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讀書心得優秀文章(精選2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07K

茶館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1

一直以來,我都對共和國文學避之不及,老舍的《茶館》自然也成了“政治的犧牲品”,多少次過其門而刻意不入。若不是於是之等北京人藝的老一輩藝術家出神入化的表演詮釋使之成爲話劇經典,《茶館》恐怕早就淹沒在共和國文學連篇累牘的文字垃圾中了。我之所以看《茶館》其實也是衝着北京人藝爐火純青的表演去的。漸漸入戲之後,才恍然覺得,老舍的劇本雖然寫於讚歌大躍進的1956年,系奉命而作,但是那顆體恤下層人民的心,卻衝破了政治外殼的包圍,就像雲雀衝破了寂靜黎明的禁錮,婉轉而悠揚,直擊人心。

茶館讀書心得優秀文章(精選20篇)

《茶館》裏有的對白能引人一笑,但是這笑中更多的是苦笑,是無奈的自嘲。這些發笑的對白,要麼出自那些被生活逼得走投無路的人無奈之下說出的無奈之話,要麼就是那些令人厭惡的角色的溜鬚拍馬。笑過之後,不禁感到一絲悲涼——“人活着總得有條路走啊,可是哪有路可走啊!”願爲國家排憂解難的人們飄零四方,一輩子只想太太平平的老掌櫃被逼上吊自殺,見風使舵溜鬚拍馬毫無良心的人卻有錢有勢,不惜讓別人用命來滿足自己的私慾。打學生的老師追殺愛學生的老師,給官差兩個洋錢就能免去殺身之禍,官差指誰就殺誰——“這什麼世道啊?”

《茶館》最後的一部分,三位氣數將盡的老人碰在一起,回顧自己的一輩子,讓人頗感心酸:心懷浩然正氣的常四爺幹了一輩子的活卻“一事無成”,心懷實業救國理想的秦二爺耗了四十年心血建的工廠“拆了”,安分守己的王掌櫃“做了一輩子順民”,到了讓人趕出自己開了50年的茶館。這就是“愛國”“順民”的“下場”……“我愛咱們的國啊,可是誰愛我啊?”常四爺在同一地點時隔五十年兩出此話,着實讓人嗟嘆不已……

改良,改良,越改越良。寧做太平犬,不做亂離人——這大概是中國人對於革命的一貫態度,幾千年來未有改變。但是,越是苟且躲避以求自保,就越是被各色無賴欺壓魚肉,一輪輪地盤剝搜刮,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說到茶館,多數人津津樂道的還是北京人藝一幫老藝術家入木三分、形神兼備的表演。但我剛開始看時,還是不大習慣,總覺程式化痕跡太濃,一舉一動一板一眼,每一個動作的精心雕琢。後來看衆人的評論,才知道這其中透出的老北京人生活的尊嚴和做人的溫良恭儉讓,那時的人們就是這樣見面作揖,硬骨朗朗,言行舉止中千年文化的修養一覽無遺。中國戲劇唱唸做打凌然不亂的套路原來就是那個禮教中國的生動顯現。現在這樣的就中國人怕是無處可尋了。

舊時的茶館是市民們幾乎僅有的公共空間,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混雜其中,上層人物與平民百姓一桌喝茶聊天,倒恍然間讓人忘記了階級差別的存在。但是再仔細琢磨茶館中活躍的都是些什麼人,就能看出平頭百姓是坐不起茶館的,在茶館裏悠閒品茗,提籠架鳥的幾乎都是吃份額的旗人,前清遺老;吃洋人軟飯的買辦和“誰有錢就爲誰賣命、充當打手”的地痞流氓;專心向佛不問政事的參議員……至於底層人民,這裏則是他們賣命、乞討的傷心之地。

作爲公共空間的茶館很容易使人聯想起西方大革命時期的咖啡館。但是二者的意義卻更好相反。本雅明說,巴黎的咖啡館裏經常擠進一些付不起80法郎高價訂閱報紙的人,圍在一起搶讀一張報紙,議論國事,密謀革命。西人後來把這造反的發源地(包括小酒館和街壘)冠上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公共領域”。但是《茶館》裏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個貼了幾十年的“莫談國事”,也沒聽說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是幾個愛耍嘴皮子的茶客硬給喝下臺的。重農抑商,皇權浩蕩的封建社會中誕生不了法國那樣的穿着燈芯褲的中產階級,《茶館》中實業救國的那位民族資本家最後落了一個“一無所有”的境地。中國的“公共領域”只是言論無路的上層精英們過過嘴癮、發發牢騷的地方罷了,不是民主的醞釀所,而是民意的疏散地。後來北京的茶館漸漸式微了,成都等地的茶館依然花開遍地,不過依然是“莫談國事”。至於傳說中的“中產階級”,咖啡館可是彰顯高雅品位,爲權錢交易去臭的好地方。

茶館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2

老舍先生是人民公認的人民藝術家,他塑造的很多任務也早已經深入人心。老舍先生早年留學英國,而他也正是在那時開始了自己的創作。

而《茶館》則是老舍先生最成功的劇本之一,這其中的故事、人物以及語言都爲人們津津樂道。

讀過《茶館》的人都知道,這個劇本是通過對一個小茶館,名曰裕泰茶館的地方所發生的故事進行描寫,從而表現出中國從清末到民國的變遷。《茶館》向我們展示了那個時代各階層人民的生存狀況,不論是他們的掙扎,抑或是他們的無奈,都被拉入故事中進行生動的展示。這部戲劇彷彿是一幅萬生相,將我們完全帶入了那個年代。在這部戲劇中並沒有絕對的主人公,各個人物他們之間的關係交織成一張人物網,共同推進着這個故事前進。老舍先生好似一個可親的老者,臉上帶着淺淺的憂傷,向我們講述着那個時代的悲與喜。我想他生活在那個年代,他了解那個年代。

在小時候,我初次閱讀《茶館》時,並不能理解這其中蘊含着的深刻的哀傷。但當我長大後,再次閱讀這部戲劇的時候,卻生動地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在創作《茶館》時,心中既憤怒而又無奈的悲傷。

在整部戲劇中,有兩個場景是我始終都不能釋懷的。我不能理解,我不能釋懷,我也不能接受這樣的中國人。

其一就是龐太監在買媳婦的時候,中間人剋扣了人家賣女兒的銀子卻絲毫沒有顯露出一絲一毫的羞愧。最終老人用十兩銀子賣了自己養育多年的女兒。我不知道十兩銀子夠不夠養活一家人,但用十兩銀子賣了自己的親生女兒,只是爲了讓家裏人活下去。這到底是那個時代的悲哀,還是我們中國人的悲哀?被賣的姑娘昏了過去,龐太監卻依舊在旁邊大聲叫囂着,“我要活的。”在姑娘醒過來的時候,龐太監大笑着說:“她又活了。”我不禁要問,這樣的姑娘,到底是人還是個玩物?既是這樣的玩物,那姑娘以後過什麼樣的日子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想在那個年代,下層人民的生活大概皆是如此吧。貧苦人家的孩子還不如富貴人家裏的一隻狗。就像是杜甫曾經說過的,“朱門酒肉臭,路有餓死骨。”那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人活着,竟然不如一隻狗。我又不禁要問,難道只有富貴人家的孩子是孩子,貧苦人家的孩子就不是人?試問誰家的孩子不是十月懷胎呢?誰家的孩子又不是含辛茹苦養大的呢?

其二便是小花與爺爺告別的那一幕,我讀到了老掌櫃的無奈,也讀到了老掌櫃的不捨。可他爲了讓孫女活下去,卻也只能與她告別。這一幕與前一段寫老人賣女兒的那一幕又異曲同工之處,離別皆是爲了過活。每每讀到這裏,我都忍不住眼眶溼潤,但正當這時小唐鐵嘴便出現了,恰如其分的搞笑將氣氛重新調動起來。我想這一定是老舍先生的精心安排。但在笑過之後,心中又不免有些淡淡的苦澀。不知道到底是該笑還是該哭。正是因爲這樣見風使舵的人太多,也正是因爲這樣欺軟怕硬的人太多,才使得中國久久不能振興,甚至險些亡國。想到這些,在看到這個本應搞笑的人物,又怎能笑得起來?

當然,讓我對這本書愛不釋手的同樣還有劇中充滿京味的語言,每次讀到老舍先生的作品我都忍不住嘴角牽動。因爲在他的作品中,那些早已沉睡多年的北京土話又變得活靈活現起來。兒化音加的恰到好處,老北京人的幽默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我總是在腦海裏想象着一個慈祥老者的形象,將聽過的故事用口語化到極點的北京土話一一娓娓道來。

在《茶館》中,大力媽向老掌櫃道別的時候說的“硬硬朗朗兒”,老掌櫃在請客人落座時說的“您請着”都蘊含着濃郁的老北京特色。就像飄香的炸醬麪,就像濃郁的豆汁,就像蜿蜒曲折的衚衕,這都是屬於老北京獨一無二的味道。老舍先生作爲一位地道的京城作家,作爲一位血統純正的旗人作家,向世人展示了一個最地道、最純正的北京。

也許有的人會說老舍先生的《茶館》沒有革命意識,沒有向人們展示一個光明的未來。但我認爲在那個腐朽的時代,改革的志士都被殺頭,搞實業的商人都被欺壓,在這樣一個時代又如何看得到光明的未來?我記得劇中有一位曾經搞過實業、進過國會的知識分子到寺中念起了經文,不問世事。面對政治家的邀請,固執的堅持自己除了唸經什麼也不會。因爲他已經對那個時代失望了,他已經對那時的政治失望了。我願意相信這是真實出現在那個時代的場景。面對這樣的黑暗,該到哪裏尋找光明?我相信從始至終老舍先生鬥不過爲我們展現了一個最真實的北京,也爲我們展現了一個最真實的時代。

在那個時代,人們看不到光明,看不到未來。下層人民生活在黑暗當中,每天都在爲下一頓飯在哪裏而擔憂。而統治者則夜夜歌舞,時時絲竹,不關心社稷,更不擔心人民的死活。試問這樣的時代,又要如何看得到未來?

這一篇《茶館》道盡了無盡的滄桑,歷久彌新。而這些歷史的滄桑也終將伴着我們一直走下去,如警鐘長鳴。

茶館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3

茶館,在中國極爲常見,但卻是一個很特殊的地方。茶館幾乎濃縮了整個社會的各種形態,並隨着社會的變革而同步地演出着一幕幕的人間活劇。

這出三幕話劇中,共有70多個人物,其中50個是有姓名或綽號的,這些人物的身份差異大,有曾經做過國會議員的,有憲兵司令部裏的處長,有清朝遺老,有地方惡勢力的頭頭,也有說評書的藝人、看相算命及農民鄉婦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層次。

《茶館》的創作意圖是十分清楚的,它通過“裕泰”的茶館陳設由古樸→新式→簡陋的變化,昭示了茶館在各個特定歷史時期中的時代特徵和文化特徵。開始時,茶客的弄鳥、吃茶、玩蟲,雖有些略帶古風的聲色,但由於“偵緝”的出現及“莫談國事”的紙條,一動一靜,均產生着一種壓抑的氣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館設施的更新與場面的收縮,無疑暗示着茶館在這個矛盾不斷加劇的社會中所作的抗爭。茶館中的“洋氣”以及那張越寫越大的“莫談國事”紙條,則預示着更大的危機。到了第三幕,不僅“莫談國事”的紙條寫得更大,數目更多,而且旁邊還有一張紙條:“茶錢先付”。這表明了茶館已經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錢先付”“莫談國事”顯然反映了一種因果聯繫。

老舍以茶館爲載體,以小見大,反映社會的變革,是“吃茶”使各種人物、各個社會階層和各類社會活動聚合在一起,如果沒有“吃茶”一事,則茶館中任何事情都將不復存在。正因爲如此,老舍在劇中對北京茶館文化也花費了不少的筆墨。如早先的茶館裏,除了喝茶,還有點心“爛肉面”可吃,一邊喝茶,一邊還可以做不少與茶無涉的事情;北京的茶館也和江南茶館一樣,是個“吃講茶”的地方;茶館的老顧客是可以賒帳的,茶客也可以自己帶茶葉來居坐;茶館也是聽書的好地方,說書人可以在此謀得一份生活的來源……

這類細節,給《茶館》所要表現的主題,增添了一種真切的氛圍。除了爲表現主題服務之外,也展示了中國茶館文化之一斑。《茶館》的藝術價值不僅在於通過一個茶館反映了一段歷史時期的社會變革,同時也在於反映了社會變革對茶館經濟和茶館文化的影響。

茶館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4

前幾天,我讀了由冰心奶奶寫的《小桔燈》這篇文章。這篇文章告訴我們1945年抗戰期間革命者在國民黨--統治下的艱苦處境和對光明的渴望。讚揚了他們堅定、勇敢和樂觀的精神。

文中描寫的中心人物是一個地下共產黨員的女兒。當時,國民黨--殘酷地逮捕、屠殺地下黨員,白色恐怖籠罩着重慶上空。小姑娘的父親是一位地下黨員,因黨組織受到破壞,而離開了家。母親因受到追蹤特務的毆打而吐了血。然而,這位小姑娘不像一般孩子一樣驚慌、失措、哭鼻子,而是能夠替大人做事。而這對一個--歲的小女孩來說,那是多麼不容易啊!

當我讀到她獨自一人上山,到鄉公所樓上打電話給媽媽請大夫,遇到“我”後,平靜的回答了“我”問的話之後,我感到她多麼地勇敢、鎮定啊!正因爲她堅信,總有一天革命會勝利,總有人父親會回到她身邊

到了那一天,人民羣衆就可以做主人了。所以,她有這種勇氣,這種膽量!

首先,《小桔燈》之“美”,美在選材上能夠“以小見大”,“平中見奇”。作者善於從看似尋常的事物中發掘出不尋常的意義,從一滴水反映出太陽的光輝。冰心把山村小姑娘、不起眼的小桔燈、小姑娘照看生病的媽媽和做燈送客這些十分普通平凡的人、物、事,放在四十年代抗日戰爭的最後階段、在國民黨的陪都重慶、光明與黑暗正在作生死搏鬥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上,從而開掘出“人民在受苦,也在反抗,在盼望,盼望着革命勝利的曙光”這一具有深刻思想意義的主題。《小桔燈》只有一千五百多字的短小篇幅,卻包容着如此深刻的寓意。

茶館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5

《百年孤獨》的作者是加西亞·馬爾克斯。馬爾克斯的名字是與魔幻現實主義聯繫在一起的。而《百年孤獨》就是展現其魔幻現實主義手法的代表之作。以此書爲標誌,魔幻現實主義流派達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百年孤獨》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爲“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加西亞·馬爾克斯於1982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百年孤獨》的敘事結構不同於一般小說。這部小說內容複雜、人物衆多,情節離奇。馬爾克斯採用了連環、環環相套、循環往復的敘事結構來展現小鎮馬孔多的歷史。彷彿一個循環向上的氣流。這種環環相套的結構恰如其分地表現了小說的一個主題:人的孤獨、封閉以及由孤獨封閉而造成的落後、消亡。作者對“孤獨”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問題作了深刻的揭示。作者在書中溶匯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繽紛的文化。他通過描寫小鎮馬孔多的產生、興盛到衰落、消亡表現了拉丁美洲令人驚異的瘋狂歷史。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並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政客們的虛僞,統治者們的殘忍,民衆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

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衆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小說描寫的布恩蒂亞家族一代一代“他們儘管相貌各異膚色不同脾性、個子各有差異但從他們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認出那種這一家族特有的、絕對不會弄錯的孤獨眼神。”每個人都無法逃脫被孤獨所折磨的命運。烏蘇娜在冗長的雨季中漫漫腐爛。阿瑪蘭塔一刻不停地縫自己和自己仇視了一生的女人——雷貝卡的裹屍布。雷貝卡足不出戶瘋瘋癲癲地過了後半生。青年時激進熱血的奧雷良諾上校晚年開始在自己的實驗室裏做起了金屬金魚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條就熔掉他們重做。這象徵着他父親所開創的馬孔多乃至整個拉美的近代史從一開始就陷入了循環的怪圈中。在這個家族中,夫 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人爲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瀰漫在布恩迪亞家族和馬孔多鎮,而且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爲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寫出這一點,是希望拉丁美洲民衆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擺脫孤獨。所以,《百年孤獨》中浸淫着的孤獨感,其主要應該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文明世界的進程之外的憤懣和抗 議,是作家在對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命力、生存狀態、想象力進行獨特的研究之後形成的倔強的自信。這個古老的家族也曾經在新文明的衝擊下,努力的走出去尋找新的世界,儘管有過畏懼和退縮,可是他們還是拋棄了傳統的外衣,希望溶入這個世界。可是外來文明以一種侵略的態度來吞噬這個家族,於是他們就在這樣一個開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續着“百年孤獨”。作者表達着一種精神狀態的孤獨來批判外來者對拉美大陸的一種精神層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對拉美的歧視與排斥。“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事實上,這本書並不容易理解。如果沒看明白,不要逼自己去理清那些看似紛亂的情節,不必搞清楚那一代又一代的人物關係。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說我看懂了。懂與不懂沒有標準,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本書的確是一本可以好好翻讀幾遍的書,或許每次讀都會有不同的體會。

茶館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6

《寶葫蘆的祕密》是作家張天翼的最具代表性的童話之一,是發表於1957年《人民文學》第1-4號。這部童話寫得既平安又幽默,具有深刻的教育和啓發意義,備受一代代的小讀者的喜愛。

文章中寶葫蘆是自私自利、好逸惡勞思想的一種象喻潛藏在王葆的思想意識深處,是他心頭的黑影子。世界上人們所需要的東西,沒有一件是人人真正的幸福,必須要用自己的雙手共創造。

這部作品通過一系列充滿兒童情趣和特點的生活細節及心理描繪,刻畫了王葆這一個性新明的少年形象。他是一個熱心善良的好孩子,但又有一些不良思想觀念;而當他認識到自身的缺點和錯誤時又能勇於改正。他的形象很容易引起我們的認同和共鳴。

通過讀了這篇童話,我學習到做人要熱心善良,同時如果自己有不足的地方,應該勇於承認並且能夠改正,這樣才能做一個老師和家人喜歡的好孩子。

茶館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7

《呼蘭河傳》,作者蕭紅。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常想出去走走,多些感受陽光、芳草、感受那些單純而溫暖的笑臉。蕭紅——這個內心敏感豐富外表剛強的女子,在寫完《呼蘭河傳》後心中的爐火逐漸無望的熄滅了。

但丁說:“生活於願望之中而沒有希望,是人生最大的悲衰。”我體會着蕭紅心中那個叫“呼蘭河傳”的悲哀:冰冷深入骨髓,籠罩着作家的後半生,然後她滑入黑暗、無邊無際。

蕭紅是以對家鄉小鎮的體驗進入寫作,這種寫作與童年深刻獨特的記憶有關。蕭紅有着真切的鄉村體驗,作品中充滿原始的氣息,這種原始的血氣構成另外一種美學意義上的美。

她的文字是生命的體驗,在作品中滲透的是粗糙的生命體驗,充滿苦難,她的文字很少文學的修辭、粉飾。這種作品風格在五四以來表現啓蒙、小資的作品中找不到。

茶館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8

本來在這學期的書單入面,沒有《活着》,它是一個意外,一個美麗的意外。

我利用去辦公室值班的三小時看完《活着》,很久沒有那麼專注地看書了!感覺很好。

看《活着》的時候,有好幾個時候都想哭,有慶很天真的搶着去獻血,結果荒謬地死去;富貴埋葬有慶的時候;

我不知道自己爲什麼會想哭,我現在想,哭是不需要的理由的,爲什麼非要給自己一個藉口。

我心痛有慶的死,鳳霞的死,家珍的死,甚至是春生的死,但書讀到最後,我才頓然發現,其實最值得可憐的是富貴

他自己做錯事,受罪的是身邊最愛自己的人和自己最愛的人。看着身邊的人一個個地離開自己,只有自己一人留在世上。最苦的不是挨窮,而是失去了要珍惜的一切。比起報應在自己身上更加殘忍,這就是上帝的高明!

我想,這就是害怕犯錯的原因吧!

如果錯了可以不連累別人,活着可以輕鬆點。

然而,我們都有牽掛着的和要守護的人

但世界上大多數的人都是一路犯錯,如餘華所說:像富貴那樣的老人,比比皆是。

茶館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9

俗話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喜歡這句話,因爲我喜歡讀書。在我的生活中,書是我形影不離的好夥伴,她有時像我的好朋友一樣爲我講述她的快樂與哀傷,她有時像我的好老師一樣爲我講授知識與道理,她有時又像我的爸爸媽媽,陪着我一起輕輕入眠。

我喜歡讀《白雪公主》。這本書帶着我走進公主的童話世界,讓我看到了公主的善良和美麗,讓到感受了那七個可愛的小矮人的真誠與真摯,也體會到了她那帥氣的王子帶給她的幸福。讀完故事,我明白了好人終將有好報。

我喜歡讀《醜小鴨》。這本書裏有一隻小鴨子,它出生就被父母拋棄,被兄弟姐妹們嘲笑,可是它卻沒有失去信心,它希望自己變成美麗的百天鵝。很多人都覺得這隻可愛的醜小鴨很可笑,但是我卻覺得它可愛極了,因爲它敢於想象,敢於追求,心中充滿陽光地活着。只要有夢想,就還有希望,不是嗎?

我還喜歡讀《昆蟲記》,讀《木偶奇遇記》,讀《西遊記》等等。當我遇到困難時,我就會想到醜小鴨的那種不放棄,想到法布爾的那種堅持與癡迷,這樣我就會告訴自己:你一定要堅持下去!只有這樣,才能變得更好!

在書的世界裏,我找到了許多快樂,也學會了成長。

茶館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10

《百年孤獨》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一部作品。作者在小說中建立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而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映射了一片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足與貧困。

這本書以馬孔多這樣一個以前安靜而又單純的小村落爲端點,講述了生活於其中的布恩迪亞家族的百年曆史。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是村落組建人之一阿爾卡蒂亞的兒子。父親老布恩迪亞曾是一位極富進取心,勇於開拓的有志青年,直到吉卜賽人踏入了這個與世隔絕的村落,並帶來了外面的世界不可思議的發明。他與吉卜賽人梅爾基亞德斯成爲密友,將一腔熱忱在磁石、天文、鍊金幾件事世界奇觀上消耗殆盡,這或許就是布恩迪亞家族百年孤獨的先兆。此後相同的命運又一次次地在布恩迪亞家族人身上不斷重演,他們陷入了一個無法自拔的命運輪迴之中,直到一個世紀後家族最後一個孩子死去,奧雷里亞諾·巴比倫翻譯出了梅爾基亞德斯在一百多年前所寫的關於家族歷史的預言。

看似只是一個設計精密、情節波瀾的懸疑神祕故事,實際映射了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

例如在阿瑪蘭妲·布恩迪亞的命運之中,毫無理由的恐懼已佔據了她全部的內心,全部的生命。她對親人的怨恨使她喪失了“愛”,缺乏了愛使她不相信任何人,甚至是親人,也不相信世界上所有的愛,從而使她永遠活在在怨恨中,爲自己造了一個牢不可破的牢籠。一個無力去愛的人,又怎樣可能被愛

在這個家庭中,歲月的痕跡已經磨平了所有的回憶,將他們變成廢料,垃圾和污物,讓這個無數辛勞換來的家庭破碎,墮落。且造且毀,且毀且造,固執於自我,孤獨的宿命不斷重演。

奧雷里亞諾上校發動的幾十次戰爭,不是爲了理想,而只但是是爲了他那純粹的、罪惡的自大。他視高傲爲力量,所有的成功或是失敗都會讓他迷失,他經逼近過權利的極致,爲此他放下了許多東西,而最終,他也像放下那些一樣,堅定的放下了權利和榮耀,終其一生周而復始的在祖父的鍊金房裏鑄造小金魚。而最後才發現,戰爭已經將生命中最完美的部分永遠的奪走了,在臨終時,那些無法刪除的百年記憶儼然成爲了無法避免的折磨,就如同他將會無法避免的死去一樣。

還記得馬爾克斯上校“悲傷地敲擊發報鍵”說“馬孔多在下雨”,他儼然已經認識到了戰爭摧毀了太多,而換來的只是奧雷里亞諾的冷言冷語“別反混了,八月下雨很正常。”本性憂鬱,生來孤獨的上校對下雨毫無感觸,絕對理性地勸說革命同僚別犯渾。權利、戰爭已經改變了他,沒有“愛”,沒有“回憶”。

人心如鐵是否真的足以經受這樣多的痛苦和折磨對於命運,我們是否要逆來順受怨恨和迷失究竟摧毀了多少的生命不,我們要有一顆平和慈悲的心,無畏的勇氣始終堅定方向。

茶館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11

《邊城》蘊含着詩一般的意境和韻味,作者沈從文不僅創造了詩一樣的意境,而且賦予作品中的人物與景物以深厚的象徵意味,集中了展現了湘西秀美的山水和淳樸的情致。

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無形中就構成了一幅圖畫,有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翠翠和爺爺。祖孫二人一起守着渡船,相依爲命,彼此關懷。他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代表,他善良、勤勞、樸實、憨厚、忠於職守,他對外孫女無私的愛就是我們炎黃子孫得以繁衍的血緣紐帶,從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中華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純樸的人性之美。 可以這麼說,《邊城》裏的人,大抵情亦如水,卻不是如水樣淡薄,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純淨,這使得整部作品無論結局怎樣卻始終帶給我們空靈清澄的美。

的確,結局不是我們的一廂情願。這麼一個發生在山城茶峒裏的故事,這裏鳥語花香,青山翠竹,聳立的白塔下住着翠翠和她的爺爺,這一年的端午節,翠翠遇到了在划船比賽中中了頭獎的儺送,有種不可言傳的情感在翠翠心底萌發。與此同時,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美麗善良的翠翠。他們公平地憑命運來決定自已的幸福,而翠翠母親的死是老人心中的痛,老船伕爲了不使翠翠走她媽媽的路,無意中爲孫女的婚事設置了一些障礙。不久,天保爲愛離家出走落水而死,儺送知道後很悲痛,又得不到翠翠的暗示,一氣之下遠走他鄉。一聲巨雷摧毀了白塔也帶走了爺爺。翠翠決定從此留在渡口等待儺送的歸來。

平淡中流露的不平淡,平靜中突顯的不平靜,平凡中涌動的不平凡,沒有兵荒馬亂,沒有峯火連天,沒有爾虞我詐,有的只是樸實的親情和真摯的關愛。像是一幅流動的畫,畫的是桃花源的風光,畫的是畫中人的生活,畫的是民情純樸和封建禮教的碰撞。我常常在想儺送到底會不會回來,作者沒有把這個答案告訴我們,從而引起我兩個遐想:或許他會回來,這裏有牽掛他的家人也有他牽掛的翠翠,或許時間消逝他會懂得哥哥天保爲了成全他而走的心,會感受到守在渡口的翠翠的等待,畢竟他自己也說過要渡船不要碾坊。他會回來,會重新面對,會找到翠翠,會替她守着渡船,一輩子。也或許是再也不回來,在某個地方默默地過完着生,再也不願想起這裏的一切。或許那些人那些事早以在他心裏自己找個坑把自己埋了,或許偶爾面對一隻渡船也會在心底泛起一層漣漪,而那個等待卻終究只是等待。

《邊城》的行文似無阻的流水,給人一種詩意。文中平淡安寧,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也沒有轟轟烈烈的情節,但卻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使你身臨其境。《邊城》雋永的文字時刻牽動這你的靈魂,正如他談及《邊城》時所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茶館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12

最近讀餘華的小說《活着》,驀然間如沐浴了神奇的佛光般,混沌的心頓時開竅了。

還記得曾經年少時,初入社會,茫然無知,帶着幾分“爲賦新詞強說愁”的憂鬱,我如作繭自縛般,不停地追問自己:人爲什麼而活着?是爲了快樂嗎?可是什麼纔是真正的快樂?是爲了實現人生的價值嗎?但怎樣的人生纔算是有價值的?一遍遍地追問自己,一遍遍地獲得答案,可轉眼間又一遍遍地否定,然後,又開始了追問、尋找答案、否定的循環。我就如同無頭的蒼蠅般,在思維的怪圈裏找不出合理的出口。於是,煩惱便在心中鬱結,痛苦也隨之纏繞。

爾後,隨着年齡的增長,隨着閱歷的加深,繁瑣的工作、平淡的生活讓我習慣,也似乎讓我麻木了。我漸漸地淡漠了對生命的思考,不再追問自己“人爲什麼而活着”了。不知不覺間,我終於走出了思維的煩惱,走出了少女的憂傷。

人爲什麼而活着?這個讓我曾經爲之煩惱,甚至爲之瘋狂的問題,不再纏繞着我的心靈,原來是被我深深地埋藏了。這次閱讀《活着》,被埋藏在心底已久的困惑被再次翻新出來。可喜的是,儘管困惑被翻新出來,卻沒有將往日那種被纏繞、被折磨的心靈之痛一同帶出。

我徹底地醒悟了。其實,人活着,不是爲了追求快樂,也不是爲了實現價值。活着,就是因爲活着,僅此而已。就如小說《活着》中的福貴,曾經富貴一時,又將家底敗盡,經歷過戰爭的慌亂,也眼睜睜地看着親人一個個離自己而去。如此跌宕與慘痛的人生,福貴既沒有表現出過分誇張的悲痛,也沒有過分的樂觀。活着,就是爲了活着的本身。福貴敘述自己故事,如同在講述別人的故事。餘華用平實的語言敘述着福貴的敘述。偶爾也來幾分幽默,冷冷的,讓人想笑卻也只是嘴角微微揚起而已。小說的結尾,老人福貴牽着一頭也叫“福貴”的老牛,走在鄉村泥濘的小路上,生活依然繼續。

不要再問活着是爲什麼,活着,就是因爲活着。拋開曾經的煩惱,不再糾纏自己的心靈,好好地活着。

茶館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13

讀了這個發生在1872年英國福克先生80天環遊地球一週的故事,我深深的被主人公一波不平,一波又起的跌宕起伏的故事所吸引,更爲主人公的爲人正直、善良、遇事沉着冷靜、機智聰明的態度所折服。一路上克服了種.種人爲和自然的障礙,最後,憑着堅定的毅力,終於實現了80天環繞地球一週的目標。

不過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一次坐火車的旅途中,遇到劫匪劫持火車司機,一列車的人的生命安全受到了威脅,這時福克先生的僕人路路通不顧個人安危挺身而出。憑着個人的聰明、勇敢,拯救了一列車人的生命,但他卻與主人失去了聯繫。這時福克先生寧願放棄繼續旅行的計劃,也要去找奮不顧身救人的路路通。雖然福克先生是和朋友打賭,如果80天環遊地球一週就贏,否則放棄就要輸掉福克的全部財產。但是福克先生沒有絲毫猶豫,就決定千方百計尋找路路通,最後,經過幾番周折,終於找到救命恩人,也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和自己的聰明才智,終於在80天之內環繞地球一週。

我讀了這個故事以後,真是受益匪淺那就是:只要有堅強的毅力和敢於克服困難的精神,就沒有辦不到的事情。最終實現自己的目標。

茶館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14

在拉美文學百餘年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許多不同的流派:智利詩人聶魯達對人性的思考,委內瑞拉文學家卡斯帕斯對自然和諧美德讚歎,都曾深深地感染過人們。而哥倫比亞著名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則以其對現實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訴說,開創了魔幻現實主義這一文學流派,而作者也因之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在剛剛開始閱讀《百年孤獨》時,我們會發現作品中有兩處奇怪的地方,其一是書中訴說的故事大都荒誕不經;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覆出現和相同怪事的重複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爲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餘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良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創始人阿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的身上反覆的發生着。聯繫到作者的創作年代和生活環境,我們不難發現這象徵了什麼。

作者在《百年孤獨》中用夢幻般的語言敘述了創業的艱辛,禮貌的出現,繁衍與生存,感情與背叛,光榮與夢想,資本主義的產生,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民主與共和之爭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卻讓他們集中發生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貢多的鄉村中。把布恩迪亞家的每個成員都深深的牽扯了進去。在故事的結尾時。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閱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後說:“那裏面所有的一切,我都以前看到過,也早已明白!”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餘年的歷史是重複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進程都停滯不前。

老布恩迪亞,即家族的創始人,和他的妻子烏蘇拉,帶領他們的親眷和朋友歷盡艱辛來到了一片廣闊的新天地,那個時候這片未開墾的處女地尚未命名,而這片新天地的主人,也從未想過要確立統治者來管理那裏,他們過的是一種類似於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經歷了創業的艱辛也體驗到了收穫的歡樂,他們爲這片土地帶來了禮貌併爲他取了名字:馬貢多。但是隨着時間的流逝,老布恩迪亞漸漸的喪失了對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的勇氣。不只是由於自己預感到了什麼還是隻是單純的無好處行爲,老布恩迪亞開始在自己的實驗室裏做起了金屬金魚,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條就熔掉他們重做。這象徵着他所開創的馬貢多,乃至整個拉美的近代史,從一開始就陷入了循環的怪圈中。

阿卡迪奧和奧雷良諾是家族的第二代,但是這兩個人卻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阿卡迪奧幼年時即與馬戲團出海,十餘年不歸;而奧雷良諾則走上了軍人的道路,並掀起了幾乎影響全國的內戰。而內戰的起因則是由於F將強行管理馬貢多這個“世外桃源”。這象徵着在禮貌的初創後,即開始了對壓迫的反抗。奧雷良諾,即書中的布恩迪亞上校,是一位有着傳奇經歷的人,他帶領部下經過無數次戰鬥,最後使F坐在了談判桌的對面。但是他所爭取的和平很快即葬送在下一代手中。當他發現這一切時已經垂垂老矣。他打算再次戰鬥來捍衛人們的自由卻發現自己已經力不從心。最後他也陷入了循環燒製金魚的怪圈中。

家族一代代的承傳着。每一代的成員都經歷了歷史長河中波濤洶涌的時刻,又漸漸的老去,第三代的阿卡迪奧曾見證了壟斷資本的興起和剝削的兇殘。而之後的奧雷良諾則見證了自給自足的農業在這片處女地上最後而短暫的繁榮。原始的繁榮很快就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壟斷資本主義的侵入和自給自足的消亡。當家族的男子死去時,這個百年世家很快陷入了衰敗,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在羊皮書卷中發現這一切只但是是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是永遠也走不出的循環,才恍然大悟。而這個百年世家也最後在這個世界中完全消失並再也不會出現。

家族中的另一個貫穿始終的人即是烏蘇拉,她從未看過羊皮書卷,卻遠比所有人都先知先覺。早在羊皮書破譯之前,她就以前在內心中對自己說“這些事情在他們發生之前我就以前見過,也早就明白”。這個智慧的人象徵了什麼是普通的人有着永恆的智慧,抑或是歷史循環的真諦只有作者明白。

《百年孤獨》是一部搞笑的作品,她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是令人費解。擔當你讀完他,掩卷長思,你卻能夠感受到作者對歷史的重複。對拉美的孤獨百年的思考。並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這也是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勝的原因吧!

茶館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15

讀過《格蘭特船長的兒女》這本書後,我對故事中的人物敬佩不已。故事描寫了英國上院蘇格蘭12元老之一——愛德華·格里那凡爵士和夫人乘坐自己家的“林肯”號雙桅遊船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得到了兩年前因海事遇難失蹤的蘇格蘭航海家哈利·格蘭特發出的求救漂流瓶,他請求英國政府派遣隊去尋找。可英國政府一直對蘇格蘭人很歧視,竟然拒絕了爵士的請求。

格里那凡爵士隊英國政府的這種態度感到異常氣憤,他毅然帶上自己的妻子——海倫娜夫人與失蹤已久的格蘭特船長的一雙兒女羅伯特和瑪麗。還有船長孟格爾、少校麥克那布斯、大副湯姆·奧斯汀以及25名水手組成的一支小型隊伍。格里那凡爵士親自帶隊完成尋找格蘭特船長的人物。

啓程第二天,少校發現了一個陌生人。這個人大約40多歲,一看就是個粗心大意的人。因爲他上錯了船,他本來想坐去印度的船,但卻上了“鄧肯”號。但是他的到來卻給尋找格蘭特船長帶來了很大的幫助。經過了解後才知道,這人名叫巴加內爾,他是法國地球學會的祕書,也是8個國家地理學會得通訊員。

終於,巴加內爾被大家說服了,他也準備與大家一同前往去尋找格蘭特船長。經過一番考察後,他確定格蘭特船長在大西洋,他們先橫穿了智利,又到達了阿根廷境內,結果在草原遭遇了紅狼。他們被狼包圍之後,經過拼殺才保住了性命。他們在途中還遇見一個土人。這個土人曾多次幫助他們化險爲夷。他們還遭遇過洪水和龍捲風的襲擊。他們通過各種渠道打聽格蘭特船長的消息,最後來到新西蘭境內。由於當地的毛利人受到過英國政府的壓迫,所以對英國人十分反感。爵士他們又無意間闖入了毛利人的領地,結果被毛利人抓了起來。毛利人的酋長敢做、膽大,但也非常殘暴,他早已被英國政府通緝。他們與英國勢不兩立。而爵士他們卻又是英國人。剛剛戰敗的酋長對英國更加仇恨了,所以決定處死他們。在決定第二天處死他們的時候,他們卻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逃離“虎口”,又再一次化險爲夷。這可是他們一生中最爲驚險的旅程。返回“鄧肯”號後,他們終於在一個孤島上找到了格蘭特船長。

掐指一算,他們這次旅程沿着南緯三十七度線穿越了南美洲的高山和草原,橫貫了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環繞了地球一週。經過一個月的航行,“鄧肯”號順利回國。

讀過這本書,我彷彿也成了故事中的一員,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故事中的人物機智、勇敢、善良、聰明,他們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們敢於冒險,嚮往美好生活的精神值得我敬佩,同時他們那種執著的精神會一直激勵我前進。

茶館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16

我本是出於好奇,才翻開了這本厚厚的書——《儒林外史》。一頁一頁地翻看起來,嗅到一股誘人的書香味,不知道是書的年代太久,還是故事本身就有着非凡的價值……

書看了一半,我已是心潮澎湃。我不明白,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社會,竟使得吳敬梓——一個出生“科第仕官多顯者”的家庭的子弟,去如此憤然地抨擊與諷刺。這本書就像一份無言的控訴,一下接着一下,震人心魄啊!

再慢慢往後看,我有些懂了。舊社會締造了一羣可恥甚至可鄙的儒生,他們滿口“之乎者也”,又無真才實學,醉心功名,堅信“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他們期待有朝一日能金榜題名,名揚天下,光宗耀祖,那一切的功名利祿就會唾手可得。由於這種極端的野蠻的瘋狂的追求,導致了官場的黑暗齷齪,許多讀書人的心靈被扭曲,甚至變態。這不得不令人可悲可嘆。在讀第三回的《范進中舉》時,文中對於范進岳父——胡屠夫的描寫是惟妙惟肖,在范進中舉前後,胡屠夫的態度簡直是天壤之別:“范進因沒有盤纏,走去同丈人商議,被胡屠戶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胡屠戶站在一邊,不覺那隻手隱隱的疼將起來,自己看時,把個巴掌仰着再也彎不過來。自己心裏懊惱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薩計較起來了。’想一想,更疼的狠了,連忙向郎中討了個膏藥貼着。”這些市儈之徒見風使舵、勢利小人之形可見一斑。

可是若論錯,歸根究底卻不在他們身上,他們的苦苦追求本身沒有錯,是黑暗的社會,是封建科舉制度給了他們“信念”、“理想”,讓他們到死都認爲“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腐朽、虛僞的封建統治者爲了鞏固自己的政權,開創了八股文科舉,這可讓多少有志之士寧可“處江湖之遠”亦不願“居廟堂之高”。對於人才的摧殘,確實令人扼腕嘆息啊!

《儒林外史》雖然寫的是明朝的科舉、官場,但是它對於當今社會仍有其價值。社會在前進,但仍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義”,物慾橫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爲達目的不擇手段。歷史就是明鏡,而古典小說則是歷史的縮影。讀了這本書,我不僅爲其寫實的風格以及精妙的人物刻畫所折服,從小說中體現出來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深深影響了我。

茶館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17

初識先生是高中節選的<<邊城>>,翠翠的故事讓我着迷,於是到了圖書館借來看,現在印象還很清晰,是本薄薄的集子<<邊成集>>,有<<邊城>.還有<<市集>>幾篇,書是嶽麓書社出的,封面以褪了色,紙也變的發黃,放在手掌裏有種很特別的感覺.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邊城>>,即便是現在我還記得當時的心情,一種很莫明的悲傷.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爲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邊城裏的文字是鮮活的,處處是溼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可每每讀起便會不由自主的憂傷,像是觸及到什麼,是童年某個太陽溫暖的下午,還是現在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過湖南去, 靠東有一條官路。 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爲“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這就是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隱忍着什麼.翠翠就是這座成的化身,從戀上那個可以讓她連做夢都能被他的歌帶的很遠的人開始,她就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祖父在雷雨夜裏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舊無法擺脫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 “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我一直在想是什麼讓先生將這麼一個善良的童話描畫的這麼悲傷,先生出生在19世紀初, 在當時,中國面臨着嚴重的民族危機,剛在西方列強虎視眈眈下結束了長達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統治,又正處於軍閥混戰的最黑暗的時期,一方面受長達千年的封建思想影響,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舉入侵,讓本來就飽經戰火的中華民族雪上加霜.在那的年代裏,中華大地烽火連天,人民羣衆陷入一片水深火熱之中,在經歷了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後,先生毅然選擇了湘西這片純樸美麗的土地,這些溫良率直的人們,用詩一般的語言一片一片的輕聲述說着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爲愛得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着哀思的文字. 我總在想,取名邊城,在先生心裏就這麼“遙遠”嗎,還是在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着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也許先生那座悲天憫人的城以隨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 尋我的邊城,尋心靈的那份寧靜,我想我是會有一座邊城的.

茶館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18

清純靜美,白衣白裙別上一朵粉紅的蝴蝶結--誰抵擋得住"美"的襲擊?對美的迷戀可以打敗任何智者自以爲是的心得報告。我只能讓你跌到,看着你跌到,只能希望你會在跌到的地方爬起來,希望陽光照過來,照亮你藏着憂傷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見盡頭的路。

--讀書心得:受辦公室同事曹一美老師的影響,到圖書館把龍應臺出版的系列書借來看,首先看的就是曹老師寫了讀書筆記的《親愛的安德烈》。當看到以上這段話時,勾起了我一個回憶:曾經的初戀時光,曾經的花前月下的美好歲月,曾經的恩恩怨怨。引起了一個感慨:"我只能讓你跌到,看着你跌到,只能希望你會在跌到的地方爬起來,希望陽光照過來,照亮你藏着憂傷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見盡頭的路"。對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就應該這樣,明智的家長一定要放權,要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去嘗試,去摸爬滾打,即使傷痕累累也不要後悔。世界上只有父母對自己子女的愛是以不佔有爲目的,是一種應該保持一定距離的愛,而不應該嬌生慣養,甚至溺愛孩子。

如果媒體不維持一種高度的批判精神,一個社會是可以集體變"笨"的是不是?

--讀書心得:這絕對是至理名言,錢學森之問:"中國爲什麼沒有傑出人才出現?"這大概是一種最主要的原因吧。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媒體,我們的體制,允許批判嗎?有幾個當官的敢講真話?有幾個學生不是變得越來越大世故甚至越來越虛僞?我們的教師那一個在真正引導學生追求真理、追求公平正義、追求自由?"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爲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現在那裏還有這種豪邁的革命精神?

我推薦《親愛的安德烈》中第34封信《獨立宣言》給正在讀八年級的女兒看,他看完無語,我問她有什麼收穫,她只能以"嗯"含糊地應答我。這聲音裏可能有佩服和感悟,但也許更多的無法回答:我們可以使用、有權使用"獨立宣言"並能成爲社會風氣嗎?

正如我後來又追問她的反映她終於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西方文化唄。"

寫到這裏,我又想到了另外一件事:20__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中國的劉曉波,我們的整個網絡,整個媒體都是沉默一片,甚至封殺有關報道,零星的信息中都是譴責西方的別有用心,而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說這是一件好事:至少人家拿中國當回事,諾貝爾頒獎典禮上至少有中國人的聲音和身影;劉曉波也好,喇嘛也好,個人追求方面至少有我們值得敬佩的地方。

親愛的安德烈

人生就是一次次地目送離開,親愛的安德烈。

這句是中國臺灣的龍應臺說的。她是中國臺灣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識份子,著名作家,作品鍼砭時事,鞭辟入裏。在歐洲、大陸、中國臺灣三個文化圈中,她的文章成爲一個罕見的檔案,作品《野火集》等具有很大的影響。

《親愛的安德烈》是數封寫給兒子的坦率的幾乎痛楚的信。和她一貫凌厲大氣的文風不一樣,滿懷細膩,靜靜絮語。

在這本母子互動的家信裏,我看到她作爲母親的天性,娓娓道來的細心耐性,細節點滴映射的母愛,沒有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鏡頭,只是家常,和世上所有的母子一樣,溝通了解,讚美批評,當她有一天驚訝地發現,兒子已經不是呀呀學語的稚兒,也不是青蔥少年。離開德國回到中國臺灣任職4年之後,一個高大帥氣的小夥子站在面前。剎那間,作爲攙護者的母親忽然失落,兒子不再是她的兒子,而是一個青年,一個“別人”。

三十六封信不疾不徐地道出這份濃濃母子情。犀利如此,曾以一把野火燒遍中國臺灣,在中國臺灣大陸歐洲有不小影響的著名作家,骨子裏是純粹的母親。對兒子的教育,是循循善誘的,允許個性張揚,她把自己和兒子放在同級的對話臺,面對面,沒有高低,沒有表現家長的凌厲作風。

相信只要是看過這本書的女人,都能重新審視自己作爲母親的力量,我也有個親愛的安德烈兒子,你也在漸漸成長中,我有時候都在猶疑----當年那個胖墩墩的小小男孩兒這麼快就變成少年了?呀呀學語變得伶牙俐齒,有些語言你還真不能瞬間迴應,哦,我老了,代溝是很自然的。過幾年就是青春期和更年期的PK,但是這種PK不會激進,看了這本書會給我支持的。

你兩歲半前,我們可以從早到晚一刻也不分離,看着你酣睡,吃喝拉撒,抱着親着。幼兒園起,開始看着你依依不捨地邁進幼兒園大門---媽媽早點接我。

好的!

國小了,也是依依看着你邁進校門,揹着書包,生澀演進爲熟稔,你可以走在路上發現一個同學而歡呼跟進,把媽媽掠在一邊去。

明年你國小就要畢業。國中起,我仍然可以看見你的背影消失在校門。直到高中,大學。還有以後的人生,已經漸漸鋪開。還能讓我目送你多少次離開?人生其實就是孤單的行進,這句話不僅僅對我,也對你,也對更多人,要學會接受和適應,要學會自得其樂。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的作者是真正的母親,她表達的是天下所有母親的心聲,誰能看出來,外表纖細的她有這麼大的力量?野火集這本書是80年代對中國臺灣社會發生巨大影響的一本書;掀起龍捲風,中國人,你爲什麼不生氣?激揚華人價值判斷,鍼砭時弊,不與流俗,傲岸大氣的龍應臺,內心的另一面是關懷溫情的母親。文字緩緩流淌的是一曲動情的訴說。她的安德烈長大了。失落中,她發現失去了,卻得到了全新的認識,兒子,你長大了,有了自己的頭腦思維和認識,我們坐下來面對面吧,不以家長的權威要求你。你是滿了18歲的小夥子,你有權利和麪前這個老女人談天論地。這個老女人不僅僅是生養你的母親,更是你的朋友,可以平起平坐,你的不同意見,都可以拿出來探討,不要求一致。

這本書就是這樣的信條,值得每一個身爲母親的女人,以及將要爲人母的女人學習和體會。包括父親和即將爲父的男人,這本書也是值得品味的。即便這本書裏極少提及安德烈的德國父親,只一筆帶過,她從德國回到中國臺灣任職四年期間,婚姻開始與她陌路,但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生命裏更重要的東西遠比愛情多,她的安德烈就詮釋得很好。大多數婚姻都是千瘡百孔的,尤其是優秀女人,經過如許徹骨,還能綿潤溫和,這是極致女人,活得這樣圓潤從容,引人尊敬,向她學習。平淡,平和,平常不平庸。這個把桀驁柔情兩個極端糅合得這樣盎然的著名作家,她的價值理念裏,有我最欣賞的兩種。於強權的,她敢於挑戰,於弱勢的,她默默憐惜,爲之呼號。她對文化的解讀引人思索,這位來自中國臺灣小漁村的女性,成長軌跡可以感受,經歷過纔有憐憫。

安德烈和龍應臺的母子互問的十個問題,真是極有情趣的一章。兒子對母親的提問回答得一如他的風格,三分玩世不恭,兩分隨意,五分率性,卻十分真實的表達。

而安德烈給她的十個問題,有幾個值得一提。包括了人生,價值,時光,尊卑和信仰。

你怎樣面對你的老?作爲一個有名的作家,已經接近60歲,你人生的前面還有什麼?

她的回答大出安德烈意外,老就是老,他以爲母親會說她會優雅地老。沒想到龍應臺很殘酷地道出了“老”的現象和實質。“老”就是一個敗壞的過程,但是絕不要氣急。最後還有一句輕鬆-----我以後陷入昏迷,考慮搶救與否,還有以後的事情,要麻煩你了,親愛的安德烈。

你死後希望誰會記得你?讀者,國人,我。

讀者,不在乎。國人,不在乎。怎麼被你和菲利普(龍應臺的次子),記得?

這個世界你最尊敬誰?給一個有名的,一個沒名的。

沒名的,我尊敬扶貧濟困的人,實驗室默默工作的科學家,抵抗強權記載歷史的人,尊敬貧病交迫仍然堅定吧孩子培養成人的人,尊敬在呱噪中仍然保持獨立思考的人,尊敬願意把最後一根蠟燭和別人分享的人,尊敬在謊言時代仍然尋求真實的人,尊敬有了權力仍然能跪下親吻貧民腳趾頭的人····

有名的,孔子和蘇格拉底。

最近一次,什麼事情叫你恨不得狠狠揍我一頓?

你每一次抽菸,我都想。

看過這些,你還能有什麼不明白這樣一個母親?我明白,卻表達不出那般的情愫,也無須再表達。她和安德烈的家書早就流淌得很充分。

人生就是一次次的目送離開,龍應臺說的,有酸楚,有落寞,有不甘,有欣慰,有感傷,但是也有希望。就像夕陽西下,依依不捨目送着晚霞。朝陽升起,依依不捨目送昨晚叮嚀她的露珠,我們還會重逢的。生命就是怒放和衰敗的交替行進,你我都會走過這舞臺,都是跑不掉的角色。

人生是一次次的目送,也是一次次的重逢。這句是我說的,不管你認不認可,玩笑一句----相信有來生,這世的夢沒有實現,挪到來生也不錯。

龍應臺和安德烈的歷經3年的36封郵件,一個三分玩世不恭,兩分黑色幽默和五分認真的兒子。一個八分認真,兩分知性懷疑的博學母親。有血緣天性,有兩代時光不同,有中西文化差異,有不同價值理念撞擊,但更多平心靜氣的交流,對未來的構建,對害怕兒子成爲“提摩”(文中一個荒廢光陰的人)的恐懼,卻表達得沒有架子沒有權威。這比什麼教條說教的東西都好,龍應臺不僅是學識淵博的學者,更是純粹的母親。

茶館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19

《誰動了我的奶酪》是一本全球暢銷的書,雖然它只是一個寓言故事,卻告訴人們在這個變革的時代中,應該怎樣去應對變化。

故事講的是兩隻小老鼠一隻叫嗅嗅,一隻叫匆匆;兩個小矮人和老鼠一般大小,但和人一個模樣,而且他們的行爲也和我們今天的人類差不多。他倆的名字,一個叫哼哼,一個叫唧唧。爲了填飽肚子,來到了一座奇妙的迷宮裏,他們每天都在這座迷宮裏跑來跑去,尋找奶酪。

突然有一天,嗅嗅在某個走廊的盡頭,發現了奶酪C站,這兒有無數個奶酪,四人都驚呆了,從來沒見過如此多的奶酪。於是,他們便不顧一切地開吃了。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幾個月過去,情況發生了變化,奶酪一天比一天少,奶酪快吃光了。兩個小矮人並沒有發現這點,還在繼續大口大口地吃着;而兩隻老鼠卻又開始尋找另一個奶酪點。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有一天,老鼠們找到了奶酪N站,而兩個小矮人呢?他們則爲將失去奶酪發起愁來。這時,唧唧想開了,有了危機感,他趕緊去尋找另一個奶酪站,在路上他還給哼哼留下了標記,而自己克服了恐懼、飢餓、勞累等一切困難。碰巧,途中看到了奶酪N站,遇到了兩隻老鼠,他們仨無憂無慮地快樂生活着。而可憐的哼哼依然坐在奶酪C站,望着牆發愣呢!

看了這本書,我不禁聯想到了自己。我覺我更像這本書中的“哼哼”遇到一些問題或者面對突然發生的變化,就不知道該怎麼辦,總是發牢騷,埋怨別人,不立即去想辦法處理。比如我學習英語,單詞是要多背多寫的,大量熟記單詞是個非常重要的環節。而我在這個方面上比較欠缺,平時只侷限於課本的詞彙量。解數學題時,遇到難題,我就會停滯不前,不知道運用多種方法解題,這與我平時拓展訓練不足有關。在今後的學習中只有通過不懈的努力,才能提高我的的學習成績,才能源源不斷獲取“新奶酪”,才能不斷超越自我!

這本書講述的雖然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但對於指導我們學習有着非常深刻的意義。我覺得“奶酪”像我們的學習成果,要取得豐碩的成果,就要不斷學習新知識,善於拓展視野,不斷充實自己,才能細細品味“新奶酪”的芳香!

茶館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20

初讀《邊城》是在高中時候,翠翠的故事讓我着迷,於是到了圖書館借來看,現在印象還很清晰,是本薄薄的集子《邊成集》,有《邊城》,還有《市集》幾篇,書是嶽麓書社出的,封面以褪了色,紙也變的發黃,放在手掌裏有種很特別的感覺。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邊城》,即便是現在我還記得當時的心情,一種很莫明的悲傷。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爲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邊城裏的文字是鮮活的,處處是溼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可每每讀起便會不由自主的憂傷,像是觸及到什麼,是童年某個太陽溫暖的下午,還是現在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爲“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這就是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隱忍着什麼。翠翠就是這座成的化身,從戀上那個可以讓她連做夢都能被他的歌帶的很遠的人開始,她就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祖父在雷雨夜裏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舊無法擺脫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我一直在想是什麼讓先生將這麼一個善良的童話描畫的這麼悲傷,先生出生在19世紀初,在當時,中國面臨着嚴重的民族危機,剛在西方列強虎視眈眈下結束了長達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統治,又正處於軍閥混戰的最黑暗的時期,一方面受長達千年的封建思想影響,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舉入侵,讓本來就飽經戰火的中華民族雪上加霜。在那的年代裏,中華大地烽火連天,人民羣衆陷入一片水深火熱之中,在經歷了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後,先生毅然選擇了湘西這片純樸美麗的土地,這些溫良率直的人們,用詩一般的語言一片一片的輕聲述說着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爲愛得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着哀思的文字。

我總在想,取名邊城,在先生心裏就這麼“遙遠”嗎,還是在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着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也許先生那座悲天憫人的城以隨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

尋我的邊城,尋心靈的那份寧靜,我想我是會有一座邊城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