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傷逝讀書感想(精選1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17W

魯迅傷逝讀書感想 篇1

《傷逝》是魯迅唯一一篇以青年男女戀愛和婚姻爲題材的作品,它講述了一個醒者與未醒者的悲哀故事,全文描寫得細膩、細心、細事無非,尤其結尾那句“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進第一步去,我要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說謊做我的前導……”更是提綱挈領、發人深思。

魯迅傷逝讀書感想(精選14篇)

在《傷逝》描述的故事裏,涓生是醒者,他雖然不致於象“狂人”那樣受衆多不醒者的排斥和貶損,但他也同樣有“狂人”般醒者的痛苦。子君是個未醒者的代表,“阿隨”雖然是子君的寵物狗,但它是子君未醒的象徵,老觀念不就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嗎?所以,做爲醒者爲未醒者療救病痛,自然不可能“真話”就有效果的,有時適得其反。這樣,也就不難理解在小說《傷逝》中的結尾了。魯迅先生通過涓生的手記說:“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他還沒說的話是:愛情如果不時時更新、生長和創造,那就必定“傷逝”。聽說魯迅先生寫這篇小說的時候,正是和他的學生許廣平結合的時候,這在某種意義來講,小說對社會、對先生、對許廣平都是個警示。

魯迅說過,“女人幸福生活的最大敵人是無聊~”事實上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幽默大方、自信陽光、身體健康、相貌堂堂的男生,但這些優點在缺乏物質基礎的支撐下顯得那麼無辜無助和無力~確實,“沒有房子,我讓愛情住在哪裏?沒有車子,生活又如何運轉?”生活的現實讓大多女孩在選擇對象時不得不把男方的物質基礎放在首位,但從《傷逝》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如果過分依賴男人,那便會使自己走向脆弱……

其實找對象就和炒股一樣,必須分散投資,決不能孤注一擲,而且選擇的類型要多樣化,不能只關注“基本面”好的績優股,或者急功近利地做“短線”,最好能今天買,明天就漲停;所謂“長線是金”,有時候找對一直潛力股將來可能獲得的收益會遠遠超乎想像!

如果把女人的相貌、身材、個性、人品等綜合起來用數字來表示其水準的話,那找一個60分左右的對我而言可能就是“實惠”,而70分左右的則是“現實”,80分左右的叫“理想”,85分以上的,就是“夢幻”了~

我這一生都在追求“理想”,但或許最後還是不得不面對“現實”吧。

魯迅傷逝讀書感想 篇2

傷逝是我看過的魯迅作品裏,最平緩和娓娓道來的一部唯美的小說,如果不是註名是魯迅所著,我甚至看不出是他老人家的作品,沒了憤慨,沒了譏諷,只有平靜而舒緩地給你講述一個關於愛情與婚姻的故事,真的很不象他老人家的風格,他又在給我們怎樣的啓示?

子君,一個對愛情和婚姻充滿期待的女子,在生活的煩瑣下,終於成爲一個斤斤計較的小女人。其實,這麼多年過去,我們每個結婚的女人身上哪個能沒有子君的影子,誰還會整日地沉浸在愛情的甜蜜裏?我們是不用再爲生活的艱難去豢養幾隻雞,也不必和鄰居的無知女人比這比那。但是我們仍然延續着子君的好多做法,我們自結婚後,是不是從追求精神的愉悅,到更多的追求物質上的豐盈,一旦,老公無力滿足我們的奢求時,也會不停的抱怨。

子君和涓生愛情是唯美的,如果誰想要把這唯美的愛情原封不動地移植到婚姻裏,則是缺乏理性的,而子君就是這樣一個不切實際的女人。哪個丈夫能允許自己每天單腿下跪地對自己淚水盈盈地求愛?她對愛情的盲目純真,一開始就奠定了她的悲劇色彩。

我不想在這裏過多的埋怨涓生,作爲一個現代的女性,一定要吸取子君的好些不切實際的天真想法,把愛情和婚姻分割開來,不要對婚姻的日子期望過高,平平淡淡纔是真,刻意製造出的那些浪漫也不是真的浪漫,婚姻的雙方是彼此信賴而又互相尊重,這些就足夠了,誰也別試圖以愛的名義改造對方,如果你仍癡迷不悟,那你離着傷逝也就不遠了。

魯迅傷逝讀書感想 篇3

她的皮鞋高底尖觸着磚路,發出清響,於是他驟然生動起來。她會帶來半枯的槐樹的新葉,她會帶來紫白的藤花……這一切濃密的愛意都是要慢慢溢出來的羞澀呀!

“莫非她翻車了麼?莫非她被電車撞傷了麼?……”涓生的思念被子君牽扯着,是極度的害怕失去讓這年輕的腦袋裝滿了恐懼。只有子君安然無恙出現在他面前,他的心才得以恢復平靜。

那比涓生更透徹,更堅強的衝破封建舊枷鎖的思想——“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一遍又一遍迴響在他的耳邊。這是他們長期沉默對視,對視之後的歡聲交談所產生的共鳴。純真的愛戀就以一次純真的告白開始了……

子君那時是大膽而不顧一切的,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灼灼注目下,她依舊鎮靜地緩緩前行,坦然如入無人之境。他們大膽地同居了,爲着他們所預見的新時代的曙光。和熟人了斷來往,和叔子切斷干係,不理會“雪花膏”之類,與油雞們,阿隨在院子裏開始嶄新的生活。一切似乎趨於穩定。

然而他們之間突破了隔膜的瞭解讓涓生覺着新生了一層隔膜。

生活依舊繼續,生活卻也開始磨滅,一點點磨滅他們鑄造的小幸福。導火索便是局裏寄來的一封信。雪花膏的添油加醋促成了涓生的失業,失業帶來了涓生的害怕和恐慌。“那算什麼。哼,我們幹新的。我們……”即便過分勞累的子君表現了毫不在乎的語氣,可是涓生自己也體會到了,他們倆都受到了打擊。“人們真是可笑的動物,一點極微末的小事情,也會受很深的影響。”涓生那時在心底竊竊嘲笑子君,他自己又何嘗不是呢?

他反覆對自己說他這隻禽鳥總要脫出牢籠,在新的開闊的天空中翱翔,趁他還未忘卻他的翅子的扇動。

子君勞累,子君也越來越冷寂。可是在那個年代,她拋棄了自己的家庭,跟隨涓生,如今又遭受這樣的打擊,誰能沒有情緒上的波動?她也每天只能在油雞,阿隨,飯菜之間來回。涓生選擇了逃避,逃避“叭兒狗和油雞之間”的位置,逃避子君每日催他吃的相對無言的飯菜,逃去圖書館,去感受“沒有熱氣的火爐的溫度”,去進行他的翻譯工作。阿隨也被他丟棄,日子清淨了麼?不,磨滅剛進入高潮。

他告訴自己:他快要將人生的意義全盤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活着,愛才有所附麗。

他們幸福的小家成了他心中冰冷冷的地,子君對他溫情的眼神增加了他的苦痛,他覺着是子君槌着他的衣角,成爲他前進的累贅。他知道,自己已經不愛子君了。

在子君勇敢的追問下,他終於說出了!“是的,人是不該虛僞的。我老實說吧:因爲,因爲我已經不愛你了!但這於你倒好得多,因爲你更可以毫無掛念地做事……”於是,他就這麼把子君丟棄在黑暗的角落裏,決心一個人獨自前行了。他認爲的子君可以“毫無掛念地做事”真是太荒謬了!子君,只是一個弱女子,除了在家裏和官太太爲油雞的事暗鬥,除了在家料理家務,她還能去哪,找到自己謀生的出路?

然而子君還是默然離去,隻言片語都未留下,只是將自己的全部財產,放在了茶桌上,用手絹穩妥包好的僅有的財富,全數交付涓生。

子君死了,不知何時死的,不知怎麼死的,不知死在哪裏……

涓生連懺悔都是讓人憎恨不已,他決意如果重來,他將選擇永遠欺騙子君,讓遺忘和謊言做他的前導。他將騙子君,自己還愛她。可是,這樣的謊言,實在更是殘忍不已。

我無法理解涓生這樣的人。既是最初有帶領子君逃出封建枷鎖的勇氣,卻讓這勇氣被生活所泯滅。他們曾經的純真的愛被生活物質的缺乏烙上不乾淨的印子,真是可笑。

半枯的老槐樹還在,紫藤花也還在,可是生機不在,愛情不在,昔人不在……

魯迅傷逝讀書感想 篇4

昨天看了《傷逝》,有點悵然。記得大一戀愛時,高中老師說我們是涓生和子君,小資產階級的理想與脆弱,經不起生活的考驗。他說子君養小雞當寵物,後來還是殺掉吃肉。我那時並沒有在意他說的話。

國中時代讀魯迅,有點反感。不過我和鄰座最喜歡《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一句話:“倘若按住它的脊樑,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來。”這是斑蝥。那時前面坐了一個很瘦的男生,眼睛大大的,腦袋也大,脊背總是彎着,而且,經常放屁。記得我不時拍打他瘦削突出的脊背,喊他的名字,只聽得“噗”,他轉過身來。於是我們給他起名爲“斑蝥”,這個綽號用了三年。那時我和一個叫明玉的女生特別好,她長得很漂亮,皮膚很白,但是汗毛比較重,於是我們叫她“monkey”,後來上歷史課,學到蘇聯文學史,她靈機一動給斑蝥起了個俄國名字爲“斑斯夫斑蝥斯基”。斑蝥氣了,轉過身來惡狠狠地說:“明玉就叫‘毛斯毛夫斯基毛斯毛’”!

後來到了高中,我有一陣子特別迷魯迅,覺得他簡直就是我最崇拜的作家,那時看他的文章,覺得特別好,尤其是心理描寫,最喜歡他的《狂人日記》。當時覺得那個狂人的心理他怎麼就能描摹得那麼真切呢?難道他親身經歷過?而我,之所以覺得《狂》很好,是因爲那時心裏狀態很糟糕,看着魯迅的描寫,好像被人看穿了一般……

不過,我那時仍然覺得他的文字欠佳,沒有許多文學家那樣的靈性和氣勢。後來看了他寫的《明天》,其中阿五幫單四嫂抱孩子那一段描寫,仍是心理的,真是太準確了,魯迅想必很細心敏感的,不然不會如此。

傷逝的結構是很別緻的,沒有一點斧鑿的痕跡,就像一個人在面前細細絮絮地訴說,懺悔,還不時抹眼淚。我才發現魯迅的文字是極好,他本來是學理,學理的人寫文章就是這樣,不瀟灑浪漫,但是嚴謹準確,說他的文鋒犀利,除了思想以外,文筆也是如手術刀一樣利落精確。你不瞭解這個涓生,但是從他的話語中,可以逐漸把握他的性格,他眼中的子君也很真切。彷彿他倆是你隔壁的鄰居,你見證了他們因爲愛情走到一起,聽到他們的小雞和房東太太的雞們混在一起喳喳叫,看到他們的“阿隨”棲息和瘦弱地喘氣,後來被主人用黑布一矇頭,推進一個不很深的土炕……這一切都是變化着的,由愛情到後來不愛了。

魯迅說愛情第一要生活,沒有生活愛情也會磨滅。他說的話我信的,於是想自己當初是否就如子君。

而我現在,讀到《傷逝》裏“愛情是需要時常更新的”,才發現自己以前認爲只要不被破壞,就一直完好。是錯了,不進則退,沒有永恆。

克氏說,人們愛的時候,多是用頭腦而不是心。人的頭腦太發達,進化了心靈的真純,有時人是在用心愛,但也不再是最初的無私。人們付出愛,是爲了得到愛情,人們渴望愛情,其實是在渴望被愛。那麼多人感嘆找不到真愛,真愛不住在他們心中,因爲他們不夠真,也沒有去愛。

想必魯迅是很懂得愛的,才能寫出《傷逝》,逝去,即是漸漸地消失。如影隨形的愛情,慢慢遊走,自私的人不要只會悲傷。

魯迅傷逝讀書感想 篇5

《傷逝》是魯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說,也可以說是唯一一部以愛情爲主題的小說。它所講述的是兩個覺醒的知識分子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故事。作爲魯迅的唯一愛情小說,卻以涓生和子君他們愛情的破裂爲結局,可以說是一個悲劇。

讀着它,讀出青春逝去的可傷,愛情逝去的可傷,戀人不再純真的可傷。

有愛情的子君是勇敢的。期待浪漫,但無法面對艱苦和瑣碎的生活,當她的目光僅僅侷限於小家庭凝固的安寧與幸福,她成了折翅的飛鳥,面目逐漸庸俗,浪漫也終於難以爲繼,而且終於變成了涓生的包袱。

我很悲憫子君,愛她的天真癡情,純潔無邪,但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愛情可以輸掉,但我們不能輸了自己。

熱切的愛和踏實的生活。珍愛自己,任何時候都不是錯誤。

魯迅傷逝讀書感想 篇6

基督山伯爵將他所經歷的一切凝聚成了看似簡單而又分量十足的五個字——等待和希望。這應該也是大仲馬爲人處世的一個主要觀點,很喜歡這個故事的波瀾起伏,雖然篇幅很長,卻讀來愛不釋手,很是急於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樣的情節轉變。這跟讀同樣是大鉅作的《大衛·科波菲爾》是不一樣的感覺,因爲個人覺得《基督山伯爵》更具奇幻色彩,有一種帶着讀者一起去探險的意味,其耐讀趣味卻跟狄更斯的另一部作品《雙城記》有的一拼,同樣是失去自由身被無情的監獄關押了十餘載,以致於我到現在都很難去想象一個人長時間面對幽閉的話,他的精神世界得經受多大的摧殘。

《雙城記》裏的瑪奈特醫生面對十八年的冤獄,最後選擇了接納仇家的子孫後代成爲其女婿,而《基督山伯爵》裏的唐泰斯面對十四年的黑暗,既藉助上帝名義做到了替天除惡,也替人世伸張了正義。我相信他們在面對陷害自己的仇家時,良心上是受到了極大考驗的,雖然他們的復仇心切,可人性終究是講感情的,不然醫生也不至於成全女兒的幸福,唐泰斯就更不至於放唐格拉一條生命了。只是這一切都給當事人帶來了無比的痛苦,今天我還在隨心所欲的呼吸着新鮮空氣,明天我就不明所以的失去了自由,而這又該向誰討一個解釋呢,這其中沒有強烈的求生欲是很難存活下去的。

在這個故事中,那三個害人的人渣都沒落得好下場,一死一瘋、還有一個破產到落荒而逃,而這也是基督山伯爵出於同情而放了一條生路。其實,整個事件的起因很簡單,都只是出於自私而迫害了這個無辜的青年,費爾南是爲了得到一個女人的愛,唐格拉是爲了得到一個船長的地位,維爾福更是爲了確保自己的前途。當然,也別落下了鄰居卡德羅斯的見死不救,他的懦弱更是釀成這場悲劇的幫兇,可他卻非但不安於最後唐泰斯的報答,更是讓自己與勞役犯爲伍,並因此葬命於同伴之手。而這其中的命運弄人,又能怨得了誰呢?除了梅塞苔絲,他們誰也沒有認出帶着面具的基督山伯爵,又或者他們根本就沒預料過唐泰斯還會活着吧。

其實,與其說是唐泰斯預謀了這場復仇,倒不如說是這些罪犯自己把不堪的往事全都抖摟出來了,而唐泰斯只是像個魔術師一樣稍加點撥了一下,便讓他們的本性暴露無遺。不管唐泰斯是化名爲基督山伯爵、水手巴森,還是布佐尼長老和威瑪勳爵,他們全都是視而不見,只爲自我的利益所奔馳着。可事情的發生偏偏就都那麼趕巧,是他收養了被買賣的將軍女兒埃黛,是他引領貝內代多進入了上流社會,是他讓維爾福夫人認識了毒物學......我可以很肯定的說,基督山伯爵不是先知,他只是洞察了人性的弱點,知道人渣總是慾求不滿死性難改,而他只需稍加偵探,便有利於復仇的把柄和縫隙主動送入門來。所以善惡自有時機來報答。

另外,唐泰斯的命運之所以能得以改變,還得歸功於他那位獄中的好友法利亞長老。沒有他的存在,我相信這樣的復仇計劃實施起來難度係數還是挺大的,因爲很多的計謀都需要得到金錢的支撐,至少在巴黎沒有如此的奢侈揮霍是吸引不了外界關注,並順利躋身於上流社會的。當然長老不僅給他提供了一個寶庫,更傳授了他淵博的學識,這算是在獄中一段美好的友誼時光,而長老的辭世更給他造就了一個脫身的機會。以致於十年後唐泰斯再回到伊夫堡時,當他再次回到法利亞長老的黑牢時,心中唯有數不盡的感激之情。是的,是這位老人像慈父般給了他生的希望,讓他在絕望的黑牢中繼續堅持着無盡的等待。

大仲馬寫這本著作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可他對人物的刻畫卻是很仔細的,不僅有複雜的人際交織的大網,更有對細節描寫的深入。在這裏,作者更像大千世界的一個旁觀者,他能讀懂每一個細微動作的變化,暫且不提他對基督山伯爵每一個眼神跟臉部變化的解讀,光是寫努瓦基耶這個只能通過眼睛來彰顯生命力的癱瘓老人,就夠我們好好品析一番了。通過這雙眼睛的轉變,我們能讀到在努瓦基耶身上愛憎分明的感情有多強烈,也能讀到老人的意志力到底有多頑強不屈,更能讀到他對外界的是非有多剛正不阿.......而瓦朗蒂娜也是通過這雙眼睛讀懂了爺爺對她的厚愛,雖然家門慘遭不幸,可只要這雙眼睛給予她支持的力量,她就會一直幸福的生活下去。而這,也很好的詮釋並讓我相信了,眼睛是人類的心靈。

最後的結尾在我讀來,不免有一絲驚奇,唐泰斯選擇了跟埃黛一起遠走天涯,而梅塞苔絲則選擇了隱居。其實這樣的安排也是合乎事態常規的,畢竟二十四年的經歷不能全當往事隨風消逝了,總是會在人心中留下痕跡的,所謂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或許就是這個理吧。當再次回到馬賽那個熟悉的地方,卻已不見情竇初開時的美好了,那個在夕陽下相伴隨行的愛人也只是停留在記憶最深處。當然,馬克西米利安是幸福,並不是說他得到了唐泰斯的慷慨饋贈,而是他在爲愛奮不顧身後還能再次擁抱到愛情。在這裏,大仲馬揭示了金錢的重要性,卻也借摩萊爾的經歷告訴了我們,除金錢之外還有其他的美好值得去追求。

感覺寫了這麼多,還是點明不出故事的經歷曲折有多具有吸引力,還是得靠自己有耐心去讀了才知道吧。基督山伯爵就像一個神話了的人物,他每一次準確無誤的預見性都會讓你拍手叫絕,至此我都不知道他到底是如何解救出瓦朗蒂娜的,或許這也算一個懸念,留給我們讀者自行去揣摩他那智慧的大腦吧。總之,他的經歷讓人不禁啞然,而他的堅定更讓人不容置疑。在最後寫給馬克西米利安的那封信裏,更是彰顯了他爲人處世的一個態度,這是值得我們去銘記並學習的——等待和希望!耐心的等待加之希望帶來的動力,必然能迎來黎明的曙光。

魯迅傷逝讀書感想 篇7

之前一直在猶豫要不要買這本書的。一般來說,我不愛買那些暢銷榜名單上的書,因爲覺得無趣,過於通俗。對於書,有時還是很挑剔的。書架裏擺着一層專屬於青春文學系列的書,那是我中學時期的取向,如今默默地擺在書架裏,於我,代表着一個時代的結束,因爲我應該不會再去看了。也不愛看外國翻譯過來的小說,很簡單,因爲英文翻譯成中文以後,那些文字和語言顯得如此枯燥與空白,就好像菜裏沒有了鹽。我也很討厭各種怎麼都記不住的英文名,這讓我無法搞懂人物關係和劇情的發展。所以說,《島上書店》這本書是我多年以後,讀的第一本外國小說。

起先是在舅舅那裏借來看的,便籤夾在書的後篇部分,不知道他是沒有看完,還是因爲知道了結局不願看完而停留了在那裏。當我讀完整本後,我後悔了,停在便籤所在的位置就好。很巧,便籤所夾位置的後部分,男主人公A.J患上了癌症並死去了,曾經有過幸福的女主人公最後離開了島上書店,可以說是悲劇。而之前的部分,說的正是A.J在經歷事業中落與喪妻之痛的人生低谷後所得的幸福,來之不易的幸福,那是喜劇。

至少我會認爲結局會像韓劇裏的主人公一樣皆大歡喜,大家都找到了各自的幸福,永遠地並美好地生活了在一起,看來作者沒看過韓劇。也許也正是因爲這樣的結局,島上書店纔有了真正的意義。在女主人公和孩子都離去了以後,在大家紛紛擔心書店何去何從的時候,警官和他的後妻,也就是男主人公的前妻姐,最終接手了這個島上書店。

也許島上書店的意義就在於無論如何,島上一定要有書店,無論主人是誰,島上書店一定要存在下去。爲什麼?因爲島上書店是一個充滿了愛和產生愛的地方!有書店的存在,愛就會一直存在下去,對,就是這樣子的。

讀這本書的時間花得有些長,沒有囫圇吞棗般地看完,看得有些慢,幾乎都把每句話很認真地看了一遍,甚至會翻到前面的部分看一遍,就剩沒有做標註了,因爲我不喜歡在書上畫。很多話都寫得特別暖心,看着看着就會覺得有一雙大手突然間把你的心捂熱了,溫暖無比。有一句話我特別喜歡:想了解一個人,你只需要問一個問題——你最喜歡哪本書?很有道理的樣子,然後我把這句話發到了朋友圈裏,各式各樣的回覆,但是很準!書裏總是有許多點會莫名讓我特別興奮,比如,每一章節就像個短篇小說一樣組成一整部長篇小說,恰巧男主人公很喜歡短篇小說;裏面的每一個人都像是主角一樣,哪怕是生活糟糕透了,幸福還是會降臨的;書裏的每句話都好像心靈雞湯一樣,暖暖的,蠻有道理的。

我很喜歡阿米莉亞,男主人公A.J的最後一個妻子,如果可以的話,很想和她做個朋友。隱隱約約中,我在阿米莉亞身上看到了作者,也可能作者就是原型,是我看到作者的相片以後發現的。阿米莉亞對書的熱愛與挑剔,讓我看到了另一個自己。無論是對書還是音樂,我都很挑剔,只要是我喜歡的,不管是什麼途徑,我一定要找到。很多人總是說我爲什麼成天買這麼的書,很簡單,對我而言,沒有什麼比書更爲值錢,哪怕不吃飯也要省下錢來買書,這就是我。我也更加堅定了,沒有什麼比興趣相投更爲重要的,就像阿米莉亞和A.J,哪怕初次見面很糟糕,沒有什麼所謂的一見鍾情。我不相信這些東西的,我相信:人與書是一樣的,要讀下去,纔會更瞭解。

終於明白爲什麼這書會在暢銷榜單裏了,也明白爲什麼這麼多人會喜歡上這本書。讀完,一直在回味着書中的每一個細節,如果做心電圖的話,可能會看到我的心臟像波浪一樣跳動着。"沒有誰是一座孤島,每本書都是一個世界。"書,永遠不會過時。

魯迅傷逝讀書感想 篇8

對譚旭東老師的作品,我並不陌生。

我的書架上至少有20本他的書籍,這些書都是從去年12月開始“上架”的,有我自己從網上購買的,也有譚老師贈送的,像《尋找批評的空間》《我的書生活》《重繪中國文學地圖》《夏天的水果夢》《夢裏的花田》、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樂享慢讀”系列4本、黑龍江少兒出版社出版的童話集系列4本,還有《親子睡前微童話100篇》2本,以及《享受親子閱讀的快樂》和《讓書香潤澤童心》等。我也正是從這些書籍中,從譚老師的文字裏,從和譚老師的微博互動中,慢慢地認識他,慢慢地瞭解他。都說“文如其人”,這話一點兒不假,從他的字字句句中,從他的每篇作品中,我幾乎都能讀到他的勤奮、執着、謙遜、質樸,還能讀到這個社會極其欠缺的大愛之心。

從微薄上看到譚老師的新著《做智慧父親》即將出版的消息,內心還是很期待的。期待新書早日上架,可以先下手爲強,一睹爲快。可好事總是青睞我,在本書的責任編輯@親子教育孫運宋/老師的新書有獎轉發中,我有幸得獎了。昨天中午,收到了有譚老師親筆簽名的新著《做智慧父親》, 我開始了“飢餓的人撲在麪包上”的讀書生活,今天全部讀完。現把一些讀後的感受整理出來,和愛書的朋友,愛親子教育的朋友一起分享,不到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做智慧父親》是譚旭東老師的最新力作,是一本兒童智商情商培養家教的隨筆。雖然是隨筆,但在書本的裝幀設計上、內容選擇安排上一點兒都不隨便,而是極其用心的。

《做智慧父親》全書共分八輯,共有76篇文章,從建立孩子的自信、自尊、愛心、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和習慣、培養孩子的藝術特長、倡導寬容有愛的家風等各方面,記錄了譚老師和孩子一起成長的點點滴滴,闡述了譚老師的感受和感悟。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每輯、每篇文章的開始都有一段“旭東教育微論”,而且這些微論都是譚老師在教育和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精華,讀起來即給力,又接地氣,給人以啓發,給人以引導,這或許也是本書的創意之一。

首篇《和女兒剪窗花》的微論中,有一句“成年人都以爲是自己陪伴了孩子,是自己引領了孩子,其實,孩子也陪伴了成年人,引領了成年人。”讀到這些,很自然地引起我的心靈共鳴,雖然我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父親,但在陪伴女兒成長的十幾年中,我也有類似的感受,我也曾在博客裏發表過《到底是我教育了女兒,還是女兒教育了我》的文章。事實證明,譚老師的“孩子也陪伴了成年人,引領了成年人”的微論是多麼精闢,因爲女兒不但陪伴了我,引導了我,而且還改變了我,讓我從一個不愛讀書的爸爸變成了喜歡讀書的爸爸,變成了一個喜歡寫作的爸爸。

在《相信孩子是一塊玉石》的微論中,譚老師說到“學習成績不是唯一的標尺,考上大學也未必成功!自信、勤奮、執着、有愛、敢於創造,纔是做人的基本品格。”玉石是寶貝,但也是石頭,如何把一塊似玉似石的石頭雕琢成玉器,這是需要智慧和耐心的。“玉不琢不成器”,既要琢又要磨,其實就是智慧和耐心的結晶。

《讓孩子適應自己的角色》的微論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長普遍有這種心態,都喜歡走捷徑,都希望有一個直接的模式或者方案,能夠讓孩子一點也沒有走樣地完成成長,變成他們理想中的有出息的孩子。其實,無論是教育家,還是普通的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都是從零起步的,都屬於白手起家。沒有萬能的方案,只有愛心和耐心最可靠。

簡短的語言,道出了教育普遍存在的現象,剖析了家長們的捷徑心理,總結出了親子教育的真諦。也就是講,如果家長們真要尋求親子教育的方法的話,那愛心和耐心就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不是方法的、而又勝似方法的方法。

在《父愛給孩子安全感》的微論中,譚老師不但提醒家長要從八個方面注意孩子的心靈健康,而且還警示家長說“任何成功都彌補不了家庭教育的失敗。”

這個警示是多麼的及時,在這個物慾橫流的年代,有多少人完全不管孩子、不顧孩子,在拼命地在追求金錢、忙着購買洋房豪車、忙着燈紅酒綠,總以爲物質的充裕就是成功的標誌。殊不知,成功是人格和財富的雙重豐滿,土豪金只是一個表象,它永遠無法掩蓋內心的貧瘠和人格的缺陷。

《做女兒愛吃的紅燒排骨》中,說“一個合格的父親,並不只是會掙錢,他還會生活,也會工作,更會陪伴孩子。”看看我們身邊的家長,有多少父親能做到呢?如果把吃香的喝辣的、住洋房別墅看做是一種生活,我認爲這是對生活的褻瀆,這僅僅是生存而已。生活,不但要有物質的追求,更應該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像讀書、愛人、愛衆生,愛自然。

類似的微論還有很多很多,像“不少家長讓孩子學唱歌、跳舞,不是因爲孩子喜歡,而是因爲對升學有好處。培養孩子的藝術特長,還是要看孩子的興趣。孩子不喜歡,但家長硬是逼着學,孩子學得累,家長自己也不輕鬆。”“孩子的自信是需要保護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的信任要發自內心,不要處處以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孩子的言行。孩子的自信是鼓勵出來的。”

全書的“旭東教育微論”總共有84篇,可以說是篇篇耐讀,句句獲益,很多微論都是面對現實、直指人心的,讓你不得不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去沉思,去思變,相信每一位讀者都會有更大的收穫和改變。

76篇隨筆,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華麗辭藻的修飾,譚老師用樸實無華的語言訴說着和女兒一起成長的點點滴滴,像《和女兒一起放魚》《給小麻雀安一個家》《雪後和女兒一起喂小鳥》等,但從這些飽蘸深情的字裏行間,我彷彿讀到了譚老師的心跳,讀到了一位智慧的父親對女兒的尊重、理解、支持、寬容和鼓勵。當我讀到他看到女兒畫的畫時,誇獎女兒是個小畫家,這就是智慧,這就是被我們很多家長忽略的賞識和鼓勵。

在讀《知道自己是從哪裏來的》時候,譚老師在書中寫到“我告訴女兒,在她還未出生的時候,我不在媽媽身邊,而且她出生的時候,因爲非典,我也無法到她媽媽身邊照料她們母女倆,所以她出生52天后,我才見到了她。”“無論如何,你都要心懷感恩,感謝母親的呵護,父親的關懷,老師的指導,同學的幫助,還有很多很多人,都值得你去記住,去感激。”

同樣作爲一名父親,當我讀到這些話的時候,內心還是潮溼了。很難想象,當一位準父親因爲種種原因無法和自己的愛人去迎接愛情結晶的誕生,心裏該有多痛!更何況譚老師當時在北京,謝老師卻遠在安徽。但當我看到“她出生52天后,我才見到了她”這句話時,心裏又是那麼的感動,那麼的自豪。一位文學家、一位詩人,一位魯迅文學獎的獲得者之所以能把這樣一個數字記得那麼清晰,是因爲他還是一位父親,一位智慧的父親,一位心裏充滿愛的父親。

也正是因爲譚老師的愛,纔會和謝老師舉案齊眉,共同努力,纔會把揚子培養成了一個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學習文學並駕齊驅的、多才多藝的好孩子。

譚老師的愛,或說譚老師一家的愛,不僅僅體現在揚子身上,還體現在家庭上,社會上。在《倡導寬容有愛的家風》中,譚老師寫到了下崗的姐姐和姐夫離婚後,連住的地方都沒有。而譚老師的愛人謝老師主動拿出十多萬元幫助姐姐買房,還資助外甥女讀大學。

大愛!這絕對是大愛!看看我們身邊,有多少親兄弟、親姊妹爲爭奪家產而反目成仇。而在譚老師的家裏,這種超於常人的資助和行爲是對女兒最好的教育,是對我們唯利是圖的思想的批判,更是譚老師一家人對愛的奉獻。“愛人者人恆愛之”,我相信,這種愛的付出一定會綻放出更加燦爛的光芒,在譚老師的身上,在謝老師的身上,在揚子的身上,在更多人的身上。

捧讀《做智慧父親》,心生無限感慨,知識也罷,文化也罷,智慧也罷,只有將這些無形的東西化爲生活中的愛,才能起到其最終的作用。智慧父親譚旭東做到了,他不僅僅在女兒身上,在家人身上,在他的生活中,在他的作品中,無一不體現了這樣的一個主題——愛!

最後,祝譚旭東老師的最新力作《做智慧父親》大賣!

同時也祝所有的讀者朋友能夠從本書中得到啓發,激發動力,努力在生活中做一位智慧的父親,做一位有愛的父親!

魯迅傷逝讀書感想 篇9

解放戰爭初期,國民黨軍隊和解放軍相比,既有裝備和數量的優勢又有美國的支持,且國民黨軍隊指揮官的學歷普遍高於解放軍,爲什麼卻遭到了如此迅速和徹底的失敗? 

先看看張靈甫失敗的原因。我認爲國民黨將軍張靈甫及其號稱天下無敵七十四師的滅亡主要是四個原因:首先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幫助蔣介石打內戰,站在人民的對立面,這是必然的原因;第二,其軍事上的冒進,使之成爲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很重視的、下決心不惜一切代價要殲滅的重要目標,這是導火線;第三,國民黨內部腐敗,軍隊裏派系林立,各自保存實力,打自己的小算盤,無法做到統一的調度和指揮,這是關鍵原因;第四,張靈甫及七十四師平時仗蔣介石御林軍“王牌中的王牌”驕橫跋扈,得罪了其他的友軍領導,致使其關鍵時期被人落井下石,這是重要原因。因爲以上四點主要原因和種.種其他因素導致了張靈甫這位國民黨軍中頗有能力的干將和王牌軍七十四師的全軍覆沒。張靈甫和七十四師不但是被解放軍圍困在孟良崮的孤軍,更像是被國民政府的腐敗包圍的孤軍,正是這種絕望使張靈甫走到了窮途末路,不得不一死報答蔣介石的器重之恩,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把他歸爲悲劇英雄的行列了。 

再說解放戰爭國民黨軍隊遭到迅速和徹底的失敗,以上因素也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再者老蔣的部隊沒有政工幹部,這一點他需要向---學習,打仗是打仗,政治思想工作必須得抓上去。國民黨官兵的“效忠黨國”只是口號,他們內心沒有驅動力。臨上戰場了,或許以大洋,或許以高官,這些對於可能生命不保的人意義可謂不大。我認爲國民黨部隊滅亡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因其不得人心。古人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如果選擇站到了人民的對立面,最終只會被人民所淹沒。國軍的抗日英雄不乏其人,鐵軍、王牌軍也不少,裝備、數量更是佔優,可就是沒打過小米加步槍的人民解放軍,爲什麼呢?主客觀原因想找能找出一大堆來,但關鍵還是民心向背的問題。別說是機械化部隊,全套的美式裝備,就是美國人親自來也不行,看看朝鮮戰爭就知道了。劇中表現的共產黨人的信仰和國民黨人的官僚作風,對現在也有積極意義。國共戰爭,國民黨有兵,有武器,有大將,但仍失掉政權。就象以前中國臺灣一樣,國民黨高高在上什麼都有,但打不過草根的民進黨。當年國民黨的失敗,一是敗在國民黨的腐敗,再是敗在沒有民衆基礎。他們打的是沒有國民支持的仗。而共產黨人看起來什麼都沒有,但他們內心有希望,他們希望翻身做主人,沒有任何願望比這更有意義,於是可以捨生,可以取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此言實不謬也。

總之,《紅日》是一部現實主義的成功之作,堪稱新中國軍事文學創作歷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魯迅傷逝讀書感想 篇10

工作之餘,一個人能靜下來讀讀書是一件其樂無窮的事。在學校工作期間,總是忙於一些管理工作和教學工作,爲教學而教,爲管理而忙,久而久之,有了不讀書的藉口—我很忙。自己很難以靜下心來品味書香,浮躁和虛無總是糾結於內心。

如今在教育局掛職期間,讓我感覺到環境變了,視野開了,學習的東西多了,也就能夠靜下來去涉獵各方面的知識,就像久旱的田地對甘霖的一種渴望,更是一種久別重逢的喜悅。

一個人靜坐下來,輕輕的翻閱書本,一陣陣清香沁人心脾,一句句精髓啓迪心靈。此時,思想放浪於形骸之外,澈明於心性之內。感悟於書,與作者零距離交流,內心的那種豁然與開朗讓自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靜心讀書,內心享受一片寧靜,於是有了許多的感悟。

讀書,不是一種裝飾,需要我們從心底真真的認可和理解讀書的意義。前蘇聯作家高爾基曾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瑞士作家凱勒也說:“書就像一艘輪船,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無限廣闊的海洋。”書記載着人類告別蠻荒的歷史,開啓了悠遠綿長的文明之旅。書,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仁人義士智慧的結晶,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閱讀,就是汲取精華的學習方式,是傳承優秀文化的通道。閱讀使人明智,閱讀使人聰慧,閱讀使人高尚,閱讀使人文明,閱讀使人明理,閱讀使人善辯。

讀書需心靜。宋代大哲學家朱晦庵在談論自己的教育理念時說,“窮理”重在讀書,讀書時在定其心,使之如止水明鏡。《弟子規》中又是這樣談論讀書的,“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心靜,方能納物;心靜,方能更隨筆者的描繪“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

讀書需要常思考。就像王國維先生所說的:“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又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讀書,要一邊理解揣摩書中的意思,但也要自己的觀點,既能鑽入書中領會他的意思,又要跳出書外、不拘於它的框架理論,在書的基礎上升華形成自己的感受。

思考人生,思考生活的本質,思考真、善、美。這是我們讀書的終極目的。在這些不懈的思考中,我們的心靈得到了淨化,我們生活的幸福航向便了然如掌。康德在真善美的思考與構建中,得到了一份心靈的恬靜與淡然。馬克思在對社會的洞若觀火中增強了人類對自由平等的渴望,等等不一而足。思考是另一種創作與建構,讓我們激起思想的火花,暢想美好的生活。

久違的讀書,終於再次與你牽手,內心不安已漸行漸遠。我再次擁有了學習的快樂,立身處世便不再虛無。

魯迅傷逝讀書感想 篇11

當一本書清新的空氣滲透腦海,恰如月光下的倒影寂寞環繞,那又是一種戰鬥,戰鬥在塵世中的寂寞自然裏。

迴歸自然的純潔,迴歸淡泊的境界。寂寞的書有寂寞的讀法,只有心真的靜下來的時候,才能真正的領悟。細品《瓦爾登湖》除去那躁動的灰塵,披上那自然的清新。

“水能性淡爲吾友,竹能心虛即我師。”這恰似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羅就是在這裏進行了兩年兩個月又兩天的獨居生活。他記錄從春到冬的這一輪的風景,他的超驗主義實踐建立了一種與現代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對立的簡樸方式,還原生活的原始狀態。他將自己放在一個杳無人煙的地方,他擁有的只有一個簡陋的小木屋,一張小小的牀,一張普通的書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紙,僅僅只有簡單的陳設,僅僅只是他執着的信念,僅僅憑藉着人對自然的慾望和熱愛,他,完成了這偉大的實踐,完成了這對自然的追求,完成了這本傑作,這不得不讓後人稱他爲“自然隨筆的”。

在對世事的牴觸中,在對大自然的滿心歡喜時,作者筆下的每個物體,都被賦於了生命的脈膊,就如《詩經》中的“靄靄停雲,濛濛時雨”一樣,即使雲雨也有了各自的喜怒哀樂,作者自然沉醉其中。

淡泊是一種至高的境界,古往今來多少人去追求,但又有幾人能成功?梭羅就是一個偉大的實踐者。

上帝沒有賦予任何人任何權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來未帶一草一木,死後又不帶走一縷一線。奴隸的生涯終究是由失望壘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絕望築成的荒墓,與其這樣,爲何不摒棄這些浮躁,還靈魂一份通透,迴歸自然的寧靜呢?設想一下,當你面對這博大的自然,它給予你的是新鮮的空氣,甜美的果實,突然間,你是否感覺自己成爲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憊地奔逐在它的懷抱裏。

梭羅用自己的一生去詮釋什麼是淡泊。他的思想如一個個亮麗的水晶,感召着世人的心,讓人沉浸,心靈正被一點一點洗滌,靈魂正被一點一點安靜。

這裏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這裏是最寧靜的地方。以前有那麼美麗的湖畔,那麼美好的生活,而現在,這些都已化作一葉扁舟,飄在人們的心河裏……

魯迅傷逝讀書感想 篇12

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學瑰寶似滿天繁星,數不勝數。而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其學說不僅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發展進程,還深刻地影響着每一箇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爲模式。

自從進入六年級下學期,我們也開始了對國學經典——《論語》的理解與誦讀。孔子是一個偉大的人,他對學生的淳淳教誨,每一句都飽含哲理。我們學的第一句《論語》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一句告訴我們:三個人一同走路,這裏面一定有可以當我們老師的人。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這是最經典的一句。隨後我們又學了“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明白了世上沒有天才,只有肯吸收古人的知識,勤奮敏捷地去求得知識的人才會有學問。“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告誡我們要有坦蕩的胸懷,“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教育我們要珍惜時間,“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不能空想,要付諸學習,而學過的東西必須經過思考,細細咀嚼,才能真正吸收。我最喜歡這一句“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不懂裝懂,自欺欺人,這纔是明智的表現。這一句在千年後的今天,同樣適用,它是一句至理名言。就像老師上完一堂課,假如我們已經完全掌握了,就做一些習題鞏固;如果我們並沒有完全掌握,還有不明白的地方,那我們就不能渾水摸魚了,應該立刻去請教老師,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完全掌握老師所講的知識。當沒有人理解自己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給你以安慰;當自己排斥別人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給你敲響警鐘;當自己失信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給你教訓;當你想要抓住過去的事不放手時,“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給予你提醒……

《論語》是孔子的智慧結晶,他將一生的感悟都傳給了學生。他的學生也沒有辜負他的期望,將他的格言收錄下來,編成《論語》流傳後世,孔子的思想從而傳承下來,推動了中國文化的發展,對後人起着醒世的作用。想當年,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如今,《論語》走進了我們的課堂,我們前所未有地感到自己的渺小——在至情至性的格言面前,在博大精深的真理面前。三天新學一條《論語》,同時每天覆習一遍從前學的幾條《論語》,真如孔子所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國學經典是中國文學寶庫的一朵奇葩。品讀國學經典,感悟國學精粹,一部《論語》,受益終生。

魯迅傷逝讀書感想 篇13

在拉美文學百餘年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許多不同的流派,這些流派都深深的改變了世界文壇。而哥倫比亞著名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則以其對現實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訴說,開創了魔幻現實主義這一文學流派,而作者也因之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剛剛開始閱讀《百年孤獨》時,我們會發現作品中有兩處奇怪的地方,其一是書中訴說的故事大都荒誕不經;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覆出現和相同怪事的重複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爲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餘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爾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里亞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創始人阿爾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里亞諾的身上反覆的發生着。聯繫到作者的創作年代和生活環境,我們不難發現這象徵了什麼。

作者在《百年孤獨》中用夢幻般的語言敘述了創業的艱辛,文明的出現,繁衍與生存,愛情與背叛,光榮與夢想,資本主義的產生,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民主與共和之爭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卻讓他們集中發生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爾孔多的鄉村中。把布萊恩迪亞家的每個成員都深深的牽扯了進去。在故事的結尾時。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里亞諾閱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後說:“這裏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經看到過,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餘年的歷史是重複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進程都停滯不前。

《百年孤獨》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她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是令人費解。當你讀完他,掩卷長思,你卻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歷史的重複。對拉美的孤獨百年的思考。並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

魯迅傷逝讀書感想 篇14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伴着這感慨激昂的歌聲,荊軻踏上了行刺秦王的不歸之路。爲了讓太子丹放心,田光自殺了;爲了取得親王的信任,樊於期義無反顧地奉獻出自己的頭顱。

荊軻成功的讓親王相信了他,在他打開地圖,圖窮匕現之際,荊軻抓住親王的袖子向他刺去。秦王大驚,兩人在臺上你追我趕,後來秦王趁機砍下了荊軻的左腿並殺了他。這就是“荊軻刺秦王”的故事。

荊軻雖然刺殺沒有成功,田光.樊於期也都自殺而亡,但他們的精神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在我的眼裏,荊軻是一個愛國志士、勇士。他忠於國家,忠於自己的主人太子丹。在自己的國家陷入危難之際,他以壯士的身份挺身而出,絲毫不爲自己的性命着想。難怪千百年來無數文人爲他的英雄行爲而感嘆不已!左思的《詠荊軻》稱頌他:“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陶潛說他“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荊軻雖不懂以一人之力難以挽狂瀾的道理,也不懂得秦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他不畏強暴,不怕犧牲,不避艱險的精神和氣概還是值得我們大家讚頌與學習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