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和平讀後感(精選3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73W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1

我們古今中外的許多名言警句都表示金錢乃身外之物,我們不能將它太重視,地主,貴族在人們心中從來都是醜惡無比,就應斬盡殺絕的人物。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精選30篇)

看到《戰爭與和平》這本書的書名,很多人可能跟本站一樣覺得這是講述一個有名戰爭,是一種戰爭反思的文章,但細讀品味卻發現這並未如此,劇中的很多人物令人印象深刻,比如說理想主義者,關心人民國家的大富人皮埃爾,命運悲慘的安德烈公爵,熱情任性卻單純天真的娜塔莎,犧牲自我的瑪利亞,懲奸除惡的尼古拉和不誤正事,花天酒地的阿納托爾等,在法國強力入侵之下他們有的懷着報國的夢想,參軍戰鬥,有的落魄逃難,還有的深謀遠慮,企圖刺殺拿破崙……,其中有的人倖存了下來,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比如說瑪利亞和騎兵上校尼古拉戰後結婚,經營田莊,獲得巨大成功,過着意想不到的幸福生活,有的過着悲慘的單身生活,沒有感情,沒有錢財,就像索尼婭,她顯示被羅斯托夫夫人逼得不得不跟深愛的尼古拉分手,同時也被迫失去了僱傭保姆的工作,最慘的是最後直接死了,再也見不到自己的親人,安德烈公爵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戰場上英勇戰鬥,最後負了重傷,離開自己的寶貝兒子死了,但在這本書的許多故事中,金錢似乎當了主人公。

索尼婭跟羅斯托夫家的任何一個人關聯都相當要好,但是羅斯托夫家卻面臨着破產流浪的危險,索尼婭很愛羅斯托夫夫人的兒子尼古拉,但是一旦尼古拉一旦跟索尼婭結婚,那麼羅斯托夫家就會徹底滅亡,正因本來就沒錢的羅斯托夫家的兒子嫁給了比他們還沒有錢的索尼婭,不僅僅不會在經濟上給予援助,反而會加速羅斯托夫家的滅亡,而嫁給了富有的小姐起碼還能讓他們的吃飯生活不是問題,雖然羅斯托夫一家都很喜愛索尼婭,但她們不能正因喜愛就斷送了羅斯托夫家的姓名,結果流着淚將索尼婭逼走,讓她孤苦的度過餘生,書的後面也幾乎沒有提到她了。如果不是金錢,索尼婭能被趕走嗎

羅斯托夫伯爵是個身份顯赫的人,但是正因話費使他們的生活狀況成了負數,從莫斯科的逃難,安德烈公爵的死,彼恰的戰死,伯爵夫人的絕望等,一連串的打擊降臨到這個飽經風霜的老伯覺身上,而且他想挽救家庭經濟危機的計劃一向無法進行,逃難時一把大火又燒去在莫斯科的豪宅,這次真的到了無可彌補的程度,不久,原本身世顯赫的老伯爵在一家簡陋的出租房裏去世,沒有了金錢,生命也會受到威脅,要是羅斯托夫伯爵還有好多錢,他的生命會這麼悲慘嗎

劫富濟貧一向是許多英雄所做的手法,難道有錢有錯嗎貴族有錯嗎?地主有錯嗎?我們看到的可惡地主有的只是虛構出來的,有錢反而是好事,金錢不能代表一切,但金錢卻能讓我們的生活充滿幸福,你的生命有了保障,想想看,你有了錢,就能吃香的喝辣的,天天開寶馬坐奔馳,吃的是滿漢全席,你有了錢,喜愛你的人一抓一大把,就像重山中的碎石一般,你有了錢,當國與國只見要發生戰爭時,你見勢不妙,迅速買機票逃到富國去,生命得到了保障,還能照常過幸福生活…

金錢是好東西,就應是我們的好朋友,但我們不能視金錢太重,正因哪怕你前世有多少金錢飾品,死去也帶不走一個子兒。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2

俄羅斯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是世界文學史上一部不朽名著。

它以戰爭問題爲中心,以庫拉金、保爾康斯基、勞斯托夫、別竺豪夫四家貴族的生活爲線索,展示了19世紀最初15年的俄國曆史,描繪了各個階級的生活,是一部再現當時社會風貌的恢弘史詩。

小說最突出的藝術成就是那氣勢磅礴、宏大複雜的結構與嚴整有序的佈局。托爾斯泰以一天才之筆,遊刃於戰爭與和平、心理與社會、歷史與哲學、婚姻與宗教之間,主次分明,匠心獨具。作品中的各色人物刻畫精準細膩,景物如臨眼前,雖是19世紀的小說作品,但流傳至今,卻沒有任何隔閡感,其中流露出來對人性的悲憫情懷,穿越時空背景,仍舊撼動人心。

裏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們咀嚼回味,如羅斯托夫一家因戰亂遷出莫斯科時娜塔莎與皮埃爾告別的場景。娜塔莎從車窗裏探出頭來,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過的皮埃爾,就向他打招呼。他們簡單聊了幾句,皮埃爾因爲癡戀娜塔莎又考慮到自身的處境而顯得漫不經心,最後他向娜塔莎揮手道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隨即停下腳步落在了馬車後面。娜塔莎則好一陣子還把頭伸出窗外,對漸漸遠去的皮埃爾露出親切、快樂的微笑。

這一段特別使我感動,雖然他們之間的談話非常平淡,幾乎沒有什麼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覺到戰爭陰影下人與人之間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爾那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更加可貴。他似乎覺得這一分別,與娜塔莎將永無再見之日,戰爭逐漸臨近,明天風雨不定,所以說出這麼看似不經意卻沉痛之極的話來。

這就是被稱作史詩的《戰爭與和平》。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3

《戰爭與和平》是列夫·托爾斯泰的一部經典作品,它以九十年代初的俄國爲背景,以有強烈的民族責任感的軍人安德烈·包爾康斯基公爵與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缺少實際活動能力彼埃爾·別素霍夫爲兩個主人公,描繪了戰爭與和平交織、殘酷與溫情並存的一幅幅畫面。

書中令我印象最爲深刻的角色便是安德烈。他的形象是典型的“英雄”,在保家衛國和安逸的公爵生活之中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前者,就算在妻子難產而死後給他再來一次的機會,他一定也會再次投身於戰爭之中。他骨子裏留的是從他父親那裏繼承而來、永不磨滅的軍人之魂。保家衛國便是士兵最大的榮耀,即使是死神在向他招手,他也並不覺得有所遺憾“是的,這就是死。我死了——我醒了。是的,死——便是覺醒。”如同二戰中當德軍已經在用望遠鏡窺視莫斯科克林姆林宮的屋頂時,無畏的蘇聯士兵們卻在進行紅場閱兵。正是因爲有這種看淡生死、以國家爲最高使命的人去參加戰爭,我們才能得到今天的和平。他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尊敬。

而另一位主人公彼埃爾應該更貼近我們現代大部分年輕人。懷着愛國的熱情和對道德理想的追求,卻心有餘而力不足,甚至對於自己的生活都難以處理。但彼埃爾卻比我們更勇敢、更實際、更會付出實際行動去爲國家做貢獻,他雖然以私生子的身份得到了父親留下來的遺產而成爲了千萬富翁,卻在國家面臨危機時毫不猶豫地放棄了自己糟糕但衣食無憂的貴族生活,將自己所有的資產全部奉獻給了國家。敢問有多少人在得到一筆鉅款後還能保持本心、還能在習慣了衣食無憂的生活後再回到顛沛流離的生活中去?說實話,我覺得我自己也做不到。

而彼埃爾做的遠不止這些,在變賣家產後,他還鼓勵人民投入到戰爭之中,並帶頭參軍,爲了國家的和平還犧牲自我去刺殺拿破崙。他由始至終都沒有因外界而改變自己的本心,無論是金錢的誘惑、婚姻的失敗、上層社會的荒淫,亦或是軍旅生活的困苦、敵人的虐待,他甚至在這種環境下不斷地思考、反省,最後昇華爲最爲偉大、所有時代的人們都共同追求的精神,就好像他的口號一樣好正義的人們,聯合起來把,讓我們只有一個旗幟——積極的美德。”

這本書如此吸引人的地方不止侷限於它華麗而豐富的辭藻、生動而細膩的描寫這些文字上的東西,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的它複雜而跌宕起伏的劇情與思想。就拿安德烈來說,從他的家長裏短,再到殘酷的奧斯特里戰場,再到喪妻之痛,與娜塔莎的熱戀又使他重新振作,這些劇情引人入勝。作者“不按照常理出牌”使得這部作品劇情尤爲出色。並且作者描寫的畫面並不單一。他描寫的主要背景是上層社會的人們,不像同時代的一些作品一樣全篇寫“精英政治拯救世界”,《戰爭與和平》中的平民百姓是個不可或缺的元素,而主角也有一些“不符合貴族身份”的行爲,就像作者自己表示的一樣:在《戰爭與和平》裏,我喜歡平民的思想。但即使作者喜歡平民百姓,但也不會像一些小說一樣描寫一個“廢柴主角翻身成神”的故事,而是從上層社會的視角來體現平民的重要性,這便是作品的成功之處。

最後,“雖然這個國家和這場戰爭是由上層精英來引導的,但上層之所以能站這麼高,高到能夠到‘成功’,是因爲下面有願意爲上層‘墊腳’的平民百姓。”這就是我對這本書最深沉的思想的看法。

一個作品寫出來必定是作者想要傳遞給讀者某種思想,而一百個人讀同一個作品就會有一百種不同的思想。這也只是個人的看法,如果你自己去看看這本書就會有更深刻的體會也說不定。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4

用人間的愛去愛,我們可以由愛轉爲恨;但神聖的愛不能改變。無論是死還是什麼東西都不能夠破壞它,它是心靈的體質。——題記

在拜讀完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部著作——《戰爭與和平》,我覺得列夫·托爾斯泰不僅僅只是一位作家,從書中我彷彿也看到他對軍事、哲學、歷史等也有高度的透徹,對他的喜愛與崇拜使我對這本家喻戶曉的著作有點感想。

小說從1805年奧斯特利茨戰役寫到1821年俄國專制加強潛伏危機的時刻,以法國和俄國之間關係惡化,戰爭一觸即發爲主線。但內容並不全是以戰爭爲話題。故事的主人公青年公爵安德烈爲了心中的信仰投身到“硝煙四起”的戰爭中去,把懷孕的妻子交給父親與妹妹瑪麗亞照顧,在軍中擔任庫圖佐夫將軍的副官,他期望這次戰爭能爲自己帶來輝煌與榮耀。而主人公二彼埃爾,他是安德烈留學歸來的好友,身份高貴,由於繼承了伯爵身後的全部遺產,也是莫斯科數一數二的資本家。居心叵測的監護人拉金公爵看上了彼埃爾的這一點,便計劃把相貌美麗但品行不端的小姐愛侖嫁給了他。而同一時間在奧斯特里茨戰役中戰敗的安德烈不幸受了重傷,身心也受到重創的他只好靜靜養傷。另一邊的新婚後的彼埃爾,在不久後就發現妻子愛侖與好友多勃赫夫之間若有若無的曖昧關係,他爲了衛護自己的名譽最終與愛侖分居,內心陷入了糾結當中,直到認識了互助會的領導後慢慢開始找到了新的信仰。而在戰場上的安德烈回到家的那一晚,妻子正好產下一名男嬰後逝世,這讓安德烈頓時感到人生已走到盡頭,直到遇到活潑漂亮,充滿生命力的年輕小姐娜塔莎,可父親的強烈反對,使得安德烈出國和娜塔莎無奈分開一年,娜塔莎最終奈不住寂寞與愛侖的哥哥阿那托爾私奔。後直到1812年的一次戰爭,娜塔看到了將死的安德烈,她向他謝罪並熱誠地照顧他,可安德烈最終還是和死亡一起走了。彼埃爾化爲農夫刺殺拿破崙卻反被俘虜,其妻愛侖在這戰火連連的環境下依舊放蕩行爲,最後因誤服墮胎藥而死。幾番奮戰後,俄國最取得勝利。像每個故事完美結局一樣,大家過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戰爭,充滿着殺戮,爲了所信仰的去戰爭,不去管生命的高貴。的確,戰爭本就是喪失人性的最野蠻的行爲,我記得書中有這麼一句話:“我倒下了麼……我只知道,我再也不用舉着旗子奔跑……再也不用爲戰爭而煩惱了……”安德烈公爵靜靜地躺在地上。這就是戰爭,我想大概沒有人喜歡戰爭吧,它不能與一切美好的事物相提,戰場不過是灑滿鮮血的修羅場。帝王永遠是冷漠無情的,戰爭在他們眼中不過是事關國家利益和榮辱的“打架”。

我厭惡戰爭,帝王永遠是歷史的奴隸。但在戰爭中我看到了俄國人民同仇敵愾,戰爭,必定會有犧牲者,爲了和平,他們甘願爲保衛國家、人民流血。書中也有多處描寫在戰爭這樣的環境下,人醜陋的慾望是多麼令人厭惡,像放蕩的愛侖,示財權如命的拉金公爵,他們的時代終將過去,迎來的只會是和平。

和平的到來,是用鋪滿鮮血的花朵迎接,戰爭不會永遠,因爲正義存在。在這本書中,人間的一切慘劇,各種情慾,人從生下的啼哭嬰兒到白髮老人的一生階段,這本書中都應有盡有,斯特拉霍夫曾這樣評價。我喜歡安德烈的單純堅忍,娜塔莎的活潑善良,彼埃爾的溫和並不懦弱……他們都不完美,各有各的人性慾望,但上帝說,每個人都會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過的蘋果,有的人缺陷比較大,正是因爲上帝特別喜歡他的芬芳,也許他是被上帝咬得特別多的蘋果,所以,他是最被上帝所最愛的人。

結局,和平的年代真正來臨,婚禮,生育,就像小尼古拉說的:我所能做的,只不過是令愛的人都感到幸福。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5

讀《戰爭與和平》很舒服,不僅因爲作者語言描寫上的順暢,更在於從這部作品中感受到了很多與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相契合的地方。從我自己看來,作品之所以有價值閱讀,可能就在於作品能夠給予顯示以啓示,無論這種啓示是正面的借鑑還是反面的提醒。

皮埃爾和安德烈有過一場爭吵,他覺得安德烈只是爲自己活着實在難以理解,他在共濟會的影響下,認爲應該努力求得自身淨化,爲他人,愛鄰人。從這裏,隱約可以看到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修身養性,推己及人,忠恕之道甚至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書中關於戰爭的描寫,也有很多和中國人體驗相符的地方。尼古拉參戰受傷之後,想到了家裏的好,發出了我爲什麼要到這裏來的疑問;安德烈也對自己參軍作戰的目的產生了懷疑:到底爲誰作戰?這樣的一些思考在中國同樣有過發展,中國人也有所謂“一將功成萬古枯”的嘆息,也有“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反思。甚至於書中多處可見的關於人民戰爭、游擊戰爭十分純潔和強烈的民族感情的描述,恍惚讓人體會到了中華民族生死危機關頭所發出的“救亡圖存”的最強音。更有甚者,戰爭幾近結束之時,面對軍隊大量的減員,書中竟然會有“剩下的全是菁華”的感嘆,抑或是振奮人心,一掃頹氣的激勵,這種.種不能不讓人想到長征結束後毛澤東對於中國紅軍的種.種描述。

這本書太多的地方能激起人關於我們所熟悉的中國歷史、文化的聯想。50、60年代的翻譯文學已經內化在中國現代傳統之中,不知道中國的讀者們是否從這些翻譯的經典中看到了我們久遠的傳統和不久前這個國家有幾許相似的經歷;甚至於再往年推,革命戰爭年代的人們讀這本小說是不是從中汲取了很多可供中國革命學習的地方;再往後,80年代的人們熱衷於讀這些經典,比如說戰爭與和平,其中是否也喚起了人們對歷史的回憶,並引發了對理想生活的追求?

“中國現代傳統,也即20世紀中國文化傳統和現在有什麼關係?這其中是否還有一些可以作爲精神傳統滋養下一代?”從第一個問題看似很自然地過度到第二個問題,然而我不認爲這樣,甚至於如果把這兩個問題過分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會影響我們對第一個問題的思考。如果這麼推理可能要好很多:影響20世紀中國文化傳統的種.種因素中,集中到本次討論的範圍也即那些文學經典,是否還有很多值得今天的人借鑑學習的地方?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我們就要反思爲什麼包含了很多經典要素的作品在今天不能再引起今天人的廣泛興趣?當然可以我們可以說出很多諸如社會急速發展,誘惑越來越多之類的理由,但是對文化問題的反思可能並不能僅僅侷限在對政治、經濟問題的反思,文化本身可能就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我們是不是可以從《戰爭與和平》這些經典之中發現一些我們以前沒有發現的東西,從另外一個角度,就是能不能從現代的角度對這些經典進行再解讀,重新發現或者重新認識一些對於我們有啓示的東西。由此聯想到近年來頗熱的“國學熱”,無論這種國學熱是炒作出來的,還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學熱,既然這股熱潮能夠出現,就說明了社會上更多的人已經意識到了我們存在的問題,並且希望能從我們的傳統中尋求解決之道。當然,有很多人會覺得這種國學熱是在西方知識結構框架中對國學的解讀,並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所謂的國學。我覺得即使這樣又有什麼關係呢?即使我們不能擺脫全球資本主義化的趨勢,我們同樣能夠重新發現我們自己的傳統。推而廣之,對於《戰爭與和平》這些曾經影響過我們或長久或短暫歷史的作品,重新解讀的意義也在此:發現延續的傳統,構建新的傳統。

再回到作品本身,從書中大段關於舞會的描寫,對於人物心理的描寫,對於景物場景的描寫,很明顯的顯示出托爾斯泰在這方面寫作的得心應手。在讀刺蝟與狐狸之前,雖然覺得書中大段所謂傳教式般的議論很是枯燥難讀,但並不覺得這是此書的敗筆,甚至覺得是自己素養不夠,才導致不能理解提升作品檔次的“精華部分”。當時就是這麼認爲的,所以13日上課的早上還特地將第四冊最後關於歷史的探討重新細讀了一遍。由於水平的侷限,並不能發現其被貶低的原因。單從表面來講,托爾斯泰舍長就短,顯然有他自己的思考,而這種思考很明顯與作者的危機意識緊密相連。這一點可能跟魯迅等文人頗爲相似。張承志在《魯迅路口》的散文中,認爲魯迅不走“純粹的文學道路”的願意在於魯迅的“良知”。張的觀點有偏頗的地方,但是還是很清晰的表達了魯迅以及魯迅之後的一大段時期,社會需要思想,中國需要思想。

《戰爭與和平》在中國的流行,其中應該也有這方面的因素。毛時代的人人都可能成爲哲學家,這時間的人當然需要思想,於是《戰爭與和平》流行;從一些80年代的回憶文章特別是對於80年代大學生活的回憶文章裏,很容易發現有過一段詩意的時間,結詩社、讀尼采等等,對獨立思想的追求,於是《戰爭與和平》流行。90年代之後,人們不再需要詩了,好像獨立思考的人也越來越少了,於是通俗的文學取代了經典,也就是課上所說的,突然發現現在的人不讀“《戰爭與和平》”了。從這個角度來講,對這類文學作品的重新解讀,發現延續的傳統,構建新的傳統,或許還有對社會重新啓蒙的意味。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6

俄羅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撰寫的《戰爭與和平》,被人稱爲“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這部鉅著以兒女情長襯托出法俄戰爭,生動地描寫了1805至1820年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各個社會領域,非常值得回味,我懷着崇敬的心情,拜讀了這部著作。

小說描寫的是:俄羅斯的羅斯泰爾伯爵的女兒娜塔沙美若天仙,在一次舞會上和一位年輕的公爵安德烈.保爾康斯基相愛。可是,不久後法俄戰爭爆發,安德烈奔赴沙場,最終負傷身亡。娜塔沙悲痛欲絕,在別人的勸說下無奈改嫁。此時,在俄國人民的打擊下,法軍潰敗。俄國有恢復了其樂融融的景象。這本書充分地表現出俄國人民堅強不屈的精神。

讀了《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我感觸異常深刻:主人公安德烈忠心報國,最終爲國捐軀,他的愛國情懷使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安德烈爲了祖國、爲了人民,放棄了自己的幸福,終身長眠於九泉之下,守護着自己的祖國。娜塔沙天真善良,十分純潔。彼埃爾善良真誠,憑着繼承的遺產成了上流社會的矚目人物,可他並不像其他貴族,堅強與邪惡作鬥爭……這本書真是把那時候的俄國人的思想感情描述的淋漓盡致。

讀完這本書,我衷心祝願人世間不在發生戰爭,和諧永在!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7

在合上書的一剎那,閉上眼睛,有一股浩大而包容的清風久久拂過我身:風中沒有戰爭的鮮血和硝煙,沒有身體的傷痛和心口的瘡疤,沒有生與死的淚水,沒有愛與恨的目光。唯有一股永恆生活的氣息,從質樸的文字間向我吹來,以歷史的面貌和豐富得難以猜透的本質,告慰了我的靈魂。

有人將托爾斯泰與陀思妥耶夫斯基進行比較,認爲托爾斯泰是一名偉大的藝術家,卻不是深刻的思想家。雖然我還沒認真比較研究過二者的差異,也無此等功力;但我覺得,托爾斯泰作品的思想性也許較陀氏遜色,但比之二三流作家仍能做到俯視。他的作品不光折射了歷史,更充盈着對於人民的同情與關懷,同時把人性中美的一面表現得淋漓盡致。

我想起了安德烈和娜塔莎的感情,那樣真切而易碎,美妙與不幸共存:如同一面鏡子,反射着當時社會人們的生活與內心。如果是浪漫主義的寫法,也許安德烈會不顧老公爵的阻撓,和娜塔莎私奔;也可能與她私定終身,最終雙雙走向杯具的結局。但托爾斯泰描述的是生活本身。在那樣背景與環境下,作爲一名帶有貴族榮譽感和職責感的公爵,安德烈必然會答應父親的要求,與娜塔莎定下一年的婚約;而娜塔莎作爲一位情竇初開卻沒有經驗的小姐,也必然會投入到對其大獻殷勤的阿納託利的懷抱中。作者安排的只是波折的情節,而人物就像真實的存在,在這種狀況下做出必然的、最合理的選取。這讓他們那樣富有感染力,我讀到他們時,忘記了作者而體驗到生活本身帶給我們的感動。

當安德烈在戰場上負重傷時,歷經磨難後成長了的娜塔莎來到他的牀前:

“請您寬恕……”“寬恕什麼呢?”“寬恕我的行爲。”娜塔莎吻着他的手,顫抖着說。安德烈看着她的眼睛:“我比過去更加愛你,愛的更深。”

這只是很樸素的一段對話,但在瞭解了二人過去辛酸的戀情以後,在瞭解了二人正因戰亂,生活的改變引起的靈魂的成熟以後,我讀出了一種真正的精神性的愛。安德烈經歷了生死的一瞬,他最後覺醒,瞭解到“神聖的愛”的本質含義,也寬恕了所有傷害過他的人。他的人性也漸漸被金黃的神性所浸染,邁向了宗教所追求的一種完美的精神世界。如果說先前安德烈愛上舞蹈時美麗欲滴的娜塔莎有情慾的因素,那麼此刻他應對娜塔莎“消瘦,蒼白,嘴脣腫脹的臉”,表達的則是對於一個完美心靈的熱愛。使我們醍醐灌頂的這種愛之涵義的表述決非說教似的灌輸,而是像一條溫暖的河流,從安德烈或托爾斯泰那裏直接流淌到我的心中。

讀了這部書,我印象最深第一是這種“神聖的愛”,第二就是俄國農民的生活和思想。作爲一名“懺悔的貴族”,托爾斯泰有着他關心底層人、體諒農民的一面。這不僅僅表現爲力圖還原他們的自由身份,他躬身壟畝,作爲一名觀察者和不完全的實踐者,與那些農民呼吸着同樣的空氣,甚至在取得經驗的基礎上發奮建立了一套思想體系。這種思想力圖使俄國走向貴族與人民思想上的大同,結合爲一個接近“同呼吸,共命運”狀態的一種共同體。

在書中出現了普拉東這樣一個農民的形象,他和皮埃爾同處在戰俘營裏,用他的樂觀和淳樸感動了皮埃爾,使他重拾了信仰。作者將普拉東描繪爲一個圓形的形象,說他身體的各個位置都是圓形的,說他是“一切俄羅斯的、善良的和圓形的東西的體現”。我想這是一種象徵,象徵着作者觀察到的許許多多俄羅斯底層的農民:他們貧窮,落後,然而快樂、圓滑,能夠在任何艱苦的條件下生存。我讀到那裏不由得想到魯迅筆下的阿Q:同樣處於底層,同樣以一種快樂的姿態示人,甚至連死亡都一樣,被上位者所槍決。二者的共同點讓我看到了普拉東本質的愚昧和低微,但割去了他的階級屬性,從人性的角度來講,他又是那麼單純和快樂,以致我難以對他下任何干脆的斷語。在當時的狀況下,革命的火焰尚未燃起,農奴制難以被輕易根除:這種快樂的處世態度,究竟是該提倡還是反對?若反對,農民豈不是失去了幸福的權利?

也許信仰也是一方面,支持起被壓迫的農民的是例行的晚禱,即使他們不知曉宗教的好處,但仍能感受到一種慰藉作用。我想,這可算做另一種精神勝利,但那個時代俄國的農民是沒有條件進行反抗的,因此他們比阿Q值得同情得多。想到應對苦難卻難以做出反應的這一人羣,一種無奈之感會油然而生。就像當時的托爾斯泰,應對農民們的滿足和樂觀停止了物質上的施捨,開始痛苦地反思自己與他們的不一樣點以及改變的可能。

他反思的結晶我並不瞭解,但列寧評價說:“作爲一個發明救世新術的先知,托爾斯泰是可笑的,因此國內外的那些偏偏想把他學說中最弱的一面變成一種教義的”托爾斯泰主義者“是十分可憐的。作爲俄國千百萬農民在俄國資產階級革命快要到來的時候的思想和情緒的表現者,托爾斯泰是偉大的。”這或許是一個革命者能給予他的最公允的評價了。

不管怎樣,托爾斯泰伯爵儘管沒有領導革命,甚至沒有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樣預言到革命,但他的作品卻成爲革命的土壤,鼓舞着一代代的年輕人。他以自己貴族的身份,深入浸泡到農民“兄弟”的現狀和心靈中去,並揭示出這些苦痛卻不渺小的靈魂。這種行爲本身就值得每一位人類讚美,他正是自己所寫的“神聖的愛”最爲深刻的踐行者。

每一位偉大的作家,其人就像其作品一般崇高而令人欽佩。我想,即使不閱讀這樣的巨着,只要能明白托爾斯泰的行爲,體察到他的生活,也足以爲其所傾倒了。就如維特根斯坦所說:“他是一個真正的人,他有權寫作。”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8

這天最後拜讀完托爾斯泰的鴻篇鉅著《戰爭與和平》,心中久久不能平靜,感慨太多太多:

首先我認爲《戰爭與和平》超過了我原來讀過的所有的小說,甚至包括我比較喜愛的《紅樓夢》、《三國演義》、《百年孤獨》、《瓦爾登湖》……  這本書好就在它的任何一個人物刻畫、景物描述、戰爭場面描述、心理活動描述、人物對話描述等等,及至每一個段落、句子甚至標點都是那麼恰到好處,完美無瑕。

這本書描述得很真實,以幾次真正的戰爭爲背景,裏面有真實的人物:拿破崙、亞力山大、庫圖索夫等,它的真實還體此刻,每一個人物的描摹都不是一出場就完美無缺的,他們都有一個成長和成熟的過程:

彼埃爾一出場是在安娜。巴芙洛芙娜家的晚會上,當時在場的“上流社會”的人們都很“輕視他,他的言行是爲人們所不齒的,而這正說明彼埃爾是一個真誠的、不流於世俗的人。安德來公爵就很欣賞他這一點,並主動結交這個人。當彼埃爾突然繼承父親的巨大財產後,成爲別素號夫伯爵、成爲全莫斯科最有錢的人之一後,他立刻成爲莫斯科整個上流社會倍受歡迎的人,莫斯科所有有女兒的家長都盼望能把女兒嫁給他,他說出的每一句話都會受到所有人的稱讚,連他自己也疑惑:好好像自己具備了所有的美德……這是多麼大的諷刺啊!然而這又多麼現實啊!這與我們如今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多麼不謀而合啊!……彼埃爾的真正的成熟是在經歷了被俘之後,他的立身行事真正地爲各個階層的人所理解並喜愛:他的錢袋永遠是空的,正因它對所有的人開放;宴會中的女生們歡迎他,正因他從來不只對某一個人獻殷勤;僕人們高興彼埃爾回來,正因他們知道,他在家的時候,尼考拉伯爵便不每一天到農場上去,便更愉快、更和諧,還正因在節日,他們都能夠得到重賞;小孩們和女教師們高興他回來,正因沒有一個人能像彼埃爾那樣地領導他們過共同生活,只有他一個人能夠在大鋼琴上彈蘇格蘭舞曲(他的唯一的曲子),照他說,他們能夠隨着這個曲子跳一切可能的舞。並且他確實帶禮物給大家;尼考林卡。保爾康斯基高興他回來,正因彼埃爾叔叔(他這麼稱呼他)是他羨慕與熱愛的對象;客人們歡迎彼埃爾,正因他這個人總是能夠使任何團體富有生氣並且能夠團結大家……

瑪麗亞公爵小姐,她雖然長得較醜,但是她心地善良,屈己待人,她一向都深愛着對自己嚴歷到刻薄甚至精神虐待的父親;她成全女伴部銳昂小姐和自己的求婚人約會;她一向精心照顧、教育自己的侄兒尼考林卡,及至到自己有兒女時都不允許自己在行爲甚至在思想上對侄兒不如自己的兒女;她的靈魂是那麼的高尚,正如丈夫羅斯托夫對她說的”人不是正因美才可愛,而是正因可愛才美,“瑪麗亞就是那個最美的女生!我最喜愛這個人物。在我眼裏,從內到外,這個人物都是純粹的完美無瑕的。尤其我最喜愛的場景是瑪麗亞與羅斯托夫的第一次相遇:”羅斯托夫立刻把這次會面當作一種奇遇,一個沒有保護的不勝悲傷的姑娘,獨自遭受到粗野暴動農民的橫行!多麼個性的命運把她帶到我這來了她的面貌上和表情上是多麼溫柔、高貴!“關於愛情的名言。

瑪麗亞的育兒日記也是我所崇敬的,我同樣對她的那種崇高的道德世界感到驚異!

娜塔莎,作者對這個人物的描述跨躍很大:從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女孩寫到多情美麗的少女、又寫到完全獻身家庭——丈夫與兒女而完全拋棄自己的所有——包括外交、愛好和女生的修飾等等,整個小說中人物娜塔莎的變化是最大的。對老伯爵夫人的老年之後的描述是我十分喜愛的,奈何拙筆不能表達深意,準備全部作摘抄以享之。

當然還有安德來公爵、矮小的公爵夫人,發西利公爵、俾利平、索尼亞……每個人物都有血有肉,真不愧爲大家手筆、神來之筆!  託翁在描述環境和心理相結合的水平着實讓人歎爲觀止:如羅斯托夫第一次參加戰爭”他對死亡和擔架的恐懼、對太陽和生命的愛惜,寫得太傳神了!安德來公爵第一次“死”:“在他頭上除了天,崇高的天,雖不明朗,然而是高不可測的:感謝上帝……”太讓人感動了!

託翁的比喻也是信手拈來:“他和道黑圖羅夫一樣是一個不受人注意的齒輪,雖然這些齒輪沒有發出任何聲響,卻是機器的最主要部分;全軍的情形就像一隻受傷的野獸的情形,它感覺到它自己的滅亡,卻不知道它在做什麼;他就好像一隻被犬包圍的兔子,縮着耳朵,在敵人面前繼續躺着一樣……

經過一個半月的《戰爭與和平》的閱讀,思想上得到了一次深刻的啓迪,靈魂上獲得一次深刻的淨化,真真切切地享受了一頓文化大餐!對這本書,我真是有些愛不釋手。讀過一遍後,又詳細讀了裏面的精彩片斷,並做了部分摘抄,從思想意識中競有些不願回到現實生活中來了!

在此,我期望喜愛讀書的人千萬莫錯過這本好書,不讀《戰爭與和平》,枉稱讀書人!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9

《戰爭與和平》故事以1812年俄國衛國戰役爲中間,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嚴重事件,包含奧斯特利茨大戰、波羅底諾會戰、莫斯科大火、拿破崙敗退等。經過對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皮埃爾、娜塔莎在戰役與和平環境中的思維和舉動的描繪,展示了其時俄國社會的面貌。

俄羅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是世界上簡直無人能與之比美的無窮作家。他的文學創作,不只數量衆多,並且體裁豐厚,被譽爲19世紀俄羅斯社會日子的百科全書,象一面鏡子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期俄羅斯社會日子的全部對立和無窮的社會變化。

假如說當我手捧《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時,是懷着敬重的心情的話,那麼,當我讀完《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時,我的心卻久久不能平靜。由於,在此之前,關於俄羅斯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我已經聽說不少,今日,當我完好地學習了《戰爭與和平》這部小說後,對小說及其作者有了更深的瞭解。

領會最深的是,這部小說人物形象十分明顯、賦有個性。如安得烈性格內向,毅力堅決,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彼埃爾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缺少實踐活動能力,更側重於品德抱負的尋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則是個情感豐厚,生氣勃勃,酷愛大自然,挨近公民,具有民族氣質的女性。他們在保衛祖國的戰役中得到了訓練和生長,這幾個首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較高的瞭解價值和審美價值。而以庫拉金爲代表的宮廷貴族的貪婪、虛僞和蛻化的個性,也被光禿禿地描寫出來,並進行了無情的鞭撻。

《戰爭與和平》以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在戰役與和平年代裏的日子爲情節頭緒,生動地展示了1805年至1820年間,俄奧聯軍同法軍在奧斯特里茨的會戰、法軍侵略俄國、莫斯科大火、拿破崙戎行敗退等一系列嚴重歷史事件,體現了兵士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力,謳歌了俄國人同仇敵慨精力和公民力氣的無窮勝利。場面壯麗,構造明白,具有強烈時代感。

我覺得,《戰爭與和平》這樣的小說,對我來說,雖然有點艱深而新鮮,但經過這次學習,我對這樣的世界名著有了開始的瞭解和學習願望。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10

帝王——是歷史的奴隸。就像這江水,一去不復返。

輕輕合上書,呼吸有些睏倦的空氣。托起一天都盯着書本的雙眼,找一個合適的位置,寫下這篇日記。刺眼的白織燈下,淡淡的塵埃朦朧了筆尖,在空氣中發出惡臭,卻跳躍着,映出他們早已成爲定局的命運。

——題記

老人,你從厚重的木藤椅裏躬起身,眼睛上蒙起的水霧擋不住有神雙眼裏藏匿的光芒。寬闊的額前爬滿了歲月撫摸的贈禮,發亮的銀白鬍須裏寫着一種特殊的智慧,從你輕撫書頁的手裏我聽見文字窸窸窣窣交談的聲音。

擎起手邊的燭臺,任火焰灼傷你的夢想,任它與那些文字將你傷的體無完膚。你盯着爬滿醜陋文字的牛皮紙,又在發黃的書卷上落下了筆。

娜塔莎笑着從歌聲裏走出來,她青春的、愉悅的氣息就像在黑暗中綻開的罌粟花,散發出鬼魅、馨香的氣息,她對你來說就像黑暗中唯一的亮光吧。她溫暖地開心大笑着,迴護着她的愁緒,像女神一樣把每個人感化,帶到他們的淨土上去。

但是,請原諒我的無理吧,老人。在那樣的時代,這樣一個愛唱歌的女人又能做什麼呢?她無法打破黑暗統治,無法拯救那些農奴,她甚至曾背叛過許多人的愛。

允許我這樣說吧,老人,她是一個愛唱歌的,生活在黑暗中的,廢物。

彼埃爾穿着緊身的俄羅斯軍官服,掀開黑色的簾帳,微笑着走出來。簾帳裏,是他剛剛砸死的,他的妻子,海倫。他肥胖健碩的身軀挪動着。他愛娜塔莎的清澈的眼睛裏,有一種稱作無私的感情,緩緩的,吹散了愁緒,吹散了娜塔莎臉上晶瑩的淚滴。

一個男人,一個無私的男人,一個無私的懂得生活的男人。僅此而已。

老人聽我說着,微笑着,一雙灰色的眼睛蒙上了灰塵卻更爲有神。

知道嗎?老人,安德烈公爵是我最欣賞的人。欣賞他第一次面臨死亡使恐懼的眼淚,欣賞他對娜塔莎離開後的傷心,欣賞他對自己厭惡的人的冷漠,欣賞他在戰場上的英勇殺敵。的確,我愛上了那種性格。但你讓他死了不是嗎……我看見他笑着,靈魂化爲透明,在娜塔莎與妹妹瑪西里小姐的淚水中,在昏暗的燭光中,他合上了眼睛。永久地,享受了那種安樂。

我把對他的愛收藏起來,這是對一個真正的“人”的愛。

老人笑着站起來,把手中的筆放在那發黃的紙上。被囚禁的靈魂掙扎着,有些無奈的咆哮,在書裏跳躍着,卻無法擺脫書的束縛。許久,老人的眼淚順着長長的睫毛滑下來。

他的身體無力地倒在了木藤椅上,在燈光下深深地嘆息,沉重的暮靄爬上了蒼老的臉頰。

呼出嘆息千百年後化爲霧氣,碾過了黑暗的歲月地平線。

我看見了你的嘆息。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11

託氏的書最先接觸的是復活,這實在是個錯誤。國小時喜歡讀故事,大仲馬堂吉訶德一類,突然接觸到俄國冬天那股子陰冷,沉甸甸的道德枷鎖人性召喚還真是消化不能。從此把俄羅斯拋到腦後。

大一看安娜卡列尼娜,關於婚姻與家庭的鉅著,卻出乎意料地好讀,大概是線索分明吧,兩條並行——安娜與列文。安娜的形象實在是光彩照人,不分男女大概都會心生愛慕。可是這份光彩卻在對沃倫斯基的情愛與對孩子的母性的無法平衡中慢慢磨盡,看着美好走向毀滅,把燭光吹滅。

安娜太過美好,相較之下,卡列寧與沃倫斯基都像是爲安娜作陪襯而生的,都是那樣的可憎,細細想來又覺得亦是常人。此外印象深刻的還有尼古拉的死,安娜與沃倫斯基私奔在外時拜訪的那個畫家,以及唯美的滑冰那一段,還記得書中的插圖。書中最愛的人物是列文,看的時候只覺得與自己的感情思想有諸多貼合之處,他與妻子(我竟然忘記名字了)在小桌上以手書寫心中所想之話的首字,實在是非常動人。

戰爭與和平大概看了一個月,期間夾雜着別的書,今天早上終於把第四本還給圖書館了(雖然有點草草收場)。四卷本一本本從圖書館借來,非常有成就感。沒有讀過別的譯本,草嬰先生的翻譯讀起來還是很舒服的,安娜的那部也是。另外上海文藝的這套精裝整體做得都不錯,字大看着不累,還有插圖。

跟安娜比起來,戰爭與和平實在是宏大太多。整體來說是四條線,安德烈,皮埃爾,保里斯,尼古拉,不過後來重點似乎放在了前面二者身上,尤其是皮埃爾。此外,對各色人物的描寫也是不厭其煩,一開場的舞會,安娜舍勒就是個讓人難忘的人物(這應該算是扁平人物吧?);打仗泡妞賭博都有一手的陶洛霍夫,卻偏被託翁添上了好兒子的身份,讓人都來不及恨;永遠在那裏美麗着的海倫(這個名字是故意的?),最後的猝死卻實在匆匆收筆。

寫鉅著必是大筆力,開合之間風雲四起。這部書並非單一視角,而是時而透過娜塔莎的眼睛,時而穿過皮埃爾的思想,時而站在彼得堡的貴族聚會上巡視,時而俯視大地上的拿破崙與沙皇衆生,時而是客觀描繪戰爭畫面,時而又作者主觀議論連連。外國文學都喜歡心理描寫,雨果是一節環境描寫一節故事情節,託翁則好像有憋不住的議論一樣。他反對個人英雄主義,大力嘲諷拿破崙(那白胖的小手喲),對沙皇也不算客氣,他認爲所謂英雄們決定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其實他們是被宏大的歷史推着走的,就算他們做出了決定,也不能很好的傳達到最下面。對於一場戰爭,他更強調士氣,強調人民的力量,包括游擊戰之類……戰爭不是歷史學家筆下的戰爭,托爾斯泰認爲他們只是寫自己心中的戰爭——首先有一個結果然而捏造出一個原因來。如何還原歷史,什麼纔是真實的歷史?也許就是最平凡的。好比法軍沒有那麼偉大,俄軍也沒有那麼英勇,士兵們被趕到戰場上,憑着士氣作戰,看着運氣逃跑,然後出結果……(但是老託的過於激烈讓我覺得戰爭在他看來有種雙方稀裏糊塗就結束的感覺,應當還是有主戰人員的謀略等因素在裏面的)當然老託的思想還有很多,除了他直接發表的議論(這在越往後越明顯,有說教之感,個人極不喜第四卷的最終結局),還借各位主角的思想轉變有所表達。

說說各個主角。安德烈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躺在戰場上仰望天空的畫面以及最後的以死爲醒,當然對娜塔莎的愛情也很亮眼,馬車上的一瞥,舞會上自己給自己的賭約(她要是先去邀請……的話就做我的妻子,嘿),以及最後臨死前回歸樸實的愛。很喜歡這個人物,剛正筆挺,但是在現實中應該不怎麼討喜吧,笑。安德烈死後,娜塔莎與瑪麗雅那種“極力讓自己悲傷”的感覺也戳中了我,我們好像都有這樣自我粉飾的真誠。

皮埃爾則讓人聯想到俄羅斯胖胖的大熊,總想到他尷尬又虔誠地參加共濟會的儀式,對娜塔莎激動地說如果我沒有結婚的話就會像您求婚,以及在戰場上的天真和淪爲俘虜後的思索,這個人說白了就是過慣了好日子的人需要來吃點苦,就明白生活的意義了。他最終娶到了娜塔莎,想起來就是眼睛閃閃亮、面上含着笑,然而婚後也變成了不修邊幅、嚴管丈夫的婦人,不知道有沒有老託自己的感慨呢。

尼古拉更多的時候以一個軍人的形象出現,對戰爭及沙皇經歷了狂熱到思索的過程(書裏很多人開始都有這種心理,見到皇帝熱淚盈眶之類,後來有的變了有的沒變),但這不是徹底的轉化。對他印象較深的是他逃避家裏的瑣事、逃避索尼婭,沉浸在軍隊那種制度化的不需要思索的環境中,不知爲何很有同感。打獵一段也很精彩,托爾斯泰本身很愛打獵。索尼婭一直是默默付出的形象,唯獨在聖誕夜裝扮狂歡那裏,在不起眼的小女孩也閃閃發光了一把,想起來那夜的畫面都是銀白色的。另一位女性瑪麗雅小姐某種意義上和索尼婭有共通之處,她們都是奉獻型的女性。尤記得她與娜塔莎的友誼變化過程,託翁對女人的心理掌握的也很妙呢。

保里斯給我的印象就是野心,他對裘麗的求婚一段實在是令人拍案。保里斯的母親公爵夫人(看過就忘啊)也是位精彩的人物,一開場就是爲了兒子的前途丟下臉面去託關係纏人的描寫。但是和羅斯托夫伯爵夫人的友情卻讓人感嘆。

書裏死去的人很多,但我印象最深的卻是第四卷裏那個年輕人的死,彼嘉,他是羅斯托夫家的最小的生命、最新的希望,紅紅的臉、給大家分葡萄乾、善待法國小鼓手、年輕人常有的多慮,就是這樣一個青年。託翁描寫他騎着馬往戰火激烈處衝,那是一種緩慢冷靜的筆調,說着到莊園門口時一隻手不再揮動,然後身子歪斜下去,再往前就摔倒在地,然後,印象最深的一句“一顆子彈穿過了他的腦袋”。讀到這裏是整顆心猛地涼了。再回讀時還有點不相信。

總的來說,戰爭與和平里有一種中青年人的朝氣,包括託翁自己的。那種大篇的議論有時覺得挺擰巴,就是非常的自信想要表達出來,像阿細說的,“強加給你”。大概是因爲橫跨歐亞大陸的關係,俄羅斯文學展現出很奇特的一面,總覺得這個故事有點像中國的紅樓夢之類的大家族風貌。有人說託氏是追求廣度而忽略了深度,在這本書裏大概有那麼一點,每個人的轉變稍顯突兀了點。等到了安娜卡列尼娜裏,就顯得溫潤渾圓許多。復活則是老年人的沉思吧。

本來想稍微記錄下的,結果絮絮叨叨又寫了這麼多,完全是臨時所想,留給自個兒看吧。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12

這本書主要寫了主人公福克與牌友打牌時承諾自己在八十天環遊地球,於是福克先生立即帶着僕人路路通開始了環遊地球的旅程。他在晚上8點45分準時坐火車趕到蘇伊士,上了”蒙古“號,可他被英國人認爲成了慣賊,派費克斯去抓福克,結果同福克一起去了孟買,然後乘火車去洛莎爾,可是鐵路沒有修好,無奈之下,他只好乘大象去,順路救了艾娥達。他們到了加爾各答,又乘船去香港,然後去橫濱,他們租了一條船,到了橫濱,急忙登上了開往紐約火車去舊金山,在火車上,他們不經意碰上了死對頭,兩人在車上打鬥時,有很多印第安人攔劫火車,他們奮勇殺敵,沒有多大傷亡,爲了救火車,路路通將火車頭和列車分離,福先生歷經千辛萬苦才把路路通找回來,但是誤了火車。

他們只好坐雪撬去,到達了麥基。他們乘火車飛快地到了車站,可惜誤了船,好不容易到達利物浦,但是花費許多錢。可是,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讓福克先生少了很多時間,最後福克先生一在3秒鐘前到達,福克先生在80天內環遊地球一週

這本書我體會到了福克先生爲人十分誠實,他與牌友打賭不是爲了獲得物品,而是爲了誠信和信譽。從側面烘拖出了人們的文明、品質和能力在不斷增長,也使得社會文明發展的很快。

社會發展需要人類文明不斷進步,我要學習福克先生鍥而不捨的進取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只有這種精神才能贏得大家的尊重。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13

《心靈捕手》是一部很老的影片了,屬於大學生應該看的十大經典勵志影片之一。今天才心血來潮看一看。

片中的威力的確是一名非常有性格特別青年,異常聰明。可是因爲童年的經歷,有些心理障礙,對社會有叛逆情緒的一面,不大認同社會大部分人的一般價值觀,我行我素,風趣幽默。對信息的解讀有着自己的思維,喜歡自以爲是的解讀他人,雖然很能快速基本瞭解他人的內心。但他畢竟是個“孩子”,沒有經歷,他的解讀總有些自以爲是。他不理解別人的經歷,其實也不能正視自己過去的經歷。教授便是在幫助他,正視自己的過去,不去逃避。

其實他所遇到的問題,何嘗不是普通人都會遇到的呢?所謂“心靈捕手”無非是能夠撼動一個人靈魂的人,是能夠引導靈魂,幫助人找到“自己”的人。但是這個過程實在不容易!

如果問自己“你是誰?”“你想要什麼?”“你在迴避什麼,逃避什麼,爲什麼要逃避?” “你想成爲什麼樣的人?”這類問題時,並不一定所有人都能馬上清楚的回答上來的。其實,心靈的捕手,不僅在捕獲威力的心,也在敲打着許多人的心,很多人身邊沒有這樣的心靈捕手,但這些問題就是根源,在敲打着一顆顆迷惘,困惑,不知所措,奔放卻沒有方向的靈魂。

這是一個浮躁,豐富,複雜的社會。人浮於世,爲了生存,爲了向上爬,爲了名與利,人們在瘋狂的追逐。但追來追去,也會在過程中迷失自我。這個時候,缺乏心靈捕手的指引,重新找到自己的“心”,順着心的指向走下去。到底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暫時的,什麼是真的,什麼是虛幻的,相信只有當人們真正觸及靈魂,直指內心,反思,並經歷後纔會找到答案。我也希望我能夠早日找到。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14

今天,我讀了一諾千金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很多道理,也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受到了啓發。

這個故事講的是秦朝末年,楚國有一個叫季布的人,他這個人性格耿直,而且非常講信用,只要他答應的事,就一定努力做到,因此他受到許多人的尊敬和稱讚。他曾多次率兵打敗劉邦,所以當劉邦當上皇帝時,便下令捉拿季布,可是,大家都想保護他,起初他躲到朋友家,過了一段時間,捉拿他的風聲更緊了,他的朋友就把他的頭髮剃光,化裝成幾個奴隸和幾十個家丁一起賣給了魯國的朱家當勞工。

朱家主人很欣賞季布,於是專程去洛陽請劉邦的好朋友汝陰侯滕公向劉邦說情,希望能撤銷追殺季布的通緝令,後來劉邦真的赦免了季布,還給了他一個官職。有一個和季布同鄉名叫曹邱生的人,他一向喜歡喝有權有勢的朋友來往,於是託人寫介紹信給季布,希望能和季布認識、來往。可是季布一見到他就反感,不想理會他。可是曹邱生面對季布討厭的神色,像什麼事也沒發生的繼續說:“你知道我們都是楚國人,人們常說‘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句話是我到處宣揚你的結果,可您爲什麼總拒絕見我呢?”季布聽完曹邱生的話,非常高興,改變了態度,將他當做上賓來招待。

一諾千金告訴我們兩點道理,一點是我們爲人處世,與人交往,要講究誠信,即誠實守信。第二點是誠信待人往往可以使他人也成爲講誠信的人,這是更高境界的誠信。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15

存在於詩裏的美,是通過詩人的情感所表達出來的、人類向上精神的一種閃灼。這種閃灼猶如飛濺在黑暗裏的一些火花;也猶如用鑿與斧打擊在岩石上所迸射的火花。

——艾青如是說。

艾青曾去法國留學,跟着恩施林風眠學詩歌,幾年的異國他鄉生活,使他的詩收到了俄羅斯後現代主義以及一些文藝復興時期名家們的影響,但同時,歐洲的法國同樣動盪不安。在這期間,艾青作了兩首“在地獄裏創作出來的詩”。一首是《巴黎》,另一首便是收錄於《艾青詩選》中的《馬賽》。

《馬賽》創作於1933年。馬賽是法國的第一座城市,從羅馬時期起,便是戰火與掠奪下的產物。19世紀,以描摹500名烈士奔赴巴黎一路壯歌支持革命而流傳後世的《馬賽曲》聞名於世,作爲法國的國歌飄揚於歷史的長河,那是一個國家發展而來的高光時刻,同樣也是艾青內心中的法國情節。但在20世紀,馬賽便進行了殖民擴張,愈發繁榮穩定。艾青說,那是地獄。

從詩中來看,無處不是人民的鬥爭,無處不是矛盾與掙扎,無處不是從胸腔最炙熱的鮮血中迸發出的怨惡與詛咒。“無定的行旅已把我拋到這,陌生的海角的邊攤上了”——是時代,是歷史,是時間,是人心,推動着身在異鄉的艾青,被綁架,被侮辱,被迫害,在馬賽對東方國家進行殖民擴張時,艾青作爲黃種人,作爲中國人,可想而知受到了怎樣的霸凌,而後半句更是使人聯想到已經變了性質的馬賽,將人民逼迫至絕路拋棄在邊緣地帶的慘淡情形!

之後艾青便描繪了在馬賽,所謂的繁華,所謂的工業化,所謂的經濟繁榮。本質是混沌不堪,是壓在人民脊樑上的血鞭,是帝國主義毫無人性的打壓。在人羣向着所謂燈塔而無血無肉的麻木向前時,艾青知道,他們不過踏在底層人民的屍體上向上一層層疊加着傷痕罷了。而艾青則是站在底層勞動人民及工人審視着這個混沌不堪的社會。“像唯一的駱駝,在無限風飄的沙漠中,寂寞地寂寞地跨過——”艾青的語言無疑是撼動人心的,縱使無限風飄,卻仍無法動搖駱駝堅實的目光,腳踏實地的腳步,身處的是沙漠,腳下踩的,與駱駝的本質並無異,同樣也是塵埃,所以在逝去的靈魂下跨過去,跨過去,不忍傷害每一個普通且平凡的生命。“放射着混沌的憤怒,和混沌的悲哀——”這時的太陽,是眼睛,是民衆的眼睛,是艾青的眼睛。

接下來便是厚重且沉痛的批判,是憤怒並無所畏懼的指責,是痛徹人民心扉而深刻到刻在骨子裏的詛咒。工業強大又何用,工人們面黃肌瘦,將繁瑣的會話,屈服的手勢,醉酒的空瓶埋葬在工廠厚重的濃煙之下。它們是盜賊,是綁匪,艾青甚至將自己比作米蟲,看啊,那些是異國來的看盡馬賽罪惡與富貴下的暴力的旁觀者,有些甚至是掠奪與剝削下的受害者,那些高樓大廈、瓊樓玉宇皆是幫兇,甚至是輪船,引渡着成百上千的旅行者見證1933年的祕密。

但艾青並沒有對這片土地絕望,它是地獄,但仍然不捨,依舊依戀,也許是這片土地上的人民足夠孤獨,也許是紀念百年前溫存的理性與藝術的遺骸。儘管如此,離別的最後,馬賽,還是墮落的,是“盜匪的故鄉”,是“可怕的城市”,這是艾青所以帝國主義原則性的批判與反對,雖然要學習外國的先進知識與思想,但是對於違揹人道的,虐待人民的,堅決抵制,絕對拒之門外。這是地獄裏關於艾青的一朵火花,他帶回了中國,歸屬於世界,應當被時代所認識。

地獄裏的火花,是世界的寶物,是我們應當存於心的敬仰與堅持。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16

我很喜歡沈石溪寫的動物小說,他寫的小說裏的動物是那樣有趣,那樣感情豐富。暑假裏,我接到我借到了《老虎哈雷》這本書,我津津有味地看完了這本書,我被老虎哈雷的行動感動了。

哈雷是馬戲團裏的一隻老虎,哈雷的媽媽產下哈雷後就死了。哈雷是飼養員宋大媽一手帶大的。而宋大媽的兒子交了一些壞朋友開始吸毒,他有幾次到動物園裏向宋大媽要錢,宋大媽不給,因爲她的工資只夠生活費,他就向宋大媽拳打腳踢,哈雷看見了,它不顧一切地衝向鐵籠,向宋大媽的兒子大聲吼叫,宋大媽的兒子這才離開。後來,哈雷要表演鑽火圈,哈雷怕火怎麼也不敢鑽。團長讓宋大媽走到火圈另一端大哭起來,奇蹟發生了,哈雷毫不猶豫一下子從火圈內鑽進去,走到宋大媽身邊,用舌頭舔她,節目表演成功了。於是馬戲團一月給她一千元工資,宋大媽也過上了好日子。

這本書告訴我們:要知恩圖報,我們要回報所有幫助我們的人,老虎都能做到,更何況高智商的我們呢?我們要回報自己的父母,讓他們的辛勤養育得到安慰;我們要用好成績回報老師,讓老師知道他們辛辛苦苦培育我們,他們的汗水沒有白費;我們要回報好朋友,是他們在自己孤單時讓我們得到快樂……現在有些孩子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這樣的孩子將來怎麼回報父母?有的孩子大手大腳地向父母要錢買零食吃,這樣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差,以後怎麼回報父母呢!

知恩圖報是人最基本的美德,“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無論我們身處何境,都不能放棄這種美德——知恩圖報。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17

最近,跟隨閱讀小組的步伐,我閱讀了太宰治先生的《人間失格》。雖說原意本是完成閱讀任務,可不知爲何,心似乎是被太宰治的筆尖狠狠地釘在了書上,久久地,沉浸在那個昏暗無光的世界中。它帶給我的負面情緒,何止一個“喪”字?

聽聞主人公葉藏的原型,就是作者太宰治先生。我於是搜索了太宰治生平,不出我意料的,他的一生的確是跌宕不平,且以悲劇結尾——五次想要了結自己,享年38歲。消瘦乾淨的臉龐,鼻樑高挺,眉目濃淡相宜,只是這張臉似乎有一個敗筆——那對黑眼睛,像一潭深深的死水,安在臉上,一整張臉都似乎暗淡無光。

我似乎能理解爲什麼這本書使人看來如此痛苦了。主人公葉藏的後半生,他的喜怒哀樂似乎都是系在別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之中,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似乎也系在別人的喜怒哀樂之中。他沒有了自我,似乎別人叫他活着就活着,別人叫他死他就從容赴死。父母給他的生命一點兒也不重要,可以被別人踐踏也可以爲了某個風流女子去殉情。可有沒有想過呢,爲什麼偏偏只有太宰治能寫出來這種人物,爲什麼偏偏就是太宰治?

難道因爲他是天選之子?上帝就偏要叫他如此才華橫溢?

只有經歷過這比地獄更深一層的痛苦,才寫得出如此陰暗得叫人心口疼的文字吧。

何其可悲,所謂的才華橫溢原來是痛苦堆積起來的。人間對他來說不是不值得,而是容不下。他像遊走在人世間的孤魂野鬼,拼命尋找自己的歸宿。看啊,他五次叩響屬於自己世界的大門,最終趕上了一趟末班車。天堂人滿,地獄打烊,一腔的悲傷無處可去,宣泄於筆尖,留給人世我這活過的痕跡。

天堂人滿,地獄打烊,我何去何從。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18

這個暑假,我閱讀了一套金庸先生寫的《鹿鼎記》。韋小寶是這套書的主角。

韋小寶,這一人物性格十分複雜。你說他是壞人吧,他也不算很壞。你說他是個好人吧,他又不是一盞省油的燈。他有市井小民所有的缺點:好賭啦,好色啦,膽小怕事啦,愛惡搞啦……他既不識字,也不虛心學習,他可能是老師們認定的不良少年吧!雖然他的缺點那麼那麼的多,但是,他有兩點讓我非常佩服。

首先,他懂得隨機應變。當初,因爲他想保護康熙小皇帝而頂撞了鰲拜,後來被鰲拜抓進鰲拜府。要不是韋小寶機智應變,一邊對鰲拜溜鬚拍馬,一邊想辦法逃脫。那麼就沒有後續的精彩故事了。我就是因爲不懂得隨機應變而吃過不少啞巴虧呢。就在幾天前,我和哥哥一起去游泳,我們決定要比賽誰遊得快。比賽一開始,我就使出渾身解數賣力地遊動着,把哥哥“甩”在身後好多。正當得意時,“砰”地一聲,和一個陌生人撞到了一起。我便停下來,和他你一言我一語地爭執起來。纔沒說幾句,就發現哥哥得意地朝我招手哩!不用說,他準是早就游到終點了。當時要是先把爭執一事先放一放,那麼,我絕不會輸掉比賽。或者道個歉,繼續比賽,那麼也不一定會輸。

其次,韋小寶還很講義氣。當初,茅十八在韋小寶危難時挺身而出救了他一命。後來,當茅十八要被砍頭的時候,韋小寶想盡辦法營救。他悄悄把茅十八換成了仇敵馮錫範。一來救了朋友,二來又報了仇,三來還保護了自己。要是我的話,一定想不到這樣的辦法,一舉多得。

我很佩服韋小寶,他不但聰明機智,懂得隨機應;還很講義氣,知道“點水之恩,涌泉相報”的道理。再說說反清復明的天地會,爲什麼會慘敗呢?就是因爲他們不懂得變通,如瞎牛砰草堆——碰撞就吃。事情往往不是簡單的“一刀切”能解決的。

老師、家長們常說要讀書,讀好書。我便從書本中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和生存自求的方法。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19

暑假裏,我看了楊紅櫻阿姨寫的《從外星球來的孩子》後,令我深受感觸。

《從外星球來的孩子》書中講到笑貓和虎皮貓生了四隻可愛的小貓,但只活下來三隻:胖頭、二丫和三寶。老大胖頭不如二丫靈巧,不如三寶聰明,但他有認真和專注的優點。在寵物特技學校刻苦學習鋼琴的那些日子裏,胖頭在銀杏林裏遇見了一個小男孩,彷彿是一個從外星球來的孩子。於是,胖頭決心讓”外星球來的孩子“變成”地球上的孩子“,他成功了。

胖頭雖然沒有音樂細胞、反應又遲鈍,但他有有一種非常可貴的優點——專注。在鋼琴老師的幾個貓學生中,胖頭也許是最笨的、最沒有音樂細胞的,先天條件最不好的,但他是學的最好的、進步也是最快的。這說明了什麼道理呢?無論是人,還是貓,如果想做成一件事,除了專注,還需要自己做事情的認真和堅持不懈。做事就像玩一次高塔遊戲。專注、恆心、認真是塔下的基礎。如果沒有這些,做什麼事都會失敗,即使成功了,那也是暫時的。

看完這本書第二天,美術老師在興趣班上要求我們畫一幅畫。同學們很快就畫好了,只有我沒畫完。同學們看了我的畫後,都嘲笑我起來,他們每笑一聲,就像用針扎我一樣疼。這時我想起了胖頭,一隻沒有音樂細胞的貓都能學會鋼琴,我一個喜歡畫畫的人怎麼就畫不好一幅畫呢?於是,我不理其他人怎麼笑,認認真真地畫了起來,之後老師還表揚了我呢!那刻我的心裏甜滋滋的,同時體會到胖頭在學會鋼琴時成功的喜悅。

《從外星球來的孩子》這本書使我明白:是什麼讓音樂細胞的胖頭學會鋼琴?是什麼令胖頭這過自閉症的孩子恢復正常?是什麼令年幼的寶寶成爲一名天才指揮家?是專注!是恆心!是認真!是堅持!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20

近讀《幸福的方法》,讀完之後頗有感觸。

作者本·沙哈爾,是一位來自以色列的哈佛博士,原爲壁球運動員,曾獲國際壁球比賽世界冠軍。他在哈佛開設積極心理學課程,倡導積極的心理、自信的心態、健康的冥想,在哈佛學生中影響很大。

作者認爲,我們不要只重感官享受的享樂主義幸福,不要爲目標所苦的忙碌奔波式幸福,也不要無能者自怨自艾自我束縛式的虛無主義感;我們要的是有理想,有目標,有奮鬥,有成就,能感受的幸福。他對幸福的定義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他似乎也很贊同馬玎·塞裏格曼關於幸福三要素的提法,即幸福的三個要素是意義、快樂與投入。

讀完通篇,我個人把作者對幸福的論述用九個字來加以概括,即:有目標,去奮鬥,能感受!這樣就能夠獲得幸福!

在我看來,無論是從古賢先哲,還是從當代社會人們生活來看,人要獲得幸福,首當其衝,是必須建立奮鬥目標,確立生活意義!其次,必須採取行動,如果不奮鬥,不行動,不尋找,就無法實現這個目標,獲得成功。但若只以目標實現之後的快感爲幸福,則永遠不能獲得幸福,因爲幸福的追求是無止境的,一個目標實現後,新的目標必然隨之而來,如果在奮鬥過程中不能體會幸福,則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所以,對幸福的感知能力很重要。如果沒有感覺幸福的能力,享受奮鬥的過程,把這個過程當作快樂,那麼人就找不到幸福,無法實現幸福的!所以,我很贊同作者提出感受幸福有兩種模式,即溺水模式(無苦無獲式)和性愛模式(樂而更樂),我也很贊同作者的看法,即後者是一種更好的獲取幸福的能力!

此外,作者也談到了人生最重要的幸福來源:那就是對美好婚姻家庭生活的把握。我覺得,如果沒有幸福婚姻,相互理解的另一半,人生是沒有幸福可言的!做爲人,最幸福的事情是,能在不斷延長的生命中找到一個最理解自己的人!當然,首先這個人必須是自已,但只有自已理解自己,是一種孤獨的幸福;只有獲得他人的理解,知已的理解,人生纔是幸福的,苦中也會透出甜味!所以說:人生,得一知已足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換句話說,得到了一個人生知已我就幸福,得不到,那就是人生的命運!

最後,作爲運動員出身的作者,提出把握人生幸福真諦的方法非常簡單,但卻的確給我們很多啓示。也許以運動員簡單直接的思維方式來尋求幸福往往就是十分有效的,不是嗎?君不見,當今社會,任憑社會和個人財富如何增長,人們卻越來越感受不到幸福,越來越難以找到快樂,越來越失去找尋幸福的能力,或者社會根本就沒有人去思考這些基本的哲學命題。

我想,現在的確是到了需要認真思考什麼是幸福的時刻了!在我看來,雖然當今社會各種信息極爲豐富,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甚至過剩,但社會整體意識越來越膚淺落後,人們的精神生活越來越貧乏無聊。也許簡化,真的不失爲一種最佳的尋找幸福的方式!那些“性愛模式”“冥想方式”是一個運動員在以身體認識、體驗和實踐幸福哲學,雖然失之於淺薄,但仍然十分有效!

幸福的方法》讀後感1000字二

心理學家曾經對比過非常快樂的人以及不快樂的人,在外界因素中,唯一能區分這兩種人的就是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中非常重要,並且伴隨一生的就是親密關係,甚至有心理學家認爲:幸福的最佳預測因素,就是親密關係。

所以我們來看看第四個觀點,無條件的愛以及相互理解,能夠幫助建立親密關係。什麼是無條件的愛呢?

如果你無條件愛一個人,你就會看重對方的核心價值,而不是他的外在表現。

比如說,一個有社會責任感、勤奮、熱忱而又有耐心的人,有可能去做一項支持貧困兒童的公益事業,這份事業成功與否,就是他的外在表現;而他內心的激情和熱忱,就是他的核心價值。

如果是無條件愛着這個人,只要他的熱忱還在,他的核心價值就在,無論他的事業成功與否,你對他的愛都不會改變。

爲什麼要給予無條件的愛呢?

因爲無條件的愛會帶來力量,會建立一個“幸福圈”,能促使人勇於追求有意義又快樂的事情,也能更好地激發潛能和價值。

除了無條件的愛,作者還認爲理解是愛的基礎。熟悉對方,真正去認識他,理解他,會帶來更強烈的親密感,使愛能夠更好地成長。

理解對方包括深入瞭解對方的價值、熱情、想法、期望等。在理解對方時,也要儘可能幫助對方理解自己。我們要把注意力放在想被理解,而不是想被認可上,打開心門,和對方分享自己最深層的部分。

我們來總結下第四個觀點,無條件的愛和理解是經營親密關係的兩大基石,而建立親密關係,是獲得幸福感的有效途徑。

感恩行動背後的原理是,人往往對所擁有的美好司空見慣。

比如說,很多人都意識不到自己的健康是多麼值得珍惜和感恩,經常要等到健康受到威脅時纔會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

爲了防止司空見慣和理所應當,需要提醒自己,去主動意識到自己所擁有的美好。

爲了使身體更加健康,同時又不覺得刻意鍛鍊和保持太辛苦,最好的方法是把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像刷牙一樣自動的程序化慣性,這樣就不用每次耗費自律去約束自己。

自律是一種珍稀的資源,當過多的事情需要使用自律時,可能會出現自律匱乏。

好,這就是我們說的最後一個觀點,用5件好事法和有節制的自律來提升幸福感。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21

讀了司馬遷《史記》名篇《貨殖列傳》後,深深佩服於子長先生對於發展經濟社會的遠見卓識。

“貨殖”古代指經營商業和工礦業,我認爲司馬遷所說的貨殖含義更廣,包括髮展經濟各項產業的全部(物質文明),文中發展一二三產事例諸多,茲不贅述。司馬遷發展貨殖的觀點我非常贊同,這和我國現在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政策如出一轍,因爲沒有了物質基礎,即便是天花亂墜的思想教育也是空中樓閣 。對於執政者而言,人民不富裕,說話辦事少人聽,少人信,少力度,少人幹,甚至沒人追尋。對於國家而言,國力不強盛,落後很可能捱打,所以說發展經濟在什麼時候都是要牢記的。

如何發展經濟社會,文中首先指出掌權者要管理好國家。指出: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意思是說:“(掌權者對於人民),最高明的辦法是聽其自然,其次是誘導他們,再其次是教育他們,又其次是(用典章制度來)束縛他們,最愚蠢的辦法是與百姓爭利。”我的理解就是就是順其自然,按其發展規律辦事,按照人民的發展要求,按照法制來治理國家,而不是盤剝和壓榨人民。用現在的提法就是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行政和以德執政。這樣的觀點在那個時代提出來應該是多麼多麼的超前呀!

其次用事理正反兩方面深刻證明了發展經濟的重要性,回答了爲什麼要發展經濟的問題。用姜太公呂望、管仲的事例說明了發展經濟可以富國強民(“故太公望封於營丘,地舄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襁至而輻湊。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閒斂袂而往朝焉。其後齊中衰,管子修之,設輕重九府,則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歸,位在陪臣,富於列國之君。是以齊富強至於威、宣也!”意思是說: “姜太公呂望被封在營丘,那裏的土地本來是鹽鹼地,人口稀少,於是姜太公就鼓勵女子紡績,極力提倡工藝技巧,把魚、鹽運到別處去銷售。這樣,其他地方的人民歸附於他,貨物也源源不斷地運來了,象錢串一般,絡繹不絕,又如車輻一般。”)用“《周書》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財匱少而山澤不闢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則饒,原小則鮮。”理論論證了不發展經濟就會民生凋敝、國家衰敗。

再次,文章提出了要發展市場經濟的問題,如何發展市場經濟的問題和發展市場經濟的好處?指出要按價值規律辦事,用價格用市場來調控資源配置。即:“故物賤之徵貴,貴之徵賤,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指出了在發展市場經濟“故善者因之”的同時,還要宏觀調控,設“設輕重九府”(物價、工商)等管理部門打擊那些囤積居奇、壟斷經營、欺行霸市、哄擡價格等擾亂市場,傷害消費者的行爲。只有這樣才更有利於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通達。“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寧有政教發徵期會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在那個時代,司馬遷對於發展經濟社會所做的深入思考和有益研究,不能不令人感到驚奇和讚歎:他不僅是一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而且是一個很有見底的經濟學家。

當然,文中提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觀點我不是非常贊同,他和孟子“溫飽思淫慾”我也不敢苟同的觀點有些衝突。因爲物質富有可以促進精神富有,但絕不能代替精神富有。縱觀歷史上爲富不仁的人太多了,富貴慈善家也不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也有不少。所以,我們要在發展物質文明的同時,也要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就要像鄧小平提出的那樣——“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對於國家而言在突出抓好經濟建設的同時,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都要抓好,使人民得到更多的實惠,才能使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對於自身而言就是要幹好工作,提高修養,爲社會作出貢獻,做好表率。

以上所言,牽強附會、淺嘗輒止之處頗多,請大家海涵。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22

《康熙來了》能成爲中國臺灣本土最爲受歡迎的談話節目之一,與主持人的言談有着極大的關係。徐熙悌的大膽作風和稍顯粗獷的主持風格成爲節目的一大賣點,蔡康永的急才和睿智也給觀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由於這個節目,《蔡康永的說話之道》剛發售的時候,我是懷着無比好奇的心情去讀它的,我想知道,這個言談幽默舉止文雅的貴族之子要怎樣演繹和表達自己的談話技巧。

這本書算不得裝裱精美,封面上還印着個大大的蔡先生的近照,感覺有點太自戀了。但是一打開還是讓我小小地震驚了一下,我看到的不是蔡先生的照片,也不是他的簡介,更不是序,而是兩幅可愛的四格漫畫,展現了兩個場景下說錯話的後果,以及對這本書的一個自嘲。我大概翻了一下,它裏面一共有四十篇的短文,每篇短文前面都有一幅這樣的四格漫畫,目的是先讓讀者對該篇短文的內容有個大概的思路。我對這種做法表示新奇和滿意。

這四十篇小短文則用比較淺顯的語言寫就。“約會就是約會,就是要含情脈脈,吃喝點菜都是‘調情’的好機會。”“跟一個寡言的人共處一個小時,是會很沉悶,但跟一個喋喋不休的人共處十分鐘,應該你就會想掐死對方了。”裏面沒有一句學術性強的句子,也沒有什麼難懂的字眼,相反全是一些淺顯的道理,讓人一看就明白,而且基本上每個人都能接受。用常識去解釋技巧,總比用學術性思維去剖析場景要來得好很多,至少你的觀點能夠爲大部分人所接受,而且讓人看着很舒服。

看完一本書,竟不自覺地微笑,因爲它讓人感覺妙趣橫生之餘,講的又都是很淺顯的東西,卻有着十分深刻的意義,如果我們真的按照書上所說的那樣去說話和交際,不僅我們自己心裏會有滿足的感覺,而且我們身邊的人也會更加舒服。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23

我讀了美國作家羅伯特·羅素寫的《兔子坡》,大體內容講的是有一個叫兔子坡的地方,住着許許多多的小動物,,動物們都聽說有新人家要搬來了,整座小山要沸騰起來了,小兔子喬奇也告訴它老媽又一新人家要搬來了。

終於有一天,新的一家人搬來了,小動物們想他們要是莊稼人該多好啊。新來的人家對兔子坡的小動物們特別好,還周到的在車道入口處豎起了警示牌,看到小動物們的份上,小心開車,以免動物們遭受傷害,小動物對新來的人家非常滿意,新來的人家種的菜也和兔子坡的小動物們一起分享。他們的善良也讓小動物們感動,他們還救了落水的喬奇。可是後來爲了菜園裏的菜,小動物們與新人家產生了誤會但後來誤會解除了,兔子坡的小動物和新家人相處的更加友好了。兔子們還有其他的小動物生活的越來越幸福。

我們當然有理由相信會有這樣的美景。只要我們心中有愛,並讓這種愛旁及身邊每一個弱小生物,這世界上任何角落都會變成溫情之地,就像兔子坡一樣!

就讓我們這樣祝福,並從現在開始身體力行。

《兔子坡》讀後感400字作文

暑假裏,我讀了一本令我回味無窮的課外書——《兔子坡》。他就像一塊磁鐵,牢牢的吸住了我。每當我讀到既搞笑又精彩的地方時,我就會不由自主地被逗得哈哈大笑;每當我讀到驚險而又有趣的地方時,就不由自主地爲書中的每位人物捏了一把冷汗……

讀了這本書,我不得不提一下書中的“男一號”——小兔子喬奇,誰讓他是那麼的活潑可愛、善解人意又特別孝順老爸老媽呢!喬奇也是勇敢的,一次,他在去阿那達斯叔公家的途中,不幸被老獵犬逼入死亡溪,但他卻沒有泄氣。

當我讀到:“喬奇飛快地奔向溪邊,他飛躍的步子十分驚人,風在他向後的耳邊呼嘯而過,他挑了一個河岸高聳的地方,目測一下要跳躍的距離,便躍身而起。起跳是完美的,他把每條肌肉注滿力量做最後一次蹬踏,然後躍入空中。”時,我真爲喬奇捏了一把冷汗,因爲死亡溪有十八英尺寬,這對一隻兔子來說,是多麼寬呀!這使我想起了20xx年5月12日的紋川大地震,雖然它是那麼的強烈,但身在紋川的居民卻不顧自己的安危,誓死保護親人和朋友。那感人的畫面,無時無刻地感動着我們……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24

零零散散地開始接觸這本書,每次有興趣地讀那麼一小點, 有一種很親切樸實的美,文 字充滿了哲理和自然的純淨、安寧 。 ,睡前慢慢品讀,總是心神寧靜。喜歡這樣的文字 , 字字 句句沉穩地撞擊人胸腔中的柔軟。喜歡這樣的人,生活在那樣一個村莊裏的人。

在鋼鐵建築中生活久了,就忘記了土屋裏的純樸和快樂。淡淡的記憶,熟悉的風景,卻有着別樣的感情。其實不得不說作者是一個極其幸運的人,他的內心 對土地的感情絕對是真 誠的,然而也許正是這種對土地對鄉村的絕對真誠與信仰的原因,使他喪失了對土地對鄉村的批判性反思,沉湎於 “ 一個人的村莊 ” 裏不能自拔。他對一切生物與植物的想象性的讚美,讓人在感動之餘,也有一種懷疑:現實裏的鄉村也是這樣美麗嗎?但是像他一樣的還有多少 呢?在他的書中,我感受到的 是一股鄉村中的氣息隨着卷軸的開合撲面而來。在漫卷的黃土細細狗吠聲聲的背後,我還能聽到一個善於思考的靈魂在向我講述他對世間萬物的看法。在他的眼中,那狗、那牛、那馬、那驢,甚至是吸血的小蟲、一個直戳戳的榆木樁子也是有性有想的, 他不辭勞苦地爲黃沙樑裏的牲口們的一舉一動添上了註解, 也像是在爲自己的人生 記錄着些什麼、對讀者交代着些什麼。不老的黃沙樑裏記載着的不僅是一個人逝去的青春,也是一個人積累了許久的智慧。這一切,有的是作者這一輩子最難忘的記憶吧,那些最純真 的美好。

記得看寒風吹徹時,感觸挺深,總有一種心靈上受到很大震撼的感覺,觸動心底最柔軟的部分。寒風中有溫暖的氣息。他在用他的視角描寫一個鄉村,勾勒淳樸的鄉里氣息,刻畫樸 實的村裏生活,探索人、生命、自然之間的關係,用鄉里的人事物來映襯現實塵俗,諷刺人性的自大,批判人對其他生命的踐踏。看破紅塵對現實中熙攘人羣來去匆匆卻終究走不出一 輩子的悲憫。可能是我想的太多,可能這一切都不是這樣的吧……

是走或留、是喜或愁,一個人的村莊裏裝不下世界的全部。年復一年,落不盡的風沙殘酷的颳着,摸摸自己粗糙的臉龐,是這世界改變了我還是我改變了這世界?抑或是我們都在兜兜轉轉中忘了初衷,那麼大的一個圈子走下來仍舊停留在原地?沒有答案,本就不該有答 案,短暫的一生學不會世界上的一切道理。誰曾意氣風發地走出去,誰又曾猶猶豫豫的留了下來,誰曾想要擋住時間的流逝,誰的堅硬的心卻被鐮刀磨臼得長出了一道道柔軟的皺紋。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25

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提到的第一個人物就是太公望,太公望即姜太公。姜太公姓姜名尚,因其先祖曾經擔任四嶽之官,傳說在堯、舜時掌管四時,主持方岳巡守,輔佐夏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呂地,也有封於申的。封於呂的,隨封地姓呂,所以,身爲姜氏後人的姜太公又姓呂名尚。傳說姜太公出生後,家道並不好,已經衰敗,所以,爲了混口飯吃,他做過屠戶,賣過酒水,大半輩子處於渾渾噩噩,碌碌無爲的狀態。史書對此記敘也很簡單。

那麼,司馬遷爲何一提到姜太公便稱之爲太公望呢?原來,這與大家所熟知的“姜太公釣魚”的故事有關,司馬遷在《史記·齊太公世家》也有所記載。姜太公晚年垂釣於渭水,西伯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外出狩獵前讓人算了一卦,卦辭說“你這次出去狩獵,所獲獵物非龍非螭,非虎非熊,所得而是成就你霸業的輔臣。”於是西伯外出狩獵,果然在渭水河南岸遇到姜尚,經過一番交談,西伯很高興自己遇到了高人,就說:“自從我國先君太公就說:‘定有聖人來周,週會因此興旺。’說的就是您吧?我們太公盼望您已經很久了。”因此稱姜尚,即呂尚爲“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車而歸,尊爲太師。

對於姜太公遇文王,《史記》中還有其他法。

有一個說法是說他博聞多學,曾爲商紂王做事,因商紂王無道而離開,然後到各國遊說,結果懷才不遇,沒人聽他的治國之道,最終西歸於周西伯,爲西伯所用。

還有另一個說法是說姜太公是位隱於海濱的處士,周西伯被商紂王囚禁在羑里時,西伯之臣散宜生、閎夭久聞姜尚之名,就召請他。姜尚就言說道:“聽說西伯賢德,又一貫尊重關心老年人,何不前往?”此三人爲了營救西伯,尋找美女奇史記貨殖列傳讀後感1000字寶,獻給紂王,以贖取西伯。西伯因此得以被釋,返回周國。

雖然姜太公遇文王傳說各異,但都認爲他是文王武王之師。這幾個傳說,孰真孰假,不得而知。但是,後世的人們更喜歡姜太公釣魚這一說法,並賦予它更多的傳奇色彩。

不管怎麼說,姜太公遇文王,肯定有一番對話。對文王西伯來說,有個識才過程,對姜太公來說有個展示胸中韜略機會的過程。在古兵書《六韜》中可以讀到二人對治國之道和軍事韜略的精彩對話。儘管不少後人對《六韜》是否爲姜太公所作提出不少質疑,但在歷史上,姜太公輔佐周文王、周武王,爲建周室王朝立下天大之功是不爭事實,而且在《史記·齊太公世家》也較爲記載了他輔佐文王、武王的幾件大事,其中最爲著名的就是通過“牧野之戰”,幫助武王伐紂,建立了周王朝。

在殷朝紂王時期,西周建立之前,大小諸侯便有八百餘個,周在文王西伯初期還是個不算出名的諸侯國,所以,姜太公何來雄才大略,不管是《呂氏春秋》,還是司馬遷的《史記》,都未做詳細敘述,這也就難怪對武王伐紂以前的歷史記載語焉不詳,多爲傳說了。

姜太公因其大功而被封於齊地營丘,爲齊國開國君王。爲此,《齊太公世家》記載道:

“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爲大國。”

由此可知,姜太公爲齊王,定都營丘,在政治上“修政,因其俗,簡其禮。”即根據當地風俗,簡化了繁瑣的舊禮制,來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在經濟上“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結果是“而人民多歸齊,齊爲大國。”

在《貨殖列傳》則進一步詳載到:

“故太公望封與營丘,地瀉滷,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繦至而輻輳,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

也就是說,姜太公被封於營丘,當上齊國國君,看到所封之地是鹽鹼地,不能生產什麼糧食,人口稀少而又窮困,他因地制宜,勸女人們紡織刺繡,極盡工藝技巧,同時讓人們販運魚鹽增加收入。正是因爲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充分發揮了人與地域的獨特優勢,各國的人財物都彙集到齊國,“繦至而輻輳”,結果齊國一派繁榮:“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26

讀了《福爾摩斯探案集》這本書我的感受是:福爾摩斯是個很聰明的人,他可以從一些看似沒用的事物中得到一些信息,或是從一件小的事情中找出重要的線索。正是因爲他如此的機智,所以有些別人都破不了的案子他都能破。他不但這樣,他還留心觀察周邊的事物,往往從人或人的衣物上得到那個人的很多信息他這種留心觀察周邊事物和仔細觀察物體的習慣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他還有一種堅持不懈的精神,他遇到困難還很冷靜,有時他找不到線索時,會很冷靜,頭腦很清醒,他會不斷地去尋找新的線索,他的這種精神,是我們一個很好的目標,我們做事時也要像他那樣,很冷靜,福爾摩斯真是我們的好榜樣啊!

他在破案時,和別人的思路不一樣,一般人是光靠顯而易見的線索破案,而福爾摩斯破案時就算只有一條有用的線索,其他的線索都沒什麼用,他也會靠行動或猜測來引出表面不透露的線索,如果他沒有這個特長,他就沒有這麼強的破案能力了。

福爾摩斯的種.種精神和習慣我們都要向他學習,他的思維能力都是鍛煉出來的,他還敢大膽地猜想,他破的案絕大部分的榮譽都讓給了警方,這又說明了福爾摩斯一點兒都不自私,福爾摩斯真是了不起啊!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27

起初,我在書架上翻開這本書是因爲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擁抱小熊就是擁抱幸福。因爲這句溫暖的話,我毫不猶豫的把它買了下來。

這個故事很長很溫暖也很讓人感動,主要講了女孩小念因爲爸爸去世了變得自閉不愛說話,被好多同學變本加厲的欺負,還給她戴上了“啞巴”的帽子。小念沒有朋友,只能深深的陷入了幻想世界,她每天都幻想有一隻泰迪熊陪着她生活,跟他說話。 而災難卻又一次降臨到了這個不大的小女孩身上,小念出了車禍,泰迪熊在她的幻想世界裏也永遠永遠的消失了……小念又在醫院裏認識了林醫生和好朋友霍雨欣,林醫生送給了小念一隻新的泰迪熊並告訴她:“等你長大了,你會擁有很多很多的泰迪熊,也會擁有很多很多的幸福。” 生活終於平靜了下來,過了一段時間,一個消息猶如晴天霹靂一般讓小念深受打擊,小念的媽媽被查出了癌症,只能小念來支撐着這個家,爲了給媽媽治病,他白天要在學校努力學習,晚上還要去打工,回家照顧病危的媽媽。可是後來,媽媽的病情惡化,也永遠的離開了小念。爸爸媽媽走了……同學對他的嘲諷……壓得他喘不過氣……這是普通的孩子無法承受的一個範圍。她不能哭泣,只能堅強起來。故事結局的時候,在外國的朋友霍雨欣給小念寄來了一大盒子的小熊五顏六色,好多好多……是的,沒錯,正像林醫生所說的那樣,小念擁有了很多小熊,也擁有了很多的幸福。林醫生真是個偉大的預言家。又或許,是小念的堅強打動了天使。

讀完這個故事,我的嘴角不由得也向上揚起,也替小念這個不幸的女生開心,我懂得了,無論你有什麼缺陷,上天給你製造了多大的困難,也不能輕易放棄,不能自甘墮落,要站起來,堅強起來。去打倒一切。就如同那句話:上帝爲你關上一扇門,同時也會爲你打開一扇窗。經歷了那麼多困難,結局總是美好的,奇蹟總會發生的,幸福總是會到來的。同學們,讓我們也去尋找幸福的小熊吧!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28

我有一本動物小說大王沈石溪寫的《最後一頭戰象》,這本書很好看,下面我給大家講一下主要內容。

解放前的西雙版納,傣族的領主叫召片領,他曾經有一支象兵,象兵就是騎在象背上作戰的軍隊,戰象可以用象鼻子劈敵,用象蹄踩敵。一九四三年日軍侵佔了緬甸鐵蹄跨進了和緬甸一江之隔的西雙版納的陲重鎮打洛。

象兵在洛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鬼子在打洛扔下了七十多具屍體,我方八十多頭戰象全部中彈倒地,戰鬥結束後,大家在江邊挖了一個長寬各二十米的巨坑,把陣亡的戰象隆重埋葬了,還在坑上立了一塊碑:百家冢。

在搬運屍體時,意外發現有一頭還活着,村民很高興,把他養了起來,它在寨子裏向東家要串香蕉,到西家喝筒泉水。慢慢地戰象衰老了,當了多的的象奴知道找它最後的歸宿了,它看到了象鞍,眠裏淚光閃閃,像是見到了久別重逢的老朋友,它繞着寨子走了三圈,對救活它收留它並養活它二十六年的寨子表達 一種戀戀不捨的心情。它到百象冢挖一個洞躺在百象冢的坑裏合上了眼睛。

它死了,它沒有到遙遠的神祕的祖宗留下的象冢去,它在百象冢挖了個坑,和曾經並肩戰鬥過的同伴葬在了一起。作爲一頭老戰象,它找到了最好的歸宿。

戰象是一種有情感,有靈性的動物,它是人類的朋友。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29

最近,我觀看了一部愛國影片——《小兵張嘎》,讓我感觸頗深。這部影片主要講述了在一個小村莊,小孩張嘎帶領幾個同齡夥伴爲了保衛祖國,如何機智、勇敢地與日本鬼子進行戰爭的事。

通過觀看這部影片讓我感受到了在當時的戰亂年代,幾個十一、二歲的小孩能夠爲了自己的祖國會不顧個人安危,參加到抗日戰爭的隊伍中。我們現在多幸福啊!天天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有辛勤的園丁教我們學習知識,教我們學做人,雖然我們現在不需要冒着生命危險來保衛我們的祖國,但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是他們當時的流血犧牲換來的。我們生活在這樣的幸福年代還有什麼不應該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要想建設我們的祖國不是嘴上說說而已,應該拿出行動來。我們現在主要任務就是好好學習,掌握過硬的本領,將來纔有能力建設我們的祖國。以前我特別貪玩,認爲別人都能夠養活自己,難道我長大了會養不活自己。看了這部影片之後,我認爲我以前的想法太不應該了。從現在開始,我一定會好好學習,掌握真正的本領,將來纔有能力建設我們的祖國。

我也真心的希望同學能夠把握現在的美好時光,學好知識,學會做人。長大後才能使我們的祖國更加強大,才能保證我們中國人不再受到外國人的欺負。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30

這個學期我讀了許多書,有《洋蔥頭歷險記》、《大草原上的小老鼠》、《女孩子必讀得公主故事大全集》……有一本我酷愛的書,它叫《封神演義》,是媽媽在書店裏給我買的。

封神演義共有四十個故事,我最喜歡的是第二十五個故事《冰凍岐山》。故事是說魯雄帶領商朝大軍來進攻西岐,像是人馬很多。姜子牙帶領西岐軍士駐紮在山上,魯雄在山下,天氣很熱,而在山頂上的姜子牙,卻不擔心。山上燥熱、水少、樹少,難道不怕熱死渴死?第二天,姜子牙又叫徒弟武吉在後營築起一座土臺,在遠不算什麼,後面更奇特,又把棉襖、斗笠發給每個士兵。大家嘀咕到:這樣熱的天,我們穿這麼厚不怕把我們熱死嗎?我也是這樣想,是不是姜子牙腦子壞了嗎?晚上姜子牙登上土臺,開始做法,頓時狂風大作,一連四天大風,到了第五天開始下雪,大雪下了整整一天,山下的魯雄的士兵光只有甲衣,叫苦連天。就這樣,姜子牙把魯雄等人送上了天。

姜子牙爲什麼會有這麼多的智慧呢?因爲他從小勤奮好學,善於思考,喜歡讀書,所以有這麼多的智慧。他愛學習和勤於動腦筋的優點值得我學習,我應該寫好我的作業,多讀書,多背書,做到最好的自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