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書心得(精選18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62W

論語讀書心得 篇1

孔子曾經說過:“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這句話出自《論語》,意思是: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貪圖舒適,工作勤勞而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齊從而匡正自己,這樣就可以說是學好了。我讀了這段論語,懂得了我們做事不要太在意客觀條件,而要看重自己的努力。接下來,我就來說說發生在我身上的兩件小事。

論語讀書心得(精選18篇)

記得有一次,我在寫作業。那項作業本來是用鉛筆做的,可是,我卻用水筆寫。爸爸看見了,就讓我換成鉛筆寫。我一向喜歡水筆,因爲水筆寫起來感覺很潤滑,不會像鉛筆一樣寫起來咯吱咯吱的。所以,我的心情很不好,越寫越輕,字也越寫越醜。爸爸就在我身邊看着,見我態度很不好,覺得很奇怪,就問:“你怎麼了,字寫得不是很好啊!”我就回答說:“因爲我不喜歡鉛筆這種咯吱咯吱的感覺,所以我字就寫不好了。”爸爸聽了,對我說:“好好(我的小名),《論語》裏說過的,你用什麼筆寫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不想寫好字。”聽了爸爸這句話,我深受啓發,於是拿起鉛筆認真的寫起來,那些字也變的好看起來。

《論語》不光對我學習上有過啓發,就連運動上也會帶給我啓發。就拿跳繩來說吧,有一次,我看見班上跳繩最厲害的人,發現他用的跳繩是超輕版的,以爲他跳的快是因爲繩子好,於是就讓爸爸也給我買了一根超輕跳繩。結果,發現自己也沒多跳幾個。我想到了《論語》裏說過:要注重事情的本質,而不要太在意外界條件。於是我每天早上都練習跳繩,跳的越來越快了。

通過這兩件事,讓我知道了,凡事必須關注結果,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達到,而不要太在意那些不重要的事情,因爲你改變不了你的環境,但是你能夠改變你自己。《論語》真是我們的好老師啊!

論語讀書心得 篇2

《論語》,我在中學時候就曾通讀過了,那時候受階級鬥爭爲綱的影響,對孔夫子的世界觀和理論抱着一種審視的態度,有些地方甚至用譏笑的眼光看。如孔夫子的“自行束樇而上,吾未嘗不誨焉”,覺得迂得可以。用這樣的心情讀書,得到的收穫可想而知。今年初丁檢在會上推薦讀《于丹論語心得》,於是在網上_了認真看,看了後,有了嚴肅的思考和心得。于丹是北京大學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讀《論語》爲引領,把高深的道理寓於生動通俗的語言中,抓住了論語的核心要義,剖析並展開來,結合我們當前的社會,很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對《論語》重新認識的體會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把握自我,不爲外界表象所迷惑。忠孝禮儀是《論語》對“士人”的基本標準和要求。以前的人一聽到“忠孝”,立刻肅然起敬,乃至於“流涕”。但_後我們根據學到的理論對這些看法有了變化,對“忠”,認爲是愚忠,封建禮教的產物,“孝”是封建社會家長專制的工具,“禮”是僞善。於是,我們沒有了文化行爲標準,沒有判斷是非的鏡子,除了法律因素外,我們的工作關係、家庭關係、同事關係、上下級關係、社會關係,如何處理好?馬克思主義上沒有,法律上除了基本準則外也沒有。於是,種種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現在我們身邊。有些掌握了機密的國家工作人員通敵,出_家機密,背叛了黨和人民;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詐老人的錢財;生意場上,有的不講誠信,要麼貨到不拿款,要麼款到不發貨;_上,買官買官,拉幫結派,做一些昧着良心的事情,乃至_受賄。搞得來使人們對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什麼事情是好的,什麼事情是壞的,都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了。其實,《論語》早就把這問題解決了,只是我們以前沒有注意到而已,處理好各項關係,就是要講求“忠孝”。對黨,對國家,對事業,對領導,要“忠”;對朋友,對工作,要“誠”,對父母,對老人要“孝”,對子女,對孩子要“悌”,對他人,乃至敵人,要有“禮”。把忠深深植入到心中,不是說說了事,有時候要用生命來解讀,有時候要用幾十年的苦難解讀。西漢時蘇武出使匈奴,單于愛其才,要其歸順,蘇武拒絕。單于爲了瓦解蘇武意志,將蘇武發到北海牧羊,一去就是十九年。蘇武“渴飲雪,飢吞氈”,沒有忘記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始終將漢武帝賜的使節拿在手上。十九年後,單于兒子即位,突發善心將蘇武放歸漢朝。漢武帝開始聽說的是蘇武已經投降匈奴,大爲震怒。後來得知_後,非常感動,動員了全京城軍民出城迎接蘇武。蘇武仍拿着當年漢武帝賜的使節,衣着襤褸,儀態從容,他的赤膽忠心感動了所有的人。

二是安貧樂道,淡薄名利思想。我們工資收入不高是多年的事實,我們都已經“習慣了”。但有的人卻很不適應,有的甚至口出狂言。所謂“靠山吃山,靠樹吃樹”,“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等等,言論既已如此,行爲上必然出現偏差。所以看見一些“勾兌”現象,也就不奇怪了。但任何事情都有個度,超越了度,事物本質就發生了變化。“法律允許範圍內”、“違紀”、“違法”懸殊往往在一線間,有的人偏就喜歡在這鋼絲上走,思想根源上還是不能正確看待“安貧樂道”思想。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我認爲人要真正獲得自在、寧靜、最要緊的就是安貧樂道。孔子的學生顏回家境貧寒,住漏雨破屋,三天兩頭缺糧,“瓦竈繩牀”,都還朝不保夕,還得經常依靠子貢的賙濟。孔子稱讚顏回能在貧困中“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清朝有個清官任滿回家時候,因爲沒有收受_,覺得不好意思,在行李裏裝了很多石頭,以示“宦囊豐富”,居然還被人舉報,上面居然還派員“調查”,結果查出了一個清官。笑話之餘,這個清官清政不留名,體現了安貧樂道思想。我們不排斥富裕,我們不崇尚貧窮,但如果在富貴中,要學子貢一樣,要同情、賙濟貧困的人,並且不要名利。如果在貧困中,不能怨天尤人,要有安貧樂道精神。

論語讀書心得 篇3

印象中,自己以前從沒有完整地讀過《論語》,所幸多少知道里面的一些_名句。這次寒假,利用學校開展“同讀一本書”的活動機會,我才能靜下心來系統地讀了一遍《論語》。語錄體的《論語》文字深入淺出,言簡意賅,內容包羅萬象。除了記載_、教育、政治、文學、哲學、藝術這些大的方面之外,還涉及到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其中不乏閃爍智慧、蘊含精深思想的語句。所以,它不愧爲儒家學派最重要的經典著作,至於“《論語》之在中國,猶如《聖經》之在西方”、“半部《論語》治天下”等相關讚譽,並非沒有根據。

讀《論語》,各方面的收穫太多了,三言兩語是講不清的。這倒頗像該書語言簡練而精髓不斷的特點。俗話說,文能會人,讀着《論語》,孔子的偉大形象就像是穿越了兩千年的時光隧道,栩栩如生地立在你的眼前:一位身懷各種謀生技能、又對生命、政治、教育有深隧洞見的能人;一個不因自己地位的卑微而隨波逐流,不停反省自己去僞存真,終生提醒自己除惡向善的高尚賢人(我覺得稱爲“聖人”還是誇大了點);一個平生沒有一部自己的著作,僅憑着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論語》就讓後人受用終生,並因之敬仰和傳誦的奇人;一個自強不息,處於亂世而不放棄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來殉人生的理想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言行廣闊地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爲政,爲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因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得以在中華大地生根發芽,長久而深遠地影響着中國的歷史。作爲一種文化現象,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說與人類文化長河中的其他現象一樣,雖歷經滄桑,卻總是生命之樹常青,不斷創造着人類文化的奇蹟。所有的一切,皆得益於多才多藝的孔子紮根於民族文化又立足於個人所創造出來的大智慧。

讀《論語》,不外乎在讀孔子的“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當然,這期間要辯證地看待這些學說,棄其糟粕,取其精華;要獨立思考一些自古以來有爭議的處世交友論調,比如“中庸之道”,比如“無友不如己者”。而且,我們還會發現,當今許多爲人、治學、從政的原則都出自古老的《論語》。譬如:父母在,不遠遊。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道不同,不相爲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政者,正也……啊,太多了,不勝枚舉。於是乎,對孔子及其弟子又多了幾份敬仰之情。

論語讀書心得 篇4

有一本書,如林間清風般拂醒人的善念;有一本書,似山澗泉水般不斷滋潤着我們的心田。它,告訴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它,對我們詮釋無數做人的道理。這本書便是國文經典——《論語》。

品讀《論語》是一種精神境界的提升,那小小書上的每一個字都是孔子以及他的弟子用心去篆刻上去的,裏面凝結了他們一生的心血,帶給人一種心靈上的寧靜。

《論語》一共短短二十篇,寥寥數萬字,卻出現了一百多遍“君子”。孔子不也正是這樣的人麼?他對學生們以身作則,不由半點虛假,遊說列國。《論語》中還特別利用季氏之類的小人來襯托出“君子”的高大。於是,“君子”成了《論語》中的主角。到底怎樣纔算“君子”,這是《論語》中主要探究的問題。古人將“梅、蘭、竹、菊”代表君子,這表示“君子”需要有堅韌不屈的精神以及傲視萬物的氣魄,這也是《論語》中主要推揚的精神。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士”也可以理解爲君子。正如上面所說,“君子要有堅韌不屈的精神。”君子不能不堅強剛毅,要有遠大的抱負和理想,不能只對眼前的小小成功沾沾自喜,人生的道路還很遠,責任還很重。但是將“仁義”作爲自己的責任,會感到無比快樂。“君子”正是如此,往往將仁義作爲自己的原則,一直向前,不論路途多麼艱難,絲毫不退縮。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就說明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點就是他們所選擇的路不同。“君子”爲了道義而奮鬥,小人卻只貪圖個人利益,甚至不惜私下用一些陰謀詭計來奪取自己想要的,根本不在乎別人;而君子則爲天下衆生着想,用正義服人。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這一些“小人行徑”,在“不知不覺”的財富中塞滿了自己的腰包,卻還說自己“爲官清廉”,這是精神上的不道德。

子曰:“君子先行起言而後從之。”君子在沒有做成事情前,不會誇誇其談,而在做了之後也不一定會向世人說是自己做的,“君子”不會向大家誇耀自己的成功,而想着繼續努力,這不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精神嗎?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真正的君子不是從光鮮的外表和花言巧語來分辨的,而是應該看他的行動。他認爲:“君子應吶於言而敏於行。”君子把自己所想所說付諸行動,用行動來證實。語言不重要,畢竟行動纔是語言的火花!

“君子”是《論語》中的主角,而我們應該立志成爲君子,將這個主角在我們生活中延續下去!

論語讀書心得 篇5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這些《論語》中的道理我從小就會背誦,可我從來沒有去研讀過?這個寒假我便把《論語》仔仔細細讀了一遍。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學而 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在讀到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爲我的老師的人,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缺點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像他們一樣的缺點。讀着讀着我不禁臉紅了起來。我便下定決心,以後要虛心向班中同學習;在讀到”君子欲訥其言而敏於行“時,我便以此爲目標……

在教學中,孔子把”學而知之“作爲根本的指導思想,他的”學而知之“就是說學是求知 的惟一手段,知是由學而得的。學,不僅是學習文字上的間接經驗,而且還要通過見聞獲得直接經驗,兩種知識都需要。他提出”博學於文“、”好古敏以求之“,偏重於古代文化、政治知識這些前人積累的間接經驗。他還提出”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孔子重視學,也重視思,主張學思並重,思學結合。他在論述學與思的關係時說:”學而 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既反對思而不學,也反對學而不思。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孔子還強調學習知識要”學以致用“,要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之中。把學到的知 識要 ”篤行之“,他要求學生們說話謹慎一些,做事則要勤快一些《論語》是我國古代的一部鉅著,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對我國曆史幾千年的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他對我來說也有着很大的影響,它使我端正態度,讓我明白要謙虛好學,以厚待人,以仁待人。希望我們能飽讀詩書,奮發向圖強,成爲對國家有用的人。

論語讀書心得 篇6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學生言行的一本書,寒假的時候我看了這本書,書中有很多道理,教你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如何孝敬長輩……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他希望我們在複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鑽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教育人們做人要講誠信,說到就要做到。

書中還有許多道理,我現在還搞不明白,但我相信,隨着自己不斷的長大,我會領會到其中的思想,對我的成長會產生重要的影響,我還會繼續看這本書的。

論語讀書心得 篇7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歷代的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統治中國近20xx年。《論語》當然也就穩坐了20xx年的寶座。直至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論語》的地位纔開始動搖。文化大革命時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進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對人們的束縛,《論語》從此埋沒人間。

《論語》究竟是什麼內容?爲什麼他被古人視爲經典,而後又成爲所謂“封建統治者的工具”呢?懷着這些疑問,我漫步於《論語》的花園,嘗試着去感受其中的奧祕。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和《毛主席語錄》沒什麼差別。可細細品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裏行間。《論語》裏最常見的詞彙,無非是中庸、君子、禮仁云云。

中庸卻是《論語》裏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難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對人處事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衷的態度”。這種思想體現了當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對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終保持中立。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爭端,但過度的“忍”卻能使一個民族沉睡,古代中國的發展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據。中庸是儒家的爲人之道,體現了儒家學派的軟弱性。

君子是一個意義深刻的詞。從小就聽說什麼“君子動口不動手”、“觀棋不語真君子”等,感覺君子就像個呆呆的人似的。事實上,君子就是孔子他們儒家學派的一種自稱,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鬥”,都體現了君子的優良品質。與君子相對的當然就是小人了,小人並非是壞人,只是素質沒有君子高罷了。《論語》花了相當篇幅直截了當的闡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點,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質地位往往與小人相差甚遠。毛澤東說過:“小人累君子,君子當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見君子的物質生活是那麼的悲慘!

禮,表現了孔子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孔子生活在動盪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國不遵守“周禮”,鬧得一團烏煙瘴氣。孔子的禮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孔子致力於維護三綱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當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於庭”時,孔子憤怒地說:“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觀,這後來發展成爲了他學生孟子的政治主張。孔子認爲,“克己復禮爲仁”。剋制自己,遵循“禮”,這就便是“仁”了。“仁者愛人”,這裏愛的“人”是指上層社會的王室貴族;尊重朝廷貴族,“不犯上”,也說明孔子對“禮”的尊重。此外,孔子還把“仁”當作“人”的標準:“仁者,人也。” 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說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着奴隸解放的潮流的。這也就是人的發現。”

縱然,《論語》經歷了兩千個春秋,並不能完全適合我們現在的思想,但是它畢竟是經典中的經典。經典永遠不會過期,我們要批判地繼承這些中華傳統文化,讓《論語》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總之,《論語》是我們必讀之經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論語讀書心得 篇8

孔子主張“因材施教”。有一次,子路問孔子:“如果我有一個好主意,該不該馬上實行呢?(聞斯行諸)”孔子說:“有父母兄長在世,應該先問問他們。”冉有也問道:“聞斯行諸?”孔子卻給他肯定的回答:“聞斯行之!”公西華好奇,問孔子爲什麼給了他倆不一樣的答案,孔子說:“冉有平時做事退縮,所以我給他打氣。子路好勝,我要給他潑點冷水(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論語讀書心得 篇9

近日,課業之餘,或睡前靜臥,或週日賦閒,隨意而安,清茶相伴,讀先生之《論語別裁》。

今之吾輩,對國學望而生畏,恐與古文晦澀難懂有關;對國學望而生厭,也許皆以“之乎者也,迂腐守舊”觀之。今聆聽先生娓娓而談,古今逸事,人生家國,信手拈來,以微言釋大義,如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論語別裁》顧書名知其意,此書是南懷瑾先生對儒學經典著作《論語》基於其自我理解之上作出的一種新解,故稱“別裁”。這種新解當然不是對於經典的離經叛道,也不是對經典的勢利功用,而是南懷瑾先生基於其畢生致力於國學研究及“通古今融中西”之功的學識昇華。它使我們以一種新的思維去解讀這一本中國人必讀的儒家思想經典,並從中獲取養分,受到啓迪。

這本別裁裏的思想是教我們如何讀《論語》。雖然時代不同,見解不同,且不評孰對孰錯,一本文言《論語》拿來,就要有自己的見解。這裏教我們的讀法就是“以經解經釋名言”。

如果象孔孟後世一些人一樣,將《論語》一段、一句分開,不把論語二十篇當作一個整體融會貫通來看,就很有可能誤解孔孟語錄的本意。比如“無友不如己者”一句,如照他們的解釋,交朋友不要交到不如自己的,那不是太勢利了!還什麼聖人呢?但我們聯繫上下文,“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以及後面的“三人行必有吾師”等句,我們是否應理解爲,前面要人自重,後面要人不要看不起任何人,不要認爲任何一個人不如自己。現實就是,人各有所長,學人長處避其短處,當如是。

《論語》是一本語錄集,一句一句可以當作名言來看。又看似一段一段沒有體系,其實它是經過孔子弟子們精心編排的,是首尾相連不可分割、支解的。另外,以經解經可以是本經的首尾前後相解,也可以它經來旁通此經,如用佛經解論語,也有相通。

我們要知道從前的先賢聖者做學問是以人格修養爲觀察點,與現代人着重看有沒有價值而學習是有很大不同的。所以不能以現代的標尺衡量先輩們的觀點,因出發點不同而產生的差異,究竟誰對誰錯誰強誰弱還很難說,還要看今後的變化。

另外,隨着歷史的演變,社會的發展,時代的不同,相同的詞句,意義上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是要注意的,否則很容易誤解。比如,“自然”一詞,現在大家都以物理的大自然爲概念,但在《老子》中有“道法自然”一句,這時的“自然”就不是物理的大自然了,應爲“本自當然如此”之意,是說“道”效法自己的意思。

所以南先生對論語的別裁自然會招來一些學者的非議。人情見得多了,而又不困於人情,仍有所依持是非分明,說出話來往往就成了智慧。至於是不是《論語》本來面目,有什麼打緊?只要參照其他平實嚴謹的本子就行了。南先生也只是藉着《論語》來說事兒,還說得特別有趣、妥帖。讀書嘛,管他誰對誰錯,要讀出自我纔有味道。

《論語別裁》使我們感到《論語》並不神祕,它不過是一部關於人的行爲規範和行爲準則的文獻而已。就好比我們學習駕駛,第一步就是要背誦交通規則,以便能夠順利駕車。路有多種,高速公路,普通公路,鄉間小路有十字路口、丁字路口、立交橋等等,各種各樣的路況,需要不同的操控方法。人生呢?有多重身份,有多重職責,有多重的行爲選擇;人和人之間又有多重差別,所以人生世上猶如汽車行駛路上,不同情況不同的操控選擇。經歷不等於經驗,經歷是曾經做過的事情,經驗是在做過的事情以後,總結出來的一些東西。所以,經歷是經驗的前提條件,但是經驗未必是經歷的必然結果,要使經歷有價值,提升到經驗,我們不但要實踐地“學”,還要隨時隨地地總結、反思,就是“習”,即我們要“學而時習之”。

今天,我們學習《論語別裁》,可能未必都能理解。但是,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都是一種境界,我想這也應該是《論語》的價值和意義。

南先生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註解《論語》。當時,先生即對現行的教育導向和制度進行了無情批判。先生言:今之教育,最大的失誤,在於教育的功利性。一味強調職業教育或技術教育,學生學習的目的,就是爲了一張文憑,尋得一個飯碗,而對青年的人文教育,如何做人、如何立身,視而不見。其最終的後果就是整個社會的人文缺失、精神泯滅、信仰不在,在這個物質的天堂、人文的沙漠裏,和諧何從談起?!這是先生的憂患意識,他也曾在書中說到“一個國家的科技落後了,可以很快迎頭趕上;一個國家的經濟衰落了,也能補救;惟獨一個國家的文化不復存在了,也就意味着亡國後,這個國家不可能復活了。”

這個世界,人是決定性力量。若是人文盡失、精神泯滅、信仰不在,這個世界何能不亂?!所以,《論語》跨越幾千年、傳承至今,而且必將繼續延續,以其人性的光輝照耀着人類前進的歷程。

論語讀書心得 篇10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師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衆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裏。

“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於我來說,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間、夫妻之間,一些生活中的瑣事,抑鬱於胸。“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又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裏供着一個花崗岩雕刻得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岩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採着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爲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讀後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爲什麼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後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論語讀書心得 篇11

一代聖賢萬代師表智者仁愛師傳典範;國學《論語》儒家精論名句箴言昭示求者.實可謂:"天不生孔子萬古如長夜."

穿越千年的時光隧道感悟經典的平凡智慧;之前求學之初片語淺識而今處世之時虔誠拜讀;雖不能明晰其博大精深卻也歎服其中受益非淺.

孔子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特別在教育方面成就卓著.他一生中有一大半時間致力於"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弟子三千七十二賢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創造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樹立了良好的師傳典範.

現代的人大多是從《論語》對孔子教育思想有一些細緻的瞭解其間發現他的教育思想與當前的教育有許多相通之處很值得我們研究學習和借鑑.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我無以例外寒假期間潛心拜讀先師大智略有心得愚見貽笑大方.

欲教人德爲先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教會做人"不僅是孔子提倡的德育目標也是當代衆教育家所提倡的德育目標."務本"就是學會做人學會作一個有仁愛之心能"泛愛衆"和"博施於民而能濟衆"的人.孔子特別重視道德的作用甚至存在着把知識納入道德範疇的傾向他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沒有高尚道德品質的人知識也不可能持續發展."智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即使達到一定的水平不能以高尚的道德品質加以保持知識水平也會下降倒退以至完全喪失.孔子這種主張在揭示德與智的關係方面指明瞭德對智的統率作用.作爲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應該首先抓好德育要真正把德育放在整個教育的基礎地位首要地位來抓.

論語讀書心得 篇12

有人讀出了“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遠”的凌雲壯志,有人讀出了“朝聞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而我讀論語,更多的則是像看到一個長者坐在一羣年輕人中間,同他們暢談自己的人生感悟,試圖讓他們懂得:人應該如何度過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爲一個平凡人,應該如何過好自己的人生。其實,作爲一個基礎教育工作者,這正是我們最需要傳達給學生的東西。

人應該如何生活呢?孔子給出的第一個答案便是“愛”。讀過《論語》的人都知道,孔子最看重的東西似乎是“禮”,如何宴請賓客,如何侍奉國君,所以禮節他都一板一眼、嚴謹無差,並認爲禮樂是治國安邦之本。但孔子又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可見在他看來,沒有仁愛的根基,禮也是無用的。這點孔子曾反覆闡述。尤其是對父母之愛。他談論孝,人人都說孝就是奉養父母,而他卻說如果不能從心底裏敬愛父母,這又與飼養犬馬有何區別?事實上,也只有基於真誠的親子之愛,纔有可能達到真正的孝道。當別人向他請教治喪之禮時,他簡潔的回答:“與其易也,甯戚”,與其在面子上搞得隆重,不如從心底裏真的爲逝者悲傷,一場充滿愛的喪禮,纔是對死者真正的尊重。其實,不論是古今中外,對於任何人來講,愛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們能夠達致幸福快樂的階梯,不懂愛的人便不會懂得生活。但今天的孩子呢,他們受過更好的早期教育,很多孩子比我們那個時候更聰明更靈巧,卻很少看到他們對父母的體諒和感激,父母盡最大所能給了孩子一切,讓孩子覺得接受別人的關愛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卻獨獨忘記教會孩子如何去愛他人,而愛的缺失,不僅僅會讓孩子在今後的集體生活中遇到種.種挫折,更重要的是,心中沒有愛的人,無法體會到生活中最高的快樂。因此,真誠的仁愛之心,是孔子反覆向他的學生所強調的,這也應該是古今中外教育的永恆中心。

《論語》所傳遞的第二個生活的要訣,便是保持平和的心態。生活中常常能見到讓你不順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會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曾經遭遇貧窮,當他走到鄭國的時候,糧食都斷了,他的學生不高興的問他,怎麼君子也會窮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可以安於貧窮,而小人則會因爲窮而作亂。這份安於貧窮的心境至爲難得,而他之所以能夠安於貧窮,正是因爲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夠在貧窮中找到心靈的支點,纔不至於失去平和心態。孔子並不掩飾對富裕生活的嚮往,他坦誠的說:“如果能夠發財,那麼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願意。”但他也並不強求:“如果發不了財,那麼我就去做我所喜愛的工作。”達致幸福的路徑有很多,金錢並非唯一途徑,關鍵在於內心的快樂。他讚賞他的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觀貫徹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夠在物質的清貧之外,找到自己心靈的安穩和快樂,因爲他們的喜怒並不依賴於外物,而存在於內心的安詳與平和。在《侍坐》一篇中,他讓幾個徒弟各述其志,對那些看似遠大的抱負,他置之一笑,而當曾點淡然說出自己的人生願望只是在春風中與童子嬉戲時,他卻讚許的點頭。可見孔子在內心並不真的認爲君子必須治國平天下,人生最終的追求,仍然是要歸結到內心的平靜,要能夠體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而這些,其實都取決於心境。

人活在世上快樂與否,很重要的因素,取決他能否在人際交往中得到快樂。孔子強調在人際交往中,要保持自己人格和心靈的獨立性。他用一句話爲這個原則做了最好闡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告訴人們,與朋友之間,不管相處的多投合多愉快,也不用強求兩人觀點完全一樣。一個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應該能夠保持內心精神世界的獨立。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進而獲得真正的友情。當受到他人傷害的時候,他不贊同無原則的以德報怨,因爲善待對自己壞的人,實際就是怠慢了真正對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認爲應該“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也是做人原則性的體現。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要有自己的堅持和原則,這點說來容易,但它需要個人有足夠的判斷力,有足夠強大的內心世界,才能夠知道什麼是自己應該堅持的,什麼是可以包容的,什麼是應該反擊的,這一切的前提,便是個人具有精神上的獨立性。最能體現這種獨立性的,便是那句著名的“不怨天、不尤人”,這是一種充分自我負責的態度。有了精神的獨立性,便能夠在任何情況下獨立承擔其自己的責任,而不是從外界或他人身上找藉口,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在逆境中奮發而起,不論外界條件是貧是賤,是亂世還是太平,他都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除了這些精神層面的生活以外,孔子還很關注人們日常的行爲。給我印象很深的是孔子對“玩”的態度,他把玩看作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一個完整的人生需要有充分的消遣和遊戲。在“志於道、依於仁”的同時,他也不忘“遊於藝”,當他閒居在家時,一改在朝中謹慎之貌,而是“申申如也”,放鬆自然。當看到別人飽食終日,他便勸人下下棋,也是很有益的活動。總之,生活的快樂總是可以自己尋找的,生活的色彩也不應該是單一的。

我感覺《論語》和其它經典的最大不同在於,它關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訴人們應該怎樣去生活才能夠達致幸福,它是溫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們每個人在學習其它各種知識之前最應該學習的,也是我們教師最需要傳達給學生的,因爲它關乎一個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擁有充實的內心世界。在今天這個充滿了誘惑和選擇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們去用心感悟。

論語讀書心得 篇13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着作之一,是一部記錄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不少言論頗具哲理,閃爍着智慧的光芒……

《論語十則》主要講兩大方面:一是講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二是講有關於思想修養方面的。《論語》使我懂得如何處世待人,教給了我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

其中有幾句論語,我受益非淺。

“溫故而知新。”這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它的意思是:溫習舊知識後,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我對這句話有較深的體會:我時常會拿起國小時的課本來複習,每次複習後,就會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體會,有時還能發現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識,由此可見覆習的重要性,何樂而不爲呢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講的是處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討厭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別人的身上。不是嗎?自己不喜歡的事或物,怎麼可以強施到別人身上呢舉個例子吧:開學時,要發新課本給同學,如果她/他發現有一本課本缺了個角或有破損,就馬上發給了別人,這就是錯誤的做法。我們應該學習魯迅先生,爲自己想的少,爲別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學習魯迅先生,這世間該多麼的美好,多麼的和諧啊!!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纔會知道松柏是最後落葉的。讀了這句話,可想而知,松柏是多麼堅韌不拔,是那麼經得起惡劣環境的考驗。我們不正需要這種精神嗎不論在如何惡劣的環境中,都應該堅強不屈,高風亮節!!抗戰英烈吉鴻昌,面對着敵人的酷刑,毫不畏懼,大義凜然;烈士羅學瓚在獄中堅強不屈,同敵人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共產黨員賈起面對國民黨的嚴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靜,英勇不屈,嚴守黨的祕密……這些烈士,他們這種堅強不屈的品格,是多麼令人肅然起敬!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但是我們決不能退縮,應該堅強面對,鼓起勇氣戰勝困難,勇往直前!!

通過學習《論語十則》,使我明白了:學習要講究方法;遇到困難,就得去克服它;還懂得了處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讀書心得1000字篇2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着作。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歷代的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統治中國近20xx年。《論語》當然也就穩坐了20xx年的寶座。直至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論語》的地位纔開始動搖。文化大革命時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進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對人們的束縛,《論語》從此埋沒人間。

《論語》究竟是什麼內容?爲什麼他被古人視爲經典,而後又成爲所謂“封建統治者的工具”呢?懷着這些疑問,我漫步於《論語》的花園,嘗試着去感受其中的奧祕。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和《毛主席語錄》沒什麼差別。可細細品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裏行間。《論語》裏最常見的詞彙,無非是中庸、君子、禮仁云云。

中庸卻是《論語》裏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難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對人處事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衷的態度”。這種思想體現了當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對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終保持中立。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爭端,但過度的“忍”卻能使一個民族沉睡,古代中國的發展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據。中庸是儒家的爲人之道,體現了儒家學派的軟弱性。

君子是一個意義深刻的詞。從小就聽說什麼“君子動口不動手”、“觀棋不語真君子”等,感覺君子就像個呆呆的人似的。事實上,君子就是孔子他們儒家學派的一種自稱,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鬥”,都體現了君子的優良品質。與君子相對的當然就是小人了,小人並非是壞人,只是素質沒有君子高罷了。《論語》花了相當篇幅直截了當的闡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點,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質地位往往與小人相差甚遠。毛澤東說過:“小人累君子,君子當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見君子的物質生活是那麼的悲慘!

禮,表現了孔子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孔子生活在動盪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國不遵守“周禮”,鬧得一團烏煙瘴氣。孔子的禮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孔子致力於維護三綱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當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於庭”時,孔子憤怒地說:“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觀,這後來發展成爲了他學生孟子的政治主張。孔子認爲,“克己復禮爲仁”。剋制自己,遵循“禮”,這就便是“仁”了。“仁者愛人”,這裏愛的“人”是指上層社會的王室貴族;尊重朝廷貴族,“不犯上”,也說明孔子對“禮”的尊重。此外,孔子還把“仁”當作“人”的標準:“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說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着奴隸解放的潮流的。這也就是人的發現。”

縱然,《論語》經歷了兩千個春秋,並不能完全適合我們現在的思想,但是它畢竟是經典中的經典。經典永遠不會過期,我們要批判地繼承這些中華傳統文化,讓《論語》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總之,《論語》是我們必讀之經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論語讀書心得 篇14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先說對人的分類與判斷,我們學論語的目的之一是爲了培養我們的價值觀,價值觀就包括了什麼是君子,什麼是小人。在這一節課,我的到的對君子與小人的分辨是這樣的:君子是有價值觀、原則與思維方式的,所以學習任何知識都會學得比較好,因爲掌握了方法,所以君子可以做各種各樣的事沒有侷限(君子不器)。君子也是二元以上思維,所以與人交往的時候堅持自己的原則但不去攻擊別人(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在學術上的另談),君子先做事然後再說自己做的事,這樣既不會有空話(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也能用在判斷事上)。

小人呢?沒有自己的原則、價值觀與思維方式,也是一元或元都不元的思維,只能掌握有限的數量較少的知識,並且因爲沒有思維體系把知識串聯起來,所以能做的事是固定的,像一個器具只能做相對於君子來說是少得多的事情(“小人器也”君子不器。當然,君子不願意學某些東西或者有些東西不學另當別論),因爲沒有自己的原則,所以喜歡搞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經常變臉,跟誰在一起都好,你好我好大家好。(小人比而不周,同而不和)。

溫故而知新也是一種思,但是要結合學,否則光學不思,就會迷惑,如我在上文舉的愚人的例子,典型的只學不思,甚至我懷疑是否

學了(學而不思則罔)?如果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呢?這種是非常危險的,因爲如果想到了歪路上,什麼事都做得出來,因爲沒有學(思而不學則殆)。

俗話說得好: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可謂舉足輕重,其文化影響與政治地位都是其他學術無法相比的。因此,《論語》成了中國曆代文人墨客、先賢政要的必讀科目。可以說,大凡是中國人沒有不知道《論語》的。對於《論語》的解說也很廣泛,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是我第一次完整的讀《論語》。真是不讀不知道,讀過才知道孔子着實偉大。他的遠見卓識不僅在當時影響巨大,就是對幾千年後的我們也深有啓迪,有着燭照千秋的意義。

孔子作爲一代,他首先是一位教育家,所以言語間總圍繞着“教育”這一主題,離不開“育人”兩字。大家知道,儒家學說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爲“仁、義、禮、智、信”。我認爲,這五個字既可以作爲教育人的至高境界,也可以看作評價一個人好與壞的標準。你教出來的學生如果能達到“仁義禮智信”,你就是成功的教育;一個人如果能作到“仁義禮智信”,他就是一個好人。所謂“仁”,就是愛人,要有一顆愛心。仁是做人的基礎,有愛心的人才能做好事情。作爲一名教師,更要有一顆博愛之心、恆愛之心,有愛才有教育,愛是教育永恆的主題。所謂“義”“禮”是說做人要有一定的行爲準則,要符合一定的社會規範。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要遵守紀律、法律和道德的約束,這與我們對學生進行的禮儀常規教育、社會公德教育其實是吻合的。“智”就是知識、智慧。人要通過不斷的學習,更新知識,培養智慧。作到“活到老,學到老。”身爲教者,更需要經常讀書學習,通過讀書完成知識的更新,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澱學養,才能更好地擔當起教書育人的重任。“信”就是做人要誠信。

孔子在治學上非常嚴謹,他強調學習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要“學而不厭”,“敏而好學”,“博學而篤志”;學習態度要老實,“知之爲不知,不知爲不知”;要學會謙虛,學會“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他認爲“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孔子對學習非常重視。他還特別講究治學的方法,強調學習要“溫故而知新”,學與思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重視啓發式教育,“不憤不啓,不悱不發”,教育方法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讀書的這段時間裏,我就像是穿越了幾千年的時光隧道,來到了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和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面對面的對話。我從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爲之的孔子,一個博學多才、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爲政,爲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完全吻合,但其中的一些真知卓見,對我們深有啓迪,可謂高屋建瓴,燭照千秋。

論語讀書心得 篇15

悠悠華夏五千載,璀璨文化的源頭是《論語》。

於歷史的今天,瞻仰《論語》的演說者——孔子。

這一位文化的傳承者,這一位永遠無法被歲月所磨滅的精神巨人,他用最銳利的智慧開啓了那一道爲時光所塵封的門,於是陽光從錯開的門縫間射進,溫暖充溢天地;他用最深刻的言語鋪展起了一條長弄個充滿哲理芳香的坦途,於是子子孫孫踏響了成功的凱歌;他用最樸實的教誨鑄造成了一把堅韌的利斧,於是廣袤的文化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斫痕。

讀《論語》,是一種享受。彷彿靜心獨坐於清泉碧水畔,在煙燻繚繞間,細細品茗。《論語》的字字精華便沉澱在綠葉清茶之中,咀一口,它們就順着舌尖流入體內,純化了身心,頓覺一陣清香滌盪胸壞。

讀《論語》,是一次旅行———漫長卻不苦悶。彌留在充滿油墨清香的字裏行間,感受着儒學思想的魅力:是那“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的踏實與求是,是那“己所不欲,勿施爲人”的仁愛與正直,是那“人不知而不慍”的包容與豁達,是那“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明達與誠懇……道不盡,言不窮,《論語》所充盈的儒家氣息是如此的濃厚,如此的莊重而深邃!沿途的每一處風景,都足以令我爲之心神嚮往,難以忘懷。

讀《論語》,是一種學習。在品讀間,學習爲人處事之道,在“仁”的思維薰陶下,感悟人心之偉岸,讓“自愛”與“愛人”這兩朵人性最美好的芳花,盛開在每一位賢士的心中,“仁”,以最高的道德原則的地位,統率起忠、恕、恭、信、敏、惠、智、勇、剛、毅,作爲一位賢士,難道不該以“仁”爲終身所追求的目標麼?於感悟中,學習修身治學之法,那是“溫故而知新“,是”學而時習之“,那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是 “君子欲納於言,而敏於行”……

讀《論語》,是一場洗禮。讓原本枯槁的心靈得儒學的甘霖以滋養,讓原本疲乏的思維得精妙的哲語以啓迪;那一句句精奇犀利的言語,那一則則平實卻韻味深遠的文字震醒了你我昏昏欲睡的文化修養的心,澆溼了你我被快步驟的生活烤乾的內涵的世界。

讀《論語》,感受到的是文化的芳香馥郁,品味到的是精神的點滴精華,領悟到的是思想的深刻內涵。

讀《論語》,於心靈間,盪漾起一片純淨。

論語讀書心得 篇16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經典傳世之作《論語》,包羅萬象,令人無一不回味無窮,否則,何以留芳千古,爲世人所稱道呢?

《論語》之所以稱得上是經典,是因爲它將中國的國寶級別的人物——孔丘,所言所行完完全全的記錄了下來,真正的講述了中國千年以來所傳承的正統學派的真諦,而且,其中大部分還被現代華夏兒女所沿用着,不失爲歷經風霜而留其真諦。

孔子的政治主張是“禮”和“仁”的學說。他生活於春秋大變革時代,他反對以政、刑來強迫人民服從。他所說的“禮”,是一種政治秩序,他所說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規範,當然,這種仁和禮是有上下、尊卑、貴賤、等級之分的。動盪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爲了爭霸,是講究實力,着眼於利的,所以未能採納孔子“仁”的政治主張,孔子也沒有被重用。孔子師徒顛沛流離20xx年周遊列國,於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返回魯國,這時孔子已是白髮蒼蒼的68歲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經”。

孔子所謂“禮”,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來,周禮最重要的原則是尊尊與親親。爲了貫徹親親和尊尊的原則,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張,他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論語·顏淵》)作爲“正名”的具體內容。就是說,爲君者要使自己符合於君道,爲臣者要符合於臣道,爲父者要符合於父道,爲子者要符合於子道。在等級森嚴的奴隸制社會裏,上下尊卑的關係是靠“禮”來維持的。因此,孔子對於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進行批評。如他批評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論語·八佾》)魯國的三桓在祭祖時,唱起天子祭祀“相維闢公,天子穆穆”的《雍》詩,也受到孔子的指責。

孔子道德思想的範疇,主要是“仁”。孔子主張“仁”,在《論語》中有多重涵義。一是“仁者愛人”;二是“克己復禮爲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說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着奴隸解放的潮流的。這也就是人的發現。”孔子主張“仁”,孟子重視“義”,所以,孔子的“殺身成仁” (《論語·衛靈公》)與他的繼承人孟子的“捨生取義”(《孟子·告子上》),對後世志士仁人的影響極爲深遠。

《論語》講學: 《論語》首先就告訴我們一件事情,學習。 學,不爲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人若是隻懂得嘴尖皮厚腹中空的話,蠻不講理,一無是處,那麼,這個人就在這個世界上只起到了綠葉的作用——襯托紅花。《論語》首先就告訴我們一個鐵錚錚的事實,人要學習。 首先要有興趣,再者就需要恰當的方法,最後,需要的就是持之以恆的動力。

《論語》講孝: 孝道,在中國古代至今天都佔有着不可動搖的地位,而在這部着作之中,也毫無疑問的佔據了主導的地位,人不孝則非正人君子,此類人鮮矣,《論語》大概一半左右都牽扯到了這個“孝”字,正因如此,後被公認爲百家之正統的儒家學派把孝道推廣的非常廣泛,鞏固了孝道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論語》講政:政治,自古以來一直纔是世界上真正佔據主要地位的事,論語中對待政治,主講一個子——仁。對於政治來講,要想成功的治理國家需要什麼?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只有仁。這一點儒家的選擇是很正確的,但不知爲何,儒家的政道並未被自古以來的各大王朝用於主要政道,實是一件痛苦之事。《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記敘了千年以前我國大學者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成爲我國的四書五經之一,其經典語句被我們流傳至今,可爲宗矣。《論語》其實並不僅僅的記錄了孔子以人的言行,還有許多的是他弟子的言行,他的弟子無一不亦包攬羣書,通曉古今,人品正道,更有天賦異稟的弟子,在我眼中,他們的成就決不亞於孔子。

《論語》講友: 人存世上,什麼是最不可缺少的?朋友!這一點論語中就講述了許多,交友儒雅,友人高尚,就是一種激勵自己向上的方法,《論語》講交的朋友要比自己強,這樣纔可以讓自己奮發向上,成爲人中之龍。

儒家思想正是這種思想的代表,凡事不可偏激,也不可太淡薄,所以我們正需要一個態度去對待這些無法分化的特別明確的事情,那就是中庸之道。

《論語》作爲我國文學藝術的瑰寶,對於我們來講實在是太重要了,對於它,世人也抱着神聖的態度去品讀,也是我們華夏五千年曆史的一大見證,也是歷史上不可動搖的一部分,被世人所稱道,《論語》不朽!

這僅僅是我這一段時間的小小見解,談的不一定全面,也不夠具體,可能也有一些偏及。但我在日後一定會按照論語所教的去做,謙虛謹慎,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平時我會時常溫故論語的,我從內心喜歡它。

論語讀書心得 篇17

論語》子路篇第18,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注:偷盜)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爲子隱,子爲父隱,直在其中矣。”  說老實話,如果我的親人做了錯事或者犯了法,我也是會爲其隱瞞包庇的,我相信絕大多數人也是會這麼做的,人之常情嘛,不過我還能意識到我這麼做是錯誤的,而且違法,如果沒被抓住就算了,抓住了就認栽。

可孔子就能夠厚顏無恥顛倒黑白地說“直在其中矣”,你要幹壞事你就幹嘛,你還硬要強詞奪理把你幹壞事說成是“正義的”,自此之後,就開創了中國人一種很惡劣的傳統:即,到底什麼是正義,真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將自己想要達到的目的解釋成是“正義”“真理”。

論語讀書心得 篇18

傳承文化經典,鑄造文化新輝煌——讀《論語》有感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浩瀚的書海中,輕輕翻開一本油墨暈香的文化典籍,彷彿就能與先賢進行深刻的交流,而與此同時他們的智慧光芒也會讓我們深受啓發。因此,傳承文化經典,鑄造文化新輝煌刻不容緩!

近日,我讀了《論語》一書,書中充滿哲理的句子讓我無時不感受到古人的智慧,感受到那跨越幾千年仍充滿生命力的文字,它們於古時被創作,卻仍深刻地影響着我們現在的現實生活。

正如書中《論語·述爾》有言,“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不安”。這句話是要求我們要行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即要求我們處理事情要保持一種中正平和的態度,要把握好分寸,拿捏好力度,使事情處在一種相對和諧的狀態。這句話深刻地體現了古人的處事哲學,他們懂得度的把握,懂得在一定限度內調節分寸。而這種思想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更是一種補益。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變得浮躁起來,人們難以保持一種中正平和的狀態去處事,更有甚者,個別人會採取極端手段去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傳承這種處事風格可以爲人們提供一種處事之道,使人們能夠用和諧的態度去解決問題。而像《論語》這樣的文化經典,更是可以在我們現代生活的文化建設中起到強基固本的作用。

文化經典,浸潤着古人的思想光芒,以其特有的文化內涵涵養着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心靈,慰藉着我們的靈魂。一個國家若是漠視對文化經典的批判繼承,就會失去對文化創新的根基,而無繼承創新又何來新輝煌?又怎樣堅強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加強對文化經典的繼承,有助於充分挖掘古人的豐富思想內涵,用其蘊含深刻價值的思想指導我們的生活,而同時在對文化經典的繼承中,我們能夠築牢現有文化體系,豐富現有文化內涵,鑄造我們中華文化新輝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