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書心得(通用2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3W

202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書心得 篇1

“因爲一個人往往從懷疑一個最小的細節開始,最終會懷疑生活本身。”

202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書心得(通用27篇)

這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生活之中不乏這樣的例子。

失戀了,或生意失敗了,或失業了……人生陷入灰暗——灰暗的不只是事件本身,而是影響到了整個人生,整個人生陷入的灰暗!彷彿生活忽然間再也沒有任何意義了!

其實,人生有很多面的,這一方面的不如意,不代表你其它方面也不如意。人生是無常的,此刻的不如意,並不代表你之前都是不如意的,你以後也都不如意。

人有時會因一時的失敗,而徹底地否定自己。我也曾在某一個失落的時刻,徹底地懷疑自己的人生,覺得自己的人生相當失敗、徹底失敗!我會想起許多能證明我失敗的例子與狀況,然後去對比別人的成功,對比自己的理想,發現自己一無是處!(我也會寫在日記裏,然後去反省,只是這樣的文字不免帶着許多消極情緒,故不想讓人看到,不會公開上傳,我希望我所傳播的思想都是積極樂觀的。有些問題過於沉重,還是不適宜公開討論的,故還是自己去思考吧。)

反之亦然,你可以因爲一時的幸福感,而延伸地感覺到你這一生都是幸福的。當我被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事情所感動的時候,靜下心來,我總是想起許多美好的時光,覺得自己不只是在那一刻是幸福的,我的整個人生都是幸福的!因此,也就有了我之前的那篇《我,幸福無以復加!——感謝在我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人,在我身上發生的每一件事!》,及後面的幾篇有關於幸福的文章。

人,不免有時會誇大自己的痛苦或快樂,我只是希望大家把快樂誇大,把痛苦縮小。誇大痛苦的時候少一些,誇得小一些,最好是能把痛苦縮小或消除,就像瑜珈中提到的,忘卻痛苦,痛苦就不存在;而誇大快樂的時候多一些,誇得大一些。

人與人之間,也常因爲一點小矛盾而引發爭吵,然後引出許多事情來,不斷升級,到了最後不歡而散,甚至反目成仇互相攻擊。

當你因爲某件事而懷疑人生的時候,跳出來,認真想想,其實你所懷疑的只是一件小事而已,一個暫時的狀態而已!

當你因爲某件事而懷疑別人對你的看法及情感時,跳出來,認真想想,其實你所懷疑的只是一個小誤會,一點小矛盾而已!

有時我們要利用“無限擴大的思想”,讓快樂幸福灑滿整個人生,整個世界;有時則要去限制,讓痛苦只是此痛苦,矛盾只是此矛盾,而不要再延伸!

202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書心得 篇2

生命看似輕如鴻毛,然而,人們常常感嘆着生命的沉重,活着總有一種不堪重負的感覺,到底是什麼讓人們感覺到沉重呢?

“在永恆輪迴的世界裏,一舉一動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責任重負。”托馬斯一直都認爲,就算與特蕾莎一起時,他也不願做家庭責任的附庸,寧願享受“輕”,也不願去承擔那份“重”。然而,當特蕾莎離開他時,他確實有那麼一瞬間感覺到無比的自由,但是,很快這種輕飄飄的失落感又讓他難以忍受。

當負擔完全的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幾乎遠離大地上的生命,其飄忽不定生命中的運動變得太自由而沒有束縛,慢慢地,人生也將失去了意義。生命永遠是最爲複雜的東西,輕與重的轉換,靈與肉的扭纏,生與死的輪迴,各種各樣交叉重合時的的對立,也許這就是生命的面貌吧。生命在溫馨明媚的白晝和陰鬱冷暗的黑夜之間,沒日沒夜地延續……然而即使生命是矛盾的源頭,即使生命是個謎,它對我們來說都是唯一的,不可取代的。

“那麼,到底選擇什麼?是重還是輕?”

輕與重,在書中的每一個角落幽靈般地閃現着,生存、理想、媚俗、背叛都在這張輕重交織的人生之網中互相聯繫着,卻永遠地不能被逃離,生命之重,使人感到沉重的壓力。正如文中托馬斯感到特雷沙的嫉妒之重。正如特雷沙的夢給托馬斯帶來的譴責。生命之輕,使人感到無聊空虛。正如特雷沙的離去使托馬斯的鐵球滑落腳踝,但他卻爲奇異抑鬱的自我迷醉而感到罪過。回望自身,我們也可以看到自己生命那輕重交織的印痕。

“沉重是真的悲慘,輕鬆便真的輝煌嗎?”

每天我們行走在這紛繁的塵世間,早已習慣了匆匆的步伐,早已習慣了平平淡淡不帶喧囂的色彩。不管是輕也好,重也罷,生命中度過的日子就是有孰輕孰重的,實在難以掂量。當我們因害怕承擔生命之重,放任自己去享受生命之輕時,留給我們的也必然是比以前的重還要更重的輕。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所以,不要去掂量,不要去品味,只要不失重,那麼我們就可以走得踏實,走得坦然。

202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書心得 篇3

這本書是我在8月中旬買的。所以讀的時間比較緊湊…況且這本書本身就有點深度。對於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在網上查過,這本書的推薦率還是很高的!所以決定就買它了!

一本挺厚的書…現在終於看完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米蘭?昆德拉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意象繁複的書。這本書比較趨向於成人化,但我覺得高中生也值得一讀!但是要做好重讀的準備…

有人對我說:這樣一本小說,不僅難懂,而且讀來讓人飽受思想上的折磨。如果沒有準備好受難,就不要打開它。打開也毫無意義。不如省下時間去讀一些流行的通俗小說,或許還可以從中看到一些花花草草。一開始我還不相信,但當我讀了之後,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思想的折磨…文章的內容並不難懂,難以理解的是作者無處不在的議論!很痛苦…真的好難讀懂。

文章涉及到很多歷史性的人物、劇作…比如作者從“永劫迴歸”的話題談到十四世紀非洲部落之間的戰爭,談到法國大革命,談到人們對的仇恨的消解,談到斷頭臺。其中最核心的一句話是:“曾經一次性消失了的生活,像影子一樣沒有分量,也就永遠消失不復迴歸了。無論它是否恐怖,是否美麗,是否崇高,它的恐怖、崇高以及美麗都預先已經死去,沒有任何意義。”“輕”這一字無疑是文章的文眼。說到“輕”,讓我想到一個故事。就是有位國王要他的手下比賽,看誰是大力士。比賽的內容就是誰能將一根雞毛扔過牆。很多人都是以失敗告終的。然而有一位大臣非常地聰明,他將整隻雞扔過了牆,然後對國王說,我能將整隻雞扔過牆,何況是雞身上的雞毛呢?!沒錯,最後是他贏了。靠的是他的智慧!“輕”之讓人不能承受,答案居然如此簡單。看來,我們以前的迷惑完全來源於對常識的漠視,以及對“輕”和“重”根深蒂固的偏見。有時,輕,真的讓人無法承受。像一隻雞毛,你很難憑藉力氣將它扔過高牆。

習慣上,經驗上,想象中,我們都會認爲“重”讓人無法承受,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到了昆德拉這裏,我們忽然聽到“輕”讓人無法承受。昆德拉真是不走尋常路噢~

一開始,還沒讀這本書的是時候,看書名…好深奧…難以理解。

讀完這本書,雖然有的還是不明白,但是大致有個輪廓。昆德拉揭示了人類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但他和我們一樣,無力解決這個問題。因爲“永劫迴歸”是不可能的。民族歷史、個人生命都只有一次性,沒有初排,沒有草稿,選擇也就變得毫無意義。我們不選擇媚俗,又能選擇什麼呢?安知抗擊媚俗的決心和勇氣不是另一種更大的媚俗?一個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麼可能避免媚俗呢?如果媚俗不可避免,那麼所有“沉重而艱難的決心”不都是輕若鴻毛嗎?

這又是一種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昆德拉由此對生命的終極意義表示了懷疑,而那是我們的前人認爲理所當然而又堅信不疑的。我們無可選擇又必須選擇,我們反對媚俗又時時刻刻都在媚俗…

202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書心得 篇4

讀它時心情很壓抑,米蘭昆德拉就像張愛玲,筆鋒直指人類最原始的慾望,直接、犀利。可人們卻不得不承認,這些慾望的真實和無德。我想米蘭要說的是:無德爲輕,輕讓人們無法負載在生命的軌道上。

書裏的一個情節:特雷莎的媽媽年輕時很漂亮,她有九個追求者。第一個最英俊,第二個最機智,第三個最富有,第四個最健康,第五個最高貴,第六個最會背詩,第七個曾周遊世界,第八個會拉小提琴,第九個最有男子氣概。特雷莎的媽媽最終嫁給了第九個,不是因爲她愛他,而是因爲她和他不小心有了特雷莎。她不愛特雷莎,她一直在想另外八個都比第九個好。她在想她還沒有追求過別人,於是,她離開了最有男子氣概的男人,追求一個沒有男子氣概,犯過幾次罪,有兩次離婚時的男人。她嫁給了他,從此,她開始淪落,漸漸失去美貌,變成潑婦。

這段我印象最深刻。米蘭把九種特質分配到九個人身上,特雷莎的媽媽只能從中選一個。她誰都想要,因爲她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麼。她的貪婪讓她來到一個一無所有的人身邊。她開始失去,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質,失去靈魂。當特雷莎把門鎖上,要求自己最基本權利的時候,作爲媽媽的她暴跳如雷,她才意識到一切在離她而去,她在用最後母親的身份,幾乎是要挾她女兒留下。可這些都是徒勞的,因爲她從沒有承擔過生命中的責任,無論是對社會、對家庭、還是對親人。她死掉也只是輕輕地一閉眼,不會有任何重量,她失掉了靈魂。

另一方面,我在考慮米蘭要傳達的愛情觀。“愛情”總是玄而又玄。我曾經以爲,愛情是純感性的東西,如果你用太多理性思維去思維它,那麼愛情將不純正。現在這種觀點幾乎完全被顛覆。愛情需要條件,需要理性的思考。你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麼,找個可以滿足自己需要的人,然後包容他的其他缺點,履行自己對對方的責任,這纔是愛情。米蘭說“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實存在。”大概伴責任走過的愛情纔是真實存在的愛情。寫到這裏,我才發現執着地追尋一個自己想象的人是多麼愚蠢,愛情是在特別的時段遇到特別的人。

不知不覺寫了這麼多,但還有意猶未盡的感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很難讀,每一句話都意味深長,讀好它我可能得花上幾年工夫,可它已經使我開始受益了。

202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書心得 篇5

存在之輕與存在之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昆德拉小說中最爲讀者熟悉,爲作家贏得聲譽最多的一部小說,80年代在中國出版至今,一直被翻譯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直到前幾年纔有了現在的這個書名,雖然只是一個語序的變化,卻使得書名和主題更爲貼近。然而即使是改動後的譯名,仍然弱化了原名的玄意。昆德拉在一次訪談中說:“許多朋友勸我放棄《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輕》(《theunbearable lightness ofbeing》)這個書名,難道我就不能至少刪去“存在”(being)一詞嗎?譯者在碰到這個詞時,都傾向於用更樸實些的表達予以替換:‘生存’(existence),‘生活’(life),‘狀況’(condition)等等。“存在並非一個具體物,因此,昆德拉認爲,哈姆雷特說的”tobe or not tobe”絕非“活着,還是死去”的問題,而是一個形而上的追問。所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所要探討的實質上是“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輕”。

尼采認爲,我們的世界是“永恆輪迴”的。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都由無數次的重複。我們的生活是能夠被預演的,有朝一日,我們的生活會按照我們經歷過的方式再現,而前者中反覆還將無限重複下去。如果世界果真如此,我們就會向耶穌一樣被釘在永恆色十字架上,無法承受的重負將會沉沉的壓在每一個人的身上。然而,這個世界存在的基礎恰恰是輪迴的不存在,生活無法預演,我們既不能把它與我們以前的生活相比較,也無法使他完美之後再來度過,生命之流只能在偶然性的大地上氾濫,人們肆意的生活,獲得了漂浮在半空中的快感,可是,重就真的悲慘,輕就真的美麗嗎?

托馬斯正是這一問題的代詢人。他是一個離異多年的外科醫生,擁有衆多的情人,生活風流而快活。然而特里莎的闖入打破了他的自由,托馬斯一直在愛戀特里莎和追求自由之間徘徊選擇。特雷莎之於他,既非情人,也非妻子,而是一個“被放在樹脂深覆的籃子裏,順水漂到他的牀第之岸的嬰兒。離婚以後的托馬斯是愉快自在的,婚姻對他來說是一種責任的束縛,阻礙了他體會生命的快感,在無數的”性友誼“中,他獲得了美好的生命之輕。特雷莎無疑是這種生活的終結者,她緊緊握住托馬斯的手使他感到了久違的生命的責任並體會到了其中的美好,可是他又不願意放棄多年來的“自由”。對於托馬斯來說,獨居還是與特雷莎結合,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愛情問題,而是關涉到他對存在的可能性的理解。一向輕鬆的他在六個偶然事件的推動下,選擇了“非如此不可”。

七年之後特雷莎的出走,將托馬斯重又置於自由之身,使其身上的重負突然間釋放,甚至感到悲傷過後的美好,托馬斯嗅到了溫馨的生命之輕。可是,隨之而來的沉重卻將他徹底擊倒,他已經學會了感受別人的痛苦,他終於明白,自己再也不可能回到從前虛無縹緲的生命了。他回到了布拉格,追回了特雷莎,也追回了存在的重量。

如果說托馬斯不斷地在輕與重之間遊走抉擇,特雷莎也嘗試着去接受託馬斯的存在哲學。當她無法忍受託馬斯有一次在肉體上的背叛,她開始了向輕的試探,和一個工程師發生了關係,可是這次行爲只給她帶來了更深的痛苦,更重的負擔,認真是特雷莎的行爲方式,認真讓她陷入痛苦的絕境,雖然她努力從行爲到精神上向自己的愛人托馬斯靠近,然而她最終還是失敗了,她永遠揹負沉重的負擔,而這沉重恰恰也是對托馬斯的一種吸引。

輕重選擇的對立與兩難,構成了人類的一個基本存在境況,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可以在這個哲學命題上找到印證,它與善惡無關,究竟是選擇青海是選擇重,昆德拉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他只是提出了這個問題並給與了闡釋。在一個極限悖繆的時代,輕與重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甚至是不存在的,追求意義,選擇承擔,並不一定就能收到預期的沉重感,反而常常導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但是,這輕鬆之中不也包含着生命的沉重嗎?

靈與肉的衝突

肉體與靈魂,使人類得以存在的兩種基本形式,人類總是理想化地希望自己的靈肉統一,以把握一個更爲真實可感的自我,然而,昆德拉卻以一個特定的性愛情境,揭示出靈與肉的分離,使人類再次陷入對自我的無把握之中。

托馬斯與特里莎彼此相愛,可是看待靈與肉的態度卻不一樣:托馬斯認爲,愛情與性是互不相干的,愛情不會使人產生性交的慾望,卻會引起同眠共枕的慾望。在他看來,使愛從屬於性,是造物主最稀奇古怪的主意。靈與肉在托馬斯身上自覺的分離着,他一邊深愛着特麗莎,一邊又和不同的女人做愛,他在愛情上是忠貞的,在行爲上卻是放蕩的。

特雷莎則要求靈與肉絕對的統一。特雷莎有一個外表美麗而內心粗俗的母親,她一直在向特雷莎灌輸一個觀念,特雷莎你與其他人沒有區別,你和其他人的身體都是一樣的,你沒有什麼好隱藏的。特雷莎的母親在光天化日之下裸露着在房間裏行走,這令特雷莎感到羞愧和惱怒。特雷莎的一生,就是在於這種觀念抗爭,她認爲人與人是不一樣的,靈魂決定了這種個性,否定了肉體的差異,也就否定了靈魂的差異。她帶着這種抗爭,來到了托馬斯身邊,尋求救贖,她向他表明她是獨一無二的,可是托馬斯卻把它混入了其他的女人,對她們的身體施以同樣的愛撫,把她又扔回了原來的世界。特雷莎的“嫉妒”成爲她沉重的痛苦,直到死才得以擺脫,而這種痛苦正源於特雷莎對靈與肉絕對的要求。

靈與肉的衝突顯示了人類對把握自我的無能爲力,作爲人存在的一個基本範疇,它突出了人類自身的生存悖論,即人不願再靈肉分離中生活,卻只能以靈肉的妥協與調和謀得現實的安適。昆德拉藉此對現代社會所導致的人行分裂和異化進行了批判。

政治與媚俗

“媚俗”(kithcs)是昆德拉作品中的響詞,在一次與作家埃爾格雷勃裏的談話中,昆德拉將“kithcs”闡釋爲“已講過一千次的美”,“意味着故作多情的集體謊言”,在昆德拉的筆下,媚俗已並非對每一類任何某個特定情景的描繪,也並非僅僅限於藝術,它已成了政治,社會,文化的一個基本特徵,成了人類共同生存狀態的一個指稱。

西方批評家普遍認爲,媚俗之於昆德拉,已經不單單是一個道德概念,而是一個審美範疇。昆德拉認爲媚俗起源於“無條件認可生存”的美學理想。媚俗的人,指定人類生存中一個基本不能接受的範圍,並排斥來自這個範圍內的一切比如大糞(shit),這個每天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生理現象,卻被很多人有意地迴避,人們避免談論它以及和它有關的一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第六章《偉大的進軍》就是一篇討伐媚俗的檄文,它的理論首先是從“糞便”開始的,昆德拉舉了斯大林之子雅可夫的例子,雅可夫在二戰期間被德國人俘虜,和一羣英國軍官關在一起,共用一個廁所。英國人不滿他將廁所搞得又臭又亂,訴諸於集中營的德國軍官。然而,德國長官拒絕討論糞便的問題,雅可夫備感羞辱,以撲向電網的自戕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抗議。在昆德拉看來,人對糞便的厭惡正是一種基本的媚俗。媚俗是人類生存的一個基本情景,它無處不在,不同的媚俗有着不同的內在含義和批判向度,若果說美學媚俗意指英和傷感類作品的低級藝術情趣,那麼政治媚俗則只對既定秩序和既定思想的盲從,文化媚俗則指對多數的,流動的,大衆的價值觀念的認同,人類學媚俗則指人類在無條件的認同生命存在的前提下表現出的樂觀盲從和拒絕思考的態度。“媚俗是存在於忘卻間的中途停歇站”,因爲媚俗,生命在本真與非本真之間徘徊不定,人的自由存在成了值得懷疑的東西,事物失去最初的一面,流向難以把握的虛空。

政治,是昆德拉小說中人物的基本生存背景。政治媚俗,則又是昆德拉批判的一個重點,他自己親身經歷的政治迫害使他對這個問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昆德拉說:“政治並不產生媚俗,但它需要媚俗。任何動亂都以媚俗,以迷惑他人的願望爲基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美國參議院對孩子的微笑與布拉格廣場檢閱臺上當權者面對遊行者的揮手都是媚俗。“媚俗是所有政客的美學理想,也是所有政客黨派和政治活動的美學理想。”

托馬斯和其情人薩賓娜都是媚俗的自覺抵制者。托馬斯,一個用外科手術的思維來對待人生的一生,他的生存目的就是要反抗從衆。對於托馬斯來說,真正的困難不是抵制那個“非如此不可”,托馬斯逃離了第一次婚姻,逃離處於專制統治下的祖國,都說明了這一點,真正難的是抵抗本身,在媚俗的集權統治王國裏,左右的答案都是預先給定的,對任何問題都有效。心靈的專政即是最高統治,所以昆德拉又說,媚俗的死敵是“愛提問題的人”,一個問題就像一把刀,會劃破舞臺的佈景,讓我們看到藏在背後的東西。同時,媚俗也極有可能成爲一個陷阱,對媚俗的抵抗也可能成爲媚俗的一部分。對於托馬斯來說,當在呼籲當局釋放政治犯的生命上千字也稱爲“非如此不可”的事情的時候,抵抗本身也成了一種媚俗;對於薩賓娜來說,當她的繪畫被宣傳爲不好作品時,她便深深感到了西方世界對她處於深重集權災難中的祖國的憐憫,然而這種憐憫也是一種媚俗,一場西方建立在“博愛”基礎上的政治秀。於是,在衆人“同情”的目光中,薩賓娜憤然離場。

而一直愛慕者薩賓娜的法國教授弗蘭茨,則是昆德拉所要批判的媚俗的集中代表。弗蘭茨是一個樂觀的夢想家,20歲時就確立了哲學教授生涯,但它並不滿足於學者的窒息生活,他“渴望與人們交往,肩並肩地步行,渴望與他們一起呼叫”,他充滿激情,喜歡旅行,也愛同衆人一起上街遊行。“我們都需要有人望着我們”,他毫不猶豫地參加了聲援柬埔寨的“偉大進軍”。弗蘭茨活在他人的目光裏,她急於向情人,向公衆,向內心中的另一個自我顯示生存的意義,期待獲得外界的讚許。他的價值認同,不是建立在對價值本身的追求上,而是爲他人而活,最後當他在曼谷街頭一場無謂而偶然的鬥毆中死去時,他的死不但沒有產生悲劇意義,反而具有了某種諷刺的意味,是一個媚俗者的終結。在弗蘭茨身上,我們看到了人的有限性,人的自我失落與價值的扭曲,而這一切,正是人的媚俗可能性的一種反映。

和許多小說家不同,昆德拉的小說直指現代社會人類生存的困境——以怎樣的方式存在?托馬斯,特里莎,薩賓娜以及弗蘭茨都只是以不同方式存在的個體,昆德拉只提出問題,不回答問題,在無法重演的過去和無法預定的未來,我們只能在黑暗中摸索着前進,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價值光亮。

202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書心得 篇6

“在那永劫迴歸的世界裏,無法承認的責任重荷,沉沉壓着我們的每一個行動……如果永劫迴歸是最沉重的負擔,那麼我們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輝煌的輕鬆,來與之抗衡。”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書的開篇,作者就將我們引入了一個“輕”的世界,一個沒有存在感的痛苦的空間。在一次沒有任何意義的人生旅行中,我們不斷妄圖證明自己的存在,不斷希望得到肯定,不斷追求着身心的釋放,故事便在這種徘徊掙扎中拉開序幕。

曾經也寫過關於生命重量的文章,但從未有過讀完此書後如此深刻的感受。靈與肉,媚俗與反媚俗,現實與反抗,這是昆德拉筆下的輕重世界。衆多現實的無奈掩蓋了華麗的辭藻,行文流淌間流露出生命的抉擇。正是這樣一種文筆,纔在我的心中涌起了波瀾,久久不能平靜。不同於其他作品,昆德拉筆下的輕重世界直指現代社會人類生存的困境——以怎樣的方式存在?通覽整本小說,都找不到一個明確地答案來解答這個問題,只能用個人的一生來回答。托馬斯,特蕾莎,薩賓娜以及弗蘭茨都只是以不同方式存在的個體,在無法重演的過去和無法預定的未來,只能在黑暗中摸索着前進,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價值光亮。

在這個故事中,四個人物各自的媚俗與反媚俗遊戲貫穿始終。主人翁托馬斯拒絕媚俗,然而他卻生活在媚俗之中,無法也不能逃脫。在六個偶然事件的推動下,他選擇了“非如此不可”,也找到了那個可以與他睡覺生活的女人。婚後的他不能剋制自己去欣賞別的女人,他在愛情上是忠貞的,在行爲上卻是放蕩的。 打着性與愛是可以分開的旗號掩飾自己生活在媚俗之中的事實。他因爲特蕾莎而變得沉重,在經歷了愛人離開後短暫的輕浮後,卻又因思念而變得更加沉痛。特蕾莎,一個具有獨特而又溫柔的女子,一向追求靈與肉的合一,但也被迫相信二者的雙重性,最後她的肉體也背叛了她的靈魂。弗蘭茲愛薩賓娜愛到瘋狂,但他們確實不同的兩類人,太多的不一樣註定他們不能在一起。他追求刺激,最終也死於刺激。如果是背叛和追求刺激就是反媚俗,那麼薩賓娜就是個脫離媚俗而獨特的存在。從某種層面上來說她纔是故事的主角,當特蕾莎,托馬斯,弗蘭茨,瑪麗克洛德,政治家,革命者,都在不斷追求着生命之“重”的過程中時,她卻用背叛,朝着相反的方向走去。在背叛中,她不斷拋棄自我,變換角色,將生命之“重”的意義拋在腦後。在不斷的背叛後,最終發現她得到的只是一場虛空,是“一切背叛的終極”。她一直朝着相反的方向走着,最終在一片寂寞和恐懼中走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個世界存在的基礎恰恰是輪迴的不存在,生活無法預演,我們既不能把它與我們以前的生活相比較,也無法使他完美之後再來度過,生命之流只能在偶然性的大地上氾濫,人們肆意的生活,獲得了漂浮在半空中的快感,可是,“重”就真的悲慘,“輕”就真的美麗嗎?

每個人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當人們厭惡自己身上的種.種負擔、責任,而深感沉重時,總是嚮往着如果沒有這些重負,生活該是多麼輕鬆快樂、逍遙自在。可是當這些真正消失的瞬間,卻又往往無所是從,不知如何是好。感覺自己輕如鴻毛,沒有約束,但也沒有歸宿。人生爲何如此無奈,想擺脫種.種生活之 “重”的困擾,但又不能承受擺脫困擾後的失重之“輕”,在這個永劫迴歸的生命中重複,再重複。

回望自身,我們也可以看到自己生命中那輕重交織的印痕。有時候會會被瑣碎的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就會一味地想要逃脫,什麼都不做。但當我真正放下手中的一切得到了“輕”時,卻又沉痛不已。滿腦子都是忙不完的工作,和做不完的功課。這種感覺就像是一個貪玩的孩子,作業還沒有做完就去玩耍了,其實他的內心比坐在那裏完成作業還要痛苦,揹着揹包玩耍,怎麼會放輕鬆呢?所以,當我意識到自己的頹廢時,我選擇了繼續回到繁忙而又緊張的生活中,雖然這種日子過得有些累、略帶疲倦,但是也特別充實。這也許就是痛並快樂着的道理吧。我們的“向上精神”本源於愚昧,我們的“進取心”來自無知,而盲目的進取心又至少給了人生一個“重量”的感覺,使人生似乎有了叫做“意義”和“滿足”的東西。而人生也正是因爲有了這兩樣很難得到的東西而變得有價值與趣味。

也曾問過自己,如果時光倒流到某一刻,我會不會重新選擇?會不會重新考慮是否要忍受着生命之“重”而不是追尋一時的“輕”。也許在那一刻我會做出了另一種選擇。如同主人翁托馬斯所說,如果人又兩條生命,那麼他可以選擇一條生命去愛特蕾莎,而另一條不去愛特蕾莎,然後確定哪樣的生活才能讓他更快樂。然而人生註定是一條一往無前的道路,當我踏上征程時,就沒有後悔的餘地了,無論走什麼路都是一種抉擇、一種考驗。在選擇了a之後,就無法選擇b,這是人生遊戲的規則,一個誰也不能擺脫的規則。就像朱德庸說過“幸福分成兩種,一種是看的見的幸福,一種是看不見的幸福,前者是物質的感觀,後者是精神的感受。你選擇了何種幸福,就決定了哪一種人生。”

故事的最後,意外的結局令人髮指。托馬斯和特麗莎在一片安逸享樂中死於車禍,弗蘭茲死於一次戲劇性的遊行,而薩賓娜在遠離家鄉的美國孤獨的居住着,只有她寂寞的活着。這幾位年輕人“追求”與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謬與悖論:每個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個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虛,追求愛情時怨恨多於歡樂,追求名譽像水中月鏡中花一樣遙不可及,追求錢財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透過種.種幻覺,這些人所有追求的一切最終都化爲烏有,這與現實卻略顯矛盾了。我們每天都在追求着,拼搏着,努力着,最後追求的結果卻是一場空。那些爲着庸俗的目的而掙扎的平庸的生命,爲了功名、金錢、嬌妻、兒孫,終生忙碌、義無返顧,到頭來一切都是虛無,一切都是空幻!那我們何必還要拼命追求生命之重呢?不過話雖如此,生活還是要面向陽光的,最美的不是追求了什麼,追求到了什麼,而是追求中得到了什麼。故事中的每個人物也正是因爲追求而美麗,因爲那種不求結果的追求而不惜一切代價。事實上,我們仍然在忙碌,仍然在追求,奮鬥的腳步永不停止。就像如果不去耕耘,不去播種,再肥的沃土也長不出莊稼;不去奮鬥,不去創造,再美的青春也結不出碩果。

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於過程,在追求的過程中有了幸福感和滿足感,得到了自身的價值。也許,這已經足夠了,何必在乎其終極意義上的得與失呢?人永遠都無法知道自己該要什麼,因爲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再來生加以修正。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檢驗哪種抉擇是好的,因爲不存在任何比較。

所以,不管怎樣還是要勇敢面對生命之“重”,而不是避“重”就“輕”。相信只有沉重的生活纔有質量,凡是我們所經歷的,都是我們所能承受的。

人生就是一個異鄉者的旅行,道路各有不同,但這終究不能改變我們證明自己來過的信念,我們希望在這裏留下足跡,無論是在媚俗中追求生命之“重”,還是在沉重中追求生命之“輕”,對於人也好,對於世界也好。生命實在是有太多的東西需要我們去努力,只有在激流中拼命掙扎才能夠活命。輕與重,徘徊其間,驀然回首,有幾個人能夠看清自己走過的路呢?又有幾個人能記住沿途的風景呢?

人生如潮汐,來了,去了;人生如漏斗,得了,失了。路漫漫,極其修遠,我願用畢生經歷,在輕重之間求索燦爛的人生。

202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書心得 篇7

今天我們學了《生命生命》這篇課文,最讓我感動的是那粒小小的瓜子,它是那麼小、那麼弱。可是它卻包含了那麼強的生命力。在那極爲惡劣的環境下,明明知道只能存活幾天來,它卻依然挺立着,生長着。

記得在幼兒園時,有一次老師發給我們每人一些小麥的種子,讓我們回去養在有水的小碗裏,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觀察它的生長。看着這些種子一天天的由小變大,長出細細的、白白的、像鬍鬚一樣的根毛;發出嫩黃的小芽;後來長成綠油油的、整整齊齊的小麥苗,我是多麼的開心。那時的我還太小,對這件事沒有更深的體會,只是爲這件事感到很快樂。當我讀了《生命生命》這篇課文,看到那粒小瓜子在那惡劣的環境下茁壯生長,我這才深刻體會到生命的頑強和生命中那股力量。

這篇課文讓我學會了珍惜生命,不要讓它白白流失。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你不能讓它輕易失去。

202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書心得 篇8

生命是個奇蹟,一天我正在房間裏寫作業,突然一隻蜻蜓飛進了我家的陽臺,我立刻把窗戶關了起來,之後蜻蜓就不停地撞着玻璃,發出刺耳的響聲。我厭煩極了,突然我腦子裏浮現出了一個壞念頭:想試圖去抓住它。一連幾次都沒有成功,我惱羞成怒,隨手拿起一本書拍中了它,蜻蜓掉到了我的書桌上,我把它那瓶子關了起來。正當我高興時,看到瓶子裏蜻蜓不停地掙扎,又看了看窗外其他蜻蜓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這瓶子裏奄奄一息的蜻蜓,真是太可憐了!

再看了看手中的這本書(《傾聽生命》),我想到了一篇文章,作者坐在圓木上吃三明治,一隻蜜蜂打擾了他的閒暇心情。作者三番兩次打倒蜜蜂,可是蜜蜂並沒有放棄,而是頑強的一次又一次飛回作者身邊,最後一次,作者實在是抑制不住自己的心情,把蜜蜂踩進了沙土裏。幾分鐘之後,蜜蜂又從沙土裏艱難地鑽了出來,當它感到自己已經恢復了力量,試着飛了三英寸遠,第二次飛出了六英寸遠,最後撞在一個小土堆上,蜜蜂又飛起來了,這次它飛過了幾個沙堆,它終於成功了。當時作者心裏是多麼內疚呀!

我相信作者也明白一個道理:只要有一次機會就能生存,這是許多天然動植物的本領。生存條件的艱苦和惡劣使它們比人類更爲機敏,哪怕只有一次機會,對於它們也已經足夠了。這隻頑強的蜜蜂讓我明白:在遇到困難時,絕不能放棄,要勇敢面對,要知道德謨克利特先生說過迎頭搏擊才能前進,勇氣減輕了命運的打擊。以後我也要像這隻小蜜蜂學習!

轉過身,那隻小蜻蜓就如這隻蜜蜂一樣,我愧疚地走過去,打開瓶蓋,把蜻蜓放了出去,看見它和小夥伴們快樂飛翔的樣子,我開心地笑了!

202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書心得 篇9

第一次讀《生命生命》的時候,我想,文章的題目爲什麼要重複呢?後來,我深刻體會到了:那是作者杏林子讚美生命的強烈感情。這篇文章主要寫了“我”從飛蛾求生、磚縫中長出來的幼苗、傾聽心跳等幾件小事中,體會到生命的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於是“我”要下定決心一定要珍惜生命,絕不讓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活力。杏林子,她12時就有關節炎,胸下沒有任何知覺。國小畢業後因爲輟學的林杏子,數十年來堅持自修,憑着堅強的毅力寫作。她說過“除了愛,我一無所有。”她在生前已經決定在死後捐出軀體的心願。杏林子把所有的愛獻給了人類,連死後也不例外。比一比杏林子,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在困難面前打退堂鼓呢?

不是每一條江河都能流進大海的,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生根發芽。生命中不是所有都是快樂的,也不是永遠都痛苦,快樂和痛苦是相輔相成的。快樂中我們感謝生命;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生命是短暫的也是寶貴的,我們應該珍惜自己的生命,讓自己活得更精彩。

202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書心得 篇10

讀了《生命,生命》這一篇課文,令我也常常在想:生命究竟是什麼?

你明白一羣螞蟻被火圍困時,怎樣逃生的嗎?只見螞蟻們快速抱成一團,成了一個大圓球,滾着衝出火海!在逃難時外圍的螞蟻一隻只喪生於火海之中,大火吞噬着他們的生命,而他們的英勇獻身卻換來了其他螞蟻的一絲生機,他們的生命在那一瞬間不再卑微和短暫,它變得偉大!變得那樣長久!此刻,我明白了!我最終明白了!生命的意義在於付出!在於捨己爲人!

你想過一隻蚊子被蜘蛛網粘住是什麼樣的嗎?是等待死亡,還是垂死掙扎?可這隻蚊子明知死亡已經找上門來,但他掙扎着,奮力鼓動雙翅,似乎他心中的期望之火還未磨滅!一隻蚊子在他生命的最終一秒也在掙扎着,試圖逃脫,他渴望生命的精神是多麼強烈!我明白了!生命的意義就是:不要放棄期望!

與螞蟻這種卑微又弱小的生命相比,我們站在生物鏈頂端的人類是不是變的渺小了?想想生活中,到底有那些人是真正捨己爲人了呢?

再與蚊子一比,我們人類是不是更加渺小了呢?我們人類在大難臨頭時,腦子裏留下的只是絕望,連一點掙扎都沒有。

我的生命雖然短暫,但我們卻能夠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與其做個連小爬蟲都不如的貧乏生命,那爲何不做個偉大的人呢?

202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書心得 篇11

前陣子,我十分焦慮,焦躁,覺得自己什麼事情也做不好。直到我讀了這本書。

這本書的封面就很讓人放鬆,我多麼想像那個女孩一樣,放鬆自由地傾聽生命啊!因爲是一項國慶作業,我就認真地看起來。

這本書裏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語,什麼都很樸素。但當我放下書後,心裏卻不由自主地有了一種奇怪的感覺,好久都沒有感受到……那就是,自由。

我釋懷了:生命的意義並不在於考試成績的高低啊,這些考試,這些功課,在漫長廣闊的生命之河中又算得了什麼呢?我驚醒了,爲那些東西煩惱的我,是多麼愚蠢。更讓我感到痛心的是,明明生命之中,美好的事情如此多,生命的力量有事這麼強大,卻還有人爲了這些小的不能再小的煩惱,放棄生命。

我不由自主地產生了這樣的想法:生命多麼美妙。

最喜歡這樣的一篇:一個臨死之人,仔仔細細地感謝身體的每一個部分,感謝他們給自己帶來的幸福或苦悶,帶來的快樂和悲傷。看着這個,我想起《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海倫凱勒,發現,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東西是多麼地重要!

生命也是,我老是漠視了生命的存在,但就是它,給了我味覺去品嚐幸福,給我視力去欣賞幸福,給我嗅覺去把幸福深深吸進肺中,給我耳朵,去傾聽幸福,傾聽生命之歌!

爲什麼總是要在臨死前纔去感恩呢?看完這篇文章,我恨不得現在就謝過我每一個細胞。

這就是生命的魅力吧。它無處不在,卻無時無刻被漠視,有一些東西充當了鑰匙,爲我們打開生命之門,讓我們注意到他們。

這本書就是這樣的存在。

在此之前,有些東西我從來不願意去想,這本書卻溫柔地逼着我去思索答案。

你聽過夜裏蘑菇生長,發出滿足的嘆息嗎?你聽過飛蛾望着到達不了的明月嘆息嗎?或者,你聽見鳥兒啾啾地責備着自己的孩子嗎?我們太忙了,有那麼多那麼多事情去做,但是沒有一件,比傾聽生命的聲音重要。

如果這都做不到,談何萬物平等?我們只認爲我們的纔是最重要的,卻還大言不慚說,動物是人類的朋友。我們一邊用不帶血的刀殺戮,一邊道貌岸然地說,我們理解他們。

真是可悲呀。

生命的美妙歌聲明明充斥着你的耳朵,你卻自認沒有聽見。卻自認只是聽見了噪音。我們都是這樣的,自以爲是的萬物之靈啊!

如果有來生,我不願再做人了,我想成爲氧氣,我遊離四方,各種各樣的生命需要我,用我做燃料,活下去。我雖然沒有生命,卻能無時無刻地聽見這些讓人心情愉快的生命之歌。讓別人更好地活下去,這就是生命的意義吧。

更可悲的是,爲了那些塵埃般不足一提的事,無數的人放棄了生命。就像在漫漫長河中航行,小小的波濤打來,你就認定:啊,我輸了。生命是堅韌的,如果有心戰勝,比這洶涌一百萬倍的波濤,在你眼中只是小小的波紋而已!

生命之歌,或許無需傾聽。

我相信生物之間有着一些微弱的通感,也許在敏感的藝術家心中,無時無刻都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妙。所以,只有靈魂同樣能唱出生命之歌的人,才能真正理解生命。

熱愛它,呵護它,尊重它,只有這樣,再加上一顆感恩的心,讓心靈如氧氣般純淨無私,我們就能用靈魂奏響生命樂章。

存在就夠了。

202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書心得 篇12

今天,我們學習了《生命生命》這一課。讀完這篇課文,我有非常深刻的感受。

在各種天災人禍面前,生命是那樣的頑強。但同時生命又是那樣的脆弱。生命不一定是長久平安的,它更不是永恆的,它是有限的,而且是短暫的。它是世間最普通,也是最珍貴的。它屬於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可以自由支配它,你可以讓它是一塊發光的金子,充實地、毫無遺憾地走完生命的征程;也可以糟蹋它,欺騙它,讓每一天都得過且過,懷着糊弄的心態,結束自己的生命。

諾貝爾曾說過一句話:“生命,就是大自然給人類雕琢的一塊玉石。”我覺得這句話說的太好了,人生就猶如一塊寶石,看你是要粗糙的打磨它,還是要很認真的將它雕刻成一件價值連城的寶物。機會只有一次,我們必須仔細認真的對待。

在一個早晨,一個伐木工人和往常一樣去森林裏砍樹。工人用鋸子砍倒了一棵很大的松樹,樹幹因爲彈力反射回來,壓在了工人的腿上。工人企圖將腿拔出來,但每一次的努力都以失敗告終。

於是,工作人又用斧子去砍樹幹,斧柄斷了,這個伐木工人又用電鋸鋸樹幹,他發現:樹幹倒下呈四十五度角。如果連他的鋸子都壞了,那他就要死在這一片很偏僻且人跡罕至的森林裏了。於是,他狠下了心,拿起鋸子,對準自己被樹幹壓住的腿,忍着常人難以忍受的巨痛,強行截斷了自己的腿。工人簡單的包紮了一下便爬着回去。他一寸一寸的挪動,一次又一次的昏倒,也一次又一次的醒來,接着又一寸一寸的爬着……這個伐木工人求生的慾望令我極爲震驚。我沒有想到人在危機的時刻,竟可以做出如此的決斷,我更被這個伐木工人頑強的生命力折服,更敬佩他在死神正面交鋒時能夠冷靜,精神上沒有被打垮。

我們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生命,在面對死神時沉着冷靜,不能手忙腳亂。只有保護好自己的生命,才能使自己的那朵生命之花綻放在世界上,綻放在自己的心田。而讓它綻放的關鍵是每天努力着,每天進步着。每天都把微笑掛在嘴角;把自信留在臉上;把用心刻在心上;把努力寫在行動中。每天都做最好的自己!

202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書心得 篇13

國慶假期裏,我沉靜在書的海洋裏,其中《傾聽生命》這本書我是一口氣把它看完的。這本書分成了八個部分,最讓我感動的是“脆弱與堅強”和“讓生命充滿愛”這兩大部分。高爾基曾經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從這本書中我的確學到了很多。

首先,我深切地感受到生活中一個人要有自信。我們要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就能不斷取得進步,達到勝利的彼岸。山谷中的一株小草,剛剛誕生的時候與野草沒有什麼區別,可是它堅信自己能開花、長得更美麗,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最終開出了美麗的花。作家羅伯 特·飛利浦面對一位流浪漢詢問“你能替我這樣的人做些什麼”時拿出了一面鏡子給那位流浪漢,並告訴他只有流浪漢自己才能真正幫助到自己,要相信自己。是的,生活中不能缺少自信,否則,你的生活將缺少陽光、缺少快樂。相信自己,迎接挑戰,你的生活將會變得有聲有色。

以前,我對“愛”這個字的理解知識表面的,後來隨着我讀的書越來也多、尤其是看了這本《 傾聽生命》,我對“愛”的理解更深入一步了。愛是生命中最好的養料,哪怕只是一勺清水,也能使生命之樹茁壯成長。也去這樹是那樣的平凡、不起眼,也去這書是那樣的瘦小,甚至還有些枯萎,但只要有愛的灌溉,它就能枝繁葉茂,長成參天大樹。一個六歲開始爲父親採藥治病的男孩,不顧醫生給父親下的死亡預言,不顧惡劣的天氣,不顧陡峭的山路,從六歲到十五歲,無怨無悔地爲父親採藥,他堅定地說:“我要治好爸爸的病。”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去愛與感受愛,愛的力量是如此偉大,清水很平淡,如果加上了愛,生活就會變成參天大樹,保護你我。

生命是一個奇蹟,生活是美好的,我們是最棒的。我要做好每一件事,讓自己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

202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書心得 篇14

最近,我在語文課上學了一篇課文,叫《生命生命》。我被課文中“飛蛾求生”所感動了。

課文中主要通過“飛蛾求生”,“瓜苗生長”和“靜聽心跳”等熱愛生命的三件小事。說明了生命的意義。當我讀到“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時,我深深地領悟到了,作者對生命的瞭解有多深。作者對生命的熱愛以及對生命的領悟令我敬佩。讀了這篇課文,我想起了貝多芬。他雙耳失聰,本來這個消息令他絕望了。但是,後來他領悟到了生命的意義,憑着他對音樂的熱愛,創作了許多音樂名著。

讀完了這篇課文,我領悟到了:生命只有回頭看時才瞭解,而生活必須向前,生命的價值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在於我們對它的使用。所以我們要珍惜生命。

202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書心得 篇15

生命是一趟單行的旅行列車。列車不斷地向前行駛,窗外的景色飛逝而過。錯過的風景便已經消逝,無法回頭再看;錯過的站臺便成爲過去,無法回頭重來。 ——題記

每一天都有新生的嬰兒呱呱落地,同樣也有不幸的人們一一離去。在我們短暫而又平凡的一生中,處處充滿着困難與挑戰,不知不覺間,意外就會悄悄降臨在我們身邊,奪走我們最珍貴的東西。也許是親情,也許是財富,甚至是生命。

生命是如此脆弱。以至於一個小小的疾病,如果不及時救治,就會輕易將它奪去。

同時,生命又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它並不像日記本一樣,記錄錯誤可以擦掉重新謄寫。也不像金錢一樣,失去了可以重新賺回。它就如同一個光鮮豔麗而又精緻易碎的玻璃瓶,一不小心摔碎了,便再也無法復原或者找出一模一樣的複製品。

如此脆弱而又特殊的生命,怎麼不值得我們去好好重視與珍惜?

可是現在,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生命的珍貴?當遇到挫折與困難時,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要堅強地克服它們,還是選擇放棄,選擇逃避,甚至選擇一死了之。曾經在福建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位16歲的女中學生,因爲一次考試的成績不理想,便起了輕生的念頭,從自家8樓跳下,所幸是跳下時有樓下居民的電線緩衝一下,沒有直接摔到水泥地上,不然後果不堪設想。我們同樣作爲學生,同樣有過考試沒考好的經歷,所以能理解她的感受。沒有人不會因爲沒得到想要的成績而感到難過。可是這並不足以讓我們付出生命。一次考試並不代表着什麼,它只是告訴我們最近一階段的學習狀態是好是壞,從而讓我們自我調整,變得更認真,使我們更優秀。如果這一下打擊便使我們退縮甚至放棄,那麼在生命漫漫長河中將會遇到的更多苦難,我們又該如何面對。

拋棄生命,不應該,也永遠不可能成爲我們懦弱逃避的藉口。

司馬遷曾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在我們的一生當中,總會有那麼一個終點。它可能在生命這趟長長的旅行中的任意一個地方。終點過後,就是死亡。死亡的終點,我們無法預測,可在終點之前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屬於我們自己的,都是我們能牢牢把握住的。是成爲一個有所貢獻、死得其所的人,還是成爲一個默默無聞、輕視生命的人,你想做前者還是後者?選擇的權利在我們自己手中。

所以讓我們仔細傾聽生命,領悟生命,懂得生命的美好與來之不易,從而使自己生活的更有意義,使自己的生命具有更重的重量。

202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書心得 篇16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讀了《傾聽生命》這篇文章後,我終於知道生命是那麼的可貴。

19世紀美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的一生歷盡了苦難與折磨。在她4歲的時候由於一場疾病讓她雙目失明、雙耳失聰。可是她自己從來都沒有氣餒、怨天尤人過。這個時候她的老師安妮莎莉文又給了她鼓勵,終於在她不斷的努力與奮鬥後 衝破重重困難,最終考進了美國哈弗大學。看到這後,我認爲海倫凱勒之所以能夠成功,是跟她有一顆不畏艱難和持之以恆的信念有關。

首先她不是一個天才,而且出生後的遭遇也很不幸。但是她用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和堅持不懈的精神戰勝了這些所謂的不公平,最終在經歷過風雨後,海倫凱勒終於迎來了彩虹。縱觀凱倫凱勒的一身,雖然是平凡的出身不幸的命運捉弄,但是她卻做出了偉大的成績。而我們這一代生活在蜜罐裏的孩子,爲什麼很多人就輕言放棄?那是因爲我們生活的太幸福太安逸了,缺少了磨練。

讓我想到了爸爸常跟我說的一句話,安逸太久了容易使人墮落。要給自己定一個學習目標,這樣人生才更有意義。呵呵!我想這就是所謂的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吧。海倫凱勒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像貝多芬、張海迪等這些偉大的人物、都是在不幸的環境裏做出了巨大的社會貢獻。這就更證明了一個道理。平凡的生命,只要用心去傾聽生命,就能夠創造出一個偉大的奇蹟,讓生命發出耀眼的光芒。

202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書心得 篇17

今天,我們學習了《生命生命》這篇課文,我心潮起伏。那絕境求生的飛蛾、那不屈向上的小瓜苗,它們都在用行動無聲地告訴我們:它們是多麼珍惜生命、熱愛生命啊!更何況人類呢?

飛蛾雖然早已知道自己逃不出人類的手掌心,但是它一點兒也沒有放棄一絲一毫的希望,努力求生;雖然那一截小瓜苗生活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但它依然昂然挺立,茁壯生長。

在老師給我們看了杏林子的資料後,我感慨萬分。原來她12歲時就患上了“類風溼性關節炎”,頭不能轉、手不能擡、腳不能走。可是它依然樂觀地面對人生,忍着病痛,寫下了數以百計的文章,身殘志堅。更震撼人心的是,她竟把稿費都捐獻給了“殘疾人福利基金會”。

剎那間,我深深地懂得了,生命是什麼:是奮鬥!是奉獻!

202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書心得 篇18

在《傾聽生命》這本書裏,我對《旋律(二)》這篇文章感觸最深,詩文是這樣的“向寂寞的河面,拋起一個激情的石子,蕩起幾個情竇初開”。首先詩文裏“寂寞”和“激情”有強烈的對比,襯托出小夥子內心的感受。其次還用 了動靜結合的寫作手法。在這波瀾不驚的小河,一個小夥子拾起一個石子,扔向湖面,湖面上顯出 幾個漣漪,這畫面讓人回憶,美不勝收,彷彿讓人置身於那旋律之中。而最後的“情竇初開”一詞,則寫出了一種情趣,在他(她)的心中盪漾,給人以美的感受。

而《霓紅燈》則給我另一番情趣,作者首先用了一個比喻,把“霓紅燈”比作“螢火蟲”,確實很妙。妙在何處?首先,兩者都有發光的特性。其次,螢火蟲存在於鄉下,是鄉村夜景的美麗之處。而“一點一點”這個詞,充分寫出了霓紅燈數量之多,寫出了都市的繁華景象。同時,“霓紅燈”和“螢火蟲”對比,則顯示出新舊兩個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

而《課桌》詩文則寫出了我們現在的故事。男女同桌必定在中間畫上一條細細的三八線,好似形成一道對立的局面。每每想起,我總會回想起以前的天真爛漫的時光和我們的成長。

《地鐵》一文頗有含義,把地鐵說是最底層,永遠見不到陽光,表達出了最底層人們生活的艱辛。這是一層表達意思,我覺得還有一層意思,是把以前封建社會人民比作最底層,而將封建統治者比作地面。民間再怎麼也是存在的,而民意卻無處伸張。人民永遠也無法衝破黑暗的統治。

《網》這篇詩文寓意尤爲深刻。先寫了網的兩種不同用途:捕食與被捕食。在我們的人生中,也有許多網。可我們並不清楚是魚還是蜘蛛。最後一句“網也錯嗎?”實在妙言。網並沒有錯,是用網者的錯。有時你網住別人的同時,可能也網住了自己……

《傾聽生命》這本書寫了許多關於人生,關於生命的故事,給人以震憾的力量,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我們的人格魅力。希望大家都能讀讀這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202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書心得 篇19

今天,老師上了《生命生命》這一課文,讀了本篇課文,使我深受啓發。

這篇課文講了:夜晚,我在寫稿子,一隻飛蛾在我頭上飛來飛去,騷擾着我,我把他捉住了,飛蛾明知自己逃不掉,可還是鼓動雙翅,掙扎着,我放了它。磚縫中掉進一粒小瓜子,過了幾天竟然長出了一個小瓜苗,多麼強的生命力,即使它只活了幾天。我用醫生的聽診器傾聽自己的心跳,那一聲聲的心跳,使我知道了這就是我的生命,我可以好好的珍惜它,也可以白白的糟蹋它,我必須對自己負責。

生命是自己的,我們可以讓它有價值,也可以讓它黯淡無光。所以,我們要對自己負責。我們應好好珍惜生命,讓有限的生命創造出無限的輝煌!我們作爲一個國小生,作爲一個五官健全的人,更應該珍惜時光,把握生命的恩賜。在學習上,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種種困難,比如,班幹部落選,考試成績不理想、比賽失敗等等,這些和杏林子、海倫。凱勒她們所遭遇的困難,我們的困難算什麼!所以,我們更應該懷着積極向上的態度,去迎接挑戰,戰勝困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成長道路上走向那輝煌的前路。

202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書心得 篇20

當飛蛾被捕捉時,它能拼命地掙扎,因爲它渴望能活下來;當水將要把螞蟻淹沒時,它能頑強地爬出去,因爲它渴望能活下來;當石頭縫中一顆無水無光呵護的花苗時,它破土而出,奮力生長,也是因爲它渴望能活下來。世上比人類小的東西很多,但它們知道要熱愛自己的生命,那我們爲什麼不能呢?

有時,生命是渺小的,它就像沙灘上的一粒小沙子,隨時可能會被大海沖走:記得去年5月12日,那殘酷無情的地震露出了猙獰的笑容,就像一隻血手在頓時間奪走了數萬萬汶川同胞脆弱的生命。但是人們並沒有向死亡線的獰笑低頭,因爲他們熱愛生命,知道生命來之不易,知道要好好地活下來,知道明天會更好!

有時,生命是偉大的,它就像紮根在邊疆的白楊樹,可以抵擋風沙:“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當同胞有難時,不管是在第一時間搶救人員的警察,還是在遠方送去捐助的我們,都是因爲自己擁有生命,來拯救更多人的生命。

一個人如果沒有生命了,那他就沒有的一切,所以一個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更何況,人的生命只一次,更要好好珍惜。生命就像人們手中的一張紙,你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都有你決定,你必須對自己負責。所以,熱愛生命吧!把握好自己的生命,去爲此付出,換來美好的生活,去珍惜自己的生命,對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

當你感受到呼吸時,感受到心跳時,請不要忘記:熱愛生命,熱愛生活。忘掉所有的悲傷,去熱愛自己的生命,讓我們一起展開雙臂,去擁抱人生道路上的一切美麗,感受生命的動力!

202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書心得 篇21

生命是一切動力的源泉。沒有生命,地球將失去生機。這是我讀完《傾聽生命》所領悟的道理。

走進自然災害,生命是脆弱的。在中國四川汶川5。12大地震中,地震奪去了上萬人的生命。許多建築物傾刻間變爲廢墟;一個美好的家園轉眼間變爲一片噩夢的地獄;遠方親人的期盼眨眼間變爲家人死亡的噩耗。在廢墟中,可以看到人們痛抱親人遺體時淚流滿面。面對強大自然災害,束手無策。5月13日下午,都江堰河邊一處坍塌的民宅,數十救援人員在奮力挖掘,尋找存活的傷者。突然一個令人震驚的場景出現在了救援者眼前:一名年輕的媽媽雙手緊抱着一個三四個月大的嬰兒蜷縮在廢墟中,她低着頭,上衣向上掀起,已經失去了呼吸,懷裏的女嬰依然愜意的含着母親的乳頭,吮吸着。紅撲撲的小臉於母親沾滿灰塵的雙乳形成鮮明的對比。人們無法想象,一個死去的媽媽還在爲自己的孩子餵奶,從母親抱孩子的姿勢可以看出,她是很刻意的保護自己的孩子,或許,就是在臨死之前,她把乳頭放進了女兒的嘴裏。無情的地震毫不猶豫的奪去年輕媽媽的生命,也許她的生命換來了女兒生還的機會。在這裏生命是脆弱的。

走進救援現場,生命是頑強的。在震後的廢墟中,人們雖已淚流滿面,但他們用弱小的手搬起埋着自己親人的水泥塊。即使手早已鮮血淋漓,他們仍不放下一絲救人的機會。他們相信自己的親人在等待着自己救援。汶川人們不放棄,武警官兵亦不放棄。他們不畏艱難,從廢墟中就起一位又一位的生命。武警成都支隊二大隊副隊長張秋紅率對解救都江堰一廢墟中的倖存者,而他的父親和妻子依舊埋在這片廢墟之中。他親手刨出老父和妻子的遺體,來不及哭泣,噙淚堅持指揮救援。因爲他知道時間就是生命,還與其他人等待他的救援。

“清清,那個美麗的女孩,你們看見沒有?”在救援現場,鎣華鎮中學七年級一班班主任陳全紅一直關心着一個名叫鄧清清的女孩。在她心裏這個貧困家庭裏的小女孩,人窮志不窮,常在回家路上打着手電筒看書。在亂石堆中,每看到一具學生的屍體被挖擡出來,陳全紅就會默默流淚,”他們一天前還是活蹦亂跳的,怎麼一下子就變成這樣呢?”終於,鄧清清被武警水電三中隊的搶險官兵救出時,還在廢墟里打着手電筒看書。她說:“下面一邊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餓,只能靠看書緩解心中的害怕!”她的誠實如同她的堅強一樣。讓聽者無不動容,陳全紅一下子哭了,抱着清清說:”好孩子,只要你能活着出來,就什麼都好。”

與鄧清清一樣,另一名被壓在廢墟里名叫羅瑤的女孩子在手腳受傷的情況下,一遍遍地哼着樂曲,靠着頑強”鋼琴夢想“不斷激勵自己不要入睡,結果她戰勝了死神。人們靠着堅強的意志戰勝死亡的恐懼,在這裏生命是頑強的。

走進四季,生命是豐富的。春天是美麗的,天氣不冷不熱,一切都那麼樸實;夏天是瘋狂的,太陽熾熱得像火一樣烘烤着大地,一切都那麼炎熱;秋天悲傷的,樹光了,曹黃了,花敗了,一切都那麼淒涼;冬天是雪白的,雪給大地穿上了潔白的衣服,一切都那麼安寧。我覺得雪的潔白可以洗去鉛華,在在雪地裏我有種出淤泥而不染的感覺。我喜歡聽到那沙沙的踏雪聲彷彿某種生命的節奏,沒有沾染絲毫的俗氣,聽脆而動聽,深深淺淺。穿梭在四季之中,嗅着春天的花香,抵抗着夏天火熱的太陽,感覺着秋風的迷離與悲傷,享受着冬雪的無暇。在這裏生命是豐富的。

走進雨天,生命是活潑的。雨中的長江,雖沒有晴日的粼粼金波,卻顯示了作爲母親的那種特有的矜持和莊重。江水緩緩地流着,浪花兒你擠着我,我擁着你。江水時而騰起幾顆晶瑩的水珠,時而悠然地打兩個轉兒,這才依依不捨地向東,直到消失在遼闊的天際。微風拂過,平靜的江面立刻現出層層波紋,猛看上去,極像沒有熨平的絲綢上的褶皺。江面上,濛濛的春雨密密的斜織着,輕輕地,細細地,閃着光,帶着笑,如牛毛,似花針。看生命是活潑的。

生命是脆弱的,生命是頑強的,生命是豐富的,生命是活潑的。用心傾聽生命,你將會收穫不一樣的果實。

202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書心得 篇22

我是一個沒有希望的人,我隨時隨地都有可能倒下去,再也起不來,一次又一次的昏迷,我甚至不再掙扎,讓自己沉睡在昏迷中,希望永遠的逃離疼痛。我聽不到生命的聲音。我如此絕望。

姐姐說,離開病牀,去走走吧,春天快到了。我走進了一片土地,卻是一片毫無生機的土地,一片焦黑中夾雜着枯黃的草根。這裏,沒有一絲生命的跡象。一陣微風輕輕拂過,我卻分明聽到了地下躍躍欲出的生命!他們使勁向上衝,往上冒,想要打破這死亡的寂靜,我聽到了它們對生命的呼喚:我要出去!我要生長!我要沐浴陽光!幾天後,焦黑中零星地擠出幾點嫩綠,綠的鮮明而生意盎然,衝擊着我的心房,我不由得肅然起敬。如此強烈的生命,如此渴望的吶喊,如此震撼的感動!

轉身,又走近一隻蝶,一直掙扎着想要獲得重生的碟。灰濛濛的雲已沉沉地壓了下來,風愈加猙獰,欲要阻止這生命的舞動,可是她恍若未聞、未見,只是拼盡全身的力氣拍打着一直已經獲得自由的翅膀,我聽得到她喃喃的堅強:我一定可以飛翔,舞動出生命華美的色彩!在大自然中如此無力的翅膀,在生命面前卻如此強勁!可是,風更大了,空氣中開始盛開潮溼低迷沉鬱的氣息。有什麼用呢?你我同站在死亡的邊緣,感受不到生命的氣息。我悲憫的笑笑,裹緊衣服,轉身想要離開。一瞬間,我卻聽到了背後“譁”的巨大的聲音—生命飛舞的聲音。轉過身,我詫異又驚喜地看着在烏雲下翩翩而舞的生命,生命之光,如陽光般一點點驅散我心底的絕望。如此充滿希望!

走近汶川大地震,震在人們心上、痛在人們心上的地震。地球如此輕輕一抖,奪去了多少鮮活的生命,讓多少生命失去了原來絢麗的色彩!可是,誰又會放棄一絲絲生的希望,四天,六天,八天!有誰放棄過?我們分明聽得到一片片廢墟下發出的驚天動地的對生命的渴望:我在這兒!我要活下去!這片充斥着死亡的土地,又隱隱瀰漫了生命的芬芳。斷裂崩塌的磚瓦,割斷了尋覓生命和渴求生命的人,卻無法阻斷對生命的無線關愛與珍惜。志願者前赴後繼,捐款紛紛而至,支援,尋覓,拯救,關懷,一切源於對生命執着的愛!

我又一次昏迷了。這次,格外疲憊,疲憊到讓我無力再醒來,掙扎着,我聽到了小草對生命的呼喚,聽到了碟喃喃的堅強,聽到了廢墟下發出的驚天動的對生命的渴望……站在死亡的邊緣,我靜靜的傾聽,生命的氣息愈加強烈,我奮力奔跑,朝着生命的方向。

我醒來了。陽光如此明媚,生命如此美好,生命的聲音如此強烈。

202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書心得 篇23

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其最受歡迎的作品。作爲一部小說,其主體講述了幾對男女間的故事。然而精彩並不在於此,故事中不斷地穿插有富於哲學意味的話,而其哲學精神更是貫穿於作品全部,爲作品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大抵也是這部作品廣受好評的原因之一。

“曾經一次性消失了的生活,象影子一樣沒有分量,也就永遠消失不復迴歸了。無論它是否恐依,是否美麗,是否崇高,它的恐怖、崇高以及美麗都預先已經死去,沒有任何意義。它象十四世紀非洲部落之間的某次戰爭,某次未能改變世界命運的戰爭,哪伯有十萬黑人在殘酷的磨難中滅絕,我們也無須對此過分在意。”

小說的開頭,並不急於爲讀者描繪出一幅場景,接着引出主人公的出現,而是爲我們講述了一個令尼采和哲學家們感到困惘的概念——衆劫迴歸。“想想我們經歷過的事情吧,想想它們重演如昨,甚至重演本身無休無止地重演下去!這癲狂的幻念意味着什麼?”

而實際上“衆劫迴歸”只是一種想象。如果它真的存在,在作者看來,那“原罪說”無疑會使人人的生命變得無比沉重:耶穌不斷地被釘在十字架上,不斷地爲我們受苦,而我們也因於此揹負着更大的罪惡。說起來,這很容易讓人想到古希臘羅馬神話故事中的普羅米修斯,這位創造出人類,教人類蓋房子,教人類觀察日月星辰,分辨四季計算時間,教人類飼養牲畜來爲自己服務,更爲人類帶來火種的神,卻因自己對人類的好惹怒了宙斯,被宙斯派人押到中亞細亞斯庫提亞荒山野嶺,用永遠不能開啓的鐵鏈鎖在高加索山岩的峭壁上。宙斯還派了一隻鷹不斷地叼食普羅米修斯的肝臟,又讓他的肝臟不斷地癒合。這便可以說是對“衆劫迴歸”的最早的想象。由此看來,“衆劫迴歸的確是沉重的.。

正因爲“衆劫迴歸”的不存在,我們才能試圖用我們只出現一次的生命作爲輝煌與之抗衡。

也正是因爲“衆劫迴歸”的不存在,一切事物只是一次性的,瞬時的,我們纔會更易於被其緩解環境所麻痹,我們生命中曾經犯下的罪惡,都被我們預先的原諒了。

那麼,選擇輕,還是重呢?主人公托馬斯成爲這一問題的代詢者。

離異的托馬斯是一名外科醫生,個人生活放蕩不羈,與多個女人保持着“性友誼”的關係。直到特麗莎出現,事態纔有所變化。這個既非妻子,也不是情人的女人,在托馬斯看來只不過是“被放在樹脂塗覆的草筐裏的孩子,順水漂來他的牀榻之岸。”然而這個女人卻讓他迷茫,迷茫着是要繼續“努力創造着一種沒有任何女人提着箱子走進來的生活”還是與之結合。

選擇前者,就選擇了輕,也選擇了托馬斯可以自視爲輝煌的東西;而選擇後者,則意味着他要和特麗莎在一起過一輩子,日子就將不斷地重複,無疑,這一選擇將是重的。

托馬斯也試圖掙脫那日益附於他身上的沉重。在娶了特麗莎之後(雖然是爲了減輕她的痛苦才結婚的),托馬斯還是出軌了。七年之後特麗莎的出走,將托馬斯重新置於自由,讓他再一次感受到生命之輕。可是,隨之而來的沉重卻將他擊垮,他已經學會感受他人的痛苦,他終於明白,他再也無法回到從前虛無縹緲的生命了。而另一方面,特麗莎也不想給托馬斯施加過多的負擔,她明白托馬斯要真的對她不忠的話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但當這一切真實發生的時候,特麗莎才發現,她沒有足夠的勇氣來面對這個世界。於是她也嘗試着走向輕,去背叛托馬斯,但實際這卻讓她揹負上更爲沉重的負擔。特麗莎太過認真,認真是她的行爲方式,這也讓她最終失敗,只能選擇永遠的重。

當我們試圖用人生的全部輝煌,即所謂的輕去抗衡重的時候,我們真的能夠成功嗎?

肉體與靈魂,是人類以存在的兩種基本形式。人類總是理想化地希望自己的靈肉統一,以把握一個更爲真實可感的自我,然而,昆德拉卻以一個特定的性愛情境,揭示出靈與肉的分離,使人類再次陷入對自我的無把握中。

在托馬斯看來,靈與肉是可以割離的。在發明“性友誼”之初,托馬斯就告訴情人們,唯一能使雙方快樂的關係與多愁善感無緣,雙方都不要對對方的生活和自由有什麼要求。最後他還得出結論,同女人愛愛和同女人睡覺是兩種互不相關的感情,豈止不同,簡直對立。愛情不會使人產生性交的慾望(即對無數女人的激望),卻會引起同眠共寢的欲求(只限於對一個女人的欲求)。

而特麗莎則追求靈與肉的統一,她無法忍受丈夫的不忠,這讓她陷入了永久的痛苦,直至死才得以解脫。托馬斯和特麗莎之間的衝突,至少存在靈與肉的衝突。那麼,是選擇靈,還是肉呢?

何所謂媚俗?小說中《偉大的進軍》就是專門討論媚俗的。它首先從“糞便”開始,並列舉了斯大林之子雅可夫的例子。在作者看來,德國長官拒絕討論糞便的問題本身就是一種媚俗。媚俗是人類生存的基本場景,而試圖去躲避它僅因爲它帶有被人賦予的並不光彩的成分是極其不正確的。

那麼能否理解特麗莎的行爲也是一種媚俗呢?特麗莎不喜歡母親在家中光着身子走來走去,也不喜歡自己在洗澡的時候繼父突然闖進浴室來,這在她成年後也留下了很深的陰影。有一次她拿着自己的攝影作品去投稿的時候,另一個婦女也是拿着一堆裸體人像的照片。或許昆德拉是借這個婦女之口對特麗莎進行諷刺,她說:“裸體可沒有錯。”“這些都是正常的。一切正常的東西都是美的。”

按照這樣的邏輯,我想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因爲如此來講,我們自己也是媚俗的了。然而我們真是媚俗的嗎?還是我們怯於承認罷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個書名,英文版是“The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有人對“Being”這個詞也生髮出疑問,因爲作爲“存在”,“Being”這個詞完全可以替換成“Existence”、“Life”等,但作者終究沒有那樣做。這或許也是受到《哈姆雷特》的影響,在這裏,“Being”已經不單單是指活着,而是針對生活中生髮出的各種問題作出的抉擇。

有人說,看米蘭昆德拉的作品,裏面的細節都是精心鋪設的。我留意到,托馬斯爲了給特麗莎解悶,特意給她找了只小狗卡列寧解悶。陪伴了特麗莎十年的卡列寧,最終也將離她而去,只是,看似還可以守在主人身邊更長的日子,卻因爲癌症讓卡列寧不得不和特麗莎提前說再見。

在卡列寧彌留於這個世界之際,特麗莎和托馬斯都在猶豫要不要對它施行安樂死。如果狗也能聽懂人的話,能有自己的思想的話,將這一抉擇交給它,恐怕就不會讓特麗莎和托馬斯爲難。可是這一切只是想象,卡列寧是否要早一點離開,主動權不在它本身,而在於托馬斯和特麗莎。出於私心,特麗莎必然是希望卡列寧能多陪伴她一些時日的,可是對受病魔折磨着的卡列寧而言,早一點死去或許是一種解脫。最後托馬斯,打破了這種僵化不願改變的局面,他到底還是爲卡列寧施行了安樂死。

昆德拉對這一部分的描寫也是十分細緻的,彷彿是爲了更好的讓讀者感受到特麗莎與托馬斯的爲難。這並非是“非如此不可”,所以究竟選擇輕或重,靈或肉,政治還是媚俗,存在還是滅亡,beingornottobeing,昆德拉到了最後也沒有明確表示該怎樣做。雖然如此,倒也不是無跡可尋,或許小說是爲我們暗示了究竟該怎樣選擇的,只是這光芒過於幽暗,對於未來,還需要我們自己做出抉擇。

202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書心得 篇24

當我讀到“生命是屬於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塌它,一切全由自己決定。我必須對自己負責。”時,我感慨萬千,不禁想,這句話不正是告訴我們,生命在於奉獻,而不是在於索取、虛度年華、無所作爲嗎?

這使我想到了海倫·凱勒。她雙目失明、雙耳失聰。可是,她卻不斷努力,終於成了生活中的強者。還有發明大王愛迪生,他一生髮明瞭一千多種東西,爲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都使自己活得光彩有力,活得有意義!

在生活中,不起眼的小草貌似柔弱,其實堅韌,具有頑強的生命力。狂烈的大風颳不倒,黃豆般的雨珠砸不垮,嚴寒的霜雪壓不彎。有一次,天上下起了傾盆大雨,我看着似碧氈綠毯的小草被風吹雨打,身體歪歪斜斜的,還在搖搖晃晃,真像一個醉了酒的人!我想,小草真可憐,一定死了。可是事實卻讓我大吃一驚,第二天時,小草又挺直了身軀,好象在展示自己頑強的生命力。

通過讀《生命 生命》一文,我懂得了生命的意義,那就是珍惜生命,決不能向困難低頭。

202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書心得 篇25

《生命生命》這篇文章是四年級的一篇課文,讀後有很深的感觸。

這是一篇短小的散文,寫了殘疾女作家杏林子生活中看到的和所做的事。她寫了三段有關的生命的例子,意味深長,讓人記憶猶新。比如說:求生的飛蛾、不屈向上的種子,還有靜聽自己的心跳。這些細節都是生活中我們沒有發現的東西,但卻在杏林子的內心產生了巨大的震撼。尤其是文章的最後一段讓我深有體會。“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於是我下定決心,一定要珍惜生命,決不讓它白白流失,是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這句話包含着一股生命的力量,只要細細觀察,就可以知道人的生命的確是很短暫的。但只要把短暫的生命用上無限的價值,生活就會爲你而光彩。

這篇文章給了我很多啓發,生命對誰都是公平的,只要你不好好珍惜,一定會有所收穫的。生命就像流水一樣失去了,浪費了就永遠不會回來了。老師也經常跟我們說:“等你老了以後纔想到要學習,還沒看幾天人就去世了,這還有什麼意義呢?”

我想這就是生活的意義吧。

202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書心得 篇26

前幾天,我學習了課文《生命生命》。我思緒萬千。

《生命生命》主要通過寫飛蛾求生、磚縫中頑強生長的小瓜苗和靜聽心跳這三件事,寫出了生命的寶貴。當我讀到“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用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這句時,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生是短暫的。但是,我們卻可以通過不懈的努力去創造無限的生命價值,使生命穿越時空,成爲永恆。

在生活中也有許多珍惜生命的例子:史蒂芬霍金是當代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之一,他也是一位坐着輪椅、挑戰命運的戰士。有一次,霍金坐輪椅回柏林公寓,過馬路時被小汽車撞倒,左臂骨折,頭也被劃破了,縫了13針。大約兩天後,他有回到了辦公室工作。雖然霍金身體的殘疾日益嚴重,但他力圖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完成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1985年,霍金做了一次穿氣管手術,從此完全失去了說話的能力。他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極其艱難地寫出了《時間簡史》。探索着宇宙的起源。

雷鋒叔叔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爲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爲人民服務之中去。這句話告訴我們:雖然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我們卻可以用有限的生命做許多有意義的事,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202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讀書心得 篇27

《生命生命》講的是作者通過三件事感受到了生命。

第一件事,是作者寫稿時飛蛾騷擾到她了。作者捉住了它,卻被它那強烈的求生慾望而感動,最後把它放了。

第二件事,是牆角的磚縫中掉進了一粒香瓜子。在沒有陽光、泥土的環境中發芽了。

第三件事,是作者用聽診器聽到自己那沉穩而有規律的心跳,感受到了自己的生命。

讀了《生命生命》這一課我感受到了生命無處不在。可以說生命是頑強的、生命是靠努力才變得有意義。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因爲每個人都只有一次生命。每個人的命運都不一樣,因爲有的人一直都在努力奮鬥,有的人用吃、喝、玩、樂消磨時光……努力奮鬥、努力拼搏的人就會看到自己勝利的果實,他們可以享受成功的喜悅。而每天只知道吃、喝、玩、樂的人最終會受到命運的懲罰,他們總是抱怨命運的不公平,卻從不想想自己有沒有錯。

我願意做一個努力奮鬥、拼搏的人,不願意消磨時光。以後我要好好學習、奮發向上,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加有意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