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牧場》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5.82K

《冬牧場》讀書心得體會 篇1

作爲傳統的哈薩克牧民,居麻一家每年冬天都要到寒冷、荒涼的阿勒泰南部冬季牧場、沙漠進行放牧。那裏一片荒涼,人煙稀少,幾十平方公里才住了幾家人。往年都是居麻夫妻帶着二女兒加瑪放牧,大女兒、大兒子和小女兒都在定居點和縣裏讀書。今年李娟的加入且和另外一家人一起放牧,使冬窩子變得熱鬧起來。

《冬牧場》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3篇)

二女兒加瑪是一個十九歲的高挑、大方、美麗的女孩子。但因家裏勞動力不夠被迫輟學回家放牧。加瑪在得知自己沒機會讀書後,在家裏認真地幫忙放牧。在過了最冷的日子後,每天七點起牀去放牧,天黑了才能回冬窩子。在人煙稀少的荒漠中放牧,沒有人聊天只能靜靜的聽手機放的歌。那荒漠中寒風呼嘯,通常只有零下十幾度。在李娟去了冬窩子之後,加瑪讓李娟教自己寫漢字,每天去放牧時帶上本子,用棍子在地上學寫漢字。加瑪想着去縣裏打工,學點手藝。在離開冬窩子定回居點照顧生病的奶奶的時候仔細打扮,把最美的一面展現給大家。並且繡花的花樣子與衆不同,繡品形象優美、線條流暢。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加瑪叢未抱怨過,想着學習,對未來充滿希望,依然充滿對美的追求。

居麻和妻子在日復一日的單調放牧中,依然對生活充滿希望。每日的早茶、中飯、晚飯從不馬虎,精心的準備,一家人快快樂樂的吃飯,父慈子孝,笑聲響亮。在家裏有客人的時候熱情招待,拿出最好的食物與客人分享。在閒時穿上最好的衣服騎着馬互相串門。

生活雖然艱苦但活的有滋有味。一家人平平安安,開開心心,鄰里和睦。

但長年的艱辛勞動,令居麻和他妻子一身病痛,有時候痛得路都走不成,整天把阿士匹林和止痛藥當飯吃。加瑪身體雖然很好,但因缺乏維生素指甲扭曲的很嚴重,只有十九歲但已初顯老相。兒子札達也整天這痛那痛,還咳嗽的很嚴重。

但生活的條件很差,沒電只能用太陽能電池板蓄電照明;沒水只能去外面剷雪,但雪中有很多的灰塵、牛糞、馬糞;人多草少,氣候嚴寒。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被磨損的青春,一晃即過。

條件很艱難,他們仍舊對生活充滿希望。仍舊就堅強的生活下去,如同在雪災之後的草那樣繁茂生長。加瑪依然在李娟的指導下學漢語,李娟在教輔書的指導下學哈語。一切都是那樣的安詳、和諧。

在等待退牧還草的日子裏,牧民很期待完全定居的日子。因爲那樣可以獲得大量的補償金,還可以不那麼辛苦。例如居麻,想拿了那筆錢買部車子實現自己的夢想,還可以通過跑運輸賺點錢養家,日子沒有那麼苦。但如果不準再遊牧,這個哈薩克族的古老傳統就會消失,這也是牧民不樂意見到的。他們正在傳統和新的生活中艱難的徘徊。

《冬牧場》讀書心得體會 篇2

我花了兩天時間,在地鐵上爭分奪秒地看完了李娟的羊道三部曲之《春牧場》,又看了《前山夏牧場》和《深山夏牧場》各自的一小半,這種寫祖國大地犄角旮旯的人們如何生活的書總是會引起我的興趣。其實在幾年前我就看過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當時就被她的文字深深吸引了,除文風質樸外,邊境少數民族的生活更吸引我。我記得《阿勒泰的角落》裏有一節描寫一個通體雪白的小兔子,被關在黑乎乎的煤場的籠子裏,於是邊境民族的生存環境就被我想象成黑乎乎的煤場,而他們的生活方式就像雪兔一樣純潔無污染。在看《羊道三部曲》時,這樣的想象卻被作者紀實的文字打得落花流水,因爲哈薩克牧民的生活其實是及其不講究的,比如他們會用裝過牛糞的盆子裝面,把嚼了無數次的泡泡糖黏在衣服釦子上,等空閒時再摳下來繼續吃……不過打擊歸打擊,當作者描述起哈薩克女孩如精靈般穿着鮮豔的紅雨鞋,踏在如塑料般綠的草地上時,我還是要忍不住心嚮往之。

幾年前我看過類似的一本書,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那本書講述了中國最後的原始部落――使鹿鄂溫克族人的生活,在那本書裏,鄂溫克族人與大森林無比和諧地共處着,他們以打獵爲生,馴鹿是他們的交通工具,又是他們最親密的親人。在森林裏,馴鹿只吃春天的嫩芽、嬌嫩的地衣和苔蘚,只喝山泉水,像是森林裏的精靈一樣,被鄂溫克人呵護着。鄂溫克人只住簡單搭制的希楞柱,那裏面有常年不熄的火種,希楞柱的天窗是開着的,住在裏面的人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

我被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擊中了,被原始的、天然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擊中了,時隔幾年,我終於實現了多年夙願,來到了夢寐以求的額爾古納河右岸,來到了書裏所說的鄂溫克人聚居區,但是到了之後我才發現,我能到達的最遠的遠方其實是改良過的"遠方",傳統使鹿鄂溫克人和這個"遠方"的距離,和我與這個"遠方"的距離,其實差不了多少。

在政府爲鄂溫克人搭建的敖魯古雅居民區,一個專門的旅遊景點裏養着幾頭馴鹿,馴鹿被散養在一小片區域裏,遊客可以上前去摸他們,如果你花20塊錢,就可以買一籃又幹又髒的苔蘚,親自餵給馴鹿,不遠處,有人在叫賣着馴鹿肉串,20元一串。而東北常見的傻狍子的待遇都要馴鹿好一些,它們好歹被圈養在圍欄裏,和遊客隔開了一段距離,被人們稱作精靈般的的馴鹿,卻因爲更爲出名,就要被迫與遊人接觸。

書裏不是說馴鹿是很怕生膽小的動物嗎?它們怎麼會這樣被遊客近距離地接觸?書裏不是說鄂溫克人把馴鹿當親人嗎?爲什麼有人靠這個賺錢呢?書裏不是說鄂溫克人從來不吃馴鹿肉嗎?這個20塊錢一串的肉串到底是什麼?

我記得加西亞。馬爾克斯寫過一篇文章,叫《巨翅老人》,天使落入凡間,被關起來與雞同籠,時不時要受到人莫名其妙的毆打和欺侮,所謂虎落平陽被犬欺,大抵就是如此,人們心想,天使又如何呢?如今還不是被關在雞籠裏?

我安慰自己說,這幫人已經不是純粹的鄂溫克人了,真正的傳統的鄂溫克人在山上的獵民點裏,而要去那個獵民點需要頗費一番功夫,像我這樣的普通遊客是不會有決心去到那裏的,那裏的馴鹿不被人打擾,更不會有馴鹿肉串這種東西的存在。但是後來司機又說,獵民點的點長――被媒體稱爲"中國最後的女酋長"的瑪利亞。索,現在住在莫爾道嘎森林公園裏,如果你想去看她,需要包個幾百到幾千不等的紅包才能見到她,我們在敖魯古雅已經失望透頂,又被這幾百上千的紅包嚇了一跳,已經沒有心情去莫爾道嘎了。唉,原來即將消失的民族,就會像即將消失的珍稀動物一樣,被關起來供人蔘觀,那些付了紅包的人去看了又會怎麼想呢?會不會說:?悖?"最後的女酋長"又如何呢?不過是一個騙錢的老太太。現在想起來,我多希望司機說的是假的啊!

回想起這段經歷,我想我即使真的受李娟的文字感染去新疆旅行,也再不會妄想着去近距離接觸哈薩克牧民的生活了。他們是新時代的犧牲品,平靜的生活被現代生活打破,最辛苦的他們成了落後者,使鹿鄂溫克族就是歷史書上的"從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民族,他們僅僅是安安靜靜地活着,莫名其妙地被扣上"原始人"的帽子,然後經過了一系列改造後,這個民族只剩下了100多人,哈薩克牧民也成爲了中國最後的遊牧民族,供他們遊牧的地方將越來越少,他們成了少數中的少數,然後被敏銳的文字工作者們發現並紀錄下來,經過了文字濾鏡般的渲染之後,他們又被讀者們賦予了莊嚴的使命――請一定繼續這純潔的生活呀!然而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要求剩下的這麼一丁點人肩負如此沉重的延續民族傳統的使命呢?那被紀錄了的生活,已經被人所銘記,被我這樣的毫不相干的人所熟知且嚮往,成爲了混沌社會中的一抹明淨,也許它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而曾經過着這樣生活的人,他們被歷史的洪流裹挾着,有人改變了航向,有人拼命堅守着,他們的力量越來越小,傳統的力量越來越小,但是我們誰有資格去指責那些改變了航向的人呢?如果改變了方向可以讓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那就儘管這樣做吧!

歷史已經生成,生活還要無奈地繼續呀!

我想在文末附上一首詩,席慕容爲鄂溫克小夥子維佳所寫的《悲歌二零零三》,政府要收回鄂溫克人的獵槍,維佳不肯交,於是抱着獵槍跳下了山崖,所幸無大礙。

《冬牧場》讀書心得體會 篇3

20xx年冬天,李娟跟隨一家哈薩克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場、沙漠,度過了一段鮮爲人知的荒野生活。

此後,她將自己親身體驗過的牧場生活描述與筆下。這本書,便是這段生活最真實、最感動、最深入、最珍貴的全景記錄。

作爲第一位描寫哈薩克民族冬牧生活的漢族作家,她以飽含深情、靈氣飛揚又不失節制的文字,呈現出阿爾泰最後一批“荒野主人”冬季轉場時的獨特生存景觀,令人歎爲觀止。

她的《冬牧場》被人稱讚“文壇清新之風,阿勒泰的精靈”。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種,冬天孕育。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一生呢?這綿延千里的家園,這些大地最隱祕微小的褶皺,這每一處最狹小脆弱的棲身之地……青春啊,財富啊,愛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無聲。

有人說:與李娟之前的散文集子相比,《冬牧場》是一部完整的作品,一定會讓熱愛李娟的人得到極大的滿足。

她這種富有價值的、兼具深情與剋制的日常記錄和生活描寫,使她的文學疆域遠遠超越具體的地理界線與時間限定,在廣大的時空獲得延伸性的力量。

就好像:

“那麼羊聽到了嗎?羊諒解了嗎?這是一個被宰殺者看着長大的生命。宰殺它的人,曾親手把它從春牧場上的胎盤旁拾起,小心裝進準備已久的氈袋,再小心繫在馬鞍後帶回家……宰殺它的人,曾漫山遍野帶着它四處尋找最茂盛多汁的青草,當它迷路時,冒着雨把它找回來……”

《冬牧場》讀書心得體會 篇4

在拉美文學百餘年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許多不同的流派:智利詩人聶魯達對人性的思考,委內瑞拉文學家卡斯帕斯對自然和諧美德讚歎,都曾深深地感染過人們。而哥倫比亞著名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則以其對現實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訴說,開創了魔幻現實主義這一文學流派,而作者也因之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在剛剛開始閱讀《百年孤獨》時,我們會發現作品中有兩處奇怪的地方,其一是書中訴說的故事大都荒誕不經;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覆出現和相同怪事的重複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爲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餘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良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創始人阿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的身上反覆的發生着。聯繫到作者的創作年代和生活環境,我們不難發現這象徵了什麼。

拉丁美洲,這片廣袤的土地,蘊含着無窮的神祕,創造過輝煌的古代文明,但拉美的近代史卻充滿了恥辱與壓迫,血腥和悲劇。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這片神祕的土地經歷了百年的風雲變幻。在作者進行創作的七十年代,幾乎整個拉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治下。作者憑藉其深刻的政治見解和敏銳的洞察力,發現拉丁美洲百餘年的歷史,並不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而只是一個不斷重複的怪圈。這也就是爲什麼書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情總是在不斷重複的原因。

作者在《百年孤獨》中用夢幻般的語言敘述了創業的艱辛,文明的出現,繁衍與生存,愛情與背叛,光榮與夢想,資本主義的產生,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民主與共和之爭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卻讓他們集中發生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貢多的鄉村中。把布恩迪亞家的每個成員都深深的牽扯了進去。在故事的結尾時。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閱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後說:“這裏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經看到過,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餘年的歷史是重複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進程都停滯不前。

老布恩迪亞,即家族的創始人,和他的妻子烏蘇拉,帶領他們的親眷和朋友歷盡艱辛來到了一片廣闊的新天地,那個時候這片未開墾的處女地尚未命名,而這片新天地的主人,也從未想過要確立統治者來管理這裏,他們過的是一種類似於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經歷了創業的艱辛也體驗到了收穫的歡樂,他們爲這片土地帶來了文明併爲他取了名字:馬貢多。但是隨着時間的流逝,老布恩迪亞漸漸的喪失了對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的勇氣。不只是由於自己預感到了什麼還是隻是單純的無意義行爲,老布恩迪亞開始在自己的實驗室裏做起了金屬金魚,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條就熔掉他們重做。這象徵着他所開創的馬貢多,乃至整個拉美的近代史,從一開始就陷入了循環的怪圈中。

阿卡迪奧和奧雷良諾是家族的第二代,可是這兩個人卻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阿卡迪奧幼年時即與馬戲團出海,十餘年不歸;而奧雷良諾則走上了軍人的道路,並掀起了幾乎影響全國的內戰。而內戰的起因則是由於政府將強行管理馬貢多這個“世外桃源”。這象徵着在文明的初創後,即開始了對壓迫的反抗。奧雷良諾,即書中的布恩迪亞上校,是一位有着傳奇經歷的人,他帶領部下經過無數次戰鬥,終於使政府坐在了談判桌的對面。可是他所爭取的和平很快即葬送在下一代手中。當他發現這一切時已經錘垂老矣。他打算再次戰鬥來捍衛人們的自由卻發現自己已經力不從心。終於他也陷入了循環燒製金魚的怪圈中。

家族一代代的承傳着。美一代的成員都經歷了歷史長河中波濤洶涌的時刻,又漸漸的老去,第三代的阿卡迪奧曾見證了壟斷資本的興起和剝削的兇殘。而之後的奧雷良諾則見證了自給自足的農業在這片處女地上最後而短暫的繁榮。原始的繁榮很快就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壟斷資本主義的侵入和自給自足的消亡。當家族的男子死去時,這個百年世家很快陷入了衰敗,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在羊皮書卷中發現這一切只不過是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是永遠也走不出的循環,才恍然大悟。而這個百年世家也終於在這個世界中完全消失並再也不會出現。

家族中的另一個貫穿始終的人即是烏蘇拉,她從未看過羊皮書卷,卻遠比所有人都先知先覺。早在羊皮書破譯之前,她就曾經在內心中對自己說“這些事情在他們發生之前我就曾經見過,也早就知道”。這個智慧的人象徵了什麼?是普通的人有着永恆的智慧,抑或是歷史循環的真諦?只有作者知道。

《百年孤獨》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她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是令人費解。擔當你讀完他,掩卷長思,你卻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歷史的重複。對拉美的孤獨百年的思考。並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這也是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勝的原因吧!

《冬牧場》讀書心得體會 篇5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簡而言之,那時跟現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囂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詞的級來形容它。說它好,是級的;說它不好,也是級的。

這是整本書的開頭第一章,將全書的基調定上了悲劇色彩,然而就在這矛盾的時代中,也確實存在過光明。

這本書敘述了法國_時期圍繞在醫生馬奈特一家周圍的事,這本書_了我對自由,權利以及善惡的看法,法國人民不堪重負,_了波旁王朝,然而新政權建立之後朝他們走來的難道是他們心馳神往的自由嗎?不,仍然是以往的提心吊膽,稍不留神明天就會被送上斷頭臺。得勢之後的德發日太太濫用職權,將死敵們個個置於死地,最後卻落得個慘死的下場。正如那句話所說的:“自由啊,有多少罪惡是假借你的名義幹出來的。”_並不如想象中的那麼美好,而是以暴易暴。它沒有拯救人民,而是將人民推入了另一個火坑。

再來看看另外一位_的犧牲品——達內,革命前,他放棄了國內的家業,隻身來到英國謀生,在他看來,壓迫人民是一件極不人道的事,然而,革命爆發後,他反而無辜地成爲人民的敵人,人們不分青紅皁白地要將他領上斷頭臺。不過相信在九死一生之後,他依然是原先那個善良的達內。

而卡頓,一個才華橫溢卻自甘墮落的律師,他與達內有着相同的長相,卻有着不同的命運,在面對活着還是讓自己心愛的人得到幸福的抉擇時,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後者,在他看來,生命在愛的面前是微不足道的,即使在斷頭臺上,他也表現出了令人難以想象的沉着冷靜。因爲在他的心底,一直有一個信念在支持他:“耶穌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他用死完成了自我救贖,他用死來反抗虛僞的革命者,他用死來詮釋對露絲的愛。生命,成了他最後的武器,愛,成了他的支柱。

《冬牧場》讀書心得體會 篇6

在失意的時候,我會常常去看一本叫《波麗安娜》的書,它是美國作家埃莉諾·霍奇曼·波特的作品。書中的波麗安娜不管遇到多大的不幸,都能找到快樂的突破口,她樂觀向上的積極的生活態度,能感染我,遣散我周身的不快與煩躁。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被快樂包裹起來,遠離悲傷。那什麼纔是真正的快樂呢?我想那是一種心情,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而是一種淡淡的甜馨,讓人平靜悠閒地享受生命。但是快樂並不會憑空來臨,我們要尋找快樂,就像《波麗安娜》中的主人公波麗安娜一樣……

波麗安娜是個可愛的小女孩,在她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離她而去到了天堂,於是她被送到有錢的姑媽家,但姑媽卻是個古板嚴肅的人,一開始並不喜歡波麗安娜,但波麗安娜不管這些,她愛她的姑媽,她愛她們家的僕傭,她愛世上的一切,波麗安娜會從悲傷的事情中尋找讓人高興的地方,在她的感染下,她周圍的人也都學會了尋找快樂,他們被快樂包圍着,過着幸福的生活,那可都是他們自己爭取,尋找來的,如果我們也這麼做,難道還會覺得快樂很遙遠嗎?也許很多人會感嘆,生活太過單調,鬱悶。小孩抱怨學業的繁重枯燥,大人爲了生活整日奔波勞累,感覺不到來自生活的快樂。於是,人們幻想,也許有一天可以得到一筆意外之財,變成大富翁,以爲這就是快樂,他們空幻地等待着,感到的只是生命的沉重與迷惘,而快樂也在這些如流水般歲月中悄悄溜走了,到頭來一場空。快樂是要用心去尋找的,要擁有快樂,首先要有一顆開闊明朗,善於發現的心。波麗安娜就很會從糟糕的事情中找到快樂點,當她的腿摔斷後,她會想幸好眼睛還看得見這個美好的世界,這豈不是比雙目失明的人要幸運嘛!當她錯過晚餐時間,只能在廚房裏吃麪包時,她會說:“其實我最喜歡吃麪包了!”她尋找快樂的方法也有點像是自我安慰,但這確實讓她一直擁有着快樂的心情。有時候,其實尋找快樂也很簡單,只是我們那顆麻木的心不懂發現罷了。讀了波麗安娜的心情,我常常在想成人的天空爲什麼都是那麼的繁雜不堪,爲什麼就沒有孩童那麼純淨呢?在與六歲小侄子的一次長談之後,我找到了所要的答案。在兒童的世界裏,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一切事物也都是新奇的,獨一無二的,他們都能在其中找到成人無法想象的樂趣,保持那份好奇心,因而心中就能產生願景,所以他們時刻都是快樂的。用快樂去埋葬悲傷是孩童們最大的才能!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一顆心太閉塞,我們不懂如何做會使自己快樂些,會顧忌這樣或那樣的事情,只有小孩子天真活潑的心纔會找到那麼多的樂趣,即使衣服弄髒了,手劃破了又如何?只要心情快樂就好!只要細心體會,我們可以發現,生活已給了我們太多的幸福,只是我們對生活的要求太高,索取的太多,所以我們忽略了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快樂。快樂就在我們身邊,我們要在淡泊的心境中找尋快樂的源泉,向波麗安娜學習。在尋找快樂的過程中,我們會懂得如何看待生活,懂得生活的真諦!

波麗安娜的牧師爸爸的遊戲是經典的人生。人生不可以遊戲,但遊戲卻可以豐富人生,讓我們快樂地生活!

《冬牧場》讀書心得體會 篇7

初讀《暖愛》,就覺得有一股暖流涌上心頭。

《暖愛》當中的人物都是普通人,記錄的都是充滿着真、善、美的點點滴滴。溫馨的語言,以及那一個個渺小而又感人的故事詮釋出一個愛的世界。因爲愛,所以暖,又因爲暖,所以愛。這大概就是書名的由來吧。兒子出國了,鄉下的老母親,帶着自家地裏長的花生和蠶豆,還有曬乾的蘿蔔絲和薯片,頂着烈日,長途跋涉,來到郵局。當被告知只能寄真空包裝的五香花生和蠶豆時,老母親依然決心把那些東西拿回家,做成真空的再來郵寄,只是因爲他兒在國外想吃。這就是平凡的愛,溫暖的愛。她是一個貧苦家庭的孩子。她的父親病逝,母親下崗。在大雪天裏,她的語文老師,看到她只穿一件單薄的舊棉衣去上學,凍得瑟瑟發抖,很是心疼,於是便讓學生們寫一篇有獎作文,獎品是暖和的帽子和圍巾,還有一雙厚厚的棉手套。毫無懸念的,她是獲獎者,雖然他的文章並不出奇。“雪是美的,也是冷的。”我想她作文裏的話,應該也改成“雪是暖的”了吧

也許生活是坎坷多難的,可因爲有愛,生命便充滿了溫暖。讀丁立梅的《暖愛》,不覺地感到溫暖,因爲愛就在身邊。雖然它們可能很不起眼,但是真是因爲這些平凡的愛,如同點點螢火,照亮我們人生的路。順便再借用一句話:擁有愛的人們,就像滿天的星星,是不會孤獨的。

《冬牧場》讀書心得體會 篇8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我們每一個人,對於這個浩緲的世界來說,都十分渺小、脆弱、微不足道。這個世界也是平凡的,悲與歡、生與死、窮與富、世事的變更,於歷史的長河來說,無非是些平凡事。對於平凡,我素來都是這樣認爲的,直到讀了一本書——《平凡的世界》,這才恍然大悟。

據說這部小說在正統文學史上沒什麼地位。部分原因可能是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起,一向在文藝界居於主流地位的“現實主義”寫作手法開始受到嚴峻挑戰。

“平凡的世界”是路遙文集中份量最重的一部長篇,全景式地描寫了中國現代城鄉生活,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平等人位代表刻畫了社會各階層普通人們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強與自信,人生的奮鬥與拼搏,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紛繁地交織,讀來令人蕩氣迴腸。

黃土高原,自古以來就是一方苦難而又充滿希望的土地,路遙生於此,長於此。是這塊貧瘠的土地造就了路遙的求索奮鬥、不畏艱辛的性格,也正是那些揮不去的生活經歷使得路遙那麼地熱愛生命,使得他立志要在40歲之前要完成一部鉅著:爲了紀念那片貧瘠的土地,爲了紀念那個輝煌的年代,更爲了紀念那裏樸實無華生生奮鬥的人民。

我很喜歡路遙對於這部小說的出發點——“平凡”二字。他的世界是平凡的,這只是黃土高原上幾千幾萬座村落中的一座。但路遙卻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說孫少平,他受過了高中教育,他經過自學達到可與大學生進行思想探討的程度。作者賦予了這個人物各種優良的品質,包括並不好高騖遠。在路遙的世界中出現的都是平凡的人物,這是在這些平凡的人物裏他描寫着人性中的善與美,醜與惡。在他的世界裏,人的最大的優點就是認識到自己是平凡的。這點從孫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體現,。當他得到調出煤礦來到城市的機會時,他選擇的是煤礦。這不是又無他有多高的覺悟,而是他對自己工作過的地方的熱情和眷戀。他選擇了平凡。

路遙爲我們講述地不只是那個久遠的年代,更是一種人生應有的信仰和追求,亙古不變。

這是一個喧囂浮躁、道德危機的時代,每一個還擁有夢想並在追夢的人們都該再重溫《平凡的世界》,它會讓你懂得:儘管命運是那樣的不公,儘管社會有那麼多的不公,可只要你能夠不屈不撓、艱苦奮鬥、勇往直前終能獲得最後的成功。每一個正在虛度生命的人們都該讀《平凡的世界》,它會讓你懂得珍惜。

《冬牧場》讀書心得體會 篇9

暑假的一天,當我在書堆裏“掘寶”時,突然發現了一本有趣的書,他的名字是《洋蔥頭歷險記》。我立刻被它迷魂般地吸引住了,那是因爲書的名字太逗樂了,一看就讓我愛不釋手。當我讀完這本書時,還真是果不其然啊!本書的主人公洋蔥頭是一個窮人家的兒子。他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總是夢想着創造一個人人平等、自由的國家。

但是在反派人物檸檬王的殘暴統治下,他能如願以償嗎?故事的開頭就令人非常氣憤。洋蔥頭的爸爸老洋蔥因爲自己無意之中不小心踩了檸檬王一腳,就被關進了黑牢,而且被判了無期徒刑。難道就爲這點小事就判無期徒刑嗎?讀到這裏,我真替老洋蔥感到憤憤不平。當洋蔥頭去探監時,老洋蔥告訴他監獄裏關的都是正直的人,而殺人犯、小偷卻在檸檬王的宮殿裏逍遙自在。洋蔥頭聽完以後,心裏非常難過,他下定決心要救出監獄裏的人。父親告訴洋蔥頭說,要堅強、要獨立、要去研究那羣騙子和惡棍,然後用智慧和勇氣救出牢裏的正義之人。洋蔥頭記住老洋蔥的話,背上包袱,就出發了。一路上,因爲他樂於助人,結識了許多的好夥伴。有南瓜大爺、小櫻桃、小菜豆、葡萄師傅、覆盆子大哥……他們準備一起聯手打敗檸檬王。可是在救助朋友的過程中,洋蔥頭也不幸的被關進黑牢。後來在鼴鼠等朋友的幫助下,洋蔥頭和獄友們歷盡磨難後終於獲救,檸檬兵們也紛紛放下武器投降了。大家團結起來,共同推翻了檸檬王的統治,獲得了自由。

故事裏的洋蔥頭,是一個聰明、機靈、有正義感的男孩,他團結朋友,樂於助人。不管自己面前發生多少不公平的事,他都毫不退縮,即使自己的很多朋友都被抓近了大牢,勇敢而積極的洋蔥頭始終也沒有放棄拯救大家的信念。他努力地向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正是他的這種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我要向洋蔥頭學習,學習他那種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好品質。在平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只要擁有了這種堅持不懈,永不退縮的精神,我們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冬牧場》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變形記》(德語DieVerwandlung,英語TheMetamorphosis)卡夫卡短篇代表作,是卡氏藝術上的成就,被認爲是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作品之一。

記得剛看完變形記的時候,我說了這樣一句話:“這就沒了?”

的確,那就是結束了。

很多人看變形記後,都說看不懂,不知道它到底在寫什麼,而這樣一部不知道寫些什麼的短篇小說居然代表了“卡氏藝術上的成就,被認爲是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作品之一。”

剛開始看完,的確不解,但如果你試着換種方式去理解,比如類比的方法,如果主人公格雷戈爾不是變成了個甲蟲,而是生病了,得了一種怪病,使得自己的身體都變了樣,那你會怎麼看?一個人生了病,變了個形狀,家裏的人漸漸的不把它當個正常的人看,然後慢慢地排斥它,最後最後那個生病的人爲了不拖累他的家人,選擇了死去,而他的家人,因爲這個生病的人終於死了,不會再拖累他們了,一起出去郊遊了,這你會怎麼看?

在我中學時期,我就敏銳的察覺到了:這個世界很冷。我不知道的是在地球的另一半,早就有人發現了這個現象,並且還用超現實主義的手法把它寫出來了。變形記描述了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孤獨感與陌生感,即人與人之間,競爭激化、感情淡化、關係惡化,也就是說這種關係既荒謬又難以溝通。但這卻是現實生活中真實的存在,真真確確的存在。

我最佩服這本書的還有一個地方,這本書描寫了一個冷酷的社會現實,可作者併爲對此做任何批判,這是很少見的,一般來說,作者寫書往往會帶入自己的感情基調,最明顯的屬三國,在三國中,劉備一定是仁慈的,曹操一定是*的,因爲他不是漢室正統。而這本書卻並沒有任何的批判。這個我只在紅樓夢裏面見過,能寫這樣的文章,其作者非有大胸襟不可。

我看過卡夫卡寫給他父親的信,僅僅5、6頁的內容竟用了上百個不同的描寫心裏的詞彙,其內心的敏感程度可見一斑……我非常欣賞他的才情,也很同情他的遭遇。據說他當年寫了很多文章,在臨終前讓他的朋友把他的文章全都給燒了(很多文人都喜歡這樣做),但他的朋友因佩服他的才情最終沒有按照他的遺囑行事。我想,卡髮卡也還是想把他的文章讓世人看,不然他大可以自己一把火燒了,而不用假手他人,之所以假手他人,是內心還保存一個希望,希望自己的書能夠面世……

懶的修改什麼的,就這樣了……

《冬牧場》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當初讀書,並不知道讀書的重要,只是平來無事,自己想找點事做,纔拿起書,以解自己心中的憂愁,尋求一種心理上的滿足。這一切都是心中的自尊支撐着。但在默默成長中,在痛苦與煩惱的衝擊下,逐漸厭倦了心理上的淺薄的滿足,是書這無聲的摯友使我明白,讀書時爲了自己獲得更多的知識。在探險中,不斷提高自己,豐富自己的知識。

我最喜歡夜深人靜,沒有喧雜的聲音,自己獨自遨遊書的海洋,到書中做孤獨的跋涉者。細細地品味書中的樂趣。讀三毛的灑脫、豁達的人生;讀朱自清那充滿深刻道理的散文;讀高爾基的人生體驗;讀吳承恩的神話世界……還可以再書中旅行,跟着魯迅去看社戲,跟着魯濱遜去航海,跟着海倫盡情地享受三天的光明。

從卡通畫到童話,又到神話,接着是傳說,而又真正的讀到了名著,一點點在改變着,津津有味嚼文化大餐,感受散發的書香,使我耳目一新,頗有成就感。

一本好書拿在手中,你會不覺地被它吸引,難以割捨,於是全神貫注,一門心思的閱讀。隨着一頁一頁地翻過,書的妙味同它的悲歡離合相照應,別是一般滋味。雖難爲人理解,卻能自得其樂,古時候所謂“書癡”也該是如此吧!

讀書是要專心致志!心煩意亂讀不進書。古人讀書不受干擾,可現如今安靜已逝去。可是,我們要在時間中尋找讀書的影子,不能讓閱讀與古人一起遠去。只要我們有心,完全可以忙中偷閒,而不必非等到有許多時間纔去領略讀書滋味。只要用心,一樣可以品味書中的深蘊,當你進一步瞭解書,那心境,同樣令你無所止從,與書沉浮,此間滋味,也只有讀書者才能領會。

在屬於自己的空間裏,我選擇讀書。眼前詩人一起吟誦。可以和李白說幾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和李煜說幾句“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在書中可以感受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意境,在書中,有失“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

讀書時,拋掉煩惱,使我擁有了一片寧靜的心境,隨書中主人公的快樂而快樂,痛苦而痛苦,使自己瞭解世間的情緣。

讀書已成爲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熙來攘往的人羣中尋找那屬於自己的一本書。唯有書,纔是寄放自己靈魂的樂園。

《冬牧場》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我是在春節期間讀的《荊棘鳥》,這是一種很奇怪的感覺。一方面是世俗熱氣騰騰的生活,另一方面是人性掙扎與涅盤的痛苦。當我行走在鄉間小道上時,我一邊跟親人閒談說笑,一邊在想着德羅海達牧場的玫瑰。當我坐在觥籌交錯的飯桌前,我一邊嬉笑喧騰,一邊在心中回味着拉爾夫的矛盾與痛苦。——這,是不是一種很美妙的狀態?

喜歡讀這本書,甚至捨不得看完這本書。廣袤美麗而又多災多難的德羅海達牧場,性情各異而又同樣倔強的克利裏家族,表面平靜實則矛盾痛苦的內心世界,糾結纏繞而又苦苦追尋的複雜人性……細細品味,不忍釋卷。

“鳥兒胸前帶着荊刺,它遵循着一個不可改變的法則,她被不知名的東西刺穿身體,被驅趕着,歌唱着死去。在那荊棘刺進的一瞬,她沒有意識到死之將臨。她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盡,再也唱不出一個音符。但是,當我們把荊刺扎進胸膛時,我們是知道的,我們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們卻依然要這樣做。我們依然把荊刺扎進胸膛。”書的結尾這樣寫,我的頭腦中出現祖孫三代中的三位女性:菲奧娜,梅吉和朱絲婷。

菲奧娜本爲貴族之女,因爲愛上一位政治家有了身孕不得不下嫁給巡迴剪羊毛工帕迪,然後生了一大堆的孩子。她純潔、高貴、隱忍而又痛苦,一直到她發現帕迪是個值得愛的人時,帕迪卻在大火中喪生了。

梅吉與神父拉爾夫相愛,這又是一段不能被世俗承認的愛。拉爾夫在“上帝”與梅吉之間選擇了前者,但是內心卻又難以割捨梅吉。讀書筆記.梅吉爲了保全拉爾夫和這份感情,跟相貌與拉爾夫相似的盧克結婚了,盧克卻一心只念着他幻想中的土地,一味攢錢,不懂愛與生活。朱絲婷是梅吉與盧克的女兒,相貌與性情都不像梅吉,但卻有着同樣的倔強。

因爲盧克的原因,梅吉對這個女兒有着複雜的感情:又愛又恨。因而兩人總是不能融合。而緊接着出生的兒子戴恩因爲是梅吉和拉爾夫愛情的結晶,獲得了梅吉所有的感情,梅吉甚至都忽視了朱絲婷。

《冬牧場》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浮士德》是德國文豪歌德的一部著名歌劇。它在世界上是一朵花,永不凋謝的奇葩,閃射出魅力迷人的光彩。它曾是馬克思最喜愛的德語文學著作,被他讀的爛熟。正如研究《紅樓夢》有“紅學”,研究莎士比亞有“莎學”一樣,在世界範圍內研究《浮士德》也以構成“浮學”

這本書寫的是,在天國裏魔鬼頭子與上帝打賭,魔鬼認爲,人類代表浮士德茫然不定,渾渾噩噩,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傻瓜,瘋子,而上帝確認爲,他很快就會從渾噩中醒來,成爲人類的聖人,帶領人類走向幸福。於是,魔鬼便於上帝打賭能夠讓他永不安寧的心得到滿足。

浮士德在魔鬼的幫忙下,恢復了青春,遨遊了人間和神間,經歷了許多事情,但還是沒有獲得心靈的滿足。最終在圍海造田這一征服自然和替大衆謀福利的事業中很老並且雙目失明的他找到了心靈完美的家園,然後就死去了,然而他的靈魂魔鬼抓進地獄,而是由天使護送上了天堂,因爲他幫忙了人們。

本書分爲第一節和第二節。這本書都是在講浮士德怎樣幫忙大衆,又怎樣被魔鬼危害等等之後遇到了瑪格麗特這個人,兩人一齊飛向了更高的天堂。

《浮士德》是一本說不盡的書,誰也不敢說讀懂了它,我明白了,不能作惡,不能迷惘,一旦到了地獄,你將萬劫不復,爲了人類的幸福·美滿而奮鬥吧!相信吧,你最終會飛往天堂,與思念的人在一齊幸福·美滿的生活下去!

熱門標籤