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起源讀書心得(通用11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9.51K

物種起源讀書心得 篇1

我對達爾文的印象,最初只限於他那一把給人感覺亂蓬蓬的鬍子,好像西方的偉人都有這樣令人印象深刻的鬍子。

物種起源讀書心得(通用11篇)

爲了更進一步接近這個偉大人物,我不辭勞苦地上了百度、搜狗,但得到的介紹幾乎千篇一律:“達爾文出生在英國的施魯斯伯裏。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的名醫……”;“達爾文從小就熱愛大自然,尤其喜歡打獵、採集礦物和動植物標本……”這樣的文字吸引不了我的光,所以我只好另闢蹊徑,看我能不能從別的途徑擺脫我只有關於他鬍子的淺薄認知。

我翻開了《物種起源》,從其緒論開始我對達爾文的瞭解。

“五年的工作,我曾專心思索這個問題”,“從那時起直到現在,我曾不間段地專心於同一事物的研究”,“我的健康很壞”……這樣的語句在文中隨處可見,達爾文拖着病重的身軀,專心致力於自然生物的研究,作各種觀察和實驗,找無數聯繫和特性,把自己的一生都傾注在了他所追求的科學事業上。

“我並沒有輕率地下結論”,“我雖然時常注意,只信賴良好的證據,但是無疑錯誤還是會混入的”,“只有對於一個問題的兩方面的事實和論點加以充分地敘述和比較,才能得到良好的結果”……個科學家最要擁有的就是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達爾文因爲身體的原因,沒有更多的時間去尋找支撐自己觀點的依據,他爲此深感遺憾和歉疚,這不正是一個真正的科學家才具有的品質嗎?達爾文雖然深信自己的觀點是科學的,是相對合理的,但他依然爲沒有提供強有力的事實論據而感到慚愧。

正是這種從事科學的執著精神讓我這個生活在快節奏時代的現代人汗顏。

《物種起源》的問世,第一次把生物學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以全新的生物進化思想,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的理論,標誌着進化論的正式確立。進化論轟開了人們的思想禁錮,啓發和教育人們從宗教迷信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如此偉大的成就我在緒論中沒有看出絲毫端倪,達爾文用的語言平實,精準,沒有任何誇耀,對於舊派荒謬的學說也並沒有表現出輕蔑或嘲諷。

“我相信‘自然選擇’是物種變化最主要的但不是獨一無二的手段”,這是達爾文在平心靜氣但又斬釘截鐵地闡述自己的偉大觀點;“每一物種都是被獨立創造的觀點是錯誤的”,這是達爾文在冷靜地批駁延續了幾千年的錯誤看法;“然而這樣的結論,即使很有根據,也還是不充分的”,這是自省的達爾文;“我抱歉的是,由於篇幅的限制,我不能對於那些慷慨幫助我的自然學者一一表示感謝”,這是謙遜的達爾文……

僅僅是緒論,就讓我認識了一個平凡而又嚴謹,內斂而又堅毅的達爾文。合上書,晃動在我眼前的達爾文的鬍子也彷彿閃出熠熠的光輝來。

物種起源讀書心得 篇2

我們在探討信仰問題的時候,經常會聽到一些有關對進化論的爭論,有些人把之當作不爭的事實,而有些人則認爲其一文不值,有時雙方各執己見,爭論得不可開交。但是,大多數參與這一爭論的雙方都沒有讀過進化論的經典著作-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我在嘗試着讀這一本書,那些有意無意的爭論我能從這裏明白許多!

首先:什麼是生命的起源? 這是這本書最爲基礎的一個問題。

達爾文用其仔細的觀察及豐富的想象力,在該書中描寫了生物物種由簡單到複雜,由單一到繁多這樣的一個演變過程。就象是一棵樹不斷能長出新的枝條,在生物的演變過程中,新的物種分枝會在原有的基礎上產生出來。但畢竟整本書也就是在探討物種的問題,這是假設有了生命以後的事情。但不幸的是,有許多的人有意或者無意地把它當作生命起源的權威,實在是有點勉爲其難。

達爾文相信所有的物種都是由簡單的生命單位演變而來,但最初的生命是怎麼來的呢?一個不常被人提及的事實是達爾文認爲它們是被創造的。在這本書裏,我發現這樣一個結論,大概意思就是,他在經過類比以後得出結論,所有在地球上的有機生物都是起源於一個共同的原始生命,而這個原始生命則是"被吹了一口氣"而來的。這與聖經裏創世記裏講到人是因上帝吹了一口氣而得到生命的寫法有點相似。

基於這一結論,我們可以知道,達爾文所倡導的是所謂的"創造進化論",這也是爲部分基督徒所接受的理論。其實,達爾文所觀察到生物物種的出現是由簡單到複雜,由水生到陸生,由低級到高級的過程。基於這一結論,我們可以知道,達爾文所倡導的是所謂的"創造進化論",這也是爲部分基督徒所接受的理論。其實,達爾文所觀察到生物物種的出現是由簡單到複雜,由水生到陸生,由低級到高級的過程。

相信上帝是違背科學和理性嗎?

達爾文得出了上帝是生命起源的結論,這是發自內心的信仰,還是一個不得已的結論,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常聽說諸如"相信上帝是不科學的"或"科學已經否定了上帝"之類的話,但這些話本身不一定就是科學的,至少是值得我們進一步商酌的。正如達爾文一樣,我們會思索、探討最初的起源的問題,但如果不承認有上帝的話,將會遇到一個很大的難題,人們往往會不得不以很不科學的方法來解決。

在解釋生命起源的時候,所有的理論都是要靠信心來接受的,也既是說,都是信仰。要接受不相信上帝的信仰,應該是需要更大的信心,需要克服更大的障礙,因爲這些信仰裏實在是包含了太多的未知因素。這也許是爲什麼許多現代科學的奠基人,諸如牛頓、伽利略、法拉第、愛因斯坦、及達爾文等等,都相信上帝的原因。

個人都有不相信上帝的自由,但要用科學和理性來作爲這些事的依據這裏有似乎有些牽強吧!

物種起源讀書心得 篇3

在教會裏探討信仰問題的時候,經常會聽到一些有關對進化論的爭論,有些人把之當作不爭的事實,而有些人則認爲其一文不值,有時雙方各執己見,爭論得不可開交。但有趣的是,大多數參與這一爭論的雙方都沒有讀過進化論的經典著作-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我們所依賴的資料往往都是一些二手的信息。最近我嘗試着自己去讀一讀這本書,以更好地掌握第一手資料。讀完以後有一點點感受,特此與大家分享,希望對爭辯的雙方都有一定的啓發。我本人不是研究生物科學的,不可能完全無誤地理解此書的內容,更無意去論證達爾文理論的真僞。如果有任何不當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物種起源》一書共有六版,我讀的是根據第一版由Barnes & Noble Classics, New York於20xx年印刷的版本,其ISBN是1-59308-077-8,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據此對證所引用的內容。

感受一:生命的起源是什麼?

達爾文用其仔細的觀察及豐富的想象力,在該書中描寫了生物物種由簡單到複雜,由單一到繁多這樣的一個演變過程。就象是一棵樹不斷能長出新的枝條,在生物的演變過程中,新的物種分枝會在原有的基礎上產生出來。但畢竟整本書也就是在探討物種的問題,這是假設有了生命以後的事情,達爾文把此書命名《物種起源》而不是《生命起源》是有其道理的。但不幸的是,有許多的人有意或者無意地把它當作生命起源的權威,實在是有點勉爲其難。

達爾文相信所有的物種都是由簡單的生命單位演變而來,但最初的生命是怎麼來的呢?一個不常被人提及的事實是達爾文認爲它們是被創造的。在第380頁,有這樣的一個結論,

"Therefore I should infer from analogy that probably all the organic beings which have ever lived on this earth have descended from some one primordial form, into which life was first breathed."

這裏大概的意思就是,他在經過類比以後得出結論,所有在地球上的有機生物都是起源於一個共同的原始生命,而這個原始生命則是"被吹了一口氣"(breathed)而來的。

這與聖經裏創世記裏講到人是因上帝吹了一口氣而得到生命的寫法有點相似。

在該書的最後一句話,也可以說是大結局,同樣的主題再次地出現,在第384頁我們可以看到,

"There is grandeur in this view of life, with its several powers, having been originally breathed into a few forms or into one; and that, whilst this planet has gone cycling on according to the fixed law of gravity, from so simple a beginning endless forms most beautiful and most wonderful have been, and are being, evolved."

大致的意思就是, 該書所持的生命觀是十分宏偉的,在巨大的能力之下,最初的生命被創造(breathed)成一個或幾個種類,然後就在自然規律的管轄之下, 美麗的生物世界就在循環往復的無盡進化過程中形成了,這種進化仍在進行着。

這裏描述最初生命的來源的時候用了同樣的一個字,根據第411頁的註釋,在第二版中,達爾文在"breathed"之後更是加上了"by the Creator",清楚地說明了他相信有那麼一位創造者,是所有生命的起源。

基於這一結論,我們可以知道,達爾文所倡導的是所謂的"創造進化論",這也是爲部分基督徒所接受的理論。其實,達爾文所觀察到生物物種的出現是由簡單到複雜,由水生到陸生,最後有了人這樣的一個次序,並不是什麼新鮮的發現,早於他三千多年前寫成的創世記在描寫上帝創造生物物種的時候,就已經列出了同樣的次序。

所以,進化論否定了聖經和上帝嗎? 我相信至少達爾文不是這樣認爲的,其他這樣認爲的人又是根據什麼呢?如果我們因接受了片面的教育而失去了與上帝的關係,及隨之而來的生活中的喜樂,豈不是太可惜了嗎?

感受二:相信上帝違背科學和理性嗎?

達爾文得出了上帝是生命起源的結論,這是發自內心的信仰,還是一個不得已的結論,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常聽說諸如"相信上帝是不科學的"或"科學已經否定了上帝"之類的話,但這些話本身不一定就是科學的,至少是值得我們進一步商酌的。正如達爾文一樣,我們會思索、探討最初的起源的問題,但如果不承認有上帝的話,將會遇到一個很大的難題,人們往往會不得不以很不科學的方法來解決。

就拿宇宙和生命的存在爲例,如果不相信上帝的創造,我們只有兩種選擇,一個是宇宙萬物是永恆的,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沒有所謂的創造及起源一說;另一種選擇就是宇宙萬物是自己來的,也就是說是自己創造了自己。

我們先分析一下第一種選擇,宇宙是永恆的說法,與其說這是一種可靠的理論,還不如說是一個人不願意相信上帝的藉口,因爲它是與現有的最新科學證據背道而馳的。現今的科學不但是在研究宇宙的開始,還在探討宇宙的終結。另外,根據我們的日常觀察,宇宙的組成部分,如地球和太陽等等,都是有壽命的,這些有限的東西累加起來,整麼又可以成爲永恆呢?所以這種說法與我們的理性也是相矛盾的。當然,宇宙是如此的浩大,有許多東西我們並不十分清楚,但至少從我們現有的知識和證據來看,宇宙萬物不是永恆的。一個本着科學態度的人,應該承認這一點。

讓我們再來看一下宇宙自己創造了自己的說法。根據我們的日常觀察,大凡有功用的東西,小到一雙筷子,大到一臺超級電腦,都一定有其設計,是被創造的,它們不可能自己創造了自己。我們看到一臺機器,儘管我們不一定知道是誰造的,但一定會想到是被造的。如果有人認爲它不是被創造的,我們一定會說此人不理性。但一個單細胞就比任何的機器的運作複雜且精密的多,整個宇宙的運行和其上的規律更是不可同光年而語。有誰會相信隨便堆起來的字符可以成爲經典名著呢?又有誰會相信自己手頭上的工作會自己做成呢?連這些小事都不可以,我們又憑什麼認定宇宙一定沒有創造者呢?這是一個符合理性的結論嗎?

在解釋萬物及生命起源的時候,所有的理論都是要靠信心來接受的,也既是說,都是信仰。要接受不相信上帝的信仰,應該是需要更大的信心,需要克服更大的障礙,因爲這些信仰裏實在是包含了太多的未知因素。這也許是爲什麼許多現代科學的奠基人,諸如牛頓、伽利略、麥實維爾、法拉第、愛因斯坦、愛迪生、及達爾文等等,都相信上帝的原因。

每個人都有不相信上帝的自由,但要用科學和理性來作爲根據可能是有點說不過去。

物種起源讀書心得 篇4

曾經,我站在海邊的沙灘上,陷入了這樣的深思:潮起潮落,無法計數的分子,各自孤獨地運行着,相距遙遠卻又息息相關;驕陽彌散着能量,射向無垠的宇宙。

大海掀動着波浪,在她深處,分子變幻重組,悄悄地萌生新的組合,它們將自身複製,愈變愈大,愈變愈複雜,DNA、蛋白質,她們的舞蹈愈加神奇……我常常想着這些奇妙的東西,若在從前,人們根本無法推測她們的“行蹤”,而如今的科學,卻能使我們向這“神奇”靠近,輕探她的鼻息……

《物種起源》,是進化論奠基人達爾文的第一部鉅著,更是一部科學的偉大篇章。它講述了生物進化的過程與法則。全書可以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的內容是全書的主體及核心,標誌着自然選擇學說的建立。第二部分中作者設想站在反對者的立場上給進化學說提出了一系列質疑,再逐一解釋,使之化解。這正表現出科學的學說本身不可戰勝的生命力。在第三個大部分,達爾文用它的以自然選擇爲核心的進化論對生物界在地史演變,地理變遷,形態分異,胚胎髮育中的各種現象進行了令人信服的解釋,從而,使這一理論獲得了進一步支撐。試問,有此發現與成就的原因是什麼?毫無疑問,是科學的力量!

那不容低估的科學,是它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概念。由於科學的發展,今天,我們可以想象無窮奇妙的東西,比詩人和夢想者在想象中的豐富、離奇千萬倍。比如吧,詩人想象巨大的海龜馱着大象到海里旅行;而科學給我們展現了一幅別樣的畫卷——天宇中一個巨大的藍色星球正在旋轉,它的表面,人們被神奇的引力牢牢抓住,並依附着它柔和地、永不停息地轉動着……

而科學有如一把雙刃劍,它刀光驟起,許多人也因此殞命;它又猶似一把鑰匙,既通往天堂,又延伸至地獄,它能使國家富強,推動整個歷史潮流的發展;它又能使人們爲了利益,不惜發動戰爭,讓硝煙瀰漫整個天宇。而這“鑰匙”又確實有它的價值——沒有它,我們無法開啓天堂之門;沒有它,我們即使明辨了天堂與地獄,也還是束手無策。這樣推論下來,儘管科學知識可能被誤用以導致災難,它的這種產生巨大影響的能力本身是一種價值。只是人們用錯了它,因而,我們更要把握好這把鑰匙,“鑰匙”的確很輕很輕,但是它握在手中之後,就會變得很重很重……

還有,巨大的潛在能量和無盡的寶藏是不會帶着它的使用說明書的,因而人們需要靠自己的力量,步步摸索,投入科學的方法、科學的技術,才能真正翻開她的“使用說明”,揭開她神祕的面紗。

激動、驚歎和神祕,在我們研究問題時一次又一次地出現。知識的進步總是帶來

更深、更美妙的神祕,吸引着我們去更深一層地探索。有時探索的結果令人失望,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們總是興致勃勃而自信地深鑽下去,發現無法想象的奇妙和隨之而來的更深、更美妙的神祕。這難道不是最激動人心的探索麼!打個比方,先賢們締造了民主的制度,因爲我想沒有一個人絕對懂得如何管理ZF,我們只有用這樣一個制度來保證,新的想法可以產生、發展、被嘗試運用,並在必要的時候被拋棄;更新的想法又可以如此地輪迴運行。這是一種嘗試――糾偏的系統方法。這種系統方法的建立,正是因爲在18世紀末,科學已經成功地證明了它的可行性。質疑和討論是探索未知科學的關鍵。如果我們想解決以前未能解決的問題,那我們就必須這樣地運用科學,才能把通向未知的門開啓。

當然,人類還處在初始階段,在人類魯莽衝動的青年時期,常常會製造出巨大的錯誤而導致長久的停滯。但我們知道偉大的進展都源於承認先前的無知,都源於思想的自由。因此,我們遇上各種問題是毫不奇怪的。好在未來還有千千萬萬年,我們的責任是學所能學、爲所可爲,探索出更好的辦法。我們應該放開被束縛的雙手,宣揚一種科學的精神,一種自由的思想,告訴更多的人們,不要怕被質疑而扼殺自己最初的想法,而是應該毫不氣餒地、毫不妥協地堅持自己思想的自由。這一切,都源於同一個信念:我們摯愛科學!

物種起源讀書心得 篇5

本書爲達爾文所作,於1859年11月24日出版,The Origin of Species系其簡稱。其中使用許多1830年代作者隨貝格爾號環球科學考察中積累的資料,力證物種起源於同一祖先的不斷進化,以別乎神創論,頗背世俗,俗亦笑之。所以,作者在15章中稱本書爲“一篇綿長的爭論”,適當其分。外此,作者尚有《人類的由來》一書,將進化論運用於人類產生,是有人類源於靈長類一說。書分15章,最後一章爲全文觀點的複述與疏瀹。

第一章家養狀況下的變異。作者首先敘述了家養條件下變異的頻繁,並揭示一組矛盾:家養動物弱而能產,野生馴化強而不育。作者認爲這是由於各種應由(主要是生活環境之異)致使的變異引起的,它直接作用於體制,間接作用於生殖系統。這些變異中一部分由於某種原因遺傳下來。比之野生的真種,家養動物往往有某種畸形,這種差異別不是由於早期的馴養者有意爲之的結果。更合理的解釋是,他們源於同一祖先,在不同內外因作用下,變異而得,作者舉出英國雞源起野生印度雞爲例。作者有進一步舉出多種差異很大的家鴿,以巖鴿爲其祖。總之,作者所要論證的是看似不同的種其實來源於一個祖先,再有變異產生差異,在人工條件下變異是頻繁的,但先前餓人們並非有意爲之,只是在不斷變化中積累下差異而最終造就新種。家養物種最大優勢就是頻繁的變異,並且變異不輕易的到達極限。

第二章自然狀態下的變異。作者認爲自然條件也存在變異。在此引入個體差異這一概念,指同一父母產出的個體的微小差異或同一區域內個體存在的小差異。這種差異往往可以遺傳,並可作爲變種與物種的中介項加以考察。物種與變種不是絕對的,往往易於把先發現的定位爲物種,而後來者定位變種,這是不科學的。它們無法被絕對區別開。數量多、分佈廣的變種往往多。

第三章生存鬥爭。自然選擇通過生存鬥爭起作用。作者以廣義和比喻層面來使用它,指一種生物對另一種生物的依存,包含個體生命保持及延續後代。推原它的起因是由於在不受控制的情況下,生物會以幾何平均數增長(對馬爾薩斯理論的運用),這樣有相同訴求的不同物種就會產生衝突。自然通過食物、天敵數量、傳染病等方式抑制生物無限增長的傾向。物種間的生存鬥爭不是單純一方消滅另一方,也存在依存關係,只有在同種的正體與變體間鬥爭最爲激烈。顯然生存鬥爭是一種相互關係,並且十分複雜。

第四章自然選擇,即最適者生存。作者認爲自然選擇是普遍而長期的,文中說道:“自然選擇在世界上無時無刻不在檢查最細微的變異,排除壞的,保存積累好的,無論什麼時候,什麼地點,只要有機會,它就默默且極慢的工作着,把各種生物同有機無機的關係加以改進”。顯然作者是在積極意義上定義自然選擇。自然選擇的普遍性還表現在其不但作用於有用的性狀構造也作用於不大重要的性狀構造。作者舉出性選擇這一種最重要的自然選擇。又舉了狼爲例,爲了適應捕食之需,他們進化出兩種傾向----一種是腿短身健的,一種是修長敏捷的,而介於兩者間的就趨於滅絕。在這裏作者還提到了生殖需交配的物種較易產生雜交作用,而雜交有利於幼體的強壯。總體上說,自然選擇結果是舊的消亡,消亡的過程是很慢的,有的長達上億年。作者認爲生物總體是趨於進步的,這種進步既是器官專業化,更是爭取有利生存條件。這裏有個難題:既然生物總體趨向進步,爲何有那麼多低等的生物依舊故我?這是一個拉馬克(進化論先驅)難於回答的問題,因爲他假設了一種內在的、普遍的進步。作者則在關係中找答案,最適者生存,最適者只是關係中這個位子的最適應者,所以生存下來。這一章的末尾,作者再次總結自然選擇的特點:1.個體存在差異,生物以幾何平均數遞增,生存鬥爭不可避免,自然選擇爲一些先產生適應性的變異的個體提供最優的生存機會。2.自然選擇改變幼體是容易的,性選擇保證那些優秀的個體存活。3.自然選擇會引起不適應的生物趨滅絕。4.變異最頻繁的物種往往分佈最廣、族羣最盛,而那些變異少的、中間型的物種往往絕滅,由於他們的絕滅顯得物種並非連貫如一,但如將它們也考慮進來,物種源於一祖,一綱中所有生物親緣關係如樹。

物種起源讀書心得 篇6

科學是神祕的,也是美麗的。它既是反映現實世界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又是改造世界、造福自身的偉大力量。從我們學習的哥白尼的日心說、牛頓的力學理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蒸汽機的發明,到我們熟悉的因特網技術、基因工程,這些科學理論的誕生與應用都促進了社會的文明與進步,也深刻地影響人們的生活甚至精神世界。

讀過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後,更加了解了達爾文的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僅僅是說大自然,我們人類的生活亦是如此。達爾文的著作不僅使生物學和人類學發生了革命,同時也改變了我們對人類在世界的位置的看法。他經過多年的探究、搜索事實,思考問題,再加上耐心的記錄、總結,從而寫成科學鉅著。從這部書中,我不僅看到生物之間複雜的關係和大自然的奧祕,更看到了令我敬佩的科學精神,那是達爾文身上的遇到難題不放棄、永不放棄的堅持,對科研的執着,以及嚴謹、實事求是的精神,這些都源於他對科學的熱愛。

讀罷這篇文章,我對科學產生了很大的興趣。而我更要學習達爾文的科學精神與品格。馬克思說:“在攀登科學的山路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着陡峭巖壁攀登的人,纔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是的,探索科學是一件艱苦的事業,但發現與探索科學的過程又是充滿無窮樂趣的。而這樂趣又吸引科學家們不斷探索,不斷進步。

人們發現科學,在科學世界裏探索,不僅僅是爲了滿足自身需求、征服自然,更是爲了解決人類生存與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從而讓人們更好的生活,讓社會更和諧。正如達爾文的進化論不僅闡釋了生物的進化原理,也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思想。

現在,聰明的人類將科學知識應用到各種技術中,使方便、快捷的節奏悄然進入人們生活中。高鐵縮短了人們出行的時間,互聯網讓世界變成了“地球村”,縮短了人們間的距離。

袁隆平克服重重困難研究出雜交水稻,解決了中國乃至世界的糧食短缺的問題;錢學森歷盡千辛萬苦研製出原子彈、氫彈,增強了新中國的綜合國力;吳孟超將畢生的時間都入到肝膽外科的研究中,至今未離開手術檯,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

他們熱愛科學研究,不畏辛苦,爲人類造福。然而,在充斥着利益的現代社會,有些人利用科學,用高科技研製有毒化學試劑加入食品中,試圖謀取暴利。假煙、假酒早已屢見不鮮,爽口的飲料中有塑化劑,美味的飯菜加入了地溝油、蘇丹紅。入股額大家都利用科學,用於滿足自身的慾望,不考慮他人、社會,那還不如回到古代,回到沒有危害到人們健康的時代裏。

想到這裏,真想告訴大家要正確對待科學。我希望每個人都能熱愛生活以正確的態度對科學。熱愛科學,是讓它造福於人類,造福於社會。

所以,讓我們熱愛科學,用嚴謹、認真的態度、執着堅持的精神徜徉在科學的海洋中,讓我們享受發現與探索的樂趣,讓科學爲我們創造美好的未來吧。

物種起源讀書心得 篇7

自古對於物種起源和進化論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息。有人認爲物種是造物者創造出來的,也有的人認爲環境的有利變異長期積累產生了物種。當然,我傾向於第二種理論,對於這種傾向也源自於一本書——《物種起源》。它是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的第一部鉅著,也是第一次把生物學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

這部著作的問世,以全新的生物進化思想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 達尓文的《物種起源》有如一場席捲世界的海嘯,狠狠地拍打在“神創論”的島嶼上,將千百年來神祕而高貴的宗教面紗狠狠地撕下。從而聯接起一個偉大而充滿理性的時代,這是隻屬於人的時代,神的榮耀開始寂滅於塵埃,開始喚醒世人。

對於這本書的瞭解源自於高中生物學課本上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一法則,而在讀了《物種起源》以後,給我感觸最深的也正是這一個法則。無論是在人類社會還是在自然界其他的動物、植物世界裏,在瞬息變化的現代社會,這個法則仍然在演繹着它重要的作用。從物種進化的角度而言,不適應環境的生物會隨着環境的變化而被淘汰,人類因爲對環境變化的一次次適應使得人類能夠在地球上繁衍生息。這個法則對於現代社會仍然發揮着重要的影響。

在當前就業競爭激烈的社會,如何尋找屬於自己的正確的位置,這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應該可以算是最好的答案。大學畢業生適應社會的需求就可能得到一份豐厚薪酬的工作;而當一個人志得意滿地走入了社會,卻吃不了苦,受不了累,最終只能被社會所淘汰。社會也許環境會比較惡劣,但我們也不需要太過不知所措,在自己的興趣與能力範圍內去適應它,發揮自己最大的優勢,相信我們總會在“物競天擇”的社會裏做到“適者生存”的。

從這本書中,我也學到了達爾文在世人懷疑摒棄的眼光下,如何自成學者風骨,堅持自己的想法,這種精神是多麼難能可貴。臘哲學家就曾經說過:“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烏雲遮不住真理的光芒;黑暗無法阻攔人類追求真理的腳步。

達爾文面對世人的嘲笑與不解,面對現實遇到的重重難題,他沒有低頭,卻以一種昂揚向上的姿態,做最真實的自己。“我相信‘自然選擇’是物種變化最主要的但不是獨一無二的手段。”這是達爾文在平心靜氣但又斬釘截鐵地闡述自己的偉大觀點。正是他一人的堅持,換來了這個世界更加燦爛的明天。這纔是科學,真正讓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科學,讓人類社會拍手叫好的科學。

《物種起源》或許不能完全解釋一些法則和規律,人們對達爾文的理論的質疑也從來都沒有停止過,但正是這些質疑在不斷地豐富、完善生物進化的理論,它的確也引領着我們社會往更好的方向發展,還帶給我們關於思想的解法、關於生存發展的啓發,讓我們在書海中得以倘佯。科學的道路沒有止境,思考與探索也一直同步着。科學是爲了將它運用在服務人類社會的發展中,只有真正思想與靈魂的進化,纔是人類社會的進步。

物種起源讀書心得 篇8

《物種起源》可謂一部影響人類科學發展進程的絕世經典,早就渴望拜讀一番。終於盼到了寒假,使我得以有暇一睹科學巨人留給人類的這本百年鉅著的風采。

在《物種起源》中,達爾文以豐富的研究資料,嚴謹的科學論述,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引人入勝的文筆,向全人類莊嚴宣告了物種發展的偉大理論——進化論。在此之前,人類有關物種發展的認識一直籠罩在唯心主義宗教統治的陰霾中。

人們認爲類以及地球上的各種生命都是至高無上的神明所創造的,神主導一切!各個物種都是孤立的,其間沒有任何親緣關係。達爾文本是一位基督教信徒,而他由於偶然的機會發現了宗教中許多違背現實的東西,於是開始懷疑《聖經》是不是真正的真理。達爾文是個極爲認真的人,這也是他能拋棄神創論而研究進化論的重要條件。

在那個年代,違背教會之難,難於上青天。但烏雲遮不住真理的光芒;黑暗無法阻攔人類追求真理的腳步。總有那麼一批堅持真理的人,不畏教會等反對組織的壓迫,堅持真理,經過幾個世紀,幾代人艱苦卓絕的奮鬥,真理終於戰勝謬誤,人類終於見到了科學的曙光。達爾文就是這樣一個爲追求真理而不懈努力的人。

然而,科學與唯心的鬥爭是長期的。直到在剛剛過去的20世紀90年代,有的宗教人士才承認了進化論。1996年,在生物進化論日趨深入人心的環境下,羅馬教皇約翰•保羅二世不得不改變了教會對達爾文主義的否定態度,教廷不得不拋棄了“上帝創造世界和人類始祖”的信條。

而事實上,如今仍有很多人(主要是一些宗教信徒)否定並駁斥進化論。我不久前還看到一篇文章,文中仍然以神創論否定進化論。

由此,可想而知,在一百多年前,達爾文要否定殘酷的教會的理論是多麼的困難。讀此書,讓我知道了對待科學一定要認真,對真理,就要百折不撓地堅持。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所體現的認真精神同樣值得欽佩。當他談論到一些問題時,由於版面的限制,無法進行再多的論述,雖然書中提到的事例已足以證實他的觀點,但他仍告訴讀者,他在其他的文章中已有或將有對此問題更深入的論證。我想,對這種問題,能夠不敷衍,充分體現了達爾文對科學認真、嚴謹的態度。

物種起源讀書心得 篇9

科學是神祕的,也是美麗的。它既是反映現實世界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又是改造世界、造福自身的偉大力量。從我們學習的哥白尼的日心說、牛頓的力學理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蒸汽機的發明,到我們熟悉的因特網技術、基因工程,這些科學理論的誕生與應用都促進了社會的文明與進步,也深刻地影響人們的生活甚至精神世界。

讀過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後,更加了解了達爾文的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僅僅是說大自然,我們人類的生活亦是如此。達爾文的著作不僅使生物學和人類學發生了革命,同時也改變了我們對人類在世界的位置的看法。

他經過多年的探究、搜索事實,思考問題,再加上耐心的記錄、總結,從而寫成科學鉅著。從這部書中,我不僅看到生物之間複雜的關係和大自然的奧祕,更看到了令我敬佩的科學精神,那是達爾文身上的遇到難題不放棄、永不放棄的堅持,對科研的執着,以及嚴謹、實事求是的精神,這些都源於他對科學的熱愛。

讀罷這篇文章 , 我更要學習達爾文的科學精神與品格。馬克思說:在攀登科學的山路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着陡峭巖壁攀登的人,纔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是的,探索科學是一件艱苦的事業,但發現與探索科學的過程又是充滿無窮樂趣的。

而這樂趣又吸引科學家們不斷探索,不斷進步 人們發現科學,在科學世界裏探索,不僅僅是爲了滿足自身需求、征服自然,更是爲了解決人類生存與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從而讓人們更好的生活,讓社會更和諧。正如達爾文的進化論不僅闡釋了生物的進化原理,也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思想。

現在,聰明的人類將科學知識應用到各種技術中,使方便、快捷的節奏悄然進入人們生活中。高鐵縮短了人們出行的時間,互聯網讓世界變成了地球村,縮短了人們間的距離。

他們熱愛科學研究,不畏辛苦,爲人類造福。然而,在充斥着利益的現代社會,有些人利用科學,用高科技研製有毒化學試劑加入食品中,試圖謀取暴利。假煙、假酒早已屢見不鮮,爽口的飲料中有塑化劑,美味的飯菜加入了地溝油、蘇丹紅。入股額大家都利用科學,用於滿足自身的慾望,不考慮他人、社會,那還不如回到古代,回到沒有危害到人們健康的時代裏。

想到這裏,真想告訴大家要正確對待科學。我希望每個人都能熱愛生活以正確的態度對科學。熱愛科學,是讓它造福於人類,所以,讓我們熱愛科學,用嚴謹、認真的態度、執着堅持的精神徜徉在科學的海洋中,讓我們享受發現與探索的樂趣,讓科學爲我們創造美好的未來吧!

物種起源讀書心得 篇10

曾經,我站在海邊的沙灘上,陷入了這樣的深思: 潮起潮落,無法計數的分子,各自孤獨地運行着,相距遙遠卻又息息相關;驕陽彌散着能量,射向無垠的宇宙。

大海掀動着波浪,在她深處,分子變幻重組,悄悄地萌生新的組合,它們將自身複製,愈變愈大,愈變愈複雜,DNA、蛋白質,她們的舞蹈愈加神奇……我常常想着這些奇妙的東西,若在從前,人們根本無法推測她們的“行蹤”,而如今的科學,卻能使我們向這“神奇”靠近,輕探她的鼻息……

《物種起源》,是進化論奠基人達爾文的第一部鉅著,更是一部科學的偉大篇章。它講述了生物進化的過程與法則。全書可以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的內容是全書的主體及核心,標誌着自然選擇學說的建立。第二部分中作者設想站在反對者的立場上給進化學說提出了一系列質疑,再逐一解釋,使之化解。這正表現出科學的學說本身不可戰勝的生命力。在第三個大部分,達爾文用它的以自然選擇爲核心的進化論對生物界在地史演變,地理變遷,形態分異,胚胎髮育中的各種現象進行了令人信服的解釋,從而,使這一理論獲得了進一步支撐。試問,有此發現與成就的原因是什麼?毫無疑問,是科學的力量!

那不容低估的科學,是它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概念。由於科學的發展,今天,我們可以想象無窮奇妙的東西,比詩人和夢想者在想象中的豐富、離奇千萬倍。比如吧,詩人想象巨大的海龜馱着大象到海里旅行;而科學給我們展現了一幅別樣的畫卷 —— 天宇中一個巨大的藍色星球正在旋轉,它的表面,人們被神奇的引力牢牢抓住,並依附着它柔和地、永不停息地轉動着……

而科學有如一把雙刃劍,它刀光驟起,許多人也因此殞命;它又猶似一把鑰匙,既通往天堂,又延伸至地獄,它能使國家富強,推動整個歷史潮流的發展;它又能使人們爲了利益,不惜發動戰爭,讓硝煙瀰漫整個天宇。而這“鑰匙”又確實有它的價值 —— 沒有它,我們無法開啓天堂之門;沒有它,我們即使明辨了天堂與地獄,也還是束手無策。這樣推論下來,儘管科學知識可能被誤用以導致災難,它的這種產生巨大影響的能力本身是一種價值。只是人們用錯了它,因而,我們更要把握好這把鑰匙,“鑰匙”的確很輕很輕,但是它握在手中之後,就會變得很重很重……

還有,巨大的潛在能量和無盡的寶藏是不會帶着它的使用說明書的,因而人們需要靠自己的力量,步步摸索,投入科學的方法、科學的技術,才能真正翻開她的“使用說明”,揭開她神祕的面紗。

激動、驚歎和神祕,在我們研究問題時一次又一次地出現。知識的進步總是帶來

更深、更美妙的神祕,吸引着我們去更深一層地探索。有時探索的結果令人失望,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們總是興致勃勃而自信地深鑽下去,發現無法想象的奇妙和隨之而來的更深、更美妙的神祕。這難道不是最激動人心的探索麼!打個比方,先賢們締造了民主的制度,因爲我想沒有一個人絕對懂得如何管理ZF,我們只有用這樣一個制度來保證,新的想法可以產生、發展、被嘗試運用,並在必要的時候被拋棄;更新的想法又可以如此地輪迴運行。這是一種嘗試――糾偏的系統方法。這種系統方法的建立,正是因爲在18世紀末,科學已經成功地證明了它的可行性。質疑和討論是探索未知科學的關鍵。如果我們想解決以前未能解決的問題,那我們就必須這樣地運用科學,才能把通向未知的門開啓。

當然,人類還處在初始階段,在人類魯莽衝動的青年時期,常常會製造出巨大的錯誤而導致長久的停滯。但我們知道偉大的進展都源於承認先前的無知,都源於思想的自由。因此,我們遇上各種問題是毫不奇怪的。好在未來還有千千萬萬年,我們的責任是學所能學、爲所可爲,探索出更好的辦法。我們應該放開被束縛的雙手,宣揚一種科學的精神,一種自由的思想,告訴更多的人們,不要怕被質疑而扼殺自己最初的想法,而是應該毫不氣餒地、毫不妥協地堅持自己思想的自由。這一切,都源於同一個信念:我們摯愛科學! 

物種起源讀書心得 篇11

《物種起源》是一道享用不盡的“精神盛宴”。一部劃時代的著作標誌着19世紀絕大多數有學問的人對生物界和人類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的看法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影響歷史進程的經典著作,震撼世界的10本書之一。今年以來仍居於多家圖書榜前列,仍在讀者的手上流傳着。

在英國倫敦,那一天是很不平凡的一天。這一天,倫敦衆多市民涌向一家書店,爭相購買一本剛出版的新書。這本書的第一版1250冊在出版之日即全部售罄。這本轟動一時的新書就是《物種起源》,它是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的第一部鉅著。這部著作的問世,第一次把生物學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以全新的生物進化思想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的理論。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的主導思想,即"自然選擇",一定會被當做科學上的確定真理而爲人們所接受。它有一切偉大的自然科學真理所具有的特徵,變模糊爲清晰,化複雜爲簡單,並且在舊有的知識上添加了很多新的東西。達爾文是本世紀的、甚至是一切世紀的博物學中最偉大的革命者。

《物種起源》是世界生物進化很有價值的作品之一,,是一部深切關注生物土地家園的,以靈魂迴應靈魂之書。書的主體部分陳述了生物的變異及相互適應的途徑,從家養而變異的知識,因爲每種生物產生的個數,遠超過其所能生存的個數,所以常引起生存的鬥爭,於是人生物的任何變異性質,不論其如何微小,只要是在複雜的和特殊的生活狀態下有利於它本身的,即將有較佳的生存機會,因而它就自然地被選擇了。由於堅強的遺傳原理,任何被選擇的變種,將會繁殖它的新的變異了的類型。

從最古老的單細胞到有着複雜生命結構與思維的人類誕生,在漫長的30多億年生命行進征程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從出生到滅亡,從低等到高等,究竟是何種神奇的力量推動着生物的進化發展呢?多少個世紀以來,人們絞盡腦汁,企圖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最終都以百思不得其解而告終。就在人們對生命演進機理持不同見解的各門各派展開激烈論戰、爭論不休的時候,一個劃時代的人物出現了。自古以來衆說紛紜、莫衷一是的進化論思想終於在19世紀英國偉大的博物學家達爾文手中形成了具有無可爭議的說服力的體系。到了1859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一書出版後,生物普遍進化的思想以及"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機制已成爲學術界、思想界的公論。由此,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被稱爲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在舉世聞名的《物種起源》一書中,達爾文提出了一個又一個令人震驚的論斷:生命只有一個祖先,因爲生命都起源於一個原始細胞的開端;生物是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逐步發展而來的,生物在進化中不斷地進行着生存鬥爭,進行着自然選擇……。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一書成了生物學史上的經典著作。如今,《物種起源》所提及的許多觀點已成爲人盡皆知的常識。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後來不斷地得到發展。20世紀40年代初,英國人霍爾丹和美籍蘇聯生物學家杜布贊斯基創立了"現代進化論"。

現代進化論者摒棄了達爾文把個體作爲生物進化基本單位的說法,他們認爲,應當把羣體作爲進化的基本單位。突變本身是物種的一種適應性狀,它既是進化的動因,又是進化的結果,自然選擇的作用不是通過對優勝個體的挑選,而是以消滅無適應能力的個體這一方式而實現的。現代進化論很好地解釋了古典達爾文主義無法解釋的許多事實。遺憾的是在達爾文時代,遺傳學先驅孟德爾還沒有能夠讓世人相信他的遺傳學說,否則,達爾文定會痛不欲生,因爲1838年,他選擇了親舅舅的女兒、表姐埃瑪作爲終身伴侶。據說,到了晚年,達爾文對孟德爾和他的遺傳學略有所聞,他常常爲他的近親結婚感到不安。

當然,所有的生物纔是《物種起源》這本書的精神主載體,生物的智慧,生物的生命強力纔是全書的看點所在。對此我想,我們應該更多地用審美的、而不是充滿道德義憤的實用眼光來看待這部作品。我對書中生物在與自然鬥智鬥勇的大量精彩片斷很感興趣,生命意蘊甚豐,它讓人的靈魂震顫、讓人的心智慢慢甦醒、讓人看清生物進化的本質、讓人知道在基本的人性天理面前應當如何珍惜、如何擁有、如何警覺、如何拒絕、如何捍衛、如何愛、如何關懷。這樣的作品在中國當代文學領域委實太少了。

我總感到,關於物種起源的話題沒有完,某些非科學,非理性,非文明的似是而非的理念仍在流行,而《物種起源》最具代表性。它抓住了生物得本質,就好像找到了一把開啓世界生物進化史的鑰匙。

尊重所有生命的生存權,尊重所有民族的生活習慣,保護和珍惜生存環境,善待生命。使草原欣欣向榮繁榮昌盛的既不是開疆拓土的血腥廝殺,也不是各種生命在草原上的嗜血競爭草原惡化、沙化的道理是這樣,所有生物生存的道理也是這樣。無論牧業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電子文明,生物的進化離不開自然。社會達爾文主義者鼓吹在社會生活中弱肉強食你死我活,其結果並不是優勝劣汰,而是世界被毀壞、被沙化。難道我們對那麼多物種的滅絕沒有感覺?難道我們對那麼多熱帶雨林被大規模沙化意味着什麼一無所知?有報道說,臭氧層的破壞、各種污染、各種毀壞已使地球不堪重負,光是氣候變異這一項,就足使人類在極端的時間裏面臨滅頂之災。

它使我們觸及所有生物的靈魂。我認爲《物種起源》這本書的格調是再好也沒有的,它可以感動那些對這個問題一無所知的人們。至於達爾文的理論,我準備即使赴湯蹈火也要支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