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高中(精選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03W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1

盧梭(1712--1778)是法國著名啓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出生於瑞士日內瓦一個鐘錶匠的家庭,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啓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盧梭的教育論著《愛彌兒》影響深遠,其他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懺悔錄》等,都在社會上激起了巨大反響。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高中(精選7篇)

18世紀中葉,在法國興起了一場影響深遠的思想啓蒙教育運動,奏響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前奏曲。在這一運動中,以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犾德羅和愛爾維修等爲代表的啓蒙思想家,從不同的角度揭露並抨擊了封建制度和教會統治的黑暗,提倡以理性的思想取代迷信盲從,以編纂百科全書爲武器,宣揚新知識、新思想,探索建立資本主義社會思想、方法和途徑,這種思想啓蒙運動爲自然教育思想的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而盧梭的《愛彌兒》的問世,標誌着自然教育思想的最終形成。

盧梭曾經當任過短暫的教師職務,這簡短的教育實踐引起了盧梭對教育問題的濃厚興趣,從此他觀察思考,遂於1762年完成了他構思20年、撰寫3年的教育名著《愛彌兒》。

盧梭認爲,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須遵循自然,順應人的自然本性。他在《愛彌兒》開卷即寫道,“出自造物主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如果你想永遠按照正確的方向前進,你就要始終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在盧梭看來,人所受的教育,來源不外三種,或“受之於自然”,或“受之於人”,或“受之於事物”。他認爲順應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爲人最重要的自然權利就是自由。盧梭聲稱:“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夠得到的東西,只做他喜歡做的事情,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這個原理應用於兒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種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兒童的自由,讓兒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動的可能和條件,並在教學過程中採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學方法以適應兒童的身心發育水平和個別差異。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的自然人性觀出發的。他認爲,人生來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着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之後,纔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爲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狀況,他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以培養資產階級理性王國的“新人”。

盧梭的《愛彌兒》共分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爲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爲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爲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爲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無疑是個重大的進步,它對後來資產階級教育學的發展,特別是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極可貴的啓示。

我認爲盧梭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的教育對於現代社會的教育有一定的引導作用。現代社會對孩子總是喜歡進行超前教育,對兒童甚至進行“填鴨式”教育。如今的兒童,爲了“打好升學的基礎”承受者沉重的知識學習的負擔,大量練習題鋪天蓋地地壓向他們。不少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風,除了超負荷地要孩子讀書、寫字、計算外,還要求他們參加各種各樣的課外和假期的學習班,弄得孩子們沒有了自己得自由活動和愛好。這時的兒童心智還不是很健全,他們需要的是感官教育,多到大自然裏去感悟人生的斑斕多彩,什麼是美好的。

在《愛彌兒》中,盧梭闡明瞭對孩子進行自然教育的思想。盧梭的培養目標是自然的學生,從小鍛鍊自己,沒有經常有助於人的習慣,更沒有炫耀自己的習慣,也不會炫耀自己的學問,應該根據所有同他有直接關係的事物進行判斷,考慮後果,分析道理。盧梭主張給孩子一定的自由和寬鬆的環境,在孩子出生以後不要用衣服裹緊他的身體不能動彈,孩子在母親肚子裏的時候是無拘無束的,一出生就要受到束縛是令孩子很不舒服的,不要太擔心孩子會着涼,可以給他穿上寬鬆的衣服,讓他的手腳自由活動。同時他還要去孩子不要有一點小毛病就去看醫生,要讓孩子經常鍛鍊,生病是慣出來的。這一點對中國的家長具有提醒作用,由於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現在中國大多數的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因此很多父母就視孩子爲寶貝般呵護,孩子有一點小動靜就着急地像熱鍋上的螞蟻。爲了避免孩子受傷或遭受挫折,就把自己的主觀意願強加給孩子,沒有留給孩子思考的餘地。中國的家長常把自己的孩子看作“長不大的孩子”,即使子女快要步入社會,也總是覺得孩子還處於需要被保護的孩提階段。孰知溫室裏的花朵是永遠長不大的,不經歷風雨又怎能見彩虹呢?

自然教育還體現在對待孩子犯錯誤的問題上要採用自然的懲罰,行動多於口訓。()對於孩子的懲罰,要讓她明白不是家長、老師跟他作對,而是讓他體會到這是自然的懲罰,從心裏接受、明白、理解那樣做是不對的,以後他就不會犯同樣的錯誤。我覺得這對於我們現行學校教育中老師處理孩子犯錯誤的問題上是一個很好的借鑑。尤其是現行的小孩子基本上是獨生子女,很多被溺愛、嬌慣着,在現今高度發達的社會,許多孩子都很早熟,比較叛逆,但依舊有着幼稚的心理,不害怕老師,甚至是故意和老師作對。在某些時候犯了錯誤,老師在教育時罵、打是絕對不允許和不合理的,變相的懲罰雖說是不對的,但都已經無法讓學生明白他的錯誤,對家長的教導也成了耳邊風,有時孩子明知家長和老師說的是對的,也會因爲自己的叛逆情緒而牴觸它。這時候作爲老師不妨多動動腦筋,用自然的懲罰讓學生親自體驗自己犯下的錯誤。我相信這樣他肯定會改正。當然老師和家長也要掌握好這個度。

盧梭的這個觀點常會讓我聯想到中學生的早戀的問題。中學生的早戀問題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孩子們沉醉於甜蜜的“愛情”中,家長和老師則爲此苦惱不已怕心智還未成熟的孩子未了所謂的愛情耽誤了學習,學習會一落千丈,作爲大學生的我們現在回過頭想其實家長和老師的擔心是不無道理的。“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中學生在中學時代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看來是很“官方”的話,可是的確是一句金玉良言,只是中學時代的我們不能很明白。這時即使家長和老師的勸諫或批評再多,孩子們是聽不進去的。這時我認爲可以向盧梭說的那樣,可以先放手,讓一兩次考試的失敗、挫敗使孩子領悟什麼是最重要的。家長和老師只要做監督者,適時地給予幫助就好了,這樣孩子會更體悟家長和老師的良苦用心。

盧梭在文中寫道“我認爲一個孩子的教師應該是年輕的,而且,一個聰慧的人能夠多麼年輕就多麼年輕。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他本人就是一個孩子,希望他能成爲他的學生的夥伴,在分享他的歡樂的過程中贏得他的信任。”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作爲老師,無論在什麼年齡階段,雖然外表不再年輕,但在對待孩子的時候就要保持一顆年輕的心,這樣才能走近孩子,從他們的心理出發,從而更有助於他們的學習。一個專制的老師是無論如何也教不好他的學生的。同時作爲年輕的教師要擁有廣博的知識,這就要求我們也要不斷地學習,做一個真正稱職的老師。在保持年輕的心態,和孩子們在一起的過程中,身爲教師的我們也能學到很多東西,懂得純真的寶貴。

身爲未來的人民教師,我深知自己肩上的重責。對於《愛彌兒》,由於時間關係,有些章節我看得比較粗超,但是我着重看了一、二兩章,這兩章讓我深深體會到做一名合格的教師是多麼不容易。荀子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我想一個合格的教師不僅要教育學生書本知識,基本的道德行爲準則,更重要的是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結合他們的心理年齡,用恰當的方式來教育他們。《愛彌兒》時時提醒我要注意的是,我從事的是一份高尚的職業,要以更高的要求來要求自己!

自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要求擺脫封建教育對兒童身心發展的摧殘和束縛,要求教育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反映了資產階級對教育的合理要求。因此,儘管其中有一些偏激與片面的地方,但在抨擊傳統封建教育的鬥爭中,發揮了巨大的革命作用。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2

這段時間認真閱讀了盧梭所著的《愛彌兒》,書中闡述了盧梭對人的教育的觀點,使我受益匪淺。

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他認爲,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他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這種自然教育,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要讓兒童從個人活動中求得知識。冰心曾經說過: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蔡志忠也曾經說過:讓孩子快樂地成爲他自己。

書中有這麼一段話,很值得借鑑:“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盧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鍵詞,那就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做好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因此,興趣是前提。那怎樣才能培養孩子的對事物的或學問的興趣呢?我認爲應該保持孩子對事物或學問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學習時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如學生在學習中,教師應該不要吝嗇自己的讚賞,要及時給予孩子肯定,當孩子覺得學習很有意思的時候,教師應該引導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自我學習的方法。自我不斷學習操作的過程就是養成習慣的過程。

盧梭說:在兒童期,不要給孩子講道理,那樣只會使他覺得“道理”令人生厭,從小就對“道理”產生反感。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天資,我們一定要對他特有的天資有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尋找最適合他的方法施以教育,因材施教,才能使付出獲得回報。教學中,我經常對學生講道理,但感覺效果不是很好。盧梭的這個觀點,對我啓發很大。學生年齡小,對一些道理不能真正理解領悟。對他們講道理,不如認真觀察他、瞭解他,儘可能讓他的心靈只關注快樂和玩耍。在快樂和玩耍中學習知識。對他的一些缺點或錯誤,要謀定而後動,就像一位良醫,不會糊里糊塗開藥方,一定是在研究診斷後纔開始治療的。

盧梭闡述的對女孩和男孩的不同教育方法,對我也很有啓發。盧梭說,教育女孩,只需對她說,別人怎麼會看她就可以把她們管理的好好的。而對男孩如此,則如對牛彈琴。我原來在教育學生時,也特別注重因材施教。但很少想到不同的性別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今後,我要積極採用學到的這些好的教育方法,我想教育學生會更加得心應手,效果會更好。

這本書,使我學到了很多教育學生的新觀念,收穫很大。今後,我在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教育方法,開發智力,培養能力,一切從育人出發,發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3

盧梭認爲,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須遵循自然,順應人的自然本性。他在《愛彌兒》開卷即寫道,“出自造物主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如果你想永遠按照正確的方向前進,你就要始終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在盧梭看來,人所受的教育,來源不外三種,或“受之於自然”,或“受之於人”,或“受之於事物”。他認爲順應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爲人最重要的自然權利就是自由。盧梭聲稱:“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夠得到的東西,只做他喜歡做的事情,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這個原理應用於兒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種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兒童的自由,讓兒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動的可能和條件,並在教學過程中採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學方法以適應兒童的身心發育水平和個別差異。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的自然人性觀出發的。他認爲,人生來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着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之後,纔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爲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狀況,他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以培養資產階級理性王國的“新人”。

我認爲盧梭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的教育對於現代社會的教育有一定的引導作用。現代社會對孩子總是喜歡進行超前教育,對兒童甚至進行“填鴨式”教育。如今的兒童,爲了“打好升學的基礎”承受者沉重的知識學習的負擔,大量練習題鋪天蓋地地壓向他們。不少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風,除了超負荷地要孩子讀書、寫字、計算外,還要求他們參加各種各樣的課外和假期的學習班,弄得孩子們沒有了自己得自由活動和愛好。這時的兒童心智還不是很健全,他們需要的是感官教育,多到大自然裏去感悟人生的斑斕多彩,什麼是美好的。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4

假期裏,讀了法國啓蒙思想家盧梭的著作《愛彌兒》。在書中,依次論述了自然教育、社會教育和公民教育三種教育形式。

自然教育思想。所謂自然教育,就是以兒童的“內在自然”或“天性”爲中心的教育,即尊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根據兒童能年齡特徵而實施的教育。盧梭說“要教育你的學生愛一切的人,甚至愛那些輕視人民的人。”

盧梭看來,人必然要走向社會。道德教育要注重道德實踐,他主張讓兒童通過自己的活動去養成美德。強調“要以行動而不以言辭去教育青年”。《愛彌兒》中體現的公民教育,只是盡一個公民義務的教育。

盧梭的《愛彌兒》共分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爲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爲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爲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爲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無疑是個重大的進步,它對後來資產階級教育學的發展,特別是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極可貴的啓示。

把兒童看作兒童。要尊重兒童的天性,相信兒童具有內在的發展潛能。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愚蠢的事情。兒童儘管弱小,但他具有一種內在的發展潛能。總之,我們要尊重兒童的天性,讓其天性充分自由地發展,會使兒童將來獲得快樂和幸福。

我非常欣賞這段話:要使孩子們保持他們的天真,只有一個良好的辦法,那就是:所有他周圍的人都要尊重和愛護他們的天真。不這樣做,則我們對他們所採取的一切控制辦法遲早是要同我們預期的目的產生相反的效果的;微微地笑一下,或者眨一下眼睛或不經意地做一下手勢,都會使他們明白我們在竭力隱瞞他們什麼事情;他們只要看見我們向他們掩飾那件事情,他們就想知道那件事情。文雅的人同孩子們談起話來咬文嚼字,反而使孩子們以爲其中有些事情是不應該讓他們知道的,因此對孩子們講話決不要那樣的修飾辭藻;但是,當我們真正尊重他們的天真的時候,我們同他們談話就容易找到一些適合於他們的語句了。有一些直率的話是適合於向天真的孩子們說的,而且在他們聽起來也是感到很喜歡的:正是這種真實的語言可以用來轉移一個孩子的危險的好奇心。同他說話的時候誠懇坦率,就不會使他疑心還有一些事情沒有告訴他。把粗話同它們所表達的令人厭惡的觀念聯繫起來,就可以窒息想象力的第一個火花。我們不要去禁止他說那些話和獲得那些觀念,但是我們要使他在不知不覺中一想起那些話和那些觀念就感到厭惡。如果人們從心眼裏始終只說他們應當說的話,而且他們怎樣想就怎樣說,則這種天真爛漫的說話方式將給他們省去多少麻煩啊!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5

托爾斯泰說:“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法國啓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構思二十年、撰寫三年”而成的教育著作《愛彌兒》就是這樣一本理想的書籍,書中處處閃耀着智慧的光芒,可謂“博大精深,字字珠璣”。在這本書中,盧梭將愛彌兒的教育分爲四個時期,並詳細論述了各個時期的教育內容和方法。他強調,教育兒童必須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年齡特徵,否則就會導致不良後果。因爲“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秩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批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太龍鍾的兒童”。熱愛孩子,把孩子當作孩子,構成了這部奇特的教育學鉅著的精髓,這不但在當時沉悶壓抑的封建教育環境中如空谷足音,即使在今天,對於我們的教育者,依然具有莫大的啓示。散佈在書中的串串碎玉,至今讀來仍有振聾發聵之感。現將我感受最深的幾點拿出來與大家共享。

不要剝奪了孩子快樂的童年

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遊戲,讓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天真爛漫的本能。

在萬物的秩序中,人類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即應把成人當作成人,把孩子當作孩子。(摘自《愛彌兒》)

這段話對於今天那些急於成龍、成風的父母來說,依然有着很大的警示意義。讀到這個地方,我不禁想起了在幼兒園見習的一幕:某大班裏,孩子們陸陸續續地做完了拼音練習。我側身看了看旁邊的一個孩子,她還有兩頁沒有做呢!我不禁替她着急起來,催她道:“別的小朋友可都做完了,你得抓緊時間啊!”沒想到她仍是一副不爲所動的樣子,隔了一會,只聽她說了一句:“這個幼兒園,可把我折磨死了!”我聽了不禁爲之一震,只聽她又接着說:“爲什麼要一遍遍寫拼音呢?有的小朋友不寫拼音也能考上大學呀!”面對孩子,我能對她說些什麼呢?說學拼音的重要性嗎?說沒有小朋友可以不學拼音就能考上大學嗎?我只能無言以對。當時我才真正感覺到原來自己對孩子的瞭解是那麼少。孩子的童年沒有了歡樂,有的是無盡的苦惱。“爲什麼要讓那轉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與痛苦呢?……你們絕不要剝奪大自然給予他們的短暫的時間,否則你們會後悔不及的:一到他們能感受人生的快樂,就讓他們去享受;不管上帝何時召喚他們,你們都不要讓他們沒有嚐到生命的樂趣便死了。”盧梭在當時便向家長大聲疾呼,要給孩子快樂的童年,可到現在,孩子的童年卻變得越加不快樂。“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了每位家長、老師信奉的真理,於是幼兒園要學習國小的知識,家長爲孩子報各種興趣班、輔導班,方方面面都想到了,唯獨沒有想到爲此付出的代價是孩子一去不復返的童年!

適當的磨難有助於兒童獲得幸福

當一個婦女不是不給孩子以母親的關心而是過於關心時,她也可以從一條相反的道路上脫離自然;……她希望他不遭受自然法則的危害,於是使他遠離種.種痛苦,可是不曾想到,由於她一時讓他少受一些折磨,卻在遙遠的將來把那麼多的災難和危險積累在他的身上。(摘自《愛彌兒》)

人們常說,母愛是天底下最偉大、最無私的,可是,若這種愛變成了毫無原則的溺愛,最終也只能是害了孩子。盧梭認爲,孩子最初的性情是比較容易塑造的,不用花多大力氣就可以養成。因而在最初的階段,人們應當遵循自然的法則,讓兒童接受必要的鍛鍊,這樣才能增強體質,形成良好的習慣。父母不應該一味地嬌慣孩子,孩子一哭便馬上去哄他,或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這樣,一開始孩子的行爲是一種請求,他想要尋求家長的幫助,但如果家長不能很好地瞭解他的需要,事事替他處理,這種請求便會成爲命令,使他養成支配人的習慣。這種情況在現在的家庭中仍然很普遍,所以很多家長抱怨孩子不懂得關心別人、自我中心等等,其實造成這種現象的不是別人,正是家長本人。盧梭說:“我們同情兒童的命運,然而應該同情的卻是我們的命運。我們更大的災禍全是我們自己咎由自取的。”那麼到底該如何做呢?盧梭的建議或許可以給我們以啓示。他認爲當孩子能夠用說話的方式索取他想得到的東西之後,如果他還用哭的方式索取的話,就不論他是爲了想更快地得到那個東西,還是爲了使別人不敢不給他,都應該乾脆地拒絕。如果他確有需要,不能講出來,你就要弄清楚他需要的是什麼,而且,立刻照他的話去做。在兒童的自然狀態中,有時在成人眼裏看來是給兒童造成了痛苦,但實際上是自然給兒童的一種鍛鍊,兒童自身感到其樂無窮。

不要扼殺孩子的天性

每一個人的心靈都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須按它的形式去指導他;必須通過它這種形式而不能夠通過其他的形式去教育,你對他花費的苦心才能取得成效。

要尊重兒童,不要急於對他作出或好或壞的評判。要特異的徵象經過一再地顯示和確實證明之後,才採取特殊的方法對待他們。(摘自《愛彌兒》)

從上面的摘述中可以窺探出盧梭的一種重要教育觀,即教育要適應兒童的天性。盧梭的這一觀點始終貫穿着全書,在這本書中,他對其虛構的人物愛彌兒進行適應“天性”的教育。愛彌兒是一個完全在自然狀態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他把愛彌兒帶到農村,爲愛彌兒精心地挑選保姆和乳母,在愛彌兒兩歲以前,盧梭的教育準則是給他最大限度的自由,讓他儘可能充分地活動。在兩歲到十二歲這一段時間,他反對愛彌兒讀書與學習,特別反對教他學習古典語文與歷史,注重讓愛彌兒通過活動積累對周圍事物的感覺經驗,自由快樂地生活。愛彌兒犯錯誤了,他反對口頭說教,反對嚴厲的懲罰,而是通過讓他自己體驗其過失的不良後果的“自然後果法”或者說“自然懲罰法”來糾正他的過失。十二歲之後,愛彌兒應該進行學習了。盧梭強烈反對他屈從於權威,接受種.種傳統觀念,所以對施教內容進行了精心選擇,要求他學習真正有益於幸福的知識。盧梭主張教育要符合兒童身心發展,根據其理解水平選擇學習內容是值得肯定的。不過他說,理想中的愛彌兒應當在十二歲時還不知道什麼是書籍,這未免有些偏頗。目前的很多研究均已表明,兒童各種能力的發展具有一定的關鍵期,如語言學習的關鍵期是2~4歲左右,錯過這一階段,以後的發展就比較困難。

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很多地方缺乏實踐性,甚至不乏荒誕。然而,正是這些振聾發聵的聲音更令世人深省。不論如何,從盧梭身上,從《愛彌兒》這本經久不衰的著作中,我們都可以學到很多。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6

暑假裏我有幸讀到法國教育學家的盧梭的曠世名作——《愛彌兒》,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着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直接表達了盧梭主張的教育觀念,即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這也正是我我在過去一年的教學中所欠缺的,而在《愛彌兒》這本書中,我也重新定義了自己教學的目標和方向。

一、培養什麼樣的人

“生活,這就是我要教他的技能。從我的門下出去,我承認,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侶;他首先是人:一個人應該怎樣做人,他就知道怎樣做人,他在緊急關頭,而且不論對誰,都能盡到做人本分;命運無法使他改變地位,他始終將處在他的地位上。”在我們中間,誰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憂患,我認爲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真正的教育不在於口訓而在於實行。我們一開始生活,我們就開始教育我們自己了;我們的教育是同我們的生命一起開始的,我們的第一個教師便是我們的保姆。

二、怎樣教學生

“應該教他成人後怎樣保護他自己,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裏,教他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裏或者馬耳他島的灼熱的岩石上也能夠生活。……問題不在於防他死去,而在於教他如何生活。生活,並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動,那就是要使用我們的器官,使用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們感到我們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並不就是年歲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而現代社會,每個人的壓力都不小,特別是中國的孩子,從小就面臨學業的巨大壓力。好不容易辛苦考上大學之後,又面臨就業的壓力。如今大學生、研究生失業的現象屢見不鮮,前不久還有大學生自殺,去年也有研究生自殺的報道。盧梭的教育觀點是,從小就要培養孩子能吃苦,有承受能力,教育就是要教學生如何生活,如何面對挫折。

三、痛苦教育

“我非但不小心謹慎地預防愛彌兒受什麼傷,而且,要是他一點傷都不受,不嘗一嘗痛苦就長大的話,我反而會感到非常苦惱的。忍受痛苦,是他學習的頭一件事情,也是他最需要知道的事情。……有些人用各式各樣的東西把孩子圍起來,預防他受到任何傷害,以致他在長大後一有痛苦便不能對付,既沒有勇氣,也沒有經驗,只要刺痛一下便以爲就要死了,看見自己流一滴血便昏倒過去,弄成這樣的結果,我們還能說這一大堆設備有什麼用呢?”痛苦教育大概也應該是現代社會所必須的,我們不能總是小心翼翼地避免孩子們受傷,因爲受傷總是難免的。但是我們可以告訴他們避開無謂的傷害或受傷。比如利器戳到眼睛總不是好事。但是,有一些傷痛大概再所難免,比如奔跑中的摔倒。我們應該讓孩子們知道誰也不能避免痛苦的困擾,但這不意味着我們一遇到痛苦就要投降。不然我們的孩子就會太軟弱,太沒有力量。如果被打火機的火花燒了一下手指,他們就知道玩火是危險的;如果手指流血我們就要教他們學會使用創口貼,方法是最重要的!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7

《愛彌兒》是一本教育名著。讓我開拓了在教育方面的視野。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的自然哲學觀點出發的。他認爲人生來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着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之後,纔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這種思想貫穿於整本愛彌兒中,例如第一卷開頭他這樣寫道:“出自造物主手的東西,都是好多,而一旦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類似的句子不勝枚舉。他所提出的改變這種不合理狀況的方法是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所謂“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他這樣主張教愛彌兒唱歌:“聲音要唱得準,唱得穩,唱得柔和而響亮;他的耳朵要聽得出牌子和韻調;但是,做到這一點就夠了,不要有過多的要求。擬聲音樂和舞臺音樂是不適宜於在他那樣的年紀時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詞,如果他要唱的話,我就儘量拿適合於他年紀的有趣的歌詞給他唱,而且歌詞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樣簡單。”我個人極欣賞這段話,而想起自己曾在聽一些孩子用稚嫩的聲音唱流行歌曲時的鼓掌,真是臉紅啊!相信盧梭是不願意聽到那些含混其辭的天真童音的,這與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在《愛彌兒》中,字裏行間都透露着作者對“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別強調教育應以天性爲師,而不以人爲師,應使教育對象成爲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這些思想不免有其侷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兒童是無法學到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的。但瑕不掩瑜,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但願,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幸福的“愛彌兒”。不難看出,《愛彌兒》的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尤其是與新課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歸的。

書中還有這麼一段話,挺值得借鑑:“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盧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鍵詞,那就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

有的時候我們應該換一種方式思考問題,當寒冷的季節來臨時,我們不用把孩子關在家裏以防他感冒,而應該教育他多參加戶外活動,學會熱時脫衣,冷時加衣,出汗時換衣。當孩子讀書後,我們不應該去擔心他不愛學習,而應該激發他學習的興趣。當網絡世界進入孩子的生活時,我們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絕,而應該變“堵”爲疏導,引導孩子文明上網、正確上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