眼神看着路人。站臺上約十多個四十歲左右的婦女穿着不合體的工作服拿着鐵鍬張望着車的方向。

--十年代常見的飛鴿還是鳳凰牌的加重自行車旁站着各自的主人,車頭上用木板或硬紙板笨拙的寫着:木工、土工、水工等。這些中年男人相互攀談着,不時用餘光注意着來往的路人,透着他們的希望。我聽不到聲音,就像看一場二十世紀初的默劇,雖然嘈雜喧鬧,卻沒有故事情節、主角配角。不知道爲什麼,那畫面不時迴繞於腦中,心就一下子沉靜下來。

世間的劇無時無刻不在上演,任誰也無力改變。可心的救贖之路在哪兒呢?——純粹世界裏的詰問

“最沉重的負擔壓迫着我們,讓我們屈服於它,把我們壓倒在地上。但在歷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於是,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

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那麼,到底選擇什麼?是重還是輕?

米蘭·昆德拉在他充滿哲理的小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開篇第二小節中就拋給讀者一個同樣沉重的問題,這樣赤裸裸的詰問頓時讓我無處可逃。在我看來,米蘭·昆德拉所寫的世界不是構建於生活之上,而是來自生命本身的詰問。而此刻,在這個由作者構建的純粹的世界,我可以任由我的靈魂從這繁密物質世界裏抽離,剝開塵世的一件件外衣,去感受體驗這裏純粹的愛與痛,苦於淚,輕與重。

“人生的悲劇總可以用沉重來比喻。人常說重擔落在我們的肩上。我們肩負着這個重擔,承受得起或是承受不起。我們與之反抗,不是輸就是贏。可說到底薩比娜身上發生過什麼事?什麼也沒發生。她離開了一個男人,因爲她想離開他。在那之後,他有沒有再追她?有沒有試圖報復?沒有。她的悲劇不是因爲重,而是在於輕。壓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壓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句話深深地刺痛着我的趨於麻木的心。我清楚地看到,曾經的那麼多日日夜夜的迷茫與麻木,痛苦和孤獨,絕望和無助,不是因爲生命中的負擔,而是因爲靈魂缺少生命中本應承受的重,使得靈魂太輕,身體太重,身體與靈魂無法完美的融合,無法真正的全身心的去感知生命,享受生命。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書心得感悟 篇4

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其最受歡迎的作品。作爲一部小說,其主體講述了幾對男女間的故事。然而精彩並不在於此,故事中不斷地穿插有富於哲學意味的話,而其哲學精神更是貫穿於作品全部,爲作品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大抵也是這部作品廣受好評的原因之一。

“曾經一次性消失了的生活,象影子一樣沒有分量,也就永遠消失不復迴歸了。無論它是否恐依,是否美麗,是否崇高,它的恐怖、崇高以及美麗都預先已經死去,沒有任何意義。它象十四世紀非洲部落之間的某次戰爭,某次未能改變世界命運的戰爭,哪伯有十萬黑人在殘酷的磨難中滅絕,我們也無須對此過分在意。”

小說的開頭,並不急於爲讀者描繪出一幅場景,接着引出主人公的出現,而是爲我們講述了一個令尼采和哲學家們感到困惘的概念——衆劫迴歸。“想想我們經歷過的事情吧,想想它們重演如昨,甚至重演本身無休無止地重演下去!這癲狂的幻念意味着什麼?”

而實際上“衆劫迴歸”只是一種想象。如果它真的存在,在作者看來,那“原罪說”無疑會使人人的生命變得無比沉重:耶穌不斷地被釘在十字架上,不斷地爲我們受苦,而我們也因於此揹負着更大的罪惡。說起來,這很容易讓人想到古希臘羅馬神話故事中的普羅米修斯,這位創造出人類,教人類蓋房子,教人類觀察日月星辰,分辨四季計算時間,教人類飼養牲畜來爲自己服務,更爲人類帶來火種的神,卻因自己對人類的好惹怒了宙斯,被宙斯派人押到中亞細亞斯庫提亞荒山野嶺,用永遠不能開啓的鐵鏈鎖在高加索山岩的峭壁上。宙斯還派了一隻鷹不斷地叼食普羅米修斯的肝臟,又讓他的肝臟不斷地癒合。這便可以說是對“衆劫迴歸”的最早的想象。由此看來,“衆劫迴歸的確是沉重的.。

正因爲“衆劫迴歸”的不存在,我們才能試圖用我們只出現一次的生命作爲輝煌與之抗衡。

也正是因爲“衆劫迴歸”的不存在,一切事物只是一次性的,瞬時的,我們纔會更易於被其緩解環境所麻痹,我們生命中曾經犯下的罪惡,都被我們預先的原諒了。

那麼,選擇輕,還是重呢?主人公托馬斯成爲這一問題的代詢者。

離異的托馬斯是一名外科醫生,個人生活放蕩不羈,與多個女人保持着“性友誼”的關係。直到特麗莎出現,事態纔有所變化。這個既非妻子,也不是情人的女人,在托馬斯看來只不過是“被放在樹脂塗覆的草筐裏的孩子,順水漂來他的牀榻之岸。”然而這個女人卻讓他迷茫,迷茫着是要繼續“努力創造着一種沒有任何女人提着箱子走進來的生活”還是與之結合。

選擇前者,就選擇了輕,也選擇了托馬斯可以自視爲輝煌的東西;而選擇後者,則意味着他要和特麗莎在一起過一輩子,日子就將不斷地重複,無疑,這一選擇將是重的。

托馬斯也試圖掙脫那日益附於他身上的沉重。在娶了特麗莎之後(雖然是爲了減輕她的痛苦才結婚的),托馬斯還是出軌了。七年之後特麗莎的出走,將托馬斯重新置於自由,讓他再一次感受到生命之輕。可是,隨之而來的沉重卻將他擊垮,他已經學會感受他人的痛苦,他終於明白,他再也無法回到從前虛無縹緲的生命了。而另一方面,特麗莎也不想給托馬斯施加過多的負擔,她明白托馬斯要真的對她不忠的話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但當這一切真實發生的時候,特麗莎才發現,她沒有足夠的勇氣來面對這個世界。於是她也嘗試着走向輕,去背叛托馬斯,但實際這卻讓她揹負上更爲沉重的負擔。特麗莎太過認真,認真是她的行爲方式,這也讓她最終失敗,只能選擇永遠的重。

當我們試圖用人生的全部輝煌,即所謂的輕去抗衡重的時候,我們真的能夠成功嗎?

肉體與靈魂,是人類以存在的兩種基本形式。人類總是理想化地希望自己的靈肉統一,以把握一個更爲真實可感的自我,然而,昆德拉卻以一個特定的性愛情境,揭示出靈與肉的分離,使人類再次陷入對自我的無把握中。

在托馬斯看來,靈與肉是可以割離的。在發明“性友誼”之初,托馬斯就告訴情人們,唯一能使雙方快樂的關係與多愁善感無緣,雙方都不要對對方的生活和自由有什麼要求。最後他還得出結論,同女人愛愛和同女人睡覺是兩種互不相關的感情,豈止不同,簡直對立。愛情不會使人產生性交的慾望(即對無數女人的激望),卻會引起同眠共寢的欲求(只限於對一個女人的欲求)。

而特麗莎則追求靈與肉的統一,她無法忍受丈夫的不忠,這讓她陷入了永久的痛苦,直至死才得以解脫。托馬斯和特麗莎之間的衝突,至少存在靈與肉的衝突。那麼,是選擇靈,還是肉呢?

何所謂媚俗?小說中《偉大的進軍》就是專門討論媚俗的。它首先從“糞便”開始,並列舉了斯大林之子雅可夫的例子。在作者看來,德國長官拒絕討論糞便的問題本身就是一種媚俗。媚俗是人類生存的基本場景,而試圖去躲避它僅因爲它帶有被人賦予的並不光彩的成分是極其不正確的。

那麼能否理解特麗莎的行爲也是一種媚俗呢?特麗莎不喜歡母親在家中光着身子走來走去,也不喜歡自己在洗澡的時候繼父突然闖進浴室來,這在她成年後也留下了很深的陰影。有一次她拿着自己的攝影作品去投稿的時候,另一個婦女也是拿着一堆裸體人像的照片。或許昆德拉是借這個婦女之口對特麗莎進行諷刺,她說:“裸體可沒有錯。”“這些都是正常的。一切正常的東西都是美的。”

按照這樣的邏輯,我想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因爲如此來講,我們自己也是媚俗的了。然而我們真是媚俗的嗎?還是我們怯於承認罷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個書名,英文版是“The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有人對“Being”這個詞也生髮出疑問,因爲作爲“存在”,“Being”這個詞完全可以替換成“Existence”、“Life”等,但作者終究沒有那樣做。這或許也是受到《哈姆雷特》的影響,在這裏,“Being”已經不單單是指活着,而是針對生活中生髮出的各種問題作出的抉擇。

有人說,看米蘭昆德拉的作品,裏面的細節都是精心鋪設的。我留意到,托馬斯爲了給特麗莎解悶,特意給她找了只小狗卡列寧解悶。陪伴了特麗莎十年的卡列寧,最終也將離她而去,只是,看似還可以守在主人身邊更長的日子,卻因爲癌症讓卡列寧不得不和特麗莎提前說再見。

在卡列寧彌留於這個世界之際,特麗莎和托馬斯都在猶豫要不要對它施行安樂死。如果狗也能聽懂人的話,能有自己的思想的話,將這一抉擇交給它,恐怕就不會讓特麗莎和托馬斯爲難。可是這一切只是想象,卡列寧是否要早一點離開,主動權不在它本身,而在於托馬斯和特麗莎。出於私心,特麗莎必然是希望卡列寧能多陪伴她一些時日的,可是對受病魔折磨着的卡列寧而言,早一點死去或許是一種解脫。最後托馬斯,打破了這種僵化不願改變的局面,他到底還是爲卡列寧施行了安樂死。

昆德拉對這一部分的描寫也是十分細緻的,彷彿是爲了更好的讓讀者感受到特麗莎與托馬斯的爲難。這並非是“非如此不可”,所以究竟選擇輕或重,靈或肉,政治還是媚俗,存在還是滅亡,beingornottobeing,昆德拉到了最後也沒有明確表示該怎樣做。雖然如此,倒也不是無跡可尋,或許小說是爲我們暗示了究竟該怎樣選擇的,只是這光芒過於幽暗,對於未來,還需要我們自己做出抉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書心得感悟 篇5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讀了《傾聽生命》這篇文章後,我終於知道生命是那麼的可貴。

19世紀美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的一生歷盡了苦難與折磨。在她4歲的時候由於一場疾病讓她雙目失明、雙耳失聰。可是她自己從來都沒有氣餒、怨天尤人過。這個時候她的老師安妮莎莉文又給了她鼓勵,終於在她不斷的努力與奮鬥後 衝破重重困難,最終考進了美國哈弗大學。看到這後,我認爲海倫凱勒之所以能夠成功,是跟她有一顆不畏艱難和持之以恆的信念有關。

首先她不是一個天才,而且出生後的遭遇也很不幸。但是她用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和堅持不懈的精神戰勝了這些所謂的不公平,最終在經歷過風雨後,海倫凱勒終於迎來了彩虹。縱觀凱倫凱勒的一身,雖然是平凡的出身不幸的命運捉弄,但是她卻做出了偉大的成績。而我們這一代生活在蜜罐裏的孩子,爲什麼很多人就輕言放棄?那是因爲我們生活的太幸福太安逸了,缺少了磨練。

讓我想到了爸爸常跟我說的一句話,安逸太久了容易使人墮落。要給自己定一個學習目標,這樣人生才更有意義。呵呵!我想這就是所謂的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吧。海倫凱勒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像貝多芬、張海迪等這些偉大的人物、都是在不幸的環境裏做出了巨大的社會貢獻。這就更證明了一個道理。平凡的生命,只要用心去傾聽生命,就能夠創造出一個偉大的奇蹟,讓生命發出耀眼的光芒。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書心得感悟 篇6

人的生命從自己的哭聲開始,在別人的淚水中結束。

生命是脆弱的,如在我們身邊的小生命。小時候,我們或許喜歡用筆尖挑弄在書上運動的小動物,直至小生命不再動搖了,才停止了揮霍。然而,生命被奪取的小動物默默承受着痛苦;生命卻如此脆弱。

生命是堅強的,在逆境中不放棄生的希望,抓緊生命擁有的時光,努力堅強地活下去。也許偶爾會掉眼淚,但哭過之後就會變得堅強起來,在心裏默默告訴自己:不要再哭了,堅強起來,生活一樣要繼續!病魔來襲,看見這堅定的生命,轉身就走了,哪來的勇氣去摧殘這生命呢?

生命是幸福,失去生命是空虛的痛苦。新生的嬰兒是父母牽着手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哭聲帶來了喜悅;對於父母來說,這是的幸福。寶寶很小,總讓人感到要保護她,似乎充滿了魅力一樣。但相反,平時生活在一起的親人,突然躺着再也不起來了。家裏突然空出一個座位,一雙筷子,一個碗。心裏的空虛卻無法填補,因爲失去的是內心無法替代的人啊!惆悵,難過,可生命就是這樣隨着時間悄無聲息地溜走了。走了,再也不回來了。別哭,生命面臨枯萎是抓不住的。

人的生命如花。當自己還是一顆埋在土中的種子時,只能等待水滴孕育生命;就像我們的母親一樣。當種子漸漸長芽的時候,嫩綠的視覺視正是生命!那是新生,最驚喜的一瞬間。你看,土地上一顆小芽探頭出來的時候,稚嫩清新。當小芽慢慢長成花的時候,證明花朵在努力地盛放。在延伸着生命的意義,爲人們帶來芬芳,帶來美好的心情,這是花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時期。

當花朵漸漸被秋天染黃的時候,花的生命漸漸枯萎了;並沒有遺憾,因爲它慷慨地接受了這個不能左右的事實。也許在那時候、花朵會悄悄落淚吧……種子發芽,芽長花,這些生命猶在的過程。如果我們去踐踏花朵,花生存的意義就因此小時,對於花來說,將成爲永生的遺憾,何況是我們人類呢?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書心得感悟 篇7

最近,我在語文課上學了一篇課文,叫《生命生命》。我被課文中“飛蛾求生”所感動了。

課文中主要通過“飛蛾求生”,“瓜苗生長”和“靜聽心跳”等熱愛生命的三件小事。說明了生命的意義。當我讀到“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時,我深深地領悟到了,作者對生命的瞭解有多深。作者對生命的熱愛以及對生命的領悟令我敬佩。讀了這篇課文,我想起了貝多芬。他雙耳失聰,本來這個消息令他絕望了。但是,後來他領悟到了生命的意義,憑着他對音樂的熱愛,創作了許多音樂名著。

讀完了這篇課文,我領悟到了:生命只有回頭看時才瞭解,而生活必須向前,生命的價值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在於我們對它的使用。所以我們要珍惜生命。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書心得感悟 篇8

讀了《生命,生命》這一篇課文,令我也常常在想:生命究竟是什麼?

你明白一羣螞蟻被火圍困時,怎樣逃生的嗎?只見螞蟻們快速抱成一團,成了一個大圓球,滾着衝出火海!在逃難時外圍的螞蟻一隻只喪生於火海之中,大火吞噬着他們的生命,而他們的英勇獻身卻換來了其他螞蟻的一絲生機,他們的生命在那一瞬間不再卑微和短暫,它變得偉大!變得那樣長久!此刻,我明白了!我最終明白了!生命的意義在於付出!在於捨己爲人!

你想過一隻蚊子被蜘蛛網粘住是什麼樣的嗎?是等待死亡,還是垂死掙扎?可這隻蚊子明知死亡已經找上門來,但他掙扎着,奮力鼓動雙翅,似乎他心中的期望之火還未磨滅!一隻蚊子在他生命的最終一秒也在掙扎着,試圖逃脫,他渴望生命的精神是多麼強烈!我明白了!生命的意義就是:不要放棄期望!

與螞蟻這種卑微又弱小的生命相比,我們站在生物鏈頂端的人類是不是變的渺小了?想想生活中,到底有那些人是真正捨己爲人了呢?

再與蚊子一比,我們人類是不是更加渺小了呢?我們人類在大難臨頭時,腦子裏留下的只是絕望,連一點掙扎都沒有。

我的生命雖然短暫,但我們卻能夠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與其做個連小爬蟲都不如的貧乏生命,那爲何不做個偉大的人呢?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書心得感悟 篇9

今天,老師上了《生命生命》這一課文,讀了本篇課文,使我深受啓發。

這篇課文講了:夜晚,我在寫稿子,一隻飛蛾在我頭上飛來飛去,騷擾着我,我把他捉住了,飛蛾明知自己逃不掉,可還是鼓動雙翅,掙扎着,我放了它。磚縫中掉進一粒小瓜子,過了幾天竟然長出了一個小瓜苗,多麼強的生命力,即使它只活了幾天。我用醫生的聽診器傾聽自己的心跳,那一聲聲的心跳,使我知道了這就是我的生命,我可以好好的珍惜它,也可以白白的糟蹋它,我必須對自己負責。

生命是自己的,我們可以讓它有價值,也可以讓它黯淡無光。所以,我們要對自己負責。我們應好好珍惜生命,讓有限的生命創造出無限的輝煌!我們作爲一個國小生,作爲一個五官健全的人,更應該珍惜時光,把握生命的恩賜。在學習上,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種種困難,比如,班幹部落選,考試成績不理想、比賽失敗等等,這些和杏林子、海倫。凱勒她們所遭遇的困難,我們的困難算什麼!所以,我們更應該懷着積極向上的態度,去迎接挑戰,戰勝困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成長道路上走向那輝煌的前路。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書心得感悟 篇10

今天,我們學習了《生命生命》這篇課文,我心潮起伏。那絕境求生的飛蛾、那不屈向上的小瓜苗,它們都在用行動無聲地告訴我們:它們是多麼珍惜生命、熱愛生命啊!更何況人類呢?

飛蛾雖然早已知道自己逃不出人類的手掌心,但是它一點兒也沒有放棄一絲一毫的希望,努力求生;雖然那一截小瓜苗生活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但它依然昂然挺立,茁壯生長。

在老師給我們看了杏林子的資料後,我感慨萬分。原來她12歲時就患上了“類風溼性關節炎”,頭不能轉、手不能擡、腳不能走。可是它依然樂觀地面對人生,忍着病痛,寫下了數以百計的文章,身殘志堅。更震撼人心的是,她竟把稿費都捐獻給了“殘疾人福利基金會”。

剎那間,我深深地懂得了,生命是什麼:是奮鬥!是奉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書心得感悟 篇11

我是一個沒有希望的人,我隨時隨地都有可能倒下去,再也起不來,一次又一次的昏迷,我甚至不再掙扎,讓自己沉睡在昏迷中,希望永遠的逃離疼痛。我聽不到生命的聲音。我如此絕望。

姐姐說,離開病牀,去走走吧,春天快到了。我走進了一片土地,卻是一片毫無生機的土地,一片焦黑中夾雜着枯黃的草根。這裏,沒有一絲生命的跡象。一陣微風輕輕拂過,我卻分明聽到了地下躍躍欲出的生命!他們使勁向上衝,往上冒,想要打破這死亡的寂靜,我聽到了它們對生命的呼喚:我要出去!我要生長!我要沐浴陽光!幾天後,焦黑中零星地擠出幾點嫩綠,綠的鮮明而生意盎然,衝擊着我的心房,我不由得肅然起敬。如此強烈的生命,如此渴望的吶喊,如此震撼的感動!

轉身,又走近一隻蝶,一直掙扎着想要獲得重生的碟。灰濛濛的雲已沉沉地壓了下來,風愈加猙獰,欲要阻止這生命的舞動,可是她恍若未聞、未見,只是拼盡全身的力氣拍打着一直已經獲得自由的翅膀,我聽得到她喃喃的堅強:我一定可以飛翔,舞動出生命華美的色彩!在大自然中如此無力的翅膀,在生命面前卻如此強勁!可是,風更大了,空氣中開始盛開潮溼低迷沉鬱的氣息。有什麼用呢?你我同站在死亡的邊緣,感受不到生命的氣息。我悲憫的笑笑,裹緊衣服,轉身想要離開。一瞬間,我卻聽到了背後“譁”的巨大的聲音—生命飛舞的聲音。轉過身,我詫異又驚喜地看着在烏雲下翩翩而舞的生命,生命之光,如陽光般一點點驅散我心底的絕望。如此充滿希望!

走近汶川大地震,震在人們心上、痛在人們心上的地震。地球如此輕輕一抖,奪去了多少鮮活的生命,讓多少生命失去了原來絢麗的色彩!可是,誰又會放棄一絲絲生的希望,四天,六天,八天!有誰放棄過?我們分明聽得到一片片廢墟下發出的驚天動地的對生命的渴望:我在這兒!我要活下去!這片充斥着死亡的土地,又隱隱瀰漫了生命的芬芳。斷裂崩塌的磚瓦,割斷了尋覓生命和渴求生命的人,卻無法阻斷對生命的無線關愛與珍惜。志願者前赴後繼,捐款紛紛而至,支援,尋覓,拯救,關懷,一切源於對生命執着的愛!

我又一次昏迷了。這次,格外疲憊,疲憊到讓我無力再醒來,掙扎着,我聽到了小草對生命的呼喚,聽到了碟喃喃的堅強,聽到了廢墟下發出的驚天動的對生命的渴望……站在死亡的邊緣,我靜靜的傾聽,生命的氣息愈加強烈,我奮力奔跑,朝着生命的方向。

我醒來了。陽光如此明媚,生命如此美好,生命的聲音如此強烈。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書心得感悟 篇12

剛剛翻開《傾聽生命》時,並沒有多大的興趣。心想:又是什麼“哲理書”吧,總說一些泛泛而談的話,告訴我們一些看不懂也不明白的話。這種書,對我來說只要閉着眼翻翻,編出一大堆廢話交給老師就行了。可是,當我讀完第一章時,我就被這本書給深深地吸引了。它用各式各樣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又一個的道理。而這些道理,可以影響我們一生。

一 母愛的偉大

從小,老師、父母告訴我們母愛似水,父愛如山,母愛是偉大的。而我們對這些從小就灌輸的道理從來都深信不疑。當我讀到《生命的姿勢》時,我被深深震撼了。母親爲了給孩子餵奶,一次又一次地將皮膚暴露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溫度下。最終因爲體溫過低而死,被凍成了一座冰雕。母愛是什麼?是母親爲了孩子的生命而不顧自己安危時的毅然。母愛是什麼?是那永遠保持着餵奶姿勢的冰雕。母愛是什麼?是那留着愛和生命的甘甜乳汁。當我們不知道該怎樣報答母親的時候,好好感謝這些母愛就足夠了。

二 生命的質量

生命是偉大的,生命也是脆弱的。査海生,因爲對生活的放棄,而選擇在25歲生日當天臥軌而死,只留傷心欲絕的老母在家孤守。當他決定自殺是,有沒有想過生他養他母親,有沒有想過熱愛他的親人,有沒有想過中國將少去一位卓越文采的作家。他的這一舉動是自私自利的。他放棄了自己的生命,將前途的光明用一扇厚厚的鐵門封住。而他的母親,最終成了一千古傷心人。保爾說過:“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我們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爲而羞愧——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爲人類的解放而鬥爭。”我們雖然不用將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革命,但至少要好好的,堂堂正正,有作爲的活着。

三彼此地尊重

如今的社會,最缺少的,便是尊重。而尊重這一詞在人生中是佔很大分量的。我們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而我們則先學會去尊重別人。跟賣菜的婦女聊上幾句,爲在大雨中等了半個小時的車伕送上一句謝謝。對郵遞員的喊聲迅速做出迴應。這些小小的細節,卻對他們的影響是巨大的。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是那些賣菜的婦女、車伕和郵遞員會感到怎樣?尊重就像一條暖流,流在大家的心裏,必定有一天,它會流回來的。

在人生中,我們需要母愛,需要堅強,需要彼此尊重。我們還需要頑強的生命力,對生的渴望,對他人,對祖國的犧牲。人生這杯美酒,需要你慢慢品味。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書心得感悟 篇13

《傾聽生命》緊扣“生命”這一話題,向讀者清晰可信地展示了關於生命的方方面面,讓人感受到生命的偉大和奇妙。整本書都隱含着一個道理——生命只有一次,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樣也要珍惜別人的生命,要愛自己,愛他人,沒有任何理由輕生、蔑視別人、或者殘害生命,因爲任何生物都是平等的,都有生活在地球上的權利,地球的生物鏈無論缺少哪種生命都是不完整的。沒有生命就沒有一切,我們如今的快樂生活就是無數生命作出的奉獻,所以我們更應該好好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生命可謂就是一個奇蹟,從最初的生命藍藻誕生到如今人類生活的舒心方便,是多麼神奇而美妙的的變化呀!大自然用它那一雙溫柔而靈巧的手創造了這個大千世界,如果我們不好好愛惜生命,又怎能對得起地球媽媽呢?

這本書除了告訴人們生命的一切,還有一部分宣揚了教育的重要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句簡單的話詮釋了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得學習。而學習也不是漫無目的的,而應該遵從學習的天性,不能一味按部就班地拘泥於某個區域。

讀了《傾聽生命》,我心中受到了不少震撼和啓發,也希望同學們喜歡這本書!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書心得感悟 篇14

生命看似輕如鴻毛,然而,人們常常感嘆着生命的沉重,活着總有一種不堪重負的感覺,到底是什麼讓人們感覺到沉重呢?

“在永恆輪迴的世界裏,一舉一動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責任重負。”托馬斯一直都認爲,就算與特蕾莎一起時,他也不願做家庭責任的附庸,寧願享受“輕”,也不願去承擔那份“重”。然而,當特蕾莎離開他時,他確實有那麼一瞬間感覺到無比的自由,但是,很快這種輕飄飄的失落感又讓他難以忍受。

當負擔完全的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幾乎遠離大地上的生命,其飄忽不定生命中的運動變得太自由而沒有束縛,慢慢地,人生也將失去了意義。生命永遠是最爲複雜的東西,輕與重的轉換,靈與肉的扭纏,生與死的輪迴,各種各樣交叉重合時的的對立,也許這就是生命的面貌吧。生命在溫馨明媚的白晝和陰鬱冷暗的黑夜之間,沒日沒夜地延續……然而即使生命是矛盾的源頭,即使生命是個謎,它對我們來說都是唯一的,不可取代的。

“那麼,到底選擇什麼?是重還是輕?”

輕與重,在書中的每一個角落幽靈般地閃現着,生存、理想、媚俗、背叛都在這張輕重交織的人生之網中互相聯繫着,卻永遠地不能被逃離,生命之重,使人感到沉重的壓力。正如文中托馬斯感到特雷沙的嫉妒之重。正如特雷沙的夢給托馬斯帶來的譴責。生命之輕,使人感到無聊空虛。正如特雷沙的離去使托馬斯的鐵球滑落腳踝,但他卻爲奇異抑鬱的自我迷醉而感到罪過。回望自身,我們也可以看到自己生命那輕重交織的印痕。

“沉重是真的悲慘,輕鬆便真的輝煌嗎?”

每天我們行走在這紛繁的塵世間,早已習慣了匆匆的步伐,早已習慣了平平淡淡不帶喧囂的色彩。不管是輕也好,重也罷,生命中度過的日子就是有孰輕孰重的,實在難以掂量。當我們因害怕承擔生命之重,放任自己去享受生命之輕時,留給我們的也必然是比以前的重還要更重的輕。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所以,不要去掂量,不要去品味,只要不失重,那麼我們就可以走得踏實,走得坦然。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書心得感悟 篇15

有人說,生命是一條奔流不息的小河,堅強樂觀地奔向大海;有人說,生命是一朵美麗的花,散發着清香,生命就是一座彩虹,豐富多彩,生命,帶領我們不斷前行,即使有再多的困難,也永不言棄,越挫越勇。

就像石縫中的小草,在溫暖陽光的呵護下,顯得生機勃勃,它那瘦弱但卻碧綠的葉片舒展開來,宛如一隻只飛舞的蝴蝶,盡情享受着屬於自己的小天地。它雖不及鬆的高大,比不上牡丹的華麗,沒有玫瑰的高貴,但他卻擁有着比它們更難得可貴的精神和品質,儘管是在吮吸不到多少養分的石縫裏,儘管是在那及其艱苦的條件下,但它仍舊那樣活潑,那樣積極向上,它是那樣的堅強,那樣的偉大,那樣的讓人敬佩。

生命像一面鏡子,我們若是對它皺眉,它只會回我們以皺眉,我們若是對它微笑,它同樣會回我們以微笑。許多人在爲生命而奮鬥時,往往會遇到很多的困難,要是能以樂觀向上的精神去對待生命,生命會變的更加精彩,更加絢麗多姿。要是以消極頹廢的態度對待它,它只會變得更加黯淡,更加坎坷。我們要用樂觀積極的態度去對待生命,去對待生命中的每一件事。

生命像一縷溫暖的陽光,在寒冷的冬天給予我們溫暖,爲我們提供前進的力量。在飢寒交迫給予我們慰藉,滿足我們心靈的祈求。在遇到艱難險阻時給予我們希望,鼓舞我們努力奮鬥。我們要有堅強的意志去對待生命,對待生命中的每一件事。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書心得感悟 篇16

國慶假期裏,我沉靜在書的海洋裏,其中《傾聽生命》這本書我是一口氣把它看完的。這本書分成了八個部分,最讓我感動的是“脆弱與堅強”和“讓生命充滿愛”這兩大部分。高爾基曾經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從這本書中我的確學到了很多。

首先,我深切地感受到生活中一個人要有自信。我們要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就能不斷取得進步,達到勝利的彼岸。山谷中的一株小草,剛剛誕生的時候與野草沒有什麼區別,可是它堅信自己能開花、長得更美麗,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最終開出了美麗的花。作家羅伯 特·飛利浦面對一位流浪漢詢問“你能替我這樣的人做些什麼”時拿出了一面鏡子給那位流浪漢,並告訴他只有流浪漢自己才能真正幫助到自己,要相信自己。是的,生活中不能缺少自信,否則,你的生活將缺少陽光、缺少快樂。相信自己,迎接挑戰,你的生活將會變得有聲有色。

以前,我對“愛”這個字的理解知識表面的,後來隨着我讀的書越來也多、尤其是看了這本《 傾聽生命》,我對“愛”的理解更深入一步了。愛是生命中最好的養料,哪怕只是一勺清水,也能使生命之樹茁壯成長。也去這樹是那樣的平凡、不起眼,也去這書是那樣的瘦小,甚至還有些枯萎,但只要有愛的灌溉,它就能枝繁葉茂,長成參天大樹。一個六歲開始爲父親採藥治病的男孩,不顧醫生給父親下的死亡預言,不顧惡劣的天氣,不顧陡峭的山路,從六歲到十五歲,無怨無悔地爲父親採藥,他堅定地說:“我要治好爸爸的病。”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去愛與感受愛,愛的力量是如此偉大,清水很平淡,如果加上了愛,生活就會變成參天大樹,保護你我。

生命是一個奇蹟,生活是美好的,我們是最棒的。我要做好每一件事,讓自己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書心得感悟 篇17

生命是個奇蹟,一天我正在房間裏寫作業,突然一隻蜻蜓飛進了我家的陽臺,我立刻把窗戶關了起來,之後蜻蜓就不停地撞着玻璃,發出刺耳的響聲。我厭煩極了,突然我腦子裏浮現出了一個壞念頭:想試圖去抓住它。一連幾次都沒有成功,我惱羞成怒,隨手拿起一本書拍中了它,蜻蜓掉到了我的書桌上,我把它那瓶子關了起來。正當我高興時,看到瓶子裏蜻蜓不停地掙扎,又看了看窗外其他蜻蜓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這瓶子裏奄奄一息的蜻蜓,真是太可憐了!

再看了看手中的這本書(《傾聽生命》),我想到了一篇文章,作者坐在圓木上吃三明治,一隻蜜蜂打擾了他的閒暇心情。作者三番兩次打倒蜜蜂,可是蜜蜂並沒有放棄,而是頑強的一次又一次飛回作者身邊,最後一次,作者實在是抑制不住自己的心情,把蜜蜂踩進了沙土裏。幾分鐘之後,蜜蜂又從沙土裏艱難地鑽了出來,當它感到自己已經恢復了力量,試着飛了三英寸遠,第二次飛出了六英寸遠,最後撞在一個小土堆上,蜜蜂又飛起來了,這次它飛過了幾個沙堆,它終於成功了。當時作者心裏是多麼內疚呀!

我相信作者也明白一個道理:只要有一次機會就能生存,這是許多天然動植物的本領。生存條件的艱苦和惡劣使它們比人類更爲機敏,哪怕只有一次機會,對於它們也已經足夠了。這隻頑強的蜜蜂讓我明白:在遇到困難時,絕不能放棄,要勇敢面對,要知道德謨克利特先生說過迎頭搏擊才能前進,勇氣減輕了命運的打擊。以後我也要像這隻小蜜蜂學習!

轉過身,那隻小蜻蜓就如這隻蜜蜂一樣,我愧疚地走過去,打開瓶蓋,把蜻蜓放了出去,看見它和小夥伴們快樂飛翔的樣子,我開心地笑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