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讀書感受(通用3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08W

追風箏的人讀書感受 篇1

“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是看完這本書後銘記腦海的一句話。沒有萬語千言,哈桑用寥寥幾個字向我們闡述了最真摯的友誼。

追風箏的人讀書感受(通用30篇)

阿富汗,這個曾經在我腦海中只留下荒蕪戰爭場景的國度,卻在閱讀完這本書之後讓我有了重新的認識。在書中,我看到了最最真實的阿富汗——一個有歡樂、有悲傷、有良知亦有邪惡的國度,一個人性化的國度。無可否認,哈桑和阿米爾這段友誼,是千千萬萬阿富汗人的縮影,是千千萬萬段友誼的縮影。也許不盡相同,但卻有着共同的出發點——爲了朋友而義無反顧!

哈桑爲阿米爾追到了藍色的風箏,也因爲那一隻風箏被欺負、被蹂躪,卻依舊毫無怨言。反觀之,少年的阿米爾在這段友誼中卻擔當着一個狠心的角色,忽視哈桑的付出、陷害哈桑甚至害得他不得不選擇離開。故事的結局是令人意外的,阿米爾等來的是哈桑逝去的消息,一別成永別,留下的、只是滿滿的悔恨。阿米爾只能移情,成爲爲哈桑的兒子追風箏的人。

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但卻是最扣我心絃的一個。

錯過、悔過,才能懂得珍惜、學會守候!

我國著名文學家魯迅先生也曾說過:“友誼是兩顆心真誠相待,而不是一顆心對另一顆心敲打。”哈桑正是用他自己的方式實踐了“友誼”之詞。

友誼是一棵樹,只有以真誠去澆灌,才能開出燦爛的花朵。

讓我們靜靜等待、那一朵花開……

追風箏的人讀書感受 篇2

高三那年,語文突然很差,甚至有幾次考了不及格。老爸爲此很擔心,害怕我會在大學聯考的考場上寫出跑題的作文。正因爲此,我竟然開始補習語文。我的補習老師也就是我們班的語文老師對我下的評語是“閱讀障礙症”。從此,我開始拼命地閱讀課外書。

讀書,對於我個人而言,就是希望能提高我自己的理解能力,要知道我是一個連讀數學應用題都覺得費勁的人。慢慢地,我喜歡讀書,因爲我總能從書中找到溫暖、慰藉、感動……而這些是從韓劇或者以偶像劇中得不到的。現在我想談談這本書《追風箏的人》,我知道這本書很有名,噹噹網幾個月來一直銷量前幾名。我沒有買它,因爲沒有被它的的故事梗概所吸引,直到後來,同寢室的女生買了,我依然沒有借來的的慾望,因爲她說看完很壓抑,這與我的看書初衷相悖,我再次錯過。上週,弟弟把書借給我,我沒有拒絕,可這本書依然擺脫不了擺在書架上的命運。因爲要把書趕快還給他,我終於不大情願的打開了這本對我來說很特別的書。

阿米爾,一個普通的阿富汗男孩,我卻從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不,是自己真實的寫照。我看到了自己,懦弱、自私、逃避、毫無責任感。在讀的過程中,我無數次的放下書然後想起了自己。我爲我所做過的感到噁心,我甚至把自己設想爲阿米爾,假如我是他,我會不會也做出同樣的選擇。我總是想讀一些陽光一些、溫暖一些、一些能情不自禁流露微笑的書。可我現在才知道,也許我一直都知道,我在逃避,想把我的陰暗面隱藏起來,或是麻痹自己,我就是一個陽光明媚的人。

現在我想談談我的過去了。我們都有在朋友家玩玩具的經歷,可每次我把朋友的玩具弄壞或者不小心把朋友媽媽的高跟鞋弄斷就假裝一切從未發生,沒有一次會爲此事道歉哪怕承認我弄壞了她的東西。我也從來沒有正視過這件問題,逃避的種子在我的心裏慢慢滋生。有一次,我和弟弟在舅舅家玩兒,把整個屋子弄得亂七八糟,舅舅黑着臉,我知道大事不妙,我和弟弟都沒吱聲,耷拉着腦袋,希望逃過這次批評。舅舅問弟弟,是不是你乾的,他說是,然後舅舅就把他倒掛着吵他,很嚴厲也很久,我傻在了那裏,我沒有爲弟弟爭辯過一句,甚至連一起承擔的勇氣都沒有,我一句話都沒有直到懲罰結束。這件事之後,弟弟一直很怕舅舅,我想應該和這次的記憶有很大關係,我一直很自責,不僅因爲我沒有爲弟弟挺身而出還有他每次都爲我挺身而出。即使在夢中,我會和一羣人打仗,我也會躲在隊伍的末尾。我知道這是骨子流露的懦弱。

我怕受到朋友的批評而撒謊、怕家人的指責而旁觀、怕受到傷害而選擇逃避,這是骨子裏的懦弱。我從未承認,直到我看到了《追風箏的人》,看到了阿米爾,看到了自己。我不否認我的陰暗面,因爲它構成了我,我知道我不僅僅是由它所組成,我想成爲什麼樣的人只取決於我的選擇,而我的選擇一定是被陽光照耀的一面。謝謝阿米爾,讓我真正的正視它,承認它,並告訴我我想成爲怎樣的人。

追風箏的人讀書感受 篇3

有時,我會幻想自己來自未來,這樣當我面對未來的突然變化時,就能從容應對,面對陳年往事也會更加慷慨。可我終究是個平庸的人,如尋常人一樣過着繁雜瑣碎的生活,計較着時間的細枝末節。

既然無法預知未來,有些人開始依賴回憶。一些回憶很美好,有些回憶很心酸,有些讓人成長,有些讓人平庸,有些已泛黃發舊,有些卻彷彿就發生在昨天。有些故事,也就如此展開。

我並不是一個世界主義者,所以當《追風箏的的人》這個故事在我面前一點一點展開時,我並沒有準備好接受一個平靜的,春暖花開過的阿富汗,更想不到那裏的孩子也可以無憂無慮的追逐風箏。

所以當身份懸殊的阿米爾和哈桑情同手足的畫面一出現,我禁不住感嘆:少年時代的友誼是那麼天真、純潔、純真,沒有絲毫的渣滓。他們總是並肩而行,一起玩耍、一起歌唱、一起戰勝困難、一起彼此欣賞……我能聞到他們友誼的溫馨和芳香,看到他們友誼的火花和光芒。深深感動,友誼這般美好!

哈桑是那麼堅定地相信着阿米爾,永遠毫無保留地奉獻着自己的一切。“爲你,千千萬萬遍”銘刻在哈桑心底的聲音是永恆的誓言。可阿米爾卻因懦弱深深地傷害了最愛他的哈桑。二十多年來,哈桑堅定地眼神不斷地煎熬着阿米爾的內心。這樣的悲劇是當時黑暗社會的折射,是社會的縮影。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阿米爾是主人,哈桑是僕人,一個是普什圖,一個是哈扎拉,一個是遜尼派,一個是什葉派。從他們出生的那刻起,他們的命運就被這些他們無法理解的標籤分割開來,儘管他們是親密無間的好友,儘管他們事實上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他們不得不接受社會爲他們預定的座位,他們必須戴上社會分給他們的面具。這,是千千萬萬人的悲哀。

從書中折射出的,還有我們曾有過的心緒: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臨危時的慌亂無措,應當承擔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涌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這樣地感情是沒有任何虛僞做作的,這是一個人在面臨情況時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映,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的最自私的捫心自問。胡塞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近乎殘酷,卻毫不譁衆取寵。

小說的結尾和開頭重疊在了一起:廣漠的天空,雪花飄落,空氣寒冷而清冽,追風箏的孩子歡笑着奔跑。這一幕在不同地域、不同的兩代人之間上演。可重複之間,畫面已從孩童天真的視線轉入世事變遷的悲哀。

也許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也許有些苦澀和酸楚。可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不斷追逐的風箏,爲了讓風箏飛得更高、更穩,我們努力拼搏、不畏艱險,勇於挑戰自我,超越自我,所有的一切,都只爲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讀書感受 篇4

爲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話不知打溼過多少曾看過這篇小說的人的眼眶。

追風箏的人,在第一眼看到這個奇怪的標題的時候,我有些茫然,風箏需要追嗎?爲什麼要追風箏,原來這是阿富汗的習俗,每年初春,會有盛大的風箏節,許多的孩子會把使出自己積蓄了一年的力量來使自己的風箏成爲佼佼者。蔚藍的天空中,飄蕩着五顏六色的風箏,每一隻風箏線的盡頭都有一個勇敢的鬥士。當然,所有的風箏要在天空中進行決鬥,就像一場盛大的搏鬥,你必須要把你周圍所有的敵人消滅光,你才能勝利。這在我看來,是一場孩子們之間的交流或者遊戲,但在阿米爾那個時候,這對他來說具備着無尚的重要性,因爲爸爸,因爲父愛,他只有通過這樣才能獲得父親的讚美和笑容,不再是鄙棄的眼光,他迫切需要着!而追風箏,也相當重要,你搶到了最後一個被擊落的風箏,那也預示着莫大的榮耀和完全的勝利。於是哈桑,便擔當起了重要的任務,就是把那隻被阿米爾擊落的風箏追到手,故事的高潮也就由此而引發,一切一切的悲傷的來源都在此處慢慢浮現。

哈桑知道阿米爾的願望,爲了捍衛這個藍風箏,他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被也想得到這個藍風箏的壞小子阿塞夫和他的黨羽侮辱,這是阿富汗男人最大的羞辱。這時,阿米爾就躲在旁邊觀看,孱弱的他沒膽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也不情願跳出來讓哈桑把那個藍風箏讓給阿塞夫。於是,哈桑就淪爲了阿米爾的炮灰,他付出了鮮血、創傷和榮譽,而換取的只是阿米爾與爸爸親近的願望得以實現。當躲着看哈桑被阿塞夫凌辱時,阿米爾一時成了種族主義者,他先是覺得爲了用藍風箏贏取父親的愛,犧牲哈桑是必須的,接下來,當心中出現一剎那的猶豫時,他對自己說他只是個哈扎拉人想着哈桑對自己忠誠,自己卻背叛了他,阿米爾充滿了負罪感。事後,阿米爾多麼希望哈桑能責罵他,甚至能夠打他一頓,而哈桑並沒有這樣做,還是像以前那樣忠誠。越是這樣阿米爾越覺得負罪感深重,爲了減輕良心的折磨,他便疏遠哈桑,最終設計陷害了哈桑,導致阿里不得不帶着哈桑離開了阿米爾的家,從此他們再也沒有見過面。阿米爾的父親親在知道哈桑離開後嚎啕大哭,阿米爾一直不能理解這是爲什麼。

後來,俄國侵佔了阿富汗,戰爭使這個國家滿目瘡痍,不得已父親帶着阿米爾四處避難,最終到了美國,在那裏阿米爾開始了新的生活,成了家,父親因爲癌症的折磨永遠的離開了他們。

但,正如一句話所說:生命在於折騰。一場命運的救贖再次開始。父親去世後的某一天,阿米爾居然意外得知哈桑居然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回到阿富汗,哈桑已經死去,阿米爾找到他留下的孩子,往事一幕幕,他帶着這個小侄兒,決定替哈桑承擔做父親的責任。

故事的最後,阿米爾爲索拉博追着風箏。

當他爲索拉博放出久違的風箏時,他是否釋然了呢?當他恍惚間看到那個拉着風箏線的兔脣少年時,他是否涌起陣陣思念了呢?當風箏掉落,他爲索拉博去追時,爲你,千千萬萬遍,是否勾起了他最美好的回憶呢?他是真的成長了,或許就在踏上營救索拉博那條重新通向好人的路上時。

爲你,千千萬萬遍!無論何時,這都是最動人的句子,任時光流轉,任滄海橫流。這是哈桑對哈米爾未曾改變的承諾,也是阿米爾對索拉博對哈桑發自內心最堅定的救贖。時過境遷,那風箏依然高高地飛起,那麼遠,那麼美所有的遺憾,懺悔,恩恩怨怨,都隨風飛走,只是這樣的一個聲音在空中久久迴響:爲你,千千萬萬遍

風箏是一個象徵。它是珍貴的友情、溫暖的親情、美好的愛情,也是忠誠、友善、勇敢而對阿米爾而言,童年時的那次追風箏,他的自私、怯懦傷害了哈桑,他在對友情的背叛中也喪失了自己的最美好的心;而他爲哈桑的兒子追風箏其實是獲得救贖的途徑,追風箏成爲阿米爾成長史中的儀式!也是一種對希望的寄予。

追風箏的人讀書感受 篇5

初讀這本書感覺不怎麼讀得懂,後來,才發現是沒有用心去閱讀。《追風箏的人》這本書交織着愛,恐懼,愧疚……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

阿米爾爲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和痛苦,無法面對哈桑,於是用計逼走了哈桑。不久阿富汗爆發戰爭,阿米爾被迫與父親逃亡美國。成年後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爲了贖罪,阿米爾再次回到故鄉,希望能爲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心力,卻發現一個驚天謊言,兒時好友竟然是和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爲了救贖,他把哈桑的兒子帶到美國。

在一次聚會上,阿米爾再次放起了風箏。阿米爾與哈桑從小一起長大,哈桑對阿米爾呵護極致,兩人的父親也是好兄弟,實際上他們是主僕關係,但是卻絲毫沒有影響他們倆的感情,相反這種感情得到了延續,哈桑和阿米爾感情特別深,但是因爲哈桑是僕人,媽媽拋棄了自己,經常受到同齡人的譏笑,而阿米爾因爲有出色的父親備受大家關心。

一次阿米爾與哈桑遇到一羣朋友,那些人被哈桑指指點點,阿米爾在一旁觀望,從小的好兄弟被人欺負,阿米爾竟然無動於衷,哈桑爲了保護阿米爾經常受人欺負。他一點也不害怕壞人,他很勇敢。隨即這引起了阿米爾的嫉妒之心,父親對哈桑的讚賞與期許更令阿米爾厭惡。他設計把哈桑趕出家門。

哈桑被阿米爾這個好兄弟拋棄,遠離了他們的生活,多少年過後,阿米爾知道哈桑是自己的兄弟,他很愧疚於是四處尋找哈桑,找到哈桑又能怎麼樣,感情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樣了,好朋友的背叛,無疑是對哈桑的巨大打擊。

友情這麼脆弱,因爲身份的差距,因爲嫉妒心,竟然被拋棄,阿米爾的愧疚是一輩子的,他與哈桑那放風箏的日子已經遠去,斷了線的風箏再也不可能回到原點。哈桑依舊,只是他的臉上少了笑容,剩下的只有空洞的眼神。可見阿米爾對友情的背叛給哈桑那個留下了多大的陰影,這一輩子都不可能再癒合。

生命就是那一片天空,或鮮紅或湛藍。望着遠方的風箏,我們追尋,我們仰望,在追風箏的路途中,我們詮釋一整個世界。這途中,有溝壑,有山坡;有彷徨,有疲乏。可是,沒有人會停下前進的腳步,因爲,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

風箏來來回回,可放風箏的人不再是原來的摸樣……

追風箏的人讀書感受 篇6

昨天,終於順利的把《追風箏的人》看完,這本書,我曾經看了四遍,前面三遍,總是在匆匆開頭後放下了,自己也不知道是爲什麼,至最後一次,居然看到入迷,甚至在昏暗的公交車上也捨不得放手。

故事情節不算複雜,卻偏偏摻雜了太多的情感,朋友之情,兄弟之情,父子之情,紛紛交雜糾纏在一起,在那兵荒馬亂的社會中,抽絲撥繭般的將人性一層層的展現在讀者的面前。被社會認可的阿米爾,擁有繼承父親一切的權利,財富榮譽諸如此類,但與此相伴卻也承擔了父親的愧疚,在父親疼愛的同時,也被父親所嫌惡,他渴望得到父親的全心疼愛,卻又對父親充滿敬畏,於是他嫉妒,膽怯。

不被社會認可的哈桑,以僕人的身份與阿米爾一同長大,受到老爺的格外疼愛,也始終最是忠誠的陪伴着阿米爾,即使再害怕,即使被阿米爾背叛,也依舊可以爲阿米爾挺身而出。他單純,誠懇,始終有一顆赤子之心。於是,目睹哈桑受辱不敢挺身而出,終日惶惶不願與哈桑在一起生活,因此陷害哈桑的阿米爾少爺一直活在愧疚痛苦之中,得不到自己的原諒;而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一直爲阿米爾付出的哈桑,縱然一生忐忑,卻始終活的真誠。

直至數十年後,阿米爾才從父親的好友口中知道真相,爲什麼父親對自己時有厭惡,爲什麼父親總是格外疼愛哈桑,只因他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這樣一個彌天大謊,是父親對自己對阿里,對哈桑無言的愧疚,卻成爲了阿米爾自我救贖的一個轉折點,而當知道哈桑爲了保護父親在阿富汗的屋子,那座傾注了父親的精力,承載了他們所有歡笑和痛苦的家,死在入侵者的槍下,哈桑的孩子成爲孤兒流落的時候,阿米爾終於踏上了那條再次成爲好人的路。

整本書以阿富汗的戰爭爲背景,溫暖舒緩的筆觸卻數次讓人忍不住落淚。

突然想起一句古語:君子有所爲有所不爲。人的一生,或許會犯很多錯,會遇到許許多多的選擇和恐懼,我們唯一所能做的是讓自己的心勇敢地面對,縱使傷痕累累,也要問心無愧。

心疼哈桑,也萬分的敬佩這個始終誠摯的男孩。而阿米爾,卻總讓人覺得可憐和心酸,而及到最後他爲哈桑的孩子所做的一切,當他爲哈桑的孩子去追風箏,說道:爲你,千千萬萬次的時候,卻又忍不住想爲他祝福。

爲你,千千萬萬次。

追風箏的人讀書感受 篇7

窗外的煙火絢爛,鞭炮聲還是很密集。在除夕夜裏我心潮澎湃的合上了卡勒德·胡賽尼的書《追風箏的人》,我知道今夜很難睡下了。

故事發生在三十年前阿富汗,一個飽經戰亂困擾的國家,閱讀過程中文字所表達的那些溫情和悲苦,寬宥與救贖,施惡和抗爭,無不讓我爲之疼徹心扉,那個叫哈桑的僕人之子爲了他的小主人阿米爾,到離世也不知道的自己的哥哥:爲你,千千萬萬遍!

作者卡勒德·胡賽尼是一位僑居國美國加州的阿富汗人,同時他也是一名外科大夫。《追風箏的人》是他第一部半自傳體小說。

他經歷了政變後的國家改制,蘇聯入侵阿富汗,和艱辛的巴基斯坦和美國的流亡之路。已經在美國有着幸福家庭和成功事業的阿米爾,20__年夏天的一天,拉辛汗的遙遠的電話的召喚,讓他去走一遍再次成爲好人的路。拉辛汗是阿米爾爸爸生意的合夥人,第一個把他當朋友的成年人,是在文學道路上給予他鼓勵最多的人。拉辛汗也洞悉一切真相:關於阿米爾父子種種謊言,背叛和祕密。

故事通過12歲的富人之子阿米爾的眼光,描繪富家少爺與僕人之子喝着同樣的乳汁,自小就一起成長,情同手足的友誼,可是阿米爾因爲爸爸定義自己爲缺了卑劣的性格而變的敏感,猜嫉,1970年的阿富汗時局動盪、宗教信仰的分歧、民族間的摩擦已經初顯端倪,歷史大背景下的溫馨閒適的富足生活漸行漸遠。

這些孩子們是感覺不到的:12歲之前,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跟哈桑玩耍。有時候回想起來,我的整個童年,似乎就是和哈桑一起度過的某個懶洋洋的悠長的夏日。哈桑的心目中阿米爾少爺就是他的一切,甚至他出生後學語的第一個詞彙就是:阿米爾。就是這樣的哈拉爾文盲指出了他的寫作情節破綻。

內心困擾着夢魘的阿米爾,心靈上也承受了巨大的埋怨、羞恥,他選擇了一種卑劣的逃避。他心裏面以爲這就是一個少主人對於奴僕關於正直和忠誠的考驗。在勸說自己父親辭退哈桑父子無果之後,阿米爾選擇了更卑鄙的栽贓手段,把自己生日禮物放在哈桑簡陋的房間裏,哈桑父子的隱忍離去,讓阿米爾終結了年少的負罪和遺忘。也從此少年靈魂揹負了此生負罪感。

哈桑說:爲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讀書感受 篇8

冰心奶奶曾經說過:有了愛,就有了一切。

是啊,愛,無處不在。想要發現愛,就必須要用肉眼去觀察,更重要的是,要用心靈去感受。就在此時此刻,我感到自己的心中激起了陣陣感情的漣漪,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這一切的發生只因爲我讀了《追風箏的人》這本書,從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愛,而愛也深深地感動了我。

不錯,正如對這本書的評價一樣,這是一本可以洗滌、淨化人類心靈的曠世奇作,是兩本可以讓讀者對愛產生多種理解的書。總而言之,這兩本書是神奇的,是能讓人爲之振奮的。

至今還沒有忘記這本書中的那些情節:哈桑停下來,轉身,雙手放在嘴邊,說:“爲你,千千萬萬遍!”然後,露出一臉哈桑式的微笑,消失在街腳之後。在那一刻,哈桑對阿米爾式是付出的愛,是朋友對朋友之間不求回報的愛;在哈桑知道阿米爾看到了小巷裏的一切。知道了他站在那兒,卻袖手旁觀。知道阿米爾背叛了自己。知道自己曾經最信任的朋友竟然陷害他。然而還是再次救了他。哈桑沒有揭穿阿米爾的罪行,沒有把殘忍的事實說出來。而是原諒了他,寬恕了他這背叛了朋友的人,寬恕了他這負滿罪孽的人,也寬恕了他的心靈。在那一刻,哈桑對阿米爾是寬容的愛、仁慈的愛;在阿米爾得知哈桑是自己的親生兄弟,而此時哈桑卻已經死了的時候。回想起自己過去對哈桑的種種傷害、逼迫,而哈桑卻一次又一次地原諒了自己,阿米爾愧疚萬分。在那一刻,阿米爾對哈桑是一種愧疚的愛,一種兄弟之間的愛,一種血濃於水的愛。沒錯,是血緣、是兄弟情、是愛把他們牽在了一起,讓他們互相尊重、互相愛護。的確,塵世間最大的痛苦是什麼?我想,也不寞過與骨肉分離,遭到背叛。而哈桑,他的一生中,就經歷了這兩個最大的痛苦:爸爸死了,而他自認爲最好的、最值得信賴的朋友,也一次又一次地背叛了他。他沒有過多的悲傷,沒有過多的嘆息,也沒有對別人或是對蒼天的埋怨,就連一丁點也沒有。他還是從短暫的痛苦中走了出來,還是以他無比仁慈的心包容了阿米爾,甚至還告訴自己的孩子:那個背叛了他的人是全世界最好的、最優秀的人,也是他最值得信賴的朋友。爲什麼他會這樣?他會如此得仁慈,如此得善良、如此地包容他人?難道是因爲他膽小、懦弱,不敢揭發阿米爾的罪行嗎?我想,不是的。這一切只是因爲他心中充滿了愛,充滿了對別人的愛,充滿了對這個世界的愛,也充滿了包容、仁慈的愛!這整本書都在講述愛、強調愛。是的,不管是哈桑對阿米爾好,阿米爾對哈桑也好,他們之間都充滿了對對方的愛:不求回報的愛、寬容的愛、愧疚的愛,等等。這些愛讓我們爲之感動、流淚,更讓我們歎服,甚至是崇敬。

這篇文章,我之所以要圍繞愛來寫,是因爲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愛已是越來越少了。人們都已被金錢、權利、地位或是種種的利益所矇蔽了雙眼、矇蔽了心靈。而在這本書中,我找到了快樂、單純,還有愛,它們也都深深地打動了我。的確,在繁雜的世界裏,自己已經很少會感受到愛了。這個世界上如果沒有了愛的話,就會變得殘忍、虛榮、罪惡。正如冰心奶奶所說的:有了愛,就有了一切。反之,沒有了愛,那就沒有了一切。如果沒有了一切,那我們還能生活下去嗎?或者我們存活下去到底還有什麼意義?所以,我只想告戒一句:“人們啊,請你們不要把愛給拋棄了!不然,最終的受害者還是你們自己啊!”

追風箏的人讀書感受 篇9

大學時就聽同學說過《追風箏的人》這本書很好,一直都沒機會看;就業後偶爾有同學提起這本書很值得一看,遂決定買來看看。今天看完了,確實很好看,很不錯的一本書。

該書講述的是在阿富汗,那片飽受戰爭摧殘的土地上,兩個小夥伴的故事,確切的說是兩個兄弟間的故事。對於阿富汗,或許太多的中國人都是很陌生的,而作爲美國人來說,給那片國土上的一些人帶來了一段難以遺忘的慘痛記憶,但對於阿富汗,他們也存在着諸多的疑問,雖然美國人在阿富汗的戰爭中取得他們所謂的勝利。而作爲一名出生在阿富汗,移民到美國的作家,阿富汗的根依舊保留在他心中,血液裏是割不斷的阿富汗情節。寫一本關於那片國土上的故事,對於作者來說,更像是在講述他或是他身邊的人,娓娓道來,讓你隨着故事脈絡的發展,陪伴作者親歷阿富汗,去感受他們的故事。

還是讓我從阿米爾一次又一次的傷害哈桑開始吧。雖然哈桑對阿米爾有着異乎尋常的忠誠,阿米爾卻一次又一次的侮辱他,傷害他,背叛他。阿米爾的行爲確實可以稱得上“卑劣”二字,可是我相信,每一個讀者都會發自內心的原諒他。因爲每一個人的心裏都有一個阿米爾,他懦弱、膽怯、過於敏感、滿心嫉妒,但也正是這個阿米爾,內心柔軟,有着超乎常人的道德感,對自己無比苛刻。正因如此,在受到無法抗拒的誘惑和無法言喻的苦痛而對最忠誠的哈桑作惡的同時,他一生都爲此揹負着沉重的十字架,永遠也無法原諒自己對哈桑的背叛。直到他歷盡千難萬險,瞭解了身世的祕密,設法收養了哈桑的遺孤,他纔得到了最終的救贖。

與性格複雜的阿米爾相比,哈桑簡單得像個符號。他忠誠、勇敢、善良,他說的第一個單詞“阿米爾”決定了他的命運,決定了他只爲阿米爾而活。阿米爾視他爲僕人,看着別人打他見死不救,嘲笑他不識字,甚至用收到的禮物誣陷他偷竊:但只要與阿米爾相關,他什麼都能原諒——雖然我不確定他是否真的無怨無悔。但是,從他最後爲了保護阿米爾的房子而死,我想,他真的從來不曾後悔過。他用生命實現了他的誓言:“爲你,千千萬萬遍!”他那種不含任何雜質的純粹信任、忠誠和愛,讓兔脣的他成爲了我心中一個天使般的存在。

看了這本書,對責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喜歡這本書的風格,它所包含的東西很多:責任、誠實、愛情、友情、寬恕和贖罪。每個人都有可能犯下錯誤,但關鍵是承擔錯誤的勇氣,在很多時候,因爲腦袋瓜裏一時錯誤的念頭,導致錯誤的行爲,傷害到其他人,礙於面子,礙於需要承擔的責任,我們有時候選擇逃避,逃避我們的錯誤,逃避我們對其他人的傷害。

這本書就較深刻得寫出作者爲了彌補自己曾經的錯誤,歷經千辛萬苦去贖罪的過程,讓人感受人格的魅力。

風箏,這本書的主線,是親情、是愛情、是友情,是正直、是善良、是誠實,是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追到,才能是健全的人。

每個人心中都有風箏,無論它意味什麼,都要勇敢地去追逐。

追風箏的人讀書感受 篇10

這本書裏描寫的雖然是一個悲劇故事,但卻讓我看到了忠誠二字的份量。看到了坦誠之路的煎熬,看到了阿富汗人民的生活。

忠誠由哈桑對阿米爾的所作所爲來層層展現。即使阿米爾嘲笑哈桑,他也不會報復,阿米爾讓哈桑做些低下的事來展示效忠哈桑也堅決的表示願意做,即使最後在哈桑被打時他也沒有挺身而出,甚至還誣陷他偷走了手錶而逼走他們。但哈桑也沒有說阿米爾一句。這是在捍衛自己的朋友,時時刻刻爲了他。

阿米爾成家立業後,在尋找救贖的路上,一步步突破自己原來軟弱的個性,當他得知自己有機會贖罪時毫不猶豫的踏上了重返阿富汗之路,他的勇氣不得不叫人敬佩。但等待他的卻是哈桑的死訊。

阿米爾最後追到了風箏。

這個阿米爾自我救贖的故事裏,有對友情的忠誠,有對祖國的愛,有對親情的感觸。讀這本書可以讓人反思自己心底最美的歸屬。

追風箏的人讀書感受 篇11

還是在讀書的時候,先看了《追風箏的人》這部電影,看完百感交集,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爲你,千千萬萬遍”的兒童稚嫩的聲音總是在耳邊迴響,繞樑三日。跟朋友在電話裏聊到了它,正好有一天朋友去書店,看到了這本書,買來寄給我,竟然在半途丟失,很是遺憾。在我工作的第三個年頭,有幸在書店又看到這本書,安安靜靜的立在文學那立書架,頓時覺得與這本書終於有緣會面,於是毫不猶豫帶回了它。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作者並沒有華麗的文筆,他只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的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卻給了我們心裏以強烈的震撼。他用一件一件的小事,給我們描述了這樣一個少年:沉穩、堅毅、勇敢、忠誠,我相信所有的人看完這本書,都會對哈桑既佩服又心疼,他的性格和他的故事牽扯着每一位讀者的心,直到阿米爾做了他該做的事,心裏稍微會有些安慰,暗暗給故事裏兩位主人翁以掌聲。

哈桑是阿米爾僕人的兒子,哈桑小阿米爾一歲,阿米爾的母親因難產而死,而哈桑的母親在生下他不到一個星期就跟着江湖藝人私奔了,兩人喝同一個人的乳汁長大。“喝過同樣的乳汁長大的人就是兄弟,這種親情連時間也無法拆散。”其實也暗示了,原來哈桑是阿米爾同父異母的弟弟。而哈桑,付出了他所有的忠誠,書中一開始便說“哈桑從未拒絕我任何事”,阿米爾和哈桑還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我(哈桑)寧願吃泥巴也不會騙你。”

“真的嗎?你會那樣做?”

“做什麼?”

“如果我讓你吃泥巴,你會吃嗎?”

“如果你要求,我會的。不過我懷疑,你是否會讓我這麼做。你會嗎?阿米爾少爺?”

哈桑的反問讓阿米爾感到尷尬,他寧願自己沒有質疑過哈桑的忠誠。然而不久之後,哈桑還是爲了阿米爾,心甘情願的犧牲。兩人在一起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另一個壞小子少爺和他的小跟班們,哈桑爲了阿米爾挺身而出,嘴脣咬的在抖,而眼神卻很堅定,用手裏的彈弓嚇走了壞小子阿塞夫。

在阿米爾12歲哈桑11歲時,他們參加喀布爾的風箏大賽,這個大賽比的不是誰的風箏飛的更高更漂亮,而是比誰的風箏能摧毀別人的風箏,最後的唯一倖存者便是勝利者,但這不是最大的榮耀,最大的榮耀是還有追到最後一個被割斷的風箏。這一次,阿米爾的風箏是最後的倖存者,哈桑則去追那隻被最後一個割斷的藍色風箏。阿米爾非常渴望得到這個風箏,因爲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得到父親的愛,他認爲這個藍色風箏是他打開父心扉的一把鑰匙。哈桑知道阿米爾的願望,他同時也是追風箏的高手,他總是準確判斷風箏的落點,而不是朝風箏的方向跑。哈桑撿到了風箏,卻又遇到那幫壞小子,阿賽夫讓阿桑把風箏交給他,哈桑拒絕,於是遭到他們凌辱,而阿米爾就躲在旁邊,孱弱的沒膽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也不情願跳出來讓哈桑把那隻藍色風箏讓給阿塞夫。

哈桑拿回了風箏,默默地,沒有說出任何事情。阿米爾心靈受到折磨,於是栽贓哈桑偷了他的手錶,雖然父親不情願,但是僕人自願離開,哈桑雖然深知自己被栽贓,仍然什麼都沒說,被趕出阿米爾家。

阿富汗戰亂,阿米爾和父親逃到美國。很多年後爲了救贖自己的靈魂,回到戰亂的阿富汗,才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哈桑已經遭塔利班毒手,而他的兒子,也就是阿米爾的侄子還活着。於是阿米爾輾轉冒死救出侄子,把他帶過美國自己家裏,撫養他。

書裏也涉及到了宗教衝突和種族歧視,幸運的是作者有一個開明的父親,就像電影《光榮歲月》裏的父親,他們家裏就有另一種族的人,他們已然是一家人,家庭裏也沒有歧視,哈桑之於印第安人,他們身份“卑微”,品格卻高貴。

書裏還講了阿米爾的父親跟他說的一段話:這世上唯一的犯罪就是偷竊,當你說謊,你偷走了別人知道真相的權利;當你詐騙,你偷走公平的權利。而阿米爾的父親,卻一生隱瞞了哈桑是他與僕人的妻子所生的孩子。

你能說書中作者父親的形象不高大了嗎?不是的,他這一生可以說無愧於心,他做過許多公平勇敢的事情,比如在逃亡過要塞那麼危險的時刻還挺身而出教訓了試圖猥褻婦女的士兵。可能在這世上,每個人都曾犯下錯誤,或大或小,所以每個人都有需要救贖的靈魂。我小的時候,也曾經跟一個小孩這麼講:你知道你爲什麼這麼矮嗎?因爲你爸媽都矮,基因會遺傳的。多麼殘忍。所以我有時會想,爲什麼人小的時候會那麼沒來由的殘忍,就像前段時間那個小女孩電梯裏打一個小男孩還把他推下樓。到底是人之初性本善還是人之初性本惡。也許我們能從這本書裏找到答案,因爲曾經的自私殘忍,所以需要靈魂的救贖。書中講的雖然是一件一件的小事,但是當阿米爾成年,他回想起當時的做法,內心就會受到折磨,於是他無論如何,即使阿富汗仍處於戰亂,他還是選擇回到阿富汗,他需要自我救贖,不管別人是否在意,他需要給自己一生一個交代。

最後,阿米爾帶着平時幾乎沒有表情、不會跟別人交流、幾近完全沉默的侄子,去海邊放風箏。當他們的風箏割斷了最後一隻,小孩終於好像有了笑容,去追逐風箏,幾十年前他父親也曾經追過的最後一隻被割斷的風箏。

那隻藍色風箏,象徵着忠誠,勇敢,無私,無所畏懼,磊落光明,它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用一生追逐的最高貴的品質。

追風箏的人讀書感受 篇12

當我看到《追風箏的人》這個書名,引發了我無限的聯想。又看到它的封面——黃昏的天空。層層斑斕彩雲中有一片通透的蔚藍天空,彷彿把人帶到更深更廣遠的世界。一隻拖着長長尾巴的風箏在餘暉中翩翩起舞。這是一個夢啊!因爲一個書名,因爲一個夢境,我買下了它。而事實證明我這次的決定是對的。

然而有一點我錯了。這不是什麼童話故事,也並非喜劇。

故事的開始,在阿富汗。說起這個我們的鄰國,並不是一個太平世界。我們總會把它與塔利班、戰爭、難民、死亡聯繫在一起。讓我們想起的總會是一張張猙獰的臉、驚恐的臉,沒有輕鬆,更不會有笑容。就是戰爭,進一步推動了悲劇的發生。

似乎一切都是註定的。阿米爾和哈桑,是一對從小一起長大的主僕,或者說夥伴。阿米爾少爺會說的第一個詞是爸爸,而哈桑會說的第一個詞是阿米爾。那將是他們一生最重要人的名字。阿米爾爲了得到爸爸全部的愛,不惜陷害哈桑一家;哈桑爲了自己的主人,受盡恥辱,最終奉獻出生命。

是阿米爾錯了嗎?他膽小、懦弱、自私,看到哈桑被阿塞夫一羣人欺負,卻佯裝不知道。但他在逃跑的那一刻,心裏是多麼複雜。最終他確定“爲了贏回爸爸,也許哈桑只是必須付出的代價,使我必須宰割的羔羊。。。。。。他只是個哈扎拉人,不是嗎?”事實不是這樣的,哈桑還是阿米爾同父異母的親弟弟。然而這個被爸爸一生深埋的祕密揭開時,哈桑已經死在塔利班的槍下。

是哈桑錯了嗎?當我們讀完這本小說,無不爲他的不幸所悲傷,爲他的忠誠、純真、善良所感動。但經歷了一系列事情,看到主人對他的態度,哈桑還會認爲這一切值得嗎?他爲什麼還要一次次的獻身?難道他也認爲自己只不過是一個低賤的僕人嗎?還是爲了朋友阿米爾,他情願付出一切,我們不得而知。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無論是阿米爾還是哈桑,都沒有錯,他們原本都是純真善良的孩子。因爲種族,使他們有了高低貴賤之分,被逼向世界的兩極。

這個故事震撼了每一個人的心靈,他向我們再一次發出最深的吶喊:

我們要和平!我們要平等!

如果作者僅僅是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曲折的故事情節,那它就太平凡了。故事的精彩在於它細膩的景物和心理描寫,每個細節都值得去細細品味。還不只是這樣,通過阿米爾的視角和內心獨白,我們看到他的世界。每一次聚焦都是那麼精準,就像自己親眼所見。我竟產生這樣的想法,我可以拿它來拍一部電影了。

“爲你,千千萬萬遍。”我聽見自己說。

然後我轉過身,我追。

他只是一個微笑,沒有別的了。他沒有讓所有事情恢復正常。他沒有讓任何事情恢復正常。只是一個微笑,一件小小的事情,像是樹林中的一片葉子,在驚鳥的飛起中晃動着。

但我會迎接它,張開雙臂。因爲每逢春天到來,它總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許我剛剛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

我追。一個成年人在一羣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風拂過我的臉龐,我脣上掛着一個像潘傑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

我追。

結果,阿米爾解脫了,在二十六年的的掙扎折磨之後。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幸福的結局。

然而對我來說,還沒有結束。我會記得這本書,反覆回味着其中閃爍着的人性的光芒。

追風箏的人讀書感受 篇13

糾結在書中的罪惡,善良,人性,獸性……盤纏糾結成一段故事,在這故事中,謊言和信任並流,憎惡和喜愛共存,熟悉和疏離同在。

這是一個贖罪的輪迴,奉安拉之名,皈依內心善良的衝動,洗刷先前的罪惡,在拯救他人的過程拯救自我。

讀這本書的時候總有一種奇怪的感覺,一如當時讀《一千零一夜》,這個國度創造了這麼奇特的這麼絢爛的文化,而它的子民卻仍匍匐在不可見的安拉腳下得不到解放。我想安拉的旨意不應該是創造一個階級社會,並奴化底層人民,使其愚昧,任人使喚而毫無怨言吧。

當然這只是我一個凡夫對安拉的妄想罷了,求安拉恕罪。

然而當哈桑卑躬屈膝地叫阿米爾少爺時,疏離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了。種族血統只是藉口,文化程度只是藉口,甚至人的品行也是藉口,對優越感的渴望並不能籠統地說是人性的惡,可恰恰是這種渴望驅使了阿米爾犯下一個又一個"罪過".

那可以是阿米爾爸爸說的"偷竊",也可以稱爲"自私".

如果說偷竊是種罪,人的一生,要偷竊多少次呢。人究其一生,是否可以洗清這種罪過。與別人的競爭,甚至正當競爭,或許不能稱爲偷竊,或許應該稱爲明搶。那麼明搶,是否是一種罪呢。這自然是後話了。

到美國後的阿米爾,體會到優越感的缺失,有了別樣的感受。謙卑的心才成了他前往阿富汗尋找索拉博的力量之源。這一次,新的優越感出現,所幸的是這種優越感具有不可撼動性。阿米爾是美國人,在那個自由開放的國度有穩定的居所和生活,幫助索拉博是他力所能及的事。而他和哈桑的往事所謂的愧疚以及血緣的情分,則成爲他想要幫助索拉博的理由。

阿富汗受難的孩子成千上萬,可索拉博只有一個。

阿米爾能否得到寬恕和原諒,沒人可以決定,正如沒人決定是否可以寬恕當年阿米爾的父親對他的欺騙。這是一種主觀的心理感覺,你願意寬恕願意原諒了,任何理由都可以找得到的。

阿米爾說得對:"但我認爲,我不在乎別人的過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我自己也有過去。我全都知道,但悔恨莫及。"

沒有人能夠站在純粹道德的角度去評價別人,因爲人也有其卑賤的一面。因此"我憑什麼指責別人的過去".所以作者纔會借拉辛汗說"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

我們只能這樣,一旦人性的"惡"犯下了罪過,人應該只有去行善才能救贖。這樣的救贖其實還是爲了自己的解脫。而爲了自身的解脫,這,算是"自私"嗎。"自私",是否也是一種"惡"呢。

如此說來,"罪"是否皆是可原諒可饒恕的呢。安拉的懲罰,奉安拉之名的人的懲罰,又有何存在邏輯呢。倘若一個人故意犯"罪",再來行善,是否也可得到原諒呢。罪和善的度,是有衡量標準的嗎?罪和善的區別,是誰定的價值準則呢。

旁置這樣的問題,我所着眼的,還有社會的善和惡。不予人以自由,不予人以公平,儘管這自由和公平的具體定義仍需商榷,這社會不會是一個善的社會。哪怕阿米爾是一個無比善良的人,當他心安理得地接受別人"少爺"的稱呼時,那也是一種惡。一個縱容等級存在的社會,一個宣揚優越感的社會,它的惡,不是多少人的善可以洗刷的。

或許說,在這樣的語境裏,善惡有了小大之別,然而這不是大小的問題,當一個社會都在行一種惡,有知覺地或無知覺地,其中的個人的善,只能是逆流激起的浪花。璀璨奪目感人卻也無力改變現狀。

作者賦予了哈桑和索拉博以超高的彈弓技巧,其實只是予以弱者以絲毫的力量,偶爾這種力量還能在博弈中起制衡作用。使得弱者不至於太弱,強者不至於太強。作者也賦予了阿米爾前往阿富汗一路的"好運",雖過程艱難曲折卻也了卻一番心願。然而這只是小說,無數的不會彈弓的索拉博沒有人去拯救他們,無數的去"拯救"索拉博的阿米爾們倒在了通往"成爲好人的路".

強者恆強,弱者恆弱,不只是貧富差距這麼簡單的經濟術語就可表達的了。欺凌的合理化和合法化,救贖的程序化和格式化也日漸爲人接受。最簡單的例子,一個奸商做慈善,饒恕之?嚴懲之?或是所謂的科學對待之?

當善成爲惡人爲了減輕人們對其惡的量刑的工具時,善的存在無疑是受到了褻瀆,此時的善只是成爲或多活少扯下圍觀的看客們的憤怒的嘴角的掛鉤罷了。

容忍惡的存在,其實也是一種惡,不是麼。

阿富汗太遠,塔利班也太遠,可是我們的身邊。所謂的"轉型期"的中國,草菅人命恃強凌弱並不少見,少見的只是如阿塞夫那般用石頭扔人的粗魯罷了。更"合法"地殺人,更"合理"地殺人,用制度殺人,用生活壓力殺人,用輿論殺人……而看客們冷漠地圍觀,憤怒者噴點口水,同情者講點好話,卑鄙者推波助瀾……難道,這不是一種整個社會都在行的惡麼。

至少阿米爾的父親是令人肅然可敬的,他用行動踏碎一地的空話。他明知自身也有惡,於是他不信安拉,因爲安拉給不了善。於是他去行善,某種程度上他也成了安拉的使者,反思自己的惡,阻止自己作惡,努力行善。

但他逃不了那時那地的藩籬,他處在社會的上層,他用優越感去幫人,他默認了不平等及其他的存在。

事實上,當我們談論起一些抽象的事物時,比如善惡,它們的定義永遠值得商榷。於是我們總是有種無力感,這種無力感驅使人們放棄思考。但人們心裏的困惑依然需要解答,於是轉而投向了某種膚淺的甚至似是而非的理念的懷抱。

有時候,人們可以忘記社會,討厭"大我"(乃至完全反對宏大敘事),活在一套扭曲奇怪的社會邏輯裏,只在乎自己的一切,行不知所謂的救贖。受此書感動的讀者或者會選擇更加珍惜自己的朋友,然而他們是否會把素昧平生的人也視爲朋友呢。

是否只有當他們的生命中出現了"索拉博",他們纔會去到"阿富汗".

追求人類解放並不是一張口頭支票,追求普世價值和追求人類解放並不相悖,甚至有一致之處。總是着眼於自己的人們永遠追不到人類幸福的風箏,而他們自己也猶如一如可憐的風箏,被許多的力量操控,以獵殺別人求生存爲存在的目的。

"爲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話,可以感人,也可以騙人。而在有的人心中,這個"你",並不完全是指人,它更是爲推動整個社會行善,追求人類的進步,保障人的基本權益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向社會的一切黑暗宣戰的骨氣的代稱。

追風箏的人讀書感受 篇14

這本書,讓我哭了,笑了,憤怒了,反省了,最終敬佩了。

書中講訴了兩個阿富汗孩子的故事,其中交織着我們整個人生中相當重要的主題:愛,友情,恐懼,愧疚,贖罪。書中一句話,令人疼惜有令人敬佩“爲你,千千萬萬遍。”

“爲你,千千萬萬遍。”不知道自己已經爲這句話哭過多少次。我從未想象過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愛會這麼深。我甚至覺得,這已經變成了“信仰”。哈桑,只爲了幫阿米爾追那隻風箏,而受到了別人的侵犯,到死都不知道,他們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我真的是猜到了開頭,沒猜到結尾。

在看這本書是,我曾極度討厭阿米爾,他的嫉妒,他的懦弱。但我也佩服他,他繼承了他爸爸的好,知錯就改,他聽了拉辛汗的“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他走了那條可以再次成爲好人的路。但念一想,我們有何資格去討厭阿米爾,我們同樣如他一般重傷過深愛着我們的人,不是嗎?

傷得最深的.,應該是我們的父母吧!網友排出的上加入最深的話之最“你好煩,別管我。”這句話,大多數人應該都說過。我同樣說過。我們都曾像阿米爾一般,把那個深愛我們的人傷得體無完膚,或許,阿米爾比我們過一些。他爲了趕哈桑走,還做了那般不恥之事。但我們又有什麼區別?就好比一個殺了人不知悔改,還捅上兩刀的禽獸與一個殺了人,還分屍的禽獸一樣,他們在本質上沒區別,都是沒良心的禽獸。而我們似乎比禽獸更過。

禽獸殺人,一刀解決乾淨,讓人沒了痛苦。而我們從內而外,一點點的傷,甚至還厚顏無恥的繼續賴在身旁傷,索取着。因爲這是他們應該給我們的一切。但是,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索取,去對他們抱怨?他們沒欠我們,我們也未曾付出過。阿米爾會噩夢驚醒,而我們卻安眠於世。這不公平也不合常理。

阿米爾與他的父親都護學會了救贖,那我們呢?難道要等到,他們一個個離我們而,纔想到悔改嗎?或許別人願意,但我不會。

我可以想象得出,我若厚着臉皮索取,那將不是我。我的靈魂、信仰、自尊都不允許這種事發生。看過一些書,讓我明白一件事“心之外的事,都可以不是大事。”我想,這句話,我只能理解一半,而理解這一半,活在這世間,心靈都是無比快樂,充實的。所以,我每天懷着感恩的心,面對世間的一切。儘量讓自己處於冷靜,平靜的狀態。去對待別人,謙卑的。

以平常心面對一切,用愛保護身邊的人,對於自己,活在當下。

追風箏的人讀書感受 篇15

終於順利的把《追風箏的人》看完,這本書,我曾經看了四遍,前面三遍,總是在匆匆開頭後放下了,自己也不知道是爲什麼,至最後一次,居然看到入迷,甚至在昏暗的公交車上也捨不得放手。

故事情節不算複雜,卻偏偏摻雜了太多的情感,朋友之情,兄弟之情,父子之情,紛紛交雜糾纏在一起,在那兵荒馬亂的社會中,抽絲撥繭般的將人性一層層的展現在讀者的面前。被社會認可的阿米爾,擁有繼承父親一切的權利,財富榮譽諸如此類,但與此相伴卻也承擔了父親的愧疚,在父親疼愛的同時,也被父親所嫌惡,他渴望得到父親的全心疼愛,卻又對父親充滿敬畏,於是他嫉妒,膽怯。不被社會認可的哈桑,以僕人的身份與阿米爾一同長大,受到老爺的格外疼愛,也始終最是忠誠的陪伴着阿米爾,即使再害怕,即使被阿米爾背叛,也依舊可以爲阿米爾挺身而出。他單純,誠懇,始終有一顆赤子之心。於是,目睹哈桑受辱不敢挺身而出,終日惶惶不願與哈桑在一起生活,因此陷害哈桑的阿米爾少爺一直活在愧疚痛苦之中,得不到自己的原諒;而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一直爲阿米爾付出的哈桑,縱然一生忐忑,卻始終活的真誠。

直至數十年後,阿米爾才從父親的好友口中知道真相,爲什麼父親對自己時有厭惡,爲什麼父親總是格外疼愛哈桑,只因他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這樣一個彌天大謊,是父親對自己對阿里,對哈桑無言的愧疚,卻成爲了阿米爾自我救贖的一個轉折點,而當知道哈桑爲了保護父親在阿富汗的屋子,那座傾注了父親的精力,承載了他們所有歡笑和痛苦的家,死在入侵者的槍下,哈桑的孩子成爲孤兒流落的時候,阿米爾終於踏上了那條再次成爲好人的路。整本書以阿富汗的戰爭爲背景,溫暖舒緩的筆觸卻數次讓人忍不住落淚。突然想起一句古語:君子有所爲有所不爲。人的一生,或許會犯很多錯,會遇到許許多多的選擇和恐懼,我們唯一所能做的是讓自己的心勇敢地面對,縱使傷痕累累,也要問心無愧。

心疼哈桑,也萬分的敬佩這個始終誠摯的男孩。而阿米爾,卻總讓人覺得可憐和心酸,而及到最後他爲哈桑的孩子所做的一切,當他爲哈桑的孩子去追風箏,說道:爲你,千千萬萬次 的時候,卻又忍不住想爲他祝福。爲你,千千萬萬次。

追風箏的人讀書感受 篇16

《追風箏的人》是朋友在BLOG上推薦的,她說看了欲罷不能,激起她瞭解阿富汗的衝動,於是她又看了這個阿富汗作家的第二本寫阿富汗的書《燦爛千陽》。

第一本我已經讀完,第二本讀到一半,有點讀不下去了。作者的語言太貼近生活,兩本書很相似。

其實讀完第一本,我感受頗多,兩個阿富汗小孩一起長大,其間經歷了太多我們想象不到的事情,這些故事激發我思考“朋友的真正含義”。書中真摯、細膩的語言十分生活化,讓我讀起來很流利;但故事卻很是沉重,讀完讓人憂鬱,也許作者就是想讓讀者瞭解阿富汗人性中抑鬱產生的原因。

書中男主人公對兒時夥伴的感情,從愧疚,自責,到了解真相後冒着生命危險面對過去自己懦弱的一面,主人公的心路歷程與故事的情節一起跌宕起伏。

第二本書還沒讀完,感覺兩本書的情節很相像,只不過是刻畫了兩個女性的成長經歷,也不知道是譯者的原因還是作者刻意的結果,書中一些場景的描寫都十分的相像。弄得人經常把兩本書的內容混了一起。

總之,兩本書讓我瞭解了阿富汗這個陌生的國度,瞭解了那兒人們的生活習性,經歷的災難和他們頑強的求生精神。

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它給我的感覺是深沉的,懊悔的。我能感覺得到作家寫它時的沉重,懺悔和渴望贖罪。

這本書和其他的小說不同。這本書全文的感情一直很平穩,沒有刻意加工的大起大落,全文像流水一般流暢,以平淡的字句反映出了內心深處的感受,給我,給讀者的心靈帶來了極大的撼動。一般講人性的書都會以一種黑暗的角度來描述,其實這種書我一點不喜歡,因爲它們大多都很壓抑,我亦不喜歡那些書的作者,因爲他們給人一種賣弄學識以及閱歷的感覺。而追風箏的人的作者卻真實的讓人感覺到他心中的情感,絲毫不做作。

我喜歡文中的哈桑,因爲他忠誠,真誠。他不僅一次的對阿米爾說爲你,千千萬萬,每當我看見這句話,我的心中都充滿了感動和震撼。哈桑對阿米爾的感情絕對是的,我想他真的拿阿米爾當朋友,而且是可以獻出生命的那種。但阿米爾不那麼想,他從不把哈桑當朋友,他嘲笑他昧,甚至於在看到哈桑被欺負時,選擇獨善其身。儘管他事後很懊悔和羞愧,但正因這份懊悔和羞愧,他犯下了更嚴重的錯誤。他陷害了哈桑,陷害他偷東西。哈桑和他的父親離開了,但哈桑對阿米爾的感情還未終止。

當阿米爾和父親到了美國時,他對在阿富汗的哈桑感到非常抱歉,當他回到阿富汗想要贖罪時,卻被告知身爲他弟弟的哈桑已經死了,只留下了一個兒子還在繼續受苦。阿米爾費盡千辛萬苦把他從自己的老敵人手裏救出來,並帶到自己身邊撫養。當他和侄子一起放風箏的時候,他彷彿又看見了兒時快樂的自己。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追風箏的人,或是贖罪,或是追夢,其實這並沒有什麼條件,但我們一定要去追,要有追的勇氣。

放風箏的人在前面跑,而追風箏的人一心一意的在後面追,或許這也是一種幸福吧。

追風箏的人讀書感受 篇17

花了四天時間讀完了《追風箏的人》,晚上終於可以睡個好覺了。不必再擔心哈桑的命運,不必再猜測阿米爾到底犯下了怎樣的罪行。

儘管讀的是譯本,但完全可以感受到作者非同一搬的文字功底。驚奇它對於人物的塑造,正直而有醜聞的父親,嚮往正義卻又搖擺不定的阿米爾,你不可對其中的人物妄加評價,因爲隨着之後的閱讀,他的形象會越來越豐滿的站在你面前,他或許就像你身邊的某個人。

整個故事情節的構架更是出人意料的精彩。友誼,愛情,戰爭,背叛,救贖,這一切雜糅於一體,又好像任何一點都是不可或缺的。

至於語言,更不必多說,是我之所愛。最喜歡的就是語言簡練的文章,它太符合我的胃口,沒有矯揉造作,沒有無病呻吟,每一句自有它存在的理由。有些段落和句子,我甚至要一口氣讀上三四遍,細細品味之後方肯罷休。

閒下來有時也會想象兔脣哈桑是什麼樣子,阿米爾的妻子是怎樣的賢惠美麗,還有哈桑兒子那細眯着的眼睛

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哈桑對阿米爾說的,讀到這一句時,有一種酸酸的東西一下子涌了上來,爲哈桑,也爲阿米爾。我不知道原着用阿富汗語這句話是怎麼表達的,是不是也有這迷人的韻味。

阿米爾也確實被感動了,可他感動的是一個僕人對主人的忠誠,而我看到的是哈桑對朋友的忠誠。

藍風箏被追到了,阿米爾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可這一切是哈桑用莫大的恥辱換來的,阿米爾用自己的眼睛目睹了一切,他就看着它發生。這注定阿米爾的後半生將永不停歇的做着一個噩夢------一條滴血的燈芯絨棉褲躺在一堆破磚瓦上,也註定了他將用自己的生命去救贖自己曾犯下的罪行。

哈桑到底是死了,死的原因竟是爲了維護主人的房子。但他的兒子還在,兒子和他一樣能夠嫺熟的打彈弓,但不同的是他的兒子比他勇敢,當年他只敢拿彈弓嚇唬阿塞夫,他兒子竟真的把玻璃球射到了阿塞夫的左眼裏,這真讓人解氣。

當拉辛汗要求阿米爾去救哈桑的兒子時,阿米爾竟拒絕了。我真想給阿米爾一個耳光,想想哈桑怎樣對他的,可轉念一想,又有誰真的不怕死呢。最後,無法擺脫內心罪惡感的他還是勇敢的去了。

爲你,千千萬萬遍。當這句話從阿里德口中再次說出時,我知道這又怎樣深深地刺痛了阿米爾,這一刻或許他會想起很多。

我追,一個成年人在一羣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風拂過我的臉龐,我脣上掛着一個像潘傑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

我追。

這是小說的最後兩段。

阿米爾微笑着追着人生的風箏,追着他心中的善良,正直,誠實,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着什麼,讓我們義無返顧的去追。

追風箏的人讀書感受 篇18

《追風箏的人》是男主人公阿米爾尋找心靈救贖的回憶錄。

阿米爾從小生活在阿富汗一個富足的家庭裏,從小失去了母親,但有一個同樣從小失去了母親但情同手足的僕人哈桑。哈桑對阿米爾忠心耿耿,無論是阿米爾做了什麼,他總是一味的信任跟包容.在阿米爾遭受壞孩子的欺負的時候,他也是挺身而出,爲朋友兩肋插刀。可是,在阿米爾的內心深處卻清楚的感覺到,自己並沒有把這個出身低賤,目不識丁的哈桑當作自己的朋友。

在阿富汗,一直都有冬天賽風箏的傳統,並且按照慣例,那些被擊落的風箏可以被看作是勝利者的獎賞,哈桑聰明機靈,是個追風箏的能手。某年冬天的賽風箏會卻讓阿米爾和哈桑友情徹底的決裂。那次的比賽,阿米爾成了冠軍,哈桑爲小主人去追那隻被擊落的風箏。

習慣了哈桑的一諾千金,阿米爾知道他肯定能順利完成任務,他滿心歡喜地等着哈桑爲自己帶來戰利品,可哈桑遲遲沒有回來,阿米爾只好出去尋找。可卻在找到哈桑的那一刻驚呆了。原來,追到風箏的小哈桑遇到了麻煩:正被幾個曾經找過阿米爾麻煩的壞孩子脅持,對方逼迫他拿出風箏,而哈桑不願意,於是,勢單力薄的他因此遭受了自己人生最大的恥辱——被這幾個壞孩子強暴了!而即使在這樣,他死命地保護好那隻被擊落的風箏。——殘酷的一切,站在巷口的阿米爾全部看在了眼裏,可是,他卻沒有勇氣上前制止 !

那次事件之後,阿米爾內心就開始被羞愧與痛苦所折磨,他知道自己很對不起朋友,自己懦弱,虛僞愧對朋友的忠誠。這樣的感覺一直把他壓不過氣來,終於,他在父親面前撒謊說哈桑是小偷,讓父親趕他們走。而即使是這樣莫須有的傷害,哈桑也毫無怨言地承認了。雖然父親執意留下他們,他們還是黯然地離開了。

幾年之後,阿米爾隨父親去了美國,先前優越的生活沒有了,在美國的日子,他們過的很窘迫,可父親還是一貫地有擔當,靠着父親賣力的打苦工,阿米爾順利地完成了學業,開始工作,戀愛,結婚,直到父親去世。對他而言,平淡的生活正好是他用來淡忘過去回憶的良方。

父親去世後的某一天,阿米爾居然意外得知哈桑居然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回到阿富汗,哈桑已經死去,阿米爾找到他留下的孩子,往事一幕幕,他帶着這個小侄兒,決定替哈桑承擔做父親的責任.。跟哈桑的兒子談到他父親追風箏的時候,阿米爾充滿了欽佩和尊敬. 他帶着哈桑的小兒子一起去放風箏。

很多人把目光聚焦在阿米爾的自我救贖之上。其實每個人的生活很平淡,可能沒有那樣的事情讓你來面對與阿米爾類似的困境:犯一個禁錮着自己一生的錯誤,爲此感到遺憾,難堪,讓我們總是爲此耿耿於懷。也沒有人太多的人回象小說裏的阿米爾那樣,在自己犯了錯的多年以後,還能有重新贖罪的機會。這種太過巧合的事在小說中讀來自然流暢,但現實中並沒有太多機會去體會,也不會有太多的人願意有這種機會來體會。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你也許會像阿米爾童年的時候那樣,有一個親如弟兄的人,可能你們身份不同,職業不同,甚至是國籍不同。當他們全心全意對你的時候,你是怎麼想的,你是覺得這是必然的呢,還是這是你應得的,你有沒有好好想過自己應該如何珍惜這樣的一個人。而不是在自己犯錯之後找個藉口與這個人斷絕關係呢?

也許很多人會說:我也一樣對他的阿,我也一樣爲他着想,也一樣願意盡我的一切力量去完成他的願望。但是真正當一件足以影響你們一生的事情發生時,你是否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放棄你那個最親的人。

人們往往會忽視那個永遠躲在角落,但是卻是永遠對你最親的人。覺得他們都跟我那麼親了,根本用不着費力來維持這種關係,而是隨隨便便,馬馬虎虎的對待他們,比如說我們的父母。曾經有人當面對我說過:“爲什麼所有人的意見你都能耐心聽取,唯獨你父母的意見你卻一點也聽不進取。”想想以前,無數次爲了一點小事跟父母擺臭臉,難道我這樣做的資本就僅僅是父母總是無條件的支持你,在我最不開心的時候,本想來開導的卻最後總是成爲我的出氣筒,事後又總是來噓寒問暖,我們卻爲了自己那一點小小的自尊而不理不睬。我們就是這樣對待那些對自己全心全意而又別無他求的人的嗎?雖然長大後象阿米爾一樣儘量找機會彌補,而父母也像阿哈桑一樣仁就毫無怨言的和我們生活在一起,但是當初爲什麼要爲了自己那個小小的風箏,那個現在想來毫無價值的自尊心而忽視自己身邊的人。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他想要追逐的風箏,有的人追到了,有的人沒有追到,有的人憑藉自己的力量追到了自己心中的風箏,有的人憑藉他人的力量追到了那個風箏。但是,請記住,在你追逐你心中的風箏的時候,不要忽視了自己身邊的人,忽視那些往往躲在角落裏,毫不起眼但卻是最最關心你的人,給他們一點關愛,哪怕就一點。不要認爲他們對你的付出是理所應當的,更不要爲了自己的那隻風箏而讓那些人作出了痛苦的犧牲,最後才哭往往比笑到最後更令人印象深刻。  故事的結尾很酸楚。主人公犯了錯,然後用一輩子去贖罪,生命厚重而沉重。

追風箏的人讀書感受 篇19

爲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話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裏,這部由卡勒德。胡賽尼寫的名著讓我的心靈受到激盪,它竟是這麼的讓人不忍卒讀,有對國家與民族的思考,對善與惡的思考,對人性的思考。它更像一個警鐘,有振聾發聵之效。

在階級社會裏,人一出生便是不平等的。阿米爾一出生便是少爺,理所應當的地享有榮譽,財產和來自一切親朋好友的尊敬,恭維,而哈桑只能是少爺忠實的僕人,並且天生兔脣,奴性觀念深入內心。就像他的爸爸哈里一樣是阿米爾爸爸的僕人,他們是朋友,但更是主僕。阿米爾開口的第一個詞是“爸爸”,而哈桑開口的第一個詞卻是“阿米爾”。這讓我難過,每個人開口的第一個詞不應該爲自己的至親嗎?

有優越性的阿米爾不止一次捉弄哈桑,用文盲來諷刺哈桑,甚至讓哈桑吃土來證明對自己的忠誠。其實,阿米爾的並沒有這麼強勢,甚至有點懦弱。他嫉妒哈桑,只能通過這種伎倆泄泄私憤,因爲父親不僅僅愛着他,還愛着哈桑,哈桑的每一次生日他都不會忘,有什麼好事總想着哈桑。哈桑是那樣勇敢,善良,淳樸,甚至當你跟他說話時,就感覺自己是個大騙子。阿米爾偶然間聽到父親說:“一個不肯爲父母挺身而出的人,長大後必然是懦弱的,要不是我親眼看見他從他母親肚子出來,我真不敢相信他是我兒子。”當然,阿米爾的心被刺痛了。誰不想擁有一份獨一無二的愛啊!在風箏節那天,爲了喚回父親只愛他的機會,他買了風箏,幹掉一個又一個的對手,如他所願,他拿了第一。但是要把風箏追回來,他纔算真正的第一,哈桑就是那個追風箏的人。一直到天黑,他在一個死衚衕裏找的了被一幫混混欺負的哈桑,條件是隻有把追到的風箏交出來,才能倖免於難,哈桑卻誓死捍衛。阿米爾內心的懦弱跳出來了,儘管每次他有難,哈桑總是挺身而出,他不一樣,他怕,最終他退縮了,默默地離開了那個地方。哈桑拖着風箏,黑色的血地在雪地,刺眼之極。阿米爾有意無意地輕描淡寫。

阿米爾,你以爲哈桑沒有看見不遠處的你嗎?你也真是懦弱啊!你爲了逃避自己的愧疚,把自己的錢和手錶壓在哈桑牀下,以盜竊之罪攆跑了他。你每晚夜不能寐,悔恨着遺忘着,那張溫馴的臉卻始終揮之不去。你終於離開了這去了美國,有了事業,愛情,卻沒有孩子,或許這是上天對你的懲罰吧。你從拉辛汗口中得知哈桑已死。你當然痛徹心扉,世界上總有那麼一兩個人好無理由的愛你,從此以後再也不會有了。

因惡通向善,是你的救贖。其實哈桑是你同父異母的兄弟,他的兒子在你的故國。你從美國回來了,那凋頹的斷壁殘垣不是你小時候的故鄉。你冒着被大兵殺死的危險見到了哈桑的兒子。在決鬥中,你肋骨斷裂,人中裂開,肺被刺穿,就連結實都被打了出來。你卻大笑,內心無比舒暢,你的愧疚終於有地方發泄了。還記得你用石榴擊打哈桑,讓他來緩解你的愧疚,哈桑卻將石榴砸向自己的腦袋,石榴汁像血液一樣從哈桑腦袋滴下,又是一陣刺痛。最終,你收養了哈桑的兒子,你的風箏追到了。

血淋淋的情節直擊人性,“懦弱”,“自私”,“逃避”這些字眼都是我們所討厭的,但它們又時常出現在我們身上。或許每個人都有罪,他那麼不願讓人言說,因爲懦弱,因爲嫉妒,因爲要保護自己。不言,塵封過去是大多數人都會做的。中國的荀子有性惡倫一說,人之初,性本惡。懦弱或許是我們的天性,沒能保護我們應該保護的人,確實是一種罪惡。由惡向善,追尋美好,追尋內心的風箏是我們應該做的。你忍心看到一個純潔無暇的人對你說着:“爲你,千千萬萬遍。”當他遭難時,你卻袖手旁觀嗎?在道德與利益的博弈之間,你又會如何選擇呢?

贖罪,是西方人的信仰,但中國人也應借鑑。我願以赤子之心挽回被我傷害傷害之人受傷的心,似春日裏第一片雪花融化,漸漸春回大地,追回兒時那遙遠的,美好的回憶,讓那風箏在我心頭一直飛翔。

追風箏的人讀書感受 篇20

我對阿富汗以及周邊連年征戰的國家和他們的歷史毫無興趣,對我而言,那裏的人民是可憐的,那裏的政府是可悲的,所以當《追風箏的人》這個故事一點一點展現在我面前的時候,我並沒準備好接受一個平靜的,也曾春暖花開,羊肉串香飄整條街的畫面,更沒想到那裏的孩子也可以無憂無慮的追逐風箏。

所以當身爲少爺的阿米爾和他的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的畫面一出現,所有讀者不禁感嘆,友誼是那麼充滿力量,乾淨而持久的。他們總是並肩而行,每當阿米爾被人欺負的時候,哈桑總是義無反顧的站出來保護,我看見他們之間有一道友誼的光芒在閃耀。

當阿米爾問哈桑爲什麼確定自己一定會知道被切斷繩線的風箏的掉落地的時候,哈桑肯定的對阿米爾說,我就是知道,然後反問,我什麼時候騙過你。阿米爾輕聲說,我怎麼知道有沒有騙過我。哈桑發誓,爲了你,我寧可啃爛泥。阿米爾進一步確定,你真的會爲我啃爛泥?哈桑堅定的說,我肯定,然後又說,但是你又怎麼能忍心讓我啃爛泥。所以讀者心中所向往的也就是我們每個人心中那個潮溼的童年印象,總是和自己最親密的夥伴,席地而坐,互相盟誓,發誓爲對方,甘願上刀山下火海。就如同哈桑洋溢着笑臉對阿米爾說的那樣:爲你,千千萬萬遍。

然而事實上卻是這樣的:他是主人,他是僕人;他是普什圖,他是哈扎拉;他是遜尼派,他是什葉派,從他們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們的命運就被這些他們所不能理解的標籤所分隔開來,儘管他們是親密無間的朋友,儘管他們事實上擁有同一位父親。無論是平凡的阿米爾和哈桑,還是高高在上的查希爾國王或者卡爾扎伊,都不得不接受社會爲他們預定的座位——阿米爾不再是阿米爾,哈桑也不再是哈桑,他們必須戴上社會分給他們的面具。

我們少年的時候,總是意氣風發,三五結伴,促膝長談。那是在我們其樂融融的環境中構建的虛擬場景,然而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在微弱的友誼遇到挑戰的時刻,只要有一方露出破綻,友誼的橋樑必然坍塌。

於是當阿米爾在看到哈桑被大一些的孩子欺負甚至猥褻的時候,他選擇沉默和逃避;與此同時,哈桑卻爲了阿米爾的風箏堅定不動搖的和對手較量,對手殘忍的揭示阿米爾和哈桑之間的主僕關係,哈桑大聲反駁說兩個人是朋友。躲在角落裏不敢出現的阿米爾聽到這句話不但沒有一點激勵也沒有絲毫感動,他心底裏的怯懦終於將他的靈魂吞噬,於是悲劇發生。

作者對種種苦難和暴行毫不諱言,在寫作中有一種博大寬廣的悲憫之心承載了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人們的所有歡笑和悲傷。沒有因爲對故土的愛而回避了阿富汗社會的種種不公和鄙陋,卻也沒有刻意嘲諷,只是去還原並且理解在這種環境下每個人的選擇,他們的恐懼,他們的快樂。這使得整本小說有了37度2的體溫,甚至能聽到書頁裏的心跳。如同流水,故事徐徐展開。然後奔騰或是嗚咽,越過急灘,衝出峽谷,最後變成寬廣的河流,沉靜而包容。

即使是存在這樣的問題,《追風箏的人》也還是一本出色的小說。主和僕、貴族和賤民、朋友和兄弟,歷史和現實,種種轉變都被刻畫得生動而細膩。放在歷史的宏大背景下,更洞見人生和人性的複雜。

誰敢真的站出來舉起右手發誓,我從來沒有辜負過任何一段純粹的友誼,誰敢真的擡頭挺胸說自己對朋友忠心不二。

我們總是太自信,對友誼誤解,對自己的愛誤解,對不可能的事信以爲真。

追風箏的人讀書感受 篇21

“爲你,千千萬萬遍!”

這是《追風箏的人》裏面的原句,是僕人哈桑對少爺阿米爾的忠誠表白,不是地位階級下的諂媚阿諛,而是一種奉獻,無關壓迫——它是哈桑和阿米爾童年時期的純真的友誼和信任。

可是,這個故事並不是一個歌頌超越階級的友誼的故事,即使它在開始構設了一個有着炊煙、笑聲的煙火人間。或許,這與作者的經歷有關。卡勒德`胡塞尼,一個美籍阿富汗人。他在書中講述了一個身移民美國的阿富汗男孩的童年往事以及他成人後對兒時過錯懺悔和自我救贖。

這部小說似是被分割成兩部分,一部分在阿富汗,另一部分在美國。而在我心裏,它像是阿米爾的靈魂,一部分埋葬在阿富汗,一部分卻活在美國。

我尤其喜歡在阿富汗裏的故事。那裏有一段故事,我印象深刻。那是十二歲的阿米爾和十一歲的哈桑參加喀布爾的風箏大賽的事。

風箏比賽比的不是高度,而是比誰的風箏能在廝殺中留到最後。風箏留到最後才只是勝利的起步,最大的榮耀卻是要追到這個最後的風箏,追到這隻承載着榮耀的風箏。

哈桑是最出色的追風箏人。而這次,他更爲努力,因爲他知道阿米爾想要通過這次比賽向父親證明自己。追,爲阿米爾的風箏;追,爲阿米爾的心願;追,爲你千千萬萬遍。在追逐的最後,藍色風箏在哈桑忠誠的保護下和阿米爾的懦弱和背叛下成了阿米爾的榮耀,阿米爾的“罪證”——對純真友誼和信任狠狠傷害的證據。

我不禁心酸,想到阿米爾那句“哈桑從未拒絕我任何事情。”

人們喜歡忠誠,好比如不會拒絕命令的忠誠。可是在當下,“從未拒絕”算是一種愚忠。如果一味順從只會讓一些無恥之人得寸進尺。在我們的班裏,有的人喜歡欺負別人,而卻有人願意順從。這也算是從未拒絕、一味退讓。這樣只會讓自己失去更多,最終失去自我,逐漸去習慣了自己討厭的生活。自甘墮落。

類似的,像阿米爾那般性格的人,懦弱而渴望。懦弱的,是一些自己無能爲力,一些於自身有威脅而能逃避的事情。渴望的,是自己最希望得到的,或許是一些本來屬於自己卻被迫和別人瓜分的東西。

有的人懦弱大於渴望,可能會失去了最初的勇敢。怯怯懦懦的去逃避自我,只會失去“渴望”。

有的人渴望大於懦弱,可能會泯滅了最初的良知,從而失去可以蛻變的機會。如果只會渴望去做,便會變成野心的放縱,將會渴望懦弱。

在追逐中我們會遇到許多抉擇,有的人會是像哈桑那種執着和相信,有的人會是阿米爾懦弱而又真摯的渴望等,而且追到的風箏不一定心中所想。可是,我相信不管是那一種,愚忠和服從終會逐漸變成明智的平等,懦弱和渴望終將會被面對、改變。

我追,我的風箏,像哈桑,也像阿米爾。

追風箏的人讀書感受 篇22

爲你,千千萬萬遍。

看着阿米爾跑去追風箏,我心中隨即響起一句話“這就對了”。我一直相信輪迴這一說,卻也不是與什麼封建迷信有關,我只是覺得,每個人都有他的多面性,這些面也有可能是相對的,就像,你拒絕別人的表白,總有一天,你也會被別人拒絕一樣。當年的哈桑不顧一切地爲阿米爾追風箏,三十年過去了,阿米爾也是那樣不顧一切的去爲哈桑的兒子追風箏。也許阿米爾追到的風箏不如哈桑追到的藍風箏華麗,但那份濃濃的愛與追求,卻是那樣讓人感動,讓人溫暖。

不知爲何,總覺得被冠以國家之名的情感讓人感到沉重,不管是愛情還是親情,只要以國界與階級劃分,那麼一切都是空談。阿米爾的父親就是這樣悲劇式的人物。他跟自己情同手足的兄弟--也可以說是他們家的僕人--阿里的妻子生下了一個男孩。哈桑媽媽生下哈桑後,便出走了。阿里當然不知道這樣的事,待哈桑如同親生兒子。阿里是阿米爾的爺爺抱養的孩子,但在家裏,總是擔任僕人一樣的角色。自然哈桑也在爲阿米爾一家無私的服務着,他把阿米爾當朋友,可阿米爾卻只在無人玩耍的時候,纔想到家中的哈桑。阿米爾的父親希望自己的兒子是個頂天立地、勇敢堅定地人,可阿米爾卻是個文學控,他不跟男孩子玩打鬥的遊戲,不和爸爸一起爲喜愛的足球隊搖旗吶喊,只是躲在房裏看媽媽留下的書籍,相比阿米爾,阿米爾的父親似乎對總是爲阿米爾挺身而出的哈桑疼愛有加。可是他卻不敢“大張旗鼓” 去愛哈桑,因爲他只是僕人的兒子。阿里因爲血緣而受到非待,哈桑更是因爲血緣而被非待。阿里和阿米爾一家沒有血緣關係,所以幾十年了也只是僕人一樣的存在。哈桑與阿米爾一家有着相同的血液卻也是阿里一樣的命運,只因身份有別,這樣不同的前提,相同的命運,不得不讓我搖頭嗟嘆,多諷刺!

在我眼裏,阿米爾始終是個孩子。他崇拜自己的父親,也畏懼自己的父親--他的媽媽在生下他就死去了,他一直覺得父親因此對他懷恨在心。畢竟,媽媽是那樣一個美麗的公主,更是賢惠的妻子。我覺得我和他很像,倒不是因爲身世,而是對待父親的態度,不可否認,我們愛他們,敬重他們,崇拜他們,用盡全力想達到他們對子女代的期望。可有時候,愛越深,恐懼和恨就越深。阿米爾用自己的心去做好一個父親理想中的兒子,可是有些事情並不是努力就可以做到的。他想討得父親的歡心,卻始終不能讓父親滿意,更把這種失望轉化爲對哈桑的嫉妒,甚至是憤恨。他捉弄哈桑,給哈桑讀書時用一些難懂的辭藻去取笑他。他闖大大小小的禍,讓哈桑去收場。看到這些,我沒有一點氣憤,我不想去責備阿米爾,我同情哈桑,更想怨的是阿米爾的父親--他或許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善良的好人,有責任心的慈善家,寵愛妻子的好丈夫,待人和善的好鄰居,可是他絕不是一個好父親--沒有任何一個父親會因爲擁有自己的孩子而感到丟人,不是嗎?阿米爾有一個好榜樣,卻沒有一個好爸爸。擁有一個好榜樣很容易,有一個好爸爸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嗎?阿米爾總說自己是懦弱的,我卻不這麼認爲,他其實只是有點自私,有點無助,可是哪個人應該爲自己的自私受到譴責呢?人不爲己,天誅地滅。何況阿米爾的自私並沒有傷害到任何人,他只是需要一個好爸爸,需要一個完整的家庭--一個有爸爸和哈桑的家庭。因爲這種需要,他付出了太多了,他劃破自己的手指,只爲操控那玻璃線牽動的風箏,贏得爲了取悅父親的風箏比賽;他眼睜睜的看着哈桑被強暴,只爲保全那隻哈桑追到的藍色風箏,去贏得父親的關注;他撒謊說哈桑偷了自己的東西,讓哈桑和阿里離開,只爲不看到哈桑,不想起自己的罪孽,讓父親多看自己一眼。他在父親迎着官兵槍口,只爲阻止一個官兵對一個年輕的母親的不舉行爲時,阻止了父親,只爲能和父親以後有安定幸福的生活------他爲了父親放棄了太多,也付出了太多,身體的疼痛,內心的折磨,良心的不安,都是他付出的代價,最後,父親癌症去世,留給阿米爾的只有一生的歉疚和不安。

索拉雅是個好妻子,一見鍾情也不失爲一種美麗的愛情,但也許作者不願再讓阿米爾的悲劇重演--他或許也不知道的沒有一個好爸爸的阿米爾,能不能做一個好爸爸,所以他讓索拉雅的子宮背叛了它的主人。也許也是因爲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好好地愛哈桑的兒子吧。

哈桑,,這樣一個私生子在這樣一本書裏,或許該說,在那樣一種階級壓倒一切的社會中註定是悲慘一生。也許你的生命中也有這樣一個人,把你當成朋友、親人,甚至是主人,永遠爲你做好一切事物,卻又那麼默默無聞,幫你實現你惡作劇的想法,替你闖下的禍背黑鍋,爲你什麼都願意做,甚至不惜傷害自己--也許你也是別人生命裏的那個人。哈桑是一個勇敢的人,他爲阿米爾做的一切都堪稱是勇士,不管是幫他承擔過錯,還是替他追風箏都是如此。我想哈桑真的做到了“爲你,千千萬萬遍”。他幫阿米爾贏得了風箏比賽,幫阿米爾追藍色風箏,在阿米爾被人圍堵時強裝鎮靜,幫助他脫離險境------彷彿哈桑的生命已被“阿米爾”三個大字印上了永久的烙印。永遠抹不去--也許哈桑從未想過抹去。就是這樣的忠誠,爲了風箏,他被曾經圍堵阿米爾的人強暴了--阿塞夫,因爲哈桑是一個與他們派別不同的穆斯林。爲了讓阿米爾安心,不惜放棄自己和阿里的尊嚴,離開阿米爾的家。要知道,他是看到了阿米爾的謊言,看到了阿米爾見死不救的背叛,可他還是那麼堅持地維護自己的信賴,自己的信仰。哈桑死在戰亂中,他的兒子被擄走了,遭遇和他一樣的痛苦,又是阿塞夫,這個讓小孩子都受到了極大傷害的卑鄙小人。這樣殘酷的戰爭,殘暴的階級,殘忍的宗教。

在阿米爾決定去找哈桑的兒子的時候,我是佩服他的,他終於敢於面對自己的過錯,面對自己的罪孽,面對自己對哈桑的背叛。他帶走他,接受父親的、自己的錯誤,這時的他終於是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了,我愛這樣的他!

在阿米爾對哈桑的兒子說出“爲你,千千萬萬遍”的時候,我知道,這個輪迴很圓滿了,哈桑的風箏是阿米爾,他追;阿米爾的風箏是爸爸,他追;哈桑的兒子的風箏是安定,他追;我的風箏是理想的大學,我追;你的風箏,不管是什麼,也請你,追!

追風箏的人讀書感受 篇23

這是一個讓人傷心的美麗故事。阿米爾和哈桑,同父異母的兄弟,喝同一乳汁長大的兩個孩子,卻有着如此不同的對人態度與命運:一個是忠誠善良的“哈桑”僕人,一個是自私懦弱“阿米爾”少爺;一個爲了主人真誠相待、死而後已,一個爲了得到父愛不斷的欺騙。兩個人曾經有過那麼美好的友誼,但是,不同階級的兩個人是根本不可能真正成爲朋友的。毫無疑問哈桑卻終其一生在做這份友誼的殉道者,是一個悲劇,善良的他卻得不到命運之神的一絲眷顧,也許是他已被奴性的思想在作怪,這是何等的不公!他的身世和種族,註定他只能成爲阿米爾人生中的,抑或阿富汗亂世中的一把打散的黑灰。他註定是那個爲他人追風箏的人,隨着風箏落地永遠地飄逝了,僅留下那句刻骨銘心的話語“爲你,千千萬萬遍!”。

本書是以風箏貫穿全文,鬥風箏比賽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風俗,而這也是作者唯一與父親相連的紐帶,在作者心中,好想只有贏得了比賽,才能贏得父親的表揚與讚賞。在我的心中哈桑和阿米爾的果敢正直的父親是個頂天立地的英雄,“爲你,千千萬萬遍”哈桑一個12歲的兔脣小孩,卻有着爲兄弟付出犧牲的巨大勇氣,真誠,純潔。他身上那不可思議的承受力怎能讓人驚歎佩服?。

而本人對於阿米爾在內心充滿了鄙視,他太懦弱,太不勇敢,太不懂得抓住機會,太不懂得如何去珍惜……其實我好像自己真的能回到書中,當着阿米爾的面問一句:“哈桑,一個卑微的、兔型嘴卻有着無比純潔真摯的情意的哈扎拉人,在你遇到危險時,不顧一切站出來保護你,對對方說,如果你敢動一動,彈弓會改掉你的花名,不再叫你‘吃耳朵的阿塞夫’,而是叫你‘獨眼龍阿塞夫’;當他爲你追那隻你贏得爲比賽的藍風箏時,高喊:爲你千千萬萬遍,一切都是爲了你!而你卻在他最需要幫助的時候,默默的躲起來,只因爲自己害怕被毆打,被牽連;而你最終因爲心裏上的逃避和避免內心的譴責,;對父親說了謊話逼走了哈桑;你情何以堪?”

正如書中所說“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於明白這是錯的,因爲往事會自行爬上來。回首前塵,我意識到在過去二十六年裏,自己始終在窺視着那荒蕪的小徑。” 是的你後悔了,你想到了補償你自己所做的一切:找到哈桑的孩子,將他撫養長大,你在向他重複哈桑爲你而做的一切,你在兌現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可是我想問:“你何必當初?”在這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不要欺騙真正對你好的人,要勇敢的站出來和你的朋友一起面對!不要做讓我們將來會後悔的事,特別是對自己的朋友與親人!

書中阿富汗的戰亂,讓我明白了和平的幸福,讓我明白了戰亂給我們帶來的僅僅是傷痛與無助!

與其說,小說是在追風箏,不如說作者是在追回憶,追哈桑,追懺悔,追那與哈桑一起度過的幸福快樂的童年!

“我追。一個成年人在一羣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風拂過我的臉龐,我脣上掛着一個像潘傑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

追風箏的人讀書感受 篇24

只是覺得書寫得這麼好,自己又深受感動,不寫點什麼,似乎對不住作者,也對不住自己。但是,寫點什麼呢?又毫無頭緒,無從說起。於是給自己一段充裕的時間,再翻看,瀏覽一下,回憶故事情節,作者的構思,撿拾起自己感動過的句子……

小說《追風箏的人》主要講阿米爾,一個阿富汗富家男孩和他家僕人之子哈桑是童年夥伴,純潔善良的哈桑對阿米爾少爺無條件地忠貞。然而阿米爾,出於軟弱,或者說怯懦,在舉行阿富汗傳統的風箏比賽的一個冬天,在哈桑爲他去追風箏而被阿瑟夫等三人強暴之時,選擇了沉默。爲了掩飾自己的懦弱,爲了緩解自己的不安,阿米爾選擇了更殘酷的方式:他誣陷哈桑偷了他的手錶和一些錢。阿桑被迫離開。多年來,阿米爾一直揹負着良心的譴責。20--年後,已在美國定居的他回到阿富汗,走上了再次成爲好人的路,卻發現一個驚天的祕密,原來阿桑是他的同父異母的兄弟!阿米爾最終勇敢的面對了阿瑟夫,帶回了阿桑死後留下的兒子索拉博……總之,這是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胡賽尼以溫暖細膩的筆法勾勒人性的本質與救贖,讀來令人蕩氣迴腸。

可以說,這部小說有兩條關於背叛與救贖的線索,一明一暗。明的線索是成年的阿米爾重回故鄉阿富汗,爲童年的背叛贖罪;暗的線索則是,阿米爾的父親也是一個揹負謊言而生活的人,他和僕人的老婆上牀,生下了阿桑。他爲了自己的名聲,不能也不敢和阿桑相認。一輩子活在自己編織的自責的網中,他也在期待獲得救贖。他施捨街頭的窮人,建了恤孤院,把錢給有需要的朋友……而最終,在阿米爾的行動中,看到兩代人完成了自我救贖,獲得心靈安頓。“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他們的救贖之路使我們想到,其實,在實際生活中,誰人不犯錯,誰人不偷竊,只不過程度有輕有重而已。那些平凡的普通的,似乎不值得一提的小錯誤,小過失,別人不追究,我們自己也不放在心上。也沒有產生內心的不安和自責,更沒想過要怎樣想盡辦法去彌補。只有那些我們覺得重大的,影響惡劣的事情纔會引起人們的關注和內心情感的波動。其實,正如小說中阿米爾的父親所說:“世間只有一種罪行,那就是盜竊。……當你說謊,你剝奪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權利。當你詐騙,你偷走了公平的權利。”同樣,做爲教師的身份,我敏感的想到:當一名教師懶散,遲到走進課堂,他便偷走了學生學習更多知識的機會和權利。當他拖延批閱作業,他便偷走了學生及時瞭解錯誤和糾正錯誤的權利……不論小大,都有影響,就像書中所說“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於明白這是錯的,因爲往事會自行爬上來。回首前塵,我意識到在過去二十六年裏,自己始終在窺視着那荒蕪的小徑。”它告訴我們,人們要謹慎自己的言行,要誠實守信。同時,如果因爲性格的弱點,人性的弱點而犯下了錯誤,要勇敢的像阿米爾一樣耐心的誠心的,悔改,改正,天助自助者。上天只幫助那些真心幫助自己改正的人。

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每次讀起,就禁不住熱淚滿眶。這句話,哈桑對自己的阿米爾少爺說過,阿米爾對阿桑之子索拉博說過。而在這句話所發生的場景中,像小河輕輕流淌,那麼自然,清澈,透明,水到渠成的產生出這句發自心底的心聲,令人感動無比。而這樣真摯的情誼,無悔的付出,其實是雙方都受益和幸福的事情。生活中,有一人值得你爲之千千萬萬遍,有一人爲了你而千千萬萬遍是多麼幸福而甜蜜的事情!

作爲教師,很喜歡拉辛汗說的那句話:“孩子又不是圖畫練習冊,你不能光顧着要塗上自己喜歡的色彩。”是的,這個世界之所以豐富充盈,就是因爲有所不同。每個學生都各有自己的長處和弱點。教書育人的教師其實更應該明白這個道理。不能像阿米爾的父親一樣,阿米爾的父親喜歡足球,希望阿米爾也像他一樣熱愛,阿米爾的父親不暈車,便覺得阿米爾的暈車是孱弱的表現。作爲教師,也要避免僅喜歡和自己同樣愛好的學生,而是一視同仁。不要努力把學生塗上自己喜歡的色彩,而是幫助塗上學生自己各自喜歡的色彩。

關於風箏的喻意,網上有許多不同的說法。有的說,風箏是他們共同的願望,代表着真摯的友誼和兄弟情,哈桑爲此追逐,爲這份情誼付出所有。有的說,他們都是追風箏的人。兒時,是哈桑。長大後,是阿米爾。也許,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隻風箏吧。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想要追求的風箏。或許它是理想,信念,愛情,成功,事業,友情等等等等。而我們每個人都是追風箏的人。在追逐的過程中體會着生活的美好,友情的可貴,進步的快樂,生命的短暫,抑或像小說中一樣,獲得救贖的輕鬆!

追風箏的人讀書感受 篇25

最近我在書店購買並閱讀了一本書——《追風箏的人》,它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勒德.胡賽尼的第一篇長篇小說,在書店的文學欄上,我一眼便看見了它,被它那炫麗的封面和感人的情節深深吸引……全書圍繞風箏和阿富汗的兩個少年之家展開,一個富家少年與家中僕人關於風箏的故事,關於人性的背叛與救贖。這樣的情節也讓這本書蟬聯了3年美國排名第三的暢銷書,我也推薦你來看看。

翻開書便瞧見了那一句“爲你千千萬萬遍”。作者以那溫柔輕巧的筆調,描寫了阿米爾記憶中的阿富汗,展示了一個鮮爲人知的喀布爾。平日裏,我們聽到關於阿富汗的,都跟恐怖主義扯上關係,總以爲那是一個人們從出生到死亡都活在槍聲中的地方。那份和諧美好,與今日的落魄戰亂,令人震撼!

當然,令人震撼的不僅僅如此,書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兩個人,一個是主人公阿米爾的父親,別人眼中魁梧正直的勇士,還有一個是阿米爾同父異母,從小一起長大的哈桑。

哈桑善良、重情義,他毫不保留的爲阿米爾付出,這種從血液裏自然流露出來的對親人無私愛,讓我感到、震撼。

看這本書的時候,一直有些痛恨阿米爾,認爲他軟弱自私。但是,換個角度想想阿米爾的性格、行爲,都是因他生長的環境使然。他年幼失去母愛,在父親的威嚴下,渴望得到親情,得到父親的認可,所以他選擇了犧牲哈桑。阿米爾因爲那風箏往事,一直活在自己的譴責之中,但是,到了美國,我們看到阿米爾爲追求自己的幸福,終於衝破世俗的牢籠,真情實意地追求拉索拉雅,並且得到幸福。正當美國平淡的生活撫平了如煙如雨的往事時,父親臨終時的一句話,讓阿米爾走上了回阿富汗的路——那條贖罪之路。爲了彌補心中缺失,阿米爾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並與當年侮辱哈桑的流氓展開了激烈的鬥爭,費盡心思爲心靈受到嚴重創傷的哈桑之子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義。看着阿米爾的變化,我不禁想道:人總會因爲被壓迫,而拿出那份沉潛着的勇氣與真情。在與悍匪的激烈較量中,他找回了當年的勇氣,在開到哈桑之子的同時,他也對生活有着一番新的認識。

危急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失去親人的悲傷、孤獨......所有的一切都在哈桑的兒子放飛風箏中得到了原諒與補償。應該承擔的責任,我們無法推卸;應該克服的困難,我們無法逃避;應該面對的人生,我們無法選擇。

這就是生命,它要求我們在風雨中勇於前進,敢於承擔,在點滴中細細回味每一份苦與甜,慢慢體會每一份情怨。

書的感情不僅僅是親情、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愜意和猶疑危急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有過擔當責任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涌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僞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心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乎乎殘酷,卻又毫不譁衆取寵。

也許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也許有些苦澀與酸楚,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挽回。

爲此,我再次推薦這本書,去追逐你的那隻風箏吧!

追風箏的人讀書感受 篇26

小說中的哈桑總是穿着綠色的袍子,對着阿米爾大喊:"爲你,千千萬萬遍。"

小說主人公阿米爾同哈桑從小情同手足,在阿富汗的喀布爾,他們一起玩彈弓,打番吉帕牌,坐在"病玉米牆"上讀書聊天。哈桑,那個生下來說出的第一句話是"阿米爾"而不是"爸爸",一個有兔脣的孩子,那個追風箏的人,忠心耿耿的僕人,讓阿米爾愧疚,負罪了一生,也讓我感動了太久太久。

一次最與衆不同的風箏比賽,改變了他們的一生。那件悲慘的事,令阿米爾無比自責和痛苦,他的背叛或者說是懦弱,其實並沒有傷害到哈桑,哈桑的信條"爲你,千千萬萬遍"似乎是永恆不變的真理,但阿米爾良心的譴責以及他對父愛的渴求,使他逼走了哈桑,爲後來更悲慘的結局埋下了伏筆。阿米爾和父親孤獨地逃往美國,他孤獨地守着得癌症的父親,孤獨地結婚,忍受沒有子嗣的生活,他有着一個巨大無比的風箏沒有去向,但他不敢去追。另一方面,哈桑和他的養父阿里在受到阿米爾的栽贓陷害後回到故里,哈桑長大娶妻生子,後來在阿米爾父親的朋友拉辛汗的請求下,回到他出生長大的阿米爾的房子幫忙經營,但卻爲了保護阿爾米的房子夫妻雙雙被塔利班打死,留一個孤兒在恤孤院。可沒想到的是,那個孤兒後來被賣給了當年傷害哈桑的那個人,然後被同樣的傷害。時隔20xx年後,阿米爾在看望重病中的拉辛汗時,知曉了一個他從不敢相信的祕密:哈桑,其實是他同父異母的弟弟!經過拉辛汗的勸說,阿米爾踏上了"那條再次成爲好人的路",他明白,血緣,是最重要的;喝同一個女子奶汁長大的兩個人,就是兄弟!雖然這點,他和哈桑,一同被父親欺騙了38年。他父親,用拉辛罕的話來說,是一個被拉扯成兩半的男人,他默默地承受着自己的罪過,他愛着他的兩個兒子,可是他卻只能表現出對哈桑,對一個僕人應有的舉動。他唯一流過的眼淚,就是爲哈桑和阿里離家的那一刻。

於是,阿米爾邁出了重回喀布爾的那一步,重又鼓起勇氣去追他人格中的風箏,爲他父親,他自己,贖罪。爲此,他和阿塞夫決鬥,負傷奔逃,在大使館爲他的侄子尋找移民的出路,飽經摺磨的索拉博在獲得希望後的興高採列,當希望又破滅時,這個孩子終於厭倦,選擇自殺,被救以後嚴重的自閉,在阿米爾拉着他的手,和他一起放飛那個風箏的時候,他隱蔽的笑,是發自肺腑的。而阿米爾,在割斷對手線後,主動提出爲索拉博追風箏的那一刻,"爲你,千千萬萬遍",沁入骨髓,他終於治癒了他的心病,他也終於得到了他生命的風箏,成爲一個健全完整的自我。

風箏是象徵性的,它既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着什麼,讓我們勇敢地追。

追風箏的人讀書感受 篇27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作者並沒有很華麗的文筆,她僅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的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卻給我以震撼。

當僕人哈桑——阿米爾最好的夥伴,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在角落裏施以暴力時,阿米爾——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卻蜷縮在陰暗的角落裏默默注視,直到淚流滿面卻仍不敢挺身幫助哈桑時,我聽到了心碎的聲音。

可命運的指針並沒有停止,阿米爾因爲懦弱而極端害怕直至慚愧不已,無法面對哈桑。最後甚至栽贓他,讓他永遠離開了這個家。到後來阿米爾獲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悔恨與傷痛糾結。

當中年的阿米爾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時,他卻不顧危險,前往家鄉阿富汗,開始了救贖。但時間是可怕的,因爲它可以讓一切都改變。終於回到家鄉的阿米爾,目睹了家鄉的變化,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同時也見到了兒時的老管家,見到了荒廢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訊。 哈桑死了,阿米爾的救贖卻沒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爾兒時的宿敵手中,兒時的懦弱和愧疚纏繞着中年的阿米爾……,一場救贖再次開始。

故事的最後,阿米爾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時的索拉博卻因精神上的傷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說起風箏——那哈桑和阿米爾童年最喜愛的玩物時,纔會不知覺地笑起來……

爲什麼生活在如天堂般的美國,遠離硝煙瀰漫的阿富汗,阿米爾仍然有着揮之不去的愁緒,仍然想着那個令他魂牽夢繞的故土,是哈桑,那個最忠於他的奴僕,不,是童年的夥伴,是他最愧對的人,讓他的心靈永遠處在懺悔與不安中。

也許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故事的結局,索拉博的不語和沉默以及放風箏時他的笑,讓我感到一絲悲傷,卻也有如負重釋。因爲阿米爾追過,救贖過,勇敢面對過。也許有些許苦澀與酸楚,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

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是阿米爾,都在不斷追尋那早已消逝的哈桑,或而失望,或而欣慰,或哭或笑。人生也許就是在不斷懷念和追尋過去中度過的,我想: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涌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僞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淋漓盡致。

書的後半段寫得是主人公心靈的救贖。他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風箏,重新成爲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生活的大門終於又向他敞開了。阿米爾的結局,相比較而言,是幸福的。他終於明白了彼此的意義——以生命爲代價。

讀完這本書就像品一杯茶,有一點點苦澀,但其中的甘甜讓我回味良久。其實人生不就是一杯茶嗎?

追風箏的人讀書感受 篇28

在看到這本書的書名的時候,“追風箏的人”,我曾以爲這是一本能讓我輕鬆的書,畢竟風箏承載了我童年時太多的快樂和美好回憶,但是在結束閱讀後,我的心情很沉重!它細膩的文字讓我在閱讀時並不只是一個旁觀者,它讓我因爲阿米爾的怯懦而憤怒羞愧,它讓我因爲哈桑從男孩到男人不變的忠誠而感動。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我無法定義它是悲情還是溫馨。文章主人公哈桑和阿米爾,他們是僕和主,是兄和弟,是低賤和高貴。

在那裏,一個名爲喀布爾的地方,一羣孩子追着斷了線的風箏,在大街小巷裏追逐,哈桑卻早已知道風箏會落在何處,阿米爾問哈桑他知道的原因,哈桑能肯定地回答他就是知道,還反問了阿米爾,“我什麼時候騙過你?”阿米爾輕聲說,“我怎麼知道有沒有騙過我。”哈桑對阿米爾絕對的忠誠,阿米爾給予哈桑的卻只是懷疑。爲此哈桑發誓,“爲了你,我寧可啃爛泥。”阿米爾卻還是不信,他進一步確定,“你真的會爲我啃爛泥?”哈桑堅定的說,“我肯定!”然後又說,“但是你又怎麼能忍心讓我啃爛泥。”不談論他身爲僕的忠誠,僅僅是朋友之間,哈桑給予他的還有真誠,這不是因爲阿米爾擁有的財富,僅僅因爲兩個孩子之間的友誼!

追風箏的人讀書感受 篇29

人在經歷生活時,充溢幸福的同時也必然摻雜着些許辛酸,但生活不會因你而中途暫停,所以我們要做的便是學會如何去面對。正如《追風箏的人》中哈扎拉人的哈桑,只能作奴僕的哈扎拉人。哈桑的母親拋棄了他和他的父親,因他們是哈扎拉人的緣故,打小哈桑就遭受着旁人的恥笑與不屑的眼光,但是哈桑並沒有受此影響,依舊忠於主人公——阿米爾,把阿米爾當作朋友更是當作主子般尊敬,哈桑是如此的勇敢與善良的生活在阿富汗這片土地上。

主人公——阿米爾,我一直認爲他其實是絕大多數人的性格的縮影。阿米爾與哈桑從出生的那一刻他們的命運便被主僕的標籤而分隔開來。阿米爾自小就有些怯弱,而哈桑卻總是那般勇敢,毫不猶豫地站出來保護他。阿米爾爲了得到父親更多的關心和愛,不惜傷害哈桑,哈桑幫助阿米爾追逐象徵勝利的風箏被欺辱,阿米爾因爲爲自己的懦弱退縮了,爲了父親能把注意力集中於自己,阿米爾不惜陷害哈桑,致使哈桑與阿里(他的父親)被迫離開。其實阿米爾也並沒有錯不是嗎?他只是想要父親的關注,他只是一位渴望父愛溫暖的孩子罷了。其實我們不也是這樣嗎?爲了尋找能夠慰藉自己心靈的陽光,而用自己的棱角去刺傷他人。

全篇小說以阿米爾的角度展開,成年後的阿米爾常爲自己年少時的懦弱和膽小感到羞恥一直承擔着對哈桑的愧疚。當父親好友拉辛汗讓自己重回喀布爾,說“那兒有再次成爲好人的路”。阿米爾在贖罪,讓自己再次重生。

我想人的一生就是這樣,不斷犯錯,然後彌補。生命中我們有必須肩擔的責任,但我們往往因自私,以爲可以逃脫,卻把自己弄得深陷泥潭。阿米爾便是典例,但他最終得到救贖,如果你曾犯錯,那麼去救贖吧,去找尋內心的安寧。

追風箏的人,所追逐的僅僅是風箏嗎?不是,那是一種對精神品質的追求,更是一種精神力量的追求。

追風箏的人讀書感受 篇30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着什麼,讓我們勇敢地追,讓我們一起追尋那人格的風箏。

12歲的阿米爾是一位阿富汗的富家少爺。他本與僕人哈桑手足同情,但在一次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讓阿米爾無比痛苦,無比自責的事。因爲那件事,他逼走了哈桑,不久後自己也隨父親去了美國。成年後的阿米爾因無法原諒自己對哈桑的背叛而再次踏上故土,卻發現了一個驚天謊言。他一點點探索着,看着戰爭中阿富汗的慘狀,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已經故去的哈桑的兒子,拉回了那隻他丟棄了的人格的風箏。

說實話,我並不喜歡這樣帶“悲”的作品,但在長長的嘆息之後,我卻感受到了無比的震撼,那隻飄蕩着的風箏線也悠悠晃晃地系在我的心上。在書中,阿米爾追尋着的似乎是他與哈桑的友誼,是他不再內疚的,變得勇敢起來的心。

原本的阿米爾是懦弱的,無法保護也無法面對自己的夥伴,好在追尋中他還是找回了失去了的心。可是,在生活中,每一次傷害都可以彌補嗎?不是的,有的風箏將再也尋不回來。不得不說阿米爾是幸運的,而我也曾有過類似的幸運的遭遇:那件事發生在20xx年的暑假,我剛剛學會站立的小表弟來我家玩。一次沒人時,我的腳不小心掃到了他,還站得不是很穩的他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哇哇大哭。面對媽媽的責問,我違心地說:“是他自己摔的……”還好,我最後還是說出了真相,拉回了那隻差點飄離的“風箏”。

細細想來,我似乎比阿米爾更幸運,因爲他與哈桑是再也回不去了的,他的“風箏”已是殘缺。而在這“風箏”的背後,附着的是人性,是誠實、勇敢、善良的品質,是我們人格的一部分。只有不失去我們的“風箏”,才能算一個真正的“人”。

像原本少年時的阿米爾,他那懦弱的表現使他的“風箏”丟失,在日後的幾十年中他都是在後悔與自責中度過,這也是懲罰。直到他重踏故土後,他那不顧一切的救贖才讓正義迴歸,但“風箏”還是殘了,這也意味着他在今後的日子裏還得一刻不停地追尋,追尋那隻對他來說無比重要的“風箏”

阿米爾的“風箏”丟了,又被追回。而你的呢?你可曾丟失了你那隻帶有你人格的“風箏”?在那飄蕩的風箏上也有着一份對人命運的掌控。不論因什麼,也不論爲什麼,讓我們一起去追尋吧!一起找回我們的那隻“風箏”,並將它好好保存,永遠不再丟失。你願意麼?

讓我們一起追尋那隻人格的風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