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等待》心得感悟(通用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68W

讀《等待》心得感悟 篇1

哈金爲什麼會成功?這是當我對他的崇拜漸漸降溫後,不斷問自己的問題。

讀《等待》心得感悟(通用3篇)

坦率的講,哈金的英文和納博科夫相差很遠很遠,後者出生於俄國舊貴族,從小就有英文教師耳濡目染。哈金雖有研究英美詩歌的專業背景,將《普寧》視爲知識分子移民文學的典範,但納博科夫令人瞠目結舌的語言遊戲哈金寫不出來。

幾乎所有的評論家即使在讚揚《等待》的時候,都會用到“simple”這樣的字眼。我讀英文原版的《等待》覺得過分的輕鬆,讓我稍稍有些失落之感。哈金當然有絕佳的語言感覺,行文流暢,絕無脫泥帶水之嫌,但其簡單的措詞和句式恐怕還不僅僅是deceptively simple,而是自身能力之缺陷使然。在《等待》中,大量重複的句式是“主句+非限定性定語從句”或“分限定動詞分句+主句”,尤其是在動作描寫中,後者的使用頻率幾乎到了令人厭煩的程度。這種四平八穩、安全妥當的句式常爲ESL學習者所喜,因爲它們符合漢語的句式邏輯。可以說,哈金的英語依然帶着厚重的“中式英語”(Chinglish)的痕跡,儘管它屬於當中的極品。

據參加過他讀書會的人說,哈金的英語口語遠不如筆頭。而即使是書面英語,哈金並不是非常自信。一箇中國海外留學生曾當面問哈金,如何像他一樣用非母語從事文學創作。哈金思索片刻,回答則是:不建議你走這條路。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哈金也坦承,自己並沒有擺脫剛開始用英語寫作時那種忐忑不安,充其量只是不確定感比以前改善了些。

所有這些,似乎都在說明,哈金並不是因爲其英文的精湛而獲得西方讀者青睞和推崇的。

《等待》的簡單不僅體現在文字層面,其結構也是在簡單維度上展開。雖然偶爾也有插敘和倒敘,但整體還是線性時間和常規空間。人物關係也異常簡單明瞭,包括主人公Mana都沒有背景交代。在深受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薰陶的西方文壇,在已經習慣了猜神話原型和碎片化敘事的西方讀者中,這樣的創作手法實屬異數。難怪國際筆會(PEN)在授予他福克納獎的時候,誇獎了哈金在當下重歸現實主義的勇氣,也難怪《洛杉磯時報》的書評把他與巴爾扎克和狄更斯相提並論。

讀《等待》心得感悟 篇2

學生從北京回來,出乎意料地給我捎回來一本英文原版的《等待》(Waiting)作爲禮物,着實讓我喜出望外。

對哈金的《等待》這本書,我曾有着近乎狂熱的期待,大概心中早已將他看成了中國的“納博科夫”或是“康拉德”吧。因爲英語文學中,只有這兩個非英語母語的作家,能夠將英語使用到登峯造極之化境。

和湯婷婷或李立楊這樣的第二代華裔美國人不同,哈金的英語學習環境非常普通。文革開始後不久,哈金走了部隊子弟的後門,十四歲就參軍。1977年恢復大學聯考後考北京大學英文系不中,落到第五志願的黑龍江大學。後在山東大學取得英美文學碩士,接着85年獲得獎學金赴美留學,在Brandeis Unversity獲得博士學位,論文題目是“現代主義詩人奧登、艾略特、龐德和葉芝”。

坦白說,和衆多在美留學生比起來,這不是一份特別值得吹噓的履歷;國內外哈金都沒有名校背景,也許回國才能勉強獲得一份不錯的教職。所以起初從博士論文的選題上,哈金就是作好回國打算的。但八十年代末的那次事件讓他和妻子決定留在美國。這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因爲那裏並沒有什麼高薪和洋房等着他,他這樣的普通文科博士根本找不到任何工作,艱難的時候他甚至幹過更夫和汽車售票員。生活的壓力逼迫他開始寫作,使用第二語言:英語。

讓很多華裔作家甚至本土作家嫉妒的是,在三十五歲以後才靠英語寫作來安身立命的哈金竟然寫的每一本書和詩集都獲得出版,而且絕大多數都獲得了至少一項文學獎項。現在的哈金是唯一一個兩次獲得“國際筆會-福克納”文學獎的華人,也是“美國國家圖書獎”歷史上唯一一個華裔獲獎者,20xx年出版的《戰爭垃圾》(War Trash) 不僅是暢銷書,也入圍了“普利策文學獎”的最後名單。

讀《等待》心得感悟 篇3

《等待》是一部優秀的小說裏,作者以雙重身份出現,作爲講述者的人性和作爲創造者的神性,可以創造一個筆下的世界和許多個性獨立的人物,可以創造一個世界,一個紛繁複雜幾乎可以逼真的社會環境,可以創造出一種強烈的宿命感,令人不得不相信,雖然是虛構的人物,但命運本該如此。猶如福樓拜爲之哭泣《包法利夫人》,寫到最後,他哀傷到痛哭的說:包法利夫人要死了,她不得不死,又如千紅一哭的曹雪芹,他一手安排了人物的風光一時,也不得不親手毀掉一切,讓她悲慘的死去,彷彿人物已經脫離作者而在虛構的世界裏有了自己的宿命,作者首先打動了自己,然後才能打動讀者,這樣的小說讀起來總是很過癮,令人久久難忘。

哈金的《等待》就是這樣一部小說,我前後讀了兩個月,讀了兩遍,差不多有半年的時間,常常會在不經意時想起它,揮之不去。

他講述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在特殊時期的一樁離婚,軍醫孔林打算和原配離婚和同事結合,因爲是軍醫,因爲特殊時期的特殊政策,因爲本人的軟弱,這場離婚用了整整十八年,在十八年的等待中,每個人都耗盡了青春、熱情以及最重要的:愛的能力,終於,十八年後,婚姻自然解除了,愛情變了,他老了,等待中該到來的一切都隨歲月飄走了,他開始懷疑一切曾經堅信不疑的信念,絕望的開始另一場等待... ...孔林性格是軟弱的,註定了一生的悲劇,他無條件的屈服於時代,屈服於命運,害怕做一絲一毫的抗爭,有時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氣,往往以痛悔告終,軟弱的人通常都是善良的,懦弱的,以至於他不配享有愛的幸福,只受盡了漫長的愛的折磨。在懦弱的等待中,他女兒長大了,情人被人姦污,自己身體也垮掉了,終於等到的夢幻情人因爲漫長的折磨而變成兇悍無趣的中年婦女,十八年來,他都在想象美好生活,到頭來卻兩手空空,懷疑一切之後,又開始另一場等待--等着情人死去,他可以和原配安度晚年。讀完小說有種無窮無盡的悲哀,但又是如此的真實。

歷史的車輪隆隆而過,將若螻蟻般無足輕重的個人生活一個個碾成碎沫,俗話說,『擰拆十座廟,不破一樁婚』,在我個人閱讀經歷中,沒有比破壞剝奪普通人的幸福生活尤其是愛情,更能激起我對某些時代的憤怒了,而我又最討厭兩類『文革文學』,一種是『憶苦思甜型』一種是『強烈控訴型』,完全沒有必要如此,那會把批判降到和被批判者同樣低級的程度,嚴重削弱批判的力量,在《等待》這部小說裏,哈金甚少交代和時代有關的背景--它可以發生在任何時代,他筆下的體制和人的互動沒那麼強烈,這場悲劇初看像是一個性格軟弱的人自我的畫地爲牢,掩卷稍加思索就會感到,在那個時代無孔不入的控制下,個人生活在一件件小事中被體制撕成碎片的恐怖與悲哀,善良而軟弱的人,雖不會有耀眼奪目的人生際遇,但也絕不該被剝奪平凡的小幸福,而事實卻是循規蹈矩的弱小者悲劇一生,膽大妄爲潑皮無賴者卻一路青雲直上,贏得金錢美女,無需多說,這是畸形社會纔有的必然。

哈金平靜的敘述,甚少用長句和華麗的辭章,卻激情暗涌,你看着他一步步的把生活展開、一步步把它送上悲劇的征途,一切的轉變是如此自然、逼真,人說愛情可以永恆,《等待》告訴你,在漫長的等待和折磨中,人會失去生活的激情、失去愛的能力,會對一切放諸四海皆準的信念,產生強烈的錯愕和懷疑,愛會轉化爲無盡的怨恨,徹底改變一個人,終於可以合法的和曼娜結婚,孔林感到若有所失的空虛,曼娜則將過去的等待化作一腔怨憤,變成一個庸俗無趣的女人。更令人震驚的是,這種變化不是戲劇性的一朝一夕,而是融於每日每夜每分每秒的生活中,聚沙成塔,一點一點形成的。這不是如張愛玲所說成功來得晚,歡樂會減半,而是歡樂會全部的消失化爲空虛和怨憤,所以,生在一個不用爲愛情等待的時代的人們,沒有時代要求的必要,不要再互相折磨彼此了。

我更能欣賞這樣反思時代苦難的作品,它的力量是巨大普適恆久的,遠遠勝過咒罵控訴式的宣泄。故事發生在中國某個特定時期,哈金用英文寫作用英文思考,很顯然在這部小說裏,這表現爲一種優勢,從而令這部小說超越了時代。那個時代的特定語言曾經鋪天蓋地,以至於從那個時代生活過來者,想用中文表達時就很難逃脫那個時代語言風格的印記。

去年的香港書展,請到哈金做了場報告,談到創作,他說好的小說開頭猶如一束強光貫穿全書的前半部分,而好的結尾則從後向前與之匯合,《等待》就完美的詮釋了這一寫作技巧,小說的開頭一直爲人津津樂道,樑文道在介紹哈金時說,沒有中文小說是這樣開始的:

『每年夏天,孔林都回鵝莊和妻子淑玉離婚』

小說的結尾也很棒,用了兩個段落,就輕鬆的跳出了『文革時代』的苑囿,將『等待』昇華到人生哲學的高度,變得格外意味深長。

在漫長的等待結束時,他終於離婚成功,娶了一同等待了十八年的曼娜,但他已經開始懷疑人生,開始拷問靈魂,感到等待的徒勞之餘懷疑愛情是否是種幻覺,那種感受,既不是收穫的快樂,也沒有成功忽然到來的失落和空虛,比這兩者都可怕,他開始懷疑自己半生以來對人生的判斷,開始後悔自己走過的人生---這是多麼可怕,他已經快要五十歲了,開始懷疑人生懷疑愛情,而這種懷疑就算三十歲開始都有些晚 了。終於等來的曼娜和他結婚後,變老,變得庸俗,從青春少女變成一個潑婦,而且,高齡而生完孩子後,誘發了她先天性心臟病,已經時日無多。文章的結尾,孔林去探望前妻,感受到一種平靜的天倫之樂,他又開始等待,等着曼娜死去讓他能夠重新回到前妻身邊,過一種寧靜但麻木的晚年生活,你會眼睜睜看着一個生命的逝去,雖然他肉體依然存活,但已經沒有了愛和熱情。

這個結尾太震撼了,對此你可以做許多理解,可以理解爲時代造就了他和兩個女人的悲劇,也可以理解爲是他性格的悲劇,和時代無關--不是有很多王八蛋都過得很好嗎?時代悲劇暗含着對不合理的制度的強烈憤慨,而性格悲劇更能喚醒大多數人的共鳴,這樣小說就很豐富很立體也很顯功力了。

哈金的語言很特別,用的都是最平常的詞和句式,表達出一種舉重若輕的氣魄,例如小說的開始,有這樣一段:

『如今,他父母早已故去,女兒孔華也中學畢業了。他尋思着,這個家已經不需要他來支持,他該去開始自己的生活了。無論如何他應該把自己從這段沒有愛情的婚姻中解放出來』

讀下去你會發現,全書都是這樣的語言構成的,英文原版亦是如此簡單明瞭,這樣的作品超越了時代和國籍,可以暢銷許多國家,備受歡迎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