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老舍《茶館》讀書心得(精選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6.6K

2022老舍《茶館》讀書心得 篇1

老舍先生不愧爲大家。他的文章總給人一種紮根土裏的穩重感。初讀他的書是《駱駝祥子》,如今又讀《茶館》,先生書裏帶着老北京味兒的語言和描寫的底層羣衆的生活又一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22老舍《茶館》讀書心得(精選5篇)

《茶館》講的是在新舊中國交替期間,以戊戌變法、軍閥爭戰、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爲背景,通過茶館這一典型文化聚集地發生的人生百態與風雲變化。老舍以細緻入微的觀察和生動的描寫帶我們走進了那個光怪陸離的時代,接近那樣特別的芸芸衆生。

王利發是裕泰茶館的掌櫃。他是那個時代老北京市民的典型,世故圓滑,心眼不壞,但有一點自私和貪財。他可以說是裕泰茶館的化身。他是懂得變通的,這一點,可以從裕泰茶館的翻新和長存看出。他也是膽小怕事的,他不敢爲了朋友出頭,裕泰茶館也一直貼着“莫談國事”的紙條。然而縱然裕泰茶館再改良,再翻新請戲臺子請招侍,舊事物也走向消亡,最終裕泰茶館被強佔,王利發也上吊死去。

鬆二爺和常四爺是好友,都是裕泰茶館的老主顧。他們的個性,從他們一出場就可以看出。“鬆二爺文謅謅的,提着小黃鳥籠;常四爺雄赳赳的,提着大而高的畫眉籠。”鬆二爺是舊文人的典型,他愛國善良又膽小怕事,有那麼一點點文采,但是不知道用到何處。常四爺健康正直,然而固執,不懂變通,所以在後期只能挑菜材上街賣,勉強餬口。

秦仲義是維新時期民族資本家的代表。他是有着實業救國願望的大心胸的人。他變賣祖產,耗盡心血,創辦起不小的企業,自以爲能使民富國強。然而在那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資本主義的道路根本行不通。最終秦仲義的工廠在日本和中國政府的雙重壓迫下,被強行沒收。一生愛國的秦仲義最終只落得個賣花生米的下場。

還有《茶館》裏的其他人物們,代表底層農民的康六,小妞和鄉婦;代表頑固舊勢力的龐太監,龐四奶奶;代表軍閥勢力的沈處長等人,他們一起構成了那個時代中國的社會。先生把這些人物,三個時代高度濃縮在裕泰茶館之中,使得《茶館》這部話劇成爲一個不可超越的經典。無怪乎曹禺先生曾說,《茶館》是“中國戲劇空前的範例”。

1898年維新變法,1945年抗戰勝利,中間大概近50年。50年發生了多少故事,數不盡的心酸。老舍《茶館》的偉大之處,不僅在於它寫盡了封閉的、妥協的、灰色市民的形形色色,點到了我們民族根性中最頑劣的一面,更在於他點明我們去深思在日新月異的社會如何自處,以及珍惜現在美好,謹記過去苦難。

2022老舍《茶館》讀書心得 篇2

老舍對我們來說,已經是很熟悉的一位作家了,在此也就不多介紹了。倒是寫作背景得說說:話劇《寫於1956至1957年間,它是老舍一生中最優秀的戲劇創作,正像曹禺先生所說,它是“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的範例”。老舍寫小說很少,卻寫了不少的戲。在寫《茶館》之前,他寫了話劇《春華秋實》、《西望長安》,在《茶館》之後寫了《紅大院》、《女店員》和《全家福》等。《茶館》跟這些配合時事政治的作品,在題材、風格以及創作模式上,都大不一樣,他重新寫起了解放前寫慣了的“陳年往事”。

每一本書,都是一個很好的時代縮影,《茶館》也不例外。這本書包含了三個時代,每一幕就是一個時代。

故事發生在一個茶館裏,時代在變,茶館也在變。“這三幕共佔了五十年的時間……”“這就是說,用這些小人物怎麼活着和怎麼死的,來說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這是老舍自己評價《茶館》時說的。那人物究竟是怎麼活的?又是怎麼死的呢?我們就拿茶館的掌櫃來說。

“我……當了一輩子的順民,見着誰我都鞠躬,請安,作揖。”這是王掌櫃他自己說的。王利發精明、善良、勤勞,善於經營。他膽小怕事,本着莫談國事的處世原則,靠自己的力氣掙錢度日。可是,他越怕國事,這國事就越是不斷地往他的茶館裏鑽。他信奉改良主義,可改來改去,這茶館越改越糟。在第三幕裏,王掌櫃似乎看透了一切,他也變得老於世故了,再也不像從前那樣見人陪笑、作揖、夾着尾巴做人了。人生的磨難,使他變得倔強起來。

可最終他是怎麼死的呢?他自己上吊死了。臨死前,他把家人打發到解放區去,自己和常四爺、秦二爺聚在茶館裏撒起紙錢來。三位老人苦中作樂,爲自己送終,聊以寬慰,這令人憐憫。一輩子渴望改良的人就這樣稀裏糊塗地死了。這就是王利發的人生悲劇。

《茶館》裏的其他人,兒子還是遵循老子的處世態度,有的甚至變本加厲。這是時代的悲哀。

《茶館》讓我們看清了那三個黑暗時代,也看清了那些生活在底層的人民,一個個破落、衰敗。《茶館》不愧爲“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的範例”。

2022老舍《茶館》讀書心得 篇3

《茶館》的故事全部發生在一個叫做裕泰的茶館裏。一部簡簡單單的三幕話劇,藉助於一家普普通通的茶館,將半個世紀的歲月濃縮,將許許多多符合時代特徵的小人物涵蓋,將一個國家在那些個特定時代的悲哀訴盡。

這部話劇主要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在時代的變遷中逐漸走向破滅的故事。歷經了清朝、民國、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統治時期的裕泰茶館,在當權者和小人的謀劃下最終被改成了“花花聯合公司”。而一生守護着茶館的王利發掌櫃選擇了在他的茶館裏自殺。《茶館》該劇可以說是很現實,好人不一定有好報,而惡人不一定有惡報。解放前社會的黑暗、官員的腐敗被赤__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讓人唏噓不已。

先談談這幕話劇中的人物吧。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每個不同的人物都代表了當時社會不同職業、階級的不同羣體。看似多達幾十位的出場人物,卻無一顯得重複。王掌櫃、常四爺、鬆二爺等等身世不同、個性顯著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就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深深刻在腦中。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櫃,正如卷首老舍先生予其的定位一般:精明、有些私心而心眼不壞。通覽全文,在我眼中他作爲一個掌櫃,很圓滑又顯得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然而,在結局中他不忍看到茶館被高官與小人奪取,默默地在後院自殺。這一情節,彷彿出乎了人們的意料,但仔細一想,又在情理之中,讓人心酸不已。這麼一個走着中庸之道的掌櫃,卻選擇以極端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老舍先生通過一個人物,以其行爲與性格的強烈反差,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悲哀,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風氣的諷刺與不滿。

再談談這部話劇的特殊之處。《茶館》的成功在於語言的成功和戲劇結構的巧妙、嚴密。話劇全憑臺詞塑造人物,一個人的性格全體現於他的每一個字眼中。“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的語言功力令人歎爲觀止。《茶館》中每個人物的臺詞都有生活氣息卻意味深長。在戲劇結構上,《茶館》可以說是“形散,神不散”。整部話劇雖年代跨度大,沒有主線故事,但毫不顯得零散難懂。老舍先生通過一個主要人物,從壯到老,貫穿全劇。這樣,故事雖鬆散但有了連貫性。其次,故事中人物父子相承,雖然年代變化了,但每個人物所代表着的羣體依舊存在,並隨着時間的遷移有了細微的變化。令故事富有強烈的時代氣息。最後,每個人物都扮演着自己的故事,同時又與各自所處時代密切關聯。揭示了社會一角,展覽了許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性格生活。

有人評論說《茶館》是一曲舊時代的葬歌,也是一曲輓歌。《茶館》這三幕共佔了五十年的時間,而老舍先生僅僅用一些個小人物怎麼活着和怎麼死的,來說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我想當你合上書本的一瞬,你會感覺到你和那些小人物一起度過了漫長艱辛的五十年。

2022老舍《茶館》讀書心得 篇4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這也是這個劇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櫃、常四爺、鬆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宋恩子、吳祥子等人物的個性特點都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不必像上語文課那樣細細品讀,也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櫃,他爲人正直、不做壞事,但有些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茶館的老主顧常四爺,他跟王掌櫃一樣,正直、不做虧心事,跟王掌櫃不一樣的是他比王掌櫃要硬,骨子裏有那麼一股傲氣,怎麼也不肯低頭,不肯讓步。

讀完《茶館》,我體會到我們現在是多麼幸福,那時候的很多孩子連一碗熱湯麪都很難吃上,而我們現在漢堡牛扒可以隨便吃。那時的人們真是生不逢時,生活在那樣一個黑暗的年代。

在《茶館》裏,我最敬佩的人還是常四爺,特別是他那種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常四爺是滿族旗人,在清朝時有份“鐵桿兒莊稼”,不用幹活就有錢拿。後來清國滅亡了,常四爺並沒有像他的好朋友鬆二爺一樣捱餓,而是自己去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這種精神正是我們現在缺少的,由於生活條件優越,我們遇到困難就退縮,假如生活在那個年代,沒有常四爺這種精神恐怕也很難在社會中生存。

《茶館》裏的道理可真多呀!

2022老舍《茶館》讀書心得 篇5

我總以爲一個人與一本書的邂逅是一種彌足珍貴的緣分,也許撥開書頁,看到的是致一的文字

,然而這些呆板的墨色下掩藏的卻是一個真實的活生生的靈魂,這個靈魂時常躲閃,但亦毫不羞怯地袒露着。其深淺難以以厚薄而論,因爲它們載負的無不是思想的洪流。我時常想着一本書的力量,純粹的文字卻衝擊人的視聽感受,如海浪般震撼心靈,撞擊思想,潛入意識。

《活着》就是這樣一本有生命的書。我深深記得初讀《活着》的感受,從初始的悠然到其後的凝重,翻動書頁的手指愈漸遲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種隱祕的期待——呼喚着一個轉折,一個讓主角福貴走向幸福的轉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麼的殘忍與吝嗇,我幾乎是一路心痛地讀到最後。當我滿心酸楚地合上書頁,猛然望見封面一襲鮮血般的暗紅:刺目一如長長傷口上的血淋淋,卻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涌動;似乎是悲哀,是一抹濃重的嘆息,又彷彿一陣熱烈的律動……我的淚直直地落下來了。

書中,隨着福貴悠長的笑,娓娓道來他的一生。從一個少爺吃喝嫖賭到終於敗壞家業,淪落到爲餬口而下地,在跨越抗日戰爭、內戰、饑荒、大躍進、……的年代裏,他死裏逃生,而家庭卻被命運肢解。他摯愛的親人一個一個地逝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聾啞女兒鳳霞難產而終、女婿被鋼板所夾意外慘死,只留下一個小小的孫子苦根,竟也在那個飢餓的年代裏,活活噎死。他佈滿老繭的粗糙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親人與淚水,終於只孑然一身與牛相依。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這應是一個悲劇吧。然而他淡淡地講述着,沒有大悲大慟,這個被厄運磨礪了一生的人居然嘿嘿地笑着。在書裏作者與讀者一樣是一個聆聽者,他沒有評論,甚至沒有一聲短短的嘆息,他只是呈現着,但他想說的都悠悠地說了。

回味的時候,我常常驚訝,這彷彿是看見一綹極纖細的髮絲被-逼迫着承受千萬斤的重量,然而它卻沒有斷。這種生命的韌性似乎講述着人生絕望的不存在。福貴的人生,彷彿是一株盤剝的冬筍——

一層層褪去人生的虛華、一層層撕扯掉人生幸福的依賴,一層層摧毀着人的堅強。可到最後,白嫩嫩的,卻剩下一個人最柔軟、最純淨的人的秉性,只剩下人生存在的唯一的理由——活着,爲了活着而活着。活着,執著地活着——已成爲一個唯一能描述福貴的形容,也是對福貴的最好的肯定與頌讚。至於幸福或不幸福,我們無法斷言,也許在旁人的眼裏,福貴的一生是苦苦煎熬的一生;但在他自己,也許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賀拉斯說: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的生前,葬禮前,無人有權說他幸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