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狂人日記》心得感悟(通用1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7.22K

讀《狂人日記》心得感悟 篇1

讀了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深有感觸,魯迅把日記與妄想症患者的內心獨白結合在一起,表達出了自己所想的內容——在這個“吃人”的社會中,人性無存,良知泯滅,要走出現狀只有改變“吃人”的惡習。

讀《狂人日記》心得感悟(通用13篇)

《狂人日記》中“吃人”一詞也在文中屢屢出現。而文中的人物都是吃人團伙中的一員,他們青面獠牙,滿目兇光:趙貴翁、路人、孩子、打兒子的女人、狼子村的佃戶……他們都十分怪異,像是毫無人性的野獸而並非人類,他們似乎要把“我”生吞活剝。雖然他們有的認爲吃人的理所應當的,有的認爲不應該吃但是還是要吃,不過他們都是吃人的人,他們想要將我“吃”掉,卻還是放不下僞善的面具,他們要將我逼死,然後,像“海乙那”吃死肉那樣將我吃掉,而“我”的親哥哥竟也參與其中,到頭來,“我”也未必沒有吃過人。揭示了那樣不見天日的社會中不讓好人有一方生存的淨土。

小說用犀利的筆調批判了封建社會的腐敗和人們的墮落。用一個狂人的眼光述說這個社會的黑暗,讓人充滿恐懼。那個慘無人道的社會中,人們彼此之間只存有戒備之心,沒有友誼,沒有關愛,他們不懂得團結起來,他們只看見烏雲密佈的天空,撥開雲霧,想不到或許就能看見陽光。他們是一羣可悲而可憐的人,他們只是被動的在黑暗的社會中漸漸變得自私自利,漸漸變得狼狽不堪。他們不相信自己,更加不相信別人,所以他們在無休止地墮入黑暗的深淵,無論“狂人”怎樣呼喊,終究喊不回他們的靈魂。所有的嚴重最終只是瘋言瘋語,無人理睬,他們只會想着怎麼把他吃掉……

比如小說的第一節中狂人記道:今天全沒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門,趙貴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還有七八個人,交頭接耳的議論我,張着嘴,對我笑了一笑;我便從頭直冷到腳根,曉得他們佈置都已妥當了。因爲得知狂人發了狂,因此大家對他有些害怕,並且議論他的事情,然而落在狂人的眼裏,卻認定是大家謀劃好了,要害了他了。

再如,狂人的大哥請了醫生來給狂人診治,醫生開了藥,囑咐大哥趕快給狂人吃下,然而在狂人的眼裏,卻是這樣的情形:老頭子跨出門,走不多遠,便低聲對大哥說道,“趕緊吃罷!”大哥點點頭。原來也有你!這一件大發現,雖似意外,也在意中:合夥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有了這些描寫,於是我們得到一個完整的符合邏輯的故事:一個年輕人由於腦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對他進行迫害,並且吃人,但不久之後由於醫生的治療年輕人的瘋病治癒了,重新進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軌道(赴某地候補矣)。

小說以“救救孩子……”這句話而告終,最後的省略號使整篇文章意味深長。這句話是“我”無助的呼聲,是在那黑暗的社會中苦苦掙扎的良知,是對祖國未來的希望。因爲那些原來無憂無慮生活着的孩子們,本可以過一個快樂的童年,而現在卻也加入了吃人的行列,也開始漸漸變得冷酷無情,那些已經吃了許多人的人骯髒的心靈再也洗滌不清,無法再回到純真的模樣。所以,“我”只希望那些還未吃過人的孩子們儘早懸崖勒馬,不要成爲慘絕人寰的大惡人!

通過小說我們看見了悽慘的舊中國,舊社會的人們就像生活在一個暗無天日的人間地獄裏,與他們相比我們是無比幸福的,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裏沒有戰爭,沒有“吃人”的人,也沒有使人發狂的事物。所以我們更加應該好好珍惜眼前的幸福,爲現在所得到的一切感到慶幸,珍惜和諧社會,熱愛我們的祖國,攜手共進,共建美好家園。

讀《狂人日記》心得感悟 篇2

讀了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深有感觸,魯迅把日記與妄想症患者的內心獨白結合在一起,表達出了自己所想的內容——在這個“吃人”的社會中,人性無存,良知泯滅,要走出現狀只有改變“吃人”的惡習。

《狂人日記》中“吃人”一詞也在文中屢屢出現。而文中的人物都是吃人團伙中的一員,他們青面獠牙,滿目兇光:趙貴翁、路人、孩子、打兒子的女人、狼子村的佃戶……他們都十分怪異,像是毫無人性的野獸而並非人類,他們似乎要把“我”生吞活剝。雖然他們有的認爲吃人的理所應當的,有的認爲不應該吃但是還是要吃,不過他們都是吃人的人,他們想要將我“吃”掉,卻還是放不下僞善的面具,他們要將我逼死,然後,像“海乙那”吃死肉那樣將我吃掉,而“我”的親哥哥竟也參與其中,到頭來,“我”也未必沒有吃過人。揭示了那樣不見天日的社會中不讓好人有一方生存的淨土。

小說用犀利的筆調批判了封建社會的腐敗和人們的墮落。用一個狂人的眼光述說這個社會的黑暗,讓人充滿恐懼。那個慘無人道的社會中,人們彼此之間只存有戒備之心,沒有友誼,沒有關愛,他們不懂得團結起來,他們只看見烏雲密佈的天空,撥開雲霧,想不到或許就能看見陽光。他們是一羣可悲而可憐的人,他們只是被動的在黑暗的社會中漸漸變得自私自利,漸漸變得狼狽不堪。他們不相信自己,更加不相信別人,所以他們在無休止地墮入黑暗的深淵,無論“狂人”怎樣呼喊,終究喊不回他們的靈魂。所有的嚴重最終只是瘋言瘋語,無人理睬,他們只會想着怎麼把他吃掉……

比如小說的第一節中狂人記道:今天全沒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門,趙貴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還有七八個人,交頭接耳的議論我,張着嘴,對我笑了一笑;我便從頭直冷到腳根,曉得他們佈置都已妥當了。因爲得知狂人發了狂,因此大家對他有些害怕,並且議論他的事情,然而落在狂人的眼裏,卻認定是大家謀劃好了,要害了他了。

再如,狂人的大哥請了醫生來給狂人診治,醫生開了藥,囑咐大哥趕快給狂人吃下,然而在狂人的眼裏,卻是這樣的情形:老頭子跨出門,走不多遠,便低聲對大哥說道,“趕緊吃罷!”大哥點點頭。原來也有你!這一件大發現,雖似意外,也在意中:合夥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有了這些描寫,於是我們得到一個完整的符合邏輯的故事:一個年輕人由於腦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對他進行迫害,並且吃人,但不久之後由於醫生的治療年輕人的瘋病治癒了,重新進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軌道(赴某地候補矣)。

小說以“救救孩子……”這句話而告終,最後的省略號使整篇文章意味深長。這句話是“我”無助的呼聲,是在那黑暗的社會中苦苦掙扎的良知,是對祖國未來的希望。因爲那些原來無憂無慮生活着的孩子們,本可以過一個快樂的童年,而現在卻也加入了吃人的行列,也開始漸漸變得冷酷無情,那些已經吃了許多人的人骯髒的心靈再也洗滌不清,無法再回到純真的模樣。所以,“我”只希望那些還未吃過人的孩子們儘早懸崖勒馬,不要成爲慘絕人寰的大惡人!

通過小說我們看見了悽慘的舊中國,舊社會的人們就像生活在一個暗無天日的人間地獄裏,與他們相比我們是無比幸福的,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裏沒有戰爭,沒有“吃人”的人,也沒有使人發狂的事物。所以我們更加應該好好珍惜眼前的幸福,爲現在所得到的一切感到慶幸,珍惜和諧社會,熱愛我們的祖國,攜手共進,共建美好家園。

讀《狂人日記》心得感悟 篇3

一提到魯迅的短篇小說,我頭一個想到的便是《狂人日記》。雖然我只需30分鐘便可以讀完這隻有11頁的作品,但它卻在我心中,使我久久無法忘懷。

民國時期,一位患有“迫害狂”症的病人寫下了一冊日記。日記中他的世界到處充滿了恐懼。他覺得身邊所有的人都要吃掉他,不論親戚朋友還是街頭素不相識的路人,包括他那現在正在養活整個家的大哥。狂人想:“大哥對我講書的時候,親口說過可以易子而食;有一回偶然議論起一個不好的人,他便說不但該殺,還當‘食肉寢皮’。”除了大哥的話,還有那些周圍發生的事也讓這個瘋子對“吃人”深信不疑:狼子村打死了一個惡人,幾個人把他的心肝挖出來油煎炒了吃;一個女人打她兒子,還罵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幾口才出氣!”一想到這些,狂人便從“頂上直冷到腳跟”。後來,狂人甚至以爲自己也在不知不覺中吃過人——大哥曾把死去的妹子的肉和在飯裏給狂人吃。這便是那篇《狂人日記》。

這位狂人寫的文字雖然雜亂無論次,但卻生動的描繪出了一個人吃人的社會。可以說,狂人是被當時的非人道主義所逼瘋的。那些封建的想法,如吃惡人心肝可以壯膽,都在記中表現了出來。狂人痛恨那些封建禮教假借道德的名義,宣揚殘忍和暴力。日記最後,狂人疾呼:“救救孩子”這是對舊社會的反抗,和對新一代的擔憂。

憶昔日,看今朝。我們現在的生活可充滿了幸福。每天,父母都會笑盈盈地看着我,朋友都會歡快地與我玩耍;每天,我都放鬆全身心。怎麼可能會覺得那些和我一樣歡樂的人會吃我?

最令我感動的是狂人所說的這樣一句話:“自己曉得這笑聲裏面,有的是正義和勇氣;老頭子和大哥都失了色,被我的勇氣正氣鎮壓住了。”只要我們有勇氣,只要正義是站在我們這邊的,任何歪風邪氣、封建迷信都會迎刃而解。

狂人雖然是個瘋子,但他並不傻,他懂得什麼是人性,什麼是真善美,並知道:因該去追求一個真正美好的社會。也許正是因爲像狂人那樣的分子太少了,纔會出現腐敗的社會。

讀《狂人日記》心得感悟 篇4

黑暗是什麼?是負着空虛的負擔,是嚴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謂人生的路?是精神上的愚昧,是肉體上的束縛?是不可逾越的高山,是刺痛靈魂的荊棘?是刺破心靈的的暗礁,亦或是無知的奴隸,卑微的侍者;還是時代的詭異?

《狂人日記》中記敘了“人吃人”的災難,當鮮血淋漓的人被一個個飢腸轆轆的“野獸”狼吞虎嚥下去,他們面不改色,一副泰然自若,若無其事的樣子,誰會知道在他們虛僞的外表下,竟在籌謀瓜分人的陰謀。麻木的肢體,被俘虜的意志,被摧毀的精神,一個個眼神呆滯,時代的黑暗使他們蛻變了,蛻變的狠毒、無知,昔日善良的種子已被惡毒的藤蔓所纏繞,命運的不公使他們淪爲這個時代的犧牲品。被奴役的肉體,被駕馭的思維,被溶解的頑強,儼然一副野獸的樣子。而時代的里程碑終以血腥,愚蠢,殘暴,無奈結束。

生存的意義就是打破這種局面?還是苟且偷生,淪爲這個年代的戰利品?還是力挽狂瀾,用生命的薄弱去挑戰時代的高度,那無疑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被時代繳獲,被命運折磨,忍受莫大的恥辱,最後釀造一幕幕悲劇!將灰色的天空染上鮮紅的血跡,以喚醒支撐靈魂的血液,忘卻堅持生命的理由。被灌以污水的幼苗,被摘取花瓣的蓓蕾,變得扭曲,變得醜陋。被侵蝕過的肉體,留下蛆的痕跡;被打碎過的內心,留下玻璃的足跡。

被鮮血浸染過的心,早已不堪一擊;被狠毒俘獲過的夢,早已支離破碎;被冷峻觸碰過的臉,早已傷痕累累。

讀《狂人日記》心得感悟 篇5

這篇小說是描寫一個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動,把他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覺柔和一體,用人物自敘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

“狂人”出生於封建士大夫家庭,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壓迫,造成對社會的恐怖心理。他認定現在是個“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會。他半夜察看歷史 ,看見滿本都寫着兩個字“吃人”。他對吃人社會發出勇敢的挑戰,相信將來的社會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

讀《狂人日記》心得感悟 篇6

魯迅的作品並不是那麼通俗易懂的!我看了好多他的作品,略微讀懂了他的着作,《狂人日記》。其實也不是都懂了,一些深奧的詞句,一些難理解的詞語,不多看是看不懂的。

《狂人日記》描寫了一個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動,用人物自述的方法,暴露家庭制度和禮教的弊害。那片地方都是吃人,半夜查看歷史,滿本也都是吃人,相信將來社會容不得吃人!

文中有一句:救救孩子們,我深受感動!魯迅以這樣一個小說,呼籲:救救孩子們,不要讓孩子也迷信。

魯迅先生是無私的,他是以個當之無愧的大文豪。

讀《狂人日記》心得感悟 篇7

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現代白話小說。令人驚異的是,這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具有開山意義的作品,已經顯示出極其成熟的特色,使後來的許多研究者爲之傾倒,究其原因,除了魯迅深厚的文學素養外,我們也無法不歎服於先生的天才。

下面,我將對《狂人日記》進行個人化的解讀,其中自然有偏頗之處,然而作爲一位讀者,我想也可以有放肆一下的權力。

翻開《狂人日記》,首先進入讀者視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這個狂人臆想的世界,是通過“常人視角”敘述出來的:狂人發病棗旁人側目棗家人延醫救治棗狂人復原。這一層的意思凡識字者均可以解讀出來,因爲在小說的“序”中清楚地交待了:某君昆仲,今隱其名,皆餘昔日在中學時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漸闕。日前偶聞其一大病;適歸故鄉,迂道往訪,則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勞君遠道來視,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矣。因大笑,出示日記二冊,謂可見當日病狀,不妨獻諸舊友。持歸閱一過,知所患蓋“迫害狂”之類。語頗錯雜無倫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體不一,知非一時所書。間亦有略具聯絡者,今撮錄一篇,以供醫家研究。

通過常人視角,我們可以合理地解釋狂人眼中他人對其的“迫害行爲”。比如小說的第一節中狂人記道:今天全沒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門,趙貴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還有七八個人,交頭接耳的議論我,張着嘴,對我笑了一笑;我便從頭直冷到腳根,曉得他們佈置,都已妥當了。因爲得知狂人發了狂,因此大家對他有些害怕,並且議論他的事情,然而落在狂人的眼裏,卻認定是大家謀劃好了,要害了他了。

讀《狂人日記》心得感悟 篇8

今天我讀了魯迅 的《狂人日記》,魯迅是我國的大文豪,拿起他的散文真還擔心讀不懂,翻開第一頁,靜靜地讀了起來……

文章不是很長很長,分爲好幾篇,每一篇都是一天所寫,就像是日記一樣,從這個“狂人”的日記中,我們看出了一個人吃人的社會,所有人都想着如何去吃人,就連自己的親人都要吃自己,每天都是驚險的一天,都有人惦記着要吃你,描寫出了一個可怕無情的人吃人的社會,黑暗恐怖讓人害怕的一羣人,讀來讓人膽戰心驚。

從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人,這個社會多麼的無情和殘酷,不顧親情,什麼都不顧,只是去想着如何去吃人。

聯繫魯迅先生所處在的時代背景可見當時真是的社會就像書中所描繪的那樣,人吃人,殘酷黑暗,老百姓就像那要被吃的人一樣,毫無防抗之力,而那時的政府就像是吃人的人,殘酷無情。生活在這樣之中的人除了折磨就是站起反抗,可是國人的心早已沉睡,魯迅先生就是用這樣的文章來喚醒國人的心,使中華民族站起來,奮起發抗。

讀了魯迅先生的文章,我彷彿又回到了那就社會,瞭解了那時的社會,是我對魯迅先生這個人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

讀《狂人日記》心得感悟 篇9

“四千年來時時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多數人在被人吃的同時,也在吃人。看來,我們古代的文化無論怎樣的令人自豪,都抹不掉這些叫今天人看來極不人道的東西。所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餓死是小,失節是大……”人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確實不象在西方文化中有崇高地位。人的價值、人的尊嚴都是從屬於極其專制的社會秩序的需要。人是什麼?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人只不過是能說話、會穿衣、過羣居生活的“高等動物”,“食色性也”。

對人的定義必定是建立在對世界的認識之基礎上的。由於世界各民族的世界觀是不盡相同的,所以不同民族文化所塑造的人是不同的。在中國古代,人們對世界的理解是不明確的,是感性直觀的,除了對世界起源童話般的解釋外,僅有的一點理性所能述說就是“道法自然”,道又是什麼呢?“道之爲物,惟恍惟惚。”面對這樣的世界人除了現實物質追求外,還有什麼令人心馳神往?人不過是會說話的“高等動物”!所以就不難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無芻狗。聖人不仁,一百姓爲芻狗。”牛羊之肉,人可以吃,因爲人比動物聰明智慧;的確有的人確實比別一些人更聰明有能力,理所當然的就可以有“人吃人”了,“伴君如伴虎”,“養臣如養狼”。你不吃他,他就要吃你。當然,人與動物是不同的,吃的方法是巧妙的。想來想去,還是有序的吃爲好,什麼“綱常”,什麼“禮儀”,不就是一部分“勞心”的聰明人對付另一部分“勞力”的蠢人的好手段嗎?“克己復禮”不難,但“爲仁”卻很難,因爲有限的物質利益總是“你多我就少的”。“存天理,滅人慾”更是“吃人”的武器,因爲“天理”本身就是一部分人的“人慾”得到充分滿足,另一部分人的“人慾”得不到滿足的“公理”。

讀《狂人日記》心得感悟 篇10

我讀過一些魯迅的文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魯迅先生創作的第一部白話文小說,是《吶喊》的初篇,也是現代中國文學的一篇傑出的作品——《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中所謂的狂人,就是指一個精神錯亂的人物,他語無倫次,意識好象也有些不清。狂人出生於封建社會,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壓迫,造成他對社會的恐怖心理。他認定他處在“吃人”的世界中。雖說文章是虛構的,可也有點恐怖的味道。

文中一個不懂世事的瘋子道出了世間的本質,而那些將“瘋子”稱爲“瘋子”的人卻故意裝作糊塗,明明幹出一些吃人的勾當,卻做起了“君子”。文中寫道“他們一翻臉,便說人是惡人”,及其“翻天妙乎,與衆不同”的處世原則更是將封建統治階級顛倒黑白的本領描述的淋漓盡致。他們“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遮掩,不敢直接下手”,這正是他們缺乏勇氣的體現。他們“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正如瘋子對他哥哥的勸說中所說的一樣:“吃人的人,什麼幹不出!”的確,吃人的人,什麼幹不出!爲了吃人,竟連自己的同胞兄弟也要謀害。從中可以看出在封建社會中,少的是親情,多的只是殺害、暴力與兇殘。所以,小孩子,狗,醫生,陳老五以及大哥,都在以同樣兇殘的目光看着“我”這塊肥肉,他們要“育肥我”,然後再逼“我”自戕,這樣他們“沒有殺人的罪名,又償了心願”,多麼狡猾無恥與兇殘!更可悲的是我們的孩子們,他們何以有此等的心思呢?!無非是老子娘教的,“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吃人”,而如此無知善良的“我”也在無意中成了吃人的人,成了吃人的人“銷贓”的同夥。所以他們將希望寄託於孩子身上,因此主人公在文章的末尾高聲吶喊:“救救孩子!”

文中'吃人'這個驚人的字眼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人們的眼前,魯迅借狂人之口,令人們意識到封建主義'吃人'!這一振聾發聵的吶喊使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人醒悟了,震撼了!

《狂人日記》是一種自由的流露,一次正義的爆發。魯迅先生的聲音在那個充滿惡臭、血腥味的封建社會,喚起了沉睡的人,沉睡的真的人,喚醒了整個世界。

讀《狂人日記》心得感悟 篇11

《狂人日記》具有鮮明的現代特徵,具體表現爲省察歷史與現實的理性精神,解剖自我靈魂的自審精神,以及關注生存和發展的憂患意識,遠遠超出了一般知識分子顧影自憐式的自慰,顯示了“五四”時期思想啓蒙的高度。

《狂人日記》在表現“禮教吃人”的同時,還表現出了強烈的反叛和變革的精神。如狂人面對因循數千年之久的傳統思想,大膽地提出了“從來如此,便對麼?”的質疑,這集中體現了大膽懷疑和否定一切的五四時代精神;狂人還面對面地向吃人者發出了警告:“要曉得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狂人還渴望將來有不再吃人的更高級的“真人”出現,這表現了一種改變舊世界、創造新世界的朦朧理想。最後,狂人期望未來、矚目下一代,希望“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這更是一種向封建主義抗爭的號召,同時也向世人昭示了一條變革社會的途徑。

魯迅明寫的是狂人的狂態,實際上筆筆觸動的都是讀者思考時代、社會、人生真諦的心絃。狂人並不是一般的典型性格,他是象徵性的,是整個五四時代先驅者憤激思潮的藝術象徵,我們從狂人的日記中,感受到的是充滿着批判和追求、深思和戰取的一首氣魄宏大、熱情奔放的時代思潮交響樂。所以,它一經發表,就在思想界和文學界引起了廣泛的反響,《新潮》雜誌著文稱譽“瘋子是我們的老師”,“我們帶着孩子,跟着瘋子走,――走向光明去”。

讀《狂人日記》心得感悟 篇12

在斯看來就是“吃人的實錄”,在這篇文章中,斯感到前所未有的壓抑感和苦難,這樣的社會,是如此的可怕,“非人性”的觀念,是當今一直存在的,只是我們這一代所未曾用第六感所感應到的,也許,是被電腦慣出了幾許病殤,所以第六感受到了嚴重迫害,就像哈爾濱的那座大橋一樣,其實隱患一直都有着,只是,“時機”不夠成熟罷了!當某些事物變成了一種“靈異”般詭異的時候,斯曾可想,而不知再不知,興許,在現在《狂人日記》裏,寫的有些沉重壓過五指山,但是與現在而言,對於斯的啓示便是一層又一層的灰煙瘴氣,這樣的瘴氣,已經讓我們原本過上百的壽命卻變得只有還不到70歲。

可悲麼!不怎麼可悲,你的思想很深刻又能怎樣,你把問題看的清澈見底又能怎樣,你奈何不了什麼?就像文中最後,寫的那樣,救救那些沒有吃小孩的小孩子們。可是他能救濟麼?所以吶喊,儼然變成了“孤魂野鬼”的哀怨呼叫轉移的家底兒資本。

魯迅先生在文中把自己深入“吃人”的人際關係其中,原來他也一直再“吃人肉”,似乎他恍然的有點“愚魯”,但是呢?斯人不知,的確很不知,在文中,看到一句話,一直重複不斷——:“便對麼”,他在反問什麼,他在吶喊什麼,“吃人的人”仍將延續他們的篇章,而先生呢?一直重複:“便對麼”,這就讓斯想起少林寺的主持一樣,誠信誦佛,但是,從一個跑偏的想法來說,當道德和生存存在了嚴重的矛盾,試問一下,這解困之法該當何罪呢?

回過頭來想想:時刻驚醒自己,一個無窮無盡的使命,斯能做的就是全力而爲之,但是不犯拙,是不太可能的了,相似的事情很多很多。

這篇文章讓斯聯想起一句話:“說高尚,誰在高尚!說低俗,誰又在低俗!”,這是何等暢快淋漓的一句話哉!!!斯也在最後有一疑問,便是上句話了。

讀《狂人日記》心得感悟 篇13

“狂人”近於“瘋”,在做着“惡夢”,在境象中充滿了青面獠牙的傢伙,黑暗陰森的笑,古怪的語句。卻藉着“瘋”,把帶着憤怒、驚恐的鞭子一下子打到了隱痛之處,充滿了內在的緊張。每個人都睜着眼睛說謊話,互相深疑,都想控制別人,卻都無力超越他人,因而斤斤計較着。“狂人”被道得“瘋狂”了,從而說出一堆真話。

都說是“揭露傳統封建禮教的醜惡”,但,何以惟有此篇有如此之名聲?拋舍某領袖對於魯迅先生強加的評價以及歷來的噪音,讓我們關注文本。

最讓我眼前一亮並感到好奇的,並非其對封建文化傳統的批判,而是:“我未必無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妹的幾片肉,現在也輪到我自己……有了四十年以人履歷的我,當初雖然不知道,現在明白,難見真的人!”

據此,我想,魯迅之所以不凡,其深刻的懷疑性以及隨之而有的批判性,也許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引文中,他不但懷疑,批判了那些“吃人的人”以及“禮教”,連自身,他也懷疑,他也反思自己,他也肯直面事實,他也批判。

有這樣一種說法:真理,首先應該是真相。儘管,從邏輯角度而言,此話似有語病,但其所指,我已明白。古今能直面現實、勇敢說真話的人,有幾個呢?博學如朱光潛、巴金、郭沫若,爲了“活得好一點”,“安逸一點”,就唱着鋼鐵坦克極權的讚歌,畏首畏尾。魯迅之所以能深刻、透徹看破迷霧,其求真之願,實爲大因由。因此,纔有了這“反常”的“狂人”。

問題是,“反常”、“瘋狂”、“夢囈”之後,怎麼辦?每天身處一個死寂的社會,每個人都認爲你“傻”、“瘋”、“狂”,而且,每天的生活,還得照樣過,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是缺一不可。年深月久,心靈能抵抗得住嗎?“耗散理論”告訴人們,只有“系統的開放,才能讓物質,信息等從無序走向有序。然而,如何能夠堅守,不斷進步突破侷限,實乃大問題,畢竟,理論歸理論,實際歸實際。

必須注意的是,“狂人”身體復原後的“赴某地候補”。由激烈地反封建制度及其文化開始,後來被迫害致狂,留下“語頗錯雜無倫次,又多荒唐之言”的“日記二冊”,最後,病癒,做官去了。也就是說,“狂人”拋棄“狂”時的思想和原則,選擇了委曲求全,終究無法抵抗來自整個社會的“黑暗力量”,重新成爲“奴隸”了。魯迅爲“狂人”安排了做官這個結局,實在是太清醒了。從“救救孩子”那既悲切又空洞的“吶喊”,聯想到“狂人”愈後默默無聞地就範做官,可以感到封建宗法制度及其文化扭曲先行者人性,毒化他們靈魂的頑強而又可怕的力量,就可以看到極大多數尚無原創的強大的思想體系的改革者可悲的下場,比如康、樑,乃至正在寫文章的我,都不過是“藉助別人的武器來戰鬥”,罷了。

就個人經歷而言,突破個人侷限,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並且,充滿偶然性。在我記憶中,有三次半偶然半個必然導致的突破。其中,最迅猛最明顯的突破是從高一開始的。當時,年級有文學社,授課老師是年輕而充活活力的董晶晶先生。他爲我開了一扇窗戶,並且,因爲我一向好閱讀,當時遇此平臺,當然要好好把握。於是,開始了相對大量而廣泛的閱讀。此外,當時促進我幾乎全力投入文學的因素還有三個,一,我當時不堪功課成績之重,理化生幾乎讓我絕望,一絕望就就得尋找精神寄託;二,當時我出任學習部部長,是學生雜誌《星海揚帆》的主編,邊學邊用,學用互助;三,當時遇一志向與性情、愛好相投之人,每天玩着高強度的詩詞背誦遊戲以及文字遊戲,快樂而充實。五大因素再加上一丁點上進心,方有了今天的我。但即使有過這樣的心理歷程與經驗,也不能讓我堅信我以後不會成爲一個空虛無聊苟且偷生之輩。

行文至此,似若離題。

魯迅先生對“娜拉走後,會怎樣”提出了兩種可能:不是墮落,就是回來。今天在此,幼稚地提出第三種可能:繼續前進,因爲“狂人”可能會喜歡上求真求知的快樂。

可是,與此同時,一個新的問題又會出現:隨着發現、懂得的東西越來越多,人會變得怎樣?我還小的時候,媽媽告訴我,地板髒。我求證過,當我赤着腳走上一天的地板,擡起來看,黑如煤炭。因而,“推論”得出,狗也是“髒”的,因此,一直怕狗,怕與它接觸,儘管在理性上,深知“萬物生而平等”,但情感上始終無法接受狗,稱“狗”而非“犬”,足爲證。同樣,小時候看到新聞報道,是關於飛機失事的,由此,害怕乘坐飛機。儘管我知道,飛機失事的概率十分低。也許,知道得越多,限制越多,“無知者無畏”,也許,就是經這樣的推理得出。但,我絕不會選擇做“無知者”。9·11災難發生之時,那些投入救人行動中的人,難道不知道危險嗎?

所謂“細節”決定成敗,我想,大概可以這樣理解:真正決定了一個人走向的因素,主要是兩個,一爲常識,一爲本能。本能也分兩部分,一爲“生理本能”,一爲“繼後天訓練而成的屬於自身的能力”,即對一事作出近乎條件反射的反應,視爲“能力”或“本能”。“知道越多,限制越多”的原因,也許,正在於當我們知道的東西越多,經歷越豐富,就越相信自己的經驗,當新事物出現時,很難及時而準確地作出反應及判斷。畢竟,人是很難超越自我經驗而存在的。這,也許就是人類的大侷限,大悖論,大悲哀所在!我由個人經驗所得的“娜拉走後”第三種可能,即爲證。

上帝又要發笑了。

可是,還有一堆問題。個人的經驗既是人的豐富認知與判斷力建立之源,也是人的侷限性的根本,那麼,是否意味着,最沒有經驗的時刻就是最沒有束縛的時刻?或者說,童年時提出的問題,是否就是一生的侷限的邊界,所謂“救救孩子”?那麼,人,窮盡一生,會有多大進步?人爲何而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