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行散記讀書心得體會(精選2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28K

湘行散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1

沈從文其人:中國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便開始文學創作。其代表作品《邊城》,《湘西》,《長河》等使其躋身中國最優秀作家之列。人生閱歷豐富,經歷坎坷,早年投身行伍,後又執教於青島大學、西南聯大以及清華大學等知名學府。同時,他在歷史考古領域中頗有建樹,晚年完成的專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在中國物質文化世上佔據重要的地位。

湘行散記讀書心得體會(精選25篇)

沈從文其情:想必讀者對沈從文先生的情感經歷比較瞭解,其感情故事也頗爲引人關注。從執教吳淞中國公學開始,便愛上自己的學生張兆和女士。張家四小姐可謂出身名門,大家閨秀,修養學養甚高。沈先生完全沉浸在對張兆和的愛慕之中,用情不可謂不深,用心不可謂不誠。最終在沈的執着追求的過程中,張被打動,終成就了一段佳話。

《湘行散記》其書:前面是對沈先生基本情況的介紹,網絡上隨處可見,並不十分難得到。我素來敬仰沈先生,也讀到過不少他的文字。其中也包括這本著作,有些感悟,寫上幾百字作爲自己的讀後感與推薦的理由。沈先生是湘西鳳凰人,湘西對我其實是個神祕之地。這本書就是他回到湘西一路的見聞感觸,以及觸發的對人生對社會的思考。這本書中用詞誠懇簡潔,很多詞語的使用貼近生活,有非常強烈的代入感。對人物的刻畫仔細深刻,人物的形象突出,寥寥幾筆,人物鮮明的性格特點便躍然紙上。對沿途景色的描寫更是清新別緻,彷彿置身其中。整部作品鄉土氣息濃厚,不但展示了湘西的人文地理特色,同時也寫出了對自己故鄉的歷史、現實和未來的理解、感慨和憂慮。沈給了我們一張由雲彩做成的飛毯,帶着我們領略至美湘西。

“我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地方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紀的人。”

湘行散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2

1934年初,身在北平的沈從文突然接到從家鄉傳來的母親生病的消息,馬上冒着嚴寒踏上了回鄉探母的路程。1月12日,他輾轉乘車到達湖南桃源,在那兒租了一條小船,隨即溯沅水而上,頂風冒雪,經過十天舟行,於1月22日回到了魂牽夢繞的家鄉——湘西鳳凰。過後,他根據在船上度過的十天裏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和少年時代的記憶,寫出了十二篇散文,彙集成一本名叫《湘行散記》的書。從此,那條縱貫湖南西部的河流以及兩岸的風光民俗人情,就被用清新優美的文字展現在世人面前。

沅水發源於貴州省都勻縣的雲霧山雞冠嶺,全長1033公里,自西南往東北穿行於湖南省西部的武陵山脈和雪峯山脈之間,於常德市德山匯入洞庭湖。沈從文乘船經過的是桃源與麻陽之間的一段,屬於沅水的中下游,兩岸風光秀美,但由於重巒疊嶂,交通極爲不便,因而自古以來就養在深閨人不識,充滿了神祕性。沈從文的老家鳳凰位於沅水中游,他在這兒長大,而從十六歲起他就隨當地土著部隊流徙於湘、川、黔邊境與沅水流域一帶,這裏的山川景色早已印在了他的腦海裏。因而,他一提起筆,美麗壯觀的景象就躍然紙上:山峯夾江而峙,雖是冬天仍翠色逼人;河水隨地勢變化出現落差,形成一個又一個下行容易上行難的急灘,水花飛濺,其聲轟鳴,蔚爲壯觀;而過了急灘,水勢就變得平緩,還常常出現靜謐的深潭;有的地方,“全河都是大石頭,水卻平平的,深不可測,石頭上全是細草,綠得如翠玉,上面蓋了雪”,而小船就“在這左右是石頭的河中行走”,實在讓人感到妙不可言;岸邊偶爾出現以吊腳樓和石板街組成的村墟市鎮,高矗兩岸,巍然壯觀,使從小在湘西長大的他也不由得睹之驚訝,嘆爲奇蹟……沈從文的文筆勝於丹青,畫出了一幅幅沅水兩岸的秀美圖景。他的文字是平實的,毫無刻意誇飾之處,往往寥寥幾句就讓人如聞如見。而比風景更動人的,是那字裏行間流露出的藏於心底融入血脈的對於家鄉山水的傾迷愛戀之情。

然而,如果沈從文僅僅是描繪沅水兩岸的自然風光,那麼他與那些縱情于山林的文人雅士就沒有太大的區別了。沈從文並不是爲了描寫風景而寫風景。他的風景,往往是做爲沅水沿岸“人事”的背景而出現的。他的筆墨更多地落在了在這條河上謀生、在河兩岸生活的人的身上。在沈從文筆下,那些有了酒喝就興高采烈、行船如飛的純樸的船伕,那些住在吊腳樓裏敢愛敢恨、情意綿綿的女人,那些看到龍船比賽就高興得大喊大叫的孩子,那些在礦山挖煤的“黑臉黑手腳”的漢子,那些勇敢而又和氣的兵士,乃至於那些粗暴而又不乏豪爽的土匪,組成了沅水兩岸特有的鄉野人文景象。有關他們的喜怒哀樂、生老病死的故事,是那麼平常,卻又那麼撼人心魄。沈從文對這些世代生活在高山峻嶺之中、河流峽谷之間的人們是不乏深摯的同情之心的。他爲他們的“生活皆很悲慘”而難受,爲“地方經濟”的“一天比一天壞”而感到擔心。然而,讀《湘行散記》,我們更多地感受到的是沈從文對這些人發自內心的感動:感動於“他們那麼莊嚴忠實的生,卻在自然上各負擔自己那份命運,爲自己、爲兒女而活下去”,感動於他們“不管怎麼活,卻從不逃避爲了活而應有的一切努力”,感動於他們“在他們那份習慣生活裏、命運裏,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從他們身上,沈從文感悟到了“平時好像不能得到的東西,對於人生,對於愛憎,彷彿全然與人不同了”。他感悟到了什麼?沈從文並沒有具體說明。但從他那平實而蘊涵激情的文字中,我們分明能聽到他的心聲:歷史是一條河,它是由一代又一代像生活在沅水兩岸的地位“低微”的山民那樣的人羣匯成的;也許他們一輩子都默默無聞,與豪華和輝煌無緣,但他們的爲生存而生存的樸拙的人生同樣是莊嚴美麗的。

壯美的風光和樸拙的人事交織輝映,貫穿於《湘行散記》全書的始終。從那一篇篇文字裏,我分明感到,雖然他已經遠遠離開了家鄉,雖然他早已不是住在河邊的頑童和輾轉流動的土著部隊的士兵,而成了一位頗有名望的著名作家,但他似乎還常常生活在沅水流域過去的夢裏。他用文字把湘西沅水流域構建成一個想像中的王國。《湘行散記》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沅水流域的一部短短的生動的歷史。因了他的這些文字,湘西沅水流域過去某個時代的面貌與聲音、恐懼和希望就永遠保存了下來,並在一代代讀者心中迴盪。而沅水,這個奔流於湖南西部崇山峻嶺之中的普通河流也就和沈從文緊緊聯繫在一起了。人們談到沈從文,自然會談到他的有關湘西的文字,談到風光壯美的沅水;而只要說到沅水,人們恐怕也不能不聯想到《湘行散記》中的優美的文字和它的作者沈從文。

我常常想,沅水作爲一條河,不僅帶給沈從文經驗、靈感和智慧,更帶來了面對人生的勇氣。1949年後,沈從文因政治環境所迫,放下了手中寫作的筆。在以後的數十年裏,他沒有像許多文壇大師一樣變成附庸於政治的文臣,而是默默地轉而從事文物研究,並在這個新的領域裏取得了超邁前人的成果。那條河和河兩岸的人事經歷,我想,使他能夠面對磨難堅韌不拔。沅水,一條普通的河流,不就是沈從文的河流嗎?

湘行散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3

在“辰溪的煤”中沈講了一個簡單的故事,簡單敘述,毫無修飾,像那苦命人的生命如草芥一般糟蹋在社會的現實裏。

故事講完後沈說讀書人不配說“同情”而應當“自愧”。因爲這些人生命的莊嚴,讀書人是毫不明白的。

讀了這我想了好久,在那個社會背景下,我同意沈的說法。即便是在現在我依然與沈有所契。

是的,一個人的經歷給一個人感受,經歷之外的人唯有一聲感嘆,僅此而已,別無其他。沈從文與張兆和爲夫妻五十多年,張後來感嘆自己不全然理解沈,這不能不是個很好的佐證。張出身名門,從小按部就班的上學,生活。不曾爲生計奔波,也不曾與下層人民親密接觸過等等,都註定她感受範圍是無法與沈達到同一個高度的。

沈曾在“湘行書簡”,給張兆和寫的信裏裏寫道:“因這些曲子我還記起了我獨自到錦州,住在一個人的旅館中的情形,在那旅館中我聽到一個女人唱大鼓書,給趕騾子的客人過夜,唱了半夜。我也一人便躺在一個大炕上聽窗外唱曲子的聲音,同別人笑語聲。這也是二哥!那時節你大概在暨南讀書,每天早上還得起牀來做晨操!命運真使人惘然。”兩種命運就連沈自己也感覺不可思議。

湘行散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4

想讀《湘行散記》,是從逐漸瞭解沈從文開始的。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隨軍隊輾轉川黔湘邊境。吃過苦,也閱盡了社會的黑暗。心生厭倦後,即開始進行文學創作。可以說從文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只上過國小,但卻憑着對文學的愛好,以及自己對社會人事的切膚體驗和深刻觀察,寫出了當時社會喜愛的文字,從而躋身當時的“中層社會”。可是他從來都自稱是是一個“鄉下人”,無時不感覺到,呆在這個羣體裏愈是長久,愈是感覺和周圍的人“格格不入”。深覺自己和周圍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樣,因此常常陷於一種讓人無法理解的痛苦。對此,沈曾在《湘行散記》裏寫道:“三三……,我覺得惆悵得很,我總像看得太深太遠,對於我自己,便成爲了受難者了。”

讀《湘行散記》你會發現,她名雖似遊行志記,卻並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記事。她是沈十六年後因探病母重返故鄉途中的所見所感。與其說她是一本回鄉散記,倒不於說是沈對當時社會基層民衆的忠實敘述,以及對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們深摯而真誠的愛。

初讀《湘》你會發現,那裏有清澈毫無渣滓的河水,有聽過之後一生也忘不了的櫓歌,有愛說野話卻勇敢有力的水手。但遠不止這些,從“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會了解,在那個戰亂且無序的年代裏,只在沈的視角範圍裏,就有那麼多轉徙漂泊,有那麼多普通人在戰亂裏平靜的死去,卻不爲親人知曉,有那多妻離子別,等待然後平凡的老去,有那麼多平凡的人在命運的夾縫裏平凡的生,然後在十六年後某個平凡的日子裏不期而遇,卻不再相識。初讀,以爲是在讀小說,仔細斟酌,才發現是沈人生經歷裏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縮影,細細體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再往後,從“一個多情的水手與一個多情的婦人”到“歷史是一條河”,你會了解到,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憐的收入,卻幹着辛苦且隨時有生命危險的行船行當。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險時照樣往下跳,行船過程中,船遇上險灘,河水再兇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險下水護船,十年如一日。而即使這樣,這些水手和拉船人卻從不曾失去應有的勇敢和努力。而吊腳樓上婦人,多半因爲這個社會的黑暗,而即使這樣,她們依舊不失去那一份質樸和可愛,以及那一份對生活的純真希望。

湘行散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5

看完這本書的時候,恰是一個陰雨濛濛的下午,手邊盡是雲氣,起初倒的熱水已經涼了,而我,好似做了一場黃粱夢。

沈從文老先生,別人言說他是赤子其人,星斗其文。誠如是。看完這本《湘行散記》已然是循着沈先生的腳步,細細賞過他的故鄉。艄公的櫓歌還在湘西霧濛濛的水面上迴響,吊腳樓上隱隱約約有姑娘清脆的笑聲,太陽落盡,暈出半邊夕燒的天,我行過山,行過水,去偷窺了一場夢。

說來有趣,沈從文,一個當過土匪的苗疆漢子,在這本書裏倒是對湘西的山水傾盡了一切溫柔,他從新婚燕爾中抽身,大抵是把眼前的黛山碧水都當做了張兆和的黛眉,杏目,於是這山這水,都成了他的情書,或許是給他的小妻子三三,又或許是給養育他的秀美湘西。身心都懷着愛意的男人,對於一切都包含着溫柔和孩子的天真。

他寫_,_,船手,沒有貶低沒有陌生。好的故事都是從生活裏來,每一個人是都鮮活的,真實輕快的鮮活。像周圍的姑姑,叔伯,姊妹,兄弟。翻過紙張,還能看到他們和你輕快地打招呼,隔壁阿姊要下河浣衣,前院的小哥要跟船遠航。

世務艱難,歌聲未歇,從《湘行散記》中,我能看到最爲真實的中國人形象,在砥礪前行中輕快地活着。而我始終堅信,能從如此溫柔的人文角度來寫人的,其內心一定是慈悲的。湘西的粗魯野蠻他看見,但卻並非鄙夷,他用苗疆特有的爽朗和赤子般的溫厚尊重這些的存在,尊重每一個認真活着的生命。他從船上下來,走到土埂上,同湘西妹子唱着山歌,和年輕的縴夫親親熱熱地哼着粗蠻的小調,亦或是像豹子似的去找婦人。呵呦,多歡樂!

一河一船一書生。他行在湘西山水裏,路過別人的故事,呵手提筆,寫給情人。古人說詩詞上乘講究的是羚羊掛角,無跡可尋。沈從文的文字三分隨意三分靈氣,其餘下的盡是對故鄉山水色的傾懷柔情,而作起文章來,反倒像在作畫,所有遺憾都在輕描中繪上了憐憫和惋惜。他是通透的清楚的,也是樸實的溫厚的,人行走在這大千世界,總有着無數招搖,無數光怪陸離,在寧靜裏取熱鬧,想來也是先生赤子之心的原因。

《湘行散記》字裏行間都透露着這個中國文人的人性關懷,在漿聲櫓影裏,他聽着艄公煎魚的聲響,爲我們構造了一個有唐以來都欣然往之的桃花源。

史鐵生說過,寫作,就是爲了生命的重量不被輕輕抹去。而沈先生筆下清淺的湘西,隨着社會改變已然星移物換,但文章永恆,或許某一天,你內心滂沱大雨,無處躲避,可以去看看沈先生走過的山水,聽聽船艙下潺潺流水,和我一樣去偷窺一場夢吧。

湘行散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6

遊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每次讀這首詩,我都非常感動。想起媽媽爲孩子付出的很多,卻從沒有要求回報。就像我的媽媽,每天爲我檢查作業簽字,陪我上英語課,她從不說累。

所以我今後要好好孝敬媽媽,努力學習,鍛鍊身體,做個有用的人,不讓媽媽傷心。

媽媽,您辛苦了,我愛媽媽。

湘行散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7

近日,在上學的時候看見豎立在教學樓前的五星紅旗。都會想我們現在的人過上了美好、歡樂的日子,可曾經的那些人過的可都是心驚膽戰的日子,他們用生命換來了每一分、每一秒,那都是多麼的可貴呀!讓我想起那個小英雄的故事——《小兵張嘎》。

在抗日時期,有一位男孩名叫張嘎,是個機靈、聰明的男孩。他和一位年邁的奶奶相依爲命。可是,有一天,鬼子悄悄的進了鬼不靈。鬼子逼他的奶奶交出八路軍,可是他的奶奶令死不屈,鬼子無奈的殺了他的奶奶,八路軍躲在一邊看着這殘忍的畫面,真是慘不忍睹呀!於是,大膽的出來了。鬼子狠心的把他的老鍾叔給捉走了。他非常傷心,一心想爲自己的奶奶報仇雪恨和救出老鍾叔。他很堅強!後來,張嘎加入了八路軍。經過張嘎的努力與奮鬥的這些日子中,終於爲自己的奶奶報仇了雪恨,也救出了老鍾叔。

當讀完《小兵張嘎》這個故事中,讓我知道,八路軍是不惜一切代價去保護自己的國家,八路軍個個都是英雄好漢。這個故事中,尤其這些小孩,不畏懼怕,也從不屈服於鬼子,他們有困難時都會好好的去想辦法解決。從不慌張!張嘎也是一個堅強不屈、勇敢、聰明伶俐、頑皮的一位男子漢!

我們要多多學習張嘎不怕敵人、堅強不屈、勇往直前、熱愛祖國的精神。

湘行散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8

讀一本好書,能使人的心靈漸漸豐滿成熟起來,相互感應,潛移默化,慢慢地撫去了浮躁,淡化了名利,令人終身受益。

也許是因爲我曾經是一個不喜歡閱讀的人,到我真正喜歡讀書的時候,便有了這樣的感覺。現在的我,心如明鏡,能隨時窺見自己的懦弱,膽怯和虛榮,能讓我瞥見醜陋的自己,於是,我勇敢地面對,去改變,去實現自我的完善和蛻變,這就是讀書的魔力。

讀書,便要讀好書,讓它們帶我領悟人世的真諦,不論遇到什麼樣的事情,都安之若素,泰然處之。也許我還未能完全領會這其間的涵義,但我願意一生與書爲友,讓它指引着我從懵懂走向成熟,充實我的心靈世界。

讀歷史大作就像穿梭在時光隧道,像是回眸一卷壯闊浩大的畫面。在無數閃爍着勤勞,勇敢,智慧的星座行走,常常會感覺自己好渺小。正是因爲知道了自己的弱小,纔不會讓狂妄不羈的壞脾性害了自己。

在讀遊記時,我的心已經從這個狹小的村落走出去,去了神祕的非洲,暢遊了童話般的歐洲,再去狂野的美洲……走出地球,也去“小王子”的那個特別的小星球,在那裏,沒有煩憂,只有快樂與思考。讀書作導遊,跟它到廣闊無限的世界,去開闊視野,增長見識,陶冶情操。

當我們在讀一本書的時候,有時候可能會爲一個細節而爭辯,有時候可能會爲某個人物的命運而嘆息,有時候也許會爲一個跌宕的情節而心潮澎湃,有時候我們也會爲那些不公的待遇而憤憤不平……當然,更多的時候,讀書會讓我們凝神靜心,沒有那麼多狂躁和不安吧。

一旦你有了這樣的感覺,你便成爲了一個好讀者。千載風雲,盡收眼底,實乃人生中的享受。讀書,猶如將數不盡的金銀財富收入囊中,這一不小心,便成了精神的豐盈者。

對於年幼的我而言,讀書這話題談起來始終是沒有太足的底氣,畢竟我讀的書太少了,我需要讀的書太多了,但是,我還是願意談談,儘管膚淺,儘管片面,但是那就是我的體悟,於我,於這個世界,它都是獨一無二的。

湘行散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9

第一次讀村上春樹的文字,怎麼描述好呢?嗯,這樣說吧,這是我看得最快的一本書,我僅花了兩天的時間就看完了,村上春樹的文字很吸引人,嗯!是一個適合講故事的人呢,隨着他的如耳語一般的訴說,我的眼前很容易出現他所描述的景色、人物,清晰可見。對我震撼較深的是關於性的描述,我這裏說的關於性的描述指的不是一個性交的場景,而是對性的感受,是這樣一種感受,如果我以一個18歲的少女的身份來看這本書,對我肯定是一種啓蒙,並且是很有質量的啓蒙,那麼我對性的認識會自然很多,知道很多關於兩性的常識。而現在,我以一個離異再婚的中年婦女的身份來看這本書,感受就是一種肯定,而這樣的肯定,來得比較不易,來自於吃一塹長一智的經歷,而青春期由於缺乏性教育而對性的誤區之深而引起的害處,恐怕是要伴隨一生的了,等我的兒女到青春期,我要介紹兒女看這本書,讓他們知道性是多麼自然和美好的事情,他(她)們所做的僅僅是怎樣保護自己和不要禍害別人而已,讓他(她)在讀小說中人物的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愫”的時候,明白自己遇到的困惑是多麼的正常的事情,不必恐懼,從而有理智去思考解決的方法。嗯!雖然是一部小說,卻充滿了對性和人性的剖析,而且是那麼寬厚柔和的剖析。

我人生的28歲是一個分界點,在那之前,我認爲一個人一生最好就只深愛一個人,並且這是一種非常好的品質,如果不這樣,人品多多少少有點問題,什麼喜新厭舊、見異思遷一類的的詞語就是形容這一類人的。我還認爲,找小姐的行爲是最齷齪、最骯髒、最不齒的行爲,找小姐,在我的道德譜系裏,直接是對一個人人品的一票否決,這個人再怎麼優秀,我都非常鄙視他,而隨着我年齡的增加,經歷的增多,我重新認識到,我以前認識的狀態幾乎是不可能的,我漸漸對兩情相悅有了另外的認識,而讀了很多書之後,更加肯定了我的判斷,這次讀的挪威的森林,又產生了一個很好的共鳴。

文中的男主人公渡邊是一個處於青春期的男孩,他長得有點帥、性能力比一般的男人要稍強一點、有教養、喜歡看書、性格非常的溫和有點內向、有着誠實的美德,對人生他有着自己的認識、看法和理解,並不同於大多數人認可的規範,並且也不需要別人的理解,我感覺村上春樹對尼采的很多觀點也贊同,比如,渡邊不知不覺愛上綠子後,由於內心的矛盾,渡邊一蹶不振,響徹在渡邊耳邊的好朋友永澤的話語明顯是尼采的觀點:“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乾的勾當。”正是這一句話,激發了渡邊重新尋找美好生活願望的心火。並且整本書的觀念都是讓人迴歸自然、做你自己,不要輕易被他人或自己的同情或鄙視而左右自己的人生。而渡邊的感情、渡邊的性,複雜而充滿了真情,同時深愛直子卻又不知不覺愛上綠子,對男人的性衝動問題有着自我的剋制而也有自我的放縱,活生生的一個健康男人在青春騷動期富有人情味的體現。讓我在深深喜愛《呼嘯山莊》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癡戀一人至死不渝、沒有一絲風吹草動的絕戀的單一性的同時,也深深喜愛渡邊的多情、同時深愛兩人的多面性。而相比之下,渡邊的情況普遍得多,而更加符合人性的規律,人就是一種善於適應環境的動物,所以,當你遇到不管什麼困局,你儘可以告訴自己,沒關係,總會有辦法的,要麼適應要麼改變,總之,只要你堅持,你總會生存得比以前更好。另外,在感情方面,渡邊會得到更多的愉悅和新鮮感,而希斯克利夫,癡戀固然令人震撼、心動,而帶給希斯克利夫和女主人公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希斯克利夫在癡戀的狀況下慢慢的形成了變態的人格,鬱鬱而終,他的早死讓他的侄兒和戀人的女兒得以重拾歡笑。以我之見,過於執着,對人對己,未必是一件好事。

一生僅僅深愛一個人的現象是非常罕見的,而這樣的情況也只是僅僅作爲一個 個案存在也就罷了,不值得歌頌、更加不值得效仿,存在於萬千世界的一例,含義僅此而已。

湘行散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少時讀經,收益終生”。暑假裏,我讀了少兒版的《百家姓》,果然感到收益匪淺。

《百家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之一,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國流行最長,流傳最廣的一種蒙學教材。它的成書和普及都要早於《三字經》。讀了《百家姓》不僅使我瞭解了許多歷史故事,還讓我感受到了我們國家獨特的姓氏文化中所包含的深深的凝聚力。

《百家姓》用“姓氏來源”、“姓氏名人”、“故事與典故”來演說他們的歷史和名人故事。比如說我媽媽姓錢,錢姓的來源是:祖先是顓頊的玄孫彭祖。彭祖的孫子孚,曾在周代任專門管理朝廷錢幣的官。於是子孫便以官爲姓,稱爲錢姓。錢姓的名人有:吳越國創立人,五代時政治家錢鏐;明末清初著名學者詩人錢謙益;現代著名國學大師錢鍾書;現代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錢三強等。原來每一個姓氏都有不同的歷史和故事。我們周圍的各個不同姓氏的同學,不管家裏條件如何,學習成績怎樣,可都是名人之後,都是中華民族寶貴的一分子啊!所以我們不可以小看自己,要以那些歷史中的傑出人物爲榜樣,不怕困難,努力學習,好好生活,要對得起自己的姓氏,不給自己的祖先丟臉。

讀了《百家姓》,我感覺自己有了努力的方向,渾身充滿了力量。也許若干年後的《百家姓》中會有我們的名字和故事。

湘行散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世界變大了,心卻變小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把生活塑造得越來越完美,卻把心雕刻得越來越粗鄙,把社會變得越來越繁華,而心卻在這種繁華中漸漸落寞。

《挪威的森林》中展現的就是一羣人在冷酷的現實社會面前的困惑與苦惱,他們孤獨,寂寞,卻無法排遣,於是便開始把玩孤獨,把玩寂寞,把玩無奈……《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佳作之一,他給我們展現的就是一個孤獨,腐化,墮落的世界。作家藉此來表達現代人在機械化、科技化的現實社會中生存的悲哀與生存的困惑。

“我真的太寂寞了,非常非常的寂寞……”阿綠總是像一頭黑夜被遺棄在荒漠中的狼向世界發出最沉痛的哀鳴。他們都很寂寞,所以需要被在乎的感覺,而這種在乎不一定是喜歡和愛,在乎只是寂寞中的人急切需要、時刻需要的鎮痛劑,僅此而已。在他們的世界裏,愛情不再是愛情,愛情是被褻瀆被蹂躪的對象,他們只是打着愛情的幌子獲取肉慾上的滿足與快感來融化寂寞,腐蝕孤獨。他們只靠啃食那點可憐的低級的肉體的快感在世上苟延殘喘。

像永澤與初美,初美從來不管他多麼濫情,她只需要他在她身邊,陪伴她,哪怕他是一具行屍走肉的軀殼,而她相信這只是暫時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因爲事情到最後只能變好!所以她在腦海中獨自編織美妙的夢想,夢總是美的,而悲哀的是一個人在把夢編織好之後要被現實壓迫得不得不萬念俱灰地親手撕碎自己的夢,然後惡狠狠地告訴自己這永遠只能是夢。明知道在扭曲變形的世界裏,愛情只是一個人寂寞時的玩物,而她卻要冒險。很長時間之後,當初美髮現她與永澤之間的愛情除了肉體上的佔有外,其他的全是一片令人絕望的慘白時,她呆滯的眼神向永澤發出絕望的質問:難道有了我,你還不能滿足?他冷冷地說:“並非不能滿足,在我的心裏面有某種東西渴求那樣做。但我只能活在那種飢渴感之中。這就是我,有什麼法子?”他無法把愛情當愛情,他只有把玩孤獨把玩無奈,他才能活。

而女人天性的善良與軟弱終究決定了她們沒有勇氣與毅力去陪男人玩這種遊戲,所以初美選擇走向死亡,用死來詮釋生的另一種方式。初美選擇了死,永澤選擇了生,人不論是生還是死,都會有一種信仰,一個人之所以死,是因爲她(他)相信死比生更好,而一個人之所以選擇生,哪怕是痛不欲絕地生,是因爲他(她)相信好死不如賴活着。而對於渡邊君、直子來說,生活的信仰就是那些最低級的肉體性行爲所拼湊起來的碎片,他們飢餓的時候啃“寂寞”,獨孤的時候玩“寂寞”。渡邊君一直放不下直子,可在放不下的同時卻又玩弄阿綠,兩個女人便是他的世界。直子在療養院那段時間,他在和阿綠玩“寂寞”的同時又在心裏想像直子回來之後生活會有多麼多麼的美好,而支撐着這些信念的只不過是那些碎片拼湊的庸俗。這,也是愛情嗎?

直子,是因爲適應不了這種扭曲的社會,所以她到療養院來,把自己扔進和她一樣需要寧靜與安然的人羣裏,而療養院的主治醫生告訴她們:“你們之所以不能在外界生活,是因爲你適應不了那種扭曲,既然不能改變,你們就應該讓自己有一個適度的心理空間去接受那種扭曲……。”直子,她在努力啊,她想活着,簡單地活着。可事與願違,她適應不了那種扭曲,所以她越是強迫越是更糟,後來出現嚴重的幻聽。她沒有片刻的安寧,她崩潰了。在一個寂寞的深夜,她走向了茫茫的森林,用一根寂寞的布帶讓自己告別了世界,一個人孤苦地咀嚼着死亡……是的,對她來說,死亡纔是最輕易的割捨。

《挪威的森林》的旋律開始在浩渺的黑夜中哀鳴,久久沒有散去。而當渡邊君知道直子死了之後,他深知,他與直子徹底地永別了。茫然苦楚之時,他想起了阿綠,他撥通了阿綠的電話,阿綠在電話的另一端沉默了好久,可最後還是低沉卻平靜的聲音:現在你在哪裏?“我現在在哪裏?”渡邊君自問道,如今他在什麼地方?他猜不着,到底這裏是哪裏?映入他眼簾的只是不知何處去的人蔓,神色匆匆地從他身邊走過去,而他只能站在那個不知名的地方,不停地呼喚阿綠的名字……也許他已經不需要知道自己在哪裏了,只知道或許從阿綠那裏可以獲得某種讓他排遣寂寞、無奈的鎮痛劑,繼續活下去。

湘行散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紅旗鋪》是一部農民革命鬥爭的史詩,裏面反映出了當時中國農民水深火熱的生活情景,這本書真實的寫出了人間苦暖,同時又與全國範圍大革命時期的北伐戰爭,四一二政變,秋收起義等呼應的革命寫照,也是但是億萬農民在社會中的真實故事。

文章開篇於清朝末年,中國正數腐敗時期,朱老忠的父親爲了阻止惡霸地主毀鍾侵田,事後,地主得勝,朱老忠的父親被活活氣死,朱老忠與那地主便成爲了世仇,故事的開頭就這樣發展下去...書中主角朱老忠的憨厚老實,經歷了那些不平常的事情讓他感悟出社會的無情殘酷和人間那份暖暖的親情,友情,以及那濃濃的愛國之情。

朱老忠和那地主家族仍至實仇,孕育了他強烈的反抗精神,二十年闖蕩江湖的經歷,造就了他爲“朋友兩肋插刀”的俠義精神,不尋常的人生磨難造就了這個農民經典角色,寫出了當時中國腐敗的歷史。中國,一隻屹立世界上的雄雞,積澱了五千年來歷史的國家,從鼎盛到衰敗再到繁榮,史書的一幕幕見證記載,告訴我們落後就會捱打。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我們是新時期的少年,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富裕的時代,不用在戰場上灑熱血,因該把祖國建設更好做我們的目標,我們要珍惜和抓緊童年的每一秒,抓緊鍛鍊身體培養高尚道德,掌握豐富知識,爲祖國建設振興中華時刻做好準備,讓中國變的更加繁榮昌盛。

五十六個民族同一顆心,五十六種語言同一句語:“中國,中國,我愛你!”我們是中華兒女,我們驕傲,我們自豪。

湘行散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自古以來,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而讀書作爲其中一種既普通又直接但卻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爲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爲我們教師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

不僅僅老師要讀書,每一個想提高學識的人都要讀書。在這短暫的一個學期裏,我讀到了平時沒看過的書。讀書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這一個學期裏,我感覺收穫頗豐。以下就是我這一學期來讀書的心得。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需花。"我們渴望讀書,渴望獲得知識,但是我們卻常常會有這樣的疑惑:我們應該如何讀書?自古以來,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而讀書作爲其中一種既普通又直接但卻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爲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爲我們教師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同時我們也應拋棄古時舊的求知理念,什麼"書中自有黃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爲了使讀書達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於動腦,找到所讀文章的"眼睛",心領神會之外,還寫讀書筆記和讀後感。當然讀書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話所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把思考的結果整理出來,寫成筆記和感想,既有助於思考,也可以幫助我們記憶思考的結果,便於日後比較、綜合、分析。如果所讀的書是自己的書,我還在書的空白處寫下自己看法、疑問、評論等,或做一些記號。它會加強我們對文章的理解、記憶,作文時如果要參考、模仿渡過的文章,有沒有做過評註的,效果大不一樣。

常聽學生家長說“我家的孩子只聽老師的,老師的話簡直比聖旨還靈,回到家裏就誰的話都不聽了。”在研讀中,我想到了學生的向師性,這是一種純潔的美好的心理品質,我們當教師的要好好地利用和開發。在教學中,我有意或無意中出了這個那個錯,學生都會及時地爲我指出,這樣不僅師生之間的關係逐漸融洽,班級氣氛也極爲活躍。

讀書讓我更深刻得體會了教育的民主,在學生眼裏,教師能夠與他們平起平坐,他們的心理也就獲得了一種平衡,這樣的教師最能受到學生的敬重。學生樂意與我走近,常把心裏話告訴我,向我訴說煩惱,向我傾訴困難,我因此常和學生交流,這不能不說是一筆最寶貴的財富。回想每一次學生在向我表達着他們對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動,我總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種最崇高的價值。毫不避諱地說,這種崇高,正是我在讀書工程中所獲得的最大的收穫,是我不斷學習、不斷完善的具體表現。

更深的體會是教師的成功,來自學生要當一名優秀的教師,首先就認識教師是什麼?要教好自己的學生,首先必須認識學生是什麼?答案是顯然的:教師是人,學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實這不只是學生應該學會的`,更應該是我們教師要學會的!從衆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們不難發現,做人貴在“求真”。只有“真”纔是美,只有“真”纔會善。我的這種感受是在學習過程中的積累,一直以來,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經驗爲借鑑,堅持以“認真負責”處世,以“嚴於律己,寬於待人”爲原則,我覺得,作爲一位教師,首先必須做到:

一、說到做到,從不失信;二、言傳身教,以身作則;三、尊重學生,一視同仁;四、講求效率,仔細認真;五、嚴於律己,寬於待人;六、精讀細講,教學相長。

話又說回來,常言道: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我以爲,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來水"、"長流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因此,在學習中,書本是無言的老師,讀書是我學習中最大的樂趣。學習型社會爲全體社會成員提供了充裕的學習資源。學習化社會中的個體學習,猶如一個人走進了自助餐廳,你想吃什麼,完全請便。個體完全可以針對自身的切實需求,選擇和決定學習什麼、怎樣學習、學習的進度等等。

簡言之,同時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我覺得做一名優秀的教師其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也並不是如“蜀道之難”。只要我們不斷的加強理論學習,不斷積累經驗,長期地保持一顆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學生又將演出一幕怎樣的好戲?我今天又將看到學生的什麼新花樣?我自己又該爲他們做些什麼事?處處爲學生着想,在爲學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時,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作爲一名教師,更要以身作則多讀書,提高自己的知識面,才能更好引導學生們,爲國家培養棟樑之才。

湘行散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至到夜裏凌晨一點,終於把《儒林外史》讀完啦!爲啥要用“終於”呢?因爲這書是我高一第一個學期買的,買回來的時候翻過幾頁就被我放下了。直至到大學報到的那一天被我塞進行李裏邊帶到大學裏,在期間讀到四十幾回,又棄了。然後到今年3月初,那時候在找工作,有大把的空閒時間,於是又重新拾起,雖然最終比原定的倆星期要看完的時間晚了差不多一個月,但是還是看完了。我很歡喜。

看完一本書,總要寫一些字才行的。下面是不像讀後感的讀後感吧。

說真的,整書讀下來我也不是很明白清楚。但是能感覺到濃濃的諷刺我味兒。就是因爲書中到處都是諷刺的,所以讀到後面,我都搞不清楚哪些是讚揚哪些是批判了。書中人物很多,開始的時候以爲他們沒聯繫,但後來繞了一圈兒,他們又聚在一起。

《儒林外史》是我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說,作者吳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極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舉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讀書人靈魂的玷污、人格的墮落。在這部蔑視一意功名富貴的讀書人的着作中,沒有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和情節,但科舉制度的腐敗這一中心思想卻將各個人物與自成段落的串接起來,構成了一幅有內在關聯的民間士林百態圖。

讀了《儒林外史》我才知道。原來古時的文人可以那樣的迂腐,就比如說書中第四十八回徽州府烈婦殉夫泰伯祠遺賢感舊中的那個王玉輝,他的三女婿死了,他女兒要殉夫。他聽後不勸反而對親家說:“親家,我仔細想來,我這小女要殉節的真切,倒也由着她行吧。自古心意去難然後又對他女兒說:“我兒,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難道反攔阻你?你竟是這樣做吧。我今日就回家去,叫你母親來和你作別。”這人腦袋裏長的是豬油還是漿糊啊,尼瑪,後來他大笑的說“死的好!死的好!”(好吧,其實這不是書中最典型的例子,只是我想說說這個而已)

然後,我又才知道。那時的人,沒錢的時候是可以很理直氣壯的跑去人家那裏說沒錢了,借倆錢來花花這樣子的。好神奇,更神奇的是那些被問到的人還大義凜然的借了,還要做出一副感懷傷時,啥啥啥啥的樣子。恩,這一個一杜少卿最典型。無論什麼人來向他討好處,只要報出他老爹的名兒,無論隔着八輩子也好,繞了八九十圈兒也好,都是能成功的。最後他也散盡家財啦。不過我也挺佩服他的,自己都沒錢了,還拿自己的東西出去當了來給錢別人。 後來他沒錢的時候也沒見多少受過他惠的人來幫襯他啊。從杜少卿奇葩可以看出“不是自己努力賺的錢啊,它花起來就是不心疼。”

再然後,就是,那時的科舉制度真心腐敗。

這書其實就是講一幫不學無術的世家子弟和一大幫的迂腐的、清高的、趨炎附勢的文人聚在一起吟詩作對啊,賞花觀月啊,吃酒玩樂啊,討論科舉啊的事情。嗯,大概就是這樣。隨便說說。

湘行散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一百年前,梁啓超先生在《少年中國說》中這樣寫道: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進步則國進步然而少年如何能智、能富、能獨立、能進步呢?我認爲:答案首先有兩條:強健其體魄,充實其大腦。而好讀書,讀好書則是充實大腦,鍛鍊心智的最佳途徑。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就是一部好書,它對我影響很大。前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根據自己的經歷寫的這部小說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書中的主角是保爾柯察金,他的生活十分坎坷,從一名工人成爲一名逃犯,然後又成爲一名軍人,最後變成殘疾人,但他從始至終都沒有放棄對理想的追求、對美好未來的嚮往,仍然勇敢地面對生活。是的,只有在失敗了九十九次之後還能勇敢地站起來,那纔算堅強。如果你在第五十五次或八十八次失敗後沒有站起來,那你就不算堅強。

雙目失明、雙腿癱瘓,對我們來說是多麼大的災難啊!可是,在這種情況下,保爾也沒有放棄自己的努力,他放下槍桿子,拿起筆桿子,坐在輪椅上,在黑暗的世界裏,堅持寫作。如果這種災難降臨在我們頭上,我們也許就會放棄,任憑命運擺弄,拜倒在困難的腳下。但保爾沒有,他憑着頑強的毅力一次次地站了起來。保爾的經歷讓我明白:當一個人四肢健全、充滿青春活力的時候,遇到困難是比較容易克服的;只有在生活用鐵環緊緊把你箍起來的時候,擁有堅強的意志才顯得異常重要。也許在不知不覺中,困難正在向你靠近,如果你經得起困難的考驗,經得起生活的磨練,那你就成爲一個真正堅強的孩子了。在這方面,保爾是我們真正的榜樣。

不光這些,他的愛國精神也影響了我。每一次仰望飄揚的五星紅旗,每一次唱起莊嚴的國歌,愛國之情便在我們胸懷激盪,我爲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我爲祖國的日益強盛感到驕傲。正是保爾爲了祖國的解放而努力奮鬥的感人行爲影響着我,激勵着我,使我逐步認識到要愛國,要堅強,要爲了祖國的美好明天而努力,要爲了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奮鬥。

我相信,保爾心中一定有一種信念支撐着他,這也許是:堅持就是勝利。如果我們能堅持再堅持,勝利也許就屬於我們。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雷鋒的故事》《英雄的故事》這些書,如一顆顆珍珠,似一塊塊翡翠,在陽光的映射下閃耀出熠熠的光彩,照亮我人生的道路;又如一座座燈塔,指引我不斷向前。

湘行散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16

一個自由,開放,大膽,有創新,且敢愛敢恨的女主人公思嘉讓我肅然起敬,留連於書中的故事,忘返於她的命運。關於她的每一個故事,都讓我深深陶醉。一口氣讀完了作品,總期待好的結局,但結果讓人遺憾。瑞德走了,她的精神支柱沒了,也許她會崩潰,她會頹廢,從此一蹶不振,但她沒有,她要找回她的瑞德,她要重新燃起生活的期望,因爲她有着愛爾蘭人的倔強,有着一股不服輸的精神。我桐信,她的這份執着,悔悟會讓她如願以償,瑞德會重新回到她身邊,感情終歸找到歸宿,靈魂會得到安慰,一顆受傷的心總會被時間撫平。

思嘉,媚蘭,艾希禮,瑞德這幾個人物的故事演繹了一場有缺憾的感情故事。一個對愛執着,敢於衝破世俗的女人用她的一生深愛着艾希禮,但陰差陽錯,艾希禮最終娶了媚蘭,到媦蘭垂死之懷,兩人才明白,原先他們的愛從一開始就是一場美夢,他們活在夢中,夢醒了,才明白彼此的真愛。艾希禮愛的是媚蘭,而思嘉一向不願承認的一個事實是她深愛着瑞德,她卻一向在傷害他,傷的太深。當她明的這一切的時候,都晚了,瑞德離她而去,只留下她獨自一人承受愛的煎熬。

在這個混亂的年代,她是一個勇敢,獨立的人,作爲一個女人,她是強大的,戰爭沒有壓倒她,生活的重擔沒有摧跨她,她用她的堅強戰勝了生活,展此刻她面前的是一片完美的生活。但戰爭,貧窮卻給她的心靈造成了很大傷害,一個揮之不去的噩夢始終纏繞着她,夢中她孤獨,害怕,而這僅有瑞德明白,一個真正懂她,愛她的人。在別人眼中,她高傲,冷漠,脾氣壞,心腸惡毒,待人苛刻,其實她是善良的。

這樣一個女人,她的內心是強大的,她始終相信明天又是嶄新的,完美的一天,她從沒有對生活絕望過,正是她的這一種精神,吸引着我,我也要做這樣一個人,內心強大,充滿期望,迎接挑戰,生活纔會向你露出笑臉。

湘行散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17

初次讀《家》是在高二的時候,那時我的感受很深。《家》中有悲有喜,在當時他鼓舞了無數青年反抗封建制度的決心和勇氣,使他們擺脫了封建家庭的束縛,走上了革命道路。在今天,他的火焰依舊在燃燒,我們還可以從中拾取自己的哀歡。

《家》是巴老的代表作,和《春》《秋》合稱爲激流三部曲。“激流”這兩個字頗能表達五四運動前後中國社會劇烈和巨大的變革,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潰。首先是個人的覺醒,之後是個人從休慼相關,禍福與共的大家族的束縛中解脫出來,面對國家和社會。《家》給予這一從舊到新的變革提供了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故事,深化了五四文學反封建的主題。這一變革到今天已臨末期,但還沒有完全過去。因此這部小說的火焰還沒有熄滅,作爲當代大學生讀它還是很有必要的。

家吸引我的的魅力在於以下幾點:

(一)作者抓住了那個時代變革的焦點,抓住了變革中舊和新的人物典型,同時用一連串的典型衝突事件,表達了變革激流的澎湃。家是那個激流年代的一首長歌,一首讓人激情燃燒的進行曲。

(二)新文學誕生以來的小說,十部中有九部,在寫作時都懷有一個文學以外的目標,巴金也未能免俗,但是《家》是爲紀念他大哥寫的,他必須放下自己的“目的”,儘量接近現實,因此成爲一部人情味最純,生活味最濃的小說。

(三)巴金一九一五年在《家》的後記最後一行中寫道,我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在他一切的作品中滿溢着青春的氣息。《家》尤其濃厚。這種氣息反映一顆單純的心靈,讀他的小說,你毫不感到是在絞汁寫出來的,是唱出來的,是呻吟出來的,是自然的天籲。這不是藝術,這是天賦。如他所說“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四)在《家》裏,我們覺得可愛的人十分可愛,可恨的人只感到可憫(含有同情的憐憫)。這裏使人記起“哀而不傷,怨而有怒”這兩句話。《家》有這種恰到好處之美。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巴金不是靠客觀冷靜的描寫取勝,而是靠澎湃的激情折服人。他的小說,人物衆多,頭緒紛繁,卻寫得有條不紊,起伏有道。

《家》中典型人物

1.以高老太爺及克明爲首的封建統治勢力,在封建大廈將傾的時期,他要掙扎,要維持那個所謂圓滿的最有秩序的大家庭,但他又維持不了。高公館內部出現極度的混亂,以克安,克定爲首的子孫坐吃山空,腐朽淫蕩,偷雞摸狗,無惡不作。這批蛆蟲般的寄生動物根本無法也無力接替他的封建家業,他們一方面勾心鬥角爭奪權力,另一方面壓制迫害年輕人,他們剝奪年輕人戀愛的權利,使梅表姐抑鬱而終,瑞鈺悲痛身亡,鳴鳳投湖自盡,婉兒被逼出嫁。所有的這一切都加深了家族內部的矛盾,也引起了覺民覺慧的反抗與離家出走。

2.以覺慧爲代表的具有民主思想的覺醒者反抗者,覺慧是五四運動的積極參與者,他既編輯《黎明週報》進行反軍閥宣傳,又直接參與反對地方督軍的請願。一開始就把矛頭指向封建軍閥政權,他的“叛逆”引起大家庭的恐慌,遇到高老太爺的禁止,這一進步導致他反抗封建家族族權的鬥爭。他違背祖父禁止他參加學生運動的命令,我行我素,支持覺民逃婚,不顧自己三少年的身份,敢於愛一個下等的女傭人鳴鳳。這不僅僅是對祖父的反抗,更是對整個封建禮教,等級觀念的挑戰,最後他毅然離家出走,與封建家庭徹底決裂,表現了他反抗封建的堅決性和徹底性。

3.以梅芬、瑞鈺、鳴鳳爲代表的橫遭摧殘的幾個可愛的女青年。梅芬是大家閨秀,從小與表兄生活在一起,他們情感相投,成了私戀的情人。但是,不自由的婚姻制度無情的摧毀了她的自由戀情。她承着母命,不情願的遠嫁外地,一年不到就守了寡。回母家後,憂愁發病,帶着極端的痛苦死去。瑞鈺在高家是個柔順、溫柔、賢惠的少奶奶,“血光之災”的說法給她帶來痛苦,以致難產而死,是封建迷信毒害了她年輕的生命。鳴鳳是一個可愛的少女,他聰明美麗善良,但地位卑微,處在被打罵被奴役的丫頭地位,這注定了她的全部悲劇命運。他和三少爺覺慧有着深厚的戀情,可是隔着她們的是封建等級那厚厚的牆,她有愛卻得不到愛,無法和覺慧結合。相反,高老太爺卻把她當成禮物送給了六十多歲的馮樂山做小老婆。鳴鳳不堪忍受這種安排,投湖自盡。她們三人都深受封建勢力的迫害和摧殘。單因爲她們的身世經歷各不相同,各人的性格也各不相同。她們都具有女性的善良與溫順,但在鳴鳳的純潔柔順中蘊含着反抗,對於封建勢力對他的慘重打擊,她絕不屈服,縱身投湖,殉與愛情;而在梅芬的溫順善良中,更多的是忍受痛苦,承受不幸,帶有淒涼絕望的情感色彩;瑞鈺的溫順善良,更多的表現在對待覺新和梅的愛情問題上,對待家庭內部矛盾中所具有的自我犧牲品格。

4.塑造最豐滿最成功的形象——覺新。覺新的性格是複雜的,矛盾的。他處在長房長孫的特殊地位,從小耳濡目染的是光宗耀祖的教育這些使他有着振興家業的精神重擔,封建禮教的長期薰陶使他形成了懦弱順從的性格特徵,失去了自己的意志,失去了青年人應有的朝氣和反抗性格,他奉行作揖主義和不反抗主義,想用自己的痛苦換的暫時的苟安,這種“無反抗”“作揖”的道路將他推向絕望的深淵。但是,覺新生活在中國社會新舊交替的時期,他看到了舊式家庭的腐敗沒落,分崩離心,及自己振興家業的希望破滅的現狀,同時受到了五四新思想的衝擊和影響,在某些場合,他庇護反抗封建秩序的弟妹們,甚至資助他們逃出家庭。他沒有泯滅是非憎愛的正義感和對新生活的追求,不甘於死心塌地的做垂死階級的殉葬品。他只能在舊的人生道路上苦苦掙扎,走向絕望的深淵。總的來說,覺新具有雙重人格和雙重地位;他既是封建家族制度的犧牲品,又是不自覺的害人者,既是一個軟弱者,又是一個在艱難痛苦中萌生着新的思想的覺醒者,這就是覺新性格的所在,他可恨,但更可悲可憐。他的悲劇表明了一個真理:如果不勇敢的反抗而妥協投降,只能導致自己和新一代的毀滅。

湘行散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18

不知怎麼的,最近總是喜歡看關於冒險的書籍,妹妹便跟我介紹了一本名叫《白鯨》“冒險性”的書籍。接下來,我就給你介紹一下這部作品。

這部書的原名是《莫比·迪克》(MobyDick),是美國作家赫爾曼·麥爾維爾再距今一百多年前創作的長篇小說。《白鯨》不知在美國文壇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也成爲世界海洋文學的代表作。

這本書大概講的是:一頭惡名昭彰的白鯨莫比·迪克經常在海上興風作浪,因此奪取了無數捕鯨人的生命。捕鯨人都很懼怕在海上遭受到白鯨莫比·迪克的猛烈襲擊,那麼後果將不堪設想。亞哈船長也在一次捕鯨中,被白鯨莫比·迪克咬掉一條腿。從此,他發誓不殺死白鯨絕不罷休。故事纔剛剛開始……以實瑪利因爲緣分亞哈船長、魁魁格和斯達巴克相遇,結成好友並加入了捕白鯨莫比·迪克的隊伍中。通過向海洋的挑戰,最終搜尋到了白鯨的蹤跡,最後經過與白鯨的生死較量,裴廓德號沉入海底,只有以實瑪利一人倖存……

亞哈船長是裴廓德號的船長,爲了追捕奪取幾十格水手的白鯨,而航遍世界各海洋,是一位勇敢而富有同情心的獨腳老人,也是因爲如此,導致他的脾氣變得很暴躁。他更是一位敢於挑戰大自然的老人。以實瑪利和船長與白鯨搏鬥的青年。它本身是商船上的水手,但對捕鯨很有興趣,於是轉投入捕鯨這一行,他也是這次捕鯨中唯一存活下來的人。魁魁格十印第安人,是個酋長的兒子,也是擲魚叉的好手。他機智,英勇,贏得全船人的敬重。莫比·迪克就是被稱爲“海上魔王的可怕的白鯨,他全身雪白,額頭和背上滿是皺紋,兇猛無比,奪取了許多水手的生命。

這本書告訴我:只要自己有了一個可以爭取達到的目標或高度,在符合常理的情況下,一定要超越它,即使它離我們有多麼的遙遠,做到處事不驚,堅持不懈,勇往直前,我們都能創造自己的奇蹟。

湘行散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19

暑假回到家裏呆了兩個禮拜,在家的時間是相對輕鬆的。如果把心情放開,應該就能吃得好睡得香。剛回家那天看到老弟桌上放了一本小說,名字叫《心》,於是便翻來看看。讀完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這部小說後,感覺心裏難以平靜,凌晨一點多我寫完了讀後感才安心地閤眼睡下。所以就有了下面的文字。也因爲很少寫讀後感,所以肯定有不少錯誤之處。

(一)

小說裏的故事引人入勝,要是以前讀到這樣的故事我肯定會迫不及待一次讀完,但這次我卻用了四五天才慢慢看完。一方面我是急切地想知道故事的究竟,另一方面又不願意看到故事滑入到沉鬱的變化中,對主人公的苦惱和痛楚我深深同情,以至於到最後我都有些不忍心讀下去。

讀到最後,才發現前面的敘述中已經對結局埋下伏筆了,只是當時讀到卻沒有覺察出。整個故事顯得緊湊而完整,只是語言讀起來感覺少了幾分流暢的韻美,不知道是不是翻譯的原因,但這並不影響小說的精彩和頗值得一讀。關於《心》的文學藝術價值,我是無論如何不敢評價的,自己在此方面幾乎一無所知。只知道這是夏目後期的沉鬱型作品,創作的時間我估計是在明治維新運動完成之後。在20世紀初期的日本文壇,夏目漱石並非主流作家,但卻別具一格,所以他的作品在今天的日本仍頗受歡迎。

讀完了故事你有可能會覺得作者在小題大做:一個年輕大學生由於涉世尚淺,不知道如何應付感情上的困惑而犯了一個自私的錯誤,稱不上罪惡,但在作者筆下竟成了有些驚悚的悲劇——因爲主人公一時的自私引起了朋友的自殺,於是他在餘下的生命中一直活在良心的譴責裏無法釋懷,最後選擇以結束自己生命的方式來擺脫痛苦。你可以說作者把故事的悲劇性過分誇大了,但從整個故事情節來看,一切的發生,發展與結束又感覺到真實和自然,並沒有雕琢的痕跡。這樣一來,既感覺情節真實,又感到悲劇性誇大,豈不是矛盾了?其實,要解決矛盾,就必須體會作者對主人公心理衝突的描寫,並更加深刻地瞭解和感受其中人性的特點。對小說中人性衝突的形成和變化有多深的認識,對於此矛盾就會有多透徹的理解。不一樣的結局只能從不一樣的“人性”中去尋找答案。況且,沒有矛盾不成小說,正是這樣才反映出“人性衝突”的主題,自然地將讀者引入到對人性的深思當中。所以,與其說內容突兀,不如說是結構精巧。

故事人物身上,既有自私的表現,又有無私的一面;既有多疑的時候,又總免不去大學時代的單純氣息。你甚至可以說書中探討的是難有定論的人生話題。故事裏人性激烈地衝突着,當看到善與惡,幸福與不幸竟繫於一念之間時,讀者的心絃完全緊繃起來,並且不由得不展開對生命的思索。當目光掃過文字,我常閃過這樣的想法:小說裏的“先生”能對生活和生命這樣深刻而客觀地去思索,本身就是對人性善和美的不倦追求,儘管其反映於自覺的意識中只是一直在尋求心靈的自由,一直由於曾經犯下的過錯而受着精神上的折磨。但我不認爲這是庸人自擾。我覺得任何一個尊重生命,熱愛生活的人都不應有如此的看法。

如此想來,生命亦脆弱,這裏不是指生命的易逝,而是指心靈的易於受傷。如此輕易間,或許是並未完全自覺的情形下,一個人已經在“善與惡”之間做出瞭如此嚴肅的抉擇,並就此埋下一生幸福或不幸的種子,這樣會讓每個人的內心都過於沉重,有些難於承受。是否真是自私讓“先生”不顧別人會有的痛苦和擁有的權利?是否天性的敏感讓他同時又有着強烈的道德悔悟意識?或許更可能是由於涉世未深,使他不能對自我,對自身與周圍人的關係有清楚的瞭解和把握?年輕的“先生”在願望與現實之間,想法與行動之間痛苦矛盾着,也因爲閱歷尚淺,所以他根本沒有料想到事情變化的方向,只是本能地去保護自己內心世界的平衡。

(二)

請原諒我寫下了這些讓人似懂非懂,我自己也不能完全確定的文字。我絕非有意爲之,實在是讀後的感想如此這般,但我想這正是小說的精彩之處——越能讓評論者們衆說紛呈的小說,想必越有其不同一般的妙處或深邃。我之所以要把讀後感分爲一二兩個部分,是因爲下面的話可能更加“不可理喻”。

關於小說的結局,我自己給自己提出了一個自知難以回答的問題:假如“我”能及時趕回東京,聽“先生”訴說一切,那麼“我”應該如何去勸導先生釋懷,“先生”是否有可能不去選擇自殺?明知不可爲而爲之,是因爲我真的太希望出現某種情況使“先生”能避免走向自殺,他的生命確實可貴,也有可敬之處,而且同時它也是屬於“夫人”的,並非只是屬於他一人。我不知道,若是一名應用心理學的研究者會對“先生”持有什麼看法或提出什麼樣的建議,可能那會更實用而有利於挽回生命,而我想得出的是可以讓心靈生出自由的翅膀,翱翔於生活的天空的答案,雖然這樣的想法接近於天真,但在這裏天真亦非不可爲之。

從相對狹小的心靈空間裏跨越到更寬廣的人性的世界裏,培養對生命摯熱的關愛,把這份愛由己及人地播撒。相信每個人心中的這份愛可以讓所有需要溫暖的心靈獲得自由呼吸的空氣。這一“跨越”是關鍵所在,當心靈空間以開放的姿態去與外部因素有選擇地融合,原有的相對靜止的對立體便能獲得建立新的對立平衡所必需的引發新運動的外部力量,有了跨越,纔有了向上提升的基礎。而在跨越中,選擇很重要,它決定了發展的方向,而愛與善就是選擇的標準。這一標準只能從已有的心靈空間去獲得,但愛與善在成爲標準時自身也要不斷實現跨越,那麼選擇標準的提升又以何作爲推動力呢?

我想,“美”的提升就是動力。我感到“美”對一個人思想的形成和變化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先生”在給“我”的長信中說到,他也知道自己對夫人坦白或許可以得到原諒,並因此流下歡喜的輕鬆的淚水,但他不會坦白,只爲留給自己所愛的人一份“美”,沒有折扣的美。可以說,是對美的認識決定了選擇和結果。每個人天生都具有感知美的本能,一次感動和動情的瞬間,我們已經完成了一次美的歷程。並且我認爲,美育也因此才變得尤爲重要,也許有時它對一個人成長所起的作用並不明顯化,但卻是根與源的關係。所以儘可能去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是一件可敬而優雅的事情。

我認爲,在一個相對靜止的有形或無形的空間裏,要打破那在空間內的運動形式中占主導地位的相對守衡,進而產生運動和改變,需要讓一定的外部因素進入到這一相對獨立的空間內,產生一個更具可能性和多樣性的變化平臺,這是推動事物朝一定的預期方向發展的有效前提。

我立刻在詞典裏查了查“人性”的解釋——在一定的社會制度和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這樣解釋好像太簡單,又好像——無須更復雜。

在這篇讀後感的尾聲裏,我想應該拋開難懂的思考,想想故事對我今後生活所給予的啓示。我想到的是,每個人在可能的範圍內儘量多地去關心周圍的人,多數情況下寬厚友善地待人,懷一顆感謝的心,我們的生活裏會溫情常在;坦然地面對自身的缺點錯誤,坦誠地與人溝通,用真心的行動來讓生活充滿理解……

我需要學習的,還有很多!

湘行散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20

《平凡的世界》中有着一羣平凡的人們,他們辛勤的勞作,他們爲了生活拼撒汗水,他們面對大地懷揣着希望,他們腳踏實地的鑄造着黃土地的夢想。憑藉着無數汗水的澆灌,共同期待着未來豐收的時刻。平凡演繹着偉大,偉大又歸於平凡,在理想中暢遊,在現實中拼搏,他們用血和淚濃墨重彩的寫出了一個“韌”字,展現了黃土高原上一份不可磨滅的意志。

可以說,正是因爲讀了這本書,讓我對生活有了新的理解。此書中,我看到的是世間的真情,平凡但是真摯,簡單但是轟烈,我們的生活亦是如此。從書中主人公孫少平、孫少安的成長曆程來看:人,最難戰勝的是自我。然而,如果超越了自我的束縛,克服人性中最懦弱的本性,那麼自卑也會變爲堅強。

這裏,不得不說的一點是,學習和讀書的重要性。作爲一個平凡的人,要時刻對着未知的事物懷有好奇心,不怕繁瑣的虛心求教。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更是一種力量。在你陷入困苦的時刻,不知所措的時刻,不甘放棄的時刻,往往是一種精神喚醒了你,給了你一份堅持的勇氣和力量。向不屈的保爾柯察金致敬,向偉大的列夫托爾斯泰致敬,更向堅韌的黃土高原致敬。正是受到了這些文化的影響,主人公孫少平和孫少安才能在一次次的艱難中帶着家人走出困境,才能在一次次的動盪中堅持着自己的本心。他們懷揣着自己兒時的夢想,無論身在何處,無論多麼辛勞的耕作,總是能擠出時間,暢遊在書的海洋之中,接受着新的事物,新的思想,堅韌而又勇敢的在黃土高原上灑下生活的印記。“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奮鬥!只有選定目標並在奮鬥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沒有虛擲,這樣的生活纔是充實的,精神也會永遠年輕”,這就是書中貫注了的昂揚的奮鬥精神。咀嚼着這些至理名言,會使人們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和希望。使我們懂得我們大家雖然平凡但平凡人也會有平凡人的人生幸福所在。

在文中,作者刻畫了孫少平和孫少安兩個形象。但是我認爲孫少平這個人物更加符合全篇文字的主線,通過他的成長和成熟的經歷,展現給大家的是那個時代整整一代人對生活的憧憬與無奈。他受過高中教育,同時經過自學他可以達到與大學生進行思想探討的程度。作者賦予了這個人物各種優良的品質,包括並不好高騖遠。貧窮曾讓許多有理想的人們意志消亡,可在逆境中人們的自卑與懦弱我們沒有理由去嘲笑它,相反我們要用另外一種眼光去學會欣賞。那種戰勝自我,重塑信心的渴望,其中所表現出自卑裏的堅強讓我敬畏,因爲那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面對生活的態度。戰勝困難,擺脫束縛,讓人們對美好生活充滿嚮往,體會生活之中的親情、友情、愛情,學會生活,懂得珍惜,對於我們來說,也是一種警醒。在路遙的世界中出現的都是平凡的人物,正是在這些平凡的人物裏他描寫着人性中的善與美,醜與惡。在他的世界裏,人的的優點就是認識到自己是平凡的。這點從孫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體現。他認識到了平凡,也選擇了平凡。生活沒有如果,他的命運告訴了我們。我們每個人的命運都受制於這個時代。我們不能完完全全的決定着自己的命運,我們要做的是怎樣讓我們更幸福。有遠大的理想很好,想平凡的生活也好,這只是我們追求幸福的一種途徑。

也許,正如有的人所說,現在是一個充滿浮躁的社會。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不正是由於社會的進步和多元化呈現出的一種狀態嗎?作爲一個步入工作和走向社會的人,這部作品中有太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回味的地方。總有一種力量它讓我們淚流滿面,總有一種力量它讓我們抖擻精神,總有一種力量它驅使我們不斷尋求"正義、愛心、良知"。這是信念的力量,善良隱忍的中國人,總是有一種信念的力量在支撐。我想,作爲我們來講,只有腳踏實地工作、以飽滿的熱情生活、以感恩的心態回饋社會,纔是書寫我們這個平凡或不平凡人生應有的態度。也許,我們對於平凡與不平凡的理解多種多樣,但是我也堅信,我們面對苦難,卻總是能團結一致,同舟共濟。這也相信,沒有一種力量能阻止我們前行的腳步,也總有一種力量能讓我們不斷前進!

沒有永恆的痛苦,更沒有永恆的幸福。生活像流水一般,有時是那麼平展,有時又是那麼曲折。孫少平的哥哥孫少安,出生於貧窮的家庭,13歲時便爲了弟弟妹妹們可以得到良好的教育,可以吃飽飯去讀書,少年時的他便放棄了自己優異的學業,毅然的決定和父親一起進山勞作,將家庭的負擔義不容辭的抗在了自己的肩頭。他是平凡的勞動人民,也是偉大的勞動人民,他是值得我們尊敬的奮鬥青年。當然,苦中有甜,生活往往會眷顧這樣的人,最後少安富裕了,按說幸福的日子就要來臨了,然而一起同甘共苦的妻子卻病倒在家中,他的憤怒,他的無奈,壓在心中卻無人訴說。無論你是什麼樣的人,無論你做了什麼樣的事,當生活中出現了任何困難你都必須選擇接受,這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種體驗。這不禁讓我想起了當年蘇軾所說的“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

書早已放下,然而其中一張張面孔涌入腦海,久久揮之不去。《平凡的世界》是那個時代勞動者的寫照,值得我們的借鑑和反思,“韌”的精神,是需要我們發揚和繼承的,不甘於平凡,卻又腳踏實地辛勤耕作着,我們懷揣理想,即便是平凡的生活,也定能激盪起絢麗的浪花!

湘行散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21

一開始你或許會覺得一篇述說着活生生的人變成一個甲蟲的小說是如此的虛幻,甚至是不可思議的,這種不現實的事情也會爲某些人所鄙視,就猶如有些人不喜歡看魔幻片,動漫片一樣,但是諸如此類的作者又爲爲什麼把這些不現實的作品創造出來呢?

筆可以讓我們構造出無數的可能,完美的世界並不存在,生活中的缺陷,也就是我們的追求,只能靠我們的幻想,而我們所認爲的不現實其實是現實的前奏,因此,我會熱衷於不現實的事物,但是同時承認現實。

變形記,一個支撐着家庭生活的忙碌男人,突然一天早上醒來變成了人人唾棄的甲蟲,而且還是像一張牀般巨大,結果卻出意料的簡單,後來他的家人遠離,甚至嫌棄他,還覺得他會破壞她們的生活,家人的生活比以前差了很多,但是她們永遠不會想起以前主人公的辛苦以及他的付出,最終,她們選擇拋棄他,尋找更美好的生活,甲蟲死了……

你一定會覺得她們很無情,但是,我認爲倘若生活中真有這麼一件事,我們大衆必定會拋棄他,甲蟲就是甲蟲,動物就是動物,就算我們知道它的靈魂是一個人,但是,我們就是本性的排斥,所以,任何人都不應該得到責怪,這就是現實,而卡夫卡只是用了不現實的事件來表現現實罷了。

湘行散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22

書,散發着墨香,喚起人們對知識的渴望;書,流動着智慧,賦予人們駕馭心靈的力量。

人們常常認爲讀的書越多就越好。但讀書也是有方法的。詩人朱熹曾有一句關於讀書的名言:“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我也有自己的一套讀書方法——靜心。只要把心沉到書中,就能做到“兩耳不聞窗外事”,用心來認真品味書籍。

媽媽常對我說“一心不能兩用”。一次,媽媽出去買菜,我在家裏看課外書,家裏的電視開着,說笑聲不斷地浸入我的耳朵裏,我心裏突然閃現了一個念頭,趁媽媽不在家,我爲何不放鬆一下自己、犒勞自己辛苦的學習。我經過了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後,終於抵擋不住那強大的“敵人”,我成爲了電視的俘虜。我津津有味地看着電視,不知不覺已經過了2小時了,媽媽快回來了。我卻捨不得關掉電視,就一邊讀書一邊看電視。可一心終不能兩用,沒過多久,手裏的書早已丟到了九霄雲外,連門外響了媽媽開門的聲音也沒察覺。“原來你是這樣學習的!”我愣住了,乖乖的像一隻小貓咪似的接受着媽媽嚴厲的批評。經過了那次深刻地教訓後,我悟得了一點道理,讀書需要靜心、專心,認真地讀,才能夠學到東西。

現在,我整個人完全沉浸在書裏,有那種自己好像變成了書中主角的感覺。我好似一隻快樂的蜜蜂,在書的花朵上採集知識的花粉。也因此,我結識了許多朋友:魯迅、巴金、冰心、朱自清、老舍……等前輩,能在他們的文章中徜徉,我就會像一匹餓狼貪婪的吞食着“獵物”,翻着飄出油墨清香的書頁,在先哲描繪的精神世界徜徉,沒有浮華,沒有塵埃,心靈在此中靜默。忘了時間,忘了整個世界,唯有我與書獨在!

湘行散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23

《查理九世》,是一套探險類的書,我一開始並不知道查理九世是誰,也許你們跟我一樣,以爲查理九世是一位王子什麼的,我看了這套書後,才知道:查理九世是一隻神奇的小狗!這套書講述了自從一隻會說話、擁有純正皇家血統的小狗——查理九世來到了墨多多的家裏後,墨多多和他的夥伴們以及查理九世的身邊就發生了一個又一個的奇異事件。

在查理九世的帶領下,外號問題多多墨多多的墨小俠、班長堯婷婷、外號育林小霸王虎鯊的胡沙和小發明家扶幽組成了一個名爲DODO的冒險隊,並被世界冒險協會認可,頒發了迷境徽章。每次發生的奇異事件,DODO冒險隊都能化險爲夷。這些奇異事件有遇見擁有永生,身上卻佈滿皺紋的無眼人魚;在恐怖的白骨森林裏意外地發現世外桃源;在豪華的別墅裏有全身血紅的吸血山蛭,並意外地碰見孟婆,闖進奇怪的“陰間”……

我最近也看了許多其他的冒險書籍,比如說紳士怪盜亞森·羅平、哈利·波特、名偵探夏洛克·福爾摩斯以及變身爲江戶川柯南的高中生名偵探工藤新一等。這些故事讓人深深地融入到其中,似乎讀者本身就是書中的一個人物,時而擔心,時而驚訝;時而焦急,時而歡呼。

青少年都喜歡讀冒險書籍,這說明冒險、探險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求新求變的天性使然。我們整天生活在學校的學習氛圍中,也只能從冒險、探險的書籍中尋找那份刺激了。

湘行散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24

劉同,一直是我喜歡的年輕作家之一。也許他並沒有出衆的外表,卻有着出衆的才華與一顆對青春夢想追求的熱誠。在你的孤獨還未正式出售時,我早已在網上提前預定了這本我期待已久的著作。

不知爲什麼,每次讀劉同的文章,他的故事,他的思想,他的衝勁,都會讓我有不同的感悟,猶如感同身受,一樣有着跟他的想法,跟他的衝勁,卻沒有他的行動。而且每次閱讀的感悟都會不一樣。這本書拿到手後,我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就全部閱讀完畢,裏面是由33種溫暖;33段成長;33次感懷的小篇章組成的,每一篇都是扣人心絃,感動至極。

相信跟我一樣看了這本書的人感觸也很多吧。如果,你和我一樣看了這本書還是會有很多思考,還是會回憶着自己曾經過往的成長與青春的話,那麼恭喜你同時也謝謝自己,青春從現在開始起步並且我們都是最好的自己。我們每個人都無關完美,只是,我們現在能開始努力至極,將不完美變完美,化缺點爲優點,總結出一個你認爲最完美的自己,然後趁現在我們都還年輕再戰一回。

那年,我的畢業旅行。還記得目的地是韓國,此行在韓國待了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去過繼承者們拍攝地點的那間咖啡店,喝着咖啡,手裏拿了筆和紙記錄着在韓國的一切,下午茶時光開啓,想着以後的生活,規劃着未來的職業生涯,幾時成家立業,如何用偉大的夢想致敬我們最好的青春。去過首爾塔,留下了犯二的足跡,那瞬間的時光被永遠定格在了照片裏,充滿着微笑,洋溢着幸福,就像讀書時一樣,單純,簡單,卻陽光飛揚。去過南山塔的情侶鎖,途中看到很多的男女朋友來至各地手牽手並肩走在一起。

年輕人有夢想就要勇於去追求,不管走多遠都要記住不因生活的壓力,瑣事的煩雜而忘記了曾經答應多自己的事,想去的地方,努力了就沒有到不了的明天。正因如此這次的畢業旅行才選擇了更遠更廣且自己一個的地方。爲的就是不想像劉同書上所講的一樣:“還沒年輕,就老了;還沒成功,就失敗了;還沒綻放;就凋謝了;還沒開始,就結束了。日子就在這一的嘆息中漸漸消磨殆盡。”

劉同有關於青春、夢想、感恩的瞭解與解釋是很透徹的。其實在我看來,青春就是努力,倔強,不服輸。現實總是很殘酷,但是希望在未來的日子,我們不爲了生活而忘了夢想,不爲了老練而丟棄了衝動,不爲了成熟而失去格調。記住雖然我們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是可以改變人生的厚度。

有人是與我一樣讀了這本書的嗎?感悟又是怎樣的呢?有沒因此慢慢去改變自己,做以前只想而不行動的事呢?在無數的嘗試中成爲最好的自己的?

湘行散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25

個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斷提高,與其始終如一的學習是分不開的,所謂活到老學到老,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知識是沒有窮盡的,堅持學習讓人始終處於不敗之地。反之,沒有知識的不斷補充和積累,人便會落後於時代。歌德說過,誰落後於時代,就將承受那個時代所有的痛苦。特別是在現今知識爆炸的年代裏,不能接觸新的知識便會被時代所淘汰。

對於我們教師學習新的知識來面對新的挑戰,更是不可忽視的。它能提供我們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爾基所說,沒有任何力量比知識更強大,用知識武裝起來的人是不可戰勝的。

一、讀書可以讓我們站在更高的高度來看問題,從而少犯錯誤,少走彎路。

牛頓說過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爲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遠,科學巨人的虛懷若谷自然值得我們學習,我們還可以從中學到更有價值的東西。書籍對於整個人類的關係,好比記憶對於個人的關係。書籍記錄了人類的歷史,記錄了所有的新發現,記載了古今歷代所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只有認真的學習前人的經驗和理論,才能在一個更高的高度上來看問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並有一個較高的起點。書本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是他們的研究成果和經驗的體現,通過對他們的學習,發現對自己有用的東西。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來不斷的完善自己,大大的促進了個人的成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這樣說,人類社會的延續和發展,也是這樣來實現的。試想,如果每個人都是從頭開始,那麼,無論多麼偉大的人,做出多麼大的貢獻,人類社會最終還是在原地踏步。由此更可見讀書的重要性了。

二、讀書開闊人的視野

書本中的知識可謂是包羅萬象,他能拓寬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的知識更全面。從而能夠更深刻的思考問題,事物都是廣泛聯繫的,現代的許多實踐都證明了各種信息的相關性,如果只知道一個領域的信息,必然會有礙於自身的發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識,才能使未來的不確定風險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應瞭解當今的政治經濟形勢,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股票走勢一樣。研究物理學的學者們都要有一定的化學和其他基礎,纔能有所成就。記得一位諾貝爾獲獎者在復旦做講演時就曾說過,現代科學已沒有明顯的界限,你必須對相關的科學都有所瞭解才行。在這方面,偉大的導師恩格斯就是一位廣泛學習的典範,他雖然只上過中學,但由於他發奮讀書,十九歲時就能用十二種語言說話和寫文章,在參加工作實踐後,他也沒有間斷過學習和研究,從而被馬克斯稱爲一部真正的百科全書。廣博淵深的知識,對恩格斯指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準確的傳播科學共產主義理論有很大的幫助。 從它的經歷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知識的力量,更能體會到書本做爲人類掌握知識力量的有力武器的巨大作用。

三、讀書有助於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人生來無善亦無惡,關鍵是正確的引導。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有一位良師益友就能起到很積極的作用,書本就是這樣的一位。一本好書就如一個好的導師,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個於己於社會都有用的人。書籍能安慰我們的心靈,使我們擺脫悲哀和痛苦的羈絆;書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歲月化爲令人愉快的時光。書必將各種信念注入我們的腦海,使我們充滿崇高的歡樂和思想,從而使我們入神忘情,靈魂昇華。

所以我們要倡導並支持讀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做一個稱職的教師,以帶動教育事業的蓬勃健康的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