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朝花夕拾》心得感悟(通用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05W

讀《朝花夕拾》心得感悟 篇1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着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後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

讀《朝花夕拾》心得感悟(通用5篇)

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願望。

雖然在魯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時從字裏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燦漫的感情,讓人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我讀魯迅先生這些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着發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爲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的嚴厲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學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因此我纔會那樣喜愛,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異常的親切,充滿激情。

讀《朝花夕拾》心得感悟三

第一次在書店看見它,心裏便暗暗地高興。在周圍厚厚的名著中,它是那麼單薄,像個怯懦的小孩子,與世無爭地縮在一邊。我的高興,其實也正是因爲這個——孩子麼,看見稍厚的名著總不免產生畏懼或反感,薄一點的,倒還可以接受。於是,什麼都沒看,便提着它回了家。

到家再細看,淡藍的邊框,窄長的書頁,像極了瘦弱的書生。翻開,106頁,10個小故事,只是每個故事後面,都有比故事本身更長的註釋,腦袋一下子又漲大了。

沒辦法,再安慰自己,畢竟少麼,讀得也該快點。

真正讀了才發現,這薄薄的一本書所含的內容,早已多過了千頁萬頁。

讀魯迅的書,確是需要些耐心的,有些別字,有些病句,還有不少奇怪的引用,看一句話就需要看一下後面的註釋。但等真的看熟了,在腦子裏留下印象了,再品其中的滋味,那樣的感覺真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我最喜歡的兩篇,是《阿長與<山海經>》和《藤野先生》。前者是因爲故事性強也貼近我們的生活,後者則是對那份師生感情的無限嚮往。

隨着讀文章的遍數越來越多,“長媽媽”這個角色的形象在我的腦海裏也越來越清晰,那是一個胖胖的,有點迷信有點世俗,卻十分善良的婦女,這樣的婦女在中國是很常見的,但在魯迅的筆下,她卻顯得獨一無二,這就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了。胖胖的婦女很多,但會睡成“大”字型並把胳膊放在別人頸子上的,卻只有她一個;迷信世俗的婦女很多,但會在元旦早上惶急地等小孩講吉利話還不肯講“死掉”只將“老掉”的,卻只有她一個;善良的婦女很多,但能記着幫一個孩子帶一本自己連名字都念不對的書的,卻只有她一個。魯迅就是靠寫這些無人注意卻真實細切的小細節,使人物充實起來。而能夠將生活觀察得如此細緻的人並堅持記了這麼多年的人,也一定是熱愛生活的人。其實就是這樣,一點點的細節,一點點的感動,爲文章增添一點點的色彩,就在這一點點中,感情一點點的豐富,生活越過越滋潤,有了越來越多,屬於自己的思想。

“上野的櫻花爛漫的時節,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雲。”這樣描寫景物的文筆是魯迅不常有的,它沒有魯迅往日或一針見血或含沙射影的犀利,讀下去了便知道了,對“敵人”再“兇殘”的他,也有自己屬於正常人的感情,這次,他卸下了一切,和和氣氣地寫自己曾經的那份,師生情。不管日本人是多麼的“物以稀爲貴”,對待國人,總還是避免不了那張嘴臉,臨下課的幾分鐘,總放那些日本戰勝俄國的時事片,還總有中國人在裏面被槍斃,周圍卻是遺篇“萬歲”的歡呼聲,這讓身在異國的魯迅總有些不自在,這時的藤野先生,可算是“如再生父母”了。他常常要了魯迅所抄的講義,用紅筆全面地修改了再還給他;對魯迅所犯的幼稚錯誤,他和藹地指出;對於中國的信仰,他十分尊重,生怕魯迅不肯解剖;魯迅受了譏諷,他與同學一起去詰責他人的無禮。在他鄉能有這樣無微不至地關照着自己的老師,魯迅實在是幸福的。雖然魯迅也有不自在的地方,但魯迅沒有花太多筆墨去寫這些,這就是魯迅的熱愛生活。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但你若成天只想這些不高興的事,那真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了,應當像魯迅這樣,心胸開闊一些,用自己的一切去感受歡樂,感受愛,去看看生活中一低頭就能發現的驚喜,這時生活中的不如意變全都消失,萬事萬物都變得美好起來,這樣,你就懂了生活了。

其實這本書我讀得也不是很透,但已經能理解出一些魯迅的意思了。正如書名“朝花夕拾”,這本書就是在長大以後,把自己小時候的瑣屑一點點拼湊起來。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事,因爲有了愛,魯迅做的最好。

讀《朝花夕拾》心得感悟 篇2

《朝花夕拾》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作品。我在寒假裏讀了這本書,他給我的感觸很大。魯迅的作品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滿是好詞佳句的華麗。卻更能吸引讀者,彷彿在給你講故事一樣。

《朝花夕拾》十分耐人尋味,它反映着封建社會的種種陋習:有寫人吃血饅頭,吃人肉。人們迷信,古板,纏足,互相欺詐等等都受到了魯迅強烈的批判,也讓我不由得爲那些人們感到悲哀。

然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着不時從字裏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着發處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爲伴,又採摘野花野果,然後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於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幹着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真不懂自己怎麼會那麼喜愛《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

讀《朝花夕拾》心得感悟 篇3

偶然收到一條朋友的短信,才發現已許久沒有聯繫,突如其來的關心讓人覺得溫暖。不自覺地想起國中的生活,彼此形影不離的那段日子,平凡而冗長,卻依然清晰無比,甚至是每個細節。

很早就讀過魯迅的《朝花夕拾》,文中描繪了許多他童年的生活以及早年的經歷。當讀到《範愛農》中的一段:“從此我總覺得這範愛農離奇,而且很可惡。第二天愛農就上城來,戴着農夫常用的氈帽,那笑容是從來沒有見過的。”在書上躊躇滿志的魯迅,原來也像我一樣,在那個糾結的年齡裏,對範愛農又愛又厭,正如我們那年爲一顆糖而與好朋友爭吵,繼而又在好友安慰中與她深深擁抱。

“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當這些字句映入眼簾,我彷彿回到了自己那無憂無慮的童年時代。小時候也許就是這樣吧,有着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所以不管什麼都會觸動我們甜甜的笑。或許每個人都在回憶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時光吧。即使是曾經的不開心,也會因爲時間的流逝,鍍上一層淡淡的金色,彷彿當下的生活永遠比不上過往的歲月。

於是本不該是朝花夕拾的年紀,卻也有許多值得回憶的片段。

然而,總有人說人不能活在過去,活在回憶裏。我也懂得,人應活在當下,活在今朝,活在自己的陽光裏。所以,“朝花夕拾”過後,能做的,只有把握當下的時光!

讀《朝花夕拾》心得感悟 篇4

魯迅的名字,是每個人都知道的。讀到他第一次的文章,卻是在課本里,課文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也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我很少去搜索關於他的文章,並不是我不喜歡他的文字,而是我怕自己庸俗的目光看不出他寫的哲學。但他的文筆,總讓人感覺像是一位和藹可親的爺爺,樸實,真誠,平易近人。當我第一次看《朝花夕拾》,我總是很多感慨。它真實的記錄了魯迅的童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跟那曲折的經歷。回憶那些清末的生活習慣。

魯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並不乏味。他是鄉下人,卻能和城裏人一樣去讀書。少了鄉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書達理。少了城裏孩子的嬌氣,多了一種大度氣派。他懷念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日子,與小蟲子們爲伍,彷彿這樣的童年纔夠味兒。趁大人們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覺的神速,鑽進百草園。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也會來伴奏,魯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圓舞曲中度過的。枯燥,乏味,是對魯迅先生在三味書齋的的詮釋。稍稍偷懶一會兒,也會被壽鏡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裏去了?”喊回來,整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閒來無趣。有很多人說,寫文章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他在現實世界受到的種種坎坷跟曲折,還要在自己的文字裏,創建一個世界。《朝花夕拾》在世人的眼裏它是無價的,在我心裏,它就是一個曲折老人記錄童年的回憶錄。

黃金時代的童年如今一去不復返,留下的只能給我們細細去回味。瑣碎的回憶在《朝花夕拾》中重現。不一樣的時代童年,一樣的快樂回憶。惹人懷念的時光,讓我們取名叫如花般的青春。

讀《朝花夕拾》心得感悟 篇5

魯迅的名字,是每個人都知道的。讀到他第一次的文章,卻是在課本里,課文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也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我很少去搜索關於他的文章,並不是我不喜歡他的文字,而是我怕自己庸俗的目光看不出他寫的哲學。但他的文筆,總讓人感覺像是一位和藹可親的爺爺,樸實,真誠,平易近人。

當我第一次看《朝花夕拾》,我總是很多感慨。它真實的記錄了魯迅的童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跟那曲折的經歷。回憶那些清末的生活習慣。

魯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並不乏味。他是鄉下人,卻能和城裏人一樣去讀書。少了鄉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書達理。少了城裏孩子的嬌氣,多了一種大度氣派。他懷念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日子,與小蟲子們爲伍,彷彿這樣的童年纔夠味兒。趁大人們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覺的神速,鑽進百草園。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也會來伴奏,魯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圓舞曲中度過的。

枯燥,乏味,是對魯迅先生在三味書齋的最好的詮釋。稍稍偷懶一會兒,也會被壽鏡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裏去了?”喊回來,整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閒來無趣。

有很多人說,寫文章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他在現實世界受到的種種坎坷跟曲折,還要在自己的文字裏,創建一個世界。《朝花夕拾》在世人的眼裏它是無價的,在我心裏,它就是一個曲折老人記錄童年的回憶錄。

黃金時代的童年如今一去不復返,留下的只能給我們細細去回味。瑣碎的回憶在《朝花夕拾》中重現。

不一樣的時代童年,一樣的快樂回憶。惹人懷念的時光,讓我們取名叫如花般的青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