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嘆讀書心得體會(精選22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11W

千年一嘆讀書心得體會 篇1

是否文人都懷有比較嚴重的憂患意識?根深蒂固地生長在內心?無時不刻地左右着他們的眼睛與思想?

千年一嘆讀書心得體會(精選22篇)

餘秋雨的《千年一嘆》就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重重嘆息。

這是一本日記,記錄了作者隨香港鳳凰衛視親身越野數萬公里考察人類各大文明遺蹟的經歷。十個國家一一走過來,他的震驚傷感表露無遺:“人類文明的巨構崩坍得如此淒涼!”“衰草瓦礫,承載着一個從古到今的災難,一切摧殘都是具體的,一切委屈都是難以表述的!”在撫摸文明遺蹟累累的傷痕後,作者回頭苦思:作爲我們的生命基座,中華文明也傷痕累累,卻如何避免了整體性的崩坍?這種避免付出了多大的代價?哪些代價是正面的,哪些代價是負面的?過去的避免能否擔保今後?更重要的是,現在世界上生龍活虎的年輕文明,過多少時間,會不會重複多數古代文明的興亡宿命?作者憂心叩問,是啊,“思亙古如斯又倏忽閃現,誰的驚愕能深究它?”。

由希臘而入,憂傷的情懷已起幕。遠古的愛琴海依舊在,公園前5世紀的遺蹟——石柱只剩下後來者的銘刻,邁錫尼的海倫早已隨戰爭而消逝,空留一個三千三百年前的王城遺址,可惜曾經的千古氣勢已成追憶,幸而,還有一個奧林匹亞,宙斯神殿和希拉神殿依然有聖火的氣息……

埃及,尼羅河、法老、金字塔、太陽神廟……埃及文明是疑問最多的文明,是最難以解讀的文明,因爲難以解讀,所以便難以傳承。埃及人對能追溯他們歷史的許多古碑、古籍依然沒有其文字的解讀能力,因而,文明的神祕便無處不在了。所以,作者說“當法老們把自己的遺體做成木乃伊的時候,埃及的歷史也成了木乃伊”,慶幸,中國有個秦始皇,他讓中國的歷史活了下來。

以色列——怨氣聚集的國家。曾經輝煌的所羅門王朝絲毫沒能讓堅強的猶太民族得以安逸地喘息,命運對其尤爲不公,那麼多的災難接二連三地降落在他們頭上,驅逐、殺戮、奴役,怎麼也擺脫不了,但這個民族最讓人佩服的地方就是:“爲了民族的解放不惜一次次大遷移。而只要落腳,就能迅速創造出一個優於別人的生態。如果這種生態中有被奴役的成分,那麼他們寧肯放棄,選擇流浪”。是啊,多舛的命運已造就了他們堅強的的生存文化,但無論多麼堅強,集合了三大宗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精神重心的耶路撒冷永遠都是他們內心的痛,一面哭牆見證了他們多難的歷史。

巴勒斯坦,有一座世界上最古老的的城市——傑里科古城遺址,一萬年前的驕傲現在只剩下破敗和不安全,唯有幾叢遺落的花,悄悄鮮豔了一萬年。

約旦,美麗神奇的佩特拉山谷中,玫瑰紅宮殿和羅馬競技場還完好無損地存在着,卻只能與清風明月爲伴,因爲缺少文字所以其寂寞的輝煌顯現的是隱性的文明形態,對它的瞭解只能靠猜測與想象。

伊拉克——敏感的國家,因爲有了全人類文明的母親河——底格里斯河而令人嚮往,雖然鐵絲網重重。原想由此探尋巴比倫文明的痕跡,比如早熟的《漢謨拉比》法典,比如殘暴的統治,比如奇異的建築,比如,天文學、數學、醫藥學……然而,在巴格達博物館裏,作者只看見了一屋的空缺,一屋的悲愴,一屋的遺忘,連巴比倫遺蹟也被糟踐成一個低劣的現代模型。

伊朗,歷史上的伊朗被征服的次數很多,所以歷史的遺蹟在征服的過程中被破壞得很徹底,米底王國(伊朗人建立的第一個王國)的首都和居魯士成爲作者瞭解伊朗史的開端。伊朗因薩珊王朝而奠定了現代伊朗文化的基礎,此後,伊朗不斷地遭遇到侵略,但是,最後居然在重重的災難中成了伊斯蘭文化的一個重鎮,以獨特而緩慢的步伐,走進了現代。現在的伊朗呈現在作者面前的是一種淡然漠然,有點蒼涼,有點神祕,有點世俗。

巴基斯坦,沒有石柱的斷殘、城堡的倒塌、古都的湮滅,但是“赤腳密如森林”,這個國家呈現在作者面前的是不可掩飾的驚人的整體性貧困。這是另一個意義上的文明淪落。欣慰的是作者在其首都伊斯蘭堡的塔克西拉尋找到了犍陀羅藝術,在那兒,法顯和玄奘曾經的足跡讓他激動萬分,他思考了僧人遠行進行文明之間深層溝通的意義。

印度,嚮往以久的“恆河晨浴”讓作者徹底知道了那與美麗無關,卻是一場人類的悲劇。極端的貧困、極端的混亂、極端的骯髒讓作者早早告別阿育王與菩提樹,逃離了。

尼泊爾,綠色的尼泊爾讓作者的感覺瞬時甦醒。在這兒,作者得以靜靜地反思萬里歷程,爲此番的文化考察畫下一個大大的感嘆號。

遠征和失序,迷昧與保守是作者思考得來得文明衰落原因。(附:作者爲“千禧之旅”所寫歌詞)

千年走一回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長。車輪滾滾塵飛揚,祖先託我來拜訪。我是崑崙的雲,我是黃河的浪,我是涅槃的鳳凰再飛翔。

法老的陵墓,巴比倫的牆,希臘海濱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風涼。我是廢墟的淚,我是隔代的傷,恆河邊的梵鍾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長。東方有人長相憶,祖先託我來拜訪。我是屈原的夢,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槃的鳳凰再飛翔!

《千年一嘆》——我爲它的沉重而莫名地嘆息。

千年一嘆讀書心得體會 篇2

十六年前,餘秋雨老師和鳳凰衛視的工作人員們一起踏上了探訪人類文明的荊棘之路,感受千年文明的起落興衰。十六年後,在父親的推薦下,我閱讀了這本書。拿起這本父親曾經在多年前讀過的書,一陣時間的滄桑感不禁飄過。十六年很長,從二〇〇〇年到現在,我們生活的變化翻天覆地;十六年很短,和那些曾經繁盛了幾千年的文明相比,這只是一粒塵沙。好像已經習慣了按年月度日,餘秋雨老師一行人的旅途四個月有餘,乍一看不算太長,但他用這一本厚厚的文字把一步步思忖着文明的旅程融進了時間這條蒼老的長河。

翻開書,父親當年的圈圈點點映入眼簾,這是對這次行程最好的註釋。起初我並未對這次旅程有特別深刻的理解與印象,只是覺得這次活動很有創意很新穎,但卻對餘秋雨老師爲什麼參加這次活動而感到不解,爲什麼一個人會不辭辛勞,不顧危險,用行車這種方式完成對文化遺蹟的考察?隨着閱讀的深入,我逐漸深深地體會到,這是因爲一個文化學者的責任與良知。在書上我又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

撫摸歷史,撫摸文明,就是在鼓勵自己。

去探索古代文明消亡或傳承的原因,去比較古代文明和年輕文明的相似與異同,去更好地理解中華文明經歷五千年風雨滄桑卻仍舊煥發生命力的奇蹟。

這樣應該會對歷史和文化有所敬畏與反思,應該會對當下和自身有所瞭然。餘秋雨老師在自序中的一段話我很喜歡:“與筆端相比,我更看重腳步;與文章相比,我更關注生命;與精細相比,我更傾情糙糲。”好像又是專門說給年輕人聽的。忽然想到了“玄奘之路——戈壁挑戰賽”,這是一場按照當年玄奘西行取經的路線徒步穿越戈壁的比賽,全長好幾百公里,和餘秋雨老師的行程有點像。又忽然想到了央視記錄頻道的一段廣告詞:

路爲紙,地成冊,行作筆,心當墨。

希臘——夢醒時分

遊記的第一站便是希臘。一提到希臘,首先映入腦海的可能是熊熊燃燒的聖火,波光粼粼的愛琴海,還有氣勢恢宏的巴特農神殿了。餘秋雨老師對它們的描寫已非常細緻,在此就不贅述了。關於奧林匹亞的敘述我倒很感興趣。

古代運動會發源於希臘的奧林匹亞,這裏還保留着競技場的遺蹟,雖然老舊,但置身其中仍能感受到當時的壯觀與輝煌。爲什麼運動會會發源於這裏?因爲在希臘文明中,“健康是他們的宗教”,“把智力健康,肢體健康發揮到極致再結合在一起,纔是他們有關人的完整的理想。”這也正是中華文明沒有做到的地方。我們把太多的精力投入在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很少關注個人的發展與完善。既然這是文化遺留下來的不足,我們是不是可以試着從自身去改變一下呢?有很多問題不是沒有辦法實施,而是沒有辦法清楚地認識。

希臘很美,真的很美,但我們現在看到的希臘早已是經過痛苦沉澱過的美,這種痛苦包含着希臘人和希臘文明被統治和侵略的血與淚,美得乾淨,美得悠閒。如果把古代希臘比喻成一場夢,那麼現在的希臘便是夢醒之後眼中的光芒。餘秋雨老師關於雅典城邦衰落的評論膾炙人口:“文明之所以成爲文明,是它與周際的生態相比較而言的。因此,它註定要與野蠻和愚昧爲鄰。如果兩個方面屬於不同的政治勢力,必定時時起戰火;如果兩個方面屬於同一個政治範圍,必定天天有內耗。由此想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和孝文帝改革,很有道理。

希臘遊記中臨近末尾的一篇很讓人感動,標題爲“我一定復活”。講的是希臘的一個組織,幾個教授向全世界遊客呼籲把巴特農神殿中的精華雕刻從大英博物館中請回來。還有希臘一位已故文化部長的話:“我希望巴特農文物能在我死之前回到希臘,如果在我死後回來,我一定復活。”讀完之後稍有點憂傷,捫心自問:我們的文化自覺與文化尊嚴還在嗎?

埃及——一直神祕下去

餘秋雨老師關於埃及寫了很多思考與感悟,就來寫寫自己感興趣的那一部分吧。

埃及的代表是金子塔,很多金字塔至少建於四千年前。歷經了四千多年的風雨洗禮,金字塔不僅巋然不動,而且石方之間連一個薄刀片划進的細縫都沒有。這樣的世界奇觀,卻因爲史書和文字的消失,沒有辦法被解讀。偌大的金字塔只能寂寞地坐在原地,接受着人們的讚譽和惋惜。

曾經輝煌一時的埃及文明,希臘文明的源頭,有令世人震驚的衆多遺蹟,竟然就這樣消失了。“所謂文明的斷殘首先不是古代城郭的廢弛,而是一大片黑黝黝的古文字完全不知何意。”中華文明在歷經了歲月的沖刷後頑強地存活了下來,“文明如果追求神祕和封閉,結果只能故步自封,終於難以爲繼。”“中華文明之大,相當一部分取決於它的普及企圖和傳播力量。”文明傳承的載體可以是書本,可以是建築,可以是故事,但最根本的媒介還是人,在一代又一代人中繼承,創新,發展。由此聯想到現在討論的“西化”問題。中華文明向來包容,吸收了如佛教等衆多外來文化,發展至今,文化交流不應成爲一種障礙。但很多人憑着自己對文化的一知半解,用西方的觀點對中國文化指手畫腳,有些可悲。我認爲文化的交流應該建立在已經掌握一種文化精髓的基礎之上,這樣的交流才能取長補短,也不至於丟棄了自己的觀點。爲什麼很多人做不到這一點呢?因爲浮躁。新事物這麼多,新思想這麼多,而現在的社會如同跑步機一般容不得人們有半點的喘息和思考,在激烈的競爭中人們倒也變得“單純”起來,凡事利己就好,就像在二〇〇四年新聞調查中的一個煤礦老闆,哪裏會把環境放在眼裏中。一想到現在還有許多濃濃黑煙從工廠的煙囪中冒出,就覺得一絲哀傷。

以色列——綠洲的國度

一說到以色列,耶路撒冷必須要提到。作爲三大宗教聖地的耶路撒冷承載了太多。災難一次次降臨在它頭上,它就這樣不斷被摧毀,重建,摧毀,重建,直到現在這個蒼老的模樣。但以色列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耶路撒冷,因爲這裏有太多我不知道的歷史與故事,而是以色列這個國家。

以色列四周都是沙漠,但以色列人卻在這些寸草不生的沙漠中種出了蔬菜,水果,不僅自足,還大量出口歐洲,用的正是滴灌技術。塵黃的沙漠硬是被裝點得五顏六色。餘秋雨老師稱這是“向自然爭奪”。當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關係非常緊張,經常發生流血事件,寸土必爭,但這些和“向自然爭奪”相比,是不是過於渺小了些?人類誕生纔多久,就在自然面前彼此爭鬥,你死我活。而自然呢?只是笑笑,在它看來只不過幾天的時間,連勝利者的蹤影都會消失。一個成熟的文明不應該是這樣。就像餘秋雨老師所說:“當人們終於懂得,籠罩荒原的不應該是戰火而應該是暖棚,播撒沙漠的不應該是鮮血而應該是清泉,一切就走上正路了。”

不要流血。但不得不說遇刺身亡的以色列拉賓——一位呼喚和平的老人。餘秋雨老師和他的妻子在悼念牆上用漢字寫了三遍“和平”。這樣的虔誠與氣度讓我敬佩,這樣的文明讓我自豪。

但願全世界的文明,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能如此。

約旦——在縫隙中生存

約旦和以色列相同,也是一個沙漠上的國家,但它百分之八十是不毛之地,僅靠着約旦河旁的公路維持着脆弱而堅強的生命。地理上的劣勢使約旦別無選擇,只能在貧困中掙扎。但即便如此,約旦幾乎所有人都在緬懷一位國王——侯賽因,他用自己高超的政治智慧給約旦人民帶來了和平與安康,並在國際社會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對於不同文明而言更是如此。每種文明所處的生態不同,面對的問題和解決方案都不盡相同。作爲中華文明子民的我們,不必太過擔心像約旦那樣沒有選擇的問題,相反我覺得我們應該學會珍惜目前所用有的。又突然想到,不論是什麼形式的侵略,都是把一種文明強加在另一種文明的頭上,結果呢?大多兩敗俱傷或者勝利方也沒撈到多少好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兩千多年前先秦諸子告訴我們的哲學。

那麼文明也應該一樣,心存感激,尊重他人。

伊拉克——可憐與無知

如果說希臘文明閃耀着光輝,那麼比它還早綻放的便是埃及文明,比埃及文明還早的則是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兩河之一的底格里斯河便流經伊拉克。按理說伊拉克所在地區的歷史久遠,應當有所繼承和發展,但事實恰好相反,這裏全都是被槍炮毀滅過的痕跡,包括文化。文明消亡的表現之一便是權力和利益凌駕於文明之上,成爲統治人民的工具,人民的思想也變得麻木,只有服從與仇恨。這裏當然有國外強權政治的影響,但那些吃得肥頭大耳,住在和盧浮宮差不多奢華的總統府的官員們,他們的責任呢?在這片國土上,我看到了文明被所謂的“文明”裹挾,卻只有哀嘆的份。希望這種事情不要再發生於任何一個國家。

快要離境時,餘秋雨老師採訪一個十四歲的女孩問:“你是不是也像大人們一樣討厭美國?”女孩用流利的英語說:“人民不討厭,政治討厭。它沒有理由強加給別人。”“那你爲什麼還學英語?”“語言是文化,不一定屬於政治。”理性的光芒就這樣綻放在了世界上最危險的地區上的一個十四歲小女孩身上,而且是那樣璀璨奪目。想想平日裏看新聞評論時,作爲文明從未斷裂過的中華民族的一員,理性又在哪裏?

伊朗——學會和平與寬容

伊朗也算是一個王朝更迭頻繁的國家,但其中有幾個統治者因寬容仁慈而出名——居魯士和大流士。公元前六世紀的米底王國被來自波斯的居魯士征服。居魯士不僅解放了當初被尼布甲尼撒擄掠來的數萬猶太人,還對各民族的宗教及其尊重。這在當時以殘酷爲代名詞的巴比倫實屬罕見的。他的後繼者大流士倡導天下各國應平等往來,和睦相處。他們共同倡導的和平睦鄰關係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縱使時間流去已有千年,這兩位統治者的執政理念被永久的記錄在史冊上。

儘管兩位統治者只是伊朗史上的一瞬,但他們的所作所爲卻給伊朗的文明增添了一絲和平寬容的色彩。和平的意義不用強調,寬容也無需贅述,可能是我比較喜歡政治吧,我把二者在政治方面的功效看得比較重。我想起了唐太宗,想起來他對少數民族的和平外交政策,最終的結果非但不是戰爭,反而是“天可汗”這個至高無上的稱號。又想起西方國家宣傳的“中國威脅論”,中國發展起來就一定會和其他國家血刃相見嗎?中華文明的根源主張和平自守,戰爭在人們眼中不是解決問題的途徑。如果一種文明企圖通過暴力手段獲取財富,那麼它最終要麼走向滅亡,要麼被衆多力量所制衡,終究沒有稱雄時的威風凜凜。如果從這個角度看,和平寬容倒成了避免走向毀滅的良藥。

不管於國家還是一個人,和平與寬容都是一種成熟後的道德。

巴基斯坦——發現和玄奘

巴基斯坦什麼最有意思?車。說的確切一點是改裝車,說的形象一點是棺材車。關於對棺材車的記述餘秋雨老師已經寫了很多。讓我好奇的是爲什麼這裏的人們熱衷於把車改裝成這個樣子。餘秋雨老師沒有說,卻論證了美與醜的關係。這就給我留下了廣闊的猜測空間。這究竟是當地的貧窮導致的還是文化導致的?如果是貧窮的原因,買輛車已很不容易,更何況改裝還是一大筆費用?如果是文化原因,爲什麼在曾經誕生了犍陀羅這一偉大藝術瑰寶的地方,人們的審美觀念會發生如此巨大的轉變?既然人們都願意把錢花在改裝棺材車上,爲什麼不願意投資教育呢?赤腳流浪的兒童滿街都是。真不知是礙於面子還是承認了自己的貧窮而引發的心理上的畸形競爭。所有的一切都不得而知。

當然以上的猜測全部是出於我個人的無知,所謂無知者無畏,不知是不是像我這樣。

但貧窮和奇怪的審美在這片土地上變得渺小起來,是因爲這裏有法顯和玄奘來過的地方。文明不是流行於一時的景物,而是貫穿在骨子裏的堅強。在現在的探險隊員都認爲艱苦危險的路線上,法顯和玄奘兩位僧人進用腳步度量出山的高低,路的長短。

首先驚異於他們是靠什麼挺過了這段旅程。餘秋雨老師曾經說,古代中國走得比較遠的有四種人,一是商人,二是軍人,三是僧人,四是詩人。其中具有明確的文化意圖並能遠行的只有僧人。僧人成了文化傳遞的使者,而鼓勵他們的正是文化本身,換句話說,便是信仰。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想到許多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記得白巖鬆曾經說過,有一億人說他們信仰共產主義,有一億人說他們信仰各種宗教,那剩下的人呢?好像沒有信仰。不知道現在社會上的浮躁和信仰的缺失有沒有關係。如果有的話,就想想法顯和玄奘當年走過的路和他們的心吧。

重新說說這兩位僧人的遠行。正如餘秋雨老師的這句經典的總結:

“一切深層溝通都不能僅靠文字資料,而必須以腳步、目光乃至整個血肉之軀作爲船筏。”

印度——矛盾的集合體

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是一個曾經讓無數僧人神往的地方,但在餘秋雨老師筆下,我感受到的印度,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它有童話般美麗、傑出的建築泰姬陵,有曾經領導印度走向民族獨立之路的聖雄甘地,有釋迦牟尼苦心悟道的菩提樹,但是,它也同樣面臨人口爆炸帶來的危機,也遭受着大範圍的整體貧困,也有嚴重的污染和落後的管理……當所有的一切都融合起來,不論古今,不分先後,就形成了現在的印度——一個矛盾的集合體。

但在我看來,現實問題的嚴重性掩蓋了曾經輝煌一時的印度文明,因爲沒有一種文明適合生存於這樣的狀況之上。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也是我認爲的任何文明的基礎,不因別的,只因文明最重要的載體還是人。

貧困會給一個國家帶來很多災難,包括物質上的和思想上的。希望印度能夠率先解決人民的貧困問題,這樣以後談民族復興纔有希望。

結語——思想的啓示

讀完了,感覺很快。餘秋雨老師的這本書以遊記的形式記錄了整個旅程的險象環生,許多文明的起落興衰,每一篇都以新的視角去觀察,每一篇都蘊涵着新的思考,在字裏行間流露着一位文化學者的責任感與使命感。讀來永遠新穎,不會睏倦。

其實這本書的讀後感寫得很費勁。餘秋雨老師在每一篇中的思考都發人深省,足以讓我豁然開朗,每一次都伴隨着原來如此的驚喜和深深的佩服。我就是在這種狀態下完成閱讀的,更像是一次思維的啓迪或掃盲運動吧。要提筆寫,真不知該寫些什麼。但有一點我要感謝餘秋雨老師,他讓我感到了自己還很無知,他告訴我在探索的道路上我還很渺小,他教給我以後要虛懷若谷,不要狂妄自大。讀一本好書,可以讀出人性的一些最基本的東西。

這本書給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有很多,其中有兩點我比較感興趣。

一個是文明與權力的關係。一直以來我認爲文明滋養了權力,權力只是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權力的運作會導致文明的興盛或衰亡,但它們仍然是從屬關係。如果權力導致了文明的毀滅,那麼應該從文明自身找原因。而餘秋雨老師講到:“文明和權力畢竟是兩個秩序系統,至少在古代一直沒有找到協調之路,因此兩方面遲早產生牴牾。兩方面的力量越強,牴牾也越嚴重,而嚴重牴牾的結果必然是嚴重失序。”原來它們之間還可以分得再開一些。不是所有人文災難都是文明的錯。

還有一點就是文化學者的責任。以前我一直以爲文化學者的工作大多應該在研究浩如煙海的典籍,有時聯繫中外,貫通古今,解讀文化的深層含義。然而餘秋雨老師以車輪考察各個文明的方式逐漸讓我改變了這一看法。文明需要傳播,文明需要交流,文明需要借鑑,文明需要自省。“人生太短促,要充分理解一種文明已經時間不夠,更何況是多種文明。於是大家都變得匆忙,而匆忙中又最容易受欺,信了一些幾經誤傳的信息作爲判斷的基點,既傷害了自己又傷害的文明。因此,應該抓緊時間多走一些路,用步履的辛勞走出受欺的陷阱。”那麼,對於我們,這年輕一代,老祖宗留下的千年遺訓沒有錯: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千年一嘆讀書心得體會 篇3

十六年前,餘秋雨老師和鳳凰衛視的工作人員們一起踏上了探訪人類文明的荊棘之路,感受千年文明的起落興衰。十六年後,在父親的推薦下,我閱讀了這本書。拿起這本父親曾經在多年前讀過的書,一陣時間的滄桑感不禁飄過。十六年很長,從二〇〇〇年到現在,我們生活的變化翻天覆地;十六年很短,和那些曾經繁盛了幾千年的文明相比,這只是一粒塵沙。好像已經習慣了按年月度日,餘秋雨老師一行人的旅途四個月有餘,乍一看不算太長,但他用這一本厚厚的文字把一步步思忖着文明的旅程融進了時間這條蒼老的長河。

翻開書,父親當年的圈圈點點映入眼簾,這是對這次行程最好的註釋。起初我並未對這次旅程有特別深刻的理解與印象,只是覺得這次活動很有創意很新穎,但卻對餘秋雨老師爲什麼參加這次活動而感到不解,爲什麼一個人會不辭辛勞,不顧危險,用行車這種方式完成對文化遺蹟的考察?隨着閱讀的深入,我逐漸深深地體會到,這是因爲一個文化學者的責任與良知。在書上我又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

撫摸歷史,撫摸文明,就是在鼓勵自己。

去探索古代文明消亡或傳承的原因,去比較古代文明和年輕文明的相似與異同,去更好地理解中華文明經歷五千年風雨滄桑卻仍舊煥發生命力的奇蹟。

這樣應該會對歷史和文化有所敬畏與反思,應該會對當下和自身有所瞭然。餘秋雨老師在自序中的一段話我很喜歡:“與筆端相比,我更看重腳步;與文章相比,我更關注生命;與精細相比,我更傾情糙糲。”好像又是專門說給年輕人聽的。忽然想到了“玄奘之路——戈壁挑戰賽”,這是一場按照當年玄奘西行取經的路線徒步穿越戈壁的比賽,全長好幾百公里,和餘秋雨老師的行程有點像。又忽然想到了央視記錄頻道的一段廣告詞:

路爲紙,地成冊,行作筆,心當墨。

希臘——夢醒時分

遊記的第一站便是希臘。一提到希臘,首先映入腦海的可能是熊熊燃燒的聖火,波光粼粼的愛琴海,還有氣勢恢宏的巴特農神殿了。餘秋雨老師對它們的描寫已非常細緻,在此就不贅述了。關於奧林匹亞的敘述我倒很感興趣。

古代運動會發源於希臘的奧林匹亞,這裏還保留着競技場的遺蹟,雖然老舊,但置身其中仍能感受到當時的壯觀與輝煌。爲什麼運動會會發源於這裏?因爲在希臘文明中,“健康是他們的宗教”,“把智力健康,肢體健康發揮到極致再結合在一起,纔是他們有關人的完整的理想。”這也正是中華文明沒有做到的地方。我們把太多的精力投入在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很少關注個人的發展與完善。既然這是文化遺留下來的不足,我們是不是可以試着從自身去改變一下呢?有很多問題不是沒有辦法實施,而是沒有辦法清楚地認識。

希臘很美,真的很美,但我們現在看到的希臘早已是經過痛苦沉澱過的美,這種痛苦包含着希臘人和希臘文明被統治和侵略的血與淚,美得乾淨,美得悠閒。如果把古代希臘比喻成一場夢,那麼現在的希臘便是夢醒之後眼中的光芒。餘秋雨老師關於雅典城邦衰落的評論膾炙人口:“文明之所以成爲文明,是它與周際的生態相比較而言的。因此,它註定要與野蠻和愚昧爲鄰。如果兩個方面屬於不同的政治勢力,必定時時起戰火;如果兩個方面屬於同一個政治範圍,必定天天有內耗。由此想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和孝文帝改革,很有道理。

希臘遊記中臨近末尾的一篇很讓人感動,標題爲“我一定復活”。講的是希臘的一個組織,幾個教授向全世界遊客呼籲把巴特農神殿中的精華雕刻從大英博物館中請回來。還有希臘一位已故文化部長的話:“我希望巴特農文物能在我死之前回到希臘,如果在我死後回來,我一定復活。”讀完之後稍有點憂傷,捫心自問:我們的文化自覺與文化尊嚴還在嗎?

埃及——一直神祕下去

餘秋雨老師關於埃及寫了很多思考與感悟,就來寫寫自己感興趣的那一部分吧。

埃及的代表是金子塔,很多金字塔至少建於四千年前。歷經了四千多年的風雨洗禮,金字塔不僅巋然不動,而且石方之間連一個薄刀片划進的細縫都沒有。這樣的世界奇觀,卻因爲史書和文字的消失,沒有辦法被解讀。偌大的金字塔只能寂寞地坐在原地,接受着人們的讚譽和惋惜。

曾經輝煌一時的埃及文明,希臘文明的源頭,有令世人震驚的衆多遺蹟,竟然就這樣消失了。“所謂文明的斷殘首先不是古代城郭的廢弛,而是一大片黑黝黝的古文字完全不知何意。”中華文明在歷經了歲月的沖刷後頑強地存活了下來,“文明如果追求神祕和封閉,結果只能故步自封,終於難以爲繼。”“中華文明之大,相當一部分取決於它的普及企圖和傳播力量。”文明傳承的載體可以是書本,可以是建築,可以是故事,但最根本的媒介還是人,在一代又一代人中繼承,創新,發展。由此聯想到現在討論的“西化”問題。中華文明向來包容,吸收了如佛教等衆多外來文化,發展至今,文化交流不應成爲一種障礙。但很多人憑着自己對文化的一知半解,用西方的觀點對中國文化指手畫腳,有些可悲。我認爲文化的交流應該建立在已經掌握一種文化精髓的基礎之上,這樣的交流才能取長補短,也不至於丟棄了自己的觀點。爲什麼很多人做不到這一點呢?因爲浮躁。新事物這麼多,新思想這麼多,而現在的社會如同跑步機一般容不得人們有半點的喘息和思考,在激烈的競爭中人們倒也變得“單純”起來,凡事利己就好,就像在二〇〇四年新聞調查中的一個煤礦老闆,哪裏會把環境放在眼裏中。一想到現在還有許多濃濃黑煙從工廠的煙囪中冒出,就覺得一絲哀傷。

以色列——綠洲的國度

一說到以色列,耶路撒冷必須要提到。作爲三大宗教聖地的耶路撒冷承載了太多。災難一次次降臨在它頭上,它就這樣不斷被摧毀,重建,摧毀,重建,直到現在這個蒼老的模樣。但以色列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耶路撒冷,因爲這裏有太多我不知道的歷史與故事,而是以色列這個國家。

以色列四周都是沙漠,但以色列人卻在這些寸草不生的沙漠中種出了蔬菜,水果,不僅自足,還大量出口歐洲,用的正是滴灌技術。塵黃的沙漠硬是被裝點得五顏六色。餘秋雨老師稱這是“向自然爭奪”。當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關係非常緊張,經常發生流血事件,寸土必爭,但這些和“向自然爭奪”相比,是不是過於渺小了些?人類誕生纔多久,就在自然面前彼此爭鬥,你死我活。而自然呢?只是笑笑,在它看來只不過幾天的時間,連勝利者的蹤影都會消失。一個成熟的文明不應該是這樣。就像餘秋雨老師所說:“當人們終於懂得,籠罩荒原的不應該是戰火而應該是暖棚,播撒沙漠的不應該是鮮血而應該是清泉,一切就走上正路了。”

不要流血。但不得不說遇刺身亡的以色列拉賓——一位呼喚和平的老人。餘秋雨老師和他的妻子在悼念牆上用漢字寫了三遍“和平”。這樣的虔誠與氣度讓我敬佩,這樣的文明讓我自豪。

但願全世界的文明,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能如此。

約旦——在縫隙中生存

約旦和以色列相同,也是一個沙漠上的國家,但它百分之八十是不毛之地,僅靠着約旦河旁的公路維持着脆弱而堅強的生命。地理上的劣勢使約旦別無選擇,只能在貧困中掙扎。但即便如此,約旦幾乎所有人都在緬懷一位國王——侯賽因,他用自己高超的政治智慧給約旦人民帶來了和平與安康,並在國際社會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對於不同文明而言更是如此。每種文明所處的生態不同,面對的問題和解決方案都不盡相同。作爲中華文明子民的我們,不必太過擔心像約旦那樣沒有選擇的問題,相反我覺得我們應該學會珍惜目前所用有的。又突然想到,不論是什麼形式的侵略,都是把一種文明強加在另一種文明的頭上,結果呢?大多兩敗俱傷或者勝利方也沒撈到多少好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兩千多年前先秦諸子告訴我們的哲學。

那麼文明也應該一樣,心存感激,尊重他人。

伊拉克——可憐與無知

如果說希臘文明閃耀着光輝,那麼比它還早綻放的便是埃及文明,比埃及文明還早的則是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兩河之一的底格里斯河便流經伊拉克。按理說伊拉克所在地區的歷史久遠,應當有所繼承和發展,但事實恰好相反,這裏全都是被槍炮毀滅過的痕跡,包括文化。文明消亡的表現之一便是權力和利益凌駕於文明之上,成爲統治人民的工具,人民的思想也變得麻木,只有服從與仇恨。這裏當然有國外強權政治的影響,但那些吃得肥頭大耳,住在和盧浮宮差不多奢華的總統府的官員們,他們的責任呢?在這片國土上,我看到了文明被所謂的“文明”裹挾,卻只有哀嘆的份。希望這種事情不要再發生於任何一個國家。

快要離境時,餘秋雨老師採訪一個十四歲的女孩問:“你是不是也像大人們一樣討厭美國?”女孩用流利的英語說:“人民不討厭,政治討厭。它沒有理由強加給別人。”“那你爲什麼還學英語?”“語言是文化,不一定屬於政治。”理性的光芒就這樣綻放在了世界上最危險的地區上的一個十四歲小女孩身上,而且是那樣璀璨奪目。想想平日裏看新聞評論時,作爲文明從未斷裂過的中華民族的一員,理性又在哪裏?

伊朗——學會和平與寬容

伊朗也算是一個王朝更迭頻繁的國家,但其中有幾個統治者因寬容仁慈而出名——居魯士和大流士。公元前六世紀的米底王國被來自波斯的居魯士征服。居魯士不僅解放了當初被尼布甲尼撒擄掠來的數萬猶太人,還對各民族的宗教及其尊重。這在當時以殘酷爲代名詞的巴比倫實屬罕見的。他的後繼者大流士倡導天下各國應平等往來,和睦相處。他們共同倡導的和平睦鄰關係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縱使時間流去已有千年,這兩位統治者的執政理念被永久的記錄在史冊上。

儘管兩位統治者只是伊朗史上的一瞬,但他們的所作所爲卻給伊朗的文明增添了一絲和平寬容的色彩。和平的意義不用強調,寬容也無需贅述,可能是我比較喜歡政治吧,我把二者在政治方面的功效看得比較重。我想起了唐太宗,想起來他對少數民族的和平外交政策,最終的結果非但不是戰爭,反而是“天可汗”這個至高無上的稱號。又想起西方國家宣傳的“中國威脅論”,中國發展起來就一定會和其他國家血刃相見嗎?中華文明的根源主張和平自守,戰爭在人們眼中不是解決問題的途徑。如果一種文明企圖通過暴力手段獲取財富,那麼它最終要麼走向滅亡,要麼被衆多力量所制衡,終究沒有稱雄時的威風凜凜。如果從這個角度看,和平寬容倒成了避免走向毀滅的良藥。

不管於國家還是一個人,和平與寬容都是一種成熟後的道德。

巴基斯坦——發現和玄奘

巴基斯坦什麼最有意思?車。說的確切一點是改裝車,說的形象一點是棺材車。關於對棺材車的記述餘秋雨老師已經寫了很多。讓我好奇的是爲什麼這裏的人們熱衷於把車改裝成這個樣子。餘秋雨老師沒有說,卻論證了美與醜的關係。這就給我留下了廣闊的猜測空間。這究竟是當地的貧窮導致的還是文化導致的?如果是貧窮的原因,買輛車已很不容易,更何況改裝還是一大筆費用?如果是文化原因,爲什麼在曾經誕生了犍陀羅這一偉大藝術瑰寶的地方,人們的審美觀念會發生如此巨大的轉變?既然人們都願意把錢花在改裝棺材車上,爲什麼不願意投資教育呢?赤腳流浪的兒童滿街都是。真不知是礙於面子還是承認了自己的貧窮而引發的心理上的畸形競爭。所有的一切都不得而知。

當然以上的猜測全部是出於我個人的無知,所謂無知者無畏,不知是不是像我這樣。

但貧窮和奇怪的審美在這片土地上變得渺小起來,是因爲這裏有法顯和玄奘來過的地方。文明不是流行於一時的景物,而是貫穿在骨子裏的堅強。在現在的探險隊員都認爲艱苦危險的路線上,法顯和玄奘兩位僧人進用腳步度量出山的高低,路的長短。

首先驚異於他們是靠什麼挺過了這段旅程。餘秋雨老師曾經說,古代中國走得比較遠的有四種人,一是商人,二是軍人,三是僧人,四是詩人。其中具有明確的文化意圖並能遠行的只有僧人。僧人成了文化傳遞的使者,而鼓勵他們的正是文化本身,換句話說,便是信仰。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想到許多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記得白巖鬆曾經說過,有一億人說他們信仰共產主義,有一億人說他們信仰各種宗教,那剩下的人呢?好像沒有信仰。不知道現在社會上的浮躁和信仰的缺失有沒有關係。如果有的話,就想想法顯和玄奘當年走過的路和他們的心吧。

重新說說這兩位僧人的遠行。正如餘秋雨老師的這句經典的總結:

“一切深層溝通都不能僅靠文字資料,而必須以腳步、目光乃至整個血肉之軀作爲船筏。”

印度——矛盾的集合體

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是一個曾經讓無數僧人神往的地方,但在餘秋雨老師筆下,我感受到的印度,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它有童話般美麗、傑出的建築泰姬陵,有曾經領導印度走向民族獨立之路的聖雄甘地,有釋迦牟尼苦心悟道的菩提樹,但是,它也同樣面臨人口爆炸帶來的危機,也遭受着大範圍的整體貧困,也有嚴重的污染和落後的管理……當所有的一切都融合起來,不論古今,不分先後,就形成了現在的印度——一個矛盾的集合體。

但在我看來,現實問題的嚴重性掩蓋了曾經輝煌一時的印度文明,因爲沒有一種文明適合生存於這樣的狀況之上。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也是我認爲的任何文明的基礎,不因別的,只因文明最重要的載體還是人。

貧困會給一個國家帶來很多災難,包括物質上的和思想上的。希望印度能夠率先解決人民的貧困問題,這樣以後談民族復興纔有希望。

結語——思想的啓示

讀完了,感覺很快。餘秋雨老師的這本書以遊記的形式記錄了整個旅程的險象環生,許多文明的起落興衰,每一篇都以新的視角去觀察,每一篇都蘊涵着新的思考,在字裏行間流露着一位文化學者的責任感與使命感。讀來永遠新穎,不會睏倦。

其實這本書的讀後感寫得很費勁。餘秋雨老師在每一篇中的思考都發人深省,足以讓我豁然開朗,每一次都伴隨着原來如此的驚喜和深深的佩服。我就是在這種狀態下完成閱讀的,更像是一次思維的啓迪或掃盲運動吧。要提筆寫,真不知該寫些什麼。但有一點我要感謝餘秋雨老師,他讓我感到了自己還很無知,他告訴我在探索的道路上我還很渺小,他教給我以後要虛懷若谷,不要狂妄自大。讀一本好書,可以讀出人性的一些最基本的東西。

這本書給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有很多,其中有兩點我比較感興趣。

一個是文明與權力的關係。一直以來我認爲文明滋養了權力,權力只是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權力的運作會導致文明的興盛或衰亡,但它們仍然是從屬關係。如果權力導致了文明的毀滅,那麼應該從文明自身找原因。而餘秋雨老師講到:“文明和權力畢竟是兩個秩序系統,至少在古代一直沒有找到協調之路,因此兩方面遲早產生牴牾。兩方面的力量越強,牴牾也越嚴重,而嚴重牴牾的結果必然是嚴重失序。”原來它們之間還可以分得再開一些。不是所有人文災難都是文明的錯。

還有一點就是文化學者的責任。以前我一直以爲文化學者的工作大多應該在研究浩如煙海的典籍,有時聯繫中外,貫通古今,解讀文化的深層含義。然而餘秋雨老師以車輪考察各個文明的方式逐漸讓我改變了這一看法。文明需要傳播,文明需要交流,文明需要借鑑,文明需要自省。“人生太短促,要充分理解一種文明已經時間不夠,更何況是多種文明。於是大家都變得匆忙,而匆忙中又最容易受欺,信了一些幾經誤傳的信息作爲判斷的基點,既傷害了自己又傷害的文明。因此,應該抓緊時間多走一些路,用步履的辛勞走出受欺的陷阱。”那麼,對於我們,這年輕一代,老祖宗留下的千年遺訓沒有錯: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千年一嘆讀書心得體會 篇4

《千年一嘆》是餘秋雨先生寫的,“我們甘願在毫無保護機制的險境中去面對這一切,就像脫去手套撫摸它們的傷痕。”這句話是自序中的一段話,從世界各地最後回到中國。這一路走過的並不是什麼現代化的都市,車輪碾過的也僅僅只是一些讓我們感覺似乎很古老的地方。 然而我又看見了希臘給人是藍色的,無論是美麗的愛琴海或是作爲希臘象徵的巴特農神殿。但這只是最初感受罷了。柏拉圖,他們滯留在千百年前對人生的思考已無法用現代的詞語形容。希臘的文明是健康的、閒散的,當讀到希臘人的快餐也要一個小時後才能上桌,我不禁感慨了,爲這種獨特的生活節奏感到一種有趣。可惜的是,這種文明要衰落了,因爲它過於閒散,過於與世無爭。

埃及的土地絕大多數是沙漠彷彿是一種金色的。埃及給人的是神祕的,無論是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讓人們感覺法老們似乎一直所做的只是守着這些東西罷了。如果說希臘的街道還有一絲古今有聯繫的感覺的話,那麼埃及就完全沒有讓人有聯想的興致,彷彿除了數千年前留下的幾座建築便什麼都沒有了。

作爲那些古老文明的後代我們又做了些什麼呢,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戰火一遍一遍的摧殘着那些已經殘剩無幾的建築,在埃及,凱撒的焚書和羅馬教皇的禁異教使得那些能夠揭開金字塔奧祕的古文字無人能讀,在伊拉克,“復原”的巴比倫古城毫無原有的滄桑,無法讓人肅然起敬……因爲戰爭,因爲時代,因爲政治,因爲功利,那些原來應該流傳千年的建築、文字都差不多消失殆盡了。那麼,我不禁感到疑惑,幾千年以後,我們的後代又該如何去了解,去探索那些存在千年的文明呢?那些已經無人解讀的文字我們的後輩能夠讀懂嗎?那些老早殘破的建築我們的後輩又能重新複製嗎?

我們至今仍可以學習千年以前的歷史,這可能要歸功於秦始皇早早的就統一了文字,要歸功於幾乎每個朝代都會命人撰寫史書,作者提出了疑問:“作爲我們的生命基座,中華文明也傷痕累累,卻如何避免了整體性的崩坍?”是的,盜墓者的層次不窮,每到一個名勝古蹟就會留下“到此一遊”的“見證”,古建築成了發展旅遊業的最好工具,太多太多的商業化元素佔據了那些古舊建築所散發的古老而又吸引人的文明氣息。“更重要的是,現在世界上生龍活虎的年輕文明,過多少時間,會不會重複多數古代文明的興亡宿命?”整部日記,都貫穿着這種疑問。作者可能纔想起千年一嘆的名字吧!正是這樣長城在哀嘆,泰姬陵在哀嘆,黃河在哀嘆......我們要盡我們所能的去學習去保護那些古老的文明,去教給我的後輩,去告訴他們中華文明千年的歷史,纔會有我們光輝的現在。中華文明千年的歷史,是我們民族的傳承。

千年一嘆讀後感(五)

《千年一嘆》這本書確切來說是一本日記。它記錄了作者餘秋雨在前年之交隨香港鳳凰衛視“千禧之旅”越野車隊跋涉四萬公里的經歷。

餘秋雨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的豫園非常精煉,讀起來流暢、優雅,但貼近生活,思維新穎。他能把新的想法用最簡單的語句表達出來,而且總能被人接受。他曾說過“寫書最大的困難不在立論之勇,不再跋涉之苦,也不再考證之煩,而在於要把深澀嶙峋的思考翠蓮的平易可幹吧玄奧席位的感觸釋放給更大的人羣。這等於用手掌碾碎石塊,用體溫焐化堅冰。字字句句都要好爲難言的艱辛”。難怪他的文字如此精妙,原來他早有這番感悟。我說,餘秋雨也能算得上是個探險家,因爲在這“千禧之旅”的路上,他們遇到許多驚心動魄的事,隨時都威脅着他們的生命。許多短路荒草迷離,戰壕密佈,土匪出沒,在中東的一些國家更是如此。掐一秒不知道後一秒會發生什麼,他們只知道一連串真實的故事:宗教極端分子在疾風中內殺死了幾十個衛國旅客,三十幾個警察剛被販毒集團殺害……

“千禧之旅”的目的實際上是環遊世界的文明古國,領略人類文明的精華和感受異國的風土人情。所以他們選擇了希臘爲此次旅行的第一站。路徑除中國外的三大文明古國,埃及、印度、古巴比倫。

而到達希臘時他們所見到的只是狹小、陳舊、道路擁擠和人民閒散。只有從被風化的古代遺址中看到一點文明古國的影子。照我看萊希臘人閒散的昇華方式有許多缺點,社會失去了精氣神,一部分閒散變成了精神貧窮。可見衰落了的古代文明難以與現代結合,最後只能被現代文明遺落。可悲。

說到埃及就不能不提恆河。但恆河清澈的河水,美麗的風景早已不復存在,留下的只是渾濁的河水河岸邊“熱鬧”的景象。上游臨死洗澡,下游刷牙喝水。印度人認爲恆河的水是生水,喝一口,有病治病,沒病養生,什麼傳染性皮膚病在水中泡一泡就好,所以的牛皮蘚、蕁麻症的人都用到恆河沐浴。還有的老人自己知道已經不行了,就叫家人把他們擡到恆河邊上,鋪一張席子,躺在地上等昇天。他們說“就算死也要死在恆河邊!”在那些人死後,會有專門的人堆好木堆,把屍體排好隊,一批一批的火化,人就這樣化爲一縷輕煙了。

接下來的同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巴比倫遺址。古巴不必四大文明古國中最神祕的,人民只有聽着空中花園的故事想象城市、街道中繁榮的景象。因爲留下的實物遺址已被無情的歲月和貪婪的“黑手”糟蹋得不堪入目,也失去了往日的風光。看着殘破不堪的“牆壁”,不禁有一絲感傷。

相信現在提到印度的化,大家的第一反應會使狹窄的街道中密密麻麻的人頭和印度人對時間概念的缺乏。印度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國家,無節制的生育和昇華條天的不斷改善是導致人口暴漲的原因。此外,在印度大多數人的手上是沒有手錶的,因爲手錶對他們來說沒有太大用處。電話中說再十分鐘道,轉身就進了巷口的咖啡館裏喝咖啡調侃了,在連三個小時是不稀奇的,連政府官員也是如此。真是不可理喻呀!

看完了各大文明古國,大家現在有何感想。對,他們的確輝煌過,不過是在過去,但是在“同伴”衰落的同時,我們中國卻奇蹟般的存活了下來,並且比較完整的保留了我們的文明。造成他們現狀的原因是他們在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發生衝突時沒有及時採取好的應對措施。而中國早幾個世紀之後存活了下來,跟上了現代的節拍,很好地融入了國際。但仍有許多人看不起中國,而我要說的是:他們看不起是他們的事,我們的祖國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就憑着“當我們的同輩禁不起歲月的磨礪時,我們的祖先仍堅強的走到現在”,我就可以自豪說“中華民族是個非常了不起的民族”!誰說過去的文明古國不能成爲今日的世界強國!

千年一嘆讀書心得體會 篇5

是否文人都懷有比較嚴重的憂患意識?根深蒂固地生長在內心?無時不刻地左右着他們的眼睛與思想?

餘秋雨的《千年一嘆》就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重重嘆息。

這是一本日記,記錄了作者隨香港鳳凰衛視親身越野數萬公里考察人類各大文明遺蹟的經歷。十個國家一一走過來,他的震驚傷感表露無遺:“人類文明的巨構崩坍得如此淒涼!”“衰草瓦礫,承載着一個從古到今的災難,一切摧殘都是具體的,一切委屈都是難以表述的!”在撫摸文明遺蹟累累的傷痕後,作者回頭苦思:作爲我們的生命基座,中華文明也傷痕累累,卻如何避免了整體性的崩坍?這種避免付出了多大的代價?哪些代價是正面的,哪些代價是負面的?過去的避免能否擔保今後?更重要的是,現在世界上生龍活虎的年輕文明,過多少時間,會不會重複多數古代文明的興亡宿命?作者憂心叩問,是啊,“思亙古如斯又倏忽閃現,誰的驚愕能深究它?”。

由希臘而入,憂傷的情懷已起幕。遠古的愛琴海依舊在,公園前5世紀的遺蹟——石柱只剩下後來者的銘刻,邁錫尼的海倫早已隨戰爭而消逝,空留一個三千三百年前的王城遺址,可惜曾經的千古氣勢已成追憶,幸而,還有一個奧林匹亞,宙斯神殿和希拉神殿依然有聖火的氣息……

埃及,尼羅河、法老、金字塔、太陽神廟……埃及文明是疑問最多的文明,是最難以解讀的文明,因爲難以解讀,所以便難以傳承。埃及人對能追溯他們歷史的許多古碑、古籍依然沒有其文字的解讀能力,因而,文明的神祕便無處不在了。所以,作者說“當法老們把自己的遺體做成木乃伊的時候,埃及的歷史也成了木乃伊”,慶幸,中國有個秦始皇,他讓中國的歷史活了下來。

以色列——怨氣聚集的國家。曾經輝煌的所羅門王朝絲毫沒能讓堅強的猶太民族得以安逸地喘息,命運對其尤爲不公,那麼多的災難接二連三地降落在他們頭上,驅逐、殺戮、奴役,怎麼也擺脫不了,但這個民族最讓人佩服的地方就是:“爲了民族的解放不惜一次次大遷移。而只要落腳,就能迅速創造出一個優於別人的生態。如果這種生態中有被奴役的成分,那麼他們寧肯放棄,選擇流浪”。是啊,多舛的命運已造就了他們堅強的的生存文化,但無論多麼堅強,集合了三大宗教(猶太教、基督和伊斯蘭教)精神重心的耶路撒冷永遠都是他們內心的痛,一面哭牆見證了他們多難的歷史。

巴勒斯坦,有一座世界上最古老的的城市——傑里科古城遺址,一萬年前的驕傲現在只剩下破敗和不安全,唯有幾叢遺落的花,悄悄鮮豔了一萬年。

約旦,美麗神奇的佩特拉山谷中,玫瑰紅宮殿和羅馬競技場還完好無損地存在着,卻只能與清風明月爲伴,因爲缺少文字所以其寂寞的輝煌顯現的是隱性的文明形態,對它的瞭解只能靠猜測與想象。

伊拉克——敏感的國家,因爲有了全人類文明的母親河——底格里斯河而令人嚮往,雖然鐵絲網重重。原想由此探尋巴比倫文明的痕跡,比如早熟的《漢謨拉比》法典,比如殘暴的統治,比如奇異的建築,比如,天文學、數學、醫藥學……然而,在巴格達博物館裏,作者只看見了一屋的空缺,一屋的悲愴,一屋的遺忘,連巴比倫遺蹟也被糟踐成一個低劣的現代模型。

伊朗,歷史上的伊朗被征服的次數很多,所以歷史的遺蹟在征服的過程中被破壞得很徹底,米底王國(伊朗人建立的第一個王國)的首都和居魯士成爲作者瞭解伊朗史的開端。伊朗因薩珊王朝而奠定了現代伊朗文化的基礎,此後,伊朗不斷地遭遇到侵略,但是,最後居然在重重的災難中成了伊斯蘭文化的一個重鎮,以獨特而緩慢的步伐,走進了現代。現在的伊朗呈現在作者面前的是一種淡然漠然,有點蒼涼,有點神祕,有點世俗。

巴基斯坦,沒有石柱的斷殘、城堡的倒塌、古都的湮滅,但是“赤腳密如森林”,這個國家呈現在作者面前的是不可掩飾的驚人的整體性貧困。這是另一個意義上的文明淪落。欣慰的是作者在其首都伊斯蘭堡的塔克西拉尋找到了犍陀羅藝術,在那兒,法顯和玄奘曾經的足跡讓他激動萬分,他思考了僧人遠行進行文明之間深層溝通的意義。

印度,嚮往以久的“恆河晨浴”讓作者徹底知道了那與美麗無關,卻是一場人類的悲劇。極端的貧困、極端的混亂、極端的骯髒讓作者早早告別阿育王與菩提樹,逃離了。

尼泊爾,綠色的尼泊爾讓作者的感覺瞬時甦醒。在這兒,作者得以靜靜地反思萬里歷程,爲此番的文化考察畫下一個大大的感嘆號。

遠征和失序,迷昧與保守是作者思考得來得文明衰落原因。(附:作者爲“千禧之旅”所寫歌詞)

千年走一回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長。車輪滾滾塵飛揚,祖先託我來拜訪。我是崑崙的雲,我是黃河的浪,我是涅槃的鳳凰再飛翔。

法老的陵墓,巴比倫的牆,希臘海濱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風涼。我是廢墟的淚,我是隔代的傷,恆河邊的梵鍾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長。東方有人長相憶,祖先託我來拜訪。我是屈原的夢,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槃的鳳凰再飛翔!

《千年一嘆》——我爲它的沉重而莫名地嘆息。

千年一嘆讀書心得體會 篇6

《千年一嘆》是餘秋雨先生寫的,“我們甘願在毫無保護機制的險境中去面對這一切,就像脫去手套撫摸它們的傷痕。”這句話是自序中的一段話,從世界各地最後回到中國。這一路走過的並不是什麼現代化的都市,車輪碾過的也僅僅只是一些讓我們感覺似乎很古老的地方。 然而我又看見了希臘給人是藍色的,無論是美麗的愛琴海或是作爲希臘象徵的巴特農神殿。但這只是最初感受罷了。柏拉圖,他們滯留在千百年前對人生的思考已無法用現代的詞語形容。希臘的文明是健康的、閒散的,當讀到希臘人的快餐也要一個小時後才能上桌,我不禁感慨了,爲這種獨特的生活節奏感到一種有趣。可惜的是,這種文明要衰落了,因爲它過於閒散,過於與世無爭。

埃及的土地絕大多數是沙漠彷彿是一種金色的。埃及給人的是神祕的,無論是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讓人們感覺法老們似乎一直所做的只是守着這些東西罷了。如果說希臘的街道還有一絲古今有聯繫的感覺的話,那麼埃及就完全沒有讓人有聯想的興致,彷彿除了數千年前留下的幾座建築便什麼都沒有了。

作爲那些古老文明的後代我們又做了些什麼呢,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戰火一遍一遍的摧殘着那些已經殘剩無幾的建築,在埃及,凱撒的焚書和羅馬教皇的禁異教使得那些能夠揭開金字塔奧祕的古文字無人能讀,在伊拉克,“復原”的巴比倫古城毫無原有的滄桑,無法讓人肅然起敬……因爲戰爭,因爲時代,因爲政治,因爲功利,那些原來應該流傳千年的建築、文字都差不多消失殆盡了。那麼,我不禁感到疑惑,幾千年以後,我們的後代又該如何去了解,去探索那些存在千年的文明呢?那些已經無人解讀的文字我們的後輩能夠讀懂嗎?那些老早殘破的建築我們的後輩又能重新複製嗎?

我們至今仍可以學習千年以前的歷史,這可能要歸功於秦始皇早早的就統一了文字,要歸功於幾乎每個朝代都會命人撰寫史書,作者提出了疑問:“作爲我們的生命基座,中華文明也傷痕累累,卻如何避免了整體性的崩坍?”是的,盜墓者的層次不窮,每到一個名勝古蹟就會留下“到此一遊”的“見證”,古建築成了發展旅遊業的最好工具,太多太多的商業化元素佔據了那些古舊建築所散發的古老而又吸引人的文明氣息。“更重要的是,現在世界上生龍活虎的年輕文明,過多少時間,會不會重複多數古代文明的興亡宿命?”整部日記,都貫穿着這種疑問。作者可能纔想起千年一嘆的名字吧!正是這樣長城在哀嘆,泰姬陵在哀嘆,黃河在哀嘆......我們要盡我們所能的去學習去保護那些古老的文明,去教給我的後輩,去告訴他們中華文明千年的歷史,纔會有我們光輝的現在。中華文明千年的歷史,是我們民族的傳承。

千年一嘆讀後感(五)

《千年一嘆》這本書確切來說是一本日記。它記錄了作者餘秋雨在前年之交隨香港鳳凰衛視“千禧之旅”越野車隊跋涉四萬公里的經歷。

餘秋雨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的豫園非常精煉,讀起來流暢、優雅,但貼近生活,思維新穎。他能把新的想法用最簡單的語句表達出來,而且總能被人接受。他曾說過“寫書最大的困難不在立論之勇,不再跋涉之苦,也不再考證之煩,而在於要把深澀嶙峋的思考翠蓮的平易可幹吧玄奧席位的感觸釋放給更大的人羣。這等於用手掌碾碎石塊,用體溫焐化堅冰。字字句句都要好爲難言的艱辛”。難怪他的文字如此精妙,原來他早有這番感悟。我說,餘秋雨也能算得上是個探險家,因爲在這“千禧之旅”的路上,他們遇到許多驚心動魄的事,隨時都威脅着他們的生命。許多短路荒草迷離,戰壕密佈,土匪出沒,在中東的一些國家更是如此。掐一秒不知道後一秒會發生什麼,他們只知道一連串真實的故事:宗教極端分子在疾風中內殺死了幾十個衛國旅客,三十幾個警察剛被販毒集團殺害……

“千禧之旅”的目的實際上是環遊世界的文明古國,領略人類文明的精華和感受異國的風土人情。所以他們選擇了希臘爲此次旅行的第一站。路徑除中國外的三大文明古國,埃及、印度、古巴比倫。

而到達希臘時他們所見到的只是狹小、陳舊、道路擁擠和人民閒散。只有從被風化的古代遺址中看到一點文明古國的影子。照我看萊希臘人閒散的昇華方式有許多缺點,社會失去了精氣神,一部分閒散變成了精神貧窮。可見衰落了的古代文明難以與現代結合,最後只能被現代文明遺落。可悲。

說到埃及就不能不提恆河。但恆河清澈的河水,美麗的風景早已不復存在,留下的只是渾濁的河水河岸邊“熱鬧”的景象。上游臨死洗澡,下游刷牙喝水。印度人認爲恆河的水是生水,喝一口,有病治病,沒病養生,什麼傳染性皮膚病在水中泡一泡就好,所以的牛皮蘚、蕁麻症的人都用到恆河沐浴。還有的老人自己知道已經不行了,就叫家人把他們擡到恆河邊上,鋪一張席子,躺在地上等昇天。他們說“就算死也要死在恆河邊!”在那些人死後,會有專門的人堆好木堆,把屍體排好隊,一批一批的火化,人就這樣化爲一縷輕煙了。

接下來的同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巴比倫遺址。古巴不必四大文明古國中最神祕的,人民只有聽着空中花園的故事想象城市、街道中繁榮的景象。因爲留下的實物遺址已被無情的歲月和貪婪的“黑手”糟蹋得不堪入目,也失去了往日的風光。看着殘破不堪的“牆壁”,不禁有一絲感傷。

相信現在提到印度的化,大家的第一反應會使狹窄的街道中密密麻麻的人頭和印度人對時間概念的缺乏。印度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國家,無節制的生育和昇華條天的不斷改善是導致人口暴漲的原因。此外,在印度大多數人的手上是沒有手錶的,因爲手錶對他們來說沒有太大用處。電話中說再十分鐘道,轉身就進了巷口的咖啡館裏喝咖啡調侃了,在連三個小時是不稀奇的,連政府官員也是如此。真是不可理喻呀!

看完了各大文明古國,大家現在有何感想。對,他們的確輝煌過,不過是在過去,但是在“同伴”衰落的同時,我們中國卻奇蹟般的存活了下來,並且比較完整的保留了我們的文明。造成他們現狀的原因是他們在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發生衝突時沒有及時採取好的應對措施。而中國早幾個世紀之後存活了下來,跟上了現代的節拍,很好地融入了國際。但仍有許多人看不起中國,而我要說的是:他們看不起是他們的事,我們的祖國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就憑着“當我們的同輩禁不起歲月的磨礪時,我們的祖先仍堅強的走到現在”,我就可以自豪說“中華民族是個非常了不起的民族”!誰說過去的文明古國不能成爲今日的世界強國!

千年一嘆讀書心得體會 篇7

人說:讀書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使人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養性靈。因爲書中有着廣闊的世界,書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我認爲讀書是一次難得的精神之旅。異常是讀這些紅色經典的書籍,真是一次心靈的洗禮。

當我讀完《林海雪原》,望着封面上“林海雪原”四個字,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那四個字似乎是由火熱的血所凝成的,襯着封面上的皚皚白雪,顯得更加地豔,更加紅了。在那上頭,我彷彿看到了一位位親切和藹的解放軍戰士,爲着自我的夢想,更爲着祖國的偉大事業——共產主義事業,在深山老林中奮鬥的身影。此時的雪似乎已同他們的笑容與靈魂,融爲聖潔的一體。

對這些戰士來說,死,毫不可怕,鮮血,更是爲着這一片他們深愛着的土地,爲着他們那可親可愛的鄉親們所流的,它鑑證了一個個赤子之心,它的脈搏將永遠在這片鬱鬱蔥蔥的老林裏跳動。穿山風的狂卷,密集的槍彈雨林,都嚇不退他們,因爲心中的一把火,一個信念——真正地解放人民,支持着他們在狂風暴雪中一次次站起,直至最終的勝利。

他們對自我人生的目標,執着地追求着,不畏層層險阻,即使是到了“山重水複疑無路”的地步,也甘願拼死一搏。就像《老人與海》中的老人,《絕頂》中的肖頓河,都爲着自我心愛的夢想而前進,雖然他們最終都失敗了,都只在這茫茫大千世界中留下一副白骨或幾行輕輕的痕跡,但在任何人眼裏,他們在精神上永遠是無法擊倒的。因爲他們爲了自我的的夢想,努力地拼過,已了無遺憾。

夢想,是人生的燈塔,更是人生的彼岸。若沒有夢想,萊特兄弟不會發明飛機,圓了人類飛向藍天的夢;若沒有夢想,袁隆平不可能養殖出雜交水稻,解決中國人多糧少的難題;若沒有夢想,又哪來中國幾千年的悠遠文化;若沒有夢想,中國不會在一次次失敗中站起,奪回自我的領土。

讀《林海雪原》我會常感覺到一個詞的含義,那便是“團體”。文中的人物,如少劍波楊子榮等,張口閉口不離團體,可謂已經深入骨髓,同自我的生命融爲—體了,風裏來,雪裏去,是記憶拼搏下的一點一滴。“團體”這個詞,更相信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的意境已將不可計數的心融爲一體,有着強烈的團體思維的人,頭可斷,血可流,此志不可改,永遠把團體利益擺在第—位,這似乎是—個很習慣的特性。

《林海雪原》,講述的不僅僅是解放戰爭初期的剿匪鬥爭,它所表現出的更是一種智慧,一股勇氣,一分人性的美,融合爲人類近乎完美的形象,成爲一個世界的縮影,化爲一片藍天。儘管有時,烏雲阻擋了陽光,但在一陣甘露的揮灑後,清流依舊,白鴿掛着風鈴遠翔,葉更綠,天更藍。世界的循環不停,美不停。依稀間,昨日也是今日的導航。我作爲一名黨員教師,要從紅色經典中重溫革命的歷程,銘記歷史的職責,激活鬥志,提升文化素養,陶冶革命情操;更應把學校的利益,學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革命英雄的那種不畏敵人,不怕犧牲,寧死不屈,頑強拼搏的精神用到自我的工作中,立正本職崗位,開拓、創新,處處做好教師的模範帶頭作用;珍惜時光,發憤圖強爲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爲促進九小又好又快的發展做出自我應有的貢獻!

千年一嘆讀書心得體會 篇8

這幾天,我看了一部電影,名叫《彼得潘》。這部電影詩很少接觸到的完美的東西。

彼得潘是一個不能長大的孩子,他需要別人對他的關愛,他可以在這些關愛裏撒嬌,就像在草地上打滾的孩子,可是他卻不關愛別人。或者說他一點都不懂得怎麼樣去關愛別人。這本書讓我懂得了想要別人關心你,那麼你也要關心別人。

這部電影生動,詳細地表現了溫迪和彼得潘還有一羣可愛的孩子們一起經歷的事情。還有那些快樂的場面,讓我也隨着故事的發展心情時起時伏。表情也跟隨變化,一會兒緊皺眉頭,一會兒開懷大笑,過了一會兒又熱淚盈眶。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這部電影是十分成功的。

故事是這樣的:一天夜裏,溫迪在她的屋裏發現了一個穿着綠葉衣的小男孩兒——彼得潘,他們彼此作了介紹後就成了好朋友。在彼得潘的勸說下,溫迪帶着她的兩個弟弟跟隨彼得潘一起飛往了屬於每個孩子的想象世界——夢幻島。在那裏,他們開始了一段令人回味的旅程。

當我看到他們智鬥兇惡的虎克船長時,我彷彿身臨其境與他們“並肩作戰”。我一邊看,一邊爲他們的出逃而“出謀劃策”,同時也爲他們的勝利而歡呼雀躍。

看完這部電影后,哦意猶未盡,並且明白了相信就會發生!於是我也像其他孩子一樣,嚮往起與溫迪一樣的經歷來。

彼得潘讀書心得三:

彼得是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他性格活潑開朗,是個勇敢又愛冒險的孩 他有着天真的想法,就是永遠不要長大,做個小孩子。他會飛,一次,他出去冒險,過了一個月又一個月,他回來的時候,發現媽媽的牀上已經有一個新的小男孩。他覺得媽媽非常討厭,放下他不管。他就飛到永無鄉。

自從遇到溫迪後,溫迪的舉動徹底改變了彼得,溫迪非常快樂,他願意當自己弟弟的媽媽。她那時候不知道約翰。邁克爾是她的弟弟,所以他們玩起了過家家。

自從到了永無鄉之後,他遇到了一羣海盜。其中有個叫胡克,他是船長。最後,彼得和胡克拼個你死我活,終於邪不勝正,彼得贏了。勝利的方向給他們“帶路”,他們回家了。

他是個快樂的孩子,一個天真、沒心沒肺的孩子,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千年一嘆讀書心得體會 篇9

我讀了《少年閏土》這篇文章,我明白它是選自魯迅的《故鄉》,讀後感觸很深。我對魯迅和閏土都產生了崇敬的情緒,爲他們的深厚感情而感動。

文章主要講了當時的魯迅是一位富家少爺,住在城市裏,過的是無憂無慮的富足生活,爲大祭祀值年而認識了一個窮苦農民的兒子——閏土。他們在交往中成爲了好朋友。透過雪地捉鳥、拾貝殼、看瓜刺猹等活動,玩得開心。但正月一過,閏土要走了,但是閏土走了以後,就沒了音訊,只寄來過一包貝殼。

讀完這篇課文,我覺得魯迅儘管是富家子弟,但是他一點也不認爲閏土的“土”,反而在不斷的交往中加深了友誼。這是一種高貴的品質,個性是魯迅成了偉大的文學家,仍舊沒有忘記閏土,他,這種品德真的是樸實無華。值得後人學習!

我也有好多親戚在農村鄉下,我也經常利用節假日到那裏去,那裏的生活的確值的回味,而且農村孩子有很多的優秀品質值的我們學習。

千年一嘆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我曾經一度認爲,我們是被拋到這世界上來的。只因世界偌大卻空曠,我們無處躲藏,從而衍生了膽怯與孤獨。可當我閱讀到《孤獨之旅》中杜小康的成長蛻變的片段時,我才漸漸清晰地意識到,我錯了。

生活中處處充滿陽光,就算是黑夜裏也會有影子,身處黑夜裏也不至於被黑暗侵蝕、吞沒,更何況,我們還能穿越黑夜,去尋找黎明之路。正如經歷暴風雨洗禮後的杜小康把臉埋在鴨的蓬鬆的羽毛裏哭泣一樣,這哭,並不是悲哀,而是他穿越黑夜,戰勝孤獨後的喜悅。而我呢,我何時才能把頭埋進臂彎像杜小康那樣好好地哭一場呢?除了穿越黑夜的路,我們不能到達黎明。或許行走在黑夜裏,潛伏在黑暗中的孤獨會從四面八方襲來,如同四堵高牆困住你,讓你只看到長方形的四角天空。你推不開的是牆,推得開的也是牆。只不過一種是由磚堆砌而成的石牆,你推不開。而另一種是衍生膽怯、孤獨的心牆,你推得開。我輕輕苦笑,只把頭埋在書堆裏。我知道,我必須安於這種單調,瑣碎的生活。正如《孤獨之旅》中的杜小康一樣,耐得住寂寞,學會堅強,微笑面對生活,纔不至於被孤獨所侵蝕、吞沒。黑夜裏,我靜靜聽着那些漫長的歲月。或許昨天我還在被孤獨所牽擾,此刻,只瞬間就被衝散得支離破碎。因爲我在推開心牆,穿越黑夜後,驀地,看見刺眼的傾城之光!

還沒有讀過《孤獨之旅》的小夥伴們,一定要找時間讀一下,因爲讀過之後你會從中學到很多的東西!

千年一嘆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今年年初我拜讀了梁啓超先生所著的《李鴻章傳》一書,總想動筆寫點體會,但由於我對歷史知識知之甚少,加之自身水平有限,生怕對原著的理解產生偏差,被人恥笑,誠惶誠恐,不敢動筆。現在學術界和社會上突然颳起一股爲李鴻章翻案之風,有一些人對李鴻章大加稱讚,說什麼"他是這百多年來爲了中華復興殫精竭慮,積極探索,努力奮鬥,百折不回的所有英傑之一!","李鴻章多半受命於危難之機,爲了社稷江山,千秋基業,而置個人廉恥於不顧。在當時四面楚歌的形勢下,救統治者於水深火熱者,舍李鴻章,別無他人。 "種種讚美之詞不絕於耳。自從我知道李鴻章那天起,不論是報刊雜誌、影視作品還是歷史典籍所記述的李鴻章都是一個賣國賊,難道這些全錯了嗎?帶着種種疑問,近期我重讀了《李鴻章傳》,並參考了一些其它資料,有了一些粗淺的認識,未免以偏概全,一斑識豹,供商榷。

李鴻章,字:漸甫,號:少荃 生於1820xx年2月5日(清道光3年正月初五),卒於1920xx年11月7日(清光緒20xx年),安徽合肥人。縱觀李鴻章的一生,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平發、平捻,二是辦洋務。第一件事使李鴻章登上了清末的政治舞臺,第二件事把李鴻章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遺臭萬年。

平發李鴻章嶄露頭角,1850年(清道光30年),洪秀全起兵金田,次年稱天平天國天王,先後陷漢口、安徽、江蘇等地,此時的李鴻章正在安徽巡撫福濟處做幕僚,受人妒忌,很不得志,後入曾國藩府爲幕,被曾國藩所器重,於1861年(清咸豐20xx年)回鄉募勇,1862年(清同治元年),編成淮勇五營,曾國藩以上海系"籌餉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國輪船抵滬,自成一軍,是爲淮軍,同年被任命爲江蘇巡撫。率淮軍攻克蘇州、常州等地,和湘軍一起鎮壓了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之成,固然有其內在的影響力,更主要的是清朝的腐敗,八旗兵養尊處優,貪圖享樂,作風渙散,缺乏戰鬥力,太平天國軍隊所到之處全無抵抗所致。

太平天國之敗,一是其內部的腐敗和爭鬥,造成人心渙散,失去戰鬥力;二是帝國主義列強爲保護其在華利益,暗助清廷;三是湘軍、淮軍作戰勇猛。

從此李鴻章走上了仕途的上升通道。

平捻是李鴻章的一大功績,李鴻章之前已有22位朝廷大員奉命圍剿,歷經十餘年,都未成功。捻軍爲一流寇,擾民掠財,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就像現在的游擊戰術,官兵四處追繳,人疲馬疺,收效甚微。李鴻章剿捻,採取逼而不流,會師合剿之策,取得全勝。李鴻章用兵,謀定後動,料敵如神,布控得當,故而得勝。平捻之後,李鴻章及淮軍將士加官進爵,隊伍不斷壯大,集團勢力逐漸形成。

從此李鴻章走上了中國的政治舞臺,逐步掌控清末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大權,開始了他喪權辱國,賣國求榮的人生歷程。

李鴻章所辦洋務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是辦實業;第二是建立北洋水師;第三是外交。

李鴻章所辦實業,不論交通、工業、開礦還是於外國通商,有一小部分對中國實業經濟的發展有所影響,其餘都不成功,究其原因是李鴻章所辦實業多爲官辦,清末的官員貪婪成性,昏庸無道,加之李鴻章所用之人多爲親屬,把辦實業當成生財之道,不顧大局,中飽私囊,所以失敗了。

李鴻章建北洋水師歷史三十年,每年耗銀數千萬兩,從德國購得軍艦、武器、訓練水陸士兵。在天津辦機械局製造槍械、炮彈,每年擴充,費款千百萬兩。派人到外國學習軍事,然而學成之人不予使用,所用之人皆爲淮軍、淮籍和親屬。李鴻章練兵比日本要早,北洋水師的實力,也不算弱,然甲午一戰,一敗塗地,皆因用人不當,爲保護集團利益所致。天津機械局建立三十餘年,存彈只有百十枚,甲午海戰海軍出發時,每艦隻發炮彈十四枚,朝廷所投巨資皆被私吞。朝鮮戰爭,北洋將士也是不戰而逃,豈有不敗之理。致使清廷割地賠款,李鴻章罪責難逃。

李鴻章傳讀後感3篇李鴻章傳讀後感3篇李鴻章所辦外交,以息事寧人爲本。李鴻章不懂外交,不知國際公理,只是靠小聰明處理國際事務。李鴻章的外交政策,就是以夷制夷,最終卻落的作繭自縛。

1883年12月至1885年4 月(光緒9年11月至20xx年2月)的中法越南戰爭,也是李鴻章在清軍取勝的情況下,與法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法新約》。中法越南戰爭爆發時,淮軍的潘鼎新被命令守衛鎮南關,結果法軍一來即撤退,並且大肆搶掠周邊平民。張之洞則調動馮子材、王孝祺來反擊,最終大敗法軍,取得鎮南關大捷。這時候清政府又要見好就收,李鴻章主張講和,李鴻章與法國公使巴特納在天津簽訂。 <中法新約>共十款。主要內容爲: (1 )清政府承認法國與越南訂立的條約,(2 )在中越邊界保勝以上和諒山以北指定兩處爲通商地點。允許法國商人在此居住並設領事,(3 )降低中國雲南。廣西同越南邊界的進出口稅率,(4 ) 日後中國修築鐵路應向法國商辦,(5 )法軍退出中國臺灣、澎湖。從此法國侵略勢力伸入雲南和廣西。因此左宗棠大罵李鴻章"對中國而言,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

甲午之戰,始於朝鮮,朝鮮本爲清朝的屬國,屬國的外交,有上過做主,這是國際公法。1884年底,朝鮮爆發甲申事變,成立了親日政權。而當時的清朝應朝鮮的邀請,派兵擊潰日軍,並且讓朝鮮國王恢復王位。1885年2月(清光緒20xx年),伊藤博文前來中國談判,而李鴻章作爲談判者和條約簽訂者,卻在有利的情況下采取了妥協的方針,簽訂內容有三:1、議定兩國撤兵日期; 2、中、日均勿派員在朝教練; 3、朝鮮若有變亂重大事件,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互行文知照。這關鍵的第三條,讓日本獲得了和中國相同的特權,也是勝利者中國向失敗者日本的一大讓步!這就是李鴻章的一大敗筆,他因此該爲整個事件的發生負歷史責任。20xx年後日本向中國開戰的藉口也就在此。甲午戰敗不僅賠了鉅款,還割讓了中國臺灣和遼東半島(後在俄、德、法干預下,遼東才得以用三千萬兩白銀贖回)。

還有在李鴻章1896年(清光緒20xx年)訪俄時,接受俄國人賄賂與俄私訂密約,同意俄國人修建經我國黑龍江、吉林直達海參崴的"東清鐵路",密約規定"平常無事,俄國亦可在此鐵路運過境之軍糧""當開戰時,如遇緊要之事,中國所有口岸均準俄國兵船駛入".而1898年(清光緒20xx年)李鴻章又與俄國人簽訂《旅大租地條約》,除了使俄國成了"旅順口大連灣及附近水面"的主人外,又使俄國人有權修築連接1896(清光緒20xx年)年中俄密約規定的橫越滿洲的鐵路幹線的從哈爾濱到大連的南滿鐵路,李鴻章爲此接受了俄國人五十萬兩白銀的賄賂。整個東北因這兩個條約便實際上落到了俄國的控制下。

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後,李鴻章簽訂了《辛丑條約》,賠銀達四億五千萬兩,合每人一兩,使國民蒙受了奇恥大辱。

爲什麼清末,世界只知有李鴻章,而不知有朝廷?爲什麼馬關條議約,日本非李鴻章不談?爲什麼俄皇加冕,非李鴻章不行?因爲只有李鴻章才能給他們所要得到的東西。李鴻章賣國行徑,罄竹難書。

就在李鴻章簽訂一個有一個賣國條約的同時,他所聚斂財產富可敵國,當時有宰相合肥天下瘦之說,李鴻章的財產從何而來,不言自明瞭。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國門大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和世界各國之間建立了密切的聯繫,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在國際社會的地位日益提高,獅吼龍飛,威鎮寰宇。然而有些人在對外交往中,不以民族大義爲重,爲私利所惑,肆意損害國家利益。據報載,有位導彈專家,接受了國外間諜的高檔手錶和美金,出賣了國家軍事機密。美國多家企業在同中國的商業活動中,向中方人員行賄。在力拓案中,因有些人員接受對方賄賂,造成中國在進口礦石中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把這些現象和當前有些人爲賣國賊翻案聯繫起來,細思細想,不覺得驚出一身冷汗。爲昨天的婊子立牌坊,是因爲今天想當婊子的人怕捱罵。今天爲李鴻章歌功頌德的人,其險惡用心,已昭然若揭了。

千年一嘆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今年暑假兒子的學校推出了一項有趣的暑期作業——親子閱讀:由孩子給父母推薦推薦一本好書,然後孩子和父母一起閱讀,一起來分享讀後感。本來想着兒子會推薦一本他經常閱讀的書籍類型,比如科幻、武俠、漫畫之類的,沒有想到的是他竟然給我推薦了《波利安娜》這本勵志的書籍。意外之餘,我突然感到兒子成熟了不少,雖然他襁褓中的樣子的還歷歷在目,但不可否認現在的他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一定的擔當。

言歸正傳,讓我首先簡單的介紹下《波利安娜》這本書的內容,它講述的是一個樂觀的小女孩因爲唯一的父親去世,被寄養在她的姨媽家,通過和姨媽還有周圍的鄰居的交流,使那些不快樂的人重新獲得快樂。波利安娜無時無刻不在找尋快樂,她總是在玩一個尋找快樂的遊戲,並教給周圍的人,讓他們也重新獲得快樂,走出陰霾。直到有一天,波麗安娜在一次意外中受傷,她的雙腿失去了知覺。曾經被波麗安娜快樂陽光普照過的人都出現了,他們鼓勵她一次次不懈地努力,愛心終於發生奇蹟——她終於又可以走路了。波利安娜的故事告訴我們,人生中自然會有許多挫折與不幸,永遠不要抱怨生活給你的不幸,學會用一種寬容的態度去對待它,它們終將過去很顯然。可能兒子就是看到書中主人公積極的一面,才把它推薦給我。我希望兒子也像波利安娜那樣遇到困難積極面對,就像那個永遠樂觀的小女孩說的一樣:“現在我爲有一段時間失去雙腿而感到高興,因爲,你永遠,永遠不會知道,你的雙腿是多麼可愛,直到你失去它們。”希望他用樂觀、陽光、善良的一面去對待生活中的種種。

在這次的親子閱中,受益的不僅僅是兒子,我也融入了其中體驗了一把“快樂而緊張的暑期生活”。通過共讀不僅增長了家長的知識,而且能夠和孩子共同學習、一起分享感動和樂趣,讓它們學會“懂得分享,學會感恩”的真諦,纔是這次活動的魅力所在。

最後,希望兒子也想將書中的“幸福遊戲”運用到生活和學習中,做一個開朗、樂觀、懂事的少先隊員,健康快樂的成長。

千年一嘆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雖說放暑假了,但學習也不能停,最近我就看了一本好書,帶給我一次奢華的視覺享受。這本書就是出自於法國科幻作家——儒爾·凡爾納之手的《地心遊記》。這是一部19世紀的科幻探險小說,堪稱驚世之作。

故事講述了住在德國漢堡的礦物學家黎登布洛克教授在一本古書裏偶然得到了一張羊皮紙,上面記述了前人阿恩·薩克奴姍曾到達過地心,教授對此深信不疑,不顧侄子阿克塞極力反對,帶着阿克塞和足夠的糧食、儀器和武器從漢堡出發到達冰島並請了一位嚮導漢恩斯·布傑克隨同我們旅行。他們先從斯奈爾火山口一直下降到達底層,再按照方向一直探索。經過好幾個月的路程,他們經歷過缺水的困難,阿克塞曾經提出過返回的決定但都被勇於克服困難的教授拒絕了,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他們終於找到水源,解決了燃眉之急;還經歷過迷路,是親情與毅力讓阿克塞與他的叔叔和嚮導重逢等。一路上他們也收穫了地下海、史前人骨骸和古時代的動物等等的驚世發現。最後由於巖流衝擊回到地面。《地心遊記》憑藉非凡的想象力、豐富逼真的景物描寫和探險中的激情讓讀者體驗了神祕又刺激的地心探險,讓我們具備對未知祕密的永無止境的探險精神,令人陶醉在這美妙的探險之中。

我從心裏佩服這三位主人公的勇往直前、堅韌不拔、堅持不懈的探險精神,這也讓我深深地被感染了:當遇到困難時,黎登布洛克教授的慎密的科學頭腦就會想盡一切辦法解決,與困難奮鬥到底;而嚮導漢恩斯卻擁有着強大的動手能力,讓大夥順利渡過難關;阿克塞也保持着永不放棄和不畏困難的決心跟着大人一起探險。他們三人的優點,我們能做到的人寥寥無幾、屈指可數,因爲我們都在父母的百般寵愛下成長,今天的我們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遇到小困難都只會找父母、鬧脾氣,所以,這樣的我們是永遠長不大的。我們要學會獨立,不再依靠父母,長大後,進入社會就要靠自己來打拼,現在我們就要像文中的三位主人公學習,在探索中成長,在成長體驗生活的無限樂趣、情趣與精彩。否則就只會變成一隻永遠被人嘲笑的縮頭烏龜,每當遇到困難,就選擇退縮或放棄,即使年齡再大也不是真正的長大,試問每一個人,這樣的人生有價值或意義存在嗎?即使活上千萬年也永遠不會快樂!

《地心遊記》真的讓我學會很多:對科學的執着追求,堅持不懈;與困難做不懈鬥爭,無所畏懼,勇往直前……這樣的作品使我的一生受用不盡,受益匪淺!

千年一嘆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看了周國平的《妞妞》,感觸很深。妞妞一出世就患了絕症,只活到了一歲半,作者非常真切地記錄了他在那段日子的感受:妞妞誕生時的喜悅,看着她成長而又知道妞妞很快會離世的絕望,妞妞離世時的悲傷。在書中作者還表達了他對生命的追問,對死亡的思考。

《妞妞》一書沒有那種呼天搶地的大悲大痛,它是娓娓道來,不渲染,不溢美,它的苦與笑都是直擊人心的,它對生命的尊重和愛讓人肅然起敬。這不僅是一本不幸的父親悼念他早夭愛女的書,更是一本頌揚生命,也緬懷和反省生命的書。文中寫到的妞妞成長的細節尤其讓我感動,從妞妞學會的每一個發音、每一個字、詞、每一個動作等細節我彷彿看到了自己的成長的過程,也彷彿看到了以後我有自己的孩子時的情景。文中另外的一個細節也讓我感觸挺大,原以爲一起經歷過苦難,作者和他妻子的感情會更加深厚,沒想到他們竟然離婚了。作者在文中也說“有人統計,喪子夫婦的離婚率高於百分之五十。苦難未必是紐帶,有時反而是毒藥和障礙。所謂共同受難其實是表面的,各人所感受的內在的痛苦都是獨特的,不但不能分擔,而且難以傳達。期望對方分擔,落空了,期望就會轉變爲怨恨。”這個結論我還是第一次聽說,以前聽得多的是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患難見真情之類的說法,我認爲經歷過患難應該更懂得珍惜纔對。

千年一嘆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1820xx年2月12日-1865年4月15日),美國政治家,第16任總統(任期:1861年3月4日-1865年4月15日),也是首位共和黨籍總統。從花城出版社20xx年5月1日第一版出版的艾米爾·路德維希的《林肯傳》中,我們更是瞭解到了一個出生貧寒遭遇坎坷的凡人是如何一步一步成就了於美國具有巨大轉折意義、讓世界矚目的偉大的。

出生於1881年的艾米爾·路德維希畢業於海德堡大學,獲得法學學士學位,早期主要創作詩歌和劇本,是20世紀德國最偉大的傳記作家之一。他開創了傳記寫作的新流派,以描寫人物的心路歷程以及性格分析而享有盛名,他的傳記代表作有《拿破崙傳》、《俾斯麥傳》、《斯大林傳》、《富蘭克林·羅斯福傳》等,《林肯傳》是他衆多傳記作品中的一部。

“凜冽的寒風掃過平原,一時間,參天大樹的枝椏被吹的狂亂搖擺,嘎嘎作響。風,也無情地搖撼着一座低矮的小木屋,彷彿根本不把它放在眼裏。”(出自《林肯傳》第一部第一節清貧之家)讀着《林肯傳》,覺得艾米爾的語言是比較簡單、生動、形象的。他並不因爲所進行傳記的人物是偉大的美國總統而採用比較理性的語言風格,相反,語言至誠且流露出更多感情色彩,從中我們可真真切切感受到作者對於這位偉大的總統的無限崇敬之情。作者就像林肯身邊一株植物,平靜而仔細觀察着他的一舉一動,又像住在他心裏的精靈,洞察着他的心理,最後通過筆尖將一切傳達給世人。“他善於從心理分析的角度剖析人物的複雜性格極其處世立業的原則態度。”(出自《林肯傳》後記)通過閱讀,我還發現,作者還常通過對一個人物的外貌描寫來映射人物的性格特徵和暗示人物最後落場。

正是作者這種近似故事講述的文筆,讓我們看到:亞伯拉罕·林肯,他出生貧寒,遭遇種種不幸,但卻是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平民總統。讀林肯,我讀出了“英雄也許是時勢造就的,但從平凡到達偉大的過程卻是要比經歷生死還要痛苦的過程。”高爾基說:苦難是最好的大學。成長過程中的磕磕絆絆在當時於我們的確是無情的刺刀,而經過歲月的沉澱奉上給人生的卻是最值得回味與珍藏的財富。亞伯拉罕·林肯,就像蚌中經受千萬砂礫磨礪的珍珠,越是磨礪,便越是強硬越是閃爍着璀璨的光澤。正如馬克思所說:“他是一位到達了偉大境界而依然保持自己優良品質的罕有的人物。這位出類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淨是那樣謙虛,以至於只有在他成爲殉道者倒下去之後,全世界才發現他是一位英雄。”

可是,當去掉世人矚目的光環,他只是一個極普通不過的凡人,他也擁有家庭、婚姻,只不過他的事業融進了美國的歷史。但在我看來,他是個極其悲劇性的人物,在家庭與婚姻上,他成爲了最大的失敗者。上蒼奪走了他心愛的女子,又“贈與”他一段痛苦不幸的婚姻。對於一個凡人來說,人生之大悲莫過於此。如今,我們還聽得到他內心的反覆吟詠:唯有逝者的靈魂將化作永恆的懷念。

的確,是時勢呼喚着英雄的出現,而正又是林肯的那爲世人所讚歎的高尚的人格和寬闊的胸襟、高尚的品質等促成了他的偉業。哪怕他失去了婚姻家庭,但他依然擁有着自信、堅毅與忠誠,他隱忍於世他在痛苦中依然保持着一顆敢於承受的心。我們都是平凡人,平凡人也需要這些品質,雖然不是每個平凡人都能夠成爲時代的英雄,但我們仍然應該要求自己,擁有高尚的人格和寬廣的胸懷,在這個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哪怕渺小,哪怕最不起眼。正處於奮鬥時期的我們,該把握好我們所擁有的機會,利用好身邊的資源,在這個信息時代創造給我們的充滿機遇與挑戰的環境中,給自己定好位,接受困難的磨礪,實現自己的價值。

千年一嘆讀書心得體會 篇16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名叫《洋蔥頭歷險記》,是意大利作家賈尼·羅大里創作的童話。這本書主要寫了聰明、自信、勇敢的洋蔥頭在父親被檸檬國國王逮捕之後,意識到監獄裏關着的都是好人,作惡的人卻在宮殿裏享清福,下定決心要研究壞人,便開始環遊世界的故事。

這本書中有很多讓我敬佩的主角。如《洋蔥頭歷險記》的主人公洋蔥頭,他的智慧和勇氣值得我們學習。他的爸爸被無辜地抓走,洋蔥頭卻沒有灰心喪氣,而是下定決心要周遊世界,好好學習,研究各種各樣的壞人。

洋蔥頭見到番茄騎士命令它的狗搶佔了南瓜老大爺的小房子,就趁着大熱天,在清涼的水裏摻上了安眠藥,逗引狗喝下昏睡過去,洋蔥頭把狗送回城堡,讓南瓜老大爺重新遷回住房。洋蔥頭多麼富有同情心啊,如果我是他的話,我也會幫忙南瓜老大爺的。當洋蔥頭的爸爸被抓走時,洋蔥頭並沒有被嚇倒,他懇求田鼠的幫忙,挖出通向牢房的地道。在番茄騎士小僕人小草莓的幫忙下,偷出了鑰匙,打開牢門,讓大家逃往山洞。

他真的太了不起了,太勇敢機智了,遇到困難,他總是迎難而上,想辦法去解決。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挫折,我們應當學習洋蔥頭這種不怕困難,永不放棄的精神。當我每每讀到洋蔥頭用自我的聰明才智幫忙被檸檬國王的手下迫害的好人們,我都會激動得爲他叫好喝彩。我也要向洋蔥頭學習,做一個正直勇敢的人!鼴鼠也有很多的優點,就拿洋蔥頭救夥伴那件事情說吧,鼴鼠不問洋蔥頭是好人還是壞人,就決定幫忙它救出他的朋友。還有番茄騎士,它雖然以前總做壞事還處處與洋蔥頭它們作對,

但自從那次被兩位女伯爵誣陷了,進了死牢才明白自我做錯了。知錯就改也是難能可貴!

經過讀這本書讓我明白了不管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都要有應對困難百折不撓的勇氣和看清對錯的雙眼。其實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也會像洋蔥頭那樣遇到讓我們氣憤的事情和各種困難,我們應當敢於去抗爭,去努力,這樣我們的世界會更完美!期望我們每個人都成爲洋蔥頭,做個善良正直的人!

千年一嘆讀書心得體會 篇17

這兩天正在讀《歐也妮葛朗臺》,看完之後稍微有一點感想。都說葛朗臺是吝嗇鬼,可是我想從另外一方面來談一談他。

葛朗臺是一個從做箍桶生意發家的生意人,他經歷了法國的拿破崙時期,形成了節省的習慣。不過,他的節省過了頭。一方面,他不斷壓榨他所在城市其他人的利潤,一方面,又對自己及其家人的生活習慣嚴格控制。吃的、穿的、用的、住的無不計算到了極點,一絲一毫也不放鬆。所以,即使他這麼富有,他的妻女仍然像女傭人一樣,整天呆在那個黑暗的住所。她們的生活毫無樂趣。

但其實,我覺得這樣挺好。儘管索漠是一個小城市,但這裏人的勾心鬥角依然很厲害。歐也妮就是他們所虎視眈眈的一個對象,因爲他的父親很厲害,或者直接說他很有錢吧。涉世不深的歐也妮很可能就會被欺騙,這也許是葛朗臺對女兒的保護。

但是我想的重點不在這裏,說句實話,我也喜歡錢,試問,誰會與錢有仇?但是葛朗臺這種徹頭徹尾的一切以前爲中心的態度,我想,現在應該不會有人這樣了。但是我認爲,葛朗臺的這種態度很好。這種“態度”不是我們平時說的態度,我的意思是他一心一意的撲在錢上,爲了錢,他可以不管外界的一切事物。我只是說他“一心一意”很好,並不是想提倡他的一些行爲。

比如說,在他的親弟弟自殺後,他沒有好好的照顧他的侄子,不,他根本就沒有要照顧他的意思。他甚至認爲父親死了都沒有關係,錢沒了纔是世界上的不幸。真的令人感到毛骨悚然!有這樣做哥哥的嗎?還有,他在妻子生病後,爲了省錢,執意不請醫生,眼睜睜的看着妻子離開自己。若不是害怕女兒要求分遺產,他會一直把女兒關在自己的房間軟禁。真令人難以想象。

《歐也妮葛朗臺》幾乎把法國一時期的歷史都囊括進去了,是一部法國資產階級的真實寫照。

千年一嘆讀書心得體會 篇18

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愛好,有的愛好運動,有的愛好玩耍,還有的愛好交朋友,我的愛好是讀書。

我愛讀書是從小養成的,是我媽媽幫我培養的。在我小的時候,媽媽愛讀書學習,所以每當媽媽有空閒看書的時候,我也會拿起一本書來看。

讀書讓我能學到課本以外的知識,也能讓我懂很多的道理,還會讓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讀書對我的學習也有很大的幫助。

在我讀書的時候,我會用一個小本子記下小問題,如“公雞爲什麼會打鳴?”。語文老師還教我們要把書中的好詞好句摘抄下來,經常的讀。這樣可以用在我的作文當中。我還會記下書中不明白的問題,去問老師、媽媽、還有同學,從他們身上我也可以學習更多的東西。

讀書對我的學習很有幫助,我愛讀書,也愛學習,所以我在學前班到現在學習成績一直都很好,每次都考雙百。但媽媽說我不能驕傲,所以我會更加努力。

我在玩耍之後會讀書,在做完作業之後會讀書,在吃過飯之後會讀書,在生氣之後會讀書。讀書會讓我忘掉一些事情,也會讓我感到快樂。媽媽常說我鑽到書裏了,那我就是一隻快樂的書蟲了!

我愛讀書,讀書是我的快樂!讓我們一起來讀書。

千年一嘆讀書心得體會 篇19

《查理九世》,是一套探險類的書,我一開始並不知道查理九世是誰,也許你們跟我一樣,以爲查理九世是一位王子什麼的,我看了這套書後,才知道:查理九世是一隻神奇的小狗!這套書講述了自從一隻會說話、擁有純正皇家血統的小狗——查理九世來到了墨多多的家裏後,墨多多和他的夥伴們以及查理九世的身邊就發生了一個又一個的奇異事件。

在查理九世的帶領下,外號問題多多墨多多的墨小俠、班長堯婷婷、外號育林小霸王虎鯊的胡沙和小發明家扶幽組成了一個名爲DODO的冒險隊,並被世界冒險協會認可,頒發了迷境徽章。每次發生的奇異事件,DODO冒險隊都能化險爲夷。這些奇異事件有遇見擁有永生,身上卻佈滿皺紋的無眼人魚;在恐怖的白骨森林裏意外地發現世外桃源;在豪華的別墅裏有全身血紅的吸血山蛭,並意外地碰見孟婆,闖進奇怪的“陰間”……

我最近也看了許多其他的冒險書籍,比如說紳士怪盜亞森·羅平、哈利·波特、名偵探夏洛克·福爾摩斯以及變身爲江戶川柯南的高中生名偵探工藤新一等。這些故事讓人深深地融入到其中,似乎讀者本身就是書中的一個人物,時而擔心,時而驚訝;時而焦急,時而歡呼。

青少年都喜歡讀冒險書籍,這說明冒險、探險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求新求變的天性使然。我們整天生活在學校的學習氛圍中,也只能從冒險、探險的書籍中尋找那份刺激了。

千年一嘆讀書心得體會 篇20

最終看完《喬布斯傳》這本書,感慨萬千。

回想那段崢嶸歲月,我們也以往想過將mp3和手機結合,也設想過電子書,平板電腦,可是,無數的想法,只是停留在嘴上和討論中。

然而喬布斯的蘋果,把這些想法變成了現實。當一款款精品出現的時候,任何人都會讚歎其精緻和完美。

任何其他人,都不可能創造出蘋果這麼多創新的產品。它們也不可能誕生於常規的市場調查組和產品設計委員會。

喬布斯說:貝爾在發明電話之前做過任何市場調研嗎創造、創新、發明、改變世界,喬布斯使這些成爲可能...

喬布斯是一貫固執的傑出藝術家,他不期望看到自我創造的東西被二流的程序員給糟蹋了。這一理念造就了偉大的產品,但這並不總是佔領市場的戰略。失去了喬布斯的蘋果,會怎樣其實和喬布斯同一時代,有着無數其他創業者,雖然最終大多被人遺忘,但沒有他們的存在,也就不可能有蘋果的成功。

如果喬布斯能夠多活20年,能夠給我們帶來多少新的驚喜。朋友說,他是把人們正好想要的東西變成現實,在我看來,不僅僅如此,他是做到了極致,把藝術和技術完美結合。

千年一嘆讀書心得體會 篇21

這個暑假我看了一本童話小說《洋蔥頭歷險記》,這本書的主要資料是有個老洋蔥被國王抓走了,他的兒子小洋蔥要去救他,好幾次都很危險,但他不服輸,堅強勇敢,聰明機智,認識了好多朋友,最終一次他被抓住了,可是用他的智慧,利用地道,把所有的窮苦人都救出來了,最終還打敗了壞蛋檸檬國王,是這個蔬菜王國成了一個歡樂的地方。

這本書裏有勇敢的洋蔥頭,可愛的小草莓,還有善良的小蜘蛛……,也有壞人檸檬國王,櫻桃大小女伯爵,番茄騎士等……,在蔬菜王國裏也有悲歡離合,也有正義與邪惡。

看了這本書,我自愧不如小洋蔥頭勇敢,能夠把番茄騎士弄的嚎啕大哭,能夠讓檸檬國王這個驕傲自大的傢伙嚇的呆若木雞。在這本書裏洋蔥頭只是一個普通小孩,一心只爲救出關在監獄裏的爸爸。不怕艱難險阻,不怕強權貴族,和很多好朋友一齊,把兇殘的檸檬國王逼下了位。

在這本書裏,我喜歡的另一個是一隻瘸腿蜘蛛郵遞員,它五年在監獄裏送信,它和洋蔥頭結爲好朋友,爲了幫洋蔥頭送三封信給小櫻桃,它勇敢的前進,獻出了自我的生命。我們必須要記住這隻爲了正義獻出了生命的蜘蛛。

看了這本書,我覺得很慚愧,在平時生活中我是一個不明白堅持的人,做事半途而廢,憑性子做事,沒三分鐘熱度,我要改正缺點,勇敢挑戰。新的學期加油。

好了,說到那裏吧如果你聽的可是癮,就到書店去看《洋蔥頭歷險記》吧!

千年一嘆讀書心得體會 篇22

讀了卡夫卡的《變形記》,感觸很多,有一種莫名的悲哀。雖然只是小說,卻活生生展現了一個惡夢。

看了這個故事,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如果人變成甲蟲,那麼它還有生存的權利和價值嗎?他還是一個人嗎?回答恐怕是否定的,他已經不再能爲這個家庭帶來財富,不能承擔他的責任,甚至不再能說話,他只能默默的傾聽,羞怯的張望等待着家人對它的判決。它的家人最後再也不能承受這種沉重的壓力和打擊,而打算把它拋棄,而它提前的夭亡,也解除了家人最後的顧慮和心理負擔。沒有人爲它唱一首輓歌,沒有人記得它曾經是一個人。現實就是這樣無情,即使是人間的至愛,最真切的親情也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