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體會_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精選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6W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體會_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1

最近我讀了佐藤學先生的《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乍聽這一書名,我的腦海裏就浮現出“轟轟烈烈”、“血腥”、“戰爭”等這些詞彙,心想難道是因爲慶祝建黨90週年,要求多讀一些有關革命歷史的書。拿到此書,認真讀來,實感慚愧。《靜悄悄的革命》是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教育學博士佐藤學先生在考察了日本各地不少不同類型的學校後寫下的,主要介紹了日本的學校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引發一場教室裏的教和學的“靜悄悄的革命”。這種“革命”“即是通過和事物對話、和他人對話、和自身對話的活動過程,創造一種活動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學習。這種學習是創造以相互傾聽爲基礎的教室裏的交流;是那些力圖實現創造性的、合作性的教師間的相互學習;也是讓家長參與學校改革,使相互合作得以具體化的聯繫載體”。此書論述了許多新的觀點,更多的是許多教育實例的剖析。在積極推進“課改”的今天閱讀本書,真是受益非淺。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體會_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精選17篇)

對於文章中提到的貼近我們學生教育的觀點,聯繫我的教育實踐,我來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關於“主體性”神話。

佐藤學先生說“要看到教室裏的風景,就要看到課堂中主體性的發揮。”教學是由“學生”、“教師”、“教材”、“學習環境”四個要素構成的。在這四個要素中,最近的傾向可以說都集中在“學生”這一要素上。就像在我們學校的活動中,學生的興趣、需要始終是我們教師最關注的。但考察當前的學生教育實踐,教育活動的主體問題並沒有很好地得到解決。主要表現是:不少教師仍然以教育活動“主宰”者的身份出現,與孩子不是朋友關係、知心人的關係,而多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係、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係;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仍然以“權威”的身份出現,在孩子的學習活動中與孩子不是指導與被指導的關係,而多是“我說-你聽”的關係、“我要求-你來做”的關係;在教育、教學目標達成上,不少教師過分強調“師道尊嚴”,不是根據孩子的需求去確立標準,而是必須按照教師的要求去發展,等等。上述種種,突出地反映爲孩子還沒有成爲教育活動的主體,更沒有成爲發展的主體。

二、關於課堂中的傾聽習慣。

互相傾聽是互相學習的基礎。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要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在活動中,只關注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動的效果也是不全面的。課堂常規的養成也是極其重要的部分。而傾聽習慣正是體現一個班級常規好壞的重要點。人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聽”,“聽”是孩子直接獲得信息的最爲重要的實踐,並且“聽”與語言是同時產生的,一個人語言的習得和運用能力的提高,首先從“聽”開始。《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注意傾聽的習慣,發展語言理解能力。”這實際上就是說從小要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爲孩子的終身學習的語言交流奠定基礎。傾聽就是細心地聽取別人說話。因爲有效的傾聽能幫助我們博採衆長,彌補自己考慮問題的不足;也能使我們觸類旁通,萌發靈感。

三、改變教育從改變自身開始。

佐藤學先生以他豐富的經驗、執着的追求和獲得的成功提醒了我們,要改變教育,必須從改變自身開始。在落實素質教育過程中,教師素質的提高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學校實施素質教育,首先必須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任何好的教育思想都必須首先由教師吸收、掌握並且轉化爲教師自身的理念,然後纔有可能在真正意義上轉化爲具體的教育策略和教育行爲。高素質的學生要靠高素質的教師來培養。教師要以高尚的師德影響孩子,以優秀的才能教育孩子,用優秀的教育方法吸引孩子,以真摯的愛感染孩子,以良好的形象影響孩子。因此,教育的關鍵在教師,高質量的教育需要高素質的教師。

佐藤學先生在書中還提到了很多先進的教育理念和行爲,它就像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深入人心,改變了一些落後的教育思想、觀念。爲我們的現代教育作出了很大貢獻。

帶着好奇和收穫我讀完了這本書,而紮根在我心中的卻是佐藤學先生的這種鑽研務實的精神,它深深的鼓舞着我向更高的臺階邁進。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體會_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2

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撰寫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倍受我們廣大一線教師的關注。此書封面設計簡單素淡,正如書名一般“靜悄悄”,毫不張揚。輕輕打開書本,靜靜地閱讀,更感覺平靜、淡定,作者用平實的語言,和讀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靜靜讀來,收穫頗豐。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由“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教室裏的風景——向創造性學習邁進”;“改變教學——學校改變”;“設計課程”;“學校改革的挑戰——中國小的實踐”五部分構成。佐藤學博士從觀察者、推動者、研究者的角度,對這場自下而上的,由學生、教師、校長、家長和社區共同參與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總結和介紹,提出了一些值得我們借鑑的觀點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傳統和我們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這本書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狀也很契合。當今社會大環境的急劇變化正在引發着日本的教育的“靜悄悄的革命”。佐藤學教授指出:“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爲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爲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讀了這些話,我理解了這本書命名的原因。認真讀完《靜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一次洗滌,自己教育實踐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別是以下兩點,更是極贊同佐藤學的觀點。

一、潤澤的教室

作爲一線教師,更關注課堂裏的革命。佐藤學在書中對教室的闡述讓人心生嚮往:“潤澤的教室能使每個人的呼吸和節律是那麼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輕鬆自如地在教室裏構築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構築着一種真誠的信賴關係在這種關係中,人們的心態是開放無拘的,教室是輕鬆愉悅的,在這樣的環境下,教育也許會變得簡單起來。”

是啊,“潤澤”,是多麼讓人心生憧憬的詞語,我彷彿來到春雨後盎然的草地,彷彿聞到滴着露珠的玫瑰的芬芳,彷彿觸摸到了女子滋潤豐盈的手背。教室是潤澤的,那一定是安心的、無拘無束的、輕柔滋潤肌膚的;教室是滋潤的,那一定是豐富的,有暖陽,有清風,有山泉,有明月,更有鳥語花香。

潤澤的教室裏,老師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潤澤的教室裏,孩子如沐春風,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得到了人文的關懷和極大的尊重。在這樣的教室裏呆久了,那無論是肌膚還是心靈,都是水靈靈的,一個個被潤澤的老師和學生,都享受着這裏的空氣,因對方而收穫着,都滋滋潤潤地成長着。很是贊同,這也是一直以來追求的課堂。

二、學會傾聽

佐藤學先生提到:“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得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爲’來實現的行爲。”

的確,老師的傾聽,不僅僅是傾聽學生髮言的內容,判斷髮言的對錯、語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細傾聽孩子發言中所傳遞出來的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從而產生情感共鳴。孩子的傾聽,不僅僅是傾聽老師的講解、指導,傾聽同學的發言,而是在傾聽的過程中接收到隱藏着的心聲,從而激起情感的共鳴。在別人的話語裏,有鮮花、有荊棘、有廢渣、有珍珠、有林林總總的一切。細心傾聽者能從中聽到心靈的聲音。因此,在很多時候,我們更需要的往往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傾聽的教室”。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的態度,要能做到與學生對話,要去體味對方話語中潛在的複雜想法。的確如此,傾聽,像一面鏡子,鏡裏就有真容。就如佐藤學先生所說的:“在以自然的輕聲細語來交往的教室環境裏,更能培養自立、合作的學習者”。

總之,《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很有借鑑意義,對於我們老師來說,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胸懷一顆尊重兒童的心,多一點堅定,多一點信心,多一點實踐,多一點思考,從小小的個體開始,進行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體會_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3

“傾聽這一行爲,是讓學習成爲學習的最重要的行爲。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擅長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人是不可能學得好的。學習,一般認爲這是能動的行爲,但不應忘記的是,在能動的行爲之前,還有傾聽這一被動的行爲。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性”來實現的行爲。”

“如果我們希望在課堂上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言語表現能力的話,那麼與其鼓勵他們發言,不如培養其傾聽的能力。這看起來好像離得遠些,其實卻是一條捷徑。在教室裏,傾聽的能力培養起來之後,課堂的言語表現纔會變得豐富起來,而不是相反。”

這兩段話摘自於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教育學博士佐藤學先生的《靜悄悄的革命》。互相傾聽是互相學習的基礎。佐藤學教授在這本書中非常強調“傾聽”的重要性。

首先教師要學會傾聽每個孩子的發言。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的態度。教師往往想讓孩子多多發言,在聽他們發言時,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該怎麼辦”,於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慮是一致的,當回答有一點偏差時只需一點點粉飾,而出現異向的回答時,教師會從容請他再作思考或請其他同學回答。

實際上,仔細地傾聽每個孩子的發言,積極地應對纔是我們應該做的。精彩的發言要鼓勵,膽怯的發言要啓發,錯誤的發言要引導,更重要的是要聽到孩子的話外之音,並抓住有價值的發言與他們形成對話,引導其他學生進行深入探討,讓每個孩子都安心發言,無拘無束地交流。要做到與一個一個的學生展開對話,而不是以羣體爲對象進行談話。要去體味對方話語中潛在的複雜想法。這種“傾聽方式”不是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

其次是孩子要學會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善於傾聽不僅是尊重他人、禮貌、修養的體現,更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善於傾聽別人的發言、善於從別人的發言中汲取、善於與別人交流自己的思想,這是多麼重要的能力啊!所以,佐藤學教授在書中說:“我們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裏,才能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則交流是不可能發生的。”“在教室的交流中,傾聽永遠比發言更加重要。”

互相傾聽是互相學習的基礎。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要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體會_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4

作爲臨沂六中語文學科學習共同體中的一員,我感到十分榮幸,這是一個學習的組織,在這個組織裏,我學習着、成長着並快樂着!

在共同體的學習中,我有幸拜讀了——《靜悄悄的革命》一書,這本書是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教育學博士——佐藤學所寫的一部專著。他在書中極其深刻地指出: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爲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從《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我發現佐藤學先生在追求一種理想的教育:就是通過在學校實施“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創造以“學”爲中心的教學,創造以“學”爲中心的課程,進而將學校發展成爲一個學習的共同體。書中他對學校、教師、課程的深刻闡述,給了我震撼與反思:怎樣創造以學爲中心的課堂教學?怎樣才能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體性?怎樣的教師纔是一個真正的優秀教師?以下是我對書中關於課堂教學的一些感想:

一、 教育改革應該從每一間教室和每一節課堂教學開始

佐藤學先生在書中闡述到:“可以說沒有哪個教室和其他教室飄溢着完全相同的氣息,有着完全相同的問題。”他的這一闡述,讓我清醒地認識到,教育教學改革(課程改革),最根本的是改變課堂教學,實實在在解決課堂裏存在的問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要了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應該到每個教室裏去,他還提到“判斷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裏每個學生的表情、學習的態度,看他們是否在持續的學習”,這種對教學的評價方式,讓我懂得教學中絕對不能弄虛作假,不能搞形式主義,無論是什麼形式的教學,應該以“投入專注”爲要求,而不僅僅以熱鬧爲目的,要讓孩子投入專注、持續地學習,而不能只是引發的學生的興奮。

二、教學中要真實有效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自主性”,這是每個教師需要追求並達到的目標。但是,教師的教學不能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的改革上。曾幾何時,認爲只有學生髮言熱烈的課堂才能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差不多已經成了我們錯誤的共識,鼓勵學生積極發言,不管他們的回答是否是思考後的結果,懼怕課上的冷場,都曾是自己課堂上的真實寫照。正象佐藤學先生所說的“教學必須建立在還原學生的‘主體性’,克服‘主體性’神話的基礎上”,就是要考慮教師、教材、同伴和學習環境的相互作用,考慮孩子的經驗,與孩子進行有意義的,富有挑戰的“拋接球”活動。那些“僅僅是白熱化的發言競爭,學生表面活躍地不斷叫着‘是的’、‘是的’,高高地舉手的教室”和“那些空氣沉悶、學生的身體坐得筆直筆直的教室”是屬於同一類型的,同樣是硬邦邦、乾巴巴的關係而構成的教室。

從書中我認識到,要想真正體現出學生主體性,首先教師應能很好地用心傾聽學生的各種語言,包括身體所發出的無聲語言,感受學生在課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動,與學生的想象產生共鳴,從而共同走向創造性的學習。其次在以學爲中心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千方百計的在教室裏構築一種讓學生有“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構建學生間、師生間一種相互交往、共同成長的關係。再有就是教師應做到尊重每個學生微妙的個別差異,使學生、家長及教師能夠息息相通。書中最令我觸動的是作者在結束語中的一句話:“學生需要的是能從容平和地、安心地學習的學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確規定、熱熱鬧鬧的學校。”

三、教學中要關注到學生不確定的回答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每當提出問題後,如果學生回答的正是我們想要的答案時,總會不自覺地舒一口氣,或會心的微笑一下,而當學生回答的不是我們想要的答案時,總是想方設法的引導學生回答出自己設想的答案上來。對於這種現象,佐藤學先生分析到“在這些學習行爲中,其不確定的思考或表現與那些確定的思考和表現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明晰的思考或表現容易變成一種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爲,而不確定的思考和表現往往在創造性的思考和表現中更能發揮威力”。這就提醒我們,確定或不確定的答案,我們都要重視,尤其是不確定的,包含有創造思維的過程,應該更爲重視,如果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把這些不確定的、模糊的思考和表現相互反響和激盪,課堂的內容就變得豐富多彩了。如果教師能夠做到這些,學生思考的威力就會淋漓盡致地發揮,個性思維特點得到充分的發展,而在這些個性思維的相互作用下,就可能創造出“交響樂團式的教學”——不同的音響,奏出和諧的音樂。

四、教學中要學會傾聽

傾聽是學習的基礎,是學習的重要行爲。佐藤學先生提到:“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的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爲’來實現的行爲。” 這個提示,讓我意識到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要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髮言的態度。教師傾聽學生的發言,在此基礎上開展指導,遠遠比多說更重要。有時候我們雖然“恩、恩”地點着頭,熱心地聽着學生的發言,但其實是希望,可以聽到學生的意見和我自己考慮的是一致的。或者到大部分學生髮言完畢之後就總結一句“你說的應該是這個意思吧”。所以我們其實並不是在專心接納學生的話語。我們往往爲了自己的教學進度而忽視某些學生的發言,以至未能與學生的想法產生共鳴。我們應該認真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並做出敏感的對應,應能慎重地選用每個學生都能理解的詞語講話,這樣,學生之間纔會開始互相傾聽,才能在教室裏形成仔細傾聽別人的講話、互相交換意見的關係。就如佐藤學先生所說的“在以自然的輕聲細語來交往的教室環境裏,更能培養自立、合作的學習者”。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佐藤學先生採用自己多年觀察和參與的教學改革的案例,讓我看到我們在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也呈現出課程改革中的艱辛和努力。讀完此書,讓我對新課程的改革充滿了信心,面對挑戰,教師要樹立正確的理念,不斷改變自己的教育行爲,要學會聆聽,要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一個個的個體,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只有這樣,才能充分享受改革所帶來的樂趣。最後,就讓我以該書最最本質的闡述來表達我的收穫,那就是“這場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爲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願我們也能學習佐藤學先生的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地教學改革,以取得實質性的成長。

讀完《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後,它帶給我們一種冷靜的思考,讓我們躁動不安的心平靜下來,聆聽學生與教師真實的聲音!也許很多情況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很多改變也是艱難的,但起碼我們可以從自己的課堂改變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這場靜悄悄的革命吧。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體會_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5

最近我讀了佐藤學先生的《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乍聽這一書名,我的腦海裏就浮現出“轟轟烈烈”、“血腥”、“戰爭”等這些詞彙,心想難道是因爲慶祝建黨__週年,要求多讀一些有關革命歷史的書。拿到此書,認真讀來,實感慚愧。《靜悄悄的革命》是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教育學博士佐藤學先生在考察了日本各地不少不同類型的學校後寫下的,主要介紹了日本的學校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引發一場教室裏的教和學的“靜悄悄的革命”。這種“革命”“即是通過和事物對話、和他人對話、和自身對話的活動過程,創造一種活動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學習。這種學習是創造以相互傾聽爲基礎的教室裏的交流;是那些力圖實現創造性的、合作性的教師間的相互學習;也是讓家長參與學校改革,使相互合作得以具體化的聯繫載體”。此書論述了許多新的觀點,更多的是許多教育實例的剖析。在積極推進“課改”的今天閱讀本書,真是受益非淺。

對於文章中提到的貼近我們學生教育的觀點,聯繫我的教育實踐,我來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關於“主體性”神話。

佐藤學先生說“要看到教室裏的風景,就要看到課堂中主體性的發揮。”教學是由“學生”、“教師”、“教材”、“學習環境”四個要素構成的。在這四個要素中,最近的傾向可以說都集中在“學生”這一要素上。就像在我們學校的活動中,學生的興趣、需要始終是我們教師最關注的。但考察當前的學生教育實踐,教育活動的主體問題並沒有很好地得到解決。主要表現是:不少教師仍然以教育活動“主宰”者的身份出現,與孩子不是朋友關係、知心人的關係,而多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係、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係;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仍然以“權威”的身份出現,在孩子的學習活動中與孩子不是指導與被指導的關係,而多是“我說-你聽”的關係、“我要求-你來做”的關係;在教育、教學目標達成上,不少教師過分強調“師道尊嚴”,不是根據孩子的需求去確立標準,而是必須按照教師的要求去發展,等等。上述種.種,突出地反映爲孩子還沒有成爲教育活動的主體,更沒有成爲發展的主體。

二、關於課堂中的傾聽習慣。

互相傾聽是互相學習的基礎。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要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在活動中,只關注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動的效果也是不全面的。課堂常規的養成也是極其重要的部分。而傾聽習慣正是體現一個班級常規好壞的重要點。人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聽”,“聽”是孩子直接獲得信息的最爲重要的實踐,並且“聽”與語言是同時產生的,一個人語言的習得和運用能力的提高,首先從“聽”開始。《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注意傾聽的習慣,發展語言理解能力。”這實際上就是說從小要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爲孩子的終身學習的語言交流奠定基礎。傾聽就是細心地聽取別人說話。因爲有效的傾聽能幫助我們博採衆長,彌補自己考慮問題的不足;也能使我們觸類旁通,萌發靈感。

三、改變教育從改變自身開始。

佐藤學先生以他豐富的經驗、執着的追求和獲得的成功提醒了我們,要改變教育,必須從改變自身開始。在落實素質教育過程中,教師素質的提高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學校實施素質教育,首先必須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任何好的教育思想都必須首先由教師吸收、掌握並且轉化爲教師自身的理念,然後纔有可能在真正意義上轉化爲具體的教育策略和教育行爲。高素質的學生要靠高素質的教師來培養。教師要以高尚的師德影響孩子,以優秀的才能教育孩子,用優秀的教育方法吸引孩子,以真摯的愛感染孩子,以良好的形象影響孩子。因此,教育的關鍵在教師,高質量的教育需要高素質的教師。

佐藤學先生在書中還提到了很多先進的教育理念和行爲,它就像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深入人心,改變了一些落後的教育思想、觀念。爲我們的現代教育作出了很大貢獻。

帶着好奇和收穫我讀完了這本書,而紮根在我心中的卻是佐藤學先生的這種鑽研務實的精神,它深深的鼓舞着我向更高的臺階邁進。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體會_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6

今年暑假我認真閱讀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教育學博士佐藤學先生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受益匪淺。我被佐藤學先生的那種務實、求真的精神和日本教師的敬業精神所深深地感動;爲他們所碰到的與我們共同的實際問題及他們認真、樸實、講究實效的教研活動和教學實踐所吸引;爲書中深入淺出地闡述的課程觀、教學觀、教師觀、師生互動觀等所啓迪;而書中論述關於學習主體性的問題更讓我深有感觸,大受啓發。

一、什麼是靜悄悄的革命

佐藤先生認爲,教育改革應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這種“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爲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雖然寫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卻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狀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如果把我們的新課程改革看作是一場革命,它就絕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爲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和我國的教育改革相似,日本教育也在一個深刻的“轉型期”,“在教育方式和教育觀、歷史觀上,日本的教師正在體驗改革過程中的各種混亂狀況,邊摸索着新的學習方式”,但樂觀的伊藤學稱“這種混亂局面決不是壞的徵兆”。真正從事教育改革的人士,也許就要有這種耐心和觀察的。在耐心與觀察時,伊藤學融入了學校和教師中。他說:“教學是充滿活力的,如果我沒能與教室中的一個個學生和老師共鳴的話,那麼,真實而生動的觀察是不可能的。”他發現每個教室都有一個個固定的風景,可以說沒有哪一個教室和其他教室飄溢着完全相同的氣息,有着完全相同的問題。進而提出忽略教室的多樣性和在其中發生的事情的固有性,僅一般性地議論教學是非常空洞而沒有什麼意義的。第二實驗中學的所有教室也同樣和上邊一樣,每個教室都有不同的風景,都有不同的問題。我們所有教師必須重新審視每天的教學活動,並以此爲切入點,向改革教室邁出新的一步。

二、學會相互傾聽,是課堂教學的首要條件

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傾聽,更有利於開展教學活動。在我們的平常課堂中,學生髮言熱烈,一個問題出來,學生展開思索、討論,然後爭先恐後的回答,在反饋的過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腦子裏裝着自己的見解,而沒有用心傾聽同學的回答,這樣的學習,就顯得片面、欠主動。課堂中的熱烈發言固然重要,但傾聽是前提。其實,我的課堂中也存在着同樣的問題,班級孩子們研究問題或是討論問題看似異常激烈,而實際上學生學習的內容雜亂、學習的質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淺薄與貧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學生要學會相互傾聽,我認爲我們的教師更要學會傾聽,不但要會傾聽學生的發言內容,更要會傾聽學生的心情與想法,與學生產生共鳴,作孩子的最佳聽衆。對於學生的錯誤回答,做到不輕易下結論(如:回答錯誤、不當等),以免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宜用委婉的語氣,因勢利導的開導與糾正。同時,讓每個孩子也學會傾聽他人的看法與結論,這樣使每個孩子都能打開心扉,讓他們的差異得到關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塊最短的木板,使較差的學生也能得到發展與提高。

三、相互工作的同事關係

教師間怎麼形成“合作性同事”的關係呢?必須是所有的教師都開放自己的教室,互相觀摩教學、互相“批評”時才能構建起來。同時,改變教學研究的方法和目的。研討教學問題的目的絕不是對授課情況的好壞進行評價,研討的焦點應針對授課中的“困難”和“樂趣”所在,大家共同來分享。因此,互相談論這節課哪裏有意思,哪裏比較困難,學生有哪些表現,並通過相互交談讓學生學習時的具體樣子重新浮現出來,這樣的教學研討纔是每位教師所期待的。我們學校組織的研究課、開放日等活動時,我們教研組集體備課,相互聽課評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我想教育改革需要的不是僵化的頭腦,而是和同事們相互合作共同進步的快樂感。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作者多年觀察和參與的教學改革的案例,呈現出課程改革中的艱辛和努力。這是在教學改革轟轟烈烈的年代裏的冷卻劑,讓我們躁動不安的心平靜下來,聆聽學生與教師真實的聲音。因此,我想教育改革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它提倡一種新的學習觀。這場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體會_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7

作爲臨沂六中語文學科學習共同體中的一員,我感到十分榮幸,這是一個學習的組織,在這個組織裏,我學習着、成長着並快樂着!

在共同體的學習中,我有幸拜讀了——《靜悄悄的革命》一書,這本書是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教育學博士——佐藤學所寫的一部專著。他在書中極其深刻地指出: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爲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從《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我發現佐藤學先生在追求一種理想的教育:就是通過在學校實施“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創造以“學”爲中心的教學,創造以“學”爲中心的課程,進而將學校發展成爲一個學習的共同體。書中他對學校、教師、課程的深刻闡述,給了我震撼與反思:怎樣創造以學爲中心的課堂教學?怎樣才能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體性?怎樣的教師纔是一個真正的優秀教師?以下是我對書中關於課堂教學的一些感想:

一、 教育改革應該從每一間教室和每一節課堂教學開始

佐藤學先生在書中闡述到:“可以說沒有哪個教室和其他教室飄溢着完全相同的氣息,有着完全相同的問題。”他的這一闡述,讓我清醒地認識到,教育教學改革(課程改革),最根本的是改變課堂教學,實實在在解決課堂裏存在的問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要了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應該到每個教室裏去,他還提到“判斷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裏每個學生的表情、學習的態度,看他們是否在持續的學習”,這種對教學的評價方式,讓我懂得教學中絕對不能弄虛作假,不能搞形式主義,無論是什麼形式的教學,應該以“投入專注”爲要求,而不僅僅以熱鬧爲目的,要讓孩子投入專注、持續地學習,而不能只是引發的學生的興奮。

二、教學中要真實有效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自主性”,這是每個教師需要追求並達到的目標。但是,教師的教學不能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的改革上。曾幾何時,認爲只有學生髮言熱烈的課堂才能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差不多已經成了我們錯誤的共識,鼓勵學生積極發言,不管他們的回答是否是思考後的結果,懼怕課上的冷場,都曾是自己課堂上的真實寫照。正象佐藤學先生所說的“教學必須建立在還原學生的‘主體性’,克服‘主體性’神話的基礎上”,就是要考慮教師、教材、同伴和學習環境的相互作用,考慮孩子的經驗,與孩子進行有意義的,富有挑戰的“拋接球”活動。那些“僅僅是白熱化的發言競爭,學生表面活躍地不斷叫着‘是的’、‘是的’,高高地舉手的教室”和“那些空氣沉悶、學生的身體坐得筆直筆直的教室”是屬於同一類型的,同樣是硬邦邦、乾巴巴的關係而構成的教室。

從書中我認識到,要想真正體現出學生主體性,首先教師應能很好地用心傾聽學生的各種語言,包括身體所發出的無聲語言,感受學生在課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動,與學生的想象產生共鳴,從而共同走向創造性的學習。其次在以學爲中心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千方百計的在教室裏構築一種讓學生有“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構建學生間、師生間一種相互交往、共同成長的關係。再有就是教師應做到尊重每個學生微妙的個別差異,使學生、家長及教師能夠息息相通。書中最令我觸動的是作者在結束語中的一句話:“學生需要的是能從容平和地、安心地學習的學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確規定、熱熱鬧鬧的學校。”

三、教學中要關注到學生不確定的回答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每當提出問題後,如果學生回答的正是我們想要的答案時,總會不自覺地舒一口氣,或會心的微笑一下,而當學生回答的不是我們想要的答案時,總是想方設法的引導學生回答出自己設想的答案上來。對於這種現象,佐藤學先生分析到“在這些學習行爲中,其不確定的思考或表現與那些確定的思考和表現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明晰的思考或表現容易變成一種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爲,而不確定的思考和表現往往在創造性的思考和表現中更能發揮威力”。這就提醒我們,確定或不確定的答案,我們都要重視,尤其是不確定的,包含有創造思維的過程,應該更爲重視,如果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把這些不確定的、模糊的思考和表現相互反響和激盪,課堂的內容就變得豐富多彩了。如果教師能夠做到這些,學生思考的威力就會淋漓盡致地發揮,個性思維特點得到充分的發展,而在這些個性思維的相互作用下,就可能創造出“交響樂團式的教學”——不同的音響,奏出和諧的音樂。

四、教學中要學會傾聽

傾聽是學習的基礎,是學習的重要行爲。佐藤學先生提到:“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的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爲’來實現的行爲。” 這個提示,讓我意識到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要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髮言的態度。教師傾聽學生的發言,在此基礎上開展指導,遠遠比多說更重要。有時候我們雖然“恩、恩”地點着頭,熱心地聽着學生的發言,但其實是希望,可以聽到學生的意見和我自己考慮的是一致的。或者到大部分學生髮言完畢之後就總結一句“你說的應該是這個意思吧”。所以我們其實並不是在專心接納學生的話語。我們往往爲了自己的教學進度而忽視某些學生的發言,以至未能與學生的想法產生共鳴。我們應該認真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並做出敏感的對應,應能慎重地選用每個學生都能理解的詞語講話,這樣,學生之間纔會開始互相傾聽,才能在教室裏形成仔細傾聽別人的講話、互相交換意見的關係。就如佐藤學先生所說的“在以自然的輕聲細語來交往的教室環境裏,更能培養自立、合作的學習者”。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佐藤學先生採用自己多年觀察和參與的教學改革的案例,讓我看到我們在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也呈現出課程改革中的艱辛和努力。讀完此書,讓我對新課程的改革充滿了信心,面對挑戰,教師要樹立正確的理念,不斷改變自己的教育行爲,要學會聆聽,要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一個個的個體,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只有這樣,才能充分享受改革所帶來的樂趣。最後,就讓我以該書最最本質的闡述來表達我的收穫,那就是“這場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爲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願我們也能學習佐藤學先生的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地教學改革,以取得實質性的成長。

讀完《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後,它帶給我們一種冷靜的思考,讓我們躁動不安的心平靜下來,聆聽學生與教師真實的聲音!也許很多情況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很多改變也是艱難的,但起碼我們可以從自己的課堂改變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這場靜悄悄的革命吧。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體會_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8

朋友推薦我讀《靜悄悄的革命》一書,還是問別人借的。拿到這本書時,翻了前言沒有看懂,當時很有壓力,覺得這本書很有難度,反覆看了前言幾遍還是一知半解,硬着頭皮往下讀,可漸漸就被他吸引了,因爲裏面的很多內容都給我耳目一新的感覺。在這裏引用《薛瑞萍讀教育專著》中讀《靜悄悄的革命》感想中的一句話——“畢竟是一衣帶水,情景是何等的相似。”是的,佐藤學先生的這本書,雖然寫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卻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狀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本來我向來對含日本二字的一切都有牴觸情緒,但細細讀來、慢慢品後,我被佐藤學的那種務實、求真的精神和日本教師的敬業精神所深深地感動;爲他們所碰到的與我們共同的實際問題及他們認真、樸實、講求實效的教研活動和教學實踐所吸引;爲書中深入淺出地闡述的課程觀、教學觀、教師觀、師生互動觀等所啓迪……

《靜悄悄的革命》是一本好書,在文中欣喜讀到佐滕先生的許多精闢之言,對照日常教學,有許多共鳴之處,淺談自己的體會,發表自己的見解。

我們的課堂教學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傾聽的教室”。

我認爲:學會相互傾聽,是課堂教學的首要條件,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傾聽,更有利於開展教學活動。在我們的平常課堂中,學生髮言熱烈,一個問題出來,學生展開思索、討論,然後爭先恐後的回答,在反饋的過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腦子裏裝着自己的見解,而沒有用心傾聽同學的回答,這樣的學習,就顯得片面、欠主動。課堂中的熱烈發言固然重要,但傾聽是前提。其實,我的課堂中也存在着同樣的問題,班級孩子們研究問題或是討論問題看似異常激烈,而實際上學生學習的內容雜亂、學習的質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淺薄與貧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學生要學會相互傾聽,我認爲我們的教師更要學會傾聽,不但要會傾聽學生的發言內容,更要會傾聽學生的心情與想法,與學生產生共鳴,作孩子的最佳聽衆。對於學生的錯誤回答,做到不輕易下結論(如:回答錯誤、不當等),以免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宜用委婉的語氣,因勢利導的開導與糾正。同時,讓每個孩子也學會傾聽他人的看法與結論,這樣使每個孩子都能打開心扉,讓他們的差異得到關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塊最短的木板,使較差的學生也能得到發展與提高。

對於我來說,最基礎的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書中的許多理論和案例,直接改變了我許多落後的觀念和錯誤的評價方式。

我想很多愛讀書的同行們都讀過這本書,我相信他們比我有更深的體會和感悟,也許會受到更高更深的啓迪。對於我來說讀一本好書要反覆的讀,細細的品,纔會有獨到的領悟。所以這本書我要自己買來再來品讀。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體會_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9

今年暑假我認真閱讀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教育學博士佐藤學先生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受益匪淺。我被佐藤學先生的那種務實、求真的精神和日本教師的敬業精神所深深地感動;爲他們所碰到的與我們共同的實際問題及他們認真、樸實、講究實效的教研活動和教學實踐所吸引;爲書中深入淺出地闡述的課程觀、教學觀、教師觀、師生互動觀等所啓迪;而書中論述關於學習主體性的問題更讓我深有感觸,大受啓發。

一、什麼是靜悄悄的革命

佐藤先生認爲,教育改革應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這種“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爲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雖然寫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卻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狀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如果把我們的新課程改革看作是一場革命,它就絕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爲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和我國的教育改革相似,日本教育也在一個深刻的“轉型期”,“在教育方式和教育觀、歷史觀上,日本的教師正在體驗改革過程中的各種混亂狀況,邊摸索着新的學習方式”,但樂觀的伊藤學稱“這種混亂局面決不是壞的徵兆”。真正從事教育改革的人士,也許就要有這種耐心和觀察的。在耐心與觀察時,伊藤學融入了學校和教師中。他說:“教學是充滿活力的,如果我沒能與教室中的一個個學生和老師共鳴的話,那麼,真實而生動的觀察是不可能的。”他發現每個教室都有一個個固定的風景,可以說沒有哪一個教室和其他教室飄溢着完全相同的氣息,有着完全相同的問題。進而提出忽略教室的多樣性和在其中發生的事情的固有性,僅一般性地議論教學是非常空洞而沒有什麼意義的。第二實驗中學的所有教室也同樣和上邊一樣,每個教室都有不同的風景,都有不同的問題。我們所有教師必須重新審視每天的教學活動,並以此爲切入點,向改革教室邁出新的一步。

二、學會相互傾聽,是課堂教學的首要條件

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傾聽,更有利於開展教學活動。在我們的平常課堂中,學生髮言熱烈,一個問題出來,學生展開思索、討論,然後爭先恐後的回答,在反饋的過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腦子裏裝着自己的見解,而沒有用心傾聽同學的回答,這樣的學習,就顯得片面、欠主動。課堂中的熱烈發言固然重要,但傾聽是前提。其實,我的課堂中也存在着同樣的問題,班級孩子們研究問題或是討論問題看似異常激烈,而實際上學生學習的內容雜亂、學習的質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淺薄與貧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學生要學會相互傾聽,我認爲我們的教師更要學會傾聽,不但要會傾聽學生的發言內容,更要會傾聽學生的心情與想法,與學生產生共鳴,作孩子的最佳聽衆。對於學生的錯誤回答,做到不輕易下結論(如:回答錯誤、不當等),以免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宜用委婉的語氣,因勢利導的開導與糾正。同時,讓每個孩子也學會傾聽他人的看法與結論,這樣使每個孩子都能打開心扉,讓他們的差異得到關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塊最短的木板,使較差的學生也能得到發展與提高。

三、相互工作的同事關係

教師間怎麼形成“合作性同事”的關係呢?必須是所有的教師都開放自己的教室,互相觀摩教學、互相“批評”時才能構建起來。同時,改變教學研究的方法和目的。研討教學問題的目的絕不是對授課情況的好壞進行評價,研討的焦點應針對授課中的“困難”和“樂趣”所在,大家共同來分享。因此,互相談論這節課哪裏有意思,哪裏比較困難,學生有哪些表現,並通過相互交談讓學生學習時的具體樣子重新浮現出來,這樣的教學研討纔是每位教師所期待的。我們學校組織的研究課、開放日等活動時,我們教研組集體備課,相互聽課評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我想教育改革需要的不是僵化的頭腦,而是和同事們相互合作共同進步的快樂感。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作者多年觀察和參與的教學改革的案例,呈現出課程改革中的艱辛和努力。這是在教學改革轟轟烈烈的年代裏的冷卻劑,讓我們躁動不安的心平靜下來,聆聽學生與教師真實的聲音。因此,我想教育改革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它提倡一種新的學習觀。這場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體會_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10

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撰寫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倍受我們廣大一線教師的關注。此書封面設計簡單素淡,正如書名一般“靜悄悄”,毫不張揚。輕輕打開書本,靜靜地閱讀,更感覺平靜、淡定,作者用平實的語言,和讀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靜靜讀來,收穫頗豐。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由“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教室裏的風景——向創造性學習邁進”;“改變教學——學校改變”;“設計課程”;“學校改革的挑戰——中國小的實踐”五部分構成。佐藤學博士從觀察者、推動者、研究者的角度,對這場自下而上的,由學生、教師、校長、家長和社區共同參與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總結和介紹,提出了一些值得我們借鑑的觀點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傳統和我們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這本書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狀也很契合。當今社會大環境的急劇變化正在引發着日本的教育的“靜悄悄的革命”。佐藤學教授指出:“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爲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爲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讀了這些話,我理解了這本書命名的原因。認真讀完《靜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一次洗滌,自己教育實踐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別是以下兩點,更是極贊同佐藤學的觀點。

一、潤澤的教室

作爲一線教師,更關注課堂裏的革命。佐藤學在書中對教室的闡述讓人心生嚮往:“潤澤的教室能使每個人的呼吸和節律是那麼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輕鬆自如地在教室裏構築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構築着一種真誠的信賴關係在這種關係中,人們的心態是開放無拘的,教室是輕鬆愉悅的,在這樣的環境下,教育也許會變得簡單起來。”

是啊,“潤澤”,是多麼讓人心生憧憬的詞語,我彷彿來到春雨後盎然的草地,彷彿聞到滴着露珠的玫瑰的芬芳,彷彿觸摸到了女子滋潤豐盈的手背。教室是潤澤的,那一定是安心的、無拘無束的、輕柔滋潤肌膚的;教室是滋潤的,那一定是豐富的,有暖陽,有清風,有山泉,有明月,更有鳥語花香。

潤澤的教室裏,老師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潤澤的教室裏,孩子如沐春風,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得到了人文的關懷和極大的尊重。在這樣的教室裏呆久了,那無論是肌膚還是心靈,都是水靈靈的,一個個被潤澤的老師和學生,都享受着這裏的空氣,因對方而收穫着,都滋滋潤潤地成長着。很是贊同,這也是一直以來追求的課堂。

二、學會傾聽

佐藤學先生提到:“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得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爲’來實現的行爲。”

的確,老師的傾聽,不僅僅是傾聽學生髮言的內容,判斷髮言的對錯、語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細傾聽孩子發言中所傳遞出來的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從而產生情感共鳴。孩子的傾聽,不僅僅是傾聽老師的講解、指導,傾聽同學的發言,而是在傾聽的過程中接收到隱藏着的心聲,從而激起情感的共鳴。在別人的話語裏,有鮮花、有荊棘、有廢渣、有珍珠、有林林總總的一切。細心傾聽者能從中聽到心靈的聲音。因此,在很多時候,我們更需要的往往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傾聽的教室”。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的態度,要能做到與學生對話,要去體味對方話語中潛在的複雜想法。的確如此,傾聽,像一面鏡子,鏡裏就有真容。就如佐藤學先生所說的:“在以自然的輕聲細語來交往的教室環境裏,更能培養自立、合作的學習者”。

總之,《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很有借鑑意義,對於我們老師來說,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胸懷一顆尊重兒童的心,多一點堅定,多一點信心,多一點實踐,多一點思考,從小小的個體開始,進行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體會_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11

屈原是中國古代的愛國詩人和政治家,生於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的楚國,當時正是中國歷史上奴隸制度向封建制度轉變的時期,秦、楚、趙、魏、燕、韓、齊七大諸侯國割據稱雄,不斷進行兼併戰爭。戰國七雄之中,秦國最強,而對秦國的軍事壓力和楚國的政治腐敗,屈原極力主張對外聯齊,對內變法圖強,進而統一中國。屈原的政治主張雖然遭到奴隸主貴族集團的破壞,未能在楚國實現,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軍南下,攻破了郢都最後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大石投汨羅江自盡,但他的詩篇“離騷”,“天問”等,卻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閃耀着不可磨滅的光輝。

通過上述所敘及不斷的學習使我懂得了一個強烈的愛國主義者對國家和人民做出的重要貢獻從來都是可歌可泣的一段悲壯歷史的展示。在學習先輩屈原感人的愛國主義先進的思想中,令我記憶猶新的是屈原與奴隸主權貴之間的鬥爭,其次,就是他門下的兩個門生對人生觀,價值觀差異的鮮明區分和對照,下面就我個人用所學習的觀點闡述以下兩點學習心得體會:

一、對屈原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的認識

公元前320xx年楚國內憂外患,國貧兵弱,內有奴隸暴動反抗,外有強秦壓境,以奴隸主貴族勢力爲代表的南後集團在此國家生死存亡的危機關頭爲保其貪圖享樂,榮華富貴及小集團利益向楚懷王遊說親秦順從策略;而以奴隸,百姓、有識之士爲代表的屈原集團則主張彰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的策略;這些表現可以在一次衆大臣及屈原與楚懷王的交談中得以佐證:

楚懷王言:楚國內外交困長此以往豈不是動搖國之根本。南後言:如今強秦壓境,大王還是與秦國訂立盟約世代修好順從秦國。屈原言:難道順從秦國楚國就可以安然無恙嗎?秦國自變法以來,國力大增,他不僅攻佔韓國,魏國、趙國的土地,如今又想來攻打我們楚國與齊國,秦國處心積慮要完成一統霸業,征服六國席捲天下,在這種時候還想用討好秦國的辦法來換取楚國的太平豈不是異想天開,自欺欺人嗎?楚國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內修法制,棄舊圖新才能掃除疾病富國強兵抗拒秦國的兼併。

二、屈原門生宋玉放棄信念投奔權貴昭然若揭

因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期間,在這最艱難的時刻,他曾精心教導賦予厚望的門生宋玉棄他而去投奔權貴南後集團,這使得屈原不得不發出由衷的表白感嘆道:急風勁草,日久見人心啊!而這一突變卻將宋玉其人貪圖享樂及榮華富貴的醜惡賊臉暴露的昭然若揭,向這樣追逐名利,胸無大志、背信棄義之人豈能留在志向遠大,剛正不阿、愛民如子、博學多才,憂國憂民的屈原身邊呢?因此,向宋玉這樣的卑鄙小人只能屈服於南後集團

通過以上屈原與奴隸主權貴之間的鬥爭及門下門生對人生觀,價值觀差異的鮮明區分和對照,使我感慨萬分,屈原一生追求推行變法謀富國強兵之略,言廢除不耕而食,不織而衣,無功而受事,無爵而顯榮的制度;主張剷除這些危害楚國的蛀蟲,應將他們押送至邊遠地區開荒;宋玉的膽小弱落及嬋娟的赤膽忠心;這一切的一切反映了萬惡的舊社會對國家和人民離心離德腐朽的一面,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愛國詩人和政治家屈原在中華文學發展史上,閃耀着不可磨滅的光輝,佐證了一個國家的命運並不能因政治腐敗專權而改變滅亡的宿命。假設,屈原的政治抱負能得到當時楚懷王堅定而強有力的支持的話,那麼,毛主席那個年代的制度將在中國歷史進程中提前兩千多年得以實現啊!而後的中華民族現在的情景又將是什麼樣的一個結局不得而知,估計,歷史學家會給出我們一個滿意的答覆。

通過以上我個人對學習屈原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心得體會的敘述,讓我受益匪淺,收穫額豐,受益匪淺的是讓我懂得了人生是如此的渺小而又輝煌。收穫額豐的是使我懂得了一個真理,那就是我們的國家和民族真正強大緣起於高瞻遠矚,深謀遠慮,運籌帷幄的一代又一代領袖偉人而定。

通過屈原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對我的薰陶,使我倍感珍惜,也讓我感到將來在工作中的責任重大,雖說我個人的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工作能力遠不及先輩屈原所貢獻的萬分之一,但是,只要我不斷的加強學習,樹立堅強的人生觀,價值觀就一定能夠爲祖國,單位、集體的強大與輝煌做出我應盡的責任。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體會_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12

1994年出版的《基業長青》一書,被奉爲西方管理聖經之一。“這不是一本描寫能力卓越、高瞻遠矚的領導人的書,也與高瞻遠矚的產品概念、高瞻遠矚的產品或高瞻遠矚的市場分析無關,也不談擁有某種公司展望。本書所談的問題更爲重要、長久和真實。這是一本有關高瞻遠矚的公司的書。”詹姆斯•C•柯林斯和傑裏•I•波勒斯在《基業長青》這本富有創造性的書中這樣寫道。這兩位學者在斯坦福大學爲期6年的研究項目中,以極其嚴格的標準挑選了18家卓越非凡、長盛不衰的公司作爲研究對象,收集和標定了包括組織、業務策略、產品和服務、技術、管理、股東結構、文化、價值觀、政策和外在環境等九個幾乎涵蓋了企業所有層面的研究要素,希望找出能夠解釋高瞻遠矚公司的歷史軌跡,揭示企業基業長青的答案。

該書對我們大學生有所裨益嗎?——毫無疑問。“當然適用,”作者吉姆柯林斯回答,“適用於任何形態的組織,只是形式可能有些差別。我們受僱於非盈利組織——斯坦福大學,我們的發現在這所大學應用得很好,一家高瞻遠矚公司的經理直接把這些構想用在他所屬的教堂……

企業永續經營的準則是什麼?在讀此書前,我聽說過,自己想過很多關鍵要素。譬如,優秀的領導人,遠大的眼光,好的產品創意,嚴格的管理制度等,直到讀完此書,我才發現上面我提到的幾點都只是企業永續經營的準則表象而已。《基業長青》這本數通過研究18家高瞻遠矚公司及與之對比的同行業普通大公司給出了一個讓人信服的答案。現在我個人認爲企業永續經營的準則就是明確企業的核心理念併爲之持續奮鬥,毫不鬆懈,持續到底。而且我認爲《Built to Last》真是此書的一個完美書名。

下面讓我來帶領大家領略一下《基業長青》的風範。

造鐘,而不是報時。做企業是做什麼?做產品?做組織結構?作爲企業的領導人,你是否需要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基業長青》通過對比告訴我們,做企業我們需要造鐘,而不是報時。鍾造好了,還怕時間不準麼。擁有核心理念,創造自己的獨特風範,並努力踐行,企業就會長久的興盛下去。

利潤之上的追求。利潤是生存的必要條件,而且是達成更重要目標的手段,但是對很多高瞻遠矚公司來說,利潤不是目的,利潤就像人體需要的氧氣、食物、水和血液一樣,這些東西不是生命的目的。但是,沒有它們,就沒有生命。人活着只爲吃喝就沒什麼意思,企業要追求利潤之上的東西才能長久。

保存核心,刺激進步。這是《基業常青》一書的最主要觀點,所謂“核心”,即組織的核心理念,柯林斯是如此來定義它的:

核心理念=核心價值觀+使命

核心價值觀=組織長盛不衰的根本信條,不能爲了短期權益而自毀立場。

使命 = 組織在賺錢之外存在的根本原因,地平線上恆久的指引明

有意圖是好事,但是,把意圖轉換成具體是事項、變成有約束力的機制,才能分出高下,決定是成爲高瞻遠矚公司,還是永遠空想而已。保存核心,刺激進步,採取關鍵行動,把意圖轉化爲實際的做法,並不斷前行,這是造鐘的根本要義,也是企業前進的具體方法。

膽大包天的目標。膽大包天的目標可以促使大家團結起來,這種光芒四射、動人心絃、有型而高度集中的東西能夠激發團隊的力量。高瞻遠矚公司不認爲膽大包天的目標是嘲笑諸神,只是他們從來不曾想到他們做不到他們決心要做的事情。此外,高瞻遠矚公司不會盲目追求任何隨意得來的膽大包天的目標,只是追求既能加強本身核心理念、又能反映公司自我定位的膽大包天的目標。

教派般的文化。要創建一個高瞻遠矚的公司,你不需要創造一個“溫和”或“舒適”的環境。就績效和契合公司理念而言,高瞻遠矚公司對員工的要求通常要求比其它公司要嚴。在高瞻遠矚公司裏只有兩類員工,一類高度認同企業共同理念,另一類會顯得格格不入而不適應,所以高瞻遠矚公司儘管優秀,但並不適合所有人在那裏工作。高瞻遠矚公司在理念方面實施嚴格控制,同時在作業層面提供廣泛的自主性,鼓勵個人首創精神,正是兼容幷蓄勝過非此即彼的典範。

擇強淘弱的進化。企業是一個逐漸演進的物種,進化式進步是未經計劃的進步。所以高瞻遠矚公司做哪種產品,投資哪個行業並不是關鍵,如果充分了解進化過程,並刻意引爲己用,這種過程可能是刺激進步的有力方法。在這方面,高瞻遠矚公司遠比對照公司更爲努力。進化式進步的五大教訓:試一試,而且要快;接受必然會有的錯誤;採取小步驟;給員工所需的空間;健全機制——構建滴答作響的時鐘。

自家成長的經理人。在高瞻遠矚公司總共1720xx年的歷史中,我們發現,只有四次外人直接任CEO的個別案例。高瞻遠矚公司與對照公司的最大差別不是領袖的素質,而是優秀領袖的一貫性,也就是保存核心的一貫性,自己成長的經理人重要性正在於此。管理上的混亂多源於經理人的混亂,有計劃的培養自家成長的經理人可以保持企業核心價值,追求遠超過任何領袖的任期的使命,讓企業迅猛前進幾個世紀。

永遠不夠好。安逸不是高瞻遠矚公司的目標。高瞻遠矚公司的經理們根本不接受在短期績效和長期成功之間必須選擇其一的說法。他們先爲長期努力,同時又擁有極爲嚴格的短期標準自我要求。要想建立高瞻遠矚公司,必須長期艱苦奮鬥,成功永遠不是終點。“永遠不夠好”精神是出自於對高瞻遠矚公司共性品質之一的提煉,是企業基業長青的一個必要條件。

起點的終點。丘吉爾說過一句酷似繞口令的話:這不是終點,甚至不是終點的起點,但可能是起點的終點。讀完《基業長青》的第十章,你就會明白這句話的含義,也會增加自己的智慧。

構建願景。願景是個很時髦的詞彙,也是最爲濫用的詞彙之一,海航也有自己的願景。一個構思良好的願景包括兩個方面——核心理念和未來前景。追求願景意味着實現組織和戰略的協調,用以保存核心理念,刺激進步以實現展望中的未來。只有二者的協調纔可以把夢想變爲現實,把美好的意願辦成具體的現實。

《基業常青》在第二章結束後有一段比較有趣的“插曲”,叫做“太極生兩儀”。中國傳統的道家智慧也被吉姆·柯林斯整合到了他的著述之中,而我個人覺得這個外國人對中國傳統智慧的理解要遠比我們現在某些所謂的國學大師深刻得多。其中有一段講解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簡單地說,高瞻遠矚的公司不希望把陰和陽混合成爲灰色,成爲既非至陰,也非至陽、不清不楚圓圈,而是同時和隨時以陰和陽區分目標。我們國家的教育,常常反對走極端,強調陰陽調和、強調和稀泥,於是便有了中庸之道。但是,真正偉大的人物和組織,卻往往又是非常極端的——實際情況和我們所宣揚的理論恰恰相反。因爲陰陽混合成灰色,只需善於妥協。而該至陰的地方則至陰,該至陽的地方則至陽,需要的則是分清陰陽分佈情況的智慧。妥協之心毫無技術含量,而分清陰陽的智慧卻難能可貴。

即將結束這篇讀書報告時,我忽想起了黑帶高手的寓言.黑帶代表武學的頂尖,同時也代表開始,代表無休止的磨練,奮鬥和追求更高標準的歷程的起點.我在想,任何一個想要繼續前進的人其實心裏都知道:今天的成就只代表過去,來日方長,磨難依然,奮鬥依舊.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體會_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13

爲積極響應黨員讀書活動,提高自身黨性修養,近段時間我認真讀完了《黨員就該這樣幹》這本書,下面談幾點體會:

一、共產黨員要重視理論學習和思想修養,跟上時代步伐 在這個複雜多變、飛速發展的時代,機遇與挑戰時刻共存。本公司也不例外,身處複雜的內外環境,我們雖然已經走出了一條光明大道,但仍有各種困難和風險在等着去克服,在多種多樣的挑戰、壓力和風險面前,如何跟上時代的步伐,我們共產黨員要重視自身的理論素養和思想修養,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通過自己的學習、思考和感悟,內化爲一種自身的素養,變成自覺而不是強加的、自然而不是勉強的思維方式和思想方式,從而提高正確看待事物,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共產黨員要培養高尚的品質和優良的作風,樹立黨員形象 切實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一項基礎性工程。雷鋒是一個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他所做的那些“平凡”小事上體現出來的是他的高尚道德,擁有的偉大人格,而這種人格就是一種非凡的力量,值得我們不斷感受、學習;身在平凡的工作崗位,我們堅守的是一份責任,我們黨員要耐得住平凡,要深守點滴平凡事匯聚成大事的理念,做任何事都要周全到位,不怕艱難困苦,發揚革命傳統精神,樹立正確的利益觀,不爲名利所動,不爲物慾所誘,不爲人情所擾,才能永遠保持共產黨員的光榮本色。

三、共產黨員要遵守黨紀國法以及良好的素養,做到自重自警。面對各種各樣的誘惑,迫切要求黨員要保持高度的組織紀律性和高度的法律意識,保持黨的高度統一性,增強心理素質,發揮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領導核心作用。作爲一名法官,要想正人先要正己,遵守黨紀國法,遵守法官職業道德,充分認識法官自身的使命和職責,時刻牢一記着自己是一名人民法官,手中的權利是人民給的,只能爲人民謀福利,大局意識強,服務意識強,廉潔執法、秉公辦案,能夠自覺維護法律的尊嚴。

四、經過這麼多年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我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但也要看到,在這麼多年高速發展之後,也出現了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面對這個形式,我們共產黨員要幹一行愛一行,學一行鑽一行,立足崗位,努力掌握和運用科學文化知識和業務知識,在履行職責時,努力做到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並通過自己在法庭內外的言行體現出公正,避免了當事人對司法公正產生合理的懷疑,堅持了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和羣衆利益無小事的宗旨。

讀書學習,收穫頗豐,讓我受益非淺,它也將成爲我的枕邊文書,我將時常翻閱用來指引在今後的工作、生活、學習,與文中最好的共產黨員相比,我還有差距,作爲一名共產黨員,要樹立大局意識,積極服從公司安排與調遣;做好本職工作,提升個人業務素質和技能水平,增強政治紀律意識、規矩意識、身份意思、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踐行好乾部“五標準”要求,做到“五帶頭無表率”;要持續推進“立即行動,馬上就辦,埋頭苦幹,真抓實幹”的執行力建設;主動出擊,對工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判,提前準備,尋求最佳解決方法,爲項目施工順利推進保駕護航。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體會_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14

這本書主要講了主人公金鈴和她的爸爸、媽媽、同學、老師之間以及會考的故事。

讀完了這本書,我知道了許多好孩子身上的優點,我從金鈴身上知道了各種好行爲。比如:助人爲樂、愛護動物、關心同學……,這些金鈴都做到了。比如:《最後一個兒童節》裏金鈴關心同學、《我可以養蠶了》裏金鈴愛護動物、《獲獎專業戶》裏爲媽媽爭光、《老師病了》裏關心老師……。我覺得金鈴太值得我們學習了,與她比起來,我覺得我做的還不夠。不過,我有信心做的和她一樣好。好事先從一點一滴開始做,比如:1。洗完手及時關閉水龍頭2。定期給樓下小樹小草澆澆水3。同學有困難積極幫忙4看到有人摔倒,幫忙扶起……,只要我持之以恆,肯定能趕上金鈴。

讀完這本書,更讓我知道了做人要充滿愛心,懂得每時每刻都爲他人着想。比如:1。你高興時別人正在傷心,你要去安慰她。2。被人不小心弄壞了你的東西,你要去理解他。這些金鈴都做的非常好,我決心也要做的和她一樣棒。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愛裏面的主人公,是她讓我知道好孩子是多麼重要。最後,我祝金鈴考個好成績。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體會_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15

利用中秋節三天假的時間我讀完了《格蘭特船長的兒女》這本書,這本書與其他冒險類的書不一樣的的地方就在於格里那凡爵士冒着生命危險去營救的人不是自己的親人、摯友,而是幾個與自己毫無關係的陌生人。他與海倫夫人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一顆博愛、仁慈的心,他們秉承着人性的真善美和高尚的人格在新婚燕爾之時,穿過充滿艱難險阻南美洲大草原,走遍了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環繞了地球一週,救出了格蘭特船長。

一路上充滿着荊棘與危險,其中有地震,有颶風,有狼羣;有幾百頭牛一起陷入泥潭,滔滔的洪水使平原變成海洋;有他們逃離被閃電擊中的大樹,又碰上潛伏在水裏的鱷魚……真可謂千難萬險,扣人心絃。格里那凡爵士於其他鄧肯號上的人憑藉着自己的勇敢與智慧,將一個個絆腳石踢開,一道道阻礙擊破,這些致命的險境無時無刻不威脅着每個人的生命,每當我爲他們着急發愁的時候,這羣勇敢地人總能化險爲夷,不畏不懼。看到他們一路走來,我不禁想到了每天早上的晨跑,每到最後一圈的時候,大家就是一個個泄了氣的皮球,在我們的身上再也找不到意氣風發的青春氣息,佝僂的背影倒像是耋耄將死的老人。當我們快要累趴下的時候,想想格里那凡爵士深夜與上百隻紅狼搏鬥時的情景,他與塔卡夫並肩作戰了一整夜,如此長時間戰鬥豈是晨跑800米所能比擬的?格里那凡爵士擁有這般堅韌的毅力,我們爲何不能經過磨練而獲得成功?人生就像是長跑,起點一樣,距離長度一樣,不一樣的是對此的執着與努力程度的深淺,最難熬得是最後兩圈,最想趴下休息的是最後兩圈,但是最後的勝利者往往就在最後兩圈誕生!最後兩圈是區分普通人和佼佼者的界限,是成功與失敗的區別處。要想成爲人生長跑的領跑者,你就得有格里那凡爵士的毅力,格蘭特船長的適應能力,以及堅持不懈的執着。

合上書本,再次回憶着那一幕幕的驚險與刺激,它教會我不再逃避困難,等待着暴風雨自行過去,而是學會在風雨中跳舞。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體會_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16

《魯濱遜漂流記》

我們敬愛的毛主席曾經說過:“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我喜歡讀書,也讀過好多書,但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魯濱遜漂流記》。

魯濱遜是一個英國人,他不喜歡呆在家裏過那種安寧、舒適的生活,於是他開始了一次航海冒險。但是不幸的是,他遇難了,他被風暴吹到了一個荒島上。島上沒有人,沒有房子,只有成羣的動物、成片的森林和魯濱遜。他奮鬥了二十五年,終於和一艘船回到了英國,他的故鄉。

魯濱遜漂流記讀後感。多麼堅強的一個人啊!在他生病的時候,他可以吃任何放在家裏的糧食,但他仍然選擇出去打獵;這種自立自強的精神,正是我所缺少的。在他遇到食人生番的時候,他可以選擇投降,但是他卻和他的奴隸——星期五一起英勇戰鬥,還救出了一些俘虜;在他遇到船商的時候,他沒有馬上提出回國,卻提出了和他們一起戰鬥,保衛他的領土。

看看魯濱遜,再看看我,相比之下,我是多麼懦弱呀!遇到困難就放棄,心想:讓媽媽幫我做吧!遇到難題就請教家長,卻不聽解題步驟,只是在盼望着,快告訴我答案吧,我好玩手機啊!

遇到困難,魯濱遜會放棄嗎?不!他當然不會。遇到不會的題就請教家長,魯濱遜會那樣嗎?不!他不會。看完了這本書,我突然有所領悟:堅持也是一種品質,在最困難的時候,堅持不懈可以讓我們渡過難關;但同時,自立也是我缺少的一種精神。不會自立,人無法生存;不會自立,也無法讓我在社會立足。想到這,我立刻昂起頭,去面對、迎接即將向我衝來的困難!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體會_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17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文章是生本教育體系實驗教材語文第八冊第三十一課的課文,“爲中華崛起而讀書”這句話是新中國第一個總理周恩來說的。讀了這篇課文後,我的心被周恩來總理的讀書目的強烈地刺激着。

周恩來總理說:“爲中華崛起而讀書”這句話的時候,他只是一個國小生。他是靈機一動隨便說出來的嗎?不是。因爲周恩來生於1898年,那時正是清朝末年, 中國已經在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下淪爲半殖民地。國家的貧弱不振,強烈地刺激着他的心。在這種情況下,周恩來明白了這樣的一個道理:只有國家獨立富強了,個人纔能有前途。

多麼遠大的理想啊!正因爲周恩來心裏裝着整個國家、整個民族,所以成就了偉大的事業。今天,中國人不再受到帝國主義列強的欺負,中國正在一步步走向富強,就是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和無數革命先烈,浴血犧牲,艱苦奮鬥的結果,也是全中國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

在還沒有讀這篇文章前,我的讀書目的是很渺小的。自從讀了這篇課文後,我才認識到讀書不僅爲了自己掌握知識,還要爲了國家的強大。我也要像周恩來總理一樣,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努力學習,掌握好知識和爲國家建設的本領,將來使自己成爲一名對國家有所作爲的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