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七年級讀書體會(通用2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59W

《百年孤獨》七年級讀書體會 篇1

《百年孤獨》是我比較喜歡的外國小說之一,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和讀其它書都很明顯的不同,這可能就是本書的特點之一吧。這本書的不同之處就是全書幾乎沒有任何向上的積極氣息,有的只是孤獨和頹廢。

《百年孤獨》七年級讀書體會(通用25篇)

“不管走到哪,都要永遠記住:過去是虛假的,往事時不能返回的,每一個消逝的春天都一去不復返了。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也只是過眼雲煙”坦白地講,這部30萬字的《百年孤獨》,很好看,你會時而放聲大笑,時而眉頭緊鎖,當時重複率最高的表情是“瞪大的雙眼”因爲據說本書是公認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百年孤獨》,卻缺乏這種積極的精神,只有偶爾幾個積極的人物,比如活了115—120歲的烏蘇娜,他一直活到十幾章(本書一共才20章),那個時候他的曾曾孫子都出世。了總的來說本書的基調還是黑色的,心得體會結尾那句話“遭受百年孤獨的家庭,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我的理解與書中的簡介不同,書前面的簡介說這句話代表的是積極,黑暗總會過去,光明即將來臨。

我卻覺得這句話是爲這個悲劇魔幻的家族100年的孤獨歷史畫上句號。並不預示着以後的家庭就不孤獨,而孤獨其實是揮之不去的.,誰也逃不掉的。書中的人物都是孤獨的,但每個人面對的方式有所不同。

奧雷連諾上校採取的方式是戰爭,永無休止的戰爭來排遣孤獨,但戰爭只讓他更加寂寞。梅梅用的是愛情,可惜他的愛情不被母親允許,寂寞也就依然如影相隨。

《百年孤獨》七年級讀書體會 篇2

當我看完《百年孤獨》這篇小說時,頭腦中依舊處於十分興奮的狀態。情節的設置如電影一般精彩。先祖們的形態各異的性格和作風,現實和幻想的交錯,結尾處的出人意料等等,十分使人讚歎。可以說,從”魔幻現實主義“的角度來評價這部小說,不是很恰當的。它只描述出了這部小說的吸引人的表現手法而已。但是,進一步而言,這部作品包含了拉丁美洲的政治與歷史的變遷。詞句之間隱含着悲痛的與現實脫節的,或者說與現代文明,或是以西方文化主導的當代現實的脫節感。可以說,這是一個來自拉丁美洲的呼聲,一個來自千百年來,從世代重複的節奏中變革出來的呼聲。

在文中,我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文字和拉丁美洲文化的融合現象。文中提到了西班牙語,梵文等等非常古老而陌生的語言。但是,人民的日常生活卻無法被正視和記錄下來。當吉普賽人在很多年之後,依舊用望遠鏡,甚至磁鐵,等”新發明“向馬孔多的人民進行宣傳時,人們依舊熱衷於此。這是否和中國儒教思想上的”生民“的概念很類似呢。

可以說,第三世界的苦難給了第三世界文學不竭的源泉。在內部矛盾,以及潛在的外部矛盾之中,以馬孔多爲代表的較爲自然發展的羣落的這種現象普遍存在着。它就好像是一條在茫茫大海中行駛的一條小舟,乘風破浪,在向着一個不知名的目標前進着。而這大海則是千變萬化的世界史吧。

《百年孤獨》七年級讀書體會 篇3

孤獨是把你拉進黑暗深淵的一雙手;孤獨是在周圍喧鬧的環境中你卻在灰暗的角落裏輕輕抽泣。而一個歷經百年孤獨的家族,他的歷程,會是怎樣的呢?

《百年孤獨》全書近30萬字,內容龐雜,人物衆多,情節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民間傳說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等,令人眼花繚亂。但閱畢全書,讀者可以領悟,作家是要通過布恩迪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祕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和整個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要求讀者思考造成馬孔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脫命運捉弄的正確途徑。

這本書寫的是布恩迪亞一家七代人的荒唐、古怪、甚至有些倫亂的故事和馬孔多這個小鎮一百多年來從興建、發展、鼎盛乃至消亡的歷史。漫長的幾代人之中,有手藝靈巧的、有求知旺盛的、有聰明機靈的、有勇敢堅強的、有吃苦耐勞的、有光彩照人的……他們有堅毅的眼光,不輕易服輸的性格,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並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統治者們的殘忍,民衆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衆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

作者馬爾克斯不愧是一個“魔幻現實主義”的人,以此書爲代表,他用絢爛並無束的語言構建了魔幻的天地。

歲月雖逝,但水流影在,布恩迪亞家族的孤獨傳奇,註定不會在世界上重現。

《百年孤獨》七年級讀書體會 篇4

讀著名作家餘華的《活着》就如同品嚐一杯生命的苦酒,於是,迎着春日和煦的陽光寫下了這些文字。

在灑滿陽光的綠油油的田野上,一位老人,生命佈滿了瘡痍,他牽着牛,眼睛裏閃着柔和的光,廣闊的'土地就像他袒露的胸膛,他望着牛,夕陽和炊煙,沉浸在一片落日黃昏的景象中,他年輕時曾擁有家財萬貫的闊紳子弟,卻在賭場上輸掉了他全部的家產,結束了他富裕的生活。戰火紛飛的年代,他被俘虜,在參軍和回家面前,他選擇了回家。他有一個外孫,由於疾病和種種事故將老人與他們分開。

這讓我感到了生命的滯重、人間的溫情,在我們享有生命時,我們應盡努力去維護它,經營它。然而,當生命將要從我們身上剝離時,我們是否真正的瞭解它的含義呢?生活中的所有悲傷、喜悅、得失,都將老人的生命變得斑駁、沉靜和突兀。或許,生命是激情,是力量。可對更多的人而言,生命何嘗不是一種承受呢?戰爭、飢餓、病痛、孤獨……

有時候,我們享受給予卻不知如何回報;付出卻一無所獲;渴望訴說卻不知如何表達。但是我知道,我們要用全部的生命去愛父母;用全部的執着去愛戀人;用全部的責任去愛孩子;用全部的真誠去愛朋友;用全部的熱情去愛每一個生命。我們的生命大概就是如此,它充滿着矛盾又好似相互瓦解,一同奔跑相互扶持。在它淒涼的底片上,展示着生命永恆的溫度,詮釋着熾熱的渴望,大概這就是活着。

生活中,也許活着比死亡更痛苦,但他卻選擇活着,活着就是一種責任,活着就是生命的重新獲得,它無任何理由,只是選擇另一種生活方式,完成自己的使命。這就是生命的價值,活着的價值。

《百年孤獨》七年級讀書體會 篇5

《責任決定一切》是一本讓人受益匪淺的好書。我帶着深厚的興趣將這本書從頭至尾詳細讀完,掩卷深思,這本書給自己的啓迪很多很深:我們對制度與紀律要有正確認識,對個人所擔負的責任要有明確意識,對企業對生活要有感恩的心態。

責任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個很“負責任”的人卻不受歡迎。問題處在哪裏?難道是“負責任”惹的禍嗎?“負責任”有錯嗎?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爲對“責任”的理解出現了偏差,很多人把責任等同於責任心、責任感、責任意識了。實際上,責任包含五個方面的基本內涵:責任能力、責任行爲、責任行爲、責任制度、責任成成果。

責任意識,是“想幹事”;

責任能力,是“能幹事”;

責任行爲,是“真幹事”;

責任制度,是“可幹事”;

責任成成果,是“幹成事”;

責任的五項基本內涵缺一不可,相輔相成。

責任意識是職業人精神的體現,它要求我們對事業負責,對組織的發展負責。當工作出現紕漏時,要敢於擔責,而不是千方百計地爲自己免責尋找藉口。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不需要承擔責任的工作。一個人的工作崗位越重要,職位越高,權力越大,就意味着責任越重。梁啓超《志未酬》中有詩句:“男兒志兮天下事,但有進兮不有止。”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總應該想着乾點事,能幹點事,要幹成點事,否則實在愧走人生這一遭。那些胸無大志、不思進取者,確實應該好好琢磨和尋味這句話。

承擔責任是需要能力來支撐的。強烈的責任心和責任意識更多的是對職業人的道德要求。要“幹成事”,就必須有謀事的本領。要想有幹成事的本領,就要適應競爭和變革的形勢,迅速提升自己的決策能力、統籌協調能力、開拓創新能力、執行落實能力,做到推進工作有實招,加快發展有本事,攻堅克難有辦法。用心用功用腦子去幹,多學習,多調研,多思考,多總結,捨得付出代價,身體力行,真抓實幹,一步一個腳印,幹一件事像一件事,幹一件事成一件事。

一個負責任的人,首先要積極主動,凡事雷厲風行,“不等、不靠、不要”,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其次要科學求實,不急功近利,不弄虛作假,不爲長遠發展留隱患;再次,要精心細緻,把責任落實到平常工作的點點滴滴中,以鍥而不捨的精神、堅持到底的信念、腳踏實地的務實態度,自動自發地把事情做好、做到位。

責任制度保證“可幹事”。必須做的,要有制度保證;不該做的,也要有制度約束。在高速公路上開車,最苦惱的就是看不到限速標誌。看到了限速標誌,我們就知道必須保證車速在下限和上限之間;同時也知道超出限度是不允許的。

講責任就要以結果爲導向,“成者爲王,敗者爲寇”,憑功績論英雄,把“幹成事”作爲我們一切責任的落腳點,讓想幹事的人有機會,讓能幹事的人有舞臺,讓真幹事的人有條件,讓幹成事的人有地位,幹一件是一件,幹一件成一件。長此以往就幹成了不少的事,就會不斷創造出組織發展新業績。

社會學家戴維斯說:“放棄了自己對社會的責任,就意味着放棄了自身在這個社會中更好的生存機會”,同樣,如果你放棄了自己對工作的責任,就意味着放棄了在工作中更好地發展機會,這樣永遠都不會獲得成功。有兩個年輕人到一家公司應聘,公司同意兩個人同時試用。試用期間,兩個人都非常努力,但在試用期最後的中午,他們被告知明天不用來了,剩餘的半天是他們工作最後的半天。其中一個得知消息後,對着辦公室牆上“認真負責”的標語輕蔑地哼了一聲,馬上把手頭上的工作放下來,中午飯都沒來得及吃,就去財務部結算工資去了。另一個人則想:明天就走?可我手頭上的事情還沒有做完呢!做了一半的工作停下來太可惜,我要在離開之前辦好工作移交。他同樣中午沒飯沒來得及吃,總算在下午下班之前完成了一份工作總結,交給老闆。老闆凝視地看着他說:“這項工作以後就由你負責”。年輕人說:“可我沒通過試用啊?”老闆拍拍他的肩膀,笑着說:“我只是想知道,相比之下誰真正有責任心,你爲自己贏得了機會”。可見責任和機會就是緊密相聯的。責任與機會合二爲一、責任背後隱藏着機會、機會背後隱藏着責任。“責任就是機會,或者說責任就等於機會。事情越多,表明你越重要;困難越多,越能證明你的能力。守住責任,就守住了人生的精彩”。

我們應該重視責任的獲得,我們不僅要有好的態度,不僅要有勞苦,我們更要講究工作方法,更要有成果;在工作中要用心,自動自發地工作。關於責任的重新認識,書中作者唐源列舉了逃避責任的八種情景:“這不是我的事”、“這不是我的錯”“、這不能怪我”、“又不是我的錯”、“你要負責任”、“我沒有能力負責任”、“我負責任沒用”、“我已經負了責任”。給人以醍醐灌頂之感,反思自己,也時常有這其中的不足。

這本書的作者唐淵關於負責任的誤區的分析,讓我有了關於“不能還是不爲”的思考。我想起了孟子•梁惠王上》的一段話,孟子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爲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爲也,非不能也。”翻譯成現代文就是:孟子說:“用手臂挾着泰山跳過北海,對別人說:我辦不到。這是真的不能做到。給年長的人彎腰行禮,對別人說::我辦不到。這就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

不能還是不爲?我們在現實中常常混淆它們的界線。或者說,我們總是打着“不能”的旗號來爲我們的“不爲”找藉口。孔子教導我們說,要“神於天、聖於地”。既要有理想主義的豪邁,也要有紮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品質。我們不能只做言語上的巨人,更要做行動上的巨人。我們往往只去羨慕別人取得的成就,卻忽視了他人背後付出的汗水。我們往往有改變現狀的理想與追求,卻在現實中遲遲邁不出第一步。我們總以爲自己“不能”,我們在這藉口中任由美好年華一天天溜走。

面對工作的心態,我正在讀《責任決定一切》,想起了朋友告訴我的一段話:“人應對挑戰時有三種心理狀態,試試看、盡力而爲、全力以赴。只有全力以赴了,纔可能最大限度的接近成功,即使失敗了也不後悔。盡人事,聽天命。”這讓我的心中爲之一動。我們面對工作時不也是有這三種狀態嗎?反思一下自己,做工作都全力以赴的翻去做了嗎?

找到了心理動力問題,那剩下的事情就簡單多了。一切困難都能解決。全力以赴吧,這是自己能做的。我們要重視責任行爲的實踐,知行合一、落實責任,多做一點,用心一點,勤奮一點,高效一點,合作一點,理性一點,在負責中成長,在成長中創造屬於自己的機會。

《百年孤獨》七年級讀書體會 篇6

沒想到若干年後的今天再次碰到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兒子上八年級了,老師佈置家庭作業時,需與學生一道讀《背影》,並共同完成一篇讀後感。打開課本,細細讀來。雖短短千餘字,卻被朱自清文字的真誠和淡泊所感動,使我過去膚淺認識有了新提升。

對我而言,《背影》這篇散文第一次接觸是在國中時代。那個時候懵懂狀態的少年,不經世事的孩子,對文章的真情未必感受的那麼透徹和深入。僅僅是通過老師的講解,懂得了父子之愛是偉大的、無私的、深沉的。如今已經是做了父親的我,處在另一個角度來讀這篇文章,才真正懂得了作者的用意和那種內疚的心情。讀來,不僅使人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的父親,那種愧疚的心情油然而生。我不禁回憶自己的父親的背影,那種曾經面臨分離的無奈和無可奈何的表情,那種永遠也讀不懂不可言狀的矛盾心情。一個父親的愛,就是這樣,只是默默付出,不需要回報,甚至不一定需要懂得。

朱自清是一代散文大師,語言大師,他的散文可以說支撐了一個時代。其語言質樸、其情感真摯、其敘述自然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和認真學習。但看了了兒子寫的《讀後感》,卻沒有理解這篇散文所表達的父親的真摯的愛。也許長期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總不會有這樣的感覺,不會產生《背影》式觸動。

再讀朱自清的散文,使我得到了一個道理,難道寫文章不就是要教育他人怎麼做人嗎?難道學習語文不就是讓人更加懂得如何表達做人的道理嗎?難道我們一輩子不就是一直在探求做人的真諦嗎?文學其實就是人學。也許,這些是說給自己聽的,但我更想讓自己的孩子懂得這些道理。

《百年孤獨》七年級讀書體會 篇7

西亞.馬爾克斯的讓我有些懵懂,也許是第一遍閱讀的緣故。

它到底想表現什麼?作者因本書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那這本書的內涵應該很深刻,它到底是什麼?一個家族興衰的過程及結束的原因?還是告訴讀者人類與生俱來的孤獨無法逃避?抑或是拉丁美洲一個世紀的真實再現?布恩地亞家族延續了100多年,但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孤獨中,並在其中終其一生。雖然布恩地亞家族歷經六世,也有過繁華與鼎盛,但自始自終沒有人能逃離孤獨。每一個靈魂都在孤獨中游蕩,家庭成員中沒有情感,沒有交流,沒有溝通與理解。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世界,沒有人關心他人,沒有人關心身外的世界。他們在自己的世界中忙碌着,卻不知道爲何忙碌。他們在忙碌中體味孤獨,甚至享受孤獨,最後在孤獨中離開這個世界。

雖然他們孤獨的表象一樣,但孤獨的緣由卻不盡相同。烏蘇拉的孤獨是理性的,這個百歲老人歷經滄桑,卻一門心思爲家族的興旺而努力。她孤獨地奮鬥着,爭取着,看管着,但直到老死,仍是一個人在努力。沒有人感謝她,沒有人支持她,沒有人繼承她,沒有人關注她,她的努力空前絕後,她的孤獨也成爲布恩地亞家族中理性的孤獨。烏蘇拉的丈夫霍塞.阿卡迪奧.布恩地亞和二兒子奧雷良諾的孤獨是人性的孤獨。霍塞整天忙着搞科學試驗,發誓要讓愚昧、閉塞、落後的馬貢多小鎮富裕起來。他傾其財力、智力,但從未得到過任何人的理解和支持,他也從未想過要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他孤獨一生,最後因發瘋被綁到栗子樹上孤獨地死去。奧雷良諾一生髮動了32次戰爭,成了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但他不知道爲什麼要發動戰爭,也不明白不關心自己聲名顯赫,他最終把自己困在製作小金魚的工作間結束了一生。烏蘇拉的大兒子霍塞.阿卡迪奧的孤獨是獸性的孤獨。他的生活裏除了情慾和霸道的佔有,什麼也沒有了,他身上沒有人性的痕跡。烏蘇拉的女兒阿瑪蘭塔的孤獨是愛情的孤獨。她心裏有如岩漿般熾熱的愛情,也多次與愛情相遇,但每次都堅決地拒絕,用冰封住火熱的心,讓自己陷入深深的孤獨中。在詛咒與怨恨中,在渴望與拒絕中結束了可悲的一生。布恩地亞後代們重複着前人的故事,亦重複着先人的孤獨。

雖然是初讀這本書,雖然書中情節瑣碎,故事亦魔亦幻,亦真亦虛,雖然還不能很好地把握小說的脈搏,不能很好地領悟它的宗旨,但還是感受到了布恩地亞家族的孤獨之魂,這也應該是書中馬貢多小鎮的孤獨,是哥倫比亞的孤獨,是拉丁美洲的孤獨。讀着它,總是不由自主想起《紅樓夢》,想起它的繁華、熱鬧,但這繁華、熱鬧的背後是否也有孤獨在嘆息?林黛玉清高寡合的孤寂,賈寶玉享盡榮華的孤寂,薛寶釵圓滑於世故的孤寂,賈元春表面榮華、內心卑賤的孤寂,王熙鳳兩面三刀的孤寂,賈氏家族表面興盛、實則腐朽的無奈,不都是真實地存在着嗎?不同的著作,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國情,卻有着同樣的靈魂——孤獨。也許孤獨對每個人而言都是與生俱來的,是永遠無法走出的。

《百年孤獨》七年級讀書體會 篇8

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是通過對主人公許三觀一生悲劇的人生經歷來折射出那個年代的生存環境。

小說一共寫到許三觀賣血十一次。第一次賣血是爲了娶許玉蘭,反映出來的其實是當時的貧窮和愚昧;第二次賣血是因爲一樂打傷了方鐵匠的兒子,用來還錢給方家大兒子療傷,也是貧窮和人物內心麻木的一面的反映;第三次賣血是爲了“報答”林芬芳,因爲自己了她,似乎是有一種對許玉蘭的報復心理在裏面;第四次賣血是因爲大躍進帶來的災難,僅僅爲了帶兒子們去吃麪,爲了吃飽肚子,反映的是大躍進的惡果;第五、六次賣血是爲了兒子的前途,讓用來討好兒子的隊長,個人認爲是自身的貧困和文~影響,以及階級的分化;第七到第十次賣血,是爲了治一樂的病,同樣是因爲貧窮,不得已而爲之,雖然,一樂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這裏將許三觀這一普通的底層人物推向了人性的最高點。

最後一次賣血是故事的高潮,前面十次賣血,都是爲生活所迫,然而最後一次賣血,真的是爲了一頓炒豬肝和那點黃酒麼?其實不是的。關於這一點,有很多種認識,許三觀一生都在爲生活所迫,那個特定的環境裏面,一直都是身不由己。從他結婚後到最後一章爲止,他都沒有爲自己賣過一次血。生活的困苦使他飽受折磨,倍感煎熬。最後的一次,或許是悲劇的一種迴歸,是人精神麻木,愚昧的體現,是社會對人影響的體現。

主人公許三觀本就是一個矛盾的複合體。從他身上折射出的是那個時代的一段歷史。許三觀的生活艱苦,不是他一個人的艱苦,是當時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的生活艱苦的一種典型體現。也體現出作者對百姓疾苦的關心。

就全篇來看,小說的寫作手法並不是很細膩的那種類型,語言貼近生活,短句較多,生活化語言較多。一些細節描寫也是相當的出色,如最後許三觀老了,血頭不要他的血了,他‘“ 許三觀開始哭了,他敞開胸口的衣服走過去,讓風呼呼地吹在他的臉上,吹在他的胸口;讓混濁的眼淚涌出眼眶,沿着兩側的臉頰刷刷地流,流到了脖子裏,流到了胸口上,他擡起手去擦了擦,眼淚又流到了他的手上,在他的手掌上流,也在他的手背上流。他的腳在往前走,他的眼淚在往下流。他的頭擡着。他的胸也挺着,他的腿邁出去時堅強有力,他的胳膊甩動時也是毫不遲疑,可是他臉上充滿了悲傷。他的淚水在他臉上縱橫交錯地流,就像雨水打在窗玻璃上,就像裂縫爬上炔要破碎的碗,就像蓬勃生長出去的樹枝,就像渠水流進了田地,就像街道佈滿了城鎮,淚水在他臉上織成了一張網。”這一段描寫將許三觀的傷痛描寫到讀者的內心深處。又如最後許三觀連續要三份炒豬肝的描寫,體現了主人公簡單的生活願望,他從來沒有過過什麼好日子,動不動就要爲家裏的災禍去賣血,最後只想美美的吃一頓,僅此而已。

雖然也有一些少兒不宜的內容,但是總體上來看本書還是很有價值的。至少證明了餘華作爲一個成功的作家,心裏裝的,是天下。

《百年孤獨》七年級讀書體會 篇9

每個人都有一個多彩的人生,這個“多彩”或許是坎坷的,幸福的,痛苦的也有一些人過着與世無爭,平凡而辛勤的一生。

這次,我要與大家談的就是一個人的一生。人的一生有着許許多多不一樣的活法,有快樂地去活,堅強地去活,奮鬥地去活等等,你有沒有想過你就應需要活出一個怎樣的人生呢?這問題是我提出的,但暫時連我自個兒都拿不定一個想法,也許這實在很難說,有人會問:“這可不是自己來決定的。”但是,我要說,這掌控權還是在你自己的手裏,你的各種因素都會改變它的道路和方向的。

雖然這次我的主題不合“科學”。但,推薦的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活着》。

這是一部小說,簡樸的語言塑寫了劃時代的家庭杯具。美國的《明星論壇報》評價說:“你只要讀到一半,就已經確信它是不朽之作了。”真的,我一拿起書就越發越想往下看。

作者是當代作家餘華,9年出生於浙江杭州,曾從事過牙醫工作,曾獲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主人公福貴起初是風光的少爺,可正因無顧忌,在外面吃喝嫖賭,把他父親的2多畝地全抵債給了別人,毀了家人幸福的生活。貧困中,他最後醒悟,可已經遲了,父親被他給氣死了,之後母親相繼死去,溫柔可憐的妻子家珍,過度勞累,骨瘦如柴,最後死去。這也許就是上帝對他的懲罰,到最後,福貴7個至親全被他親手埋藏起來。只剩他孤零零的一個人和一頭老黃牛。

福貴歷經令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之後,他學會了忍受,只是十分單純地爲活着而就活着。

餘華告訴我們:學會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職責,承受展此刻面前的無聊,平庸和困難。

我想:是啊,平淡理解,樂觀忍受,順其自然吧!

《百年孤獨》七年級讀書體會 篇10

這一段時間,我讀完了《安妮日記》這本書。對於《安妮日記》,其實我早有耳聞。這本書根據一個猶太少女寫的日記編寫而成。它對我的啓發非常大。

本書主要講了:一個猶太少女記述二戰期間密室裏的人的生活實錄。安妮原來居住在德國的法蘭克福,納粹興起後隨家人避難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在她生日時,收到一個日記本作爲生日禮物,從此開始寫日記。在漫長的25個月中,她用她的筆記錄了她在密室裏的每一天成長經歷,並對戰爭、反猶太主義、與父母的關係、自然性、宗教等問題進行了反思。

我瞭解到,自從1993年元首法西斯政權執政以後,開始對猶太人進行殘酷的欺負。一連串的專對猶太人實施的方法出臺。法律規定,猶太人必須佩戴一枚黃星;猶太人必須交出自行車,並且不許乘電車;猶太人只許在下午3——5點之間去買東西,而且只許進猶太人開的超市等。

我覺得元首太殘忍了,猶太人也是德國人,爲什麼要這樣對他們?非要把他們趕盡殺絕才肯罷休?在爲猶太人抱不平時,我真正地領悟到安妮熱愛生活和學習的人生態度,永遠滿懷着理想,身處險境不氣餒、不屈服。我要學習她善於思考、敢於深刻剖析自己、正視自己的缺點的品格。

在此呼籲一句:願天下永遠和平!

《百年孤獨》七年級讀書體會 篇11

今天,我讀了加拿大作家蒙哥瑪麗寫的《綠山牆的安妮》。那是發生在加拿大一個偏僻的農村阿豐利的一所叫綠山牆的農家,農家的主人是一對孤身兄妹,哥哥叫馬修,妹妹叫瑪麗拉,由於年紀漸漸大起來了,他們想從孤兒院領養一個男孩來當哥哥的幫手從而減輕他的負擔。可不料,人家給他們帶來的是一個滿頭紅髮的小姑娘——安妮。安妮很愛幻想,一個普普通通的湖,在她眼中,成了“閃光的湖”;一條普通的小道,被她稱爲“情人小徑”;一條林陰道,被她叫作“歡樂的雪白之路”……她闖了不少的禍,她對雷切爾太太(在村子中很有威信的一個人)發脾氣;在蛋糕裏放鎮痛劑;把頭髮染成綠色……她很喜歡交朋友,戴安娜是她最親密的知心朋友。她學習很勤奮,憑着自己不懈的努力順利地考取了女王學院,一年後就得到了一級教師證書,並獲得了獎學金。但她不忍心離開與自己朝夕相處的綠山牆,更爲了照顧形單影隻爲她付出很多心血的瑪麗拉(那時馬修已不在人世),她放棄了去大學深造的機會。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安妮是一個樂觀、不怕困難、善良、懂得感恩的姑娘,我深深地被她所感動。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些同學碰到一點困難或一點不順心的事就哭哭啼啼的,有的甚至灰心喪氣、半途而廢了。我們應該學習安妮不怕困難的樂觀精神,雖然她先前的命運很悽慘,從三個月失去父母,到被人家收留長大一點就幫人領小孩,最後到孤兒院,但她對生活仍然充滿了希望,追求一切美好的東西。有些同學受到了父母、老師、同學及他人的照顧、幫助,但覺得不以爲然,覺得是應該得到的照顧、幫助,這種心態是錯誤的。我們應該學習安妮善良、懂得感恩的精神。她喜歡交朋友,沒有忘記別人給她的幫助,特別是當瑪麗拉需要她的時候,她義無反顧地留了下來,沒有考慮自己的前途。

《綠山牆的安妮》,我被它深深地感動了。

《百年孤獨》七年級讀書體會 篇12

我讀了朱自清的《背影》,我感受很深。在這時看到寫的“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我讀的都流淚了。

我看到文章開始的時候,朱自清不愛他的父親,覺得他很迂。當他理解了父親的意思以後,知道父親很愛自己,他也深深的愛上了父親,併爲此而流下了眼淚。

在這時過了江進了車站買了票,他在這時又覺得父親說話不大漂亮,忍不住要插嘴。坐上車,父親看到那裏有幾個賣東西的,要堅持 過去買橘子。父親行動不便,要從這

邊月臺爬下再爬上那邊月臺,非常困難,父親把買到的橘子一股腦的全給了他。當他送父親時,父親讓他進去,小心行李被偷走了。當父親在信中說:“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此時作者流下了眼淚。我也流下了淚。

《百年孤獨》七年級讀書體會 篇13

在我的心目中,《簡?愛》是一部完美而偉大的著作,因爲它使我懂得了什麼是善惡美醜,學會了怎樣做人,而書中的主人公簡?愛就是我學習的榜樣,她的聰明、善良、堅強、有主見,是最令人敬佩的。簡?愛的一生悲歡離合,她遭遇了挫折和坎坷,可以說是不幸的,但是她卻從不向命運低頭,任何困難在她面前都會感到恐懼。

簡?愛從小被她的舅媽收養,受盡了她的虐待,而且她舅舅的兒子約翰裏德還是一個又胖又大、蠻橫無理、豬狗不如的禽獸。他經常無緣無故的打簡?愛,但她的舅媽不但不去制止,反而支持她的野蠻兒子。然而,簡?愛是一個頑強的、絕不向惡勢力低頭的人,她再也忍受不了了,她對約翰的恨壓倒了對他的畏懼,不顧一切的跟他對打起來,當然,結果可想而知,簡?愛受到了她舅媽的懲罰,但她的這次舉動足以令約翰膽顫心驚。

簡?愛說過這樣的一段話,給我的印象很深,也能體現她的性格。她說:“如果大家老是對殘酷、不公道的人百依百順,那麼那些傢伙就更要任性胡來了,他們會什麼也不懼怕,這樣也就永遠也不會改好,反而越來越壞,當我們無緣無故捱了打,我們一定要狠狠地回擊。”我很贊成簡的這種說法,因爲自尊、自重是做人的最起碼要求。

但是海倫?彭斯的觀點與簡是截然不同的,海倫主張凡事能忍就忍,這樣自己快樂,別人也會對你好一些。我覺得海倫的這些話在我們看來是很讓人不可理解的,但是她的寬容、忍讓以及她那博大的胸懷是令人欽佩的,我們無需去評價她的話,至少我們應從中悟出些什麼。我很喜歡海倫的一句話:“我覺得生命太短促了,不值得把它花費在懷恨和記仇上。”只要我們每人都能記住它,多多去理解別人,體諒別人,關心別人,多看到一些美好的事物,樂觀的對待生活,我們的生活中一定會充滿陽光。我認爲羅切斯特先生正是她生活中的陽光,他們兩人的交往是愉快的,他們兩人的對話又是耐人尋味的。因爲他們各自的性格特點都在那簡短的對話中表現的淋漓盡致。羅切斯特先生是一個正直、善惡分明而又帶有幽默感的人,他們兩人真心相愛了。然而在他們的婚禮上,梅森先生揭露了羅切斯特先生是個有妻之婦的祕密後,簡徹底失望了,她懷着萬分悲痛的心情離開了他,然而他們最終又走到了一起。

時間會消除報復的渴望,平息憤恨和憎惡的衝動。簡?愛曾經是帶着滿腔怨恨離開他舅媽的,但當她聽說裏德太太生命垂危,又很想見她一面的時候,簡卻忘了她的一切不好,毫不猶豫的回到了她曾經厭惡的地方。當她見到裏德太太時,簡所剩的都是對她的憐憫之情,但是裏德太太告訴了她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三年前,簡的叔叔給她寫了一封信,想讓她繼承他的遺產,因爲他無兒無女,所以想收簡爲養女,但是因爲裏德太太當時對她厭惡至極,也不想讓她走遠,過上富日子,所以她給簡的叔叔回了一封信,說簡在洛伍德生傷寒病死了。就這樣,簡失去了一個轉變自己命運的好機會。裏德太太的這種行爲是很令人氣憤的,然而簡卻沒有計較這件事,還不住的安慰裏德太太,讓她把這些事統統忘掉,而且簡很希望能與她和解,但直到死也沒能改變她對簡的態度,這使簡無奈而又痛苦。

然而通過這件事,簡?愛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更加高大起來了。簡?愛的身上到處都有閃光點,她的善良而又寬容,那種視金錢如糞土的精神,更是當今社會的人所應該學習的。《簡?愛》這本書能夠照出我們身上的不足,讓我們找到正確的人生方向,讓我們有信心、有勇氣去面對困難,並且戰勝困難,爲我們的人生添上絢麗的一筆。

《百年孤獨》七年級讀書體會 篇14

本文主要講了父親到火車站與“我”送別的事情。在火車站,父親吃力地從月臺上爬上爬下去爲我買橘子是全篇的高潮,他上下月臺笨拙的動作和蹣跚的步伐刻畫得十分感人。父親的背影不僅讓“我”,也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由此我想到,一天下午,我和父親在踢球,我不慎將球踢進草坪中。父親轉身去揀球,球離他並不遠,但草坪上有口井十分隱蔽,當時他就踩上了未蓋嚴的井蓋。一條腿陷入井中,井蓋翻過來又夾了他的腿。我連忙跑去把他扶起來。這時,我看到他的腿被蹭破了一層皮,有的地方還流了血,腿的另一側被井蓋夾紅了。我們立即回家,父親一瘸一拐地行進着,但似乎沒有一絲疼痛感。前方有個上坡路,我想上去攙扶他,他卻說:“不用了,我沒事,你走你的。”慢慢地,平時箭步如飛的我這時好像比蝸牛走的還慢。

看着他吃力地上坡,步履蹣跚的樣子和晃來晃去的背影。不由地感到十分感動,頓時,眼前一片模糊。《背影》一文令我深刻感到了偉大的父愛,我爲我的父親而感動,更忘不了他的背影。也許,>這就是我喜歡這篇文章的原因吧。

《百年孤獨》七年級讀書體會 篇15

一個小村,一座小城。還有主人公福貴。

這部小說的確讓我感到沉重,我覺得《活着》是一部超越個體情感而站在人類關懷的高度進行的創作。人的一生都不會風平浪靜,會經歷無數坎坷風雨,但人就是要默默得爲了活着而忍受。這個看似荒唐的理由卻充滿了對生命價值的肯定和人文價值的關懷,任何理由都不是人放棄生命的理由和藉口,這個簡單卻又充滿思辯色彩的道理被餘華用小說的形式進行了活生生地詮釋。

“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聽到老人粗啞的令人感動的嗓音在遠處傳來,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老人唱道:少年去遊蕩,中年去掘藏,老年做和尚。”書的最終似乎沒有忘記又留下講述者自我在慢慢降臨下來的夜幕中說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話,“我明白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成長爲一個期望。他們就是我們自我的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麼不管脖子上套着什麼,不管肩上負載着什麼。

在艱難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艱難!

活着,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千萬別爲自我找什麼藉口,因爲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百年孤獨》七年級讀書體會 篇16

我感受到活着更深刻的意義。人靠記憶來慰藉,靠傾訴來釋然,靠平靜來概括,靠回回首徹悟。

枯草衰楊,曾爲歌舞場。富貴年少家庭富足,無需爲生計費心勞累。生在地主家庭的富貴衣食無憂,讀私塾不需要走、有長根揹着,享受窮人無法享受的尊寵。在富足安逸的生活當中,富貴不知道自己的活着的意義,拋棄嬌妻,留戀柳巷。在酒醉_逸當中自甘墮落,毫無廉恥,顧忌,由青樓女子揹着自己串街走巷,成爲縣城當中的笑話。在這裏他不知道這種快感、逍遙都是曇花一現,也無法體會到煙花易冷的淒涼。在紙醉金迷的世界裏,富貴給自己挖了一個坑,這一掉進去就從來沒有出來過。

_和賭相伴而生,相對煙花柳巷的柔情,_揮灑如金的緊張和刺激更加人你沉淪。在如夢如幻的賭局當中,富貴輸掉了祖輩積累的家產,從一個富貴之家變得一貧如洗。得知富貴輸掉家產之後的老父親並沒有像以往一樣暴跳如雷,反而十分的平靜。平靜的表面下是波濤洶涌的的百感交集。知道事情無法改變的狀況下,老父親決定給富貴上完最後一課,將家產換成銅錢讓富貴調到縣城去還債,富貴挑着一筐一筐地銅錢,肩膀磨出了血,明白賺錢的不容易,痛哭流涕,從此以後踏實的生活。

身份的鉅變讓富貴嚐盡了生活的艱辛,老父親被氣死,妻子被岳父帶走。富貴只能租種龍二從他手上贏走的五畝田地養活一家人。從一個福少落魄到自己耕種田地去養活一家人的艱辛可想而知。人往往在最容易活着的時候不安分地活着,而在最不容易活的時候又努力的活下去。看着年邁的母親蹣跚的跟着自己富貴的內心刺疼着,聰明伶俐的鳳霞跟着受累,富貴內心也是深深的自責。親情是人內心當中無形的線,看着親人爲自己所累時,人的自責會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富貴也是如此。富貴的人生從圓滑的曲線變得曲曲折折、顛簸不平了,但他一直努力的活着。相比較之前短暫刺激的快樂,現在的他是真實、充實的。

人一旦真實地活着,那不真實也變得真實。

《百年孤獨》七年級讀書體會 篇17

很久之前,有這麼一個年代,它對我們來說是十分陌生的,那是解放的初期,社會充滿着貧瘠和現實。現實到你得靠賣血來維持你的生活,許三觀就來自那個年代。

在許三觀的一生中,幾乎許多重要的時間都有着賣血的場景。他娶許玉蘭用的是賣血的錢,去勝利飯店吃飯用的也是賣血白錢,給林芬芳買慰問品也是用賣血的錢,可以說,賣血對許三觀來說是一棵搖錢樹。

許三觀賣血也繫着整個家,每當這個家到危亡之中,必須用錢時,許三觀就會義無反顧的去賣血賺錢,一樂打傷人,二樂辦酒菜都是用許三觀賣血得來的錢,可以說,賣血是許三觀的救命稻草。

但這並不是一片真正的救命稻草,而是一片有着劇毒的救命稻草。當他睜睜的看到根龍賣完血後就倒下了,他明白了賣血會帶來什麼後果,他開始能不賣血就不賣血,真的應了許玉蘭的話:“賣血就是賣命呀!”。

但是他仍舊沒辦法放下賣血這個方法。在小說裏,許三觀的大兒子許一樂病了,他們家沒辦法支付這筆醫療費,於是,許三觀不得不又去賣血。

這次不同往常,因爲這次是一次最長,也是最艱難的一次。他隔一站就賣一次血,他身體都快承受不了這樣的透支了,他還在繼續,他完全可以借一樂不是他親生的理由而將一樂扔下不管,但他沒有,他愛着一樂,這次,許三觀的血裏飽含着濃濃的的父愛。

當他得知他的血再也沒人要了時,他該有多傷心。沒法賣血也就意味着他失去了支撐這個家的能力,但是他忘了,他有着他用賣血錢養活的家人。也許,不賣血的他纔是最快樂的。

在路人眼中,許三觀的血從珍貴、寶貴再到沒有,但在許三觀家人的眼中,許三觀的血是天底下最珍貴的東西,它曾像一顆頂天大樹,將整個家撐起。

《百年孤獨》七年級讀書體會 篇18

餘華在此書中講述了,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家業,變成了一貧如洗的人。父親一氣之下去世了。妻離子散,整個家都衰敗了。爲了生活,福貴開始了艱難的起步,爲生活而努力。

兩年後,妻子帶着年幼的兒子回來了。我爲文中的福貴高興,我以爲,他的命運會好轉了。沒想到,命運如此艱難,歲月不饒人,母親也由於年老,一病不起。爲了生病的母親,福貴前去城裏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等他好不容易終於回到了家,女兒已經因爲生病而成了一個永遠也無法開口再講話的人,母親也因病在兩年前去世了。

然而這些災難還只是開頭,我爲文中的主角們抓了一把汗。心情也隨着書的情節動盪起伏。福貴,命運真是不福也不貴啊。一次又一次戰亂和動盪,這個家庭在生死線上苦苦掙扎。新中國成立,在大躍進運動中,福貴的妻子家珍得了軟骨病,生活舉步維艱。當飢餓來臨時,鄰居們爲爭搶剩餘的發了黴的紅薯大打出手,福貴的兒子有慶,爲救縣長的老婆產後大出血,踊躍獻血,忙亂中被抽多了血,獻出了年幼純真的生命。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纔開始漸次上演,每看幾頁,都有我眼淚溼潤的感覺,壞運氣總是降臨到福貴的頭上,在小說的最後,悲劇和失敗越來越多,眼淚和痛苦幾乎成了家常便飯。

隨着女兒鳳霞的出嫁,孕育,我以爲他們從此可以結束悲慘的命運了。但接下來,我不禁有點責怪餘華,爲什麼要把人家寫得這麼悲慘。

女兒因生產而死,妻子也跟着病死了。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板車壓死了,外孫子吃豆子吃多了也死了。死亡一個個地接着來,最後,只留下了福貴。最後,福貴老了,故事也就結束了。但年老的福貴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到風燭殘年之時,依然牽着一頭老牛做伴過日子。

書的最後似乎沒有忘記又留下的講述者自己在慢慢降臨下來的夜幕中說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話,“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

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個過程,但是,活着本質上其實是一種靜止的狀態。我猜測着,餘華想不是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靜靜地活着,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

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種勝利。沒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難的事!生不可選,死不該選,惟有硬着頭皮活着!

這本書好像一面鏡子,可以照出社會的疏漏,同樣也可以照出我們自己身上的缺點。從這方面講,它也很有教化的意義。強烈推薦這本書,我認爲此書適合再讀。

《百年孤獨》七年級讀書體會 篇19

隨着下課鈴的響起,我的暑假讀書生崖拉開了序幕。

讀書是一種享受。《桃花源記》讓我徜徉在花海的美好世界,感悟美好的喜悅;《神奇的太陽花女孩》讓我看到友誼的翅膀,感悟真實的情感;《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讓我明白原來,上帝爲你關上門就會爲你打開一扇窗;《淘氣包馬小跳》的笑聲令我久久不能忘懷。在楊紅櫻筆下,我看到一羣調皮孩子的快樂生活及孩子的天真、童真;讀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後,年幼無知的我才感受到在世界的另一個角落裏,還有人忍受着貧苦,飢餓。我多麼希望化作一個天使,去幫助他們呀!在《笑貓日記》中,我發現一條連通現實和幻想的祕密通道,爲故事情節而感動、流淚、哈哈大笑,還會開始生命中最初的思考;於是手捧起一本書,想再次進入書的世界;感受書的快感。

仰望窗口,想着那些舒緩的文字,帶着梔子花開的聲音,似乎都已融進了生命的各個細胞,成爲無法磨滅的記憶。我喜歡它們內斂而傷感的格調,彷彿遠處夜空縈繞的夜曲,雖沒有太多尖銳的鋒芒,卻能深深地刺進我的心靈深處。我喜歡它們的明媚與灑脫,彷彿一陣徐徐的清風,雖沒有太多的言語,卻能散發出激情的光芒。我喜歡它們的豪情、壯志,彷彿一座座泰山,佇立眼前。

夏天的綠葉帶着舒舒緩緩的節奏,在風中上下舞動,白雲帶着一絲黑色印跡在晴空中浮動。草木正隨着陽光的增溫,而蓬蓬勃勃地生髮着。一片“天堂草”出現在我眼前,它除了純淨的綠之外,沒有一絲雜草,令我想起《山羊不吃天堂草》中的羊面對這樣高貴而誘人的“天堂草”卻不肯將頭低下。

回憶過去,戰馬嘶鳴,雄鷹飛旋,颯颯的秋風,如血的殘陽。暮然回首,《三國演義》向我們展現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相互征戰爭雄,興衰存亡的歷史過程以及衆多的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東周列國志》記述了西周末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五百多年的歷史;《水滸傳》描繪了北宋年間一幕幕鮮活的社會歷史畫卷;《史記》記載了從中國上古開始到西漢時期長達三千年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黑暗中我眼前又出現了諸葛亮期盼而又擔憂的目光,又聽到了那悲傷蒼涼的歌聲:飛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還。

《百年孤獨》七年級讀書體會 篇20

同樣是離別,同樣是子去父送,而不一樣的是父親微笑地對我擺手。——題記

烈日炎炎的酷暑,暑假也如期而至了,離開了學校緊張的生活,回到平靜的家中,我深深地吸了口氣。望着家裏一貧如洗,悄然無聲,思念之情涌上心頭。父母半年前,爲家庭的生計就遠赴廣州打工,可父母對我感人肺腑的教導,對我至深至真的愛卻久久縈繞在我心。

迷迷糊糊的在家呆了三天,正當按捺不住思念之情的時候,心有靈犀的父親從遠方打來電話問我和弟弟想不想來廣州住幾天。聽到這個消息,我激動不已,立馬奔向房間,腦子裏不停地想着和爸媽見面的場景,當然還有一睹沿海發達城市廣州的芳容。

在舅舅的幫助下,我們順利地抵達了廣州,四周屹立着的高樓大廈對我們這些鄉村來的孩子是如此的新鮮與羨慕,兩邊的參天大樹像威武的哨兵整齊劃一的依次排開,不遠處的工廠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音,人潮擁擠的小道上,大家行色匆匆,象總是有着忙不完的事一樣。

經過一天的奔波,我們終於在異鄉和父母其樂融融地住下了。我的爸爸是一個打工者,所掙的錢很微薄,但經過努力總算租了一間還算闊氣的房子,作爲我們第二個家,就這樣看着多日不見的父母親,我們促膝而談着。在那兒,我帶去了暑假作業,嚴厲的父親雖然每天拖着疲憊的身體上班,可是出門時總是不忘叮囑我認真完成作業。但生性貪玩的我,每次都把父親的話當作耳邊風。最終,迎來的父親暴風雨般的斥責。每次看到父親火冒三丈的樣子,心理總有種愧疚感。這種感覺一直延續到現在。

那一天,父母終於都放假了,母親見地上堆滿了書和作業本,媽媽隨意翻開一本,恰巧是我投機取巧的,漏做很多,媽媽兩眼剎時瞪圓了,當即狠狠地拍了一下桌子,嚴厲地對我說:“這樣還得了,兩個人學習越來越差,說話也變得如此猖狂,我們在外面辛辛苦苦打拼,到頭來換來的是如此無所謂。”她嘆了嘆口氣:“我不打工了,回家去。”

聽到這句話,我的心瑟瑟發抖了,媽媽的這種語氣和腔調是如此的陌生,讓我有些害怕,一種難以啓齒的悲傷涌上心頭,我到底怎麼了,一個聲音在我的心底呼喚。只看見滿臉愁容的父親無奈地發話了:“如果你現在回去的話,一切家中用的東西都得去買,不如過年陪我一起回去,可以嗎?”央求的聲音如此無力,無法抗拒母親的滿腔怒火。媽媽飯也沒吃就離開家,奔向工廠去。

我望着父親,他沒有吭聲,總是默默地沉思着。無聲的寂靜,望着父親憔悴的面容,我突然想到,媽媽若回家了,家裏所有的開支都落在了父親身上,這怎麼可以,我湊上前去,哀求着爸爸讓他勸勸媽媽,可是一向倔強的父親堅定地說:“什麼也別說了,你媽在這也有五、六年了,是該回家休息了,也好照顧你們,你們正是關鍵時期,耽誤不得,爸只希望你們好好珍惜時間,給咱爭口氣。”說完,就端起碗筷吃起來,雙眉緊皺着。

一直滿心歉疚的我,緊跟着父親,直到他上牀睡覺的時候,我才發現他的腿上已經貼滿了止痛膏藥,此時的我,一種鑽心的疼痛傳遍全身。眼淚在眼眶中打轉,父親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卻笑着說:“這算什麼,沒事,咱是男人。”看到父親那一臉的鎮定自若,毫無怨言,我心虛,我又爲這個家做了什麼,連最簡單的學習還偷懶,馬虎,逃避。我又算什麼男子漢。

母親的辭工書拿了回來,暑假就這樣,在一天一天和爸媽的磨合中度過。爸爸忙得樂此不疲,而的希望就是我們能快樂地學習和生活。

開學的前一個星期,父親陪我們到了火車站,進站時,父親給我們留下的依然是一抹淡淡的微笑。直到今天看到《背影》這一刻,那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涌上心頭。在廣州,我們的第二個家被我們的不懂事給抹殺了,父親卻依然面容暗淡,堅定地擺手和我們說再見,可誰知道,他轉身的那一刻是否眼睛含着不屈的淚水。離別了,意味着他往後沒有母親的分擔憂愁和精神安慰,陪伴他的或許更多的是相思、寂寞之苦。悔恨自己當初的天真和不負責任。

事已至此,感謝朱自清先生用質樸的語言讓我再依次感受

到了父愛深深,我的父親給我留下不管是蹣跚的背影還是堅定的微笑,我都將銘記於心,永生難忘,用實際行動履行自己的!

《百年孤獨》七年級讀書體會 篇21

今天,我在家裏又看了一本書,名字叫《智慧故事》。

這本書一共有8冊,共十一萬個字,一百三十六個小故事,有成功故事、有外國名人故事,還有愛的故事等等,寫的都是關於智慧的。作者就是有名的閔羣。

會讀書的人才會學習,愛讀書的人才會成功,會讀書的人才能站在社會發展的最前沿,只有愛讀書的人才能成爲時代最需要的人,書始終是你最樸實、最永恆的朋友。書是學無止境!

書籍是人們寶貴的階梯,沒有書就沒有了未來,沒有了一切,沒有將來,沒有任何東西。如果小時候你不好好讀書,長到了你後悔也來不及了,想彌補也來不及了,書要讀好,上課要認真聽講,考上好成績,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只要堅持一定會成功的,不能錯過時機。

《百年孤獨》七年級讀書體會 篇22

起初,我只是爲了湊夠書券面額而買了這本書,我貪婪地讀着那些我的“初戀”。因爲我不太喜歡外國書,它自然被我擱在了角落。直到幾天前,閒來無聊,翻開了它,剛開始那些關於鄉村畫面的描寫令我乏味,直到安妮對她的養母大講特講時,書中描寫此時養母表情爲“驚呆”,我才覺得有趣起來。於是,就這樣癡癡地看了下去······

住在綠山牆的馬修兄妹打算收養一個十一歲左右的小男孩來幫助他們幹農活,可是因爲傳話人的一個錯誤導致了安妮的到來,一個女孩的到來!安妮並不漂亮,臉又小又白、又瘦,佈滿雀斑;嘴巴很大,眼睛也是。馬修是個害羞的人,更討厭女性,因此安妮的到來令他大吃一驚,但是安妮的“特殊”讓他最後欣然接受:女孩喜歡坐在車站外,因爲那裏有更適合的想象空間,女孩很喜歡想象,她把林蔭大道叫做“喜悅的潔白之路”,她把巴里的池塘叫做“閃光之湖”,她把她並不漂亮的形象想象成是長的漂漂亮亮,胖乎乎的,胳膊淺淺的凹下去的······並且女孩總愛把她的想象滔滔不絕的分享給大家

透過安妮的想象,讓我恍然大悟原來一成不變的一些東西有它的“另一個”畫面。在我的印象中安妮無時無刻不在想象,把好的動人的事物想象的更有詩意,把她自己覺得美的事情想象也能發生在身世悲慘的自己身上,能夠通過努力獲得的絕不放棄,而對求之不能得的事從不抱怨,這使我對安妮的樂觀心生敬佩。

是啊,一些不必須擁有的,何必爲他們而感到苦惱呢?想象着你擁有,不必在意別人的看法。安妮雖然並不是一個長得漂亮的女孩,但她那在我看來既純真也無聊的舉動也或多或少地打動了我。時常在想,如果我也有這樣的想象力是不是對於一些事情也能一笑了之了呢?

當然,安妮也是一個普通女孩,她也跟我們所有的女孩一樣喜歡漂亮,當她看見別的女孩穿泡泡袖,而她的養母不同意給她做泡泡袖時,我想象着她那沮喪的樣子,不禁莞爾。

因爲在她身上發生的跟我一樣令人哭笑不得的故事和她奇怪的想象,讓我喜歡上了她。

《百年孤獨》七年級讀書體會 篇23

初識《許三觀賣血記》,我的第一反應是許三觀會是一個嚐到賣血甜頭而不斷成癮,致使最後死於非命的人,所以看整本書都有種膽戰心驚的感覺,生怕許三觀遭遇不測。事實上,許三觀沒有因爲賣血死於非命,但也是當時社會的一個普通而又普遍的人物,是當時中國社會的縮影。許三觀的父親死了,母親跟別人跑了,他和鄉下的四叔最親,他在城裏的蠶絲廠上班,靠自己的勞動賺錢,只能勉強維持生計。

小說一共寫到許三觀賣血十一次。第一次是一天下班後許三觀碰到了阿方、根龍倆人,倆人帶他賣了血,賺了三十五元錢,帶他第一次下館子吃豬肝,喝黃酒。有了第一次賣血,很快便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每一次賣血都反映出許三觀這樣的小人物式的貧窮、愚昧和內心的麻木。其中一次賣血是因爲一樂打傷了方鐵匠的兒子,用來還錢給方家大兒子療傷,是貧窮和人物內心麻木的一面的反映;有一次賣血是爲了“報答”林芬芳,因爲自己了她,似乎是有一種對許玉蘭的報復心理在裏面;還有一次賣血是因爲文~後鬧饑荒,家裏揭不開鍋,許三觀帶兒子們去吃麪,爲了吃飽肚子,卻唯獨不帶一樂,因爲他是何小勇的兒子,這再次反映了許三觀的愚昧;再一次賣血是一樂、二樂去插隊,許三觀給了他倆一人十五元。最後幾次賣血是爲了給一樂治肝病,許三觀一路賣血到上海,中途差點喪命。儘管一樂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許三觀還是拼盡全力去救一樂。小說在這裏將許三觀這一普通的底層人物推向了人性的最高點,給予光環。

而最後一次賣血是故事的高潮,前面十次賣血,都是爲生活所迫,然而最後一次賣血,真的只是爲了一頓炒豬肝和那點黃酒麼?其實不是的。試想前幾次的賣血,許三觀要麼是爲了一樂,要麼是爲了自己所謂的“報復”,都是身不由己。他從沒有爲了自己真正想要的去賣過血,或者說他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這讓我覺得許三觀這個人物是可悲的,又是可憐的,他的一生都沒有真真正正爲自己活過。

當然最後的結局還是令人欣慰的,沒有讓這個悲劇式的沒有自我的人兒連性命也丟掉。人一旦沒有了生命,那一切就不復存在了,所有他做過的事情也都沒有了意義。許三觀的悲喜交加的人生也折射了當時中國的社會現實,貧窮之下溫飽無法解決,何談追求,更何況是爲自己而活,活出精彩。按理說,當下人們大多沒有了溫飽的困擾,應該考慮如何爲自己而活了。可仍然有不少像許三觀這樣再普通不過的人被生活役使,無可奈何,無法爲自己而活。他們的生活經歷決定了他們仍然有着小市民的愚昧和麻木。當所有的一切都變好的時候,人卻不適應了,不知道如何生活了。一個時代造就一代人,是時代造就了許三觀式的一代人,他們過慣了苦日子,思想麻痹,當美好生活向他們張開雙臂的時候他們卻躲開了。

或許我本身就有悲天憫人的情懷,看到可憐之人會油然而生出憐憫。讀許三觀會有一種同情,會替他擔心,怕他最後爲了生存不得不榨乾自己的鮮血。讀他悲喜參半的一生會讓我想到五爺爺。五爺爺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爲人厚道,四鄰八舍沒有不稱讚他老實厚道的。因爲種.種原因,他一生未娶。自己孑然一身,孤苦無依。小時候的我看到他去集市上買東西吃,總擔心他會被人騙;看到他吃東西吃很香,總擔心他撐着。他來我家,我就各種好吃的都拿給他,我常常擔心五爺爺老了自己凍死在家裏。五爺爺是家裏的老小,有爹媽疼有哥哥姐姐寵,而且很有學問,而且當時還是鹽廠的工人。我不明白他爲什麼沒有娶妻,最終什麼都沒撈着,只能回家收破爛。後來聽爺爺說是因爲精神上的原因,五爺爺精神很容易脆弱。五爺爺從鹽廠回來後就一直靠收破爛爲生,他不捨得吃不捨得穿,前前後後攢下了好幾萬塊錢,臨了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奪去了他的生命,所有關於他的一切都隨着他呼吸的停止離開了。他曾經吱吱作響的鐵門早已鏽跡斑斑,曾經載滿廢紙箱的電動三輪車再也沒響過。人們唏噓感嘆命運如此不公,可時間久了,也會忘記那個總是笑呵呵的老實憨厚之人。

既然生命如此短暫,禍兮福兮不可知,何不盡情揮灑熱血,用心生活,爲自己而活,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呢?

《百年孤獨》七年級讀書體會 篇24

這本書篇幅不長,大概十二三萬字,情節緊湊,所以一口氣便讀完了紙質版。整篇小說餘華沒有煽情。每一個沉重的悲劇都是痛苦的,每個人都感受到孩子死去般的麻木力量。《活着》是一次殘忍的閱讀。餘華不遺餘力地展示誤導的命運如何摧殘人的生活。

主人公福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先後離他而去,一次次在絕望的邊緣徘徊,但是他卻有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當他發現間接害死自己兒子的但昔日患難與共的春生,他選擇了埋葬仇恨,他們之間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誰也無法拋棄地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即使是在絕境面前他依舊勸解朋友要堅強地活着,只要活着,只爲能夠活着。

我們現在的生活中無疑也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也挫折,有的時候我們確實很難以承受,然而每當我想到福貴他依舊感恩生活的時候我就會自慚形_,覺得自己與福貴的差距,或許我無法在經歷這些苦難之後得到內心的昇華,然而我卻可以通過對福貴經歷的觀察感同身受!

無論怎樣,生活總要繼續。只要活着就好,只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百年孤獨》七年級讀書體會 篇25

夏日午後,一位老人,一頭老黃牛,兩個進入垂暮的生命將那塊古板的田地耕得嘩嘩翻動,猶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活着就好。

從驕奢_逸的紈絝子弟到白髮蒼蒼種田爲生的老人,從家庭圓滿到身邊只有老牛相伴,這幾十年到底經歷了什麼,只有福貴知道。

當人們期待着的一件好東西到來的時候,它往往來的既遲緩又艱難,而且它還附帶着一切人們在幻想裏沒有顧及到的現實的灰塵。“雞養大了變成鵝,鵝養大了變成羊,羊養大了又變成牛,日子還得好好過下去。”在福貴的眼裏未來的日子總是美好充滿希望的,可是現實呢,母親妻子因病而死,兒子爲了救女校長抽血抽死了,女兒產後大出血死了,二喜被兩排水泥板夾死了,孫子因爲吃了過多的豆子活活撐死……悲劇接踵而至,令人無法喘息。幻想在現實中一次又一次的破滅,最終只剩下一頭老牛與福貴相依爲命。福貴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沒有抱怨,只有希望。

如果福貴在年輕的時候能夠珍惜他原有的生活,他的一生又會怎樣,福貴不知道,我們也不知道……張愛玲曾經說過:“在這個光怪陸離的人間,沒有誰可以將日子過的行雲流水。但我始終相信,走過平湖煙雨,歲月山河,那些經歷劫數、嚐遍百味的人,會更加生動而乾淨。時間永遠是旁觀者,所有的過程和結果,都需要我們自己承擔。”殘酷其實是我們宿命的一部分,但殘酷和希望從來就是孿生兄弟,生離死別的殘酷現實沒有將福貴擊垮,在大風大浪之後他依舊頑強的活着,爲了心中永遠不滅的希望。我願意相信,有一天,福貴會過上好日子。

《活着》本身沒有什麼華麗的語言,有的只是樸實平淡的自述,一個平凡人物的一生卻蘊含着無窮無盡的力量。小說中的每一個人物都讓我們感動:始終相信“人只要活的高興,窮也不怕”的母親、對福貴不離不棄的家珍、勤勞的鳳霞、善良的二喜……生命中最困難的時刻曾經有過他們的陪伴,福貴是幸運的。

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生活不易,活着就好。

炊煙在農舍的屋頂嫋嫋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後消隱了。

兩個福貴的腳上都沾滿了泥,走去時都微微晃動着身體。笑着,唱着。這日子還得好好過下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