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小說《地球的故事》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2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9.9K

名著小說《地球的故事》讀書心得體會 篇1

這個星期,我讀了《地球的故事》一書,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

名著小說《地球的故事》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2篇)

這本書的作者是亨德里克·威廉·房龍,他是出色的通俗作家,在歷史、文化、文明、科學等方面非常有研究。

這本書主要講了地球和人類的故事,也融入了一些相關的歷史。作者把所有的高山、城市和大海,統統都放進地圖裏,讓我們知道生活在世界各地居民的情況。他們來自哪裏?爲什麼居住在那裏?以及那裏有什麼物產…… 作者把枯燥的地理知識,變成了一個個小故事,充分激發出讀者豐富的想象力,爲他們開闢了一片美妙的天地,使讀都能在輕鬆的閱讀中,感受歷史、地理等,享受文學藝術的薰陶。

地球是那麼美麗,那麼富饒,那麼神奇,那麼古老。可是,地球媽媽正在忍受着煎熬,亂砍濫伐、釋放毒氣、獵殺動物、亂扔垃圾……,她正在傷心地哭泣。

讓我們行動起來吧,保衛這在太陽系中唯一一個出現過生命的星球——地球,讓人類的生活更美好吧!

名著小說《地球的故事》讀書心得體會 篇2

今天,我們的學校舉行了“我是越秀讀書郎”的活動,我讀了一本有趣的書,名字叫——《地球的故事》。本來,我一向是對地理書敬而遠之的,可是,這本書卻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令我着迷。

這本書和其他的地理書與衆不同。比如,它描寫法國一開頭是“法國人是一個自私、驕傲的國家……”這樣子能引發讀者看下去的興趣,就像我這樣的“地理盲”也有興趣看完整本書。一開始,我有種.種的對法國人的猜測:“法國人世世代代都是這麼自私的”、“法國人自私是因爲身體原因”等等。但是,我看完這章後,我才知道,法國人自私是因爲地理環境的原因。當年,德國人攻打德國的時候,全靠法國那複雜的自然障礙,才阻礙了德軍的步伐。作者還用了生動的比喻。如:他描寫月球,不是用簡單枯燥的數字來表達,而是用了更加貼近的比喻:“如果坐火車去月球,到了月球的時候,你的第十七代孫子就已經不在這個世界上了。”、“如果坐火車去太陽,到了那兒,你的第37代孫子想必已經不在人間了。”多麼貼近的比喻!

看完了這本書,我想對全人類說:“停下來吧!放下手中的斧頭,放下手中的電鋸!看看這個已經遍體鱗傷但還是養育我們的地球母親!!不要再傷害她了!不要再破壞大自然賜給我們的綠色!!”

名著小說《地球的故事》讀書心得體會 篇3

以前,我只喜歡看故事書,不喜歡看科普類的書,因爲我覺得科普書很枯燥。可爸爸說看書要全面,科普書也要看。我慢騰騰地打開了《地球的故事》,纔看兩頁,我就被這本書詼諧、幽默的文字給吸引住了。這還哪裏是我印象中那種羅列一大堆的數據、文字深奧難懂的地理書呀?書裏充滿了趣味性,比如:“什麼是‘兩級’呢?拿一根毛衣針筆直地穿透橘子的中部,針穿入和穿出的點就是橘子這個球體的兩級”比喻多麼形象貼切呀。

讀了這本書,讓我更加喜歡地球家園了:遼闊古老的亞洲、生機勃勃的非洲、科學發達的歐洲、神奇特別的澳洲、美麗可愛的美洲!英國、法國、中國……一系列的國家躍然紙上,通過作者的描述使我對這些國家的地理位置、氣候形成、歷史背景有了深刻的瞭解,也讓我明白人類對於地球的改造是相當巨大的,這也讓我不禁想到了如今急需解決的環境問題。

地球是那麼的美麗,那麼的富饒,那麼的神奇,那麼的古老。可是,地球媽媽正在忍受着煎熬,亂砍亂伐、施放毒氣、獵殺動物、亂扔垃圾……我們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如果地球被污染了那我們人類就不能生存了。所以,同學們,讓我們從自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如不浪費、不亂伐,不獵殺、不亂扔……讓我們行動起來,保衛這個在太陽系中唯一一個出現過生命的星球—地球。

這本書裏講到的偉大發現,都是科學家憑藉着豐富的知識,用先進的儀器和設備經過長時間研究發現的。我想,如果小時候不好好學習,沒有儲備足夠的知識,將來即使發現了問題也解決不了。所以我們要認真學習,掌握紮實的科學知識與技能,長大了才能爲人類的科技事業做貢獻。

《地球的故事》這本書不僅開闊了我的視野,增長了我的知識。它讓我深深認識到:只有一個地球,人類只有和平共處,共同呵護地球家園,才能擁有美好的未來。

名著小說《地球的故事》讀書心得體會 篇4

從書店阿姨那裏聽說,必讀書目裏面有一本地理書,我不禁叫苦連天。因爲我讀過地理書,不但枯燥,而且乏味的令人難以讀下去,一打開書就有些後悔爲什麼要讀。

我慢騰騰的打開了《地球的故事》,可是還沒有等到我像往常一樣讀地理的時候做準備工作,我就早被這本書詼諧、幽默的文字給吸引住了。這還哪裏是我印象中那種羅列一大堆的數據、文字個個都看不明白的地理書呀?這裏面的每一個字都充滿了趣味性,比如:兩級就是你用一根筷子穿透一個球的兩端。”比喻的很生動。再看看我往常地理書中的吧:宇宙爆炸時生成的元素爲:77%氫、23%氦、0.0000001%鋰……“兩本地理書比較,簡直相差甚遠。

地球,是一個大家園。這個家園裏面,人倒是一個熱點話題,在美國作家房龍先生的這本書中,包含了全世界各國的語言、文化、歷史,讀完這本書,我覺得地球——這個往常我並不瞭解的大千世界好像與我親近了許多,各國僑胞的文化歷史我也已經歷歷在目。

在這本書中,地理變成了一個個童話,一個個充滿趣味的真實童話,被房龍先生信手拈來,講給我們聽。

在《地球的故事》這本書的最後,房龍先生根據目前的狀況,呼籲人們開始行動。保護好自然環境,盡力平息已經要燃起的戰火,保護好寶貴的森林資源和海洋資源。

地球——這個大千世界中的每一個生命都應該相親相愛,將別人的憂傷和幸福當做自己的憂傷和幸福去感受,去體會。

用我們自己的話來結尾吧,也就是說:“一個地方的繁榮與富強,需要那個地方的宗教、經濟、商業、農業……等等人民爲全人類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名著小說《地球的故事》讀書心得體會 篇5

今天,我看完了美國著名作家房龍在1932所作的作品《地球的故事》。從這本書中,我學到了許多知識。

房龍是美國著名的人文主義大師,在歷史、文化、文明、科學等方面都有著作,他擅長用文學手法,圖文並茂,把自然地理的規律和人文地理的千姿百態展現在讀者面前。

在整本書中,我最喜歡的章節是“中國:東方的文明古國”。我很喜歡這個章節,也許是因爲我對自己的國家有些偏愛,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從這個章節中學到了許多知識。雖然我也是黃皮膚、黑頭髮的中國人,但這個章節中關於我國京都的歷史我還是今天才瞭解的。北京作爲天朝帝都,已經有了850多年的歷史了,見證了無數榮辱興衰。在這裏,我想談談“衰”。在“中國:東方的文明古國”裏,“衰”,是從大清王朝的閉關鎖國政策開始的。清政府鎖住了國門,使得人民們只知道埋頭耕地、不問世事。大清王朝過着與世隔離的生活,不知道西方的工業革命正在轟轟烈烈地進行着,直到1840鴉片戰爭爆發,才發現自己已經不是西方人的對手了。

除此之外,《地球的故事》還有許多讓我受益的地方,我覺得這是一本很好的書。

名著小說《地球的故事》讀書心得體會 篇6

陶行知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對於我們基礎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們應該努力學習他的教育思想,服務於我們的教育事業。我有幸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著》這本書,受益匪淺。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麼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纔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爲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爲中心,認爲不以生活爲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現實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學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對學生的教師教學情況的調查中發現,學生喜歡同現實生活、學生生活有密切聯繫的知識;學生喜歡能用生活的事件來解釋學科知識的老師。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說“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着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次,“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脫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說教。

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教育,善於開啓學生感受生活、學習探索的興致,教師是一個活的教科書,孩子從“活”的書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要教給孩子知識,更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計算,學會學習。教師應該像一個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後者性一個有生命的蠟燭,以便燃燒,一邊又在生長。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的豐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燒值,更高的照亮度,這樣纔有可能在有限的從教生涯中,爲祖國,爲民族的教育事業,爲千百萬人的成長做出一份自己的貢獻,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盞明燈,指引我繼續前進、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學要合一的觀點,有三個理由。第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第二,新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並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繫起來。簡而言之,就是一,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三,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我仔細閱讀,細細品味,聯繫我的教學,我感覺陶公所提出的“教學合一”的觀點很有道理。“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也是他的教學論。其含義極其豐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說明。”陶行知說:“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說,做便是學。學生拿做來教,乃是真理;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從廣義的教育觀點看,先生和學生並沒有嚴格的區別。……會的教人,不會的跟人學,是我們不知不覺中天天有的現象。因此,教學做是合一的。”其次,它又是方法的說明。事情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因此,教學做是以做爲中心的。“教學做合一”,是理論聯繫實際在教學上的具體運用和發展。它改變了教師只管教,學生只管學的分割狀況;改變了學生從屬於書本,是讀書的現象;改變了學習與實踐的學用脫節現象,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體現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性的緊密結合,以生活爲中心進行教學,爲了解決生活中提出的問題而去學,教學的目的是爲了創造新的生活。陶先生這種以生活爲中心,實行教學做高度統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證了促進人才的全面發展,有利於培養首腦並用,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相結合的新一代人才。

總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值得我們深刻體會和認真學習。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

名著小說《地球的故事》讀書心得體會 篇7

一場龍捲風把小姑娘多羅茜和小木屋吹到了芒奇金國,木屋下落時壓死了東方惡女巫,她得到了銀鞋,她想回家,善良的北方女巫告訴羅茜求到翡翠城找回家的辦法。

在去翡翠城的路上,她搭救了缺乏腦子的稻草人,救助了無心的鐵皮人,收留了膽小的獅子,鐵皮人殺了野貓救了田鼠女王。

他們一起在溫基國遇險,多羅茜一盆水溶化了西方惡女巫,得到了金冠,田鼠女王告訴多羅茜用金冠喚來了飛猴,飛到了奎德林國,請求南方善女巫幫助她回家,女巫告訴她銀鞋使用方法,多羅茜終於實現了回家的願望。

《綠野仙蹤》告訴了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多羅茜雖然只是個弱小女孩,但她做了很多善事,就結交了‘南北方善女巫’、稻草人、鐵皮人、膽小獅、田鼠女王等好朋友,在朋友的幫助下實現了自己的願望,而強大的‘東西惡女巫’因爲做盡了壞事,最終都被弱小的多羅茜滅亡了。

稻草人需要智慧、鐵皮人需要愛、膽小獅坱要勇敢,經過和多羅茜一起歷險結束後,他們都得到了心裏所求的東西。

《綠野仙蹤》告訴了我,智慧、愛和勇敢,是在不斷地努力,才能得到的。

金冠可以實現自己的願望,銀鞋可以飛到心中所想的任何地方,但是如果不是南方女巫告訴多羅茜銀鞋的用法,田鼠女王不告訴多蘿茜咒語,多蘿茜能回家嗎?

《綠野仙蹤》告訴我從小要認真讀書,培養能力,才能在實踐中有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

多羅茜擁有寶貝金冠,但是如果多羅茜不把它送給南方女巫,非但稻草人、鐵皮人和膽小獅都滿足不了自己的願望,她自己也回不了家。

我也有心目中的寶貝,當別人向我要的時候,我應該學多羅茜那樣說一聲:“我願意!”

《綠野仙蹤》一生必讀經典,百讀不厭的名著。

名著小說《地球的故事》讀書心得體會 篇8

認真讀了大文學家魯迅的《少年閏土》之後,我享受着不時從字裏行間中透露出來魯迅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色彩,眼前不由得出現了一幅幅令人怡神的自然美畫。

我讀魯迅的這篇充滿童年回憶的散文時,如同身在臨其境,彷彿正在讀着魯迅爺爺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他,正在與閏土在廚房裏談天說地,聊個不停呢!那是魯迅與閏土相遇的第一天。

閏土是個健康的少年,爲什麼呢?文中說“紫色的圓臉”是暗指閏土健康的膚色,經常勞作的象徵。不僅如此,閏土還是一個見多識廣的少年。他不停的把自己雪地捕鳥、海邊拾貝、瓜地刺猹、看跳魚兒的事告訴魯迅。魯迅也十分渴望有閏土那樣自由自在的生活。

閏土知識豐富,我和他一比,真是羞愧,我整天呆在家中,對外邊的事瞭解甚少。可見,我的知識很貧乏。魯迅先生寫的《少年閏土》使我收益非淺,他使我知道了自己的知識很淺薄,從現在開始,我應該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將來成爲一個愛國的祖國棟樑。

名著小說《地球的故事》讀書心得體會 篇9

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講述一生的故事,有點悽慘,人活着,究竟是爲了什麼?中國人兩千年的封建傳統是爲別人而活,父母爲孩子而活,孩子爲親人而活。當就剩下自己時,我們又爲誰而活呢?

《活着》發生在哪裏,作者沒有交代,但是從文中的細節和作者的背景可以推斷是在浙北農村,那是中國封建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國的魚米之鄉,魚米之鄉的生活一定很愜意嗎?

福貴,小說的主人公,一個很“舊社會”的名字,大福大貴,人們的願望總是那麼美好,而現實總是喜歡和我們開玩笑。從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土改到改革開放之初,主人公的一生就是濃縮的中國現代史。

年輕時候的福貴有着封建闊少的一切品性,吃喝嫖賭樣樣精通。根本不是我們六十分萬歲的標準,如果大學開這些課程的話前三項福貴一定可以拿滿分,最後一項天生的白癡吧。家珍,小說的女主人公,具有中國封建社會婦女的一切美德,賢良、隱忍、任勞任怨。福貴的家珍的結合,用我們的話就是一朵鮮花插在了牛糞上。

抗日戰爭時期,浙北很安靜,日本兵沒有打到這裏,福貴和他的爹,一對的敗家子,依然過着悠閒的生活,老袓宗二百多畝的家產到福貴他爹這裏就只有一百多畝了,抗戰結束,終究由於福貴的賭而住茅草屋了。福貴的闊少生涯結束。人生一劫。

國共內戰時期,徹底悔悟,一家五口,隨苦,也其樂融融,剛看到點生活的曙光,卻被人抓了壯丁,九死一生,回到家鄉和家人團聚,女兒鳳霞卻因病成了啞巴。人生二劫。

土改因爲輸掉家產而沒有被劃成地主,因禍得福?分的五畝好田,一家四口,日子安定。

浮躁的年代,人民公社,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全民大鍊鋼,超英趕美,三年自然、人爲的災害,險些餓死。人失去理性,是多麼的可怕。家珍落下病根,人生三劫。

摧殘人性的年代,變態的社會,扭曲了的靈魂,永載史冊的悲哀,可怕的歲月啊!兒子有慶人爲夭折,人生四劫。

鳳霞產後大出血不治身亡,醫德的喪失是人類最大的悲哀,是對靈魂的褻瀆。人生五劫。

一生的好女人家珍病逝,傳統女性在中國大地逐漸消失,女強人如雨後春筍般涌現,社會進步的表現。人生六劫。

女婿意外死亡,全家只剩福貴和外孫苦根兩人,一老一少的背影,有點苦澀。人生七劫。

外孫苦根早夭,福貴啊,福貴,一個人的福貴。人生八劫。

改革開放之初,福貴一個人活在樂觀的世界裏。

人,最重要的是活着。人生百態,各得其所。

名著小說《地球的故事》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從文字的層面看,路遙的《人生》,文字是樸實的,易讀的。讀路遙小說不像讀魯迅,張愛玲小說那般吃力。也側面說明了三人對文字的追求的不同。魯迅文字文白夾雜,文字使用準確而精煉。文白的切換還被用在新舊對比的區別上。比如狂熱人日記中序言寫狂人已經病好是文言寫成,代表舊的。日記正文是新思想是用新白話寫成的。張愛玲的文字則來自明清小說舊白話。人生的文字中看不出路遙加工的地方,我想可能正是他想要做到的。因爲從後面內容和時代上看,路遙應該希望自己的作品在農村有更大影響力。加之當時受教育的知識分子仍不算多。

從探討的問題上看,路遙要討論的問題很明確,就是農村的知識青年該怎麼奮鬥?是一心向往城市,關心國家國際大事,還是熱愛吾鄉吾民,紮紮實實爲家鄉做貢獻。顯然,作者給出的答案是後者。

和兩個女主角的愛情就是象徵。巧珍在高加林低谷的時候給了他安慰,但卻無法和他溝通思想,只能和他討論莊稼地裏的事情和母豬生了幾頭小豬。但她又是如此善良,即使在高加林拋棄他轉而愛亞萍的時候,還只是偷偷自己傷心不願意憎恨高加林。亞萍正好相反,她可以和高加林討論國家甚至國際大事,甚至在新能源的問題上看法讓高加林都感到佩服。她也是真心愛着高加林,但她也有自己的問題。她對農民的身份有歧視的一面,雖然她最後表示即使高加林一輩子是農民她也願意跟隨,但那明顯有衝動的成分。這也是爲什麼在高加林沒有成爲記者前她沒有表露對他的愛。另外她有小姐脾氣,會因爲小事情發脾氣。當高加林面臨兩份愛情選擇的時候,他選擇了亞萍。從結局作者對這個決定是批評的。因爲選擇亞萍的一個理由是亞萍和高加林說她們家要去南京發展,而且通過她父親的關係可以把他也調到南京去。他們一起憧憬着去南京後一個做主播,一個做記者。可惜到最後高加林被打回農村,得到消息的時候,他才發現他真正愛的是巧珍,他拒絕了亞萍跟他去農村的提議,並明確表達自己愛的是巧珍。

《人生》中描述了兩段不同的生活經歷,一段是農村勞動的生活經歷,一段是城市的生活經歷。在農村,水是髒的,自由愛情是不被允許的,勞動是苦的(手腳被磨出泡),人們的觀念是陳舊的。在小說結尾前都是這樣,直到最後再次被打回到農村。而城市則是乾淨的,是充滿希望的,人們是有文化的,戀愛是可以自由的。要說城市有什麼不好,那就是城市人對農村人身份的歧視,還有城市人好像比農村人更有心計(這點似乎站不住腳,高明樓也有心計)。高加林在成爲全縣矚目明星後,自認爲前途一片光明。而且也極有可能跟着亞萍一家到南京發展時,突然被打回現實。這是作者的設計,因爲高加林的往上爬,根基不是自己的努力而是他叔叔的下屬給他走的關係。計劃着去南京發展,也需要亞萍的爸爸的關係。我覺得這是作者要反對的,不靠自己的努力而通過走關係,往上爬卻忘記了根植的農村。到了最後,高加林發現他真正愛的是巧珍,是作者希望讓農村青年看到他們真正的對家鄉的愛,家鄉永遠不拋棄他們。就像高加林被打回村,迎接他的不是嘲笑是安慰。

名著小說《地球的故事》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百年孤獨》是一部有趣的書,它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令人費解。但當我們讀完它,卻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及對拉美的孤獨百年的思考。小說匯聚了不可思議的奇蹟和最純粹的現實生活,作者的想象力在馳騁翱翔:荒誕不經的傳說,具體的村鎮生活,比擬與影射,細膩的景物描寫,都像新聞報導一樣準確地再現出來。使讀者也隨之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孤獨是人性中最瑰麗的色彩,星索是夜空中永恆的詩;《百年孤獨》的成功之處在於,他藝術而有力地展現了貫穿於整個人類心靈史的深刻而瑰麗的孤獨感。

作者是通過布恩地亞家族七代人充滿神祕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要求讀者思考造成馬貢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脫命運括弄的正確途徑。他把讀者引入到這個不可思議的奇蹟和最純粹的現實交錯的生活之中,不僅讓你感受許多血淋淋的現實和荒誕不經的傳說,也讓你體會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驚的情感。

在故事的結尾時,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閱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後說:“這裏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經看到過,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餘年的歷史是重複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進程都停滯不前。

小說所展示的,是一個建立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重複循環的象徵框架中的現代神話。時間的輪迴重複,使小說隱含了無數大大小小的循環怪圈,所有的人與事都鑲嵌於這些怪圈中,小說也就成了一個魔幻的世界。

一提到魔幻境界,即使所談及的是一部現代小說,人們也會很自然地聯想到精靈、月光和光滑的山脈。除了矮人和仙女外,人們還會聯想到神奇的業績等,但不會聯想到太多的幽默,幾乎絕不會聯想到性。這種觀念看來似乎是要完全忘卻世俗生活。至少,這就是關於魔幻境界的一個設想。馬爾克斯顯然持不同的看法。在《百年孤獨》中,他創造了一個無所不包的魔幻世界。這個世界充滿了謊言與說謊者,然而同時又非常現實。在這部小說中,戀人們可以將彼此理想化爲脫離肉體的靈魂,可以在吊牀裏愉快地嚎叫,或者,渾身塗滿了梨醬,赤luo着滾到前廊上去。主人公可以穿越叢林,作堂吉訶德式的歷險,儘管他永遠也無法達到他的目標,然而描繪其驚險經歷的語言卻充滿了辛辣的諷刺:“遠征的人們腦海裏充滿了對於原罪以前的潮溼而寂靜的天堂的最古老的回憶。他們的靴子陷進沼澤,他們用大刀砍爛血色的百合和金色的蠑螈。”“一週過去了,他們幾乎沒講一句話,像夢遊人似地穿過一個悲哀的世界,只能見到發光的昆蟲微弱的光亮,他們的肺裏充滿了令人窒息的血腥的味道。”

這就是一個瞭解世俗生活的詩人的語言,他不認爲塵世生活是幻想家的敵人,他對它毫無畏懼。

馬爾克斯創造了一個連續統一體,一張相互關聯的關係網。不管一些細節如何奇特與怪誕,小說更爲重要的效果是表現熱烈的興致、健康的幽默感,乃至理性與同情。然而,小說的一切悲慘結局皆源於馬孔多居民的落後、愚昧。他們不是面向過去,追懷昔日的寧靜與淡薄,就是關在小屋裏,沉湎於毫無意義的“制小金魚”、“織裹屍布”“修破門窗”“洗澡”等等。因此,他們只能等待着“豬尾巴”的重現。所以,人呢,應不斷的去“文明”自己!

在人類走向深淵的那一天,我們最後的子孫在最後一刻會明白:

一切會隨風而逝,無影無蹤,而我們只是“沒有意義”的代名詞。也許有人看不懂這本書,因爲這不僅需要文學素養,還需要對拉丁美洲歷史的瞭解。看似荒誕的一個家族其實正折射出了拉丁美洲的歷史。這一個家族的孤獨與苦難也正是拉丁美洲人民的病苦與血淚。當你真正瞭解那一段歷史,你會發現《百年孤獨》是一本透過哈哈鏡的折射的南美洲史詩,他所揭出的不是單純的生活,而是表層下面一些更深刻的東西,不被理解的人,無法聯合的力量。這種孤僻貫穿了這本書。正如書中最後所說,“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出現第二次了。”這正是作者對自己的出生地的希望或應說是絕望。

這也是一部極具現實批判意義的小說。我不知道作者描寫布恩地亞家族的時候有沒有一絲同情。我看這一切的時候只替他們感到可悲。他們七代人沒有一個人懂得愛,最後好不容易有了一個愛的結晶,卻是整個家族的毀滅。這些帶有真實性的誇張,讀來不免讓人陷入深思。也就覺得作品充滿了無限的淒涼。

讀完全書,你會被這種悲觀的念頭擊潰,會傻傻的想人生就是這樣,一切的命運都無法改變,難道這樣就不要活了嗎?人生的意義何在?如何能擺脫這宿命的孤獨?心口像壓了塊石頭,好像出去呼吸一下新鮮空氣;我需要面對陽光來證明自己其實剛纔只是做了一聲惡夢。雖然走出去了,卻分不清是上午不是下午,但仍覺得很幸運,真的是一種解脫,以惡夢中驚醒,一種逃離死境的慶幸,一種動後餘生的喜悅。孤獨成了這個家族的微記,如同他們血液中固有的險,衝動,勇敢和不屈,深吸一口氣,拍拍胸脯爲自己的慶幸感到喜悅,百年孤獨註定一輩子的孤單,雖然現實生活有許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我們還是坦然面對,想想偉大的哲學家,想想那些功成名就的人,或想想身邊比我們更艱難的人,我們那些小孤獨就隨時即逝吧!

一部《百年孤獨》是一本人類心靈孤獨的苦難史。人類從清澈透明的原始狀態,在可見的最表層得到進化和發展,但是,在心靈的深處,人們永遠處於苦難狀態。這正如馬貢多的歷史一樣,無論他們從多麼原始的透明或者多麼神祕的鴻荒,經過無數的戰亂爭紛,步履沉重地推動歷史的車輪不斷前進,但是,馬貢多的面紗依然神祕,佈雷地亞家族也依然孤獨。

當天空靜下來的時候,星索纔是空中一篇美麗的詩,有時間多去旅旅遊,去外面走走,順便談談感情,好讓自己忙起來,這樣我們就可以擺脫所謂的孤獨帶來的傷害,一個人胡思亂想是沒有多少意義的,面向塵世也好,面向個人的編織華麗的草棚也好,只不過我們都是想辦法讓自己和身邊的人過得更好些,如果你不能讓身邊的大多數事物喜歡你,那你的獨特的人格也是沒有意義的,我本着樸素的心,想着怎麼描繪樸素的事物,還是很開心!

孤獨,從有人類開始有一直存在,人是羣居動物,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個人拒絕與他人交流,一味地閉關自守,那他所要面對的將是永遠的孤獨,矇昧的誤解……也有人說,要學會享受孤獨,在孤獨中尋找自己,瞭解自己。可是,在空虛、黑暗而閉塞的世界裏又怎麼能真正的看清自己呢!有的也許只是胡思亂想與昏眩的錯位和莫名的猜忌……

交流,使我們可以融入到社會,溝通使我們與身邊的朋友、同事融洽、快樂的生活工作在一起。家人親緣之間交流與溝通更爲重要,血脈在交流和溝通中才越發地濃厚。隨着現代生活方式的不同和“代溝”一詞的不斷誇大,可交流的人際越來越小,交流和溝通就顯得尤爲重要。它是人與人之間的真誠相處,不僅是思想與意見的交換,更是生活與情感的交流。對我們事業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也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當然在交流中也許會因爲生活成長環境的迵異,對待事物的角度,對事物的理解,人生閱歷的不同而難以達成共識,但這正是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合作共進、不斷提高之際。最低限度,我們不奢求他人接受與否,但至少可以互相理解,這樣人與人之間纔會除卻隔閡,社會纔會更和諧,事業才能騰飛!

有了孤獨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守着孤獨不肯放手,一直孤獨也就真的成了百年孤獨。坦然的面對生活中的一切,一切總會過去,相信自己,陽光總在風雨後!

名著小說《地球的故事》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到此刻爲止,算是從頭到尾讀了一遍,不過依舊做不到很清楚,好歹是個大衆評價極其高的名著,總該需要留給自己一點此刻的感受方好。

也是因爲機緣吧,前幾天看德川家康的空隙間隨意翻找,找到這本書,不是有人說什麼一輩子只讀一本書還是書架上只放一本書,不管他是怎麼說的吧,我也懶得去查,不就是一個人說的話嘛,沒必要讓我如此執着!就是這本百年孤獨了。既然有緣,我也接受,這本書起初其實並不令我喜歡,沒什麼感覺,人名字老長,感覺遠古開荒一樣,直到快到中程時方進入狀態,才知道他寫了個啥,這老馬也怪有意思的啊!

總體感受是這個人真的如同哪個書友說的,真的是被閃電劈到了才能如此文思如泉涌,不,不是泉涌,是洪流奔涌!他的形容詞用法,比喻,比擬,通感等等大量描述方法,讓人看得眼花繚亂,酣暢淋漓!他通過這種方式把普通人難以描述的東西給你描述得真實立體,栩栩如生,似乎我感覺這個世上沒有什麼事物,感覺是他不能給你描述出來的,當然我可能我讀書少!也有別的比這牛逼的?

對於什麼百年,孤獨啥的評價,書友們一針見血,長篇大論的多了去了,我沒那個才能,也就懶得說這個了!說點別的感覺,讀這本書,在這裏讀,的就是有這麼多書友,大家都相互幫助,扶持,解惑,真的蠻有意思!大家都在讀,有讀得快的,信手寫下自己的感悟和想法。後來讀者看到了去回答,討論,他們又會看見了反過來回答,討論!這是我自己的實體書所不能達到的效果,進益收穫良多,在此感謝書友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