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感優選(精選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38K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感優選 篇1

《愛彌兒》是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傑出的啓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該書於1762年發表,是一部哲理小說,同時也是一部教育論著,其副標題就叫《論教育》。它描寫了一個人從出生到結婚,到進入社會受教育的全過程,主張順乎天性,讓人的本性避免受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而得到自然的發展。這部書不僅是盧梭論述資產階級教育的專著,而且是他闡發資產階級社會政治思想的名著。《愛彌兒》出版後轟動了整個歐洲,影響巨大。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感優選(精選17篇)

盧梭的《愛彌兒》共分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爲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爲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爲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爲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無疑是個重大的進步,它對後來資產階級教育學的發展,特別是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極可貴的啓示。

在資產階級革命之後,十八世紀的西歐正處於資本主義經濟日益發展壯大,封建社會行將崩潰,更爲深刻的資產階級革命即將到來的時期。這種情況在法國表現得尤爲明顯。當時,法國是一個落後的封建專制國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國家”這句驕橫的名言,就反映了這種專權狀況。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憑藉封建王權和神權對第三等級施加沉重的壓迫,使整個第三等級其中包括資產階級完全處於政治上無權的地位。在經濟上,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擁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財政稅收大權,殘酷剝削和掠奪第三等級,特別是廣大工農勞苦大衆。

但是,隨着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日益擴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種無權狀況了。反對封建壓迫,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成了第三等級的共同要求。盧梭和其他資產階級啓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這一要求。《愛彌兒》一書則是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樣:“十八世紀的偉大思想家們,也和他們的一切先驅者一樣,沒有能夠超出他們自己的時代所給予他們的限制。”盧梭也是這樣,儘管他的教育思想代表着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在當時起過反封建的進步作用,但是由於他所處的時代和他自己的階級侷限性,他不懂得階級和階級鬥爭的科學,因而也不懂得自人類劃分爲階級以來,教育始終是帶有階級性的,是爲一定的階級服務的工具。正因如此,他的自然教育理論後來爲不少壟斷資產階級教育家所利用,他們把資產階級教育鼓吹爲“超階級”、“超政治”的東西,爲帝國主義欺騙勞動人民效勞。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自然哲學觀點出發的。按照這種觀點,他認爲人生來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着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之後,纔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爲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的狀況,他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育資產階級理性王國的“新人”。在愛彌兒身上,盧梭就傾注了培育這種“新人”的理想。

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因此,他認爲,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他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盧梭提倡的自然教育,在當時學校附屬於教會、以宗教信條束縛兒童的個性發展的情況下,他所渴求的“個性解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客觀上也是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他所主張的實物教育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儘管十分簡單,然而也有某些借鑑作用。但是,盧梭是一個唯心主義的“自然神論者”,他所主張的從兒童的個人愛好和興趣出發進行教育的“兒童中心論”,他所片面強調的要讓兒童從個人活動中求得知識,輕視對兒童進行系統的人類積累的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

與自然教育密切相聯的,盧梭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不去過那種依高官厚祿的寄生生活,不受權貴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賦予的權利,人人平等,互助互愛。盧梭認爲,只有經過這些教育,才能使兒童的心靈免受宗教偏見的扼殺,及早地養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體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習慣。待他長到成年時,他就會善於選擇一個良好的制度,在沒有奴役的情況下,經營一小塊土地或一個作坊,謀求自己的幸福。盧梭的這些教育思想,對於當時的封建專制教育和宗教教規無疑是有力的批判,對於啓發第三等級特別是資產階級起來反對封建專制的鬥爭,具有相當大的鼓舞力量。

讀完《愛彌兒》這部偉大的著作,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啓發,我認爲在我們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鍛鍊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並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必要讓學生儘可能地接觸、瞭解、掌握一些最新的科學技術知識,關心當代世界共同關心的問題,把當代和未來的科學發展的絢麗藍圖呈現在他們面前,讓他們去觸摹、體驗,並初步掌握。

學校科技教育的目的和意義就在於開發智力,培養能力,一切從育人出發,發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並舉的思想格局。充分認識科技教育在“基礎教育必須從應試教育轉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中的推動作用。有效地培養跨世紀創新人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感優選 篇2

在朋友的推薦下,我看了盧梭的《愛彌兒》。一個半月的時間下來,看得比較慢,所以上下兩卷書並沒有全部看完。但卻也在看過的一些章目中窺見了這位偉大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的深邃洞明的見解。無論是在一些教育理念、原則還是爲人處世的道理上都給人耳目一新,恍然若悟之感。關乎教育,關乎人性,更是一部關於人生及生命本體探尋意義的煌煌鉅著。偉大人物的偉大思想總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的。正像尼采曾說過的那樣,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可以不在當時那個潮溼的環境中大放光彩,在經過時間沉澱,時代乾燥了之後可能更能準確地定位其價值。《愛彌兒》中的一些論斷在當時引起了不同凡響的轟動與爭議,哪怕是現在,面對現在教育中存在的偏弊,我們也能在這本像預言一樣的書裏面找到依據與線索,給我們啓迪與智慧。

第一卷開篇,作者寫道:“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或許作者並不是想要強調人性是惡,道德敗壞,而恰恰正是爲了突出出自自然之手的嬰兒們都天然的美好無瑕,並無後來的拙劣之分。盧梭從自然哲學觀出發,認爲應尊重兒童的天性,迴歸自然爲精髓。他在書中幾次三番的強調,“應該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這是符合常倫的常識,然而真正能時時做到這樣的家長或老師卻不多。只有擺正成人與孩子的世界觀,才能正確地處理站在各自立場上的價值觀。

在受到盧梭提出的三種教育之一的人的教育時,我們能否發出感慨:“我們沒有使他喪失大自然賦予他的任何東西!”然而我們又會產生疑問,自然賦予他什麼呢?真正做到這一點有多難?盧梭自己也在書中提到,“這樣的兒童教育,實行起來是要遇到許多麻煩的,因爲只有眼光深遠的人才懂得它的意義,而在一般庸俗的人看來,花這樣多心血培養起來的孩子,不過是頑皮的兒童。”

自然教育,遵循人的自然本性,是教育與人身心發展的各個階段相一致。歸於自然,把兒童當兒童,盧梭在教育愛彌兒時,會經常精心設計出一個又一個的精彩情境:在 “種蠶豆”的故事中他們可以找農場主幫忙,通過自己的勞動的實際付出去體會別人的辛苦,使愛彌兒意識到他在這裏投入了他的時間、他的勞動、他的辛勤以及他的人格,然後清楚地知道什麼是財產權;在學習地理知識時他帶着愛彌兒去蒙莫朗錫鎮北的森林,讓愛彌兒在對知識是否有用表示懷疑與疑問時用迷了路在森林中找到回家的路來教授有用的地理知識;在學習物理時他帶着愛彌兒觀看魔術師小鴨子的表演,讓愛彌兒自己發現磁石異性相吸同性排斥的原理等等,這些都是現實生活實際事物觸發,用符合孩子需要的視角來設計的情境,讓愛彌兒在每件事情中都清楚地知道自己學的知識是有用的,而不是總在懷疑“這有什麼用處”。

在看這些盧梭設計的教學場景時,經常對比着我會聯想到現在我們社會中的教育。我們學着所謂的豐富的知識,學富五車是高山仰止的境界。不停地往腦袋裏存儲知識,我們以爲裝在了大腦裏就會運用了,而事實上“會用”的場合也僅限於在考場和考卷上。就觀察自己而言,學到的書本里的知識似乎與生活是完全脫節的。在生活中,我們不會用到高等函數,不會去算算太陽高度角的大小,不去考慮什麼地磚偏向力,不去……好像生活也不是不能繼續,所以我們依舊把學的有用沒用的知識都打包起,束之高閣,積滿塵埃。這邊是無止盡的學,這邊一如既往的是像是被抽取了思考之源忙碌而沒有充實的的生活,倒是兩不相誤!而在盧梭的教育理念裏,我們應該拋棄那些繁重而缺少實際意義的教育模式。

“你們不要剝奪大自然給予他們的短暫的時間,否則你們將會後悔不及的;一到他們能感受到生的快樂,就讓他們去享受”,孩子不應該是被逼着去學用剝奪了其玩耍時間爲代價換得的無有用處的知識。也不該是僅爲傳授知識而學知識。“真正有益於我們幸福的知識,爲數是很少的,但是隻有這樣的知識才值得一個聰明的人去尋求。”所以問題不在與他學到的是什麼樣的知識,而在於他所學的知識要有用處。“你要始終記住,我所施行的教育,其精神不是要教給孩子以很多的東西,而是要讓他頭腦中獲得完全正確的和清楚的觀念,即使他一無所知,那也沒有關係,只要他未受欺騙就行了。”

例如,盧梭在書中提醒人們:在這個階段(10歲或12歲時),不必急於教孩子讀書識字,不可讓孩子成天沉沉悶悶地啃書,而應讓他多接觸大自然,到自然中去觀察周圍的事物,去發現他從沒有見過的新奇的東西。正像盧梭在書中說的那樣,知識是無窮盡的,而我們能夠加以利用的生命時間遠比我們想象中的少的多,在有限的年華里,綿延廣浩的知識海洋裏,我們是滄海一粟。但是,就在之前說過,儘管所謂的知識無窮,對於個體而言,真正能使我們獲得幸福的知識,爲數是很少的,聰明的人懂得怎樣去追求這些爲數稀少的知識,而大多數人則更多的要與並不能帶給我們幸福的知識周旋。寶貴的光陰耗盡了,卻也沒有達到我們人生的初衷,快樂的享受生活。而對孩子們更是應該如此。記得美學老師曾在課堂上講過,那些平時在實驗室裏忙個不停的人們,在真正得以空閒下來的時候,卻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這是一件多麼可怕而又可悲的事情啊!人活着還有什麼想頭。

當然,不排除這樣的教育是太理想化的,姑且不說能否做到,即使能做到,也沒有具體考覈衡量的標準來判別。而書中,愛彌兒也只是盧梭爲了闡述自己的理論而“想象的學生”。

另外,在現在的社會條件下,無疑這樣的做法會招來質疑,所以作爲此種教育做法與理念的執行者,需要極大的勇氣和魄力,能夠抵制世俗的壓力,更需要一份洞察的遠見與智慧。所以確實,教育工作者的難爲之處,更會受到輿論的壓力。即使只是一位孩子的家長,也是同樣有難處的。因此,盧梭在書中設想的也應只是理想狀態吧!在不同的現實社會中種.種瑣碎的阻力都會使我們無法完成心中所設想的理想狀態。

“在書裏面,作者寫了在不同時期,不同年齡段,應該針對不同的教育內容、教育原則和方法。如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夠自然發展。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觀教育。”而對於已經具有一些經驗了的更爲年長些的孩子,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我們身上首先成熟的官能是感官,因此應該首先鍛鍊的是感官;然而,唯獨爲人們所遺忘的,而且最易於被人們忽略的,也是感官。”可以推想盧梭指出不僅僅是使用感官,而是通過它們學習正確的判斷,也即學會怎樣去感受。如怎樣摸,怎樣看,怎樣聽。爲了要學會思想,就需要鍛鍊我們的四肢,我們的感覺和各種器官,因爲它們就是我們的智慧的工具。就像中國古語說的那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此看來在一定階段,“鍛鍊感覺”的教育很重要。

孔子弟子三千,其中優秀的教育方法與教育思想被我們一直傳頌。諸如“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有教無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等等。雖然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和背景,但我們還是能跨越時間、民族的界限找到共鳴。諸如,盧梭也很強調興趣、愛好,遠比知識重要。裏面說到,“智慧的平靜的歲月是那樣的短促,它過的那樣迅速,它還有許多其他的必要的途徑,所以,企圖在這段期間內把一個孩子培養成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實在是一種妄想。因此,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有道是:“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學問本應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有了興趣的發現纔會引起更深層次的瞭解與挖掘。知識、書本是多的學不完,看不完的。與其打一百口淺井,不如專注地深入掘一口深井。前者徒勞淺薄花同樣的力氣卻看不到甘冽的清泉,後者卻井水汩汩。讀書也是這樣,記得老師也經常強調,學而精。在某一方面有着最爲得力的理解,而不僅僅是對所有都泛泛,一知半解,做了很多無用功。仔細尋覓一方面適合自己的土地,耕耘也好,挖井也罷,深入持久就好!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毫無疑問,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相比於現在的各種教育方式,優秀合理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似乎僅存於書本中,束之高閣。

在實際中,仍貫徹着一些拙劣的教育原則,使教育發展滯緩,優秀人才培養更是受阻。這是緊重要的問題。盧梭又指出,建立在愛好興趣幾點上的學習,也要時常注意,不要因此就加重了他的負擔,以至使他感到厭倦,而在他快要睏倦的時候,什麼事情都要馬上停下來。他說道,“重要的不是他學多少東西,而是不要使他做任何違反他的意志的事情。”

“當我們看到野蠻的教育爲了不可靠的將來而犧牲現在,使孩子受到各種各樣的束縛,它爲了替他在遙遠的地方準備我認爲他永遠也享受不到的所謂的幸福,就先把他弄得那麼可憐時,我們心裏是怎樣想法的呢?即使說這種教育在它的目的方面是合理的,然而當我們看見那些不幸的孩子被置於不可容忍的束縛之中,強硬的要求他們向服苦役的囚徒似的繼續不斷地工作,我們怎麼不感到憤慨”。“野蠻的教育”即失去了人性、人文關懷的教育,當然並不是說教育的內容失卻了這些,而僅僅是最初的教育目的、方式、方法就已經是野蠻的了,所導致的也只能是野蠻的產物,直到最後流血受傷。讀到這裏,引發的感慨是,當一位成功的老師實在是不容易的,一位出色的教育家更是需要勇氣和魄力的。但教育家和老師終究還是不同,前者在理論上加以指導,後者是付諸於實踐。甚至覺得,教師需要一種東西,“天賦”。

我很喜歡書中談到的這個小故事。

他的朋友想考考他那個年紀只有九到十歲的兒子的學生,有一天傍晚,他同老師和孩子一起到一個空曠的地方去散步,那裏有一些國小生在放風箏。父親邊走邊問他的兒子:“風箏的影子在這裏,風箏在哪裏?”那個孩子連頭也不擡一下就立刻回答說:“在大路的上空。”“不錯,”海德爵士說,“大路是在太陽和我們的中間”那位父親聽見這句話,就吻他的兒子,考完以後,也沒有說什麼話就走了。第二天,他送給老師一張錢票,在它的薪俸之外還給了他一筆年金。這位父親是多麼賢明,他的兒子是多麼有出息,那個問題正適合與用來問他那樣年紀的孩子;他的回答雖然簡單,但是你可以從其中看出那個孩子的判斷是多麼準確。

也許這個故事乍一看平淡無奇,並沒有像作者說的那樣讓人眼前一亮或震撼。“你自己必須要有很深刻的判斷能力,才能評價孩子的判斷能力。”一個出色傑出的老師必須具有這種很深刻的判斷能力。而實際中,苛求這樣有遠見與智慧的和深刻判斷力的老師是不現實的。出現的多有這樣一類的老師:“一個教師考慮他自己的利益的時候比考慮他學生的利益的時候多;他所注意的,是怎樣證明他沒有浪費時間,證明別人給他的薪水他是受之無愧的。

他把一套易於表現的本領教給他的學生,隨時都可以拿出來誇耀於人……炫耀一番,而大家也就感到滿意,此後,他把他的東西收拾起來就走了”,可以說教師中存在這種境況是很多見,很普遍的,尤其是現在社會中,當然這是每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所決定的,教育制定規定教學任務,姑且稱之爲“集約型”的教育方式。但是,還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當然並不是所有教師都如此,或者說並不是一位教師在他教授的生涯中都貫徹如此。還是有很多不僅是爲了展示炫耀成果的教學片段的。我們高中的歷史老師,是一位不一般的歷史老師,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是他的懷疑精神,人性理念,康德,真實,講真話……讓我至今記憶深刻。他總是重複強調說,中國人,我們缺少的其實只是常識,而實際中被我們所稱之爲的常識卻早已違背了人性。

“孩子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摸索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在這一摸索過程中,教師要做的不是要投入參與帶孩子的摸索過程中,而只需陪伴在一旁,悉心耐心的觀察孩子,從而使孩子在這一自然過程中順着自己的天性發展。這一點值得我們現在的教師和家長加以重視”。在幫助孩子養成生活習慣的同時,盧梭強調教師不單純是要做言辭及行爲上的巨人,而是應該“謹言慎行”。從文本中,可以理解爲教師不是說得越多,做得越多就越想榜樣。文中舉出非常典型的一個例子,當愛彌兒跌倒時,教師會鎮定的注視他,不是驚慌失措而是平靜地呆在原處,愛彌兒看到老師這般態度便也會平靜地對待摔倒這件事,不慌不忙的自己站起來。可以看出,教師可以有效的影響學生的生活習慣,不一定要隨時灌以滿滿的語言和行動表現,只需隨時地注意自己生活中的言行。

此外,在我所看到的章節中,還有一個教育現象。“名門巨戶之家的教育,只是在於使接受這種教育的人與衆不同,所以它總是選擇最花錢的科目教,,而不願意教最普遍的科目,即使最普遍的科目最有用處也不教。”看到這裏,我的感慨是,盧梭概括洞察的確實深遠。歷來,不分國界,似乎都走不出這個名利的圈子,看看當今社會上的各種教育現象,又何嘗不是如此。盧梭就拿這個舉了兩個例子,學騎馬與學游泳。在商業化社會,趨利趨名的心理在大衆心裏越來越濃厚,也許教育的初衷已離我們漸行漸遠,這是一個值得引起我們深思的問題。對有用知識的追求,對爲人類幸福服務的那些聰明而爲數甚少的知識的態度如何,擺在怎樣的高度。

有人說,中國至少在近兩三百年內,教育不會有太大改觀。確實,無論在學校裏還是社會上,對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大家都能說出一二。我們對比國內外,感嘆中國式教育的失敗帶來的種.種不利後果。很多人,看到諸多問題所在,沒能夠試圖提出解決辦法,只寄希望於時間、後人來爲我們“現狀後改變”,這是一種看法。也有人反映,確實,教育制度牽涉着其他關鍵要素,就會提到政治制度、經濟體系。然而,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先哲們提出的偉大思想吧!在專制盛行的社會背景下,一些預見性問題與可以嘗試的解決方案早已有涉及到,給我們啓發。

讀一本好書,就像是與品格高尚的作者對話,在驚歎其思維火花的同時也提高了我們的境界。盧梭花了20年心血思考和3年時間寫作的《愛彌兒》,值得我們幾遍的細細研讀,收穫通向幸福的知識!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感優選 篇3

《愛彌兒》法國傑出的啓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愛彌兒》讀書心得。是第一本小說體教育名著.寫於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一些資產階級國家,影響巨大。在此書中,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的自然人性觀出發的。他認爲,人生來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着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之後,纔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爲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狀況,他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以培養資產階級理性王國的"新人"。

盧梭的所謂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的自由發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與自然教育密切相聯的,盧梭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及早地養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體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習慣。

全書共分五卷,盧梭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進行的體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愛情教育。這種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無疑是一大進步,但這種分期以及把德、智、體教育的截然分開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學的。

《愛彌兒》讀書心得

讀了盧梭的《愛彌兒》,我深深地感受到莎士比亞那句話的含義,"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象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象鳥兒沒有翅膀。"所以,如果我們想踏入教師這個行業,就要看看盧梭的《愛彌兒》。

盧梭的《愛彌兒》開篇的第一句話就令人覺得蘊含深刻的哲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這句話令我想到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它的道理。《愛彌兒》一共分爲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理、內容和方法,作爲未來的教育工作者,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

在第一卷中,盧梭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爲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爲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爲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爲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的發展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

我不得不佩服盧梭,因爲他在《愛彌兒》裏主要主張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的方法和內容,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在現實社會中,我們不能不顧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讓兒童任性發展。我們應該把教育作爲橋樑,把兒童引向社會。培養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身上,還需要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

我深深的感受到,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會無形地影響他的一生,而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遷"成爲一段流傳千古的佳話。而我覺得家長在培育子女的過程中,不要依從孩子要求什麼就給什麼,而是要給他們所需要的。還要適當地讓孩子經受挫折,因爲勇於面對挫折將會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課。如果處處對孩子呵護有加,他們只會成爲溫室裏的花朵,永遠不會獨立成長。

我決心做未來的教育工作者,也從《愛彌兒》中得到很多啓發。愛彌兒的知識雖然不多,但他所知的東西真正是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沒有一樣是一知半解的。能夠很好地理解、掌握自己所學的內容,這纔是最重要的。否則,學得再多有什麼用呢?我們要學會培養學生的好奇心、興趣、求知慾,做到因材施教。

而事實上,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讓孩子順着其"天性"發展呢?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他們所聽所見所經歷的都會在白紙上留下烙印。我們對他們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紙上是永遠抹不去的。所以,作爲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慎重對待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我們會經常看到這些例子:學生舉手回答問題,答錯了遭到老師的嚴厲批評或冷語諷刺,這個學生以後再也不敢主動回答問題,性格變得沉默起來。由此可見,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會深深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心理髮展。

建設祖國的重任落在孩子們身上,而培育學生的重任也落在我們教育工作者身上。爲了使自己成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將更加用心學習有關學生的教育方法。

養育孩子和教育孩子都要遵循自然的規則,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會受到自然的錘鍊,比如孩子在各個時期都會生病,着同樣也會對孩子的成長有益,試想沒有勝過任何疾病的孩子會強壯嗎?

有許多父母爲了使孩子有一個好的身體,遠離疾病,他們把造成孩子傷害的一切都拒之千里,不讓孩子從事有危險,但對孩子的將來有利的事情和活動,孩子被禁錮在安全無恙的環境中,孩子不能經受應有的鍛鍊和適應,這樣孩子沒有暫時的災難和危險,但是孩子卻缺乏了對大自然的適應能力。因爲孩子成人以後必將走向社會,必將遇到他想不到的危險和困難,因此,如果把孩子培養成溫室裏的花草,就等於害了孩子,違反了正常的自然法則。雖然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但是卻造成了危害孩子的後果。

如果母親是孩子的保姆的話,父親則應承擔起教師的職責,父親不應該因爲種種藉口而不履行這個職責,因爲血緣的關係,父子之間原本是親近的關係,如果父親是一個稱職的父親的化,他對自己的孩子的一切是比其他外來得人更瞭解自己的孩子,因此,教育起來就跟能得心應手。但很多父親都把這種責任,藉口工作忙而不願履行,而把這一應該履行的工作讓其他人代行其責,這樣就疏遠了父子關係,使孩子對自己的父親的親情慢慢淡化了,一個對自己的父親不親密的人,怎樣才能做一個社會上好的好的合作者和合格的公民呢?

作爲父母對孩子應盡到三個反面的責任,其一是生育孩子,第二是培養孩子成爲一個合羣的人,第三是培養孩子成爲一個社會上合格的公民。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感優選 篇4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着作,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着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盧梭讓愛彌兒從遊戲、種植、木工勞動中學習,處在這一階段的兒童,需要的是感官體驗帶來的歡樂,遊戲便是實現這一歡樂再好不過的手段了。我國偉大的作家魯迅說過,遊戲是孩子最正當不過的行爲,在這點上跟盧梭的看法是吻合的,盧梭也認爲一個孩子應該通過遊戲保持着活潑的性格。

但是,且看我們現在的家庭教育,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過於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儘可能比別人少的時間裏完成比別人更多的知識的學習,佔用了孩子大部分遊戲時間。有個小品裏的一句話對此就有諷刺的意味——”我要我的孩子戴着博士帽就出世“。我們學校的教育,無論是高中教育、國中教育、國小教育甚至幼兒園教育,似乎就是爲了滿足考試的需要,迎合社會、家長的一時之需。我有時候想,到底是先出現教育還是先出現考試,兩者到底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20__年大學聯考就有一名考生用白卷彰顯了”逆反“,我們就應該認識到如今的教育所面臨的問題。

盧梭的《愛彌爾》,可以看作是一部對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麼?一直以來我堅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爲了獲得更幸福。貫穿盧梭論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觀點,即按照兒童的自然天性進行教育。我們不妨將盧梭的”自然教育“拿來使用,讓孩子順從”自然“的發展,不要讓他們過早地知道與他們無關緊要的事情,而是讓他們盡情地遊戲,這樣才能達到需要和供給的平衡,纔是自然地發展。據瞭解某校假期計劃組織部分學生補習,徵求家長的意見表上,就有三分之一的家長就寫具了”假期讓孩子好好放鬆一下,不參加補習“的明智之舉。

我發現現在的家長似乎把學習成績認爲是與孩子唯一有聯繫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別擔心、別操心“,但孩子們真正應該得到的是什麼?人們只想到怎樣保護他們的孩子,這是不夠的。應該教他成人後怎樣保護他自己,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裏,教他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裏或者馬耳他島的灼熱的岩石上也能夠生活。

生活,並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動,那就是要使用我們的器官,使用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們感到我們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並不就是年歲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雖然年滿百歲才壽終而死,也等於他一生下來就喪了命,如果他一直到臨死的那一刻都過的是最沒有意義的生活的話,他還不如在年輕的時候就走進墳墓好哩。

教會學生去體會生活,去思考,去發現美,去審視醜,能夠通過思考發現活着的價值,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即使他將來做鐵匠,也要是一位能夠理性思考的鐵匠。我想這纔是我們教育真正的價值所在。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從我做起,從今天做起,摒棄傳統觀念,頂住”外行“的壓力,衝破看人、用人的牢籠,以人爲本,充分挖掘每個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因素,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這樣,常德的教育就會真正成功,中國的教育才會立於東方不敗之地。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感優選 篇5

《愛彌兒》還是一部關於人性教育的作品,盧梭在書中指出,收穫幸福是開展教育活動的唯一目標。他提倡自主教學,教師應一邊傳授知識,一邊激發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習自主性,從要我學順利過渡到我要學。

在該部作品中,絕不損害別人的思想給我的感受最爲深刻,而這也是在向讀者滲透道德教育,無論在個人成長的任何時期,都應嚴格堅守這一教訓,與人爲善,不允許損害他人利益。

盧梭主張兒童的教育應順應自然,以兒童爲本位。他在《愛彌爾》中開宗明義地說,“一切出於自然的創造者皆好,一經人手卻變壞了。”盧梭認爲教育遵循自然,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橫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維強加在孩子身上,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

而社會對孩子任何的干涉,都會使孩子覺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產生罪惡;任何違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會導致孩子的畸形發展,產生嚴重的後果。因此,盧梭極力主張:在兒童的理解力尚未發達之前,要讓兒童遠離社會,迴歸自然,到自然環境中去看、去聽,不接受世俗的影響。

盧梭認爲,兒童並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則的“自然的存在”。因此他主張教育應遵循兒童的自然本性,按照兒童自然發展的程序分階段進行。而在他之前的英國大哲學家洛克曾主張,兒童就像一塊白板,教育者可以任憑自己的意願採用任何方式去塑造兒童。

在這種兒童觀下,教育就是重複訓練,兒童被當作一個容器,由成人隨意填充。這種兒童教育觀對教育的`影響十分巨大。在當今學前教育實際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這種影響。其實上述兒童教育誤區的例子也是洛克教育觀的流毒。作爲一名教師,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讓孩子的心貼近自然,讓孩子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讀完《愛彌兒》這部偉大的著作,我認爲在我們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鍛鍊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並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必要讓學生儘可能地接觸、瞭解、掌握一些最新的科學技術知識,關心當代世界共同關心的問題,把當代和未來的科學發展的絢麗藍圖呈現在他們面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盧梭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這對現在的中國小教育體制也也是有很大的借鑑意義的。另外他所主張的從兒童的個人愛好和興趣出發進行教育的“兒童中心論”,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感優選 篇6

剛開始讀《愛彌兒》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有一種衝動恨不得把所有關於具體教育內容的東西用筆劃出來。它所宣揚的自然的教育是那麼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劃越覺得不對勁,讀完上卷的時候,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反駁他對愛彌兒的教育了。甚至於讀下卷的時候,我發現盧梭一直在干預愛彌兒,而不是指引。

他選擇的教育對象我也有一些疑問:

他所教育的愛彌兒,不是針對所有的人,原因是窮人是不需要受麼教育的,他的環境的教育是強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他的學生愛彌兒必須是來自於溫帶的土地富饒的地方,家裏富有,但卻是個孤兒,而且只服從於我,誰也不能把他們分開。我搞不懂,他爲什麼一定要讓愛彌兒是個孤兒?父愛和母愛不是十分重要的麼?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話,他還不如去孤兒院領一個回來教呢!哪一個富人,或者哪一個人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只聽從別人的話呢?

他說愛彌兒就是一個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個普通的孩子。這樣人們才能比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會上其他的方式教出來的孩子有什麼不同。在我看來,愛彌兒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義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一個資產階級新人,他的教育必定會帶有一定的階級侷限性。在此不必多說。

他主張教育的環境在鄉下。鄉下清新的空氣、質樸的人們、與大自然的親近都是實施教育的有利條件,的確。可是鄉下也會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聞,但這和法國當時城市的污穢和混亂相比要好得多。

全書的框架大致如下:

第一卷,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這個時候主要是讓嬰兒得到最合適的照顧和營養。

第二卷,二到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包括視覺、觸覺、聽覺、嗅覺、運動等,並且對他的衣食住行進行了規範。這個時候,身體的鍛鍊仍然是很重要的。而這個時候,純粹是消極的教育,他不主張在此段時期讓愛彌兒接觸書本,甚至於到了這種地步愛彌兒到了十二歲,還不知道什麼是書。

卷三,他認爲十二到十五歲的的少年由於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了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這段時期,要培養他們的好奇心以及持久注意一個事物的習慣。而且不提早教以各種知識,因爲他不主張培養神童。其中有一本非讀不可的書《魯賓遜漂流記》,關於生存教育的書。在此期間,還要求愛彌兒掌握一門技術,不至於以後失去財富而不能自食其力,不被尊敬。

第四卷,他認爲十五歲到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自愛、愛人、博愛、同情、誠實、善良、仁慈,以及宗教的認識及選擇。在此,他雖然主張的是自然的宗教,但是我很懷疑。爲什麼一定要信教呢?只要真理在心中不就足夠了嗎?

在第五卷中,他認爲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愛情教育的問題我覺得盧梭自己都沒有搞清楚,他對愛彌兒的說教在我看來十分的可笑。盧梭本人不知道是多情還是濫情,反正這方面的教育,我覺得他不具備說教的資格。而女子教育,在他那個時代,也不見得是符合時代的,在現代簡直就是歧視女性。

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是一個重大的進步,但是這種分期教育以及把體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開施教的方法不適用於現代。這也違背一個人的生活,因爲教育環境不可能在絕對真空的環境下進行,愛彌兒必然會受到各種外界的影響。他同時接觸的不可能是純粹的某一種教育。

如果說,柏拉圖的《理想國》是對國家的絕對理想化的想象,那麼盧梭的《愛彌兒》就是對教育的絕對理想化的想象。

而教育完成之後,愛彌兒最終能否堅持盧梭的教育呢?

在附錄愛彌兒和蘇菲,或孤獨的人裏,盧梭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呢?爲了讓他對愛彌兒的教育顯現作用故意讓他受到蘇菲的背叛,並以此來展現愛彌兒在獨立思考中的本事嗎?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運用他所學的技術養活自己的能力?還是航行時被海盜捉去賣成奴隸後的機智勇敢?抑或是,無論受什麼教育的人在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劇面前,愛彌兒表現得最好。可惜他的附錄沒有寫完。而教育完成之後,盧梭對自己的自然教育結果應該是最滿意的吧。

二、值得思考的東西

在盧梭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一些感興趣的話題:

1.嬰兒的襁褓是否必要,應該怎樣對待一個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順應孩子自然的發展,不能把它綁的一動不能動。要讓它能自由活動。

2.怎樣對待孩子的哭?不能讓他最後養成用哭來命令你做事。這樣易養成孩子從嬰孩期的任性。

當嬰孩一聲不響地使勁伸手拿東西的時候,因爲他不能估計他同他想拿的東西之間的距離,他以爲他是夠得着那個東西的,他的想法當然是錯了;但是,當他一邊又在鬧又在哭,一邊又伸手的時候,那不是他弄錯了距離而是在命令那個東西到他手裏去,或者命令你拿給他。在前一種情況,你應該一步一步的把他抱到他想要的東西那裏;在第二種情況你不但應該假裝沒聽見,而且,他哭的越兇,你應該越不理他。必須趁早是他養成不命令人的習慣。這一點我覺得盧梭太狠心了,一定要在那麼小的時候折磨他麼?即使再長大一些,也可以使他改掉命令人的習慣的。

3.在給孩子東西時應該怎樣?如果打算給,就要高高興興的給,不要等他提出什麼條件或者想你乞求,而不給就要明白的拒絕,一經拒絕就不能加以改變,否則他還不死心。

4.教育的時機。這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也許套用孔子的教育不憤不啓,不悱不發合適一些。但是老師要爲學生創造思考的情境。

5.對待孩子感到好奇的事情,是趁早講明還是拿一些小小的事情敷衍過去呢?比如,小孩子經常問到的一個問題:孩子是從哪裏來的呢?這時候可以採取不撒謊而又不難爲情的回答方式,比喻糙一點沒關係,只要道理講明白就行,不過書中那位母親的回答還有一個問隱憂,如果孩子是屙出來的,孩子會問爲什麼有的人屙不出來呢?呵呵,小孩子就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我覺得這樣的問題可以先拒絕告訴他,並且讓他知道這個問題媽媽先幫他記下了,等到他可以知道的時候,再告訴他原因。

6.男女平等的問題。這也是個大問題。而可惡的是,盧梭居然認爲,男女應該各司其責,這讓我想到了封建社會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時代。雖然他很有理由的說這是因爲男女在生理基礎上的不同造成的,但是他也不能認爲女性這麼不如男啊!在女子教育上,我一直覺得,盧梭是以小人之心度女子之腹。幸好現代是男女平等的教育,我就不羅嗦了。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感優選 篇7

《愛彌兒》,精簡的封面,熟悉的名字,法國、盧梭。聽說這本書是在師範裏學教學論的時候,教材和老師都提到過它,以爲是本拗口的理論著作,那天在新華書店第一次親密接觸,出於它的名氣我隨意翻開幾頁語言居然很能吸引一個喜歡看小說的我。於是決定好好拜讀。

該書卷首介紹了盧梭最爲著名的“自然教育”。自然教育就是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教育與人身心發展的各個階段相一致,既不要超前,也不要滯後。廣義的自然教育涉及盧梭的整個教育分期:嬰兒期(0—2歲0、兒童期(2—12歲)、少年期(12—15歲)、青年期(15—20歲)。盧梭的教育方法便是配合這四個發展階段而實施。這個過程就是廣義自然教育過程。其中0—12歲的教育才是盧梭狹義的自然教育。這時的教育是一種不教育,是自然在說話,亦是一種消極教育。

看着這開頭的四五頁裏,我就疑惑了:不教育,讓自然說話,那我們教師要來做什麼呢0—12歲不進行教育怎樣行,怎樣能夠用消極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的成長呢我疑惑這樣的觀點怎樣會被全世界認可這麼久我沒有停下來思考這個問題而是帶着問題繼續在這本書中慢行,帶着問題試圖在實際的教學生活中尋找答案。

一、不教育中的自然

接的有一次出去旅遊,與我同車的班級有幾個學生沒有座位,只好幾個人挨一個。這時有個女生站起身來說:“坐着最不舒服了,我要站着。”並猶豫着站起身來,作爲老師的我當然是反對她這樣的做法,因爲在車裏站着萬一有個剎車人很容易摔倒,存在安全隱患,何況她還只是個四年級的孩子。“不能夠,坐着。”我對她說。誰明白這一說她倒反而堅定地要站着。看着這個倔強的小女孩本來還想繼續發揮教師的威嚴。但是又突然覺得也許乾脆就讓她站着,讓她品嚐到因爲車子啓動、停下帶來的不平衡,到時我不說她也會自動坐下。這天如果我強制讓她坐着下次她還是要站起來,也許那時真正的危險還大一些。我默認了她的決定,自己往她那裏站一站。靜下來時我猛然醒悟到“自然教育”不就是這樣嗎消極教育,不是對教育失去信心,也不是對教育不負職責,更不是向着錯誤的教育方向,而是有的時候當看着學生在犯錯誤或者在違反理想的規則做事情,教師不用心地立刻採取制止策略,而是在邊上留意着他的進展,讓他體驗到錯誤帶來的麻煩,用自己的親身體檢發現自己的錯誤。到這個時候教師再進行稍微的點撥,教育的效果就很自然的到達了,而且不用擔心學生會屢教不改。看似消極的背後是“不教育,讓自然說話”的魅力!看來盧梭的放任

不是放縱,頗有點“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和諧美感。

不禁想到中國的優良傳統“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這個苦是什麼苦挑燈夜讀的苦盤旋在各種培訓班的苦不,挑燈、培訓都只是在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而已。這個苦就應是“讓孩子自己去品嚐錯誤帶來的苦澀”,我們的家長和老師只是明白告訴孩子什麼時候該怎樣做,或者發現孩子即將要犯錯誤的時候立刻制止,學生連吃“苦”的機會都沒有!換來的是孩子在家長、老師背後偷偷犯錯,換來的只是我們大人口邊的“屢教不改”。這原先不是孩子的錯,因爲他們本來就不明白錯是什麼!書本往後看果然有盧梭的這樣一段話“我非但不留意謹慎地預防愛彌兒受傷,相反,他要是一點傷都不受,不嘗一點痛苦就長大的話,我反而會感到苦惱不已。遭受痛苦,是他就應學習的第一要事,也是他最需明白之事。孩子們之所以柔弱,似乎正是因爲要他們遭受這些沒有危險的重要教訓”,我爲自己能在實際教學生活中找到盧梭思想的真諦而感到高興。雖然我不明白這個理解是不是盧梭的真正理念,但是我發自內心的感到充實,《愛彌兒》爲我打開了教育的另一扇窗,讓我對教育有了更自然、更深刻的理解,讓我在孩子的錯誤面前有了自然的心態。

二、不教育中的自由

盧梭在《愛彌兒》中還有一個教育準則,那就是“給兒童最大限度的自由,讓他儘可能充分地活動,他反對捆綁兒童的四肢,要求爲兒童穿上肥大寬鬆的衣服。”對於外在的衣服,盧梭尚且如此重視,要求是務必寬鬆,所以盧梭推崇的是自由式的創新教育體系。自由與自然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盧梭教育思想的體現。不謀而合《窗邊的小豆豆》中也有相同的描述“小林校長從不要求我們穿新衣服到學校,而是要提倡我們穿乾淨的舊衣服,這樣哪怕在爬樹的時候把衣服勾破也不心疼,能夠盡情地玩。”,想想我們此刻的學校,除了體育課學生有多少時間是在盡情地玩玩但是孩子的特權,儘管盧梭的名言:“大自然期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貌。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的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徘徊在我們教育者的耳中,但是卻有誰去真正理解貫徹了呢

如今的社會競爭是熱門的話題,分數又是一個不可迴避的話題。趨勢所向我們的孩子在學習中已經承認了“玩”是種錯誤,我們教師也習慣了當看見學生在玩時送上嚴肅的目光,以爲這是在進行教育,學生以爲自己在犯錯誤,其實我們都在犯錯!而且在對待玩的問題上,往往老師犯的錯誤更嚴重!於是我對學生看見我走向教室就趕緊跑進教室、藏好自己手裏的卡片、遊戲立即停止這些畫面感到自責和難過,雖然我還曾爲此驕傲過。說得簡單些我是無形地制止了玩的現象,嚴重些我是在制止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潛力,最根本的是扼殺了孩子的生理生命!我在犯多麼嚴重的錯誤,我們在犯多麼嚴重的錯誤!你發現了嗎感受到了嗎感謝《愛彌兒》指出我尋找到自己的錯誤,不至於讓我走得太遠。我想對所有大人們說:應對孩子的玩,讓我們多些“不教育”,還孩子們該有的自由童年吧!

《愛彌兒》還沒有看完,但是我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家分享它帶給我的思維撞擊,對於一個從事教育的人,對於一個想讓孩子快樂健康成長的大人來說《愛彌兒》是一本讓思維爆發革命的書,哪怕沒有全部翻新,但相信肯定會有不小的進步!讓我們呼籲更多的兒童們有“愛彌兒式”的自由和諧教育,而不是爲了學習而學習。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感優選 篇8

《愛彌兒》法國傑出的啓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說體教育名著寫於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一些資產階級國家,影響巨大。在此書中,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的自然人性觀出發的。他認爲,人生來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着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之後,纔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爲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狀況,他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以培養資產階級理性王國的新人。

盧梭的所謂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的自由發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與自然教育密切相聯的,盧梭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及早地養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體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習慣。

全書共分五卷,盧梭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進行的體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愛情教育。這種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無疑是一大進步,但這種分期以及把德、智、體教育的截然分開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學的。

讀了盧梭的《愛彌兒》,我深深地感受到莎士比亞那句話的含義,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象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象鳥兒沒有翅膀。所以,如果我們想踏入教師這個行業,就要看看盧梭的《愛彌兒》。

盧梭的《愛彌兒》開篇的第一句話就令人覺得蘊含深刻的哲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這句話令我想到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它的道理。《愛彌兒》一共分爲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理、內容和方法,作爲未來的教育工作者,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

在第一卷中,盧梭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爲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爲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爲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爲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的發展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

我不得不佩服盧梭,因爲他在《愛彌兒》裏主要主張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的方法和內容,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在現實社會中,我們不能不顧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讓兒童任性發展。我們應該把教育作爲橋樑,把兒童引向社會。培養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身上,還需要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

我深深的感受到,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會無形地影響他的一生,而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遷成爲一段流傳千古的佳話。而我覺得家長在培育子女的過程中,不要依從孩子要求什麼就給什麼,而是要給他們所需要的。還要適當地讓孩子經受挫折,因爲勇於面對挫折將會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課。如果處處對孩子呵護有加,他們只會成爲溫室裏的花朵,永遠不會獨立成長。

我決心做未來的教育工作者,也從《愛彌兒》中得到很多啓發。愛彌兒的知識雖然不多,但他所知的東西真正是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沒有一樣是一知半解的。能夠很好地理解、掌握自己所學的內容,這纔是最重要的。否則,學得再多有什麼用呢?我們要學會培養學生的好奇心、興趣、求知慾,做到因材施教。

而事實上,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讓孩子順着其天性發展呢?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他們所聽所見所經歷的都會在白紙上留下烙印。我們對他們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紙上是永遠抹不去的。所以,作爲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慎重對待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我們會經常看到這些例子:學生舉手回答問題,答錯了遭到老師的嚴厲批評或冷語諷刺,這個學生以後再也不敢主動回答問題,性格變得沉默起來。由此可見,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會深深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心理髮展。

建設祖國的重任落在孩子們身上,而培育學生的重任也落在我們教育工作者身上。爲了使自己成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將更加用心學習有關學生的教育方法。

養育孩子和教育孩子都要遵循自然的規則,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會受到自然的錘鍊,比如孩子在各個時期都會生病,着同樣也會對孩子的成長有益,試想沒有勝過任何疾病的孩子會強壯嗎?

有許多父母爲了使孩子有一個好的身體,遠離疾病,他們把造成孩子傷害的一切都拒之千里,不讓孩子從事有危險,但對孩子的將來有利的事情和活動,孩子被禁錮在安全無恙的環境中,孩子不能經受應有的鍛鍊和適應,這樣孩子沒有暫時的災難和危險,但是孩子卻缺乏了對大自然的適應能力。因爲孩子成人以後必將走向社會,必將遇到他想不到的危險和困難,因此,如果把孩子培養成溫室裏的花草,就等於害了孩子,違反了正常的自然法則。雖然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但是卻造成了危害孩子的後果。

如果母親是孩子的保姆的話,父親則應承擔起教師的職責,父親不應該因爲種.種藉口而不履行這個職責,因爲血緣的關係,父子之間原本是親近的關係,如果父親是一個稱職的父親的化,他對自己的孩子的一切是比其他外來得人更瞭解自己的孩子,因此,教育起來就跟能得心應手。但很多父親都把這種責任,藉口工作忙而不願履行,而把這一應該履行的工作讓其他人代行其責,這樣就疏遠了父子關係,使孩子對自己的父親的親情慢慢淡化了,一個對自己的父親不親密的人,怎樣才能做一個社會上好的好的合作者和合格的公民呢?

作爲父母對孩子應盡到三個反面的責任,其一是生育孩子,第二是培養孩子成爲一個合羣的人,第三是培養孩子成爲一個社會上合格的公民。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感優選 篇9

人們常常比喻“老師是蠟燭,照亮別人燃燒自己”,但是作爲新世紀的一名教師,我更覺得自己應該是一支蓄電池不斷放電不斷的充電。使自己成爲一支永遠都耗不盡的蓄電池。所以我們就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行”勝在所獲得的是具體的、真切的感受和體驗,“讀”則在認知的理性、系統性方面給我們更多的收穫,而且它們又有相互印證的作用。在有心、用心去“行千里路”的同時,與“讀萬卷書”相結合起來,則會有更好的收穫。這樣才能-檢舉洞開眼界,才陶冶情操。才能是自己成爲一支質量過硬的蓄電池。

這使我情不自禁的拿起盧梭的《愛彌兒》來。最早聽說《愛彌爾》這本書是在師範的時候,我想對於師範專業來說《愛彌爾》會是一本很耳熟的書。《愛彌兒》一書輕鬆而嚴謹的語言,通俗而易懂的詞句,娓娓道來,一氣呵成!細細體味與盧梭大師交流的那種感覺,細細品讀蘊藏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觸頗多。在我的印象中“愛彌爾”是一個人的名字,而這本書以它作爲全書的題目,我想它會是一本通過描述“愛彌爾”的成長曆程而寫成的一本書。所謂的“愛彌爾”只是盧梭爲了闡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個教育對像。並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那樣,即使其中涉及到“愛彌爾”的許多事例,自然也是盧梭假想的。

一、崇尚自然教育

盧梭早書中說的最多使我就是“自然教育”。所謂“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他這樣主張教愛彌兒唱歌:“聲音要唱得準,唱得穩,唱得柔和而響亮;他的耳朵要聽得出牌子和韻調;但是,做到這一點就夠了,不要有過多的要求。擬聲音樂和舞臺音樂是不適宜於在他那樣的年紀時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詞,如果他要唱的話,我就儘量拿適合於他年紀的有趣的歌詞給他唱,而且歌詞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樣簡單。”我個人極欣賞這段話,而想起自己曾在聽一些孩子用稚嫩的聲音唱流行歌曲時的鼓掌,真是臉紅啊!相信盧梭是不願意聽到那些含混其辭的天真童音的,這與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我們教育兒童絕不能拔苗助長,應該順其自然。當今社會,由於人口激增,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無數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風,從小就扼殺了孩子玩鬧的天性,或是逼其閱讀厚厚的書本,或是替其報名興趣班。我經常可以看到:一個5、6歲的孩子,在其家長陪伴下,學習書法、鋼琴、舞蹈等等特長。他們大多都不是出於自願,而是家長和老師的逼迫下進行的。特別是當家長曾經的夢想沒有實現的時候,總是希望他的後輩來實現,於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絲毫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回想到自己身邊的孩子,每週末也都在參加圍棋,英語,國畫等興趣班,好象這已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可是我們是不是在扼殺一個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呢?在家長和老師的逼迫式教育下,這些孩子是不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呢?是不是充滿自由和翱翔的空間的?

其實,我們的孩子是有思想的。我想:教育孩子的時候可以儘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願,讓他們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盡情地哭笑打鬧。迴歸自然,讓孩子採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出來的纔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

二、崇尚自由教育

在《愛彌兒》中,字裏行間都透露着作者對“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別強調教育應以天性爲師,而不以人爲師,應使教育對象成爲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這些思想不免有其侷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兒童是無法學到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的。但瑕不掩瑜,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但願,我們的每一個孩子都是幸福的“愛彌兒”。

作爲一名教師,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讓我們孩子的心貼近自然,讓他們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感優選 篇10

盧梭教育法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點就是她相信人性本善,一切的罪惡都是後天授予的,都是社會和成年人教給孩子的,這一點和西方傳統的對於人的認知是截然相反的。我也比較好奇他在當時是受什麼影響,或者是經歷什麼,是經過什麼樣的思考,給予什麼樣的觀察能夠如此堅定的說,堅定的認爲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因爲這是他整個教育體系的前提大前提,如果這個前提是不成立的,那麼它整個教育法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要認同或者要實施他的教育法,首先就必須要像盧梭一樣認同他,這個關於人的設定的大前提就是人性本善。那人到底是不是性本善的呢?這個問題究竟該如何去解決呢?

基督教相信人是有原罪的,人是性本惡的,任何罪惡都是與生俱來,人犯罪是不用教的,孩子不用教他就會驕傲,她就會嫉妒。這一些其實也比較符合我們日常的觀察,讀書究竟是如何開始堅信人性本善的,這一點讓我非常好奇,他可能在別的思想著作當中已經詳細的描述過,如果有人知道,我也非常希望能夠請教。

還有盧梭也認爲鄉下人要比城裏人相對來說能做的可恥的事情比較少,這一點我覺得他自己猜想的成分也很大,畢竟他自己是城裏人,對城裏人,對貴族的觀察,可能是比較符合現實的,但是對鄉下人的真實情況他又瞭解多少呢?去我們今天也知道,其實窮鄉惡水出刁民嘛。在比較貧困的地方,人可能更加少受到道德的束縛,人做的事情會更加的赤裸裸的展現人性當中惡的一面。

但是它對於孩子的天性,對於適合孩子的教育的洞察,還是相當的深刻的,比如他就說對孩子要多深交,少說多做,因爲孩子是從實踐中去學習,而不是從抽象的概念中去。學習的這一點,就非常值得我們今天去借鑑,我們都說要和孩子講道理,其實很多時候講,就算孩子當時明白了,他可能並不是真的明白。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感優選 篇11

每次讀完一本書,思想總會碰撞出火花,那是對自己的一種反思,也是對書本學習的反思。盧梭的名字,毫無疑問,他應排列在人類思想者的前列。《愛彌兒》就是出自這位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傑出的啓蒙思想家——盧梭。該書於1762年發表,是一部哲理小說,同時也是一部教育論著,其副標題就叫《論教育》。愛彌兒是盧梭假想的一個教育對象,從出生到結婚,到進入社會受教育的全過程,主張順乎天性,讓人的本性避免受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而得到自然的發展。

此書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着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資料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盧梭對於兒童成長各階段中的身心表現和特徵的描述是細緻入微的,是將“把兒童看作兒童”進一步具體化了。這當中包括有他的天才想象,但主要是包含了他對兒童、對自身和對當時社會教育的細緻觀察。他的這種將兒童看成發展中的人、看成有階段地向前發展的人的觀點是可取的,而他根據觀察兒童身心發展的實際來進行教育階段劃分的嘗試精神和做法更值得稱讚。因爲在此之前對教育階段的劃分中,柏拉圖依據的是培養“哲學王”最高治國者的需要;亞里斯德依據的是他設想的靈魂的三部分組成;誇美紐斯在論述這個問題時則偏重於模仿自然的四季變化。他們都未能象盧梭這樣完全依據兒童自身的發展來劃分年齡階段。

盧梭關於兒童天性中包含主動自由、理性和善良因素的結論,以及他呼籲保護兒童純真天性、讓兒童個性充分發展的主張,代表了社會進步的心聲,預含了豐富的現代好處。

盧梭的思想既是他那個時代要求的產物,又具有着現代教育思想的萌芽。實際上,對兒童的看法和態度是教育理論和實踐的一個最基本問題;兒童觀的更新是人類教育的發展由古代中世紀教育轉向近代教育的關鍵之一。沒有新的兒童觀,也就沒有新的教育思想體系和方法體系。在盧梭之前,文藝復興運動的鉅子如拉伯雷,就曾激烈地反對禁慾主義、主張個性解放;然而正如盧梭所言:“很早以來就有人在大聲反對這種舊有的教育方法了,可從來沒有人準備提出一套更好的來。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學和科學,傾向於破壞的成分多,傾向於建設的成分少。”

因此,盧梭的確是在研究兒童、更新對兒童的看法和態度,從而在建立資產階級教育理論方面取得前所未有成就的教育思想家。從盧梭開始,才真正系統地在教育理論上實現了由尊重人權向尊重童權的過渡,開啓了兒童研究的大門,吹響了兒童天性解放的歷史號角,掀起了近代教育的巨瀾。難怪康德要把盧梭的性善論與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相提並論,認爲牛頓揭示了自然界的規律、盧梭則揭示了人性的發展規律而大加讚賞了。

盧梭嶄新的兒童觀不僅僅是前無古人的,而且也是後啓來者的,爲西方現代教育思潮之先河。及至20世紀,杜威在其名著《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更是多次引證盧梭尊重兒童天性的理論,他要求給兒童主動活動的自由、讓兒童在做中學習,以及主張兒童適應他所在的社會等。在這些思想中,都有盧梭的兒童觀、教育觀投下的影子。皮亞傑也稱讚盧梭看出了兒童的每一年齡階段都有它自己的動力,兒童有他自己獨特的觀察、思維和情感的方法。皮亞傑的研究實質上也是以這一點爲前提的。

我相信盧梭的兒童觀對我們瞭解學生,尊重學生有很大的幫忙。首先我們要明白兒童觀的含義。“兒童觀是成人如何看待兒童和對待兒童的觀點的總和,它涉及到兒童的潛力與特點、地位與權利、兒童期的好處、兒童生長髮展的形式和成因、教育和兒童發展之間的關係等諸多問題。”衆所周知,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務必有正確的兒童觀。

其次我們要了解兒童的特點。兒童有兩個特點:第一,發育的不成熟。他告誡成人:對兒童的種.種不成熟的表現,不必大驚小怪,而應當對兒童的孱弱予以保護和幫忙,並及其留心兒童隨時閃現出來的智慧的火花。第二,天性的純潔善良。兒童的天性出自造物主之手,是純潔善良的,並且他來到世間不久,尚未受到成年人那樣多的不良環境的影響。因此,我們要把兒童和成人區別對待,要把兒童當作兒童,設身處地地爲兒童着想,持續兒童天生的自然狀態,讓兒童過的幸福和快樂。盧梭還認爲,兒童的身心處在不斷的發展和變化中,兒童的發展變化是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併且不同的發展階段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特點,因此我們要把兒童看成發展變化中的人,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兒童。我們的教育要適應兒童的個性發展,教育要遵循兒童的年齡特徵,讓學生在簡單活動中學習,在生活汲取知識。

盧梭對兒童幸福的詮釋是:“自然人的幸福是同他的生活一樣簡單的;幸福就是免於痛苦,也就是說,它是由健康、自由和生活的必需條件組成的。”因此,他的愛彌爾自小不需要經受襁褓的束縛。能夠在沒有危險的地方隨意活動,盡情呼吸鄉村的好空氣。盧梭讓愛彌爾不用學單車、小推車和引步帶。當他明白怎樣把一隻腳移到另一隻腳前邊時,只要在有石子的地方有人輕扶一下。每一天把他帶到草地上,讓他跑,讓他玩,讓他每一天跌一百次。或許身上常常都有點兒傷,然而他永遠是快樂的。

盧梭認爲,尊重兒童的天性,讓其天性充分自由地運用,就會既使兒童此刻感到快樂和幸福,也會使兒童將來獲得快樂和幸福。

盧梭的兒童觀給我們帶來的重要啓示:尊重兒童、解放兒童。解放兒童應從四個方面着手:讓兒童主動探索學習,讓兒童創造性地學習,把兒童從傳統的師生關係束縛中解放出來,把兒童從家庭、教師和社會所寄予的沉重期望中解放出來。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感優選 篇12

盧梭的《愛彌兒》要求打破教育要以成人的能力和需要爲標準的傳統,在教育史上掀起餓一場影響巨大的革命。盧梭從他的哲學觀出發,主張對兒童進行“自然教育”,培養資產階級王國的“新人”,即自然人——愛彌兒。他主張兒童接受自然教育、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教育。因此,她塑造的愛彌兒,既有哲學家的頭腦和判斷力,又有勞動者的體格和手藝,而且還有高尚的品德和博愛仁慈的胸懷。

首先,作爲教育工作者,我們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的特點,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不要依從學生要求什麼就給什麼,而是要給他們所需要的。還要適當地讓學生經受挫折,因爲勇於面對挫折將會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課。如果處處對孩子呵護有加,他們只會成爲溫室裏的花朵,永遠不會獨立成長。

其次,作爲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學會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做到因材施教。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讓孩子順着其“天性”發展呢?孩子就像一張白紙,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將在白紙上留下烙印,這一筆下去,到底是錦上添花還是塗鴉一片,值得每一位教師深思。因此,我們應該慎重對待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受到自然的錘鍊。

最後,作爲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充分認識教育應該遵循兒童成長的自然規律。著名教育學博士李鎮西教授說:“一個優秀的教師一刻也不會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這就要求我們要用兒童的眼睛去觀察,用兒童的耳朵去傾聽,用兒童的心靈去感受。因此,我們要深刻地理解兒童、尊敬兒童,根據兒童的身心特點實施不同階段的教育,充分調動兒童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從而促進學生的生動、活潑和主動地發展。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感優選 篇13

從大一上外國教育史王秀麗老師介紹《愛彌兒》這部書到大三《中外教育名著導讀》課中自己選擇並從頭到尾閱讀這本書,再到這門課程在大家的忙綠、批判與贊同的聲中正接近尾聲,我的感觸頗深。

首先,來談一下《愛彌兒》這本書。此書由法國教育家盧梭創作。撇開社會背景、地域文化不談,我看到得是愛彌兒在教育家的指導下,由嬰兒長至成人並與自己的所愛結爲伉儷的過程。愛彌兒是幸福的,更是幸運的。看看我們現在的孩子,似乎從出生得那一刻,他的人生軌跡已由父母繪製好—幼兒園、國小、中學、大學。從頭細想,教育真正帶給我們的是什麼?我想我們是悲哀的。

其次,在經典教育名著的選擇上,我想說說自己的看法。所謂“經典”,即經久不衰的作品。老師們給的著作名很多《最偉大的教育家》、《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大衆心理研究》、《夢的解析》等等,十有七八都是國外的,爲什麼?難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爲大丈夫也”不是現代人所缺乏的嗎?難道“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事開太平”不爲我們感動嗎?難道“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修身”不再重要了嗎?我很失望。我想着去讀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學專著——《學記》,不足千字的著作,而且老師在課程上也說大家有機會一定要讀讀,可是,沒有。我沒有去批判,也沒有走歪路,仍選擇了老師所推薦的書。這就是教育帶給我們的“老師”,教育帶給我們的“學生”,我也爲自己蒙羞。

最後,再說說教育名著了吧。我覺得這種另類的教學形式很好,但我沒看到老師預想的結果。記得何老師在第一節課上說“如何我們每個人都好好的讀一本書,我們一百個人,最後,我們每個人就都讀了一百本書。”然而,結果卻不是的。再說說我們的老師,有的教師在學生講時並不尊重學生,讓我很失望。不過,中國的老話還是有用的—“萬事開頭難”,我想,在大家的評論中,何老師及衆位老師會把《教育名著》課辦的更好,一起期待!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感優選 篇14

久仰法國大思想家盧梭的《愛彌兒》這本著作,皆因自認文化功底不足而久久沒有拜讀,當年上學時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懺悔錄》讓我費了好大的力氣也未能完全理解大師的思想境界。

時至今日,身爲教育工作者,再也找不到藉口不看這本被譽爲“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與盧梭的《愛彌兒》留存在世上,縱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毀,教育園地也是馥郁芬芳的”的不朽之作。下面是我的一些膚淺的讀後感,不對之處還請見諒。

《愛彌兒》果然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着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縱使人性本善的理論是高尚的,但是從時代的立場來看,從進化的發展史來講,也是不科學的。教育如果只培養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並非不顧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而讓人性生物般地任性發展(),而是要靠教育作爲橋樑,把兒童引向社會。當然,如果我們現代的教育不顧天性的發展而硬把成人所需要的向兒童灌輸,是錯誤的;但像盧梭所說那樣放縱天性而忘掉社會需要,同樣也是行不通的烏托邦。

每一個國家都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規律需要的人才來塑造人,這是無可厚非的。如果真的有上帝,上帝創造了我們,但是並沒有教我們怎麼樣的去做,我們也不是有意的去讓人性善的東西變壞,也不願意去強使一種土地滋生出另一種土地上的東西,更不願意讓自然的生物變得歪歪扭扭。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上帝並沒有教我們如何走捷徑,我們只好在曲折中摸索,我們的宗旨就是美好的教育!

《愛彌兒》認爲我們生來軟弱,生來愚昧,我們在出生的時候所沒有的東西,我們在長大的時候所需要的東西,全都要由教育賜予我們。這種教育,我們或是受之於自然,或是受之於人,或是受之於事物。我們每個人都是由這三種教師培養起來的。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教育不同而互相沖突的話,那麼對他的教育就不好;如果三種教育都趨向於同一個目的的話,那麼他纔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愛彌兒》也強調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

對於這一點我是舉雙手贊同的。現代的社會給我們這些在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太大的壓力,把培養人的功與過全都規因到老師的身上,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教育工作者不單只是我們這些在校的教師,還包括家庭裏的父母親長輩等。縱使我們學校的老師要負起全部的教育責任,我們也只是盧梭所說的三種教師當中的一種教師,而不可能做到是三合一的全能教師。社會應當重視家庭教育像重視學校教育一樣來對待,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從心理上放棄,有些家長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老師身上,希望老師幫他們把子女培養成龍成鳳。其實當一個孩子從父母的手上交到老師的手裏的時候,這個孩子基本已經成型。打個比方說,當我們見到一個還沒有接觸學校教育的孩子時,從他的行爲舉止就可以基本判斷出這個孩子是什麼性格的人;當老師的工作只是對他進行改造,好的保留鼓勵發展,不好的通過各種教育方式剔除,我覺得教師的工作就是一個補救的再生產的工作,原材料已經定了,教師唯有嘔心瀝血地通過一些藝術工作讓這個材料變得更加的完美。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感優選 篇15

打開《愛彌兒》這本書之前,我沒有想到盧梭這樣的啓蒙思想家會寫一本育兒書,還是分年齡段來寫的(0-2歲,2-12歲,12-15歲,15-20歲,以及20歲之後的愛情與婚姻),乍一看目錄頗有點實用育兒手冊的感覺。書讀下來才發現,盧梭寫這樣一部教育論著並不奇怪,他的教育思想和他的政治思想一脈相承。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中,盧梭就闡述了野蠻人在自然狀態中生來自由平等,是人類踏入文明之後產生了種種慾望,才造成了人類之間的不平等的觀點。這是盧梭倡導自然教育的起源,是《愛彌兒》的理論基礎。

盧梭認爲,好的社會制度能使人改變自己的天性,讓他由獨立的個體(自然人)變爲共同體的一部分(公民),從而個人慾望與社會責任能夠合而爲一。然而,他似乎對現實中好的社會制度並不抱希望,因此教育的目標之間存在衝突。在第二章中他寫道:「因爲我們不得不同自然或社會制度進行鬥爭,所以我們必須做出選擇,即到底是培養一個人還是培養一個公民?由於這兩個目的是相對的,所以與此相對應的兩種教育形式也是相對的:一種是公共教育,另一種是家庭教育。」對於公共教育,盧梭推崇柏拉圖的《理想國》。在《理想國》中,家庭並不存在,孩子一出生便由國家撫養和教育。而盧梭在《愛彌兒》這本書中更偏重家庭教育,即如何培養一個人。

盧梭設想自己是一個想象中剛出生的孩子愛彌兒的家庭教師,負責教育愛彌兒一直到成人,藉此來陳述其教育原則。貫穿全書的是盧梭的自然教育法,即遵從孩子的天性,減少人爲干預。因爲盧梭認爲人的天性是好的,恰恰是由於後天社會灌輸種種不好的觀念才讓人變壞了。舉例來說,在0-2歲的那章,盧梭寫道:「伴隨着啼哭聲,孩子來到了這個世界,並且在啼哭中度過整個嬰兒期。爲了讓他們止住哭聲,我們打他們、罵他們或者哄他們。不是他們逗我們開心,就是我們逗他們開心;不是他們順從我們,就是我們順從他們;不是他們命令我們,就是我們命令他們。在我們和他們的關係中,絲毫沒有折中的餘地。如此一來,孩子們的頭腦中形成的第一種觀念就是支配和奴役。他們還沒有學會說話就開始命令人了;他們還沒有學會走路,就開始順從人了;他們還沒有是非觀念,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裏,就開始接受懲罰了。」若是遵從自然法則,除非是真正的需要,嬰兒的啼哭不一定要理會,「必須讓他養成這樣的習慣:不命令人,因爲他不是誰的主人。也不命令東西,因爲東西是不聽他的命令的。」

盧梭認爲12歲以下的兒童適用感官教育,因爲他們還沒有發展出理性,也因此反駁洛克「用理性去教育孩子」的觀點。在他看來,不要跟孩子講大道理,因爲他不可能明白,也不要講那些他們根本就沒有興趣的問題,比如說他們成年的幸福、別人的尊重,以及將來的利益等等。另外,盧梭認爲寓言不適合給孩子讀,因爲他們無法領會隱含的寓意,對孩子說話應該直截了當。他也不主張讓孩子去背誦那些或悲或喜的臺詞,或者去學習一些辯論的技巧,因爲「他們不可能將那些都不懂的事情講述得繪聲繪色,更不可能將那些都沒經歷過的情感演繹得真摯動人。」

12歲以後,就可以開始培養學生的理性了。導師只需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簡單來說,就是不要教,尊重孩子,相信他是一顆種子會自己生長,而不是一個任我們充填的容器,他就有機會長成他自己。另外,盧梭強調了兩遍「讓他們去實踐」,讀書筆記認爲知識不應從書本中而來。從地圖和地球儀上學地理,不如帶他到野外去實地勘測。他給愛彌兒讀的唯一一本書是《魯賓遜漂流記》,這本書也是自然教育法的最好註解。

愛彌兒15-20歲的時候,盧梭開始引入道德的教育。要讓他看到別人的痛苦,從而喚起他本性中的同情心,並且通過學習歷史來了解人性。盧梭認爲,自愛是人類唯一的天性。首先是愛自己,然後是愛自己周圍的人。由自愛而產生的對他人的愛,推至對全人類的愛,是人類正義的本源。盧梭開始讓他走入社會,接觸不同的人,研究社會習俗。這是在他已具備理性的前提下發生的,因爲這時他有了自己的判斷力,能夠批判地看待社會上的一切。

最後一章涉及婚姻和對女孩的教育。盧梭不認爲男女平等,這一方面是受時代所限,另一方面也源於自然狀態下男女的差異。當愛彌兒陷入與蘇菲的熱戀中時,盧梭教導他控制自己的慾念,追求德行,並帶他離開了蘇菲,開始爲期兩年的遊歷。在遊歷中,愛彌兒開始研究政府和社會制度。盧梭相信,愛彌兒在對那麼多的社會制度進行了考察之後,是不會盲目地去信任它們的,它們根本就不值得擁有他的信任。自由不依靠政府和法律,而是發自人的內心——一個自由的人,無論走到哪裏,他都是自由的。從這裏也能看到盧梭對政治的悲觀,他並不希望把愛彌兒培養成一個有志於改變社會現狀的人,而是教給他如何在敗壞的社會中遵從自然法則,不受別人的偏見左右,過有道德而自由的生活。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感優選 篇16

《愛彌兒》是一本教育名著。讓我開拓了在教育方面的視野。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的自然哲學觀點出發的。他認爲人生來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着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之後,纔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這種思想貫穿於整本愛彌兒中,例如第一卷開頭他這樣寫道:“出自造物主手的東西,都是好多,而一旦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類似的句子不勝枚舉。他所提出的改變這種不合理狀況的方法是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

所謂“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他這樣主張教愛彌兒唱歌:“聲音要唱得準,唱得穩,唱得柔和而響亮;他的耳朵要聽得出牌子和韻調;但是,做到這一點就夠了,不要有過多的要求。擬聲音樂和舞臺音樂是不適宜於在他那樣的年紀時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詞,如果他要唱的話,我就儘量拿適合於他年紀的有趣的歌詞給他唱,而且歌詞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樣簡單。”我個人極欣賞這段話,而想起自己曾在聽一些孩子用稚嫩的聲音唱流行歌曲時的鼓掌,真是臉紅啊!相信盧梭是不願意聽到那些含混其辭的天真童音的,這與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在《愛彌兒》中,字裏行間都透露着作者對“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別強調教育應以天性爲師,而不以人爲師,應使教育對象成爲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這些思想不免有其侷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兒童是無法學到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的。但瑕不掩瑜,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但願,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幸福的“愛彌兒”。

不難看出,《愛彌兒》的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尤其是與新課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歸的。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觀後感優選 篇17

近段時間,在繁忙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自覺不自覺的粗讀了盧梭所著的《愛彌兒》。書中闡了盧梭對人的教育的觀點。我覺得他藉助一個構想出來的人物——愛彌兒從出生至成年的教育,細緻地表述了他對自然教育的觀點及設想。

對於盧梭在書中使用的自然的教育,是我很感興趣的。他認爲:“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三種教師培養起來的。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教師的不同的教育互相沖突的話,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將永遠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趨向同樣的目的,他就會自己達到他的目標,而且生活得很有意義。這樣的學生,纔是愛到了良好的教育的。

在這三種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們決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夠由我們決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們能夠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不過,我的控制還只是假定的,因爲,誰能夠對一個孩子周圍所有的人的言語和行爲能、力都管得到呢?”因此他對愛彌兒的教育是以尊重自然的教育爲主的。比如,決不違反自然的規律對愛彌兒施以超出其接受年齡的教育,完全依照其生理心理的接受能力進行教育。此外,他觀注愛彌兒生活中的一切,象飲食內容、生活習慣、接觸的人等等。他認爲凡事從人的小時候就打好基礎,對人的成長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在他看來,只要從人類的初始狀態即自然狀態來考察人類的整個演變過程,才能發現人類究竟具有什麼樣的天賦人權,才能認識到這種權利又是如何在社會狀態之中散失掉的,也才能把人的自然自由作爲一面鏡子,鑑別出社會現實中種.種不平等和不自由。

我覺得身爲教師的我們對於盧梭的觀點是要引起注意的。當我們在教育上遇到了問題時,而又苦於找不到解決辦法時,有時會採用一些消極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標不治本的辦法,負責任的教師會繼續探索解決之道,而一部分人就會避重就輕,繞過這個問題。對於我們來說,教師或許只是我們職業,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對於我們的工作對象——學生來說,可能我們一時的偷懶,就會在他們的教育上造成一個重大的缺憾,而又沒有第二次的彌補機會的。

因此我覺得,爲了要造就一個人,培養出一個爲社會所用的人,用盧梭的話說就是,他本人就應當是做父親的或者是更有教養的人。”對於我們這些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來說,是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注意的,要時刻提醒自己做一個高尚的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